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税

2024-07-09

知识产权保护税(精选四篇)

知识产权保护税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由于过度依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忽视了环境以及资源的实际承载力,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环境防治任务艰巨, 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收缴排污费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和治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 部分排污费项目已具备“费改税”的条件。因此, 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于2015 年6 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

当前,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税种的研究, 更多的关注是以环境保护税替代现行的扭曲性税收, 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降低或消除了负外部效应, 以期达到环境改善与非环境目标的双重效应, 这也就是“双重红利”效应, 双重红利效应也是环境保护税的主要特点。目前, 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 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已成定局, 且我国税制改革也不完善, 因此就本文而言, 我们主要依据“强势双重红利论”来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与税制优化的联动。开征环境保护税, 实现环境保护的专门目的, 使得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效应”达到最优, 是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收入现状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 现行税制逐渐在进行完善, 并且到目前为止, 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种, 只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 而2003 年收缴的排污费是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收费制度。

(一) 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种

1、资源税。资源税主要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以及资源的有偿使用, 在税目设置以及执行过程中间接体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通过提高开采资源的成本来“倒逼”资源开采者节约资源, 提高利用率来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发挥资源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控作用。

2、消费税。消费税, 主要用于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筹集财政收入。虽说最初目的在于筹集财政收入, 但其税目中又属于过度消耗环境资源的产品, 也体现了引导环保消费的产业结构方向。并且从2008 年与2014 年的燃油税费改革, , 通过提高成品油使用成本, 促使消费者节约或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费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3、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 主要作用是为地方政府筹集财政资金, 且有利于车船的管理、合理配置和调节居民的财富差距。2012 年执行的车船税是按照排放量的分级差别进行征收的, 通过税收手段引导社会居民节能减排的消费方向, 对低排放量家用车征轻税, 对高排量车征以高税,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高耗能高排量车的消费、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2014 年发布的《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 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仅对新能源车辆的车辆购置税进行免征。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所征收的车辆购置税就是为了促进环境保护,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 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收费制度。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环保收费制度, 它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控制环境恶化、提高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现行环境收费制度主要由排污费和其他相关收费制度构成。

1、排污费。自1978 年首次提出“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后, 经过1982 年、1986 年和1989 年修改, 在1991 年发布《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 使得我国标准的排污费制度建立起来。而2003 年改革实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使得排污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把排污费征收由单因子超标收费为主转变为多因子总量收费为主, 在总体上实行“排污收费、超标处罚”的制度, 这样就可以鼓励和刺激企业消减污染物, 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改善环境。目前, 我国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等五大领域按照定额征收排污费。

2、其他收费制度。在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省份, 通常会征收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方面的一些收费项目。云南省在磷矿开采环节征收磷资源保护资金, 由开采者缴纳, 按每吨20 元征收。而山西省对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 按照开采的原煤实际产量、收购未缴纳基金原煤的收购数量进行征收, 标准为:动力煤5~15元/吨、无烟煤10~20 元/吨、焦煤15~20 元/吨。

(三) 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收入结构。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 我国税收收入也保持着较快增长,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收入也不例外, 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以及普及范围越来越完善, 近年来的排污费收入规模也保持着增长趋势, 2000年到2013年的排污费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因此, 综合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收入与排污费收入分析得出, 我国关于环境税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94%, 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89%, 排污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05%, 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三、开征环境保护税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分析

目前, 随着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已是箭在弦上。它的征收, 会引起宏观税负的增加。根据征求意见稿征收标准, 通过对比排污费与征求意见稿中的定额税率可以看出, 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 相对于排污费征收标准, 环境保护税征收意见稿中大气污染物与水污染物的定额税率分别提高了0.5 元、0.8 元外, 其他税目的征收标准未发生变化。那么, 在其他税种的税负不变的前提下, 若按照征求意见稿征收环境保护税, 则环境保护的开征会导致整个社会宏观税负的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注:调整的国内消费税为消费税税收收入中扣除了与环保不相关的烟、酒税收收入的结果。

而结构性减税, 是指“有增有减, 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旨在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通过一系列“减法”措施, 对税制结构做进一步优化, 从而使税收更好地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减税”, 降低税负水平;二是强调“结构性”, 是有选择的、带有强烈优化结构的意图减税安排。因此, 我们必须在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 依据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优化税制, 以期达到顺利开征环境保护税及优化税制。

四、结论

当前,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并且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税收总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开征环境保护税可以得到“双重红利”, 使得生态环境得以尽快修复保护, 整个税制也得到优化完善。

为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这一税收政策,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 (1) 加强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宣传引导, 收集企业以及公众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及建议, 从而进一步完善征求意见稿; (2) 应尽快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费改税”, 使得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法规范化, 并且整合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其他税种税目, 相应地增加到环境保护税的税目中, 对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进行适当扩围; (3) 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 适时依据不同征税对象, 分别采用定额税率从量计征或比例税率征收, 并且提高相应的税率; (4) 在保持宏观税负稳定前提下, 既可以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减法”, 既依据税制改革方向选择一些特定税种来削减其税负, 也可以通过结构性加税, 即适当调整环境保护税的税率来弥补减税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因此, 在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 应该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 适时减少其他税种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负担, 逐渐优化税制, 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

参考文献

[1]邢丽.开征环境税:结构性减税中的“加法”效应研究.税务研究, 2009.7.

[2]付伯颖.论环境税“双盈”效应与中国环境税制建设的政策取向[J].现代财经, 2004.2.

环境保护税 篇2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

在五年一度的全国环保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国务院20日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和其他财税优惠措施。

陆续出台的各项环保政策,无疑将使“环保”两字成为四季度搜索热词。根据意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依然是接下来的环保重点。环境部日前公布的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实现同比下降,而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长6.17%。

为实现减排目标,意见要求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鼓励各地区实施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

意见特别针对氮氧化物排放高的现状,提出要对造纸、印染和化工行业实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电力行业实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对钢铁行业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严格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制定脱硝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政策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垃圾处理设施等鼓励类企业实行政策优惠。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环保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实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对生产符合下一阶段标准车用燃油的企业,在消费税政策上予以优惠。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研究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税政策研究 篇3

环境保护税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或保护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税收体系。环境保护税也是以税收形式明确规定污染环境者须按其造成污染的种类、浓度和数量缴纳的一定费用。在我国, 开征环境保护税的探讨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经开始, 但至今仍未出台, 我国的现行税法中, 仍没有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 针对污染行为和产品课税的专门性税种, 我国的环境保护资金主要还是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近年来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生态价值的税费政策, 与政府的其他政策措施相配合, 在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程度的加剧和范围的扩大, 治理与改善环境状况的任务日益艰巨, 要求财政提供的资金在不断增加, 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税制已刻不容缓。环境保护税在整个生态税收体系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目前该税种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在保护环境的各项措施中, 税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单纯依靠收费筹集的环保资金已经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环境恶化形势的需求, 而征收环境保护税则是筹集环保资金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我国应通过对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税收化改造, 提升其立法层次, 开征专门的环境保护税。

二、开征环保税的理论基础

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 (生产者与消费者) 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在市场外会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而福利经济学关注更多的是负效应。经济主体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应该与其自身应该承担的成本 (即私人成本) 一致, 如果其产生的成本超过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 要由社会承担 (即社会成本) , 就意味着该经济主体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 说通俗一点, 就是生产者取得了经济效益, 却让社会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庇古认为,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消除负外部性, 即使环境污染者承担与其排放的污染量等量的税收, 将其转嫁给社会的外部成本追回来, 加进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中, 使负外部性“内在化”。

(二)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指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 每个经济主体消费该产品不会使其他经济主体使用该产品的机会减少。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较, 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三个特点。由于资源和环境符合公共产品的上述特点, 就意味着某些经济主体在获取公共产品资源时出现“搭便车”现象, 当各经济主体免费搭车、疯狂抢夺资源的时候, 必然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后果, 而这一现象是市场调节难以奏效的, 必须通过政府进行经济干预, 而政府采用的最好的经济杠杆就是税收。政府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可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目的。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借用环境保护的名义取消经济增长, 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 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 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

三、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 我国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而变得日益严重。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近几年我国遭受的大暴雨、大雪灾、台风、“5·12”大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它又分为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类, 后者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也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一些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把掠夺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 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骤增, 加剧了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加上过度采伐、过度放牧, 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埋下隐患。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污染物排放情况出现逐年递增的情况, 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 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据统计, 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我国每年在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上的花费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水体的严重污染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近5亿人没法喝到真正安全的饮用水, 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 还使河床升高, 湖泊、水库淤积, 因此洪涝灾害频繁,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 草原出现严重的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亿元, 在污染加重的同时,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也日趋高昂。国外的先进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 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世界性的环保问题与有关政策的协调, 我国也必须承担适当的环保责任, 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现行的环保税收制度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环保税收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现行税制中缺少了专门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污染税, 这既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收入来源。现行与环保相关的消费税、资源税中, 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并不健全, 税率过低、征收范围狭窄等问题使得这些税种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并不明显。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在扶持一些产业或部门利益的同时, 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如对农膜、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等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虽然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 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业的发展, 但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却直接造成对生态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

开征环境保护税意义重大, 理论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讨论如何在我国建立环境税, 其间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但至今, 政府仍然没有推出环境税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引入环境税还有以下难点。 (1) 一些居民、家庭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反对开征环境保护税。 (2) 有关部门担心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会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引入环境保护税的决心不足。 (3) 在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方面。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对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标准测算的技术要求相当高, 要求有专业的环境技术人员参与测评, 税收征收成本过高。 (4) 环境保护税难以制定合理的税率。理想状态下, 它应当等于污染削减的边际收益, 这时效率最高。此外, 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不同, 环境保护税率不能高度统一。

四、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建议

(一) 加大政策宣传

为了减少环境保护税改革阻力, 取得全社会支持, 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宣传, 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社会教育和宣传, 促进国民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的确立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前提准备。

(二) 增加环境保护税的优惠政策

第一, 实施鼓励企业开展治污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支出政策。第二, 实行刺激企业投资防污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对企业为治理污染而进行的设备改造项目给予投资抵免等。第三, 尽可能取消或调整不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在适当时候应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优惠增值税待遇;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产品进, 大幅提高上述产品的进口关税。

(三) 初期征税范围不应过宽, 税率不应过高

应根据国家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环保目标,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征税对象人手。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 建议可以先逐步开征以下几种具体的税种: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炭税、农业资源污染税、白色污染税和声音污染税。

(四) 健全配套措施, 确保多方面配合

环境税双赢效应与环境保护 篇4

环境税双赢效应与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税作为绿色税收的一种,调节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征收环境税是从经济角度提供思路.本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探讨了环境税“双盈”效应在国内的有限性,进而借鉴国外环境税的经验,提出开征环境税双盈效应的建议.作 者:徐睿 作者单位: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吉林・长春,130011期 刊:科教导刊 Journal: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2010,(19)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税 “双赢”效应 环境保护 庇古税

上一篇:学科知识结构下一篇:立体化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