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现状及引导

2024-07-06

青少年阅读现状及引导(精选六篇)

青少年阅读现状及引导 篇1

青少年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是早晨初升的骄阳, 生气蓬勃, 对各种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接收能力强, 学习快。因此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设施, 如何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阅读倾向和爱好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对青少年读物进行广泛筛选, 合理搭配和布局, 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源信息索引, 为青少年的阅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有针对性的广泛开展青少年的引导, 让他们多读书, 读好书,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青少年读者阅读现状调查

2.1 每年阅读的书籍很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积累下来的文学精粹数不胜数。中华民族自古以读书为尚。但现今社会快餐式的阅读广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人每年阅读的书籍逐年减少。据统计, 犹太人每年阅读的书籍达64本之多。他们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学识渊博。因此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而美国政府要求民众每天争取阅读50本以上的书籍, 这相当于一周阅读完一本书籍。而中国人一年阅读多少本书呢?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人现在平均每年阅读4.7本。相比较, 韩国人11本, 法国人20本, 日本人40本。更别说美国人的50本和达64本之多的犹太人。我们的知识摄取量越来越少, 并且中国人阅读的书籍一半以上是教材属于不得不读的范畴, 而另一半则大部分属于现下流行的网络文学, 适用于消遣而缺乏内涵。我国规定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课外阅读应达到400万字。如果普通的一本书10万字来计算, 仅相当于40本书, 每年5本, 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2.2 青少年不能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 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琳琅满目的青少年读物充斥着市场和网络。虽然书的形式各样, 但很大一部分书籍的内容和质量却难以达到期望和要求。由于年龄较小, 青少年读者一般都缺乏自我约束力, 往往更具自己的兴趣来选取读物。比如在很多图书馆, 家长和儿童出现泾渭分明的选择取向。在漫画书籍区聚集的都是孩子。而在辅导书籍区却都是家长。而家长再为孩子选取书籍时, 容易盲目跟风。别人说好的书籍就好。南方分级阅读中心的调查显示, 60%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读物。90%的家长希望有相关部门出具儿童阅读规范准则。

2.3 青少年阅读的主要目的为娱乐消遣

有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在选择阅读书刊时, 选择流行读物的占百分之21.4, 经典文学的占百分之24.1。而网络文学占到百分之31.5。而主要的阅读目的中, 消遣、调节的占41.6。可见快餐式的阅读已经悄然进入校园。进入青少年群体中。各种玄幻小说、漫画逐渐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流读物, 而文学名著, 成语典故, 科普作品正远离他们的视野。因此我们可以断定, 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倾向正悄然发生变化。

深究其原因, 和现今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孩子们从进入幼儿园开始, 就面临学习的压力。从小就被熏陶成绩好就是好孩子的理念。没有好成绩在学校不受老师欢迎, 在家会受父母的责骂。这使得青少年儿童在学校期间, 一切学习为了成绩。因此课余时间都用在课外辅导, 各种补习班等等。而能自由自配的时间大大被压缩。在此种情况下, 孩子们一有自由的时间, 于是漫画、魔幻等无内涵的读物便成了他们消遣娱乐的首选方式。同时更多的是进入网吧, 把宝贵的时间用于网络的消遣。

2.4 网络阅读已成为青少年阅读的主流趋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网络阅读已成为时下的主流阅读方式。任何一个文化人想要彻底与网络划清界限已是不可能的。因为与传统的书籍阅读相比较, 网络阅读有很多超然的优势。一是内容更新快, 传播范围广。不管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还是时下最前沿的科技研究, 网络上都能较为快捷的查询到。同时对于创作的文学大都可以以连载的形式很便捷的发表与网络共享。二是信息更全面, 获取更便捷。如果你想迫切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查阅相关书籍, 最迅速有效的方式不是跑去最近的图书馆, 只要打开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就能快速有效的实现自己的目的。三是表达形式多, 可进行互动参与。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字, 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同样可以传阅。可以说网络阅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式的阅读方式。因此也更吸引青少年儿童。

但是, 网络阅读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 且影响深远。在网络浩瀚如海的信息当中, 既有文艺大师之作, 又有平民草根之见;既有客观的评价分析, 也有主观一时之愤;既有符合事实的客观报道, 也有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既有善良的建议, 也有恶意的唆使之言。如此多的信息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还很难全部断定出那些是糟粕那些是精华, 因此如何引导少年儿童从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取精去伪, 为他们所用显得尤为重要。

3 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趋向

3.1 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 改善青少年阅读环境

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图书馆, 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读者环境。图书馆是一个圣神的地方, 人们接受和吸取各种文化知识, 充实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阅历。如果在青少年图书摆放区其布局设计符合青少年好动、好奇的特点并进行合理设计和布局。使他们对图书环境感到情切和快乐。整体布局上还可以摆放一切绿色盆景缓解他们的视觉疲劳。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宣传标语, 小册子对他们进行合理诱导。青少年图书馆区, 不只是孩子们看书的地方, 还应是他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3.2 做好图书收藏工作, 丰富青少年阅读选择

为了吸引青少年进入图书馆, 最重要的是丰富图书馆的图书构成。针对青少年儿童各个不同层次的年龄, 有目的性的进行藏书准备。应尽量突出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 而对于教育意味过重, 内容枯燥无味应尽量合理搭配。而对于内容粗糙, 无内涵的作品则应该摒弃。同时那些具有良好趣味性, 思想健康, 内容丰貌的作品应该着力推荐。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未成年读者进入图书馆。

3.3 加强图书馆阅读引导, 养成青少年健康阅读素养

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的、系统的、独立的图书选择能力是公众图书馆应该加以研究的一门课题。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阅读趋向,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分辨出各类图书的具体内涵, 意义和方向。青少年太年轻, 不懂得在海量的图书信息中选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图书。因此可以建立图书检索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同时在引导青少年借阅时, 要对他们讲解图书馆的具体分布, 现行状况, 图书收藏。并更具其自身特点推荐适合的图书。

3.4 倡导健康的网络阅读, 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 青少年时期接触网络已成为必然。而通过制止, 封堵青少年在无监护的情况下上网浏览已无任何可行之处, 反而加大其逆反心理。因此在青少年时期, 家长及学校就应该对孩子们网络知识进行普及并合理引导。而图书馆在铺设网络图书架设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青少年读者们的现状。首先, 图书馆要加强青少年图书网站的建设, 把青少年图书网站建设成他们开阔视野, 学习知识, 丰富阅历的地方。不仅内容上丰富, 视觉上更要生动。将孩子们从网吧吸引到图书馆来, 以达到健康引导的目的。

总之, 公共图书馆是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趋势的主要阵地。只有合理的引导, 利用图书馆的天然优势把孩子们课余时光吸引到图书馆来, 使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为构筑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教育基础。

摘要: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的在网络时代下的阅读现状。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图书馆如何改变青少年的阅读趋向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以引导青少年的阅读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

关键词:图书馆,青少年,阅读引导

参考文献

[1]蔡楚舒.网络阅读与青少年阅读引导工作[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 (64) :51-52.

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引导策略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程度的不断提升,许多人为了谋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农村走到城市,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因为这个群体的流动性很大,所以随着农民工一起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便成为了“流动儿童”。新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达到不低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个对于城市儿童非常容易达到的目标在流动儿童中的实施过程却遇到了许多阻碍,本文结合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探讨如何引导流动儿童改变课外阅读现状,促进流动儿童课外阅读量的增长。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课外阅读  现状  引导策略

阅读不仅有利于拓展儿童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写作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然而,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将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培养推向了不利的境地,如何改善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引导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

(一)家庭不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大多数农民工家长都在整天为生计奔波,起早贪黑地工作也只能糊一口饭,每天天不亮便要出门上工,很晚才能回到家,而这时的家长已经精疲力尽,再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多在期末考试时询问一下学生的成绩排名,决定是给糖果还是给棍棒。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个家长去务工,留下另一个家长照顾学生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仅连学生的家庭作业也难以应付,更不擅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大多期望学校能够完全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义务,却忽视了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因此,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也缺少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造成流动儿童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

(二)学校缺乏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

学校是给予学生正确指引的重要场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的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大多数教师都对此采取自由放任的状况,认为课外阅读既然归于课外,便也不再是教师的职责了。并且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十分赞同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他们认为学生只要能掌握好课内的知识便已经满足了作为一名学生的任务要求。

(三)流动儿童缺少课外阅读的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很少有儿童能够完全静下心来安安心心阅读的,所以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原本便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许多学生在完成老师安排的阅读任务后便没有再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且流动儿童拥有的阅读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令许多儿童都没办法找寻到吸引自己兴趣的书籍,久而久之,在缺少阅读资源和合理的阅读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便使得大多数流动儿童都失去了对课外阅读的渴求,造成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缺乏的现状。

二、如何正确引导流动儿童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增长的最好方法,便是借助兴趣这位老师的帮助,在改善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追求,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渴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时,在课文的后边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动物过冬有各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给大家说一说。”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当看见那些平常爱读书的孩子呱啦呱啦地说了一大堆动物们千奇百怪的过冬方式后,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钦佩之情,教师可以借此给学生们再次强调增长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主动向课外阅读,并引导流动儿童们有效利用已有的阅读材料增长自己的课外阅读视野。

(二)组织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可以相互交流读书经验、发现好书、寻找书友的平台,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鼓励那些不爱阅读的流动儿童们参与到阅读这个大天地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举办一个读书交流会,每次都会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来推荐一本他们喜爱的好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若是每一次邀请的学生都不重复,便能够保持学生每人至少一本的课外阅读量了,在学生推荐完自己的书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书进行全班传阅,让那些买不起书的孩子有了阅读更多书籍的机会,让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也能感受一点这些好书的价值,或许一不小心就被其中某一部分有趣的东西吸引住了,从而爱上阅读了呢。

(三)为学生筛选书籍

爱好阅读的兴趣在某些时候也会犯下错误,因为学生对于书籍的好坏程度尚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便很容易乘虚而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最好能定期为学生筛选一些书目,选取思想向上、知识丰富、富有乐趣并且蕴含哲理的书籍添入学校的图书馆以及班级的图书阅读角等,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课外的阅读天地,激发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教导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鼓励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改变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使流动儿童有机会在课外的阅读中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流动儿童阅读品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3

青少年阅读现状及引导 篇3

关键词:青少年,文学创作,文学素养

1.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

1.1 少年文学

少年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科,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王泉根教授指出 :“少年文学是为11-12岁到16-17岁的少年(中学阶段)服务的文学,由于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近乎突变的时期,情绪的不稳定与性发育为突出特点,故少年文学必须特别重视美育与引导,帮助少男少女健全地走向青年,走向成熟。”1由此可见,少年文学作品一方面要带有趣味性、浅显性,使之能看得懂,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得具有真实性、多样性、深刻性、青春性,满足他们“成人感”的需要。“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长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在成人的世界中感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2随着时代进步,孩子们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渴望成长,步入成熟,却又缺失生活阅历,思想简单。正因为他们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老师应引导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感受少年生活,注入真情实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受制于成人的思维。

1.2 青春文学

提到青春文学,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韩寒、郭敬明这些80后青春文学代言人。他们除了描述青春校园故事,青春成长困惑以外,也有以《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为代表的盗墓文学,以《幻城》为代表的玄幻文学,以及《帝都赋》等武侠小说。如今,这些曾经陪伴我们青葱岁月的优秀青春文学作品,有的已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中国青春文学发展到今天,逐步走向产业化、模式化的道路。不得不说这种现象给青春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这些青春文学作品失去文学张力,缺乏深度思想,忽视文学本身价值。这种现象给读者也带来一些弊端,大多数青春文学的读者都是中小学或大学生,受到此类文学作品影响,使他们忽视经典传统文学,一味迷恋网络快餐文学,影响了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审美水平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

1.3 成长文学

“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 :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3这类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介绍和引入到中国,而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差异等因素,来到中国的成长小说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毕竟成长小说在我国成长周期比较短暂,也存在许多不足,缺乏对成长发自深省的顿悟,对成长小说理论缺失系统研究,对世界成长小说发展史的研究更是一个重要增长点,成长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现状及引导策略

2.1 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现状

描述完以上三类青少年文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青少年文学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不少青少年作家通过网络一夜成名。在这个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交流频繁,联系更紧密,跟风抄袭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恶劣现象。二是对传统文学的忽视,写作速度,创作效率的提高,必然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缺失。三是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缺乏更多的自省和自觉,一些少年作家一走红就会不顾作品质量,拼命出书、宣传,没有足够的空间反思提高自己,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积累,没办法写出更好的作品,不利于个人写作生涯的持续发展。

2.2 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新鲜血液,青少年们无疑是网络文学的主力军,这也使青少年文学不断走下神坛。由于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性”,许多青少年作家选择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文学领地,发表自己的作品。这也将是青少年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2.3 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引导策略

在此,我希望青少年文学创作者加倍潜心创作,多体会人生,多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自己的作品。正确对待网络文学的发展。虽然快餐文学在网络盛行,但只要青少年文学作家认清自己,定位准确,网络也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孕育优秀的文学著作。文学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教育,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质、教育层次,更新教学观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文学创作观。文学阅读也是影响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的文学阅读不仅是自身的文化积累,也是为文学创作奠定基础,提高青少年文学阅读质量也是值得重视的事。

结语

青少年阅读现状及引导 篇4

当代初中生的词汇量相对于小学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上可以读懂课外读物的思想内容,课余时间相对于高中也是十分充足的,完全具备课外拓展的条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笔者就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采取的正确引导措施。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涉猎的种类少。笔者在不断地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包含的方面比较窄,女生对一些以情感发展为主线的著作感兴趣,男生则对一些灵异类、科幻类的小说感兴趣,学生对著名的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古典和现代诗歌了解并不多,另外,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读名著及传记。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量比较少。初中生实际的课外阅读量相对于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名著数量相差甚远,很多在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物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阅读,比如四大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很多学生都看过,但是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继续调查,有一部分学生看过四大名著的一本或者是一小部分,但是超过两本的几乎没有。

(三)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以青年杂志、现代小说为多。现在的学生虽然对一些古典名著、中外经典的涉猎比较少,但是对现代杂志和现代小说的阅读量却十分大。

(四)初中生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时候将精力都放到了考试的试题上,忽视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的课外读物。

这些都是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严重偏离正常学习中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措施

就现在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让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著作,让初中新课标的改革得以落实。

(一)增加语文课堂中对课外读物的互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太过于注重考试的要求,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中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课外读物的涉及。我们应该在语文的试题中将课外读物的题量和分值提升,并且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增加对课外读物的提问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学生为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而在课下主动地去阅读课堂上涉及的读物,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活动,在班级里让同学们依次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且说明喜欢的理由和其中的大致内容等。通过多元化教学来增加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和互动。

(二)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和选择性地阅读杂志。现在的很多小说都充满着黄色和暴力的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会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还会影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了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对初中生看现代言情小说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好的杂志,比如《新青年》,还是有很多励志、抒情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三)向学生介绍课外经典的优美所在。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远离现在的生活,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将部分经典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其实名著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品质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阅读课外读物多的同学和阅读课外读物少的同学所写的作文在措辞用句中有什么差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所在。教师在对比之后适当点评和表扬,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小结

总之,之所以如此重视初中生课外读物的涉及不仅仅是因为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方法。推荐的课外读物有很多都是作者一生的心血,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该仅仅以应试为目的,更应该博学多才、知书达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是不能用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且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语言与数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4,(03).

[2]张桂兰.中学生阅读现状解读及其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2009,(16).

建立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篇5

一、网络媒体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

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阶段,尤其青少年是受网络影响最为深远的群体,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巨大。

(一)青少年对互联网阅读产生依赖性,时间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及影响研究》2015年对北京、山东1600名中学生作的问卷调查,76%城市、62%农村的青少年主要使用移动阅读,并且97%的受访者对移动阅读产生依赖性。82%的学生移动阅读使用时间呈增长趋势。青少年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移动终端阅读分别以13%、23%、15%合计51%的比例超过纸质阅读。[1]另外,据天津统计数据显示,有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2]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关注。

(二)互联网的高频使用形成了阅读的碎片化和浅阅读

互联网凭借着其快速、及时、交互的特点被喜欢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所迷恋,不断游走在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中,不断切换网页。这种阅读方式使青少年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接收的信息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无论阅读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冲击了他们深阅读的习惯,虽然阅读范围变得广阔,但对知识深度的掌握变弱,使青少年通过阅读收获的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在国民阅读调查对2015年全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中,2015年我国9~13岁和14~17岁青少年的图书阅读量较上一年有所减少,其中14~17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比2014年减少了4.92本。[3]

(三)阅读方式从“读”变成了“看”,多倾向于娱乐和休闲性

随着多媒体的日益发展,数字技术使文本更加视觉化,电影、电视、网络冲浪、图像文书等网络化信息媒介的飞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他们多采取在线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而互联网上跳跃的色彩聚合的图像使他们对文字的深刻阅读思考转变为对图像信息的休闲式、娱乐化浏览活动。若只是娱乐和兴趣而不追求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行为,从而就会影响青少年传统的阅读兴趣,使青少年无法感受到阅读蕴含的乐趣。[4]

二、过多的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问题

(一)不容忽视的网络风险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侵蚀

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和整治,但数据显示仍有84.5%的青少年网民遭遇过不良信息的侵害,[5]受到网上各种低俗信息、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在网络媒介中一个个相对隔绝的隐私环境下,大家都隐藏在虚拟账号之后,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很容易遵循享乐原则,放纵自我,何况对于人格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遨游在失去监控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网上低俗和色情信息的引诱,在网络上为所欲为。尤其是网络上一些非理性情绪的扩散,对于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容易被卷入一些过激言论、负面信息的漩涡中,使他们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甚至陷入单一、偏执、固化的误区。

(二)碎片化阅读弱化了青少年的思考能力

网络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对青少年的关注力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加剧了其思维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助长了青少年心猿意马的弱点,使阅读变得缺乏耐心和长性,从而出现情绪的起伏与轻度焦躁,产生徒劳感和无力感。[6]大量碎片化信息对于缺乏整合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很难有准确且透彻的认识,更无法有自己深入、明确的想法。久而久之,凡事便只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相比于经典阅读缺乏灵魂的震撼和对于人生的思考。阅读最终的目的在于思考和把知识为我所用,这种能力在青少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人在中小学时代读了哪些书,会影响他今后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以及人文素质。若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培养,那么,他们将来可能会面临逻辑思维能力的匮乏和读写困难。

(三)娱乐化阅读不利于青少年个人修养的提高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过,“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7]而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动机娱乐化、轻松化,虽说阅读可以是有趣味的,也可以不必和深度挂钩,但安静与一本好书独处,你在理解它的同时,它也感化着你,引导着你,对你精神的滋养,的确是这种娱乐化阅读无法比拟的。因此,若阅读只追求娱乐化和消遣性,这种阅读势必会导致青少年审美品位低下,不利于青少年在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过程后的个人修养的提高。

三、建立我国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或许会又一次成为人类阅读史上的载体革命,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把阅读的精神传承下去,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不满。所以建立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不是纠结于读屏还是读纸质书,而是要引导青少年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把书中的丰厚思想价值精髓吸收。因此,需要政府、社会、民间组织一起努力,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政府建立法规,引导青少年建立早期阅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早期阅读看做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培养幼儿早期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使他们将来更愿意和喜欢自发阅读并享受读书乐趣。2000年美国实行的《阅读卓越法》规定了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儿童阅读推广的协同推进体系,提供了儿童阅读推广的经费保障。日本提倡读书要从娃娃抓起。2001年,日本颁布了《推进儿童读书活动法》,正式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儿童读书的权利,2015年5月最新制定的《儿童读书活动推进基本计划》不仅详细规划了日本儿童从托儿所到高中各个阶段的读书目标,而且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图书馆、社区、民间团体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等各自在推进儿童读书方面的分工和义务。其中,在帮助残疾儿童阅读的条例中都具体到了图书馆必须配备盲文书籍、录音资料,配有手语画面的影像资料等。因此,我国政府应尽早制定此类儿童读书规划,引导青少年建立早期阅读习惯。一是中央政府应着手从宏观层面上制订引导青少年阅读机制的相关法规,使各地方政府在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成为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依据。二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去阅读,早期的阅读行为主要以家庭为主要场所,所以需要家长具备这种引导意识。家中要准备大量适合孩童阅读的书籍,把读书当作一种娱乐让孩子参与其中,经常与孩子分享书中趣事,父母平时带孩子出去玩的地方除了游乐场所还要有书店和图书馆等。

(二)学校重视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阅读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受互联网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群体,他们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但他们自控力和主体意识差。因此,提高他们在线阅读能力以及对信息和观点的选择力、甄别力、理解力、整合力以及批判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政府应该加强重视,通过制定法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在中小学课程中添加媒介素质教育课程。针对目前网络环境,课程设置上要贴近青少年心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真正达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质的作用。例如,英国教育部在20世纪上半叶就把媒介素养正式纳入教学体系中,美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了媒介素质教育,加拿大在1999年把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课程引入课堂。因此,这些国家的青少年对媒体的使用、信息的认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专业眼光,对信息的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很强。[8]此外,山东济南、德州、威海等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了相关探索,通过发放《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达到提高青少年们正确评判媒介能力的目的,同时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三)社会各界加强监管,净化青少年数字阅读环境

信息污染如同雾霾,已成为一种新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污染。因此,首先需要社会各界从思想上重视不良网络阅读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和危害。政府部门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优化日益开拓的数字阅读环境,为青少年开辟绿色网络通道,将不健康的网站进行屏蔽,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同时规范出版行为和市场秩序。二是建立网络阅读引导机制,在互联网上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阅读辅导软件,按照青少年各自不同的需求来引导其阅读和认知,保障他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少受或不受不良网站的干扰。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传输方式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电子图书和期刊,积极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推广。

(四)多方位引导青少年进行深阅读,培养智识素质

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来说,它的知识经过人类经验的反复验证,并被众人接受,说明它是相对准确的并且也是各专业领域的优质书籍。深阅读强调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需要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交融,然后成为生命中新的体验。它与零碎的信息片断的获取有着天壤之别。青少年时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的有效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倡导非常重要。拥有浓厚阅读氛围的校园就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重任。首先,学校要经常引导青少年读好书,读经典,注重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学生阅读规划,开展切合学生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如围绕某一读书主题开展阅读交流和探讨,或定期举办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阅读中有充分交流的平台,激发起阅读兴趣。使读书真正起到提升个人智识素质的作用。其次,家长也要做好榜样,和孩子相处时不要整天沉溺于手机,玩微信、玩微博。要在家里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阅读氛围,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会使他以后的人生受益无穷。最后,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在各地设立青少年阅读指导推广中心,青少年可通过与中心导师轻松沟通来寻找自己感兴趣又有价值的书来阅读,这种引导趋于艺术化和无形化,主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进行阅读。另外,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可借鉴北京“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模式,加入感、视、听、触、味等体验元素,[9]使其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外的活动中心。

(五)出版社创新青少年读物出版,引导青少年阅读精品

首先政府应出台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出版社出版优质青少年读物,如在缴税、贷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

其次,出版社一是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倾向进行专业策划,坚持对文化使命的自觉追求,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阅读产品,使青少年从出版的每一本新书中都能获得裨益和乐趣。二是倡导青少年读物出版社避免急于求成或急于求利。因为这种文化行为决定了这种状况。例如,台湾地区一位儿童作家只与一家出版社长期合作,出版社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作家从容创作,真正创作出既能把握住青少年心理特点,又尊重其个性特点,还能获得精神滋养的作品。三是出版社在青少年阅读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多出版能树立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营造传播正能量的舆论环境。青少年是一个正在成长期的特殊群体,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他们的阅读行为就显得盲从。所以,出版社也和导师一样对青少年起着重要的阅读引导作用。

最后,还要满足青少年多层次、多方面、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注重开发青少年阅读类APP,像“中国儿童文学60年典藏”等APP就很受青少年喜欢。

摘要:阅读对于青少年人格培养、文化传承、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方面。因此,亟须建立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从幼儿开始培养青少年的早期阅读习惯;重视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阅读;加强监管,优化数字阅读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深阅读,培养智识素质;出版社创新青少年读物出版,引导青少年阅读精品。

论对少年儿童阅读倾向的引导 篇6

关键词:少年儿童,儿童阅读,阅读倾向,阅读引导

0 引言

当今社会,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少年儿童期的阅读行为,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形成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阅读对少年儿童来说,不仅仅是提高语文能力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少年儿童时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在这个时期看过的书,几十年后都可能触景生情,都可能一下打开儿时的记忆。因此,阅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启迪少年儿童思想,完善少年儿童心智。所以,对少年儿童阅读倾向加以研究和引导以实现少年儿童阅读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图书馆少年儿童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1 释析阅读倾向

阅读倾向是阅读的认识活动和阅读的意向活动的外在表现,是阅读主体将内心的意识与情感以及阅读愿望付诸行为。简而言之,阅读倾向即是阅读主体对具体图书类型的选择。

阅读倾向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诸如文化氛围、舆论导向、生活环境等等,而受阅读主体的先天特性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个人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情绪等则是其形成的内因,是阅读倾向形成的重要动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情绪,实际上是属于阅读主体的阅读心理范畴,由于它和阅读倾向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使得人们往往将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我认为,阅读心理揭示的是“为什么阅读”,是目的;阅读倾向揭示的是“阅读什么”,是行为。对图书馆工作而言,更多的涉及到少年儿童实际需要阅读什么。因此,本文着重就少年儿童阅读倾向的引导问题进行阐述。

2 少年儿童在不同年龄时期的阅读倾向与成因

由于少年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心智发展受到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心理映射下对图书类型的选择呈现很明显的变化。因此,根据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程度不同大体将少年儿童的阅读倾向划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

2.1 5岁到7岁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会提出许多问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活动没有固定的逻辑规律可循,也不经任何分析,仅依靠直觉思维迅速、直接的领悟事物本质。由于这种心理现象的作用,决定了这一时期儿童的阅读呈现出:对读什么书没有明确的认识、重视直观的视觉效果、富有创造性等特点。所以这时期的儿童对纯图画类或图画在书中所占比重较多的读、绘本类、童话类等通过视觉能够直接感知或者能够使想象有充分扩展空间的读物格外偏爱。

2.2 8岁到12岁的阶段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仍然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处于人生目标选择时期,开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但是仍然缺乏思维的独立性,需要人从旁指引。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活动范围从家庭扩大到学校。家长刻意对孩子加强了意识教育和培养,开始干涉孩子对阅读的倾向性;学校也开始发挥其教育职能,通过推荐图书的方式,对少年儿童的阅读作出指导;同时,少年儿童开始接触社会。所有这些外力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对少年儿童阅读倾向进行定格,使得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自身呈现以求知、休闲和从众、猎奇等多样化的阅读倾向。

2.3 12岁到17岁阶段

这一时期应该属于少年期,是树立理想,充满探索、创造欲望的时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心智发育的日趋成熟,少年期孩子对于自己想要“阅读什么”开始有了很明确的自我认识,他们的阅读也不再仅仅是浅阅读、泛阅读,而是开始深入分析文字背后的内涵,开始对图书内容的精彩与否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的阅读倾向更为普遍的表现出崇拜色彩,这种崇拜色彩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例如:社会因素方面,要求人们有理想,提倡和号召人们以杰出人物为榜样成为潮流,孩子的阅读则向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偏差;个人因素方面,由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个人喜好已经有了明显认识,个人追求处于萌芽状态,为了实现这个追求,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榜样、楷模,在言行乃至意识上去效仿。此类孩子对名人传记、名人著作类图书都青睐有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年龄分段是笔者在参考了业界通常的分段基础上又结合实际调查进行适当调整后的划分,具体为:第三阶段的年龄下限降低一岁、上限提高一岁,大体属少年儿童的中学教育期或初步成熟期。之所以作此调整,一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明显早熟;二是笔者以为,现在大多图书馆依照16岁标准划分少儿读者和成人读者明显不妥。笔者在图书馆少儿部工作时曾用近两个月时间对到馆的少儿读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深感此时期孩子的最大特点是脱离家庭和学校而融入社会的意识强烈,由此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因素加大,交友、家庭环境、社会风气以及个人欲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其阅读倾向的发展。最大的危险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出现无阅读性趣,这实际也是阅读倾向的一种反映。在笔者的调查中,近40%的少儿读者对“工作(走向社会)之后是否还常到图书馆?”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知道”“可能顾不上”“大概不会吧,因为学习任务已经结束,以工作回报社会为主。”且此部分读者均在16-17岁之间,这反映出此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在走向社会前可能产生的阅读倾向蜕变,说明这个阶段是最需要图书馆有的放矢的给予关注的。

3 针对不同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心理,开展阅读导引工作

少年儿童作为图书馆的一个特定的读者群体,由于年龄和行为(倾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阅读倾向,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图书馆少儿工作的难度,图书馆如何针对不同的少年儿童读者开展自身的阅读导引工作呢?

3.1 图书馆少儿工作者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正确确定自己的定位

少年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爱培育,图书馆则是做为社会一分子参与其中的,所以准确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通常都认为图书馆应以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为己任。笔者认为,这种定位并非错误,但显浮浅。我同意这样的理念:给孩子十本好书,不如给他一种阅读方法。如果再完善一些,应加上“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设想,当图书馆循着这样的定位去拓开服务的轨迹——最好的游戏是故事,最好的玩具是绘本,最多的知识是图书,最棒的工具是阅读,其少儿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3.2 加强少年儿童文献的藏书建设以丰富馆藏文献,满足少儿读者需求

一是向儿童推荐满足其阅读需求的、适合他们的读物。这需要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人员应以换位思维方式主动与少儿读者交流,准确及时地把握他们的阅读需求,适时的选择符合孩子阅读口味的图书充实馆藏,使小读者可以借阅到自己满意的图书,避免出现适合某一阶段孩子阅读的图书缺乏或者同一种类的图书过多,而孩子渴望阅读的其它种类图书缺乏的情况。二是对现在一些作家出于功利因素而不是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向社会投放的大量“印刷垃圾”进行筛选和清理,正是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要求图书馆少年儿童工作者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了解市场,鉴别图书的能力。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孩子阅读并健康成长,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3.3.1有意识的向少年儿童读者推广图书馆知识,如:利用宣传栏(屏)、OPAC、咨询台推介图书馆、举办图书馆趣味知识比赛、吸收适龄少年儿童做为志愿者参加图书馆工作等,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并帮助孩子喜欢图书馆,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藏书。

3.3.2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并为“亲子共读”开辟空间,创造条件。阅读并不仅仅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实际上很多书父母亲和孩子一起阅读效果更佳,因为只有共同的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生活的语言,少年儿童可以和他分享阅读的爸爸妈妈交流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情节、书中的理念,这样的一种没有功利性的、其乐融融的氛围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的阅读向健康的倾向发展。

3.3.3图书管理员在日常的儿童读者服务工作中,不应只接触孩子,还应主动接触孩子的家长。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因为家长是少年儿童早期阅读的领路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性格、喜好、需求都很了解,多跟家长们交流有利于更好、更清晰的了解孩子的阅读倾向发展趋势。

3.3.4大力开展诸如故事会、书评、知识和讲故事竞赛、讲座、展览等活动,对少年儿童来说,参加活动的过程就是看书的过程,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学会了看书,无形中也达到了增长知识的目的。

3.4 重视网络阅读,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少儿网络“绿色通道”

现今,电子书以其低廉的成本,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方式使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从直接阅读向网络阅读及电子阅读转变,这也日益渗透到青少年阅读行为中。据心理学家分析,网络虚拟世界对少年儿童吸引力极大,泛阅读化及阅读的视频化和游戏化将严重冲击新一代少年儿童。调查显示,2009年,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阅读的成人占22%,查阅资料的占40%,青少年则分别为35%和30%,可见,青少年比成人更易接受电子阅读。电子阅读终端包括:pc机、手机和专用阅读器,以手机为多。电子阅读的途径包括:专业网站(如图书馆网站、“书生读吧”)、综合网站(如百度、新浪)、教育网站、休闲网站等。最新资料还显示,更多的纸本书在问世同时还发布电子书。2009年底,我国电子书出版总量达97万种,交易册数达5370万册。所有这些告诉我们,图书馆少年儿童工作必须适应潮流加以改进。进入2011年,免费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基调,电子阅览室将成为少年儿童最喜好的场所,如何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阅读倾向的变化适时的调整加强图书馆网络服务是图书馆工作者的新任务:

3.4.1图书馆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使少年儿童真正认识网络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内容,导引少年儿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形成健康正确的电子阅读行为,培育新一代的数字图书馆读者。

3.4.2图书馆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坚决屏蔽过滤不适宜少儿阅读的黄色、暴力、血腥、消极资源,杜绝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玩游戏的现象。

3.4.3图书馆必须净化少儿网络阅读环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应大力充实学习性、知识性数字资源供少年儿童利用。同时还应建立少儿网络“绿色通道”,开辟(或建立)如少儿读书网站、少儿书友联盟等,以此向读者推荐外部站点中的优秀作品,并开放网上学习空间。图书馆还应定期举行一些馆藏及网上检索培训,为少年读者开展网络比赛项目,努力探索寓教于乐的网络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璐.读者阅读倾向之影响因素浅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133-134.

[2]王香君,潘伯善.图书馆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3]程欣.网络时代少儿阅读需求与阅读指导.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5).

上一篇:师生和谐关系下一篇:白蚁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