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2024-08-05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精选十篇)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 对我院接触化疗药的6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均为女性。年龄23~53岁;本科6人, 大专23人, 中专29人, 无学历7人。肿瘤化疗科有生物安全柜 (Biological Safely Cabinet, BSC) 1台, 护士11名, 为全院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共发调查表65份, 回收有效问卷65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见表1。

1.2 方法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 由调查人员将问卷直接发给被调查者, 并当场回收, 采用填空、选择的方法收集资料。

2 结果

肿瘤化疗科护士与非肿瘤化疗科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防护措施情况, 见表2。

本项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肿瘤化疗科护士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性已引起广泛重视, 非肿瘤化疗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不强, 对职业安全认识不够, 有关领导对防护不够重视, 防护措施跟不上。大部分从事肿瘤专科护理人员上岗前未经过专科学习, 对肿瘤药物的毒性认识不深刻, 加之对护理人员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 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 致使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宣传少, 肿瘤患者及家属缺少使用抗肿瘤药物后的粪便及分泌物具有毒性应避免直接接触的知识, 认为护理人员戴手套和口罩处理患者的排泄物是嫌弃他们, 影响了护理人员防护措施的实施。

根据抗肿瘤药物剂量依赖性特点, 为了减少专业人员处理抗肿瘤药物的接触剂量, 达到防护的目的, 需遵循化疗防护两个原则: (1) 医院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化疗药物的接触; (2) 尽量减少抗肿瘤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干预措施

3.1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对全院护士进行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对抗肿瘤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是减少抗肿瘤药物对操作人员危害的重要环节。化疗用药应遵循WHO提出的“健康促进重在预防”, 医院管理者要加强接触抗肿瘤药物工作人员在职教育, 制定培训计划和合理的防护措施, 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 增强防护意识, 增强身体素质,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岗前培训中增设化疗的防护课程, 使新护士及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护自己, 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搞好健康教育, 认真做好本科人员、肿瘤患者及陪护家属的宣教指导工作, 普及健康和防护知识, 以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3.2 统一在生物安全柜内备化疗药

采用集中式管理, 即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抗肿瘤药物的配置及供应。配液室内除备生物安全柜以外, 尚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注射器、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等。要求非配液人员不得进入配液室 (中心) , 配液人员进入室内要戴好口罩、帽子, 穿隔离衣及拖鞋作为防护, 并要求配液前所需药品、物品, 在准备室备好, 通过传递窗送入配液室, 配液时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配液完毕由专用窗口递出, 以使药物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这样才能施行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 并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 以使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 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3.3 对接触化疗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做好健康体检

护士每年体检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 并做好记录, 以监测健康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定期更换岗位, 配药护士每周轮换1次, 合理安排休假, 给予较高的卫生津贴。

3.4 专业人员配备

配液室内配1~2名经专业训练的中年护士负责备药。一旦出现毒副作用征象, 立即进行人员调整, 使其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从事化疗专业人员在妊娠及哺乳期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

3.5 抗肿瘤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3.5.1 抗肿瘤药物外溅后, 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 避免其他人员接触。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 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如果少量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 应用纱布吸附药液, 但大量溢出 (大于5 ml) 时应用吸收力强的纱布垫清除。若为药粉溢出则利用潮湿纱布或具有吸附性纱布垫轻轻擦拭, 以防药物粉尘飞扬, 污染空气, 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溢出的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表面3次, 再用75%酒精擦拭。

3.5.2 操作过程中, 如皮肤不慎接触抗肿瘤药物, 应立即用肥皂及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如眼睛内溅入抗肿瘤药物, 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5 min。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后, 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 有条件的应淋浴。

3.5.3 污染安瓿与药瓶应放置污染袋中封闭, 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3.5.4 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均为一次性使用, 加之全部污染物品用后, 放专用袋中密闭处理, 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3.5.5 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帽等需经1 000℃高温或焚烧处理。

3.5.6 化疗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含有抗癌剂, 因此在处理其呕吐物、尿液、粪便或分泌物时, 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水池、马桶用后反复用水清洗。医院内必须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4 讨论

医学科学的发展, 推动了肿瘤护理专业的进步, 也使医护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肿瘤治疗的职业危害, 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制定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现有条件下从预防着手, 增强防护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做好利于护士身心健康的防护措施以及规范操作、公卫监督、生物监测和环境保持等, 降低职业危险性, 已达到职业防护的目的。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接触化疗药的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 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我院 (综合性医院) 接触化疗药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科护士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性已引起广泛重视;但非肿瘤化疗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不强, 对职业安全认识不够, 防护措施不完善。结论:非肿瘤化疗科护理人员化疗防护培训不足, 防护水平低, 应引起护理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化疗防护干预措施, 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肿瘤,抗肿瘤药物,化疗,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100.

[2]吴云.化疗科医务人员的防护[J].河南肿瘤学杂志, 1994, 4 (7) :303.

[3]王秋枫.职业接触抗癌药的发育毒性作用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6, 14 (6) :327-330.

[4]杨方英, 刘丽华, 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7) :45.

[5]韩锐.肿瘤化疗预防及药物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707-710.

[6]章海芬, 谢逸芬, 姜春慧.护士职业防护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用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7) :83.

[7]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438-444.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篇2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白河路桥有限公司

一、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

根据我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在工艺、设备、安全卫生防护设施,作业环境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各种灾害事故的缺陷,因为这些缺陷使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泄漏和作业环境造成职工急、慢性的各种职业性疾病

2、危害类型:人身健康

3、预防原则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公司应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4、职业危害健康检查措施

(1)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劳动者,公司必须对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2)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劳动者,公司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就业中健康检查,对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有职业健康伤害的,应调离原工作岗位。

(3)对已脱尘的劳动者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尘肺患者等复查,一般一年检查一次。(4)建立职业卫生动态监护档案,妥善保管对劳动者上岗前、离岗前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并将检查结果通知本人,凡发现与职业病有关者,一律建档保管。

5、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措施

(1)产生职业危害的工程部要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对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自我健 康保护意识。

(2)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未培训人员不得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培训资料要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备查。

(3)凡是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和设备,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6、防治措施:

(1)公司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加强个人防护,合理使用防护用品,7、防止职业病危害的综合措施:

在思想上认识职业病对职工的危害,设置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测定,重视职业病危害工程技术工作,建立健全职业病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危害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等,有针对性的发给作业人员有效的防护用品、用具;对从事粉尘、有毒作业人员,在工地设置淋浴设施。定期对有害作业职工进行体检,发现有不适宜某种有害作业的疾病患者,及时调换工作岗位。

二、噪声的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施工现场噪声主要是来源于搅拌机、电动机、空压机、钢筋加工机械、木工加工机械等;

2、危害类型:使人耳聋,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搅拌机、木工机械、钢筋机械等设备,能从根本上降低噪声。

(2)、采用隔离、远距离控制等措施,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3)、合理安排工序,减少劳动者在噪声声级超标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时间。(4)、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控制噪声入手,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墙。

(5)、做好个人防护。如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6)、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7)、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三、振动的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设备;

2、危害类型:对人身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采取减振措施。

(2)、隔振,就是在振源与需要防振的设备之间,安装具有弹性性能的隔振装置,使振源产生的大部分振动被隔振设置所吸收。(3)、改革生产工艺,是防止振动危害的治本措施。

(4)、手持振动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料隔振垫,工人操作时戴好专用的防振手套,也可减少振动的危害。

(5)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

(6)加强个人防护,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的手套

(7)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四、粉尘的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生产性粉尘

2、危害类型:人身健康;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要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水泥防尘措施: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流动搅拌机上有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采用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安装活

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水池。高压静电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是静电分离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水泥除尘回收。(3)、木屑除尘措施: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仓内。

(4)、金属防尘措施:钢筋除锈抛光作业中,一般采用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或在打磨台工人操作的侧方安装吸尘罩,通过支道管、主道管,将含金属粉尘的空心输送到室外。

(5)、油漆防尘措施:油漆、喷漆工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品,如防毒面罩等;喷漆,可采用密闭喷漆间,工人在喷漆间外操纵微机控制,用机器手自动喷作业,以达到质量好对人无危害的目的;通风不良的地下室、污不池内涂刷各种防涂料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取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施工现场油漆配料房,应改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连续配料时间,防止苯中毒和铅中毒;涂刷冷沥青,凡在通风不良的场所和容器内涂刷冷沥青时,必须采取机械送风、送氧及抽风措施,不断稀释空气中的毒物浓度。不得在工地现场熔融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6)、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五、水污染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和人为的污染,人为的污染源主 要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 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

2、危害类型:人身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3、预防原则:按《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进行综合预防治理。

4、防治措施:

⑴ 有害物质的施工物料不得堆放在河流、沟渠等水体附近;

⑵ 砂场的洗砂废水经三级沉淀后,重复利用或排放;

⑶ 工营地建设排水系统时,要求做到雨污分流,施工生活污水设置

沉淀池,其中的餐厨废水设置隔油池,停留时间 1 小时后排入沉淀池,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沉淀池沉淀处理,沉淀时间不得小于 12 小时,处理后出水用于洒水降尘或绿化,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方可外排;施工现场临时厕所化粪池应做防渗处理;

⑷砼拌合站污水设置三级沉淀池处理(停留时间不得小于4 小时),高浓度砼废水经处理后用于施工降尘或绿化;砼废水经处理后用于施工降尘或绿化; ⑸施工期间加强临时堆渣体防护,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施工营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不得随意排入附近水体,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由施工车辆送垃圾场。

⑹在施工过程中提倡清洁生产,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集中进行,所产生的含油污水要集中收集并处理; ⑺环境敏感区、Ⅱ类水体: 施工废水不得外排。

⑻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应设专门的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到。工地试验室的酸、碱废液等有害废液需收集至废液瓶中,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不得外排。

六、食物中毒危害及防护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A、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8.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9.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储存食品要在5。C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B、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

预防措施:

1.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2.不随便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3.蔬菜加工前要用清水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

4.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5.手接触化学物后要彻底洗手。

6.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7.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8.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经常上锁,防止坏人投毒。

C、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1.四季豆中毒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2.生豆浆中毒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预防措施: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

3.发芽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

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预防措施: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4.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淹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

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5.毒蕈(有毒蘑菇)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夏秋阴雨季节多发。

一般在误食后0.5-6小时出现症状。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状有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溶血型中毒发病3-4天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6.蓖麻籽中毒

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严重的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救治不及时,2-3天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目前对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药物。

蓖麻籽无论生熟都不能食用。但由于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7.马桑果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马桑内酯、吐丁内酯等。

误食后0.5-3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许多小孩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在外玩耍时因采食而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七、高温危害及防护

1、危害成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夏季露天作业受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常可产生高温或高温高湿或高温伴强热辐射等特殊气象条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施工作业,通称为高温作业。我国制定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规定:产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即是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透风设计计算温度2度的作业,列为高温作业。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若这个恶性过程不断发展,人体通过一系列的体温调节还是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时,就造成机体过度蓄热。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盐,从而发生中暑。

2、危害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这类作业场所都有强烈的辐射热源,室内外气温差可达10℃以上,以对流热和辐射热作用于人体。

(2)、高温高湿作业:这类作业环境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热辐射较弱。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3)、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接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四周物体放出的辐射热。

3、预防原则:

发现中暑病人后,首先应使患者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透风良好的荫凉地方休息,解开衣服,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必要时,可进行刮烦疗法或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如有头昏、恶心、呕吐或腹泻,可用中药霍香正气九;如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4、防治措施

(1)、公道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面或阔别工人操纵的地点,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透风,应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透风的厂房,应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隔热,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3)、加强透风换气,加速空气对流,降低环境温度,以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发。

(4)、加强个人防护,公道组织生产,如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加强个人保健,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5)、饮料中要加盐

高温环境下劳动,人体为了散热,经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体丧失了大量水份和盐份,主要是钠盐和部分钾盐,一般汗液中含氯化钠0.1-0.35%。普通高温作业工人劳动8小时出汗4-8升,损失盐份约15-20克。所以,对高温作业工人既要及时补充水份,也要及时补充盐份,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这也就是在清凉饮料中加盐的原因。通常可按含食盐量0.1-0.2%来配制清凉饮料,供工人饮用。

六、企业制定的其他危害及防护;

(一)、高空坠落

1、危害成因:是人的因素。员工盲目施工,违章作业,隐患发现不及时;物的因素、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等现象。

2、危害类型:造成人员伤亡;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

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使用合格的安全带、安全帽,脚穿防滑鞋等。

(2)高处作业点的下方必须设安全网。(3)施工现场必须做好各项临边、洞口的防护。

(4)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每个分部分项和零星工程安排的作业,都必须向操作者讲清楚施工环境,操作过程,操作工艺,操作方法的具体要求和应用的安全防护设施。(5)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施工方案,并经常定期、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安全员每天必须进行隐患排查,进行安全确认,确保安全生产。

(6)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二)、机械伤害

1、危害成因:机械故障、违章操作;

2、危害类型:人员伤亡;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机械设备要安装固定牢靠。

(2)对机械设备要定期保养、维修,保持良好运行状态。(3)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和调试,消除机械设备的不安因素。(4)操作人员要按规定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5)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3

乙肝的危害性

全球60亿人口中,约有1/2人口生活在乙肝高流行区,其中有20亿人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中25%~40%最终死于肝硬化或(和)肝癌。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50%~75%的人是有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估计5年中从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20%,从代偿期肝硬化到失代偿期肝硬化为20%~23%,从代偿期肝硬化到肝癌为6%~15%。

乙肝的传播途径

输血(液):从HBsAg和抗-HBc阴性的血液捐献者获得输血相关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估计为1:63000。

经皮传播:经皮接触血液或体液在乙型肝炎传播上起主要作用。静脉嗜药者共用注射针头也是传播乙肝感染的重要途径。纹身、针灸和扎耳洞时重复应用污染的针头也是增加了经皮传播的机会。

性传播:性传播引起的HBV感染的危险随着终生性伙伴数目、受教育程度低、嫖娼和有性传播疾病史而增加。

围产期传播:婴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母亲的血液或吸入含HBV的血、羊水以及出生后母婴的密切接触,都可发生传染。

医疗卫生场所:在医疗机构中,HBV是最常见的经血液传播的病毒。传播一般在患者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间通过污染的仪器或偶然的针刺伤传播,针刺伤后传染HBV的风险与患者HBeAg状态有关。实验证明,注射10-7ml含HBV的血浆即可感染HBV。

移植:目前,器官捐赠者要常规筛查HBsAg。但仍有可能感染HBV,只是感染的几率非常低。

其他:身体的密切接触也可发生水平传播,病毒主要是通过小的皮损或黏膜而传播。因HBV在体外可长时间存活,故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表面和日用品,如牙刷、剃须刀、餐具甚至玩具等进行传播。

干预措施

一般治疗:当患者有肝区闷痛不适、恶心或(和)伴有呕吐、厌油、厌食、疲乏无力等症状,伴有或不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呈茶色。常规主要是进行保肝、降转氨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治疗。若抗HBV时机成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且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所在。HBV感染是病毒、肝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自然病程可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残余或非活动时期。而免疫清除期是抗病毒的关键阶段,必须应用,不可掉以轻心。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②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需ALT≤10×ULN,总胆红素<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G2炎症坏死。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兰州市七里河辖区企业为本项目调查地点。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女职工采取按照企业规模大小不等比例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 具体如下: ①1 ~ 30 人, 调查100% ; ②31 ~ 60人, 抽查50% ; ③61 ~ 100 人, 抽查30% ; ④101 ~ 500人, 抽查20% ; ⑤501 ~ 1 000 人, 抽查10% ; ⑥1 001人以上, 抽查5% 。

1. 2 方法2007 年4 - 6 月,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进行基线调查, 随后进行综合干预。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进行终末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女职工逐一询问, 分别填写 “地区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企业女职工保健状况调查问卷”“女职工保健状况个人调查表”。给企业管理人员发放《工业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保护指南》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读本》, 女职工发放《女职工劳动保护手册》, 并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内容的培训, 对接触不同职业有害因素的女职工开展分类劳动保护培训。联合安监部门对企业督导检查; 卫生监督所建立职业卫生台账时, 列入妇女劳动卫生内容等。先后组织卫生、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工会、妇联以及企业法人代表等部门人员开展倡导会或研讨会2 次。

1. 3 统计学处理经现场审核过的调查问卷, 由录入人员统一录入Epidate数据库, 采用SPSS 15. 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对企业管理人员调查显示, 单位设立劳动保护管理机构和企业为女职工每年进行1 次妇科体检这两项, 企业都有改进, 干预后效果明显好于基线调查, 经卡方检验两次调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其他各项两次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后有一定的效果, 但经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对企业女职工调查显示, 女职工获得妇女常见病筛查的比例增加, 女职工经期被安排从事高空、低温或冷水作业以及从事国家规定的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的比例增加, 与基线调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n1基线调查总企业数; n2终末调查总企业数。

注: n1基线调查总女职工数; n2终末调查总女职工数。

3 讨论

在我国, 女职工已是企业的主力军, 人数占绝大多数, 在有些企业中, 女职工的比例甚至占到了90% 以上〔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导致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女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大, 使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面临新的问题〔4〕。职业病的发生主要与其个人行为和工效相互作用有关, 要减少职工在工作中危险行为和接触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认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干预措施〔5〕。Arcury等〔6〕研究在美国工作的拉丁美洲籍农民工皮肤病职业危害因素, 发现导致这一职业危害的因素虽然有多种, 但重要的是农民工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和生产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程度。

在干预过程中, 分企业管理人员 ( 包括工会组织女职工委员) 主动参加了劳动保护相关培训, 项目期间对企业开展督导指导次数均达到4 ~ 5 次, 辖区内75% 以上的女职工接收到有关劳动保护知识宣传资料, 部分女职工还参与劳动保护相关知识讲座。干预后, 单位设立劳动保护管理机构为女职工每年进行1 次妇科体检的比例与基线调查相比都有明显提高。女职工每年获得妇女常见病筛查的比例增加, 经期被安排从事高空、低温或冷水作业以及从事国家规定的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女职工比例增加。总体来看, 本次项目的干预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近2 年七里河区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较多, 企业数锐减, 随之女工也减少很多, 在2006 年基线调查时, 七里河区共有228 家企业, 有女职工2 631 人, 但是到终期调查时只有40 家企业, 女职工764 人, 而且有的企业因经济效益不景气, 女工流动性大, 使其职业危害接触史很难追溯;由于倒闭、合并等原因干预企业数量远少于基线调查的企业数量, 这些都给干预工作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预防是最有效、最廉价的控制职业危害的策略〔7〕, 通过调查发现, 提高女职工职业病危害及相关法律知识认知水平, 增强女职工正确辨别职业危害的能力、自我防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 促使企业落实相应职业病防治措施, 对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将会有积极作用。同时应加强职业卫生服务力量〔8〕, 切实保护企业女职工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天阳.中国妇女劳动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2]吴传安, 王生.农民工职业危害及其认知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 (1) :60-62.

[3]章芳.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现况与思考[J].理论学习, 2003, 1 (7) :46-47.

[4]李新敏.当前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 (1) :71-72.

[5]Colemont A, Van den Broucke S.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 behaviors leading to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diseases in agriculture:a literature overview[J].J Agric Saf Health, 2006, 12 (3) :227-238.

[6]Arcury TA, Vallejos QM, Marin AJ, et al.Latino farmworker perceptions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J].Am JInd Med, 2006, 49 (6) :434-442.

[7]陈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初探[D].吉林大学, 2006.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篇5

目 录

水泥除尘措施

木屑除尘措施

防止铅毒的技术措施

防止锰毒的技术措施

防苯毒的技术措施

防止噪声危害的技术措施

防止噪声危害的技术措施

防止职业危害的综合措施

1、水泥除尘措施

水泥除尘,并不是水泥生产的除尘,而是建筑工地和水泥制品厂使用水泥的除尘。

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当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作到装、拆方便。流动搅拌机上有2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的粉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

1~2台搅拌机的施工现场,适用于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字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布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集池。为了防止所排气体中仍有粉尘,在旋风虑尘器出气口设置二道防线——水慕隔尘措施,既可达到除尘之目的,又可将蓄集的水、水泥再次回收使用。

2、木屑除尘措施

在木才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木屑尘,危害操作工的身体健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局部吸尘、整体输送至室外储存起来,以便回收利用。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料仓内,可达到各作业点的粉尘浓度降至2mg/m3以下。

3、防止铅毒的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规定车间内空气铅的最高允许浓度为:铅烟0.03mg/m3,铅

尘.05mg/m3。凡超标均应取措施。(1)充电的防毒措施

进行电瓶充电工作、经常都要溶铅、制铅板、除铅锈,在进行铅焊、充电过程中,还要产生硫酸铅,因此,是防铅中毒的重点。一般都是采用抽风饥或用鼓风机升压将铅尘、铅烟、铅蒸气抽至室外,进行凈化处理后向空中排放,但是,往往由于凈化处理设备质量不过关,达不到排放的标准,所以,有的单位设置水池进行凈化、蓄集铅尘处理,也取得较好效果。(2)消除铅源,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铅丹,是消除铅危害的根本措施,如,用塑料管代替铅管。再如,以往很多单位在刷漆、喷漆之前,必须先将各种钢铁件刷一层红丹——防锈漆;红丹即是铅丹,极易发生铅中毒,现在已研制出JQ-1型常温无渣磷化液,只要把无渣磷化液放在槽内,将钢铁放入槽中浸磷化4~5min即可成膜,达到防锈目的。JQ-1型常温渣磷化液,不含亚硝酸盐,无毒无害。

4、防止锰毒的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锰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2mg/m3。凡超标者,均当采取防护措施。

(1)集中焊接场所,可以采取机械抽风系统,即在每个焊接作业点上方设置吸烟尘罩,将锰烟尘吸入支管道,再输入总管道,经过过滤凈化后再进行排放。

(2)车间内分散焊接点,可设置移动式锰烟除尘器,随时将除尘罩设在焊接作业人员上方,及时吸走焊接时产生的锰烟尘、使锰烟尘的浓度降到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

(3)现场焊接作业场狭小,流动频繁,每次焊接作业时间短,难以设置移动排毒设备,装置焊接时应选择上风方向进行操作,以减少锰烟尘的危害。

5、防苯毒的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苯的最高允许浓度为:苯10mg/m3以下,甲苯100mg/m3以下,二甲苯100mg/m3以下。

(1)喷漆,可采用密闭喷漆间,工人在喷漆间外操纵微机控制,用机器手自动喷作业,以达到质量好、效率高、对人无危害的目的。

(2)通风不良的车间、地下室、污水池内涂刷各种防腐涂料或环氧树脂玻璃钢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取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

(3)施工现场油漆配料房,应改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连续配料时间,防止发生苯中毒和铅中毒。

(4)较小的喷漆室内进行小件喷漆,可以采取水幕隔离的防护措施,即工人在水幕外面操纵喷枪,喷嘴在水幕内喷漆,这样,既可看清喷漆情史,又可隔离苯蒸气外溢的危害。

(5)涂刷冷沥青,凡在通风不良的场所或容器内涂刷冷沥青时,必须采取机械送风、送氧及抽风措施,不断稀释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如果只送风不抽风,就会形成毒气“满溢”而无法排出,仍易中毒。

6、防止噪声危害的技术措施

噪声控制,就是把那些对人有害的噪声予以消除或降低,为人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

根据我国工业企业噪声标准规定,凡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允许噪声85dB(A);凡原有企业暂时达不到标准者,对>90dB(A)的噪声污染,都要采取改进措施。(1)消声

消声是防止动力噪声的主要措施,可在各种通风机、压缩机、鼓风机等排气口处装置消声器。消声器是一种允许气流通过而阻止声音通过的装置。常用的有阻尼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穿微孔板消声器,消声效果都比较好。(2)吸声

吸声是用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吸收通过的声音,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如在室内用多孔材料安装在墻壁及天棚的表面上,或制成劈形式悬挂于棚顶或装设在墻上,或利用共振原理采用多孔板作成吸声的墻壁。多孔性吸收材料,如超细玻璃棉、矿碴棉、细孔泡沫塑胶、多孔吸声砖、工业毛毯以及甘庶板,木丝板等都属于多孔性吸声材料。这些材料所以能够吸收声音,是由于材料的多孔性,导致“透声”,并以摩擦方式消耗声能,达到减声的目的。这类材料吸收系数,在中高频段都比较高。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还与材料的厚度有一定的关系,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提高低频。低吸声效果,但对高频的吸声效果影响不在。(3)隔声

封闭发声的物体、场所与周围隔绝的方法称为隔声,常用的隔声结构有隔声室、隔声罩、隔声屏等。

单层隔声结构。用最简单的隔声构件——单层均匀物质制成的墻板,如

钢板,木板或混凝土墻等。当声波入射到隔声结构上,其中一部分声能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只有一小部分声能透露过隔声结构向外透射。由于大部分声波受到隔绝。所以能收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双层隔声结构。在中间夹一定厚度空气层的双层墻或板,它比没有空气层的两层物质本身的隔声量提高了很多,这是由于声波依次递到介质截然不同的面层时,声波多次反射而使声强逐级衰减的缘故。(4)阻尼

阻尼就是用一些内损耗、内摩擦大的材料涂在金属薄板上,如:沥青、软橡胶、高分子涂料等,当金属板夹曲振动时,其振动能量迅速传给紧密涂贴在薄板上的阻尼材料,引起阻尼材料内部的摩擦和互相错动,从而也降低金属板辐射噪声的能量,达到了控制噪声的目的。

7、防止振动危害的技术措施

防止振动危害,必须针对局部振动或全身振动的不同特点,研究具体的技术措施。

(1)隔振,就是在振源与需要防振的设备之间,安装具有弹性性能的隔振装置,使振源产生的大部分振动被隔振装置所吸收。隔振装置主要包括金属弹簧、隔振器、隔振垫等。

(2)改革生产工艺是防止振动危害的治本措施,如:钢窗样平的钢板作业台改为铸铁作业台,振动和噪声可基本达到国标要求:手工校平钢模,改用机械校平,亦可基本消除钢模校平的噪声的振动;水泥离心制管,如将工人手持“打水杆”进行管内铲平作业,改为“悬棍式”自动作业,即可消除振手的危害。

(3)有些手持振动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胶等隔振垫,工人操作时戴好专用的防振手套,也可减少振动的危害。

8、防止职业危害的综合措施

上述职业危害的工程技术措施,仅是我们建筑行业已经推行的较好措施,但是,仍有大量的职业危害至今尚无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各中职业危害具体条件、环境,研究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1)各级建筑企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危害是对职工的慢性杀害,后患严重。各级领导者,要把防止职业危害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计划、布置、检查、总结,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使劳动条件更合乎卫生,使千百万人免除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能很快把肮脏的让人厌恶的工作间变成清洁明这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

(2)企业安全部门、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工程技术治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职业工程技术措施、组织、监督实施。其所需费用,应列企业安全技术措施费中给以解决。

(3)企业要设置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测定,为改善劳动条件、治理作业环境提出数字依据。从事有职业危害的职工,要定期进行职业体检,早期发现职业病,早期治疗,减少职工的痛苦,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蓄集职业卫生的各种数据。为职业危害的防治提供信息资料。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如:职业体检制度,职业危害点测定制度,有关危害物质的领取、保管、贮藏和运输制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制度,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消除职业危害的防护设备、装置检查维修制度,有害工种个人卫生保键制度等。

(5)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搞好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迫切性。既要实事求是向职工讲清各种危害的严重性。又要说明职业危害是可以防止的,发动广大职工,群策群力,共同搞好职业卫生工作,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还要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急性中毒急救知识的教育。

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采取科学技术措施,是防止职业危害的治本措施。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或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有一些超过国家标准界限值,直接或间接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因此,做好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防护措施。

(1)根据危害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等,有针对性的发给作业人员有效的防护用品、用具,也是防止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必要措施,如:配合电焊作业的辅助人员,必须配戴有色护眼镜,防止电光性眼炎;在噪声环境下作业人员必须戴护耳塞(器);从事有粉尘作业的人员戴纱布口罩,达不到滤尘目的,必须配戴过滤式防尘口罩;从事苯、高锰作业人员,必须配戴供氧式或送风式防毒面具;从事有机溶剂、腐蚀剂和其他损坏皮肤的作业,应使用橡皮或塑胶专用手套,不能用粉尘过滤器代替防毒过滤器,因为有机溶剂蒸气,可以直接通过粉尘过滤器等等。

(2)对于从事粉尘、有毒作业人员,应在工地(车间)设置淋浴设施,工人下班必须淋浴后,换上自已服装,以防止工人头发和衣服上的粉尘、毒物、辐射物带回家中,危害家人健康。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将有危害作业人员的防护服,每天集中洗涤干净,使每次从事有害作业前均穿上干净的防护用品。

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篇6

【摘要】目的:探究对护理工作中的外科护理产生健康和安全威胁的因素和防护手段。方法:从生物、物理、化学、药物以及机械损伤几个方面的来分析对外科护士的职业伤害,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职业伤害的防范意识。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只有加强重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论:外科护士必须要提高对于职业危害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护理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安全,随着现阶段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相应增加,相关的潜在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顾忌心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对整个医疗过程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方法,降低职业危害带来的损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和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常见危害因素

1.1 生物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与患者接触紧密,很可能接触到患者携带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又由于外科患者经常病情危急,在送到医院时需要护理人员立刻进行护理工作才能争取遏制病人突发的病情。这样一来,护理工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工作,患者很可能作为传染源将自身的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可能在较短的护理时间内就潜伏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患病几率。

1.2 机械损伤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注射针头和刀剪等等利器,在使用这些器具进行注射、穿刺、抽血等等工作时稍不留神就会被划伤,造成增加感染病毒几率的可能。另外,受伤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因素

外科护理中常常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药剂进行消毒等工作,例如乙醇和碘伏经常应用于注射器具的消毒工作。物理方面的消毒用具则主要是紫外线灯。众所周知的是,接触化学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戊二醛对于人体轻则会引起护理人员过敏和皮炎,重则会引发护理人员鼻窦炎和结膜炎。消毒剂中的含氯度较高则会引起护理人员哮喘和皮炎,其中含氯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有机氯化物,导致癌变和畸形发生。长期接触紫外线则会引起皮肤红斑和眼部发炎,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臭氧则会引起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恶心,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肿和死亡。

1.4 药物危害因素

在癌症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接触到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于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常常造成护理人员皮炎和脱发,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和癌变的产生。

二、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操作保护性隔离,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以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传染源。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还有不同的操作要求。例如护理HIV阳性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进行护理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消灭手上90%以上的微生物。在护理每个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必要时将手放入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浸泡。

2.2 对机械损伤防护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刺和刀割等利器工作时要注意放慢工作速度,保证自身安全。在使用锐利器具的整个操作期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次性器具使用完毕后要安全销毁。医疗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安置,并在垃圾袋或垃圾箱上贴上医疗垃圾标签。护理人员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划伤自己,应立即停止工作,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之后消毒时使用碘伏,完成消毒后包扎好伤口,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病毒的医疗检查化验。

2.3 物理化学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每种医用化学药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医用化学药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必要时戴上护目镜,尽可能减少与化学药剂的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药剂,应马上用流动水清洗药剂接触的部位。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严禁进入消毒房间,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将房间空置一段时间待紫外线辐射减弱消散后才能进入。

2.4 药物危害防护

在護理肿瘤和癌症患者时,经常需要配置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护理人员除了戴口罩和帽子后,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护目镜和乳胶手套。若药液在配置过程中散落在地面上,应该使用大量的肥皂水将地面彻底洗净。配药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在使用完毕后应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地面和操作平台的抹布和拖把也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结语:

职业危害虽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金颖.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2007(03)

[2] 冀金桂.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

[3] 胡安荣.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

[4] 刘美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33)

ICU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 篇7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医源性因素

1.1.1 血液、体液传染

ICU护士在护理活动中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概率较常人高, 工作中凡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均可造成职业性感染, 特别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1.1.2 呼吸道传染

ICU的重症感染患者, 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患者, 护士在进行气道护理时, 患者的痰液会随时喷出, 飞溅到护士的面部和眼睛等, 直接给护士带来感染机会。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流行期间, 医务人员被患者感染就是最好的例证。

1.2 物理因素

1.2.1 针刺伤

ICU护士因抽血、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传染性病毒和细菌的概率很高, 针刺伤可传播二十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由针刺伤所致。

1.2.2 职业性腰背痛

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 经常弯腰活动, 其带来的最典型的物理危害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致腰腿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1.2.3 电离辐射

ICU患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 因此床旁X线机摄片是常有的, ICU护士常暴露于这种放射环境中, 虽然是小剂量的射线, 但长期接触也可能致癌。

1.2.4 噪声

ICU集中了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 噪声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另外, 个别医护人员不规范行为, 如:大声说话、砰然关门、电话铃声等也是噪声的来源。有报道, 噪声可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 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 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

1.2.5 空气污染

我院自2010年9月19日整体搬迁到新建医院不满1年, 室内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未得到很好的挥发。据报道, 装修可导致室内空气污染, 甲醛、氨、苯和甲苯是室内装修材料释放到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研究显示, 接触苯可能造成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 甲醛不仅具有遗传毒性, 还可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生率[1]。

1.2.6 农药等有毒物质

ICU护士经常护理口服农药中毒的患者, 经证实, 长期接触较低剂量的有机磷农药也有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1.3 化学因素

1.3.1 化疗药物

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时, 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 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 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会在人体蓄积产生远期影响, 可使自然流产率增高, 致癌、致畸、致突变。

1.3.2 化学消毒剂

护士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万福金安等, 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轻者导致接触性皮炎、哮喘、头痛、记忆力下降, 重者中毒或致癌。ICU室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 研究表明, 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 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2], 还有报道认为, 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

1.3.3 水银、戴奥辛

水银和戴奥辛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而输液用的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 含有戴奥辛, 有研究认为其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3]。

1.4 社会心理因素

1.4.1 社会因素

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不够, 教育滞后, 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 措施难以付诸实施。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只注意了成本管理而忽视了职业安全防护, 增加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机会。

1.4.2 心理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长期面对患者呻吟、意外伤害、死亡等易导致不良心理的环境, 加上护士队伍严重缺编, 护士工作量大, 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提高, 医疗纠纷增多等因素, 过度的压力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1.5 其他

1.5.1 乳胶手套ICU护士经常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乳胶成分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等。

1.5.2 不重视洗手

正确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和安全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 我国有78%的医生, 61%的护士不会正确洗手, 而我科能正确洗手的仅占45%, 甚至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后未能正确洗手, 从而增加了感染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医源性因素的防护

2.1.1 血液、体液传染的预防

规范操作行为是防范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ICU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 应做好标准预防, 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应戴手套, 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入室后认真查阅患者资料,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患者要做好防护工作, 严格终末消毒处理。

2.1.2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接触有可能发生体液喷溅的患者时, 必须戴手套、帽子, 必要时戴护目镜, 穿隔离衣。躁动患者适当镇静后再行各种治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按医院感染的要求戴外科口罩,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吸痰时, 使用封闭式吸痰管, 加湿化液采用静滴式, 不轻易打开呼吸管路。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2.2.1 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中应注意预防, 及时处理锐利物品。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 每个治疗车上均应放置利器盒。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学习针刺伤应急预案, 正确处理伤口。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 并在伤口周围挤出少量血液, 然后再用碘伏消毒、包扎, 及时向预防保健科汇报, 抽取血液进行血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2.2.2 职业病的预防

合理用力, 使用节力原则进行一切治疗操作。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方法, 协调用力, 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 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 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椎病。

2.2.3 电离辐射的防护

做好放射防护, 减少辐射损伤。放射人员要操作熟练, 摄片时在场的护士应远离C臂机或用铅板阻挡放射线。计划怀孕的护士应提前调动到普通科室过渡, 待分娩结束再回科工作。

2.2.4 噪声预防

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遇到仪器报警, 及时准确处理灭音。为患者吸痰及做擦浴前, 都应先调灭音。严格做到“四轻”。

2.2.5 空气污染的预防

开窗通风是预防院内感染和空气污染最好的办法。在室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保持开窗通风。开启空气净化器, 每日定时循环开启。利用吊兰、芦荟等植物净化空气, 改善室内污染的程度。放置活性炭等吸收异味, 吸附有害气体。

2.2.6 农药等有毒物质的预防

护理农药中毒的患者, 必须戴手套, 戴外科口罩, 工作鞋要包住脚, 洗胃时穿围裙, 做好洗手工作。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2.3.1 化疗药物伤害的预防

增强防护意识,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理操作中, 应戴好手套、口罩、帽子, 穿好防护衣, 严格配制方法, 明确注意事项。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 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并定期监测空气中的浓度, 严禁超标。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处理患者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

2.3.2 化学消毒剂伤害的预防

配制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配制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 剂量要准确, 配制动作要熟练。环氧乙烷的危害是可以避免的, 实验证明, 环氧乙烷随温度升高, 解析作用加快。护士在使用时, 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 如果日期很近, 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 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2.3.3 水银、戴奥辛污染的预防

做好防护, 防止体温计破碎水银漏出, 应戴手套处理水银。测完血压后应正确关闭血压计, 防止水银漏出。将输血袋在规定的时间送回血库。

2.4 社会因素的防护

建立完善的防护管理体系。ICU护士服务于多个临床科室, 她们的健康状况和管理应受到重视, 有条件的ICU护士应定期轮转, 消除疲倦感。

2.5 心理因素的防护

注意心理调节,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休息, 科室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 劳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

2.6 其他

2.6.1 使用优质手套以医务人员健康为出发点, 医院尽量选用不含玉米粉的优质手套。

2.6.2 重视洗手

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 认真执行“七步洗手法”, 每个床旁应提供方便的洗手设施和正确的洗手方法图谱, 消除潜在感染因素。

在医学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高度重视ICU的职业危害因素, 针对危险因素, 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措施, 有效地完成ICU的安全防护工作, 从而减少身心损害, 保证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欣燕, 边旭明, 韩京秀, 等.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5) :661-664.

[2]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2, 8 (2) :35.

中药制药过程的职业危害与控制措施 篇8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现的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12807种,是世界上这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中成药年销售额现已突破580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0%以上,中药制造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中药制药工艺较复杂,品种繁多,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制药工序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也比较多。因此,开展中药制造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药制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重点分析了相应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制药行业职业危害的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2 中药制药过程及有害因素的主要来源

中药制药过程主要包括前处理过程和制剂工艺过程。中药前处理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中药材的炮制、粉碎、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除杂与分离、浓缩与干燥等。制剂过程是中药由原料药变成临床用药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剂型及其选择、制剂处方设计、辅料选择过程等。

2.1 中药制药的前处理工艺

(1)中药炮制工艺

药材经过采收、产地加工、药材加工、生药加工后仍含有一定泥沙、杂质,形状有的过长、过大,有的含有较大的毒性,不能直接配方、制剂,必须须进行炮制后再进行加工。炮制方法是由我国古代传承和逐步发展并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即净制、切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

中药材培植过程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可能造成药物残留;土壤中或灌溉用水重金属离子或砷盐等有害物质超标,也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在中药的炮制过程中,可产生药物尘;筛药机械、切药机械等易产生噪声;煅制自然铜等矿物药的过程中,会产生硫的升华物或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原生药材炒制加热超温,其中的油脂会迅速氧化,结果不仅破坏了油脂价值,还会产生大量氢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用硫磺或明矾炮制的中药中会含有相当量的硫化物或铝元素;用灶心土或焦黄土炮制中药,因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钙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故在炮制过程中,其中的焦糊物质及一些重金属也会随之“入侵”中药表面等;化学熏蒸剂有硫磺、氯化苦、磷化铝等有害物,如锻制方法不当,矿物药中的朱砂(主含HgS)、雄黄(主含AsS2)可能产生游离汞和砒霜的剧毒成分。总之,中药材炮制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有毒有害的药尘和有毒气体,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

(2)中药粉碎工艺

粉碎是中药前处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通过粉碎,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根据中药不同来源与性质,粉碎可采用单独、混合、干法和湿法等粉碎方法。药物粉碎后的粉体粒度不同,成分也不均匀,而影响应用,故中药工业生产用的原料、辅料及各种工序的中间产品等常通过筛分操作以获得所需的粒度一致的粉体药料。

中药粉碎和筛分过程中可产生药物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危害主要是刺激呼吸道及相应药物的毒性危害。粉碎机、振动筛等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噪声和振动的危害,易引起职业性噪声聋。

(3)中药浸提工艺

浸提工艺是中药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之一。通过浸提可以把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与无效成分分离,降低药物服用量,有利于药物吸收,还可消除原药材服用时引起的副作用。中药传统的浸提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学科互相渗透,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提取等浸提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被采用,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效率。

浸提溶剂对浸提效果有显著影响,常用的浸提溶剂有水、醇、醚、酯、苯、氨水、酸等物质;因此,中药浸提过程可产生氨、苯、甲苯、等有毒物质。中药酶提取过程中可产生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中药水提取过程可产生高温物理危害;中药乙醇提取过程可产生乙醇危害;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产生氯仿等有毒物质;超声提取工艺中产生的微波辐射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眼、生殖系统等造成伤害。

(4)中药分离纯化工艺

分离纯化是改变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关键技术。常见的分离方法有沉降分离法、滤过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等。常见的精制方法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如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法等。

分离纯化技术中酸的使用能促进生物碱的浸出,适当的酸度对许多生物碱有稳定作用,还可沉淀某些杂质;常用的酸有盐酸、硫酸、醋酸等。碱的使用不太普遍,常用的为氨溶液,其他还有氢氧化钠等。其中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属于可导致接触性皮炎和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还可能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膜分离工艺中所使用的膜材料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膜材料。有机高分子膜材料中如三氯甲烷、聚氯乙烯、聚丙烯氰、聚四氟乙烯、聚酰胺类物质都可能引起职业中毒。高速离心法中离心机的运转会导致噪声危害;分子蒸馏技术则会产生高温热害。

(5)中药浓缩干燥工艺

浓缩是利用蒸发原理,将溶液加热后,使溶液中一部分溶剂气化并除去,从而提高溶液的浓度,或者是除去某些固体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中的水分或溶剂,以便于贮存、运输、加工和使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保证药物质量等。生产中进行浓缩操作的设备为使用各类热源的蒸发器,故可导致高温危害。一些干燥设备转动时可产生噪声和振动危害;远红外辐射干燥技术中的红外线电磁波则对人体有辐射危害。

2.2 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制剂按形态不同可分为固体制剂,如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膜剂等;半固体制剂,如软膏剂、糊剂等;液体制剂,如注射剂、溶液剂、合剂、洗剂、搽剂等;气体制剂,如气雾剂、喷雾剂等剂型。

固体制剂过程中,配料工序产生药物粉尘;制粒工序产生药物粉尘,制粒机、干燥机等设备产生噪声;混合工序中产生药物粉尘;片剂压制、片剂包衣和制丸过程产生滑石尘,片剂压制、片剂包衣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包装工序中产生噪声危害;硬胶囊剂填充过程中产生药物粉尘和噪声;丸剂起膜、成型、盖面、制丸块过程产生药物粉尘和噪声;丸剂制丸条、丸粒工序易产生噪声危害等。

若以软膏剂为例来分析半固体制剂职业危害因素,其配料工序中,研钵产生药物粉尘;配料锅产生噪声和药物粉尘;灌装工序中,灌装机可产生噪声危害等。

洗瓶工序中洗瓶机产生噪声;灭菌工序中烘箱产生噪声;灌装、压盖工序中,灌装机产生噪声;灯检工序中,传送带产生噪声;制纯水工序中,制水机产生噪声;输液剂生产过程的洗瓶工序产生氢氧化钠,洗胶塞工序中产生盐酸,盐酸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出血、气管炎等。

气雾剂生产过程中,洗弹簧工序产生氢氧化钠;吹气、灌装、压盖工序中灌装机产生噪声危害。

3中药制药行业典型工序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中药制药企业中各种工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危害,但是其中职业危害较严重、影响较大的工艺主要包括含汞制剂的制药工艺、黑膏药工艺、人工牛黄工艺、阿胶制造工艺、剧毒药材熏蒸工艺、挂蜡工艺流程、中药橡皮膏生产流程等。

汞制剂工艺流程分为混合、升华、收集、分装四道工序。工人在操作中主要接触水银、砒石(红砒、白砒)、轻粉、红粉、雄黄、珠砂、硝酸等剧毒药材和化学品。在炼丹、升华过程中还产生大量汞和砷等有毒有害气体,传统工艺未进行有效改造时,作业场所毒物最高浓度有时高达170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近320倍。

黑膏药工艺流程分为炸料、下丹、熬炼、摊涂等四道工序,还唱使用剧毒药材生川、草乌、马钱子、生南星和樟丹等,在高温熬炼工艺过程中常常会散发出有毒有害的气体和铅尘,浓度有时超过国标3~5倍,能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皮肤,对中枢神经有显著毒害作用。

人工牛黄工艺流程分为胆脱脂、乳化皂化、过滤、酸化、精制、干燥等六道工序。在半机械化和手工生产过程中,工人可能直接接触乙酸乙醇、氯仿、盐酸等有毒有害的物质,使作业人员出现头昏、头晕、呕吐、厌食等症状,是一类较显著的职业危害。

阿胶制造工艺流程分为驴皮处理、熬炼、株砂印字三道工序。在手工和半机械生产过程中,工人可直接接触盐酸和汞。在熬炼时产生浓烈的动物腥臭,可对人体皮肤、五官、消化系统等造成伤害。

中药材仓储养护时需要进行熏蒸杀虫。熏蒸的过程分为手工喷洒、施放剧毒药品氯化钴、磷化铝、硫磺等剧毒杀虫剂。薰蒸的药材中有草乌、生南星、马钱子、班蟊、狼毒、甘遂等多种剧毒药材。以上药材在手工操作翻、倒、装时其粉尘浓度可达260mg/m3。喷洒、施放化学杀虫剂可产生大量亚硝酸、磷化氰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库内残留有害甚至是高毒气体的浓度,有时可超过国家标准50倍。常年从事该工种的作业人员(每年从事6个月以上)的肝脏可能受到伤害,严重地影响身体健康。

挂蜡常采用敞开式手工操作。作为石油的副产品的石蜡,在高温作用下可产生大量的刺激性蜡烟以及一定数量的多环芳烃,而多环芳烃已被确认为主要的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将会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橡皮膏生产经过汽油浸胶、加料、搅拌、涂沫、成品、包装等几道工序。中药橡皮膏工艺需要使用汽油、橡胶、氧化锌及剧毒药材生川、草乌、马钱子等。该工艺中汽油的挥发浓度有时可达1400mg/m3(国家标准为300mg/m3),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可使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呼吸困难等,还可能产生血压波动以及妇女月经紊乱等危害。

4 中药制药过程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4.1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

中药生产职业危害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净化中药制药工作环境、改进生产工艺与设备合理布局和采取局部排风措施等。

目前制药工业用过滤式除尘器主要有袋式除尘器、高效过滤器(膜)、过滤纸以及过滤床层等。袋式除尘器不适用于吸湿性粉尘的净化。对于那些粒径分布范围较广的尘粒,常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除尘器组合起来使用。改进工艺时应尽量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避免粉尘与人体直接接触;或者以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避免交叉相互影响。生产设备应选用密闭效果良好且自带除尘设施的设备。对于原辅料加工工序、制粒工序、压片工序、包装工序、填充工序等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的工序,一般需要采取局部通风措施以降低作业岗位附近的粉尘浓度。

4.2 毒物的控制

中药制药企业毒物控制主要包括对有害气体的控制、对有害液体的控制和对有害固体的控制三类措施,其中又以对有害气体的控制有较高的难度。

对于有毒气体的控制主要包括通风、污染废气净化等措施。有条件时应首先采取工艺措施降低有害气体危害的风险。对于产生有害气体的车间,宜设置通风换气装置;对有洁净级别要求的排风房间,在排风系统的管道上设置防倒灌的电动密闭阀。对于无机有害气体净化的工艺措施,一般包括吸附、吸收、催化燃烧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吸收法。制药工业酸性或碱性废气处理所用吸收剂通常含有能与被吸收组分进行化学反应的成分,如水、碱性水溶液或酸性水溶液;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有机溶剂或有机物的水溶液作为吸收剂,例如采用氢氧化钙、石灰石、碳酸钙、碳酸镁,以及碱性固体干粉(NaOH,NaCO3)等用以吸收酸性气体。对于有机污染废气净化的工艺措施,一般包括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和生物法。对低沸点溶剂常采用活性炭吸附收集、加热解吸回收;不能回收的有机废气可用生物净化法处理;对采用多数方法效果都不好的,可考虑焚烧(热力燃烧)或催化燃烧法净化;对无法回收利用的有机废气可采用纳米催化剂和酶催化氧化分解以及超临界氧化分解等新技术进行净化。控制中药制药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气态危害因素,单纯依靠工艺措施进行控制还不能实现预定的效果时,就必须采取必要的个体防护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佩戴呼吸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佩带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等。

对于有毒液体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防止有毒物质泄漏,例如采取必要的建筑隔断设施,防止有毒物质的跑、冒、滴、漏等;存放有毒物质的带压或常压容器应当密封有效、无泄漏,为应对泄漏应备有应急预案和相应的措施和设施;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监测;配备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实现操作者与有害来源的隔离,如远距离自动控制操作。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设施,如设置更衣、淋浴等卫生设施,要求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卫生体检等。

对有毒固体的控制除了一般管理措施外,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回收和综合利用。废渣中有一部分是未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应考虑回收和利用;废渣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焚烧法、热解法和填埋法,有效回收废渣中的资源成分是减少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可行方法之一。

4.3 其它控制措施

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废弃有害物质,对其进行控制的首选措施都应当是改革工艺,即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如制剂的包衣液采用水代替有机溶剂,软胶囊洗丸采用乙醇或溶剂汽油代替氯仿或四氯化碳,以乙醇等低危害物质作为有机溶剂或萃取剂。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下述管理和技术措施对控制中药制药企业的职业危害都有重要的意义。依据针对这类企业职业危害控制的重要度,采取决策措施的先后次序依次为: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做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实现职业危害控制设施的“三同时”;对存在高温、振动、噪声的车间采取通风、降温、消声的措施;强化卫生防护设施配置,加强职工卫生防护教育,如强化洗手、洗澡、更衣等措施,防止毒物和药尘经消化道和皮肤侵人机体;落实企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设备维修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严格操作规范,杜绝违章操作,坚持职工就业前体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严格执行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5 结束语

在有效地采取了以上职业危害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后,中药制药企业的职业危害风险将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朝林,李建国,赵容,吴世达.制药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LI Chao-lin,LI Jian-guo,ZHAO Rong,WU Shi-da.A-nalysis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occupational hazard inPharmacy[M].Beijing: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Sciences Press,2007

[2]邢娟娟.职业危害评价与控制.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XING Juan-juan.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hazard.Beijing:Aviation Industry Press,2005

[3]张素萍.中药制药工艺与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ZHANG Su-ping.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Chemical IndustryPress,2005

[4]陈利群.制药生产中有机溶剂的使用与职业危害分析.医药工程设计,2008,29(1)CHEN Li-qun.Use of organic solvent in pharmaceuticalp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hazardous factors to occupation[J].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 Design,2008,29(1)

[5]孙宏丽,朱丽云,赵博.制药工业职业危害及对策.中国卫生工程学,2003,2(2)SUN Hong-li,ZHULi-yun,ZHAO Bo.occupational haz-ard and measurem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Chinese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2003,2(2)

[6]龙晓英.流程中药制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LONG Xiao-ying.Study on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M].Beijing: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2006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9

1 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

1.1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特别是急诊及抢救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引起生物钟紊乱,激烈的岗位竞争、设备技术更新等使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1.2 化学因素

1.2.1 废气及异味

麻醉剂安氟醚、异氟醚产生的大量废气,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及关节置换使用骨髓泥的异味,麻醉机内漏出的废气等,都能污染手术室的环境。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吸入麻醉废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积蓄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会导致胎儿畸形、自然流产、生育能力下降,同时影响记忆力、听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

1.2.2 手术室应用消毒剂

甲醛是手术室常用的高效消毒灭菌剂,甲醛还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导致皮肤发生角质化及变黑,有的可出现湿疹样皮炎,对手术室护士眼睛和呼吸道也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过敏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1]。

1.3 感染因素

手术室医护人员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若在手术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等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锐器刺伤可直接传播。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体液及来自患者的多种微生物,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常见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核杆菌、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

1.4 物理因素

手术室噪声较高,常接近90 dB,噪声主要来源于手术室的机器设备工作的声音。由于手术室护士长期处在高分贝的噪声下工作,极易引起睡眠障碍、心悸、头痛、反应迟钝、耳鸣、头昏、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同时由于长期受术中透视下手术的X线辐射或摄片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异常。

1.5 对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危害

包括:(1)手术室工作连续性强、紧张繁重、无规律性,容易造成人体女性生理周期性变化和生物钟的紊乱。(2)繁忙的工作和不规律生活而导致咽喉部急慢性炎症,工作中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姿势,极易发生颈椎病。(3)手术过程中长期的立式姿势易导致胃肠疾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常有手术时间的延长、体能消耗,引起全身状态下降,手术中长时间禁水、憋尿而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4)手术室高水准、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治疗手段,都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2 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合理营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劳逸结合。对手术时间进行设计,手术的复杂性,充分做好心理准备,高维生素饮食,进食高蛋白、饮少许水,术前排空大小便。手术允许时,可在椅子上稍休息片刻以保持体力。可进行15~20 min的颈、肩、背部按摩。手术中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和颈部同时转动;下班后,定期做理疗,活动颈部,经常按摩头、颈、背部穴位,预防颈椎病。多参加娱乐活动,解除身心过度紧张状态,多参加娱乐活动,加强锻炼,并预期接种疫苗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2]。

2.2 对化学因素的防范

增加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加强管理,降低污染,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减少接触麻醉废气,合理安排补休,尽量减少手术室护士在麻醉废气污染环境中的工作停留时间。配制消毒剂前,先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制消毒剂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配制动作要熟练,剂量要准确。

2.3 感染因素防范

勤洗手是防止传播、预防感染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要严格用肥皂及流水规范洗手,保证洗手效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上台护士要戴防护目镜。工作要严谨,注意力要集中,严格遵守锐器的摆放及传递规定,用后及时收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0.06 ml/kg),可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应在24 h内及1个月后各注射HBIG(2 ml)1次;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口服大剂量AZT,尽快查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2.4 放射线防护

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需摄X片的手术安排固定手术间,并设置屏风,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接触,怀孕、哺乳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戴好口罩、帽子、手套,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手术中避免接电话,严格遵守手术室管理制度,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3,4]。

2.5 对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防护

护士长在工作安排中,要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可采用穿弹力袜、术中交替活动下肢,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等方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以延长胃排空的时间,术后先喝热饮,稀释胃酸,缓解胃痉挛,然后再进食。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总之,手术室护士应注意自我防护和调节[5,6],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手术室护士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科技能外,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手术室工作要求。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室护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防护措施。结果:运用有效防护措施,使护理质量大大提高。结论:手术室护士应注意进行综合自我防护和调节,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手术室护士应该具备良好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熟练的专科技能,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才能满足手术室工作需要。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有害因素,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手术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10(21):85-86.

[2]李玉芝.手术室护士职业有害因素及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5(24):237-238.

[3]孙瑞敏.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48-149.

[4]严慧兰.标准预防在急诊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34-135.

[5]彭及良,温秀明,陈菊芬,等.血站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24-125.

[6]董伟.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23.

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篇10

1 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供应室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等都直接接触患者的伤口、皮肤、黏膜,都有较大的污染性,患者用过的穿刺针、切开包可能有患者的血渍污渍、呼吸道分泌物,工作人员处理锐利器械,穿刺针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被污染的危害。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物理因素

(1)用于灭菌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的温度达134℃,裸露的皮肤在开启锅门和取出消毒物品时稍有不慎极易烫伤。(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4)护士在工作中长期重复一个动作易造成整个身体尤其是颈椎的疲劳、强直。

1.3 化学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和各类洗涤酶消毒地面、桌面和处理污染器械。消毒剂有一定腐蚀性、挥发性和刺激性、易污染空气,使人体发生头痛、皮肤过敏和哮喘等症状。近几年,环氧乙烷(EO)灭菌被临床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呕吐。

1.4 环境因素

(1)高温,噪音。供应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一是散发大量的热量,二是噪音较大,致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一个高温、潮湿、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听力下降。(2)供应室空气每日要采取紫外线照射消毒。紫外线照到人的眼睛、皮肤可引起眼睛损伤,皮肤粘膜造成炎性反应,长时间照射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1.5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供应室尚未被医院所重视,认为供应室是老弱、病残护士的集聚点。而实际工作中专业性强,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感染机会多,待遇地位均不及临床科室,外出进修学习和职称晋升均受影响。因此供应室护士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1)预防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的感染,传染媒介有污染的针头、手术器械、治疗用物等,供应室人员感染机率大,要预防感染。供应室人员每年体检,查肝功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的抗病力。(2)为防止污染器材,使用单位用后必须做初步处理,才能与供应室交换,要做到分类回收,分别放置,应根据先消毒,再清洁原则,控制物品在回收间进行初步消毒。(3)供应室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并采取强制运行路线,不逆行,达到人流、物流合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限制非科室人员出入,严格更衣制度。(4)减少手工清洗。回收污物时一定要坚持戴口罩,手套,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处理锐利的刀剪很容易割伤手指,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不要直接用手进行分类,并将锐利器械放在一起清洗,如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建立和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及时分析伤害原因,并定期跟踪复查。

2.2 防止物理因素的伤害

(1)消毒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不要裸露手臂。卸载物品时,戴隔热的棉纱手套,防止烫伤。(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坏,应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的机会。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环氧乙烷灭菌柜严格按厂家的安装操作说明和各项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安装操作,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设立独立的灭菌室,安装排风扇及空气净化装置。正确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大多是对人体有害,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人保护措施,防止消毒事故和操作方法不当对人体的伤害[1]。

2.4 环境因素的防护

(1)在洗涤间,对室内高温,潮湿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安装排风扇、空调,冬季尽可能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清洗器械,清洗人员离开有噪音的房间随手关门。(2)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 min后方可入内。

2.5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组织供应室人员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各项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促使供应室护士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价值,从而消除传统观念形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2]。

随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的实施,笔者所在医院消毒供应室已引起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改建和增加必要设施改善了供应室工作环境,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摘要:目的 分析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地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供应室护士在工作中长期存在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了供应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了环境污染。结论 做好自我防护,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是防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洪艳群.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156-157.

上一篇:英汉互译中的理解障碍下一篇:地下热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