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使用

2024-07-04

涉农资金使用(精选十篇)

涉农资金使用 篇1

关键词: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思考

农业专项资金为国家与地方财政投入的专门用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增强农民收入, 提升农业发展后劲, 用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资金。若要进一步提升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还应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使用长效机制, 增强强农惠农专项清理与检查工作, 强化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 增强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一、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现状

涉农专项资金发挥了自己的功能与作用, 在刺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为: (1) 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2) 涉农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 (3) 资金使用相关部门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4) 部门间沟通、协作、配合不到位等, 种种问题均应引起我们深思, 并找出可提升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可行措施[1]。

二、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 完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保证专项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的关键。首先应完善审核支付制度。各个农业项目实施单位需专门针对涉农专项资金支付建构一整套较完善的审批手续, 保证预算安排针对性支出, 各个主管领导应各司其职, 认真负责, 严把资金支出关卡, 增强专项资金使用透明性, 确保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同时, 应完善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度、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等一系列制度, 保证涉及专项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 用制度来约束相关人员行为, 相关人员也应严格按照制度内容依法办事, 依法使用、支配专项资金, 尽可能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二) 强化监督、增强监督效果

我国各项职能部门需对涉农资金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监督, 每一笔财政支出均应心中有数, 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关心涉农专项资金去向、流量与流速, 进一步检查涉农项目计划, 重点监督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 以让项目资金在任何环节均能稳定、合法、高效运行。同时, 建构计算机网络监督系统, 将整个监督工作落实到资金使用整个过程, 认真查处正支出资金的使用、拨付、管理, 相关单位应自觉接受监督, 让涉农专项资金在阳光下使用, 尽可能的发挥涉农专项资金功效与用途[2]。

(三) 强化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增强资金使用效益

各个涉农资金使用部门、企业在尽可能的获取上级部门增大三农资金供应的基础上, 科学利用现有资金源, 科学整合财政资源,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 认真规划、设计涉农资金使用方向, 真正将资金使用到民众收益的项目建设中, 强化农村地区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理清财政主管部门与投资主管部门二者在资金分配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科学分工, 尤其是在项目建设前, 涉及项目建设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沟通力度, 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事先加强监督、审核工作, 整个项目建设中应科学申报, 细化资金使用每一个环节的项目预算, 保证涉农专项资金都用到可用之处, 不断强化支农资金管理, 进而增强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 强化动态管理、确保专项资金正常运行

我国各级专项资金管理部门需建构起资金与项目监测网络系统, 进一步做好资金动态监测工作, 综合了解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从机制方面、体制方面、制度方面出发, 严把涉农专项资金的审批、立项、拨款、使用、验收、结算等所有运行环节, 进而建构系统的、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操作流程, 保证每一分钱都真正为民所用, 用在刀口上, 想方设法让专项资金发挥自身效益。

(五) 强化涉农资金管理业务培训, 增强人员业务素质

涉农专项资金要发挥自身最大效益就对资金使用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财务人员需懂得资金管理法律法规知识, 懂得依法理财。部分企业应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 明确人员各自职责, 从严管理, 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与综合业务能力, 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学习, 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法律、风险意识, 尽可能的提升相关人员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确保资金安全。

总之, 涉农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 让其发挥最大效益非常重要。参与到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与安排的人员一定要在一套完善的、可行的制度下, 真抓实干, 清廉务实, 以查促管, 方可提高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让其更好的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 (23) :12-14.

涉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汇报 篇2

*****各位领导:

为切实保证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县纪委监察局认真履行职责,周密部署,主动出击,迅速行动,深入各乡镇、涉农部门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的基本情况

为确保我县涉农资金使用真正落到实处,县纪委监察局组织开展****年、****年涉农惠农资金落实使用情况检查**次,涉及**个乡镇和农业、民政、扶贫、交通运输等**个县直部门,涉及民政低保金、救灾资金、粮食直补、农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低保户和双女结扎户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发放、退耕还林资金和公益林管护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涉及资金****余万元;提出整改意见**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涉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人员负责抓工作;为有序推进检查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县纪委监察局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强农惠农政策检查方案,专门组织财政、农业、民政、人社、林业、农机、扶贫、卫生等**个部门主

合法实施,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形成了对县直机关涉农专项资金的横向监督。两年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全县**个乡镇**个科局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余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有效杜绝资金滞留、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同时,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等形式,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问题,有效预防违反政策的现象和由此引发的上访事件。

(四)积极探索监管新方式,分类监管重效果。一是对补助性资金实行经常性和突击性监督。对民政专项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补助项目的监管主要以经常性和突击性相结合的方式监管为主。根据涉农资金备案信息反馈情况,通过资金流向直接深入基层农户反向倒查,重点检查资金流向和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确保资金得到公开、公平、公正使用。二是对工程性项目及资金实行跟踪和重点监督。重点跟踪监督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等,确保项目规范、合法和实施有效。

(五)强化“三项制度”严肃性,重执行力提高。一是项目和资金公开过程求“透”。重点对补助类项目及资金按照时间要求进行了分阶段公开。重点通过部门、乡镇、村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提高群众知晓率,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对工程类项目及资金严格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开。事前公开重点突出规划、选址,以及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占地等问题;事中公开重点突出项目落实过程中,项目的批复情况及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等;

障,使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及时查处基层干部克扣、挪用、贪污各类涉农资金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形成了对重点环节、重要部门和重大资金的监管合力。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联席会议和督办会等方式,财政、发改、审计、民政、扶贫等部门已形成合力,每年拟定有检查、审计和审核的重大资金及项目。具体监管工作中的民主决策、公开公示、程序要求、资金使用、质量进度等重点环节得到了良好落实,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

涉农资金使用 篇3

一、涉农资金整合做法及成效

(一)绥滨县构建以“一个机构,双向审批,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涉农资金管理体系。一个机构,即成立“绥滨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组建了由财政、发改、监察、国土、住建、交通、农业、农开、水务、畜牧、粮食、商务、林业、教体、人社、科信、环保、文化、卫生、民政、扶贫、民委、残联、供销等24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分管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涉农产业项目的规划制定、上报审批、项目拨款、建设、验收、资产交接及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的组织领导,确保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工作从始至终在统一领导下,协调运作,有序进行。双向审批,即上报项目和下拨资金两个环节都要经过县领导小组审批。规定涉农产业基建类项目在“申请上报”和“资金下拨”两个环节都要按规划程序操作,必须经过县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批通过后,才能申请上报和下拨资金,使得资金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三项制度,即县政府出台了涵盖全县产业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三个《办法(试行)》。该县相继出台了《绥滨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绥滨县财政性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绥滨县产业项目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三个办法分别从项目上报、资金拨付和地方财力投入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操作细节做出了规定,使该县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更加细致入微和有章可循。

(二)虎林市建立健全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及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虎林市“三农”工作整体规划,制定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及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协调各部门整合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创建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虎林市“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各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各类资金的管理要求,制定了各项制度。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制度;补贴项目制定工作原则、明确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涉农整合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一)制度建设方面问题。

桦川县、哈松北区对“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认识程度不高,无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改革意识,未按上级相关文件要求专门建立“两大平原”涉农整合资金的管理制度。

(二)资金管理使用方面问题。

1.补助资金发放不规范。佳郊区发放基层防疫员中央补助费10.52万元,存在不直接存入防疫员个人银行储蓄账户,而直接支付现金。哈松北区发放西泉眼水库返迁11人移民补助费4.95万元,以现金形式发放补助,未执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发放办法。

2.支出范围不合规。佳郊区文化馆在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中列支更夫工资和讲解员工资4.2万元。

3.挪用专项资金。虎林市财政结转结存资金38181.86万元,在国库存款账户结存34921.17万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特设专户结存779万元,挪用专项资金2481.69万元。

4.资金未及时拨付项目单位。绥滨县2013年11月收到水稻育秧大棚、水稻智能催芽基地项目资金2064万元,目前已完成部分项目建设,已完工项目未拨付项目资金。主要原因是:该县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后,在保证生产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经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目前未对已完工项目进行验收,资金未拨付。

5.资金监管不到位。桦川县财政局在收到省级下达资金后,未按照工程进度、政府采购完成等实际情况,将29293万元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各实施主管部门,再由各部门将资金拨付项目单位,财政局未对资金进行监管。

(三)项目管理方面问题。

1.项目未及时开工建设。绥滨县和桦川县2013年应急度汛项目资金分别为50万,2013年4月收到资金,至检查日,项目未开工建设。主要原因是:省水利厅初期未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批,后期将审批权下放到鹤岗市和佳木斯市水务局,造成实施方案未审批,项目无法实施。佳郊区2013年省财政厅下达水毁工程修复专项资金1263万元,其中:水毁修复工程1223万元,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省级补助资金40万元。截至2014年3月 25日,资金全部在财政部门结转。

2.项目建设内业材料问题。桦川县水稻育秧大棚、水稻智能催芽基地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程序上时间先后顺序不符,有虚假招投标嫌疑。如黑农委联发[2013]144号批复项目实施方案时间是2013年11月12日,而该项目于2013年1月3日与招标代理公司签订合同,明确招标内容及设计资金额度,县农业局于2014年1月10日发布提前开标的申请,投标单位于2014年1月9日进行了确认,2014年1月6日领取该补充通知(对该项目需进行进一步核实确认)。绥滨县北岗乡火梨村烤烟基地扶贫项目,2013年拨付扶贫项目资金60万元,该项目实际于2012年8月完工,但合同、竣工验收等材料中体现项目建设期为2013年5月至10月,项目实际实施与内业材料不符。

3.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未按原渠道使用。桦川县在省财政厅以黑财指(社)[2013]143号下达该县项目资金1647万元专项用于星火乡6个村1647户(星火乡全乡人口5000人左右,按每户3人测算,对全乡所有农户进行了补助)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未按原渠道使用,将资金补助各户用于购置星火乡新建楼房,属于新农村项目建设。

4.建设项目未执行招投标手续。佳郊区水毁修复项目中,格节河水库修复工程项目资金130万元,工程于2013年8月26日开工,11月14日完工。工程没有进行招投标。2013年省财政厅分两批下达专项资金991万元,其中:第一批下达569万元,第二批下达422万元。至2014年3月25日,拨付水利局项目资金357.3万元,水利局拨付项目单位146.69万元,水利局结转资金210.61万元。项目由7个单位建设,工程没有进行招投标。

三、建议

(一)扩大地方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当前我省投入财政支农资金计划规定到具体项目,为争取到建设资金,县(市)只能迎合申报要求立项。但争取到的项目,未必是最需要的项目,有的甚至是“无本先末”的项目。因此,建议省厅增加地方运用财政支农资金的灵活性,砍块下达资金,扩大基层使用资金的自主权。

(二)涉农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搞一刀切。国家按统一标准要求地方匹配一定比例的涉农项目资金,使部分县(市)捉襟见肘的财力无力承担。建议省级财政不按单一标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针对贫困县不安排配套资金,将“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形式的资金改为直接投入。

(三)不设定地方整合涉农的硬性指标。受本级财力限制,县(市)有限的超收资金仅能从事急需的农业产业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没有能力系统整合其他资金投入到扶贫和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方面。建议省级财政针对各市、县不同情况,不设定整合涉农资金的硬性指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评审中心)

责任编辑:洪峰

涉农资金使用 篇4

涉农财政支出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开支,也是国民关注的重要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现代化进程。国家近年对“三农”问题逐渐重视,在政策方面给予“三农”更多的支持,中央政府财政划拨力度也逐年加大。然而,目前我国涉农资金“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多地爆出冒领案、骗补案。涉农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惠民资金成了“唐僧肉”。

涉农资金研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由于涉农资金使用状况是相对敏感的话题,基层官员、村干部和农户一般不愿意对陌生人坦诚讲述自己对于相关事件的看法,外来人员进入村庄调查也容易引起当地基层干部的警觉和干预。本文数据来自于众多调研员利用“本土优势”对其家乡居民的“面对面”调查,所得数据能部分弥补这一缺憾。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3次入户调查,分别针对全国层面、省级层面(河南省)和县级层面(贵州省丹寨县),问卷分为村级问卷和农户问卷两类。在通过分阶段抽样、分层抽样确定样本村庄与农户后,笔者要求调研员对其较为熟悉的村庄农户展开访谈,尽量消除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问题,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1. 全国样本。

全国范围的调研在2011年7月至9月进行,问卷涉及27省(自治区、直辖市)196村1045个农户。被调查的196个村庄基本情况为:常住人口1829人,劳动人口1050人,人均年收入5743元,大专以上学历77人(占劳动人口7.3%),初高中学历605人(占劳动人口57.6%),初中以下学历510人(占劳动人口48.5%);村庄平均距县城10.7公里,平均距乡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所调查村庄有75个位于东部地区,66个位于中部地区,48个位于西部地区。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为:家庭平均人口3.7人,平均年龄46.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7年,年平均外出打工87天。

2. 河南样本。

河南省样本调研时间为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村庄有效问卷139份(其中贫困村49个,非贫困村90个),农户有效问卷399份。被调查的村庄基本情况为:常住人口1965人,劳动人口1350人,人均年收入4721元;大专以上学历54人,村庄平均距县城9.5公里,距乡镇政府所在地平均2.6公里。所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为:家庭平均人口3.9人,平均年龄为44.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1年,年均外出打工104天。

3. 贵州丹寨样本。

贵州省丹寨县位于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区。样本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至3月,覆盖县内7个乡镇全部130个村庄,对于村内农户,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丹寨县共收回村级有效问卷130份,农户问卷268份。被调查村庄的基本情况为:常住人口673人,劳动人口422人,人均年收入2031元;大专以上学历14人,村庄距县城13.6公里,距乡镇政府所在地平均2.9公里。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为:家庭平均人口4.7人,平均年龄39.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年,年均外出打工144天。

三、涉农项目与涉农资金的利用现状与效果

涉农项目与涉农资金评估较为庞杂,本文选择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村村通建设、沼气池建设以及农村小水利4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撤点并校。

就出发点而言,撤点并校有着其积极意义,然而,撤点并校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撤点并校行为在一些地方层面已演变为“政绩锦标赛”,各地申报与实际撤并的学校数量远高于合理水平。

注:问卷分为多个部分,不同部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不同,与问卷总数相比,各部分的样本量偏少。

由表1可得,全国各地小学撤并比例较高。撤点并校后校舍利用状况混乱,一些校舍被废弃或被私卖。根据河南省调研数据(见表2),仅4.27%的校舍被继续用于教育事业。撤点并校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农村文化骨干与农村文化中心的消失。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卷)数据,2010年全国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所占比重仅为30.2%,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仅占13.4%。农村“文化高地”本来就少,撤点并校以后不仅原有的文化高地(中小学)消失,原有文化骨干(如教师)也流失严重,河南省调研数据显示(见表2),撤点并校过程中,被辞退和主动辞退的教师比例超过了1/10(13.67%),仍在本教学区域内任教的人员仅为63.25%。根据调研情况,一所小学可能会有多处校舍,多所小学可能只有一名教师。

2. 村村通公路。

村村通公路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村村通公路项目“发包”、“抓包”过程存在着虚报数据、资金贪腐现象。调研发现,一方面,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村村通公路的修建质量正相关;另一方面,村村通公路的建设质量状况并不乐观。

村庄发展状况与村村通公路质量的正相关性可从下表得到佐证,笔者将河南省和贵州丹寨被调查的村庄按照人均年收入划分为富裕村、中等村和贫困村3类,将村村通公路使用情况分为由好到差5类,其对应状况如表3。

调研发现,村村通公路质量参差不齐,全国东、中、西部间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样本数据表明(见表4),村村通公路得到”较好”评价的比率不足1/5,受访人群对于公路的评价集中于“一般”和“较差”,与国家各级巨大投入相比,这一结果并不理想。

3. 沼气池建设。

在众多涉农项目中,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项目,沼气建设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出现,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近年来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官员在保障项目建设的同时,夹带了私利(如政绩),扭曲了沼气池建设初衷。各地批复的沼气池建设数量普遍过高,各村很多沼气池建成后质量不过关、使用年限短、维修指导服务跟不上、报废率高。

从全国看,沼气池建成后东部地区使用率相对最高,使用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笔者在调查时询问了农村户用沼气池每年能够正常使用的月数,发现每个地区的月数都不高,其中西部地区最低。此外,当前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主要作用仍集中体现在炊事方面,较少满足照明需求(见表5)。

单位:%

在贵州调研时,笔者发现村庄特征与沼气池建设使用情况显著相关。沼气示范村的沼气池建设数量明显高于非示范村,但正常使用率却无太大差别。示范村的废弃率大大低于非示范村的废弃率(见表6)。调研发现,一个农户会同时在家中不同位置建造多个沼气池,这种状况在贵州丹寨县尤其明显。

问卷调查中,笔者访谈了农户对于国家推广沼气工程的满意度情况(见表7)。以逐次递进的0~10分为评分范围,0分为非常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按照这个标准,数据统计将满意度划分为3个层级,0~4分为不满意,5~7分为比较满意,8~10分为非常满意。总体而言,农户对沼气推广工程还是满意的,满意比例约5成,不满意比例不足1成。

4. 农田小水利。

在基层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国家投资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中,田间末端水利设施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而在取消“两工”和共同生产费之后,农民更加不易被组织起来,群众急需的基础设施难以得到维护和修理。调研数据显示,不同层面的池塘废弃率与沟渠废弃率略有差异。全国样本数据显示,池塘废弃率为29.01%,沟渠废弃率为25.33%;河南样本数据显示,池塘废弃率为33.26%,沟渠废弃率为24.87%;贵州丹寨样本的池塘沟渠废弃率最低,分别为12.70%和21.15%,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山地地形有关。

与旧有农田小水利设施遭废弃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打井灌溉。税费改革后,全国农村地区的集体灌溉形式日渐式微,农户更多的选择自己挖井、自己购买水泵或联合少数人家一起打井、购买水泵来进行灌溉,一方面,这是包产到户的正常伴生现象,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造成了旧有农田水利设施的加速浪费。根据调查,全国样本41%的农户选择打井灌溉,而河南样本数据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3%,贵州丹寨样本数据中这一比例稍低,但仍高达31%,可以预见的是,农村的沟渠水塘将进一步消亡。

四、小结与建议

根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村村通公路、沼气池建设以及农田小水利的调研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涉农项目与资金使用较为低效,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新建项目质量也因克扣、腐败等种种问题无法得到保证。目前,我国涉农资金年拨付已接近万亿元,让这些涉农资金真正“惠民”是一个关乎农村未来的命题,笔者认为应该从4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涉农资金存在“雁过拔毛”现象,相关职能部门集行政、财务权力于一身,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我国应该建立从上到下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变“暗箱操作”现状,将补贴内容公开,建立专项涉农资金网上公示系统,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逐步将花样繁多的各类补贴合并成对农民的现金直补。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孰优孰劣在经济学界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应减少打着惠民旗号但实际上农民得不到实惠的各类“下乡工程”,把相应各类补贴变成现金直补,这样做可减少中间环节损失。

第三,涉农项目应逐步增加农民的直接参与度。未来的涉农项目安排要由农民主导,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从制度上健全农户需求的表达机制、农户选择和决策机制,把过去“自上而下”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改为“自下而上”。

第四,加强第三方监管。未来涉农项目的执行应加强第三方(如NGO)的角色作用,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应是监督而不是亲力亲为。项目建设效果应由审计部门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通过合理抽样来审核,由项目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后续拨款。

参考文献

[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65-78.

[3]解冰,任生德,张俊飚.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经济违纪与腐败及其治理[J].经济研究.2008(4):11 1-118.

[4]张黎黎,谈志林.构建我国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发展.2008(7):58-61.

[5]丁冬,郑风田.我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丹寨县130村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3(2):51-57.

[6]丁冬,郑风田,陈丽,傅晋华.政府在农业科技创业链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基于宁夏中宁枸杞的案例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3(3):24-30.

[7]汪海波,辛贤.农户采纳沼气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79-85.

[8]孔祥智,涂圣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10-16.

涉农资金使用 篇5

(试行)

一、总体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精神,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84号)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的意见》(榆政办发【2016】117号)文件精神,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安排,化“零钱”为“整钱”,“多个渠道饮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保障我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范围

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具体按照四个层面划分为:

(一)中央层面主要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除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部分)、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经费、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工作部分(不包括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重大工程、跨界河流开发治理工程、新建大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二)省级层面主要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果业发展专项资金、畜牧发展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粮油高产创建资金、设施农业建设补助资金、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种业发展资金、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资金、农村水产专项补助资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职业农民培训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一村一品”发展资金、保护性耕作资金、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林业产业发展资金、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林业科技推广资金、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不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重大工程、跨界河流开发治理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出险加固、生态建设方面以及相应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省级配套支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支出、农村饮水工程资金、中小河流治理资金、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水土保持资金、农村环保资金、重点区域绿化补助资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资金、防沙治沙补助资金。

(三)市级层面主要有: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该资金包括: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现代及传统特色农业发展资金、生态建设绿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精准扶贫(苹果产业)专项资金、精准扶贫(振南)专项资金、畜牧发展专项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支出、农村安全饮水市级配套资金、小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市级配套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等。

(四)县级层面主要有: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是县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

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原则

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应体现县委、县政府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向和重点。项目规划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方向,项目申报要围绕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各类专项规划,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以脱贫攻坚作为整

合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中要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在项目规划、立项报批、方案制定、预算编制和项目实施等过程中,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和全程监控。

(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农业发展各项政策。各涉农部门和单位要规范项目资金支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推进涉农项目资金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体现财力集中的优势效应。

(三)要严格保障全县脱贫攻坚和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加快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要严格坚持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立足全县实际,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综合打造,成片整体推进。

(五)要严格遵照预算法规定的管理体制进行操作。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筹安排、成果共享”的原则,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业界限、集中统一,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统筹安排项目,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整体效益。

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通报涉农项目整合推进情况,研究下一步涉农项目整合措施,加强各类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尽快形成项目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管理机制。整合的涉农项目在项目设计、财政评审、工程招标等环节,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满足项目的条件和要求,以利于项目的实施和验收。

(二)编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每年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扶贫办)牵头,分析中省市涉农项目的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我县脱贫攻坚规划,提出申报项目方向和领域,列出相关部门申报争取项目的指导目录,编

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相关部门应围绕指导目录和确定的全县脱贫攻坚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编制本的项目规划,项目规划整合资金按照全县脱贫攻坚规划编制。

(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审批程序。整合的涉农项目,其规划、立项、方案应包括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时间、投资规模、资金来源、项目用途、预计效益、项目的责任人等内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依据县脱贫攻坚规划和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项目资金来源部门和财政、扶贫会商,由扶贫办整理汇总后,提出整合项目初步方案,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阅后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核批复。经批复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依据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放到项目实施主体部门。每一个项目根据技术要求、资金筹措、环境保障等实际情况确定主管部门或所在乡镇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全面负责项目建设。涉及第二次分配资金的项目,应经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同意,财政与相关部门方能出文下达资金项目。

(四)加强资金管理。通过整合后涉农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数额较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本渠道项目资金使用安全。要建立统一的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项目公示制;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县级报账制(县财政农业资金报账专户);已确定的项目责任部门围绕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根据行业规范及要求实施项目和使用管理资金并对资金绩效负责,县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依据资金管理办法组织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完善监管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项目成熟一个,资金到位一个,计划的建设任务,在批复后一年内完成,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短缺问题。

五、强化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监督检查与统计监测

(一)强化监督检查。财政、监察、审计和扶贫办要加大对整合涉农项目的监督和检查,进行跟踪问责。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评价和考核结果要在全

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对有关部门不按规定擅自向上申报涉农项目,或擅自改变项目实施地点、用途等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统计监测。扶贫办要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整合涉农项目的动态、信息,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进行正确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各涉农部门要认真做好涉农项目的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制度,要确定专人负责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统计工作,全面跟踪整合涉农项目在资金筹集、使用、项目进度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把关,确保统计报表填报数据的及时、真实、准确。

六、责任考评

(一)落实目标责任。将涉农项目方案编制、项目整合、资金管理、实施效果、组织保障、舆论宣传等方面列入各相关单位综合目标考核,保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涉农资金整合新突围 篇6

十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一直存在着难以去除的几大痼疾,如投入项目散、资金渠道多、审批层次高、使用效益低、监督管理难等等问题,能否在这次《整合意见》中得到解决?这次“两大平原”试验区的涉农资金整合又与以往有何不同?

试点方向

众所周知,涉农资金的乱象由来已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万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整合涉农资金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做,很多年前国家就在进行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在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规模逐渐加大,项目类别很多,进而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繁多。

“我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比如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委,占到国家部委总数的60%以上,除了外交部和少数涉密部门实在想不出该怎么与该项目结合资金以外,其他大部分部委都出台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例如农业部、商务部、扶贫办、科技部、公安部等等都有了相关举措。那么,有举措就要有资金,对应自己的系统。到了地方就会在各个系统存在林林总总的项目。每个项目的资金安排都是会根据各系统的想法实施,各有各的要求,因此就缺乏一个整体规划,进一步讲就是资金到了下面没有发挥其综合性的效果。”林万龙说道。

如此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在资金使用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使用率低下。林万龙说:“由于对涉农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分配使用权力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一方面用各种手段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却缺乏协调。这样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果,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另外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监督的主体,由于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个别单位往往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权力,轻资金监管责任;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项目如何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有效的措施办法,资金监管上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涉农资金分散带来的危害中看出,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让农民得不到益处。因此,整合涉农资金需要突破固有的窠臼。

此次整合涉农资金要选择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应该是上层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该试验区要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目标是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

林万龙认为,把两大平原作为资金整合的对象是因为它具有典型性。这两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涉农资金项目安排很多,资金渠道也非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也比较大,于是上面所谈到的财政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层次突破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王建国说,此次尽管只是在一个地区进行“源头”整合涉农资金,但较之于以前的整合,黑龙江试点有着实质性的突破。

此次试点扩大了整合范围。除对特定人群的补贴资金、救灾资金外,将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等3大类77项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涉及20个中央部门。省级财政安排的相关涉农资金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

“从这一举措看,这此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整合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了,通常讲财政支农,但这个‘农’一直是很含糊的。一般理解是农业,但这次试点实际是把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农业发展都放在里面了。所以这次的整合力度不限于农业资金,还包括农村。如此一来,农村的定义可比农业定义大很多了。二是给了地方能够灵活安排资金的自主权但同时要求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既放权又加强约束,这也是我们以前做的一个研究课题时就提出来的,我认为我国未来对农村地区项目的一个改革方向就是把资金的使用权给地方,但同时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这是此次整合的重要突破,这就意味着中央要放权,中央部门要放权。把资金的使用权赋予地方,自主安排,适当调节,这样地方就能够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林万龙说。

回顾以往的涉农资金,大都是在整合使用时不能突破各自规定的投向,没有从中央层面进行顶层突破,而且主要结合某项工作或某个平台开展,整合规模相对较小。但此次整合是在3大类资金内部,根据任务需求,适当调剂、统筹安排使用涉农资金,突破了现行制度约束,从制度上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更加符合中央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这次涉农资金整合一大特点,是突破了现行制度的约束,从制度上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王庆江说,对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省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国务院各部门的政策、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间、地点、次序,适当调剂、统筹安排使用涉农资金。

另外林万龙认为,在这次整合中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在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还要求黑龙江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涉农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这是将涉农资金的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信号。表明中央部门在放下资金使用权的同时强化了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有了统筹使用自主资金的权利,但上面一定要加强监管,要能够说明每笔资金是怎样花的。因为没有约束的权利,一定会导致低效率和腐败。所以在财政资金整合的试点中,我认为加大地方统筹安排资金的自主权和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这次整合两方面都讲到了,如果真正做到,就一定会有突破。”他说。

但是林万龙也指出了这次整合资金当中仍然有未突破的地方。他说:“整合资金的最大障碍是整合层次,在哪个层次整合很重要。这次整合还是止步在省一级层次,仍没有从中央层面进行顶层突破。我认为财政资金的整合如果不从中央层面去整合,仍不会有大的效果。当然黑龙江‘两大平原’作为试点肯定会有突破,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真正要转变涉农资金现状是很难的。比如水利部的专项资金到了省里面,省里面是不敢整合做他用的。但是就某个地方来说,当地是不缺水利,而缺道路。所以做了十多年的资金整合,始终是县级整合这肯定是错的,就算是到了省一级整合也是不够的,一定要在中央层面建立协调机制。”

仍需攻坚

毋庸置疑,涉农资金不仅需要整合,更需要一套规范、高效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记者从一些地方了解到的情况看,对于涉农资金的利用,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记者会有一种隐忧,下放资金的使用权会不会让地方借资金统筹之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的工作。

林万龙和记者分析,下放资金使用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是肯定受欢迎的,因为增加了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但是由于本属于部门的资金被整合了,那么地方部门肯定会涉及到一个平衡的问题,所以政府仍需要顾及到各部门的利益分配。

当然在下放资金使用权的同时还要把资金的绩效管理抓起来。林万龙说,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绩效评价肯定要越来越重要。但是仅就绩效指标设定来看是很复杂的,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很难说它在实际当中到底发挥多大作用。

坚持群众路线规范涉农资金 篇7

统一思想认识, 增强专项清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几年, 昭觉县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 不断增加强农惠农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不能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 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 甚至挤占挪用强农惠农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落实, 损害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开展专项清查, 及时纠正和整改存在问题, 有利于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坚持四项原则, 全面落实专项清查工作各项任务

为保证专项清查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在清查中坚持了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逐项清理, 分级负责。以各涉农项目和惠农资金为主, 各部门、各乡镇分级负责对近年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资金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建立健全责任制, 由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二是坚持全面推进, 突出重点。在对各项涉农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对资金额度大、涉及面广、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清理清查。三是坚持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 各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 进一步明确牵头抓总和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 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 统筹推进本次清理检查工作。四是坚持标本兼治, 纠建并举。坚持一手抓专项清理、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 既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又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 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涉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昭觉县各级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协调配合, 确保专项清查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昭觉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 各级有关部门也成立了日常办事机构, 抽调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领导小组加强对本片区和本乡镇清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确保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健全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抓好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和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县纪检监察、督查办等监管部门积极组织各有关部门深入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做好督促检查。各有关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密切配合, 进一步落实责任。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 篇8

一、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涵义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对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与保障农民生活等的各类专款专用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审计前的全面考查、分析、评价及给出建议的工作过程。其中经济性是指专项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否恰当。效益性表示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计的专项资金投放目标。

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从总体上来看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某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类似用途专项资金已达到的先进绩效指标作为标准,搜集定量与定性、动态与静态指标信息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

1. 专家合作法

该方法是指审计调查组聘请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首先对某笔涉农专项资金的所有绩效指标给出评价性分值,然后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运用指数方法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分值,从而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最后由审计调查人员对专家给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结论。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涉及面较广,必然会遇到审计调查人员相关经验知识不足的专业范畴,这时就可以聘请合作专家从事专业评价工作,并判断性采用他们的评价结论。审计调查组运用专家合作法可快速大量获取调查证据信息,准确性也相对较高。但是,指标权重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专家的经验,设置难度也相对较大,权重的大小与它对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绩效作用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审计调查结论正确与否。

2. 层次分类法

该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根据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及从其他途径搜集来的指标信息,将绩效内容细化成多个因素,按原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进行分类调查,形成有序的层次调查结构,进而两两比较来确定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层次分类法对于具有复杂影响因素且具有较多绩效评价内容的审计调查工作具有理清思路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内容细化得是否全面,有时难以把握。

3. 样本抽查法

这种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所开展的某几个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作为绩效审计调查样本,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绩效审计调查的结论用来代表其它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情况。这种方法可节省审计调查的时间,但调查结论不够准确,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 模糊调查法

审计调查小组针对需要取得的某些边界不够清晰、不易给出数值的调查证据编制调查问卷,请有关人员作答,然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得出审计调查结论。模糊调查法的运用较简单,但对于调查问卷的题目和回答质量要就较高。

三、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原则

1. 必要性原则

对于有些已经或正在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就没有必要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开展审计调查了。

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调查人员的资源配备、法定权限和调查手段是都有限的,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工作十分繁重。虽然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对被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价,以便为下一步的深入审计工作打下基础。但在做审计调查规划时也应考虑耗费较少的审计调查成本而取得最佳调查成果的问题。

3. 重要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应针对大额专项资金或资金数额虽然不大但是性质重要,以及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专项资金项目着重开展审计调查工作。

四、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内容

1. 经济性

指涉农专项资金是否以适当的成本筹措、管理与使用。针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调查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第一,审计调查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揭示有无管理不力、贪污浪费和挪用挤占涉农专项资金的情况。第二,审计调查涉农专项资金的各渠道投入额度比例是否恰当,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第三,审计调查相关部门是否科学节约地利用专项资金达到预期效益。具体需要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如: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资金流失率=贪污挤占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等等。

2. 经济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及发展国民经济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主要包括对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对外出口的贡献等。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针对有关问题,提出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使绩效审计调查更具有建设性的促进作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具体指标如:新增涉农固定资产与涉农基本建设支出的比值、涉农基本建设支出与涉农基本建设专项投资所创造的产值的比值等。由于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服务。因此,审计调查资金绩效就不能只看其经济效益,也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民的满意度。不同性质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力,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社会效益指标多为定性描述。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具的作用,受农民欢迎的程度。再如农村机械化种植、灌溉面积的增加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具有有的效果等。

4. 环境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入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的作用。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环境效益绩效指标包括农村水源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区的维护与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官录.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23

关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思考 篇9

一、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范围

在保持现有各类涉农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以及国家规定补贴到农民个人的资金之外的所有财政涉农资金, 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涉农资金和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都属整合范围。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专项资金、农牧业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专项资金、乡村交通建设资金、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资金及其他应该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对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的涉农资金, 如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资金, 具备条件的, 也要在内部适当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

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 一) 全面清理涉农资金

1. 要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 对现有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 特别是要对涉农专项资金的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执行期限、支持对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方式等进行认真梳理, 摸清情况。

2. 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 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 或按照资金用途重新进行分类。对不符合公共财政支持方向或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涉农资金, 要予以取消或转变用途。对归并或重新分类的涉农资金, 要进一步明确支持对象、扶持环节、投入重点、补助标准等。

3. 要严格控制新设立涉农专项资金。新设立的专项资金应符合一定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特定目标的需要, 并向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倾斜。同时, 要明确专项资金起止时间。

4. 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统筹安排。进一步将具备条件的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及时转为地方专款管理。对事权在地方的项目, 原则上不列入中央部门预算。

( 二) 搭建整合和统筹安排平台, 促进涉农 资金有效使用

1. 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根据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 制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 以规划引导和带动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 促进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2. 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要积极打造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等整合平台, 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 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以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要继续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农水建设等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 推进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投入的引导机制, 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4. 坚持以县级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模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县级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 巩固和扩大县级涉农资金整合成果。对资金整合效果明显、成效突出的县,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要支持和鼓励县级不断创新整合方式, 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

( 三)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保障整合和统筹 安排工作开展

1. 加强涉农资金制度建设和执行。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 继续对现行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 同时, 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 为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提供制度支撑。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 经整合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工作, 不折不扣地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确保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取得实效。

2. 稳步推进审批权限下放。继续探索涉农资金“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 具备条件的, 采取“切块下达”、“捆绑使用”等行之有效的分配办法, 将资金“切块”下达到省 ( 区、市) , 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下放地方, 由各省 ( 区、市) 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涉农资金。要逐步扩大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范围, 为地方整合和统筹安排资金创造条件, 特别是要研究推进将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 增强县级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的能力。对各级财政共同安排且性质相近的资金, 上级部门不再审批具体项目, 按照统一规划只下达资金任务和目标要求, 将资金“切块”到县, 由县根据本地实际将各级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

3. 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涉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专项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要按照“指标科学、操作简便、结果公正”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考评指标, 将考评结果与下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相挂钩。对绩效好、监督措施到位的地方和单位, 在安排涉农项目和分配涉农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 对绩效差、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和单位, 要适当进行扣减。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的通报制度, 对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好的地方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 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 对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责成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落实。

4. 全面实行涉农资金管理“阳光操作”。继续推行和完善报账制、公示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管理方式, 促进实现资金分配依据科学、分配办法公开、分配程序规范、分配结果公正。建立健全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 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涉农资金监控网络, 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提高涉农政策和项目资金申请的透明度, 杜绝涉农资金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骗取套取涉农资金的行为。要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5. 完善涉农补贴资金拨付方式。具备条件的, 要积极采取“一卡 ( 折) 通”的发放方式, 简化发放程序, 降低发放成本, 努力实现对农民的各项补贴通过“一卡 ( 折) ”发放, 保证涉农补贴资金及时、安全、足额到位。同时, 要统筹各部门参与补贴发放职能, 实现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一个漏斗”向农民发放, 避免出现多卡发放的问题, 降低行政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6. 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督检查。要按照“既推进整合、又加强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整合和统筹安排的涉农资金的监管, 避免出现借整合涉农资金名义挪用涉农资金的现象。各级财政、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和抽查, 切实加强涉农资金日常监督检查, 营造良好的声势氛围。继续探索完善涉农资金检查方式, 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特别是要加强事前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财政监督, 充分发挥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处、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涉农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

7.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上级财政部门要为乡镇财政强化涉农资金监管创造有利有条件, 强化乡镇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职能。要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能力建设和工作指导。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建立乡镇财政直接联系点制度, 监管抽查指导制度, 激励约束机制和日常考核制度。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和职能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信息的审核, 加强对农业生产类等资金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强化对涉农资金的跟踪和监控, 认真做好有关信息的反馈工作。

三、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充分发挥涉农部门 作用

财政部门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对由财政部门内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 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 协商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避免重复交叉或相互脱节。

财政部门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 建立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涉农部门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 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与各部门共同协调提出涉农资金统筹使用管理的意见, 发挥部门的作用。中央涉农部门在安排和下达项目资金时, 应将资金拨付文件抄送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地方各级政府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机制。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 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地方各级财政、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建立地方党政领导挂帅、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具备条件的地方, 要在政府的领导下, 通过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安排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安排的决策协商和征求意见制度等多种形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

四、按照事权划分原则, 上下配合共同推进 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中央财政要积极为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政策制定上, 要逐步做到符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总体要求, 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 今后安排的财政支农地方专款, 具备条件的, 一般只下达资金控制指标, 由地方根据规划统筹安排使用。对于列入部门预算用于地方的项目支出, 要与主管部门协商, 将其与地方专款归并统筹使用, 条件成熟时, 可转为中央对地方的专款。对具有预算分配职能的综合部门, 中央财政要主动协调, 明确各自的投入重点和支出范围, 积极推动中央部门的资金整合。

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和指导。一是要及时制定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要按照整合支农资金的基本要求, 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切忌观望、等待。二是要加强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创造必要条件, 与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 加快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程。对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要加强调查研究, 研究解决措施,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涉农补贴资金管理之我见 篇10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镇居民人口5.4万, 耕地面积4.24万亩, 9个村 (居) , 417个村小组, 有一折通户主16549户。2005年通过一折通发放的项目一项, 金额57.9万元;2013年通过一折通发放的项目有农业补助、民政补贴、社会保障补贴、卫生补贴、教育补贴、村级补助、保险理赔、其他项目八大项, 细分实际使用的小项有56项, 内容涵盖了种粮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民政抚恤金、老复员退伍军人、精减退职工职工、尊老金、惠民殡葬补贴;社会保障的孤儿、城乡低保、重残补贴;教育、村级补助等项, 一折通发放金额1645.7万元。短短8年, 涉农补贴资金增长了20多倍。

二、存在问题

(一) 两个系统运行

采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涉农补贴资金, 由2005年开始至今, 一个乡镇, 少则一万几千户, 多则几万户, 数据的维护, 涵括农户的姓名、家庭人口、户主身份证号码、一折通卡号码、田亩总面积……基础数据确定好, 平时还需对户主变更、存折丢失的农户及时进行数据的维护 (1) , 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数据准确。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同时运行中央的农补网和江苏农民补贴一折通网络版。一年一度的良种补贴及水稻直补资金在中央的农补网中发放, 而其他的社保、农业等补助资金在江苏农民补贴一折通网络版中发放, 两个版本运行, 导致维护工作量增加一倍。

(二) 一户多折

由于初始的补贴资金不多, 最开始一亩地只有种植水稻才能获得20元的补贴资金, 导致人们对一折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当补贴资金一年比一年幅度提高的时候, 人们才想着要找到存折本子, 找不到便去银行自己开个了事;有的在登记农户信息时, 登记的户主不固定, 三代同堂的家庭, 一会登记最年长的是户主, 一会登记中间的人是户主。凡此种种, 导致农户中普遍存在一户多折现象。

(三) 户主变更不及时

农村家庭, 登记的户主一般是年长的人, 而当年长的人无力走动甚至已不在人世时, 也不变更户主, 只有到补贴发放时节, 要到银行领取补贴时, 才发现户主名称不对, 于是前来财政所打证明要领取补贴的人比比皆是。

(四) 银行管理上的问题

银行发放涉农补贴时, 尽管财政所每到发放补贴时一再叮嘱要将补贴资金项目准确打在一折通上, 但就笔者工作中的了解, 银行发放资金过程中为求快速, 还是本着能省便省的原则, 要么一律写上“工资”, 要么将9一按到底, 所以农户存折上看到的时而是“工资”, 时而是“9999”, 于是, 财政所工作人员认真接待手执一折通前来询问的农户、耐心倾听群众报怨便也是经常的了。

三、意见建议

(一) 提高认识, 整体联动

涉农补贴是我们国家领导人郑重承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注重改善民生建设, 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掷地有声的实际行动, 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 各级政府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财政部门要充当好落实者, 协调好、农业、民政、计生、银行等部门关系, 认真学习《涉农补贴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方面的惠农政策, 制定工作考核制度, 统一工作要求, 设定涉农补贴管理责任人, 强化工作责 (2) 。及时勾通, 定期进行信息比对, 杜绝出现错报、漏报和信息不符等情况, 确保人员信息准确、资金运行安全。

(二) 规范管理, 提高效率

1. 统一农户一折通本子, 严格新开折的办理程序

一折通实行一户一折制, 由财政所扎口管理, 银行协助把关。凡有新增农户, 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所在村 (居) 委会盖单确认, 财政所审核登记并盖章后, 银行方可办理涉农补贴一折通。户主死亡的农户及时变更一折通, 平时的矛盾及时化解, 避免形成不良后果。笔者所在镇的做法值得借鉴:财政所分别与村分管人员、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了统一, 规定了每个要变理一折通的农户必须提供由财政所审核同意的涉农补贴一折通变更申请表, 经村 (居) 分管干部认可, 村 (居) 委会盖章, 报财政所同意后才可送银行新开一折通, 尔后由农户将新开出的存折送财政所维护, 银行定期将资料送财政所核对。

2. 及时变更、维护人员信息

单一系统运行, 建立起信息比对和共享机制, 对人员、账号信息在每年初进行核对。财政所与村委会负责一折通涉农资金管理的人员加强对涉农户的管理, 工作岗位前移到村, 进组, 及时掌握所辖村内居民的信息动态, 对户主有变化、基础资料有变动的农户及时进行信息的变更、维护, 以确保每个农户信息的实时、准确。

3. 统一协调, 强化资金监管

各部门要增强做好涉农补贴资金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认识到涉农补贴是实现强农惠农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 支持农业发展, 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做到审核细、把关严、工作实。对基础数据的报送实行分管部门、财政、纪委三级把关审核, 严格实行报批制度, 确保涉农补贴的应补尽补。财政所与银行的数据交接采取刻录数据、双方签字的方式。发放过程中要保证及时、准确, 项目必须标注清楚, 不得以工资或其他简单代码取替, 发放资金时, 必须是姓名、身份证号、账号一致时才给予发放。农户的信息变更必须提供有效申请方可办理。

(三) 保证安全, 方便快捷

财政部门开设统一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户”, 集中管理, 各项涉农资金统一使用一个存折, 实行“一卡通”发放, 保证做到一分不能少, 一天不能误, 一户不能漏, 把好事办好, 实事办事, 将政府的惠民强民政策真正地落实好、执行好, 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3) 。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施“一本通”发放的意义,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严格落实补贴公示制度, 接受群众监督, 确保补贴对象产生过程公开透明、补贴资金发放公正合理。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补贴措施, 但是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想要使这些涉农资金得以有效利用, 承担这一管理重任的便是“涉农补贴一折通”, 笔者作为基层的工作者, 真实地看到了涉农补贴“一折通”在助推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巨大的作用。宥于此, 笔者对涉农补贴“一折通”有着深厚、浓重的感情, 对一折通的管理也有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弱势群体,涉农资金,资金补贴,应用措施

注释

11 汪炜红.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初探[J].浙江经济, 2008, (21) .

22 黄建仁, 赵富江.县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和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 2008, (6) .

上一篇:闭环产品服务链下一篇:人体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