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学诊断

2024-07-30

肿瘤细胞学诊断(精选十篇)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1

资料与方法

收治肺部疾病患者96例, 男62例, 女34例。年龄23~87岁, 平均57.82岁。病程1~10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痰血、胸痛、胸闷或气喘。

方法:对96例住院患者, 行细胞学刷片及组织学活检检查, 获取病理细胞学和组织学标本。操作步骤及标本处理等均按常规进行[1]。

结果

96例中, 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15例 (15.63%) , 非恶性肿瘤81例 (84.37%) , 组织学诊断为恶性肿瘤18例 (18.75%) , 非恶性肿瘤78例 (81.25%) 。

细胞学与组织学2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经χ2检验, χ2=0.33, P>0.05, 说明2种方法在诊断肺部恶性肿瘤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肺部疾病的病因检查 (主要是区分肿瘤、非肿瘤) 是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内容, 由于其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 胸部X线、CT检查是发现肺部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对肺部疾病不能定性。细胞学检查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特别是对肺癌的诊断。通过细胞学刷片获取病理细胞学标本是诊断肺部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

本组96例中, 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15例 (15.63%) , 非恶性肿瘤81例 (84.37%) , 组织学诊断为恶性肿瘤18例 (18.75%) , 非恶性肿瘤78例 (81.25%) 。细胞学与组织学2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经χ2检验, χ2=0.33, P>0.05, 说明2种方法在诊断肺部恶性肿瘤时无差异。但细胞学诊断率略低于组织学诊断率的原因主要如下, (1) 3例经组织学证实为恶性肿瘤, 但细胞学诊断为阴性的均为腺癌, 15例经组织学及细胞学同时证实为恶性肿瘤的均为鳞癌, 提示细胞学 (刷片) 对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与病变的位置有关。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3级以上较大支气管, 因此大部分肺癌可以被纤支镜直接刷检到[3], 其中鳞癌的检出率较高, 鳞癌多属于中央型肺癌, 大多数发生于较大支气管, 易被纤支镜刷检到癌细胞, 已报道纤支镜肺刷片细胞学检查对原发性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明显优于痰液细胞学、胸水细胞学等其他细胞学检查方法[4,5], 腺癌多属于周围型肺癌, 常发生于段以下细支气管而纤支镜很难直接刷检到段以下的细支气管, 只有肿块较大或呈浸润状的周围型肺癌才能被刷检到, 故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阳性率较低[6]。 (2) 为了提高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 在获取标本时局部坏死、出血者, 在采样前应处理以保证视野的清晰。

近些年来, 纤支镜下刷片细胞学检查是帮助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它的诊断准确率是令人满意的, 同组织学相比它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Medical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fiber optic broncos copy in adults[J].Am Rev Respire Dies, 2005, 136 (4) :1066.

[2]汤森, 徐文喜.经纤维支气管镜不同取材方法对肺癌的诊断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4) :492-493.

[3]马正中, 阚秀, 刘树范, 等.诊断细胞病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39-162.

[4]谢艳丽, 杨玉梅, 刘莉敏, 等.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取材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2) :1715.

[5]常正义, 卢东, 罗维贵, 等.三种不同细胞学检查方法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2) :244-247.

蝎蛋白点亮肿瘤细胞 篇2

为此,奥尔森与一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合作,开始一起寻找可以在手术室里照亮癌细胞的方式。他们最终发现了一篇关于蝎毒素附着脑肿瘤并且不附着健康细胞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认为,在将这种蝎毒素蛋白的人工合成蛋白与一种在近红外线下发光的分子进行键合以后,他们可能发现了其所命名的“肿瘤涂漆。”

初步测试显示,二人将上述蝎毒素化合物注入体内含有移植人体肿瘤的小鼠尾部静脉。“在第15至20分钟内,肿瘤开始发光发亮并与小鼠其他部位区分开来,”奥尔森说。

一家名为光辉生物科技(Blaze Bioscience)的西雅图公司从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Center)为该技术申请了许可证书。奥尔森表示,这项研究的人体试验将于2013年年末进行。

蝎毒素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附着肿瘤细胞,还因为它能穿透血脑屏障一大脑血管内壁一种可阻止大多数化合物侵入的细胞和分子壁垒。

“肽通常不进入大脑,除非它们附着于某些特殊物质被携带至内,”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哈拉尔德·松特海默尔(Harald Sontheimer)如是说,哈拉尔德是发现蝎蛋白对神经系统潜在功效的第一人。

蝎毒素源自毒液,但却似乎呈现出安全特性。一家由松特海默尔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早期临床试验证明,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碘附着蝎毒素是安全的。但该公司还未来得及进行该碘附着化合物的后期测试就已关门大吉,该化合物现归日本卫材(Eisal)药业公司所有。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 147例腮腺肿瘤术前针吸细胞学检查病例, 男87例, 女60例, 男女之比为1.5∶1, 年龄13~90岁, 平均45岁。病变部位:腮腺135例;小腮腺12例。

1.2 方法

常规消毒, 采用8号针头10 ml一次性注射器, 常规针吸方法, 抽出物涂片3~4张, 一张做瑞吉染色, 光镜下观察, 快速做出初步诊断, 其余涂片固定于酒精乙醚液中做HE染色, 显微镜阅片。

2结果

147例腮腺肿瘤全部有病理组织学对照, 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对照, 两者诊断相符135例, 总符合率为91.84%, 不符12例8.16%。其中良性肿瘤92例, 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7.80%, 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完全一致81例, 准确率为88.04%。恶性肿瘤55例, 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36%, 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完全一致43例, 准确率为78.18%。

3细胞学分类

3.1 混合瘤

本组81例, 占总例数的55.10%, 占良性肿瘤的67.39%, 其中完全符合78例, 占96.29%。平均年龄40岁, 男女之比为1∶1.5。细胞学特点为:瘤细胞成片及散在分布, 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核偏位、胞浆丰富, 似浆细胞, 背景黏液样基质球状或片状分布, 呈粉红色, 其间可见梭形间叶细胞、肌上皮细胞及纤维成分。

3.2 腺淋巴瘤

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本组23例, 男女之比为4.8∶1, 平均52岁, 其中45岁以上12例。1例为双侧。本组细胞学诊断与病理组织学完全一致19例, 占82.61%2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慢性炎症, 1例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 1例诊断为低分化鳞癌。镜下可见大小不一的细胞团片, 片内细胞大小一致, 呈蜂窝状排列, 胞浆丰富, 嗜酸性, 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细而均匀, 可见明显的小核仁, 背景为成熟的淋巴细胞。

3.3 腺样囊性癌

本组24例, 发病年龄33~61岁, 平均46岁, 占本组恶性肿瘤的首位, 诊断准确率83.33%。腺样囊性癌癌细胞大小较一致, 胞浆少, 似裸核, 常重叠成大小不一的团块, 其最大特点是半透明的球形体, 瘤细胞围绕其表面, 这种图像仅见于腺样囊性癌而不见于其他类型的腮腺肿瘤, 具有诊断价值。

3.4 黏液表皮样癌

本组19例, 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中16例确诊, 2例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 1例为癌疑。涂片可见三种类型细胞: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

4讨论

腮腺肿瘤大多表现为局部肿块, 其组织学分类及形态变化较为复杂, 细胞学特点及其构成的镜下图像特征并不明显, 应用针吸细胞学对腮腺肿瘤作出精确诊断是比较困难的。本组病例中占比重最大的混合瘤确诊率为96.77%, 而占恶性肿瘤首位的腺样囊性癌确诊率为83.33%。由此可见腮腺良性肿瘤的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率要高于恶性肿瘤。针吸检查在判定腮腺肿瘤良、恶性上准确性较高, 但在确定肿瘤类型时有一定困难。需要注意的是, 在混合瘤针吸细胞学诊断中, 上皮细胞团出现黏液球样结构时应与腺样囊性癌鉴别;当出现鳞状化生、嗜酸性变及黏液生成细胞等情况时, 应与嗜酸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及黏液表皮样癌等鉴别。腺淋巴瘤瘤细胞出现鳞状化生或黏液化生时, 应与鳞状细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鉴别, 若仅见嗜酸腺上皮而无慢性炎症细胞或炎症细胞较少时, 应考虑嗜酸细胞腺瘤可能。诊断有困难, 只能由病理组织学确诊。

腮腺肿瘤针吸细胞学检查中, 常见的肿瘤如:混合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等, 其细胞学特征明显, 较易作出正确诊断。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等临床较少见的肿瘤, 作出正确诊断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病例因针吸不足, 难以作出明确诊断。对于此类病例, 可重复针吸或做镜下描述, 给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腮腺肿瘤针吸细胞学诊断率较高、速度快、并发症少、为临床医师所能接受。但因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作出诊断时必须慎重, 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时更应小心, 谨防误诊, 必要时应注明诊断疑点, 建议做术中冰冻。

摘要:目的总结腮腺常见肿瘤的针吸细胞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高细胞学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针吸细胞学诊断的腮腺常见肿瘤, 并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结果针吸细胞学诊断腮腺肿瘤的总符合率为91.84%, 其中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7.83%, 准确率88.04%;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36%, 准确率为78.18%。结论针吸细胞学诊断腮腺肿瘤准确率较高,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是简便而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4

!”#$%&’(家族转录因子能降低)*+,的.

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在肿瘤细胞中!-!.!/的典型功能是抗凋亡!从而赋予肿瘤细胞存活的优势”0).!/的活性依赖于1!/激酶#233$复合体的磷酸化和2!/的失调%4*5( “&等&78’研究证明9:;能够直接或间接调节133的活性!导致0).!/的核转位(活化和0).!/依赖的促进存活基因的转录%9:;使0).!/磷酸化后!激活它的转录功能!使促进细胞存活的/.?>表达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存活!当用特异的@1AB抑制剂

C”#;6*55D5和,E7FGHH7处理后!0).!/的活化受到抑制%另外!9:;同时还

能使0).!/的抑制酶1!/*磷酸化!使

0).!/进入核内!调节抗凋亡基因的

转录&7I’%@8A是一个重要的介导J09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的蛋白!其水平和功能能够被KJK7泛素连接酶抑制%KJK7是@8A的一种负性调节蛋白!能够结合@8A蛋白!使@8A的转录调节功能失活%9:;能结合KJK7并磷酸化其L=II和L=MI位点!诱导核输入或上调泛素连接酶的活性!进而促进@8A的失活或降解!阻断@8A介导的促凋亡转录反应&7N!7M’%E9@是转录辅激活因子!它能够与核磷蛋白@NA相互作用!并增强由于J09损伤介导的@NA依赖型凋亡!用特异的LDO09沉默E9@基因!能够延缓或减少@NA介导的凋亡&7F’%E9@是近年来才被证明的9:;的底物!9:;能够磷酸化E9@的L=7N位点!磷酸化的E9@是@NA转录活性介导的凋亡抑制因子&AH’%“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P&6*66*>D*5

;*#Q”R#*S*6T

的一个重要作用靶点!能够被9:;磷酸化激活!通过调控核糖体激酶SNH+I:##DW“+”6*>LI.:D5*+&!OLB$和GX./@.=两条不同的下游通路!分别控制特定亚组分6O-9的翻译!进而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6UVO的活性能够被@1AB的抑制剂C“#;6*55D5和,E7FGHH7所抑制!抑制6UVO能够阻断其下游的SNH+I:与

GX./@.=的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在Y=期!导致细胞生长停滞&A=’%#防止

线粒体释放凋亡因子%线粒体可释放细胞色素

!”#以$%!&’()*信号通路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策略

近年来研究表明!@1AB.9:;信号

通路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AB.9:;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下游的多种效应分子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的%目前!通过基因干预方法敲除或小分子药物抑制@1AB(9:;及相关基因!阻断其对下游多种抗凋亡效应分子的活化!促进细胞凋亡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

AZ7Z=O09干扰技术O09干扰

#O09D$是指生物体内利用双链O09#(+O09$诱导同源靶基因的6O09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O09D主要通过核酸酶JD

O09#+DO09$!继而由+DO09识别并靶

向降解同源靶基因6O09!从而抑制靶基因的蛋白表达%@1AB.9:;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AB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1AB.9:;通路的活化能够抑制)“?[转录因子介导的细胞生长停滞和细胞凋亡%O&*Q*5.+P*C等&AG’研究表明!利用O09D降低乳腺癌细胞中

@1AB的表达!)”?[转录因子活化增

强!能够消除@1AB.9:;通路对)“?[转录因子介导的细胞生长停滞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促进癌细胞的凋亡)研究还发现!在雌激素受体XO$阳性的乳腺癌细胞中!)”?[转录因子的活化能够抑制JBG(JBI(D5J=的蛋白水平!S7NBDS=累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

Y=期%UO91,是肿瘤坏死因子U0)家

族的成员!是@1AB.9:;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的靶基因%UO91,能够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人结肠癌细胞株B]7H和BK=7由于

@1AB.9:;信号通路的激活!却能抑制UO91,诱导的凋亡%使用针对@1ABSM8$调节亚单位和9:;=的+DO09和UO91,联合治疗结肠癌!凋亡细胞的数

量明显多于单独应用UO91,%而且

9:;=+DO09介导的@1AB通路的抑制

导致UO91,死亡受体G和8增加%

O09D在抑制@1AB.9:;的同时诱导UO91,死亡受体表达!使抵抗性结肠癌

细胞对UO91,诱导的细胞死亡更加敏感&A8’%编码@1ABS=HH$催化亚单位的

@1BA9基因在大多数的人类肿瘤中

发生突变%最近!^*5Q等&AI’研究发现

@1BA9基因突变型的结肠癌细胞株

由于@1AB.9:;信号通路的激活!其能抵抗由生长因子缺乏诱导的细胞凋亡!对@1AB的抑制剂,E7FGHH7高度敏感!而且!@1BA9特异的+DO09+能够显著减少J09的合成和_或诱导细胞凋亡%而@1BA9基因野生型的结肠癌细胞株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1AB活性!其虽然对@1AB的抑制剂

,E7FGHH7诱导的生长抑制高度敏感!

但对于@1AB抑制诱导的凋亡却不敏感!如果将突变型的@1BA9基因转染至野生型的结肠癌细胞株后也能获得与@1BA9基因突变型的结肠癌细胞株相同的特性%@1AB特异性的

+DO09除可降低体外结肠癌细胞的活

力!还可抑制体内转移性结肠癌的生长&M’%X‘D=在肠上皮细胞和结肠癌中作为一个生存基因发挥作用!可活化

@1AB.9:;信号通路!对生理性和治疗

性凋亡刺激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性%X‘D=在人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这种过表达与其扩增有关%利用特异的LDO09敲除人结肠癌细胞系aU.7F的X‘D=后!能抑制9:;的磷酸化并增加癌细胞对红杉醇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AN’%由此可见!对于@1AB.9:;相关的肿瘤!@1ABb9:;及其相关基因有望成为基因疗法的靶点!同时也为联合使用+DO09和其他化学药物治疗肿瘤提供新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AZ7Z7反义技术基于质粒的反义载

体或人工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在较早前已经用于干扰@1AB.9:;信号通路%据报道!@1ABSM8$基因相关的反义

因的表达!消除@1AB信号%9:;=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降低癌细胞在软琼脂中的生长能力(诱导凋亡以及增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等%而且!类似的结果在@JB=的反义寡核苷酸的研

CMYK

用“细胞导弹”袭击恶性肿瘤 篇5

什么是DC-GIK细胞疗法

DC-CIK细胞疗法是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的简称,就是在体外培养干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再用经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IK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具有先进水平。它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

目前认为体内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为一些T淋巴细胞,但它们本身不能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需要从抗原递呈细胞那里获得抗原信号。CIK全称为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后产生的异质细胞群,同时具有T细胞和NK细胞这两种人体内主要具有抗肿瘤活性细胞的效应,相当于威力强大的“细胞导弹”,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能“瞄准”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且不伤及“无辜”。DC细胞又叫树突细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能够吞噬、处理肿瘤抗原,并把抗原信号传递给淋巴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里扮演近似“雷达”的角色,除CIK细胞具有的功能外,其靶向性和抗肿瘤活性比CIK细胞更强。DC和CIK细胞两者在抗肿瘤细胞中有一定的互补作用,联合应用将取得“1+1>2”的疗效。

该生物疗法与其他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降低恶性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对多数癌症有杀灭作用

DC-CIK细胞疗法的治疗过程分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集、体外诱导及回输三阶段。首先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全部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大约可获得50毫升,而其他血液成分则原封不动地还给患者。然后将分离出的细胞送至超洁净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及诱导,获得的DC细胞于培养的第7、9、11、13天分四次皮下回输给患者,获得的CIK细胞于培养的第9、11、13天分三次静脉回输给患者,7天以后再分次将增殖数倍的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整个操作过程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而且没有通常放疗、化疗后的明显毒副反应。个别患者会有一些低钙的表现,如手、足、口唇麻木等症状,但经处理后上述症状会迅速减轻、消失。

CIK细胞溶瘤作用不受癌症组织类型的限制,对大多数癌症均有杀灭作用,尤其对白血病、黑色素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肾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高抗原表达的癌症效果最好,对其他癌症(如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或者任何一期癌症患者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配合手术切除、介入、射频、氩氦刀等治疗,在降低肿瘤复发率、转移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CIK细胞可清除不能用手术切除的极微小瘤灶和体内散存的瘤细胞,起到延缓或阻止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作用。对于部分暂时不适宜做手术、介入或其他治疗的肿瘤患者,也可以先进行CIK细胞治疗,以提高身体机能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争取其他治疗机会。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2013年以胸痛、咯血为首发症状行胸部CT检查(CT检查前均未明确MTT诊断,后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9例女性患者,其中绒毛膜癌2例,侵蚀性葡萄胎7例。患者年龄20~38岁,中位年龄25岁,其中3例仅以胸痛为主诉,4例仅以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诉,2例以胸痛及咯血为主诉。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使用Siemens Emotion 6排或Philips Brilliance 6排螺旋CT,层厚8 mm或7.5 mm,采用常规胸部螺旋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横隔,未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转移灶形态:

9例均有明确的肺内多发病灶,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多发结节或肿块(图1);结节直径2~62mm,其中5例边缘清楚,4例肺内结节边缘模糊呈模糊的小片状影(图2)。

2.2 转移灶的分布:

结节分布单肺或双肺,其中单侧(图3)1例、双侧8例。结节位于两肺一叶或多叶的中、外带,其中3例分布于右肺上叶、2例分布于右肺中叶、6例分布于右肺下叶、4例分布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

2.3 其他CT表现:

1例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图4),积液的密度较高,CT值16~35 Hu。1例可见胸膜下小空洞(图5)。

3 讨论

3.1 MTT肺转移的病理及临床概要:

滋养细胞肿瘤(trophoblastic tumor)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且与妊娠相关,包括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mole)、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 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3],其中葡萄胎属良性肿瘤。另有原发性绒毛膜癌,属源自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并非继发于妊娠,极罕见[4],而且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亦为罕见。因此MTT主要是指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本文仅收集了此类患者。

MTT常继发于完全性葡萄胎或妊娠,最常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转移灶引起的相关症状。恶性滋养细胞肿瘤除阴道转移外,肿瘤细胞从子宫脱落进入静脉血流,经血运循环转移至肺,肿瘤细胞浸透血管壁后破坏肺组织形成肺转移灶[5]。MTT血行转移的首站以及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均是肺,罕有跳过肺脏的远处转移[6]。肺转移早期可无症状,当肺内转移多而且较大时,即会反复咯血,伴咳嗽、胸痛甚至血胸,少数患者会有憋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7]。



3.2 胸部CT对MTT的应用价值:

即便是非常小的肺内转移病灶,CT也可以敏感、准确地发现,并且转移灶的CT特点有助于临床有目标地寻找原发灶[8],对于发现与评价MTT肺转移,CT是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

由于本组患者以胸痛或咯血为首发症状,在初诊行CT扫描前容易忽略MTT的诊断,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有助于患者根治、保留生育功能[9]。同时,肺转移的有无是MTT分期的主要依据,也关系到了治疗方案选择、疗程管理[10],胸部CT检查对于MTT诊疗有重要意义。

3.3 CT诊断及鉴别诊断:

MTT肺转移典型CT表现为肺外周或胸膜下(特别是中下肺叶),单发或多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病变早期可见小片状影,或磨玻璃样微结节影,逐渐增浓、增密、增大,形成边缘不光滑的结节或肿块,偶有胸膜牵拉征,最终发展为边缘清晰、密度均一的结节或肿块,少见空洞,少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MTT肺转移需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的过敏性肺炎以及其他转移性肿瘤鉴别。由于MTT瘤细胞增殖到一定水平即能检测到特征性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因此尿妊娠试验、血HCG的测定可以提供最有力的鉴别依据。

3.4 CT表现与病理联系:

当瘤细胞栓子阻塞、滞留在肺血管时即会侵犯肺实质,从而表现出影像学检查能发现的转移灶[5]。本组CT所观察到的肺内结节,亦即这些栓子或转移的体现,若多个结节融合则能观察到肿块样改变。CT所反映的病灶是瘤细胞栓子到达相应水平滞留、生长、侵蚀、破坏、出血、炎性变的病理过程[11]。本组患者的肺內结节主要分布于肺外周或胸膜下区,与文献[11]报道一致,其特殊的分布位置,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肺动脉远段细小,瘤细胞栓子易于停留、阻塞等原因。转移灶以中下肺野居多,是因为受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肺下部的血供相对丰富[8]。在机体的促结缔组织生成作用,产生增厚的纤维条索沿着肺间隔放射到胸膜表面,牵引周围肺间隔及血管,导致MTT肺转移结节边缘不规则[11]。部分转移结节表现为边缘模糊或肺内出现小片状模糊影,系由于肿瘤细胞向周围肺组织浸润,瘤周出血,瘤周炎症所致[11,12];亦有部分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楚,系结节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邻近肺组织正常。MTT瘤灶易出血,当胸膜下区的转移病灶侵犯脏层胸膜使其破裂时,可以产生血胸。

转移瘤的确诊理论上需穿刺活检证实,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13],因为穿刺活检MTT肺转移灶阳性率低,而且有着极高的出血风险,因此没有必要也不推荐使用[6],所以CT对正确诊断MTT肺转移的意义重要。虽然MTT肺转移的CT表现中,结节形态与一般的肺转移瘤相似,但对于无恶性肿瘤病史、初诊主诉为胸痛或咯血的育龄期女性患者,CT发现胸膜下的多发结节,即使未行HCG检测,也戍考虑到MTT肺转移的诊断[5];尤其是近期有妊娠或流产史的,则强烈提示MTT肺转移;如检测出HCG的异常升高,则更能明确MTT肺转移的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以胸痛、咯血为首发症状的滋养细胞肿瘤胸部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例胸痛、咯血为首发症状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CT扫描前未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资料表现。结果 9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结节,主要分布于两肺外周,1例伴有血胸。结论 对于胸痛或咯血的育龄期女性患者,尤其有近期妊娠或流产史,如CT表现为两肺胸膜下区的多发结节,强烈提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湘乡市人民医院住院并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88例, 其中男55例, 女33例, 年龄31~78岁, 平均 (57.5±12.5) 岁。同时选择88例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采用带有惰性分离胶的进口真空采血管, 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3mL, 4000r/min离心分离血清, -20℃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Pro-GRP (试剂盒购自日本先端生命株式会社) , 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电化学发光法在2h内完成NSE和CEA的检测。后将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分析。

1.3 阳性界定值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pro-GRP、NSE、CEA阳性率的比较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ro-GRP、NSE和CEA血清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其中SCLC组proGRP浓度为 (31.8±18.9) pg/mL, 阳性率为77.5%, NSE浓度为 (27.8±8.9) ng/mL, 阳性率为61.5%, CEA浓度为 (3.2±0.9) ng/mL, 阳性率为25.0%;对照组pro-GRP浓度为 (20.8±9.2) pg/mL, 阳性率为2.0%, NSE浓度为 (8.8±1.9) ng/mL, 阳性率为2.3%, CEA浓度为 (1.8±0.6) ng/mL, 阳性率为2.0%。两组pro-GRP、NSE、CEA浓度和阳性率比较, P均<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 pro-GRP、NSE、CEA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分别计算pro-GRP、NSE和CEA 3种肿瘤标志物的单项、双项及三项组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pro-GRP+NSE+CEA组合联合检测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表1) 。

3 讨论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 其是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最快的癌症, 近50年来, 肺癌的治疗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总体5年生存率仍在10%左右徘徊。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基本类型之一, 属于未分化癌, 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 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20%~25%, 大多数小细胞肺癌诊断时已为广泛期, 局限期最多占1/3, 但幸运的是它对于放化疗高度敏感, 目前的标准治疗模式是局限期放化疗联合, 广泛期全身化疗, 应用EP方案大部分患者能达到部分或者完全缓解。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 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 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 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与所有肿瘤标志物一样, 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应该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是对非小细胞肺炎较为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却较少。Pro-GRP是血清胃泌素释放肽的前体结构, 是有效的促分泌素或调节肽;NSE存在于神经元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 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和小细胞肺癌可产生NSE;CEA是经典的肿瘤标志物, 存在于多种肿瘤中[2,3], 以往的较多研究显示, 这3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中的浓度均较正常人有一定的差异性, 可作为较为可靠的血清学检测标准之一。

本项目探讨了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ro-GRP、NSE和CEA血清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且其在患者的血清中的浓度也呈现较高的趋势, 故联合检测可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其中以pro-GRP+NSE+CEA组合联合检测最佳, 可获得较满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因此笔者认为:pro-GRP、NSE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良好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Pro-G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E和CEA水平,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ro-GRP、NSE和CEA血清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pro-GRP+NSE+CEA组合联合检测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 pro-GRP、NSE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良好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可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Pro-GRP,NSE,CEA

参考文献

[1]帕斯.肿瘤[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8.

[2]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2.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8

关键词: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彩色多普勒,临床诊断

自1961年Donld导报告用断层法诊断葡萄胎以来, 超声已成为诊断滋养细胞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2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进行了诊断检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9月, 病例共22例, 患者均系住院病人, 病史2~6个月, 年龄21~45 (平均32) 岁。

1.2 仪器和方法阿洛卡а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

3.5兆赫兹, 探测时患者仰卧位, 膀胱中度充盈, 纵向、横向扫查, 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附件区有无异常、血流状态等。

1.3 声像图特点

22例患者中均可见子宫增大, 形态饱满, 子宫内膜回声模糊不清, 宫腔内结构紊乱, 宫壁回声强弱不等, 可见多个不规则大小不一的低回声或无回声, 呈“蜂窝”状。14例患者双侧附件区可见囊性肿块, 5例可见一侧附件囊性肿块, 3例双侧附件区未见囊性肿块, 有1例患者盆腔内可见一低回声包块, 边界欠清, 形态不规则。彩色血流示:18例子宫肌壁内血流信号丰富, 色彩明亮, 并可录得动脉频谱, 呈低阻力型RI<0.45, 4例患者血流信号为点状。

2 结果

22例患者中, 经刮宫术或子宫切除术, 病检结果20例与B超诊断相符合, 符合率91%, 2例不符合, 1例为良性葡萄胎, 1例误诊, 为过期流产。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表明, 探测图像与盆腔内病灶, 彩色血流及频谱有良好的符合关系, 符合率9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是否存在盆腔内病灶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常发生在葡萄胎清宫术后, 或流产后, 它是由绒毛膜滋养细胞病态增生而来, 按其增生程度, 有无绒毛及侵蚀能力可分为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侵蚀能力强, 有远处转移, 局部破坏较重者为恶性葡萄胎;滋养细胞高度增生, 完全失去绒毛结构, 有广泛转移与明显破坏者则为绒毛膜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 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绒毛膜组织增生, 侵蚀到子宫肌层, 宫壁内局限区域坏死出血, 形成低回声或无回声, 严重时可达子宫浆膜层, 并向盆腔侵润, 形成转移灶, 恶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病灶内动脉血流与滋养层周围血流频谱相似, 均属低阻力型, 其产生机制与病理变化一致, 即滋养层细胞逆行侵蚀子宫螺旋动脉分支, 使其直接进入管壁缺乏肌肉的新生血管所致。因此, 病灶内血流波形的改变作为诊断恶性滋养肿瘤的指标, 肌壁侵润区域彩色血流有典型的表现, 呈极丰富的血流信号 (呈“彩球”状) , 动脉频谱呈低阻力型RI<0.4。

误诊分析:超声图像对退化性葡萄胎于过期流产在图像上不易鉴别, 检查时注意到子宫轮廓较闭经月份小, 葡萄胎时, 子宫内光点多而密集充满整个宫腔, 有时呈落雪样改变, 液区多为2cm以下, 肌壁间可见血流信号, 而过期流产时, 宫腔内光点量少而分布杂乱, 多数局限于子宫中央部分, 无明显血流信号, 葡萄胎有时合并黄素囊肿, 而过期流产则无黄素囊肿。检查中对图像观察不够细致, 临床经验不足及结合临床病史不全面均是造成误诊的原因。

总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简便易行, 安全可靠, 对患者无损伤、无痛苦, 可以反复进行检查, 因此可为滋养细胞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283-1284.

[2]曹铁生, 段云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61-463.

肿瘤细胞学诊断 篇9

关键词:三维立体显示,视频系统,生物显微镜,数字显微镜

自16世纪欧洲人发明显微镜以来[1],技术进步使得实现病理切片3D高清图像采集与分析成为可能[2,3]。近年来CCD或CMOS光学传感器成像质量提升明显,为探究3D显示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的价值,本文评价了数字显微镜3D图像采集系统在临床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样本

1.1.1 成像效果评估

宫颈脱落细胞涂片10份,病理组织切片10份(来源于子宫肌瘤),骨髓涂片10份(来源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均来源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8~9月住院患者。

1.1.2 临床应用测试

术中冰冻切片40张,取材于我院甲乳外科2014年10~12月手术患者。

1.2 主要设备及软件

主要设备、软件及其厂家、型号,见表1。

1.3 显微3D视频系统的建立

将传统光学生物显微镜两个目镜分别安装CCD,左右双路光信号通过CCD同步转化为视频信号,通过图像采集卡,双路视频信号经过3D视频合成软件合成为side-by-side的3D视频格式,投射至3D显示屏上。使用者通过佩戴偏振光眼镜即可观看3D显微镜视野情况。见图1。

1.4 方法

1.4.1 成像效果测试

安排10名病理科医师以40倍镜依次使用3D图像系统、2D图像系统及光学目镜对宫颈脱落细胞涂片10份、病理组织切片10份(来源于子宫肌瘤)、骨髓涂片10份(来源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观察及评分。对比观察后,观察者通过Likert量表为3D、2D图像系统进行评分,其中5分代表“强烈同意”,1分代表“强烈不同意”,评价表包括5个正向条目及5个负向条目。

1.4.2 临床应用测试

40份我院甲乳外科术中冰冻切片,由同一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分别以3D及2D图像系统进行观察,并在两种图像系统下得出各自的病理诊断。尽可能保证诊断过程中观察习惯、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判断的一致性。跟踪各切片最终石蜡病理报告(包括免疫组化结果),以石蜡切片报告作为诊断金标准。记录结果:若3D/2D图像系统的诊断结果与石蜡切片结果相同,包括结果完全一致或基本符合,即两种切片良恶性诊断一致,分型、分级略有差别,记录为“+”;若3D/2D图像系统的诊断结果与石蜡诊断结果不一致,则记录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像效果评价

本研究对边缘清晰度、色彩还原度、视野广阔程度、均匀成像、视野亮度、立体感/深度感、标本形状变异、视野内噪点干扰、视野移动延时感、视觉疲劳10个评估项目的Liket量表原始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D与2D显微视频系统在边缘清晰度、色彩还原度、视野广阔程度、均匀成像、视野亮度、标本变形程度、视野内噪点干扰、视野移动延时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立体感/深度感、视觉疲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表示数据相同,未比较

2.2 临床应用评价

结果显示,2D(+)&3D(+)为35例,2D(+)&3D(-)为3例,2D(-)&3D(+)为1例,2D(-)&3D(-)为1例,其中,记录为2D(-)&3D(+)的1例样本,病理组织最终诊断与3D视频下诊断结果均为“正常乳腺组织”而得出3D(+),2D视频下诊断结果介于“乳腺增生症”与“正常乳腺组织”之间而得出2D(-);而其中记录为2D(+)&3D(-)的3例样本,是因为观察者认为其冰冻切片在3D视频下无法呈现出足够清晰的图像来得出诊断,而2D视频下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相符合,因此该3例均记录为2D(+)&3D(-)。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D与2D系统在诊断能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CCD和CMOS光学传感器成像质量的提升,全切片扫描(whole slice imaging,WSI)[4]、三维重建等为病理诊断带来新面貌[5]。有国外研究证实了使用3D显微镜更容易识别宫颈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6]。本研究探究了3D显示技术应用于病理切片诊断的可行性。

用户体验属主观评价,因此本研究采用Likert量表评价[7]。结果显示,2D及3D图像在边缘清晰度、色彩还原度、视野广阔程度、均匀成像、在视野亮度,标本形状变异、视野内噪点干扰、视野移动延时感8个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图像在这8个方面能够满足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要求。

2D及3D图像的差异体现在立体感/深度感方面以及视觉调节两方面(P<0.05)。立体感/深度感体现为整体画面的入景深度感,并将细胞重叠部分理解为多层细胞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观察厚层切片。整体画面入景感的成因为通常病理切片厚度为4~7μm[8],显微镜40倍镜下景深为1μm,小于切片厚度,从而产生整体入景深度感。视觉调节即为短时不适感。Wang等[9]报道观看3D视频能引起短暂视觉疲劳及脑电图改变。鲁竹君等[10]报道3D不适感可归咎为眼睛调节作用距离与眼球内聚距离不一致,造成眼部疲劳;而观察2D图像时,眼球无需调节,因此无疲劳感。所以,3D系统在视觉舒适度上未能体现出相对于2D系统的优势[11]。

在临床应用中,本研究以我院甲乳外科术中冰冻切片对比两种图像系统诊断准确性的差异[12,13]。据国外报道[14],冰冻切片诊断正确率为95%~99%。本研究中2D系统的诊断正确率为95%(38/40),其中1例记录为2D(-)&3D(+),该病理组织最终诊断与3D系统下诊断均为“正常乳腺组织”,2D系统下诊断介于“乳腺增生症”与“正常乳腺组织”之间。3D系统诊断正确率为90%(36/40),4例未确诊是因为3D视频成像欠清,而2D视频下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相符。3D系统成像欠清的原因为两个CCD光学镜头焦距不一致,暴露了3D系统稳定性较差的问题[15]。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3D系统与2D系统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肿瘤细胞以选择治疗方法 篇10

在新的前列腺癌临床试验中,科学家将捕捉在病人的血液中循环的罕见肿瘤细胞,使用专门的芯片对其进行分析,并利用该结果来预测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试验反映了癌症药物进入了个体化的新阶段,通过微流体技术能够隔离稀缺癌细胞并检测基因表达非常微小的变化。医生希望这些芯片最终可以成为临床癌症日常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泌尿生殖肿瘤服务处(临床试验即在此举行)的霍华德·谢尔(Howard Scher)就曾说过:“在我们考虑肿瘤的治疗手段时,我们需要能够评价肿瘤。”

这项研究将集中于其他疗法无法治疗的男性前列腺癌。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某个具体药物是否有效。例如,如果患者有雄性激素的高水平受体,药物可以抑制这种受体信号,就有可能十分有效。斯隆的临床实验室系主任马丁·佛莱雪(Marttn Fleisher)说:“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某种治疗没有反应,什么样的治疗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且我们从血液中收集肿瘤细胞,进行基因分析,找出过度表达的基因,看它们是否可以成为某些治疗类型的目标,用于击败癌症。”

不同抗癌药物的效力,根据癌症的不同分子特性,如某激素或基因突变的表达而不同。医生已经对一些癌组织分子进行了分析,以选择针对病人个体的最佳药物。例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用来治疗妇女的乳腺癌,肿瘤细胞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带有控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发生突变的肺癌患者,与那些没有突变的人相比,可能对一种叫做易瑞沙(Iressa)的药物有更大的回应。但这些治疗方法必须以肿瘤活组织切片检查分析为基础,这种可能是有的,但并不常用。

分析血液肿瘤细胞主要有两个挑战。血液中发现的肿瘤细胞浓度非常低——大约为十万分之一——使得分离出来十分困难。必须在非常低的体积才能对微量的细胞进行分析。去年,斯隆科学家和其他人开发了捕捉癌症细胞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抗体检测只有在癌细胞中才有的分子标记。

在新的斯隆研究中,科学家面临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他们必须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基因突变,如肺癌细胞中反应出的与易瑞沙相联系的突变。谢尔和他的合作者将使用南加州旧金山的富鲁达公司制造的微流体芯片完成这一目标。每个细胞的DNA都将填入到芯片一端96个微小的通道中的一个里,同时试剂从另一端的96个通道中流入。精确的管道系统,使得分子以不同的方式相结合,同时进行大约9000个联合反应。每个反应仅耗费纳升体积的溶液,只有句号那么一小点,而不需要像很多典型的商业射流设备一样耗费数微升的体积。目前,这种芯片的成本约300美元,富鲁达公司的总裁,首席执行官以及公司创始人凯撒·沃辛顿(Gajus worthington)说:“可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拥有双倍的细微精准度。”

研究人员计划分析每个病人的30个基因,包括与睾酮产生和细胞信号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已在动物模型中得以证明,可以预测肿瘤响应达沙替尼(Dasatinib)的程度,它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白血病和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试验。

上一篇:方式及优缺点下一篇: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