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果分析

2024-07-22

学生成果分析(精选六篇)

学生成果分析 篇1

测绘领域包含了海洋测绘, 在测绘步骤中需要测定精准的参数, 进而描述出某一区域内的海底形态。控制测绘质量, 根本目的即为提供海洋活动必备的信息参照。针对于测量成果, 就要注重于质量控制, 从根本入手杜绝测绘中的偏差, 完善海洋测量。

1 海洋测量的基本内容

海洋测量, 是指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主要包括海道测量、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专题测量, 以及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各种海洋专题图和海洋图集等的编制。在系列工作中, 海洋测量应被设定为基础, 它服务于科研及其他各类测绘。海底测量是否获得了精准的信息, 密切关系到总体测量的质量[1]。然而不应忽视, 测量过程很易遭受到周边环境、配套设备及测绘方式的干扰, 这些要素也增加了隐含的测量偏差。

2 控制成果质量的必要性

在海洋测量中, 要依照测量海道的流程。作为强制指标, 海道测量包含了如下规程:初期的技术设计、检验测量仪器、落实日常性的测量作业、归档及整理等, 是展开海洋测量不可缺失配套的流程及步骤。海洋测量表现为较高层次的技术难度, 也设定了高水准的测量质量。如果忽视质量, 将会隐含后期测量的隐患, 干扰顺利航行。在这种状态下, 有必要依照设定好的规程予以操作, 执行测量作业的细节规范。先要编制海洋测量必备的设计书, 从基础上再去展开测量。这样才能在根本上符合技术文档[2]。

长洲水利被看作水道枢纽, 是航运的咽喉。然而通航至今, 受到河道采砂及整治航道等的影响, 水位逐年显露降低的趋向。在这种状态下, 缩减了固有的航道水位, 很难确保航行深度及通航率。在海洋测量范围内, 测量人员的总体水准也关系到精确测量的成果。若缺失了人才, 那么很难遵照设定好的流程来测量。即便设定了规程, 也没能真正落实。从目前状态来看, 海洋测量必备的人才机制并非完善, 表现为差异性的素质层次, 这也影响到精准的测量。在建设过程中, 不可缺失初期的海洋测量。海洋测量针对于选定的海区, 海底水体深浅不同, 并且不停波动, 这就增加了测量步骤中较多难点。只有重视针对测量成果的实时控制, 才能够从全面入手来提高海洋测量的精确性, 杜绝测量中的误差。

3 质量控制措施

3.1 规范作业的流程

在海洋测量中, 为确保符合设定好的指标, 应全程贯彻海洋测量的总体流程。依照规程从严测定, 不可随便予以更改。例如:在测定沿岸水体深度时, 精确的基准面标高要依照于验证得到的数值。在各个潮汐时段内, 搜集得出的基准面数据也应符合设定的精度。针对水深图示, 绘制过程中通常参照基准面的真实深度, 因而选取了验证潮汐得到的基准面, 这样也增加了拼接成果时的更多误差。若误差超出了给定的范围, 那么只能重设原先的处理流程。这种现象源自没能依照划定的基准面来确认深度, 随便更改基准面[3]。

执行测量规程, 应当积累必备的海洋测量经验, 引入新阶段内的新式测量流程。采纳前瞻技术, 有必要解析根本的测量准则、测绘内容及范围、测绘选用的方法等。经过综合归纳, 才能参照设定好的标准予以测量。在最大限度内, 发挥出优良的测绘效能, 确保测绘得到精准的结果。执行设置好的测绘流程, 完善初期阶段的测绘准备并且设定常规的测绘培训, 纳入考核流程。在特定阶段内, 可以设定竞赛性的评比, 强化测绘控制的自觉性。针对测量规程, 还需适时予以修正并完善。

3.2 构建完善的测绘机制

测绘的相关技术都在快速提升, 这种状态下的海洋测量也呈现出更高的价值。经过长期发展, 海洋测绘也配备了新式仪器及平台, 设定了处理数据的流程及方法。从全面角度来看, 拟定了测绘必备的新规程。然而实际上, 若单纯依照设定好的流程予以操作, 仍没能在根本上提升质量。这是由于, 海洋测绘不可缺失日常监管, 设置多层次的管理流程及手段。唯有健全机制, 海洋测量才会有据可依[4]。针对于测绘设备、测绘得到的资料及数值、相关性的人员, 这些都应逐步完善。设定质量控制的总规程, 作为平日学习必备的资料。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入手来落实常规的测绘步骤, 补充海洋测绘的全面环节。

为了提升质量, 设定了全方位的测量规程来控制测绘。海洋测量过程中需要注重保养仪器, 随时查看隐含的仪器故障。规范测量数据, 拟定专门性的规程。作为必备的补充, 测量控制应能在根本上确保流程的顺畅性。从目前来看, 海洋测绘设定了繁杂的步骤, 应能从严把握测绘的优质性。针对人员管理、仪器保养、归档保留各类的测量资料, 都要明确。对于专项测量, 应从根本上确保更完整的海洋测绘流程, 顺利落实设定的专项规程。测绘的进程中, 有必要慎重防控泄露信息, 最大程度上规避质量缺陷。

3.3 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

测量人员来自多样的岗位, 素质差异较大。从现状看, 海洋测量并没能配备专门的职员, 多数源自技术骨干、工程师及毕业生。此外, 某些企业筛选了士官作为测量员。在这种状态下, 测量人员没能快速熟识内外业必备的规程, 处理数据也有难度。唯有强化培训, 才能快速提升海洋测绘的专门水准。相比于其他测绘, 海洋测量面对于更复杂的多样条件, 技术性也很强。与之相应, 测绘流程隐含的矛盾及漏洞也较多。

对于测量人员, 应能设定更高层次的总体素养标准, 然而这并非短时培训即可解决的。在日常业务中, 测量人员没能注重实时性的学习, 忽视了测量规范中的细节流程。对于制度及规程, 也缺少认识。某些海洋测量的相关人员经常觉得:只要可以应对常规的测量即可, 不必再去掌握新阶段内的技术。深层的思想暴露出较重的依赖倾向, 面对测绘进程中的难点也并没能深刻解析[6]。存在麻痹思维, 忽视细微的测量偏差。缺失复合式的新人才, 只好筛选测量领域内的某些技术骨干。至于其他人员, 并没能获得必要的锻炼实践。培育复合人才, 是现今海洋测量面对的显著难题。最近几年, 测量技术在快速更新, 作业流程及海洋测量配备的仪器也表现为更优的技术性。这种状态下, 亟待吸纳一专多能的新式人才用来填补缺陷, 发挥出全方位的测量控制价值。然而, 现今可用的人才仍较稀缺, 没能胜任测量。

提升现今阶段内的总体测绘质量, 有必要调动深层次的积极性, 强化成果控制。这是由于, 人员水准密切关系到各流程的测量成果。应当接纳新阶段内的测量流程, 引入新式技术。具体来看, 提升综合测绘的水准, 要注重如下的提升思路。

1) 强化日常训练, 设定针对性的培训思路。对于质量控制, 有必要配备全方位的培训, 提升测量质量。在每年度内, 企业应设定实时的培训计划, 培训要点设定为新近的测绘技术、操作新式仪器、掌握根本的规程等。对于外业测量, 不可忽视骨干及能手的价值, 起到带动作用。对于内业处理, 要注重质量查验及数值处理的流程。在这种基础上, 设定互帮互学的新式思路。培育的目标为:面对于内外业范围内的突发难题, 也应冷静妥善去面对。岗位培训的流程中, 一边操作一边接受新知, 筛选优秀员工并且提供进修[7]。

2) 要完善多样的测量活动, 以此来调动积极性。例如知识竞赛、各月份内的考核、技术性的竞赛。争取全员都能参与进来, 积极创优争先。要强化自觉性, 企业应将海洋测量相关的所有人员都进行培训, 参与设置好的多样活动, 提升创新的热情。

3) 若要培育出更优质的新式测量人才, 还需依托技术交流。日常的交流中, 企业可尝试着筛选各批次的职员到指定的交流单位或研究所, 进行学习交流。这样做, 便于接纳新颖技术以及测绘方式。操作软件的流程中, 掌握新式方法。与此同时, 也应强化本单位范围内的技术互动, 促进彼此的提升, 起到全面的带动价值。

4 结语

技术在快速进步, 海洋测绘也提升了总体质量, 获得了全面完善。从总体来看, 海洋测绘摒除了手动定位及绘图的常规方式, 采纳了新阶段内的数字性及自动化定位, 新式测绘手段可用来搜集实时性的海底动态信息。与此同时, 海洋测量也融合了微机处理及实时的导航定位, 测量得出动态的四维信息。未来测量中, 还需不断拓展测绘覆盖的总范围, 设定更高水准的测绘流程。严格控制成果质量, 确保测绘得出的信息精确, 服务于海洋测量事业的总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辰虎, 陆秀平, 欧阳永忠, 等.多波束水深测量误差源分析与成果质量评定[J].海洋测绘, 2014 (2) :1-6.

[2]郑克斌, 翟国君, 赵立霞.海洋测量成果质量控制的探讨[J].海洋测绘, 2014 (2) :66-68.

[3]胡光海, 丁继胜, 陈义兰.海洋测量成果的质量控制[J].海岸工程, 2012 (3) :74-77.

[4]熊爱武.海洋测量中航迹控制的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3) :185-188.

[5]翟国君, 黄谟涛, 许家琨, 等.海洋测量信息处理系统[J].海洋测绘, 2012 (5) :28-31.

[6]黄谟涛, 翟国君, 欧阳永忠, 等.海洋测量误差处理技术研究[J].海洋测绘, 2013 (3) :57-62.

学生成果分析 篇2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境,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

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 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各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做,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生阅读能力成果汇集 篇3

一、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产生“想读书”的愿望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从提高习作能力来看,阅读是吸收、是积累;习作是抒发、是表达。要让学生明白:要学好语文,必须学好阅读。这样学生则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想读书”的愿望。

二、培养“爱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有阅读的愿望,使其“爱读书”的兴趣永远旺盛。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引路,更需要教师搭桥,这就需要教师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和解读文本。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升华认识,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也只有在这样的情景里,才能唤起学生盎然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学生应该通过探讨来寻找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让智慧的光芒、灵感的火花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而喜欢阅读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养成搜寻要点的习惯,培养学生“读懂书”的能力

阅读时要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和文章的连接点。我们在读书时目光不是直线的,也不是等速的。有时一目十行;有时要集中在信息难点上;有时要回顾前文,建立信息的联系。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片段摘录下来,在写文章时可以参与借鉴,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便不阅读的习惯。下面,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1.问题法

带着问题读书,即边读边思考问题,如读《中彩那天》,问题:母亲说:“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生读后基本

上就能读懂。

2.提示法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惘,教师应给以必要的指导、提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尊严》一文,当学生读到“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时,感到难以理解,教师要从以下方面点拨:他(哈默)的尊严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品质对他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迁移法

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知识迁移。《新型玻璃》中有几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在教会学生读“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这段后,可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读,其余四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提高阅读速度。

4.情境法

情境法就是学生读时,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加上合理的想象,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使课文中刻画的人物和优美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这种方法多用于古诗教学。

5.读书动笔法

①做符号。边读边思边圈圈画画,做上各种符号。如段、层符号“‖”,画在段、层末尾;精彩句、节、段符号“~~”,画在句、节、段下面;用得精神的词语符号“。。。。”,圈在有关词语下面。

②加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写上简短的批注。

③做笔记。选择适当的课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外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总之,从平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加强平时训练,依托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基本功训练、书写训练。在提高阅读能力时,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这样,阅读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张净之教学成果分析 篇4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在刚刚过去的四年语文教学实践里,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时时激励着我做一个有心却也无心的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外延和内涵都极其广阔的学科。我不断地思考、总结、学习和实践。终得以下一些浅见,望能抛砖引玉更好地提升自己。

(一)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改革尝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小学高段的阅读要求有: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后,往往停留在文本表面,很难深入文本,体会文本内涵,了解文本主要内容,以及很难用简短的话转述文章内容的教学难点。我在班上建立了“阅读本”的学习体制。

阅读本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知道”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将留存在自己大脑里的一些文本信息记下来,写一写自己读了这篇课文以后,都知道了些什么?二是“我喜欢”主要是要求学生摘抄所读课文里自己喜欢的一些词语、句子。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三是“我懂得”,“我懂得”则是回归内心,联系自身实际写一写,自己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得到了什么启示,抑或总结了什么经验。四是“我想说”,这个环节主要是把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总课文里选择一个点进行一定的扩写或者续写。可以是自己想对文章中任务说的话,也可以是自己对一些故事结局的想象或改编。

“阅读本”制度一经公布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喜爱,对于一些略读课文我更是放手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然后完成阅读本上的四个项目,再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最后选出一部分同学在全班做汇报,课堂氛围活跃,而且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费力讲半天,学生还是不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二)小学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探索

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重点主要是识字与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成了一个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最先接触到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茫然。到底应该怎么教呢?教会学生认识每一课的生字成了我最头疼的事情。看着那些十分熟悉的生字,自己却不知怎样教学生记住它们,自己真是茫然无措。结果多方面的学习和对学生的观察,我决定从读的角度入手,由老师教读到学生教读,从自由读到同桌互相指读,然后是全班齐读,又是分男女生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猜字游戏读„„可谓是穷尽读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似乎很高,我也感觉有了头绪,不那么困扰了,可结果却不怎么理想,大部分学生只是当时认识那些字,过后又不认识了。

怎么办呢?又一个大问题摆在我面前,反复思索,我决定放慢速度,和学生一起成长,于是,我让学生来“说一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答案层出不穷,我便趁机渗透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一组等识字方法,趁机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识字教学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学生会组出各种各样的词语,为了不浪费这些词语或者说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我设计了“选一选”这个学习环节,即让学生从自己所组的词语中选出一两个来造句,或者写几句话。这个环节为枯燥的识字教学课堂增色不少。

(三)小学中段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正式接触了“习作”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对于刚刚步入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一下子要将习以为常的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无疑是一件有些困难甚至痛苦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尝到了这个痛苦的滋味。但我没有退缩,我细细地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系列,从中淘取了一些可行之策供自己使用,首先是多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借鉴的原型,以及写作的灵感。

学生成果分析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67-01

一、作业要分层布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传统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向一部分、忽略一部分,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够不着”,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新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学生的语文程度参差不齐,对于问题的看法、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布置“一刀切”式的作业,就容易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进行分层作业。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三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一组作业。A组为基础题,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B组为提高题,重在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适合中等生。C组为发展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难度较大,一般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大家都能够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完成作业,避免让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跟不上节奏的不良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听写成绩优的可减半抄写,甚至可以不抄,这样效果较好:基础好的学生自然落得轻松,基础差的学生为了能够减轻学习任务量,自然会在课下自主进行识字学习,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大家都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效率。

二、作业要注重创新,培养学生主观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背诵课文、默写生字,甚至是抄写课文,单调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作业形式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难以提高听、说、读、写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布置一些创新性、主观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认识能力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习优势,选择合适的作业,以便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据中外教育比较研究显示,国外教师经常会给学生留一些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而需要学生自己翻阅资料,经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开放性作业。通过这种作业,学生所获得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单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作业。在新时期我们也要借鉴这种做法,引导学生进行主观创新、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学习主人公精神。例如在学习了《我不能失信》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不能 》的文章,有的学生就写了《我不能撒谎》,有的写了《我不能落后》,还有的写了《我不能破坏环境》……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认识来进行写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间接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三、作业要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实践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大多乐意倾听,一些大道理、心灵鸡汤,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很少有学生能够听得进去。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进步布置。

例如要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广阔的学校资源,例如在班中设立“图书角”,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班级口号的制定、班规班纪的制定、班级公约的确立,板报、手抄报的稿件采写、修改、审编,都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識的好机会。另外教师也要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读的一篇好文章、看到的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描述,以便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此外也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让学生能够将自己课下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经历写出来、说出来,通过这些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内知识的学习拓展课外阅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描绘生活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个大的综合体,既有人情世故,也有风味特产,还有名胜古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善于关注社会发展,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健康人士。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国山水和家乡风景、特产的课文。学了这些课文,我们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特色的图片,感受家乡的景色之美;收集有关家乡的民间传说,体会家乡丰富的人文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素材搜集、知识整理来更好的了解家乡,培养大家良好的认识能力,以便日后更好的建设家乡。

参考文献:

[1] 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2007

“温故知新”巩固小学生学习成果 篇6

“温故”的优点分类

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使小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牢固,理解得好,应用得巧,就必须通过不断温故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因为常“温故”有以下优点。

第一,指导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温故,可以很大程度地控制他们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一天之内,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及时温故可巩固小学生记忆。

第二,不断地有新意的温故,能够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有趣的记忆学习状态。有新意的温故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将它放到新的知识环境中,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的生字时,还要把在学习一单元时掌握得不好的生字再复习一遍,就可以采用把两个单元的生字放到一起,进行认读比赛,按字的结构找出形近字分组书写,找出读音相同的,找出带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找出生字中的多音字,请学生读一读。找出笔画最多和最少的请学生写一写,看谁写的又快又正确。选出几个常用的字,请学生组词,看谁组的多。甚至可以拓展到请学生试着看字组词,用词练习说话。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温故学过的生字,可以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这样还可以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照抄作业造成小学生厌学的情绪发生。这样的温故,能够使小学生不断加深和巩固对学习过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由于不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故,可以促使学生不但熟记了知识,而且能应用,并且逐步达到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温故的过程是增强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了。

第四,温故可以使小学生逐步的从整体上把知识系统化。例如:语文学习,学生就是通过字、词、句、篇、段等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从而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第五,不断温故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掌握、应用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触发联想,这样就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作性思维。

“温故”是掌握与应用知识过程

反之,如果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很久才去温故的话,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就会遗忘殆尽,就等于要重新学习。以往每当到期中或期末的复习时,总会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笨死了”,把知识全忘了。其实,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把学到的知识遗忘了的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始终贯穿指导学生温故的后果。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年级的两组学生背诵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的记忆率为36%,一周后剩下不到10%。乙组按照我的要求及时复习,每天背诵一两遍,一天后的保持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

假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没听懂或是听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教师指导复习,再没有家长的进一步帮忙复习巩固,那么学习上的小困难就会成为学生难以攻克的壁垒,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厌学就会直接导致学习质量低下。所以小学生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够“不亦说乎”!

为此,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温故学过的知识,就每个知识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不同,因而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形式就应该有所不同,要不断地变化方法,提高难度,将学过的知识给以新的应用环境,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处于常学常新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手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掌握到应用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就小学生而言,仅凭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习是根本达不到学会的目的,更不要说是掌握和应用了。所以,指导小学生不断温故,表面上是重复,实际上是学习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复习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只有在不断温故的过程中,才能够促使小学生把学过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才能够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不断地温故实际上就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父母的帮助下,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通过不断地温故,在温故中轻轻松松地熟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知新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上一篇:催化剂污水处理下一篇:隐匿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