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联系

2024-09-02

声乐教学联系(精选七篇)

声乐教学联系 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声乐教学改革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类教学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正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声乐教学的改革对人才的综合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因此,高校声乐教师教师要能够就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的现状

(一)声乐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基本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专业音乐类的高校,虽然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很多弊端:普通高校的声乐类学生专业表演和音乐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师范教学方面也与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看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立足于当前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大多数都是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没有为自己准确的定位,只一味的追求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三)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特色

当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的特色,基本上是对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的模仿。要能够真正与专业音乐学院区别出,就要求能够发展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十分单一,缺乏对社会话题的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轨,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二、普通高校声乐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艺术类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将针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出来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改革、实现“以专多能”的目标,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专业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单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普通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条件,经常性的举办一些高校联盟音乐竞赛、高校音乐节等活动,把声乐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的生活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普通高校还可以开展学生提前走向工厂、社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要能够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说,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明确并且坚持高素质艺术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声乐教学科学有序的融合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声乐教学课堂,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欣赏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三)突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练习,并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理论带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声乐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能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说,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能够突出实践教学,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找准“感觉”。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当授课的“小教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整体水平。

三、结语

声乐教学联系 篇2

一、声乐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一) 教师的特殊性

有一些声乐教师唱的好听, 但是不一定具备辅导学生的能力, 声乐教学不仅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 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技巧性和领悟能力。因此, 如果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叫来来对学生进行声乐语言的辅导, 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从而走上一个极端。

(二) 学生的特殊性

声乐教学不想其他科目的教学, 要是学生不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没有用严谨的态度认真学习声乐, 没有勤勤恳恳地每日练习, 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 是根本学不好声乐的。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不一样, 在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里, 如果一个步骤出现差错, 就会对整个学习的进度产生直观地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声乐课通常利用“小课教学”的形式, 即一个人一节课, 在突发事件的情况下通常调换教师。如果学生被一个完全没有声乐语言教学经验的教师所辅导,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被教师误导, 长此以往这种误导越来越深, 就会出现学生演唱水平不高, 表现能力不强等情。

(三) 声乐教学的科学性

一些声乐教师虽然精通于声乐的各个方面, 但是在声乐教学时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套科学大的教学体系。教师勤勤恳恳地教, 但学生就是抓不住声乐教学中的精髓。这样学生就会在无意之间被教师误导,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感到十分费力, 但是也无法发现自己的教学方式正在对学生进行误导。

(四) 歌词内容的多样性

声乐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它的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通过歌曲的歌词展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 包含了友情、爱情等。我国的声乐曲目在歌词的内容里主要是爱情居多, 有关爱情的歌词也是呈多样性的形式发展, 爱国和赞颂友情的比较多, 歌词在进行创作时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歌词的思想和内容中也是从我国的道德伦理观入手。

二、声乐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 呼吸训练

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 让他们歌唱,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 进行判断、评价、提示, 再应用教学语言, 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 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时, 要通过许多方面来决定, 因为每个学生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程度是不一致的, 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各自喜欢的音乐风格, 在进行声乐学习的基础时期除了应该了解发声的架构和呼吸的训练等,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主导, 全面了解喜欢的音乐种类, 找到一个合适的关键点展开有侧重点的声乐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声乐语言辅导时, 最好选取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 这样教师能够很好地对大家进行呼吸的训练,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产生共鸣,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乐于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准确的呼吸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把控声音的均衡程度, 这是声乐曲目完满表现的重要渠道。教师咋授课时不宜使用过多的时间来放音乐, 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并且把主力已都放在了享受美妙的音乐中。一个嗓音条件再好的学生, 要是没有利用合理的训练方式对呼吸展开训练, 那么他就绝对不能够把自己的嗓音的优势完全发挥, 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表演家。演唱歌曲时的呼吸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指引的, 有较大的技巧性。在不同的发音中由不同的变化, 因此, 需要学生在进行呼吸训练的时候, 发声一定要明亮, 还需要运用不管变换的气息来达到高质量的声乐语言教学成果。

(二) 胸腹呼吸

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使每个学生对每首歌做好胸腹呼吸的联系, 不能够知识为了听歌, 这是声乐欣赏课最主要的内容, 胸腔和腹腔联合进行呼吸是利用胸腔中个每个部分来综合控制呼吸的一项训练方式。胸腹训练大有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能够达到的程度不一样, 但能够肯定的是胸腹呼吸法能够较好的发挥演唱能力, 使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呈现更好的表演状态。这样的训练方式要求训练者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基础, 比如, 音乐、历史、社会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利用评论曲目的形式把这些我们在日常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综合于声乐语言的教学中去。教师在进行声乐语言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胸腹呼吸训练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对于歌手明星等比较感兴趣, 教师在声乐语言教学时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作为教学曲目, 这样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歌唱的技巧。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多唱、多练习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部分时应该指引学生一起唱,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演唱时呼吸方面的不足之处, 这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还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三、结语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 声乐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这一交流达到最理想状态, 声乐语言艺术直接关系到声乐教学这一双边活动的效果。声乐教学语言拥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述习惯、语言内涵和使用规范, 是一种既区别于专门用于演唱表现的歌唱语言, 又区别于专门用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声乐理论语言的特殊声乐语言表达形式, 因而, 对老师上课语言的要求就越高。因此, 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 将会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如果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 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 失去了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 音为心语。”语言是健康人的本能, 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是相通的。教师要抓住声乐课的特点, 优化各种语言, 用最美的语言, 带给学生最大的快乐。

摘要:语言教学是声乐学习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演唱时表达的声乐语言, 能够直观地影响到声乐艺术的表现成果, 所以在声乐教学里必须注重语言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声乐语言学习的正确方式。

关键词:声乐语言,教学,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顾晓丹.腔圆字正字字珠玑——浅谈声乐语言艺术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 06:73-77.

[2]鲁庆华.声乐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歌唱语言的重要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152-153.

[3]李抒丹.声乐语言的艺术特征——探索音教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当代音乐, 2015, 01:24-25+30.

[4]徐菁.浅论语言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 2015, 15:143.

声乐教学联系 篇3

一、声乐机理教学法在歌唱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一) 喉头训练中的应用

正确的喉头位置应像打哈欠, 闻花香时的状态, 位置适中, 既不上提也不过分下压。在唱高音时, 用“母音变形”的方法达到关闭的效果来演唱, 是在艺术生涯中大多歌唱家的体会, 也是声乐机理教学大师加西亚谈到的软起音的方式即贝努里效应。“放下你的喉头”这是大师的忠告, 只有这样气息与声带才能良好结合起来, 歌唱时才会产生丰富的泛音。

但过分追求喉头位置而极度压制喉头也是不可取的, 只要违反了自然的科学规律, 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机理教学法中提到“泡泡音”的练习, 就需要肌肉相对放松, 喉头适度放低的状态下发出来的。

正确的演唱高音方法要求打开喉咙, 放下喉头。我们在日常练习中可以做这样一个扩张喉咙的练习:首先做一个深而快的呼吸 (以被惊吓似得状态) , 在此吸气的过程中, 在自我意念中, 随着呼吸的进行, 身体也在扩张。不过, 身体一定要顺其自然得放松, 不可紧张僵硬。在发声练习中, 找到“贴着咽壁吸着唱”的内在感觉, 这将有利于稳定喉头, 找到位置。而发声时音域越高, “吸着唱”的感觉越加强, 喉头自然就降下来了。

(二) 以元音发声练习来阐述呼吸和咬字时的机理运行

贝尔诺利效应下的起音方式是要求声带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下充分得到振动。这也就是声乐教学中中被声乐教师通常提到的“唱在气上”。具体如下:

1.学习者在练习演唱初期, 最好在中低音域上开始练习, 从自己感到最容易把握的元音入手, 如元音字母“A”。在练习时, 可运用“意辅唱主”的方法, 开口发声前意念中假想“HA”, 然后再唱“A”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声乐教学要因材施教, 学习声乐也要量才而行, 不同的元音不同的人掌握起来难度是不同的, 这是由演唱者的身体结构的差异从客观上决定的。多年的声乐学习实践观察证明, 元音“A”虽是所有元音中最容易把握的音, 但这一情况也绝非绝对。

二、机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一) 调控好吸、呼肌肉群的对抗

科学控制呼吸肌肉群的最终目的是使声带产生均匀的震动。高度集中的气息流动能使声带被动吸靠在一起, 从而使声带闭合 (即贝努里效应) :比如人在大笑时, 高度集中的气流通过喉腔, 对喉腔产生吸力的作用, 引导两侧声带靠拢在一起而发出声音, 喉肌和声带就没有“累“的感觉。正确的气息运用可以使共鸣腔保持在打开、松弛和畅通的状态, 如果再运用一些发声方法 (如上文提到的“贴着咽壁吸着唱”) 将会达到最大限度的共鸣。

(二) 声乐演唱中轻、重机能的比例分配

一般来说, 声带重、轻机能比例分配和转换能使演唱的声音做到渐强、减弱的效果。从声区的划分、真声和假声概念上来理解, 演唱的声音都是从喉咙的两种不同的机理运动方式下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他们所对应的特点而言的。轻机理的发声方式表现在喉肌系中甲杓肌较积极运动使声门关闭而同时环甲肌未积极地下拉声带。这种轻机能积极工作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效果就是假声, 我们在演唱高声区时是常常用到的。相反, 如果是喉肌系中声带下拉的环甲肌积极的工作而甲杓肌相对不积极使声门闭和挡气, 就是声音在重机理的作用下的发声方式。在这种重机理作用下的发声呈现的音质效果就是真声, 在歌唱中常常在中低声区用到。

喉咙肌理系统运动的特点:重机理 (真声) 的工作特点是环甲肌不积极, 而甲杓肌则相对紧张, 此时从声带的工作状态来观察, 声带闭合充分, 但不向纵向拉长声带短而厚。在这种机理积极工作的状态下, 气息使闭和紧密但较为厚重的声带震动而发出声音,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歌唱的连贯性。这种状态下声带振动的振幅会较大, 但纵向张力工作不积极, 而导致频率较慢, 这时声音挺起来厚实而丰满, 这就是真声。轻机理的状态则与之相反, 从声门的角度来看, 此时纵向拉长的声带更加积极, 声带变得较长而且薄, 声带的闭合缺乏紧密性。在轻机理作用状态下, 声带振动有振幅小、频率快的特点, 发出声音空洞而单薄。这种特点的声音被就是假声, 假声的特点常常呈现于中高声区的演唱中。

三、机理教学法与多样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机理教学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时要综合传统教学法的同时多多关注发声的生理性因素, 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因歌唱方法不科学而造成的演唱缺点。卡鲁索主张在声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他认为歌唱方法不要固定在一种, 要因人而异, 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器官长得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单纯地模仿某个人的演唱是无效的, 也是最最危险的方法。

在天生的机能状态下自然地改善肌肉运动系统。例如在模唱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模唱教师的演唱或者跟着钢琴模仿唱出某段旋律, 这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听觉概念把嗓音器官充分掉动起来。虽然学生开始时还不能把呼吸器官、口咽腔的相关肌肉和声带合理地配合起来而达到准确的模仿, 但在重复的练习和教师的系统指导下可消除多余动作和不必要的紧张, 同时留下正确的发声所需要的动作。然后在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急吸缓呼和咽音练习法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狗喘气”练习法。在吸气和呼气中, 过多的强调吸气的深度和保持一定的量上。在早期的许多声乐教学者提倡“抛掉喉头”, 找一种喉头充分放松就像喉咙不存在似的歌唱的感觉。他们虽然倡导喉头放松或避免僵硬的演唱, 但我们知道在声乐演唱时喉头与声带完全不用力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声乐演唱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气息与声带的闭合与对抗是客观可行的, 因为这种力量的大小对声音的发出和演唱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到的咽音发声练习中的“泡泡音”练习对学生放松喉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声带对抗机能的锻炼也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 在初期的声乐教学或训练中, 要注意练习和巩固正确的口腔状态。口腔状态。所谓状态,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机理发声理论作指导依据, 另一方面则是由自身条件和领悟能力去“意会”的东西。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是可以靠听觉来感受学生的发音进行评价调整。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感受与自我评价能力, 使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凭听觉即可进行自我控制调整肌肉。

在机理教学法与传统声乐教学“结合”之外,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练习中, “示范”教学法与“比喻”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多方面教学经验互补结合, 相得益彰。聆听与模仿教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体, 同时对学生提高听觉分辨能力、稳定演唱机能肌肉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演唱中对科学发声的追求不断提高, 传统声乐演唱和教学形式逐渐转型, 声乐机理学便应运而生。不过, 相对国外某些发达国家来讲, 我国声乐由于受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 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不足等, 使得声乐演唱和教学相对单一和滞后。解决和完善声乐学习者在演唱与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使声乐机理学这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到有据可依、依据可行, 便是本篇论文的指导思想和中心论点。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机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声乐教学联系 篇4

一、现状

很多人在唱中音区时声色圆润, 响亮而又连贯、优美。但当一唱到f 2或#f 2时声音就嘶哑、黯淡、无有色彩, 更有甚者, 会出现嚎叫、摇头、瞪大眼睛等现象。殊不知, 这个区域已到了人声的换声点区域, 如果长时间地、大音量地不顾嗓子这种人声乐器本质问题的大声嚎叫。长期以往, 将会唱坏嗓子, 撕裂声带, 最后会导致失声,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 如何科学地使用嗓子发声, 这对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对声音产生的认知

我们知道, 唱歌的欲望是由人的情感冲动而产生的。而我们的乐谱又是记录各种声乐表现的符号。外部环境的刺激使我们具有歌唱的欲望, 这种欲望经人脑这种感受器的感知并经过信息加工器信息加工、储存到我们记忆之中通过口腔、咽腔、喉腔、胸腔、头腔这些效能器官的转换从而转化为声音, 把音乐中各种符号转换成言语, 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歌声。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人声转化成歌声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这些转化中, 中声区 (犹如说话的声音) 是我们人类常用的声区, 但到高声区即人类不常用的声区, 我们再用常用的说话时的方法, 那就不行了, 因为中声区振幅大频率低, 而高声区振幅小频率高, 如果不改变发声方法, 就会出现哑嗓等现象, 长期以往就会唱坏嗓子。因此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唱高声区重要方法, 也是我们本文探索歌唱方法重要之举。

三、对声音换声点的认知

很多学生在拿到歌曲时没有对歌曲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这首歌曲的总音域, 有几个高音, 这些高音哪些是换声点 (1) 音等等。根据人声的分类, 我们知道男生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女生有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总的来说:唱低声部男女低音换声应为f 1、b b 1两个声点, 这两个声点之间应为该声部换声区。唱中声部男女中音换声点应为bb 1或b, f 2或#f 2。唱高音的男女高音换声点应为b b 1或b 1 (我们且称为第一换声区, f 2或#f 2我们且称为第二换声区, b b 2或b 2我们且称为第三换声区) 每个声部均有三个换声区, 唱好换声区是唱好歌曲的重中之重。当学生明白这些换声点时, 我们在练习时应使这些声区加以注意。在练习时要从前面几个音加以关闭, 例如, 用a, e, i, o, u这几个母音作发声练习, 要想使这个母音明亮柔和, 色彩丰富, 就必须强调在前几个音进行关闭———即进行色彩转化。例如13 53 1—||从小字一组a1、b1到c2、e2音这几个音要进行开始转化, 关闭, 到g 2音这个高音就自然了, 否则高音就很难唱好。以几个母音发音来看:首先, a发音易准确, 共鸣易稳定, 能带进较多的胸声而使声音较结实、宏亮。但由于发a时喉头最接近平静呼吸地位置, 过于放松, 而且气流容易冲向硬腭, 所以, 往往声音位置较低又靠前, 不易唱的通畅圆润、响亮。用a母音练声, 最易显示出声区变换中的优缺点, 最易发现发声中的问题。用母音i练声发声, 由于声带张力感较强, 易找到高位和靠前的集中点, 色彩明亮清澈, 可以协调声区变换, 可揭示共鸣不良的弱点, 但这个母音不易唱得丰满、圆润、柔和。所以在进行该音练习时, 要提前几个音进行关闭使其丰满、圆润、柔和。其次用母音e发音, 这个音发音较结实集中, 用其进行换声点练习时要注意声音发扁、发白。因为该音在发高音时比别的母音容易发但它不易唱的柔和、饱满。因此在唱#f 2时前几个音要注意白声和扁, 尽量使声音柔和饱满。再次用母音o发音, 这个母音的声音着力点较靠后, 发音时气息较通畅并很快支持住, 便于获得胸腔共鸣, 使声音浑厚、饱满、深沉。用o母音练习有助于克服喉位高、声音挤、卡、白的毛病, 但也有人会撑大喉咙或强压、喉头而使声音出不来或发闷、发空。唱这个母音关闭音要使其前面几个音开放, 不挤不卡。如换声点f 2。在之前的c 2、d 2、e 2这几个音就不挤不卡且呈自然开放状态, 这样换声点就容易唱了。我们再来看母音u的发音。这个母音易松开喉咙和找到通向头腔的通道, 气息能很集中地呼出, 使声音通畅柔和、竖立圆。多用u母音练习有助于克服喉音、大本嗓的毛病, 并能改掉大声吼唱的不良习惯, 找到丰满柔和的头声。但也有人发u极为困难。母音ü声音位置比i靠后易发得“竖”“圆”“通”, 但由于舌位高与撮口, 口腔开度小。松开牙关是应十分强调, 否则, 很难发出好的声音。由于每个人对不同母音反应的不同, 在教学中应根据个人情况不用有选择地使用开闭口音。从而使母音发音统一。

四、口形的保持与换声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口形的大小直接影响发声。字腹吐出后, 声音要引长, 这时口形舌位和字在口里的着力部位都保持不变, 若有微小的变动字音就会模糊走样, 甚至变成另一个字, 如“啊” (a) 字发出声后不能保持开口的口形, 上下稍微合拢就成了“啊汍” (a m) 。笔者有一个学生唱歌时唱不开口、上下牙紧锁。我就让他把自己的拳头放到上下牙之间, 以利发出清晰的开口音a。闭口音如“西”“地”“心”“林”“敬”等也要松开牙关, 开口发, 上下牙之间要能放进一指。唱换声点音时要能开到二指 (即小拳头放到上下牙之间) 。想象“上牙床向上擎起”“声音在咽腔形成”这样舌就不会抬得过高;软腭也不会塌下, 为共鸣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开口音如“爸”、“妈”、“华”、“唱”、“娃”等上下齿之间开度也是二指, 不要张大嘴发, 重要是口腔后半部软腭要随着想打哈欠而拱成圆屋顶 (∩) 形状。这样不论开闭口音都能唱的圆润柔和饱满。然而在对换声点变换时口形的变化要尽量小些, 应在前一个字的共鸣位置上自然过渡。如“那地方” (nà—dì—fān g) , 从开口的a到闭口的i, 发音时不可闭嘴和合拢牙关, 要保持发a时打开的口形, 用舌尖动作发“dì”从闭口i到开口a, 则避免突然大张嘴和拉下下巴, 只要在开口发i的基础上, 下唇和上齿轻轻一碰发“fān g”, 口腔里面的形状、位置感觉都保持不变, 音越高, 所有形成母音的有关部位的动作就越小。这样整个歌曲就圆润流畅了。

五、声区转换研究

我们知道, 每一首声乐作品即有这三个声区, 即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而每一个声区的转换点即是我们所谓的换声点。这个换声点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面高音区的声音。因此,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音必须先要唱好换声区。一般来说, 人的高声区换声区在f 2或#f 2这个区域 (个人情况不同) 。解决的方法: (1) 口形张开 (二指间距离) 关键是口腔内打开;口张的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 (2) 从换声点前面几个音开始关闭, 但不能关的太小, 要保持适当的音色, 即不能太暗。 (3) 注意咬字清晰, 不能把字吃掉, 不能咬字含糊不清, 要把每一个字通过门牙送出, 清晰可辨。 (4) 要注意面部表情, 微笑的面部表情是唱好换声点的关键所在。 (5) 要设计和研究作品换声点。我们每个歌唱者要心中有数, 什么地方进入换声区域, 要仔细研究作品和分析作品。 (6) 要仔细研究换声点前面的音。换声点前面的音要均匀发出, 不能一节粗一节细, 这是唱好高音的关键。

六、总结

总之要唱好换声区, 须解决好声区衔接。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认为:换声点前后有换声区, 随着音高由低音到一定高音的换声点的变化, 在声区转换中, 平衡各声区声音使其不被察觉, 即由中声区到高声区转化中最后两个音稍微掩盖 (暗化) , 在下行时加以开放 (明朗化) 这就是所谓关闭。如同上桥必须经过一段引桥才能从地面平稳走向桥的顶端一样。在换声区到换声点的演唱要完成上述动作, 这对初学唱歌的学生来说是极不容易做到, 需要长期认真训练。声区衔接情况不佳, 出现卡壳痕迹才会慢慢消除。如果在声区转换的时候动作太突然或是不按照这个程序过程, 就可能引起声带失控造成破音, 长期以往对歌唱很不利, 影响很大。因此, 唱好换声区是学习声乐必须研究的工作, 也是必须解决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3]周小燕《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声乐教学联系 篇5

一、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

“跑调”是教学中会经常遇到的现象。有一种属于假性音盲,是由于演唱者的唱和听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造成的,通过训练是可以改正的。在歌曲演唱训练中,听和唱的有机结合是尤为重要的。一些音准不好的学生很多情况是只唱不听,在合唱歌曲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会唱还要会听!唱包括不仅会唱自己的声部、还要熟悉其它的声部,在唱自身声部的同时,还要仔细听辨出其它声部的旋律,音乐走向。因此在课堂教学发声训练环节中就加入了三度、五度的音程还有三和旋连接等合唱发声的训练形式,强化学生对声部的认识,感受音乐内在的和声走向从而培养学生听和唱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纺织姑娘》是一首经典的俄罗斯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盈,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姑娘迷人的形象。全曲两个声部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度叠置的平行进行,形成极其柔和的和声效果与声部色彩,很适合初级的合唱训练。在大一的声乐小组课上学习这首歌,每个同学都要学会演唱高、低两个不同声部,最初的训练过程中,分组是随机的,而且高、低声部是可以互换的,旨在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对两个声部都熟悉掌握,经过反复训练,在解决了共性的和个别的技巧等问题之后,再来通过音色音域来固定高低声部成员,最后进行歌曲的处理,二度创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和技巧,而且以独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时(例如独唱纺织姑娘),声音、情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共鸣、音色、强弱

“白声”也是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们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里,学生很难克服白声。在小组声乐课中尤其是加入优美的合唱歌曲时,使学生听辨并体会到混声、泛音、共鸣以及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强弱对比。给学生现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很快意识到白声与混声的区别,音乐的审美得到提高。进而在独唱时,使学生对声音有整体的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共鸣腔体,利用音色的变化丰富音乐的色彩。教学中体会到,想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首先要提高学生听辨能力,也就是声音的审美能力,然后他(她)才能主动的去寻找去发现自身这件乐器中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艺术欣赏对学习艺术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外作业中也多要求学生去欣赏一些经典的作品(独唱、合唱),使学生的思想意识走在自己声音的前面,这对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声乐学习有着特殊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听辨、模仿、感受,这些环节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帕瓦罗蒂的前辈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科莱里就是通过唱片对前人不断地学习模仿研究,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歌唱家。他那恢弘的气势,嘹亮的高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内心情感的巨大冲击。不仅是美声唱法,其他唱法也一样,比如像通俗演唱,那英老师从艺至今仍然受到大众喜爱,但她当年的学习也是不易的,(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对通俗歌曲刚刚消除偏见,我们沈阳音乐学院的通俗系也是从90年代初才开始创建的)她模仿的对象是台湾艺人苏芮。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是否》《奉献》《牵手》脍炙人口,她们的音色比较接近,都有一点点暗哑,情感细腻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三、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乐感”对歌唱非常的重要,同样的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歌剧女神“卡拉斯”的嗓音并不完美,但她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使她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当年为了现场观看她的演出,欧洲的歌迷们不惜露宿在售票处门外。而表现力的缺乏却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中、外歌曲,也不论什么体裁,再好的音乐再好的嗓音没有了音乐表现力,缺乏二度创作的作品也终将平淡无奇。“合唱”是群体的艺术,需要各个声部的密切配合,每个成员都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自身不断地去调整去配合以达到整体的完美。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演唱中意识到歌唱是整体的艺术,演唱者需要调动整个身心来演奏自身独一无二的乐器,歌唱中不仅包括声音的运用、音色的变换、节奏的把握、气息的调节,还要注重歌曲的发展,情绪的处理,情境的构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独唱演员一定可以担当为一个好的合唱演员。对学生来说,合唱的训练又有益于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当学生独唱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不知道如何能更好的表现音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出于害羞,不好意思去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任何艺术表达形式最终都传递出情感。积极的参与到合唱中来,以整体的形式出现并忘我的演唱,打破心里的禁锢,拓展艺术视野,乃至于团体协作……总之使学生短时间内整体音乐素质提高,效果很显著。

四、丰富了教学与考试的模式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小组声乐课中引入合唱的训练,丰富了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改变了单一的大齐唱模式,教学中可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不同的组合,音色丰富并富于变化,课上气氛热烈,唱错、唱跑调常引来善意的哄堂大笑,学生们全情关注课堂效率极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程度布置一些世界经典的重唱曲目作为课外作业,(如霍夫曼故事里的船歌、费加罗婚礼中的晚风颂等)在学校的一些歌唱比赛中,这种高大上的组合备受本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学生们的欢迎。

(二)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在期末考试中采取独唱与重唱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查。改变过去独唱的单一考试形式,加入重唱内容。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重唱或小合唱表演。考试还要对服装做出相应的要求,(服装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演唱者的着装必须和演唱内容吻合,重唱时更要符合角色需要,国外很多国家里剧院对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国家对此也已经开始重视,但目前结果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艺术应该在艺术工作者或学生这里首先得到重视)考试既严肃认真又体现出高雅艺术的特点,使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并珍惜表演的机会,同学们在考试中互相当观众,互相观摩、学习,考试后教师逐一给出意见和建议。

五、结语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情感表现问题 篇6

一、声乐情感表现中演唱技巧的重要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声乐理论知识的外,还要注重学生声乐演唱技能。要想有好的舞台表现力,使的学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演唱方法进行纠正,何为“声情并茂、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只是演唱的基本要求,而“以声传情”才是最终的目的,情感的基础需要好的声音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用声方式,就是演唱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声和腔两个方面,发怎样的声,用什么样的腔。气息中呼吸的巧妙运用是可以使演唱者完成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的。如果没有气息,根本做不到作品歌唱流畅性,更不要说有好的舞台表现了。在演唱中,一位歌者的咬字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世界上语言有多样,歌唱时使用的并不多。对于我们的母语,首先讲究的“字正腔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知道,咬字到底是什么?演唱中咬住文字的“字头”,就是汉语中的声母,要对的发音的位置非常明确,才可以咬准咬对。由此,笔者认为有好的舞台情感表现,气息和咬字问题的解决是歌唱的重中之重。

二、精通声乐歌唱语言

哲学家海德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了语言,人们才有了能表达生活感受的可能,而声乐的演唱就是要让演唱者利用二度创作,用自己的歌声来感受、体味生活的艺术,所以,歌唱与语言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语言纠正也是很有必要的。所有国内外专家到各大高校讲学,必须要讲到而且提到最多的无外乎语言问题,一是,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决定着音乐的具体意义,而且也决定着音乐的风格,没有准确的语言表达,再好的声音表现出来的音乐也是不完整的。而是声乐演唱难免会接触到非母语国家的作品,对于学生,确实有着很大的困难,及时掌握非母语的发音规律,如果不在该语言国家接触它的环境、人际交往,是很难表达出外国声乐作者做要表达的情感,在对外国作品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演唱作品,是很难令当地或专业听众理解演唱者的艺术表现。

三、理解作品是重要前提

学生在掌握了歌唱语言的同时,理解作品也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学生声乐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的前进。对于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也要着重看待。声乐的演唱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大量阅读一些诗词歌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声乐作品《阳关三叠》为例,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古时政治腐败,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在此种情景下,农民无力反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倾诉了劳苦人民在政府压迫下的痛苦与悲凉。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平时的训练,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信研读诗词歌赋以及名著的良好习惯。在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本身,全面了解每首作品背后作者的情感,领会歌词与曲境、曲情,了解作曲家创作个性以及作品的体裁等等。在演唱作品之前,要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唱、身临其境、以情动人。

以上三方面是笔者在学习声乐及实践体会中总结出来的,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度,只能泛泛而谈。高层次的文学修养是提高人们生活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它也是加强人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重要条件,声乐作品的的情感表现往往与歌词关系密切,而情感的表达只有具有高度涵养的人们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不同于生活,需要人们的二度创作。具有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的是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注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启发和训练,对歌唱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语

声乐教学联系 篇7

一、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价值和意义

1. 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三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 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 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领地。当下, 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实时、高效采集和加工处理以及播放图、文、声、像信息, 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 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将网络与声乐课堂教学结合, 体现网络的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 且这些特点都完善了人及音乐方式之所不及。从教师层面有四个维度:一是网络环境下教师身份面对面授课与网络授课的“二重”转型;二是网络力量冲击下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三是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困扰, 最大限度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 探索教师教研的新途径;四是进行通过网络平台促进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知识从隐性状态提升到显性状态, 促进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2. 从学生层面有两个维度:

一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由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充分获得以人为本的主体体验,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生能自主利用网络、声乐教学光碟等丰富的优质资源和多媒体的演示, 直观了解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精辟讲解和歌唱家的演唱等, 对不同歌者的演唱方法作比较分析, 并能针对自身的声乐能力选择声乐作品。积极投入作品的构成包括创作背景、人文语境的了解以及如何用声音展现等方面的探究和实践, 还可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展示不断增强自信。此外, 网络环境对于那些有创作构思和欲望的学生, 也提供了一条创作实践与展示的途径。

在我看来, 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 转变师生的“教”与“学”原有线性化的、规定目标性的以及量化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素质的传统模式, 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促进审美心理的建构和多元的审美实践。

3. 人文精神观照具有普世意义。

从人文精神观照到网络与声乐教学的整合互补, 是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学改革探索, 其重要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新的科学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识结构, 必然对原有认识结构产生作用, 能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事物的现象背后发现其意义的存在, 包括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态度、哲学、科学、逻辑和宇宙人生的意义的发现和观照;还包括道德良心的发现, 道德理想的形成以及道德实践的进行。如《庄子》中说: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 物不能离也。 (《德充符》) 成和即纯美, 不形即不着痕迹。是说只要有德的纯美之修, 则虽不露痕迹……但万物都将依附而不离去。从而丰富、深化或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 促使原有的声乐教育理念和人文价值观念发生内化, 实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

4. 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讲观照能培养学生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是指一种创造型思维, 构成要素是体验能力的敏感性和对感性体验的良好要求, 属于环境意识的内在心理要求。它具备创造艺术的根本动力, 活动领域是艺术, 对“美”的追求是其本质力量的终结, 归结就是一种非纯功利化的生活状态和感悟能力。

二、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实践

1. 网络教学。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集中反映在它的“抽象”与“不确定”上。所谓“抽象”, 是指它的非直观性。网络课件为声乐教学直观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并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且多角度、多层面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德国著名美学家郎格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 不仅是培养艺术家, 还应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民众, 使他们对艺术有真挚的爱好。在声乐教学课件设计中, 笔者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歌唱家的教学录像进行整合, 编辑为声乐教学的视听部分, 这是运用著名的音乐家、声乐家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效应, 往往他们的讲解与范唱, 能够给予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声乐欣赏教学的课件设计, 笔者运用一种策略让学生体验, 从情绪 (非倾向性) 出发, 逐次进入实际生活、作品背景和作品含义。

2. 运用网络指导学生歌曲演唱和创作实践。

首先体现在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方面。演唱声乐作品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根据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的理念。在指导学生演唱广西歌曲《黑蝴蝶》时, 为使学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 笔者运用网络辅助教学, 给学生提供广西黑衣壮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等文字资料, 欣赏黑衣壮民族多声部无伴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壮乡美》等歌曲。在建立对黑衣壮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后, 学生对组合演唱曲目《黑蝴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二声部的和声配合、壮语歌词演唱以及舞台表演都能以良好的、积极的状态投入。学生以优美、和谐的声乐舞台综合表现获得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一名和教育部首届大学生展演二等奖的好成绩。

其次, 体现在指导学生的歌曲创作方面。笔者与学生潘璐共同创作表演唱作品《一起来》, 创作主题展现高校新生入校军训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情境。创作前, 经过多次的交流, 探讨整个作品的关于音乐风格、演唱特色以及表演唱的表现形式的框架设计, 最终《一起来》的综合艺术创作定位为:音乐风格融合“Swing”即摇摆爵士乐, “踢踏舞”以及“街舞”等元素, 舞台表现为个唱+舞蹈+表演“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如何投入创作活动的前奏, 让学生熟悉、体验、思考、感悟, 自己收集素材, 利用网络资源给予他提供爵士乐、苏格兰踢踏音乐、现代舞以及街舞等风格的音乐作品, 并多次针对风格的融合与衔接以及结合学生的声乐能力进行构思和讨论, 经过近两个月的创作工作, 完成了三乐段+副歌的《一起来》声乐表演唱作品。该节目情景交融并富于哲理, 释放出当代大学生鲜明、生动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荣获2009年第九届全国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创作、表演、指导三项银奖。笔者对潘璐的创作指导是对学生个体性的有效开发。所谓个体性是指个人对意义的觉悟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体验, 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与生成相比, 创造是主体意图的对象化, 是主观目的的实现。所以, 以生动性情感作为激发学生美感的实践,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 体现在运用网络拓展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空间和与教师的互动。即通过网络为学生上传声乐训练和自拍演唱录像, 最大限度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解决了不同声乐条件的学生在声乐学习、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

1. 网络声乐资源的定位必须立足民族性和多元性。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 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 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 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

2. 基于网聚力量。

为了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 需要在学校声乐教育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学生。因为有怎样的定位, 就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在新世纪的发展中, 科学技术是桨, 人文精神是舵。科学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依据和唯一目的,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制约, 所以, 在地方理工科院校中, 深化人文精神目标的真谛, 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舍取和使用, 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

3. 结合网络, 完善声乐教学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

一, 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以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理想, 陶冶情操, 提高修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音乐艺术品, 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 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 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千姿百态的音乐样式, 使他们认识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进而实现以多元音乐塑造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 即现代文化人类学和音乐民族学主张相对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唤起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 树立起接续传统、面向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一体化,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全球化, 引起的地球规模的生态环境危机, 如气候恶化、物种灭绝等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同样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种类, 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亡。为了永葆人类的音乐创造力、艺术创造力, 在未来这个蔚蓝色星球上, 为避免智慧生物精神世界的枯竭贫乏, 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起保护人类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重任和担当。

摘要:基于现代教育背景下声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探讨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成为当下声乐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意义和价值;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实践;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这三个维度对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声乐,教学模式,地方工科院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为”理念下一篇:自立式流量控制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