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2024-09-05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精选十篇)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新兴旅游形式,主要是以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题,以奇特自然、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特性吸引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产业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新景区经营模式,强化生态旅游开发与景区保护等管理,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1 生态旅游内涵及特点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 1 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 2 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 3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研究

3. 1 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 2 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 3 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 4 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进一步挖掘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明显、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生态旅游景区。其次,应该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全面的目标市场、客源群体进行分析,进而为生态旅游景区营销手段的制定提供合理的策略。最后,在生态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的具体制定上,应该进一步的拓展丰富。通过深入结合生态景区旅游客源目标市场,采取节庆引爆、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推广、制作网站推介、与旅行社协作开发以及区域联合发展等几种方式开展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

4 结 语

美国旅游网络经营模式 篇2

美国旅游网的经营策略是提供网上订购飞机票、饭店预定和汽车租赁服务等方面,同时还有各种旅游团、旅游方式的网上推销和预定。获利方式有所不同,除了有传统的通过访问率获利,还有提供网上交易的功能,提供网上展示服务来获得收益。同时在运作机制、网络广告、机票的购买与递送、优惠政策上都有具体的政策和实施方法。

美国旅游网站的建设是如何实现其经营策略的:

1、在信息内容上,有点、饭店、旅游线路等方面的信息,旅游的常识、注意事项、新闻等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以及各种优惠等等。

2、在服务功能方面,进行旅游信息的汇集、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检索和导航,特别是在线预定服务网站必备的个性化功能,通常的做法是访问者定义一个账户,便于实现相关功能。

3、获利方式,有吸引访问者,通过点击率获利的方式,另外还有提供网上交易,为旅游服务单位提供网上展示服务,收取服务费用,同时赞助商和伙伴关系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

4、运作机制,一些知名的旅游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实现在著名导航台上的独家链接,注重品牌合作,而且美国的许多预定服务提供商向中介服务网站投入大量广告,提供在线服务和回答客户咨询。机票的购买在线上只允许有信用卡来购买,避免恶意订购,安全性也有保障。至于优惠政策,这些旅游网站在提供大量旅游信息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酒店等地的折扣包括其中,另外,这样的网站有助于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计划,也解决了实际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投资旅游景区慎选经营模式 篇3

中国地域辽阔,河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大量人类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对社会资本的大开放,也给景区的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旅游景区究竟当怎样经营,武夷山模式可能是答案之一。

保护问题冲击景区开发

2002年中国大陆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根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旅游与旅行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报告预测,2004年中国的总体旅游直接或间接将创造5405.17万份工作,12736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GDP的10.2%。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远景目标,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00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0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1%。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景区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既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景区保护便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在中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近年来,关于泰山索道的争议、张家界百丈崖观光电梯的叫停、曲阜的水洗孔庙以及武当山遇真宫的失火等无不引起理论界和高级管理层的严重关注。

为此,去年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风景名胜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不能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监管的职责交给企业承担。

这个“极端”政策的出台,初衷是更好地保护景区,但显然将冲击到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其实,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经营体制。

三种模式孰优?

目前,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营体制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政府专营的管理经营模式,租赁、承包或卖断的模式以及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的模式。

“政府专营”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成立的机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实行财政统收统支。这种模式可能产生的弊病,首先是政府可能将景区作为摇钱树,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地区,根本不可能有余钱用来对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其次,经营管理上,由于所有者缺位,没有人对景区的经营效益负责。导致人浮于事,效益低下,或内部人吃光,或成为接待景区。

租赁、承包或卖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租赁或承包,政府可能不需要通过太多努力就可以收到比自己经营还要多的收入。通过卖断则可以一次性收到比较多的钱用于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一是可能导致国有资源价格低估。因为在租赁或卖断时,以什么标准作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容易导致灰箱操作使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名胜区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继承性。而承包经营者或者买断者可能不懂经营管理规律,缺少经营管理人才,缺少对景区历史的了解和对发展的前瞻性。对景区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开发,经营效益上的短期行为,导致对景区的严重破坏。第三,景区的经营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进行。只要有一个方面关系没有协调好,都可能导致经营失败。因此,承包或买断者作为个体的经营者协调能力有限,成功的例子很少。

武夷山经验可借镜

第三种模式,是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这种模式的做法是:景区以经营性资产作价,吸收其它经营成份,组成多元化经济成份的股份公司,用现代企业制度对景区进行经营。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分开。作为政府派出部门的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只负责制订景区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审批和资源保护监督实施的管理职能。而景区的游客服务、景点维护和市场营销则交由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来负责。这种模式为旅游开发和景区保护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制度保证。

同时,这种模式以专营权有偿出让的形式,有效地避免国有资源的流失。政府通过有偿出让专营权,既可以保证国家收入,又可以通过专营权的收回或出让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保证政府对景区的绝对控制。

以武夷山为例,1999年武夷山景区以国有的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占总股本的51%。吸收民营资本和内部职工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的49%。发起设立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景区管委会以营业收入的50%上缴政府作为景区特许经营权费,将景区的经营权交给公司。

这种模式也有利于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将景区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作为专司管理职能的管委会,将不必为经营效益操心,因而可以实行严格的管理。作为经营者,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在保护的前提下经营。

武夷山旅游公司成立后将所募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和开发闽北古窑遗址——遇林亭窑址。完成了景区因资金问题一直未能实施的规划,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3年公司拆资3个亿,进行武夷山世界遗产二期保护工程。包括:拆迁安置居民800多户、修环景区公路35公里、购买欧Ⅲ标准的环保观光车60部。项目建成后将根本上解除主景区内居民居住和过境车辆横穿主景区造成的污染问题。既提高了景区的安全性和旅游舒适度,也提高了景区的经营效益。(作者为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规制

多年来,中国旅游、建设、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主导"的大旗下,对旅游业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政策措施。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1985年到今年4月建设部审批了4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151处。2003年4月由建设部颁发《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核心景区编制核心景区专项保护规划。

国家自然保护区:林业局对国家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把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991年国家推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在全国选择12个地点发展度假旅游,希望推动中国旅游目的地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综合型目的地转型。

国家级旅游扶贫实验区:2000年在宁夏固原建设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实验区,使中国的旅游景区承担了独特的使命。但该政策推广面较小。

世界遗产: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申报成功28处世界遗产。但过度商业化与城市化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4

林业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原生态较强的资源, 也可以被开发为生态旅游基地。因其具有的原生态和神秘感, 对喜欢自然环境的游客更加具有吸引力。其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补充,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决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保护, 应当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对其进行管理, 在现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 使其能够可持续地运营和发展。

2 我国现有的林业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模式及问题

2.1 管理局统管的多种经营模式

在此种模式中, 政府只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不参与对生态旅游基地的经营管理, 附近的住户可以通过提供住宿或者餐饮等参与经营活动, 但都是在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经营, 因此, 周围参与住户的收入都归管理局进行统一分配。在此种管理模式, 参与者与基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都不高, 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性。

2.2 由保护开发管委会统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主要是由保护开发管委会成立的旅游公司负责, 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还是归保护开发管委会负责, 因此容易造成保护与经营之间的冲突, 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2.3 保护区管理局与企业垄断经营模式

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权以承包转让的方式交予旅游经营企业, 由企业负责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 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还是由保护区管理局负责, 保护区周边的住户可以在保护区的外围进行相应的经营活动。这种模式的问题就是承包转让的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 容易形成国有资源的浪费现象, 周围住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而且容易造成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不明, 对环境的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2.4 政府与企业垄断经营模式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 政府主管经营与管理, 并通过招商方式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营项目进行转让, 主要是吸纳投资公司的资金及经营收入对自然区的保护工作进行支持,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 非常容易造成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经营企业的分歧与矛盾, 不利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 优化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模式的原则

首先, 无论是哪种经营模式, 都应当将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将保护区的原生态的环境保护好, 才能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对自然区的保护工作职责不能动摇,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旅游公司负责, 但是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指导与监督工作, 可以采取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式对企业经营进行支持, 做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保护区环境保护的同时, 使生态旅游业能够健康发展。对与林业保护区内的资源, 要做好合理的分配与开发, 在允许较大客流量的地方, 可以开发开放式的旅游项目;对于不适合过度客流量的范围, 要限制游客的流量, 实行有条件地旅游项目, 以控制人员流量, 保护生态环境。在将经营管理权承包转让给旅游企业之后, 要充分考虑经营利益以及周围产业的经营状况, 不得将企业的利益转变为自然区保护工作的成本, 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持续发展。同时, 也要合理保护当地周边住户的经营活动, 因为他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可以使其给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从而自发地加入到对保护区环境的保护中来。

3.2 优化模式的措施

在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中, 管理部门要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模式的选择, 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 都应当做到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与利益共享,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做到社区参与模式的共同经营管理模式, 而作为管理部门, 一定要做好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监督工作, 使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4 结语

总之, 做好生态旅游产业的环保工作,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这也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总结创新, 并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 使林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业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针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问题, 分析了国内经营管理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模式建立的原则等, 为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方怀龙, 张东方, 玉宝, 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优化模式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13 (5)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5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及对转让问题的系统思考

作者:黎宏宝 点击:75

一、引言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主体部分,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旅游景区长期以

来的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由此而导致经营机制的不灵活,经

营市场化程度的不高。解决旅游景区管理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活化景区运营机

制,创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景区发展模式。

1997年,湖南黄龙洞风景名胜区向一家民营企业转让长达45年的景区经营权,首开国内旅游景

区经营权转让之先河。其在管理体制上的突破创新,加上后来的成功运作,给正在探索中的众多

景区带来了强大的“示范”作用。一时间,四川、安徽、贵州等众多省份竞相效仿,相继而动,纷

纷出让所属景区的经营权,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热潮。

二、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

在探索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方式和途径上,不同的旅游景区依据其地理区位的不同,资源等级的高

低,景区类型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强弱,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主导力量的大小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因“景”而异,探索、创新和发展了不同的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这些不同的转让模

式,反映了景区体制改革的方向,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政府兴旅富民的愿望,激

活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具有鲜活、强劲的生命力。我们按照转让后民营企业、社会资金

参与景区经营的程度和力度,将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分为项目特许经营、股份制合作经营(包

上市和非上市)、整理租赁共3种,分别从模式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适用条件、成功案例等

四个方面对每一种转让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我们相信系统的归纳、总结这些成功的转让模式,将对更多景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政府和开发商的决策选择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

也有利于这些模式在理论上进一步创新,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系统分析表

三、对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的系统思考

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景区经营权转让一向是较为敏感的话题。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澄清景区产权的相关法律概念,为景区经营权转让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其次

在坚持部分特殊景区国有国营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肯定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对传统景区管理体

制的变革与创新;最后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规范景区经营主体,量化转让合同,从而保障景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1、政府或景区管理机构只拥有景区财产权,并不拥有景区财产所有权,景区经营权的转让与

保持景区所有权国家、集体所有并不矛盾。产权是财产的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我国景区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它是一种国有资产。而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或景区管理机构

拥有的只是与景区财产所有权有关的景区财产权,包括经营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权利,代表国

家进行景区日常管理。地方政府或景区管理机构转让景区经营权只是在自身拥有景区财产权的权

利范围内,将其中的景区经营权有期限、有条件、有偿地让渡给企业。它是景区进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的一种手段。这与现行各种法律法规中规定的风景名胜资源、文物、森林、建筑、水利等资源属于国家、集体所有并不矛盾。

2、旅游景区作为特殊的国有资产,一定程度上有义务有责任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景区

资源具有垄断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是特殊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产,景区管理机构

有责任有义务根据景区发展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促进景区资产的保值、增值。这

种经营方式既可以是景区自己直接经营,也可以是有条件、有期限的全部或部分转让景区经营权,通过资源优势与资本优势的有效对接,实现国有景区的保值增值。

3、发展是硬道理。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下,在坚持资源国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保持生态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旅游景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探索、创新促进景区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新方法、新途径。况且,景区经营权转让给企业,景区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与消费,属于资源利用型消费。这些资源性资产既不发生所有权转变,也不发生空间转移,其内在的价值不但没有减少,相反却由于旅游业的开发,使得可进入性增强、观赏条件有所改善,相应附加服务的配套得以不断完善,实现了景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景区经营权能否出让,出让到何种程度,应该区分不同景区区别对待。我们强调,对于以保护为首要目的,具备世界级乃至国家级、同时又具有显著惟一性特征的景区(如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地质公园等),应该坚持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不能整体出让景区经营权。即使考虑到旅游发展的需要,也只能是部分经营性项目(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的特许经营或在坚持国有股占主体下的股份合作经营。而对于不以保护为首要目的,惟一性不显著的景区,可以在法律框架下整体出让景区经营权。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6

摘 要 三门县于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近年来,新发展油茶林超过666.67万hm2。油茶虽是高效的油料树种,但新造油茶林生产缓慢,林地空阔易滋生杂草,前期管理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如何通过油茶幼林复合经营,弥补油茶幼林前期无产出,初投产效益低,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油茶;山稻;马铃薯;复合经营;套种

中图分类号:S794.4;S511;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

1 实施内容和成效

1.1 实施内容

2015年1月,在亭旁镇百两岗村油茶幼林基地,建立油茶与马铃薯套种示范基地3.33 hm2;2015年6月,在油茶与马铃薯套种基地轮作套种山稻0.67 hm2,大豆2.67 hm2;同时建立油茶与山稻套种示范基地1.33 hm2。

1.2 实施成效

油茶幼林生长量:2015年1月8日对试验区块4.67 hm2油茶幼林生长状况作全面调查,选定样地4个,并对油茶进行定株测量油茶树高、分枝数、冠幅等。2015年11月20日,进行试验结果测定。

油茶幼林通过近1 a的项目实施和基地管理,套种油茶生长量明显高于未套种的油茶,并以油茶、马铃薯和山稻轮作套种效果最显著。

2 完成项目的关键技术

2.1 油茶种植

油茶品种主要采用经国家审定的长林系列品种,即长林3、4、23、27、40、53、166、21号等,5个以上品系混合种植,株行距2 m×3 m,每667 m2栽种110株左右。

2.2 马铃薯套种

选地:地形平缓,坡度小于15°,土层深30 cm以上。整地:距幼树50 cm,按行距50 cm、垄高20 cm起垄,以免伤及幼树根系。垄起好后,在垄的顶部开好1条深10~15 cm播种沟。选种:选适合山地种植的马铃薯,以耐旱、株型紧凑、结薯集中、薯块较大、市场好销、抗病虫的早中熟品种为宜,如克新1号、早大白。播种:采取露地,按株距20 cm播种,时间在1月上中旬,能充分利用3-4月的凉爽气候条件,满足马铃薯的出苗及生长发育的温、湿度需要。病虫害防治:3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用吡虫啉+47%乐斯本1 500倍液+菌毒清喷药1~2次进行综合防治。

2.3 山稻套种

选种:山稻品种繁多,选择适宜本省气候山地种植品种。本次试验采用的是浙江武义百灵谷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林科院山稻研究团队共同筛选出的山稻品种-百灵谷18号。整地:利用油茶幼林梯型水平带,顺水平带方向在播种前整理、清理林地,要求带内无杂草柴灌。施底肥:结合全面整地进行,一次施腐熟的农家肥1 000 kg/667 m2。播种: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采取挖穴点种或带状种植,挖穴要浅3~5 cm,株行距40×40 cm,每穴播10粒左右,667 m2播种量1 kg。覆土要薄,以不见种子即可,播种穴离植株四周50 cm以上。除杂草:在山稻三叶期、分蘖期后,视杂草滋长情况人工除草。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1]。

2.4 大豆套种

选种:选择株型较矮、耐旱耐瘠、吸肥吸水能力不大、生长期短、抗性和丰产性好品种,华夏5号。播种:大豆与茶苗的间距要保持50 cm以上,行距50 cm,窝距10~15 cm,深度3~5 cm,每窝播3~4粒,667 m2播种量2.5 kg。时间在马铃薯采收后,为6月中旬播种。施肥:每667 m2施过磷酸钙15~25 kg,草木灰15~25 kg,以提高大豆根瘤的固氮能力。采收:收获时注意不要伤及茶树,收割后,大豆秸秆回田。

3 存在问题及推广打算

3.1 存在问题

病虫害防治:山稻种植萌芽期,部分地块受蝼蛄等地下昆虫危害严重。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试验基地为熟地,原先种植过农作物,有害生物残留。采取措施为,将麦麸5 kg炒香,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 g对水将毒饵拌潮,每667 m2用毒饵2 kg撒在地里。

受台风影响,山稻全面倒伏。9月24日,基地查看项目进展情况,山稻已生成至1.2 m高度,长势喜人。9月30日,受台风“杜鹃”影响,山稻损失严重。在今后山稻种植时,沿海台风频发地区,更要做好种植地段选择,避免风口等位置。继续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山稻抗倒伏影响。

低山丘陵地区,尤其是周边无水稻种植的地方,要加强对鸟害的预防。本次试验项目采取的措施为,细竹竿+易拉罐+飘带模式,借助自然风力,发声舞动,以达到驱鸟效果[2]。

3.2 推广打算

油茶幼林套种马铃薯、大豆技术较为成熟,结合三门县油茶新造林加大推广力度。

油茶林套种山稻,进一步实施试验,选取新开生地,动员油茶种植大户,展开种植,优化套种技术。

4 结语

油茶幼林的抚育管理和改进对发展油茶产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油茶造林后及时抚育管理,采用改进技术,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油茶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是保证造林成活和早实丰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苏莲花.油茶育苗与栽培技术[J].热带林业,2006,34(4):35-37.

[2]严邦祥,刘卫荣,陈祖海,等.浙南山区油茶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08-209.

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研究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旅游便成为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关于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资金不足、机构体制不完善、经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原因。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便影响了旅游业的宏观发展。

一、旅游景区开发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 旅游景区的概念

旅游景区分主要为四类旅游景区,分别是自然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社会类旅游景区和人文类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类旅游景区以山川河流为代表;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以现代公园为代表;社会类旅游景区主要代表有农业旅游景区、军事旅游景区等等;人文类旅游景区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代表。

2. 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趋势

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量的扩增、质量的巩固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这三种发展趋势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而越愈激烈的。从旅游企业的角度考虑,旅游景区的选择上的多样性、质量上的保障性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性是旅游景区赖于生存的根本。

二、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类别与措施

1. 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类别

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类别主要分为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和市场化经营模式两类。

(1)国家直接经营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就是整个景区的管理措施、保护措施和经费支出等等都由国家财政负责和承担,当然景区的收入也归纳于国家,例如门票的收入。

国家直接经营模式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是在人文景区和社会景区上,这种经营模式在目前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例如: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地下资源等等。但这种经营模式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例如:景区经济效益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上是因为景区经营者受制于国家而不能得到相应的权力,没有权力在对景区管理上便滋生了对工作不积极的态度,因此工作上的散漫直接导致了在管理上、经济效益上得不到好的体现。又如:相关部门与国家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旅游景区归根结底是属于国家的,但是景区所在省、市、县的相关部门间接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市场化经营模式

市场化经营模式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把旅游景区当作一项产业看待,并把它当作独立的主体推向于市场。

市场化经营模式分两类,一类是招商引资,另一类是企业垄断。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企业垄断,它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旅游景区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在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层面上便缺乏考量。所以市场经营模式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企业职能、产权能够合理分配的基础上把景区的环境建设搞好,让旅游景区在商业化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形象。

2. 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改善措施

面对旅游景区经营模式中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和市场化经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措施,让旅游景区经营模式日益完善是有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主要从“加强对旅游景区的保护”、“改善管理体系”、“合理分配旅游景区资源”和“开放性经营模式”四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论述。

(1)加强对旅游景区的保护

由于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法律上所规定的条款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施行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让旅游资源悄悄地流失。面对这一严重性问题,加强对旅游景区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让旅游景区在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同时不至于导致资源的流失。

(2)改善管理体系

旅游景区的产权属于国家,国家理应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实质性的改善,做到对其产权的统一化管理,例如土地使用权、旅游景区资源使用权的转让、旅游景区规划的审批等等。但管理体系光从这一小方面改善是完全不够的,另外在对建设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机构上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善。比如设定相关的领导权、监督管理权、旅游景区开发决策权等等。改善管理体系可以让旅游景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至于让旅游景区在管理层面上导致系统瘫痪。

(3)合理分配旅游景区资源

合理分配旅游资源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清旅游观景资源,二是分清旅游经营资源。

(4)开放性经营模式

开放性经营模式主要体现在“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策略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中一些闻名的旅游景点的游客更是突破了百万人次的势头。面对这种场面壮观的“旅游热”现象,有些景点没有趁热打铁进行门票的涨价,而是做出了“景区免费开放日”的决策,比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从某种意义层面上来讲,开放性经营模式可能会导致经济效益上的损失,但从整个旅游景区未来发展与建设方面考虑,是非常值得推从的一种经营模式。

三、结语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8

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旅游景区模式的特征

1.上市公司对旅游景区实行垄断性经营

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把景区经营权委托给一家上市公司。由于门票对享有旅游公共资源具有排他性, 因此垄断门票经营也就是垄断了景区的经营。上市公司在经营中比一般企业更为规范、透明, 符合开发公共旅游资源接受公众监督的要求, 有利于约束企业的行为。另外, 上市公司能够拓宽融资渠道, 为景区的深度开发、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2.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名义上分离

这种模式如果规范操作, 景区的所有权 (国家) 与经营权 (企业) 应是分离的———景区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 上市公司负责景区开发和经营。但实际上, 景区管理机构的监督职能被弱化, 所有权与经营权只是名义上分离, 原因在于这种特殊的委托-代理模式———委托人是景区管理机构, 代理人是国有控股企业改造的上市公司, 而上市公司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景区管理机构, 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自己委托自己代理, 自己监督自己, 因此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只是名义上分离。

3.景区管理机构高度集权

上市公司经营的景区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区资源品质高、影响大, 景区管理涉及各个政府部门, 协调管理难度较大。景区管理机构高度集权有利于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和领导。如黄山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黄山市市长兼任, 可对景区内的旅游、环保、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公安、工商进行统一管理。景区管理机构的高度权威性和高度集权性, 防止了多头领导、责任不清现象。但是管理机构负责人一般都兼任上市公司的重要领导, 过度集权增加了决策失误的风险。

4.景区内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同时存在

景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大多是政府官员, 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书记、主任由峨眉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兼任;黄山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黄山市旅游局局长兼任。同时管委会领导又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等重要职务, 负责公司的决策、经营。可以说, 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是政府经营企业的变形。

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旅游景区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 虽然为景区的深度开发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这种模式除了与其他国有上市公司共有的资源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链冗长、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之外, 还存在其独特的问题。

1.公司经营的逐利性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

上市公司在为景区发展筹集资金的同时, 也对自身的成长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司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 在经营中必须考虑盈利性, 如投资效益显著的项目、过度开发等;而景区管理则是以保护景区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景区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完整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 要求在开发景区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景区的保护, 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但保护景区投资大、收效慢, 上市公司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很可能会牺牲长远利益, 对景区进行破坏性和掠夺性开发。

2.管理权对经营权的制约失衡, 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这种失衡的根源在于景区管委会与景区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行使所有者职能, 是委托人;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代理人, 负责经营景区。国有全资的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 (属于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 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是最终控制人, 其他四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相比差距较大, 对景区经营决策的影响力很小。这种委托-代理其实就是自己委托、自己代理, 景区管理机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自己监督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追求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下, 景区管理机构应有的监督职能就会被削弱, 管理权受到经营权的挤压, 逐步被弱化, 甚至被悬置。这种管理机构主导下的经营模式, 在景区发展与保护方面所造成的监督和约束失效, 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相悖。

3.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存在法律风险

景区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景区管理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权利义务也都明确:一个是管理监督, 一个是开发经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模式却是“政企不分开, 管理不科学”。景区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景区的管理职能, 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实际决策人, 拥有控制权, 是政府变相经营企业。《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 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由此可看出, 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与现行的景区管理法规相悖。另外, 景区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不符合公司法、《上市公司准则》等相关规定。因此, 这种模式存在法律上的风险。

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还缺乏专门性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应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 而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还要受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景区资源的公共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与上市公司的营利性经营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现实中又缺乏针对景区上市公司管理的法律法规对这一特殊的经营模式进行约束, 因此保护景区资源就很难在法律上得到保障, 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4.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为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

由国有上市公司对景区进行垄断性经营, 景区管理机构 (代表政府) 又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在委托-代理模式中的监督与被监督失效后, 当景区管理机构作为政府予以领导时, 可能会动用公司的资源进行景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维持景区非盈利项目的运转, 损害中小股民的利益;当景区管理机构作为企业予以领导时, 为了追求利润, 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国家的利益转移给企业,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改进国有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旅游景区模式的建议

集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于一身, 景区管理机构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致使景区经营公司缺乏保护资源方面的监督。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仅限于对财务问题的监督, 这种过分关注经营业绩, 以财务指标衡量景区效益的做法, 会促使公司在经营中更加注重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再加上景区管理机构监督职能弱化, 后果只能是上市公司对景区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这种经营模式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改进:

1.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在目前无法完全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 可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 形成三方力量的制衡。第三方监督不论是民间的, 还是官方的, 都要拥有对景区管理机构和上市公司的监督权。第三方监督者的目标主要是保护资源, 一是定期对管理机构和上市公司利用景区资源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及时向国家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二是考核其在保护景区资源方面作出的贡献, 如景区环境质量、项目建设的影响、景区资源的特征数据等。景区项目建设必须经景区管理机构和第三方监督者同意才可实施, 有一方反对, 该项目即视为被否决。第三方监督者不应隶属于当地政府部门, 而直接由国家级管理部门领导, 与地方政府不存在业务和利益上的关系, 且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的主要目的, 就是消除景区管理机构“唯我独尊”的现象, 强化其监督意识, 与第三方监督者共同实施对上市公司经营、开发行为的监督。

2.强化景区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

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 主要是提升监事会的职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一是要增加监事会人数, 新增加的监事会人员应由环保或资源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 以加大对项目建设评估和资源开发保护的监督力度;二是要保障独立董事充分发挥“独立”的作用;三是要对监事会人员和独立董事进行保护资源方面的培训, 使其重视对公司开发景区资源的项目建设的监督, 防止景区资源被破坏或流失。

3.加快专项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景区经营具有特殊性, 因此有些法律法规对于景区上市公司不完全适用, 而当前又没有专门的针对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景区上市公司一方面有法难依, 另一方面却无专门法可依。因此有关开发旅游资源、景区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加快。应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解决。对公共景区的性质、管理体制、产权管理、资源管理、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职责等问题进行规范, 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对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 应尽快形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要制定专门法律法规, 界定景区管理机构、景区上市公司、第三方监督者之间的职责、权限, 明确第三方监督者的独立地位, 赋予其充分的监督、批评权, 为其顺利实施监督职责提供法律依据。还要建立对景区环境评价、项目建设影响的追究机制, 加强事后监督。另外, 针对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的制度安排与《风景名胜区条例》的部分规定有冲突, 专门法应当对此作出规定, 以消除上市公司垄断经营景区模式的法律风险。

4.处理好景区与社区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篇9

1 经营模式

1.1 传统模式

1.1.1 珠江三角洲低洼地势的基-塘模式

主要是由于其地势低洼以及洪涝灾害形成的常年积水, 当地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自然条件, 将低洼地势容易发生洪涝的地点挖成池塘并将淤泥打捞出来堆成基后, 在池塘中养鱼, 在基上种植一些甘蔗、桑树和果树等, 在桑叶上养殖一些蚕, 然后将桑叶、蚕的粪便、蔗叶等作为鱼的饲料, 池塘中的淤泥再作为基上树木的肥料, 形成互养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1.1.2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的田-塘模式

主要也是由于地势比较低平且洪涝灾害严重, 当地农民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积水的地方挖鱼塘种植水生经济农作物, 并且在鱼塘里养鱼养鸭子, 将稍高的地方筑成田地, 在田地里种植粮食、棉花、果树以及饲料作物, 形成互养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1]。

1.1.3 海拔比较大导致气候垂直变化也较大的山区模式

当地农民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不同气候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果树、茶叶等, 在有溪水、河谷等地养鱼养鸭, 在地势低平的地方种植粮食作物, 形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互养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1.1.4 将农民住宅庭院里的土地合理利用的庭院经济模式主要是将院子里的空地、阳台、屋顶等地方科学合

理的利用起来, 进行养殖、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等。

1.1.5 北京留民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世界有名的生态农业新村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的农业生态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秸秆、米糠、麸皮等作为饲养禽畜的饲料, 再将禽畜的粪便和少部分秸秆用作沼气池的燃料, 产生出的沼气用作生产、生活的能源, 最后再将沼气池中的废渣当作肥料运输回农田和鱼塘, 形成了清洁生产的农业生态生产模式。

1.1.6 水田农业模式

主要是在水田中种植水稻并且在田中养鱼养萍, 形成鱼、田互养的农渔业生态生产模式。

1.1.7 以广西等南方地区为代表的甘蔗产区的田农业模式

主要是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等经济作物, 在甘蔗生长后期种植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 对光热进行科学合理的高效利用, 形成田农业生态生产模式。

1.1.8 果园农业模式

主要是将果树、大豆、菌类有机地进行种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土地利用空间。例如在葡萄种植园里种植大豆、黄瓜、养蜂, 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提高经济效益, 原因是大豆的根系、落叶等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黄瓜的苗分泌出的葫芦素等化学物质可以抑制一些葡萄的病虫害, 蜜蜂在采蜜时可以授粉, 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增加了经济效益, 进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果园农业生产模式。

1.2 新型模式

1.2.1 四位一体农业生态模式

主要是由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而来的。是将太阳能、沼气作为能源, 在全封闭的状态下, 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并且将种植物与禽畜有机相结合, 利用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形成新型的四位一体农业生态模式[2]。

1.2.2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缺水的问题。在每一个农户的院子里建造一个沼气池、蓄水池、猪暖圈、看营房和一片果园, 将厕所、沼气池、猪暖圈统一集合起来在下面修建沼气池, 此外在猪暖圈的上层可以养鸡、鸭、鹅等。

2 分析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食品安全是我国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 生态农业生产出的产品是生态绿色产品, 将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为生态农业的市场经济带来更多的利润效益。

世界资源的日益匮乏, 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在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利用科学技术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 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 形成无污染的新型农业生态经济形式,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3]。

将会对生态农业的技术与应用进行推广, 生态农业符合现代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推广生态农业的技术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落后的难题, 也增加了我国农作物与农产品的产量, 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促进实现全面新农村的计划法案。

3 结束语

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到来, 人们逐渐对环保有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农业将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便实现世界能源节约, 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4) :2809-2812.

[2]庄硕.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1) :12507-12508, 12518.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篇10

“5513”措施, 即重点推广奶牛中草药保健和治疗技术, 抓好防、检、治、繁、监5项工作;奶牛小区实行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榨乳、统一售奶和分户饲养“五统一分”经营管理模式;全场13个现代化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全部达到绿色养殖标准。牧场利用20.64万亩的天然草原资源, 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奶牛饲养管理方式。严格奶牛饲料准入制度, 利用微生物制剂对奶牛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打造绿色养殖基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饲料、养殖和食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 和平牧场强化绿色食品的生产工作。首先, 制定科学、绿色大农业生产规划, 用强硬的安全生产措施和指标约束规划的实施, 将农垦农业企业的愿景确定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农牧企业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其次, 积极探索, 将饲料、养殖和食品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内循环的全产业链生态经营模式, 通过生产绿色玉米饲料、绿色青贮饲料、有机苜蓿和有机饲草, 购入标准合格的饲料, 使用无毒、无抗的药物医治患畜, 使养殖业全方位环保, 让整个生产过程可追溯、可控制, 最后生产出让百姓放心的绿色、安全食品。

1 以生态标准为定位, 生产低成本安全饲料

和平牧场奶牛业的饲料除浓缩料外, 玉米、苜蓿、饲草以及青贮 (黄贮) 全部是本场生产。多年来为了打造绿色、环保、高效和生态的饲料品牌, 聘请多名农垦科学院和八一农大动物营养学家来场技术辅导, 建立一支由研究生、大学生、畜牧师和农艺师组成的科研团队, 按照生态标准, 严格玉米、苜蓿种植、灭草、灭虫、灭菌和施肥等生产环节农药的使用标准, 充分利用培肥地力资金, 提倡和鼓励施用有机农家粪肥, 从源头上把控饲料和饲草质量。由畜牧科兽医防疫站负责, 加大对生猪、鸡、鸭和鹅等禽类的饲养管理力度。强化对兽药店和饲料店的进货渠道、进货标准和销售价格的管控, 加大危害性添加剂-抗生素替代品的试用与研究, 关注市场, 引进不同品种的无抗饲料与无抗药品, 确保畜禽产品无公害。高标准、大投入、严管理, 使牧场畜禽产品呈现出生态环保、低成本、高效益和少污染的显著效果。

2 以生态安全为导向, 发展环境友好养殖

安全放心的食品深受消费者的亲睐, 生产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农垦农业企业经营的一贯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牧场在养殖户畜禽饲养管理培训中增加了“动物福利”的内容, 为动物提供与其同类共居, 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等与其自然本性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动物在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 严格按照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 防止动物制品的检验指标出现问题, 影响肉食品的出口。大力发展奶牛、生猪和畜禽养殖是黑龙江垦区“强场富民”的重大举措。本着环境友好型的原则解决环保问题, 奶牛养殖小区、猪场位址远离人群, 加大粪肥的利用率, 强化养殖场主要的污染源粪污的处理, 将干粪用于生产有机肥, 为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苜蓿提供肥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做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加大环保投入, 通过组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开展“合作社+农户+服务”的形式, 科学地利用化粪池推进有机肥的使用, 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业。

3 以生态文明为目标, 生产安全放心食品

鉴于国内个别品牌奶制品和幼儿食品造成的负面影响, 和平牧场在饲草、饲料种植、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管控, 制定并与畜禽养殖户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与畜禽产品经营户签订《畜禽产品经营承诺书》, 在制度的约束下生产出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

鲜奶是生产乳制品的原料, 为向乳制品厂家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鲜奶, 牧场首先废除人工榨乳、检质、检斤和进灌的传统榨乳方法, 改变为每天检质、机械榨乳和管道进灌的先进模式, 减少了污染途径。

为确保畜产品安全和牧场畜牧业安全稳定发展, 畜牧科重点加强兽药经销和使用环节的清查工作, 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兽药店和饲料店进行严查, 发现假药、劣药一律收缴销毁, 并依法对经营和使用单位实施处罚, 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兽药经营许可证》。牧场在2011年设立饲料准入制度, 所有牧场经营销售的饲料都必须到畜牧科登记备案, 要求饲料经营户每批次都必须有进货单和无三聚氰胺检测报告。通过每年一次的饲料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整治活动, 提高了牧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水平和饲料市场环境。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根据农业部《2010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黑龙江省相关文件要求, 严格掌控生鲜乳出售关口, 以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为检查重点的生鲜乳抽检工作, 每天对泌乳牛所产鲜奶进行检测, 发现不合格鲜奶禁止销售。进一步规范生鲜乳生产和销售流程, 为地区乳业乳制品无公害尽一份力量。

上一篇:清晰定位下一篇:分布式风力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