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进入

2024-08-31

资本进入(精选十篇)

资本进入 篇1

一、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 资金的供需状况分析

1、民间资本规模巨大且逐年增加。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4》定义, 民间资本是非政府拥有的资本。民间资本最主要的部分是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在我国, 民营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以私营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为例, 近年来一直持续增加, 而2012年已经超过8万亿元, 规模巨大。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 最主要的金融资产就是银行存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不但规模巨大, 而且逐年增加。

2、矿产勘查资金需求量大。根据《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的数据整理成表3。可以看出, 2009年之后, 我国地质矿产勘查投资金额巨大, 2010年至2014年连续五年都超过千亿, 并且在2012年达到高点, 这充分反映出矿产勘查对资金的巨大需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有的民间资本规模远远超过了近年矿产勘查资金需求规模。矿产勘查资金需求规模在未来的年份里不会突然大幅增加。因此, 以民间资本满足矿产勘查资金需求绰绰有余。

(二) 投资回报率分析

要想获得民间资本投资, 矿产勘查能够提供的投资回报率就必须满足民间资本对回报率的要求。

1、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分析。民间资本的主要来源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中一直极具活力。以私营工业企业为例, 2011年的资产利润率高达14.21%, 远超当年9.3%的GDP增长率。即便是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 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率10.61%也超过当年GDP增长率。

以中国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人民币定期存款为例, 近几年虽然银行存款利率时有调整, 但是基本在3%左右波动。2010年至今, 利息率最高为3.5%, 最低时仅为2.5%, 而同期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时有高于2.5%。由此可见, 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非常之低。

2、矿产勘查利润率分析。对矿产勘查而言, 单次矿产勘查一旦失败, 收益微乎其微, 即便成功, 矿产的市场行情变化会逆向影响矿产勘查, 使得其投资风险增加。但是, 从行业角度来看, 如果勘查成功, 除了直接的经济回报, 还会产生很强的外部性经济效益, 无论是否对探明的矿产进行开发, 都能增强国民经济后续发展的保障力度, 维护正常经济运行, 加固军事安全。但是,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 很难将其正面的外部性经济效益计算在内。换个角度来看, 只有行业资金回报率满足投资者的要求并且超过市场平均回报时, 实体经济中才会看到勘查投入的不断增加。从表3可以看到, 不同年份的勘查投入虽有波动, 与2010年相比, 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由此可判断勘查行业在资金回报方面的良好表现, 再将外部效应考虑在内, 则矿产勘查的利润率必然能满足民间资本的要求。

(三) 支持政策分析

政府当前对于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是鼓励的。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 国土资源部和全国工商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探开发等国土资源领域。此外, 为保障矿产供给, 2011年多部委还联合下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 (2011-2020年) 》, 以支持推进矿产勘查不断创新突破, 政策层面肯定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进而增加矿产勘查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二、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的不利条件分析

(一) 民间资本来源分散

民营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数量众多, 所以其资金来源也相当分散。以私营企业为例, 从2008年到2013年, 我国私营企业数量在18万家以上, 最高时企业数甚至达到27万家。数据见表5。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数据进行估算, 当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 6 9 5 5.1元, 家庭人均现金支出是18022.6元, 则人均结余约8 932.5元。而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 我国2013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新增额为48 050.56亿元, 以人均结余约为9 000元进行估算, 也需要5亿多人将一年收入结余存入银行。由此可见, 不论民间资本来源于民营企业还是普通家庭, 虽然总量巨大, 但来源却非常分散。如果仅考虑单个企业或者个人, 其资金力量是有限的, 若要物尽其用, 则需设法将其资金汇聚起来。

(二) 矿产勘查收益风险大

矿产勘查的风险大小受矿产勘查本身以及矿产品销售价格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勘查周期长。矿产勘查的周期通常是三到五年, 有时候甚至长达十几年。具体时间长短与矿产种类、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技术条件、勘查人员专业水平、资金供给和后勤保障等因素都有关系。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勘查周期延长, 周期越长, 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越多, 收益的风险也会越高。二是勘查成功率低。即便给与足够的勘查时间和资金保障, 也不能保证勘查一定能成功。比如加拿大贱金属勘查的成功率为2%, 澳大利亚贱金属及镍的勘查成功率仅为0.4%, 我国为4%左右。成功率如此之低, 说明大部分勘查工作很难取得满意勘查结果, 相应的经济收益难以保障。三是矿产品价格不稳定。矿产品的销售会逆向影响矿产勘查利润。世界经济一体化致使国内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受到全球市场行情影响, 而影响矿产品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因素则太过复杂, 难以估计。各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外交、政策、军事等都可能使国际矿产品价格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矿产品价格难以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价格的变化最终都会通过影响矿产勘查的利润表现进而影响勘查投入。近两年受我国经济放缓的影响,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持续疲软, 矿产品价格普遍下降[3]。这导致全球矿产勘查利润降低, 勘查活动也逐渐减少。《2013年三季度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分析与展望》报告指出, 全球勘查活动指数持续走低, 当年8月跌落至历史第二水平。即便我国矿产品的总体消费量一直在增长, 而且政府一直出台相关措施鼓励矿产勘查, 但是矿产勘查的投入还是从2012年后开始缓慢回落 (见表3数据) 。

(三) 政策变动影响投资预期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一直都在摸索中进行, 很多政策法令的颁布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变化有所更改,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资者对于投资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由于矿产勘查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很强的外部性效益, 政府出台了相关条例用以鼓励勘查投入的增加, 保障矿产勘查的发展。虽然当前政府对于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是持鼓励态度。但是, 从历史来看, 出台的条例和执行的政策时有反复。例如, 2009年山西省政府曾出台煤炭行业改革方案, 对主要由民间资本投资的数千座煤矿进行兼并重组, 这导致大量的民间资本被动退出当地煤矿产业, 利益受损。这种被动退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民间资本的投资, 可能促使投资后的行为短期化或者投入减少。

(四) 投资对象和方式少

在相关鼓励政策出台后, 民间资本开始向矿产勘查流动。但可供投资的矿产勘查企业或者投资方式都不多。一方面, 我国的地质勘查队伍长期以来都是依托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即便近几年的事业单位改革让这一状况略有改变, 但出于对未来福利、待遇、经济保障等问题的担忧, 很多地勘单位对于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都持抵触态度, 大量优势地勘队伍仍然不能进入商业勘查市场, 这导致投资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优势的地勘技术力量。投资对象少, 其投资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原来有业务关联的民营企业, 向相关矿产勘查企业投资, 之后成为相应的债权人或者股权人。大多数非关联企业或者普通民众难以通过债券、股票或者基金等常见方式投资矿产勘查, 投资方式比较少, 使得非关联企业和普通民众难以分享矿产勘查的收益。

(五) 矿产中介服务质量差

矿产勘查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多年来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地质队负责, 是普通企业也很少涉及, 更不要说普通民众了。对于矿产勘查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 民间资本的持有者大多不熟悉, 这会削弱其投资热情, 降低其投资意向。为了将普通企业和民众与矿产勘查业联系起来, 就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指导。但是从目前地质矿产中介机构的经营状况来看, 存在管理分散、收费混乱、准入标准不统一、缺乏合理的规范制度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矿产勘查行业的发展。

三、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领域的建议

(一) 出台稳定的产业政策

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持有者将资金投入矿产勘查, 同时也鼓励矿产勘查业积极吸收民间资本, 政府应稳定投融资双方的政策预期, 减少政策频繁变动的几率, 尽量出台较为稳定的产业政策。首先, 应该针对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选择试点进行考察, 充分掌握投资者、矿产勘查业的诉求;其次, 咨询行业专家意见, 分析其可能的发展态势;最后, 联合各相关部门对于矿产勘查业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考虑, 进而制定相对完善稳定的产业政策。政策制定之后先在小范围内实施, 在多方反馈修订反复论证后进一步推广。未来由于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可能需要更改的政策措施, 最好提前考虑并告知, 尽量明确政策执行期限, 加强投融资双方的中长期预期。

(二) 加速矿产勘查队伍改革

为了让投资者有机会接触到优势的矿产勘查力量, 同时让优秀的地勘队伍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矿产勘查, 激发其经济活力, 应该加速矿产勘查队伍改革。为了解决地勘人员的后顾之忧, 让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程序, 第一, 应充分肯定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勘队伍住房保障、退休人员养老、下岗人员就业安置和在岗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尽快解决。第二, 政府在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同时, 对于地勘队伍的在岗人员, 应该通过保留编制、项目资金支持、税费减免、行政审批优先等方式鼓励其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 消除个人对于单位性质转换的排斥感, 逐渐实现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逐渐过度为企业。

(三) 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易平台

持有民间资本的企业主和普通民众不仅个体的资金额比较小, 而且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资金要求的回报率完全不同, 因此有必要针对各自特点提供不同的投资产品, 打造多种形式的交易平台, 尽力吸引民间资本, 汇聚民间财富。可以由矿业公司牵头搭建矿业投资基金并对民营企业开放;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搭建矿产勘查投融资平台, 引导规范勘查行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或者银企合作针对普通民众开发投资产品, 汇聚民间财富;还可以从国家层面设立矿产勘查投资基金或者发行矿产勘查投资债券并上市交易。对于改制成功、运作良好、专业水平高的地勘企业, 可以考虑降低准入门槛, 允许其上市融资。

(四) 规范矿产中介机构管理

国土资源部应该针对矿产中介机构出台全国性的服务管理条例, 对全国范围矿产中介的准入标准、行为标准、服务资质等作统筹性的规定。各省市再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和本身资源禀赋状况针对矿产中介的设立规模、准入门槛、收费标准、服务类别、监督管理方式、惩处方法等等作详细规定, 鼓励中介机构的收购兼并和服务提升。各省国土资源部门可以联合商业部门设立矿产中介服务评级机构, 并定期对外公布评级结果, 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

(五) 给与税费优惠, 提升矿产勘查企业吸引力

矿产勘查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对于近年受国际矿产价格影响较大的矿产企业, 政府可以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变化, 对矿产勘查企业或者拥有民间资本的相关矿产勘查企业, 在所得税、营业税和固定资产摊销等方面给与一定程度的优惠, 以此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帮助企业渡过经济减速期。同时也可以提升矿产勘查企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摘要:发展矿产勘查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 民间资本是极好的资金选择。从资金供给需求状况、投资回报率和支持政策等方面分析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的各种有利条件, 从民间资本来源分散、矿产勘查收益风险大、曾有的政策变动影响投资预期、投资对象和方式缺乏、中介服务质量差等方面分析不利条件, 并给出出台稳定的产业政策、加速矿产勘查队伍改革、搭建多形式交易平台、规范矿产中介机构管理、通过税费优惠提升矿产勘查企业吸引力等建议, 用以引导民间资本顺利流向矿产勘查领域。

关键词:民间资本,矿产勘查,建议

参考文献

[1]朱训.构建矿产资源供应与储备体系迫在眉睫[N].中国有色金属报, 2014 (8) .

[2]干飞.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J].资源与产业, 2010, 12 (1) .

国企进入“管资本”时代 篇2

或许很少有哪项改革,像国企改革一样,在中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功能。改革本身千头万绪,既牵涉到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也牵涉到收入分配,牵涉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牵涉到“国进”还是“民进”,牵涉到广泛的就业,牵涉到党的领导在企业中的体现,牵涉到不同部门利益的协调,等等。

显然,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全面改革的通盘考虑之上,而非仅针对国企。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初的从完全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自动经营、自负盈亏、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兼并重组、下岗分流和债转股等措施、2003年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变革之后,2015年的这一份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决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走向。

新公布的国企改革文件对于今后国企的分类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管资本、员工持股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都做了框架性规定。但对于“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总体上是否为三层架构、出资人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否要分离等事关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让公众迷惑,甚至在国资监管部门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资本进入 篇3

关键词:民间资本,银行业,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必要资本

近年来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且民间资本在银行业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在调查中了解到,民间资本在我国农村银行业中所占比例超高90%,由此可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成为一股强势潮流。我国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也相继提出了相关支持政策,但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现状来看,进入壁垒直接制约了民间资本的发展。就起进入壁垒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制度性壁垒,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详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出有效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策略,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主要受到规模经济、必要资本、产品化差异方面影响,其制度性壁垒是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关键问题。

1. 规模经济壁垒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所受到的规模经济壁垒主要是指,银行业要求新参与者必须保证其规模的扩大不会产生成本的提高,这就要求民间资本需保证行业最优规模,且在受市场容量限制的前提下保证规模不易过大。各类银行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模扩大形势,因此所寻求的进入者要保证最小、最优经济规模,规模经济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限制作用较小。

2. 必要资本壁垒

民间资本在进入银行业时要面临几个方面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具有符合进入银行业的必要资本,即一定的资本数量。当必要资本不断上升时,筹措难度则越大,进入壁垒则越高。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主要成本包括注册资本、运营成本以及金融监管部门要求的固定资本。这些资本标准要求无疑是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关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资金风险控制资本量,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有着较大制约性。

3. 产品差异化壁垒

银行产品差异化主要是银行业自身产品的特殊性,与其他产品存在本质性差别,为满足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差异化越大,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越高。影响产品差异的因素包括客户对产品的信赖程度,以及客户对品牌的认知与肯定,信誉程度越高的银行则吸引的客户则越多。民间资本面临产品差异化壁垒限制性较小,其解决方法即为客户提供便利、满意服务以满足银行业发展要求。

4. 制度性壁垒

制度性壁垒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制度性壁垒包括法律法规对民间资本的限制,也包括社会标准与习俗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具体分析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性壁垒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准入标准高。银行业对该行业中的经营个体有着明确的准入条件: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关于注册资本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另外对从业人员的资质、组织结构的设立标准等的规定;

(2)经营范围受限制。《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经营范围有着严格的界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允许业务和禁止业务。例如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1)吸收公众存款;(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第四十三条“(1)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2)不得从事股票业务;(3)不得投资于非自用的不动产……”;

(3)严格的审批制度。商业银行无论在银行设立之初还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合并分立都要接受银监会的审核,例如第十九条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必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只有审核通过才能进行具体实施,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当全体股东同意公司合并或分立时有限责任公司即可合并分立,股份公司关于合并分立的规定则是获得出席股东会的2/3同意,相较之下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而受到各种管制。

二、规避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壁垒分析来看,为有效规避进入壁垒,要从民间资本方面、银行业方面以及政府相关监管方面展开详细的对策分析:

1. 民间资本方面

规避进入壁垒的策略选择过程中民进资本方面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自身的完善:

(1)定位。民间资本对自身定位缺乏明确性,由于自身具有市场性特点以及短视性特点,在经济发展中逐利诉求,渴望进入银行业却缺乏对银行业的高度关注,缺乏自身发展责任感。这种定位前提下使银行业内部形成压力,对引进民间资本十分慎重,这也使进入壁垒进一步提高。因此民营企业要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准确定位,为长期发展做出制度性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借贷现象。

(2)完善自身。针对进入壁垒的存在,民营企业要从自身发展规范做起,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同时要不断培养专业人才,对金融业发展形势准确把握,降低自身发展风险。

(3)集中投资。根据《经济法》规定,当合计企业占总企业的5%以上时才有提案权,而目前民间资本主要呈分散化。针对这种形式民间资本要集中投资,团结一致,在合作的前提下促进利益的提升。同时共同寻找良好的利润增长契机,全面提高绩效。

2. 银行业方面

银行业发面要加强与民间资本的合作,进一步寻找经济规模最小最优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项长期事业,为保证其顺利进入,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十分重要。银行业与民间资本的合作过程中能够为民间资本的具体实施细节提供一个平台,也能够使银行业更加了解对方的规模和质量,对双方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当银行业与民间资本的沟通过程中达成一致时,既节省了双方的时间成本,也节省了人力成本,这对双方都有有益的。另外,银行业应秉承一种“合作,共赢”态度,民间资本的进入能够扩大自身资本规模,起到补充和壮大的作用,同时对促进银行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民间资本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因此市场气息更浓郁,银行业与其合作发展中能够促进银行市场化发展不断完善,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银行业方面还要不断完善其产权结构,实现内部治理更加健全合理。民间资本的进入对银行业的结构有着优化作用,银行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对提高其内部综合实力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其提高管理能力的动力所在。我国银行业传统股权管理中以高度集中为主,而民间资本的进入使这一结构形式有所改变,使股权呈分散管理。民间资本的经营者对银行业内部的不同层次的股东有不同的应对方案,而银行业股东对利益与发展之间的均衡处理,使其对自身的管理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银行业内部自身管理的完善,平衡民间资本带来的多元化效益,才能促进自身发良好展。

3. 政府相关监管方面

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支持下,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以有效规避资本企业进入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政府首先要规范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秩序,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间资本主要来自于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民间资本规模。针对民间资本进入我国银行业形势来看,其进入壁垒除了制度因素制约外,民间资本质量也对其进入银行业有着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资本规模差异较大。大型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资本规模较大,但相对中小民营企业来看,行业发展缺乏有力规范,内部经济管理状况差强人意。因此,为规避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进入壁垒,必须对民间资本来源即民营企业进行有力规范。第一,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待,为民营企业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使民营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优化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第二,要提倡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内部综合实力,促进资源优化,盘活经济,使民间资本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推进其顺利进入银行业。

另外,政府干预与监管过程中,要加强针对性法规建设,制定完善的细则方法。目前国务院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出了相关政策的支持,但针对细节处理以及约束方案尚不完善。因此,要针对现存政策的模糊性进行具体细则的制定,为民营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促进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银行业。

参考文献

[1]汤雁.关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思考与启示——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3,01(10):164-169.

[2]左坤.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绩效评估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0(01).

资本进入 篇4

至2012年2月末,某市共有村镇银行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家和农商行1家。5类机构均有民资参与其中。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民资持股比例。上述5类机构注册资本金为11.13亿元,其中民资9.62亿元,占比86.43%。5类机构中,两家担保、两家小贷公司和1家农民资金互助社均为全资民间资本。农商行的民资占比为86.43%,村镇银行民资占比为49%,而该市某工商与科技担保公司的民资占比仅为0.46%,但按其现金资本占比为

3.53%。

2.法人股东投资金额占法人企业净资产的比重。上述机构资本金中,法人股东投资总额为5.93亿元,占其净资产总额316.42亿元的1.87%。

3.民资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形式。本市民资进入金融领域主要以参股形式进行,主要集中于农商行。小贷公司等则以发起股为主。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进入门槛较高。目前各经济金融监管部门对民资进入金融领域均有门槛设置,主要体现在前置审批方面。如全民资方面的农村小贷公司,每年入市名额受省级金融办控制,并不按地方 1

申请需求和地方融资需求来确定。该市提出设立申请与获得批准的比例约三比一。民资进入担保领域时,在通过省级金融办审批的过程中,常常须要较多的审批时间。该市的两家民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设立审批和增资审批过程中均遇到这一问题。其中某担保公司的1亿元资本金进入审批专用账户后,被通知约须30天左右的审批时间,增加的企业利息负担近百万元。

2.持股比例受到限制。省金融办〔2011〕50号文件规定:小贷公司法人股东投资小贷公司的股金额不得超过其当年所有者权益的35%;自然人股东其上限为3000万元。省金融办与省财政厅规定单个法人股东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被投资农商行上期资本总额的10%;自然人股东其上限为2%。

3.行政色彩浓厚,透明度低。在目前限制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的文件中,虽没有明确规定其中民资的比例,但上述比例的确定和操作中的冗长审批程序有较强的人为因素,并没有提出限制因素的原因,因此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三农贷款财政补助政策在申报过程中限制性要求很高,且被核减的理由不是很明确。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该市一家农村小贷公司反映,该公司设立后按省金融办文件精神提出申请财政补助金额,但审批金额却与申请额有较大差距,且并不明确核减的理由。

5.其他限制性因素。目前政策规定民资可以进入金融领域的面相对狭窄,仅在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小型地方性银行得以实现。但此类机构相对赢利模式单一,所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其他限制性因素也比较多,如担保机构不能进入征信咨询系统,民资担保与商业银行合作门槛设置较高,专业人才匮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艺术品进入资本时代 篇5

17世纪法国艺术家库朗侯爵(Marquis de Coulanges)说:“绘画和金条一样值钱。”早在18世纪的英格兰,绘画作为广泛的资本投资对象的情况也已经出现了。但直到19世纪末,伴随着资产阶级实业资本家奠定现代艺术市场的基础,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投资者才真正涌现,尽管他们的目的依然是追求社会声望。这期间最有名的早期代表,就是1904年由金融家安德烈·勒威尔(André Level)在巴黎创办的熊皮艺术俱乐部(Peau de l'Ours)。包括勒威尔在内的13位合伙人,每年每人拿出250法郎投给一家用来投资现代艺术作品的公共信托。10年间,该俱乐部共购买了约100件艺术品。1914年3月2日,熊皮俱乐部的全部藏品在巴黎德鲁奥酒店(H?tel Drouot)拍卖,销售额达10万法郎,是原初费用的4倍。1908年熊皮俱乐部以1000法郎买入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流浪的一家》(Family of Saltimbanques),售价竟是进价的12.5倍。4个月后,一战爆发;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济大衰退;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代中期开始的通胀延迟;1962年股市大崩盘……来自现实世界的连环重击,虽然让熊皮俱乐部隐含的巨大市场意义戛然而止,但也激发了有识之士思考艺术品全新投资价值的可能性——为防通货膨胀而套购——比如英国艺术史学家杰拉德·瑞特林格(Gerald Reitlinger)在1961至1970年间出版的3卷本《品味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aste)。

针对1970年代的艺术品投资浪潮,现任纽约军械库艺博会总监诺亚·霍罗维茨发现除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The 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简称BRPF)是一个相当华丽的案例,其他艺术基金发展的都不怎么顺畅。1970年,银行家莱昂·兰伯特(Leon Lambert)男爵在卢森堡以500万美金创立阿蒂米斯基金(Artemis);1971年,实业家埃弗雷姆·尹林(Ephraim Ilin)在巴拿马以300万美金成立马达罗基金(Modaro)。虽然这两家基金目的都很纯粹,但遗憾的是,仅一年以后,阿蒂米斯的性质就从基金沦为公开交易的经销商,并以这个身份经营到2006年;而马达罗自1974~1975年开始赔钱,终于在1977年跟美术经销商诺德勒画廊(Knoedler)合并了。1968年成立的美国主权艺术基金公司(Sovereign-American Arts Corporation)于1970年在全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相比之下,其他基金的命运似乎更差,不是提早关闭,就是太过谨小慎微。1985年2月,记者、自由作家玛丽莲·本德(Marylyn Bender)在《纽约时报》上说:“走近艺术的共同基金,在艺术跌入低谷的1970年代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主意,但却无一幸存”。霍罗维茨满怀敬意评论说:“这既证明了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历史跟踪记录很薄弱,更证明了它们的复兴之举绝不该被忘怀。”

如果说1970年代基金浪潮的动力源泉整体上均来自于当时资本的可得性,以及由它造就的水涨船高的艺术经济,那么,BRPF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它是专门设计用来对冲1973年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影响的石油危机的。这家基金的主管克里斯托弗·列文(Christopher Lewin)从瑞特林格的著作数据中得到启示:“投资艺术的风险要素并没有你可能想到的那么大。对艺术品的需求会增加,艺术品的供给却不会……我们可以在购买艺术商品方面超越国界,却避免了任何外汇管理的难题……我有非常好的理由假定艺术作品投资将会是一种出色的对冲基金。”BRPF每年都把当年现金的6%投到艺术上,约合每年300万英镑,在1974年到1980年间,投资门类涉及绘画、雕塑、书籍、家具、青铜器和珠宝,总计有4000万英镑分配到2400件艺术品上。在投资技巧上,BRPF并不是毫无节制的。出于长线收益的考虑,BRPF的主管们把不到1/3的基金款项投给早期绘画大师,并将印象派作品的曝光率限制在10%,更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基金藏品足够多样且社会整体经济通胀形势平息之际,不再购买艺术品。

即使总体上采取长线投资策略,当客观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时,BRPF也毫不犹豫。1987年6月,它又开始将其投资组合多样化,结果的确有利可图。那时,一方面艺术市场坚挺的走势有利于优化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投资渠道拓展得更宽了,同时大量藏品高额的维护费用和艰难的估价,都在发出行动的信号。1988年,BRPF以近3倍于成本的价格卖出了1000件藏品。1989年4月,BRPF又以3490万英镑卖出其最初成本为340万英镑的印象派藏品,合年投资收益率达21.3%,同年5月和12月,以160万英镑购入的中国瓷器被售出,净赚1050万英镑。相比之下,原始艺术、一些早期绘画大师作品的收益都不尽人意。截至2000年,BRPF的总体现金内部收益率是11.3%,扣除通胀因素后按实质计算,每年4%。

BRPF典范性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更何况它也遭遇了诸多困境,比如在股票市场上表现不佳、交易成本与保险费用很高等等。霍罗维茨评价说:“后BRPF的艺术品投资公司更在努力挣扎了。”尤其是赶上1980年代经济泡沫的一些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本打算从养老基金那里征集3亿美金创办封闭式艺术品基金,却因未能募集到必须的资本无果而终。1989年和1991年,巴黎国民银行(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用2200万美金分别创办了两家自己的艺术品基金,数以百计的投资者加入其中,但在1998年和1999年艺术品拍卖时却亏损800万美金。2004年,荷兰银行(ABN-AMRO)启动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咨询服务,并试图开创一家“基金的基金”(A Fund of Funds),但不到一年,它们就都被放弃了。接下来就是号称 “同类艺术投资集团中唯一一家拥有7年成功业绩记录的”美术基金(Fine Art Fund),以及于2006年6月悄然关闭的菲门乌德艺术基金(Fernwood Art Fund)。2007年2月,一群投资人以挪用公款、欺诈或故意歪曲、过失误述和违反信义义务等等为理由,将菲门乌德的创办者布鲁斯·陶博(Bruce Taub)告上了法庭。霍罗维茨显得忧心忡忡:“正如最近一段时期伴随英国美术基金(Fine Art Fund)作为唯一最高调的艺术品基金可提出证据证明的那样,菲门乌德的失败,因为其崩溃的消息已在整个艺术与金融界疯传,严重地损害了该产业的前景。”

霍罗维茨还发现,一些新近创办的艺术品基金不再瞄准多样化投资组合,转而关注某些特定媒材或地理区域的艺术品。比如2007年以1000万英镑创办、总部设在伦敦的摄影作品投资对冲基金(WMG Photography Collection),2008年创立、总部设在维也纳的优质艺术摄影基金(Merit Art Photography Fund),它们都致力于投资摄影艺术;2005年的亚特拉基金(Yatra Fund)、2006年的奥夏艺术基金(Osian's Art Fund)与克雷恩资本基金(Crayon Capital Fund),则把视点放在印度新兴的艺术市场。另一种变化体现在某些基金采取了机会主义的投资战略,像2008年的迪安艺术投资(Dean Art Investments)、帕拉斯艺术基金(ArtPlus),以及美术基金3号(Fine Art Fund III)。再有就是由艺术市场的知情人士经营的、试图逃避行政管理限制的艺术品投资财团了,戴尼安娜·卢森堡(Daniella Luxembourg)的艺术护甲投资公司(Art Vest)就是一例。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潜质是无限的。早在19世纪60年代,卡尔·马克思就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揭示出资本增值的秘密:货币不再是简单的货币,它转变为资本,一种能生产金钱的金钱。艺术介入资本以后,奇妙的事情再次发生:艺术不再简单地静止于鉴赏家的墙面上或台座上,它将自己所蕴含的趣味与真实,改装为印制钞票的机器,一种趣味的资本。这种资本除了要遵循一般投资的法则,还要听命于艺术的律令。这两片自由的天空叠加起来,等待着艺术品基金随时起飞。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篇6

一、民营资本参与医疗市场运营的模式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是控股、参股还是独资?是股权为主经营模式还是托管模式?不同的比重, 性质不一样, 在国家资本控股的情况下, 民营资本的参与既不改变性质, 又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外, 投资模式、经营方式一旦改变, 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民营资本进入后, 须考虑投资方利益, 在成本核算、利益回报、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下更大功夫。目前, 民营资本主要的参与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 民营资本直接开办经营医院

随着医疗市场对民营资本的放开, 对于有兴趣投资医疗行业并且对医疗行业有一定了解的民营资本可以直接投资开办和经营医院。因为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加上民营资本的灵活性, 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的民营医院。这类医院的优点是投资灵活、经营独立。缺点是此类医院多以投资疑难专科病医院为主, 医疗主管等部门业务指导和监管比较困难。

(二) 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

卫生部要求, 未来公立医院的发展应当适度, 主要的空间要留出来给民营资本。未来三年, 要让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和业务量比现在翻一番, 提高民营医院的竞争力, 可以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更多动力。民营医院可以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现机遇, 但是现实情况是, 民营资本有充足的资金, 但缺少医疗专业人才, 缺少规范和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 因此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可以促动医、护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向民营医院流动, 而这种流动至少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市场价值;二是可以促进民营医院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三是促进公立医院自身改革, 改善公立医院真正的公益性。可以说医院托管民营医院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合作互赢的战略互补。

(三) 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

一是民营资本债权式投资方式投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现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事业收入、财政拨款、银行借款等, 这些资金来源是相对有限的, 银行借款的限制条件也多, 而民营资本的投资量大而灵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民营资本方不参与医院经营, 医院只用付出资金成本。缺点就是引入的资本如果过大, 会加大医院的财务费用, 增加医院运营成本。二是民营资本股权式投资方式投资公立医院。相对于前面的民营资本债权投资方式而言, 股权投资最大的的区别就是民营资本要占医院的股份, 并参与经营。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医院投资少, 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 缺点是现在公立医院是公益性为主, 而民营资本是营利性为主, 这个在政策上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出台, 并且如果双方经营理念产生严重分岐时, 会给医院的发展、运营造成困难。

二、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 民营资本入市带来的机遇

国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指出, 将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 鼓励民营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在执业环境上, 如医保纳入、职称考评等, 对社会办的医疗机构给予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待遇, 形成多元办医的格局。这将给未来国内医疗机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

一是有效解决公立医院资金缺乏的问题。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 根据统计, 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医院业务收入的8%。医院的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定价, 普遍存在定价偏低和长期执行得不到及时调整的现象,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价持续上涨, 以及失效的招标采购机制导致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特别是高值耗材价格虚高不下等等问题, 导致医院的运行成本过高, 医院同时又要肩负教学、科研以及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公益责任。因此, 政府投入少、医院结余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导致医院缺乏资金, 发展困难。而民营资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入市灵活, 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是医疗服务供应将增加。未来医疗服务供给市场将充满活力, 医疗服务供应能力得以提升, 看病难问题有望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医疗资源只占GDP的5%, 全球平均水平在9%。长期以来, 医疗服务供应能力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引入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达到医院、投资者、政府、老百姓多赢的局面。

三是服务层次将更丰富。在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土地使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一视同仁, 和公立医院一样待遇, 符合条件的还能纳入医保, 这有利于形成公平的服务市场, 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放开股权限制, 允许外商独资办医, 尤其是兴办非营利性医院。这给老百姓带来了享受更好医疗服务的机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将有利于外资医院在中国的发展, 促进与内资医院的有效竞争、优势互补、服务理念的转型以及质量的提升, 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是市场竞争将更有活力。放开社会办医条件, 将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 引入竞争机制, 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让一个医生只在一个地方行医, 压制了他的生产力, 劳务技术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果引入竞争机制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 将能激发一大批医护人员的生产力, 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服务。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关系, 只有相互扶持, 整个市场才能繁荣起来。目前民营医院机构发展很快, 但是医生人数却难以增加。给它们解决人才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

(二) 民营资本入市带来的挑战

如何落实好市场准入、如何构建公平发展平台, 如何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转变行政方式和服务理念, 实现过去行政主导的医疗服务体制到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的医疗服务供应能力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面临的几个困难和挑战。

一是因为非营利医疗机构享受了免税等特殊优惠政策, 所以不能将利润作为资本收益进行分配。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没有政策障碍, 但按照现行政策,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获利润只能用于事业发展, 不能作为资本收益进行分配。而民营资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这对民营资本申办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一种束缚。

二是投资医疗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周期长, 投入规模大, 见效慢。营利性医疗机构目前免税期偏短, 税费偏重, 生存困难, 政策给予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三年免税期与医疗机构发展周期相比, 时间太短。三年内民营医疗机构能够完成投资, 形成规模的很少, 能实现赢利的就更少。

三是老百姓传统的“信公疑私”的医疗消费习惯一时难以转变。首先是老百姓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认识不足。事实上,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后, 促进了竞争, 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其次是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存在不足。社会责任感表现不充分, 社会综合贡献有限, 急功近利导致缺乏信任度等。

四是现有民营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还比较弱小, 有的诚信度差, 政府对其不放心, 民营医疗机构争取政策相对较难。医疗行业的现状是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民营医疗机构仍然游离在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主流之外;民营医疗机构主要为个体诊所和专科医院 (门诊部) , 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加之少数民营医疗机构有乱打广告, 乱收费等短期行为, 导致诚信度下降。因此, 民营医疗机构在争取医保、社区服务中心 (站) 申办等方面相对困难得多。

五是医疗服务面临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医患纠纷频发, 患方不走司法程序, “以闹代理”、“以闹代法”盛行。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职业医闹”。这导致一些投资者不愿投入这一“高风险”行业。

六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民营医疗机构目前最大的难题。现阶段, 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 民营医疗机构要引进人才困难。因为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 待遇不错, 技术平台好, 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更优越, 更有社会地位。同时, 政策明确了民营资本可以进入部分公立医疗机构, 但还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 进入操作程序尚需时日。

三、建立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运营的长效机制

(一) 落实好现有民营资本入市政策

引入民营资本, 其本质都是一种交易行为, 买卖双方在目标、权益明确的前提下, 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交易。民营医疗机构或参与到公立医院的民营资本应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的政策待遇。已经明确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享受的政策, 落实时, 不应该受到歧视。因此,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发展民营医疗的有关政策。

(二) 调整和完善有关民营资本经营的政策

一是医疗行业有别于其他服务业, 表现为风险大, 专业性强, 对技术和人才的依赖性更大。即使投资者在之前作过很多研究, 但操作起来仍然会对不断提高的人力、技术成本以及三年免税期后的税费负担难以应付, 应适当延长免税期和降低税费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改变原资本收益全部用于再发展的单一政策, 除去满足规定的再投入以外, 剩余的可按规定自行分配, 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和完善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办法, 对这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私有化或股份制改造, 培育出有竞争力的新型医疗机构。

(三) 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创造条件并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做到“重质量, 轻数量”, 避免市场一放开, 一哄而上, 要严格执行入市标准。主要是要做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合理配置有规模管理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 保证医疗服务体系的质量及结构的合理。二是针对医患纠纷的处理, 在现有法规及做法的基础上, 探索制定更具权威的专门法律。因为医患纠纷也事关生命, 事关大众, 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标准。三是落实和完善民营医疗机构的人才政策, 重点是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探索能否参照公立医院现行政策落实民营医疗机构中的执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政策等, 落实“多点执业”的政策。

四、结束语

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医疗行业并制定完善、有效的措施予以监管, 有利于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为民营医疗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行业, 旨在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促进多元化办医条件下的有序竞争,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价廉和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有不断破解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的难题, 才能让民营医疗机构在解决“看病贵, 看病难”、在办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国卫办发[2014]4号.

[3]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国办[2010]58号.

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分析 篇7

关键词:矿产品储备体系,民间资本,成本分析,收益分析

一、建立矿产品储备的重要性

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稀缺矿产品进行储备, 可以避免这些储备短期内的耗费殆尽, 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多年来, 我国矿产品生产一直保持增长, 但对比持续增长的需求量来说, 大多数矿产品仍然存在缺口, 很多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近年来一直维持高位。以石油为例, 根据《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从2010至2014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若国际市场受政治、经济、外交等影响, 无论是价格还是供需数量出现波动, 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都会造成影响。这种状况不仅仅局限于石油。目前, 天然气、铬、铜、镍、钾盐等矿产的国内供应能力明显不足, 对外依存度处于高位。未来10年,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甚至还将有所扩大, 供应压力依然较大。因此, 有必要加强我国矿产品的自身保障力量, 建立矿产品储备体系。

二、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矿产品储备体系的建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目前的物资储备中, 除了国储粮和国储棉, 我国目前运作比较成熟的是石油储备。下面继续以石油储备为例进行说明。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我国2014年石油表现消费量 (当年生产量加上净进口量) 约为5.18亿吨。按照国际能源署的建议, 各国的石油储备最好保持90天的消费量, 则我国的石油储备最好保持在1.28亿吨左右。2014年国际原油巨幅波动, 最低时每桶接近60美元, 假设石油储备均以最低价 (实际成交价大多超过这一价位) , 以1公吨=7.35桶进行估算, 每吨价格最低时约441美元, 则当年石油储备需占用的最低资金约为564.48亿美元。这部分资金仅仅限于原油购买。储备过程中, 除了矿产品的购买需要耗费资金外, 储备基地的建设、矿产品的运输、矿产品的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资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 2014年底, 包括舟山、镇海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基地的建设, 从2003年开始筹建, 历经10余年, 耗时长, 耗资巨大。

如果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增加, 矿产品储备体系建立需要的资金也会随之增加。依靠单个企业投资或者政府拨款, 都会有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因此, 矿产品储备的建立需要特别关注资金的足量持续供给。而民间资本作为一种来源广泛、规模巨大的资本形式, 是建立矿产品储备必须考虑的资本力量。

三、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的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矿产品储备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国家储备的矿产品属于国家物资, 所需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支付, 政府需要依托相关企业来实现储备, 具体的储备实务交由政府选中的企业进行, 政府进行监管并且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对储备进行调度。民间储备一般是企业自发的行为, 自筹资金, 是企业根据市场动态, 自行建立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 两方面力量可以共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正常运行。根据“经济人”假设, 必须让资金持有者有利可图, 才能将其吸引到矿产品储备中来。因此, 有必要分析民间资本进行矿产品储备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一) 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的成本分析

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可能负担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项。

1.信息收集成本

民间资本持有者进行决策需要了解矿产品的供给需求现状和可能变动、当前价格、价格影响因素、未来价格可能走势。需要了解政府对矿产品经营的政策、对矿产品储备的相关政策、合法的投资方式、投资渠道和投资回报等等。需要了解目前存在的各种投资方式的具体操作, 风险大小及其优劣利弊。如果是投资相关企业进行储备, 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利润或者收益分配方式。

2.矿产品储备体系建立成本

矿产品储备体系建立的相关成本有矿产品储备基地建设费用、矿产品储备购买费用和矿产品储备管理费用。

对国家储备而言, 由于储备规模巨大, 所以基地建设费用投入大。对于大多数进行民间矿产品储备的企业, 其主营业务大都和相应的矿产品相关联, 在进行储备的时候一般依托其自身生产条件和能力, 尽量运用已有仓储设备或者场地。即便需要额外新建仓库, 由于储备规模有限, 建造成本也不会太高。

储备购买费用主要是在充分预测矿产品价格走势后在适当时机购买矿产品的费用, 包括矿产品的买价, 运输费用, 运输过程中的耗损等。

管理费用一般包括矿产品入库后相关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 可能遭受的意外损失等。由于国家储备矿产品需要委托实体企业进行具体操作, 可能因此而产生“委托-代理”的各种问题, 所以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因监管而产生的各种费用也可以看作矿产品储备管理过程中的费用。

3.可能损失

如果吸收储备的成本高于市价, 则价差应属于企业或者政府损失。对政府储备来说, 可以考虑继续吸收储备, 扩大储备规模, 降低储备成本。另一方面, 进行民间储备的企业承担这种损失的能力较政府弱得多。企业不一定有足够资金继续吸收储备, 根据自身生产情况, 也不一定有这种必要。如果民间资本持有者没有在投资的时候约定特殊条款, 确保稳定的投资收益, 最终, 这种损失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民间资本持有者的投资收益。

(二) 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的收益分析

虽然进行矿产品储备有很强的外部性收益, 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有莫大好处。但是对于民间资本持有者来说, 最关注的还是直接收益。如果是进行民间储备, 则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储备的买卖价差。如果以低价购买矿产品进行储备, 后来市场上该种矿产品价格升高, 使用自身低价储备, 可以降低产成品生产成本, 帮助企业持续经营, 提升企业竞争力, 增加利润。即便企业将矿产品直接出售, 也可以获取买卖价差。投资者则可能获得相应收益。如果是投向政府储备, 虽然国家储备的目的不是为了吸收储备和释放储备之间的价格差异, 也不是为了从事具体的产品生产, 但是如果当时的市场状况确实存在价差, 也可以看作是储备存在的收益。不过, 由于国家储备主要由政府掌握控制, 在吸收外来投资时必然会对相关的事项作明确规定, 收益是否由民间资本持有者享有, 更多取决于资金进入时候签订的投资合约。

四、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 如果希望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 则不仅仅是希望进入民间储备, 也希望进入国家储备。民间资本进入之后, 相应的成本需要分担, 相应的收益也可以分享。为了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应该尽力降低其进入成本或者提高其直接收益。结合前文讨论, 笔者为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 建立严格的民间资本使用监管体系

民间资本持有者对于矿产品储备体系未必熟悉, 将资本交付政府进行国家储备或者投资相关企业进行民间储备后, 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矿产品储备的建立对国民经济会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 因此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 应该由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令, 针对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体系, 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合理, 确保资金能准确流向筹资约定的方向, 确保资金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确保矿产品储备过程中产生的收益能够按照投资合约规定准确返回投资者。对于违规操作者给与严厉的惩罚, 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

(二) 建立专业矿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民间资本持有者进行投资决策时, 需要收集大量信息。特别是“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各类信息对正确决策至关重要。但是网络时代, 各种渠道的信息真假难辨, 质量良莠不齐。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矿产品储备购买的时机、数量和价格, 进而决定矿产品储备的成本和收益, 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为了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的风险和成本, 政府有必要指定专门部门或者行业协会针对相关矿产品的价格信息、交易信息、变动趋势、影响因素、政府政策、投资方式和参与矿产品储备企业的经营状况等进行及时权威披露, 降低民间资本持有者的信息获取成本。具体来说, 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设立专门网站进行数据信息公布, 也可以设立专家咨询或者市场预测平台, 帮助民间资本持有者获得专业指导。

(三) 建立多形式宣传平台

矿产品储备在我国运作并不成熟, 众多民间资本持有者对其仍然很陌生。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品储备体系, 是对于民间财富的统筹运用。矿产品储备体系的建立, 会通过影响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最终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无数民间资本持有者。但是, 有机会接触或者参与矿产品储备的资金使有限的, 应该尽可能调动最大范围的持有者参与矿产品储备的积极性。这需要对于矿产品储备体系建立进行长期持续的宣传。因此, 有必要建立多形式的宣传平台, 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讲座宣传等方式, 让普通民间资本持有者增加对矿产品储备体系的了解, 增加其投资积极性。

(四) 搭建多形式的投融资平台

民间资本虽然规模巨大, 但是来源分散。为了汇聚资本, 政府应该牵头打造形式多样的交易平台, 为民间资本持有者提供多样的投资选择。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设立矿产品储备基金并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运营, 让资本形成规模。规模投资与单笔民间资本投资相比更容易获得较高利润。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地质矿藏特点或者经济增长需要牵头搭建矿产品储备投融资平台, 引导规范市场资金正常供需行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或者银企合作针对普通民间资本持有者开发投资产品, 汇聚民间财富。还可以由矿业公司牵头发行矿产品储备专项债券并对民间资本开放。

(五) 财税政策支持提升吸引力

为了提升矿产品储备对民间资本持有者的吸引力, 应该尽力提高直接投资收益。对于参与矿产品储备的民间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应该进行税费减免。对于拥有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企业, 在进行矿产品储备建立时的相关费用应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税费抵扣, 对于矿产品储备释放时的收益应予以税费免除或者减免, 对于矿产品储备导致的损失除了可以用于税费抵扣外还可以给与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陈其慎.关于加强我国矿产资源储备工作的思考[J].中国矿业, 2015 (01) .

[2]林小艳.企业矿产资源安全储备量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11) .

资本进入 篇8

一、典当行业的现状

典当行作为特殊的非金融机构, 由商务部门和公安系统共同管理, 入市和监管相对来说较为严格, 相较于其他民间金融形式, 具有合法的地位。国家对于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放宽之前, 典当企业的合法定位及高收益性, 对于民间逐利资本更具有吸引力。近年来, 我国民间资本发展良好、资金相对充裕, 准入门槛不高的典当行正好满足了剩余资本的投资需求。

2012年, 我国典当行业整体平稳发展, 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企业经营更加规范。截至2012年年底, 全国典当企业数量6 084家, 全行业注册资本994.2亿元, 从业人员5.3万人, 典当余额706.1亿元, 全年营业收入118.8亿元, 利润总额44.1亿元, 净利润33.2亿元, 企业通过增资、连锁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 典当行业的发展与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关。我国东部地区典当行发展较快, 中西部地区相对发展较缓慢。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 典当行业蓬勃发展。据新华网报道, 其中97%的典当企业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 浙江民间资本雄厚, 吸引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典当行, 为社会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服务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但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典当行业的特殊性质和民间资本的特点决定了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存在的风险

国家对于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领域的放宽, 相关制度和规范措施的不断出台, 为典当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由于典当行本身风险较高和民间资本的特殊性, 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 政策监管风险

典当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小额借贷机构, 满足中小企业、个体户及农民的生产性融资需求以及满足自然人生活性消费资金需求, 在本质上属于金融机构的一部分。我国规定从事典当行为的企业法人, 典当行的市场准入、从业人员审查、注册资本的验收、业务范围的划分等事务由商务部门办理。而典当行并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范围, 容易造成典当行业务管理与金融政策执行间的脱节。典当行承担金融机构的义务, 却不享有金融机构的权利, 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不够正规化。由于受到人力、业务熟悉程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商务部和公安机关并未对典当机构开展真正有效持续的监管。监管力度不够, 是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最大的风险。

(二) 经营风险

与银行相比, 典当行规模较小, 不能吸收存款获取资金, 且大部分典当行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 所有的运营只能建立在资本金的基础上。经营典当行有误收赃物、估价失误以及绝当变现三大经营风险, 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之后拓宽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 如奢侈品典当和电子产品典当, 经营风险也加大。如果发生经营危机, 但没有足够的盈利来弥补风险损失, 就会使得典当行的资本不断被侵蚀, 最终造成资本清偿力不足, 赔掉全部资本。另外民间资本阳光化的措施使得典当行受益的同时, 也加剧了典当行的竞争压力。国家引导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相关的小型金融服务机构, 对典当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三) 流动性风险

当绝当物品无法变现或者典当期限过长, 就会造成流动性风险。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 消费者对绝当物品的购买欲望会逐渐趋淡, 使得绝当物品面临处理困难的境地。同时, 典当行的资金周转速度与典当期限的长短息息相关, 若当期过长, 势必加重典当行处理绝当物品时的流通风险。合理的典当期限对于典当行十分重要, 我国现行《典当管理办法》规定, 典当物的典当期限不超过6个月。这个规定过于宽泛, 因为对于动产和财产权的典当来说, 半年的典当期限较为合理;但对于不动产来说, 本文认为半年的典当期限较短, 因为不动产一般价值较高且评估成本也较高, 处置程序较为复杂, 半年的典当期限可能会加大典当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风险的防范措施

目前我国融资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典当行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进入, 这也是民间金融正规化发展的典型途径。鉴于典当行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本文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一)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将典当行纳入金融监管范畴

要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这一政策有效地发挥作用, 改善我国民间资本的投资结构, 需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型的金融机构, 如担保业、典当业的监管体系定位模糊, 制度仍不完善, 对典当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未得到确认。另外社会上对于典当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 将其看作是高利或是一种走投无路的解决困难的办法, 并非是一种正规的融资方式, 因此将典当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典当行以非银行类似金融机构的合法金融身份进入金融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典当行的自律和内控。典当行业以金融属性为主, 发挥金融功能, 具有一般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性, 因此从典当行的金融功能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 应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 使其规范化、正规化。

(二) 规范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的准入制度, 改善经营环境

目前典当市场上仍存在非法经营典当业务, 或以典当行的名义从事非法吸收存款、拆解资金、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 有些典当行并未经商务部批准设立,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典当行的发展, 也影响了合理利用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业的进度。因此国家要加大典当行准入制度的管理, 坚持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核准设立制, 禁止不具备资格的企业进入典当行。对于投入典当行的民间资本要加大对资金来源和去向的监管, 及时发现和处理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国家要加大对民间资本进入典当行的扶植, 对其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适当地拓宽其融资渠道, 加强典当行的抗风险能力。

(三) 建立典当行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典当机构的服务对象大部分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小企业或个人, 资金需求急、典当对象种类繁杂, 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客户资信、典当物进行合理评估, 难度和风险均较大, 而典当行业本身的规模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又相对较小。为了顺利地引导民间资本正规化发展, 国家应该对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补贴、专项补助等形式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制度。比如要求典当行设立风险准备金, 按一定的净资产比例计提, 用于弥补典当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损失。国家可以给与设立初期的典当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对经营业绩达到一定比例的典当行给予奖励, 具体的操作办法可以参照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国家扶持政策。这样有利于典当行健康发展, 更好地发挥其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金红莲.中国典当业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6) :41-44.

[2].张国毅.典当融资——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J].财会研究, 2009, (2) :66-68.

[3].胡增芳.典当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基于后危机时代的典当行风险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8) :65-80.

[4].彭建刚.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 .

资本进入 篇9

关键词:民营资本,医院,机遇,挑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国务院关于促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以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 加快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混合制经济体制在卫生行业的发展, 给公立医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成为我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必然性

(一) 人民群众对医疗市场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医院医疗资源有限, 而医疗需求无限, 在全民医保模式下, 医保基金已不堪重负, 需要分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人们更关注自身健康, 国家发展橄榄型社会, 不同层级人群对医疗产生不同需求。现有的“保基本”医疗模式, 只能满足部分人群, 而对高端人群、特殊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引进民营资本, 可以实现增加医疗供给, 定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

(二) 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现有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 (2) 公立医院的行业垄断地位, 使其促进自身改革的动力, 运营水平低下, 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新一轮医改实施五年来,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 医患矛盾更加突出, 出现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的“四不满意”局面。公立医院急需引入竞争机制, 改变现有状况。 (3) 公立医院的非盈利性决定了医院自我建设能力较弱, 在规模建设与质量提升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

(三) 民营资本寻求新投资渠道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民营资本得到积累, 已达到一定规模。在目前国家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进入调整之际, 众多民营资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市场。世界经济的萎靡及国内经济的下行, 使民营资本谨小慎微, 努力寻找相对安全的领域。健康服务业作为“永不凋落的市场”, 对民营资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 国家不断放开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准入的力度, 为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创造了条件。

(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民营资本进入医院提供政策支持

2009年4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行业, 旨在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促进多元化办医条件下的有序竞争,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价廉和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2013年9月,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 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这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

(一) 带来的机遇

1. 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医疗行业是一个关系每个人生老病死的民生工程,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根本不能满足需求, 而民营资本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 一定程度的缓解病人就医难。

由于长期计划管制与垄断, 医院所有制形式单一与竞争机制匮乏,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造成优质医疗总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 可以增加医疗供给,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

3. 有助于公立医院引入资金。

公立医院发展面临资金不足困境, 负债扩张受到限制, 且信贷资金成本基本接近医院结余率, 导致医院筹资难、偿还难, 需要民营资本的注入。

4. 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民营资本不仅具有资金优势, 更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其进入医院, 不仅能给合作医院带来管理能力的提升, 更能形成倒逼机制, 使其他公立医院提升管理水平, 降低成本, 以应对其竞争。

5. 能使高技术医务人员的价值得到认可。

现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未能体现出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折射出的是“人不值钱、物值钱”的理念, 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相对滞后, 高技术人才的付出与报酬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严重低估了其价值。民营资本进入医院, 国家放开非公立医疗服务价格, 其价格随市场调节, 其为了吸引高技术人才, 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人力成本, 引起人才的双向流动, 提高了高技术人才的价值。

(二) 面临的挑战

1. 增加了行业监管的难度。

由于民营资本机制灵活, 更注重短、平、快的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其在收费价格、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医院质量及感染管理等方面不规范行为将更为突出, 民营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公信力不足, 加大了管理部门监管的难度。

2. 造成医院公益性的偏离。

按照世界通用的标准,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不仅是公立医院的本质要求, 也是私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公益性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特征, 它更多的体现一种公共服务的方向, 是一种政府形象。而民营资本由于其本身的趋利性,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往往造成其公益责任的偏离。

3. 带来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

民营资本进入医院, 势必要解决其身份的问题, 将带来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 是股份制还是其他合作形式?占多少股份?是否与人员身份地位有冲突?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将引起公立医院人才的流失。

如前所述, 民营资本重视高技术人才的价值, 对人才渴求强烈, 往往愿意花大价钱去挖掘技术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主要存在于公立医院, 这将给公立医院造成很大的冲击, 引起人才流失。

5. 造成企业文化与医院文化的冲突, 使部分中医的传统项目得不到传承和保护。

民营资本追逐利润的企业文化与公益人文的医院文化理念有所冲突, 加上其趋利性, 往往只重视利润高的医疗服务项目, 对不挣钱或挣钱少的部分中医传统项目不会予以关注和支持, 久而久之, 将造成部分中医的传统项目得不到传承和保护。

三、应对的策略与方法

民间资本进入后, 医院如何抢占先机、迎接挑战呢?可从国家、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个人层面予以应对。

(一) 国家层面

1. 加强顶层设计, 尽快建立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人社部、物价局、税务、审计、财政、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职责权限, 落实检查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制定出可操作、可推行的相关政策。从法律上规范和约束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以后的各种医疗行为, 提出保护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传承的要求。达到民营资本与国有资产双赢, 实现百姓健康与医院发展双赢, 实现民营资本股东利益与医院职工个人利益双赢的目标。要防范出现以损害国有资产及职工利益为目的的民营资本注入或收购行为。

2. 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准入机制。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准入标准,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优质、有实力、负责任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二) 地方政府层面

1. 合理规划医疗资源。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及各部委的相关政策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结合各自地区情况做好、实施好卫生区域规划, 实现区域内医疗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 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区域内医疗市场的恶性与无序竞争。

2. 调整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给予补助, 以提高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占领医疗市场份额, 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医院层面

1. 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资本的注入必将引入企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离的现代医院治理模式。

2. 提升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水平。

民营资本的进入对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对医院的医疗行为与运营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医院, 如成本核算与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薪酬体系设计、市场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与管控、高端人才引进等。

3. 转变观念, 积极应对, 抢占主动权。

公立医院与其防守不如主动采取措施, 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下, 主动出击, 在市场上寻找优质民营资本引入医院。以雄厚民营资本的“硬件”与医院强大的技术与管理“软件”相结合, 打造区域内的医疗龙头, 让强者更强, 对中小医院实施兼并与重组。中医院在民营资本注入问题中, 应体现中医特色, 要用好中医政策、发挥好中医优势。

(四) 医务工作者层面

民营资本的注入, 重点在人力资源使用以及薪酬体系将发生彻底改变, 医务工作者也将随之改变。首先是身份发生改变, 铁饭碗将成为过去, 将从一名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将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其次是工作理念发生改变, 专业细分需要高素质人才, 双向选择将成为常态, 医院非主流专业人员将面临挑战;再者高端人才价值将显现, 市场化的薪酬体制, 使高端人才得到更高的重视与待遇, 这将增加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已是势不可当, 已逐渐从点向面扩展这, 这将给医疗行业带来深层次变革, 将有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达到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促进多元化办医的宗旨, 从而实现国家人人享有医疗服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学洋.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7) .

[2]胡宁涛.医疗领域的民营资本投资之路[J].中国卫生人才, 2012, (11) .

全球经济进入资本活跃期 篇10

2012年是名副其实的“货币政策年”,也导致了伴随全球流动性环境和市场风险偏好的显著变动,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流动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的动荡。首先在1月经历了欧央行连续推出两轮大规模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导致的短暂但剧烈的资本流入;4月开始,随着一季度欧洲经济数据不断爆出负面消息,国际资本普遍回流安全港市场,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资本流入大幅下挫;到了6月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发表了著名的大黄蜂讲话,表示不惜一切捍卫欧元,资本流出显著改善;到了11月随着美国和中国相继完成政治换届,全球政治大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显著缓解;其次,三驾马车也于11月27日同意向希腊发放437亿欧元的救助款,国际市场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提振,导致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自11 月底以来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

经历了“货币政策年”,全球已经习惯了资本市场在新兴市场不断地流入流出。目前来看,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2013年各主要央行仍倾向于延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更重要的是,2012年敲定的货币政策目前并未完全落实或发挥实际影响,2013年才是政策效果真正释放的关键窗口。全球资本在2013年重新向新兴市场流入似乎已成定局。

美联储不会提前退出QE

美联储的宽松才刚刚开始,2013年将成为美元供应集中扩张的一年。尽管美联储早在2012年9月就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但9~12月份美联储资产规模的扩张并不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 9~12月的资产购买规模相对较小,仅为每月400亿美元,同时并没有增加美联储持有的资产;另一方面美联储持有的国债和MBS等资产也在同时到期或出售,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在10月份一度收缩。

美联储去年9月推出QE3之后各月的资产规模净增量分别为-178.1亿、184.5亿、281.5亿、559.6亿和1044.7亿美元,速度明显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今年1月QE4启动之后,资产购买速度进一步加快,1月的资产规模净增量已经超过了之前4个月的总和。未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继续加速扩张,真正的QE才刚刚开始。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极度宽松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海外净资产国。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的海外净资产余额达到3.07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中国。

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立场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变。过去日本央行的保守一直被认为是日本陷入通缩和失落10年的重要原因,但自大地震尤其是今年以来,日本央行变得愈发激进。这主要因为日本的通缩持续加剧,一方面加重了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偿债负担,另一方面推高了实际利率,不利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释放。

为摆脱长期困扰日本的通缩,日本央行在2012 年5次加码量化宽松,将资产购买计划从55万亿日元扩大至101万亿日元。而2013年的第一次议息会议,日本央行便再次加大宽松力度。在宣布2013年底现行购买计划到期后继续进行开放式的资产购买的同时,将去年首次设定的1%的通胀目标,进一步上调到2%。而根据日本央行的最新估算,日本2014 年的预期通胀率下限仅为0.9%。这两大动作意味着日本央行在2014年之前将坚定的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的激进货币政策在推高通胀的同时,也会压低国内的实际利率,并且导致日元继续贬值,由此激发国内和国际资本从日本向海外流出,这会对全球流动性规模产生显著的扩张作用。2013年这种扩张作用将会愈发明显。

西班牙可能催化欧央行OMT计划

欧央行于2012年9月初推出了完全货币交易(OMT)计划,承诺在二级市场无上限的购买重债国的国债,但这必须以申请ESM救助为条件。因此,欧央行的OMT计划目前还只是一纸承诺,尚未真正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西班牙已经连续4个季度加速下滑,截至2012年第3季度,西班牙公共债务占GDP比率已经达到77.4%的历史新高。由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未来两年内这一比率可能会超过100%,加大西班牙维持债务偿付的压力。

同时,西班牙失业率仍维持在25%左右的高位,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50%,为欧洲之最。与此同时,政府减赤进程缓慢,2012年前3季度西班牙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5.95%。同时,一向强硬的拉霍伊已经承认全年6.3%的减赤目标无法实现,这将迫使西班牙政府采取进一步的紧缩行动。失业率飙升加上财政紧缩,社会反对声浪将持续高涨。

因此2013年,西班牙有可能成为触发欧央行OMT计划的导火索。尽管自欧央行承诺购债以来,西班牙的长期融资成本一直维持在6%的警戒线以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对西班牙的问题有所缓解。西班牙的诸多顽疾将在2013年继续发酵,其申请援助的可能性很大。

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改善

2012 年是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风险交织的一年,欧债危机、财政悬崖、政治冲突等一系列风险事件接连上演,使全球市场经历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动荡的一年。这些负面因素预计在2013年将全面改善。

全球政治不确定性降低。2012年全球58个国家或地区举行政府换届选举,频繁政治选举带来的不确定性屡屡引发市场动荡。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2013年得到有效缓解,这一方面是因为2012年的主要大选结果可能会在2013年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2013年主要大选引发的潜在风险相对有限。

经济金融衰退趋势得以控制。2012年欧债危机急剧恶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从经济层面来看,核心国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欧元区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另一方面,从金融层面来看,大选引发的希腊退欧闹剧使欧元区解体的担忧急剧升温。但从2013年来看,这两大风险源都将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向市场释放正面力量。

美国担忧情绪缓解。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从两党达成的解决方案来看,市场最为担心的减税延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两党最终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大,区别在于两党谁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市场的担忧情绪不会像之前财政悬崖那样严重。而一季度之后,随着遗留问题的解决,美国的财政问题也将由急性病变成慢性病,市场担忧将进一步缓解。

日本债务危机可能性极低。虽然日本政府债务已经占到接近其GDP的230%,但是如果把目光局限在2013年,日本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不太可能爆发类似欧洲的由信心动摇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因为日本国债的95%都由日本国内机构或个人持有,而且日本央行可以在国债市场承担最后贷款人,这种情况下融资成本不太可能出现大幅飙升。

日本国债融资的三大资金来源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范资不抵债危机。包括日本居民境内资产,境外非居民资产,日本居民境外资产。具体来说,它们将分别通过巨额的个人金融资产、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和庞大的海外净资产存量构建起日本债务危机的三道有力防线。

新兴市场基本面改善。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一系列刺激政策,新兴市场经济陆续触底回升,目前周期性回暖态势稳固。新兴市场结构性改革显著加速,这将有力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中国经济自去年4季度以来持续企稳回升;巴西经济自2012年2季度开始触底反弹,四季度确认复苏态势;俄罗斯经济预期也会受益于政策面刺激;俄罗斯市场普遍预期普京将在2013年加紧兑现其竞选纲领中的“新经济”政策;印度方面,2012年第4季度之后刺激政策逐步带动印度经济好转。

上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下一篇:小学语文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