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2024-08-07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精选十篇)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篇1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1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归化与异化的说法最初是由西方的翻译理论家提出来的。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or alien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or adaptation)。、

归化(adaptation),又称domestic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alienation),又称foreigniz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两种对立意见,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2“归化”和“异化”的理论依据

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他们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归化”和“异化”来表现原文。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并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首先,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序言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3“归化,”和“异化,”的翻译

所谓归化,按照《辞海》对汉语的“归化”作了如下解释:“第一种是,旧称归服于教化。《论衡程材》:‘故习善儒路,归化慕义,志操则励,变从高明。’引伸谓归顺。《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正定也’。”另一种解释为“入籍”。归化就是“入籍”。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而归化翻译的本质,是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译入语读者读这种译文时,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所以,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信息接受者为核心,在不改变原作主要的文化信息的前提下,正确、恰当的归化翻译不仅能传递整个文化信息,也能让译文保持原作的特色。

例如: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 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Quoted from David Copperfield.Italicized words are made b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译文一: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译文二:我爱我的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狄更斯采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爱人的一种复杂情感,在第一种译文中,译者为了不改变其修辞手法,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技巧,却使得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荡然无存。而第二种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式,尽管原文中这种特殊的修辞没有完整的表达出来,但“爱”这个字的反复使用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反而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以上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正确的把握归化的使用,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作的特色。

但这并不能理解为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应把以目的语为归依的归化译法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如果完全否定翻译的异化,也将步入歧路。所谓异化,据《辞海》的解释,“异化”的一个意思是语音上的异化,另一个意思是德文“entfremdung”的音译,是外来词。而翻译学中“异化”这个概念,一直没有严格的界定,它主要指的是表达方式。比较任何两个语言体系,其表达方式都有异和同,按来源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则称为“异化”。

例如:“There is not a finer fellow in the service”,Osborne said,“nor a better officer,though he is not an Adonis,certainly”(Quoted from Vanity Fair)

译文:奥斯本说道:“军队里谁也比不上他的为人。他做军官的本事也比人强。当然,他不是阿多尼斯。”(《名利场》杨必)这里的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如果将之译为美少年倒是通俗易懂,可这种归化译法却使原文丧失了“异国情调”和“原作丰姿”,没有更好的向读者展示西方神化色彩的魅力。

4 总结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采取“归化法”还是“异化法”,读者的容受力,或者说读者的反应与接受能力对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倘若读者喜欢,容易接受,又乐于接受,那不妨多来点“异化”的东西。如今我们引进的“异化”的东西可谓不少,从文化到语言表达方式,到词语。而且不光引自国外,还有港台,什么“酷”啦,“帅呆”啦,“QQ”啦等等。这些词语和说法的流行都与接受者的容受力,他们的反应和接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倒是对我们“与国际接轨”有好处。不过,毋庸讳言,它同时给我们优秀、纯洁的汉语言带来了混乱。今后恐怕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不得不采取措施,净化我们的语言。接受者的容受力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接受环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接受环境有利于或需要引进异国的语言文化,则不妨多一点“异化”,反之,则还是尽量“归化”。如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开阔,知识面宽,信息广,我们也需要融入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异化”可以多一些。但值得强调的是,这里同样有个“度”的问题。适当地把握这个“度”,才是事情的关键。

总而言之,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其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为了使译文通顺,必须要兼顾归化与异化两方面使之统一,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冲突现象的真正途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采用异化译法,就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增加读者接受的难度,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过分强调归化译法,虽然能使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异曲同工的妙趣,并降低了读者理解上的难度,但它是以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成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并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极度强调归化译法会损失许多风格、艺术、文化的特征,从而影响译文的真正价值。我们只有合理、适度地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才有利于中英文化的顺畅交流,才能促进中英文化建设的互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万宝林.鲁迅翻译思想的创新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谢应喜.从文化趋同看归化和异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1,(4).

[3]单国谦.从踌文化视角论动物词汇的异化与归化翻译[D].山东大学,2006.

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篇2

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通过分析影响文化翻译的几个关键因素:翻译动机和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的接受程度.着重探讨了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具体内涵、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把握异化的.度.最后预测了异化翻译策略的发展前景.

作 者:许少琼 Xu Shaoqio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年,卷(期):8(3)分类号:H059关键词:文化翻译 关键因素 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篇3

【关键词】异化法 归化法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不仅要在运用文字方面相当准确,还要不破坏原有文学作品的美感,将原作者的真正寓意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英语和中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英语语言的特点是灵活而简便,但是中文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比较多地运用一些修饰语,这样就导致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矛盾的产生。所以,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英文的特点,将中文的作品表达既贴合原作者的风格,又能很好地符合英语语言的文化特征,吸引更多的读者。

一、归化和异化

在文学翻译的众多方法中,异化法和归化法属于比较常用的两种翻译技巧。归化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尽最大可能地将译文实现本土化,站在读者的角度使用相对透明和流场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尽量减少读者对于外文的陌生感,并让读者真实地理解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技巧。简单来说,归化法就是使得译文与读者尽可能地靠拢。异化的方法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文的风格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尽可能地保留下来,要求翻译者能够和原文作者尽量靠拢。换而言之,其实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可以是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归化需要在翻译的时候和本土的文化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在文化交流方面就相对比较方便。异化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原文的风格尽量保留,能够为一些接受程度比较低的读者所带来一些新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开阔读者的视野。

二、异化法与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任何文学作品创作出来都需要有一定的读者群体来支撑,没有读者的作品就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种情况同样适合在翻译作品中体现,文学作品的魅力需要在得到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体现。以下是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目的是传递文化传统,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外文作品大量涌入国内,同样,国内作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渗入其他国家,这样就充分充实了我国的语言文化。异化法主要主张的是将原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尽量在译文中保留下来。假如在将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使用异化法的话就是要尽量把中文的表达特点保存下来,这样当外国的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就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实现了文化传递的目的。同样,当翻译一些英文著作的时候,使用异化方法能够保留英文的语言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能够感染读者,自然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文化特色。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有时候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有些文学作品在进行异化的过程中会丧失原本其所具有的特点。例如,在翻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语的时候,假如直接使用异化的方法,那么就是:It is better to go back and make an net than to stand by the pond and long for fish 。这样的英文表达根本就无法将该句原本的寓意所表达出来。所以,针对一些特殊的语句,译者需要结合异化和归化两种办法。更恰当的表达方法是:One should take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achieve one’s aims。

2.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在一般的文学翻译中十分常见,这种方法能够将原有文章的风格使用更简单易懂的表达方法表现出来,这样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障碍。例如,在翻译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成语的时候,假如将其翻译为: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这样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对于译文中的一些人名根本无法理解,很容易在整个阅读之后出现误解的情况。这个时候,译者就需要使用归化翻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译为: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 maker is removed。这种翻译的方法能够将中文中一些难懂的谚语来使用更加通俗的表达方法来进行表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理解,还能达到传递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了更大限度地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使用各种翻译的方法来促进各种文学的传播。笔者主要介绍了异化法和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希望为充实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健.归化异化,谁主沉浮——刍议我国文学翻译策略认知的发展状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肖杜娟.从目的论看中国近现代翻译的归化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3]万亮金.归化异化选择的必然性初探——兼评《红楼梦》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篇4

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来的, 后来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思想, 形成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实际上是为了抵制强势的外来文化入侵, 而导致弱势文化被其淹没的危险。谈到归化, 他特别强调的是强势文化的话语策略, 对于异化强调的则是文化干预手段。归化的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 消除原文的异国情调, 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 处于强势文化翻译弱势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 常常采取这种手段, 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韦努蒂指出, 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构, 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当然, 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 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 (韦努蒂1995:20) 。

简单地说, 归化就是要把原文作品本土化, 翻译时要用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 它要求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而异化则与归化相反, 在翻译上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色彩和语言特点, 采取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边城》英译本中的体现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 用优美的笔触, 将掌舵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娓娓道来, 不仅描绘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事态民风, 同时也展现了当地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 更体现出了湘西人民澄澈的心灵, 整篇小说突出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 风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小说《边城》的英文译本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共同完成的, 下面简要举例说明一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该英译本中的体现。

原文:祖父一到河街上, 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 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沈从文2011:81)

译文:Merchants on the waterfront give him zongzi and other good things in appreciation of his faithful service. (杨宪益戴乃迭2011:80)

粽子是我国人民在过端午节时食用的传统节日食品, 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 以往的翻译中, 有的将其译为rice dumpling, 也有的译为steam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这两种都是根据粽子本身的特点或制作工艺翻译的, 目的语读者很容易就能根据文字的描绘想象出这种食品的样子。而本文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直接将其音译为zongzi, 虽然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陌生而又晦涩的词汇, 也可能会对阅读造成障碍, 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了我国特有的传统食品, 有利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原文:他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 车是车路, 马是马路, 各有各的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 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 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 应当自己做主, 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 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沈从文2011:107)

译文:He said, ‘Chess has its rules:the castles and knights have to move in different ways.If Number One wants to be a castle, he can get his father to approach me through a go--between.If he wants to be a knight, he can stand on the hill opposite our hut and serenade Emerald for three years and six months.Then it’s for the girl to decide.’ (杨宪益戴乃迭2011:106)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我国湘西地区两种传统的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 原文以“下棋”作比, 这里的“棋”指的当然就是我国的象棋, “车”和“马”都是象棋中的棋子名称。而译文将“棋”译为“chess”, 也就是国际象棋, “车”和“马”则分别译为“castle”和“knight”, 也都是国际象棋中棋子的名称。由此看来, 此处的翻译采用的就是归化的策略, 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使他们很容易地就能明白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这就体现出了归化策略的优势和特点。

原文: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 带了香, 烛, 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 (沈从文2011:35)

译文:Sixteen youngsters, strong as young oxen, carrying candles, fire-crackers and a big oxhide drum painted with a red diagram of the yin and yang, march through the hills to where their boat is kept…… (杨宪益戴乃迭2011:34)

“太极”是中国道家的思想, 在这里译者将其译为yin和yang, 并且添加了注释A Taoist sign, 即一种道家符号。阴阳是我国古代人民传统的自然观念, 以“太极”为圆心形成的两种境界, 可以说“太极”和“阴阳”所表示的是相同的概念, 此处的翻译很好地保留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是异化策略的体现, 注释的添加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章。而“高脚鼓”则直接翻译为了drum, 省略也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此处也可以理解为异化策略的使用, 把“高脚鼓”直接翻译为普通的“鼓”, 在没有影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可读性, 也是异化策略的优势所在。

三、总结

在文学翻译中,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共存的翻译策略, 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过于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研究这两种策略的特点, 同时结和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特点, 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以及其他各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把这两种策略相互结合, 深入研究, 如此才能更好地翻译出作品, 最终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2]、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08 (3)

[3]、郭建中归化与异化: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第二版评述[J].《中国翻译》, 2009 (2)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篇5

从归化到异化-目的论在鲁迅翻译策略转变中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翻译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前期归化、后期异化的倾向.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先生翻译策略变化的原因,认为他的翻译同他的创作一样,都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的.理解鲁迅的翻译作品,不应该只将目光局限在他的译作本身,而应放大到他对新知的诉求和对变革的渴望的更大的文学和社会运动中去.不应仅从技术的层面去看待鲁迅的翻译,因为鲁迅倡导直译,实则是在倡导一次旨在涤荡国人陈腐思想、打开民众局限视野的伟大的启蒙运动.

作 者:董飞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2009“”(15)分类号:H315.9关键词:鲁迅 归化 异化 目的论

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篇6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 相辅相成

一、引言

在谈到翻译的途径时,德国翻译理论家马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马赫并没有为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途径命名。后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这就是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由来。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策略强调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策略则强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那么,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与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和“意译”方法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业领导者》一书进行说明。

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

从翻译实践的历史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关注如何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异化和归化所关注的范围则超越了语言文字层面,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化因素。正如韦努蒂所言,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显而易见,直译和意译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关注文化这一大问题。两者之间的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或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归化和异化更多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味”的问题。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更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直译和意译则是根据策略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

三、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具有可译性

奈达曾讲过:“所有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奈达进一步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四、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在实际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英汉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英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策略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下面,笔者以本人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领导者》为例,具体说明两种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有“pixie dust”一词。“pixie”是西方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中长尖耳戴尖帽的人形小精灵,这种小精灵能利用“dust”(仙尘)进行神奇的变化。那么,“pixie dust”一词如果翻译成“小精灵仙尘”,读者必定不知译者所云。所以,就要折中一下,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使用,将其翻译为“能迅速产生领导力的‘魔力仙尘’”。这样,翻译既带有“洋味”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在序言中原作者还引用了一个英语谚语: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在英国,这一谚语描述的是以下事实: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通过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第二代人上了大学,逐渐步入上流社会;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因而,如果翻译成“在三代内从木屐到木屐”,中国读者碍于文化因素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翻译为:富贵不过三代。这样既贴切又有韵味,和原文达到了水乳交合的效果。

五、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准则

归化和异化只是英汉翻译的两种策略,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策略,并非翻译标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只要符合翻译标准,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译。

实践证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方仪力.重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6).

浅析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7

1 异化与归化概述

翻译的异化/归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ngtranslation)是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于1995年提出的。所谓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其创作时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谓归化,是在翻译的处理过程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谈起异化与优化这两个新的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将直译解释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那么意译则被认为是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文化内涵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时,为了消除此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造成的障碍时,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不少学者常常把异化/归化与直译/意译放在一起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中这样写道,“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王东风,2002:24-25)谈到直译与意译,人们通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与free translation来表达;而谈到异化与归化时,人们往往用Foeignizing translation/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来表达。以上两者在某些方面确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策略,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就犹如两个圆,其交集只是一小部分而以。

2 异化与归化的关系

异化与归化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根据译者的偏好是有主次之分的。同时两者也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翻译实践中不可能有任何译文完全是以原语文化为出发点的,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出发点的。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可以在实例中体会二者的关系: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What's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

3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应用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王宏志,1997:168-197)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来分析异化与归化,即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故笔者认为,异化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展现了原文的异国情调,即所谓的“洋气”,同时也起着丰富各民族的语言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也就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人们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并愿意寻求这种新鲜感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一些平淡无奇,习以为常的事物则会产生厌倦感,这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的,而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异化翻译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归化翻译是相对传统而保守的,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将原有的语言文化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形式,因此这种翻译是能够被读者很好的接受的,但是它确忽略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读者从中也无法体会到译文的美感和新鲜感。如:Two is company,three is misery.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孙致礼,2001:32-35)以上两种译法都能展现原文的意义。归化法表达流畅,通俗易懂,但“和尚”一词似乎过度归化之嫌,而且也无法展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异化翻译除了通顺流畅以外更为简练,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在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次要方面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点,以适度为标准,成功的译文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4 结束语

异化与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要分清主次,但绝不可偏废一方,在翻译的过程中若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在译文中,这才是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M].中国翻译,2002(5):24-26.

[2]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卷)[M].东方出版中心,1997:168-197.

[3]孙致礼.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4]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8-31.

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异化,归化,策略

翻译的重要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社交中都有显著的体现。通过翻译, 人们可以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文学知识等;通过翻译,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得以顺利沟通、合作和发展, 也促使世界各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综合素质高的英语翻译人才。

一翻译的定义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50年左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中所载的《越人歌》, 其距今已逾两千年。对于翻译的定义, 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介绍中外学者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1969) 认为,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是英汉互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译定义。

第二,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劳伦斯·韦努提 (Lawrence Venuti, 1882) 认为, 翻译是译者依靠解释所提供的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替代构成源语文本的能指链的过程。韦努提一反传统的“对等”角度的定义, 否定了结构主义所信奉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应关系, 认为能指和所指是可以分裂的, 符号与意义之间是不一致的, 因此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在韦努提看来, 翻译知识是用一种表层结构代替另一种表层结构。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英汉翻译策略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是翻译中的主要难题, 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美国理论学家韦努提 (Venuti) 提出的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与异化法 (foreignzing method) 。他说:“翻译者可以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 把翻译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国的文化中来, 即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异化法’则是通过把外国文本中出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完全表现出来, 把读者送到外国去。”在这些基础上, 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 即归化论 (adaptation) 与异化论 (alienation) , 前者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后者认为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1. 归化策略

所谓归化, 是指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习惯传统, 回归本民族语地道的表达方式, 即是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本民族语表达方式来展现译语的风格、特点。其代表人物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概念, 主张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在奈达看来,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不应为了理解源语信息而强迫读者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

那些冷冰冰的、缺乏个性的人在社会上青云直上, 摘取一个又一个的桃子。

上例中, “李子”在汉语中并没有“运气、福气”的引申义, 因此将其归化翻译为汉语中具有此含义的“桃子”, 更容易让汉语读者体会其中的意义。

此外, 对于那些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成语与典故, 可采用归化法翻译。因为不同民族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与文化背景、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不同, 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这往往给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带来难度, 而采用归化法可寻找译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 从而保持成语典故特有的简洁性和精练的表现力。例如: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人靠衣装, 佛靠金装。

Every potter praise his own pot.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然而,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 它还是文化的载体, 有时候语言的形和意不能分开。归化译法的缺点是滤掉了原文的语言形式, 只留下了原文的意思。这样一来有可能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遇到文化因素的翻译时, 译者不能只在译语中寻找熟悉的表达方式。

2. 异化策略

异化, 这是相对于归化而言, 是指适应外国文化的语言翻译特点, 吸纳外语的表达方法, 需要翻译者采取相应的源语言作者的原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换句话说, 异化, 就是要保存原文的原汁原味。异化翻译理论思想是由韦努提 (Venuti) 提出的, 他强调, 翻译应该符合原文的风格, 尊重原文的思想和内容。以此来防止目标语语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歪曲或忽略了原文内容。

例如:Silk丝绸、Kungfu中国武术、艾滋病AIDS、Fengshui风水等, 这样的异化比起一味地归化, 用英语词汇来代替或解释概念更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异化翻译的典型句子。

正如压垮负重骆驼脊梁的一根稻草, 这则秘密的讯息把董贝先生低沉的情绪压到了最低点。

以上例句将原文中的习语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1aden camel’s back按照直译法译出, 汉语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 并了解英语中的文化习俗。

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 使不同文化间的敌视减少, 交流增多, 各民族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 也乐于接受外来文化。许多异化成功的例子已经融为汉语或英语的一部分, 几乎看不出移植的痕迹了。例如: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ivory tower—象牙塔

blueprint—蓝图

sour grapes—酸葡萄

honeymoon—蜜月

crocodile tears—鳄鱼泪

3. 归异结合策略

归化与异化作为跨文化翻译中的两种方法, 两者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存在的理由, 因此强调任意一种都是不完善的, 只有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因此, 我们提倡“归异互补”的翻译方法。此外,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讲究分寸和尺度, 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 往往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 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例如:

你那位有福气的妈妈, 养了你这样一个好儿子, 是多大的开心丸儿。不过, 你可要听明白了, 我这个话里可有偏袒的意思, 至于是往左偏还是往右偏, 你自己琢磨去吧! (张谷若译)

你是你那幸福的母亲多么大的安慰, 是不是, 我亲爱的孩子, 越过我的肩头之一, 我且不说是哪一个肩头了! (董秋斯译)

上例中, 董秋斯刻意追求对原文的异化, 虽然保持了和原文的对应, 但汉语读者读来却是不知所云。而张谷若采用归化的策略, 清楚地译出了原文内在的含义, 使得汉语读者能清楚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本意。同时, 过分的归化翻译, 有可能会导致“文化误导”。因此, 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折中点。这需要译者仔细研究原文, 弄清原文的意蕴, 遵循在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图、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审慎地做出选择, 准确把握好“化”的分寸。

综上所述, 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 翻译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 不能从头到尾都机械地用同一种方法。在面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时, 优秀的译者应该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文化交流使者。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篇9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国家民族因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不同, 其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翻译中如何处理异国语言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1813年, 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 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 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由此, 他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1995年, 美国学者L.Venuti (文努迪) 受Schleiermacher理论的启发, 提出了翻译中存在异化和归化两种译法。所谓异化、归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而言, 前者以源文化为归宿, 后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而归化则恰恰相反, 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文化习惯。

近年来,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跨文化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翻译界对跨文化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产生了分歧。本文结合实例, 重新审视归化和异化的特点, 探讨了他们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2、归化与异化的比较

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过去人们认为译文应该是对原作的归化过程, 即译文读起来不应该像译文, 而应象原作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创作。归化翻译讲究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 由于受西方语言学美学的影响, 人们重新认识了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发现异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翻译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异化翻译更好地保留源文中语言的方式, 更准确生动地反映源语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2.1 归化翻译的特点

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 这是翻译中可能并且应该采取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反复重复“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Nida来说, 动态对等 (或功能对等) 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有时, 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上都惊人地相似。这使Nida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成为可能。下面我们以中西为例来予以说明。

例如, 英语成语cross/pass the Rubicon (越过卢比孔河) 已成为一个国际性成语, 常用来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 它的起源和意思与中文成语“破釜沉舟”有惊人的相似;又如, 英语成语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中国成语“对牛弹琴”和“明珠暗投”在现代语言中都是用来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其引申意义均是“费力不讨好”。中文同样有许多成语和习语和英语的表达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可以通过归化的方法译成英语。如中文“旁敲侧击”接近英语短语“beating around the bush”, “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短语“to grow like mushroom”。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归化所要做的不仅是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还要使原文的文化特色符合译入语文化规则。所以, 归化翻译一般都用带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言, 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如果把“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为“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就不如汉语成语“一贫如洗”显得通顺。同样汉语成语“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和英语“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意思相等, 如果异化译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则显得不那么流畅。

有时, 如果译者没有领会原文, 却执意要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就有可能损伤原意。如在美国作家赛珍珠翻译的中国名著《水浒》 (All Men Are Brothers) 中, 就有不少过于忠实于原文的例子, 如“江湖上的人”这一短语在多处被译为“men by river and lake”, 这显然会使外国读者不知所云, 如果将之翻译为“Robin Hood”则更能为他们所接受。在现代汉语中, ”江湖上的人”又有了新的意义, 更类似英语中的“浪迹天涯的人” (peregrines) , 或“下海的人” (job-hoppers) 。

2.2 异化翻译的特点

因此, 由于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这使归化译法所竭力追求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实际上成为不可能, 同时也就为翻译中采用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归化的译法, 固然一方面使人们领略到了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同时也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但是, 它是以把一种语言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并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人们阅读完全采用归化译法翻译的作品, 严格说来只是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一种温习, 且已基本上失去了了解和欣赏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意义。美国学者Venuti对归化翻译的策略做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 在这类翻译中, 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 译者为之隐形,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 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 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 译作由此变得透明。在他看来, 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 长久以来, 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 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差异非但没有活现, 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其次, 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 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 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 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 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 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他将归化翻译策略视为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他认为译文读者有必要了解异国文化, 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像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异化的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这样就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 增加了异质文化的信息。异化的译法则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促进他们之间的融合。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异化处理的翻译显得更贴切, 更传神达意, 体现了异国文化的特色。把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Time is money”异化译成“时间就是金钱”就比归化译为“一寸光阴一寸金”更贴切地表达了美国人强烈的时间观念。而“paint the lily”译为“给百合上色”, 更能传达英语特有的文化形象, 因为百合花在基督教文化中是贞洁、清白的象征,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 百合是纯洁无瑕的, 所以给百合上色不仅多此一举, 还弄巧成拙。汉语的“画蛇添足”虽然也可以传达同样的意思, 但却不能传达英语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家高峰, 即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佛经翻译中, 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 也大量采用了异化译法, 于是, 许多印度佛教文化的成分就涌入中华文化和汉语, 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浮屠”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菩萨” (菩萨心肠) , 金刚”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等等, 这些词汇和说法已成为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异化译法的广泛应用, 不但能使各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句成为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成分, 还能使它们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 如人们现在所熟知的“The Troy Horse” (特洛伊木马) , “tower ivory” (象牙塔) ,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等等。中国也有许多语言文化现象融入了英语国家, 也丰富了该国的语言文化。中国人常说的丢脸被译为“to lose face”, 而且成为英语中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中文成语“倾国倾城”在英文版的《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中被译为“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 这样译者既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又赋予译作更多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要求也必须忠实于原文, 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性。

3、结论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个国家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世界文化不断趋同的形式下, 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因为异化更能推动世界文化共享, 帮助读者了解异邦文化, 借鉴他国文化来发展自己的长处。采取异化翻译还可以丰富译语文化, 创造出具有异国特色的异语表达方式。因此在处理异国语言的文化现象时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的译法, 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完整地融入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语言在文化交流与渗透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2]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2]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

[3]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3]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

[4l陆宇萍, 张云珊.文化融合视角中翻译的异化和同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4/2[4l陆宇萍, 张云珊.文化融合视角中翻译的异化和同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4/2

[5l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ion l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5l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ion l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10

字幕和配音是影视翻译的两种翻译方式, 字幕翻译制作成本低、速度快, 目前是影视翻译工作者的主要选择, 而且它保留了电影中的原声, 使观众能更真切地体会影片最原始的风貌, 也得到广大影视爱好者的欢迎。字幕翻译中也存在着许多难题, 像一些宗教用语, 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言语等, 如何处理这些特殊语言会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和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在处理文化问题时, 归化和异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个策略, 笔者将对归化、异化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最早由施莱尔马赫提出, 当时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归化、异化这两个概念, 而是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 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李文革, 2004:254) , 前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异化, 后一种方法就是归化。“施莱尔马赫认为, 译者只能沿着一条途径前进, 否则, 如果将两者混而为一, 即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后果, 作者与读者便极有可能永远无法走在一起, 而且他本人还是‘赞成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 (Snell-Hornby, 1988:10, 2004:254) 。

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 劳伦斯·韦努蒂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韦努蒂反对通顺的译文——归化的翻译, 认为归化的译本抹煞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主张异化的翻译。韦努蒂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 主张异化的翻译,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各有利弊, 在字幕翻译中, 这两种策略应该如何取舍, 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字幕翻译及其特点

关于字幕,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Shutt 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 (1997:161)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字幕是与电影或电视对白同时呈现在屏幕上的对白的稿本。” (Baker, 2004:244-245) 从以上两个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字幕也是文本的一种形式, 只是它呈现的方式与普通文本有所不同,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呈现形式, 使得字幕翻译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Mayorall, Kelly和Gallardo (转引自Diza-Cintas, 1999) 将影视配音和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音乐、图像、语音和口语。具体到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 (1) 时间指字幕与对白和图像的同步配合, 必须在和影视对白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完毕, 字幕与对白的配合必须恰到好处, 字幕出现的时刻不能过早或过晚, 否则, 字幕与对白就会脱节, 观众无法从字幕中获取与画面对应的信息。同时, 每行字幕还必须在屏幕上停留足够的时间, 不能呈现得过快, 以确保观众能浏览完毕。字幕如果不能同步配合, 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质量。 (2) 空间指屏幕的大小和屏幕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在一部影片中, 画面是主要信息, 而字幕只是辅助信息, 不能因为辅助信息而干扰了我们获取主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字幕不能太多, 过多的字幕会占用屏幕过多的空间, 从而打破视频画面的完整性, 破坏了影片所应产生的视觉效果, 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 观众很难做到既欣赏图片, 又浏览长篇幅的字幕, 从而影响正常的交流活动。 (3) 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 停留的时间不过几秒, 不像书本上的文字, 可供读者前后参照, 反复阅读。“这种传递信息的特定方式, 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 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 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

字幕翻译的这三种制约因素要求字幕翻译工作者要注意翻译策略, 精选语言, 力求译文简洁, 一目了然。

三、英语电影字幕汉译中的归化、异化

(一) 人名

人名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文化信息, 不同国家的人名都各具特色, 只凭名字, 就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个人属于哪个国家或地区。中国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两三个字, 而且都有一定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名字一般没有特定的含义, 中西方的人名很难从意义上找到可以替代的词语。如:

—I’m Chris Gardner.

我是克里斯·迦纳。

—It’s a gift for Christopher.

克里斯托弗的礼物。 (《当幸福来敲门》)

—All right, Forrest, open your eyes now.

好的, 福雷斯特, 张开双眼。

—For some reason, Jenny did never want to go home.

不知为什么, 珍妮从来不爱回家。 (《阿甘正传》)

—Sphinx, is that you?

史芬克斯, 是你吗?

—Sway, you set up this brake job?

莎薇, 你要修刹车? (《极速六十秒》)

上面的这些人名采用了异化的翻译, 用汉字把英文名字音译过来, 这样的翻译保留了西方人名的特色, 能使观众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 文学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都广泛地采用这种形式的人名翻译, 而笔者认为, 用汉字音译西方人名的方法在翻译书面文本时是很好的选择, 而在字幕翻译中就欠佳。上面曾提到, 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一个英文名字有时会有多个音节, 将其音译过来, 也就需要多个汉字, 比如例子中的“克里斯·迦纳”、“克里斯托弗”、“福雷斯特”和“史芬克斯”, 这里最多也就五个字, 有些名字译过来会超过五个字。首先, 由于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很短, 只有2到3秒, 而中国人更习惯于看较短的名字, 若太长, 仅看完名字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对地就缩短了观众浏览和理解整句字幕的时间, 不可避免地就会影响到对影片的理解。其次, 屏幕上的字幕一般也就一到二行, 对字符数也是有限制的, 音译的名字比较长, 无疑会增多字幕的字符数, 也会在画面上占据更多的空间, 影响画面整体的视觉效果。如:

—Tell Zainab what happened, but don’t let her come.

告诉Zainab发生的事, 但是别让她来。

—Got anything else, Tarek?

还有其它的吗?Tarek

—Walter, take the drum.

Walter, 拿着鼓。 (《不速之客》)

在这几部影片中, 译者在人名的翻译上采用了完全异化的策略, 不再翻译, 而是将英文名字直接打出来。笔者认为, 这种更完全的异化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处理人名翻译时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好处: (1) 英文名字比音译的汉语名字所占的空间要小, 为整个字幕节省了更多的空间; (2) 现在, 我国的英语学习普及面比较广, 人们或多或少都学习或接触过英语, 尤其是喜欢看这种外国字幕片的人, 所以对字幕中的英文名字并不会感觉到陌生或难以识别, 相反, 这会让广大影视爱好者更好地体会影片的内涵。

(二) 宗教语言

西方国家中绝大部分人都信基督教, 宗教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常用的语言都透露出宗教的影响。比如:

—Christ, that’s a shitty law.

天啊, 那法律真是乱来。

—Oh, God, here we go.

天啊, 又来了。

—I swear to God, I’m gonna blow your head off!

我对天发誓, 我要打爆你的头! (《撞车》)

由于对基督教的信仰, 西方人在感叹时常使用“Christ”、“God”这类的词, 而在中国, 人们更相信“老天爷”, 我们在感叹时经常会说“天啊”、“老天爷”, 等等, 有些译者在翻译这类词时就会使用归化的策略, 就如上面几个例子, 当然, 也有些译者使用异化策略来处理这类词语, 如:

——Mrs.Santiago, in our Father’s Kingdom, we’re all handsome.

圣地亚哥太太, 在我们天父的国度里, 我们都很英俊。

——Oh, shit.Jesus.I can’t believe that.

哦, 讨厌。耶稣啊, 我真不敢相信我会这样。 (《人鬼情未了》)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亲爱的上帝, 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吧, 我会飞很远。 (《阿甘正传》)

以上几例中, 译者就采用异化翻译, 运用“天父”、“耶稣”和“上帝”这些西方宗教中的词语。看英语电影, 除了娱乐, 我们都还有另外的目的, 就是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类词语的翻译使用异化策略, 更符合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也能使影视爱好者更深地体会到宗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

(三) 谚语和习语

谚语和习语都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对于每个国家的文化来说, 它们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谚语和习语中的语言都很精练, 但却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某些意义, 而且每个民族的谚语和习语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形式。影片中的人物经常会使用一些谚语和习语, 以达到幽默或其他效果, 将这些谚语和习语翻译得简明精练, 达到与源语同样的效果会对影片产生直接的影响。如:

——“Finish what you started”is my motto.

“有始有终”是我的格言。 (《幽灵小镇》)

这是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的一句话, 基本意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将其完成, 他想向她表明自己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这里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选用了汉语中的成语“有始有终”, 既精确地表达了男主人公的意思, 又与源语的形式达到了统一, 而且汉语成语的使用更会让观众感觉到男主人公说话时认真的态度。同时, 成语的使用也减少了字幕中的字符数, 缩小了字幕所占的空间, 观众看起来更简单明了。这里, 如果我们用异化的策略将其译为“无论做什么都坚持完成它”就会显得很繁冗, 失去源语使用习语的意义, 也达不到源语所应产生的效果, 而且观众看起来也不简明。再看一例:

—He’d have pennies on his eyes in no time at all.

他就病入膏肓啦。 (《幽灵小镇》)

这句话也采用了归化译法。“have pennies on one’s eyes”意思是在某人眼上放上钱币, 在影片中所提到的文化里, 这是埋葬死人的一种习俗, 主人公用这个习语是想说有个人病了, 就快要死了。如果将这句话译成“不久, 他眼上就要放上钱币了”, 观众肯定会十分迷惑, 也会对影片产生误解。“病入膏肓”的使用同上一例中一样, 既很好地表达了意义, 又符合字幕翻译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 归化与异化应共同存在, 互为补充, 只是在处理不同方面的问题时, 可以各有侧重。同时, 在选择策略时还要顾及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各种限制, 以及观看者的感受, 尽量达到音响、字幕和画面的统一, 使影片更加完美。

摘要:影视字幕是原声口语浓缩的书面文本, 虽不同于文学文本, 但其中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 而在进行字幕翻译时, 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则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和外国文化的理解。文章通过实例, 评析了归化和异化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并指出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 归化和异化应共同存在并互为补充, 在处理不同因素时各有侧重。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Shuttleworth, Mark and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3]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下一篇:专业教师实践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