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证

2024-08-27

经济论证(精选十篇)

经济论证 篇1

一、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房地产行业投资规模的持续发展必然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钢铁, 以及水泥等行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序上推动煤电油点产业的发展, 对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作为一般投资品, 房地产与其他的很多金融产品是相同的, 它的价格处于波动状态也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所以, 我们要从房地产投资, 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基础, 分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得出, 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的失衡必然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作用, 例如说日本在经过房地产泡沫之后, 其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衰退状态下。对于现阶段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诸如投资增长过快, 以及房价过高等) , 从表面上看来是需求量居高不下, 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从本质上来说, 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房地产供给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目前很多大城市的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10:1, 普通居民不具有如此大的承担能力, 因此阶段性消费断层是必然会出现的, 而一旦如此, 房地产经及投资增长就会大幅度的下滑, 这样一来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工作。

二、房地产经济与相关行业发展的联系

房地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物质前提,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房地产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 更是构成各个产业部门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全面进步, 以及城市经济和城市现代化都是以房地产业为基础。这些都显示出房地产业基础产业的地位。

而从1998年开始, 我国正式实施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 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它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大、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我国很多其他行业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体现在住宅市场的发展, 因为住宅产业自身的关联度就高, 因此也带动了其他很多诸如建材、纺织、化工、交通、家电家具等五十多个生产部门的发展,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是支撑国内需求的重要因素。另外,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很多新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说物业、房地产评估、中介等。除开2008年经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谈, 从1996年之后, 我国房地产投资对其他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 而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房地产经济对投资和就业增长的贡献

房地产开发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最近十多年以来, 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 而房地产行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201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大约占据了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 和2012年相比有一定的增加, 这一比重也相对较高。201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大约占GDP的比重为14%左右, 相比2012年来说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而这一数据也是从1997年以来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1997年的4%一直到去年的14%,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另外, 由于房地产的发展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劳动岗位。从我国国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看, 2000年到2013年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增长了4倍之多, 房地产投资规模也增长了将近10倍左右, 房地产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岗位从2000年的90万一直提高到2013年的200万左右。由此可见, 房地产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国民经济要健康快速的发展不能脱离房地产经济的支持。房地产投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固定资产增长, 以及我国GDP增长。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经济正处于向上发展的状态。产业链长, 以及带动强度大等优势让房地产行业为后向产业与前向产生带来了其生产必须的产品, 以及服务, 进而一定程度上拉动了GDP。另外, 不管是间接影响还是直接影响, 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为社会安置更多的劳动力, 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就业问题。不但如此, 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和我国的财政税收体系改革, 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冯继敏, 武文超.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 2012, (10) :29.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篇2

一、岗位需求

鉴于淮北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房地产业、建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淮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对劳动者有较高的需求,使就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有关企事业急需一大批技术过硬、又懂得国际管理、又能正确使用计算机工具直接为企业生产及管理服务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征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评标、审标、建筑工程造价、概预算、工程造价确定及控制、成本核标及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管理为目标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2.能从事的工作范围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建筑系统各企事业从事建筑招标、投标、概预算、工程造价估算、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成本核标、审核、分析等建筑经济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建筑是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权威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我国未来的GDP增长速度保持7%左右。与此相适应的建筑业增长速度将保持8%~9%之间。今后15年内建筑企业的需求数量将会逐年有所增加。安徽省是一个建筑大 1

省,职工总数约200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要实现建筑大省变成建筑强省的目标,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化环境、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来看,随着建筑市场管理日趋完善,竞争日趋激烈,行为日趋法制化,在建筑领域无论政府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生存发展都需要大量有学历、懂建筑、懂经济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招投标工作,项目管理工作更是如此,这也是建筑行业实现现代化同时与世界接轨的必要条件。

截止目前,全国注册建筑师13012人,安徽479人;全国注册结构师23963人,安徽1280人;全国房地产估价师13948人,安徽214人;全国注册监理师64224人,安徽2254人。而建设部统计的全国建筑行业高端人才共131161人,其中安徽26369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显示出的都是建筑行业,特别是房地产火暴发展后的人才需求的脱节,就目前市场上的人才而言,远难以满足市场高涨的人才需求。

根据我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表明,我院高职工民建99级,2000级毕业生全部就业,分别被招聘在上海、山东和本省各地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和工程管理工作。今年高职工民建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也全部和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书,明年毕业,今年下半年开始实习的学生也都全部顶岗实习(带薪工作)。从这些毕业生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预决算人员,建筑工程招投标

与合同管理人员这类复合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看好,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将备收青睐。

四、办学条件

我院曾拥有工民建专业而著称,这在整个皖北地区是独一家。经过充分调研,我院开办《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现在的工民建专业、工艺美术、经济管理等专业为设置《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创造了条件。我院现有从事工民建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还有兼职教师5人,都是中级以上职称。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模拟招投标交易室,专业实习基地,学生通过校内的理论学习,实验、实习及模拟实训的锻炼和校园外各类现场的实践,将大大提高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开办《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符合我院总体办学规划。师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等条件完全满足专业要求。

五、发展规划

1.师资配备与培养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计划从以下几种途径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

(1)从现有教师中选派有实干精神,专业吻合或相近的教师

到企业培训提高,提高双师素质师资比例。

(2)根据专业要求引进重要课程教师。

(3)按比例外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教师作为兼职教师。

(4)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建立以老带新体制。

(5)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6)逐步建立每位教师一两门专业教学研究方向为主,多方

向拓展的一专多能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架。

2.实验实训条件

(7)对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完善优化组合,突出动手能

力。

(8)根据本行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投资组建新的实验实

训室。

(9)与生产企业签定协议,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

地。

(10)建立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制度保证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

量的不断提高。

3.学生规模

经济论证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流发展

作为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点,广西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尤其是在2008年后,广西开始执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了广西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广西地区在物流方面的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国内物流业的平均水平,这一现象使广西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要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重点发展物流业已成为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1.广西物流业的发展优势分析

人才匮乏、基础建设落后、产业集中度低、高效率大企业缺乏、信息技术发展滞后等均属于制约广西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1]。然而,广西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对广西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

1.1区位优势

站在地理位置的角度上看,广西位处华南地区,与广东相邻,背靠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且临近澳门与香港两个特别行政区,不仅是华南通向西南的重要枢纽,同时还是西南地区多个省市中最为方面的出海途径。站在区域经济的角度上看,广西与东南亚市场、内陆地区、华南经济圈等相联结,属于我国与东盟十国联系的结合部。此外,广西边境线将近1020多公里,海岸线将近1595公里,且具备三大港口,分别为防城港、北海以及钦州,无论是水路还是陆璐,其交通均十分便捷,为广西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2]

1.2政策优势

由于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且位居沿海地区,被列入国内西部开发战略省区中,因此广西地区同时享有多种政策优势,例如少数民族政策、西部开发优惠政策以及沿海开发政策。在多种政策的共同支持下,不仅为广西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有利于商品物流量的提升,同时还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优势。尤其是国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增长以及物流业的发展。

2.广西物流业的发展途径分析

2.1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如今,广西所拥有多个国家级口岸,因此在港口方面可提高大吨位码头、高标准航道等的改建扩建工程施工进度,从而增强港口的吞吐能力。从陆路的角度看,应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对公路网的科学规划与建设进行加强,使广西交通交汇点的特点得到体现,从而达到完善路网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从航空的角度看,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每年定期举办及其规模的日渐扩大,为了增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航空运输,广西北海、南宁、桂林的航线必须加强,这无疑对南宁机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流园区的角度看,广西仍有较多的边境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功能不够完善,还达不到物流中心城市的实力,故不能满足广西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然而,合理、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是保障物流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顺应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重点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2.2增加教育投入,重视人才培养

整合和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故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是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原有的物流需求[3]。物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是:通过对全社会的物流需求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最优化、节省成本及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无论是整合还是优化,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关键。然而在现阶段,广西的物流人才仍较短缺,尤其是具有经济管理、整合优化技术及小语种能力的外向型物流人才,而这类型的人才则是制约广西物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2.3注重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

物流需求的旺盛是物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积极引进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尤其是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大型企业,对于促进广西物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优化的机遇,广西应把握好。同时,还要踊跃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策略,努力引导大型企业在广西发展,并注重对其培育,使广西企业集群或形成产业链,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物流需求。此外,要加强培育大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为大型制造企业提供投资环境。

2.4推进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是信息技术。物流业中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传递,与信息技术的高效与否有着紧密联系,而高效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个环节节约大量成本,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然而,广西目前的现代信息技术,其推广与应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推行适合其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有需要,还应增加推进信息公共交换平台的建设投入,积极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3. 总结与体会

(1)物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经济发展又会拉动物流业的发展,这两者相互协调与促进。同时,物流业还具有促进就业、繁荣市场、活跃区域经济等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广西的物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这对于广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为了使广西物流业的发展市场更广阔,应从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增加教育投入及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推进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实现广西物流业的目标,早日强大广西的物流业。(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箭华.东盟背景下广西物流发展的趋势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5):24-27.

[2]蹇明,唐耀华.广西经济增长和物流发展的关联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3):127-128.

医疗设备采购的经济论证方法初探 篇4

现代化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先进医疗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医院医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不仅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科研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因此,医疗设备购置和管理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1]。

医疗设备的购置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资金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购置论证方案是控制风险、保障设备购置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前提[2,3,4,5]。医疗设备购置计划的科学论证, 主要包括技术论证和经济论证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论证是避免资金浪费、节省采购成本、合理使用资金、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6,7,8,9,10]。

1经济论证方法的基本原理

经济论证就是成本效益分析,目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经济论证的主要方法有:

1.1静态分析法

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优点是计算方便,缺点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静态分析法包括:

(1)投资回收期法:回收期是指收回该设备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投资回收期(年)= 初始投资总额/ 平均每年净收益。

(2)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是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同初始设备投资总额的比率。

1.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从时间价值的角度计算和比较投资价值, 在设备购置时考虑了货币的通货膨胀率及贷款利率等问题。 动态分析法常用的有:

(1)净现值法。通过计算达到使用期限后的净现值与初始投资成本并进行比较,或将各种方案的净现值进行相互比较,来选择最优投资方案。净现值= 未来净收益的总现值- 初始投资金额的现值。如果净现值>0,方案可行, 且净现值越大,盈利越高;反之,方案不可行。

(2)现值指数法。通过计算未来收益的现值总额和初始投资现值总额之比判断决策方案好坏的方法,其实质是每一元初始投资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

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在计算未来净收益的总现值时,需要一个预先确定的基准折现率,它反映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通常根据近年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设定。

(3)内部收益率法是一种计算在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的分析方法, 用来预测一项投资能够达到的报酬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时,该项投资是可行的。

2经济论证方法在医疗设备购置中的应用

在不同情况和经费条件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论证方法研究设备购置方案。

(1)在经费充足,同参数类型医疗设备的选型条件下, 对于必须购置的参数近似的某类医疗设备,可以采用最简单的静态分析法。在这种情况下,备选的医疗设备在使用年限、 使用率上基本相同。净收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每年的材料消耗和维修费用上,另外还要注意到期末残值也是净收益的一部分。因此,只需比较不同设备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或者比较投资收益率,收益率越大越好。

例如,某医院计划购置某设备,A厂生产的此类产品价格10万元,B厂生产的此类产品价格11万元。假设每年使用该设备的营业额为20万元。如果A厂产品比B厂产品维修次数多,费用高,并计入营运成本,使用A厂产品的营运成本为18万元,使用B厂产品为17.5万元,则每年使用A厂产品的净收益为2万元,使用B厂产品净收益为2.5万元。采用投资回收期法计算,A厂设备的投资回收期是5年,B厂设备的投资回收期是4.4年;采用投资收益率法计算,A厂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为20%,B厂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为22.7%。也就是说,购置B厂产品能更快回笼资金,带来更多收益。可见,购置设备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销售价格的比较,而是要分析收益的多少。

对于需要选择购置的参数近似的医疗设备,可以采用净现值法,分析不同厂家或型号的设备的净现值,然后对比不同方案,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如果设备购置需要贷款, 该方法中基准折现率的设定要包含贷款利率的因素。

用净现值法分析上例,就要考虑时间的价值,包括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假设某设备使用期限是10年,10年的累计现值系数是0.475,使用A厂产品10年的总净收益20万元折算成现值为9.5万元,使用B厂产品10年的总净收益25万元折算成现值为11.875万元。由于初始设备投资额为10万元现值,如果购置A厂产品是负收益,购置B厂产品是正收益。

(2)在经费有限,只能在几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中选择购置的条件下,对于选择什么类型的医疗设备,可以采用现值指数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决策。单独计算每种医疗设备的现值指数,现值指数越大收益越高。如果贷款购置设备,同样要将贷款利率的影响反映在基准折现率中。例如, 某医院由于经费紧张,只能采购A、B、C三个设备中的一个。经过分析,A、B、C三个设备的现值指数分别是1.2、0.9和1.5,显然购置现值指数为1.5的设备收益最好。

(3)内部收益率法的应用。内部收益率反映的是医院进行设备购置时能承受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能力,同时它也表示抗风险能力。另外,如果设备购置时需要贷款, 则内部收益率可表示最大能承受的贷款利率,若在设备购置的经济测算中已包含贷款利率,则表示未来设备运营中可承受的贷款利率的最大上浮值。因此在进行医疗设备投资时,计算内部收益率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通过计算, 购置某台设备的内部收益率是15%,这也意味着抗风险能力为15%,假设该设备是贷款采购,贷款利率为6%。通货膨胀率等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在9% 以下,该设备运营的收益是正收益。如果通胀率大于9%,就是负收益。

3讨论

医院进行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论证时,通常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因此在不同层次制定设备购置计划,可采取不同的经济论证方法。静态分析方法由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于投资的风险没有评估,但是计算简单,可依据实际经验,用于必须要购置的设备和已有设备的更新。

在经济环境平稳时期,考虑经费渠道、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设置固定的基准折现率,可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医疗设备投资方案评估。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在使用净现值进行计算时,要分析基准折现率的灵敏性。净现值法说明的是投资某个医疗设备的盈亏总额,但没能说明投资的效益率,即购置该设备的实际投资报酬率。这样会造成在设备购置计划中着重选择投资大和收益大的设备,而忽视投资和收益小,而投资报酬率高的更佳投资方案。因此,在设备购置方案不明确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现值指数法,比较指数大小,综合净现值和现值指数获得最佳投资方案。

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用固定的基准折现率计算净现值存在很大风险,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这种情况下, 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可以获知投资的抗风险能力。投资回报期较长的项目对内部收益率指标尤为重要。内部收益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预测了医疗设备的收益率。 在贷款购置医疗设备时,先求得内部收益率,可以作为接受贷款利率的高限。

4结论

比较上述几种经济论证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由于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经济效益分析中。其中,净现值法直接体现盈利的多少,但是需要预先设定基准折现率,基准折现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并且受实际影响因素较大;而内部收益率法体现出来的是比率,不是绝对值,一个内部收益率较低的方案,可能由于其有较大的净现值,因而更值得购置。因此,在进行医疗设备购置方案的论证时,必须将内部收益率与净现值结合起来考虑。综上所述,医院在制定医疗设备采购计划时,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部收益率法相结合来进行综合分析决策,在制定复杂方案时可以采用更多的经济分析方法从各种角度分析判断,制定合理有效的医疗设备购置计划。

摘要:医疗设备采购的科学决策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经济论证方法是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决策的关键环节。本文阐述了5个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实施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时的适用方法,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医院制定医疗设备采购计划时应该采用多种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决策。

经济论证 篇5

2012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主持并讲话。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13位院士、专家参加了论证会。会议推选国务院参事冯之浚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

解振华副主任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循环经济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国家级专项规划之一,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有关循环经济目标任务的具体部署,也是我国首部国家循环经济规划。希望各位专家广开言路,多提宝贵建议,使《规划》成为“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环资司介绍了《规划》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专家组认真审议后认为,《规划》提出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既着力创新,又求真务实,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规划》提出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提出的实施“十百千”示范行动,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提供重要支撑;提出的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等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公众合力的要求,有利于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后,专家组认为,《规划》编制过程规范,基础扎实,资料翔实,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保障措施有力,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抓手,体现了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和专项规划特色,对全国“十二五”时期循环

周密论证, 巧妙分析 篇6

由此可见,写议论文选择典型的论据只是一个方面,要想使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周密论证,巧妙分析。我们在对论据进行分析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揭示原因,发掘内涵。也就是举了事例之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事例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如“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作者这样揭示原因,就生动形象地用这“两个情节”证明了母爱的崇高。

二、假设分析,反面论证。假设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后,故意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表现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得出的结论都可体现论点的正确。

三、分析意义,以小见大。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举了事例之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这个事例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从而以小见大地证明文章的观点。如“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作者这样分析事件的意义,其实也在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先是摆出正反两个事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突出正确或错误,从而证明观点的全面、正确。

五、辩证分析,避免失误。我们分析事例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这样才不至于使立论走向极端。

本栏插图 灵TIN

经济论证 篇7

随着现代装备水平的高度发展, 以少人化提升工作效率是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国家对制药企业的认证门槛逐年提高, 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对制药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 企业以质量为生命线, 做好技术改造项目,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自身拥有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技术改造作为制药企业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手段, 扮演了提高生命力、保持竞争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而经济可行性论证是技术改造项目前期的重要工作, 是基本建设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投资前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科学的经济可行性论证是企业加强投资效益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可为投资者、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因此, 制药企业在技术改造项目策划和立项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工作和成果。

1 梳理逻辑关系, 收集基础数据

梳理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撰写的逻辑关系, 收集相应的基础数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目标。主要可从政策法规、市场辐射范围、未来市场发展前景与趋势、产能匹配性等多角度进行阐述。

(2) 目前的产能状况分析。依据市场部 (销售线) 提供明确的3—5年的市场销售需求目标规划, 包括需求品种和需求量, 同时依据生产计划管理部门提供的现有产能数据, 来分析现有产能是否能满足要求, 如不能满足要求, 则分析产能缺口是多大。

(3) 产能解决方案分析, 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 (含总体规划及一期建设范围和内容、厂房建设装修水平的定位、设备水平的定位等) 的分析与确定。包括建设内容、规模、地点、土地情况、地质地貌、产品的包装方案、销售收入的预测 (含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 等。

(4) 工艺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包括产品生产工艺, 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 物料衡算, 原辅料、包装材料、燃料动力耗用量及价格, 主要工艺及公用设备的选型及调研价格, 匹配的劳动人员数量。数据来源于技术部门、物料采购部、生产部门、动力部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

(5) 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的估算。包括建筑工程费 (含厂房、总图工程、道路、广场等) 、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 (含设计、监理、预算编制、运营资金需求量等) 。数据来源于遴选的专业设计单位。

2 相关经济数据的计算

根据收集的基础数据, 主要计算技术改造完成后产品的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

2.1 生产成本组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1) 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 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 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

(2) 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 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

(3) 制造费用则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 主要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 (车间、分厂)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以及各个生产单位所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和维修费, 具体有以下项目: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房屋建筑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生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制造费用一般是间接计入成本, 当制造费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 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 而需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 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 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中。

(4) 为了在生产成本核算时快速找出影响成本的因素, 可将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能耗、辅助部门分摊单独列出, 剩余的维修、劳保、低值易耗等则列为狭义的制造费用。以下案例中就是将狭义的制造费用作为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来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生产成本组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折旧、能耗、制造费用、辅助部门分摊。

2.2 经济数据计算

(1) 以A产品技术改造项目为例, 假设A产品包装规格12瓶/箱, 每瓶为310 m L, 出厂价为60元/箱。规模为年产值6亿元, 年工作日为250天, 则年产的箱数为:6×108÷60元/箱=1 000万箱。

(2) A产品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估算如表1所示。

(3) 具体数据计算, 均取两位小数。

1) 直接材料组成及成本计算如表2所示。

2) 直接人工计算:假设生产人员为劳动三班制, 共计人数60人, 年均人工成本为6万元 (含保险、福利等) , 则每箱的生产成本为:60 000元×60人÷10 000 000箱=0.36元/箱。

3) 折旧费计算如表3所示。

4) 能耗计算如表4所示。

5) 狭义的制造费用一般占直接人工成本的40%, 即:0.26元/箱×40%≈0.10元/箱。

6) 辅助部门分摊费用:其组成为间接人工、公共设施折旧费、辅助分摊的制造费用。180万元+178.96万元+72万元=430.96万元, 则每箱分摊的辅助部门费用为:430.96万元÷10 000 000箱≈0.43元/箱。

辅助部门分摊费用分项成本说明:

(a) 间接人工:含仓储、保洁、机修、后勤、动力管理等人员, 假设数量为30人, 年均人工成本为6万元 (含保险、福利等) , 则间接人工总额为6×30=180万元。

(b) 公共设施折旧费计算如表5所示。

(c) 辅助分摊的制造费用:一般占间接人工成本的40%, 即:180万元×40%=72万元。

(4) 生产成本汇总如表6所示。

(5) 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投资回报率简称ROI, 它是常见的经济学名词, 是指投资后所得的收益与成本间的百分比率。投资回报率 (ROI) =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 从公式可以看出,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财务费用等途径, 提高利润率来提高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收期是指从项目的投建之日起, 用项目所得的净收益偿还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年限, 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 是指通过资金回流量来回收投资的年限。投资回收期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与动态投资回收期两种, 其单位通常用“年”表示。

一般而言, 投资回收期越短, 则投资回报率越高, 两者成反比关系, 投资回收期 (含建设期) 一般在5年以下, 投资的可行性较好。如果需要投资回报率为正数的话, 则投资回收期不能超过12年。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数据计算可来源于遴选的专业设计单位。

3 得出建议性的结论

经过多方面、多维度 (技术、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 的论证, 得出A产品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议性结论。其中, 经济可行性论证撰写的内容主要得出以下经济指标 (表7) :项目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年所得税、年净利润、年增值税;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 (税前) 、财务净现值 (税前) 、静态投资回收期 (税前) 、动态投资回收期 (税前) ;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 (税后) 、财务净现值 (税后) 、静态投资回收期 (税后) 、动态投资回收期 (税后) ;平均总投资收益率、平均资本金净利润率。

4 结语

经济可行性论证是制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前期的重要工作, 是基本建设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降低投资风险, 加强投资效益管理, 制药企业在投资前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科学的经济可行性论证是非常必要的。制药企业可从“梳理逻辑关系, 收集基础数据→经济数据的计算 (主要包含:技术改造完成后产品的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 →得出建议性结论”的步骤来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分析, 从而为投资者、决策者提供量化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摘要:结合制药企业的实际案例, 阐述了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经济参数对技术改造项目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计算, 探讨了作为制药生产企业该如何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 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制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步骤,方法

参考文献

经济论证 篇8

1 目前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1.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关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国家海洋局2008年颁布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 并规定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试行) ]。该导则首次提出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论证等级划分制度, 按项目的用海类型、规模和方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并给出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划分表。关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见表1。

根据海域使用用海类型划分[3,4], 码头用海应属“交通运输用海” (一级类) 中的“港口用海”, 港口用海的论证工作等级以用海规模来确定且工作等级最高为二级。

1.2《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为指导和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提高海域使用审批的科学化水平, 国家海洋局对《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正式的《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国海发[2010]22号) [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2010) ]。该导则延续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论证等级划分制度, 改变了原论证工作等级的判定方法:海域使用论证等级按照项目的用海方式、规模和所在海域特征, 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关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见表2[3]。

注:并行铺设的海底电缆、海底管道等的长度, 按最长的管线长度计;新增温排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应考虑原排放规模;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

《技术导则》 (2010) 对论证等级的判定改变了原判定方法, 不再从用海类型方面进行判定, 而是根据用海方式和所在海域特点以及用海规模等方面进行判定。码头项目用海方式属于一级用海方式中的构筑物用海, 二级用海方式中的非透水构筑物用海和其他透水构筑物用海, 论证工作等级可达一级。

2 目前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优缺点分析

2.1 码头用海等级判定的优点

《技术导则》 (2010) 较《技术导则》 (试行) 在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优点具体如下。

2.1.1 判定增加了所在海域特征因素

根据《技术导则》 (2010) , 项目所在海域的特征是判定论证工作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所在海域的特征分为敏感海域和其他海域。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增加了敏感海域的概念, 对位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海域的码头项目用海论证的深度和广度相应增加, 可以更全面地分析项目用海对海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码头项目用海在其他海域的论证要求。将所在海域特征这一因素加入到论证等级的判据中, 对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判定依据主要从用海方式考虑

在《技术导则》 (试行) 中,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来确定的, 而忽略了项目用海方式, 尤其对码头用海, 只是笼统地考虑了港口用海总规模。港口用海的主要用海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码头构筑物用海;一是港池用海。港池用海一般都是开放式的用海, 没有具体设施, 不会对海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码头构筑物的建设一般会引起水动力条件、悬浮泥沙等产生变化, 尤其是采用非透水构筑物型式建设的码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更大一点。因此在《技术导则》 (2010) 中对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则主要从用海方式考虑, 而且区分了码头构筑物透水和非透水两种用海方式, 切实考虑了码头的建设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这种界定方法更加合理。

2.1.3 用海规模考虑了长度和面积

《技术导则》 (试行) 和《技术导则》 (2010) 在论证等级的判定中均考虑了用海规模, 前者采用的是不同用海类型的用海规模;后者采用的则是不同用海方式的用海规模。关于码头用海不仅考虑了构筑物用海面积还考虑了构筑物长度, 使得论证等级的判定依据更加全面。

2.2 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的缺点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认为《技术指导》 (2010) 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2.2.1 所在海域特征判定方法不明确

《技术导则》 (2010) 一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就是考虑了所在海域特征, 尤其对于透水构筑物总长度400~2 000m或透水构筑物用海总面积10~30hm2的码头用海, 如果位于敏感海域则论证等级为一级, 如果位于其他海域则论证等级为二级, 因此所在海域特征直接决定了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高低。但是关于所在海域特征的判定不甚明确, 仅规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海域为敏感海域。对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是很明确的不会产生争议, 但是对于重要的河口和海湾则比较模糊, 该导则并未注明什么是重要的河口和海湾, 比如重要的河口判定依据是什么?是根据大河的规模还是河口的其他指标?同样重要的海湾这种定义也很不准确。此外, 其他海域是否就不存在敏感海域?比如在论证舟山外钓岛光汇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时, 论证等级的确定就引发了较多讨论和不同意见。对于舟山外钓岛附近海域, 该海域不属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 但是因为所处海域距离舟山渔场较近, 所以专家建议该区域还是应界定为敏感海域。但是经过详细调查发现, 外钓岛附近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中均为港口用海区, 外钓岛周边开发活动主要为码头、桥梁、排污口等用海, 且未涉及养殖等对环境比较敏感的用海项目, 因此最终还是界定为其他用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如何界定敏感海域还应有详细的标准和方法。

2.2.2 未考虑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对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确定, 码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作为了论证等级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论证等级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准确性。但是《技术导则》 (2010) 完全不考虑项目用海类型, 而仅考虑项目用海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弊端。对于采用透水构筑物形式的码头来说, 不同吨级的码头采用不同的码头布置形式, 码头的长度和面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30万吨级的码头如果采用蝶式布置, 如果所在海域是深水近岸的岸线, 其透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可能会比万吨级以下码头采用L型或其他非碟型码头布置要小, 则论证等级可能小于万吨级以下的码头, 但实际上30万吨级码头的建设要求的通航条件、自然条件等要高得多, 项目用海风险影响的范围也会较大, 因此码头用海等级的确定还应考虑码头的泊位等级。

除了码头的建设规模外, 笔者认为拟建码头的类型也应作为论证等级的判据之一。码头根据其平面布置、用途、断面形式等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本文所提的码头类型主要是按照码头的用途分类。主要有一般杂货码头、专用码头 (渔码头、油品码头、危险品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集装箱码头等) 、客运码头、工作船码头及修造船码头等。对于油品码头、危险品码头建设, 由于其用海风险较大, 不应仅以码头透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来界定论证等级。

3 对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知, 目前关于码头用海的论证等级的判定方法过于笼统, 给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带来一些困扰, 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方法给出以下建议。

3.1 对敏感海域的界定应具体化

所在海域特征应是码头用海等级判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因此, 对于如何界定敏感海域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 敏感海域的界定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海域这种定性的界定方法, 还应根据多项指标, 在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中, 也应给出一个具体的判定表, 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定。敏感海域的界定对所有用海项目都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3.2 界定指标应增加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如前所述, 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判定仅考虑了构筑物用海的长度和面积而忽略了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这种情况容易使得海域使用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达不到拟建码头用海项目的要求。而且构筑物长度这一指标应主要针对的是线性工程 (如防波堤等) , 对于码头工程而言意义不大, 而码头建设规模对于论证等级的确定应更加有效。

3.3 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表

综上, 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也应单独给出判定表, 根据笔者初步研究, 该判定表见表3。

4 总结及展望

科学合理的界定论证等级是海域使用论证的重要工作之一, 有利于提高论证的效率和节约论证成本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的质量, 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项目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本文以码头用海为例, 全面分析了《技术导则》 (试行) 和《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方法及优缺点, 对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给出了建议和判定方法表。全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目前正逐步走向规范, 在海域使用论证中参考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中, 希望本文的工作能推进海域使用论证相关技术工作的研究, 对于各种类型用海项目均能有科学合理的论证等级判定方法, 使技术导则更加完善, 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

摘要:论证等级的确定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依据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详细介绍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方法及优缺点, 并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 给出码头用海论证等级判定的建议和具体方法。该研究可以提高码头用海论证等级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研究各种类型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判定方法及海域使用论证相关技术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海域使用论证,码头用海,论证等级

参考文献

[1]贾后磊, 张志华, 王健国, 等.海域使用论证中论证等级确定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13-16.

[2]黄蔚霞, 张叶春, 颜文, 等.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划分方法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5) :22-25.

[3]国家海洋局.HY/T 123-2009海域使用分类体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比喻论证如何设喻 篇9

一、通篇设喻, 喻理深刻含蓄, 耐人寻味

比喻论证的通篇设喻和寓言非常相似, 但又不是寓言。寓言或者劝喻, 或者讽刺, 都要讲一个结构虽然简单但却完整的故事, 把要说明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表达方式基本是叙述;比喻论证的通篇设喻不要求故事的完整甚至不需要讲故事, 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 重在议论。

通篇设喻的议论文, 篇幅短小, 内容集中, 结构简单, 但道理深刻,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韩愈非常善于运用通篇设喻进行比喻论证, 他的《获麟解》、《应科目时与人书》和《杂说》等文章都是通篇设喻的佳作。《杂说》中的《马说》读者都非常熟悉。现录《龙说.》全文如下:

龙吁气成云, 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 茫洋穷乎玄间, 薄日月, 伏光景,

感震电, 神变化, 水下土, 沽陵谷, 龙亦灵怪矣哉。

云, 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 则非云之所能使灵也。然龙弗得云, 无以

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 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 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 云从之矣。

这篇杂感, 以龙喻圣君, 以云喻贤臣, 紧扣“灵”字展开比喻论证, 意在说明贤臣固不可无圣君, 而圣君亦不可无贤臣, 全文仅114字, 喻理深刻, 意蕴丰富, 读来极有兴味。如果平白直说, 那真是一碗白开水, 一眼见底, 寡淡其味了。

二、关键处设喻, 揭示主旨, 精警透辟

有些议论文的内容丰富, 涉及的问题复杂, 需要阐明的观点也比较多, 无法通篇设喻。常见的做法是就某一个问题, 行文至紧要关键处, 倏忽飞来一个精妙的喻证, 一言击中要害, 揭示主旨, 精警透辟, 犹如绿野上忽然飘来一只花风筝, 文采逸扬, 生动至极。请看例子:

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賷盗粮’者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 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

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有些读书人说, 看我们这些古东西, 倒并不觉得怎样有害, 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 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 我们便能警戒了, 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 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因为这是“软刀子”。

上面三段文字, 都是在关键处巧设一喻, 揭示主旨。鲁迅用“软刀子”比喻, 指出复古的危害性, 批判得深刻, 揭露得彻底, 可谓是一针见血, 斩蛇七寸。李斯用“藉寇兵而賷盗粮”作喻, 揭示逐客之害, 言近旨远, 令人震撼, 引人深思, 从而使秦王放弃了逐客的主张。孟子一句“缘木而求鱼”, 振聋发聩, 使人警醒。“缘木求鱼”已经作为成语, 为人们广泛使用。

三、多方设喻, 共喻一理, 丰富多彩

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写道:“文章无论长短, 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 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 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纲必须能领目, 目必须附丽于纲,

尊卑就序, 然后全体自能整一。‘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 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主旨是着重点, 有如照像的焦点, 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 渐远渐淡。”这段议论, 连设三喻, 用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巧妙比喻, 阐明写文章怎样安排主旨, 做到轻重分明。这就是多方设喻, 共喻一理。

多方设喻, 必须紧紧围绕论点, 从不同的角度, 选取不同的喻体, 深入浅出地比喻论证。《韩非子·扬权》中写道:“毋弛而弓, 一栖两雄。一栖两雄, 其斗喭喭。豺狼在牢, 其羊不繁。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夫妻持政, 子无适从。”这段议论, 意在阐明君权要高度集中, 若旁落在权臣之手, 国无宁日, 人民无可适从。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设喻:“弓”喻君权, “栖”喻国境, “两雄”喻君主和权臣;“豺狼”喻奸臣, “牢”喻朝廷, “羊”喻顺臣;“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夫妻持政, 子无适从”, 是用家庭生活比喻阐明国君权力高度集中的重要性。可以说, 这段文字句句设喻, 角度不同, 中心明确, 形象生动。

四、反复设喻, 层层递进, 引人深思

与多方设喻不同, 反复设喻不是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喻体来比喻论证, 而是用一个或几个喻体, 反复比喻, 把喻证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把道理讲深讲透,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 戒贪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在这段文字里, 作者先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两个喻体, 比喻说明“欲国之安必积德义”的观点。接着仍用这两个喻体, 从反面进行论证, 最后还是用这两个喻体, 告诫太宗:身兼帝王之重任, 要享有极高的威望, 永保国家人民之幸福, 如果不居安思危、戒贪以俭、抑欲长德, 简直就像砍掉树木的根希求它长得茂盛、堵塞水源想要水流长远一样。三次设喻, 层层深入, 步步逼进, 言出肺腑, 铿锵有声, 不由人不为之震撼深思。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言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则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韩愈先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比喻说明:想要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 就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受权势诱惑。为了让李翊深入理解加强仁义道德修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 他把两个喻体进一步发挥, 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喻理深刻, 令人信服。

五、结论

进行比喻论证, 首先要明确喻理, 其次是选择喻体, 然后才是考虑如何设喻, 但设喻恰恰至关重要。有些文章, 喻理和喻体都是极好的, 只因设喻不佳而未能成功, 实在令人痛惜。比喻论证的设喻,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进行广泛的、具体的、细致的探讨。

摘要:比喻论证, 一般说来包括喻体、喻理和设喻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谈比喻论证如何设喻的问题。

关键词:议论文,比喻论证,设喻

参考文献

[1]《孟子》

[2]《韩非子》

[3]魏征《贞观政要·君道》

[4]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5]李扶九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

论证人拒证权 篇10

关键词:证人拒证权,拒证权,人权,价值,亲亲相隐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王某与李某在王某家发生争执, 一怒之下王某拿起厨房里的水果刀刺中李某要害部位, 李某当场毙命。事后, 王某惊慌失措, 十分后悔, 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和年迈的母亲后逃往外地。三个月后, 东窗事发, 王某被捕入狱, 被判处死缓;其妻和其母也因包庇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二年。好好的一家人只剩下六岁的小女儿由一个亲戚抚养, 而这个小女孩又因家庭的剧变遭受严重的打击患上了忧郁症。就这样, 一个本来美满的家庭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错而家破人亡、支离破碎。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行为固然值得尊敬, 但一个人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保护自己最亲近的人又有什么过错呢?因此, 笔者想到中国“亲亲得相首匿”的拒证权制度的缺失正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拒证权制度古而有之, 西方一些国家也早已将其列为基本刑事制度之一。

一、证人拒证权的理论概述

拒证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由来已久。大陆法系国家将其称之为“证言拒绝权”或者“拒绝作证权”, 而英美法系国家往往称之为“免证特权”或者“证言豁免权”。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拒证权制度颇为关注, 关于拒证权的论述众说纷纭, 对其称谓也五花八门。主要有证人特权、证言特免权、拒绝证言权和拒证权等几种。鉴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而大多数学者均采用“拒证权”这种名称, 因此本文也继续沿用“拒证权”。

虽然两大法系关于拒证权的内涵的理解有稍许差异, 但综合两大法系的观点, 拒证权是指在法定情形下, 特定公民基于身份关系或职业关系等正当的理由所享有的拒绝作证或者制止他人作证的权利。拒证权具有以下特征: (1) 证人必须具有法律上作为证人的资格。具有证人资格是享有拒证权的前提, 各国关于证人的资格在法律上都由详细规定。 (2) 证人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者与被告人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大陆法系或者英美法系国家规定的拒证权制度, 大多把证人与被告人之间存在的法定关系作为前提, 基于这种法定关系证人才可作为拒绝作证的正当理由, 否则就不能免除其作证的义务。 (3) 拒证权制度各国均采法定主义。由于拒证权制度的特殊性, 拒证权的证人主体范围、拒证权的内容均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除此之外, 只要知道案情的, 在法律上均要承担作证的法律义务。 (4) 拒证权包括涉己和涉他两方面的效力, 即权利人自己有权拒绝作证, 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权阻止他人作证。

综上分析, 证人拒证权是证人作证义务的例外规定, 是对证人作证义务制度的补充。

二、证人拒证权的法理分析

目前, 各个国家均赋予证人以拒证权, 这显示出该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事物存在必有存在的合理性, 寻求拒证权存在的理论依据, 是我们正确认识这一制度的基础。

1. 伦理基础。

经济、文化、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伦理等是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多元社会制度因素, 而各种具体的制度应当保持适度的和谐和统一。一般情况下, 某一领域具体社会制度的实施不应以对其他领域社会关系的破坏为代价。当不同社会制度所维系的社会关系产生冲突时, 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两权相害取其轻”。当然, 法律制度较其他制度并不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当特定的人为证人时, 其结果可能导致其他恶化结果, 那么就需要赋予此类人拒证权以便维护该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以正常运行。可以说, 赋予拒证权, 维护了配偶间的信赖关系, 从而也维系了婚姻关系;赋予拒证权, 维护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赖关系, 从而也维系了职业关系;同样, 赋予拒证权, 保守国家秘密, 从而维护了国家利益。

因此, 拒证权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保护和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持。

2. 人权保障。

近些年来, 人权保障已受到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这么说, 赋予拒证权是对在诉讼过程中公民权利的保护。究其实质, 其与被告人的沉默权是相同的。保护证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是当前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拒证权的出现正是满足保障人权的需要。否则, 这将会严重侵犯在诉讼活动中相关人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 拒证权是一项对公共权力的必要限制和对个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拒证权的设置正是为了解除公民在行使自身权利与履行作证义务之间的难以抉择的困境, 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3. 价值选择。

就价值形态而言, 法律是一种对各种社会价值进行取舍和协调的综合体, “如果其中的一项价值得到完全实现, 难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或否定其他价值。”诉讼法理论认为, 诉讼的价值追求是多重的, 它不仅仅追求效率, 还追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自由等多元化的价值。诉讼活动主要追求查明案件事实的实体价值、保障诉讼公正的程序价值和其他的社会价值等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实际上, 这三者往往相互冲突:当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发生冲突时, 自然应首先考虑程序价值的实现;但当实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 由于社会价值背后所隐藏的利益远远大于追求个案的实体真实的特定情形下, 我们也应当首选社会价值。法律之所以赋予特定的证人以拒证权, 就是在权衡各种社会价值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和社会关系而做出的最妥善的选择。

4. 证据效益。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因此, 作为证人而言, 其言词的可信度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具备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 当证人与案件无任何利害关系时, 其证言的可信度就高;相反, 当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 其被迫于法律的“淫威”所提供的言词可信度就低。一方面, 从伦理上讲, 让其作为证人去证实自己身边最亲的人有罪, 可能导致婚姻家庭关系解体;另一方面, 从心里学上讲, 他们往往存在矛盾心里, 很可能是心里无比复杂挣扎之后做出的妥协结果, 所表达的也不完全是其真实意思。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这也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证词。

因此, 与其强迫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提供值得怀疑的证词, 不如设置证人特权制度允许这类人缄其口以兼顾整个社会关系。

三、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

1. 证人拒证权在我国的发展。

(1) 亲亲相隐。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关于证人拒证权的法律规定很发达。基于伦理之间的关系, 为保护传统的伦理秩序, 禁止亲属之间相互告诉或者作证。周礼是“亲亲相隐”的最早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继承周礼传统, 提倡“亲亲原则”。而在秦律中, 容隐原则被确立下来, 这标志着我国早期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形成。到了汉代, “亲亲相隐”已正式见诸于法令。汉律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尤其表现在汉代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的影响。从汉朝起代表“孝”的“亲亲相隐”原则开始了其长达2000多年的司法实践。汉宣帝四年下诏正式确定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 这是“亲亲相隐”原则的正式入律。自此以后, 亲亲相隐的范围不扩大, 内容上规定的更为细致完善, 而且进一步规范化、明确化。到了唐代, 基于“屈法以伸伦理”的观念, 《唐律疏义》确立了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 其相容隐的范围较之汉朝进一步扩大, 相隐主体扩大到所有同居的亲属及大功以上的亲属, 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规范系统。唐朝以后各朝直至清末甚至民国初期基本上都沿袭了该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 “亲亲相隐原则”属于一种强制性的要求, 但从其表现上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虽然在那个年代, 被视为一种义务, 但其确实在维护家庭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设立“亲亲相隐”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权, 但其以保护家庭关系为出发点, 注重亲情和伦理价值, 与拒证权是一致的。现在拒证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和谐论”即保护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和谐, 避免破坏维系社会关系的情感纽带。因此, 在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时, 可以从我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得到启发。 (2) 证人拒证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体现。我国立法是否有拒证权的规定, 有必要考察现行立法。在新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前, 并没有对拒证权的规定。相反,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 可以从该法第48条、第45条第1款第98条第1款和《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相关规定看出。可见, 在我国作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只要知道案情, 除了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 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具备作为证人的资格以外, 都不能免除该项法定义务。这一规定显然直接否定了拒证权。尽管法律作了这样的强制性规定, 但有关的司法解释却折射出了现代拒证权的理念, 这可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第69条、第77条中得到了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 虽然没有明确是基于身份关系的拒证权, 但是该规定将亲属的拒证权限制在“可以不出庭作证”是证人拒证权的体现之一。另外, 新《刑事诉讼法》第2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入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 第50条明确提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这些都是证人拒证权在新《刑事诉讼法》的体现。从实体法角度看, 我国刑法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等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实际上, 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往往基于一定的身份关系。这也能看出, 我国立法者也早已经意识到某些具有特定身份关系人之间犯罪的特殊性, 其实质也是“亲亲相隐”原则的体。 (3) 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的契机。近年来, 我国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 相继出台和修改了诸多法律法规, 如2007年的《物权法》、《婚姻法解释三》、《著作权法》、《行政强制法》、《刑事诉讼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出台都表明我国在建设法治国的进程上又推进一步。而拒证权制度在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保护人权、平衡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应有之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各种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 主流的社会价值已经从惩罚犯罪转向保护人权。诉讼中的人权保护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并且人权保护的许多重要内容已为联合国的重要法律文件所肯定, 成为国际司法的普遍准则。我国立法已经顺应时代潮流, 证人拒证权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的法理基础相同, 都是强调对人权的保障。因此, 我国立法中加强人权保护的关注是证人拒证权的一个良好契机。新刑诉法的修改是证人拒证权的另一个契机。新刑诉法中明确规定, “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排除在强制出庭之外”, 虽然这样的规定并不完善, 甚至只把证人的拒证权限制于“可以不出庭作证”, 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说明立法者已经认识到在某些发生在具有特定身份关系人之间的犯罪有其特殊性,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应对其予以例外的规定。这也说明, 原刑诉法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证人拒证权创建的必要性, 但基于政策和其他因素的考量, 立法者不敢太激进, 只是在此制度上予以试探。因此,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证人拒证权制度。

2. 我国证人拒证权的立法构思。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都有拒证权方面的规定, 再者从我国的法律传统与现实基础出发, 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赋予证人的拒证权。但是由于拒证权的存在可能阻碍对真相的发现, 因此它的设定必须谨慎。不合理地设定拒证权会极大地妨碍正义的实现。应当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 限于亟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主体范围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 因在立法上应采用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各种拒证权的适用范围, 以免司法运作中的人为扩大适用可能造成的混乱。

结合各国的立法经验, 我国应该规定以下四种拒证权类型。 (1) 基于身份关系的拒证权。可以这么说, 其是拒证权中最重要的南日。“亲亲相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民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司法实践中通常要考虑的合理与合情、社会效果便是执法者基于伦理道德的考量。 (2) 基于业务或职业秘密的拒证权。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技术化, 为保障社会基本工作秩序中应有的信任和社会分工协调高效地运作, 赋予某些特定职业者在诉讼中有限度拒绝作证的权利, 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该项权利的规定, 有助于特定行业的发展, 甚至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 (3) 基于避免自证其罪的拒证权。这是基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而产生的拒证权。基于该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拒绝提出不利于自己的证据, 或者拒绝对不利于自己的事项向法院及对方当事人提供证言。该项权利不仅有助于维护被告人的人格尊严, 而且还有助于维护公平和文明的社会程序。 (4) 基于公务秘密的拒证权。这是指证人基于保守公务秘密而产生的拒证权。由于国家公职人员因从事公务而知悉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公务秘密与国家秘密, 一旦泄露将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结语

拒证权的存在也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理论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突出对人权的保护, 这是我国建立证人拒证权的契机。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亲亲相隐”为证人拒证权的建立提供文化土壤, 而且我国新刑诉法已经在拒证权建立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因此, 本文建议, 在参考西方国家立法的经验上, 构建我国的证人拒证权制度。

参考文献

[1].何家弘, 南英.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2].何家弘.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 2003

[3].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4].高忠智.美国证法新解.法律出版社, 2004

[5].齐树洁.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6].高莉.论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理论与探索, 2007 (72)

[7].俞作志, 宁谦.对刑事诉讼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法制与社会, 2010 (3)

[8].柏正惠, 钟磊.刑事诉讼中证人免证特权制度.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4 (5)

[9].李富强, 黄文忠.证人拒证权制度探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论证】相关文章:

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05-05

论证05-14

论证体系05-08

采购论证06-01

研究论证06-10

专家论证06-13

论证解析06-14

项目论证07-13

价值论证07-27

论证设计08-30

上一篇:手工计算下一篇:开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