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2024-08-12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精选十篇)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1

一、理论回顾

1.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说产生于金本位盛行时期,阐述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过程,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货币的供求主要由各国的国际借贷状况决定,国际借贷又分为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固定借贷和已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仅后者对外汇的供求产生影响;同时汇率的波动在实际经济中还受利率、风险、汇票期限长短和黄金交易费用等的影响。

国际收支说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主要由外汇供求决定,而外汇供求状况主要取决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本国物价水平、外国物价水平、两国利率差和对汇率变动的预期--决定着汇率及其变动。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某种货币远期汇率是由两国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决定的,两国利率水平的差异变化必然引起远期汇率的改变。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前者认为套利机制使得远期和即期的汇率差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远期会贴水,而低利率国家的货币远期升水,汇率变动消除利率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后者认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的货币利率差,利率高的货币预期在远期将贬值。

资产市场说认为:汇率是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由人们对各种资产的需求决定,即汇率是外汇资产的价格,由外汇资产的收益高低决定。为货币分析法和资产组合分析法,前者认为两种资产是可完全替代的,本国与外国之间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物价水平决定汇率;后者则认为两种资产不可完全替代,风险等因素使非抛补利率平价不成立,短期汇率由本国货币、国内资产和外国资产三者共同决定,长期内经常账户的失衡也对汇率产生影响。

如上所述,国际借贷说及后来发展的国际收支说对于汇率波动与国际借贷之间关系的论述是较为全面深刻的,系统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汇率波动的其他因素以及汇率决定的根本原因未进行深入的探讨。资产市场说将汇率看成资产价格,更加完善了汇率决定理论,但其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以及非现实假设的前提使得该学说的结论较为肤浅、缺乏现实说服力。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对现实经济中汇率的实际变动的解释越来越不能说服人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寻求突破,以期为汇率决定这一问题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

陈雨露、侯杰(2005)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发现对外汇市场有效性的质疑是理论突破的起点;经济学家为说明市场有效性检验的失败,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形成了汇率决定的新闻模型和投资泡沫模型,并从比索问题和风险补贴等方面进行了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汇率决定的研究从宏观转向微观分析,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汇率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汇率决定的微观结构分析和汇率决定的混沌分析方法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共同构成汇率决定理论的新发展。

李晓峰,陈华(2012)从行为金融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央行干预、宏观经济基本面及微观个体异质性行为等决定因素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者可分为两类--持有回归预期的基本面分析者和持有推断预期的技术分析者,后者的风险厌恶度明显高于前者,在汇改的主要时期内,前者占主导地位,但2010年6月央行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其噪音交易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

学者们从多个方面阐明或论证了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复杂因素,或对传统理论的验证、或对新视角的思考,但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仍是学术界一大难题,本文将试图从国际经济博弈下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即主要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和以美、日、欧为首的西方大国经济的影响,从而说明经济利益的博弈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

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相对提高,使得一贯以价格取胜的出口商品失去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中国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若要维持出口,则出口企业在维持商品的国际价格不变时承担着成本相对提高的压力,从而利润减少,这将减少出口企业的数量、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若要维持利润不变,则出口企业必须提高其产品价格,而中国的出口产品一直以来大多都科技含量低、以价格优势取胜,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将影响到出口的规模,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国际游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加大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国际游资更多的进入国内市场,或直接投资冲击产品市场、或间接投资冲击资本市场,投机资本的增多会加大实体经济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同时推高虚拟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升值压力导致的泡沫如若处理不当,一旦破灭,经济也将面临崩溃的困境。

为吸纳国际游资,在中国对外汇管理采用结售汇制下,央行必须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来兑换,这将会影响到货币政策制定和实行的独立性,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累积,对中国经济是雪上加霜。

3.冲击外汇市场,加大外汇风险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本身会导致外汇市场的动荡,而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对企业的对外业务产生更大的外汇风险。一方面,企业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完成产品涉及外汇,如进口原材料时需支付固定的人民币而出口产品时需收取已固定的外汇,在此过程中的人民币升值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避险工具的未完善性,在外汇账款的结汇时,收取同样的外汇只能兑换更少的人民币,加大了出口企业结汇时的外汇风险。

就国家而言,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美元的相对贬值,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居多,这将导致大量的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国民财富损失严重,吸纳国际游资增加的外汇储备价值也将下降。

然而,对西方国家而言,人民币升值不仅意味着对手国经济实力的下降,还是发展各国自身经济的机会:如美国,承担巨额外债的国家,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改变一定的贸易逆差局面,而且可以使得美元贬值措施真正起效,美债价值下降,减轻财政负担;如欧盟,虽然影响其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欧元区内部,但人民币升值对其改变贸易逆差局面以及控制通货膨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欧盟地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虽不如美国和日本,但其立场是不容置疑的。

三、博弈均衡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利益所在,在此利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说明在国际经济博弈下中国面临的升值压力。假设此利益之争中仅有美国与中国对抗,中国可选择人民币升值和不升值两种策略,而后美国根据中国的策略选择制裁和不制裁两种策略;两个之间的经济利益表现为贸易顺差或逆差,不考虑其他经济利益。而且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博弈是完美信息下的重复动态博弈过程,彼此都充分了解双方在选择后的利益所得或所失,在此只研究一次博弈过程。

在前述假设下,中美两国面临的博弈模型如下: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时得到的经济利益大于人民币不升值时的利益,即模型中的B1、B2应大于B3、B4。

首先,如果中国选择人民币升值,那美国必然会选择不制裁,因为此博弈为动态重复博弈下的一次博弈,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后仍选择制裁,那中国在之后的博弈中再也不会因美方的制裁威胁而选择升值,因为无论升值与否美国都将制裁那对中国而言,不升值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那在下一轮博弈中,两方的选择将是不升值和制裁,即美国得到B3的经济利益,小于不制裁时的B2。因此美国在中国选择升值后将选择不制裁。

其次,如果中国选择人民币不升值,那美国必然选择制裁,因为若美国仍选择不制裁,那美方的制裁威胁将成为不可信威胁,而且美国通过人民币升值缓解贸易逆差的企图无法得到满足,那它也将利用其他措施如增加贸易壁垒的制裁方式以改善此局面。因此美国在中国选择不升值后将选择制裁。

可见,此博弈模型的两种均衡解是(升值,不制裁)和(不升值,制裁),而且对美国而言,前者得到的利益B2大于后者得到的利益B3,因此它会增加它的制裁威胁以迫使中国选择升值人民币,在现实世界中,不仅美国,其他大国也在增加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威胁和其他经济制裁手段、甚至是政治手段,中国面临的升值压力日益剧增。

四、对策分析

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2002年美元汇率持续下降,而中国的汇率政策偏向于盯住美元,美元贬值也引起人民币贬值和日元升值,因此日本为改变升值压力鼓吹人民币升值,成为此问题的始作俑者;而在此汇率博弈中,美国无疑是主力军,通过外交、国际会议等政治手段和反倾销、征税报复等经济手段向中国施压;同时欧盟地区成为此论战中的“搭便车”者,也乐于赞成日本和美国的施压措施。面对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应吸取日本和德国在应对本币升值压力上的教训和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协调汇率和利率政策,着力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1.日本和德国应对本币升值压力的不同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重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日本面对巨大的本币升值压力,起初日本采取了顽强抵抗措施,维持盯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其他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上升了10%,日元仍保持360:1的汇率水平,但随后国内经济的失控以及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逆差国的压力,日元开始走上升值之路。这一过程似乎与现在的中国很像,但实际上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如今的中国拥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主权,并不依附于美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相当的实力与之对抗,可以利用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来缓解本币升值压力。

面对本币升值压力,日本和德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汇率变动过程,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日本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试图固定汇率,但降低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终非但没能维持固定汇率而且还引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而德国采取了更为灵活务实的态度,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瞄准国内经济目标的稳定,最终国内产出和物价相对稳定,未因汇率价格中的泡沫而影响国内经济。在两种不同选择中,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关系也大不相同,日本选择牺牲货币政策来维持汇率,而德国则明确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坚决不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此外,在货币汇率变动过程中,汇率的调整速度也是不同的,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面临汇率突变,日元大幅升值;而德国借助欧洲汇率联动机制,将汇率交给市场,平稳渐进的过渡马克的汇率变动。

可见,在缓解本币升值压力过程中,除了借助国际环境,利用自身的政策措施来实现本币缓慢渐进的升值过程才是关键。日本和德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和保持独立货币政策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在政策目标取舍方面,必须强调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性;在政策协调方面,必须推行相互协调的汇率和利率政策,顺应汇率和利率的联动关系;在汇率调整速度方面,必须保持平稳渐进的小步调整政策,避免汇率的激进变动带给国内经济的冲击。

2.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建议

人民币升值问题不仅是汇率问题,还是整个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因而缓解升值压力不能仅从汇率本身着手,更要配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经济策略。

首先,整体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应对升值可能带来的出口规模下降、外需不足等问题。确定内需主导战略,构建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不仅是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世界经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

再次,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汇率市场化和灵活化。增强人民币的市场决定并不是完全将人民币置于市场风险中,而是逐步让市场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政府有力控制下,放宽汇率浮动区间。完善外汇市场结构以使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多方面的改革,如放开企业持有外汇比例,推进企业意愿结汇制;放宽银行结售汇的外汇头寸限制,提高金融机构在外汇市场上的自主性;完善央行外汇干预机制,利用做市商制度逐步减弱干预度。

最后,协调汇率和利率政策,加强国际和国内货币合作。在国内,统筹汇率和利率改革,明确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稳定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以自身力量抵抗升值预期带来的威胁;在国际上,增加双边贸易协定,增强亚洲区人民币货币的结算功能,以区域经济化解升值压力,同时削弱美元过度波动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艾书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企业经济,2012(09).

[2]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5(05).

[3]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1).

[4]李晓峰,陈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08).

[5]刘睿.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理性思考.特区经济,2007(08).

[6]游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新金融,2009(01).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2

【关键词】 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社会矛盾; 经济转型期; 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转型时期; 战略性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 人类社会; 天津财经大学;

2014年09期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失衡与金融调整渠道

【关键词】 国际投资头寸表; 金融调整渠道; 估值效应; 贸易调整渠道

2013年07期 市场化改革、风险防控和我国金融发展——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风险防控; 顶层设计; 证券市场; 经济增长; 资本账户; 股票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业; 资产定价; 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01期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线图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导向; 经济发展; 中等收人; 资本账户; 资产泡沫; 经济起飞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市场化; 资金流动

2014年01期 人民币汇率、短期资本与股价互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短期资本流动; 股票价格; TVP-SV-VAR模型;

2014年11期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中等收入; 汇率折算; 年平均; 过渡阶段; 工业化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 分配领域; 三大产业; 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水平;

2013年02期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的实际汇率制度:基于BBC框架的动态考察

【关键词】 实际汇率制度; 汇率篮子; 汇率制度弹性; 卡尔曼滤波; 状态空间模型

2015年11期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顺序安排——基于NOEM-DSGE模型的模拟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资本账户开放; 增强汇率弹性; NOEM-DSGE模型;

2015年11期 扩展三元悖论视角下的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扩展三元悖论; 汇率制度改革;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能解释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的波动吗

【关键词】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 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价定律;

2015年08期 基于MS-VAR的“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研究

【关键词】 三元悖论; MS-VAR; 汇率稳定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 资本开放;

2015年09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时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贸易收支; 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2014年02期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波动特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预期; NDF; 频度差异; ARCH;

2014年06期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外汇市场压力; 变系数模型; 货币政策;

2014年07期 人民币汇率预期与股票价格波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预期; 股票价格; NDF;

2014年08期 中国股价与汇率非线性累积过程的非对称迭代影响

【关键词】 汇率; 股票价格; KSS; 状态空间模型;

2014年10期 未竟的改革: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 启示;

2014年10期 跨期消费平滑模型与中国国际资本流动性度量——兼析汇率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平滑; 国际资本流动; 跨期经常项目; 有效汇率;

2013年03期 20 中国外汇风险的识别和动态预警研究

【关键词】 外汇风险; 货币危机; 早期预警系统; 动态Logit模型; 极值分位数;

2013年02期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物价效应分析——基于引入虚拟变量的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汇率传递; ARDL;

2013年02期 人民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顺周期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 资本账户; 人民币; 顺周期;

2013年05期 市场分割下东北亚货币的跨货币溢出效应与汇率预测

【关键词】 跨货币溢出效应; DF市场; NDF市场; 汇率预测;

2013年05期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联动关系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交易品种、政策区间的多维演进分析

【关键词】 NDF市场; DCC-MVGARCH-BEKK模型; 波动溢出

2013年08期 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已经发挥影响力了吗? 【关键词】 离岸人民币市场; 溢出效应; 国际影响力;

2015年10期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述评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收益-成本; 路径安排; 程度衡量; 前景测算;

2015年10期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子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的研究

【关键词】 国际货币影响因子; PSTR; 非线性

2014年12期 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亟需合作探寻新动力——2014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刺激政策; 不平衡; 资本流向; 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 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建设;

2015年01期 再平衡格局下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关键词】 国际金融研究; 再平衡; 经济结构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 会议综述; 资本账户; 汇率市场化; 对外开放战略; 发展前景; 投资规则;

2015年01期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联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 联动关系; DCC模型族; EGARCH-X;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新路径——基于中美产业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贸易结算货币; 相对市场份额;

2015年07期

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优国际储备规模 【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 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开放风险;

2014年03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 货币发行; 国际经济活动; 货币贬值; 布雷顿森林; 国外资产; 资本输入国; 特里芬难题; 货币国际化;

2014年04期

跨境结算人民币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跨境结算;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014年04期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领券制度及其启示

【关键词】 领券制度; 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纸币发行;

2014年06期

香港人民币企业债券发行特征及定价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香港离岸金融; 债券定价;

2014年07期

境内外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联动关系研究

【关键词】 SHIBOR; CNY HIBOR; 联动关系; MVGARCH;

2014年08期

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 汇率预期; 境外人民币存款;

2014年08期

分流外汇储备、盘活货币存量及深化金融改革

【关键词】 外汇占款; 融资结构; 货币总量;

2014年08期

金融资本跨境流动与储备货币地位——基于日元经验的研究

【关键词】 跨境资本流动; 储备货币; 日元;

2014年08期

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研究:基于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关键词】 CNH; 汇率干预指数; 央行反应函数; 央行汇率干预;

2014年10期

复苏困境重重 前行难言轻松——2012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困境重重; 政经; 国际社会; 人民币国际化; 世界经济复苏; 债务比例; 资产减值; 离岸金融中心; 求进;

2013年01期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

【关键词】 SDR货币标准;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

2013年03期

汇率波动性与本币国际化:澳大利亚元的经验研究

【关键词】 汇率波动性; 本币国际化; 澳大利亚元;

2013年04期

境内外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联动关系——基于VAR-MVGARCH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境内外即期汇率; 联动关系; VAR-MVGARCH;

2013年05期 47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程度测度及展望评估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发展现状; 程度测度; 展望评估;

2013年10期

国际货币规律探索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职能; 国际货币体系;

2013年10期

49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视角

关键词】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托宾Q;

汇率弹性提速人民币国际化 篇3

这是央行自2007年汇改以来,第二次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交易波动幅度,且调整幅度比较大,原来预计要到2030年人民币资本账户才能完全放开,现在则需要向前调整大约10年时间。

在人民币兑美元扩大波动幅度的第三天,汇丰银行在英国伦敦发行了10亿元的“人民币点心债”,同时伦敦金融城还举行了“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计划启动仪式,欲将伦敦建设成西方国家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随后,香港金融市场立即表示,将在下半年开办人民币期货交易,抢先占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制高点”;美国纽约金融市场据悉也在考虑开办人民币远期业务。

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以上海为起点,连接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的人民币全球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现货和期货市场即将形成。

由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引发的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意义有四:

首先,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会增强。表面上看,汇率自由浮动会增加企业的汇率风险,但同时也创造了避险工具——远期期货市场。

有经济学家认为,期货市场很可能成为金融巨鳄操控的市场,缺乏经验的企业贸然进入风险更大,但有市场就会有投机,如果中国企业只习惯于官方控制汇率而一直不参与人民币汇率博弈,市场风险预警机制缺失,将导致最终的风险更大。

市场波动率虽然很高,但中长期看外汇市场的风险度远远小于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既然我国已经开办了越来越多的虚拟金融市场和虚拟金融商品,则无需恐惧开放“与实体经济最近的”外汇市场。

其次,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变小,尤其是不时出现走弱迹象,并非人民币中长期升值趋势停止。人民币汇率暂停升值即反映了美元指数(综合汇率)已经扭转了中长期下跌趋势,同时反映了全球经济、尤其是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经济下滑,但这种下滑趋势应该是短暂的,尤其是中国。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值“补涨”趋势还远远没有完结,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少还有十年。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8%以上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就一定会大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劳动力价值提升,汇率一定升值,对未来十年来说,人民币贬值空间很小,升值空间却不小,现在谈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只是讲短线。

再次,人民币兑美元扩大波动幅度,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有了更清晰、更敏锐、更及时的信号。汇率市场每天的波动数据将及时地反映市场各方面参与者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健康,包括某些微观经济领域是否良好的情况。中国央行也将更多地使用汇率工具调控经济,建立以“货币价格”为核心的调控体系是市场化管理宏观经济的一大进步。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市场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人民币交易市场”的规模和交易者队伍将有序逐步扩大,不仅市场化的各类企业要进入这个市场,市场化的普通投资者也会被容许进入这个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未必意味着很快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汇率市场化提速肯定会极大地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波动率扩大将直接指向微观经济中的“非市场化因素”,提醒民营企业要崛起,国企要改革。“市场化调控”要向前走,政府“管制力度”要减轻,中国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度数”市场经济比重将大幅提高。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利益

自2003年在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 日本挑起人民币升值的争端, 从此引起了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长期以来,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议持续不断, 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在2010年,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了国际上最为常见的讨论话题, 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博弈最为频繁, 也最为激烈。进入2011年, 人民币持续升值, 人民币汇率突破了6.6关口, 创汇改以来新高。然而,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并未结束。美国财政部于2月4日公布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指出, 人民币价值仍被大幅度低估, 人民币应加快升值步伐。数天后,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出访巴西时也呼吁, 美巴两国应该联手敦促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的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焦点。

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人民币问题, 是和平解决争议国家之间经济摩擦的最好途径, 是参与国在平等的平台上表述自身观点, 在共赢的前提下形成合作意向。然而, 通过这几年的协调结果来看, 人民币汇率协调一直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果的。这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协调的最大难题。

一、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低效的原因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成为协调的焦点, 其根本是国家间的利益之争。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美国强烈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扭转对外贸易逆差的现状, 解决就业率较低的问题, 稀释国家债务, 转移国内视线, 渡过经济危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 长期保持对美贸易顺差, 因此成为美国选择的对象。国家之间的贸易部平衡常常引发国际汇率政策的调整, 人民币汇率问题由此成为美国的关注焦点。美国要求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 以人民币升值来缓解中美贸易失衡, 更多地分担美国经济调整的成本和美元贬值的成本。

而经济危机后, 美国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 致使美元疲软, 许多非美货币承受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日元、澳元、泰铢、新加坡元等兑美元汇率都触及高位。为了增加本国竞争力, 刺激经济复苏或增长, 增加就业, 欧美及对中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都希望人民币升值。这实际上是欧美等其他国家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向中国转嫁自身货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于是出现了欧洲等国家跟风美国,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现象。

然而, 短期内的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对中国而言, 是弊大于利。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经济背景、金融市场均无法承担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可以像1985年的广场协议一样给日本带来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长期健康发展的好处, 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同时, 根据对美国经济的研究, 中国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巨大的国际贸易逆差和就业问题。剔除经济原因, 中国政府也担心人民币汇率的争议的背后是美国特殊的政治目的或保持谈判筹码的战略选择。因此, 中国政府反对人民币的快速、大幅度升值。

正是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 而同时协调并不是完全的利他主义, 所以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益之争无法顺利平息, 人民币汇率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二、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的对策

汇率的国际协调的目的在于通过汇率协调机制, 做好汇率合作, 在协调国家均衡接受的前提下, 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 解决国家利益矛盾, 实现协调国家整体利益趋于最大化。

1. 进一步加强国家之间的信息沟通

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中国担负着维护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责任。不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还是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中国都以大国风范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并没有趁机“以邻为壑”。然而, 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 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有限认知, 致使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了片面的看法, 对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十分不利。

因此, 中国应当不断完善和他国之间的关系,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 保持信息的透明化, 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建立战略信任, 不断提升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 从而为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奠定一个良好的协调基础。

2. 进一步夯实国内经济基础

从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发展来看, 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完全抵制人民币升值。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 我国必须调整国家经济发展结构, 优化国内市场环境, 进一步夯实国内经济基础, 增加我国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 最终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配套的市场环境。

这就要求我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出口转化到拉动内需上来;加快我国经济实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 由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使得人民币汇率回归市场;深化国内企业体制改革, 发展自主产权, 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模式;稳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有利于形成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

3.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人民币汇率回归市场, 将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不仅有利于调整国家经济结构体系, 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也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缓解对外贸易失衡。这也是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

我国现在执行的是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通过结合主要参考贸易伙伴货币, 调整一篮子货币构成和比例, 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 减少中央银行的干预频率和干预强度,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在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中, 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逐步增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效应, 推动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将来要继续金融机构的改革, 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 推动利率的市场化, 进而促进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

4. 将利益分配转变为利益增长

泰罗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大饼原理”, 其中“饼”指的就是利益。大饼原理说明, 利益分配是此消彼长, 但是如果通过合作增加了利益总量, 则每个人分配到的利益都会增长。而人民币汇率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分配存在争议。根据大饼原理, 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 不应当只从利益分配的角度考虑, 更佳的渠道是通过国际合作, 共同将利益这个“饼”做大, 从而使得各国利益都得到提高。

要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大饼原理”, 就要求国家必须进一步对外开放, 调整国家进出口的结构, 调整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 同时减少或者消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如美国如果放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等要求, 导致中国对美的进口增加, 将有利于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 有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 有效化解中美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通过两国的经贸合作, 两国的经济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协调意味着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国家的意愿选择最优经济政策, 其中必然存在经济主权的让渡, 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过程中, 要处理好经济主权让渡与人民币汇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障我国人民币汇率协调中的独立性的基础上, 在不损害我国长远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与他国之间的协调配合, 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高晓雁,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难题与对策[J], 生产力研究, 2008 (3) , 76-78;

[2]凡戈, 中美汇率之争的远因近果[J], 时代经贸, 2005 (5) , 34-37;

[3]张玉珂、马文秀, 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01 (1) , 74-77;

[4]周力、谢作渺, 中美贸易摩擦与人民币汇率博弈[J], 经济管理, 2006 (3) , 70-72;

[5]安烨, 博弈——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J], 东北师大学报, 2007 (1) , 47-51;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5

苏教授在课上说“要将所学知识和所处时代联系起来,关注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于是我考虑在读书的时候就尝试寻找和现状有关联的内容阅读学习。

我在读书前对现状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为什么会有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却遭逢美元贬值,国债“含金量”下降的现象?金融危机到底是怎样引起的,又会对世界金融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些疑问经过读书和学习思考的过程,我努力尝试了解一些表象后面的事情发展脉络本质。也对教授形象地比喻的“做蛋糕”和“分蛋糕”(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这些天里看了《经济学原理》有关货币的一些介绍论述以及《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从最基础的货币定义、货币作用、本位的改变等等开始学习思考,到能够了解一些现状的可能发生原因。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现在的一些经济金融领域的现象说起,考虑一些可能有参考意义的面对态度和解决方法,并试图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适当的预警,还有是对历史上世界货币中心和本位体系的变化做一个以时间为标准的纵观,从而得出财富货币的积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即有关“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最后,我在读书中还留下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这篇读书笔记中,作为以后探索方向的一个参考。

正如文首所说,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巨大,特别是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持有,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人民币基础货币的主要产生方式,这样的情况使人民币“美元化”了,如果美元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稳定保值的话,可能问题矛盾还不会凸显,但是现在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它没有稳定的金银本位,而是废除银本位实行主权信用本位,这种本位下的美国货币是不稳定可靠的,它发售给我们的美元国债不过是一张张的债券,当它打着“量化宽松”的大旗开启印钞机的时候,债务就会被稀释,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含金量”就大幅缩水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之一——巨额外汇占款导致人民币“美元化”的现象。我们不能听信美国宣传的什么“限制贸易逆差”和“增加就业”,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毕竟“贸易顺差”要求美国输出商品回收货币,而这样就会减少在国际市场流通的世界货币量,“限制贸易逆差”是一个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幌子,而“增加就业”就显得更加不可行,毕竟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摆在那里,不可能人民币升值就能将“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AMERICA”,制造环节还是在美国国外发展,那就业岗位就不会增加。

还有一个现状,与前面提到的不无关联,就是所谓“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我认为这个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感觉或是臆断,这是确实存在的事实。美国以主权信用本位发行的美元只是相当于债权凭证,当开启印钞机大力推行“量化宽松”的时候,美元贬值了,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还尽量降低了,从汇率上看人民币是升值了,但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了世界物价的普遍上调让我们的发现拿在手里同样数目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少了,人

民币对内还是贬值了的,如此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

美国用主权信用货币这一不理想的世界货币,卖给了中国大量的国债,然后刺激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政府及时调控美国还要给中国扣上“操纵汇率”的帽子。虽然在长远来讲,可能人民币升值会在进口和海外投资中体现出一些好处,但是,当下我们就面临着外汇储备资产损失,以及对国内巨额存量资产进行价格重估的问题。人民币的升值必然引发更大规模的热钱进入冲击中国的市场,这将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一者减少了自身负债,二者促进中国资产泡沫的生成,当泡沫戳破的时候,我们可能又将面对如2008年一样可怕的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现在的情况呢?有一些方法可以作为参考。首先,是本位问题。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应该保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现行的是货币本位,可是面临着美元等外币对人民币币值的冲击,我个人考虑的是回归稳妥的金银本位,毕竟金银是有价值的商品货币,有保值的作用,但是它可能还会有它对应的弊端,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像金银的储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断进行下去的话,会超越金银本位的极限,如果提高金银价格的话,又将导致金银的投资目的储藏而非流通于市场,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正常运用。关于金银本位的探讨由于我阅读过的资料有限,所以暂且搁置到以后的课题中。至于《货币战争》的作者提供的“广义物价”本位制,我认为也并不是十分实用可信的,毕竟这种本位制度太过理想化,而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问题的存在。类比美国经济的货币存量衡量标准都有M1、M2等不同标准下的计算方式,如果我们定义并计算出“广义物价”指数,怎样能保证合情合理地满足人们“最关心”的资产价格通过这个计算指数都能稳定呢?提出的本位制很理想化,落实很难。

还有一种好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想法很吸引我的注意,它是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代替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储备,杜绝为了收购外汇而大幅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现象。对于已经存在的外汇占款可以用资产置换的方式,比方说,回购外资企业股权的方法进行资产置换等等。虽然这种想法很吸引人,看上去也很容易让人信服,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它还是太理想化了,成立这样一个“外汇平准基金”需要创立、改变很多制度,而后它的功能和对人民投资积极性的调动还都是问题,如果暂不讨论这个,就算是“资产置换”也并不那么真实,毕竟我们要考虑到,外企不会那么简单地把股权转让给你,用有形资产换取一堆钞票。

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考虑许多显隐性的因素,毕竟,人民币在哪里,就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做到人民币的监管使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多看一些相关方面的材料,对“人民币主权”上有一些清醒的认识,在下一次的读书笔记中有所反映。

还想说说那个“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案例,因为这个比喻实在是太形象贴切了,让我们一直有一种欲望去探索有关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我看到,“做蛋糕”是创造财富,而“分蛋糕”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均衡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轨迹。拥有

财富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自身劳动来创造,而是通过分配系统去分享。我不认为一个地区需要绝对的“做蛋糕”和“分蛋糕”,也不赞同同学曾经提供的“先做后分,分后再做”的顺序观点。我认为“做蛋糕”和“分蛋糕”应该像化学平衡一样,是相互平衡,同时进行的,一味“侧重”哪一方,或者强调“先后顺序”都是不合适的。我们既需要财富创造力源源不断地“做蛋糕”,也需要公平的制度合理地“分蛋糕”。书上也提到了西班牙到英国到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转移,是巨额财富的拥有腐蚀了他们的财富创造力,让他们在历史中遭遇淘汰等等。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调查,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最受社会尊重的是科学家与工程师;70~80年代是医生和律师;90年代以来则是华尔街的金融家。如果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谁愿意从事研究工作,又有谁愿意忍受工厂生活呢?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教授说的坚决“批判科学家对荣誉的渴望、对利润的贪婪和对政治的热心”,确实,在经济市场巨额财富拥有腐蚀下的人们有几人能够保持财富创造力呢?很庆幸我能够在大学这样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时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有宁可“从善如登”也坚决不“从恶如崩”的信心,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只有保证思想的纯洁,才能够不受拥有财富的腐化,才能够保持住财富创造力。

后面,我还想探索一些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时我们如何保证货币主权;支票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前景以及原因;关于信用和信贷的思考;关于通货膨胀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我知道,每一点问题后面都需要大量的阅读学习思考,我也知道,以我目前经济学浅薄的知识理解还不足以将问题认识深刻,甚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观点。但是,我希望在教授的引导下,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我真的能够学到一些“学问”,明白一些道理,实现一些不仅仅是学识上、更是思想上的成长。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6

关键词: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国际收支;净出口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2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6

一、相关理论回顾

汇率的变化对一国经济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都具有深刻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分析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许少强(2005)认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能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1]。谢建国(2009)利用协整分析,发现人民币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并不具有显著影响[2]。李天峰(2012)用2005年汇改后的数据分析国际收支与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发现净出口、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汇率波动对贸易出口存在影响[3]。

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影响净出口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出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则本国货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这使本国的商品出口变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的影响。对于进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因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故使进口变得相对困难,从而进口反向取决于实际汇率。由于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故一般认为净出口正向取决于实际汇率[4]。

除了汇率以外,进口还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当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支出都会增加。一般认为,出口不直接受一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净出口反向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5]。

从净出口函数可知,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方面,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商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才会大于外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小,本国货币贬值所引起的出口幅度会小于本国货币贬值幅度,就只会使外汇收入减少。进口方面,本国货币贬值使进口减少,但如果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则货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减少幅度很小,这时外汇支出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因此,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二、实证检验

(一)实际汇率的测算

近年来,很多学者把实际汇率定义为贸易品价格指数和非贸易品价格指数的比率。本文在考虑我国具体的国情和数据的基础上,用一个参照国的批发物价格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来代理本国贸易品价格指数,用本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代理非贸易品价格指数[6]。因此,将人民币实际汇率描述为:RER=NER*(PPI(U)/CPI(C))。其中,NER为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PPI(U)为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CPI(C)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美国的批发物价格指数(PPI)、我国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国际收支的衡量指标为净出口和出口,以及经济增长指标GDP。其中GDP的数据区间为2009—2011年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其他指标的数据区间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http://ceds.database.ce.cn/ceds/?ctype=2),本文实际汇率数据用NER、PPI、CPI数据计算后得到(见表1)。

(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比较

我国2009—2011年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动态呈现如图1所示。

从图1分析可得,自2009年3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于人民币名义汇率,即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实际汇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按照净出口理论,实际汇率的上升会导致出口的增加,所以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对比更有助于剖析当前我国的汇率及国际收支现况。

(四)单位根检验

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一般都是假定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序列和金融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变量。为了克服伪回归现象,一般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来处理非平稳序列。在做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判断各变量的平稳性质。使用ADF检验NER、RER、EX(出口)、NEX(净出口)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可知,这四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它们的一阶差分,即△NER、△RER、△EX、△NEX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说明NER、RER、EX(出口)、NEX(净出口)这四个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即NER~I(1)、RER~I(1)、EX~I(1)、NEX~I(1)。

(五)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在估计模型之前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的定义,只有两个变量都是单整阶变量且单整阶相同时才有可能协整。否则就不能协整。设立方程(1)、(2)如下:根据实际汇率与国际收支理论,须分别对RER与NEX、NER与EX的协整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4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上可以接受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所以根据EG两步法的检验原理,RER和NEX, NER与EX是协整的,即在所考察时期内,两者分别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长期关系可以用协整回归模型描述。

(1)EX = 5847451752.31 - 845548399.62*NER +

(2.065394) (-2.035980)

0.733885001421*EX(-1)

(5.565249)

R-squared=0.797330 DW=1.768389

(2)RER = 0.823081000229 - 4.68606466336e-

(1.976964) (-1.039810)

06*NEX + 0.90847230174*RER(-1)

(16.74701)

R-squared=0.898305 DW= 2.406840

从D-W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残差项基本不存在自相关,初步认为以上模型反映了RER与NEX、EX与NER的长期稳定关系。

得协整方程如下:

EX=5847451752.31-845548399.62*NER+

0.733885001421*EX(-1) (1)

RER=0.823081000229-4.68606466336e-06*NEX+

0.90847230174*RER(-1) (2)

方程(1)、(2)分别描述了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出口、实际汇率与净出口的长期均衡的关系。方程(1)表明,名义汇率变动1%会引起出口反向变动845548399.62%,出口自身的波动也会对出口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方程(2)表明净出口变动1%会引起实际汇率方向变动4.686%,另外实际汇率自身的波动也会对当期汇率产生影响。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因此需要对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NER、△RER、△EX、△NE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6所示。

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出口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名义汇率是出口的因。净出口和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出口不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净出口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净出口是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因,名义汇率与净出口不存在因果关系。

基于以上结论,方程(1)、(2)关系成立。图2为方程(1)的残差图,图3为方程(2)的残差图。

在图3中,2010年7月和2011年1月时间点上的残差数据明显存在异常,引入虚拟变量修正方程,得到更正后的方程(1)为:

EX=620192897.011-85108284.1985*NER+

1.06517593551*EX(-1)-1605049042.36*D0+

661496734.882*D1+5671018.57365*D2+ [AR(1)

=0.819191310197]

此时各项指标都存在改进,方程的说服力更强。

三、结论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是影响我国出口总额的一项重要因素

根据实证的检验结果,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导致出口值的减少,其效果是显著的。但由于出口和净出口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是否会因为名义汇率的升值而减少还取决于进口值的变动、国内收入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能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际收支,减少我国的顺差。

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调整国际收支的同时应考虑汇率升值可能对我国带来的影响。自从我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出口贸易的依存一直不低,占GDP的比重也相当可观,人民币一旦剧烈波动,可能会对我国企业产生致命性打击。

(二)净出口的减少会促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净出口是实际汇率变动的因,净出口变动1%会引起实际汇率反向变动4.686%,也就是说净出口一旦减少1%,实际汇率便会相对升值4.686%。在这种情况下,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调整国际收支,假设名义汇率升值,出口减少,净出口也相应减少,这时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因此升值。经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升值在联动机制的作用下,以名义汇率升值为起源,通过出口与净出口的影响,最后间接促使了实际汇率升值。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许少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05(2):12-16.

[2]谢建国.出口退税与就业增进——基于我国数据的协整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25-32.

[3]李天峰.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欧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1):110-115.

[4]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5-327.

[5]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59-57.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7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原料和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社会生产,被称为社会的“经济血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需求高速增长,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本文试图分析石油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并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以期能为国家制定汇率政策和能源储备政策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Krugman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影响,发现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该国货币资产在OPEC(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风险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α[1]; 该国出口商品在OPEC进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γ; 从OPEC进口石油的份额 σ。其中 α 和 σ 是在短期内导致实际汇率波动的因素,而 γ 和 σ 则是影响实际汇率的长期因素。Golub基于资产组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石油价格与美元实际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并将石油的需求弹性这一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从而使分析更加接近于实际[2]; Amano等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石油价格是决定美元实际汇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石油价格的变化导致了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3]。虞伟荣和胡海欧通过分析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元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发现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导致美元实际汇率上升; 而人民币实际汇率不仅受到美元实际汇率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主要贸易国物价水平相对变动程度的影响[4]。郭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油价格上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认为原油价格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两方面影响汇率,但不能确定原油价格上涨与汇率间的相关关系[5]。

三、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采用的国际石油价格数据为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 WTI) 现货价格。在汇率方面,本文选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代表人民币的汇率水平。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各自波动与季节因素影响关系不大,所以对二者均采用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到2002年我国基本完成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国内油价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油价管理政策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

1.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方式———ADF检验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1。

注: 1. 检验类型中c , t , k分别表示截距项 、 趋势项和滞后期数, 0表示不含有; 2. 表中的临界值是由Eviews自动生成的,表示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3. lneer表示取对数后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lop为取对数后的WTI石油现货价格 。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两个变量的原始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所以对上述两个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注: 1. 检验类型中c , t , k分别表示截距项 、 趋势项和滞后期数, 0表示不含有; 2. 表中的临界值是由Eviews自动生成的,表示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3. dlneer、dlop分别是lneer、lop的一阶差分 。

在选择无时间趋势、无截距项的回归式的情况下,在置信度为5% 的显著水平下,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的ADF值均小于临界值,可以认为原始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即原始时间序列具有一阶单整性。 因此,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可能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下面利用协整理论就国际石油价格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2.协整分析

本文选用Johansen的极大似然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另外,根据AIC、SC信息准则和LR统计量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八阶,这里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在Eviews中的滞后期指一阶差分的滞后项,所以在软件中滞后区间选七阶,得出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包含两组,第一组是用特征根迹检验法得到的检验结果,第二组是用最大特征值检验法得出的结论。通过分析可知,在5% 的置信水平下,协整变量dlneer与dlop的特征根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值都大于临界值,故拒绝原假设H00; 但二者又同时小于第二行的临界值,所以接受第二个原假设H10。两种检验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这两个变量间存在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故dlneer与dlo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得到协整方程:

在大样本场合t统计量与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近似,通常用z检验代替t检验。在置信度为5% 的情况下,z检验的临界值为1. 64,所以可认为协整方程各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显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显著正相关。协整方程的参数显著并不必然意味着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因而需要对国际石油价格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进行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3.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没有揭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验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非因果检验进行分析。Granger非因果检验实际上是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即根据y的前期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前期值,误差均方有显著的减小,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为非格兰杰原因。

由P值可知,置信度为5% 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不是WTI石油现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而WTI石油现货价格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 见表4) 。

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ECM) 的特点是方程中包括协整方程残差的一阶滞后变量。当变量序列不平稳时,采用ECM可以避免伪回归问题。协整方程通常用来描述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协整关系起到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则由误差修正模型来刻画。把长期均衡误差的协整方程作为短期波动的修正项引入到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方程,对变量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的偏离起到纠正调节作用,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其中, ECMt - 1= lneert- 0. 262427731lopt-3. 514932035

显然在置信度为5% 的情况下,估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式中的ECMt - 1是误差修正项,且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误差修正项的推导原理。且误差修正项系数 - 0. 028表示误差 修正项对 △lneert的修正速 度是0. 028,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偏离均衡状态lneert= 0. 262427731lopt+ 3. 514932035时,这两个变量有向下一期均衡点调 整的趋势,调整强度 大概是这 种偏差的0. 028倍。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

从协整方程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国际石油价格每上升1% 会导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0. 26% 。在置信度为5% 的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不是国际石油价格的Granger原因。这意味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构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因素。这与传统经济观点相悖,一般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传导,导致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下跌; 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则会造成人民币汇率的上涨。

然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两者是同向变动的,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从国际收支方面来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会导致我国外汇需求变化,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而当年进口成品油和原油总额约为1575亿美元,仅占我国外汇余额的5. 53% 。在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国内经济方面来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冲击我国经济,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的几个主要贸易国都造成了影响,如美国、欧盟、日韩等。所以在外币不存在通胀的假设下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分析国际油价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时,还要综合考虑主要贸易伙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国内的能源消费结构等情况。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国际油价上涨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可以认为短期内这种趋势会保持不变。同时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人民币汇率变动并不会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由于石油的需求弹性很小,所以理论上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石油需求激增,引起油价上涨。实际上国际油价是以美元标价的,美元币值的升降可以直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需要以美元为渠道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因而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较弱,不能构成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故理论分析的结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五、政策建议

我国虽然是石油消费大国,但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不强,缺少话语权。在我国现行的油价机制下,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的波动,不能有效地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 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减少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可在风能资源较丰富的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甘肃走廊、东北、西北等地建立风能发电站; 在西藏、华北、京津地区开发地热能; 在华东沿海建立潮汐发电站利用潮汐能等。

2. 建立并严格监管石油期货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和议价话语权。世界上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等都设立了本国的石油市场期货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对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石油期货交易对平抑石油价格往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石油消费者和生产者找到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也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定价依据。

3. 促进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进口成本和风险。重点关注石油储量和产量世界排名前三十位的国家,包括亚太7个国家、非洲6个国家、中东7个国家和西半球10个国家,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广泛开拓国际石油市场,通过合理布局自各国的进口比重来分散风险。

摘要: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油价和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尽量减少国际油价上涨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经济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建立并严格监管石油期货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和议价能力;促进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进口成本和风险等建议。

关键词: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Krugman,P.Oil and the Dollar[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1981:554.

[2]Golub.S.S.Oi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3,93(371):576-593.

[3]Amano R.A,Norden.S.Oil Price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US Real Exchange Rat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8(17):299-316.

[4]虞伟荣,胡海欧.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和中国实际汇率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33-39.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8

早在16世纪, 英国著名的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Thomas Mun) 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里就曾经研究过贸易差额的变化是如何由汇率浮动影响的。随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弹性学说”这一理论, 将需求关系与一般商品价格联系在一起, 并首次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到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家阿巴·勒纳就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恒界值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虽然调低汇率抑制进口、促进出口的作用非常明显, 贸易逆差的既定事实并不会得以改变。将这两种理论予以结合便形成了众所周知的“马歇尔—勒那条件”, 即在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 若该国进出口商品弹性大于1, 则该国货币对外贬值就一定能改善其贸易收支状况, 反之亦然。

2 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的简析

2.1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宏观经济因素

通过对汇率变动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出, 货币稳定和升值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强。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 据调查, 从1998年开始我国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 这是因为人们对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预期有着充足的信心, 外国的投资者势必积极前往我国进行投资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从而引起我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因此人民币需求旺盛, 人民币的价值自然也就持续走高。

经济增长对汇率的影响可从两方面来分析: (1) 1981~1994年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这段时期内, 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高通货膨胀率使国内的物价水平上升, 从而带动了人民币价值的下降, 即汇率的上升。 (2)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行业的产能也随之快速增长, 这就使它相对以前有更多的供给, 例如更多的国际出口贸易供给。虽然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在增长, 但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表明, 需求消费的增长仍然赶不上产出供给的增长, 也就是供过于求, 这样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所以,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第二阶段1995~2008年, 在整体供给高于消费需求旺盛的宏观形势下, 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这就是自1995年起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出现升值压力的原因。

2.2 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反映为对内价值的表现, 而物价水平则是该国货币在商品市场的价值体现。通货膨胀本质内涵可以理解为该国货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下降, 通货膨胀率越高, 同等数额的该国货币所能兑换的商品价值越少。因此国际贸易中, 国家间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中长期走势的重要因素。高增长的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一国的通货膨胀率越高, 那么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越低。从而导致本国企业的出口减少, 外汇收入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本国物价的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对于本国消费者来说本国商品的价格水平会高于其实际价值, 这就变相的提高了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引起进口增加, 进而外汇支出增加。如此反复变化自然会反映在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需求表现上, 从而影响本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 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 1994年至2008年15年间, 我国通货膨胀年均约4.6%。与此同时, 人民币兑美元的市场调剂汇率则由1994年的8.7:1上升到2008年底的6.8:1, 根据国际比较项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 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远远低于现行的人民币市场汇率, 这表明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人民币仍然具有升值压力而非贬值压力。因此, 只要我国政府经济调控的方针政策合理, 国内不出现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明显等不正常现象, 人民币汇率将有可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

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1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人民币的升值, 既可以使现有的在华外资企业的利润得到进一步增加, 进而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 有利于外资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增强投资的深度及广度;同时, 人民币的升值亦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间接投资将进一步增加。二是刺激进口贸易的增加, 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相对于以前便宜, 从而进口成本降低, 利润相对提高。因此, 人民币升值既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 或拥有高流动性的行业是一个利好, 对于以进口商品为原料, 或通过进口设备、配件来进行生产的企业而言, 也有积极的作用。

3.2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

我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其特点是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 人民币汇率升值后, 出口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加, 但由于此类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价格, 这就会导致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倘若这些出口企业为保持其获得的既得利润而提高销售价格, 则会进一步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样既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做大、做强, 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此外,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就我国目前来说, 新增的就业岗位分布在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和外企, 而人民币升值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压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 出口企业无法打开局面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势必会影响到就业率。所以, 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局面下, 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

4 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减轻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

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我国政府可以适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加快实施和完善出口替代战略, 降低对外需产品的依赖度。本文认为, 首先出口企业要加快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 企业也应加强对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研发, 早日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 这样可以降低出口产品的单位成本, 提高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企业, 在出口企业自身无法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的条件下, 我国政府应扶持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企业, 进行适当的政策性帮助。为帮助外贸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我国政府可以对出口企业从国外进口的技术专利、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实行减免税、放宽进口限额,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 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完善汇率政策

出口的快速增长、资金涌入、外汇储备迅猛增加, 都是影响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很高, 从对外贸易入手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失为一种对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链来减轻对外贸产品的依赖。另一方面, 我国现行的结汇政策虽然能够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但结汇政策更适用于我国外汇短缺的时候, 通过结汇政策我国可以积攒外汇, 而现今人民币的供应量已高于GDP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执行结汇政策已不太适宜。而且从中长期看, 保持现行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的成本不断提高, 这样下去将面临丧失外贸盈利的机会风险。因此, 我国政府也应该对人民币汇率作出适当的调整, 在我国政府可控的范围内允许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使汇率水平能真正有效的反映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忠州.日元汇率波动的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任晓东, 安岗.人民币升值及汇率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学论文, 2008.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9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渐渐放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在这一新的经济背景下,国际收支结构亦进入了“新常态”:首先,我国国际储备在2014年6月达到39 932.13亿美元这一峰值后,开始一路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其次,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4个季度为负值,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出中国。国际收支常年“双顺差”的情形结束,转而走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国际储备下降的“新常态”。与此同时,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QE,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自2014年10月起下跌,银行结售汇差额连续9个月逆差,人民币短期贬值预期加强。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变化是否与国际收支结构进入“新常态”有关?是否由净资本流出导致?

1 文献综述

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发达,衍生产品日新月异,资产证券化逐步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联系不断增多,金融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达到空前状态。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FDI流量从1990年的2 074亿美元,上升至2000年的14 132亿美元,并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0 027亿美元。此后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FDI流动规模有所下降,2014年为12 283亿美元,如图2所示。

大卫·李嘉图指出,比较优势会带动资本的国际流动,且只有当比较优势足够明显时,投资者才会决定输出资本获取收益。艾弗森在《国际资本运动的各个方面》一文中对前人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做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不单包括利差,还包括资本转移成本、政局、经济形势等。Coudert等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显著,大量资本从发达国家进入新兴市场国家,且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幅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Gelman等指出本币汇率不仅与资本流动规模有关,还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刘立达[1]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入的决定因素,指出内部拉动因素———良好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高度市场化、低通胀是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动力,而外部因素———利差对资本流动几乎没有影响。宋勃等[2]指出国际资本流动能够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通过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等影响资产的价格。陈浪南等[3]认为,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变化率和国内外利差从长期来看会显著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但短期内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陈创练等[4]运用SVAR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较为严格的资本流动管制是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吕光明等[5]利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套利、套汇、套价3类因素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指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自身影响较大,3类因素中套汇因素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预期汇率驱动。赵进文等[6]指出人民币汇率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供给剪刀差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动态相关关系。朱孟楠等[7]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指出证券投资的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大,并提出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资本流出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资本流入更为显著。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已有不少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但还鲜有学者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新常态”相联系。文章以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新常态”为研究背景,构建汇率、净国际资本流动、利差的VAR模型,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进入新常态以来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2 理论分析

汇率是货币的价格,汇率的高低直接受外汇市场上供需的影响,而供需又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因此国际收支状况与汇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提出了国际借贷说,认为外汇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供不应求,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假定一国实行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账户(CA)和资本与金融账户(K)。经常账户的主要因素包括本国国民收入Y,外国国民收入Y*以及两国相对价格(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主要因素是本国与外国的利差ii*以及对未来汇率水平的预期Eef。综合可得国际收支表达式为

将汇率以外的变量视为外生变量,汇率在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变化至某一水平,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

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主要体现在资本与金融账户,因此着重考虑利差和汇率预期是如何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汇率的。当i-i*>0,外国利率保持不变而该国利率升高时,国际资本会源源不断流入该国,造成本币升值;而当人们预期该国货币升值时,国际资本亦会流入该国进行汇率套利,使该国货币实现预期的升值。相反地,当该国利率下降,国内外利差缩小,甚至达到i-i*<0,则国际资本流出;当外币升值,人们预期该国货币贬值,国际资本同样会流出,而严重的资本外流会反过来加剧贬值预期,使贬值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对该国经济造成不良后果。

2014年11月底,央行启动了2012年以来的首轮降息,并于2015年5月初实施第二轮降息。另外净国际资本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一直呈现流出状态,且流出规模越来越大。可见利差的缩小对国际资本流出的确有正向效应。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汇率。本文选取了2006—2014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季度平均汇率作为汇率指标。季度平均汇率水平主要由月度平均汇率经过算数平均得到。季度平均汇率为

其中:表示季度平均汇率,n为3,rn表示每个月的月平均汇率。进而通过算数平均得到季度平均汇率。

(2)净国际资本流动。估算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方法很多,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与金融账户并不能完全反映国际资本流动,诸多学者认为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也是国际资本流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并称其为隐性国际资本。有学者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与净错误与遗漏项目数据相加得到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亦有学者将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错误与遗漏项目和经常项目下的收益账户的数据相加得到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文章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方向:

净国际资本流动总量=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

若上述等式测算结果为“+”,表示净资本流入;若为“-”则表示净资本流出。

(3)利差。国内外利差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由理论分析中的国际资本流动动因理论可知,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国际资本向国内流动,利率差越大,资本流入越多。另一方面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决定汇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选取了利差这一指标,具体选择国内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以及美国3月国债收益率,采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季度平均利率,并算出利差。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同时为了保证所建立模型的解释力,文章选取2006—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测算。为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文章所需相关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同花顺i Fin D数据库。

3.2 模型建立

由于模型中的各变量可能具有动态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各变量既能作为被解释变量也能作为解释变量,增加了对模型估计和分析的难度,因此文章采用VAR模型进行分析。VAR模型能够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期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可以较好地考察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模型如下所示,p代表滞后阶数:

3.3 平稳性检验

在5%显著性水平下,汇率EX、净国际资本流动CAP、利差I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是平稳的,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判断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表1所示。

注:检验类型(c,t,p)中c,t,p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指检验方程不包括截距项或时间趋势项。Eviews8自动选取最大滞后阶数9。

3.4 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多个平稳或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协整检验是为了检验汇率与国际资本和利差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以上的平稳性分析可知,3个时间序列组合均为零阶单整,满足做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汇率、净国际资本流动、利差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VAR的估计,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SC)准则确定滞后期为2期。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至少存在1个协整向量,也即无论如何组合,汇率与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差之间至少存在一组长期相关关系。

3.5 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赤池信息和施瓦茨准则选取滞后期为2期,建立VAR模型为

由Eviews8可得估计结果为

对VAR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判断AR根的模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即该VAR系统是稳定的,可进行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当模型受到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分析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长度(单位:季度),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根据脉冲响应分析可知,当给净国际资本流动一个正的冲击,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迅速下降,即人民币立即升值,说明人民币汇率对净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敏感,如图4所示。

当给利差一个正的冲击,人民币迅速升值,并在第四期达到峰值,如图5所示。说明利差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短期为负,利差增大,汇率波动也越大。当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美国国债利率且利差越大时,国际资本流入套利,人民币升值,当人民币存款利率低于美国国债利率时,国际资本流出中国流入美国,人民币贬值。

除了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差外,汇率还受到自身前期的影响,如图6所示。当给汇率一个标准差的信息,其影响一直是正的。这为判别人民币未来走势提供了一种较为可信的方法,若人民币长期保持升值,则可以预期未来人民币还将会升值,若人民币长期贬值,则可以预期未来人民币还将贬值。

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净国际资本流动有负效应。由脉冲响应函数可知,当给外汇汇率一个正的冲击时,国际资本迅速表现为净流出,并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净流出量缓慢降低,在第四期以后趋向0,如图7所示。说明汇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短期的,从长期看,汇率不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当人民币贬值,而外币升值时,人民币套利机会消失,大量国际资本迅速流出。

利差对净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先负后正,当给利差一个正的冲击,国际资本先表现为净流出,随后又迅速表现为净流入,如图8所示。

净国际资本流动对自身的影响强于汇率和利差对它的影响。当给净国际资本流动一个正的冲击,立即得到很强的响应,随后这种响应迅速下降,并在第4期趋向于零,如图9所示。

3.6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VAR模型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对其自身与其他变量带来的影响,方差分解进一步评价了各个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汇率的方差分解,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汇率对其自身的贡献率第1期最大,且贡献率呈递减态势,并在第5期保持在61%左右,净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贡献从第2期开始,并逐渐上升,但一直保持在10%以下,说明净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有限。利差对汇率的贡献亦从第2期开始,在第4期达到30%,并一直稳定在这个30%左右,说明利差对汇率的影响大于国际资本对汇率的影响,且利差对汇率的影响一直较为稳定。

同样对净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方差分解,净国际资本流动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在第1期达97.77%,随后缓慢下降,并一直保持在93%左右。汇率对净国际资本流动有比较微弱的贡献,从第1期的2.2%上升并保持在5.2%左右,而利差对净国际资本流动的贡献率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如表4所示。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eviews8检验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净国际资本流动与利差的数据,检验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与净国际资本流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净国际资本流出会造成人民币贬值,同样人民币贬值亦会造成净国际资本流出,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民币贬值。

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出对人民币币值以及我国经济都有强烈而深刻的影响,而汇率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还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当前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国际储备下降,净国际资本表现为流出,另一方面我国正朝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前进,必将进一步加深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管制,不难预见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冲击将会更大。

在经济转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政府必须有所行动:建立相应指标、预警机制、应对预案,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控制,适当采取干预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和经济体系对抗国际资本冲击的能力,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此外,部分资本流出还表现在“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密切注意该部分的变化,减少资金非法流入和流出。

参考文献

[1]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3):62-70.

[2]宋勃,高波.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实证检验(1998—2006年)[J].财经问题研究,2007(3):55-61.

[3]陈浪南,陈云.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经济管理,2009(1):1-6.

[4]陈创练,杨子晖.“泰勒规则”、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60-73.

[5]吕光明,徐曼.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基于月度VAR模型的三重动因解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4):61-68.

[6]赵进文,张敬思.人民币汇率、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股票价格:基于汇改后数据的再检验[J].金融研究,2013(1):9-23.

人民币汇率国际经济学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贸易收支,资本流动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数据说明

许多研究者[如卢向前和戴国强 (2005) 、马丹和许少强 (2005) 、钟伟、胡松明和代慧君 (2001) 、Chinn (2004) 等]在研究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时, 都假定进口是本国国内收入和本币汇率的函数, 假定出口是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国内收入和本币汇率的函数, 而贸易差额则是本国国内收入、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国内收入和本币汇率的函数。基于此, 本文的样本指标数据选取了贸易收支差额 (EI) , 国内与国外真实收入 (IP和IPW) ,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对于中国国内真实收入水平和国外真实收入水平, 因为缺少GDP季度数据, 采用工业增加值IP和IPW代替。其中, 工业增加值IP数据取对数前先采用X12加法模型进行季节性调整;工业增加值IPW数据采用季节调整后的指数数据, 且该指数选取中国最大的4个贸易伙伴国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 工业增加值指数 (以2000年为100) 几何加权计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来源于BIS测算并公布的数据, 它是根据贸易权重几何加权得到的, 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反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下降反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而贸易收支差额存在负数的情况无法取对数, 只能采用出口与进口的比值的形式, 这里用ln (EIt) 表示。出口与进口比取对数前也应先采用X12加法模型分别对出口与进口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

本文模型分析的样本数据为月度数据, 且均采用对数值样本。本文分析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1月至2007年11月。样本区间的选取, 主要是考虑到1981年到1984年间中国实行双重汇率制, 即人民币的官方汇价和贸易结算价 (当时为2.80元/美元) , 一直到1985年初才将人民币的内部结算价与官方牌价并轨为2.80元/美元。而且在后文涉及到的IMF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通过中国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 该物价指数是从1985年开始编制的。1979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不起调节贸易收支的作用。同时, 考虑到模型分析时t统计量自由度选取的方便。因此, 我们排除1999年以前的有关历史数据, 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1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样本数据来源于外汇管理局, 国际清算银行BIS,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WIND数据库与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07) 。

(二) 协整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1、ADF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

变量ln (REER) 、ln (EI) 、ln (IP) 、ln (IPW) 均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 △ln (EI) 、△ln (REER) 、△ln (IP) 、△ln (IPW) 的ADF统计量分别为-10.9284、-10.9284、-3.08625、-4.45153, 在10%与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后, 我们发现变量ln (REER) 、ln (EI) 、ln (IP) 、ln (IPW) 都为一阶单整。

2、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T-统计量值为-3.116766 (P=0.0283)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因变量ln (EI) 能被变量ln (REER) 、ln (IP) 、ln (IPW) 解释。可知变量ln (REER) 、ln (IP) 、ln (IPW) 与ln (EI) 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具体的协整方程如下:

上文括号内的数字表示相应回归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给出显著性水平0.05, 临界值t0.025=1.98。从上式可见, 协整方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理论假设, 且统计较显著 (R2=0.82) 。其中,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数值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7.21大于1.98, 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表明, 中国出口进口比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弹性值为-0.42, 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 可使中国的出口相对于进口增加0.42%;相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1%, 出口相对于进口将减少0.42%。可见,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中国出口相对而言于进口的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自2002年以来, 随着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不断贬值, 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反映的人民币币值的走低并维持低位是我国近年来贸易收支支衡不断加剧的原因。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着力于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收支相对变动的影响, 因此只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P值=0.00371) 。结果显示,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差额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P值都很小, 可以拒绝原假设) , 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差额互为因果关系。其中, 贸易收支的相对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显著性不如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相对变动的影响强烈 (P值越小, 显著性越强) 。

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收支差额变动的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将采用脉冲响应函数从动态模型上进一步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的直接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从动态上把握系统内变量的相互影响过程。由于脉冲响应分析是在VAR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们建立贸易收支差额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VAR模型为:VARln (EI) =VAR (ln (EI) , ln (R EEP) ) , 其中ln (EI) , 表示出口进口比的自然对数值, ln (REER) 表示实际有效汇率的自然对数值。该VAR模型的滞后结构稳定性检验采用AR根检验, 结果显示单位根均位于单位圆中, 说明VAR模型的结构满足平稳条件。脉冲响应图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7月至2007年11月 (样本区间选取主要是为了考察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差额变动是否存在滞后性影响) 。相应的脉冲响应图如图1:

图1中的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表示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从月度数据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 贸易收支的相对变动明显呈现反“J”形状, 升值后前2个月贸易收支恶化, 也就是说时滞在2个月左右;而后贸易收支逐渐改善。可见,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冲击, 短期内引起中国贸易收支 (出口进口比) 先上升然后再下降, 最后逐渐趋于平稳 (第11个月开始) 。J曲线效应产生的根源, 在于外贸合同签订至商品实际交货之间存在时间差, 以及价格谈判能力。在本币升值情况下, 由于存在上述时间差, 海外客户即使最终转向其他货源地, 也不可能马上完成转移订单, 已经签订的合同还需要继续执行;由于出口商价格谈判能力增强, 出口商有能力要求海外客商随本币升值而接受提高后的价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动影响实证分析

(一) 指标数据说明

样本区间的选取和实证分析保持一致, 即1999年1月-2007年11月。样本指标有:直接投资 (FDI) , 短期投资 (SCF) , 国内外利差 (IPCA) , 物价差 (CPICA) ,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 (E) , 汇率预期 (NDF) 与资本市场投资收益 (SIRT) 和国内投资收益 (IPCN) 。本节模型分析的样本数据为月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WIND数据库与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07) 。由于资本流动期限的不同, 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基于此, 将建立两个协整方程式分别分析长期与短期资本流入。同时在变量的选取上, 此处不仅选取了国内外利差、物价差、汇率、汇率预期, 还考虑了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和国内投资收益等因素进行分析。

(二) 协整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1、变量数据协整关系检验

(1) 模型建立

本文采取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金和金融账户与净误差和遗漏账户合并起来衡量我国的资本流动的方法, 将两个账户一起考虑能够更好地反映国际资本的状况。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资本外逃的规模不是很容易准确估计到, 净误差和遗漏账户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外逃。同时, 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各账户差额是贷方减借方得到的, 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两账户合并后的余额方向是与资本流动一致的, 但这只是研究上的近似, 不能完全代表资本净流入额, 更不能完全保证它们在方向上总是一致。这在模型分析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综合分析上文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及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 可得本文实证分析的理论模型为:NCF=f (IRCA, NE, EE, R C, D) 。

(2) ADF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

时间序列CPICA、E、FDI、IPCN、IP-CA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 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分别为-8.541576、-4.413255、-13.41343、-10.10948、-3.07238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后, 我们发现时间序列CPICA、E、FDI、IPCN、IPCA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变量IRCA、NDF、SCF、SIRT均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 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分别为0.0034、0.0011、0.0000、0.0055, 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后, 我们发现变量IRCA、NDF、SCF、SIRT都为一阶单整。

(3) 协整关系检验

采用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 (ADF) 来分别检验序列FDI、IRCA、E、IPCN、CPICA与序列E、SCF、IR CA、SIR T、NDF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进而判断因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是否存在。如果解释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因变量FDI能被变量IR CA、E、IPCN与CPICA所解释。可知IRCA、E、IPCN、CPIC和FDI5个变量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具体的均衡关系式可估计如下:

上文括号内的数字表示相应回归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给出显著性水平0.05, 临界值t0.025=1.98。从上式可见, 协整方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理论假设, 且统计较显著 (R2=0.87) 。其中,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系数估计值是0.63 (t0.025=1.98<2.47, 该系数值T统计量显著) , 它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每贬值1CNY/USD, 可使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加0.63亿美元;相反,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每升值1CNY/USD, 可使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减少0.63亿美元。

协整分析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因变量SCF能被变量IRCA、E、SIRT与NDF所解释。可知E、SCF、IRCA、SIRT和NDF 4个变量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具体的均衡关系式可估计如下:

上文括号内的数字表示相应回归参数估计的t统计量。给出显著性水平0.05, 临界值t0.025=1.98。从上式可见, 协整方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理论假设, 且统计显著 (R2=0.92) 。其中,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系数估计值是-1.02 (t0.025=1.98<3.2, 该系数值T统计量显著) , 它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每升值1CNY/USD, 可使我国短期资本流入增加1.02亿美元;相反,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每贬值1CNY/USD, 可使中国短期资本流入减少1.02亿美元。汇率预期 (NDFt) 的系数估计值是-38.21 (t0.025=1.98<5.26, 该系数值T统计量显著) , 它表明汇率预期 (NDFt) 每贬值1CNY/USD, 可使中国短期资本流入减少38.21亿美元;相反, 汇率预期 (NDFt) 每升值1CNY/USD, 可使我国短期资本流入增加38.21亿美元。同时, 汇率预期 (NDFt) 对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远超过其他3个变量 (比对协整方程的各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可得此结论) 。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着力于分析人民币汇率对国际资本流动变动的影响, 因此只对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与中国长期资本流入, 人民币汇率预期与中国短期资本流入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与中国短期资本流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其P值分别为:0.00646, 0.00572与0.000054) 。由上述结果分析来看,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是中国长期资本流入变动的原因, 且人民币汇率预期和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变动是中国短期资本流入变动的原因 (P值都很小, 可以拒绝原假设) 。

三、主要结论

针对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状况, 笔者就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 中国贸易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是负相关关系, 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 可使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增加;相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贸易收支差额将减少。这表明自随着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不断贬值, 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反映的人民币币值的走低并维持低位是中国近年来贸易收支失衡不断加剧的原因。

第二,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流入均具有影响, 它与长期资本流入是负相关, 而与短期资本流入是正相关。即人民币汇率贬值, 可使中国的长期资本流入增加和短期资本流入减少;相反, 人民币汇率升值, 可使中国的长期资本流入减少和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同时, 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于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远超过人民币汇率对它的影响。短期资本流入是为短期获利机会而来的, 人民币一旦大幅升值, 进一步升值预期必然发生逆转, 短期资本的流入也将发生逆转, 必然引发大量短期资本获利外逃的现象。此外, 人民币大幅升值也会增加长期资本流入的成本, 特别是FDI的投资成本, 因而对长期资本的流入是不利的。而FDI投资大多数产品用于出口, 人民币持续稳定的升值对FDI投资是有利的。因此, 维持人民币汇率小幅持续稳定的升值对于保持国际资本流动的稳定, 避免其大幅流进流出是有益的。

第三, 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差额变动存在滞后影响 (滞后期约2个月) , 即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存在一个“时滞”, 这种时滞使本国的贸易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 迫使本币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升值。同时, 尽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12%以上, 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并不明显, 而对贸易收支具有更大影响的是实际有效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在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有所扩大、国际上美元对其它货币继续走软的情况下, 为了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适度升值, 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的幅度可以适当扩大。

第四,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 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并不只有汇率变动, 国内外真实收入都是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同样地, 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除了汇率以外, 还包括经济增长、利差、证券市场收益率等因素。即使汇率不变, 国际收支也会因其他原因而发生变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与顺差增加并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于泽雨.人民币综合汇率指数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7 (5) .

[3]、李晓峰, 王相宁.人民币J曲线效应的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6) .

[4]、王琦.关于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J].理论探讨与争鸣, 2006 (7) .

上一篇:综合性美育课下一篇:专项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