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2024-06-10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精选八篇)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篇1

太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规模最大、工艺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这些年来, 太钢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和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企业集团”这一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不懈地推进绿色发展, 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化美化”四大功能, 全力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工厂, 成为了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工厂。

太钢通过应用推广世界最先进的循环经济工艺技术, 构建起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除以焦炉煤气脱硫制酸、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制酸、余压余热回收发电为主的气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以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废酸再生产为主的液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之外, 以冶金钢渣、高炉矿渣、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已成为其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应用, 每年可为太钢增加产值24亿元, 增加效益9亿元。目前, 太钢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 “十二五”将实现100%。

太钢固废利用看点

太钢的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高炉矿渣、冶金钢渣、粉煤灰以及除尘系统的含铁尘泥等。截至目前, 已建成投用了高炉矿渣超细粉、碳素钢及不锈钢钢渣分选处理、除尘灰 (泥) 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一批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当前随着“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 太钢正在借机推进建设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 其中包括高炉矿渣超细粉二期工程、高炉热熔渣制棉项目、钢渣尾渣综合利用项目等新的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太钢固废利用之高炉矿渣

高炉矿渣是高炉在炼铁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渣经水淬而形成的一种副产品。以前, 处理矿渣的方式大多是以低价卖给社会上的水泥企业, 或者外倒填沟, 这种做法既浪费又污染。太钢通过实施矿渣超细粉加工, 使其处理方式和利用价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矿渣超细粉加工工艺是采用世界一流的粉磨技术, 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立磨机设备将矿渣加工磨细成超细粉。矿渣超细粉作为优质水泥掺和料或混凝土搅拌料, 可显著提高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抗渗度, 增强抗侵蚀能力和抗冻性, 适合于各类道路、海洋、堤坝以及大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利用, 已成功应用于大西线、中南通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并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太钢已建成的年产120万吨矿渣超细粉生产线加上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 实现将矿渣全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绿色水泥”, 相当于建设一个年产280万吨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2012年8月8日, 投资3.8亿元的太钢高炉热熔渣制棉项目合同正式签订, 此项目是太钢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重大举措。该项目将建成国内第一套利用高炉热熔渣制棉生产系统, 建设矿棉板毡、粒棉生产线各一条, 具有显著的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 每年可回收利用高炉渣约8万吨, 创效8千万元以上。

太钢固废利用之冶金钢渣

冶金钢渣是在炼钢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渣, 如得不到有效处理利用, 就会造成大量堆弃, 占用土地, 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为实现对钢渣的综合利用, 太钢在行业内率先建成了采用热焖磁选工艺的碳素钢渣分选处理线和采用金属感应工艺的不锈钢渣分选处理线, 钢渣实现了100%的分选处理, 回收的渣钢、钢粒全部返生产利用, 尾渣部分作为路基和工程回填材料。

目前, 太钢钢渣尾渣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建设, 此项目是太钢与美国哈斯科公司合作实施的钢渣尾渣开发利用项目, 是山西省引进的最大的用于循环经济领域的美国商业投资项目, 也是山西省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钢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建设不锈钢尾渣湿选处理、不锈钢尾渣干燥剂肥料生产、碳钢尾渣破碎与超细粉生产、钢渣路基材料生产、炼钢辅料生产五条生产线, 形成不锈钢废料、钢渣肥料、水泥熟料掺合料、钢渣路基、钢渣超细粉、炼钢辅料六大系列产品, 其中主要产品钢渣肥料 (包括土壤调理剂、草坪肥、复合肥) 具有低碳环保特性, 用于农业生产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起到显著增产的效果。项目建成投产后, 太钢将实现钢渣全部高效利用和零排放, 为推动冶金行业钢渣综合利用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太钢固废利用之粉煤灰及炉渣

太钢有自备电厂, 两台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每年产生粉煤灰及炉渣60多万吨。为消纳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及炉渣, 太钢先后建成投运了年产3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年产2亿块粉煤灰蒸压标准砖生产线, 用于生产新型绿色墙体材料。这种新型墙体材料重量轻、保温隔热性能好, 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推广、市场认可度高的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粉煤灰产品已经应用到诸如上海世博会山西馆、山西大剧院、山西省体育中心、山西大学城等重点工程, 该新型墙材在满足市政和工业建筑工程需求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为太钢带来年增收9 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2012年8月, 太钢新建的一条年产20万立方米加气砼生产线正式投产, 其中有10万立方米加气板材的生产能力, 成为山西省首家用粉煤灰做原来生产加气板材的企业。粉煤灰综合利用各条生产线的投运, “吃干榨尽”了太钢火电厂所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 在实现太钢粉煤灰全干送和零排放的同时可有效吸纳利用周边区域的粉煤灰。

太钢固废利用之除尘灰

钢铁冶炼生产过程中, 各个工序都要产生除尘灰或除尘泥, 除部分可直接配料回用外, 外围加工或填埋处理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 且会造成资源流失。太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富氧竖炉新技术, 建成投运了国内首套可同时处理不锈钢除尘灰和碳钢除尘灰的全功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 其中以除尘灰为主要原料生产不锈钢铁水工艺属国际首创。这套装置可以把各类除尘灰、除尘泥以及渣钢等固体废弃物冶炼生产为铁水, 直接供给炼钢工序, 排出的水渣进入矿渣超细粉生产线加工成水泥原料, 生产的煤气进入太钢煤气管网统一调配使用。太钢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年可处理除尘灰48万吨, 回收金属32万吨, 实现了太钢除尘灰 (泥) 的全部回收利用, 相当于在冶炼废弃物中开发了一座年产200万吨铁矿石的“新矿山”。

太钢在实现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同时, 正积极推动由企业内部小循环向城市大循环的转变, 着力开发“城市矿山”。通过研究应用高新技术, 已逐步融入城市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 废钢破碎、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等已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 太钢将研究引进废旧塑料进焦炉技术, 消化吸收城市废旧塑料;开展废旧轮胎研究利用, 将废旧轮胎及其它橡胶品转变为可燃气体综合利用, 使之成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同时, 将加快实施对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器械垃圾以及废旧电池、金属等综合利用, 成为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当城市的“清洁工”。

太钢固废利用体会

太钢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得到了国家、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回顾发展历程, 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认识高、见事早、行动快是基本前提。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成为社会新兴产业的带动者, 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获得各方认可。

技术进步是根本动力。世界上最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要敢于用、勇于用, 填补一项空白就推动一次事业进步。

对标管理是基本方法。要在“全球最好”理念的驱动下, 全面开展对标找差、改进提升。

建绿色校园,促和谐发展 篇2

——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创建市‚绿色校园‛实施报告

我校始建于2010年8月目前有三个年级八个班,319名学生,23名教职工,是一所在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时刻树立将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及意识的要求,走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依据南京市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的通知‛精神,对照‚南京市绿色学校评估标准‛,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营造校园环境保护气氛,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打造出四季花开、无处不绿的优美校园环境。

一、细致解读评定标准、合理制定创建目标。

红太阳小学地处浦口区的桥北版块,属新建学校。对于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经验相对其他兄弟学校来说是很薄弱的。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米,在浦口区属于比较小的。校园内可绿化面积较少,绿化投入资金缺口大。切合我校实际与创建要求,我们制定出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作为创建目标:

一、响应上级要求,成立创建绿色校园组织机构,确保创建成功;

二、在现有基础上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改,调整种植种类、布局、密度,打造特色景观,匠心独运地将环保理念与校园文化创建相结合;

三、丰富多彩地开展环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四、扎实有效的开发环保课程,组织师生接受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日常教学体现环保理念;五抓好环境常规教育和监督管理,校园环境力求体现、生态、卫生、安全、节约等要求。

二、层层落实,深入执行各项要求。

1.校长挂帅、部门协同。首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各部门、班主任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分工明确,校长确定基本工作思路,解决各项创建经费,协调部门间工作;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实施。包括绿色环保主题教育的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绿色学校‛

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总结、材料统筹等;教导处负责指环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个学科环保理念的融合。大队部负责校园环境的营造与监督、指导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类主题活动、学生环保行为规范;校德育处负责在学校网站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内容的宣传;总务处负责创建相关的后勤保障、校园绿化,学校节能、节水、节电及节约其他资源的具体工作;校长室负责创建活动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等。各部门分工协作,促进创建各项工作,同时学校开源节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经费投入。

2.硬件保障,发挥职能。所谓的硬件保障,就是创建绿色校园必不可少的三个建设。它们分别是:1校园环境建设,把打造干净、整洁、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高效利用环境资源,合理种植花草树木,美化校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卫生无死角,校园环境干净整洁;

2、开展绿色、特色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放眼皆绿色,处处皆文化。校园文化要有内容、有深度、有特色,寓教于乐。

3、做好宣传阵地建设。学校橱窗、板报定期展示学生作品及环保作品。加强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环保教育工作。同时,在师生中积极倡导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3.注重培训,提高意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多样地对教师开展此方面的培训,如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测试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环保教育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主题,在教案中体现环保意识,对环保教案数量及质量提出要求,把环保宣传内化为教师自觉行动;严格执行‚无烟学校‛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中推崇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培训,学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班级板报定期宣传环保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拓展到家庭与社区,带动家庭,影响社区,产生社会效应。

4.用心构设,结合教学。一是将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围绕课程要求设计教学;二是开辟出专门的环境保护综合实践课程,形式不一

定要拘泥于课堂,力求多样化;三是围绕浦口区‚五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四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人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定时定人定点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环境;五是利用班队会、晨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做好环境保护宣传。

5.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绿色校园的创建不应仅仅停留在‚绿化+文化‛的层面,我们的理解是‚眼睛里的绿色和心灵中的绿色‛相结合。丰富绿色的内涵,多学科多角度去解释,使绿色的内容多元化。从人文、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审视绿色学校的创建,打造红太阳小学独有的绿色校园。

一、精心设置的环保宣传牌等;

二、在学校网站经常发布‚绿色‛创建信息与环保小贴士;

三、将植物挂牌工作做好做细,将学科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打造学生乐读乐学的自有风格;

四、营造和谐共处的校园气氛,走阳光教育的特色道路,培养教师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标,让学生爱生活、爱学习。

三、成绩与不足:

通过全体师生三年的努力,我校克服了设施、绿地等硬件资源短缺,文化积淀薄弱等不利因素,在绿色校园创建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校园处处皆绿色,时时有花香,环境整洁优美。师生环保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能自觉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师生环境教育活动参与率达100%。校园环境清洁,无吸烟及乱抛乱画现象。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志愿者小队社区行等活动,将环保教育工作推广到社会。

当然,我们毕竟是一所刚刚创办三年的小学校,在工作我们时常感到肩上的压力,学校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小单元,绿色环保的环境创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一是缺少环境保护方面专家的有效引领;二是环境教育工作开展的手段少,力度不够;三是形成性资料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绿色发展还需绿色采购 篇3

当然,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绿色采购。绿色采购是响应政策号召,促进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手段之一。以绿色采购为调控手段可以说是促进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绿色采购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通过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积极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这是由采购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责任和政策功能。

从相关规定上看,《政府采购法》也明确规定,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不节能环保或者生产过程不环保的都不能采购。对于政府绿色采购,财政部与环保部共同协作,相继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和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对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从执行现状来看,绿色采购的意识已经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绿色采购金额也在不断增加。如世界银行,据了解,2010年使用世界银行贷发资金进行的绿色采购达252亿美元。在世界银行自身的采购过程中,每年有5亿美元的金额与绿色采购相关。不仅如此,世界银行在项目采购过程中对项目提出了环境评估;在招标文件中制定相应的绿色采购条款,包括评标标准。

虽然绿色采购的执行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例如,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如何落实,绿色采购标准如何统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只有改善大的政策环境,才能进一步要求大家提高绿色采购意识,进行绿色采购。我们认为,绿色采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采购时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采购门槛,让参与采购的供应商了解采购方的需求,并根据采购需求去改善产品的特性及功能;二是设立绿色补贴机制,企业在研制和生产绿色产品时的成本会比以前有所提高,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就需要一套完备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绿色产品;三是完善电子化采购系统,通过电子化流程,对绿色采购进行透明式监督,并最终审核采购过程是否符合采购标准。

(供稿单位:中国金融学会金融采购专业委员会)

相关链接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篇4

1 政府在循环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及政府职能

首先, 也是主要的一点, 政府是管理者、决策者、仲裁者, 其基本功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校正外部性和完善市场等, 例如提供环保基础设施、制定相应制度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其次, 政府也是一个消费者, 从事着消费活动。最后, 政府还是循环经济发展中行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 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和率先垂范产生示范效应, 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的基本功能决定其职责与权能。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必须具备以下职能:第一, 服务职能。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其目的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 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共科研投资、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第二, 规范和监督职能。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规范和监督职能来规避和矫正“市场缺陷”, 需要既避免对市场行为的不合理干预, 又要避免在面对市场主体的“损人利己”行为及损害社会总福利的行为时不作为、乱作为, 甚至反作为。第三, 引导职能。政府要利用广泛的媒体渠道, 培养包括城乡居民、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群体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并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公益活动, 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行为习惯。第四, 规划职能。政府应当注重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在制订区域开发和资源、城市、行业发展等宏观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时, 应当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第五, 协调职能。循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 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此外, 政府应着重协调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 使政府的环保政策、发展经济的方针能够有效的贯彻实施。

2 政府的绿色采购

1) 政府绿色采购的含义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角色是消费者, 因此政府在进行消费时要做到绿色采购。所谓政府绿色采购, 是指在政府采购中引入对资源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方法和程序, 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资源节约、环保标准, 而且要求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相关标准。

2) 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

第一, 节能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 实行政府绿色采购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二,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第三, 实施保护环境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也是国际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已实行政府绿色采购, 且把其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诸多国际经验也为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3) 政府绿色采购的优势

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之一, 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采购具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作为国家的象征和代表, 政府的行为对全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政府采购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优势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政府采购的资金充足且具有稳定性。第二, 政府采购的需求量大, 一般是集中采购, 便于供应商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第三, 政府采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因此一旦开展绿色采购, 标准明确、信息畅通、程序公平合理, 供应商将会比较容易根据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 生产商和供应商将会努力达到绿色产品的要求, 这对于绿色产业市场的形成、拉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4)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绿色采购拥有很多优势, 但是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处在初级阶段, 而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政府绿色采购的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仅仅是原则性的政策, 而没有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 没有对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标准和清单进行准确界定。第二, 对绿色产品的定义不清, 标准和清单不一, 采购者经常无所适从。而且这也导致绿色采购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寻租空间, 不利于绿色采购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第三, 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范围过小, 其占政府采购的比例还很低, 无法足够有效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进程。第四,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标准以及认证机构的确定还存在分歧, 政府绿色采购的技术性问题亟待解决。第五, 政府绿色采购成本高昂。在政府采购中, 高价同质的环保产品长期处于劣势, 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种类少、选择性小、价格偏高、政府积极性差, 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

5) 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形成绿色保障制度。适时修订《政府采购法》, 将绿色采购纳入其中;此外, 指定政策要求政府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清单所列产品, 通过产品清单来进一步指导政府的绿色采购。第二, 建立绿色采购标准, 明确绿色采购的合理范畴以方便采购人员依据标准和清单内容进行科学的采购。对于这一点, 首先应尽可能地制定全面、系统的政府绿色采购环保标准, 对涉及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分级分类, 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产品类型和最低节能环保标准, 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绿色条件。只有绿色标准标识体系齐全, 绿色采购才有依据。然后, 应制定并发布全面、及时的“绿色采购”清单。第三, 公开绿色采购信息, 建立绿色信息网络, 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 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具体而言, 首先应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和绿色清单中所涉及企业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违反政府采购要求的处罚力度, 提升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其次要对承诺绿色采购的政府单位进行监督, 包括公布其年初的采购计划和年终的采购结果, 建立绿色信息网络。第四,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采取经济补贴政策,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确保绿色产品生产供货渠道的顺畅和产品数量的充足。由于大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要高于非绿色产品, 因此,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处于价格不利地位。西方国家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解决措施是价格补贴, 而这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将先阐述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职能, 然后结合实际说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职能,政府绿色采购

参考文献

[1]杨雪锋.循环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8.

[2]郭晓莉.建立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议与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0) .

[3]杨鹏, 马向晖.国外政府政府绿色采购发展之路[J].中国财政, 2011 (9) .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篇5

促进和谐发展

----创建2009-2011省级文明学校三年总体规划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一、学校发展概况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位于泉州市区东街二郎巷。前身系190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安礼逊先生来泉州创办的培元小学,1920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学校亲笔题词“共进大同”并捐资办学。解放后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小学,1953年更名为“福建省泉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006年更名为“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园占地1444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95平方米。学校目前共有教学班39个,学生2135人,教职工111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

学校自八十年代末以来,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办规范加特色学校,着眼全面发展,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办学方向。先后实施了“三园四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创新为魂、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四个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确立的“创新为魂,发展为本”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教改新理念,着眼于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以学生终生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改为载体,以教学为中心,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的三类课程相结合的“大课程”运行体系,更是走出了实施课程改革,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全面发展的坚实步伐,使我校成为一所在我省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实验校、示范校、文明校、先进校。卢嘉锡、彭珮云两位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先后为我校题词“全面育人、办出特色”,充分肯定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出业绩。

《福建教育》、《泉州晚报》分别以“共上下而求索”、“百年风华一枝独秀,万顷瀚海勇立潮头”报道了学校的悠久校史和办学业绩,进一步发挥名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手拉手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少年儿童消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福建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福建省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福建省‘十五’期间创建绿色学校先进集体”、“福建省第三、第四届绿色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示范小学、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而载入“中国特色学校”和“中国小学名校”史册。

二、具体发展规划

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党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这势必要求我们泉州师院附属小学牢牢把握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审视今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扎实推进学校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创新教育工程,真正做到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努力把泉州师院附小办成让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更好地体现省级示范小学的实验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建立泉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品牌,以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于泉州市的人民群众,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贡献。以优异的办学业绩,争创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把我校建设成名符其实的省一流名校。

(一)办学理念和目标

1、办学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多元智能理论和系统科学作为育人的理论。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成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宗旨:全面育人,办出特色。

3、办学总体目标:树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成一所管理科学、民主、规范;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育理论水平高,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水平一流,教育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富有鲜明办学特色,具备一流教育设施的现代化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健全个性品质的一代新人。把学校办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优越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实验性、示范性小学。

(二)具体规划:

1、办学规模。

六年制,1至6年级,各年级7个班,四十二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人数50人左右,全校约2100位学生。

2、管理体制。

坚持依法治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激活校内竞争机制,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首先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意识,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管理观。其次要认真贯彻《小学管理规程》,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协同动作机制,促使学校整体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学校要在2005年开始试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施行《泉州师范附小教职工聘用试行方案》和《泉州师范附小试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岗位设置方案》,注意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合理科学地评价广大教职工的工作量、工作表现,优绩优酬。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让广大教职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学校施行的《试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考核方案(试行)》、《教职工奖惩考核实施细则》,《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管理细则》等的基础上,制定“泉州师院附小校园活动方案”、“ 泉州师院附小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规范广大师生的教和学的行为,使学校事业发展步入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

3、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建设目标是:团结、勤政、高效、廉政;要求是: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增强“三种意识”(即:主人翁意识、工作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四种能力”的建设要求(即:用马克思主义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学校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践行先进性教育目标。党支部要按照制订的《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意见,构建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整改力度,真正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继续巩固和发展建设“五好”党支部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及纠风工作,横向联动,合力抓好行风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坚持党建工作与学校业务工作一起抓,两手硬,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办学中的保证监督作用。认真做好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三是认真做好学校固本强基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党建要求,认真搞好组织建设,加快新党员发展步伐,严格履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大力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工作。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能力,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工委在学校重大发展中的民主决策作用和解决师生员工各类困难问题及化解思想矛盾的重要作用。五是建立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建好后备干部管理档案,“十一五”期间要选聘部分优秀教师充实中层干部队伍;六是规范收费行为,透明收支情况,实行党务校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凸显党风廉正建设,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现代和谐文明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要积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成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教学科研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①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做到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面发展,教师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②依法强化教师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标准内、规范岗位职数,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③依法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加强岗位设置,增强岗位意识,强化岗位聘任,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④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的依据,对聘任期内不能履行聘任合同的人员,应予以解聘或辞退。(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要继续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至2010年在职教师大专学历达到90%以上,其中45周岁以下在职教师大专学历达到100%,本科学历达到70%。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在岗学习,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学习型教师。要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方法和途径,通过“专家论坛”式的教研,实施专业引领,把握课改方向;通过“课例研究”式教研,促进教师互动交流,集思广益;通过课题研究式教研,实现科研引路,提升教科研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式教研,解决教育困惑,指导教育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式教研,引发老师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促进老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构建“学习型”学校。(3)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主要是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要继续实施重学历更重能力,积极实施“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工程,塑造名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全面提高;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资源,采用结、帮、带等形式,签订互帮互学协议,为骨干教师创设施展才能的平台,培养新一批骨干教师,促进教师均衡发展。要定期开展各种业务活动,举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学科优质课”等的评定工作,为中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创设良好的机遇,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创新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主动发展,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学校专家型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力争占到教师比例的35%以上。

5、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一是要以“坚持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为教育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全面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二是要以“坚持人与人一起成长”为教育主题,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切实开展公德教育、孝敬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三是要以“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教育主题,以环保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热爱自然教育、爱护动物教育、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总之我们不断革新德育内容,积极尝试新的德育方法和形式,不断完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使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道德追求和自觉行为。要不断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益,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次递进,课堂教学与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联动的学生道德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着力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和《泉州师范附小学生常规管理要求》,加大班主任工作培训力度,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同时要加强少先队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作用。首先是要进一步全面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方式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进一步完善“雏鹰争章”体系。其次要继续紧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人与人一起成长”三大主题,积极开展体验教育。第三是进一步加强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要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环节中,以加强德育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文明学校”为载体,串起争创计生、创安、创卫、“关心下一代”等各项活动,并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立体化德育网络,探索学校、家长、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有效运作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育人合力。

6、教学工作。

1)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不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我们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时代特征,根据21世纪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今天的学校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经过前几年学校整体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十一五”期间我们仍坚持实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者有机结合的“大课程”运行体系,使学校课程体系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本位走向学习者本位,符合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学校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教学计划,上好综合类课程。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一是要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教材建设),争取使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成为泉州市、福建省的精品。第二要精心开设校本课程,继续认真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积极挖掘校园文化与教育资源,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分年段开设体现本校特色与优势的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书法等课程,真正构建起适应我校实际和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第三要持之以恒开展综合艺术教育实验,注重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要上好艺术综合课,在一至三年级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体操等基本训练;在艺术课中声乐和器乐并重,使学生从小受到较为全面的音乐素质训练;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效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第四加大体育卫生系列改革实验力度,实施学校体育卫生系列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力求做到教学内容形象化、指导练习科学化,组织活动趣味化,小型体育比赛多样化,探讨体育课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提高练习密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和身体形态指标。上好卫生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视力水平,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学生审议健康。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每年坚持举行面向全体的师生“体育节”活动,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作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依托单位,“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接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检评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争创国家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第五继续强化英语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活动,要继续抓好每天晨读10分钟“英语冲击波”口语训练,坚持举行面向全体学生的“英语节”活动。第六要充分发挥省级科技示范校的示范作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每年坚持举行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节”活动。第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坚持每年一次的六项技能素质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

3)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制度。特别是评价学生过程注意做到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体现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二是强调民主性原则,学生是测评的主人,人人参与评价,把素质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提高学生进步的动力。三是着眼于发展性原则,坚持发展为本,评价学生应是从他原有的基础出发,以学生的综合、纵向发展为主,使得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注重发展。使得评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加大对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力度,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小学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一要加大对挂钩扶持学校的扶持力度,第二要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送教下乡、教学骨干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开展中小幼衔接教学研究活动。

7、教育科研工作。

“教学为中心,科研促发展”是我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涵。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课改中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学校继续完善课题研究和管理体系,近期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泉州师范附小课题管理办法》,加强课题研究“论证——实验——验收——深化”各环节,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学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以课题研究服务教育教学,以优质课题打造学校品牌。各学科都要设立专题研究,重视研究过程和资料积累,写好实验总结和报告,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和实效。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为教师交流研究成果提供支持。学校要努力搭建好四大平台,一是校本培训平台,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课题研究平台,加大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的力度,突出做好“行动性研究”,提高教学研究的宽度、幅度和深度。三是教学改革平台,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具有泉州师范附小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教学论坛平台,继续做好校刊《培园》的编辑出刊,“十一五”期内,学校教科室要力争编辑出版反映我校教科研成果的科研专集和教师个人专集,提高我校教科研知名度。

8、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开展好棋文化、诗歌文化、书画文化的宣传。一是把办学目标、教风、学风、办学宗旨等全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成为师生共同追求,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利用警句名言、理想信念用语和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布置校园环境和班级融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树立“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二是继续加强校园红蜻蜓广播电视台、校园网和各类宣传橱窗的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大力加强学校艺术团、合唱团、体育运动队等文体队伍的建设,并积极指导学校棋社、诗社和书画社的建设,形成“求知、爱校、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五是积极筹办2010年福建省少年儿童象棋锦标赛,发挥我校办学特色在全省的影响力。在重视学生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一是借助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师表形象,打造校园精神。

9、校园数字化建设。

“十一五”期内学校将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一是加大硬件建设,五年内在完成“校园网”再建设的基础上,架构校园信息平台,进一步发挥学校现代化教育工程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质量上的作用;二是继续完善各部门网页,架构校园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三年内,逐步对在编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力争达到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独立操作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四是培养学生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课、兴趣小组等阵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能力;五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研究,做好中央电教馆“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六是继续建设“家校通”信息平台,运用平台开展家校联系和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形成现代教育信息网络。

10、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占地面积、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网、运动场所、办公系统是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要努力按照现代化办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和配置。本着“因校制宜,超前规划,分步建设,提高档次”的原则,争取各方支持,加快建设步伐。做到抓硬件打基础,抓绿化美化升品位,抓教育化上档次。一是依托市政府,合理规划,完成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做到专设一间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能容纳300人以上的多功能教学厅。二是建设好基础实验室,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三是继续加强图书室室藏图书的建设,到2011年室藏图书达到5万多册,全面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品位;四是继续完善运动场所和校园美化绿化建设,翻新学校塑胶跑道,争创国家级“绿色学校”;五是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关于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1、后勤管理工作。

后勤部门要树立管理育人,管理服务的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节源开支,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等规定。实施收费、招生“阳光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购物登记造册,借出登记办理手续。要管好、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益。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节约型学校。要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齐全,各部门继续负责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数字准确。同时,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文书档案材料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12、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实行党务校务公开,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主动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同时,在保证学校事业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和条件。

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办学方向和学校重大发展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二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三是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四是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本教学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五是要提高依法治校和科学管理能力,提高政策水平和服务效率。六是要全体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困难,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办学体制,畅通办学经费渠道,使我校的发展建设能够正常推进。

2009年5月25日

(附: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创建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创建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

工作领导小组

长:黄志强

副组长:陈

杜耿星

成员:陈为藩

潘新盟

王良德

吴素明

薛育新

黄丽琴

陈春暖

谢玉娓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篇6

关键词:医院管理,体系建设,绿色医疗,人文关怀,和谐发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因此,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

1 医院和谐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约束的市场及服务理念的陋习制约着医院的和谐发展

1.1.1 不正当竞争使医院发展偏离了轨道

卫生行业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后,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患者的就医场所及条件得到了部分改善。同时在缺乏政府有效机制的束缚下, 诊疗机构之间不当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救死扶伤”的宗旨被遗忘, 赢利创收成了医院首要目标, “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小病大治等”各种手段纷纷上演, 普通百姓的利益和身心受到了伤害, 医院的发展也就偏离了良性轨道。

1.1.2 服务理念上的陋习致使医院发展缓慢

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 各种所有制形势的医疗机构快速展开, 医疗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 这个“大好局面”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①由生存引发的“逐利”观, 引起医院发展上的畸形。很多私营医院的领导竟是从来没搞过医院管理的“商人”, 他们投资建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国家落后的医疗状况, 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更大的利润。②“医务人员的盛气凌人, 对患者的冷漠, 住院多日不知医生是谁”, 这些陋习, 在很多医院仍在上演。普通百姓忍着病痛与悲伤, 在“白医天使”面前低声下气、百般讨好, 多数却是“热屁股贴个冷板凳”, 医疗服务理念上的陋习仍然是医院发展的硬伤。

1.2 现有的政策体制约医院和谐发展

医疗卫生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区别在于, 它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 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政府定位上的偏差, 采取与企业相同的管理模式, 使医疗市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是制约医院和谐发展的根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将医疗行业推向市场, 解决政府卫生事业经费不足的缺陷, 这种运行方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但引发了医疗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 还致使医院只能将赢利作为其首要目标, 引发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 医院和谐发展受到了制约。

1.3 紧张的医患关系制约医院和谐发展

当前, 医患关系中出现了一些功利化、商业化倾向, 由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所引起的各种医疗纠纷和对医疗行业不满情绪, 造成医患关系空前紧张, 已经成为影响医院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①紧张的医患关系影响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不利于医院发展。当前, 我国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矛盾激化, 医患纠纷日趋蔓延, 恶性事件、群体事件不断增加, 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统计, 自2002年9月1日以来, 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据卫生部统计, 在医疗纠纷发生后, 有6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的恶性事件[2]。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发的医患冲突, 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开展。②紧张的医患关系致使医疗队伍不稳定, 不利于医院发展。医疗队伍的稳定直接对医院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紧张的医患冲突, 引发的众多伤害事件, 使得医务人员人心浮动, 大批医务工作者迫于压力纷纷离职。医疗队伍的不稳定, 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全国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5 093件, 打伤医务人员2 604人, 医院财产损失6 709万元;2009年6月更是被称为医疗卫生行业的 “黑色的六月”, 这个月共有20多名医务人员伤亡[3]。

2 “绿色人文”体系

2.1 “绿色人文”是“绿色”服务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 最终反映的是对服务对象“尊重”这个内在含意

它不只是简单的强调绿色无害的服务对人身体健康的尊重, 同时还兼顾服务上的人性化关怀对人精神领域的尊重。“绿色”、“人文”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统一, 使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得到最大的完美化,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服务模式。

2.2 “绿色环境、无害服务、人文管理”是“绿色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将对人的服务按步骤连接成一整体, 使优质服务得到全方位的体现。首先是给人感观上抚慰, 让服务对象体会接受服务时意识上的的舒适感;然后通过通畅的流程及先进的技术达来享受无害的服务;最后是自身权利得到最大的满足, 所有服务都体现出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理解。这些的贴进自然的表现形式, 使得“绿色人文”的内涵得到最大的体现。

2.3 “绿色人文”是最先进的管理体系

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涵盖了“人文”及“绿色”两种理念。这种先进性在医院管理上体现为在以“患者”为主体的人文服务基础上, 同时为患者提供“绿色、清洁的就医环境、畅通的服务流程、安全无害的医疗、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内的“绿色医疗”服务[4]。它的形成与完善,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医院将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

3 “绿色人文”体系视角下的医院和谐发展

3.1 “绿色人文”体系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本源, 就是根本, 就是出发点、落脚点, 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提供“二个服务、一个尊重”, 是“绿色人文”体系在医院管理中, 实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1.1 为患者提供人文服务

其体现的是对患者的高度关心、负责的服务理念, 表现为视患者为亲人;营造高品位的人文关怀;从患者舒心、方便、安全、满意的角度出发, 倡导“一患、一医、一护”的绿色专业护理;同时开设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定期为患者健康回访等一系列绿色的“人本性”[5]的医疗制度的建立, 让患者享有更加贴心的诊疗上的关怀。

3.1.2 为患者提供绿色诊疗服务

核心内容就是为患者就诊提供最大方便条件, 实行“无假日医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科学规范的医疗操作;严格的消毒措施, 避免了其它疾病的交叉感染;让患者更放心安全的就医;实现全程导医服务的绿色通道;全力营造舒适、温馨的绿色医疗花园;建立诚信、理解、和谐的医疗环境。让患者时刻享有自然、无害、顺畅的诊疗服务。

3.1.3 尊重患者权利

是指在诊疗服务过程中, 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使他们的权利得到维护, 患者合法利益被放在首位。表现了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知情权和同意权等, 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构建平等医患关系的基础。

3.2 “绿色人文”体系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医院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绿色人文”体系的指导, 而人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最终体现在人们素质的提高上, 所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是医院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绿色人文”体系为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帮助。

3.2.1 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医务人员素质建设的基础。古今中外, 医疗服务人员作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世主人的代表, 其基本要求就是必须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 有献身于卫生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医生职业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生存, 而是有更高的政治意义“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人文”理念正是为这一意义的现实提供了指导。

3.2.2 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 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病痛。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甘于为“救死扶伤”事业, 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同时在工作中不能夹杂其它丝毫不良的想法和念头, 这要求它的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医务工作者道德观的养成需要一个相对纯洁的氛围, “绿色人文”理念所强调的“绿色医疗、尊重权利、安全无害”为其提供了自然、和谐的氛围, 它有助于对“无私奉献”道德观的养成。

3.2.3 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业务素质

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医务工作者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从业者业务素质的高低, 将对百姓健康及“幸福指数”产生影响[6]。要知道无论机器设备多么先进、无论前沿技术水平多么发达, 不提高具体实践者自身业务能力, 机器设备就会被闲置、前沿理论也无法得到掌握, 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谈。“绿色人文”理念所倡导的“人本性”的诊疗模式, 是以满足患者需要为目标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更高业务素质, “绿色人文”为业务素质提升提供了进取动力。

3.3 “绿色人文”体系有助于提高文化建设,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精神是人文体系的支柱。文化是人文体系的基础。人文理念的传播和传承, 无不依靠文化的感染和浸润。吉林四六五医院举办的首届“绿色文化月暨2010绿色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 没有刻意渲染及高调的宣传, 用日常工作中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为我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该活动“绿色医院、人文关怀”的主题, 正是以“绿色人文”的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绿色观念, 催促着人们的行动, 体现了四六五人传播绿色文化、树立绿色风尚的决心。营造这样的绿色主题文化, 是医院和谐发展的需要。

3.4 “绿色人文”体系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如今, 医患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医院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并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病人称呼医生“白医天使”的那种亲切感, 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种变化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 最根本的还是医患双方缺乏理解、缺乏沟通所造成的。

3.4.1 医患沟通的通畅离不开“绿色人文”体系

医患之间沟通的不顺畅, 致使紧张的医患关系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医患之间的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顺畅取决于双方之间的态度、语气、表情等许多因素。应付了事与真诚对待两种态度, 将导致沟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很多的医疗纠纷往往是因为医务人员不耐烦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报引发的。所以, 医务人员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心态, 对双方沟通成败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为患者提供绿色医疗服务、减轻患者伤害、尊重患者生命是建立医患双方顺畅沟通渠道的前提。

3.4.2 建立医患之间对等关系离不开“绿色人文”体系

我国人口众多, 地大物博的特点, 带来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 这种配置上的不均, 使得医务人员作为诊治活动的执行者受到百姓的“怂爱”的同时产生了高高在上的心态, 医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百姓成了弱势群体。近年来受舆论导向及其它外因的影响, 医闹又组织弱势群体群众借机生事, 采取暴力手段伤害了医院, 攻守双方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医患双方这种地位的不对等的, 使得冲突愈演愈烈。“绿色人文”理念的提出, 就是要打破这种医患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重新建立“相敬如宾、相互勉励、相互关心”和谐的平等关系。

3.4.3 改善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离不开“绿色人文”体系

“绿色人文”的理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 从而实现“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的起源, 就是因为彼此都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没有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只有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时刻象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耐心、体贴、关爱, 患者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操劳、风险压力, 双方权利同时得到尊重、维护, 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才能得到真正的缓解。

3.5 “绿色人文”体系有助于医改的合理化实施,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我国的医改应是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 同时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医改目标的最终实现与“绿色人文”体系的完善有着直接关系。

3.5.1 “绿色人文”体系促使医改实施更符合百姓的利益

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标是全民享有, 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强化政府的职能, 在政策上要做到公平合理, 在方法上除了采取手段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外, 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 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投入要得到保证并确保到位, 这样全民实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才能得到实现。同时政府不能只做表面上的指导工作, 其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促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 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

3.5.2 “绿色人文”体系促使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

国家的“抓大放小”致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不发达地区群众的医疗保障条件相对较差, 尤其是部分老区, 那里群众患病后几乎得不到象样的诊疗, 他们对健康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些地区卫生条件的落后主要是因其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 当地财政紧张、上拨卫生事业费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要缓解这种局面, 单靠当地政府是不够的, 需要国家政策及资金投入上的重点扶持, 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 构建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系及服务网络, 人人享有健康的改革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3.5.3 “绿色人文”体系促使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实际情况。健全保障体系应利用多种社会资源, 如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对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 就诊由政府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 旨在始终坚持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只有“绿色人文”体系才能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得到最完整的体现。“绿色人文”体系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 必将推动医院和谐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稳、越走越顺畅。

参考文献

[1]卢金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卫生事业[J].决策探索, 2005, 10, 47.

[2]张有义.卫生部拟重点推行人民调解制度[N].法制日报, 2008-11-2日 (3) .

[3]白剑峰.医生遭遇"黑色六月"五起医闹事件血溅白衣[EB/OL].2009-06-26.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9546463.html.

[4]王吉善.什么是绿色医疗[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2) 01-02.

[5]徐连英, 吴思平.谈医院文化的病人本位性[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6) , 59.

推进绿色和谐发展谋求又好又快跨越 篇7

通过和谐企业如何建设有关方面研究, 可指导本企业将质量、名牌、科技、市场、文化等要素有机整合, 增加企业竞争力, 打造农药行业强势品牌, 成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者, 以卓越品质奠定发展根基, 增强造福社会能力, 赢得持续科学发展先机。

一、打造卓越品质, 快速提升农药品牌市场竞争力

克胜集团致力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两块金字招牌, 点点滴滴地练内功, 持久提升企业综合优势。

1、切实抓好“生命线”, 以卓越品质奠定强势发展根基。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 品牌建设首先必须把好品质关。企业只有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石, 才能打造出中国强势品牌, 以品质铸就品牌。一是持续强化质量意识, 以品质致胜的理念生产品质卓越的产品。二是坚持不懈技改投入, 以一流的技术生产一流的产品。建成装置一流的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投资2亿元新建“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 设施配套, 装备先进, 采用DCS控制系统, 实现了现代装备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 建成国内最大的吡虫啉、哒螨灵、吡蚜酮原药生产基地, 在国内率先建成农药包装GMP车间。三是严格抓好过程监控, 以过硬的作风生产过硬的产品。在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 又扎实推进《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坚持“按照标准来, 沿着程序走”, 抓实精益现场管理, 考评实行质量问题“一票否决”, 完善管理体系, 确保产品质量、包装质量、服务质量达到同行领先、用户放心。

2、注重提升“含金量”, 以科技创新支撑强势品牌地位。

自主品牌是用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出来的专有品牌, 科技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动力。多年来, 克胜集团站立行业科技创新的前沿, 从自办实验室到联办化工研究所, 从“前厂后院”到自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从“产学研联合”到“科企联盟”聚集一批有作为的科研人才, 克难攻坚, 成果丰硕, 不断增强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立足企业实际, 积极引进新技术。实现了“技术引进——技术消化”的克胜制造。二是适应市场需求, 自主研发新产品。自主开发了满园清、禾适等一批生化结合农药和隆维康、力虫晶等一批受到市场青睐的生物农药, 抓新产品的延伸, 研制出先净、闲夫、神约等40多种不同含量、规格的系列新品, 拉长了品牌农药的产品链, 壮大了名牌产品群, 增厚了产品防治谱, 实现了“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的克胜创造。三是依托专利和项目载体, 扎实推进农药品种从仿制到创制的刷新。投入巨资, 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研制的新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 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杀菌剂戊給福, 以及吡蚜酮悬浮剂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农药。实现“自主创新——品牌强化”的克胜独创, 将进一步壮大中国农药行业的自主品牌。

3、不断增强原动力, 以绿色文化塑造强势品牌形象。

克胜集团精心打造企业文化, 为发展品牌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瞄准发展趋势, 打造绿色文化。加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实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 为生产绿色产品创造条件。组织生产全部选用高效、低毒、友好环境的品种, 并全面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和“三废”治理, 带头建成环境友好企业。二是把握经营特点, 打造诚信文化。倡导“投资品质, 创造共赢”, 诚实地向广大客户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产品服务, 诚实地向亿万农民提供高科技含量的高品质的农药。不惜人力、财力, 重拳出击维权打假。致力深度营销, 组织送植保技术下乡。三是顺应竞争态势, 打造品牌文化。把克胜文化的主要内涵概括为:追求无限的企业精神, 品质制胜的经营理念, 乐满天下的创业情怀。提出的“克胜药, 天下乐”、“绿色联盟, 心贴三农”、“呵护绿色, 关爱生命”、“修正企业经营行为, 推进和谐共赢发展”、“成就绿色梦想, 造全球最好药”、“树行业标杆, 领农业未来”诸理念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 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观。事实说明, 打造强势品牌离不开企业文化, 彰显特色文化的品牌才是不可复制而富有生命力的强势品牌。

二、立足和谐振兴, 在创造社会财富上争贡献

克胜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

1、致力做新做精, 以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先进生产力。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 深化自主研发, 把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司相继承担了16个国家级、省级星火 (火炬) 项目及其它专项。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开发的新产品全部是友好环境的农药品种。自主研发的安全环保新剂型, 大大减少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溶剂用量, 同时减轻施用农药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从源头上控制“三废”产生量。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 兴建万吨污水处理厂、固废焚烧站, 以及其它相配套的治理设施, 污水管道实现了生产废水的集中排放与治理, 在总排污口安装COD在线监测仪、超声波流量计“黑匣子”, 实行远程适时监控, 多次为省、市、县部门提供“观摩现场”。

2、致力做优做特, 以名牌精品提升民众消费力。

以“品质致胜”的理念生产品质卓越的产品, 奠定强势品牌根基;以一流的装备技术制造一流的产品, 提升强势品牌价值;以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点缀产品内涵, 塑造强势品牌形象, 成功打造了用户放心的农资品牌。2004年克胜商标跻身“中国驰名商标”行列, 2006年克胜牌吡虫啉系列杀虫剂又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大奖, 成为全国农化行业同时拥有两块金牌的品牌领跑企业。2009年又获得江苏出口名牌称号。近几年, 又以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带头树立农药行业为农服务新标杆。首先是重视技术营销。通过市场网络, 组织送技术下乡, 同时与全国各地植保部门紧密合作, 近距离向农民推荐高效、安全的绿色化农药, 为农民科学用药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服务系列活动, 先后聘请20多位专家教授分乘16辆依维柯服务车, 走乡串户行程达30万公里, 举办各类技术讲座400多场, 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其次是创新服务方式。“江苏克胜艺术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名牌进农家”以及送技术、送文艺、送名品“三下乡”活动, 深入村庄免费演出1200多场次。再次是主动维护市场秩序。针对农药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屡见不鲜的现状, 紧密配合执法部门, 分赴各地营销市场打假, 为净化农药市场、维护广大农民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作出不懈的努力。

3、致力做大做强, 以规模效益提升财政贡献率。

按照以药为主、多元发展的方向, 大力推进农药与医药同步发展, 质量与产量同步提高, 品牌与销售同步提升, 内贸与外贸同步增幅, 利税与薪酬同步增长, 走出了一条稳定主业、规模挺进、质量效益并重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目前经济总量已稳居全国农药行业前20强。克胜药业、中胜置业、江苏凯顺担保、克胜药文化传播、江苏绿色联盟等成员企业各展所长, 竞相发展,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006以来连年成为本地第二纳税大户。

三、践行关爱责任, 打造和谐企业

克胜传承全球化工行业早就提出的“责任关怀”理念, 在业界倡导QHSE的投资品质, 有力地引领农化行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把关爱员工、打造和谐企业作为发展重要目标, 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员工富裕, 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1、确保安全生产。

针对化工高危行业特点, 坚持安全唯一的管理理念, 把关爱员工生命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实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是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 积极采用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提高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危险源的本质安全程度, 提高设备健康运行水平,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其次是重视技术防范。特别注重运用“生产现场远程监控”、“操作参数远程传输”等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安全生产, 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管自动化水平和工故预防关口前移, 以最低的安全风险、最小的能耗物耗、最优的产品品质, 去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赢得了企业的平安与和谐。

2、完善利益导向。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先后为员工评定技术职称, 按等级加发技术津贴;积极推进员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全覆盖, 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改善员工福利待遇, 奖励员工制度化, 开展争奖夺杯活动,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获奖机会。坚持从生产一线员工中培养选拔管理干部,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对贡献突出人才进行奖励的实施办法、学位津贴发放办法和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基金使用办法等, 激励员工在创造效益的基础上, 按劳取酬、按技增薪、按工作实绩论奖惩, 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赢共富。

3、强化员工技能。

公司把培训作为关爱员工的一种待遇, 强化继续教育。坚持内训、外培、自学、互帮“四轮齐转”, 公司所有员工每年参加各类培训不得少于50学时, 受训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近3年集团共投入200万元, 组织对外送培150余人次, 学习时间1个月到15个月不等。2007年起与清华大学合作, 创办克胜商学院, 打造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平台。通过学习培训, 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积累了集团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四、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卓越绩效管理见成效

1、立足标准先行的标准战略, 致力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 谋求行业的话语权。

克胜集团早在10年前就凭借吡虫啉最早工业化, 生产装置、市场份额最大, 特别是工艺、质量领先优势, 作为首席企业参加国家农药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吡虫啉 (蚜虱净) 原药、可湿性粉剂、乳油等行标制订。2002年顺应绿色化发展需要, 应邀参加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农药行业污染物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制订”, 2008年已正式施行。2009年4月克胜集团又被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确定为《哒螨灵原药》、《哒螨灵乳油》、《哒螨灵可湿性粉剂》、《吡虫啉悬浮剂》、《吡虫啉乳油》第一起草单位,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溶液剂》第二起草单位、《吡虫啉原药》、《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第四起草单位。一轮次9个国家标准制订这在农药界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农药行业致力产品标准领先战略的实践者, 克胜集团力主吡虫啉原药含量至少提升2个百分点达97%纯度、哒螨灵系列酸碱度趋于中性等提高质量品质、推进农药行业节能减排等绿色化指标。在全力承担吡虫啉、哒螨灵相关产品标准起草和实验应证工作同时, 克胜集团还积极开展专利产品的标准升级工作, 并担纲着中国农药加工GMP标准制订。

2、QC成果支撑质量改进, 提升效益。

六分厂CNC是吡虫啉收率及原药含量的关键, 通过《CNC工段敞口式抽滤改造》项目, 使CNC内在质量得以提高, 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 工时缩短60%, 员工工作环境得到完全改善, 全年节约处理费用14.7万元。2009年1-6月份, 六分厂终端产品平均含量达98%, 合格率均达100%。大部分中间体平均合格率同比上升, 尤其是FPN程升同比提升了9.42个百分点, 主产品10%蚜粉合格率同比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过硬产品经受住国家在市场的高密度监督抽检。1-6月克胜牌吡虫啉在陕西、河北两省“质量监督”抽查中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30%戊福、25%吡蚜酮、15%扫满净等在山西、江苏、河南等省级、国家级抽检中指标全部合格。

3、绿色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通过循环经济的标准化, 化害为利, 变废为保, 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2009年4月, 江苏质监局批准克胜集团“年产3000吨DMF回收处理项目”, 正式实施江苏省循环经济标准经试点。从工艺排查中, 克胜集团从工艺简便, 降低成本, 减轻循环污染等目标出发, 重点突破DMF这类酰胺类万能溶剂回收再利用技术, 项目完成后可年回收DMF3000吨, 节约成本1500万元, 同时探索出农药合成循环系列标准供行业推广。公司联合郑州大学深入研发废渣利用、溶剂回收、变频节电等循环经济新技术, 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仅节水技改每年就节约费用70多万元, 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 新水取用率下降50%。加强冰机油耗控制, 全年冰机油回收率达88.8%。新建的废弃物焚烧炉热能回收再利用, 全年节煤500多吨。塑业分厂配套生产农药包装物, 每年回收处理克胜牌农药包装桶和包装瓶等塑料物品60余吨, 既减少污染, 又节约生产成本,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做出新的建树, 促进了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降本减耗成果迭出。

九分厂混配技术攻关效果显著, 困忧企业多年的二次粉利用率, 经过2年来持续技改, 已由30%大幅度提升到90%, 全年节省成本近200万元。通过艰苦摸索, 各合成分厂都成功使用自制洗滤机、各工段的尾气吸收设施进一步改良, 实现全密闭抽滤无泄漏。特别是治污分厂自行摸索新工艺, 进行混凝法高浓度废水处理, 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大幅度提升公司生产效能。其他工段节能减本效益也大增。2009年上半年一分厂PMC工段的DMF降本增效和啶虫脒工段从尾气吸收氯仿两项攻关有新突破, DMF累计节约成本13万元、氯仿节约成本12万元。六分厂CNC攻关取得了质量与收率双突破, 每月多回收8吨CNC, 节约成本13万元。

绿色采购 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绿色理念,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资源日益匮乏, 能源不足以及人类对自然破坏与掠夺, 人类已经意识到资源过度开采与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受经济利益的趋势, 多数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山洪、泥石流、洪水等大量自然灾害的发生, 深究其原因多由人类的过度索取引起的。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 是指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采, 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资源的经济价值, 以此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 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事业的核心宗旨。在此, 本文从绿色环保理念、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等三个方面出发, 针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绿色环保理念

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发展的加快,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水泥林立, 天空日益变得灰黄, 空气的污染程度每每亮起黄灯, 国家对绿色环保开始逐渐重视。我国的环保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发展迅速。通过环境法的制定和完善,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 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 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 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环保工作仍处于落后阶段。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 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法的开采, 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方面, 这些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污染甚至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形成循环, 最终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 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 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 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资源, 从古至今,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生产发展环节, 都离不开环境的辅助。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氧气、淡水、食物等生活资源, 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面对人类这个大群体,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脆弱的状态, 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上到大气环境, 下到地下水资源污染, 都使环境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局面。究其原因, 多数在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及环保意识薄弱, 无法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一己之私, 肆意开发、破坏环境资源, 使其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直接打破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 对人类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不仅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甚至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 造成了很多稀缺物种濒临灭绝的窘境。

三、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核心宗旨。针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中采取的相关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倡导低碳生活

近年来, “低碳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保口号之一, 所谓“低碳生活”, 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二氧化低碳的排放。低碳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 是你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低碳生活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在整个低碳生活中, 主要倡导“节能减排”, 即通过改变人们往常的生活模式及消费习惯, 一点一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的趋势。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介绍, 水母爆发也是因为人类社会对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溶解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水酸化, 导致珊瑚礁的破坏和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减少, 温室效应甚至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物种也会因为人类的作为而灭绝, 种种自然现象表明低碳生活已经到了必须要执行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主要应从节电、节水等几个生活细节出发, 减少用量并减少光污染及合理的污水排放及回收再利用。

(二) 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在人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大肆开发造成环境破坏的同时, 还对子孙后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利用, 是在满足当代人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调整, 使资源呈现出持续利用的发展局面, 为子孙后代谋福。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过程中, 首先,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人类在开采这些资源时, 应结合着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 科学、合理的安排开采时间、开采量, 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 在开采完后,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完善, 避免再生资源出现枯竭局面。例如:伐林补栽。

(三) 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

在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 说到底就是资源利用问题, 若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则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开采, 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 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 能够有效的避免废旧物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并能使其“变废为宝”, 因而对环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中, 首先, 相关部门应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 同时宣传回收的重要性, 将其集中处理, 在避免分散污染的同时, 减少回收利用成本。在美国及日本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再利用的例子, 我国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其次, 在整个废旧物品的利用技术中, 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薄弱环节。在影响废旧物品利用率的同时, 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收利用成本, 甚至呈现出“得不偿失”的利用局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在现有的基础上,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

(四)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保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果, 非一朝一夕, 也不是某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配合。这就要求环保部门能够有效动员人民群众, 使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其动员的过程中, 首先, 加大宣传, 使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学校宣传栏、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途径开展;并可在固定时间内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及趣味问答, 而且环保意识应该从基础抓起, 在学校里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 只有这种意识深入民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其次, 环保部门作为一切环保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 在整个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要想取得好的环保效果, 部门本身应以身作则, 除了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外, 还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以此来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起到好的表率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核心理念在于以绿色环保为核心, 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 还能将资源的使用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广河:《培育环境道德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买买提明·热介甫:《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 。

[3]刘书俊:《人与环境之关联探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 (03) 。

[4]崔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探析》, 《中外企业家》, 2009, (16) 。

上一篇:德国也能投资移民下一篇:民营中小企业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