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方法

2024-07-23

提问方法(精选十篇)

提问方法 篇1

一、使用趣味性提升提问,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好奇心极重,生动、有趣的东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老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提问时,就应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喜好,对数学提问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独立对本课进行阅读,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直接进行本课内容的讲解,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物雪雕形象,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课件中这些趣味性十足的雪雕,你们认为他们都是什么动物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老师要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堆雪人是冬天特有的活动,那么在你们的眼中,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预习,你们认为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使用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与老师有效的互动下,增加自身的学习意愿,这时在开展语文教学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问题的目的性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很多文章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老师进行提问的素材,使用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强化问题的目的性,例如在讲解《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作者去湖中赏雪,但却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既然有人,为什么还说没有一点声音呢?”以此问题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并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对本文再次进行阅读,当对此文深入研究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修辞手法,是通过这种简练、朴素的方式,来对湖中的雪景进行描述。这样有目的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对问题的开展效果进行强化,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使用课堂问题对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锻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提问手段,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技巧,并希望以此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归纳能力进行优化。例如在讲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要以“同学们,你们听过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这一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本课课文联系起来,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讲解完所有问题之后,老师要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学完本课之后,你们对于自然的语言是不是更加喜爱了呢?”,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之后,老师要在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但目前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你们愿意大自然受到伤害?”“那你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文章,而是从多层面、多方位,对文章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助益极大。

四、注意问题难易程度的搭配

想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只是使用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要根据新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确保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课文内容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并要将其合理安排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问题组合,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例如在讲解《藤野先生》一课时,老师就可以使用问题组合来开展本课的教学。教师首先提问:“鲁迅先生第一次看见藤野先生,先生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黑瘦、八字须且戴着眼镜”,老师这时要再次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藤野先生是位什么样的人呢?”通过再次认真阅读,会回答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且认真负责的老师”,老师要就此再次深入提问:“你们都是通过文章中哪些语句总结出的呢?”在经过一系列的提问之后,老师要运用最后一个问题将学生代入到本课的课文学习之中,有了之前的提问环节,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透彻,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不言而喻。

五、结语

语文学习对于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初中老师要不断对自身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要强化课堂提问的使用质量,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水平,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彩莉.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怎样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篇2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 篇3

一、确保问题表述的清晰度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次不齐,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特點及英语的特殊性,尽量使用学生能听懂并且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问题的表述应清晰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板书、表情、身势语、图画等各种手段来降低语言的难度,让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清楚明白。换句话说,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创设情境,使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另外,教师对于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周密地考虑,避免范围过大或过小,为学生思考问题指明方向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把握问题的密度与频度

评价一堂英语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提问的多少,而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否调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提问过程中,学生会处于极其紧张焦虑的状态,如果问题过多,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不在于量,而在于质。一堂好的英语课中,教师应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且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回答的问题的难易应有所不同。

三、问题设置的广度与梯度

提出高水平问题固然重要,但高水平问题与基础水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提出一定数量有关事实的基础水平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事实材料,从而为学生回答和提出高水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整合学生大量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关注问题的延伸、拓展度

在课堂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预设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延伸、拓展。而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从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教师设问时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方向,充分估计学生对其可能作出的反应与回答,努力做到设问思变,有备无患。

总之,只有能促使课堂双方均能积极参与的提问才能对课堂教学与学生输出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若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与回复,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时,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优势便消失殆尽了。

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篇4

教师只有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按照提问的适时、适度、有序、启智等特点, 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问题。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下列方法可供借鉴。

一、诊断探查提问法。此方法常用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检测上节内容的复习情况及课前预习情况;或检验当节课的教学效果;或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等等, 都可以采用这种提问方法。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 先提问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 (体积= 底面积×高) , 然后说道:“其实这一公式同样可用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为什么呢?通过本节学习大家就会明白”。这样, 在复习旧知中设下悬念, 孕育新知, 并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激趣设疑提问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把其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要学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探究。一位老师教沙白的小诗《红叶》时, 先出示红叶和白杨树叶各一片, 让学生观察比较。直观形象很快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了探究兴趣, 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从而为学好小诗奠定了基础。

三、难点分解提问法。遇到一些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问题, 不妨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各个去击破, 然后再化零为整, 综合为统一认识。如“松鼠有什么生活习性”这一问题, 便可分解为以下小问题:1松鼠喜欢吃什么;2松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3松鼠有哪些天敌等小问题, 然后再归纳综合为“松鼠有什么生活习性”。

四、暗示点拨提问法。容易理解却也容易忽视的地方, 教师完全可以摒弃琐细的讲解, 而从注重实效出发设计几个小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跳一跳自己把果子摘下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一位教师分析《落花生》中“议花生”一部分时, 暗示学生注意三个孩子和父亲议花生的角度不同, 然后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将议花生的句子归类分析, 顺利找到了正确答案:三个孩子从实用的角度议, 而父亲则从品质的角度议。

五、创设情境提问法。采用现代化声像手段创设切合内容的情境, 及时提出相关问题, 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灵感, 联想体味, 分析理解。一位老师讲《山居秋冥》时, 利用大屏幕先后出示了四幅画面:明月苍松、山涧小溪、葱郁竹林及花叶相映的荷塘。然后将四幅画面完整组合, 同时播放明快、优雅的曲子。待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后, 出示所讨论的问题“诗中环境有何特点”, 学生自然而然总结出“和平、安宁、幽静”。

六、知识迁移提问法。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不妨移答作问, 步步推进, 由“已知”推及“未知”,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位小学教师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先由学生熟知的整数4、2、1的关系:2是4的一半, 1是2的一半入手, 让学生表示“ 半块饼干 ”, 学生答道 :“半块是一块的一半, 把一块饼干平分为两份, 一份是一半……”老师及时总结出 简便的分 数表示法 : 1/2 (二分之一) , 这样, 循着学生知识的小步迁移, 通过简单的问题, 由旧知识自然引出了新知识。

七、协调缓释提问法。在公开场合接受提问, 学生身心都受局限, 智力活动易受到阻滞, 教师应及时友善地予以鼓励和提示。或重复质疑点, 或改变提问方式, 或给以适当提示诱导, 以缓释学生的心理压力。如一位老师让学生解释“空山新雨后”的“空”字, 学生一时语塞, 老师用亲切的目光示意他冷静思考, 并改变提问方式:“是指空空如也?”学生摇头。“是空旷吗?”学生仍摇头否定, 在老师的再三启示下, 学生终于怯生生地但一语中的地回答说:“是佛家所说的‘空’”。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与方法论文 篇5

一、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提问的形式。数学本是一门十分抽象的课程,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成绩的提升上,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和考纲内容展开。在课堂提问中也是如此,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准备好提问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像背诵一般将问题全部抛给学生,让学生找到标准答案。这种死板的提问方式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虽然看起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互动和交流,但是实际上这种提问方式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会觉得讲课十分吃力,学生也无法提高学习的兴趣。2.忽视了学生回答的反馈。课堂提问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过的,希望能够通过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但是,目前在数学课堂的提问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中的时间,在提问之后仅仅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或“不对”的评判,就继续讲述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点。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本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问活动中去,也不能对自己错误的观点进行及时的反思,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没有把握提问的质量。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数学教师都希望课堂教学中能够拥有一个十分活跃的学习氛围。于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将课堂问题设计得十分简单,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来。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这种提问和回答的状态下进行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教学氛围满足了活跃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十分频繁,但是实际上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达到思考的目的,对新学习的知识内容印象也并不深刻。最终结果就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课堂质量差。

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找准课堂提问的定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而提问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临时起意,而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重难点,明确提问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提问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根据提问的目的,我们可以将提问主要分为四类:

(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提问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也是课堂提问的首要目标。简单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想要主动了解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提问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营造某一教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以最经典的国王与数学家阿基米德下棋的故事向学生提问: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励,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只要您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以此类推,放满六十四格即可。”国王认为这用不了多少粮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么国王在64格的棋盘中会放入多少米粒呢?通过这个经典故事的设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计算,掌握等比数列的含义。

(2)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为目的的提问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为目的的提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二是进行知识的延伸。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在提问时,重点应该放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上,并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明白新知识中包含的基本概念以及内涵,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知识的延伸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同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在这一目的下教师的提问则要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同时保证对其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并了解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3)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提问提问对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数学提问,教师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一直处在一个听讲的状态,没有机会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不得不去进行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学生走神的情况,教师还能够用提问的方式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重振精神进行数学学习。

(4)以检验教学成果为目的的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提问还能够去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是学生在本堂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普遍都存在的问题一般就是本堂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今后教学的调整。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提问方式也是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弥补和矫正。2.提问做到适度和适量。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难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提问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每节数学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融入问题,会容易导致课程教学中的主题被淹没,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要进行全面、深刻的探讨,发挥其真正的价值,避免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情况出现。例如,在讲述“正余弦函数的图形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寻两个函数图形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充分掌握函数图形的特点,把握函数的最根本性质,将未知问题变为已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提问的适度还表现在题目的难度上,也就是所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过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过于简单的问题则有达不到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例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如果教师向学生提问:“两条相交的直线能够得到几个平面?”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就回答出这个问题,没有难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保证先易后难的原则。将这个问题改为“过两条直线可以得到几个平面”,这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对两条直线的关系进行探讨,如相交、平行等,自然与前一种提问方式相比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说,教师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与自己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3.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除了把握住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内容之外,采用怎样的方式让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也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事实上,课堂提问中包含着很多技巧和方法,有的课堂提问能够让课堂学习氛围瞬间活跃起来,有的课堂提问学生却不会产生一点反应。这就需要每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寻找提问中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要围绕在教学的中心问题上,让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为教学的目标去服务。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其次,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让学生透过题目找到问题的实质。避免在问题的叙述过程中出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扰乱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问题产生误解。再次,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顺序,灵活调整提问内容。根据学生在本堂课中知识掌握的程度调整问题的难度,按照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灵活选择问题的数量。最后,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提问之后的等待时间由一秒变为三到五秒,学生往往会提出更详细的答案内容,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就感会更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会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斜率的学习为例,为了能够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理解斜率的概念。教师可以以生活为例,向学生提问:我们在上坡时,同样的高度下是坡面长吃力还是坡面短吃力呢?学生通过思考之后一定会回答:坡面短上坡时会更吃力。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让学生去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去理解坡度,从而引出斜率这一概念。这种方式让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轻松理解斜率这一概念,满足教学要求。

总之,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课上的提问。采用怎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提问的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进行探讨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达到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瑞.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现代阅读(教育版),(1).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篇6

一、学生提问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1.独立思考之前的主动提问阶段

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敢于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积极地探索问题的答案,是学生提问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仔细思考。但敢于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2.初步思考以后的提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提问之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而不仅是满足于对某个具体题目的求解。

3.深入钻研以后的提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深入钻研,能提出一些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问题,有时往往连教师也难以回答。

4.创新思考以后的提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猜测和发现问题并进而揭示规律特征的能力。但是,这是提问的高级阶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这种提问能力。能达到这个阶段的提问水平,表明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向物理高、深、尖领域探索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1.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不及时深化这种兴趣,就可能会使学生在遇到较难的物理问题时产生“物理难学”的畏难心理。因此,它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案,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物态变化”后,学生会提问:“自然界中的‘雾’和‘露’是怎样形成的?”在教学“测量实验”后,学生会提问:“怎样测量一支笔芯的直径?”在教学“电学”后,学生会提问:“为什么用铜和铝来制作电线?人们是如何控制电流的?”等等。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活动已经达到了比较深入的程度,教师要鼓励主动提问的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将生活经验与物理学习相互融合,启发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思考能做出相应的解释。比如在教学“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时,笔者先让学生搓搓双手,当学生感觉双手有些发热时,笔者趁机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答案。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不爱提问,只知埋头苦学的学生,他们只追求标准答案,不能独立进行思考,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展开讨论,多质疑、多提问。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大胆联想,让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制造问题,把学生置于疑问之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提问水平。

3.营造自由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敢于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又可以消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立足学科特点,优化提问方法 篇7

一、立足历史课堂, 优化提问方法

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适度、适量, 注意所提出的问题应有相应的教学价值, 注意设计的合理性。

基于历史学科特点, 把握提问层次性。什么是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所提问题的设置上要重视进行阶梯形分层提问。所以, 对问题的设计应该像剥笋一样,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从而让学生在初步的引导中逐步理解问题的实质, 最终总结出规律。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 我是这样诱导学生的: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 其结果怎么样? 诚然, 这两个问题相对容易, 学生可以在阅读完课文之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但是我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相对深入一些: 为什么在这场鸦片战争中, 中国会失败? 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进一层的思考,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并不是说仅仅靠一两个提问就能够上好历史课。教师应该紧扣核心问题, 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感性到实质的层次问题,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广、更深的层次拓展延伸。

根据学科对象特点, 把握提问针对性。历史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科内容和学生两个, 这就要求所提问题设计的灵活性大, 但不论你怎样设计, 都万变不离其宗, 即提问应有针对性。

首先, 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诚然, 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为了进一步分解、简化、剖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有必要好好把握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逐层设问,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唯其如此, 方可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其次,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毕竟, 学生的智商、学习基础、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都存在差异, 其成绩自然有“瓜豆”的区别。所以, 同样的问题, 不一样的学生会有不尽相同的反应。因此, 提问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依据, 进行分层次的提问, 使问题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参与, 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比如在授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时, 我就这样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中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 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这场洋务运动应该怎样评价? 如此一来, 依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从而使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尽其所能、有所受益, 进而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理解历史教学本质, 把握提问的启发性。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启发性的提问, 促使其对人文精神进行探究。什么是启发性提问? 其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体会感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 在设计问题时, 应该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经过剖析、归纳得到答案。如此方能引发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提问, 如果其拟为:“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则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 缺乏启发性,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它改拟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效果则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经过比较、分析, 学生认识到, 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所以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而学生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又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章节中, 我通过启发性教学, 促使学生从日常品茶中深刻地了解茶文化, 从《梅影仙踪》等富有影响力的民俗小说中领会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理解提问实质, 促进课堂实效

注意问题适度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般来说, 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提问的难度, 依据教材的相应内容设计出一些“可望可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不宜过于简单, 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甚至会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反之, 如果过于深奥, 学生就有可能无从下手, 望而却步, 从而造成“冷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 应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以全班大部分的学生几经思考后能回答为宜。如果难度较大, 则一定要精心设计, 化整为零, 让学生走一步, 再走一步, 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情况下, 逐步走到成功的终点。

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问时, 表达清楚, 方能够使学生正确回答。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明晰, 让学生一听就懂, 明白该怎样回答。同时, 要提示思维的方向性, 使课堂教学尽可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注意思考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进行提问时切不可采取“连珠炮”式, 避免学生喘不过气来, 而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以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从理解问题到筛选信息并加工, 最终形成答案, 至少要有一分钟时间。所以, 在抛出问题后, 应该给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 才能使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准确地回答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问方法 篇8

一、铺垫性提问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 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 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例如, 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我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 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 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 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 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二、启发式提问

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 便能引起满堂活跃, 简便而有效, 启发式提问十分讲究提问的艺术。提问启发, 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 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 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 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 通过分层启发, 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的层次上,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例如, 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 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 (n-2) 的教学片断:

[师]: (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 “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 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 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 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 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 应从中减去, 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 (n-2) 。 (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 我们有第三种方法”, 并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 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 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 然后向各顶点连线, 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 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 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180° (n1) , 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p上, 组成一个平角, 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 应减去, 因此, 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n-1) -180°, 即为180° (n-2) 。

可见,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 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注重层次性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 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 分层次问。如何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 y=2 (x-1) 2 及y=2 (x-1) 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 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 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 就便于问题的解决。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层次,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 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 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 “喂”给学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四、留空反馈, 延迟判断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 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 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有时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时还应留些许时间让学生对其回答深入思考, 让学生自已纠正错误思路。

在教学《实数》时, 学习无理数概念之后, 设计问题: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B (22) /7C2π D (a5) /4

当学生选择选项B时, 不要让其他学生来帮助纠正, 这会让这位学生失去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引导学生处理不正确答案可用两种策略:一是由答案到问题的提问, 二是由问题到答案的提问。当学生选择选项C时, 可以问:“为什么选择选项C?”学生可能会答:“因为选项C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可再追问:“选项A、B、D都不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吗?”这时学生会一个一个去辨别。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进行思考, 自己能找到正确答案, 并且对无理数概念加深了理解。如果教师过早地公布“标准答案”或作出评价, 则可能抹煞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 扼杀学生的思维动力。

物理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 篇9

在多年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联系学生的知识, 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 (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 与什么有关? (答: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 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 (答: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答:串联。) 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 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 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一“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 在相互启发下, 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 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 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 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 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 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 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 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4 引起争论, 激发思考的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 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 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 设计一些问题, 引起学生的争论, 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 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 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路径 篇10

一、设问导入,创设悬念

课堂的导入部分非常重要,如果导入语精巧恰当,就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为课堂活动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创设悬念,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容。我首先拿出半截蜡烛,对学生说:“大家看一看老师的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都很纳闷,这不就是半截普通的蜡烛吗?这时,我接着神秘地说:“这看似是半截普通的蜡烛,但是它又很不普通,因为它不是用来照明的,而是有其他的作用。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半截蜡烛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的一家人以及德国的军官等人。那么,大家想一想,半截蜡烛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围绕着这半截蜡烛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展开想象,猜测关于这样半截蜡烛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神秘的语气以及精心设计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他们纷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然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中去。

悬念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

二、直击重点,突破瓶颈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互动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要抓住文本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设计,在关键处提问,让学生突破解读难点,获得丰富而准确的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初步感知文本后,学生基本上能够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之情,也对詹天佑不放弃的精神有了初步感受,但要求学生具体阐述时却有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教学难点,那就是学生对文本中提到的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要设计的问题有下面几个:(1)通过阅读文本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爱国工程师,那么他的突出成绩表现在什么地方?(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思想?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3)文本中提到的人字形线路是怎样的情况?你能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方式向大家展示说明一下其中的道理呢?这样的问题将文本的重点以及难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各个击破,在合作交流中轻松解决。如有的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演示了人字形线路的运行,简单、直观、有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抓住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所提出的问题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集思广益,合作解决,就能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变换角度,深化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这样的课改形势,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要重视创新,要注重变化提问的方式和角度,以新颖的提问方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文本。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将体会谭老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作为文本情感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概括谭老师的精神以及品质,而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深入体会谭老师的精神品质,然后在自己解读的基础上为谭老师写一段颁奖词,概括谭老师的伟大精神和社会影响力。”这样的问题设计一下子让学生想起了“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现场,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研读文本,精心琢磨词句,设计自己的语言,构思自己的写作内容。经过学生的努力,一段段精彩的颁奖词展示在大家面前。如有学生这样写道:“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却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能千篇一律,新颖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变化提问的角度和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基于拓展,链接课外

阅读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有效提问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但仅仅依靠课内知识,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在立足于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链接课外知识,丰富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夹竹桃》这一课时,在预习阶段,我就注重对相关知识的补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下节课我们要学习课文《夹竹桃》。夹竹桃是一种植物,大家对这种植物了解多少呢?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种植物呢?希望大家在学习课文之前,通过查阅书籍或者网络搜索的方式自己先了解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角度可以自选,然后我们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看一看谁的介绍更好。”这样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视野转向了课外。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获得了对季羡林和夹竹桃初步的感知,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夹竹桃虽然美丽,却是一种有毒的花,我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大作家,这样的常识肯定有,为什么他偏偏喜欢夹竹桃呢?”可以说这样的质疑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效果自然很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通过设计提问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课外,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生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有效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内容,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有效的课堂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激起一朵朵浪花。

上一篇:有效镇痛下一篇:抛石挤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