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活动

2024-07-18

社会性活动(精选十篇)

社会性活动 篇1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它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鉴于此,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家、园、社一体,形成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系列活动策略。

一、园所,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孵化房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从课堂、游戏及其他集体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

1.班级志愿者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给幼儿园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我是班级志愿者”活动。对日常性的“工作”(如照顾自然角、动物角、气象角、分发碗筷等)实施“值日生”制度;把间歇性的“工作”(如修补图书、晒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定为“劳动日”,如把每周一定为“修补图书日”、每周三为“擦洗桌椅日”、每周五为“玩具柜大扫除日”等,让每个幼儿挑选一个劳动日为班级服务。自从实行这些制度后,孩子们各司其职,成了“小主人”,班级管理工作也因此井井有条。

2.同伴互助课

开展以“好朋友”为中心的“说说我的好朋友”“画朋友”“想朋友”“帮助好朋友”等系列活动。通过情境表演《小羊过桥》《她为什么哭》《迷路的小黄鸭》,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他人在生病、有困难、有过失、被欺侮时的心情,产生关心、帮助同伴的良好愿望,摒弃有害他人的行为动机,培养他们对同伴的责任感。

3.手足情谊时

在“当哥哥、当姐姐”的活动中,通过谈话使幼儿懂得做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小玩具送给新入园的小班弟弟妹妹们,为他们讲故事、与他们做游戏等,增进了不同年龄孩子的手足情谊,更增强了孩子作为哥哥姐姐主动关心他人的强烈责任感。

二、社会,强化幼儿社会能力的实践场

1.职业认知———感受工作的辛苦

组织各种参观活动,如带孩子们去超市参观,了解营业员工作的烦琐;去参观儿童娱乐城,知道叔叔阿姨的担心和劳累;去参观奶牛场,知道新鲜、卫生的牛奶生产加工过程有一道又一道的工序等。使幼儿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人们付出的劳动。

2.社区服务———享受助人的快乐

在每年“重阳节”,带幼儿去社区老年公寓,为那里的老人表演节目,送小礼物,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敬爱。我们还开展“夸爷爷奶奶”活动,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老人,学会关心、尊敬老人。

3.小学体验———预知应有的责任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观看小学生做操,和小学生一起上课,看小学生的课本、作业、文具、校服和红领巾等;比较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了解要为小学做的准备。与之配套的是,我们还让全班幼儿学做小学生,激发幼儿积极进取的欲望。

三、家庭,完善幼儿社会情感的安全岛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的培训和沟通工作,为幼儿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

1.自我服务真快乐

现在的绝大多数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累着或者耽误学习,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沟通,许多父母都能让孩子尝试着做好自我服务工作,比如进屋时排好随脚脱下的鞋,自己穿脱衣服并叠放好,自己刷牙洗脸,自己摆放和收拾碗筷等,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

2.小鬼当家多温馨

相信孩子,让孩子承担起一部分家务责任,有益于孩子社会意识的发展。例如饭前摆放筷子、汤勺,擦自己的小桌椅、洗自己的小手帕,取报纸、取牛奶、倒垃圾,打扫自己卧室的卫生等,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并给予肯定。

在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加浓,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未来的“天鹅”是有飞翔准备的,他们会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优雅自信地游弋于长空之中。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社会性活动:我叫轻轻 篇2

社会:我叫轻轻(环境适应)活动目标

1、知道在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地方需要保持安静,动作要轻,尽量不妨碍别人。

2、掌握轻轻走路、悄声说话等保持安静的具体办法。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画笔、彩笔、硬纸板、安全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活动指导

一、学习诗歌《我叫轻轻》,欣赏诗中孩子为他人着想的美好与善良的品格。

1、提问:“我”为什么要“轻轻轻轻”地?

二、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在哪些场合做事要轻轻地。

1、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场合做事要轻轻地,不影响别人,那么你知道要做哪些事要轻轻的吗?是不是做每件事情都要轻轻的呢? 2,、引导幼儿发现做事要看场合,有时要轻轻地,有时不需要。

三、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练习轻轻走路、轻轻地取放玩具、轻轻交流等技能。

游戏玩法:一人扮演老猫,其余的幼儿扮演小老鼠。当“老猫”“睡着”时,所有的“老鼠”都要轻轻地活动、交流,“老猫”只要听见了声音就会醒来,这时所有的“小老鼠”都要跑开以免被抓住。

四、设计提示牌,悬挂在幼儿园需要保持安静的地方。

1、提问:我们在幼儿园的哪些地方需要保持安静?让我们设计提示牌提醒小朋友好吗?你想怎样提醒大家做事要轻轻的呢?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在画纸上设计提示牌。

巧设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3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奠基期与敏感期。有研究表明,2~4岁是秩序性发展的敏感期,3~5岁是自我控制性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同伴交往发展的敏感期,5岁是由生理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敏感期。依据此理论,我们针对每个年龄层次的敏感期,有选择地开展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亲子活动。

在家园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的逻辑顺序,选择适宜开展亲子活动的内容并将之排列组合,形成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如,面向小班开展了以促进幼儿遵守规则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做客”与“乘公交车”;中班开展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快乐购物”与“亲子沙雕”;大班开展促进幼儿关心尊重他人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我们的社区”与“亲子志愿者活动”。

幼儿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已的,敏感期是我们发现童年秘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师如能捕捉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设计家园亲子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就能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改变家长受自身家庭和社会影响很深的错误观念;教师在组织亲子活动时就能有章法、有目标,深层次考虑亲子活动特性、本质。因此,捕捉幼儿社会性发展敏感期是巧设亲子活动的关键。

二、巧的内涵——遵循社会性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渗透着社会认知、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和内容。要让亲子活动不只是停留于场面的热闹,而是有品质、有内涵的,那么在设计时就要遵循社会教育生活性和实践性这两大特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组式的亲子活动,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其活动内容和形式更为广泛、灵活。再者,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家园亲子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小组活动更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好形式。教师应大力倡导家长群体之间开展亲子小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依托节日

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同伴是社会性教育的主旋律。亲子小组活动可以通过挖掘节日内涵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结合“六一”儿童节,有些班级亲子小组活动在松柏公园开展“同在蓝天下,牵手你我他”为主题的“爱心小天使慈善拍卖会”,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受灾地区儿童筹集善款。有些班级亲子小组活动则开展“尚德汇衣物捐赠活动”,让幼儿在幸福甜蜜的生活中学会分享、付出,学会爱他人!

(二)充实假期

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会友好相处,学会合作。幼儿的人际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交往合作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能更好地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我们挖掘假期资源,开展“亲亲宝贝,快乐家园行”活动,培养幼儿交住合作能力。

如中班在周末开展“快乐购物”亲子小组活动,购物并不是本次活动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合作购物活动让幼儿学习如何交往合作。因此活动首先以6人为一小组,全班幼儿共分成7组,然后每一个小组的人员围绕“我要上小学喽”共同商量讨论如何使用共有的60元制定入学前准备的购物计划。爸爸妈妈不干预幼儿的讨论,只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某物品的大致价格。一开始制定计划时许多幼儿出发点都是依据自已的喜好,容易产生争执,但是在讨论与争执中幼儿慢慢地开始谦让,学习与他人协商、合作。小组商量好之后,小组成员才一同走进商场,依照计划看价格购买物品或是再次调整计划。活动中当家长看到平日霸气十足、处处以我为主的小皇帝们能与别人讨论、商量、合作,还能谦让,都感到特别欣喜,感谢老师为幼儿提供这么好的交往平台。

(三)亲近自然

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具有生活性特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内容。大自然蕴含着许许多多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开展小组亲子活动时,要尽可能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上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如在大班开展“公园寻宝”亲子小组活动。活动创意来源于“跑男”节目,活动场景为幼儿所熟悉的松柏公园。活动前,亲子小组划分成两小组,分别合作商量藏宝的地点,思考寻宝题目,考虑如何让另一组不那么容易找到“宝物”;合作完成寻宝题目的制作;依据题目信息进行解题,并根据答案一步步寻找“宝物”。在“寻宝”的过程中,幼儿面临的困难有:小组合作中如何商量统一意见;与同伴发生争执时要如何处理,怎么调节自已情绪;寻宝过程中还将面临如何向陌生人问路的问题;当遇到困难时小组如何共同面对。这些都能为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积累许多实践经验,为幼儿今后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借助阅读

近年来儿童绘本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热爱与推崇。对孩子来说绘本就是生活,他们相信绘本中描写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儿童在亲子阅读中,听着大人讲故事,或是与家长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其生活习惯、能力、自信等逐渐建立起来,亲社会行为能力、社会行为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阅读中得到点点滴滴的提高。如果家庭中能为幼儿设计一个阅读角,鼓励幼儿邀请同伴来家里一起阅读,则又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我园借助“亲子阅读示范点”评比活动鼓励与促进幼儿家庭开展亲子阅读小组活动。在亲子阅读小组中,除了绘本本身带给孩子们的正能量之外,主人家孩子在邀请、接待客人中习得待人接物的礼仪,将自己心爱的书籍与朋友共同阅读中习得了分享的良好品德;客人们则在做客中习得了做客的规矩,懂得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

nlc202309090943

三、巧的路径——依据社会性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类型多样,如果能从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指向目标(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三类)来分,就会让教师设计思路更清晰,有章可循,大大提高家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社会认知类亲子活动

社会认知是对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儿童社会认知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社会规范、原则、道理等这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对儿童很重要,但有时对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枯燥深奥。因此在社会认知类亲子活动设计时应该有效结合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相关事件,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和掌握相关的规则。

例如小班下学期社会规则认知的亲子活动——“乘公交车”,教师利用家长资源扮演“公交车上的情景”,通过让幼儿观看家长们表演的情景剧,再与家长一起讨论“乘公交车我们要注意哪些行为?如何做才能遵守规则,不会影响他人?”之后让一位家长上台结合PPT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乘公交车规则的认识。通过家长情景表演 亲子讨论 家长总结,让幼儿从认知上先了解规则,知道自己行为会影响别人,在公共场合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接下来再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巩固。放学后,鼓励家长带幼儿乘公交车,在真实的环境中再次巩固了解乘公交车的规则,并内化到行为中。

(二)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

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机能,儿童情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儿童情绪识别能力弱,在交往中容易误解他人的情感态度和反应;儿童情感表达弱,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已的情绪状态和需要;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弱,较难从一种情绪状态调节和恢复到原有的情绪状态。由此在设计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时要注重情感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编排一定的游戏使幼儿体验各种情绪;激发儿童共情,通过拟人化手法促使儿童亲社会情感的发生;鼓励幼儿表达,应让幼儿明白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描述性语言,更要培养幼儿乐意表达情感的态度。

如小班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设计——“像爸爸一样”,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用最热烈的方式把爸爸请出,并拉着爸爸手,请他坐到自己的边上。随后教师出示PPT,幼儿观察图片,讨论大狮子长什么样?狮子宝宝与爸爸长得像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并让幼儿说说说自已与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希望什么地方长得像爸爸?接着进行亲子共读绘本,在共读绘本中感受狮子宝宝对爸爸的喜爱、崇拜之情。然后让幼儿进行情感迁移:“你的爸爸有什么本领?他教会你什么?”最后鼓励幼儿和爸爸模仿表演狮子宝宝照顾爸爸的情景。结束活动时,玩亲子音乐游戏——快乐大吊车,再次增进亲子间的情感。父爱如山,但父亲的爱总是特别含蓄,如何让孩子感受深深的父爱?此活动借助于绘本,通过亲子共读、亲子模仿表演狮子父子俩的各种情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萌发对爸爸的崇拜之情。活动的亮点是:爸爸当狮子爸爸受伤了、难过、不开心时,小朋友来当狮子宝宝,想出各种办法让爸爸开心,让爸爸感受宝宝的爱。此情景体验,让幼儿明白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准确的描述性语言,培养幼儿乐意表达情感的态度。同时也让爸爸明白心里的爱要多表达,要多与孩子一起玩耍。

(三)社会行为类亲子活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的社会行为大多来源于直接学习的模仿,而强化是最重要的中介。在设计社会行为类亲子活动时,教师应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幼儿直接操作和练习。对儿童来说模仿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要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提供家长正面示范带动的机会。强化是催化剂,而游戏是幼儿最爱的,百玩不厌,教师可巧妙设计游戏环节,反复多次来强化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大班社会行为培养文明礼仪亲子活动“亲子茶道”,活动目标是了解我国茶文化,并学习饮茶的基本礼仪,懂得感恩并孝敬长辈。活动从谈话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泡茶需要用到茶具名称,接着请一家长演示泡茶步骤,并讲解茶文化,让幼儿在观看之后与家长进行讨论:泡茶有哪些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请家长助教重点演示并讲述饮茶的礼仪。最后是体验与实践,幼儿与家长自由组合,体验泡茶过程,并为爸妈奉茶,为小朋友家长和小朋友奉茶,真实感受茶文化礼仪。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厦门饮茶品茶氛围更是浓厚。活动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泡茶入手,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有礼貌、懂礼仪、尊敬长辈的人。邀请懂茶艺的家长来班级为全体幼儿与家长表演茶艺是个亮点。让大家在欣赏中受到熏陶,了解并接受茶文化与礼仪,同时提供机会让家长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示,为孩子们树立了正面榜样,增加自信。最后,通过幼儿自由分组体验泡茶、奉茶的过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家长和孩子在茶道学习中加深交流与沟通,拉近亲子距离,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礼仪,学会奉茶,懂得感恩,孝敬长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让认知与行为不脱节,做到知行合一,是个难点。在此活动中,老师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幼儿直接操作与体验,把茶文化由浅入深地过渡到尊老爱幼的礼仪,把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进行传承。

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幼儿社会性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空洞的说教或是传统的故事、儿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能捕捉社会性发展敏感期,遵循社会性教育特点,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巧设亲子活动,就能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丰富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使亲子活动开展更有效,更有意义!

浅析区域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篇4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明确提出“从做中学”是儿童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从做中学”是儿童真正兴趣的所在。基于杜威的思想,我园申报了“十一五”课题“做中学”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强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兴趣所在组织活动,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发现,区域活动是“做中学”方式的更好体现,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发展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使幼儿社会性发展得以良性循环,更是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一、创建区域环境,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新《纲要》提出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我们时刻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区域环境创设中,绝大多数是老师发挥重要作用,幼儿参与的较少,常忽视幼儿参与的作用,而区域创设的环境最终是作用于幼儿。在幼儿从简单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有一定想法、见解、判断能力的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没有兴趣地学习、被动地参与任何活动应该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在“做中学”课题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方式方法,以幼儿为中心,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创设合理的区域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

在区域环境创设中,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活动不断提高。

例如在进行“人们怎样工作”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所设置的环境应体现人们的工作。老师放手完全由幼儿自己动手来设置,更能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协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设置如下几个区域:(1)生活区:利用辅助材料和工具修补班级里破损的图书;(2)科学区:使用多种工具如木工工具和金工工具制作装配简单的物件;(3)美工区:用各种废旧物品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4)益智区:进行作业场所与工具图标关系匹配;(5)阅读区:翻阅、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6)表演区:扮演各行各业人们在生活中的剧情;(7)建构区:搭建不同风格的房屋,等等。在如此多的区域设置过程中,幼儿要自己分工收集相关材料,合理分配场地,分组摆放物品。在这过程中幼儿认识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工作类型,积累了社会经验,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幼儿要交流与合作,增强自信心。

二、关注区域活动操作过程,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小的社会形式”,凭借这一形式而进行的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同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做做玩玩是“做中学”教育理念的表现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做做玩玩的活动氛围。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了幼儿更多的是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在与环境、同伴、老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将不断得到发展。

还是以“人们怎样工作”为主题的区域活动为例。幼儿需要准备多种木工、金工工具,在使用中还会碰到问题(包括安全和技术上的),这时候他们有的会把自己的经验告知别人,有的会向父母求救,还有的会向老师求救及和同伴商量。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参与活动,在不断介绍、询问、商量与合作中,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也可发生在区域活动中。表演区里幼儿扮演“娃娃”与“长辈”、“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不同角色,在你来我往之中,幼儿能保持愉快的情绪,也增添了幼儿的交往兴趣。同时在扮演各种角色和角色活动中,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并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应该说这种区域表演活动,是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佳活动之一。

当然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在活动中出现不协调的认知冲突中引发的。在攻击性强的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行为,在区域活动中也比较常见。

还是以“人们怎样工作”主题为例。在建构区,男孩子比较喜欢建构冒险类的如:“猎人与野兽”、“奥特曼与怪兽”等之类的场所,而女孩子则比较喜欢“娃娃家”、“商店”等场所,所以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也可以说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幼儿从解决冲突到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幼儿合作与分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幼儿懂得了谦让,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宽容。

三、注重区域活动评价,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恰当、及时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评价自己:既能在同伴前展示自己,又能对自己有一个审视;评价他人:既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又是一个相互交往、提高的过程。评价虽然看似是一种认知倾向的评价,却是在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认知系统的过程。其实它要求幼儿大胆站在大家面前表达意见,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就是一个社会化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社会发展过程可以让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意识倾向,并在循环中逐步发展成熟。

教师评价:作为区域活动的引导者、观察着、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对幼儿活动评价的作用应该是宏观细微的,又是客观公正的,而且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还以“人们怎样工作”主题为例。在科学区:幼儿往往都喜欢汽车修理这一活动,有时候会出现争抢轮胎、扳手这类物品的现象,这时候需要老师及时地参与讨论评价,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观点。应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分工要合理,要懂得谦让或形成协议。如可以有一些约定:今天谁来参加这个行业,明天谁来当这个角色,或者还可以二人合作、三人合作等。评价中老师要对幼儿认知系统中矛盾的或不规范的行为加以正确评价,切实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周围人共同生活、共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一日生活中充满社会技能训练的契机,社会性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还将还原于生活,“从做中学”借助于生活,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学习、深化。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仅是窥豹一斑,幼儿园既应当是孩子的乐园,又应当为孩子提供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结,让他们在日后的社会化进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这是我们对幼儿的责任,也是我们对未来社会应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篇5

一、培养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

北京市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注重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将是幼儿社会性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目标。

怎样才能使幼儿成为自尊自信的人能?为此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一个人的自尊自信是何时开始形成的。

儿童在2---3岁时,自尊、自信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比如,他们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希望别人能注意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有的时候甚至有点自夸。当在一名幼儿面前说谁会唱歌了,他马上就会说:“我也会”,也许还会说:“我还会跳舞呢”“我还会讲故事呢”等等。

随着幼儿年领增长,儿童之间判别也开始拉大。有的孩子积极主动,好强上进,活泼愉快,乐于交往;有的则依赖被动,胆小退缩,羞却懦弱,缺乏进取心。这反映自尊自信心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由此,我们就应该从小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我们要经常给幼儿讲关心周围的人,也要让幼儿感受到他周围的人也在关心他,承认他的价值。从而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也鼓励。关注幼儿的成长,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优点和点滴进步。

2.准许犯错误。幼儿有了错误时,要问清原因,耐心教育。更要注意到孩子的自尊心。3.对幼儿提出恰当的要求,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期望,而且这个要求是恰当、合理的,符合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4.多给幼儿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如举行一些体力所及的公益活动,使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尽量避免失败。

二、阔宽幼儿生活以外的知识、使幼儿了解更多的社会科学

《纲要》中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社会、科学”就占据了两个方面。而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就是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的进行结合,从中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幼儿的知识面不仅限于简单的潜意识知识。更主要的是尽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接触的知识更广泛。例如:给幼儿观看以动画形式表现中国历史、中国法律、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礼仪以及含盖现今社会高科技领域等影片,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初步知道社会中一些健康、积极、先进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要介绍那些为祖国解放光荣牺牲的无数革命前辈的事迹,知道今天来之不宜。

三、让幼儿多参与劳动

幼儿多参与劳动,能够使幼儿从劳动中体验到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快乐,并且还能提高自理能力。例如:组织幼儿参观不同劳动者的工作岗位,简单了解劳动的意义。在园内组织“清洁地球”主题活动,告诉幼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育他们维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让幼儿健全自己的人格,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应指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分组交往、同性交往、异性交往),采取不同的策略(如语言交往、非语言交往),广泛的进行交往活动,增加社交面,扩大朋友圈,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以小班为例,他们正处于开始认识周围生活和学习与同伴交往时期,认识水平较低,因此,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我们选择符合小班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配以形象的图片或木偶,让幼儿感受到同伴间友好合作的愉快。2.练习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同时让幼儿参与表演。比如他们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良好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来巩固印象。

3.巩固形成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由于小班幼儿在付诸实践时意志力差,因此,认识和行为常常脱节,有的甚至会因环境或条件发迹已培养出来的行为,出现反复。就是有意识的为他们创造了广泛合作交往的环境、条件,让他们把良好行为的认识付诸实践,并不时的提醒指导,如有一次,在做桌面游戏时,琪琪突然哭了,原来是宝宝在拼搭玩具时少了一个轮子,就随手抢了琪琪一个。我抓住这件事情在游戏中讲评,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宝宝该对琪琪说什么话?如果你是琪琪又怎么样?小朋友们说:宝宝应该说“请把轮子给我玩一玩”,琪琪可以说:“这个轮子我要用的”,或说“等我玩好了在给你”。我还请小朋友把正确的交往行为和语言表演出来。这样就及时避免了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反复。

此外,我还可以通过交换自带玩具的做法,进一步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幼儿有一个特点,珍爱自己的玩具,又特别想玩别人的新玩具。我就让幼儿将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鼓励他们相互交换着玩,但一定要很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求,并知道爱护对方的玩具。

在社会交往中,不止体现在幼儿园,而且体现在家庭中,家长应帮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

小孩子喜欢小孩子,即使是从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他们也会一见如故,亲热地玩耍。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小伙伴,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乐趣,共同的情感与共同的“语言”。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宁愿将孩子锁在屋里,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小朋友接触,有的是怕孩子学坏,有的则喜宁静,嫌别的孩子来串门,跟自家孩子一同游戏太吵,父母限制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因此而反抗父母,脾气变的非常暴躁,有的敌视别人,不能与人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则退缩,心胸狭窄,不和群。应该说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家长认识不足。孩子们在一起,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使他们很自然的一起玩耍、游戏。他们这种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很愉快,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间频繁的交往,有助于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防止孩子性格孤僻。有些孩子在家中已经习惯自我为中心,如:家中所有人

五、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前,家长应当扭转两个思想: 1.扭转怕孩子在群体中吃亏的思想

有些家长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过成中受委屈,就阻止他与别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发生的具体矛盾中,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出现问题就去找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长在平日里应当教育孩子不欺负人,有错误就敢于承认,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该和他讲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应该原谅他。以上方法目的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扭转讨厌别人家孩子来自家玩的心理

现代家庭中许多人不愿意其他孩子到自家来串门,原因不外乎嫌吵、怕脏,讨厌小孩子,有时稍不高兴就将孩子们哄走。其实,这样做往往会影响自己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家长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孩子的伙伴来玩,如给孩子搞生日晚会,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对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励孩子多学别人的长处,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不善于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好,一旦走出家门见到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的往家长身后躲,表现出害羞、胆小的样子。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励他正常的与别人相处。

六、和谐民主、相互关心的家庭关系很重要

我发现在《纲要》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许多反映教育思想的新理念、新观点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说出新观念,如:“要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等等对这些观念、观点大家都表示认同,试图用新观念指导实践,分析教育行为。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而是理念怎样向实践转化?怎样变为教育行为?我认为目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理念的先进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每一个幼儿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家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生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爱并学会爱。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粗暴干涉,如掌握不好会导致孩子表现退缩、不和群,或表现为攻击性强,总爱占上风。真正的亲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并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人。1.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2.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教育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积极形象来教育儿童。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3.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也能发展利他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中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脱离自我为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同样道理,移情训练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感情状态,更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曼曾指出,移情是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个体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是非常有效的.4.通过同伴交往使幼儿获得角色转换能力

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教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得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了解了一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以及共享等品质.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多与同领的孩子接触,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5.通过外部激励和幼儿自我强化促进他行为的形成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自责、自己对自己发火,不满.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幼儿的自我强化形成也是离不开外部强化的帮助.都要听他的,他的玩具不许别人动,通过与小朋友愉快的交往,孩子会逐渐变的开朗,能与小朋友相互交换玩具,分享食物,逐渐改掉独占等不良习惯。

幼儿园社会性主题活动设计初探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性主题活动

如今随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其反映的问题更突出。如在德育内容上过于抽象,德育内容不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将幼儿品德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割裂。在方法上以教师主导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以集体教育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以道德知识灌输为多,忽视了幼儿的内在需要。面对这些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开展持续的、系列的社会性主题活动。我们尝试用系列化的观点对“社会性主题活动”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社会性主题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所以,我们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能够感受并熟悉的教學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主题《我爱我家》、《热闹的马路》、《好吃的东西》等,就是取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这些内容的选择,由于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够为幼儿理解,而且有利于幼儿社会性能力的提高。

(二) 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教育环境。如主题《我是中国人》、《地球是我家》等,爱祖国、爱集体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培养爱祖国的情感要由近及远。在这些社会性主题单元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幼儿园的老师、阿姨、小伙伴,逐渐扩大到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爱家庭、爱幼儿园,逐渐扩大爱祖国。所以,在开展社会性主题活动中我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才能更为有效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三) 选择体现本土文化的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性目标“具有初步的归属感”里指出:“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所以我们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本土化幼儿教育资源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的本土的自然环境、本地所特有的人文景观、情境等,它包括自然所赋予的和社会的各种环境等一切有形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指本地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民俗民风等无形的教育资源。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丰富的可探究的本土资源。如在主题《我爱家乡》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参观、了解与幼儿生活较为熟悉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如:开元寺、东西塔、芳草园等),再由这些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挖掘与之相关的名人(如:芳草园和施琅将军),这样的社会性主题活动会更加深入,和原来把家乡的名人单一列为主题单元活动相比,更能够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在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时,又紧密地与家乡小吃、特产结合在一起,这样社会性主题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具体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社会性主题活动的设计

(一)层次性

在社会性主题活动设计中,我们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不仅使各个活动主题之间前后紧密联系,并且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又体现螺旋式递进关系的特征。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幼儿自我认识系列化”的研究,我们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我真棒”,在“我真棒”主题活动教材设计中,前期安排“角色意识”——引导幼儿明确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初步区分自己是男孩、女孩;“身份意识”——引导幼儿懂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当哥哥、姐姐,后期逐步过渡到“能力的认识”——指导幼儿学习自己穿脱鞋袜、衣服和自己动手吃饭等,使幼儿懂得我长大了,我能行。社会性主题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的社会性水平。

(二)多样性

社会性主题式活动能为孩子提供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但对幼儿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以“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为目的,深入挖掘社会性教育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有适合小班的主题活动《玩具大家玩》,在活动引导幼儿学习整理玩具,懂得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有适合中班的主题活动《工作中的人们》,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懂得关心、理解、尊重和赞美他人。……除了集中的社会性活动,我们还围绕各个节日活动展开一系列的社会性主题活动,利用节日活动中蕴含的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教育。例如:清明节开展《爱的黄菊花》《彩绘清明蛋》《清明习俗》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要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丰富多样的活动刺激幼儿参加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幼儿在多样性的活动中了解许多传统的美德和习俗,更好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整合性

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包括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五大领域。各领域均有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但领域之间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时又是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因此我们经常以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游戏为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性主题活动,向幼儿讲解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如:语言领域中《妈妈我爱你》引导幼儿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尊敬、关心长辈;《我爱祖国妈妈》感受对祖国妈妈的爱等,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来理解、感受个人、地方和祖国的关系,初步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情感。健康领域《我是解放军》对幼儿进行相关的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等品质的培养;科学领域《各行各业的人》、《温暖的大家庭》等,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同情心及尊重

别人的劳动的教育。开展表演游戏《到小鸡家做客》等,通过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去体会、去感悟,激发幼儿的道德感,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让所学的“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把活动中的作品、故事里的意象转化成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绘画、表演等,幼儿道德教育和各种领域活动的整合,加深他们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幼儿社会活动课活动策略 篇7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一个愉悦、鲜活的氛围中感受教育,收获成长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或真实或虚拟的“生活世界”中感悟、体验与探究乐趣。以生活实践为游戏根基,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共同面对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究。教师通过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经验相联系与整合,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有趣的模仿与创造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的目标,或者收获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游戏最好是师幼同构;游戏的发生与发展是师幼共同参与的,游戏的过程是生长的,随着教师和幼儿的挥动而不断展开、调整的,不断产生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同时这种游戏是多元化的游戏,既有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也有个人、小组、团体的探究活动;既包含家、园、社区的活动,又有整合五大领域的内容与项目等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也是多元的。在活动中,幼儿不仅有效地完成了社会领域的活动目标,还将自己在数学、艺术、语言等方面获得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巩固和拓展,让他们不断地形成一种面对困难情境时勇于思考、合力解决问题的品质,不断形成善思、执着、分享的品质。

例如:幼儿在自主放松的课间活动中意犹未尽,进入集体教育活动时往往还会停留在课间的兴奋状态,很难收手。所以我们要通过组织设计一个游戏,讲一个小故事,教师神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激发幼儿集中注意力来思考问题。老师手指戴着滑稽可爱的纸偶边做动作边说:“大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食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中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无名指、小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大家一起说hello,hello。提问:为什么无名指和小拇指一起出来了,是因为他们两个比较小,讲友爱,好互相照应,十个小手指,齐心协力同,能办好多好多的事。可是小猴子和小鹿却不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们猜一猜。幼儿开始思考着、讲述着、表演着、辩论着。

工作室之旅———让幼儿在充满生机的活动中进行操作与领悟

幼儿探索工作室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情境,超越学科、领域的疆界,是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及运动认知、认知、情感等发展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创设自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提供幼儿多元的学习机会,引导幼儿个体和小组的合作。

例如,我在设计《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先用手指游戏唤回幼儿的有意注意,亮出团结能多做好多事这一知识点,再播放课件让幼儿看看想想———起初小鹿和小猴为何摘桃那么艰难,接着边叙述故事边折折小木棍让幼儿动动,积极参与,为活动主题的伸展做好铺垫,然后说儿歌边做小水滴和小船的实验,让幼儿去探究,验证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知识面,观看课件“团结的小数字”的精彩表演,让幼儿达到情感认知的高潮,最后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手托大青虫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经验加深并拓展。通过动静结合,主题单一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情感与知识的统一和体验。

多元文化之旅———让幼儿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开始理解与分享

尊重、理解和分享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独特性,是指以幼儿能理解与参与的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幼儿园阶段所有孩子的需求。如:我在设计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活动,师幼共同创设体现节日特点的活动环境,邀请家长参与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理解节庆文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体验节日、节庆的快乐情感。例如,在设计端午节活动时,通过幼儿讨论交流、师幼共同包粽子、煮粽子、共同品尝等环节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探索“龙舟”的秘密,开展“赛龙舟”体育比赛。这样幼儿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认知的目标,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唤起幼儿去关注民风民俗,更热爱自己的民族了。

自然之旅———让幼儿在田园中发现与感受生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自然之旅是以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据我园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对自我、自然之间的认识与体验,追求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旨在引导幼儿关注自然、关注生命。通过关注自然,把来自与幼儿生活世界的有价值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活动、日常活动纳入我们的社会教育活动课程: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展现了幼儿眼里的自然天堂,幼儿欣赏自然景物之美,感受自然景物之亲切,体验探索自然景物之乐趣,同时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产生对生命尊重的意识———爱护自然,爱护自己。如在“闻香计划”中,我们观察花开花落,想象画像背后的美妙,远眺青山,近看绿水,聆听小虫呢喃……这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多重感受的真实体验,能极大地唤起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参考文献

社会性活动 篇8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环境的创设要富有情境性,区域是孩子们的一个“小世界”,所以我们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当“小主人”,设计他们的“小世界”。例如,我们把整个班布置成蛋糕房,首先就要家长配合工作,带着孩子一起去参观蛋糕房。在参观前给孩子提出问题:蛋糕房是什么样子的?蛋糕房里都有什么?那里的服务员怎样接待客人?参观结束后,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谈话,要开设蛋糕房,蛋糕房里都应该有什么呢?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回答:“有蛋糕模型,有招牌,还要有制作蛋糕的工具,还要有服务员,等等。”孩子们的思路拓宽了。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寻求了家长的帮助,让家长帮助搜集一些废旧材料,按照蛋糕的样子和蛋糕房里的环境进行协商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和老师、孩子一起布置区域环境,了解环境的教育意义。最后,将自己在参观过程中以及同伴协商过程中的收获的知识和想法展示在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了解蛋糕房里的内容到和家长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和老师进行制作,布置环境这一系列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参与、关注社会的过程。幼儿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了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多种形式的跨班区域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区域活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孩子们可以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进行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内容的区域进行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合作、交往、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结合我们的特色活动,我们分别进行了“大带小”的跨班区域活动,平行班的跨班区域活动。这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通过大班幼儿带着小班弟弟妹妹的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活动,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品质和交往能力。

例如,我们的大型“亲子”游戏活动,我们请中大班的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小班的幼儿扮演宝宝,大班的幼儿要到小班认领自己的宝宝,并且在活动中一定要看好和照顾好自己的宝宝,别让宝宝走散。在活动中,大班的幼儿要去游乐场打工赚钱,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宝宝一起去上班,给宝宝带着水和吃的东西,让宝宝在一旁等,小班的宝宝特别可爱,怕自己走丢了,于是就乖乖的在一旁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并且还告诉我们:要等到爸爸妈妈赚完钱才能出去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大班的幼儿还是小班的幼儿,他们都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尝试了自己扮演角色的喜悦心情。再如,邮局的活动,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邮局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并不是很陌生,他们都愿意扮演邮递员送信,了解邮递员的工作,每天承担起为各班送报纸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邮局的认识就有些陌生了,所以,为了培养幼儿之间能主动,大胆的交往,我们请中大班的幼儿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参与到我们的邮局活动中,因为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当中大班幼儿给弟弟妹妹讲述邮局的故事,弟弟妹妹听得很认真;当大班的幼儿和弟弟妹妹一起操作材料的时候,小班的幼儿忘记了自己在其他班,有哥哥姐姐一起陪他们玩,小班的弟弟妹妹变得主动和大胆了,也敢于提问和表达了;当哥哥姐姐一起带着弟弟妹妹送信的时候,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有了角色意识,通过“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不仅结交了新朋友,交往能力会随之不断地发展。

每个班开设的区域不同,通过跨班选择区域,孩子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分享与合作。例如,当所有的孩子都选择要去插花的时候,有个孩子说:“那谁来扮演卖花的服务员呢?谁来买咱们的花呢?”孩子们开始一起商量,最后决定由男孩子来当花店的服务员,女孩子来插花。邀请其他班的幼儿和老师来花店买花。孩子们经过一起协商,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肯定和表扬他们的想法,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棒,增强了自信。虽然有时候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一些小矛盾,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合作解决问题。说明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在花店里扮演角色,进行工作体验,通过跨班选择区域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

三、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 鼓励幼儿为主,增强幼儿自信心。

例如,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中的一些收获和想法,教师从中帮助幼儿总结提升一些好的经验,在下次活动让幼儿进行尝试。

2. 在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幼儿,教师要做到肯定与表扬。

例如,个别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策略上与其他小朋友有不同之处,最后,大家能够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将这种方法进行肯定,让幼儿认可,这一过程就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分享经验。

3. 教师请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坐在一起互相交流。

首先,可以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坐在一起交流,例如,在评价同伴的作品,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的什么地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那么相对于班的幼儿就会从大班幼儿评价作品得过程中学会倾听和感受。其次,是让同一年龄班的幼儿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互相借鉴经验,而且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让更多的小朋友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和提高的过程。进一步讲,幼儿能够大胆站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这份信心和勇气是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幼儿会带着这份自信和勇气继续在生活和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让更多的同伴和老师接纳自己。

4. 教师要在倾听中等待,做一个观察发现者。

在区域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随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幼儿的需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幼儿进行评价。例如,在活动中,出现一个角色多个人想扮演,那么老师可以请幼儿进行商量,引导幼儿可以尝试轮流来扮演的方法,帮助幼儿和平解决问题。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为下次活动的指导重点等。

总之,通过日常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跨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激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媒介。首先,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其次,多种形式的跨班区域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次,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通过日常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跨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激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跨班,区域活动,自主游戏,社会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07.

大班社会活动:遵守规则 篇9

1.知道生活、游戏中有许多规则需要大家一起来遵守。

2.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共同制定游戏新规则,并尝试合作与竞赛。

3.喜欢游戏,感受由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会玩《谁是领头人》的游戏,认识一些常见的标记。

2.物质准备:小铃、标记若干、亮眼人头饰、帽子人手一顶;领头人分队竞赛的录像;幼儿园里遵守规则的PPT、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认得快”,引出规则标记

师: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遵守规则的标记,想和它们来做游戏吗?

1.教师出示标记,请幼儿说说,它表示要遵守什么规则,看谁认得快。(标记:A.向右转。B.小铃标记。C.节约用水。)

2.教师出示标记,请幼儿用动作表示要遵守的规则。(标记:D.保持安静,不说话。E.慢慢走,不要跑。)

3.小结:小朋友真厉害,都能认出这些标记。

二、导入游戏《谁是领头人》,强调遵守游戏规则

1.师:昨天,我们一起玩了一个《谁是领头人》的游戏,还记得这个游戏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吗?

A.不能告诉亮眼人谁是领头人。提问:这里有没有适合的标记可以表示这个规则呢?

请小朋友来找找。(幼儿在以上的5个规则标记中找适合的标记贴于另一展板上)

B.亮眼人不能先转过来,要听到铃声才能转头。(幼儿同样找出并贴上适合的标记)

C.和领头人的动作一致。提问:有适合的标记吗?(没有,老师用简笔画表示。)

小结:原来《谁是领头人》的游戏要遵守这些规则,你们都记住了吗?

2.幼儿进行游戏。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

情况A:亮眼人找出了领头人。

师:亮眼人怎么发现他就是领头人的?

幼:领头人在变动作的时候被发现了。

师:那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领头人,怎样变才不容易被发现?

小结:聪明的领头人在变动作时要快速、不被发现。

幼:我看见很多小朋友都在看他。

师:那小朋友想一想,你们在看领头人做动作时,怎样看才不容易被发现呢?

小结:聪明的小朋友在看领头人做动作时会悄悄地、快速地看。

情况B:没找出来。

师:领头人是谁呀?领头人和我们全体小朋友真厉害,都能遵守规则,没被亮眼人找出来,给自己鼓鼓掌。

三、加入音乐,引入新规则1

1.听音乐,有节奏地做领头人的动作,并引出新规则。

师:你们喜欢玩这个游戏吗?想不想给这个游戏加点音乐,来点新的挑战?这儿就有段好听的音乐,我们先来听听。

(1)教师做领头人,并提示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2)请幼儿来做领头人,并自然引入新规则:亮眼人要在音乐声中找出领头人。

(3)音乐停。提问:如果这时候,亮眼人还没找出领头人怎么办?(幼儿自由讨论)

师:你们说的办法都可以,音乐停了,没有找出领头人亮眼人就要表演节目。(简笔画表示)

结合标记引出新规则:(1)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贴标记图示);(2)要在音乐规定的时间里找出领头人(贴标记图示);(3)如果音乐结束没有找出领头人,就要表演一个节目。(贴标记图示)

2.幼儿开始新规则的游戏。

情况A猜对,师:说说你怎么发现他就是领头人的。

师:那说明领头人的动作还要更迅速、更快哦。小朋友在看领头人时还要更隐蔽、更小心。

情况B猜错或猜不出来,师:音乐停了,可是还没找出来,领头人是谁啊?真能干,那亮眼人怎么办?(根据游戏的规则表演节目)

3.结合前次游戏的情况,开展第二次游戏。

小结:《谁是领头人》的游戏增加了音乐,制定了新规则,我们的游戏就更好玩了。

四、亮眼人竞赛,引入新规则2

1.讨论,引入新规则。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都想做亮眼人和领头人,怎么办?(多请几个)那我们就多请几个亮眼人(贴亮眼人标记),但领头人能多请吗?为什么?那我们就来个亮眼人比赛吧!(贴PK标记)请几个亮眼人?那我们就先请两个亮眼人。他们比什么呢?(看谁先找出领头人就获胜)你们同意吗?

结合标记引出新规则:在音乐规定的时间里,谁先找出领头人,谁就是亮眼冠军。

2.幼儿进行亮眼人竞赛。

(1)师:恭喜你成为这一次的获胜者。你们有没有谁想要来挑战他?

(2)多请几个亮眼人,进行第二次亮眼人竞赛。

(3)给亮眼冠军戴上闪亮的皇冠。

小结:这样的比赛好玩吗?我们幼儿园×班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玩的吗?

五、观看录像,引入新规则3

1.看录像,了解和讨论分队游戏规则:他们是怎么玩的。

A.分队(贴上分队标记:红、蓝圆圈)。

B.悄悄商量选出各队的领头人和亮眼人。

C.红、蓝队的亮眼人各自去找对方的领头人(贴上标记:交叉)

D.谁先找出领头人就获胜。

2.幼儿选择分队并进行商量。

3.幼儿开展分队竞赛。

师:这次,我来做裁判。我们刚才一起商量的竞赛规则是:在音乐规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蓝队和红队谁先找到对方的领头人谁就获胜。

(1)师:祝贺×队获胜,让我们大家欢呼一下。×队,你们想挑战×队吗?那我们再来一次。这次,你们可要商量好了,怎样让对方不发现你们的领头人。

(2)进行两队的第二次竞赛,教师予以评价。

小结:《谁是领头人》的竞赛游戏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一起在这个游戏中增加了许多新规则,小朋友都能遵守这些规则来开展竞赛,让我们玩得很顺利,很快乐。

六、观看PPT,巩固并拓展规则经验

1.放PPT,师:其实我们在幼儿园里还有很多规则需要大家一起来遵守,看!

A.下楼梯时要排好队,不推挤。

B.吃饭时要安静,还要保持桌面整洁。

C.玩好玩具,要物归原处,摆放整齐。

D.看书的时候要保持安静。

提问:你们喜欢这些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吗?

2.结束活动。

小班社会活动:轻和响 篇10

1.体验轻、响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有时需要轻, 有时需要响。

3.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 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园生活已有一段时间。

2.录有幼儿嘈杂声的磁带、相关图标等。

活动过程

1.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轻、响不同的声音, 帮助幼儿体验什么时候该用响的声音说话。

(1) 教师创设讲故事的情境, 声音越说越轻, 体验轻的声音有时会让大家听不清楚。

(2) 幼儿用响亮的声音说出自己的名字, 体验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应该响亮。

2.听录有幼儿嘈杂声的磁带, 帮助幼儿体验什么时候该用轻的声音说话。

(1) 播放一段幼儿游戏时发出的嘈杂声。

(2) 体验大家都在说话的时候应该用轻轻的声音。

3.回忆幼儿园的生活, 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轻, 什么时候需要响。

(1) 提问:我们在幼儿园里, 每天要做哪些事情呢?

(2) 提问:什么时候需要轻?什么时候需要响呢? (幼儿回答, 教师摆放图标。)

4.情景练习, 深入体验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声音。

(1) 发出响响的声音:向客人老师问好;学习解放军有精神地走路, 用响响的声音喊口令。

(2) 发出轻轻的声音:轻轻地搬椅子;大家一起轻轻地唱摇篮曲, 哄宝宝睡觉;宝宝睡觉了, 大家轻轻地走到活动室门口。

核心理念:体验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张艳

我班孩子刚入园不久、年龄偏小, 对各项活动中的规则理解模模糊糊, 有时还混淆不清。常常会出现该轻时不轻, 该响时不响的情况。所以, 仅从科学的领域体验声音的轻和响, 对我班孩子来说没有意义。我尝试从社会领域切入, 把握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 为幼儿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 帮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声音, 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班级各项活动规则。对于小班初期的孩子而言, 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体验声音的轻和响呢?我的策略是:

1.巧用故事, 体验什么时候该响。轻的情境是很难人为营造的, 我想到了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所以创设了讲故事的情境, 巧妙地抓住孩子想听清故事内容的心理, 声音越说越轻, 帮助孩子体验轻的声音有时会让大家听不清楚, 从而理解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应该响亮。

2.听真实的噪音, 体验什么时候该轻。倾听一段真实情境中的嘈杂声, 引导幼儿谈感受:“你们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听不清楚?”从而体验大家都在说话的时候应该用轻轻的声音。

上一篇: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下一篇:二氧化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