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毕业

2024-07-14

金融学本科毕业(精选五篇)

金融学本科毕业 篇1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入的加深, 金融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微观金融管理人才的培育以及通识国际规则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所以, 新建的金融学本科专业, 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体现这种金融业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依据原有基础, 通过差异性竞争策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1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特色

对于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 虽然在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较弱, 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中较为显著的方面就是有高职教育的办学经历,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 同时又与各级地方政府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决定着其专业发展定位应该是培养为社会生产活动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不仅到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 而且还应到一般企业的金融与财务工作岗位和其它新兴的各种金融机构。这样, 既扩大了学生就业面, 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突出特色

传统的重点院校金融学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更多地要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和在专业性上的高精度, 理论教学显得相当重要。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来说,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实用型人才, 必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总体上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符合金融学专业本科应该具备的基本规格要求。在此基础之上, 根据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 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同时, 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对金融、财务等专业理论的学习及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双语教学比例, 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在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中介机构及一般工商企业的财务、营销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通过构建上述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理论水平高于一般的专科生, 实践技能强于传统本科生这一目标。

3 精心组织教研、教学活动, 构建课程体系

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因此,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有必要对过去定性的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 只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偏重理论研究的课程设计思路。逐步向以微观金融课程设置为主, 偏重市场, 偏重微观层面的研究, 与西方办学理念融合。缩小与西方学界存在差距。改变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 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不尽合理等问题。

所以,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应更加注意遵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逐步增加微观金融学领域的课程, 最终形成以微观金融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通过适当整合, 减少专业必修课的比重, 从而有效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校在金融教学、教研等方面的特长, 通过开设大量的具有特色、实用性以及非常细化的专业选修课, 有效地构建出一个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

4 注重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实践、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把握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政策, 在实践中掌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微观经济分析工具, 培养学生对复杂金融运作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

围绕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通过建设校内、校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为学生营造仿真的学习环境, 培养理论知识深厚、扎实, 实务运作能力强的金融理财人才;通过社会调查、阶段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经济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为学生安排股票、期货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岗位实习等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般工商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使学生直接接触和了解金融、财务管理体系的运作。通过以上途径来实现有效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 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在实验教学方式上, 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 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还应对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围绕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阐述, 并随着研究成果而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并能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验资料, 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

5 加强教学管理, 构建富有操作性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构建了富有操作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是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以专职专业教师为骨干, 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优化、实力雄厚、充满活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精良师资队伍。其次要加强专业学术科研工作,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第三是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加强专业基础建设。第四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或实训基地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确保人才培养的物质需要。第五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第六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资源, 开辟校内、校外两个课堂,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实现开放式、多途径办学, 并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范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J].理论界, 2006, 1.

[2]史焕平, 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6.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3、注意选择自己熟悉及兴趣的问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 篇3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 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 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 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 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 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 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 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 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 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 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 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 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 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 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 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 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 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 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 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 学生自主性较差, 依赖性强, 缺乏创造性, 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 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 适应期长,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 实验室设备落后, 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 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 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 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新专业的不断开设, 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 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 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 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 运行不稳定, 升级能力不强, 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 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 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 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 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 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 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 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 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 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 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 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 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 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 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 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 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 发挥各平台的作用, 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 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 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 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 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通过仿真模拟, 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 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 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 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 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 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 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 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 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 打破课程界限。例如, 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 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 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 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 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 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 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 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 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 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 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 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 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 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 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 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 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 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 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 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 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 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 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 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 根据模拟交易系统, 分析软件,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3) 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 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 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 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 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 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 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 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 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 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 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 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 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 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 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 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 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 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 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 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 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 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 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 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 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 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 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 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7) .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2) .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 2008, (5) .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4

(一)国际金融问题

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

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

4、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思考

7、治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分析

8、论人民币汇率机制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景

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0、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11、对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考

12、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

(二)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当前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2、对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分析

3、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5、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6、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三)利率问题研究

1、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研究

2、试论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

3、中央银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4、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5、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6、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思考

2、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3、构建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

4、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贷款问题

(五)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问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3、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4、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5、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浅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7、股指期货研究

8、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9、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10、我国证券市场反内幕交易监管

11、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

12、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研究

13、投资基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途径

14、中国风险投资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15、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模式

(六)银行及信用问题

1、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3、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

4、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5、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建议

6、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障碍及对策研究

7、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8、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9、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10、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问题研究

11、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3、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14、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理性思考

15、我国电子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6、银行业外汇风险及管理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2、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3、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4、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5、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6、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

7、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8、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八)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的制度创新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4、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6、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8、农村信用合作发展方向

9、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10、我国民间融资的现状及对策

(九)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1、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

2、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

3、试论保险品种的开发与营销

4、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

5、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6、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金融学本科毕业 篇5

一、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探索。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普通公共课主要有政治理论、中国革命史、哲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与大学语文等课程。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指所有财经类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常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国际贸易、管理学、经济法概论、货币银行学等11—15门必修课程。这两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学分比重往往要比国外高校高得多。金融专业课程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央银行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 基本涵盖了主要金融学科的分支领域。总体上看,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丰富与科学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偏重于理论, 缺少实用性

金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现实看, 这一定位比较高调而又相当空洞。希冀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就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定位直接导致在课程的安排上偏于理论基础, 而缺少实用性课程。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 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 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课程体系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为了扩大金融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知识, 各高校普遍开出种类繁多的专业课程, 但有些专业课程的体系性和层次性安排较差, 没有注重循序渐进, 各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一些知识点往往好几门课程都涉及,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而另一些知识点往往会被遗漏,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3.课程内容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

高校金融学专业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内容匮乏的问题。而且, 专业选修课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 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 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时效性差。同时, 学生对于专业选修课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选课安排。

4.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 宏、微观金融课程的比例不尽合理

在较长一个时期, 国内金融学界理解的金融, 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课程为主, 大抵属于西方学界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宏观金融研究内容。相应地,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 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偏重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 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不尽合理。

二、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注意突出特色和侧重点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 应注意考虑新建本科院校突出特色、强调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既要使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 又具有从事具体金融及相关业务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 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应做到理论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 同时在扎实的理论支撑下, 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循序渐进, 拉开课程的难度级差,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 将课程整合为六大模块, 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以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等为主体构成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以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为主体构成金融业务模块;以公司理财、公司资本运营等为主体构成理财业务模块。这样, 使体系的安排系统而有层次, 又突破了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把金融市场与公司财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2.体系设置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金融学的关系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逐步占据金融体系主导地位, 现代金融理论的重心从宏观的货币经济学转向微观的金融经济学, 形成了资产选择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理论体系, 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应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决定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等内容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应是:宏微观兼顾, 逐步增加微观金融学领域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最终形成以微观金融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 强调微观金融学的发展尤为重要, 因为微观金融学比较强调实用性课程, 而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这就需要对金融学课程和结构进行整合, 适度减少理论性较强专业必修课的门数, 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 开设经济学研习班、专题性的研究小组等具有特色、实用性强、非常细化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 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而开设的, 如针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成为经济热点的问题, 开设证券和房地产金融投资课程或研讨班。这些课程或紧密联系实际, 或紧扣金融前沿理论的进展, 或国际化色彩浓厚, 课程内容新颖, 更新速度快, 体现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

3.课程体系设置要注意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把握经济和金融政策, 把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微观经济分析工具, 培养对复杂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开设金融学专项问题研讨课, 就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开设这一课程并制定相应学分, 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强化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及撰写论文, 在讨论中可互相启发、促进, 从而在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诸方面得到训练。

(2) 加大案例课程比例。

通过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 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增加模拟教学。

为使学生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业务产生切身感受及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 如通过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将股票即时行情数据引入实验室, 通过购建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软件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供教学模拟操作, 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和了解金融、财务管理体系的运作, 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适应社会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J].理论界, 2006 (1) .

[2]史焕平, 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6) .

上一篇:Web零件库下一篇:开放式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