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格局

2024-07-19

二元格局(精选三篇)

二元格局 篇1

同比择优:让有为者有位

由于历史原因, 该公司一部分员工被下派到乡镇供电所工作。在供电所关键岗位或管理岗位的人选上, 公司优先考虑下派人员, 部分下派人员心理上有优越感。由于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 农电工发展空间较小, 时间一长, 逐渐使农电工产生了下派员工“不行也行”、农电工“行也不行”的想法, 致使真正高学历、有能力的农电工随时都有可能流失。

该公司从选任制度入手, 坚定不移地推行供电所下派员工和农电工同管理、同考核、任务同兼、风险共担的机制, 打破人才成长官本位的“独木桥”体制。供电所的所有管理岗位一律面向全体员工, 实行“公开招聘为主, 直接调任为辅”的用工选拔机制。在竞争上岗中, 根据竞聘岗位的不同特点, 将竞聘人员的基本条件、学历专业、工作履历、思想品质、技术等级、奖惩情况、测试成绩等按照岗位特点分别量化为分值, 以保证竞聘的公正性。2014年, 共有4名农电工走上供电所所长岗位, 37名农电工成为了班组长, 11名农电工被列入了公司后备人才库。

该公司还实施多元激励。一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 为农电工展示个人才华搭建平台, 真正让他们创业有环境, 工作有动力, 发展有空间, 如开展有奖合理化建议、岗位互换、外出培训等活动, 培养农电工的成就感。二是充分考虑到农电工个体差异, 通过具体分析, 找到激励因素, 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三是让农电工在工作中有发言权, 鼓励他们积极献言献策, 引导他们向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先后有10名优秀农电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了农电战线上的先进分子。

同工同酬:让多劳者多得

该公司将下派员工划归农电公司统一管理, 按照农电公司的相关制度实施考核, 执行与农电工一样的各项待遇。下派员工和农电工纳入统一管理后, 本着“让多劳者多得”的原则, 构建了有利于员工岗位成长的薪酬机制, 让全体员工在同一起点、同一标准、同一个舞台上展示自己。

针对一些单位绩效考核走过场、“两张皮”、效果差的情况, 首先,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会诊”, 找出绩效考核实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考核的原则、内容、周期、反馈、应用等重新进行了详细规定。其次, 统一考核标准, 员工的各项薪酬均列入考核内容, 充分体现“收入凭贡献”的原则。按照线损“四分”考核要求, 与10 k V线路分线或分片管理责任人、公用变台区管理责任人等签订责任书。参加线损考核的员工, 设定完成线损率的奖励系数为1.05, 超额完成线损率指标, 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增加奖励系数0.1, 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以上, 每降低1个百分点增加奖励系数0.2;未完成线损率指标, 按照同比例减少考核系数;对连续3个月完不成线损指标和交办任务的员工, 考核工资与技能工资分别降低1个档次;对连续6个月完不成线损指标和交办任务的员工, 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再次, 设置动态奖惩, 凡参加省公司技能比武竞赛获前六名、在省公司各类评比中获奖的农电工, 其技能工资直接晋升为最高级别;参加市公司技能比武竞赛获前三名、在市公司各类评比中获奖的农电工, 其技能工资上浮1级;凡触犯公司安全、服务及经营等制度红线的, 按红线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罚, 并相应扣减或降低工资标准。

同学共进:争当多面手

为了提高农电工的技能水平, 该公司教育部门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教育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推出了岗位动态培训方式, 由供电所按照教育部门的考核标准, 结合自身实际随时随地开展培训, 教育部门则对新科技、新技术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实施集中培训。

二元格局 篇2

一、破除城市先进、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快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建设

在一般人的眼中,农村似乎永远落后于城市。然而,如今的先进与落后,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城市或农村来划分,发达地区的农民,已今非昔比,经济条件蒸蒸日上,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眼界、思想、精神境界也随之提升。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机制,已经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下,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初露端倪。从地域范围看,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从市场角度看,城乡之间的依存和联系已越来越密切;从城乡格局看,一体化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村形成了不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已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所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建立包括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党建要素统筹调配、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无缝对接”,建立覆盖城乡基层组织的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全覆盖,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二、破除城市与乡村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生活圈的思想观念,建立城乡互帮互助的党建机制

过去,城市与农村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生活圈,双方在语言、生活方式上都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两个彼此颇有差距的群体。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和交通的改善,农民的生活圈极其广阔地拓展了,农民、农业人口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原先城市与农村两个独立的生活圈现象已经被打破,许多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在地域范围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工作领域中已经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的自然融合,为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奠定了现实基础。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体现的是一种建立互动性的党建机制,是将城市与农村双方的优势与长处,相互交流与融通。城市有信息、管理、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农村则有土地、资源、人力方面的长处,实现城乡基层党建的统筹发展,是有效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要求和目的,是增进两级组织间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具体的互帮互助措施,实现党建要素的彼此影响、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为此,必须把单向帮扶与双向促进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你为我发挥作用提供空间,我为你加快发展提供动力”相得益彰的城乡组织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诸如探索“村企联建”、“村与园区联建”、“村与社区联建”、“跨区域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方式,大力推行机关联乡村携手共建活动,大力推行支部联实体合作共建,建立起“支部主导型”、“支部引导型”、“支部服务型”、“支部参与型”等多种模式的党建联合体,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三、破除城市与乡村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传统思维,拓展城乡交流的平台与渠道

城市和乡村,过去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会形成一些不同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农村较为封闭,城市较为开放,农村人待人处事比较传统,城市人比较灵活。但这些差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正在被逐渐消除。农村人的思想不断开放,知识文化日益增多,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追求和城市人正在一步步接近,甚至有些方面相差无几。

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双方完全有条件携起手来,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拓城乡党建共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渠道。要以农村村民服务站、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和机关“双联双推”活动为载体,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要树立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打破组织分割,变“单位党建”为“区域党建”,变“条块分割”为“流动共享”。进一步丰富“结对共进”活动形式,安排部分经济强企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行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以及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村和区直部门包联村、社区等制度,使农村组织在帮扶中实现发展,使城区组织在帮扶中发挥作用。

四、破除城乡之间体制机制的传统隔阂,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城乡之间的传统隔阂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化政策措施造成的。诸如:农业户籍不能向非农户籍流动;农村的孩子有些学校不能报考,有些行业招工不录取;城市有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农村则极其薄弱或根本没有;城市企事业职工有退休养老金,农村人口却没有,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极不公正的。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过去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农村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和养老事业,却又不得不依靠农业,获得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金。据统计,建国后国家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即“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以“剪刀差”形式从农村提取建设资金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资产值的57.5%,即农业产出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到1994年,国家以“剪刀差”的形式,使农村再向国家贡献了大约15000亿元,平均每年为93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3倍(引自《上海农村经济》2008年第三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国家发展的战略已经从重工、重城转变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措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集中向农村倾斜,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多方帮扶共建的生动局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帮建活动,以致富项目、清洁能源、医疗保障、科技知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文化活动、民主管理等为内容,在组织领导、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群体复杂化、人员流动自由化的发展趋势,要努力辟建各种形式的党建新载体,如依据劳动力经常性流动趋势,探索建立劳动力转移党组织;依据产业相近原则,探索建立产业链党组织;依据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等等。通过横向整合或纵向拓展的方式,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不分城乡的基层党组织,以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是其中的引领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加大力度着力构建,才能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副教授

二元格局 篇3

这被外界视为继5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度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后, 开始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达的“攻击令”, 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其由来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

“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 (2002) 精辟的概括了城乡二元结构它的内涵及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 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使一国内存在着现代城市与落后农村两个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单元。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优越、拥有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现代观念的发达城市地区, 和以农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拥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有传统观念的落后农村地区分别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两个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

我国的二元结构主要特点是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 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 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一般认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 (如农业) 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 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 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元经济结构最初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 后发展成为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的广为传播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完成的。他写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无限劳动供给下的二元经济发展》, 使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为一大学派。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发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把国家的经济划分成土地和资本密集、高新技术、高生产率的发达的部门和劳动密集、传统技术、低生产率的传统部门的二元经济。经济发展需要依赖现代先进生产部门的扩张和传统落后部门的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支持。通过这种要素转移和产业部门的转换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实际上这是一种如何加速工业化发展的理论。其不足:对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中大国如巴西、印度和中国, 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状态。

2. 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 是指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种举世罕见的城乡隔离制度,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和市民与农民两种迥异的不同公民身份。

一言以蔽之,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它具有二元性和刚性化。

(二) 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要素

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1958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 学校的录取证明, 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

2.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 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农村义务教育附加费”是让农村人自己掏钱办学, 而城市是由政府财政提供。

3.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 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二元结构制度所折射的是两个圆心, 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身价的社群。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 表现如: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 (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 , 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1. 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 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国经济的二元性及两类劳动者群的划分决定了我国社会意识的二元性, 从而决定了我国社会意识的二元性。尤其是传统经济部门与传统的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相当严重, 主要体现在:传统与现代, 开放与保守, 公平与效率等。

2.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社会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制度性的。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 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概括为14个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

3.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 工业就业的增加, 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 因此, 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 (第三产业) 之间, 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却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使无法被工业部门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 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中国的服务业只占GDP的40%, 而美国高达79%。

4. 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 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城乡市场差距大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 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 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 基础设施落后。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5.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 行政干预严重

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较短, 城乡分割的市场也没有打破,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还较为有限。2007年城镇化率44.94%, 离现代化要求的50%还有很大距离。

(四)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及时代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翻开历史, 可以发现, 中国从宋朝以后, 就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 但是没有城乡二元体制。比如说:北宋被金兵占领了, 河南一带的人逃到了江南, 河南的城里人到了江南农村里, 你可以买地、种地、租地, 河南的农村人在城市里做工, 做学徒、开店都行。城里人可以到农村, 农村人也可以到城里。又譬如, 清朝中叶以后, 东北开禁了。山东人过海到了东北, 你一样愿意到城里到城里, 愿意到农村到农村, 迁移方面没有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工业化战略时深受当值经济学界为工业论、唯资本论和唯计划论, 纷纷选择重工业发展战略。

建国后, 我国发展经济, 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做法, 也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于是, 我国建立了三种制度的三驾马车:一个是统购统销制度, 一个是人民公社制度, 一个是户籍制度。这样就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

重工业高, 就意味着吸收的劳动力少, 使用的资本多。因为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有一个规律, 就是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农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减少了以后, 你发展的又是重工业, 劳动力就没有机会得到吸收, 所以都淤积在农村、农业中。那么同时呢, 因为我们有户籍制度, 有上面说到的制度的三架马车, 因此劳动力按照制度的规定, 也不能随便的转移出来的, 非农产业就业的规模也就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 比重仍然比较低, 从1958年起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同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样。

当然, 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历史意义。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 计划经济体制无疑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例如:它较为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较好的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较为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它较有效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迅速的制止了通货膨胀, 稳定了物价, 使广大劳动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摆脱了极端贫困的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增强了国力,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也发展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此时的城乡二元结构符合经济发展水平, 并未产生阻碍作用。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1. 世界现代化之规律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政府都是通过宏观调控, 大规模的向农业和农村投资, 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如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大规模投资, 1961年又通过了农业基本法, 更是加大了向农业和农村投资投资。韩国在196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到1995年就达1万美元, 并且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他们是世界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最成功的国家。

2. 世界一体化之趋势

有人说, 美国经济打喷嚏, 世界金融要感冒。去年, 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也深受影响。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国经济一直是骑在自行车上, 主要靠投资和出口两个轮子驱动。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难了!经济严重下滑。日刊文章《金融风暴逼迫中日扩大内需》 (2008年11月1日) 如何扩大内需?拉动农民消费, 发展经济, 必须靠三驾马车拉动才行, 而城乡二元结构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最大障碍, 必须要破除。

(二) 国内现状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农民一边吃肉, 一边骂娘。农民的绝对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与别人相比, 显著落后。

1. 城乡差距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见下图一、表二)

有农民说:“我爷爷流血, 我爸爸流汗, 到了我自己则是流泪啊。”世界银行 (1998) 一份报告指出:“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 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 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3分之2或更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城乡之间收入合理的比例应该是1.5:1左右。

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 目的是多生产农产品, 解决短缺经济, 并没有触及二元结构问题。其实, 当时也没有能力解决二元结构。30年过去了, 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 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特别是在农民收入这一核心指标上,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去年是3.33∶1, 是改革以来最大的;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还滞后, 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这种情况有损于公平, 也因农民收入上不去而制约农村市场开拓,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导致效率损失。所以, 在国家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财政收入增加较快的条件下, 破除二元结构就必然成了历史性的国家战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第一个30年, 而“我认为,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30年中,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这一体制是在1958年随着计划经济开始形成, 到现在已不适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需要, 而且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2)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甚大。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医疗卫生资源相差悬殊。2003年城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3.67张, 而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病床数为0.76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 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1.19人。甚至出现了“生命价格剪刀差”!

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虎林指出, 历史上我们对农业欠账太多。长期以来, 一直“以乡养城, 以农补工”, 在“工农产品剪刀差、财政税收收支差、金融资金存贷差, 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 城乡居民税费负担差, 进城务工农民待遇差等6个方面, 每年每方面对国家的贡献都在1000亿元以上。

2.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 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乃至国家的全面发展。“民工荒”即为例证。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 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4.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深远意义

(1) 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 缓解中国目前在发展当中的一些瓶颈。农业处于半商品经济状态, 内需不足, 农民消费力过低, 客观形势要求, 开发农村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2) 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有利于消除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 城乡就业和社会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 (4) 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5) 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措施

根本原则。《决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本措施。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 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具体措施。一是统一城乡规划。同等而非一样化。二是统一财政金融政策。尤其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统一制度安排为突破口, 来改变城乡二元的结构。三是统一户籍管理政策。改变以户籍为指向的二元体制机制。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认为,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其实本质上并非一个户籍问题, 关键在于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 还有就是进城的门槛还是太高。四是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物权化, 其法律意义是指, 享有包括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等权利在内的完整的经济所有权。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为农村社会保障铺平道路。五是统一就业政策。目前, 对农明工的就业存在诸多歧视。六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八大举措。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怎么扩大内需?财政支出可以转化为内需。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不断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新农合”的“低水平、全覆盖”即为好的举措。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近年来, 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消解,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编辑部2008年01月08日08:07来源:新华网

[2]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23381.

[3]http://double123321.51.net/duiwogu oeryuan jiegoudezha nlvesikao.ht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二元格局】相关文章:

二元模式05-02

二元市场05-16

二元城镇06-16

二元理论06-19

二元思维08-08

城乡二元消费05-06

城乡二元经济05-22

二元复合地基05-27

二元培养模式05-29

城乡二元结构破解06-25

上一篇:流动医院下一篇:企业的服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