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选择题的讲评方法

2024-07-09

政治选择题的讲评方法(精选十篇)

政治选择题的讲评方法 篇1

我们都知道, 要提高政治非选择题的得分率, 考生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系统细致地把握基础原理知识。这是答好非选择题的前提。二是提高解答非选择题的技能技巧,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率的关键。作为一名文科考生, 如果能把这两项工作做好, 做到家, 那获得理想的成绩就成了必然的事情。而在这两个方面中, 考生感到尤为困难的是第二项。很多考生的政治科分数不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基础不好, 而是非选择题的解答能力不强。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就解答政治非选择题应掌握哪些方法和技能技巧, 如何提高这部分的得分谈几点体会。

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第一步是审题。审题就是全面仔细地阅读题目和材料, 深入把握题目要求。这个步骤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很重要。俗话说, 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是很多考生不重视这个环节, 认为把时间花在阅读题目上是在浪费时间。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合在一份试卷上, 题量大, 内容也非常多, 考试时间十分紧迫。于是许多学生粗略地浏览一下题目就开始作答, 结果是写了一大堆的文字, 而真正有益于得分的要点却不多, 有的甚至离题万里, 根本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殊不知,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认真仔细地审明题意, 我们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作答, 这样做出的答案才有可能符合得分点。否则, 写得越多, 时间和精力浪费越多。因此, 考生必须重视审题、过好审题这一关。

另外一种情形是知道审题的重要性, 但不知该如何进行审题。认为审题无非就是通读一遍设问和材料, 了解题目的大概要求和材料的大致情况, 于是作答。这种情况比不重视审题的要稍微好一些, 但还是不能拿高分。因为这样还不能充分挖掘题目的要求, 无法切中题目的要害, 做出的答案虽然不会离题, 但要点不全, 甚至有时会漏掉一些主要的得分点。

要审好题, 首先要审清楚题目要求考生运用什么知识回答问题。我们知道, 高中阶段所学的政治课本知识就有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部分内容。题目要求运用的知识不会超出这三个范围。

其次是审清楚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哪一类问题。问题的问法众多, 我们无法做到全部都见过、做过, 无法全部把握。谁也做不到所谓的“做遍天下题”。但基本的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种类型。有些题目直接就用上述三种形式发问, 这种情况就显得简单些。而有的题目却不是这样直接设问, 或者用谈谈你的理解、认识的方式, 或者请你评价、评析, 或者是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学 (政治学、哲学) 的哪些道理, 等等, 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遇到这些情形, 我们必须把问题转变为前面的三种基本类型。

再次是仔细审阅材料。现在的政治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材料题, 离开了材料, 我们就无法全面把握题意。因此, 我们要辨明材料的内容, 把握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通过仔细审题, 把握题意, 我们基本上就有了正确的解答方向。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38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 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通过审题就明确要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而且是经济手段;题目类型属“怎么样”类;材料内容为抗旱。如此分析题目, 离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第二步是破题。所谓破题就是解剖题目答案的具体要点。这个环节是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关键。能否成功破题, 全面把握答案要点, 就直接关系到能否在非选择题部分拿到高分。我们知道, 在政治主观题的阅卷过程中, 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那就是按答案要点给分, 主要点多一些分, 次要点少一些分, 与要点有差距或不相符的酌情给分。如果我们的答案要点不全, 或者漏掉关键得分点, 那这份考卷就很难得高分了。因此, 考生必须学会破题, 只有如此, 才能在政治科高考中拿高分。

破题首先是解剖题目要求运用知识范围的具体要点。我们的思维要如电脑搜索一样, 快速地回归课本, 整理出这个知识块分多少要点, 其中主要的是什么, 次要的有哪些。如前文提到的“运用经济手段抗旱”, 从“经济手段”这个关键词马上回到经济常识有关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 其三个调控手段立即跃出脑海。而题目只要求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动消失, 再深入经济手段内部探寻, 此时, 我们平时学习训练常见的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就如珍宝般抖搂出来了。

其次是破解题目类型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属“是什么”类的要弄清楚定义、属性、特征、现象、本质等要素, 同时要辨明真善美与假丑恶, 肯定前者, 批判后者。属“为什么”类的要从必然性、必要性、地位、作用、影响 (分正面和负面) 等入手, 进行分析归纳。属“怎么样”类的要分清主体是谁, 主体不同则做法不同, 做事的具体内容不同, 国家、企业、个人看到底是谁。然后理清事情要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如前面讲到的“经济手段”是国家出面做的, 主要就是财政投入和抗旱物资的价格调控。

再有就是破解材料。要划分清楚内容的构成要素, 分多少方面、有几层意思、主次如何、关键词句段等。如果是反面材料还要提出解决的主要办法。然后把材料与知识范围的各个要点结合起来一一对应。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38题第四问:结合材料, 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要把材料中的“中央领导部署下各地联动抗旱”、“《抗旱条例》出台”、“过去存在不当做法造成损失”与知识破解后得出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相关方法论结合起来。中央领导下各方协调联合抗旱取得成功体现了唯物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抗旱条例》出台是成功经验的总结, 正与认识论的“实践决定认识”对应;过去不当做法警示要按规律办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至此, 破题成功。

做政治选择题的方法初中 篇2

答题基本要求:“四审四排法”

四审:

①审题干(材料):把握关键词(主要、核心、根本等)明确题目主旨意图,确定知识范围的规定性

②审设问(正向或逆向选择、问题的指向及限制)

③审题肢(正确或错误)

④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四排:

①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重复的题肢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审题干→对照题肢→排除→择优

⑴审题干:①审设问,明确指向性和规定性;②审主体,明确主体是谁;③审材料,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⑵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的选项。

⑶排除: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就排除。若剩2个以上选项,则第二次排除即择优。

⑷择优:第一次排除后,对余下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最符合题目要求(题意、范围、主体) 的留下。

初中政治选择题常见8种题型及解法

1、概念类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技巧:命题者常在语言的表达上做文章,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比较选项,找出命题中的“陷阱”。正确选项多是立足于对概念内在本质的把握。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国务院

答案为:A

2、最佳选择题

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技巧: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推理关系,然后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组合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技巧:最好用选基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最后正确作答。

4、比较选择题

题干把具有可比性的事件或现象列出,在备选项中列出一个或几个相同或不同的,请你选出符合或不符合题意的。

技巧:把握题意,认清选项中的细微差别。

例如(多项选择):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以下能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是:

①、广大人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

②、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渠道不断扩展

③、不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5、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材料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技巧: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6、因果类选择题

原因大致可分为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具体原因是指影响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是多变的。

技巧:仔细审题干,弄清是由原因选结果还是由结果选原因;弄懂选项表示的真实意思。

7、程度型选择题

题干中,多有“主要”、“重大”、“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技巧:解题时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避免以偏概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8、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选择题是近年来试题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而灵活的一种选择题。

政治选择题分类及解题方法初探 篇3

一、识记水平类

这是考查最基础识记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课本基础知识。

例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解析:该题直接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重大意义”这个主干知识点,其中②所持观点很明显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直接排除即可。而①③④均为书本原话表述。在2007年高考文/理科基础中,这类基础题大概占了试题的一半有余。

解决此种类型题目的关键在于狠抓教材基础,准确把握教材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二、提高应用类

这类题型在设计形式上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较为准确且综合地测量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材料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一般会根据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来创设试题情景,主要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选择题,依据命题意图和题干指向—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事例引申道理,回答“是什么”。题目设问通常采用“上述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等。

例2:据文献记载,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国计民生等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其中有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反映了

A.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

C. 各民主党派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D. 各民主党派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本题设问为“这反映了”。解这道题先要弄清楚设问中“这”的含义。“这”实际上是指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议,并被采纳,产生了良好效益。联系书本基础知识,可以得出B选项“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符合题意而入选,而A、C、D三个选项均属知识性错误。

这类题的解答要紧扣材料的关键字或关键词,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形式,采取归纳法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并根据材料意向所指联系书本知识准确给出“道理”。

2. 说明事例产生的原因,回答“为什么”。此类题型设问通常采用“这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而且关系到”“是由于”“这样做的依据是”“这样做有利于”等词语,要求考生正确指出事例产生的原因。

例3: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和习俗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它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因为改变了

A. 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B. 该商品的价值量

C. 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D. 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解析:综合四个选项,我们可以发现“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和习俗等因素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动,并不是因为改变了该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是引起了该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只能选A。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联系材料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回答事例产生的原因,弄清“为什么”,同时在解答时防止出现因果倒置或二级引申的错误。

3. 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回答“怎么办”。此题型通常采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应该”等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回答出题干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教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A. 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价格

B. 扩大商品房的需求

C. 规定商品房的价格

D. 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解析:此题以房地产过热为背景,实乃考查“供求影响价格”这个知识点。根据教材原理,B、D只会导致价格继续攀升,不符合题意。而C违背了“价格应由市场调节”这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所以A选项入选。

解答这种选择题应该根据事例的性质、现状等,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当前党和国家相关的大政方针,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方法论要求,从而正确地说明“怎么办”。

(二)图表类选择题

图表在政治高考的各种题型中已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经济生活领域。图表以严谨、科学的方式呈现信息,要求考生具备分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依据图示、表格等为载体设置,解题时要注重审题,将数字、图示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从而准确作答。

例5:下表是“2002-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根据材料,针对这段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B.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C.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解析:该题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为背景,设计图表,考查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解此题需要两个因素:第一要掌握恩格尔系数的内涵,明白恩格尔系数越小代表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第二要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图表中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在2004年有所反复(比2003年有所上升),但在整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根据这两点,方能选出答案为B。

解决此类题目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图示和表格,如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其次,要认真审图,把握住图的标题、主体和注释等多个环节;再次,有效联系教材原理。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解答方法初探 篇4

一、题型特点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一般题目给出几段材料, 后面留有若干个问题。材料可分为如下几类:叙述型的材料, 一般叙述某些事例或做法;引言型的材料, 一般引用名言或重要人物的论断;图表型的材料, 一般列出一至两个图表;叙述和图表相结合型的材料。根据设问的不同, 政治非选择题可分为下面几种:简答题, 回答是什么;辨析题, 评析某现象;论述题, 分析说明如何体现某道理。不同题型的具体解答方法也不同, 因而明确题型有利于解答好非选择题。

二、答题思路及方法

1. 审准问题。

解答政治非选择题, 关键要抓住问题的设问特点及对原理的限制性规定。首先, 要把握问题的设问特点。如简答题只须简明扼要指出要点;问题为“试评析/简评……”属于辨析题, 需要联系有关原理作适当分析。其次, 要明确问题的限制性规定。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都有限制性规定, 这确定了所回答问题要运用的知识点及范围。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 具体到某一方面知识还可细分, 如哲学常识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把握此规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不致于跑题。

2. 精读材料。

政治非选择题的材料一般阅读量较大, 包含的信息多, 能否读懂材料, 关系着答题的要点是否全面。阅读材料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 带着问题读材料。考场上的时间有限, 必须先读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 抓住材料的实质。其次, 根据关键字句和段落大意读材料。高考政治材料题文字量大, 但并非每句话都重要, 阅读时应根据问题提示, 抓其中的关键字句, 掌握段落大意。再次, 筛选材料中包含的知识点和原理。例如, 2010年高考文综38题有两段材料。结合问题 (1) 阅读材料, 可把握其主要意思为宝钢重视激发员工的智慧与活力, 筛选出知识点或原理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节省了成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结合问题 (2) 阅读材料, 可筛选出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为外因, 宝钢企业的相关做法是内因。结合问题 (3) 阅读材料, 可以筛选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组织答案。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除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外, 还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政治术语, 语言规范、准确, 层次分明, 说理透彻。为保证实现上述目标, 组织答案一般应分为如下三个步骤。一是准确表达原理和知识点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前面筛选出的原理或知识点完整地书写出来, 书写时要依据问题和材料。二是紧密联系材料展开分析。原理和知识点要有, 但不能抛开材料就原理论原理, 这样容易显得空洞, 不能说明问题。三是简明扼要作总结。在摆原理、论证分析材料之后, 如果觉着道理还未说透, 可适当作总结。总结既可以指出原理的重要意义, 也可以指出问题的危害性和防止的措施。例如, 2010年高考文综38题问题 (2) 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1)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 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是宝钢发展的内因。 (3) 面对不利的外围环境, 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 使企业逆势而上。这样, 答案既有原理, 又能联系材料实际, 做到原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做初中政治选择题方法 篇5

取正法:

也叫直选法,即直接把正确答案选出来。这种方法适合做易混的题型,如果对知识本身没有深刻理解,就往往会做错。

十种情况不选

(1)表述有错者不选

(2)肢干不符者不选

(3)肢干双重者不选

(4)因果相悖者不选

(5)正误相混者不选

(6)肢干矛盾者不选

(7)间接联系者不选

(8)范围不符者不选

(9)要求单一者不选

(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职业选择”讲评 篇6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里巴巴公司上市,让万余名员工身价百万,这样的造富奇迹迅速在年轻人朋友圈中引发了一连串热议。

有人说:“在互联网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有人发出“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的感叹!

而有人则抱怨:“没赶上互联网好时代,如果早生10年,或许也成为百万富翁了。”

经过一番“事后诸葛亮”,不少年轻人反思起当初的职业选择,为自己没抓住机会而惋惜、懊恼。不过,假如时光倒流到十几年前,他们是否有勇气加入那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腾讯、百度、新东方……

请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写出你的思考、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先读懂材料。这篇材料讲的阿里巴巴上市造就万余名员工身价百万的事例,引起人们的思考。实际上是让我们对“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抓住它”这一哲学命题进行思考。机会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发现机会的人却必须有积极的态度、勤勉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大胆的决断等等。同时也包含了人在机会流逝之后的态度,是灰心丧气,是一蹶不振,还是深刻反思,重整旗鼓,从头再来?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可以从“机遇、勇气、选择、后悔、反思”等角度入手写作。

[作文示例]

错过霞满天,莫道桑榆晚

“阿里巴巴”奇迹让无数人后悔起自己的职业选择,殊不知,当年的他们正是由于缺乏远见卓识,才使他们错过了机遇。“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我不敢苟同,错过了满天的霞光,就莫要抱怨“桑榆已晚”,不如拥有远见,才能拈得馥郁花香。

哲人说:“机会不会自己上门来找。”寥寥几字,极言远见的重要性,任何机会都未明码标价,关键看你能否挖掘出它的真正的价值。拥有远见卓识,无疑为发现机遇提供了垫脚石。拂去机遇表面的浮尘,是远见,让你沐浴于霞光满天。

拥有远见,让你能在纷繁迷乱的喧嚣世间寻得一方竹林,潜心开辟事业。他,秉烛夜游,虽身负高龄仍老而弥坚;他,斋戒素食,于青灯古佛旁深研佛法;他,笔耕不辍,以半壁青灯漂白思想。他便是南怀瑾。心有木兰,濯濯君子,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远见让他认识到佛禅和一的重要性。无慎浮世虚浮,他以远见成就佛学真我,在川九年,终得大成。

远见让南怀瑾穿越喧嚣浮世,摘得万仞山上的佛学灵芝,开辟佛学竹林。心怀远见,让他尽享次第花开。

拥有远见,让你在面对选择时能遵循内心,尽显智者风范。她是才女,亦是“铁娘子”,她便是汉娜·阿伦特。师从海德格尔,师长归顺纳粹的行为让她不解,她对纳粹命运不佳的远见让她忠于内心,忠于犹太。集中营中的所见所感和她相信纳粹必亡的远见,让她敢于书写内心的想法。《纳粹理性批判》更是让她一往无前。汉娜·阿伦特用她的远见保全了自己,更是推己及人,将思想内涵书写得酣畅淋漓。

巴尔扎克说:“拼着你的一切,奔你的前程。”诚如斯言,用智慧、耐心、勇气助你奔向前程犹为重要,但远见卓识更是必不可少。以远见为帆,棹梦想之舟,方能摆渡到成功的彼岸。

君不见梁思成有远见,奔走呼号保古城,君子高标留千年;君不见陈寅恪有远见,不理世俗铸《柳如是》,思想境界连绵不已;君不见朱绍侯有远见,呕心沥血写罢《二十四史》注解,思想内涵与天齐。

为山九仞,片石为基;为海九丈,滴水为基;为人于世,必得以远见为基。如此,你将再也不会错过霞光满天。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终于放寒假了。吃过早饭,妈妈对女儿说:“小心肝,快过年了,听说超市里进了很多新鲜货,你去看看有什么需要的。”临近中午,女儿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妈妈急切地问:“怎么样,收获不小吧?”女儿懒懒地说:“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诗歌有诗眼,材料作文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能揭示材料中心意旨的词语或句子。这则材料中,能体现核心内涵和命题意图的“题眼”是女儿回答妈妈的哪句话“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正确、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为审题立意的最佳突破口。解读本题,要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获”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独立、审慎的价值判断。

政治选择题的讲评方法 篇7

一、计算题目 (概念内外涵, 分步计算)

对于计算题目, 平时教学中一定讲清各种概念的内外涵, 考试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句话计算一步骤。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 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6元B.10元12元

C.20元24元D.8元16元

解析: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1) 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 甲产品的价格为:10/ (1+20%) =5元, (2) 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 物价上涨20%, 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 (1+20%) =6元。故答案为A。

二、考定义观点范围 (以小偏大、断章取义)

在政治选择题中, 有一类是以“……是”、“……是指”设问方式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的, 这种类型, 可以运用看看范围大小去选择。也就是说, 从“属性”上看看大小, 防止断章取义, 范围大小搞乱。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28.1912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 却被大多数数学家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 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 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 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创新性, 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4) 认识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1) (2) B. (1) (3) C. (1) (4) D. (2) (3)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因此 (3) 观点以小偏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 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 因此 (4) 观点断章取义。排除 (3) (4) , 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三、说明、表明、因为 (选核心观点、作用、意义, 一般定义不选)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通常是用“说明、表明、因为是”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意义往往是讲作用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作用, 一般定义不选。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1.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 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 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 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 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

A.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议席分配未能真实反应选民意愿

C.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解析:其中A选票、B议席分配、D英国议会内阁制是一般观点, 不是我们政治科核心知识, 只有C两党制才是政治科核心观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四、组合题 (相似、最好原理)

组合选择题, 是介于单项与不定项选择题之间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 答案是以组的形式存在的。选择时, 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四选三的, 只要排除一个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 然后选择不包含这个要素的组合, 便可以了!第二种情况, 组合比较复杂, 四选二或三甚至四或者是一的, 这时, 就应该采用选择最好的一个。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 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 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此背景下,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

(1)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盈利水平 (2)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3) 提高出口退税率, 鼓励企业出口 (4)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扩大积累基金

A. (1) (2) B. (1) (3) C. (2) (3) D. (2) (4)

解析: (2) (3) (4) 属于政府行为, 但是 (4) 不符合现实, (1) 是企业行为, 根据相似、最好原理, 选C。

五、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通常是因为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贬义、褒义、现象本质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漫画图表题 (贬义、褒义、现象本质) , 相反定义不选。

(2010年高考重庆卷) 25.生产相同的产品的甲乙两企业200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由上表可知: ()

A.甲的利润低于乙B.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乙

C.甲的经济效益高于乙D.甲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乙

解析:其中利润、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三者都是现象, 它们综合反映了经济效益这个本质, 所以选择C。

六、决定作用 (产生) 和反作用 (影响意义)

这类选择题在政治科选择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通常是用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等设问将题干与题肢连结起来。由于事物的内容往往是讲作用的, 因此, 解答时, 关键在于确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作用, 决定作用 (一种观念的产生) 和反作用 (观念的影响意义) , 通过思考材料相反作用不选。

(2009年海南卷) 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 如电视机, 直升机, 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 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 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 表明: ()

(1)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 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意识因其创造性, 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4) 意识因其能动性, 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1) (2) B. (2) (3) C. (1) (4) D. (2) (4)

解析:题目中心是讲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意义, 不是讲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生, (2) 和 (3) 是讲一种观念的产生, 但是 (1) 和 (4) 是讲观念的影响, 因此选C。

七、主体 (角度) 不同, 并列观点不选

在选择题中, 我们还经常会遭遇到这样一些设问字眼的, 如“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 等等, 对这些, 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主体 (角度) 不同, 同时并列观点一般不选, 因为只讲此一个观点, 不讲彼观点。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是: ()

(1) 增强党内民主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2)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4) 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教材可知党内民主属于制度建设, 和 (2) 思想建设、 (4) 执政能力地位是并列的, 题目内容是讲党内民主, 材料没有体现 (2) 思想建设、 (4) 执政能力这一观点, 因此本题选B。

八、关键词, 中心句

在选择题中, 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设问字眼的, 如“正确的是”、“主要表现为”、“违背了”, 等等, 对这些, 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关键词法”, 就是从题干与设问中寻找关键词, 就好像散文有“文眼”, 选择题也有“文眼”, 那就是它的关键词。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 就找到了选择的方向。

(2010年全国高考Ⅰ卷) 32.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 “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

(1) 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 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3) 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 (4) 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本题目“人民的尊严”是关键词, 中心句, 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 观点错误,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府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3) 观点错误, (2) (4) 正确且符合题目意思。

如何上好生物选择题讲评课 篇8

一、课前准备

在前一节课教师要求学生将测试或练习的选择题答案用答题卡填涂好, 然后采用计算机阅卷, 得出每小题的正答率及每个选项的人数。根据改卷结果将试题分为三类。

1. 必讲题。

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低, 且各选项之间的人数相差不大, 也就是说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多, 难度大, 所以必讲。若正答率高, 错选人数高度集中于某一项时, 也就是说该选项是主要的干扰项, 因此这类题目也必须讲。

2. 选讲题。

这类题目的正答率较高, 错选项人数较分散,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时间安排选择讲或不讲。

3. 不讲题。

这类题目的正答率很高 (一般有90﹪以上) , 教师没有必要在堂上讲评, 可鼓励答错的学生课后个别提问。

二、课堂讲评

讲评课不能单一地对答案, 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思路, 注意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讲评什么?如何去讲才有效呢?下面就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 快速阅读, 抓住关键词;第二遍, 放慢速度, 缩小范围。

例1: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 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解析:突变体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形成的, 其表现出了异常性状。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与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的性状相似, 只能初步说明基因突变后的遗传效应是什么, 而非抑制剂诱发引起了突变, 即在使用抑制剂前已发生了突变。

答案D。技巧总结:有些选择题的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 读第一遍可能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 通过抓关键词, 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 然后结合选项, 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白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和能力要求等。

2. 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 “逻辑错误”排第二, “表述错误”排第三, “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 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 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 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 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 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 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 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B。技巧总结: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 涉及“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约占选择题的一半。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掌握“错误原理”, 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虽是正确的, 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

3. 启用“对比思维”, 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用先对比, 后排除的思维。表格、图表, 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 一般能剔除个别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 就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 推导出未知的知识, 进而作出判断。

图表类试题, 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 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 注意横向、纵向对比, 或者多方向对比, 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对于一些涉及新材料、新情境、新知识等内容的选择题, 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

4. 常见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 认真审题, 确定解题思路。由于高考注重对考生能力的培养, 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 一旦审题失误, 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 清除干扰, 挖掘隐含条件, 明确题目要求, 显得尤为重要。

(2) 审限定条件。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 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 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 如是、不是, 正确、错误, 等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 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叶肉细胞、根尖细胞, 细菌、真菌,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等等。这些限定条件, 其设问指向不同, 往往提示了解题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 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5. 学生错题的整理。

抓好学生的错题整理市提高成绩的环节之一, 错题可以整理出来让学生重新练习, 一些比较好的题可以在练习中多次出现, 保证学生能做对。

政治选择题的讲评方法 篇9

一、课堂导入方法的选择———建议按主体分类选择

(一) 以教师的启发性为主

在此种导入方法中教师是“导演”,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活动, 从而自然地进入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当好这个“导演”, 常用方法如下。

1. 预习导入。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可以是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设置, 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布置的预习问题一定要具体, 不宜多、难;二是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此法为广大一线教师广泛采用, 对提高新授课有效性大有裨益。

2.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这个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教学中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的第二单元“把握思维的奥妙”时, 我和学生一起复习已学知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和学生一起构建已学知识的体系, 随后提问:“那我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吗?”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3. 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是教师从不同角度, 设置带有有启发性的悬念和疑难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古人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此类导入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 使师生产生共鸣。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与税收”时, 我问学生:“你买肯德基时服务员主动给过发票吗?不给发票违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此法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的教学尤其适用。

(二) 以学生的能动性为主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演讲、表演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1. 问题 (卷) 式导入。

教师围绕本课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口头或书面) , 内容可以多样, 教师则通过归纳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引入主题。在讲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时, 课前一分钟我以问卷的形式提问学生:“什么是你心目中的小康?”学生的回答内容多样, 我稍作归类, 带着学生的回答自然地进入了新课,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法若与主题情境教学方法相结合, 即将本课教学内容放置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情境中, 贯穿教学过程, 课堂则会亮点频频。

2. 演讲式导入。

教师让一位学生演讲一两分钟, 演讲的内容可自行安排, 话题要围绕本课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演讲话题直接设问, 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的知识点。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时, 我虚拟了某镇镇长就职典礼, 让学生就古镇保护和开发发表就职演讲, 都当一回“领导”。学生发言后, 再阅读教材, 文化的作用清晰多了。此法可为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的章节增色不少。

3. 乡情导入。

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 一提起家乡的知识, 学生就会倍感亲切, 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 以此导入新课, 入情入理, 异地借班上课或参加各类评优课比赛时使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以各种教学媒体的直观性为主

随着科学的进步, 各种教学设施相继进入课堂,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导入。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能够更直观地导入新的知识点。

1. 音频、视频导入。

若把音频、视频用来导入新课, 则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 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如:“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用歌曲《爱的奉献》导入, 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 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 变“厌学”为“乐学”,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若长时间、多次插入音频、视频, 亮点则变为败笔。

2. 成语、典故等导入。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用成语、警句、传说、典故等开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的抽象难度, 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我用“白马是马、白马非马”的故事导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等成语导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此法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尤其适用。

3. 时事导入。

思想政治教学讲究时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时事, 学生对时事也很关心。教师应利用一这情趣, 做好引导工作,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激起学习兴趣。如:可用祖国六十华诞的庆祝活动导入“文化与生活”知识。在《生活与哲学》中使用这一方法需要较扎实的基本功。

二、对课堂导入法选择的评价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完成课堂导入是一门需要精心设计和实行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导入是否有效的标准。

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以下一些作用:集中注意, 引起兴趣, 激发思维, 明确目的, 进入学习课题。这也是对课堂导入法选择的评价标准。具体说来, 在选择某一导入法后, 可进行如下反思。

1.能否激发学生兴趣, 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所以无论选择何种导入方式, 都必须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时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就是合适的。

2.能否抓住学生个性和教学内容, 体现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不能空洞无物,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导入方法要简明扼要, 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要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导入与学生实际背离, 与教学内容脱节, 不管导入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能否让学生“情动心动”, 体现情感性。“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情动”“心动”才会行动。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 在选择导入方法时, 能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不仅关系到课堂效果, 更关系到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贯彻。“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的情绪, 即用作者的情熏陶学生的情, 使之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 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思想政治课的导语设计是丰富多样的, 看似无章可循, 目标却是一样的:承上启下, 由旧入新,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2009, (修订) .

讲评思想政治试卷的原则与环节 篇10

试卷讲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但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试卷讲评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么, 怎样讲评思想政治试卷呢?

一、讲评试卷的原则

1. 研究试题, 选择讲评方法。

(1) 研究试题, 分析解题思路。教师在讲评试卷前一定要研究试题, 首先在限定的时间内认真做一遍试卷, 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 客观地给自己评分。这样, 教师就以体验者的角色获得了答题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从而在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 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

(2) 立足实际, 研究讲评方法。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 因此教师要在研究试题和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选用一种操作性强的试卷讲评方法。

2.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学生在作答试卷时都经过了一番思考, 无论答案是否正确, 他们对题目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 获得了一些体验。因此, 教师要启发学生改正错题, 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探讨错题, 获取知识, 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采用灵活多变的试卷讲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正面入手, 从分析到综合;反面入手, 分析典型错误, 寻找最佳解法;以点带面, 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这些都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方法。

二、讲评试卷的具体环节

1. 成绩分析。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成绩, 以便把准脉搏, 对症下药。

2. 指导学生审题。

学生考试失分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审题, 不会提取试题中的有效信息, 因而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必须加强对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是对材料进行归纳的过程, 当然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点。 (1) 审材料。学生必须辩证地对材料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具体来说, 第一步细读材料, 对材料分层次;第二步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子, 概括每一层的中心思想, 把材料浓缩为一句话或几个简短的词组;第三步按归纳出来的中心思想找教材中的知识点。 (2) 审问题。即认真研读设问, 找准关键词, 把握试题的规定性。这里的关键词是指能直接刺激我们感官的信息, 能规定答题知识范围的内容, 它能让我们确定答题的依据。

3. 链接课本知识。

通过审题, 学生就知道了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教材知识, 具备一定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运用教材内容。

4. 错题展示。

学生知道了答什么内容后, 自己得分低的原因也就明白了。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教师很有必要让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错题。展示错误毕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 教师要采用激励的语言和期待的眼神唤起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敢于当众剖析、反省自己,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提高纠错能力。

5. 错题诊断。

在一部分学生呈现了自己的答题情况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调动其他学生, 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标准给这些同学的答案评分,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标准, 并对这些同学的答案进行诊断, 错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错了, 怎样才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能让其他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6. 及时呈现参考答案。

在错题展示、学生评分、错题诊断之后, 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呈现参考答案, 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答案和给别人的评价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进行再认识和再归纳,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7. 错题整理。

上一篇:石油安全问题下一篇:学生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