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形象之美

2024-06-28

学生形象之美(精选三篇)

学生形象之美 篇1

【 课堂掠影一】 是什么纵容了坏人?

师:学到这里,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白骨精?

生:狡猾、贪婪。

生: 是个十恶不赦的坏家伙!

师:就是这么一个妖怪, 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动唐僧的心思。 要知道, 它白骨精的功力, 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相比, 肯定差一大截呀! 可是它却不知悔改, 反复挑衅, 最后一步步走向灭亡。 是谁让它越陷越深?

生: 白骨精第一次阴谋失败, 本该识相收手的, 可是, 唐僧不分青红皂白, 狠狠责怪了孙悟空, 让它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师:是啊, 是唐僧是非不分的善心纵容了它。

生: 猪八戒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 瞎起哄, 乱告状, 让孙悟空蒙受冤屈, 也让白骨精更为得意。

师:看来, 白骨精在罪恶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不是执迷不悟, 而是唐僧、 八戒的纵容。 举个例子吧, 自习课上, 开始有一两个同学说悄悄话, 如果老师不管的话———

生: 说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大, 说话的人会越来越多。

师:如果一个同学一次、两次不做作业, 老师也没怎么说他———

生: 以后肯定会经常不做作业。

师: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 胆越试越大”。 所以, 从白骨精身上, 我们还明白了———

生:坏毛病、坏习惯要从开始就改掉, 纠正。

生: 坏人也不是生来就坏透顶的, 要减少坏人, 首先从开始就不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生:我们当“ 勿以恶小而为之”, 否则将来会一发不可收拾。

反思:

提到《 西游记》 里的白骨精, 相信每个人都会嗤之以鼻, 不会去思考它的犯罪根源。 上述案例中, 我引导学生去寻找白骨精三次挑衅的想法, 从而发现, 它走向灭亡的原因不仅是咎由自取, 还有他人无意的纵容, 让它恶从胆边生。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 认识到大多犯错误的人, 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罪孽深重; 而我们, 也不能因为坏事不怎么严重就去做。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 以后对待生活中的坏人坏事, 就不会那么偏激、那么苛刻了。

【 课堂掠影二】 是不是真的十恶不赦?

师: 洪教头对林冲紧步相逼, 虽然林冲一再推辞, 还是傲慢、 刻薄, 全然不把林冲放在眼里。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 他居然把十万禁军的教头林冲等同于混吃混喝的武师。 作者这样描写洪教头, 仅仅是为了让读者讨厌他、厌恶他吗?

生:我觉得不是, 这样写是要衬托林冲的彬彬有礼、宽厚忍让, 这鲜明的对比, 让林冲的形象更高大。

师:说得真好!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方法, 以丑衬托美。这么一写, 洪教头真是“ 孰可忍, 孰不可忍啊”!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 动作的描写, 突出了一个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的洪教头。但就是这样一个人, 果真是十恶不赦、糟糕透顶了吗?

生:也不是, 他最后也知道害羞, 灰溜溜地走开了。

师:是啊, 虽然他开始很嚣张, 但还是有羞耻心的, 这说明他还有救。 我们就怕那些犯了错还不知悔改、毫无廉耻的人。

反思:

对课文里林冲、 洪教头的人物认识, 我们往往容易满足于让学生明白了林冲是武艺高强、 谦和礼让, 洪教头是狂妄自大、 心胸狭窄, 吃了败仗是大快人心, 罪有应得。 其实, 我们大可不必这么清楚地划清界限, 好的高尚无比, 坏的跌入深渊。 对于洪教头这一形象, 激起学生的憎恶只是一个方面, 看清整个洪教头的心思, 揣摩他的动机, 而后明白他这么做的原因, 对于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挽救意识大有裨益。

【 课堂掠影三】 惩罚、唾弃能不能解决问题?

师: 林肯走马上任的第一天, 就遇到了手下的挑衅———

生: 别忘了你卑微的出生!

生: 我们都来自名门望族, 少在我们面前指手画脚!

师: 面对这些不礼貌的行为, 林肯有没有生气?

生:林肯没有生气。他反而谢谢这位参议员, 说这是给他的忠告。

师: 你认为参议员的话是忠告吗?

生:当然不是, 简直是警告了。

师:林肯这样说, 是在化解矛盾, 也为下面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缓和尴尬的气氛。 试想, 如果林肯跟他们针锋相对:“ 我是鞋匠的儿子怎么啦? 我照样做了总统, 你们高贵的血统又咋样? ”这样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从此, 这些本就不服他的参议员们会孤立他, 不配合他的工作。

生: 他们的矛盾会越来越深, 最后两败俱伤。

师: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负荆请罪的廉颇。 当初, 廉大将军也是锋芒毕露, 咄咄逼人, 后来在蔺相如的宽容、忍让下, 真心认错。 看来, 对待那些对我们有成见的人, 我们不要先把他们看作对手, 看作坏人, 甚至看作敌人, 而要学会宽容,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最后从对立变成朋友。

反思:

生活中, 我们对于出现的坏人坏事常常采取惩罚、孤立的方式, 警戒他们。 事实上, 惩罚只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 我们主张的是治病救人, 让浪子回头。 因此, 在课文里出现的那些反面人物, 如《 九色鹿》 里告密的调达, 《 一路花香》 里破损的陶罐, 《 半截蜡烛》 里有着恶狼般眼神的司令官, 等等, 我们都不应该只是煽起学生的仇恨, 而要像蔺相如、林肯那样, 宽容大度, 顾全大局。 汪国真的诗《 我不期望回报》 里说得好:人, 不一定能使人伟大, 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说到这里, 我不得不提到经典寓言《 狐狸和乌鸦》 。一直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 都以否定这两个形象为主: 狐狸狡猾就不必说了, 乌鸦爱听好话, 也是傻头傻脑的。 这样诠释这则寓言, 学生除了嘲笑一番之外, 还会得到什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 如何共同生活, 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一直以来, 我们传承的是老祖宗的格言:“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试想, 始终带着防备的心理跟别人相处, 多累啊! 当我们的孩子从这则寓言故事里学会了防范, 学会了不由自主地抵触别人的美言, 那人际关系该有多僵。 换一个角度, 让学生明白乌鸦之所以上当, 不仅仅是听不得好话, 更多的是对邻居———狐狸的不了解, 才犯下了这样低级的错误。 这样的引导, 对于教导学生如何与人相处才有指导意义。

心灵之美 (学生随笔) 篇2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心灵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心灵的美的心灵。人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有明月清风的温馨,有阴雨绵绵的失意,有妻离子散的痛苦,有三春晖惬意的温暖。

心灵的美比外表的美更动人。

我在星期天时和妈妈一起去银行时,到门口去领过号码票,就在大厅中等候,这时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进来了,其中一位穿着朴素大方而得体,十分整洁。另一位打扮时尚,穿着高跟鞋,安静的大厅中回荡起了“咚咚,咚咚”的响声。那位穿着朴素得体的阿姨先走到领号码的机器前,当她正要操作时,那位穿着时尚的阿姨一个箭步就走了过去,先到的阿姨很礼貌地对她说:“请排队好么?”而那位阿姨冷冷的说:“不用你来教我。”

我立刻感到这位阿姨无比丑陋。我心想:以为如此在乎外表的人,怎么会这样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一个人的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可以被改变但心灵是不易变的。

心灵的美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而感受心灵之美,可以填补自己心灵上的不足。

纵观古今,古时的提出的“仁”是心灵美的一部分。将美育思想和结合在一起,使“美”也成为“德”的一部分,他所说的“美”包括了心灵的美,语言的美。心灵之美在首位。所以,我们要用一颗炽热而敏锐的心,感受心灵之美。

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感受心灵之美时,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妈妈的唠叨中充满了爱,如春风吹拂;老师的批评如同一把修枝剪叶的剪刀,为我们剪去旁枝败叶,让我们更茁壮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心灵之美吧!

柳霞

浅析林黛玉艺术形象之美 篇3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摆在每一位作者的眼前, 而是通过种种的寓意来折射出林黛玉的种种形象之美。

(一) 由浅到深的层次描写, 呈现林黛玉形象的凄凉美

林黛玉之所以被曹雪芹写的既生动复杂又具有极为深广的典型意义,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线索, 是因为作者又赋予了林黛玉形象凄凉的特点。作者能够能够由表及里, 深刻的反应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及其所代表的富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气息, 从而让林黛玉的形象包含了一种凄凉的美。

《红楼梦》在描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时, 常常以吵架的形式出现, 从表面来看, 这是黛玉的多心、嫉妒、好耍小性儿, 而实际上却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而且被赋予了她在那个环境里无限的痛苦和她对于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段文字传达出的层层凄凉, 其实就是黛玉形象的一个写照, 这就在无形之中构建了林黛玉形象的一种凄凉美感。

(二) 由一寓多的关联性描写, 造就林黛玉形象的继承美

林黛玉的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到容量无比丰富, 跟曹雪芹在艺术上作了由此及彼的鲜明对比是分不开的。作者让林黛玉用有限的语言, 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联想画面, 也正是这种关联性的画面描写, 成功的造就了林黛玉形象的继承性之美。

林黛玉的葬花词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双剑严像逼。”单看这句话, 我们洞察不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但是如果和大观园的众多儿女联系起来, 被王夫人逼死的金钏儿、心比天高的晴雯, 看看众多儿女的悲惨命运, 我们就会和林黛玉的这句话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 林黛玉的每一句话不仅仅是为自己所说的, 而是为众多儿女所说。大观园的众多儿女也和她有一样的不幸, 但是更彰显的却是林黛玉的悲惨命运。这种关联性的画面, 刻画出了林黛玉形象的美, 不单单是孤独的美, 而是继承的美。

二、谈林黛玉形象的风格之美

歌德说:“对艺术家所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他应该遵循自然, 研究自然。模仿自然, 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曹雪芹真是达到了这种“最高的要求”的形象艺术大师。他把林黛玉的形象赋予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之美。

(一) 极大的想象空间, 创造出林黛玉形象空缺的美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从外表看, 她像橄榄那样质朴无华, 天然无饰;而其实我们深挖其内的形象, 又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在细读《红楼梦》的时候会发现, 有的时候作者会留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自己去弥补, 而这种极大的想象空间恰恰造就了黛玉形象的空缺美。

黛玉在听了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 便“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林黛玉的这些语言动作, 留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去领悟、去思索。这让我们不禁去琢磨黛玉在思索什么?想象的背后我们就是林黛玉形象的空缺美。

(二) 讥讽刻薄的神情神态, 活现出林黛玉形象的尖酸美

一部文学作品的形象之美就像是一捧鲜花一样, 是经得住欣赏、有生命力、能动人心魄的。林黛玉的形象便是这样, 文中描写了大量林黛玉讥讽刻薄的神情神态, 无不极力凸显出林黛玉形象的尖酸美。

在对于宝玉去上学的事情她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好, 这一去, 可是‘蟾官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简简单单的成语“蟾官折桂”, 我们就能从中揣测到林黛玉尖酸、刻薄的小样儿, 同时又有对宝玉的爱恋之情。这样的以为女子跃然在纸上, 仿佛就立在我们的面前一样。

三、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诗意之美

曹雪芹不仅是个伟大的小说家, 而且也是个杰出的诗人。他吸取诗歌的艺术的长处, 运用到了林黛玉的形象之中。仅仅是林黛玉的一首诗, 就可以把她的形象特色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我们在书中, 随手翻阅, 几乎到处都是。

(一) 悲音哀调的诗句, 刻画出林黛玉形象的悲凉美

《红楼梦》刻画林黛玉形象的成功之处之一, 在于他把林黛玉视为诗词的化身, 曹雪芹让林黛玉采用诗词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悲凉诗词的背后, 刻画出了林黛玉形象的悲凉美。

《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哀音的代表之一, 也是塑造这一艺术形象, 表现其语言特色的重要作品。这首诗给人一种哀伤凄恻之感。一首《葬花吟》简直就是黛玉与她自己所处的罪恶世界彻底决裂的檄文, 展露出她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及强烈的叛逆性格, 同时也凸显出林黛玉形象的悲凉韵味。

(二) 优美轻快的诗句, 描绘出林黛玉形象的色彩美

林黛玉的诗句中, 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出林黛玉悲凉的形象, 还传递出其形象的色彩之美。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而一切“景”, 却首先是以它的色彩进入人们视觉的, 景的形体本身往往首先表现为色彩。因此, 色彩常常为触发人的感情的最敏感的媒介。当林黛玉唯一的知己贾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 她去探望宝玉的伤势后, 回到潇湘馆, 一进院门, 只见满地竹影参差, 苔痕浓淡, 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 点苍苔白露冷冷。”这里“竹影参差, 苔痕浓淡花”写的色彩鲜艳浓烈, 这样就给林黛玉的形象赋予了一定的色彩之美。

结语

近些年来, 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而让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 这样的人物形象才值得我们去品味, 去欣赏, 去学习和继承。

参考文献

[1]、 (清) 曹雪芹、高鹗、俞平伯校点《红楼梦》 (上、下册)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蔡义庆等著、傅光明编《新解红楼梦》[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

[3]、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4]、薛瑞生《红楼梦谫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

[5]、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 (增订本) [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3月

上一篇:护理交接单下一篇:点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