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指导

2024-05-16

环境指导(精选十篇)

环境指导 篇1

运用实例, 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 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考情分析

1.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看, 侧重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等内容;从考查形式看, 试题多以图文形式呈现素材, 设问角度多, 立意巧妙, 贴近生活, 密切联系实际, 且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皆有;从考查能力看, 侧重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今后, 本专题的命题可能会联系我国城市发展方向、某城市 (地区) 建设实例, 侧重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2. 考题回顾

三、知识精讲

1. 城市的空间结构

(1)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的空间形态, 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有团块状、条带状、分片组合状 (即组团状) 等, 具体如下表。

城市用地类型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往往是有一定规律的, 如大型商场、政府办公机构和公司办公大楼、大银行等多位于城市的中心, 构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中心商务区的外围,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休闲和绿化用地等的分布都相对集中, 并分别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和城市广场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具体如下表。

不同的城市, 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例如, 有的城市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 有的却比较分散;有的城市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近, 有的却很远;有的城市住宅区紧靠工业区, 有的却远离工业区。通过分析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发现,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具体如下表。

(2) 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在城市规模较小时, 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 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区。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城市功能分区逐渐明显。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体如下图。

2. 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 既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 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 必然吸引着该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 或寻求其他服务,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本城市内部, 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 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服务范围比较小, 如我国的县城一般有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等, 其服务范围一般只是本县;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其除了具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 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如省会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在城市体系中, 城市的等级不同, 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也不同, 具体如下表。

3.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 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 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如下表。

(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下表。

(2)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城市化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 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趋严重, 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4)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1)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分散大城市职能, 建设新区和卫星城, 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 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加强道路建设, 发展立体交通, 加强交通管理。

(3)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加快住房建设, 合理调控房价。

(4)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开展环境污染防治, 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5) 建设生态城市, 一方面建设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发展绿色交通, 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6)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妥善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关系。

四、试题精析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5~26题) 上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双项选择题)

(1) 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 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

B.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

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2) 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A.城市等级越高, 城市数量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 城市密度越小

C.乌鲁木齐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建有铁路、公路, 交通便捷, 且位于天山北麓, 水源较丰富。交通是促进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 且新疆水源比较紧张, 人口、城市密集地区往往水源较丰富, 故A、B正确;西气东输工程能促进沿线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植被的保护, 对城市带形成影响不大, 故D错误。

(2) 根据“中心地理论”, 城市等级越高, 数量越少, 城市等级越低, 数量越多, 密度越大, 故A正确, B错误;乌鲁木齐是该区域等级最高的城市, 服务种类最多, 故C正确;石河子市和昌吉市都是县区级行政中心, 城市等级相同, 故昌吉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故D错误。

答案: (1) AB (2) AC

五、强化训练

下表中为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其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 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B.10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

C.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

2. 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下径流增大B.生物多样性增加

C.热岛效应增强D.土壤肥力提高

下图是“长春市及其周围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 图示地区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B.3级C.4级D.5级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低, 其数量越少

B.长春市和松原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C.桦甸市和四平市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D.吉林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桦甸市多

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区、地价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若布局合理, 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为

A.东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6. 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 最宜选择

A.甲B.乙C.丙D.丁

7. 下图是“1980年以来某城市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老城区M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

(2) 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3) 为合理规划功能区分布, 该城市工业区宜选址在 (1) (2) (3) (4) 四地中的地_____, 其理由是______。

(4) 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该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向该产业园集聚有利于企业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分别是4.54%、3.73%、4.54%, 其增长速度不尽相同, 故A错误;10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多 (2288万-1467万=821万) , 故B错误;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 (56.0%) 高于苏北 (51.5%) , 但低于苏南 (70.3%) , 故C错误;表中“增长百分点”反映人口增长幅度, 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 (20.3%) 较苏南 (10.7%) 和苏中 (18.3%) 大, 故D正确。

2.C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导致用水量增加, 地下径流会减少, 故A错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会破坏地表植被, 影响生物生存, 生物多样性会减少, 故B错误;城市人口增加, 车辆和工厂产生的废热增多, 从而导致热岛效应增强, 故C正确。

3.B图示城市的等级有省会、地级市和县三级。

4.D城市等级越低, 其数量越多, 故A错误;长春市和松原市的服务范围可能部分重叠, 故B错误;桦甸市是县级市, 四平市是地级市, 其城市服务功能不同, 故C错误;吉林市的城市等级比桦甸市高, 其提供的服务种类也较桦甸市多。

5.B从功能分区图中可以看出, 工业区主要位于该地区的西南方向, 故不可能盛行西南风。

6.D根据三个图层分析, 丁地位于主干道附近, 交通便捷, 又靠近工业区, 且地价较低, 故适宜建物流中心。

7. (1) 靠近公路和河流, 交通便利;靠近河流, 取水方便

(2) 交通

(3) (3) 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有利于保护城区水源;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下风向, 有利于保护城区大气环境;靠近铁路、公路、河流, 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郊区, 地价便宜

(4) 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取得规模效益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导 篇2

如何审核企业的污水处理场?

对企业污水处理场的审核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方面

首先,审核员应关注企业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从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固废处置、噪声的产生、能源及资源的使用、相关方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识别污水处理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清单中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被遗漏。

企业污水处理场的环境因素清单中经常遗漏异常状态和紧急状态下污水的超标排放这两项环境因素;有些企业即使已识别了,但未将其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异常状态包括在停车检修时,需要对设备、管道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会排出大量污水,如果这些污水未经过调节就集中排到污水处理场将对污水处理场产生冲击,造成出水超标;紧急状态包括企业发生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高浓度污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设备造成负荷冲击而使出水超标。即使企业污水处理场日常运行情况良好,异常和紧急状况下的负荷冲击导致出水超标这种潜在的情况仍然是存在的,故需将异常和紧急状态下污水的超标排放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2)水质、水量方面

企业的排水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审核员需要搞清楚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和企业现在实际的排水量,是否所有需处理的污水都进入了污水处理场,是否还存在别的排放口(应只有一个外排口);需处理的污水量是否超出了装置的处理能力;接下来要了解污水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审核员可根据生产中所用的原料(查原辅料清单)、工艺路线、工艺流程、中间产品和产品、副产品等判断出污水中含有哪些污染物,特别要关注特征污染物;审核员如能在审核前仔细地阅读项目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和“三同时”验收报告,则对搞清楚水中有哪些污染物大有帮助;搞清污染物的情况后,要判断哪些污染物是属于一类污染物。企业常见的一类污染物有六价铬和铬、铅、镉、汞、银、镍、砷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的监测要在车间排口取样,不能在总排口取样进行监测。

3)排放标准方面

审核员首先要了解企业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搞清楚排放的废水去向,其受纳水体是几类水体。要注意有地方污水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有行业标准(限值)的执行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如造纸工业、船舶工业、海洋石油工业、纺织染整工业、肉类加工业、合成氨工业、钢铁工业、啤酒行业、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工业、磷肥工业、柠檬酸工业、味精、烧碱和聚氯乙烯工业等行业排放污水均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否则需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0列出了一些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审核员非常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地方还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通常包括COD总量、矿物油的总量、SS的总量,氨-氮总量)。判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达标不难,通过监测报告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实际的排水量,就可以大概计算出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与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就可判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控制指标内。

4)处理工艺方面

污水中污染物不同,所选用的处理工艺路线就不同,当然,处理工艺的选择还与企业的经济状况有关。审核员应仔细地阅读污水处理操作规程,找出控制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参数,也就是ISO 14001标准中4.4.6中指的关键特性,通常如进水量、药剂的添加量、反应时间、污水调节池中的pH值,生化处理池中COD进水浓度、温度、停留时间、溶解氧等,这些参数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污水的处理效果。

审核员应仔细地审核其运行控制过程,以生化处理为例,要查进水COD浓度是否在规定浓度以内;曝气池的溶解氧(DO)浓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营养盐的投加量是否足够即COD:N:P的比例是否合适;细菌的镜检结果是否正常,丝状菌的情况;污泥的回流比和沉降指数是否在设计范围内。对于用化学沉淀法处理一类污染物时,要审核其调节的pH值是否满足沉淀条件,污泥的清理和处置是否符合要求。

有一个污水处理场选择絮凝-氯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但在其操作规程上无絮凝剂和氧化剂添加量的规定,在现场发现操作工未经过相关污水处理工艺的培训,不知道所要配制的药剂的浓度,随意添加,而氧化剂――氯气的流量又无法计量(流量在其流量计的最低刻度以下),虽然监测报告上的测试数据表明其COD、pH指标是达标的,但这样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是无法保证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必须整改。

对于一类污染物则要关注是否在车间进行处理,而不是与其他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常见的一类污染物均为重金属,其处理方法一般是采用化学沉淀法,审核时需关注化学沉淀的条件、试剂的加量、沉淀时间。此外,需关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沉淀物的处置情况。生化污泥中含水量很高,需要进行污泥脱水,通常用沉淀和压滤结合的方法,要注意观察沉淀和压滤过程产生的污水是否返回处理装置;企业的生化污泥及化学沉淀渣均为危险固体废弃物,不可与生活垃圾或其他一般工业固废一同处理,尤其是压滤后的生化污泥含水量仍较高(80%左右),是不许随意作填埋处理的;含有重金属的化学沉淀渣应交有资质的固废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危废的交接应有交接记录,审核员还要关注危废的交接是否执行了联单管理办法。若一时未找到合适的处置单位而只能将上述固体废弃物暂时贮存时,则要关注其贮存条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是否有防泄漏的措施。

5)处理装置方面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认真观察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若有已停止运行的情况,要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停运的,是否已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得到了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批准,停运是否会影响污水的达标排放;通过查阅设备运行记录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非正常的排放;是否有专人负责设备运行,此员工是否已经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能力;污水处理设备中是否存在要淘汰的设备,设备的节能情况如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情况;有否跑冒滴漏现象存在,应急响应措施是否合理、完善,是否备有更替的设备和零部件,以便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时能及时更换,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还要注意备用的零部件及备用试剂是不能挪用的。此外,还要观察排污口是否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有没有明显的标识(图形),在排污口也可以凭感官对排水水质作出一些判断,如SS、色度是否达标。

6)监测方面

为了了解污水处理结果,企业一般要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对于监测项目的选择,有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之分,表11列出了部分行业外排污水的监测项目。审核员除关注环境部门出具的监测报告外,还应关注企业自己的定期监测原始记录,如有个别项目超标,则要进行追踪,企业是否针对超标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进行了纠正,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监测室,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检测设备,如pH计、分光光度计等,审核员应观察检测设备是否经过了校准,是否备有相应的用于校准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时是否制作了标准曲线,曲线的正确性,观察检测过程是不是按标准方法进行。一个企业的污水检测室请地方环境检测站对污水进行监测时发现,几乎同一个样品,环保监测部门的检测结果与自检结果有较大差别,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发现是检测设备未校准,制作的标准曲线不正确造成的。审核员还要观察分析废液的收集处置情况能否按文件执行,因为分析废液中通常含有有毒物质,如检测COD的废液中常含有铬和银离子,它们均为一类污染物,应收集起来,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

如何审核企业的危险化学品仓库?

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使用化学品,为了使用方便,每个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贮存一些化学品。在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时,审核组经常会将危险化学品仓库作为审核的重点,一般来讲,企业也都将危险化学品仓库作为关键岗位,这是因为一旦发生化学品泄漏或火灾、爆炸,可能会出现人员伤亡事故,伴随的是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审核危险化学品仓库时,审核员应多了解一些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贮存知识。

首先,要了解危险化学品是如何分类的。

在审核化学危险品仓库时,首先要搞清楚所贮存的化学品属于哪类。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不少化学品在受热、摩擦、振动、撞击、接触火源、日光暴晒、遇水受潮、接触空气以及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在一起等因素影响下,会引起燃烧、爆炸、腐蚀、灼伤、中毒等事故。

国家标准GB 6944-2012《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这些危险化学品分为9类: 第1类:爆炸品。

这些物品受到高热、摩擦、撞击振动等外来原因的作用,或与其他性能相抵触的物质接触,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气体的体积急剧增加,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第2类:气体。

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易燃气体、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及有毒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

按其闪点,本类物质又可以分为低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低于-18℃),中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18℃至23℃之间),高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23℃至61℃之间)。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易燃固体是指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的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是指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是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的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是指其分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这些物质易燃、易爆、易分解,对热、振动、摩擦极为敏感。

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毒性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无机剧毒物质、有机剧毒物质、无机毒性物质和有机毒性物质;感染性物质是指含有致病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

这类物质是指任何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浓度和放射性总活度都超过GB 11806规定限值的物质。第8类:腐蚀性物质。

这类物质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物质造成损坏的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

第二,要了解化学危险品的贮存要求。根据化学品的性质,火灾危险性可分为5类: 甲类:

a)常温下可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b)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c)受撞击、摩擦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d)闪点低于28 ℃的易燃液体;

e)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固体物;

f)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乙类:

a)不属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b)闪点在28 ℃至60 ℃之间的易燃、可燃液体; c)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d)助燃气体;

e)爆炸下限大于10%的可燃气体;

f)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危险物品。丙类:

闪点大于60 ℃的可燃液体;可燃固体。丁类: 难燃烧物品。戊类:非燃烧物品。

根据以上对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故对存放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硬件方面设置不同的要求:

1)对于存放甲类、乙类化学品的仓库,通常采用单层建筑,不允许设地下室,其耐火等级、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2)消防设备、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符合有关要求; 3)贮存甲类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仓库需安装避雷和通风设备;

4)爆炸物品,如苦味酸、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酸铵炸药、雷汞等不准与其他物品共同储存,起爆药与炸药必须隔离存放;

5)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和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露天存放或在潮湿、有积水的仓库中存放,也不得与氧化剂混存;

6)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必须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隔离贮存;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氯甲烷、硫化氢、氨等不能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一起存放;油脂不能与氧气一起存放;压力容器必须有压力表、安全阀等紧急切断装置;

7)易燃和可燃液体,如汽油、苯、二硫化碳、丙酮、乙醚、甲苯、乙醇、醋酸、酯类、油漆、煤油、松节油等不可与其他种类的化学品共同存放,如数量很少,允许与固体易燃物品隔开后共存;夏季仓库应有降温措施; 8)遇水或空气易自燃的物品,如钾、钠、电石、磷化钙、锌粉、铝粉、白磷等不能与其他物品共同存放;

9)易燃固体,如赛璐珞、胶片、红磷、萘、硫磺、樟脑等不能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同存放; 10)氧化剂,如氯酸钾(钠)、硝酸钾(钠)、次氯酸钙、过氧化钠等不可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同存放,过氧化物应单独贮存在阴凉处;

11)能引起燃烧的物质,如溴、硝酸、硫酸、铬酸、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不许与其他物品共存,与氧化剂也应隔离;

12)有毒物品,如氯化苦、光气、砒霜、氰化钾、氰化钠等除惰性不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外,不可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存;储存剧毒和放射物品的仓库,应配备防毒器材及隔离、消除、吸收毒物的设施。

13)腐蚀性物品的包装需严密,不允许与液化气体及其他物品混存;

14)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如条件允许,应安装自动灭火喷淋装置; 15)对化验室贮存的物品较少时可以分类隔开后存放;

16)扑救方法不同的化学品不能混放,如乙醇和苯虽然都为易燃液体,但性能不同,灭火方法也不同,故不能混放,因为乙醇能溶于水,可被水稀释而灭火,而苯不溶于水,比水轻,用水灭火不仅不能扑灭火灾,而且可能使苯溢出容器,造成火势蔓延,苯的火灾可用泡沫扑灭,但普通泡沫不能扑灭乙醇火灾。

第三,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要求。

除在硬件方面满足存放要求外,审核员需抽查仓库管理员是否熟悉各种物品性能、了解其灭火方法;还应现场观察化学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容器是否有破损现象;查记录看是否执行了出入库制度;对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变质的化学品,是否有定期测温并作记录;库内物品是否分堆贮存并保留了必要的走道和堆垛之间的检查通道,是否对消防器材设备有阻挡;化学品尤其是有毒品的容器外表面是否干净,是否有必要的防护用品;是否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按级、按区域指定防火安全责任人,各项防火安全措施和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是否有防火禁烟标识,是否划分了禁烟区,是否禁止能产生火星的机动车进入仓库区域;这些制度能否确保化学危险品仓库的贮存安全。

如何处理含溶剂的废气?

在EMS审核中经常涉及到含溶剂废气的处理问题,有哪些方法可处理含溶剂的废气?

溶剂的回收技术主要有冷凝法、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离法;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离法是通过采用选择性吸附剂和吸收剂、选择性膜渗透来分离回收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处理技术主要有催化燃烧、直接燃烧等,它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气体中的有机物转变为CO2和水。下面分别简单介绍这几种方法。

1、冷凝法

冷凝法是最简单的回收方法,它是将废气冷却到低于有机物的露点温度,使有机物冷凝成液滴而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通常使用的冷却介质主要有冷水、冷冻盐水和液氨。通常该技术仅用于有机物含量高(百分之几)、气体量较小的溶剂废气的回收处理。其回收率与有机物的沸点有关,沸点较高时,回收率高;沸点较低时,回收效果不好。由于大部分有机物系易燃、易爆气体,受到爆炸极限的限制,气体中的有机物含量不会太高,所以,要达到较高的回收率,需采用很低温度的冷凝介质或采用高压措施,这些都势必会增加设备投资和提高处理成本,而且在通常的操作条件下,由于相平衡的制约,有机物蒸汽压较高,故离开冷凝器的排气中的有机物含量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因此,该技术一般是作为一级处理技术并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

2、吸附法

吸附法早已用于溶剂废气的回收处理,尤其是活性炭吸附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苯系物、卤代烃的吸附处理。吸附法去除有机物的原理是利用比表面积非常大的粒状活性炭、炭纤维、沸石等吸附剂的多孔结构,将有机物分子截留。当废气通过吸附床时,有机物就被吸附在孔内,使气体得到净化。

当吸附剂饱和后,需对其进行脱附再生,此时是将吸附剂加热并通入水蒸汽使有机物吹出,有机物与水蒸汽成为混合气体离开吸附床,而吸附剂得到再生可以循环使用。混合气体进入冷凝器,根据所需的冷凝温度使用不同的冷却介质,将有机物冷凝为液体;当有机物不溶于水时(如苯系物),可用分离器直接将溶剂分离出来;当有机物溶于水时,需采用精馏法使水与有机物分离。

吸附法又分为固定床吸附法、流动床吸附法和浓缩轮吸附法。1)固定床吸附法

固定床吸附法的特点是吸附与脱附在同一个床层上实现,为了保证吸附过程的连续性,需要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吸附器同时工作,其中一些吸附器进行吸附时,另一些进行再生。活性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固定床吸附剂,由于其容易吸附水,所以不适用于温度高于40 ℃、气体相对湿度超过50%的气体的吸附处理;此外也不适用于易发生反应、活性高的溶剂的吸附,该类有机物会与活性炭或在活性炭表面进行反应而堵塞碳孔,这种情况可采用炭纤维或沸石作为吸附剂。

活性炭纤维是以有机化合物纤维(如聚丙烯、酚醛树脂、聚乙烯醇等)为基本原料经特殊加工制成的。它是一种很细的纤维状物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和非常发达的微孔结构,纤维上有很多微孔可以直接与有机物接触而不是像颗粒活性炭那样要先通过大孔、过渡孔,才能到达微孔,因此,活性炭纤维更易于吸附低浓度的溶剂。与颗粒活性炭相比,其吸附有机物的能力高出1.5-2.0 倍,吸附速度也快3倍左右。

由于活性炭纤维的吸附能力强,故吸附装置可以小型化,吸附剂的用量也可以少些,可降低处理费用。此外,活性炭纤维的脱附是用100 ℃的热空气或水蒸汽在10分钟即可完成,而颗粒活性炭要用高于100 ℃的热空气或水蒸汽,且在1 小时也只能脱附60%-70%,再提高温度也不能达到完全脱附。可以预计用活性炭纤维处理溶剂废气是较有前途的。

2)流动床吸附法

流动床吸附系统由吸附单元和脱附单元组成。废气由吸附床底部进入,自下而上地流动,使吸附剂流态化,有机物与吸附剂接触后被吸附,净化后的废气由顶部排出,吸附了有机物的吸附剂由底部排出,进入脱附单元。在脱附单元内,加热吸附剂,使有机物脱附出来,将气体引入冷凝单元去回收有机溶剂。再生后的吸附剂送回吸附单元顶部继续进行吸附操作。

3)浓缩轮法

浓缩轮是一个装满吸附剂的旋转轮。废气由旋转轮的上游侧进入浓缩轮的吸附区,其中被吸附净化后的废气由旋转轮的下游排出;同时另一股流量较小的、温度较高的脱附气朝废气气流相反的方向进入浓缩轮的脱附区,将已吸附的有机物脱附出来。浓缩轮以一定速度缓慢旋转,这样在一个系统内就可以完成吸附和脱附操作,使有机物得到浓缩,大大降低了设备投资。

3、吸收技术

吸收技术是一种成熟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适合于大气量、中等浓度的溶剂废气的处理。吸收技术是利用液体吸收剂与废气直接接触而将溶剂转移到吸收剂中。吸收按其机理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通常溶剂的吸收为物理吸收,使用的吸收剂常为柴油、煤油、水和其他溶剂。任何可溶解于吸收剂的有机物均可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中,然后,对吸收液进行处理。当吸收液为水时,采用精馏处理就可以回收有机溶剂;当为非水溶剂时,考虑到回收成本,需进行吸收剂的再生。

吸收塔有板式塔和填料塔,可以通过选择高效填料来改进传液性能,提高有机物的脱除效率。

4、膜分离

膜分离技术是采用对有机物具有选择性渗透的高分子膜,在一定压力下使有机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当溶剂气体进入膜分离系统后,膜选择性地让溶剂分子通过而被富集,脱除了溶剂的气体留在未渗透侧,可以达标排放;富集了溶剂的气体可去冷凝回收系统进行有机溶剂的回收。选择此种方法可以分离90%的有机物。

用膜分离法可回收的有机溶剂包括脂肪族溶剂、芳香族溶剂、氯代烃、酮、醇、胺、CFC等。如丁烷、己烷、辛烷、三氯乙烯、二氯乙烯、丙酮、甲基异丁基酮、甲醇、氯代烷、环氧乙烷、CFC-

11、CFC-

12、CFC-22 等。

膜分离技术在许多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许多用其他方法分离效果不好的场合,用膜分离法则可以有效解决。如从工业废水的气提气体中回收二氯乙烷、从加油站的废气中回收烃类物质;从气雾剂行业及发泡剂行业的废气中回收CFC 等。膜分离法适用于中高浓度(有机物含量高于1×10-3)的废气的处理。膜系统的费用与进口气体流速成正比,与有机物的浓度关系不大。此法最好用于高浓度、小流量和有较高回收价值的有机溶剂的回收,但其设备投资较高。

1996年用膜分离法从工业聚烯烃装置中的冲洗气中成功地回收烯烃单体,这表示用膜分离法代替部分传统的气体分离法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重视,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前景会很广阔,这是因为膜法是一种清洁技术,从膜分离系统出来的是回收的有机溶剂和净化了的排放气,减少了二次污染的产生。随着高效分离膜的开发和价格的降低,膜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回收治理技术。

5、回收技术的选择

回收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废气中所含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废气的流量、浓度、温度、使用溶剂的企业的条件、经济状况等。

有机溶剂均有毒,且大多数有机物为易燃易爆物质,当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某一值时,会发生爆炸,因此,回收有机物需在爆炸极限内进行。此外,用来输送含溶剂废气的泵,要采用双层机械轴封,同时,塔槽的操作,采用破裂盘和安全阀串联的方式,以防止溶剂气体外泄。

由于炭吸附技术相对简单、有效,使其成为回收溶剂的首选技术,当吸附法不适合时,可以考虑采用冷凝、膜分离、吸收技术。一般来讲,当有机物含量为5 % - 10 % 时,首先考虑采用冷凝法;有机物含量为0.5 % — 5 % 时,可选择膜分离技术;当有机物含量低于 0.5 % 时,吸附技术成为首选;从流量方面考虑,处理大流量废气时,优先考虑吸附法;处理小流量废气时,可考虑采用膜分离和冷凝技术。

炭吸附技术适用于气量大、有机物浓度不超过5×10-3的有机废气的处理,含量太高,会增加设备的不安全性。当有机物浓度高于5×10-3 时,在炭吸附前需进行稀释,且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不适合处理含酮、酯的气体。活性炭纤维和沸石吸附剂的出现,扩大了吸附法的应用范围,如采用炭纤维可以用于环己酮、丁酮的处理。对于1×10-4 ― 1×10-5的低浓度溶剂废气,可采用浓缩轮技术,再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有机溶剂的回收。

炭吸附技术也受到某些限制,如它不适合相对湿度超过50 %的废气的处理;炭纤维和沸石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低一些;还有炭吸附需在不高于40 ℃的温度下使用。

通过正确地选择和组合现有的回收技术,可以有效地、经济地从有机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6、含溶剂废气的处理技术

含溶剂废气的处理技术主要是焚烧,其焚烧处理的方式有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两种。催化燃烧是以Pt、Pd、CuO、NiO等作为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150 ℃ — 600 ℃)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焚烧温度的选择与气体的量、组成和停留时间有关,例如某漆包线厂的含苯系物的烘干废气通过以Pt为催化剂的床层,在温度580 ℃、停留时间1秒的条件下,被氧化成CO2和H2O,出口气体中的溶剂含量可以达到排放标准。催化燃烧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节省燃料,但催化剂的价格较高,也不能处理含尘气体,使用一定时间后,要对催化剂进行清理,以除去其表面的附着物,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废气的直接燃烧有焚烧炉法和火炬法,焚烧炉法是将废气通入焚烧炉内燃烧,恶臭气体一般采用此法处理,其焚烧温度不高,且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通常焚烧后的高温烟气经废热锅炉回收热量,产生蒸汽。如在油脂精制工序产生的恶臭气体,在650 ℃的焚烧温度下,0.3秒内就可以达到除臭的目的。火炬法常在石油化工厂使 用,以处理那些高热值(4178 kJ/m3 以上)、能维持高温燃烧的废气,废气在高空大气中燃烧。近年来,为了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石化厂的火炬逐步被消灭,代之以气柜回收、储存气体。

由于废气组成复杂、多变,且多数有机废气为易爆物质,故在处理时要考虑废气与空气的混合方式;空气过量系数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过多的空气量会使燃料的用量加大,降低炉温;而空气量不足时将会导致燃烧不完全,甚至冒黑烟,有机物焚烧不彻底,尾气达不到排放标准,一般空气过量系数取理论量的1.2 — 1.3 倍。

固废的处理主要有哪些方法?

有毒固废与残液的控制应先从改革生产路线和原料路线着手,尽量采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的原料和能源,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固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有毒固废与残液的产生量,例如氯碱生产的原料,发达国家采用精制盐,盐泥产生量为15 kg/t碱,而我国直接用海盐作原料,盐泥产生量达40-50 kg/t,对于一个10万t/a的烧碱装置,每年要多处置3000 t盐泥。由此可见,改变原料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对不可避免排出的有毒固废和残液,应分门别类收集,按其性质进行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置,例如对含溶剂的残液和固废先回收其中的溶剂,再进行化学、生物或焚烧处理。化学处理一般在反应釜中进行,使污染物进行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反应,得到的固液混合物经离心分离后,送到各贮罐贮存,供后续处理使用。生物处理主要是针对有机固废而言(酒厂、食品厂排出的固废及剩余活性污泥),在一定温度下,有机物发酵被微生物降解,形成有肥效的腐殖质的土,可作为肥料使用,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剩余活性污泥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达65 %的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生物污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其干基中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分别达到5.7 %、1.1 %和0.17 %,均高于猪、马粪农肥,因此,它可以作为生产沼气和农肥的原料;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要对污泥进行检测,以确保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尤其是重金属含量不超标。一般来说,剩余活性污泥不适宜用作涉及食物链的农作物的肥料,最好是用作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的用肥;再如铬盐生产中排出的含六价铬的废渣,由于其堆存时容易污染水体,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试验,用铬渣代替白云石、石灰石作为生铁冶炼过程的添加剂获得成功。铬渣中的CaO、MgO含量与炼铁用的白云石、石灰石近似,在高炉冶炼中,铬渣中的六价铬被还原成三价铬,六价铬的去除率达97 %以上;还原后的三价铬进入生铁中,增加了铁中的铬含量,提高了生铁的机械性能、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且每生产1吨生铁要消耗铬渣约600吨,铬渣用量大。当然,高炉的排渣量也大,排出的高炉渣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解毒后的高炉炉渣完全满足建材要求。

固废的处理技术主要有解毒固化、焚烧和填埋处理等。1)解毒固化

对于含有重金属的有毒固废或残液,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使残液中的重金属通过化学沉淀使其成为溶度积很小的固体,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高温下将有害废物固定在某种物质中,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玻璃、沥青或某些热塑性物质,固化后的废渣再进行填埋处理或投入大海。

2)焚烧处理

焚烧处理是一个彻底解决固废污染的办法。它处理彻底、占地小,还可以回收热能,大多数发达国家均用此法处理有毒的有机固废和残液。在高温下,有机物被分为CO2、NOx、P2O5、HCl等,但焚烧炉设备结构复杂、运行费用高(在法国每焚烧1吨固废的费用为400 — 4000法郎),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渣要妥善处理,以免产生二次污染。焚烧含氯有机物时需十分慎重,否则会产生令人谈虎色变的二恶英。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危险废物焚烧控制标准》,其中规定了排气中二恶英的排放浓度。二恶英是一类毒性很强的三环芳香族含氯有机化合物,最毒的二恶英的毒性要比氰化钾高1000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质,它是由两个氧原子连接2个被氯取代的苯环所构成,分别称为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由于每个苯环上都可以取代1-4个氯原子,所以共有210个异构体,它们具有较稳定、熔点较高、难溶于水、易溶于脂的性质,故容易在生物体内累积。自然界约50 %的二恶英来自于含氯废弃物及其他燃料的燃烧过程。研究表明,焚烧炉中的二恶英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的,其一是在250 ℃ — 350 ℃的温度下,由高分子碳与有机氯或无机氯化物在飞灰表面进行催化反应生成的;其二是通过多种有机前体物(如多氯联苯醚类的氯苯酚)合成,前体物有可能是在气相中通过不完全燃烧和飞灰表面的异相催化反应(过渡金属有催化作用)生成的,所以焚烧炉内和烟道内的二恶英大部分是以固态形式附在飞灰上,用袋式除尘器可将大部分二恶英除去。需要注意的是,对有毒固废和残液处理前,要将含氯有机物先分离出来,或将含氯有机物脱氯后再焚烧,例如,在含PCB(多氯联苯)的残液中加入碱,在其一定条件下脱氯后再进行后续处理,还有,要尽量提高焚烧炉一次燃烧的温度,如将温度提高到350 ℃以上,以避开易生成二恶英的温度条件。

3)填埋处理

填埋法也是一种有效处理有害固废的方法,填埋场要远离居民区和水源保护区,水文地质条件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在设计填埋场时要有浸出液和雨水收集系统,为防止浸出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填埋场应设计防渗层。根据固废的性质,有时还要设立废气收集系统,对有害固废填埋场要设计监控系统,以监测其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固废均可用填埋法处理,对于可燃废物、易反应性废物、挥发性废物、液体及半液体废物、含水污泥是不能采用填埋法处理的。对毒性较强的废弃物要通过预处理降低毒性后才可以填埋,对于某些特殊毒性或者是放射性物质也是不允许采用填埋法处理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有毒固废与残液的处置方法,对于某一种固废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法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经济、方便起见,最好在每一座城市建立统一的固废处理回收中心,统一收集。先对各种废弃物和残液进行分类,对有回收价值的要进行预处理以回收有用的溶剂和物料,然后再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对目前仍无合适处理技术的有毒固废和残液要妥善保存。

噪声的控制有哪些方法?

一般噪声控制技术分为三方面来考虑。首先是降低声源本身的噪声,如果做不到,或能做到却又不经济,则考虑从传播途径来降低;如上述方案仍然不能达到要求或不经济,则可考虑接收者的个人防护。

1、降低或消除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是防治噪声污染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其手段有: ——改进设备结构设计,如改进风机叶片的设计(由直片型改为后弯型)可降低噪声约10 dB; ——改革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如以焊接代替铆接,以液压加工代替冲压加工均可大大降低噪声; ——提高机械的加工质量和装配精度,可减少机械各部件间的振动、摩擦产生的噪声。

2、在传声途径上降低噪声

在传声途径上降低噪声可以通过在工厂、车间的总体设计时合理布局实现,即“闹静分开”;也可以在传声途径上采取声学控制措施,如利用树林、土坡等自然屏障或建人工屏障。

在工业噪声的控制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吸声降噪,即通过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形成的共振结构吸收声能,降低噪声;

——隔声降噪,用屏蔽物将声音挡住,隔离开来,是控制噪声最有效措施之一,如用隔声室、隔声罩、隔声屏障、隔声墙等来分隔噪声源与接收者,阻碍噪声传播;

——消声降噪,如各种消声器;

——减振降噪,如震动设备下加垫板等通过降低机械振动。

3、个体防护

“人口与环境”专题备考指导 篇3

[命题方向]

人口与环境板块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理论性强。高考主要围绕各种地理统计图表资料,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增长产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分布和增长的影响因素等。历年高考试题中涉及该专题的考点有: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类型等概念,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等。

[学法指导]

一、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

人口专题涉及的地理概念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数量变化,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且居住地是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政治因素,其中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短期的外出活动且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流动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把握基本原理是重点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其规律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由“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过程中(如下图),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而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发生在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如下图)。“现代型”的特点是“三低”,在“现代型”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占比重较大,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医疗卫生技术条件改善,使死亡率下降。因此目前我国已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最低为0,但自然增长率可以为负值)=(地区年新增人口/地区年初总人口)x100%

3.影响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决定)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人口数量中,发达国家的人口比较稳定,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人口增长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但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二战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自然增长很快。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世界人口目前每年净增长约7700万,平均每秒增加2~3人。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7国为: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印尼和美国。

4.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来衡量。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和文化教育状况)以及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国家人口政策和历史因素都可影响人口分布。

环境人口容量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能够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它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和人口的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生活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他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状况受科技发展的影响而变化,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又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又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地球上能够供养人口的数量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数值。

三、探究人口问题是关键

1.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比较突出。由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增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状况,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2.我国和世界的人口迁移

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类型以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为主,而且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力,所以从80年代中期以后,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民工潮”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它在转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支援城市建设方面有突出作用。同时国际劳务输出对发展中国家减轻本国人口压力也有积极意义,但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也给欠发达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在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对迁入地来说,改善了综合经济环境,但也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国际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建立了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如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和中东石油经济崛起都和外籍劳工的迁入有关;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比如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3.当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突出问题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房屋紧缺,居住困难;交通拥挤,车祸频发;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良田,破坏了生态平衡等。

4.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口过度老龄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和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等。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由于老年人

口增多,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是适当移民、鼓励生育。

[误区例析]

思维误区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自然增长率。

[例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在1%以下,所以人口增长缓慢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不一定大

c.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的

D.整个世界的人口增长是由人口机械增长造成的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我国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虽在1%以下,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在千万人左右。人口机械增长是人口的空间移动造成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共同结果。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的增长是由人口自然增长造成的。本题选B。

思维误区二: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所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

[例2]读下列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能表示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的是

()

[分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有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大造成的。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之下,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迅速。目前,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属于老年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起步晚、来势猛、速度快。本题选D。

思维误区三:人口迁移就是人口空间的变化,即人口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3]下列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B.参加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的才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是易混淆的概念。人口移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两种类型。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时间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一种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旅游、购物、探亲、度假等涉及的人口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属于人口流动。本题选C。

思维误区四: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短缺,所以其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例4]下面是一些国家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请判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是

()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等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资源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但对资源的利用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印度自然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大,环境人口容量也较大;埃及沙漠广布,较其他三国环境人口容量小一些。本题选B。

思维误区五: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例5]下列关于农民工进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民工进城只能够带来经济收入

B.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c.农民工进城对城市来讲只有好处

D.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分析]农民工一直是人口问题讨论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在对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还利于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当然,大量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机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会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除就地转化外,还会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本题选B。

环境指导 篇4

《意见》要求, 优化科研管理环境, 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科研院所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机制, 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 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 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人尽其才、繁荣学术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

优化宏观政策环境, 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 改变科技资源配置竞争性项目过多的局面, 对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以稳定支持为主, 鼓励其围绕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目标开展持续稳定的研究。

优化学术民主环境,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 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 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 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 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六分之五。

优化学术诚信环境, 树立良好学风。完善科研机构学术道德和学风监督机制, 实行严格的科研信用制度, 建立学术诚信档案,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将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向社会公布, 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小升初作文指导:环境描写 篇5

在阅读理解部分,它一般的作用是这样的:

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 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6. 深化作品主题

如果学生把这几个作用理解到位了,会发现,当我们在作文中恰当使用环境描写时,就可以把这些效果为自己所用。

具体可以看一下其他学生的示范:

暴雨中的荧光棒

莽莽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茫茫大海里的灯塔,为人们指引方向;而那一次暴雨中的荧光棒,却给我带来无限温暖和感动。

星期六的傍晚,我们全家从万达广场游玩回来,车一开出广场,顿时间乌雨密布,天空仿佛被刷上了一层浓浓的墨汁。大雨倾盆而下,豆般大的雨滴砸在玻璃上,发出一阵阵响声,就像在耳边鸣起一个个鞭炮。我们被淋得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雷声在空中响起,闪电在天空划过。我们静静地坐在车里等待着。

汽车缓慢又艰难向前爬着,此时马路上的积水已经漫上的轮胎顶部,汽车仿佛一条船,在水面摇摇摆摆,发动机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咆哮声,感觉立马就要熄火了。突然,黑暗中的一点光芒吸引了我,原来是一名交警中为过往的车辆警示水位。只见他卷起裤腿,坚强地站在积水的最深处,左手拿着一根荧光棒,像钟摆一样左右挥舞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右手指着自己的大腿,告诉人们水位的深度。此时天空依旧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而这位交警仅仅穿着一件单薄的雨衣,脸上挂着从容的微笑,一直重复着上面的动作。望着他瘦削而坚强的身子,我的心中一片温暖。那钟摆式晃动的荧光棒,发出的光芒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田。他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当我们在这位交警的指挥下过了积水,那暴雨中的荧光棒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它的光芒反而越来越亮……

点评:

一开始大篇幅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背景,充分地营造了不安的,略带压迫的气氛,很好地为下文的情节做足了铺垫。所以等到人物出场以后,只要再点一下环境,就能鲜明地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而结尾的环境描写,跟整篇文章的环境形成一种呼应,令文章结构非常紧密。而且环境描写作为结尾的一个好处是,有种余韵悠长的感觉,孩子们可以好好利用起来。

要想熟练运用环境描写,就要多积累,多观察,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物会有什么变化呢?可以像下图一样注意做好归纳。

也要多留意好的文章中,别人观察到的景物是怎么样的,供自己去参考学习。比方说......

描写很热的天气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很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人,处处敝闷,整个老城就像烤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骆驼祥子》

描写下雨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草房子》

描写很冷的天气

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水里。

环境指导 篇6

1.历史情境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常常使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缺乏趣味性、直观性,加之传统错误观点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习历史的难度认识也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争做到教学设计科学化、教学过程心理学化、教学方法艺术化,在课堂上将历史讲出有“情”的生动,有“思”的扩展,有“理”的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氛围的情境化。而教学氛围的情境化包括设置认知情境和设置情感情境。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认知情境可以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知人论事、学习历史原理,运用历史基本规律自主地理解历史知识、建构意义,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设置情感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2.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事先并不清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研讨和整合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同时,认识主体在合作互动中思维明晰化不仅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思维过程,还有利于认识主体间达成对某个问题的共识,并共同分享问题解决的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开发和利用合作互动这个重要教育资源,以促成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互惠互利,并根据个体归属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3.信息资源环境设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情境”创设更直观反映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近年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使用,极大地发挥多媒体的整体优越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如再现“开国大典”壮观的场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各大战役战争场面等等,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間的距离。教师是否能尽快熟练恰当地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技能的重要方面。

可以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4.课外学习环境设计

就狭义而言,历史学科的学习环境指的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历史课堂;就广义而言,历史学习的环境应扩大到整个校园,如图书室、资料室等,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如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场所,即开放性的课外学习环境。在这个大历史学习环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自主探索的观念和意识。图书馆是进行历史活动课最合适的场所,也是建构主义所谓“问题定向学习”的场所。学习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确定是否存在某一问题,创设一种精确的问题陈述,识别为理解问题所必需的信息,确定可用于收集信息的资源,产生可能的解答。小组调查是历史“问题定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围绕某个历史课题定计划,然后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环境能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加以分析、综合,以形成更为高级的观点,进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环境指导 篇7

一、激发阅读兴趣

盲生上网的兴趣比较浓厚, 但阅读的兴趣却相对薄弱。在指导盲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 适时组织盲生开展各种活动, 以激发盲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 竞赛激趣。

根据盲生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关阅读知识竞赛的活动, 激发盲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盲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竞赛活动, 促使盲生自觉地去网络上进行阅读。

2. 展览激趣。

在班里开辟课外阅读专栏, 张贴、展览盲生在课外阅读时创作的优秀作品, 如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阅读知识资料袋等。通过成果展示, 激发盲生课外阅读兴趣。

3. 故事会激趣。

组织盲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看谁的故事多, 看谁的故事好, 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故事会事先通知, 定期召开, 让盲生课外阅读、搜集, 课内各显神通, 达到激趣之目的。

二、指导课外阅读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对于盲生来说是一项新奇而独特的实践活动, 盲校语文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 以下面几种“延伸”为基点, 对盲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人物延伸。通过课文人物, 引发盲生关注人物的命运, 从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如指导学习《少年闰土》一文, 课文中讲了少年时代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闰土。那么, 老年时代的闰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盲生在网络上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进而去读《呐喊》, 再去读《鲁迅全集》等。

情节延伸。以课文情节为引线,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结合课文内容, 向盲生推荐有关读物, 扩展盲生学习的天地。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再见了亲人》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作业延伸。如学完《爱迪生》《李时珍》等课文之后, 让盲生以“科技名人知多少”为主题, 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促使盲生在课外广泛搜集和阅读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及事迹, 从而达到引导盲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三、培养阅读习惯

多读。教师要鼓励盲生多读, 并持之以恒, 坚决避免一曝十寒。要博览网络上各个方面的有益内容, 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营养”。鼓励盲生上网, 并根据课内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 选择优秀网站, 制定每天、每周的课外阅读计划, 按计划进行阅读。

勤思。教师在课上指导盲生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 遇到疑难要精思, 思而不解, 或查阅资料, 或请教他人。其次, 精彩之处要精思。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 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等。第三, 在无疑处精思: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对不对?同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积累。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盲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首先要勤记录, 在读书的过程中, 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写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准备专门的盲文本, 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等。其次要勤记忆, 对于好词好句、精彩段篇, 要多记忆, 多背诵, 逐步积累, 以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总结。除记笔记, 做摘抄、写体会外, 还要教会盲生进行自我总结。课外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以后, 自觉进行总结, 认真统计一下, 自己看了多少文章?积累了多少优美词句, 段落篇章?写了多少篇读书笔记?有些什么体会和收获?存在些什么问题?打算如何改进?等。

善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教师要指导盲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和形成的阅读能力广泛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去, 并把课内外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 所汲取的“营养”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上, 养成读以致用的好习惯。

上述方法, 可使盲生阅读面逐步扩大, 阅读量不断增加, 独立阅读的能力会日益增强。他们将不仅满足于“看书”, 而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会逐渐关注人物命运, 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 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 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文化积淀, 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盲生可借助网络达到理想的阅读水平, 但需要科学的引领。具体方法为:通过竞赛、展览、故事会来激发阅读兴趣;通过人物延伸、情节延伸、作业延伸来指导课外阅读;通过多读、勤思、积累、总结、善用来培养阅读习惯。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外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6, (10) .

[2]王思红.学会阅读[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3) .

环境指导 篇8

一、自主探索, 体验动作

要充分挖掘体育环境材料的运动功能, 教师必须选择适宜的体育环境材料, 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引发幼儿在特定范围内的运动反应, 组织幼儿自主探索某种基本动作。

案例:在小班体育活动《奥特曼打怪兽》中, 教师提供了沙包、奥特曼头饰、怪兽脸谱等材料, 并设置了木板墙, 让幼儿自主探索如何将沙包扔过木板墙。由于将沙包扔过木板墙后, 就可以打到怪兽, 所以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个别幼儿气馁时, 教师予以积极引导:“你看××是怎么扔的?”“怪兽正在墙后面伤害小动物, 扔过去就能拯救小动物了。”

怪兽脸谱等适宜的环境材料, 调动了幼儿自主练习投掷动作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幼儿的言行, 尽可能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导向投掷这一特定动作技能的练习, 并通过暗示提供给幼儿有关的动作信息, 促进幼儿投掷动作技能的发展。

二、交流研讨, 提升经验

交流是让幼儿介绍各自的经验与方法, 研讨是让幼儿探讨疑问、补充说明。交流研讨的过程是幼儿将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的过程, 更是从感知到认识的质变过程。因此, 在观察幼儿探索环境材料的动作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幼儿交流研讨, 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动作经验。

案例:在大班体育活动《学习匍匐爬》中, 教师先启发个别幼儿展示如何完成解放军过障碍的游戏情境———用什么动作从挂满铃铛的绳子下面过去, 又不会碰响绳上的铃铛。然后组织大家交流, 最后总结出哪种动作最好。经过教师或同伴的示范后, 大部分幼儿都能领会并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

分析:无论组织哪种内容的交流研讨, 教师都要认真观察、准确把握现场状况, 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动作经验, 将实践体验及时进行提炼、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三、定向练习, 巩固发展

在交流研讨过程中, 由于作为典型的知识经验、动作经验, 大都是幼儿个体经验的综合或概括, 所以, 要想被大多数幼儿所认识并掌握, 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应用。

案例:在巩固小班体育活动《奥特曼打怪兽》中, 教师提供了辅助材料“动物房子、高处悬空的绳子”等作为投掷目标, 以避免幼儿往低处投掷的错误姿势。这些辅助材料对幼儿动作的纠正有暗示作用, 再者幼儿有了具体形象的参照物, 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愈发高涨了。

分析:除了提供在活动中为达到最主要的锻炼目的所需的主材料外, 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辅助材料。它不仅能纠正动作、提高技能, 还能起到调控活动量和激发幼儿自主创新地开展活动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 迁移运用

在幼儿已掌握了正确的动作技能的情况下, 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多形式的环境材料, 帮助幼儿将所掌握的动作技能内化, 然后在新的情境中自主应用, 逐步做到熟能生巧。

案例:在中班体育活动《有趣的扁担》中, 教师深入挖掘扁担的多种功能, 以参加“化装舞会”为游戏主题, 创编游戏玩法, 并提供辅助材料, 如重量不一的礼物, 宽窄不一的平横木等,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大型体育器械、树林、斜坡、草坪等, 插一些标记, 设置了过草地———为小兔挑选礼物 (用扁担挑物) ———遇到小刺猬 (拿扁担赶球) ———翻山越岭 (跳过扁担摆成的障碍图形) ———走过独木桥 (用扁担放在地面上练习平衡) ———到达舞会现场进行联欢等游戏情境。

浅析风水学对居住环境设计的指导 篇9

关键词:风水学,室内设计,指导作用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之一, 它吸收融会了包括美学、伦理学, 以及宗教、礼学、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 最终形成了独特理论体系。现代研究风水, 不是讲封建迷信的风水, 而是传统风水学的去伪存真, 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 顺应自然, 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 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1 居住环境设计与风水学

1.1 风水概述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 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 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 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 利用阴阳之平衡, 来获得吉祥之气, 从而促进健康, 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 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 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1.2 室内设计与风水学

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有许多科学的内容, 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居住的生活环境的重视。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给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风水学非常重视这一点。但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 使人类得到其极大利益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人类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污染日益加剧。所以, 文明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不得不总结历史教训, 以借鉴和发展科学的环境工程学, 同时也要纠正人与自然关系的非正确观念。

2 风水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现代风水学对居住环境设计的影响渗透到很多方面, 包括空间的布局、形状、色彩、材料的选择、绿化的配置、室内的采光与照明等。例如:传统风水学认为室内各部位功能有如人体的各个器官, 均有新陈代谢的作用。气在室内必须平衡地普遍地流通, 从大门通道到卧室、厨房、书房、客厅之气, 要顺畅地出入。尤其大门和窗子是房屋的口和鼻子, 使室内室外之气分开。大门之气经由室内门窗、通道、墙壁、屏风、屋角、家具等物品, 引导至各个空间。然后, 室内居住的人, 才能获得健康的平衡之气的滋养。

3 风水学对居住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

建筑风水上无论是五行或阴阳八卦, 最高原则是平衡原则。这种平衡原则对于房屋、房间、地基、屋形都以方正为吉, 歪斜缺角为不吉。建筑构件影响着家宅或家寓的内部环境, 所以, 重要的是设计好建筑内部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给人以舒心愉悦的感觉, 一般来说也是好的风水格局。下面就探讨一下风水学对居住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

3.1 客厅的风水

在现代的住宅设计中, 从阳宅风水的角度看, 客厅所占的面积不宜太大, 要给卧室、厨房等留有适当的空间。房屋住宅不能用于炫耀, 而是为一家人的方便活动而设置, 如果不合乎住家的目的, 对客厅设计过于宽敞或装横得富丽堂皇, 则违反了阳宅风水的指导原则。

客厅在风水上称“内明堂”, 为接纳“气”的场所。所以, 客厅不宜塞满古董、杂物或装饰品, 多了会使人目不暇接, 神不定、气不顺。客厅光源宜充足, 源于通常所说的“光厅暗房”, 即客厅应保证光线充足, 明亮的客厅能带来旺盛的家运。与客厅相连的阳台上应尽量避免摆放太多浓密的盆栽, 以免遮挡光线。客厅的墙面不宜选太暗色调, 柔和的色彩搭配适当的灯光即可营造合适的客厅风水。

3.2 卧室的风水

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就是在卧室度过的, 所以十分重要。卧室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是使身心得到休息的私人空间。卧室的布局应特别注重其安静性与隐密性, 故应根据家宅及室内的气来安排好床的位置。正因为床的重要作用, 床位的摆放更显重要。睡床的摆放一般需考虑以下方面:床不要面向窗户, 特别是西面的窗户, 因窗户接收光和热, 即使是向东的窗户也欠佳, 因为居住者会被早晨眩目的阳光所妨碍。另外, 床也不能置于倾斜的天花板之下。根据“风水家”看法, 把床靠着坚固的墙, 比放在玻璃窗下好, 因为墙壁如同保护家宅的山丘或山脉一样, 给睡者以坚实的感觉。

风水上反对经常搬迁, 搬迁特别对老人健康不利, 如要搬迁, 床也不宜改变方向。床、卧室以方正为佳, 切忌圆形卧室及床, 因为方主静, 圆主动, 卧室需要安静祥和, 以中性、柔和的色彩为佳。

3.3 厨房的风水

厨房有炉灶生火煮食, 又须用水洗涤食物, 从五行的生克来看, 所以在安排上有一定的原则和忌讳水火相克。厨房的设计应尽量放置在房屋的后半段, 即使每栋住宅的方位和格局安排各有不同, 也要从隐秘、卫生视角出发, 特别是要保证主妇煮食不受干扰, 垃圾容易清理, 易于排油烟等。

厨房具有财富的象征性, 是全家人身心的补给站, 应该放置在宅内, 才有整体感觉, 不宜放在宅外或另外凸出的一间房间。厨房门不可正对大门, 《阳宅三要》指出:“开门见灶, 钱财多耗。”此格局将使家中女主人健康有损并且家中难聚财, 运气反复。厨房门不可正对厕所门, 炉灶作为一家大小的口腹之源, 须纳吉气, 厕所为不洁之地, 且厨房代表火, 厕所代表水, 水火不容, 会导致夫妻失和, 家口不宁。如果遇到这样的格局, 唯一的避免方法是改门。厨房中的各种菜刀、水果刀不应悬挂在墙上或插在刀架上, 应该放入抽屉收好。厨房也不应该悬挂蒜头、洋葱、辣椒, 因为这些东西会吸收阴气。

4 结语

在这个倡导科技的新时代, 风水观确切地说是一种蕴藏着丰富哲理的, 可资借鉴的人类环境观。随着对现代风水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我们要对传统的风水学去伪存真, 其科学的一面, 应该继承和保留下来。人文的时代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思想去看待这门学科, 因此, 我们应通过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 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 仔细弄懂风水学的理论知识, 求得与自然和谐的最佳境界, 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贵军.议现代室内设计与风水学[J].群文天地, 2009 (7) .

[2]李书琴.浅谈风水学在21世纪的住宅室内设计的运用[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7 (6) .

[3]高爱新, 曹伟华.浅谈风水学与家居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7) .

从穹顶之下看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 篇10

2015年2月2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 柴静公开发布了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纪录片中, 柴静试图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儿来? 我们怎么办?”柴静离职后自费百万完成该纪录片的拍摄, 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 去寻找雾霾根源, 并到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柴静关于雾霾的调查, 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 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尽管有人质疑柴静的真实动机与背景, 尽管纪律片中有些数据被质疑张冠李戴, 尽管纪律片没有全面分析中国污染情况与原因, 但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仍然值得肯定。因为《穹顶之下》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要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了环境法立法的重要性。

二、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

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与条件,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本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责任与任务。要保护环境, 就得有保护环境的规矩, 就得有保护环境的规则, 那就是环境法。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前提是“有法”, “有环境法”, 环境法的立法质量尤其应当得到重视。通过环境法立法促使人们, 尤其是企业, 在行动的时候注重考虑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社交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强调依法治国。因此, 完备而良善的环境法对于改善现今中国的环境状况非常重要, 环境法立法工作显得举足轻重, 要特别重视环境法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重视环境法立法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条规定: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既然立法要从实际出发, 那么在中国现今的实际情况下, 就应该确立符合环境现状实际需要的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指导思想, 是一个概括的、总的思想, 是指导立法工作如何开展的思想, 是在立法时应当特别重视的基本思想, 它影响着立法者的立法活动, 贯穿于立法过程之中, 甚至对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立法法》第六条还规定: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换言之, 立法要“宜细不宜粗”, 针对环境法领域亦是如此。

三、“宜细不宜粗”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的作用

( 一) 对于司法机关

在我国, 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进行法律活动, 具有国家强制性。而且司法机关拥有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 司法机关在处理环境类案件的过程中所依据的环境法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对于审判员来说, 因为审判员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 所以对于审判员, 环境法规定得明确与否非常重要。尽管要求对案件的定性定量的处理, 必须符合实体法的规定。然而, 如果环境法律条文过于粗糙, 法律规定不够明确, 会导致审判员弹性用法, 能够随意使用其自由裁量权, 实行差别性司法, 存在相同法律事实却出现不同法律结果的可能性, 甚至容易滋生受贿现象。只有在立法的过程中将环境法法律规定得更加具体化、详细化, 即遵循“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 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审判员的自由裁量权, 引导审判员正确适用环境法相关法律。

( 二) 对于环境职能部门

环境职能部门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 是国家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执法,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 调整具体社会关系, 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活动。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依法行政, 即环境职能部门必须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因此, 环境法立法对于环境职能部门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环境法律条文粗糙、意思模糊, 环境职能部门在准确理解上存在困难, 容易引起困惑和争议, 会导致环境职能部门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如何适用法律进行执法。也有可能为一些心存歪念的不良环境职能部门创造了歪曲立法者原意的机会, 以及和对于司法机关一样地容易给予环境职能部门创造游走在徇私枉法和依法行政边缘的机会, 使其产生受贿的念头。所以, 现今中国应该遵从“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 创制详细、明确的法律, 从而使环境职能部门有更加具体的执法依据, 促使环境职能部门更好地按照立法者的原意以及国家意志来依法行政, 依法监管、处罚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 三) 对于守法者

这里讨论的守法者, 不是指严格遵纪守法的人, 而是相对司法机关和环境职能部门来说的, 即除了二者以外的应该遵守法律、依据法律进行活动的其他组织和公民。具有模糊性或者不明确性的环境法律条文, 会使守法者不但觉得难以理解, 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根据法律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容易导致守法者违反了法律而不自知。然而, “不知者无罪”这句话在现今是不适用的。不知者一旦触犯了法律规定, 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从这个角度看, 具体、明确的环境法有助于守法者准确遵守法律, 细腻的法律条文对于守法者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不明确的法律, 可能导致守法者产生钻法律漏洞的歪念, 企图通过歪曲立法者的原意, 行走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 即不合法但也不违法, 从而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实现自己的不法欲望。所以要确立“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 使得环境法的法律条文详细具体。只要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意思, 就有助于尽可能地减少守法者钻法律漏洞的机会。

四、“宜细不宜粗”的可操作性

( 一) 立法技术

“技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由此可见, 技术是技巧和知识的总和。相对应地, 立法技术是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积累的方法技巧和知识。立法技术是立法者对立法工作的客观认识和总结, 具有客观性。客观规律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能够为人所用, 立法者能够充分运用立法技术来实现其立法目的。

从1978年到今天, 我国的立法技术在不断提高。立法技术得到立法机关和法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地方立法机关都制定了有关立法制定程序的规范。这些表明国内的立法技术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通过这几十年的立法工作实践, 立法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借助于更高水平的立法技术, 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立法工作, 为贯彻“宜细不宜粗”的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增加其可操作性。

( 二) 立法经验

从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了规定: “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到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现行《环境保护法》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 指导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乎没有环境法的状态到现今有环境保护法等环境相关法律, 我国立法者在此过程中虽然走过不少弯路, 但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在曲折中前进,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立法经验。这些立法经验有助于引导立法者更好地依据“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来进行更高质量的环境法立法工作。

而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和密切, 国外有许多环境法立法经验可以供我国的立法者学习、研究和借鉴。在此, “西学为用”对于中国立法者也是颇有裨益的。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发展规律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预见性, 从而使得环境法立法工作能够在“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的指引下, 将环境法制定得更加 精细、明确, 并且符合 中国的实 际需要。

( 三) 立法语言

中国是成文法的国家, 对于成文法国家, 其法律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立法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立法质量。立法语言, 即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表达其立法目的的专门载体。

立法语言有其专业性, 其要求比一般语言的要求更加严谨、规范以及中性, 要求做到清楚、准确。尽管立法语言不可避免地有其模糊性的特征, 模糊性是立法语言的客观特性。但是在这三十几年以来的立法中, 我国立法者对于立法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娴熟, 而且总结了大量法律上的专业术语,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弱化立法语言模糊性的特点, 尽可能地表达统一、精确的意思, 减少产生歧义的机会。基于我国立法者对立法语言的深厚认识和多年的运用经验, 有利于实现“宜细不宜粗”的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条文中的贯彻, 增加“宜细不宜粗”的可操作性。

五、结论

经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到, 柴静的穹顶之下再次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突显出了环境法立法的重要性, 要注重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的作用, 遵循“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 提高环境立法工作质量。环境保护, 功在千秋, 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 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处理。保护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在环境法的指引下, 一起保护环境, 共同守护家园。

摘要:柴静的穹顶之下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环境保护的身上。要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需要环境法的指引与推动, 因此需要重视环境法的立法工作。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几乎主导着环境法立法质量, 要遵循“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指导思想, 从而为司法机关、环境职能部门、守法者提供明确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指示。在中国立法者的环境法立法技术不断提高、立法经验丰富以及立法语言运用娴熟的条件下, “宜细不宜粗”的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穹顶之下,环境法,立法指导思想,宜细不宜粗

参考文献

[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2]陈汉光, 朴光洙编著.环境法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3]侯淑雯主编.新编立法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李庆保编著.环境法:体系解说与实例解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4.

[5]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潘伟杰.当代中国立法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7]沈宗灵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仔猪日粮下一篇:公务员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