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2024-08-11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精选九篇)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篇1

一、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

张教授开篇便提到,他在1982年发表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他在其中的回答是:是的,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此次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在解放之前就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却失败了。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于中国的前进道路,张教授认为必须要做到三点:一、交易费用的思维,如果制度不改,交易费用不会降低;二、更改制度,市场价值才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准则,而市价只能用于私有产权的制度;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这里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每天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背诵口号、排队轮购、搞关系、走后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在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这些交易费用迅速降低,人们的收入也稳步增长,中国人民人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到2010年的36539元,增加了近60倍。事实表明,市场价值不是仅能用于私有产权的制度。

关于市场价值,马克思曾经指出,市场价值既可以看作是一个部门中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又可以看作是这个部门在平均条件下生产大多数产品的个别价值。在这个市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思想观念,必然是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并不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天生是平等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这些思想观念,一大批精通市场价值的社会主要有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正在养成之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里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两权分离绝不是偶然的,是在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指导下进行的。国有企业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中,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两权分离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经济的经验策略,而不是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手段。

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1、减少政府干预

张教授认为,央行压制人民币的需求的行为是愚蠢的,应该取消外汇管制,让人民币大量流入市场。在他看来,中国应该尝试美国的无锚货币制,央行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会破坏中国的县际竞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也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混乱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通过宏观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即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增加就业,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稳定物价,即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从而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就国家层面而言,宏观调控可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强调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重视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运用地好,才能维护市场稳定,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张教授所主张的无锚货币制,是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其货币政策由银行和顾客之间决定,即由市场决定。如果货币政策由市场决定,而忽略政府的作用,那么市场的缺陷将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效。因此,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必不可少。

2、倡导自由竞争

张教授不仅认为汇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还主张约束竞争的合约与市场合约相分离,市场合约要具有自由和弹性。文中,作者以新劳动法为例,认为人们对中央上头的不当干预有顽固的弹性抗拒力。

在自由竞争中,少数资本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积极采用先进机器和新技术,从而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其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使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大企业,也就是大资本家手中。其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自由竞争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伴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通过创办股份公司,许多企业联合成大型企业,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此外,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推动了大型企业的形成,而小型企业则在经济危机中被收购或破产,这就又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总而言之,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例子较多。

改革开放的伟大工程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划经济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也有其计划手段。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尽管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不是不是社会主义措施,但是中低收入者们坚持认为其执政党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福利政策等,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一种。在此次经济危机之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制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受欢迎。1929年的经济危机,将自由市场经济推上风口浪尖。隔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自由竞争主义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反思。由此可见,忽略政府干预,倡导自由竞争是不可取的。

三、产权私有化的观点

关于私有产权,张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必须有一种转移,要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也就是说约束竞争的方法要改变。

2、那所谓承包责任合约,等于国家通过土地租约授予私有产权。

3、把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使国有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私有化。

4、市价的使用是基于有私产的存在。

张教授得出中国是以等级界定权利这一结论的背景是,1979年他在广东,看到某级别的通知可以分享一部轿车,或隔天可以得到一个鸡蛋,或者有权到市场买鱼但需要排队。一个偶然的现象,并不足以支撑整个结论的成立。张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要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本界定权利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谁的钱多,谁的话语权就大”。也就是说,企业经营不受政府管制,只一味地追求资本就行了。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马云、王健林等人将执掌中国大权。而事实是他们必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并非自己凡事都能擅自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能够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同时还能够培养市场主体。以资产界定权力,并将导致资本集中,甚至导致垄断,资本将会充入大企业、大财团手中。因此,以资产界定权力并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张教授还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单地看作是国家通过土地租约授予私有产权。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两种形式,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国家或农民集体。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将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而非所有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私有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张教授还主张将运用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用到城市的工业企业之中,但他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国家庭联产承包是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我国企业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土地属于国家、属于集体,但是我国经济体制中仍然有私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私营成分,两个体制的基底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承包责任制直接运用到企业之中。

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市场的使用是基于私产的存在的观点,本人在第一部分已经进行展开解释,在这里不作赘述。

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符的其他观点

1、关于贪污

张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势必会伤害一些人的利益,为了维系社会稳定,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偿方式:第一、买断等级特权;第二、贪污,即用金钱补偿特权份子或减少他们对改革的抗拒。

等级特权不仅会腐蚀政府工作人员,还会形成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此外,还会扭曲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给正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等级特权不应该被买断,而应该被取缔。2002~2012年,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不仅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还要承担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

至于腐败,其后果非常严重:(1)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腐化;(2)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给社会带来无形的效率损失并造成资源分配不均;(4)使政府合法性基础丧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首先,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实现反腐无禁区。其次,要加强体制建设,明确政府关于职责。此外还要坚持依法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制度。中国历届领导人均对贪污现象表明立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贪污腐败现象不留余地。2016年,已有15名省部级官员落马。

2、关于“租”与“税”

张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增值的17%的抽取是租(租金)而不是税(税收)。有两个理由:第一、任何投资者,只要用土地或房产从事生产的,都要付此税;第二、只要有产出,不管有没有利润,都要付此税。但是租金是相对于私人层面的,而税收是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张教授认为税收一部分由投资者和县政府分成,另一部分由县和上头高层分成。事实上,我国增值税包括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以及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的税收并不是张教授所谓的分成,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增值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扩大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及内需,还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此外还可以提升A股形象,促进我国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总而言之,我国增值税是“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归国家所有,归全民所有;不是“租”,不会流向个人账户。

3、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

张教授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没有上涨,至少没有上涨到危险的数值。而事实上,张教授发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是在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是0.491,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居民贫富收入差距在当时是比较大的。

4、关于中国经济政策

张教授还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近几年中国推出的经济政策,认为那些是西方归来的经济学博士的凭空想象,是愚蠢的政策。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曾经指出:“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的一套理论,或者背弃社会主义道路。

5、关于社会发展

张教授认为,中国在县际竞争过程中,工业类聚的集中发展非常显著。中国的产品在今天已经泛滥地球,他还认为外间的人很少知道中国工业的地区集中与专业的程度。而事实是: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是机械大国却不是机械强国。目前,中国机械、汽车工业技术在总体上而言,总体自给率只有60%左右,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高薪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8-60年。我国工业企业仍然存在浪费严重、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

五、小结

张五常教授的思想偏向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属于新自由主义范畴,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中存在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产权私有化的观点以及一些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符的观点,可能会造成一些读者思想混乱,甚至产生错误的思想。因此,必须予以解释,以免产生歧义。

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在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其他社会思潮的可取之处,这样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建桥铺路。

摘要:《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以资本主义视角解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存在一些偏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观点: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产权私有化的观点以及一些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符的观点。这些观点属于新自由主义范畴,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进行解析,才不会引起思想混乱。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自由主义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2]李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工资水平变化分析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218-219.

[3]张剑辉.马克思市场价值思想梳理[J].南方论刊,2011,11:12-13+11.

[4]薛旭东.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探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4-36.

[5]林善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J].福州党校报,2007,02:45-48+80.

[6]厉以宁.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调整[J].社会科学研究,2009,02:48-53.

[7]康晓琳,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中信出版社,2009(09).

[8]虞崇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J].开放导报,2013,06:14-18.

[9]虞崇胜.中国反腐秘笈:以治标促治本[J].人民论坛,2014,24:51-52.

中国经济解读观后感 篇2

姓名:单丹丹学号:

班级: 20094047134 09级人力资源

中国经济解读观后感

很幸运地选到了韩秀云教授主讲的中国经济解读视频课程,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有的风格向我们清晰地传达了她眼中的中国经济。

韩老师首先对目前房价进行了分析,房价是每个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一代对房子更是有所需求。13亿中国人对房子的需求之旺显而易见,然而,这些人中有多少是需要房子同时又买的起的呢?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二八”现象,就是所谓80%的存款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剩下的80%的人只掌握20%的存款。这样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即使想买房也没钱。

近几年来房价一涨再涨,已经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那么房价会出现拐点吗?面对“天价房”我们该怎么办?政府该怎么办?造成房价上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间资本。在宏观调控刚开始时,政府为了防止投资过热,电力、钢铁、石油、煤炭等几个重要的投资领域都对民营资本关上了大门,只剩下股市和房地产两个投资领域。由于2003-2004年股市一路下滑,所以房地产几乎成为唯一一个民营资本可以大规模自由进出的投资领域。而且民间资本不在宏观调控范围内,因为自有资金自由支配,民间资本的量也无法估计,所以房价很容易就被炒上去!

第二、国际资本。2005年,随着中国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从8.27:1开始升值,到2008年已升值17%以上,人民币升值了,人民币资产也升值了,而房产是最典型的人民币资产。因此大量境外资金疯狂的涌入中国,购买整栋整片楼盘。虽然中国政府不断颁布政策限制外资进入楼市,但只

要机会存在,很多境外资金就会想尽办法绕过政府监管和政策的限制进入市场。

第三、股市资金。2006—2007年股市暴涨,翻了好几倍,进入了所谓的牛市。许多人从中大赚了一笔,手中的资金便投到了房地产当中,当股市赚钱太容易的时候,买房就像买白菜萝卜一样,反正钱像白赚的,买房价格不管多高都不在话下。

第四、居民储蓄。在股市的推动下房价一涨再涨,老百姓终于按耐不住了,与其把钱存在银行里还不如拿出来买房,以后房价肯定涨,而且涨得非常快。

然而,自从进入2008年,房价的涨幅明显缩小,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回落,引来全国上下一篇质疑之声,就连我们在茶余饭后也会讨论一下房价是否到了拐点。我的同学里有的认为房价已经涨到头了,随着股票市场的暴跌,房价也会下跌。而我认为房价现处于平稳过渡的时期,在目前的价格上稳定一段时期,然后会平稳的缓慢的上升,因为造成房价上涨的几个因素里除了股市的低迷,其他几个因素一个也没消失。中国经济现在发展迅猛,许多投资者都纷纷云集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了价值洼地。作为我来说,如果在我的还款能力范围之内,我会贷款买房,而且会选择还款期限较长的方案以减轻每月负担,并且中国经济加速增长,通货膨胀也呈上升趋势,在课堂上老师就讲过,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欠债方才是受益方,因为全世界的银行都怕通货膨胀,你还他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而你的房子却越来越值钱。

我认为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法定存款准备金也陆续上调,银行对地产领域越来越谨慎,甚至有些地方都不给贷款了。所以投资者不要盲目的贷款,一味扩张,现在不是比谁财大气粗,而是看谁活的最久谁能笑到最后。大家不要太轻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决心,如果手上有太多的钱是从银行贷来的,一旦房地产业进入寒潮期,那么企业就会输得很惨。所以企业一定要有防寒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轮经济大起大落中都安然无恙,最终成长为有自己品牌,有信誉,有资金实力的大公司!

之后,韩教授又谈到了中国的股市,股市究竟会走到何处?重要的是讲到了作为股市投资的一种理念,还有就是投资者的心态要好,股市就是这样:有一批人在高位抛了,有一批人在低位去接,巴菲特曾经这样说过: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要做到“所有人都不要的时候他买,在所有人都抢的时候他给”是非常难的。股市曲线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注意:如果你所看的那条曲线,知道是我们做出来的吗?你这买和卖都是我们自己在这做吗?你要天天盯着这个来看,那么赚的就是你的钱。但是,逆向思维的人很少,随众的心理很多,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两个弱点。沉住心定住气,你一定能在投资上、在股市上赚到钱,所以说每一个人你要做好一个判断,你要买了一支股票,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你要再耐心的等待着它,股市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看你有没有心态,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气。股市不要把它当成赌市,股市要有一定的投资理念和一种好的心态,股市如果在别人贪婪时,你那时恐惧一点,别人全恐惧的时候,你贪婪一点或者你心态好一点。

韩教授还谈到了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升值什么时候能了啊?人民币升值究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没有什么好处,我们没有感受到任何好处。我们每一天都在面临着那些发达国家在跟我们争,争得是希望人民币升值,我们的产品卖到国外,他们的商品就会没人买,就会有5万个纺织工失业。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他们的日子没发过,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他们就天天贸易赤字。人民币升值了,为什么在国内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让我们百姓看不懂的就是这点。人民币,当物价指数上涨,通货膨胀来临的时候,我们说负利率时代开始,等于人民币对内贬值。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物价指数是7%,我们的银行存款利率是3.8%,实际我们的负利率是3点多,所以现在是钱不值钱了货值钱,当我们的物价水平向上升,能源也在涨,房价也在涨,地产也在涨,收入也在涨,可是大家感觉不到生活水平在提高,反而觉得生活水平在下降,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了,所以说人民币对内贬值了。人民币对内升值对外贬值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外升是因为中国经济比国外发展的快,为什么对外贬,是因为我们大家拿钱都去买东西,东西少了,钱多了,所以贬值了。

如何面对黄金的涨跌?黄金暴涨原因是美国的经济大家看跌了。古董涨了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唯一性。古董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一个指数,黄金是这个世界经济是否安全的一个指数。黄金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为什么可以作为外汇储备?黄金也是有涨有跌的,黄金也是可看多和看空的,黄金也是能够在这上赚钱的。当然,黄金属于战略的,具有战略意义上的东西,我们不能太相信美元了,我们应该备点黄金,虽然黄金现在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它具有储备价值的职能。如果把黄金看空了,我买了一张看

空,结果我就会赚很多钱,如果那个老板认为黄金已经我可以看空它,我在底下买了一张看空,你要有了一个做空的机制,让我看空了,你就会赚很多钱,所以这样的话有利于黄金市场不会暴涨和暴跌,有人看涨有人看跌,这样黄金也在一个趋势中走。韩教授给投资人的一个建议是:千万不要过于自信,任何事情有涨就有跌,你一定知道为什么要涨,他的原因是什么,当那原因变化了的时候,跌就开始了。当所有人都朝一个方向走去的时候,你会不会掉头朝另一个方向想一想呢?当然都有风险的,是在你非常有钱的情况下,你投资黄金的话,做黄金矿业的情况之下,你应该考虑一下,是否有对冲一下风险呢?经济学就是一个选择,当你决定去买这个矿的时候,你算一算这个成本和那金价相比合适吗?别盲目地去炒一个东西,别大家炒你就炒,大家说高升你就去追,万一如果下跌了,那你该怎么办呢?所以所有的事情没有确定的。这个世界最大的风险是不对风险加以防范。

通过统计指标解读中国国民经济 篇3

(一) 国民经济核算

一个企业要算账, 一个国家同样也要算账。企业算账是会计的职责, 针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算大账, 即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即是按照一套既定的概念方法对一个国家 (地区)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有:一是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二是显示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 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三是有效的协调经济统计, 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数据。四是支持微观和宏观层面经济政策的制度和检验。四是提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维护政府声誉。五是为国际比较提供工具。

(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简称SNA。

2、SNA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和斯通在凯恩斯指导下, 对英国1938年到1940年的国民收入资料进行了估算。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1941年在《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的文章, 文章中首先使用了“国民核算”一词。1944年和1945年,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北爱尔兰的代表讨论了经济统计的国际比较问题其结果是有关国民经济估计的方法和表达形式的最早国际协议。1947年, 联合国发布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写的研究报告《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1950年和1952年, 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份报告, 提出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构想。1953年, 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辅助表》 (旧SNA) , 提供给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采用, 并把它作为向联合国提供GDP等统计资料的依据, 这标志着SNA基本核算框架的初步形成。1968年联合国公布了新修订的《SNA》 (新《SNA》) , 将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以及不变价格核算的有关内容纳入到了体系内, 基本形成了一套内容比较完备、方法比较科学的核算体系。1993年5个国际组织联合修订的《SNA》公布。容丰富, 扩展到了人力资源统计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等新领域。2008年又对1993年SNA进行了修订, 是第三次修订, 我国还未采用。

3、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 采用MPS。1985—1992年, 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 依照1968年SNA, 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试行方案) 》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 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 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 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 针对这套标准, 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 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2) 》。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 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二、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

(一)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 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 (分配法) 、支出法 (最终产品法) 。

(二) 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 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 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 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 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 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 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 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 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 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 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 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 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2012年国民经济形势回顾

2012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2012年, 我国经济增长7.8%, 创2000年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 (3.6%) 、印度 (4.5%) 、巴西 (1.0%) 、南非 (2.3%) 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 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 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 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2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 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 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走势, 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见图1)

1、生产走势

(1) 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 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2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比2011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 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走势, 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 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

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2年,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 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 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11年回落。

综上所述, 从整个国民经济看, 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较2011年明显回落;2012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 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 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2年,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 比2011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1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 可以看出2012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 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

2012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 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 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 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364835亿元, 比上年名义增长20.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 , 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 进出口增速回落

2012年, 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2%, 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 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 增长4.3%。进出口相抵, 顺差2311亿美元。

综上所述, 2012年前三季度, 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 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 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 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2年,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 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 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 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 占42.3%。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 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 7-11月份比较平稳, 12月份有所回升。 (见图2)

(三) 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 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 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见图1) 。

(2)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 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 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 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 月度企业利润增速有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 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 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主要取决于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主要取决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

四、2013年国民经济形势展望

初步判断, 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可能会较2012年都有所回升。

(一) 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1、生产走势

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一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回升的影响, 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二是受出口需求有所回升的影响, 部分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三是受存货变动的影响, 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2012年出现的去库存化现象对工业增加值增速产生了向下影响, 2013年可能会出现库存回补现象会对工业增加值增速产生向上影响。

2、需求走势

(1) 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可能会有所减缓。2012年一至四季度末农民工月工资水平分别增长16.6%、14.9%、13.0%和11.8%, 增速回落, 说明农民工用工成本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较2012可能会回落, 相应的, 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可能会有所减缓。

(2) 政府消费可能会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 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 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将会受到抑制, 但用于医疗、教育、科研事业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将会有所增加。因此, 2013年我国政府消费支出可能会与2012年大体持平。

(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

(4) 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根据国际组织预测, 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略有加快。因此, 全球需求将略有回升。所以, 2013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速较2012年可能会有所回升。

(二) 通货膨胀形势展望

2013年我国既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也存在其抑制因素。

1、通货膨胀压力。

一是输入型通胀压力可能会有所抬头。2013年, 由于一些主要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能会带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从而可能会导致我国进口产品价格上涨。二是成本推动型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的不断上涨推动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

2、抑制通货膨胀因素。

一是翘尾因素影响略有减弱。二是2012年粮食再获丰收, 构成稳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可预测2013年, 推动CPI上涨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大于其抑制因素的作用, CPI涨幅会较2012年有所回升。

摘要:对于企业, 可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和利润等指标的了解分析企业的运行状况。同样, 对于国家来说也可以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如GDP、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和国际收支等了解该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统计对于国家就如会计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可以根据统计资料在对国家经济进行统计分析的同时,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预测, 以便做出相关决策。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2012年经济回顾,2013年经济预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赵彦云.《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5

[3]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德发.《国民经济核算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7

[5]国家统计局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1

[6]许宪春.《经济分析与统计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4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4

中国为何自明代以来发展停滞了,为何历史上一直持续领先全球,自明代之后停滞了。李约瑟之迷与中国的兴衰的根由。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为何搞了统制经济。为何出现了东亚奇迹、中国何以没有采取“休克疗法”而取得成功。为何中国优选首先选择农村进行改革,城市改革中又采取了何种措施,解决了何种矛盾与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工业的发展,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金融改革困难在何处,与国有企业改革有何关系。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真实性,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如何显现,双轨制何以有市场,其利弊为何。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迷与路径,分析国际化权威对中国之迷的解析的正误。等等。

看了这本书的十二个部分及其附录的三篇资料,真让人从文化、治理、人口、交换、社会等视角,明白中国的清代之后的屈辱,以及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能够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社会学、技术和创新的视角,解析了财富原始积累、体制改革、开放性竞争、资源秉赋与作者不主张跨越式发展的种种理由。也对作者评价“华盛顿共识”的异议的非通用性,并对作者的比较优势战略予以认同。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开放程度、金融深化与改革、宏观稳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华盛顿共识是指:强化政府的财政纪律,增加政府在改进收入分配和过去受忽视而有高回报的领域的公共投资,扩大税收的基础,统一汇率,贸易自由化,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保护私有权。

对于作者将意识形态也视为一种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这是我的首次接触这个理念。这真是一大发明。这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故意识形态的投资及非权力相关的“干股”,其实就是技术入股 ,是知识产权!

对于构建的复杂的关系中抽象简单而实用的逻辑关系,这是社会科学理论本质的任务。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关键的变量从而建立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这需要知识分子的丰富社会科学知识作支撑!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篇5

近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 外界最为关注的GDP增长最终定格在7.4%这个数字上。对于这个数字, 当日网络用得最多的标题是:GDP增速创下24年新低。

从当日公布的2014年一系列宏观指标看, 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贯穿全年, 很多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差表现。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 2014年全年GDP增长7.4%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字, 是一个一点都不差的数据。有些人之所以极力渲染这是“24年最差的数据”, 完全是因为很多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 拿过去的标准, 拿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周期作为参照系。

事实上, 从大周期来看, 中国经济已经今非昔比, 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增长的动力, 以及产业业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3万亿元人民币, 是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 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

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 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 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 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 既不准确, 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 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 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运行。

而且,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能够保持7%的增长, 仍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增长表现。从2014年全球经济看, 除了美国强劲复苏,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欧盟、日本, 还是新兴市场的巴西、俄罗斯, 经济增长都远逊于中国经济的表现。2014年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 但很显然, 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速慢。

必须承认, 2014年的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效应下, 经历了极其困难的局面, 但这种困难绝非经济增速太慢, 而是由于过去过度强调速度而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的爆发:其一,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导致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冲击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 因而受到各种冲击;第二, 由于过去10多年对房地产过度依赖, 在房地产下滑的情况下, 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第三, 金融改革的滞后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了普遍性问题;第四, 金融危机以来的连续刺激, 导致房地产泡沫、债务杠杆高企;第五, 由于对中国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的过度依赖, 企业创新不足和核心竞争力缺失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些问题, 多年以来老生常谈, 但从来没有真地痛下决心解决, 因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 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

因此, 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绝非速度出了问题, 而是长期以来对速度的过度依赖。尽管高层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强调对速度保持平常心, 但过去的惯性思维决定了很多人眼里只有速度二字, 速度障目, 不见森林。在这种速度思维的定势下, 宏观政策的正确选择可能会受到影响, 看不到经济的真正问题和风险, 而只是寄托于虎狼之药, 戕害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

笔者认为, 2014年中国经济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 要真正尊重经济规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追求漂亮数字的我们正在为过去的刺激政策支付昂贵的账单, 选择上的偏差, 可以犯一次, 但绝不能再犯第二次。201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又给了中国一次修正错误的机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忘记过去的“漂亮数字”, 干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大力推动改革, 痛下决心让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去泡沫化, 努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创新度和核心竞争力。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篇6

独家的大数据库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源于央视早期的《每周调查》。该节目当年每周在6个城市发起800个电话采访, 获取调查数据。2006年, 这一方式被移植到年终回顾的特别节目中, 第一届经济生活大调查由此诞生。随后每年通过问卷发放与回收, 采集数据信息, 了解百姓心声。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坚持“感知中国心”的理念, 邀请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参与问卷设计。聚焦国民经济生活, 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的民生调查问题, 从消费主张到投资理财, 从生活感受到生活困难, 从幸福度到满意度, 多角度切入, 全方位覆盖, 以此方式获得独家的国民经济生活数据。

通过问卷走进国民, 从源头保障了调查结论、新闻事实的真实可靠。每年发放十万份调查问卷,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04个市县中, 甄选十万个受访家庭, 将中国邮政邮递员化身为调查员, 推动高效的数据信息采集。以此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感知民心。

独到的数据开掘方向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将连续九年“一对一”的民生档案汇总、交叉对比, 与众多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分析, 得出国民经济生活的现状和普遍性规律。

用数据给特定群体画像。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信息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学习互联网细分的思维, 用基本信息将个体划分为若干群体, 再对特定群体进行数据分析, 描绘每个群体的经济生活现状。通过分析, 很多结果出乎意料, 比如:2013年数据显示, 秦皇岛的农民比城里人幸福。2014年数据显示,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创业意愿最低;县域人员的收入信心最强, 高于地级市、省会、直辖市。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以数据为支点, 洞察社会每个角落、各类人群的生活现状, 生产出精准新闻。

横向听心声, 纵向读趋势。让国民发声, 以此体察民情, 了解民意。问卷中每年都涉及“过去一年的消费和理财状况、过去一年的政策印象、当前幸福感和生活困难”。采集样本后, 从横向分析百姓过去一年的生活感受, 纵向观察历年相同问题的呈现状况, 绘制国民消费理财、政策印象、幸福感、生活困难等历年变化曲线,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 2014年大调查数据显示, 过去一年消费产品选择“其它”的位居榜首;电子产品持续升温, 汽车消费逐渐走缓。

结合社会热点, 借助问卷数据, 回应关于热点问题的社会舆论。2013年单独二胎引起社会热议, 大调查首次进行中国家庭生育意愿调查, 结果表明, 52.9%的独生子女家庭仍然认为只生一个好, 东北三省和京津沪及青海的生育意愿最低。

大调查还创新原有问题的开掘角度。2014年, “90后”逐渐加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主力军, 吸引众多社会关注的眼光。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合这一热点, 用数据观测90后的消费状况、投资热情、休闲时间安排, 从多个维度解读90后, 回应社会关于他们的种种猜想。调查结果还颠覆了社会民众的某些认知, 例如90后表现出高涨的投资热情, 且热衷高风险投资品。

数据中的新闻价值

数据可视化, 表现在新闻内容可视化。大调查注重视觉设计, 摒弃单一的图标、曲线、文字的数据呈现方式, 将数据信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 丰富阅读数据新闻时的视觉体验;新闻传播可视化, 结合互联网思维, 创新传播渠道, 以晚会现场发布数据、解读数据为主, 以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发布为辅, 让数据有最大、最广的传播效果。

大量精准的民生数据、民心民意, 创新了普通国民对话政府的方式, 开发了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渠道, 从微小的声音中, 政府听到了宏观调控的走向。同时, 国民经济消费投资方面的数据新闻, 还为广大厂家、商家提供了发展依据。而通过纵向对比产品发展趋势的信息, 为企业深入分析了解产品的未来前景, 改变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支撑。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大数据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通过新闻传播, 将百姓心声传播到社会、政府有关部门, 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改善了国家经济状况, 提高了国民生活质量。

2013年数据显示, 秦皇岛的农民比城里人幸福

2014年数据显示,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创业意愿最低

大量精准的民生数据、民心民意, 创新了普通国民对话政府的方式, 开发了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渠道, 从微小的声音中, 政府听到了宏观调控的走向。

其它过去一年消费产品选择“其它”的位居榜首;电子产品持续升温, 汽车消费逐渐走缓

52.9%的独生子女家庭仍然认为只生一个好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篇7

“稳”在何处, “好”在何方?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稳中向好态势能否保持, 稳增长靠什么?国民经济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靠什么实现国民经济行稳致远?针对这些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接受记者专访, 解读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

“稳”在何处, “好”在何方?

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 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

问:7月15日上午,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 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 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您认为“稳”在何处, “好”在何方?

答:今年上半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呈现的经济下行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科学决策, 着力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和方法路径,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主动引领新常态, 着力培育新动力。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合理区间, 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 积极因素不断增加, 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一是增长稳。上半年,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 其中, 二季度增长7%, 与一季度持平。二是就业稳。上半年,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 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三是价格稳。上半年,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 涨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四是农业稳。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 比上年增产89亿斤, 增长3.3%。五是收入稳。上半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7.6%, 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

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一是回升势头好。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 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回升。生产方面, 4、5、6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6.1%和6.8%, 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0.3、0.2和0.7个百分点。需求方面, 上半年,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同比增长11.4%, 增速与1~5月份持平, 终止了持续回落的态势。5、6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实际增长10.2%和10.6%, 分别比上月加快0.3和0.4个百分点。6月份, 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增长2.1%。

二是房地产销售转好。房地产带动效应大, 一头连着生产, 一头连着消费, 房地产市场好转对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 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上半年,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 同比增长3.9%, 为2014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0%, 一季度下降9.3%。6月份, 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32.1%, 销售面积增长16%。商品住宅库存有所下降。5月末, 商品住宅待售面积自201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6月末延续下降态势, 比上月末减少191万平方米。

三是经济结构趋好。从产业结构看,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国民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上半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 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比第二产业高5.8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上半年, 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 贡献率为60%, 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好。突出表现在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上半年,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1%, 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态快速显效, 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 有效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快速增加。上半年, 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 注册资本增长43%。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有序释放。上半年, 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1%, 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8个百分点。“众创空间”拓展创业新局面。从我局相关调查看, 6月份, 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在新增创业以及准备创业的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8.98%。

我还想特别指出, 尽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换挡的客观实际, 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1956-1973年, 日本GDP年均增长9.2%, 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 1974~1991年, 年均仅增长3.7%。1951~1960年, 联邦德国GDP年均增长8.2%, 1961~1970年回落至4.4%, 1971~1991年进一步回落至2.7%。1966~1995年, 韩国GDP年均增长8.4%, 1996~2011年回落至4.2%。

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 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 在短时期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 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 找出最佳结合点。

问:您认为,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能够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能够逆水行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所谓“纲举则目张”, 科学决策、精准调控就是经济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纲”。

“治大国若烹小鲜”, 驾驭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转型经济体需要高超的“手艺”。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 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地区差异较大。

尤其是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 宏观调控需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平衡。首先, 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对立统一的, 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为调结构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调结构从长远看能创造更新、更大、更高的需求。但从当前看, 意味着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 在短时期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 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 找出最佳结合点。其次, 要把握好保持适度流动性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平衡。一方面, 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 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需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另一方面,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 多年积累的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等领域的债务风险有所上升, 如果过度放松银根可能导致全社会杠杆率进一步提高, 增加金融风险。第三, 要把握好增加工资性收入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平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刚性, 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在这种情况下, 宏观调控既要惠民生, 又要强实体, 还要拓展国际市场。这些两难问题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

面对这些两难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既保持战略定力, 又积极主动作为,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巧妇善炊, 精准操作, 既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以简政放权、放宽准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围绕稳增长、强实体、控风险, 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包括适时降息降准、减税降费, 及时下达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发行额度, 加快推进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建设和6大领域消费工程,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广PPP模式等。这些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效果, 我国经济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是科学的、正确的, 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

稳中向好态势能否保持?稳增长靠什么?

信心来自于五个“支撑”:基本面支撑, 政策效应支撑, 体制机制支撑, 区域协同支撑, 发展信心支撑。

问:下半年, 国民经济能否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稳增长靠什么?

答:综合分析我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认为, 下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将延续上半年稳中向好的态势, 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信心来自于五个“支撑”:

一是基本面支撑。大国经济市场广阔, 回旋余地巨大, 韧性强。尤其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未完成, 与发达经济体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工业化来看, 尽管我国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居世界前列, 但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尤其是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如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发动机设计制造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从城镇化来看, 2014年,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54.77%,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并且,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 其中1.7亿农民工多数没有城镇户口, 尚未市民化,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我国城镇化提升都有较大空间。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根据我局测算, 过去10年间,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平均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 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二是政策效应支撑。下半年,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从财政政策看, 上半年, 国家出台了包括下达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发行额度、实施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等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其中, 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大型基建项目投资额度就超过8000亿元。截至5月底, 7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 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下半年,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功能有所恢复等, 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有望加快, 加上新项目的开工, 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 带动全部投资增速的企稳回升。从货币政策看, 上半年, 中国人民银行2次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3次实施定向降准, 3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 为棚户区改造等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由于货币政策调整到传导至实体经济往往存在时滞, 预计下半年这些政策效应将会更突出。此外, 从历史经验看, 通常商品房销售回暖后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相应回升。这意味着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很可能继续回升。

三是体制机制支撑。首先,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速,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将提高发展效率, 增强创新动力。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也加快显现。其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的加快形成, 无疑将激发澎湃的发展动力。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实施;各类创业集聚区、创客中心、服务平台蓬勃发展。这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增强发展动力提供了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

四是区域协同支撑。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战略,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相关地区的发展。例如,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已快于总体出口增速。另外, 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仍较明显。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仍较短缺, 特别是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生态、民生等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投资力度, 今年铁路建设总规模继续维持在8000亿元左右, 其中主要向中西部倾斜, 这将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释放。

五是发展信心支撑。党中央、国务院有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各种矛盾问题的经历, 有教训、有经验、更有能力。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根本所在。

再从市场角度讲, 当前的市场预期比较稳定, 发展信心有所增强。6月份,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0.2%, 与上月持平, 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点, 呈现小幅扩张态势。其中, 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 反映出生产和市场需求均有所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3%~54%的区间运行, 持续处于景气区间, 其中6月份为53.8%, 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上半年,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6%, 增速比1~5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二季度, 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4.5%, 仍位于景气区间。

国民经济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不确定性有增无减。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 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 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 下行压力仍较大。

问:您认为, 国民经济要实现稳中向好, 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在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我国经济企稳基础尚不牢固, 向好势头仍需巩固。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美国经济虽然二季度有所好转, 但加息时点渐近, 后期走势有待观察。欧元区在欧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支持下, 经济出现企稳迹象, 但希腊债务危机仍是影响其持续复苏的隐患。日本经济虽走出通缩, 但增长态势疲弱。新兴经济体受美元走强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 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近期, 世界银行对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增长3.0%下调到2.8%。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体低迷。根据世贸组织统计, 2012~2014年, 国际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2015年一季度, 全球贸易量仅增长0.7%。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贸易难以独善其身, 出口压力不断加大。“天下尽秋色, 一室难为春”。上半年我国出口仅增长0.9%, 完成全年目标难度较大。

从国内看, 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 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 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 下行压力仍较大。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传统行业多年积累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产能利用率偏低。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条件下,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40个月同比下降。上半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 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 6月份同比下降4.8%, 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突出。受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放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企业利润增长放缓。1-5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1.3%,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5元, 比上年同期上升0.05元;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8%, 上年同期增长为9.8%。

三是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稳增长压力加大。在总体偏紧的市场环境下, 部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抗风险能力低, 经济出现了持续下滑。部分地方财政增收困难, 就业压力也有所加大。例如, 上半年, 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 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也出现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是转型的阵痛, 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 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 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结合,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这些问题可能都不会再是问题。

靠什么实现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从短期看, 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从中长期看, 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从保障机制看, 归根到底靠改革。

问: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当前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实现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答:我认为, 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从短期看, 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增长的要害是稳定总需求。从消费看, 近年来消费一直保持平稳增长,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 在收入增速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 在通过创新、增加有效供给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消费增长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从出口看, 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双重挤压, 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结构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出口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因此, 稳定总需求的重点就是要稳投资。稳投资不是要像以前一样大水漫灌, 而是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重点投资那些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领域和产业, 如城市地下管网、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相关基础设施, 要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同时, 要创新投资机制, 混合投资主体尽可能采用PPP模式, 提高投资有效性。

二是从中长期看, 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最根本的是要推动技术创新, 创新不仅能突破技术瓶颈制约, 也能创造新的需求。过去,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电力的发现带领人类社会跨入电气时代;今天,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不断激发和创造新需求。比如, i Phone手机和i Pad的出现, 就是创新创造需求的生动例子。“互联网+”使得传统制造、商业、服务的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 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不断重构, 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新的市场需求不断被激发。

三是从保障机制看, 归根到底靠改革。稳增长也好, 调结构也好, 创新驱动也好, 最终都要通过释放改革能量, 创新改革机制, 为经济的转型升级、稳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关键是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 深化改革应体现和聚焦在“四放”上:

全面放开价格管制。真正让市场发现、形成价格, 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识, 也是准确传导信号、引领产业发展升级的基本要求, 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现在PPI同比40个月下降, CPI也在低位, 是深化价格改革、放开价格审批管制的有利时间窗口。要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 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健全节能环保价格政策等。

彻底放开产业准入。“可以有准入门槛, 但不能有进入障碍”。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体, 我国产业准入还存在较多限制, 存在“玻璃门”、“旋转门”等问题, 限制市场竞争, 不利于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 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要有效破除资源垄断, 彻底打破行政垄断, 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创业的权利。要切实打破市场壁垒, 消除社会资本在市场准入、投资途径等方面的障碍, 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的投资环境。要为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能源、信息、航空、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业领域扫清障碍,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更大空间。

加快放松科技管理。打造创新型国家, 实现创新驱动离不开科技进步, 而目前行政性办科技和行政性配置科技资源状况较为普遍, 存在科研项目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环节过多等问题。要进一步放松科技管理,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 推动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 推动形成“万众创新”新形态, 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 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技术路径、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深度放活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 国企改革事关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和新动力, 事关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推进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 尤其是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加快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 要改进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经营监管、考核制度和运营机制, 既给压力又给动力, 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的内在积极性。

解读中国式月饼经济 篇8

关键词:议题设置,误读,“自塑”

一、研究对象

本文将考察的对象确定为目前英国的《经济学人》。之所以把这份报刊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英国大众媒介和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该刊1843年创刊于英国, 是一份包含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的周刊。《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 由此, 该刊物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的形象。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研究将时段限定在了2009年3月至5月, 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 逐一研究这一限定时段内所有的涉华报道, 统计研究其涉华报道的数量与分布, 再根据议题设置理论将报道内容分类, 然后再通过典型案例, 利用关键词分析来进一步阐明该刊物对中国形象确有“误读”现象。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试举一例来分析该刊对于中国形象的解读:《Twenty Years After Tiananmen----Silence on the Square》是2009年5月28日刊载于该刊《亚洲》版的一篇分析评论类报道。

根据梵迪可的删略和概括原则, 我们可以将该文的主题思想作出如下归纳:

中国钳制言论自由;部分民众开始觉醒。

通过对这篇报道的主题性思想的概括, 该刊物对于中国人权方面的负面否定态度便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对于其关键词的分析

恩特曼说, “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者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 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 具有某些意识形态, 持有某一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时, 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因此, 我们以下将从这篇报道中所使用过的一些词汇来分析该刊物如何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体现其意识形态。

massacre:大屠杀, 尤指屠杀无防卫的人群;bloody:血腥的;deter:阻止、防止;arrest:逮捕;slaughter:屠杀, 杀戮;betray:出卖, 背叛;corruption:腐败;go to jail:入狱

由以上的关键词分析不难看出, 该报道对于该事件明显存在恶意解读倾向。

三、《经济学人》涉华报道解读

通过对2009年3月至5月《经济学人》所有涉华报道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总结出在这一时期内, 该刊涉华报道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该媒体对中国问题较为重视。

该刊平均每期报道与中国有关的新闻是1.9篇。这些报道都意识到了中英关系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

2、虽然《经济学人》对于中国的

重视程度很高, 但是其对于中国的报道, 还是略显视野狭窄, 常规议题集中与人权、经贸、中英关系等几个方面, 且有关于这些方面的报道, 负面报道占到了很高的比例, 且有些报道并不切合实际, 这表现出该媒体对于中国存在形象误读的现象。

3、从新闻的议题设置和其所反映

的内容来看, 该刊中的涉华报道有很明显的国际报道国内化的倾向, 即媒体是在“为英国报道中国”。英国媒体的选择考虑了英国人感兴趣的议题框架, 并且其报道方式也是也是英国人感兴趣的“冲突框架”即负面报道。

四、中国方面可以考虑的对策

《经济学人》中的涉华报道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只是一个“他塑”的过程, 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其国际形象进行“自塑”。

1、首先, 加强中英高层官员的互访和交流, 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2、其次,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参

与国际事务,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 参与国际事务, 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面前。

3、再次, 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及时向国内外发布重大事件的有关信息, 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传播, 使外界能够正常的渠道及时了解事实的真相, 减少国外媒体歪曲或误报的可能。

4、最后, 更新新闻传播观念, 既

要关重国内受众, 更应该注意其他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 争取更多的认同。中国进入全球化体系, 对于重大的国际事件一定要有全盘综合战略考虑, 过度的意识形态强硬的话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是非常不利的。今后我们应在更多地从国际战略考虑, 尽可能地让中国的声音为世界接受。

诚然, 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塑造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这需要我们各方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朱峰:《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朱峰:《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3]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论中国月饼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对策 篇9

关键词:中国月饼,对外出口,绿色壁垒

1 中国月饼对外出口情况

月饼是烤焙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式糕点, 该产品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故又被国人称之为“国饼”。截至目前, 我国共有数十家企业出口月饼, 其主要销往华人聚集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香港, 这四个市场占出口量的90%以上。其余少量出口至荷兰、澳门、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1月底, 美国取消了所有的家禽类产品进口凭证, 而广式月饼通常含有咸蛋黄, 根据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的规定, 含少量肉类、禽类或者蛋制品成分的食品必须在美国检验机构或者经认可的国外食品管理机构监督下生产, 否则将不能进入美国。由于中国禽肉蛋产品尚未取得美国市场的准入资格, 在这一法规下, 所有含禽肉蛋成分的食品将无法向美国出口。这将意味着含蛋黄的传统广式月饼将难以出口美国。实际上, 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对中国月饼设置了越来越多的转入限制。除了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规定进口月饼馅料中不能含有蛋黄, 澳大利亚还规定月饼馅料也不得含有肉类;至于欧盟, 对含有干果类的月饼中黄曲霉毒素B1的要求远高于我国标准要求;日本对甜味剂、漂白剂、防腐剂等也提出了比往年更高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法国、德国、泰国、瑞典、哥伦比亚、喀麦隆、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缅甸等国家已经明确规定禁止收寄中国月饼。

代的根本利益, 关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日都属于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双边关系搞不好, 不仅不利于中日两国, 还会影响到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两国领导人应该登高望远, 本着对历史和人民, 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 深刻反思和妥善处理。

2.2中日双边经贸往来的条件

中日双边经贸往来具有下列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地理位置上看, 中日两国是近邻, 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从消费观念上看, 两国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消费观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互补性上看, 日本国土狭小,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物资源匮乏, 工业原料极度缺乏, 如煤炭、稀土、铁矿石等原料大部分从中国进口, 保持稳定的原料来源对日本十分重要。此外, 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丰富, 生产成本低, 也是日本经济发展所特别借重的。从市场来看, 中国不仅是日本的重要原料来源地, 也是日本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日本工业技术先进, 劳动生产率高, 许多产品需要通过国外市场来实现其价值,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下, 日本企业需要欣欣向荣的中国市场来帮助其走出困境。

显然, 中日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对双方有利。日本民间不少人士早已认识到这点, 工商企业界大多数人士主张进一步发展日中经贸关系。日本国内的和平人士认为, 要保持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 必

2 中国月饼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2.1 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注重

中国月饼所遭遇的绿色壁垒, 客观上讲不能首先就归罪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注意到西方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是十分注重的。例如, 《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指出食品质量安全是欧盟食品法的主要目标。食品法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 包括普通动物饲养方法、动物健康与保健、污染物及农药残留、新型食品、添加剂、香精、包装、辐射、饲料生产、农场主和食品生产者的责任、以及各种农田措施。

2.2 国际贸易保护的倾向

中国月饼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一方面是国外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另一方面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由于中国近些年经济贸易发展比较快, 很多国家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都有一定的警惕心理, 比如月饼这个问题, 中国月饼的出口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产业上的损害, 更没有什么幼稚产业需要保护, 因为他们不可能大量的生产月饼,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外对我国产品的一种抵触情绪。

2.3 国内企业自身问题

第一点, 基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高效优化的管理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我国大多数月饼生产销售企业管理方式滞后, 弱化了管理机制对产品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第二点, 须加深两国的了解, 密切两国的关系, 消除不信任和误解。中国政府与学术界也呼吁民众在中日关系出现困难时, 更要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 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防止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和强硬派牵着鼻子走, 坚决粉碎日本右翼通过挑动民族仇恨将中日友好关系引向对立、对抗的歧途的图谋。

3结语

总的来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作为近邻, 中国需要日本市场, 日本也需要中国市场, 只要双方都从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中日贸易前景将广阔无比。中日经济贸易的往来, 虽然有着一系列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障碍, 但是其大趋势还是良好的, 经济贸易的往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江林主编.世界各国 (地区) 现行贸易政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4.

[2]潘永源等主编.国际贸易 (第二版) [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汪尧田, 张玉荣主编.国际贸易 (修订本) [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1993.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3.

[5]布拉德·格洛瑟曼.日本和中国的智力较量[M].日本时报, 2004-09-05.基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技术先进、设备完善、操作规范的生产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而我国大多数月饼生产企业在这方面还滞后于发达国家。第三点, 基于扩大和巩固国际目标市场的要求, 企业应具备制定和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的能力。能力来源于人才, 这就变相的提醒企业应注意吸收人才。

2.4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差异, 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烤鸭案”, 这是针对洛杉矶卫生局要求华埠中餐馆冷藏烤鸭提出的。另据了解, 加拿大要求熟食要冷藏, 因此月饼也必须冷藏存放。于是, 加拿大检验检疫局曾以月饼不符合加拿大的食品卫生法为由, 禁止中国月饼进口。可亚洲食品的保存方法有自身的特点,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隐患。月饼本身的成分只适宜保存于常温下, 改变传统保存方法会严重影响其质地和口感。后来迫使加拿大政府做出了让步, 把规定修改了。“烤鸭案”也好、“月饼案”也罢,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对待亚洲饮食文化上的误区, 反映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绿色壁垒的产生。

3 中国月饼出口突破绿色壁垒对策

3.1 国家政府对策

3.1.1 加强对月饼产业的扶持与引导

任何产业都需要政府适当的扶持与引导, 月饼作为中国特色产品当然也不例外。为适应当今国际食品贸易的需要, 政府要分析研究国际市场, 为月饼企业出口提供准确信息;政府要利用各种贸易协定, 帮助企业克服绿色贸易壁垒和各种卫生检查检疫障碍, 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必要条件;政府要努力帮企业寻找培育国际市场, 为企业提供产品促销、展览和贸易考察提供帮助等。与此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分析我国月饼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引导月饼行业健康发展。

3.1.2 尽快建设月饼行业的各项品质标准以及立法保障

月饼作为中国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都是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 如今也开始了月饼的流水线式生产。但长期以来, 月饼的质量标准与监管却不尽如人意, 这也给月饼登上国际舞台设置了障碍。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建设月饼行业的各项品质标准。通过对出口产品的原辅料和添加剂实施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使用的原辅料符合要求, 并通过电子监管的模式有效监控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情况。中国月饼行业的健康发展还需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为月饼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约束企业和不法分子的行为, 打造出符合国内外需求的优质中国月饼。

3.1.3 推动制定月饼生产检验国际标准

由于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卫生检疫方面的协议规定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滥用标准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 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制定国际月饼检验检疫标准。月饼发源于中国, 作为中国特色食品一直深受全球华人以及部分外国人士的喜爱。因此, 制定国际化月饼标准中国将最有话语权。不论是为促进中国月饼出口, 还是为向世人宣扬我国特色食品, 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制定月饼国际标准是大势所趋, 刻不容缓。只要国际标准制定完成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那些长期困扰着月饼出口企业的绿色壁垒将可轻易突破。

3.1.4 建立月饼绿色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所谓的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就是要求能通过对现有的各方面资源与信息, 灵敏、准确地昭示绿色贸易壁垒的风险前兆, 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信息、及时布置对策、防风险于未然, 打好信息的主动仗。因此, 政府部门要着眼于实际, 分析研究建立我国月饼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生产出口指导服务。避免和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月饼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带来冲击。

3.2 企业对策

3.2.1 建立产品品牌, 树立国际声誉

品牌包括使产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的多年的广告、商誉、质量评估、产品经验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特性, 使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产品制造到品牌创造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为此, 我国月饼企业需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经营, 增强产品软实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2 严格监控生产及检验, 积极争取国际认证

提高我国出口月饼的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是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出路。为此, 企业必须增加生产监控的投入, 严格监控生产过程, 保证食品安全。在做好月饼质量的基础上要促进其出口就必须得到世人的认同, 认同这种食品, 认同这种食品的制作工艺, 认同这种食品的安全。为此, 企业应加强国际食品认证的意识, 努力加快我国月饼的国际化认证。以此来促进我国月饼出口, 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3.2.3 细分国际市场, 寻找目标市场

所谓国际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按一定的细分标准, 把整个国际市场细分为若干个需求不同的子市场, 其中任何一个子市场中的消费者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特征, 企业可以在这些子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作为其目标市场。通常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一经制定实施, 想短期内突破壁垒势必十分困难。这时的月饼出口企业需要生存和发展, 一方面要积极的去突破绿色壁垒回到原来的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寻找新的国际目标市场, 新的市场可以很好的弥补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困难时期。合理的利用国际市场细分也是企业抵抗绿色贸易壁垒冲击的有效手段。

3.2.4 灵活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上一篇:集群计算机下一篇:环境振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