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2024-07-07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精选九篇)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1

关键词:Colles骨折,外固定,后遗症

Colles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7%, 多发于中老年人, 现总结84例Colles骨折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 治疗4周~6周后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中男43例, 女41例, 年龄最大者75岁, 最小12岁, 50岁以上患者75例。69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其中嵌入短缩者19例。

1.2 治疗方法

(1) 复位:患者取仰卧位, 肘关节屈曲90°, 前臂中立位, 一助手握住肘上部做反牵引, 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 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做对抗牵引2 min~3 min, 以解脱嵌插, 恢复长度, 牵开后将远端旋前同时利用牵引力将腕关节向尺侧倾斜并向掌侧屈。 (2) 固定:复位后采取反骨折作用机制的固定即屈腕尺偏位做前臂小夹板固定, 夹板用4块, 桡侧背侧夹板稍长, 应超过腕关节, 以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屈, 掌侧和尺侧夹板稍短, 达腕关节近侧, 以利于手腕的掌屈和尺偏活动。扎上3条绷带, 松紧度要上下可移动1 cm为宜, 固定后前臂保持中立位, 三角巾悬挂胸前。 (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注意观察患肢肿胀及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定期复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可做手指、肘、肩关节的伸屈活动, 4周~6周后可拆除小夹板。

1.3 治疗结果

1次复位成功72例, 2次复位成功12例, X线片证实达到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随访2个月~6个月, 78例骨折愈合, 腕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4例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欠佳, 掌屈、背伸受限 (20°~30°) , 腕关节活动后疼痛;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 (掌侧碎骨片压迫所致) , 1例出现肩手综合征。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率92.9%, 好转率7.1%。

2 讨论

2.1 桡骨远端存在特有的解剖结构, 正常时桡骨远端关

节面存在掌倾角10°~15°, 尺偏角20°~25°,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 cm~1.5 cm。这些结构均与腕关节功能密切相关, 在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上述结构的解剖关系。当背侧皮质粉碎、掌倾角为负角、桡骨短缩大于5 mm时, 骨折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 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

2.2 Colles骨折的并发症、后遗症及预防

2.2.1 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可涉及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 最常见的是肌腱间或肌腱与腱鞘间粘连形成。其主要原因有:骨折后血肿、骨折块移位、瘢痕组织形成、拇外展长肌和伸拇短肌肌腱肿胀, 还可因畸形愈合的骨突及骨增生致肌腱慢性磨损而断裂。因而, 骨折的复位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早期开始手指活动、减轻肿胀以及骨折愈合后手的功能锻炼是很关键的。

2.2.2 腕部神经损伤

Colles骨折也可并发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损伤, 其中以正中神经损伤最为常见。Colles骨折后正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0.2%~7.9%, 继而可引起急性腕管综合征。Colles骨折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多数是由于骨折整复后固定不当以及骨折断端或掌侧骨折片直接压迫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闭合复位后不应固定于腕关节极度掌曲位。Gelberman观察在腕掌屈45°时, 时间过长, 则腕管内压力超过神经纤维存活的阈值。因此, 在去除小夹板或石膏后, 症状可立即获得改善并逐渐消失。少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须行腕横韧带切开及屈肌腱滑膜切除[3]。

2.2.3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 主要由于长期固定或患者担心运动时可能使骨折移位, 而引起肩关节及手部僵硬、活动受限。因此临床在整复固定后即应开始手指、肘及肩关节功能锻炼, 解除夹板后逐步加强关节功能锻炼至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8~169

[2]田伟.积水潭骨科教程[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124~125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2

【关键词】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02-02

桡骨远端骨折是距离桡骨远端的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发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通常有骨质疏松,因此骨折率较高。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急诊骨折的1/6[1],此种骨折在愈合后,患者的肢体功能不会受限。临床治疗通常使用夹板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等方法,笔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伤小,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局部压痛、腕部肿胀、腕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需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属于新鲜闭合性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骨骼分离,不完全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3±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6.8±2.2)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具体为:患者取坐位,医生握住患手的大小鱼际,双手的拇指并拢、放置于骨折远端。助手站在靠近患肢一侧,环抱前臂进行牵引治疗,牵开后医生将骨折远端和助手的位置成角折顶。根据患者骨折端的侧移方向,医生在助理的牵引下向尺侧远端挤压,或向桡侧挤压[2]。夹板外固定治疗:使用四块小夹板和三个压垫,根据患者骨折移位的情况,在骨折处放置棉垫。如在远骨折端背侧桡侧出现移位的,可以在其背侧、桡侧和骨折近端掌侧放置棉垫,接着再用小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患者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療,患者取仰卧位,臂丛麻醉后,术者将关节囊切开,充分暴露关节面。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并使用克氏针固定,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进行螺钉锁定。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后进行肘关节和手指的功能锻炼,复位3~5d后及时进行X线检查,若有移位及时调整压力垫、进行复位,两周后进行前臂的旋转功能锻炼。

1.3疗效判定参照有关文献[3]拟定。优:患肢无疼痛,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掌屈伸度减少小于15°,握力正常;良:患肢偶尔疼痛,当活动剧烈时腕关节受限,掌屈伸度减少15°~30°,握力接近正常;一般:患肢经常疼痛,轻微活动受限,掌屈伸度减少30°~50°,腕关节功能和握力减弱;差:患肢持续疼痛,正常活动会受限,掌屈伸度减少超过50°,腕关节功能和握力有明显减弱。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良率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优良一般差优良率

观察组3016(53.3)11(36.7)2(6.7)1(3.3)27(90)

对照组3012(40)13(43.31)4(13.3)1(3.3)25(83.3)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FL)]

表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组别例数固定物感染痛性营养不良不良反映发生率(%)

观察组301210*

对照组3051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FL(2K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由于人体腕关节的活动较为频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出现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影响患者手部的活动功能和握力等[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切开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它对于老年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会给骨折复位增加难度,此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然而手术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患者的骨折程度不严重,完全可以依靠手法复位和夹板外固定治疗得以康复。

在复位治疗时,医生良好的复位技术和助理的配合度是关键,临床中会出现复位不良的情况,给患者带来创伤性的关节炎等并发症,也是骨折愈合后患者腕关节出现疼痛的原因。夹板外固定的松紧度及功能锻炼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骨折处的颜色、温度、肿胀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3.3%,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和神经的损伤。综上,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兴凯,杨付晋,苏晓龙.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0,8(23):573-574.

[2]王承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挠骨远端骨折52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 6(2):39-40.

[3]董林,王志勇,魏国俊,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5):81-82.

[4]梁世晅,张春建,钱金.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5(2):58-59.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54例患者中, 男148例、女106例, 年龄最小4岁, 最大91岁, 单纯桡骨远端骨折223例, 合并同侧尺骨远端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246例, 开放性骨折8例, 新鲜骨折240例, 陈旧性骨折14例, 单侧骨折251例, 双侧骨折3例, 在门诊治疗242例, 住院治疗12例。

1.2 治疗方法

254例患者就诊后, 均行X线摄片检查, 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均采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1.2.1 复位方法

对于开放性骨折, 严格清创缝合关闭伤口, 转开放为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对于陈旧骨折予以牵引折骨, 转陈旧为新鲜骨折后再整复。无移位的骨折不需整复, 可用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整复, 本组254例患者的骨折均有移位。复位方法:患者仰平卧位或坐位, 患肢上臂外展, 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 掌心向下, 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 术者握住患肢腕掌部作对抗拔伸牵引2~3min, 目的是纠正重叠移位及成角移位。然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灵活整复。如骨折远端向桡向背严重移位时, 术者用双手握住腕掌部, 在持续对抗牵引下用双拇指向下压两折端之间使骨折端向掌侧成角加大, 然后两拇指稍向远侧移并扣住骨折远端背侧向下压, 同时用双手食指于掌侧向上顶骨折近端, 再同时屈曲腕关节, 此时可纠正成角移位及背侧移位, 然后再在维持腕关节屈曲状态下用力将腕关节推向尺侧, 即可纠正侧方移位, 最后施以腕部卡压及夹挤手法, 以纠正下尺桡关节分离, 及碎骨块分离现象。如骨折远端向桡向掌侧严重移位时, 可改用患肢上臂外展, 屈时, 但掌心向上, 用上述手法反向灵活复位即可。

1.2.2 固定方法

骨折整复后, 伸直型骨折在骨折远端背桡尺侧放一表带垫和近折端掌侧放一平垫, 然后放上夹板, 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 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腕关节, 限制手碗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折端掌桡尺侧放一表带垫和近端背侧放一平垫, 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腕关节, 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骨突处适当垫以棉花, 以防压伤皮肤肌肉, 夹板扎上三条松紧度适宜的布带, 最后将前壁悬挂胸前, 保持固定3~5周。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1周内定期做X线检查, 如有移位, 及时重新进行复位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和垫的位置及厚度, 以防骨折端再移位。

1.2.3 中医药治疗

整复术后, 骨折处立即外敷我院自制外科接骨散 (组方:骨碎补10g、大驳骨10g、黄柏10g、侧柏叶10g、土鳖虫10g、红花10g、续断10g、乳香10g, 混合打粉后用适量蜜糖、米醋调敷患处) , 然后绷带包缠, 夹板外固定伤肢。

2 治疗结果

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Dienst功能评定标准[1], 功能优良率达93%。本组254例患者, 除1例严重粉碎性骨折复位固定后, 出现严重张力性水泡, 不得不解除外固定, 至骨折端再移位, 患者又拒绝手术治疗, 最后功能恢复欠佳, 另有16例因在固定期间怕痛而拒绝功能锻炼, 最后出现腕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恢复欠佳, 基余全部患者手法复位达解剖对位、近解剖对位或达到功能对位, 骨折愈合好, 效果良好。

3 体会

3.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的骨折, 又称辅骨下端骨折、缠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我院骨伤科最常见的骨折, 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人。目前, 学术界普遍能接受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标准为桡骨短缩<5mm, 背伸倾斜角<10°, 关节面塌陷<2mm, 桡腕关节分离<2mm, 故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始终要以此作为标准, 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多年来, 我院采用两人复位法复位, 力量充足, 操作容易简单, 密切配合好, 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灵活复位, 成功率高, 能达到快、准、稳的正确复位, 认清摸准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绝大多数骨折患者获得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我们根据骨折的移位方向, 灵活旋转表带垫及平垫, 这对于复杂骨折, 粉碎骨折, 下尺桡关节分离, 劈裂状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2 中草药在治疗骨折中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血不活则瘀不能去, 瘀不能去则骨不能续;

瘀去、新生、骨合”。我们根据这些原理, 骨折整复术后立即外敷我院自制外科接骨散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经临床验证, 外敷中草药,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 功能恢复快。

3.3 注重功能锻炼及整复术后的管理。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一项基本原则。合理正确的整复和稳妥的固定是骨折愈合、早期完全恢复肢体功能的有效办法。整复固定完毕即嘱患者做握拳动作, 活动掌指、指间关节。此锻炼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 待拆除外固定时肢体功能已恢复60%~70%。有16例患者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愈合良好, 但功能恢复不理想, 出现腕关节活动受限, 主要是患者由于在固定期间害怕疼痛, 拒绝功能锻炼所致。故骨折后患者早期要注意做被动运动锻炼, 后期做主动运动锻炼, 还要多做患者思想工作, 解除思想顾虑。整复术后, 要注意检查扎带的松紧度, 特别是骨折后一周内应每天检查扎带的松紧度, 因为骨折后早期肢体肿胀加重, 容易使扎带过紧影响肢端血运, 而后期肢体肿胀消退后往往容易引起扎带变松而致骨折端重新移位。

3.4 通过本组病例得出, 桡骨远端骨折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疗效好, 既简便又经济。

外敷外科接骨散有利于骨折处肿胀消退和缓解疼痛并促进骨折愈合。桡骨远端骨折应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可达到复位、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4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定期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患者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治疗失败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消肿时间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关键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针刺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72-01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骨折指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位的骨折,由于该解剖位置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点,是骨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该处一旦受到外力打击,就容易发生骨断裂或骨折。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罗甸县中医医院的84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为(48.9±8.32)岁;治疗组男28例,女1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0.4±7.67)岁。所有病例骨折时间不超过2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参考《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执行,通过X线检查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即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分的骨折。排除其他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其他类型骨折者、陈旧性骨折者、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5岁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不能配合本次试验者等。经沟通患者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先予以臂丛麻醉后,在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先行纵向持续牵引,当骨折段牵引到骨折线平面时,仍持续牵引,同时用力将前臂旋前,使旋前方肌松驰,屈腕使肌松驰,方便于压背侧移位的骨折远端向掌侧移动,复位后保持屈腕及轻度尺偏位。复位后行桡骨远端小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主动活动手指,每周进行1次X线复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选穴部为:手三里、合谷、外关、阳溪、养老、阳谷、中渚、后溪、上廉、下廉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消肿情况和骨折愈合程度确定治疗周期。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失败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参照《实用骨科》(第三版)执行。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肿胀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败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骨折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是从肢体功能要求出发,根据身体运动学原理,通过适当的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加以小夹板固定包扎,达到骨折端复位、制动和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重新恢复肢体内部动力的平衡。因此,手法复位后小夹板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小夹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4世纪,明代朱橚的《普济方》中详尽地叙述了小夹板治疗,清代《医宗金鉴》较详细的描写了正骨的手法。由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可根据骨折肢体肿胀和消退时间情况调整夹板外束带松紧度,而且属于无创性固定,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医生的检查及调整,价格低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通过辨证选穴或者局部选穴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笔者采用局部取穴法配合阿是穴进行治疗,阿是穴的选穴原则是:以疼为穴,局部治疗。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过平补平泻手法,旨在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从而达到缩短临床愈合时间和消肿时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缩短消肿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5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olles骨折,治疗

Colles骨折疾病具体指的是在桡骨远端3cm左右出现的一种伸直型骨折类疾病, 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腕部骨折疾病, 中老年人及少年儿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本文对患有Colles骨折的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方式与小夹板外固定技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有Colles骨折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 (41.3±0.5) 岁;骨折发病时间1~13h, 平均发病时间 (4.4±0.8) h。治疗组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1.2±0.6) 岁;骨折发病时间1~12h, 平均发病时间 (4.5±0.9) h。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 已被确诊为Colles骨折疾病; (2) 骨折发生时间在1d以内; (3) 患者年龄18~80岁; (4) 患者选择接受非手术治疗; (5) 排除合并有其他骨折类疾病的可能; (6) 以往没有骨折疾病史; (7) 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 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方式与石膏外固定技术联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手法复位方式与小夹板外固定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在充分麻醉后取坐位, 将患肩外展90°左右, 屈肘前臂旋前90°左右。助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近端实施对抗牵引, 手术操作者的双手拇指并列于背侧把持住骨折的远端, 双食指保持微曲状态后置于掌侧把持住骨折的近端, 余指分别将患者的大小鱼际握住, 实施维持对抗牵引操作, 保持该状态5min左右。整复程度轻微移位的时候, 操作者的双拇指向掌侧挤按, 双食指向上端提, 用力屈腕对骨折掌侧的成角进行纠正, 用力尺偏以对尺偏角进行纠正。对重度移位进行整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折顶方法, 对重叠移位进行充分牵引纠正后, 先使成角加大后, 操作者双拇指向掌侧挤按, 双食指向上端提, 迅速掌屈尺偏。取4块前臂小夹板, 夹板长度以超过腕关节2cm左右为宜, 掌侧及外侧夹板的近端应该略缩短3.5cm左右, 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夹板过长对曲肘功能造成障碍, 小夹板远端末端2cm的位置采用酒精灯烤弯45°左右[2]。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Colles骨折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彻底消失, 肘部功能和外观完全恢复正常, 没有对正常生活能力造成影响;有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明显减轻, 肘部功能和外观有显著改善, 生活能力略受到影响;无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没有减轻, 肘部功能和外观没有任何改善, 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3]。

1.6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见表1。由表1可见,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尽早实施复位处理, 手法应该保证准确, 避免反复复位操作使病情程度加重, 对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使肿胀程度加重。不能为追求复位效果, 对腕关节进行过度的屈伸。 (2) 小夹板的松紧程度应该保证适中, 过松起不到防止移位的作用, 过紧内压力过高, 会对血运造成障碍, 应根据局部情况随时对松紧度进行调整。 (3) 术后早期应加强功能锻炼, 锻炼要循序渐进, 主动和被动相结合, 活动肩、肘、掌、指各关节, 最大限度上预防上肢功能出现障碍。

参考文献

[1]金旗林, 李佛保.老年骨关节扭伤与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31.

[2]曹学伟.不超腕关节的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2, 12 (12) :4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 男46例, 女90例。年龄18~88岁, 平均60.2岁。左侧62例, 右侧74例。摔伤96例, 交通伤22例, 坠落伤10例, 其他 (运动伤、砸伤、击伤等) 8例。本组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且有不同程度移位, 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按照AO分型[1]:A2型68例, A3型35例, B2型6例, B3型1例, C1型19例, C2型5例, C3型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30 min~16 d, 首诊124例, 院外手法复位后骨位不满意或整复固定后骨折再移位12例。

1.2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肢外展约60°~80°, 肘关节屈曲约60°~90°, 前臂旋前位。一助手双手环抱患肢前臂上段, 另一助手双手握持患手, 对抗拔伸牵引3~5 min以纠正嵌插、重叠及旋转移位;然后, 术者用折顶 (或反向折顶) 手法纠正背侧 (或掌侧) 移位及成角, 用侧方捺正手法纠正侧方移位。若骨折粉碎较重则用合骨手法使骨折碎片合拢复位;关节面不平整者, 术者手法整复最后用双手稳住骨位, 令牵引患手的助手轻轻摇摆、旋转患腕, 使关节面恢复平整。Barton氏骨折用推压手法配合背伸、掌屈纠正桡骨掌、背侧缘骨折移位。2固定方法:骨折手法复位后, 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在前臂放置薄棉垫及合适压垫, 用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腕关节。然后, 选取规格合适的中立板 (中立板分为成人大、中、小号和儿童大、中、小号, 每种型号有左、右侧之分, 如图1) 固定前臂于中立位, 手握中立柱, 颈腕吊带悬吊患肢于胸前。3术后处理:摄X线片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密观伤肢血运, 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固定后即嘱患者作主动握捏中立柱的活动, 每隔2~3 d调整外固定松紧度1次, 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位。骨折临床愈合后除去外固定, 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恢复患腕功能。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评价:参照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2]从临床主观指标 (30分) 、临床客观指标 (30分) 以及放射学检查 (40分) 三个方面满分共计100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评分结果将疗效分为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可 (70~79分) 、差 (<70分) 。2外固定稳定性评价: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时X线片与复位后X线片比较的结果进行评价。优:骨折无再移位;良:骨折轻度再移位, 但达到桡骨远端骨折公认的复位标准[3,4];差:骨折明显再移位 (骨折移位后未达到桡骨远端骨折公认的复位标准, 即掌倾角<0°、桡骨短缩>3 mm、关节面的分离和塌陷>2 mm) 。

2.2 治疗结果

本组136例, 手法整复后骨折复位均满意, 其中解剖对位103例, 近似解剖对位24例, 骨折略有移位9例。骨折均于复位后4~8周内临床愈合, 除去外固定后门诊随访4~12个月, 平均约6.8个月。参照上述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标准, 本组临床主观指标评分 (28.51±3.63) 分、临床客观指标评分 (26.72±4.68) 分、放射学评分 (34.70±5.49) 分, 总分 (89.93±10.68) 分。疗效评价结果:优109例, 良16例, 可9例, 差2例, 优良率91.91%。参照上述外固定稳定性评价标准, 本组外固定稳定性评价结果:优104例, 良29例, 差3例。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疗法已被广泛接受[5],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满意复位并不难, 大多数通过手法整复可使骨折获得满意的复位, 但骨折满意复位后如何有效维持骨位、预防骨位丢失是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 传统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外固定方法, 具有价廉、操作简单、适时调整等诸多优点, 但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单纯小夹板外固定在限制前臂旋转和腕关节活动方面存在缺陷, 常因前臂及腕关节活动致使复位后的骨位渐进性丢失, 最终导致骨折畸形愈合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控制前臂的旋转活动和限制腕关节活动, 我们在采用传统小夹板外固定的基础上, 辅以中立板外固定以弥补单纯小夹板外固定存在的缺陷, 从而使外固定更稳定、有效。在中立板中立柱 (中立板的主要结构) 的限制作用下, 前臂、腕关节和手处于一整体状态, 其活动特别是前臂和腕关节的旋转活动受到有效控制, 不仅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稳定, 同时也有效地克服了骨折断端的剪切应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因此, 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骨折愈合, 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世民, 李海丰, 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3-35.

[2]Jakim I, Pieterse HS, Sweet MB.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J].J Bone Joint Surg Br, 1991, 73 (2) :302-306.

[3]Pogue DL, V iegas SF, Patterson RM, et al.Effect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alunion on wrist joint mechanics[J].J Hand Surg, 1990, 15 (19) :721-727.

[4]Kazuki K, Masakata K, Shimazu A.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radial carpal joint measured with a densitometer designed for pressure sensitive film[J].JH and Surg, 1991, 16 (17) :401-408.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43.6岁,骨折类型:内收型13例,外展型37例;对照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为17~69岁,平均年龄44.1岁,骨折类型:内收型12例,外展型38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确诊为肱骨外科颈骨折,且为新鲜单纯性骨折,同时排除开放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及病理性骨折。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患者全麻后仰卧位,垫高骨折肢,肩关节前侧入路,逐层切开至肱骨近端充分显露,清除血块后进行骨折复位,然后以交锁髓内钉进行固定。观察组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患者坐位,骨折肢中立位,由术者与助手配合完成复位,两名助手顺着骨折肢纵轴拔伸牵引,术者于骨折侧双手紧扣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妥当后使用预备的小夹板以固定,同时注意保护神经和血运。患者若骨折肢无痛即可遵照医嘱开始功能锻炼,通常21 d可小幅度肩部活动,28 d后适当增大肩关节活动幅度,42 d后复查X线片若无异常则开始大幅度肩关节锻炼,64 d后就可肩关节负重活动。

1.3评定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评定标准[2]:(1)优:无肿胀、压痛,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肩部活动自如;(2)良:肩关节无自发性肿胀、压痛,只在天气变化或劳累时偶有不适,肩部活动受限不明显;(3)中:肩关节偶有肿胀、压痛等不适,且在天气变化或劳累时加重,肩部活动受限较为明显;(4)差:肩关节肿胀、压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在天气变化或劳累时胀痛更甚,肩部活动受限十分明显。

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骨折愈合,对线对位理想,肩关节功能有效恢复,外形无异;(2)好转:骨折愈合,对线对位较为理想,或骨折复位不尽理想,肩关节功能有所恢复;(3)未愈:骨折愈合效果不佳,或畸形愈合,局部疼痛明显,肩关节功能无恢复迹象[3]。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为92%,优于对照组的72%(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见表2。

3讨论

肱骨外科颈属于骨折多发部位,一般指肱骨解剖颈下2~3 cm部位的骨折,位于松、密质骨交界处。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中女性骨折概率高于男性。临床治疗所追求的是促使骨折愈合,对位对线理想,消除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外形完美,并且使肩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改善。肩关节、肩胛骨、胸锁关节三者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肩关节活动范围面广,具有比较强的代偿功能,且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佳、愈合能力好,因此多数肩关节骨折可经过关节与肌肉的活动锻炼而促进其愈合。

在临床骨科上,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多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应用已比较广泛,但由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分离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及骨膜,破坏骨组织局部血供,这会负性影响骨折愈合,影响骨痂生长,此外,还会使瘢痕粘连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引起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比如关节疼痛、重要局部功能障碍等[4]。

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肱骨上端骨骺骨折后,容易引起肩关节粘连,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使肩关节受到的损伤最小才是获得理想疗效的保障,此外还应进行相应的关节功能锻炼。满意的外固定法一方面要保证能够有效稳定复位后的骨折断端,一方面又无障碍于患者进行关节功能活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不会影响骨膜及周围的血液供应,创伤小,不会引起瘢痕粘连等并发症,促进骨痂生成,利于骨折愈合;此外,该方法操作简便,不会涉及到复杂器械的使用,医疗费用相对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骨折复位后夹板外固定要注意:(1)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避免包扎过紧而造成肢体缺血性肌痉挛或者坏死;(2)夹板固定布带的松紧应适宜,过松固定效果差,骨折容易发生错位;而过紧则不利于血液循环,甚至引起压迫性溃疡。建议每根布带能有1 cm的上下移动空间最为合适。(3)抬高骨折肢,以促进血液回流,改善水肿情况,通常使用三角巾将骨折肢悬吊于胸前,睡时使用枕头将肘部垫高。(4)骨折未完全愈合之前都存在错位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定期复查。功能锻炼环节必不可少,有利于软组织消肿,预防肌肉萎缩,减少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固定解除后,如果粘连严重,可行推拿按摩法或松解法缓解。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总有效率为94%,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肱骨外科颈骨折应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肩关节功能,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实施手术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观察组(50例)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和72%,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6%,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应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肩关节功能,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参考文献

[1]马莉,张金东.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医学信息,2015,28(6):60.

[2]粱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11):1691-1694.

[3]侯树峰.手法整复肱骨外科颈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11(11):78-79.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86例, 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CR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检查确诊为尺桡骨双骨折。其中男患儿47例, 女患儿39例, 年龄为5~11岁, 平均年龄为 (7.6±1.2) 岁, 骨折至就诊时间为21~93 min, 平均时间为 (55.9±2.3) min。单纯左侧双骨折患儿34例, 右侧双骨折患儿52例, 其中上1/3段骨折12例, 中1/3段骨折36例, 中下1/3段骨折3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43例, 使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骨折情况、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5~12周岁儿童尺桡骨双骨折;骨折至就诊时间<2 h;伤侧尺桡骨无骨折史。

排除标准:非尺桡骨双骨折;骨折至就诊时间>2 h;伤侧存在尺骨或桡骨骨折病史;患儿存在遗传性心脏病、哮喘、癫痫等疾病。

1.3 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即根据实际病情进行治疗, 经患者及家属完全知情同意后, 采用两种治疗方案对双骨折患儿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行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案, 患儿呈仰卧位, 肩部呈90°外展, 前屈45°, 肘关节呈45°内侧屈位, 上1/3段骨折患儿前臂呈旋后位, 中1/3骨折中立位, 下1/3骨折段呈旋前位, 助手握住固定伤侧肘部和腕部, 复位时主治医师站患儿伤侧对位, 助手轻握固定患者, 术者持续保持轻力牵引10 min左右, 矫正前后骨折移位、重叠, 医师结合CR影像结果轻触骨折处, 适度按压修正对位, 再次轻触骨折处, 当骨折远近端背侧皮质相遇即为复位。针对骨折线不统一、斜形骨折, 可应用提按手法分别对桡骨、尺骨进行复位。当尺桡骨发生交错聚拢时, 采用分骨手法进行尺桡骨分离正位, 利用肌肉及骨间膜张力保持稳定性, 防止再次靠拢。夹板外固定时应维持牵引力进行4块小夹板固定, 侧向位移应用2点加压法放置压垫, 角位移应用1或3点加压置垫, 小夹板采用纱布捆扎, 底部防旋柱托板, 三角巾悬挂胸前。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纱布捆扎松紧度, 并进行CR检查复位、愈合情况。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复位手法和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治疗的有效情况。

1.4 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Dienst功能性评价标准对患儿骨折侧腕部、前臂功能评价:腕关节、前臂活动功能性与健侧比较无异常, 骨折处无疼痛, 握力正常, 前臂旋转功能达90%以上为显效;骨折处轻度疼痛, 剧烈活动限制, 功能性及握力稍弱, 骨折复位正常, 前臂功能性恢复达75%以上为有效率;骨折发生错位, 愈合情况不良, 正常活动受限, 明显持续性疼痛, 掌屈或前臂旋转功能性障碍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位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调查, 根据1.4评价标准对患儿骨折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12.53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童发生尺桡骨双骨折多为外力导致, 为非开放性骨折, 其受伤机制近似于成年人尺桡骨双骨折, 但由于儿童或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解剖学特点与成年人不尽相同, 因此在发生尺桡骨双骨折后常伴有断端旋转、位移、交错、重叠、成角等现象[3], 在治疗上不能采用钢钉、钢板置入方法, 治疗难度较大, 易发生前臂、腕部功能性障碍, 导致患儿腕部、前臂活动受限制, 从而发生伤臂畸形, 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4]。本次试验为探讨手法复位术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知, 该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 复位及固定效果良好, 治疗无效率较低, 对患者无医源性损伤, 较传统治疗方案具有优势。

本次试验中应用的手法复位主要从骨间膜、肌肉群的恢复及自然牵拉力考虑, 使患儿前臂内肌肉群与骨间膜保持自然牵引力, 保持复位形态, 防止外加固定力量对骨折处造成二次损伤, 减少骨折处再次发生移位, 维持前臂内尺桡骨自然稳定, 提高治疗效果[5]。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较传统复位方法可有效减少治疗中对骨折周围骨膜及软组织的损伤, 血供破坏程度较小, 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避免骨折周围软组织、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等。而根据不同骨折病情选择多点加压夹板固定, 可有效避免骨折再次发生移位, 加强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 应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对患儿无损伤, 治疗后无畸形发生,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86例,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43例。对照组患儿行临床常规骨折治疗手术, 观察组行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进行骨折治疗。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复查, 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功能性恢复及畸形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19例 (44.17%) , 有效22例 (51.16%) , 总有效率为95.3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9%, 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对患儿无医源性损伤, 治疗费用较低,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儿童尺桡骨双骨折

参考文献

[1]Gavaskar, A.S, Muthukumar, S, Chowdary, N.Fragment-specific fixation for complex intra-artiv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trial[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European volume, 2012, 37E (8) :344-348.

[2]王兴凯, 杨付晋, 苏晓龙.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 2010, 8 (23) :573-574.

[3]王卫华.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11) :1077-1078.

[4]戴国达, 蔡建平, 张爱国.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3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 19 (12) :49-50.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篇9

关键词: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尺桡骨双骨折为一种常见的小儿骨折疾病, 主要是在外力暴力作用下而导致的。因前壁肌肉较多, 一旦出现尺桡骨双骨折, 极易发生侧方移位、旋转、成角、重叠等, 增加治疗难度[1]。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若治疗不当, 会影响儿童后期的发展。本次研究中, 分析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疾病采用手术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分析研究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为1.2~11岁, 平均年龄为 (5.0±0.5) 岁, 均在伤后24 h内接受治疗, 经X线片检查确诊, 左侧25例, 右侧15例;粉碎性骨折18例, 斜行骨折10例, 横形锯齿状骨折12例。上1/3段7例, 中1/3段17例, 中下1/3段16例。致伤原因:直接暴力16例, 扭转暴力3例, 传导暴力21例,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儿均经中医病症诊断确诊, 均合并外伤史, 多发生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合并局部的压痛、疼痛、肿胀, 整体可能畸形、骨擦音以及异常活动, 存在前臂功能障碍。经X线摄片检查明确骨折发生情况。均为闭合性骨折, 经X线检查显示为尺桡骨双骨折, 且骨折线处于同一水平。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或合并代谢性骨病;尺桡骨骨折合并上下尺桡关节脱位、无移位发生骨折;12岁以上合并先天性心、肝肾、脑肿瘤等疾病, 全身情况差;有手法复位禁忌证患者。

1.3 方法

1.3.1 整复方法:

取仰卧体位, 患肢旋前位, 由两助手辅助握手部的大、小鱼际以及肘上位置, 并顺势拔伸几分钟, 矫正成角畸形以及骨折重叠, 对骨折移位实施复位。尺桡骨骨折线若保持处于同一平面, 采用端挤提按手法纠正骨折掌背侧以及内外侧移位情况, 若治疗效果不佳可改换折顶手法实施复位。若患儿的骨折线不处于同一平面, 一般采用端挤提按手法对桡骨实施复位, 并对尺骨实施整复。两骨折端靠拢交错患儿可采用挤分骨手法实施分骨, 让骨间膜处于紧张情况, 牵动桡尺骨的骨间嵴, 使其处于正常的互峙位置。有明显青枝骨折患儿, 向凹侧按压骨折成角凸起处, 同时扳拉凹侧骨折远端向凸侧方向, 纠正成角情况。

1.3.2 固定方法:

小儿青枝骨折成像不大者不需实施复位, 仅采用4块夹板实施局部固定, 三角巾悬吊3周左右, 移位骨折实施复位后, 在维持牵引下放置牙垫。将一分骨垫放于骨折线同一平面的患儿骨折间;骨折侧方或成角移位患儿, 需按照移位方向采用二点加压法或三点加压法放置好压垫。放置后, 采用夹板外固定前壁, 分别于患肢前臂的背侧、桡侧、尺侧、掌侧放置夹板, 捆扎固定后检查松紧度, 扎带可上下活动1 cm, 并观察患儿末梢血运情况。固定14 d后间隔3~5 d后透视观察, 若有移位情况发生需进行纠正。早期辅助患者进行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以及握拳活动, 并根据患儿的身体恢复情况进行肩肘关节活动, 从小到大进行。外固定去除后要适当加强对患肢的锻炼。

1.3.3 药物治疗:

根据小儿生理特点以及骨折分期辩证论治, 早期 (伤后1~2周) 给予患者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骨伤胶囊口服治疗, 1天3次, 每次用药3~4粒, 中期 (伤后3~4周) , 给予患者和营生肌、续筋接骨骨伤胶囊口服治疗, 1天3次, 每次用药3~4粒;后期 (伤后5~8周) 给予患者采用补益肝肾、续筋接骨骨伤胶囊口服治疗1天3次, 每次用药3~4粒;同时结合采用熏洗药剂对患肢进行熏洗, 有利于舒筋活血、松解粘连、软坚散结。

1.4 术后处理:

固定早期 (骨折伤后14 d内) , 应间隔3~5 d进行透视观察1次, 若有移位情况应早期进行纠正。早期紧握拳活动, 以及上肢肌肉舒缩活动, 逐渐进行肩肘关节的活动, 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从小到大、去外固定的活动, 并保证患肢全方位的接受锻炼。

1.5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判定治疗效果, 优:骨折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 形成连续性骨痂, 骨折痊愈, 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前臂旋转功能>90%;良:骨折对位>1/3, 且骨折愈合效果良好, 前臂旋转功能恢复到正常到4/5以上;可:骨折对位>1/3, 骨折延迟愈合或未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恢复为正常的3/5以上;差:骨折存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存在前臂旋转障碍[3]。

2 结果

均给予患者为期5个月随访观察, 分别在治疗后3、6、9、18、24 d观察患者肢体活动、血运以及感觉情况, 并注意调整夹板松紧度, 分别于治疗后不同时期拍摄X线片, 评价骨折愈合以及恢复情况, 上1/3段7例, 优3例, 良3例, 可1例, 中1/3段17例, 优12例, 良4例, 差1例, 中下1/3段16例, 优9例, 良3例, 可3例, 差1例, 总优24例, 良10例, 优良率为85.0%。

3 讨论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为临床一种常见外科骨折疾病, 主要病因为外力暴力。在前臂旋转活动中, 尺桡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且前臂的肌肉组织较多, 有旋前肌群、旋后肌群、伸肌群、屈肌群等, 一旦出现骨折, 会波及干骺端。采用手术两组可能会伤及骨骺, 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临床在治疗早期闭合性骨折时, 一般考虑采用手法整复以及夹板固定治疗, 这样可有效减少损伤、感染、骨愈合延迟或骨不连情况发生[4]。相较于成年人, 小儿前臂双骨折的复位手术较间断, 骨折复位成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且复位外固定后骨痂生长较快。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线多处于同一平面, 多为短斜形或横行, 较少见螺旋形、长斜形、粉碎形。完全移位的远端骨折期背侧骨膜较完整, 不容易被牵开, 因此仅采用提按手法以及牵引较难实现复位。在复位中采用折顶手法, 与受伤方向相反, 符合“逆创伤机制复位”, 有利于骨折复位。复位成功后, 结合采用夹板外固定, 有利于矫正骨折成角、旋转以及畸形, 保持复位良好, 直至骨折完全愈合, 有利于前臂功能的早日恢复。本次研究中, 优24例, 良10例, 优良率为85.0%。由此可见, 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夹板松紧度可随意性调整, 固定效果良好, 有利于骨折早日愈合以及肢体功能早日恢复。手术治疗会伤及骨骼血运, 容易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愈合不良, 且极易发生骨折愈合畸形等并发症。尤其应该注意骨折后严重前臂肿胀者, 早期需实施手法复位, 应待肿胀消失后在实施复位治疗。并注意采用的压垫的软硬、长短、大小要合适, 防止再次出现骨折移位, 选择的夹板应根据患儿的前臂长短、粗细决定, 控制夹板的松紧度, 尽量避免采用胶布以及绷带进行固定, 防止骨突部位出现坏死或压疮[5]。

参考文献

[1]纪姝花.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心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7) :107-108.

[2]贺兵, 田元高, 熊福生.夹板加石膏托双固定在小儿尺桡骨双骨折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 2011, 13 (4) :661-662.

[3]徐斌, 张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32例[J].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 (3) :38-39.

[4]黄莉, 刘剑眉.手法整复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3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4) :290-291.

上一篇:怅惘的思绪下一篇: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