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情绪智力

2024-08-06

团队情绪智力(精选八篇)

团队情绪智力 篇1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阐明了团队的重要性。日常许多工作需要团队共同协作才能够如期完成,与此同时团队中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团队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团队情绪智力作为团队绩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会对团队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外有学者表明:“团队情绪智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充分地认识到了团队绩效中潜在的一些问题[1]。”为了使组织团队绩效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对“团队情绪智力与团队绩效”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团队情绪智力简述

“情绪智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起源于“情绪智商”,也就是说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之前,是称之为“情绪智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彼得 •萨罗维提出的,他针对情绪智力这一言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一个团队都存在情绪,并且不同的团队存在不同的情绪,包括乐观的、沉寂的、积极的、消极的等等;一个人融入一个团队,便会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情绪;而一个团队是否能够形成一股凝聚力,则取决于团队成员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是否能够团结一致[2]。”从整体层面而言,团队情绪智力是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总和,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情绪能够决定团队情绪智力的高低、优良。团队情绪智力与个人情绪智力相比,存在更为突出、更为明显、更为广阔以及更为复杂的特征。因此,要想使团队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深入了解团队情绪智力在其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 团队情绪智力几大构成要素分析

在国际上有关团队情绪智力构成要素的标准则尚不统一,但不少学者从整体出发,从多角度提出了团队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具体要素如下:

2.1 个体情绪智力要素

个体情绪智力要素针对的是团队中的个体,大部分学者经研究表明团队个体情绪智力要素对整个团队情绪智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团队成员个体情绪智力对个人的工作绩效造成影响,进而对团队绩效造成影响。在一个团队中,由于存在领导者,而领导者的个人情绪智力是对整个团队绩效影响最大的。因此,领导者学会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情绪智力显得非常重要。

2.2 目标集聚要素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之所以称之为团队,是有计划的,也是有目标的[3]。换而言之,就是说团队是以实现某一计划、某一目标而集聚起来的。在制定计划,明确目标的前提条件下,团队才能够得到有理由、有精力发展下去。目标集聚作为团队情绪智力的一大构成要素,对其加以明确显得极为重要。在明确目标集聚时,既要明确目标计划、目标内容,又需拟定并落实相关制度,这样团队成员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为团队绩效的提升奠定良机。

2.3 角色管理要素

角色管理也是团队情绪智力的一大构成要素。研究表明,在一个团队当中,角色分配的合理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角色工作效能的发挥。在团队中对个人进行合理分配,充分挖掘个人的长处,能够使团队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2.4 沟通机制要素

在团队情绪智力中,沟通机制是一大重点要素。任何一个团队均不能缺少沟通机制,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在密切沟通的基础上,才能赢取彼此信任,才能够提升功效效率。通过沟通交流,团队成员可以学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其实这也是提升自身情绪智力的一大途径。另外,通过沟通交流,还能够营造优良的工作氛围,进而为团队绩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绩效产生的影响探究

结合上述团队情绪智力的各大要素分析,认识到团队情绪智力能够对团队绩效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本人认为,这种影响是间接性质的。也就是说,在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过程中,团队情绪智力具备“桥梁”作用。下面本人针对团队情绪智力这一“桥梁”对团队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3.1 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凝聚力产生的影响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凝聚力也可以看出一个团队是否团结,是否具备发展潜质。团队情绪智力作为一个“桥梁”,并非直接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而是先对团队凝聚力产生影响[4]。通过实践表明,具备优良情绪智力的团队,其团队凝聚力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优良性。从整体层面来讲,情绪智力水平高的团队,主要具备的特征包括:其一,团队内部人员能够和谐共处,注重工作交流与情感交流,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及时调节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矛盾,使团队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二,团队注重管理的强化,注重制度的完善,能够在团队中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工作中以大局为重,有整体价值观念;遇到问题,能够通过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避免个人解决带来的不足。其三,团队成员注重认清自身不足,同时认清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达到优化自我的目的。其四,团队领导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在考虑事情与问题时,注重人的心态,能够从整体角度出发,不会刻意针对“个人”而进行严厉的批评。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质,从而为团队整体效能的提升奠定良机。

3.2 团队凝聚力对团队绩效产生的影响

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凝聚力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一个情绪智力水平高的团队,能够使团队凝聚力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为团队工作效能的提升奠定良机。而一个团队凝聚力得到有效体现,对团队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从整体角度出发,团队情绪智力、团队凝聚力、团队绩效三者之间具有促进关系,也就是说团队情绪智力影响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影响团队绩效。

团队凝聚力充分体现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吸引关系、社会关系等。凝聚力高的团队显得更加团结,更注重感情,彼此之间更加信任,在对待事情方面更注重沟通交流。显然,这将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团队绩效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说,团队凝聚力与团队绩效是呈正相关性等[5]。反之,倘若团队凝聚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则团队绩效则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想使团队绩效得到有效提升,便需要充分注重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3.3 团队情绪智力的“桥梁”作用及启示

团队情绪智力的桥梁作用分析显著,作为桥梁,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进而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绩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清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等要素对团队绩效产生的影响。从整体层面来讲,要想通过团队情绪智力提升团队绩效,需要完善的是:其一,从团队个体成员出发,使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情绪智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团队情绪智力便能够相应得到有效提升。其二,明确团队目标,团队成员需在利益关系上建立认同的思想,进而完成团队目标,为团队绩效的提升奠定良机。其三,对角色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明确团队成员的优点,挖掘团队成员潜质,协同完成工作,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6]。其四,构建密切的沟通交流机制,注重工作问题的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对策,在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的基础上,使团队工作能够如期完成。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团队情绪智力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尤为密切的联系。基于整体层面分析,团队情绪智力是在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影响团队绩效。为使团队绩效得到有效提升,在团队中需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潜质,取其长处,弥补不足,做到分工明确,加强沟通交流,以完成团队计划工作为目标,使团队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团队绩效的提升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梅,王安民.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以团队凝聚力为中介变量[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57-58.

[2]陈权,施国洪.情绪智力对创新型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05:71-75.

[3]卫旭华,刘咏梅,车小玲.关系冲突管理:团队效能感和团队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系统管理学报,2015,01:138-145.

[4]张辉华,黄婷婷.情绪智力对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团队信任感知和朋友网络中心为连续中介[J].南开管理评论,2015,03:141-150.

[5]张辉华.情绪智力与工作相关变量关系的元分析:以中国样本为例[J].心理科学,2012,05:1175-1184.

情绪智力研究述评 篇2

关键词:能力模型 综合模型 国内研究 展望

1.提出背景

西方文化中,思维和情绪关系的哲学讨论大概可追溯至2000多年以前,而情绪智力的概念直到近代才被提出并加以重视。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智力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个人的发展,而情感因素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给情绪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自身。这对传统智力提出了挑战,促进了非认知因素的研究,使情绪智力的出现成为可能。

经历了桑代克的社会智力、亚历山大和韦克斯勒的非智力因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斯腾伯格的社会智力,1990年萨洛维和梅耶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理论并对其进行实证测量。1997年情绪智力传入中国。

2.模型评价

情绪智力提出后,不同研究者对其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不同,提出的模型也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模型:梅耶和萨洛维的能力模型、戈尔曼的理论和巴昂的理论,二者被称为综合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同时也招致了大量的批评与质疑,其中对混合模型的批评更为严厉,而能力模型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2.1能力模型

梅耶和萨洛维把情绪智力当作一种智力对其进行研究,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识别情绪信息、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属于能力范畴,其模型也只涉及认知能力,其他比如动机、人格等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就国内来看,能力模型似乎得到更多认同。普遍认为能力模型与人格等因素有更少的相关,更为独立,比综合模型更有存在的价值。如有学者认为心理能力模型进一步突出了情绪智力的本质特征即推理,强调了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相对于混合模型而言,能力模型的概念更独立,且能够回归“智力”本身的定义。卢家楣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且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已得到共识。

实证研究方面,许多研究都以能力模型为基础来验证其模型结构的合理性,结果在某些方面支持了能力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如王晓钧对能力模型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支持了其理论结构,同时发现戈尔曼情绪智力结构在初级情绪认知层面上是正确的, 在高级情绪行为认知调节层面出现了谬误。许远理以梅耶理论为基础,以自己的构想建立了情绪智力的组合理论。李涛以自编情绪智力问卷为工具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与梅耶的理论基本吻合。

但是能力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并不恰当,因为有人认为能力模型量表所测量的可能根本不是情绪智力,而体现的是人们对情绪问题的共识。二是模型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由情绪认知能力解释,有研究不支持梅耶关于情绪认知能力独立于一般认知能力的观点。

2.2综合模型

与能力模型相比,综合模型受到的质疑和批评更多。戈尔曼把动机、人格等因素也纳入情绪智力的范围,批评者认为,混合模型只是在其模型中罗列了一些人格特征却冠以情绪智力之名,并没有为人格和智力增加新的内容,导致智力概念被扩大到一个难以接受的范围。Mccrae发现综合模型与大五人格模型在结构上有很多重叠。另外,情绪智力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值得怀疑,因为大五人格中各人格维度都是独立的,而情绪智力却分散在大五模型各个维度上,也就是说巴昂的情绪智力维度并不能构成一个同质性概念,用情绪智力概括没有意义。另有研究也表明,巴昂的15个分量表中有些之间存在负相关,因此不能说明他们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

3.国内研究

3.1概念研究

科学地界定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是情绪智力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学者们为了把情绪智力的本质问题分解到能够做出满意解答的范围内,往往将情绪的奥秘类推到自己最为熟悉的专业层次上,因而在入手点的选择、方法的侧重、术语的使用、“最重要问题”的强调以及对认识情绪智力本质的特殊贡献上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研究取向。

卢家楣认为,科学地界定情绪智力必须首先要规范情绪智力术语的使用。他认为情绪智力的中文涵义与其英文表达“Emotional Intelligence”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因此他建议将情绪智力改名为情感智力或情感能力或许会更好。其次,他指出了两种模型概念内涵与外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情感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解决情绪性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知觉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郭庆科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情绪智力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应把情绪智力改名为情感或社会能力将更有利于情绪智力的研究。还有观点认为,情绪智力概念提出时,学者曾对其所属范畴有过争议,但目前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情绪智力属于智力研究领域的一个应用分支。

针对传统智力的局限和情绪智力理论的混乱,王垒提出了“综合智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情绪智力本身就是针对传统智力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来的。我们在弥补传统智力不足时,不一定非得要用国外提出的“情绪概念”这一概念和理论,“综合智力”这一概念更具包容性,我们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去构建起中国的智力理论。

3.2相关研究

对情绪智力结构的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我国情绪智力的研究不应总步西方后尘,不应仅对西方理论模型加以修订、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建构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在这一点上,国内学者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已做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尝试,已有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并做了相应研究。

相关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了情绪智力与人格、心理健康、认知智力、学业成绩等的关系。另外还研究了情绪智力的差异性,如情绪智力是否有性别、专业、年级等的差异,大中学生情绪智力有无差异等问题。最后,情绪智力实证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教育和心理健康、组织和企业管理领域中,显示出情绪智力研究的应用性不断加强。

4.未来展望

4.1概念争议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

尽管情绪智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科学地界定概念仍然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概念的混乱对情绪智力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概念的争议一方面对促进情绪智力研究的繁荣起到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们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综观国内外研究趋势,情绪智力概念的争议还将在一个时期内持续存在。当务之急是科学地界定情绪智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对理清后续研究思路,指导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4.2概念争议将使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情绪智力概念是结构模型的基础所在,而测量量表与其结构模型则是一脉相传,情绪智力的定义将决定所研制的量表类型和内容。在这种意义上,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本质上三位一体。而情绪智力诸多不同的概念和理论也导致了不同的测量方法。许多研究者在两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已编制了多个测量量表。但由于情绪智力概念、结构模型本土化的分歧,无法形成统一的测量方法。可以预见,以概念和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将继续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4.3借鉴国外研究,整合国内成果,构建本土化理论体系

就目前情绪智力研究现状来看,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如何科学地界定情绪智力的概念、究竟哪个模型更科学?是否还存在一个未提出

的更为合理的模型?哪一种测量能更科学地反映一个人的情绪智力情况?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回答将直接影响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可喜的是,许多学者已经对此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为发展中国的情绪智力做出了有益探索。然而,与国外研究相比,无论是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出版著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研究人员的数量及其学术水平的权威性上,国内情绪智力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国心理学整理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我国学者应借鉴国外情绪智力研究,整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本土化情绪智力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庆科,柳爱明.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48-51.

[2]韩玺英,廖凤林.情绪智力:模型介绍、异同点比较及评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54-57.

[3]彭正敏、林绚辉、张继明、车宏生.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817-823.

[4]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28(5):1246-1249.

[5]王晓钧. 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 心理科学,2000,30(1):24-27.

[6]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邹泓,刘艳,李小青,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人格五因素、友谊质量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64.

[9]刘成伟,欧阳林舟.关于情绪智力研究的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3):124-126.

[10]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81.

[11]王莉萍.关于情绪智力概念探讨情况的反思.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28.

[12]刘衔华,蒋湘祁.情绪智力研究述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14-117.

教师情绪智力及其培养 篇3

一、教师情绪智力的意蕴

作为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 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和环节, 不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左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情绪智力的内涵

近年来, 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引起了多种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西方等级性二元对立观点和情绪自身的复杂属性, 目前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桑代克 (Thorndike) 在1920年提出的“社会智力”概念是“情绪智力”概念的雏形。1990年, 梅耶 (Mayer) 和萨拉维 (Salovey) 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是社会智力的子集, 包括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情绪和情感, 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他们是最早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并对其进行正式定义的学者。直到1995年, 戈尔曼 (Goleman) 《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 情绪智力受到了广泛关注, 情绪智力被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是一种中介能力, 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 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3]。

依据对情绪智力的梳理与分析, 从能力范畴来界定教师情绪智力, 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准确感知、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绪, 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以及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对教师情绪智力的理解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今天, 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对学生的良好情感情绪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其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场景的改变, 教师承载着更多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因此, 需要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来调节情绪问题以维护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情绪智力的价值表征

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需要, 教师在工作时需投入和表露更多的情绪, 而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而且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 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部分。”[4]香港中文大学的Chan教授指出:“教师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5]因此, 可以看出,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情绪智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有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则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其次, 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而良好的情绪生活是教师成功教育学生和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基础。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 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时, 能及时有效地对之进行调控, 避免消极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 从而保证了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积极的体验。再次, 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问题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感受与看法。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研究表明, 教师情绪智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成显著正相关, 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功能。最后, 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在感觉良好时, 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 促进思维活动, 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因此, 如果教师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 则更利于对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吸收、整合和加工,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情绪智力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具备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 不仅能够正确识别、有效监控自身和学生的情绪状态, 引导双方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而且能够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进而促进积极有效的教学表达, 以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情绪智力的结构

教师情绪智力是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其内涵应带有教育教学的属性及特征。综合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可把教师情绪智力划分为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1.教师情绪智力结构维度的标准

一方面, 根据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可将情绪智力划分为三个维度, “对象维度”、“操作维度”和“内容维度”。基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可认为, 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情绪。“操作指的是情绪智力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方式。由感知和体验、表达和理解、调节和控制三种操作方式所组成。”[6]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 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和社会智力一样, 是由一组相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 笼统地说, 情绪智力就是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人的能力或智力是一个过程, 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教师情绪智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 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构成, 且呈递增关系。因此, 从操作层面讲, 教师情绪智力是由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四种能力构成, 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 每一种能力又可细分, 本文仅从上述四大能力来论述教师情绪智力。

2.教师情绪智力的能力结构

简单地说, 教师情绪智力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并对情绪性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 是由一系列连续不同的阶段组成的, 且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1) 教师情绪知觉能力

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和学生已出现的情绪能够感知和识别其性质的能力。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发展和提高其他三种形式能力的关键, 在教师情绪智力中处于基础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心理行为, 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情绪, 而且也要感知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情绪状态, 因此, 教师情绪知觉能力包括对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两方面的感知和识别。教师具备敏锐的情绪知觉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察言观色, 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部表现形态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学生情绪的发展态势, 为理解和有效调控作基础。二是教师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 担任着各种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在生活中产生诸多矛盾, 并带来一系列情绪情感反应。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区分自身情绪情感的性质, 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 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教师情绪理解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自身出现的情绪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一般包括对教师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和教师情绪知觉能力 构成了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在察觉、区分自身和学生情绪性质的基础上, 理解、分析自身和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状态的原因, 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教学过程中, 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理解能力, 一方面有利于在及时察觉自身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不良、消极情绪进行原因剖析, 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 确保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另一方面, 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成熟, 还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 其情绪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 因此, 良好的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可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情绪状况进行理解和剖析, 在厘清原因的基础上调节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 教师情绪表达能力

教师情绪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言语、动作、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及他人正确感知到该情绪的一种能力。情绪的信号性和感染性功能表明,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个体呈现的情绪状态具有传递信息和感染他人情绪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具备良好情绪表达能力的教师, 首先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社会生活情绪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工作开始之前, 调整和控制好自身的情绪状态。其次, 教师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学习进步或表现良好时, 教师要把自己肯定和赞许的态度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形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因教师的情绪情感感染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从而能再接再厉, 继续努力。当学生学习退步或表现不良时, 教师在有效调控自己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的同时, 运用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对学生表示关爱和期望, 使学生不致因表现不佳而感到被忽视或排斥, 从而能痛改前非, 并力求进步。最后,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合在教学内容中, 通过对学生的渲染、熏陶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 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情绪管理能力也称教师情绪调控能力,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自身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以及使双方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有效保持的一种能力。包括管理自我情绪和管理学生情绪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 体,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 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教师的职业活动。因此, 教师要具备管理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学生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群体, 其情绪情感还不成熟和健全, 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 所以, 教师要关注、感知并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 从而有效地调整和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积极情绪。教师不仅要具备调整、消除自身和学生不良情绪的能力, 而且要具有使两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维持和稳定的能力, 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情绪智力的培养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相关并不显著, 而教师情绪智力显示了与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相关。”[7]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 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一种能力。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不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而是由教师的个性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情绪性经验等个体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发展和主动建构形成的。

1. 以情绪沟通技巧提升教师情绪知觉与表达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 又具有鲜明的客观的外部表现。”[8]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都是识别情绪状态的线索和窗口。首先, 教师需掌握识别、判断情绪状态的技巧和能力。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交流需要用母亲关注孩子般的眼神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对方的眼、眉、嘴等细微动作的变化来了解其内心世界情绪的 转换。因此, 教师在与他人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 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在表现形态准确洞察其情绪状态, 根据其情绪状况传递的情感信息灵活应答与交流沟通。其次,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情绪表达能力。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都有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 但其自身却并没有觉察, 又或因持续时间过长而难以纠正。这些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作为情绪表现形式之一, 不仅降低或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体验, 而且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因此, 教师应在反省自身情绪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的正确表达和恰当运用, 准确无误地向他人及学生传递信息, 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情绪表达能力。

2.以移情功效促进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移情”一词来自美学研究,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心里和对方一起感受, 并感染对方;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 把对方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 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9]“情绪是人际互动的产物, 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影响教师情绪的重要因素。”[10]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中, 师道尊严的师生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双方不能深入理解彼此的情绪情感体验, 从而给双方的情绪状态带来困扰。因此, 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但要与学生分享情感情绪体验, 以个人的情感魅力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其情感情绪和心理体验;而且在遇到学生的消极参与和有意发难等教学情境时, 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会其情绪情感体验和反应, 从而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学生产生此思维情形和行为方式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情感疏通, 或者给予真诚的理解, 或者耐心纠正学生的歪曲和误解, 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 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使教师不断遭遇负面情绪的困扰, 面对此种情形时, 教师也应发挥移情功效, 将自身的内心世界, 如情绪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 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以达到宽容和理解, 降低负面情绪产生的机率。

3.以情绪调控法优化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为人师表, 要善于运用理智驾驭情绪, 将不良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情绪转移法是指采取回避刺激, 通过转移自己的兴趣、注意力和场景场地以改变情绪的指向, 包括情绪置换和环境置换。情绪置换法是将注意力或兴趣从原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改变情绪的指向。比如, 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多想想美好的情绪体验以降低或抵消消极情绪的强度。环境置换法是暂时离开负面情绪发生的场景场地以避免情绪的继续恶化。情绪宣泄法是指个体在遭受挫 折、产生负面情绪后, 通过创造一种情境, 使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受压抑的情感, 让积郁的情绪发泄出去, 让紧张的反应放松下来, 从而达到平衡身心、缓解压力、消除郁闷情绪的效果。情绪控制法就是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以控制不良情绪。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只会降低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学能力, 破坏师生关系, 因此, 当教师遇到让自己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的事情时, 首先要思考有无必要、值得与否, 其次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替代, 最后思考负面情绪产生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问进行语言暗示以缓解自身激进亢奋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教育评, 1994 (4) .

[2]Salovey, P., 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 (3) .

[3]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耿文秀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洪秀敏, 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教育科学, 2006 (4) .

[5]DavidW.Chan.Perceivedemotionalintelligenceand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 36 (8) .

[6]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Isen AM, Johnson M S, Mertz E, etal.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on unusualness of word associ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8 (6) .

[8]孟昭兰.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心理学报, 1987 (2) .

[9]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篇4

情绪智力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最早的研究是从智力开始,当时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智力的认识方面,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智商。直到Thorndike开发了社会智力这一概念,它可以用来解释成功的许多方面是不能够通过IQ来预测的,其中情绪智力被作为社会智力的一部分,这即是情绪智力最初的雏形。随后,到了19世纪80年代,Gardner对人与人之间和内心的智力产生了兴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1],该理论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智力组成成分是相互独立的,它通过多元形式表现出来,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是智力的较为重要的组成成分。

二、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

(一)国外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直到19世纪90年代,情绪智力概念才得以正式确立。Peter Salovey和John Mayor(1990)第一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2],他构筑了一个研究社会和情绪相适应的框架,认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子集,能够帮助监视自己和他人情感,并将其进行分割,通过这些信息认识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之后(1997)他们又对情绪智力的内涵进行了延展,提出情绪智力是识别、理解、加工并且影响自己和他人情感、思想及行为的能力[3]。随着他们研究的深入,他们(2000)进一步将情绪智力概况包含三个维度的能力:认识情绪意义与关系、利用知识推理并解决问题、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Goleman(1995)出版的《情绪智力》阐明了情绪智力在社交、工作成功、健康方面的好处。因此,在短期内,情绪智力这一普遍的概念迅速传播,并且出现在了报纸和杂志上。在Goleman的书中,他强烈地声称情绪智力对于个体成功的贡献,尤其是在工作场所获得的成功,他确定脑力智力为生活成功贡献了20%,而剩余的80%则与EI有很紧密的联系。他认为情绪智力有以下几个维度:认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妥善管理情绪、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

心理学家Bar-on(1997)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情绪智力是这样一种能力:一系列的非认知能力,胜任能力与技能,影响人们应对环境要求和压力的能力。因为它反映的是个人如何立即把知识运用到相应的情景中去。除此之外,他还界定了情商的内涵,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认知智力和情绪智力两个独立的方面组成的,还提出,相比智商,情商更能预测个人的成功。

(二)国内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

卢家楣将“emotional intelligence”译为“情感智力”,在她看来,这更能够表达“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真实内涵,她认为情感智力就是人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4],所以这种说法无论从情感具有内隐还是稳定的特点上来理解都会更合适。许远理认为,情绪智力就是个体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5]。这种界定更接近于Salovey把情绪智力看成对情绪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而张进辅、徐小燕的观点更倾向于Bar-On基于社会预测成功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在他们看来,情绪智力就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6]。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绪智力定义。虽然学者们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大不相同,但是这些定义本身并不矛盾,并且相互补充。

三、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模型

(一)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

情绪智力理论在1990年由Mayer和Salovey提出,他们关注情绪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被发展,并且假定了四种中心能力:分别是感知情绪、应用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为了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作者们研发了能力测试来评估这些技能[1]。

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主要依据四个因素:(1)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评估情绪的表达;(2)管理固有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3)情绪是一种知识的模式,能够促进情绪和情感的发展;(4)能够产生情感,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Mayer和Salovey在2000年强调,最初的操作化的情绪智力结构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中于认知活动情感的许多方面[7]。

(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模型

Goleman延伸了Gardner和Salovey的理论,他认为,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人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的发挥是基于情绪智力的。在他提出的五因素(情绪知觉、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25个情绪胜任力模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绪知觉,它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情绪管理能力要求通过经验和技巧正向引导或反向抑制情绪活动以匹配情境要求;自我激励能力则是依靠意志和理性延时控制强烈及时的情感诉求,以保证实现最初的目标;识别他人情绪是在结合自身理性感受来理解和分析他人的的情绪行为;处理人际关系在Goleman看来是调节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自己和他人情绪感知。之后的学者(Boyatzis&Goleman&Rhee)在其理论基础上进行压缩将五因素简化为四因素模型,将25种情绪胜任力简化为20种,并基于绩效理论编制情绪胜任力量表(ECI)。

(三)Bar-On的情绪智力模型

相比Goleman和Gardner,Bar-On的研究影响力较小,但仍是情绪智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奠基者。他认为,情绪智力可以帮助正确感知他人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在清晰稳定、积极地认识自我的同时深入开发潜能,建立与他人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应对压力。他还提出一个五维度包含15个因子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并根据其编制第一个有关情绪智力标准化测量的量表(Bar-On Emotion Quotient Inventory,EQ-i)。他还通过预测个体成功来验证情绪智力的意义,以他的观点看,高情绪智力比高IQ的人更容易事业成功。他还发现,情绪智力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阅历增长而变化的。

四、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展

通过以上对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情绪智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性。目前,对于情绪智力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包括对大学生、医护人员、企业团队的情绪智力研究,这些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管理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情绪智力和团队流程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智力在转变和内部团队流程方面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情绪智力能力与行动团队流程并没有关联。尤其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情绪智力能力解释了在人际团队进程中的较大的变化,而不是在任何别的团队进程中。从理论视角中表明,情绪智力在团队分析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从实际情况的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挑选依据他们在特殊情绪智力能力方面的优势,能够提供一个更有目标的方式来增强团队的有效性,当团队处在不同阶段的时候[8]。

(二)情绪智力和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关系

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技能,例如想象、目标设定和情绪控制对于运动员的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奥林匹克中不同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他们成功的原因超过50%是由于专业运动员拥有最佳的心理准备当面对焦虑和负面压力在紧张的比赛中。因此,教练和运动专家必须要把心理上的运动发现应用到平时训练中的特定方式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绩效。自从团队和个人有特定的技能来提高他们的绩效,心理技能和情绪智力就被研究应用在个人和团体的运动员中。研究还表明运动员个人比团队运动员使用更多的想象和自我交谈的技巧。但是,团队中的运动员比运动员个人有较低的消极情绪,相比那些依赖于所有团体成员的表现而获得成功的运动员来说,运动员个人拥有较低的放松感和较高的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Peter Salovey Rebecca Straus PAULO N.LOPES.Emotional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 the perceived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

[2]Jennifer C.H.MIN.A short-form measure for assess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tourguides: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12.

[3]Peter T.van den Bergb Celeste P.M.Wilderoma2 YOUNGHEE HURA.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s a mediator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and team outcome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1.

[4]梁祖晨.团队情绪智力提升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8,(35).

[5]刘新学,张福娟.情绪智力研究新趋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6]黄颖曦.研究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Yelena Tsarenko and Mark Gabbott WAI-HOE MOK.A Measure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rvice Encounters[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8.

智力资本的燃料——情绪资本 篇5

关键词:智力资本,情绪资本,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蜕变, 主要经历了:从计算员工工作时间到企业流程再造, 从注重生产到注重质量, 从低技术含量到高科技, 从依赖人力资源到精简人员、降低成本, 商品由传统的物流转移到电子商务, 信息从信息技术转移到知识管理, 人类开始用智慧来管理一切。彼得·德鲁克断言, 知识正在成为全球企业的推动力。沃伦·班尼斯则预言, 未来所有企业领袖都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 如何不断完善企业的社会结构, 以积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知识在未来产生的新的资产, 是企业所掌握并用来创造财富的信息。

一、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发挥与其情绪存在强相关关系

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智力资本的管理, 然而实践证明, 一个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的多少与其经营业绩并不是成正比的, 有不少企业拥有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智力资本, 但员工的情绪低落, 与企业没有共识, 缺乏信任, 导致企业苦心经营的智力资本毫无意义。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结果难以衡量, 而且由于其占有特殊的生产要素 (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 , 使得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 他们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的发挥与其情绪有很大关系。为此, 英国管理学者凯文·汤姆森说, 知识仅是企业两项最重要资产中的第一项, 第二项是由感觉、信念、认知和价值观等隐性资源所构成的“情绪资本”。情绪资本鞭策着每个人和每家企业不断进步, 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富, 但若认识不当, 情绪资本甚至会毁掉整个企业。

二、情绪资本的内涵及分类

情绪资本由两大核心要素组成, 即外在情绪资本与内在情绪资本。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顾客和股东的内心, 这种资本有时被描述成品牌价值和商誉, 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并被纳入到企业资本的核心;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内心, 具体包括企业员工的感受、信念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对员工工作产生的影响会关系到公司产品的质量或所提供服务的优劣。企业不仅仅是由数据和图表组成的商业实体, 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性格, 有些随和可亲, 有些稍显冷淡, 构成企业性格的主体就是人的情绪, 人是企业的命脉。一个能够成功地赢得员工心灵和意志的企业, 一定能够塑造出充满热情和执着的企业性格。情绪资本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1) 动力情绪包括:执着——意识中时时闪现坚定不移的信念;挑战——勇敢地挺身而出, 即使胜算不高也不气馁;热情——对自己的产品、服务、概念和想法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奉献——全心全意完成工作或处理事务;决心——意志坚定不动摇;愉快——乐于接受微笑与乐趣;爱心——助人为乐, 并具有高尚的情操;自豪——因为自身价值或团队成绩而深感荣耀;渴望——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某物或成就某事;信赖——相信他人和集体的素质、价值和可靠性。正面情绪是智力资本的燃料, 能够激发、保证智力资本充分发挥在本企业的作用, 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塑造优良的企业性格。 (2) 负面情绪包括:畏惧——面对困难手心出汗, 缩头缩脚;愤怒——因实际存在或假想的对立而产生极大的痛苦和敌意;冷漠——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比愤怒还糟糕;紧张——头脑、身体和情绪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忧虑——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感到寝食不安;敌意——对立或反抗的行为;嫉妒——对他人的成就或优秀素质心生不满甚至感到气愤;贪婪——无休止、无限度地追求财富或权力;自私——万事从自身利益出发, 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憎恨——过于强烈的厌恶感。负面情绪会抵弱智力资本的发挥, 限制企业的发展, 甚至可能会毁掉整个企业。因此, 必须对情绪资本进行全面管理, 激发员工动力情绪, 抵制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情绪资本的管理

对情绪资本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充分内部沟通, 这是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情绪合约”的关键。要给职工创建充分倾诉、表达情绪的通畅渠道, 给职工表达情绪的机会。渠道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自下向上的反映, 也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了解。方式也是多种的, 如问卷调查法、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察言观色法、领导接见日等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管理者及时了解每个企业职工的情绪, 以便针对不同的情绪采取措施, 保证企业职工的正面情绪的存在, 激发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了解到职工情绪后, 就需要对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充分分析, 尤其对负面情绪存在的原因必须进行深入的剖析。经过心理调查, 发现30岁到50岁的员工的情绪一般由三方面引起, 工作、生活、其他人影响。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求职、就职、领导、培训和深造、前途与保障、事业、参与改革、奖励和认可、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沟通、晋级等。与生活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和睦程度、爱情、婚姻、社会地位、朋友与邻里关系、家庭经济收入与生活保障程度、子女等。其他人影响主要指的是本单位其他职工的情绪对本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负面情绪, 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消除负面情绪的存在。比如在员工就职时向员工介绍工作内容, 以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做到心中有数;为员工的发展考虑, 给员工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尽力为员工提供明朗的未来, 并给予他们某种程度的工作保障;鼓励员工进行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让员工参与企业改革方面的一些决策, 而不是一味机械地执行上司的命令;对职工的工作成绩给予认可、奖励;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了解职工家庭困难, 在生活上给予各方面支持等。

建立长期的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服务, 帮助解决员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 为员工提供专业指导、咨询和培训, 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改善工作情绪, 提高工作积极性, 增强员工自信心, 有效处理与客户关系, 迅速适应新环境等, 从而提高绩效、改善组织情绪。

四、情绪资本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许多企业都在说, “员工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财富”, 但在会计的统计报告中写来写去的还是投资回报率, 资产回报率, 对智力资本、情绪资本只字不提。从资产的定义来看,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智力资产、情绪资产正是企业拥有的、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完全符合资产定义。因此, 情绪资产与智力资产同样是企业的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将其列示在左方资产栏。由此, 企业资产可分为:物力资产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 、无形资产、智力资产和情绪资产三类。情绪资产作为智力资产的备抵账户, 下设两个明细:正面情绪资产和负面情绪资产。

对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可采用未来报酬现值法、未来预期收益现值法等方法, 对情绪资产的价值评估采用定量及定性分析结合法, 可通过企业领导、顾客、职工打分, 用模糊计分法于每年度末期计算员工情绪分值 (可以为负数) , 乘以每一分值事先定性确定的价值量, 作为情绪资产价值, 抵消或增加智力资产价值量。

参考文献

[1].余玲艳.员工情绪管理.东方出版社, 2007

[2].凯文.汤姆森著.情绪资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对我国情绪智力教育途径的探索 篇6

1情绪智力的由来

“情绪智力”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 1966年在其论文《情绪智力与解放》中首次使用的, 而首次正式提出“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的概念的是Salovey和Mayer。1995年Goleman正式出版了专著《Emotional Intelligence》, 他用通俗的语言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 也正是由于该书的出版, 使得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和讨论迅速风靡全球。

2情绪智力的涵义

以戈尔曼、巴昂为领导的实务派, 将预测成功作为导向, 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出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

尼尔·戈尔曼 (Goleman) 认为情绪智力是反映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 以及承受外界压力, 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它包括五个方面:

(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所在, 即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自觉感知的基本能力;

(2) 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以上述认识为基础, 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 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

(3) 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

(4)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导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感知与理解的能力;

(5)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和谐互动的能力。

1997年巴昂 (R.Bar-On) 则提出了包括5大类, 15种成分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

(1) 个体内部成分包括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

(2) 人际成分, 包括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

(3) 适应性成分, 包括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

(4) 压力管理成分, 包括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

(5) 一般心境成分, 包括幸福感和乐观主义。

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

二、情绪智力重要性

心理学家们发现, 智商不是人成才的唯一决定因素, 情绪智力才是制胜的关键。戈尔曼一针见血地指出:“情绪智力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 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 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学校读书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毕业参加工作后, 有不少人碌碌无为, 甚至在找工作时就到处碰壁, 从而一蹶不振。在校的高分数、高智商不见了。这里除了社会环境、机遇等因素外, 情绪智力低或不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有些在校学习成绩平平, 被认为智商一般, 甚至智商低的学生, 毕业参加工作后, 有不少人却如鱼得水, 他们摆脱了在校学习时的被动状态, 成为领导者、富商、作家等。他们适应了社会环境, 抓住了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感, 善于把握和适应领导者的愿望和要求, 善于把握和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 因而他们成功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情绪智力对于个人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我国情绪智力教育途径的探索

学校是我国的情绪智力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把情绪智力教育纳入到现在教育中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对学校方面的情绪智力教育途径的探索中, 本文主要从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着手。

(一) 教育管理者实施情绪智力教育的途径

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 把情绪智力的教育培养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健康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各种活动中,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进而加以发扬或改进。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充实校园生活,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特长。

2开展心理咨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面临挫折和心理困扰而心理承受力不足的学生, 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环境、面对现实战胜自我的有效方法, 高校应切实重视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健全情感, 扭转情感认知的盲点和情感实践误区。

3发展和完善教育评价系统

传统的考试缺乏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批评能力的客观考核。应该把情绪智力的内容纳入到教育评价之中, 来发展和完善教育评价系统。这样, 教育评价就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设立情绪智力教育科研组织

要提高情绪智力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学校应设立相应的科研攻关小组, 对于如何科学施教、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商和智商的关系如何, 情绪智力的测评、考核、评价内容如何, 情商如何量化, 情绪智力的维度有哪些等诸多问题, 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情绪智力教育方案。

(二) 教师实施情绪智力教育的途径

教师是情绪智力教育的主导因素。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教育方法和策略、教育经验和手段,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施教方略, 这对提高学生情绪智力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建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教学氛围

情绪智力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应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朋友型的关系。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有意识地渗透情绪智力教育, 并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2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当归因,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或者努力, 那么他们可能会对今后类似的任务做出成功的估计, 并且增强他们的信心, 预期再次成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 任何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兴趣及长短处, 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发挥所长,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按照个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或行为制订适应的考核标准, 以增进学生对自我身心条件的了解。

3情绪智力教育要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比如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可以播放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等等。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学生在情绪智力教育中的任务

尽管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但学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更大的作用。进行情绪智力教育, 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情绪智力在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情绪能力。学校在推行情绪智力教育中, 不可避免的要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冲突, 比如学生可能会有抗拒的心理, 尤其是所教的内容与其实际生活差距太大, 或是让他们感觉隐私被侵犯时, 这时学生要能理解学校与老师的良苦用心, 积极配合教学。

综上, 情绪智力理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同时, 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诸多新的途径。深入研究情绪智力理论必将进一步扩宽我们教育改革的思路, 将情绪智力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必将对我们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智力培养路径探析 篇7

在社会上,各种专业、非专业的情绪智力训练、情绪智力培养的机构对各年龄层级的人进行以期提高情绪智力的训练,尤其集中在大学生及之前阶段。从中央到社会,情绪智力被提到、运用的概率非常高,大众开始逐渐相信情绪智力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人提出情绪智力比智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因此,本文试图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一、情绪智力及培养内容

1990年梅耶(Mayer)和萨洛维(Salovey)第一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巴昂(Bar-on)自1985年起致力于情绪智力的界定、测量、应用等研究,1985年首创情商(emotional quotient)这一概念,并于1997年出版了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1995年戈尔曼(Goleman)发表著作《情绪智力》,详细阐述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观点至此,情绪智力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引起研究者围绕着情绪智力进行大量的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智力是一个可以发展的特质或能力,这为情绪智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和依据,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在学术界虽然有多种看法,但是归纳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情绪的自我意识、情绪调节和情绪管理。

二、情绪智力的培养路径

1、对情绪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情绪智力训练

对学生情绪智力水平进行筛选,对于较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同学组建情绪智力培养训练营,对其进行系统的情绪智力训练,主要从情绪的自我意识培养、情绪调节、情绪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根据人数多少可以组建多个团队,每个团队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情绪智力训练。每个团队由专业的团体辅导老师带领,训练初期,引导学生团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到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开展情绪智力的培养训练,主要形式为理论结合实际,既教授完整、系统情绪智力相关理论,又将理论即时运用到实际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例如:在情绪的自我意识培养上,以小组体验、榜样示范的形式,让学生关注、体验情绪的自我意识;在情绪调节、情绪管理上,教授情绪调节的技巧,并以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每位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团体辅导训练开展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效果即时调整训练的方案。重视在团体辅导训练之后的跟踪、反馈过程,使学生将团体辅导训练中的方法、技巧延伸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对于效果评估及跟踪、反馈可以通过主客观问卷的方式来进行。

2、注重培养情绪智力的重要成分——人际关系能力

以我校为例,连续五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成为我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研究显示,人际交往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密切,戈尔曼直接提出了情绪智力是有效管理自己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人际关系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的培养内容。

依托第一课堂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并重视情绪智力相关课程的开发,系统教授人际关系相关理论和技巧,让学生学习理论、技巧。鉴于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上会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在课堂设计中,先让学生将所习得的理论、技巧运用到案例探讨、小组体验中来。课堂之外,布置人际关系能力、技巧运用的家庭作业。当学生将人际关系理论技巧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中,并重复实践运用,形成固定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3、重视培养学校教职员工的情绪智力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观察学习在人习得行为模式中的重要性。人的行为的塑造离不开环境,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教职工经常与学生打交道,学生通过观察教职工的行为习得新的行为,若教职员工在与学生打交道过程中,表现出低情绪智力的行为,不但诱导学生模范习得低情绪智力行为,甚至有时学生会很反感产生冲突行为;若教职工表现出较高的情绪智力的行为,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高情绪智力的行为。据统计,有一些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与教职员工的低情绪智力行为的激发相关。因此,在全校层面,提高所有教职员工的情绪智力,不光对于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情绪智力发展不平衡,部分高职学生情绪智力水平较低,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三个路径:一、对情绪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情绪智力训练;二、注重情绪智力的重要成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三、重视培养学校教职员工的情绪智力。

关键词:情绪智力,培养路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医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篇8

众多心理学研究证实, 目前医护人员正面临着强烈的职业倦怠和巨大的压力[2~4]。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战线的生力军, 他们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还需要承担强大的工作压力等。他们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和能否很好地应对压力不仅影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也会影响未来临床工作。另外, 对这些状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使其更加符合医学生实际需要及职业发展要求。笔者从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角度出发, 对医学生心理现状及医学教育进行了相应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抽取355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5份, 有效问卷340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7%。其中男生90人, 女生250人;一年级68人、二年级113人、三年级86人、四年级73人, 由于五年级学生面临就业、考研等问题, 所以此次取样并未将其纳入。

1.2 工具

(1)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级、年龄、专业、性别、成绩排名等。

(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由解亚宁编制[5],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 包括20个条目, 每个条目共4个等级, 分别为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 计算每个维度所属条目的平均分。

(3)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由徐晓燕研究编制[6]。该量表包括情绪觉知力、情绪评价力、情绪适应力、情绪控制力和情绪表现力5个主维度, 18个子维度, 共74个条目, 5级评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情绪智力越高。量表作者报告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5, 其结构效度也符合问卷初始构想。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采用EPIDATA双份录入,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并采用t检验及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情绪智力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医学生情绪觉知力、情绪评价力、情绪控制力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情绪觉知力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情绪评价力与情绪控制力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2.2 医学生应对方式分析

注:**P<0.01

2.2.1 医学生应对方式得分与一般成人常模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医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一般成人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得分均高于一般成人常模。

注:**P<0.01

2.2.2 不同年级医学生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见表3)

通过方差分析可知, 不同年级医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遂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大二、大三医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P<0.05) 。其他年级间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4) 。

注:*P<0.05

注:*P<0.05

2.3 医学生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各维度相关分析 (见表5、表6)

表5显示, 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各维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 。消极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力、情绪控制力维度及情绪智力总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5或P<0.01) 。因此, 分别以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为因变量, 情绪智力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选入标准为0.01, 剔除标准为0.05。

注:*P<0.05, **P<0.01

表6显示, 情绪评价力维度进入积极应对回归方程。情绪适应力维度进入消极应对回归方程。

3 讨论

3.1 医学生情绪智力的基本特点

从本调查结果来看, 医学生的情绪觉知力低于一般大学生水平, 这一状况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情绪觉知力是指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情绪的能力。情绪觉知力对从事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为宗旨的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医护人员若不能很好的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情绪, 就很难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 很难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很难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开展工作。

笔者认为, 医学生情绪觉知力较底和当下医学教育不重视人文学科有关。人文教育应该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7]。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认为医学院校属于理工科院校, 医学生就是学习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技师”, 医术好就是合格的医生。因此, 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上偏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 而医学人文课程所占比重较小, 加之又缺少人际交往、情绪识别与控制等内容的课程。同时, 现今医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颇为严重, 他们不重视医学人文课程, 这也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和培养质量[8]。在此体系下培养的医学生虽然具有严密的理性思维, 但是缺乏对人际关系的觉察与处理能力, 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体验患者的感受。因此, 我国的医学教育应针对医学生特点融入情绪智力培养, 培养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3.2 医学生应对方式的一般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 医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一般成人水平, 这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成人初期, 这个时期的医学生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院系工作、社团活动等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点。同时他们也处在“边缘人”的尴尬地位——已经脱离了未成年人, 但仍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 常被排斥于成人之外。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9]。他们处理各种生活事件的方法和技巧还不稳定, 以致会尝试各种应对方式, 且存在相对极端的特点;而成人则相对稳定且成熟, 应对方式也比较固定。

大二、大三医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大四医学生, 这与不同时期医学生所处环境、角色变化有密切关系。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 大二、大三医学生正处在“延缓偿付期”——以大学生的身份合法地延缓所需承担的义务[9]。面对压力事件, 他们常不能成熟地处理, 仍会采取如发泄、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而在学校里这些方式还是可以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包容。随着大四临床见习的开始, 他们的角色也由医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 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患者, 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消极应对方式不再受到包容。在新的角色期望下, 他们迅速融入新环境, 积极尝试, 减少了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因此, 大四医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要低于大二、大三医学生。

3.3 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研究发现, 情绪不稳定者易退避、自责、幻想和合理化, 而情绪稳定者倾向于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10~12]。本研究也证实, 医学生情绪智力越高, 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就越高。情绪评价力对积极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力。对情绪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医学生明确当事人所伴随的情绪反应力,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而情绪适应力、情绪觉知力越差的医学生, 越可能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若不能正确地觉察他人情绪, 缺乏客观地认识、验证和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就会导致其无法正确地认识困难, 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 可能会采用否认、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

4 建议

首先, 应当参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特点对医学教育课程进行相应改革。例如:在医学生入校时开设人际关系课程, 而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一些涉及医患沟通等内容的课程, 帮助医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转变。其次, 我们应当把情绪智力培养融入到整个医学教育中, 不仅要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 引导学生重视此类学科, 还应当将情绪智力相关内容, 尤其是情绪评价力、情绪适应力方面的知识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当中。例如:问诊的策略与方法, 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等, 使医学生在医学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上述方法强化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弱化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这样既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 也可以促进其应对困境能力的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一般情况及相互关系, 为优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340名医学生进行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1) 医学生情绪觉知维度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情绪控制和情绪评价维度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2) 医学生消极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不同年级医学生应对方式得分存在差异; (3) 情绪智力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并可设立相应回归方程。结论 情绪智力高的医学生倾向于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在医学教育课程实施阶段, 应注重加强医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使其采取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医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肖海汀, 周仁来, 王东耀.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聚类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35~36.

[2]任霞, 孙红, 杨凤池.北京市三甲医院医生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6) :15~16.

[3]刘铁榜.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9 (4) :285~286.

[4]杨安芳.护士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 (4) :399~400.

[5]解亚宁.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6]徐晓燕.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和施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3.

[7]冯家贵.学校人文教育探索[J].高教论坛, 2005, (3) :37~40.

[8]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0]Pau A K H, Croucher R, Sohanpal R, et al.Emotional intelligenceand stress coping in dental undergraduatesa qualitative study[M].BritishDental Journal, 2004, 197:205.

[11]Montes Berges B, Augusto J M.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ping,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in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07, 14:163.

上一篇:X线、MRI下一篇:副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