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2024-08-22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精选十篇)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篇1

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

计划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体系。它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计划经济体制, 又称指令型经济, 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 并且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 不受市场影响。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 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 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 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三种经济体系分别为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1.2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①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③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⑤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⑥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⑦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⑧经济生活政治化。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及基本特征

第一, 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第三, 在宏观调控上, 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利弊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邓小平说,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它们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但是, 两者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 计划经济体制中公有制占绝对主体, 基本上不存在其他的经济所有制了。其次,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令式, 它以行政管理为主, 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缺少市场管理和法律管理。最后, 分配方式的极端化, 就以按劳分配为主, 而无其他分配方式。

3.2 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利之处

现实的状况是市场化被当做了目的, 市场俨然成为衡量经济运行方式优劣的标准。而市场化的既得利益者将这种观念灌输给社会大众, 他们正在自觉地把市场当做手段。以市场作为衡量标准, 计划完全失去了作为一种手段的资格和合理性。现在应将市场和计划作为手段, 它们都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其优劣都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它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很好地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富差距现象, 它能使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 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3.3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 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方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 这会导致计划多具刚性缺乏灵活性。政府当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 忽视经济效率, 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在货币支付之外, 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 搭便车等行为普遍化。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 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 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分权模式, 由于模式边界难以把握, 经济生活的政治化很容易引发社会性的道德危机。

4 结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发展的必要性。若想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正常的运行, 要以一个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计划为核心, 形成一整套合理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 这样中国经济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

摘要:本文通过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种种对比, 深入地剖析了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利弊, 从而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要制定一套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期目标的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2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它有利有弊,人们习惯将其比为“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认清形式,分清利弊,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双刃剑;机遇;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一把双刃剑

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全球化的利主要表现在:第一,全球化完善和稳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全球扩张开辟了广阔空间,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品位,孕育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期,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为每一个国家增进国家利益带来了机遇。第三,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增加了人类的全球意识,合作、对话、和平、发展,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而有利于国际社会稳定的长期化,有利于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第一,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为国际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大量 “热钱”用于炒汇投机谋利,一旦信用出现危机,就会引发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第二,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世界经济包括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

(二)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直接推动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增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每到一处,他们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和经济实力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第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为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第三,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制成品供给来源,为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产业结构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形成了全球经济垄断优势,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垄断收益。目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80%以上属于发达国家,它们在全球生产、贸易、科技开发、国际投资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

当然,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并非都是福音。境外投资增加和国外廉价制成品输入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技术输出加速了国际竞争对手的成长;境外投资增加导致税源转移境外并增大了政府福利开支压力。刘胜湘博士在论及美国所受全球化影响时认为,全球化对美国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对美国模式的挑战,二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三是对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刘胜湘,2000)。的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过去由美国单极称雄的格局变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加之亚太经济圈的兴起,美国的国际地位已受到冲击。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美国对外贸易收支开始由顺差变成逆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由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但总体说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远大于负面影响,他们所受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国内失业增加,工资和收入水平下降,并不主要因全球化而起。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仅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下降6%,远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严重。

(三)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人们议论最多、意见差异最大的话题。原因是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差异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十分明显,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已不可概而论之。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中受益较大,已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已在较大程度上卷入全球化;低收入或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只是正在扩大对外开放,部分参与全球化。不同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受损程度不同,反映自然也不同。但不管如何,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并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总体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可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3)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创造了契机,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投,发展跨国公司,更多地占有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并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和平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切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谁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谁就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推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1)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大规模扩张,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被发达国家和

跨国公司所控制。(2)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国际投机资本猖獗,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实力弱,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资本投机财团的牺牲品,时刻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1994年和1997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已为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竞争实力弱,很容易因国际市场不良因素引发国内经济波动。

三、中国的对策

由前已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本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想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置身其外就会被“边缘化”。因此,面对全球化,中国的惟一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前和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利大于弊,中国要积极、主动地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今世界曾出现一种反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盘剥。国内也有相应的反经济全球化的言论。可是纵观日本、韩国等以出口导向为基础而迅速壮大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敢于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强大。中印两国刚开始现代化时,贫困程度都差不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极为相近。但自此后,印度被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阿马提亚?森(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历史昭示未来,中国过去的和平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中国只有继续融人全球化,才能不断前进。

2、实施双向开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就“引进来”战略而言,我国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使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的资源和某些控制权,如果国家政策对某些外来投资不加限制,外来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垄断,影响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政策及税收优惠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而过度的优惠政策将导致明显的市场扭曲和寻租,不利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外资政策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一些外资政策

仍然与WTO规则不相符,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影响了对外资的引进。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自由化原则继续加速国内外资立法的修改,消除仍然存在的黑箱操作,确保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外资活动的监管,完善税收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纳税的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就“走出去”战略而言,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尽量简化审批手续,继续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降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风险和成本。国内企业应该进一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理念。目前中国的经济,放在世界范围内定位,还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中国产品的知名度。国内企业还应该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竞争中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穿透对方技术壁垒的能力。

3、我国政府应该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科研投资,加大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给企业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内部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以公正合理的薪金,完善优厚的福利留住关键人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和成就寄托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跨国经营打基础。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外,企业还应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跨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国外当地的人才资源,实行人员本地化这一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4、我国应有步骤地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加大对短期国际游资的监管,对快速进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游资征收惩罚性税收,鼓励长期的投资,强化对商业银行放贷的责任制约束,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鼓励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加强货币的区域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能力。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政府要朝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改进。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与创新,改进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风格,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权,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政府还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电子政府和实现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

【参考文献】:

(1)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

(2)张家哲(译).全球化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国际经济学家哈瓦那会议纪要

(3)唐任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姓名:颜士叶

作者简介:临沂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五班

邮编:276000

电话:***

QQ:1402172546

虚拟经济的利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虚拟经济 特点 发展 对策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虚拟经济一直都是持否定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虚拟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对虚拟经济的议论也日益活跃,大家褒贬不一,各持己见。

1 虚拟经济的利弊分析

1.1 对虚拟经济持肯定态度,主张支持鼓励的人认为,它是市场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实物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1 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储蓄额在攀升,过高的储蓄率又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但动员分散储户的储蓄具有较高的成本,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

1.1.2 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虚拟资本可以使很多有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可更安全保有的金融资产,而虚拟资产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度流动性,又使企业能以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资本存量的积累。

1.1.3 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实体经济中资产的产业转移和重组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不同产业部门因其产品不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及相应的生产装备也不同,这使专业性实物资产难以实现产业转移;二是资产的产业或企业转移会受到进入障碍。

1.1.4 加速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巨额的国际游资是现今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尤其是短期贸易融资,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1.1.5 传递投资信息。评价实体经济的效果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搜集和整理企业、经营者及经济运行的信息需付出高信息成本,这可能妨碍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项目。而虚拟经济活动可以迅速传递经济信息,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1.1.6 调节国民经济。虚拟经济通过资本、产权的证券化运动调节实际资本的流动,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造就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

1.1.7 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加强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物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2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其只要表现是:

1.2.1 虚拟经济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经济独立于实物资本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的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脱离得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1.2.2 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帐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自从纸币特别是后来的帐面货币、电子货币产生后,人类便进入了虚拟货币时代。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弹性,但也使货币的过量发行和货币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大量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之害。

1.2.3 虚拟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物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物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

1.2.4 虚拟经济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基础中投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1.2.5 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客观上要求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众多投机商的加盟,势必会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酿成政治动荡。

2 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2.2 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2.3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会计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2.4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2.5 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

电商并购整合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篇4

并购一般是对兼并和收购的概括。兼并通常指两家或者更多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多数情况下是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购通常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 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并购已成为各国企业集团扩张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商企业并购整合活动也在频繁上演:2014年, 腾讯宣布入股京东;唯品会宣布战略入股乐蜂;阿里巴巴整合美团;2013年, 凡客诚品收购鞋类垂直电商;2012年, 苏宁易购收购红孩子;国美整合库巴;腾讯收购易迅网80%的股份……各大电商竞争合作的步伐加快, 未来必然呈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

电商企业大幅“并购潮”的来袭, 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这就需要对电商企业并购整合的利处与弊端两方面进行经济学分析, 以期趋利辟害, 对电商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商并购整合的利处分析

1.通过并购整合, 电商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规模经济。大电商通过收购拥有相似或同类业务的电商企业, 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原有的业务羽翼更加“丰满”, 扩大自身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并购企业双方得到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另外, 大电商通过收购拥有相似或同类业务的电商企业, 也可减少社会的重复投资,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扩大规模, 降低原有经营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2.通过并购整合, 可以打破进入壁垒, 更易迈入新市场的门槛。国美通过收购垂直电商库巴, 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迅速转型为平台型综合类电商。不仅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投资风险, 而且也使自己避开了人才、市场的壁垒, 在短时间内进军电商行业, 并迅速成为行业内知名电商。苏宁易购原本主营家电, 通过收购红孩子, 迅速进入母婴行业前三名。

3.通过并购整合, 实现多元化经营, 分散经营风险。垂直电商在平台电商的挤压下, 增长缓慢、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生存空间狭隘。一些极具规模的垂直型电商试图转型, 或入驻大平台电商, 或与其合作, 如当当入驻天猫, 这样使并购双方除了可以扩张业务规模, 提升自身电商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外, 也可使自己的经营更加多元化, 实现在原有业务的经营和投资上分散风险的目的。另外多样化经营也可以更能满足消费需求, 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4.通过并购整合, 增加经营收入, 提高经营效率。电商并购是源于电商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并购后的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总营业收入, 更强的市场占有率和控制能力。某些并购能使电商企业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 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营策略。另外, 电商企业通过并购整合, 扩大规模,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能够获得经营的协同效应, 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

三、电商并购整合的弊端分析

当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电商并购也不仅仅只有有利的一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可能存在的弊端。

1.如果电商企业并购期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未能正确预估被收购方的市场价值, 高估对方的资产价值就会对收购方造成难以预计的经济损失;电商企业并购完成以后, 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协同效应。如果并购双方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就可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就可能会面临不可预知的营运风险, 增加原本的收购成本,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电商企业的并购会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形成垄断,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同一行业的垄断电商为了占领产品市场, 可能会进行价格竞争, 近几年来, 电商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竞争的激烈。如果垄断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而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话, 最终受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双方电商企业, 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3.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 也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完善, 法律制度不健全, 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等问题。制度性的障碍会提高电商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 使电商并购之路步履维艰, 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建议和启示

电商企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时代趋势, 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也在一幕幕上演, 并购整合关系到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经济利益。

首先, 政府应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使这一过程有更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政府对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是必要的, 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节约成本, 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是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把握好“适度”原则。

其次, 加强对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并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并购中涉及诸如资产、财务、法律、国家政策等问题, 都需要中介咨询机构给以专业化的服务指导。因此加强对其的监管, 提高中介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 对企业并购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另外, 电商企业管理者应当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恶性竞争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妨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所以企业在并购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罗娜, 杨玉梅, 黄建华.企业并购利弊分析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 2010 (16)

[2]李晓园, 余洵波, 涂四春.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月刊, 2007 (11)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75-20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利弊 篇5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类2班杨人和学号:***

谈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不得不先来论述一下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一股热流,冲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其中经济全球化尤为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它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等等。经济全球化【1】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强势国家无疑会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时代,闭关自守的去发展国家实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也自然的卷入了这一场洪流中,而随之而来的不但是经济上的快速增长,也带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乃至文化环境曾一度相当恶劣,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加WTO之后,与外交流更加频繁,层次也更加深入。诚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过程中,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原本存在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也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更多的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至于消极影响我们当然是要去面对的【2】。在国际贸易中,会有直接的自然资源的贸易,而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都是和环境有着相当的联系。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很多的环境问题部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世界带来的,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3】。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双重的影响。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共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同时许多国家也都采用了不计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对于其生产产品带来的污染会置之不理。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可是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只是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环。

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等,无一不是日益加剧。就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一说: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便可见其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

同时,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去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进行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导致的经济活动的扩张是会增加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的。倘若某国在出口产品时没有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于产品之中,自由贸易将不利于该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没有被正确的定价,价值没有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就是产品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消费过程和产品消费的终端(废弃物或其他形态)都很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会以洋垃圾的形式出口

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至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而且除了农业,渔业、林业都是受到这样类似的冲击的,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只是我国的物种逐年减少。中国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4】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5】

利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会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而其中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也同样会水涨船高,在国际解决环境问题水平提高的同时,这样的积极因素是可以在中国有作用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我国公众同样是会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下受到一定的环保意识的熏陶,而对于处理抑或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来说,公众的环保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甚至可以说,公众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点也是我国在谈及解决环境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根本措施)才是真正可以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办法。

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中国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平台上与他国进行交流,同时也降低了获取综合环境数据与信息的难度和成本资源共享的益处。

当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及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提高,此后的经济发展是可以保证环境的良好程度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生态环境既带来了有利影响,又带来了危害。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把持运用好了经济全球化,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错误地判断实施又会带来生态环境大巨大破坏,对于经济全球化,必须时刻保持高警戒状态,同时又积极的去适应它。经济全球化已是必然趋势,无法改变,只有融入,但对应其产生的问题,则应加强关注,适时想法解决。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篇6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就是逐步融入全球化的三十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运用政治导向进行引导, 使我国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断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一) 为我国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 促使世界各国频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使各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 促使世界格局由各自为政转变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中, 各国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互补。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 发张前景广阔以及劳动力偏低的优势日益凸显, 同时对国外资本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 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使我国的经济不断的获得发展和壮大。

(二) 提高了我国国内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许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子公司, 或者与国内的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合作, 这都使我国国内的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模式, 促进了我国国内企业对技术的升级及研发, 刺激我国国内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 向世界看齐, 使我国国内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都获得了飞速的提升,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 为我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就是充分利用外来资源使自身获得飞速发展的实证。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其强悍的研发能力, 但是过高的劳动力成本高无疑给其生产造成了不小的阻力。此时, 劳动力资源充沛且素质精良的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无疑就是巨大的。在其进入我国市场时就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模式, 大量的资本也相继涌入, 助力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同时, 加入经济全球化也使其他国家的市场对中国进行开放, 有利于我国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 与其他国家在技术及管理经验上进行学习, 提高进行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的能力。

(四) 为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陆续出台, 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大批的人才相继涌入我国,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 大批优秀人员出国进行深造, 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国内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往通过封闭市场保护国内产业的做法已经不可能继续使用, 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我国国内的企业面临巨大的冲击。对于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采用贸易壁垒进行保护的做法也不是完全保险的, 况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 国内的市场势必要全面开放, 如何保护民族产业, 就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第一大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势必会造成金融的全球化, 中国也肯定会被卷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际资本快速流动, 短期资本占上风, 因其极强的投机性, 势必给各国的经济带来巨大隐患。一旦短期资本因某种原有大规模撤出, 那么肯定会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杜绝此种情况在我国发生, 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第二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每天无数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都在各国之间进行着大规模的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影响着世界, 世界也影响着中国。一旦发生国际性的经济波动亦或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 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即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毫无问题, 因为人们心理的因素, 我国的经济也势必会产生波动, 更不用说如果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隐患时, 其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 努力防范世界经济的不良影响就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提出的第三个挑战。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是使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正确途径, 任何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只有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利用其为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才能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大幅缩小。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造就了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 但同时在这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里, 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挑战。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机遇大于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其机遇与挑战, 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迎接机遇, 面对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柳.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12, (6) :89-90.

[2]金欲立.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5) :67-68.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篇7

1 经济全球化带给新疆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1 经济全球化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1.1 经济全球化可以有效地推动新疆经济增长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新疆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出口增加和外资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1978年以来, 新疆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地域,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78年进出口贸易额为0.23亿美元, 2007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达137.16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595倍, 29年平均每年增长24.7%, 大大高于新疆的经济增长速度。26年来, 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2%, 截止2007年底, 新疆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341家, 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疆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1.1.2 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增加新疆就业

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农牧民劳动生产率低, 大多数属于半失业状态。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开放, 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李艳2008) , 有利于新疆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新疆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与新疆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结合, 为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新疆2007年边境贸易进出口额高达94亿美元, 占全区总额的比重为69%。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就业及收入增加, 口岸经济已经成为新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疆少数民族成为新疆融入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

1.1.3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

新疆自然资源丰富, 但是新疆许多地区的农牧民捧着金饭碗没饭吃, 主要是自然资源无法实现就地深加工, 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当前, 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 西方国家着力推动产业变革, 新一轮国际范围内的产业大调整已经开始。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科技创新的开始, 也是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国际扩散的时候。新疆作为中国西部有着丰富资源的地区, 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1.2 经济全球化对新疆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2.1 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新疆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利用其初始的财富优势, 利用资本输出等手段, 控制着全球的分工格局, 从而逐渐成为新的国际分工的优势占据者。而且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原则, 不承认竞争条件、现实基础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性。新疆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新疆如不能采取超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只能会继续加大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差距。

1.2.2 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跨国公司在新疆的投资, 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国际市场, 弥补了资本的不足, 提高了技术水平, 也大大加剧了贫富差别的程度。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由于需要对外开放的激励而更向效率方向倾斜, 开放程度越是提高, 国际跨国公司步步紧逼的市场垄断趋势对地区经济安全、社会稳定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三股势力”对新疆乃至中亚的稳定已经产生了威胁, 是坚定发展思路, 勇敢的面对困难还是保守求稳, 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1.2.3 全球化的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提出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随着金融资本的国际扩散, 全球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资本流动不断加快, 与之相伴生的是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互动性加强。尽管新疆的金融市场相对落后, 不存在虚拟经济的泡沫, 但是新疆需要通过内资与外资的注入实现经济发展,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外资企业由于流动性不足而撤资对当地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新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 新疆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到那时如果出现类似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外资大规模撤出, 就会对新疆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挑战、实现新疆产业升级

2.1 正确认识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所谓三次产业的分工意义已经不存在, 按照以往三次产业分工的方式, 实际是暗含着, 三次人类文明的变革, 即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进而进入服务业文明时代, 也意味着, 服务业国家比工业国家先进, 工业国家比农业国家先进。由此也就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误区, 服务业是最先进的产业, 工业次之, 农业生产则最为落后, 于是最简单的所谓产业升级既是, 由农业发展向工业过渡, 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度, 工业制造向服务业发展过度, 才是落后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模式。我们一定能够理解一个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比较落后, 而处于服务业文明的国家较为发达的事实, 但是我们怎么能够想当然的认为农业一定是落后产业, 而服务业就一定是先进的产业呢。这种错误的认知来源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变迁次序。产业升级并只是产业间升级, 而更主要的是产业内升级。

从需求看, 农产品、工业产品、服务产品都是人们需求的。市场垄断不是产品的垄断, 实际上是思想与观念的垄断。当产品供给极度丰富时,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 不仅仅是满足于产品的有用性, 产品的差别、个性需求则是重要的。产品竞争力已不是成本的多少了, 因为只有在产品完全替代、有用性无差别时, 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于他的生产成本。当产业内分工深化、产品的异质性突出的时候, 消费者心理的满足程度是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而不是要素投入的多少、生产成本的高低。市场竞争力不是制造出来的, 实际上是思想与观念的领先。因此产业升级一定不只是不同产业间的过渡, 一定是在产业链尤其是产品价值链上的升级, 这一链条的末端是产品本身, 而最高端则是想法、观念、思想。

2.2 新疆产业升级的道路选择

2.2.1 产业间升级

(1) 产业间的逐级过渡-初级产业升级。产业间的逐级过渡是指由以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工业生产为主, 再由工业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劳动力由农业逐步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大多数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逐步过渡的模式 (宋玲、杨沛2002) , 发达国家的发展是由于自然过渡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是由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 新疆的产业转移如果也采取这种模式, 很有可能长期落后, 因为国内市场的自由性, 不存在产业由上自下转移的市场条件。

(2) 产业间越级过渡。产业间越级过渡具有跳跃性质, 其典型是日本。新疆如果采取产业间逐级过渡, 势必严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因此产业间越级过渡进方式往往成为后起国家或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方式。但是产业间越级过渡需具备下列条件: (1) 世界上先进国家已开发先进技术, 使这些技术可以扩散到后起国家; (2) 国际资本市场比较发达, 后起国家可以利用发达的资本输出; (3) 后起国家具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外国先进技术的能力; (4) 后起国家要有足够的资金; (5) 适合国情的产业政策, 可以使本国幼稚工业顺利渡过成长期 (朱金鹤2007) 。结合新疆经济的实际来看, 新疆目前还不具备如上条件, 因此, 产业间越级过渡不适宜新疆的产业升级。

2.2.2 产业内升级

产业内升级是指在在自身占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内部, 通过延长产业链, 由产业末端逐步向产业上端转移,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 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实现某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 从而达到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新疆经济落后的原因较复杂, 但是, 由于经济落后, 对科技的需求不足, 如果由市场通过竞争自发实现产业升级, 是缺乏动力的, 因此新疆的产业内升级一定是在政府主导下由上自下供给型的主动进行产业内升级。新疆地处中亚腹地, 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农牧业为主, 工业落后, 新疆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是要走的, 但是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会形成新的结构性失业, 新疆目前需要花大力气做的是将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好, 形成由农村到城市的完整产业链及市场规模, 逐步实现产业内升级, 而不是直接放弃农牧业去搞工业或服务业。新疆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条件, 再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可以以农业、能源为基础优势的产业,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实现农产品深加工, 能源产品的精加工, 逐步形成产业以农业与能源产业为主的产业升级, 努力延长此两大产业的产业链, 扩大规模, 形成一项新疆乃至世界市场的产销能力, 然后再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新疆经济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但是融入世界经济是新疆经济的必然选择, 对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新疆应该采取供给型的产业内升级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疆,挑战,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慧霞.青海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构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6, (03) :93~95.

[2]朱金鹤.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升级与优化[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01) :35~40.

[3]宋岭, 杨沛.浅析优化新疆产业结构[J].开发研究, 2002, (02) :23~25.

[4]李艳.试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商界, 2008, (11) :214.

经济全球化下税收筹划前景分析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税收筹划

经济全球化就是伴随着市场的深化,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活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和联系,已发展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意味着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国家进一步增多,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在增强,各国经济不是一般地相互往来和联系,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结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国市场的发育、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都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变化,税收筹划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全球化,税收筹划将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企业税收筹划将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的税收筹划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税收筹划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

由于纳税意识、税制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原因,税收筹划在我国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对税收筹划都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导致现阶段税收筹划市场容量有限。从国际情况看,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每年的行业收入很可观。与之相对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从业人员对税收筹划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经典论著和文献很多。税收筹划已经构成个人和企业纳税及整体经营行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税收筹划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成熟的市场主体行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将对中国的市场主体产生重要影响。就税收工作而言,“人情税”和“过头税”等痼疾将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依法征税、依法纳税;征纳税双方法律意识的增强必将给税收筹划从业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一方面,外资的增加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给我国处于劣势的行业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其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如此一来,经济总量的扩张不仅会直接增加税收筹划的市场容量,而且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和理念将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间接带动国内企业增加对税收筹划的需求。

另一方面,加入WTO对我国现行税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扩大税收筹划的市场。由于我国税制将与国际惯例接轨,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将日益完善和丰富,在整个税制中的地位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人将加入到纳税人的行列,使纳税人的总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会不断提高,相应地对税收筹划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且,税法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将使偷税的机会日益减少、风险日益增加,使得税收筹划变得更加重要。

2 税收筹划将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进一步与世界经济融合,国内企业必将走出国门,组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税收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跨国投资和经营中备受关注。国外企业大都有着强烈的税收筹划意识,已形成了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税收筹划先行的习惯性做法。然而,目前国内企业的税收筹划意识还相当淡薄,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税收筹划将成为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紧迫课题之一。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大量涌入的跨国企业不但在数量上会有一个质的扩张,而且其税收筹划的理念和行为都将对中国企业产生十分强烈的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首先体现在企业税收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将更多地采用税务筹划这种合法手段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其次体现在中国企业将把税收筹划纳入生产经营的整体,作为企业保持其长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举措予以考虑;第三体现在中国企业的税收筹划将面临着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这一系列变化中,跨国公司的境内经营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将成为一个十分醒目的课题。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等不尽相同,各国税制之间存在较多差异,企业税收筹划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跨国性的税收筹划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关注的问题,税收筹划在空间上将呈现出全球化特点。

3 税收筹划将更加专业化

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税务当局从税收立法到税收征管都不断推出新的反避税措施,加强征管和反避税力度,并寻求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解决逃避税和国际税收冲突。入世后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改革税制,试图使我们的税制更能符合现实的需要。可以预见未来的税制改革措施必然会增加税收筹划的难度,限制个案和个别税种的筹划空间,中国企业的税收筹划因此也必将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因为只有经过充分的专业培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独立人士才可能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及可能涉及的日益复杂的所有税种作综合的专业筹划。另一方面,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各国税制存在差异,使企业只能通过专业化的税收筹划才能把税负减少到最小程度。

4 税收筹划将更加社会化

随着税收筹划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企业原有的会计体系和会计人员已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税收筹划的要求,企业税收筹划迫切需要更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中介机构在税收筹划的人才资源、专业性和筹划意识方面比企业的财务人员更具优势,他们往往比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更为清醒的意识和敏锐的目光,而且特别善于从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习以为常的经营环节中找出问题进行筹划,这恰恰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入世后服务咨询业的全面开放,更多的外国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也将在中国设立其分支机构。他们在税收筹划方面成熟的经营模式、丰富的从业经验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服务精神,必将为中国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能够比企业自行进行税收筹划更能获得税务机关的信任和支持,因此税收筹划将呈现社会化的特点。

5 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税收筹划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渗透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未来的税收筹划将更加依赖互联网。互联网的全球性、无国界性、高科技性不仅为企业经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提供了手段,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便利。而对于从事税收筹划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为中介机构间加强合作及跨国跨地区开展业务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靳东升.略论国际税收协调发展总趋势[J].世界经济, 1994.

[3]夏琛舸.税收筹划直面WTO[J].中国税务报, 2001.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篇9

1. 体量巨大、增长乏力

2014年, 世界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万亿美元, 其中进出口服务贸易总额9.8万亿美元, 显示出巨大的体量特点。与此同时, 据WTO统计, 截止到2014年年底, 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为2.8%。2012年~2014年这3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4%, 持续三年增长不到3%, 这是世界贸易进行相关统计以来 (2009年世界贸易负增长除外) 的最低统计数据。这还是WTO忽略汇率调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初步统计结果。除此之外, 全球经济的复兴依然远低于预期, 产品的产出依然保持较大的缺口, 一些国家仍然困于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预期的增长速度下降, 大部分国家仍然需要将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2. 世界服务贸易增速高于货物贸易

目前, 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是货物贸易慢于服务贸易, 并且以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变。在美国未来的21世纪的全面, 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金融服务自由化和电信自由化、软件、光盘等数码产品的贸易自由化。自2014年, 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了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统计结果反映了变化。整个世界周期与国际经济活动情况做出努力。统计结果来看, 2014年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4.8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服务贸易进口7400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

当前, 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主。如美国希望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及电信自由化, 包括软件、影音光盘等数字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自2014年, 世界贸易组织对加工贸易的一些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统计结果有所变化, 总体反映了全球价值链和国际经济活动跨境情况。从统计结果看, 2014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4.86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服务贸易进口4.74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5%。除独联体外, 其他地区服务贸易均保持了增长态势。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中国分居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五位, 美国、中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分居服务贸易进口排名前五位。前3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家和地区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为83.5%, 而前30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家和地区则占81.7%。

3.“规则之争”更加显著

过去的世界贸易竞争是货物与货物或是服务与服务等产品的竞争。与以往不同, 未来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对象则是规则的制定与竞争。并且贸易规则演进的趋势将受区域性、集团性的利益所驱动, 贸易规则也是区域性、集团性的。获将辅以某些行业领域的贸易规则, 通过贸易、投资的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 贸易保护变得愈加隐蔽和激烈, 自由流动贸易转向规则框架下的贸易。

美、英等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主导TPP、TTIP等诸 (多) 边服务业协议等贸易投资协定谈判, 意欲推行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与此同时, 伴随新规则的竞争与演变, 国际矛盾与日俱增, 现有的国际社会秩序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新发展的需要, 新型的国际社会秩序与经济全球化规则框架值得商讨。

二、世界贸易的空间特点

当前, 世界贸易在空间分布上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第一类经济区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国际金融危机后, 经济复苏较为快速的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他们快速敏捷地推出务实有效的经济发展对策, 使得消费者信心得到较快的恢复。因此, 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复苏速度, 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 基本恢复到危机前, 经济增长2%-3%。其周边的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与此情况类似。

第二类经济区是经济体制相对僵化的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这些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未能采取多种及时有效的举措来抑制经济衰退, 其经济复苏缓慢。其中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衰退双重因素叠加国家, 创新能力的后劲严重不足, 政府赤字难以解决, 经济复苏难以预测。

第三类经济区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能够灵活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在7%左右, 中国和印度所占人口比重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巨大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一定程度上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四类经济区是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宏观政策波动大的国家, 如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等。目前,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大宗商品如煤炭、钢铁、铁矿石、原木等价格下跌, 导致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的经济持续下滑, 这也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三、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当下, 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改变, 未来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对于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至关重要。中国在此期间大有可为:

顺势而为, 完善经济体制。无论是TPP还是RCEP制定的很多国际贸易新规则有利于强化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贸易的便利化可以减少贸易壁垒, 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国民待遇可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吸引能力;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环境标准, 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诉求。因此, 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在此大格局下, 优化发展, 形成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新机制, 有利于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因势利导, 做自贸区建设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促进国际贸易环境继续朝着更加公平和自由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其工业产品竞争力低, 金融监管力度较弱, 经济调控能力较弱, 主要的国际经济规则掌握在美国和欧洲手中, 但他们追求高标准的经济自由化很难是通用的。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 凭借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经济硬实力, 应继续坚持公正互惠的原则、更加包容的心态、渐进发展的理念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完善。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 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 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中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全球化过程, 也是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过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贸易呈现体量巨大、增长乏力, 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 不同板块发展特色迥异, 区域集团化与国际贸易相耦合发展等特点, 并鉴于当下世界贸易发展特点及新形势, 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世界贸易

参考文献

[1]张茉楠.全球经济十大趋势预测[N].第一财经日报, 2015-04-25.

[2]张燕冬, 何刚, 史蒂夫·欧伦斯, 等.全球经济态势与复苏路径——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第一分论坛综述[A].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2013:61.

[3]佟家栋.经济全球化遭遇区域一体化[N].人民日报, 2015-08-23006.

[4]桑百川.新一轮全球投资规则变迁的应对策略——以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为视角[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 02:82-89.

[5]桑百川, 郑伟.拓展中国与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往来的对策研究——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4, 06:30-34+87-88.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篇10

本文试从全球化竞争角度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并探讨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所必须的决策。

1 全球化概述

1.1 全球化基本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1.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有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四个方面;但且包括了经济全球化的方方面面。

1.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在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12%的受访企业选择全球化作为后危机时代主要的发展战略,85%的受访企业认为全球化业务在公司战略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

2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在现行国际分工之下,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就是低价格成本优势。中国企业通过生产低价工业品并出口,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将国际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工业制成品,并通过贸易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表现为国际贸易量大,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2008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13296.4亿美元其中93%属于工业制造品。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形式也有所变化,就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占11.6%,中国香港占3.6%,中国台湾占2.0%。(如表1)

资料来源于WTO国际贸易统计年鉴2010

2.2 中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2.2.1 技术落后

我国企业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落后程度众所周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一直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仍需要引进。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主要靠规模和国家的相应政策支持,这主要是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企业未能成为真正的研发主体,使得研发活动独立于企业,研发成果与市场机制脱节。

2.2.2 缺乏自有品牌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自有品牌。在世界市场上也只是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仍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出口。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2.2.3 市场效应弱小

首先,中国企业多数跨国企业主要以第三世界为主,在欧美等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在经营方式上仅仅是依靠贸易出口,只是一味地“产品走出去”而不是“企业走出去”。其次,投资方向片面。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在技术、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方面投资不足,以致海外企业效益低下。

2.2.4 管理模式传统

中国企业虽是“走出国门”,但其管理模式并未随之改变。缺乏内在动力,提高管理水平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管理模式层级化,集权化等;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发展中失去灵活性,失去效率。

3 中国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相应措施

3.1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必选手段,这需要政府及企业自身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首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对国家研究机构进行改造,使其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鼓励扶持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最后,对非核心产业放手让跨国公司来投资,以股权形式迫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大R&D的投资力度。对企业自身而言,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R&D的投资力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国内外优势因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模仿、学习、吸收,进而转变为自身的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创立自有品牌

要快速建立品牌,收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过程中,部分企业拥有了这些品牌的终身使用权力,比如说汤姆逊、罗孚等;另一种是中国企业收购过来的跨国公司业务后,中国企业享用这些品牌3年的使用权。比如说,在联想收购IBM的个人PC的业务中,联想拥有IBM商标5年的使用权。随后根据不同的品牌采用不同的战略。只要我们善于采用和把握恰当的品牌战略,最终中国企业的品牌将立足于世界之林。

3.3 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

扩大市场规模,无论是市场范围还是市场份额都要力争最佳位置。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努力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企业的市场行为。此外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在国际市场上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效益。

3.4 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环境的特点,中国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摒弃“老大”的意识;秉着“老鹰重生”的精神,放弃光环和成就,放掉固有的管理模式,重新认识自身和竞争者。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形势,建立科学合理,多元良性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2]埃森哲.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R].2010, (11).

[3]陈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0,(3).

上一篇:韩国大学下一篇:电路电子技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