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教学模式

2024-07-09

绿色化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绿色化教学模式 篇1

一、高校化学实验的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包括有机、无机、物化、分析和环境检测和分析等学科的实验, 不可避免地排放着各种废液和废物, 现在随着学生的扩招, 学生实验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因而实验中消耗的试剂和药品也大大增加, 相应地,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物也在大大增加。但高校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实验试剂和药品种类繁多, 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用到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可达上百种之多, 如果有的学生能读到硕士和博士时, 接触的试剂和药品就更多了;另外, 高校化学实验的废液和废物中的组成成分复杂, 分离提纯的难度很大, 因而, 高校化学实验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因此,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不但伤害着学生的身体, 而且也污染着学校周边的环境。同时, 很多高校的实验室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连, 污染物将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 最后会流入河中或进入土壤中, 这样, 污染的水将影响灌溉到的农作物或饮用水, 对环境和人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 除了化学实验污染物单独处理和排出外, 加强化学实验改进, 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作为高校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遵照绿色化学的原则, 从各方面不断地改进各种实验, 为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行不懈地努力。

二、减少化学实验中的试剂用量, 用微型实验代替常量实验

现在很多大学实验大部分都是采用常量试剂进行实验, 所用液体试剂动不动就是几十毫升, 固体药品用量动不动就是十几克, 并且, 作为大学教学实验, 做完实验后, 一般是不进行试剂回收的, 都是作为废液倒入废液池, 甚至直接倒入下水道, 例如, 在有机实验中的1-溴丁烷的制备中, 有的实验教材中, 要求用到的试剂的量为12m L浓硫酸、8m L正丁醇和10克溴化钠。又如, 在有的高分子实验教材中, 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中,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用量就要40m L, 在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中, 溶剂甲苯的用量就要76m L, 以上有机和高分子实验中的试剂和药品的用量都很大, 不但浓硫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苯本身是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副产物。微型实验的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 它能有效减少试剂用量, 降低实验排废量, 减少环境污染, 缩短实验时间, 而且安全可靠。因此, 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的情况下, 我们将上面的实验试剂和药品减少, 采用微型实验, 实际证明, 我们的改进, 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 而且实现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绿色化学实验。

三、改进实验方案, 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试剂和药品

1998年, Anastas等[3]针对绿色化学提出了12原则, 其中之一是在合成方法中尽量不使用和不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在满足教学要求和保证实验效果的情况下, 可以将使用有毒试剂和药品的传统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试剂和药品的使用。例如, 在高分子实验中, 大部分是选用酮以及苯或甲苯等有毒物质为溶剂来做溶液聚合实验, 为了减少实验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们将溶液聚合改成以水为溶剂的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又如,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 在燃烧热测定实验, 传统实验中是用有毒的萘作为实验药品, 可以用无毒的蔗糖代替萘作为待测物;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摩尔质量实验中, 也可用无毒的水-蔗糖体系取代传统的有毒环己烷-萘实验体系[4,5]。通过上面的用无毒物质代替传统的有毒试剂和药品进行实验, 不但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而且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四、精选实验内容, 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具有连续性

设计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环境毒性的化学品是绿色化学的原则之一[3]。本着此原则, 在选择实验内容时, 我们可以选择前后实验的连续性, 即用前一个实验的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 这样就高效利用了反应产品, 相应地减少了化学药品的浪费, 节省了实验成本。例如, 在高分子实验中, 可以把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和聚乙烯醇的制备两个实验安排为相邻的两个实验, 因为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的产物可以用来作为实验聚乙烯醇制备的原料;在进行凝胶渗透色谱 (GPC) 测量聚合物分子量的实验中, 可以用学生由聚合物制备实验中制得的聚合物作为样品进行测试, 这样就不需购买实验样品, 达到绿色化学的目的;又如在有机实验中, 可以把对氨基苯磺酸的制备和甲基橙的制备连续安排, 因为上一实验制备的对氨基苯磺酸可以作为下一实验甲基橙制备的原料。

五、结论

绿色化学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 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实验使用化学药品的基本原则为拒绝使用危害品原则 (reject) 、减量使用原则 (reduce) 、循环使用原则 (recycle) 、重新使用原则 (reuse) , 极大地减少或消除了实验室的“三废”, 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或无污染, 以实现绿色化学要求尽可能少的负作用的理想和目标, 是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 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重要途径[4]。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只要本着绿色化学的原则, 对各实验深入探究, 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措施和方法,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总之, 将绿色化学教育纳入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内容, 把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之中, 对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在大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阐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特点, 分析了高校化学实验的现状, 并对如何将绿色化学的原则、特点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 推动大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实验,实验教学,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关头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2) :79-80.

[2]蔡卫权, 程蓓, 张光旭, 等.绿色化学原则在发展[J].化学进展, 2009, 21 (10) :2001-2008.

[3]Anas t as P T, Warner J C.Green Che mistr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Inc., 1998:11-56.

[4]罗青枝, 郭子成, 杨久义, 等.改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增强学生绿色化学理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9, (29) :80.

绿色化教学模式 篇2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业、农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众所周知的是,20世纪初,工业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的污染,因为人类的通性是先顾及眼前的利益,在这种发展形势及人类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的环境在后的今天环境意料之中的恶化了,所以绿色化学理念应运而生。如何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如何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本文将对绿色化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途径进行综述。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化学;渗透途径

一、绿色化学的产生背景

20多年前,传统的化学化工作为生产主力,秉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发展了多年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传统的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已无法承受沉重的环保费用,这需要国家大力研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工具。因此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人类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绿色化学作为环境友好化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对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特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使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者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按照绿色生产的原则,具有的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2)操作反应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提高原料利用率,使所有原料在反应中都被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对环境有保护作用、对社区安全的和对人体健康的产品。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绿色化学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绿色化学的特点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哪些途径?在化学课程中绿色化学理念怎样得到渗透?针对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在本文中,将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课程的.布置安排及课下习题等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绿色化学教学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化学也是,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确把握,在课堂上将绿色化学理念穿插到每个知识点中。课上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现在大气、土壤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让他们对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问题有更生活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环保问题,并将社会问题与日常知识点集合起来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二)以“课上常提问,课下勤思考”的方式开展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的认识,课上对学生提出化学相关的、生活化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解决,无论是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求助亲友的方式,目的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上出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购买无磷洗衣粉?为什么农业部禁止使用敌敌畏,BBT等仿效优越的农药?日常生活中的废电池该如何让处理?第二节课再公布答案。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基本可以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到许多前言东西,熟练掌握查阅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从生活琐事中获得化学知识,了解使用无毒无害制剂,平常注意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用所学知识来为保护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验课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日常实验课程必不可少,实验的重要性包括(1)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印象深刻,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2)反应物是实验必需品,教导学生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无毒无污染,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3)反应过程可能会产生废气或者废料,进而造成的较严重的污染,这时候可对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进行更为环保的实验设计,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甚至是并未环境改造做出努力(4)实验尽量避免大型实验,一方面可节约实验药品,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污染。

四、总结

环境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作为最有效的方法,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才能够取得持久进步。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及课外时间中将绿色化学的观念慢慢渗透,可以通过组织绿色化学知识点答题赛、绿色化学主题征文或者传统工业利与弊的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走在时代前沿为祖国的花朵引导方向,掌握更多的绿色化学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为我国环境改善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田淑珍.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15(4):36-38

绿色化改进,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观。绿色化学旨在减少化学用品在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体现。本文我将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出发,探究绿色化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实验设计

要想避免或减少化学实验过程中三废的产生,我们必须坚持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现实验药品剂量、催化剂使用的最佳配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针对已有的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学的改造。在实验设计阶段,尽量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与催化剂,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药品和仪器的浪费与损耗。

例如,在乙烯制备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材中采用体积比为3:1的硫酸和无水乙醇进行制备实验。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醇会发生炭化,并产生黑色炭渣,导致实验后的烧瓶难以清洗。同时,该实验效率较低,往往需要消耗过量的乙醇,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对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使用浓磷酸与浓硫酸的混合物来代替浓硫酸,通过反复的实验对比和分析,得到了该实验的最佳配合比:浓硫酸、浓磷酸、乙醇的体积比为2.3:0.7:1。当然,此类的创新设计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敢于突破传统和思维限制,更需要大胆的革新。

通过以上的优化设计,乙烯的制备实验效率更高,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整个实验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学生们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态度也得到改善。

二、改进实验装置

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推广,很多教师在实验装置的改进上苦下功夫,提出了微型化實验、组合式实验、封闭式实验等绿色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原本那些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无毒化处理,甚至可以为下一个实验继续使用,从而实现了绿色实验的目标。

例如,在氯气的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中,我将制备过程与性质探究过程进行了融合处理,实现了这两者的一体化。首先,在氯气的制取上,我们采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加热试验。然后,将生成的氯气依次通过浓硫酸→干燥有色布条→湿润有色布条→CCl4和KI溶液→集气瓶→NaOH溶液。最后,在实验装置的连接上,必须实现检验其密封性,保证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在连接顺序的制定上,必须严格按照制备、性质探究、尾气处理的顺序实施。切忌为了一体化实验而强加装置,必须保证组合式实验的可行性。甲中浓硫酸的设置是为了排除水分对氯气的强氧化性质探究的影响、乙丙的干湿顺序而是为了保证实验的对比性、丁中CCl4和KI溶液则是为了探究氯气置换碘的现象、戊则是起到搜集氯气的作用、己则是为了进行尾气处理工作,避免氯气的泄漏。

通过上述组合式实验装置的设计,既节省了实验时间、药品,实现了氯气制备实验的绿色环保性,还实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若是在传统的氯气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四到五个分步实验,难免会产生氯气的泄漏和资源的浪费。

三、规范实验操作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现绿色实验的关键环节,是拒绝药品浪费和实验污染的有效措施。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实验,操作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因此,要想实现绿色化学实验,必须严把细节关,严格控制因为操作过程不当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损耗。

例如,在酒精灯的使用上,必须使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可以减少加热时间、提高加热效率。同时,还考虑到内焰加热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玻璃仪器因为受热不均而导致损坏。因此,在加热宽底器皿时,需要妥善使用石棉网,必要时可以选择采用水浴加热的形式。在托盘天平的使用上,利用镊子拿取砝码,在天平的物盘事先铺设滤纸,减少测量过程的损耗。在漏斗过滤液体的操作上,保证滤纸的“一贴、二低、三靠”,从而提高过滤效率。在气体制备实验中,必须实现检验装置气密性,保证实验气体不外泄。尤其是在高污染及有毒物质实验中,务必保证装置气密性,并做好尾气收集与处理工作。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药品剂量做到严格控制,既保证不浪费,又要保证实验现象的明显。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务必将实验产物倒入指定容器,对强酸强碱进行处理后再倾倒。如果有可能,尽量将实验产物进行回收利用。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繁多,我们的操作规范性渗透必须坚持不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不仅可以实现化学知识的渗透教育,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和绿色意识。

【参考文献】

[1] 常东红.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分析[J]. 考试周刊,2013(96).

[2] 刘焕成、付金堂.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实施[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

高职教学改革的“绿色化”转变 篇4

教学改革应当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应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和思考高职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和地位,重新判断和评价教学改革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以新视角、新方法引领高职教育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1.1 回归事物的本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原极创新思维中讲到,回归事物的本源是最简单有效的创新方法,而高职教育教学的本源就是切实把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早已做了明确阐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上述的特征基本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明确了定位,同时也确立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1.2 立足现状,分析问题寻找出路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目标。那么,随着这个标准的制定和改变,我们真实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们又该以什么方向去适应这些改变呢?我们先来观察以下数据图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2011年通过数据图线e,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变化规律:教学的总课时呈现波动状态,均值在2650学时左右,专业核心课时在非常缓慢的减少中,而专业课总课时2011年相对于2008年减少了8%左右,从而得知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都在大幅度的缩减中,而专业实践课在增加当中。那么,在这种理论课时被逐渐压缩的状态下,我们如何能保证教授内容的完整性,如何能够配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出现理论上的空白呢?

2、立足创新的“绿色化”的转变

创新原理还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对极,也就是从事物的结果出发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绿色化”的转变则是从这个角度给教学改革的发展找到的一条出路。绿色化就是建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友好、和谐的发展机制,借以保障社会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因此,绿色产品可定义为面向不损害产品质量、功能及其制作过程的,能与环境相容的商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上述链条当中“人”的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那么,我们这里所谓的“绿色化的”转变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利用现有的一切物质资源,用较为有限的时间,以最有效的方式使学生们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术,使这些人力、物力尽可能地发挥其效益。而学校的发展重心也应该从盖教学楼、买仪器设备的粗放型硬件发展模式向着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的集约型模式转变。

那么同样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为例,它是机械类学生无可避免的重要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形成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那么对于部分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学,就造成了学习的障碍,甚至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采取消极的态度。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三维的实体零件带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在这其中,三维实体零件形成方式也有很多,传统的木模、纸膜,新式的有塑料模、透明树脂模型等等,然而我们也可以选用在计算机屏幕上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去构建实体的模型,这种模型除了不能用手去触摸之外,360度旋转观测,透明显示,框架现实,甚至是任意断面截切观察都可以做到,还具有资源优质共享的优点,这就是现有资源的最大效应的合理化体现。绿色产品的特点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解读为:(1)优良的环境友好性——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再就业的各个环节都对社会无害或使用社会的资源最小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选用适用的科目和内容、简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生产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工人;雇佣这些技术工人时不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会因为频繁的跳槽,不良的忠诚度问题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不能迅速适应的人员也可以经过企业的短期培训后,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2)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资料——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说法。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逻辑分析及推理方面的能力略有欠缺,但是在面对真实的环境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应用方面却有较强的能力,因此,应充分地去激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潜能。(3)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仪器、设备的配合,而这些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大多数情况下,买来的设备有可能出现使用频率不均,部分设备闲置,或是设备损毁不能及时地得到维修及维护等等情况,较好的管理制度则能从一定程度缓解这些现象。另外,校企的有效合作,学生可以利用企业的空闲时间使用部分设备来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也是节约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办法。

3、加强教科研是高职教育“绿色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解决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各种比赛,是一种加强学生了解生产活动,激发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了师生共进退的氛围,使学生的信任感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遇到平时教学中不曾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素质也不断提升。教师通过指导这种以实践为重点的设计比赛,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实践型转变,不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增加新技能,取得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发现了它的积极推动作用,那么“以赛代教”的方式就可以作为正常教育手段的一种有利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成果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等诸多教学实际问题,加速推进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绿色化”转变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调学习过程与生产劳动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统一,目标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具备驾驭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强调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应逐步转变为接近或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过程;教学内容评价要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教学形式的评价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目前现有的状况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要参加各个企业大大小小的面试、笔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什么不能在教学的评价系统中融入企业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和能力测评的成绩单直接作为企业用人的依据。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全面的协调统一。

5、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在全新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教学实践去寻找一条最为切实有效的改革之路。为了适应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在现实条件下寻找到最为“绿色化”的转变方法。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倦探索,开拓创新,为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云明,对高职院校教科研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1-12。

[2].云景乾等,试论加强高职教育科研推动高职教学改革,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0-08。

[3].徐保根,论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与教师团队建设,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5-19。

《亲亲绿色》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具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身也感觉到了,根据故事内容做的教具,一个接着一个很多,准备时没有合理排好图片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摆放图片的时候比较的杂乱。在课堂中又请了几名幼儿来参与故事角色的表演,老师们也提出了建议:对于图片的制作,最好能制作成两套来运用,幼儿表演的这套做成头饰,教师用于讲述故事的这套图片做成粘贴在竹棒上的,这样更能体现图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调动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

二、在提问中多给予鼓励的话

在课堂中,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它的范围比较的大,比如:猜猜绿宝宝为什么不高兴了?这个问题,把它提在这堂课开始部分,是为了促进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但是又怎么把幼儿零零碎碎,很撒的话题巧妙的拉回到上课的正题上来,把这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上课的话题上来,这是个问题。连续请了两位小朋友都说:它找不到妈妈了。虽然两位小朋友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的鼓励能够提高幼儿对此活动的积极性。课后听课老师们指导,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肯定的回应,教师及时的言语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看得是很重的,能够带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不经要从现有的位置去评价幼儿,也可从幼儿的心里、幼儿的思维角度去考虑。

三、课的高潮部分

对于课的高潮部分,怎么把它激发出来?这部分故事中各角色所说的语言,让幼儿学念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变化下,让部分幼儿来学年。比如山羊公公的话可变换男孩子、女孩子来学说山羊公公的话。自己上下来的感觉,幼儿在学说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的时候,自己只注意到了一点,分别用到了嘴巴、鼻子、耳朵、眼睛这些身体部位来讲述她们的话的,所以当时想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记住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再配合着运用了相应的图片,想让幼儿更能形象地记住这些话。这样一来图片的反反复复出示了一次又一次,有点慌乱。幼儿学说是容易了,但在学说过程中,没有把幼儿学说的兴奋激发出来,这堂课越往后越觉得像是在形式化的学念了。该怎么调动学念的兴趣?在想如指导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变幻各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指导幼儿学说可能当时稍微会好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化策略探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教学和谐教育

当前,一股“绿色浪潮”逐渐覆盖了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带有“绿色”二字的术语层出不穷,“绿色”一词已被人们赋予了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绿色,寓意着生命与希望,象征着和谐与自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要把课堂教学赋予“绿色”化。所谓“绿色课堂”首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有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信以及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有一个让学生自由、主动、全面、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然而随着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学程序“雷打不动”,趋于老式化;“唯现代教育技术是从”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即教学必须绿色化。那么,当前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营造一个“绿色”课堂呢?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1教学手段形式化。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个崭新的科技手段,的确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有些老师“迷信”电教手段,认为一旦披上这样一件时尚的外衣,课堂教学就有新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因此,不从实际去考虑使用的电教手段是否真的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而是“为运用而运用”。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听录音,画出不懂的生字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学生默默地听那十分标准的课文范读。在回答问题时,问题出现了,少数头脑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而一些中下生却跟不上录音范读的速度,他们在画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在思考某句某段的意义时,而录音却已“先走一步”了,这时,他们迫不及待放弃思考,跟着录音走,要么就放弃听录音,自己去想。学生的思维完全被固封了,无自由思考的空间。

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就初读课文来说,应该让学生自读,自己根据理解能力调节朗读速度,如遇到疑难地方也可停下来询问老师、查工具书……然后继续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教学方法老式化。 有些教师是“大纲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大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这种“广种薄收”的教学真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如一位农村小学的老师在教学《春联》一课时,像教其它课文一样,让学生反复地读、解释、死记硬背。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主动性不高,即谈不上品春联、赏春联了,更谈不上有其乐融融的和谐气氛了。

二、开展“绿色”教学

既然,课堂已赋予“绿色”化了,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即真实、朴实、扎实,以“实”为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 泰戈尔曾说:“瀑布因为得到了自由,才有了动听的歌声。”

教学艺术不只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更多是一种学生的主观体验与探究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体验与探索,千万别抑制了他们的主体热情。

教学《春联》一课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收集春联,上课时,课堂里挂满了一幅幅春联,然后学生读春联、品春联、赏春联、配春联、贴春联、写春联,学生在课堂上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了解春联的特点,再根据这些春联适合张贴在哪里,为生活服务。更有兴致者,提笔亲写一幅幅春联,送给老师、同学等。可见,自由就要尊重学生,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他们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在自主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的课堂教学,让语文学习真正地走向了生活。

2.2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多少年来,学校教育活动多是单向的,被动的进行,常常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教师的权威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能敬而远之。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就在于情感,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遭遇,都有必要首先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将生活在的烦恼置之度外,从而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与良好的求知状态给学生。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呵护时,师生之间才会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才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此外,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的的需求,我们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的自己的向往而不是被动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教学《望岳》这首诗时,找出中国名山的图片与学生一起观赏,孩子们兴致勃勃,教学过程也就极为顺畅了。

2.3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几重对话的交谈,它应该是互动的、开放的、平等的,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必须处理好平等的关系。诚如教改所呼唤的: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识字3》里有一首非常美的儿童诗。“绿蜡笔,画竹子,--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笔者带着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与体会,他们兴之所致,话语就打开了。他们在你一方我一语中,写下了:

蓝蜡笔,画天空,

红蜡笔,画鲜花,

绿蜡笔,画小树。

要问我们画什么?

画我美丽的校园。

……

在教学中,师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交谈、对话。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理解,教师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明白。

要营造师生的平等对话,我们首先要在教学中力求教法开放,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都要珍视。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和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召唤,其心态才会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

2.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文章是语言形式和情感世界的合一,也是作者思想的表达与浓缩。感悟是体会文本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思想,用心心与揣摩,才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对进行个性化的感悟,从而流淌出浓浓的情感。

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及“唤醒”一词的意思。我在教学这句话时,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了精神,各有各的生活经验。他们不仅有语言,而且有动作。这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说说“唤醒”是什么意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就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这时,我知道学生已真正领会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当学生在读到写海棠花这一段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慢慢品味的的基础上,他们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海棠花多、密、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喷泉都是持续不断地向外喷水,给人以一种激情与力量。作者这样写就把海棠花的热情与奔放的一面给表达出来了,我太喜欢这棵树了!”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喷泉来解读“喷花的飞泉”,理解了蕴藏于文本之中的内涵,从而产生了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绿色课堂”已被附上了丰富的内涵:是“自由”的象征,是“和谐”的别名,是“健康”的标记,是“平等与友好”的体现……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是“绿色”的教学,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就像花草一样鲜活,像原野一样蕴藏丰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人文地理环境为基础,安排语文教学活动,把教学指导得有滋有味,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感染的同时想学、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走进“春天”的世界,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出现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淼峰《开发词语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月刊》2010年7-8小学版(语文))。

[2]宋宝莉《以一词带全篇——<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2期(语文·品德版)

中学化学教学与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篇7

1.绿 色化学

美国化学会(ACS)针对环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绿色化学”。现今,“绿色化学”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化学,就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小的)环境副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产品和化学过程[1]。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课程自身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含科学对于社会的影响,所以中学化学课程中强调STS教育。但随着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日趋严重,STS教育进一步发展为STS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教育[2],凸显了环境教育及绿色化思想教育。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对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给予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让学生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选修课程“化学与技术”中,则让学生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并在“实验化学”中明确指出: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3]。同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项课程目标是逐渐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4]。

2.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1主动创设 情境 ,善于利用 教材素材。

教师在教学时, 应以主动创设的或者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或问题为中心,通过主动探究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绿色化学理念, 比如可以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在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3节“硫的转化”的第三课时是酸雨及其防治[5],并在这一课时中给出酸雨的一些资料和酸雨腐蚀的图片。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教材中的素材,结合教学情况,利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进行关于酸雨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应用刚刚学完的二氧化硫的性质,解决酸雨问题,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又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的作用, 讨论其可能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学生经常了解及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的热点,从而提高其深入了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防止污染、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2.2立足实验 ,渗透绿色观 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绿色化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量化,都是用“适量”、“几滴”等笼统的词语限定,而中学生做实验时好奇心比较重,无法准确地把握实验药品的实际用量,所以造成药品的损失,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二是实验的产物有毒。所以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调整,要定量,实验室明确告诉学生药品的用量情况,这样既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又可为实验操作规范化奠定基础,更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三是让学生根据有毒物质的性质,探究针对该种物质如何进行回收与处理。

对于实验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优化和处理,使得实验更绿色化。例如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溴的挥发性强,毒性大,而碘的毒性较小,可以将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改为萃取碘水。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 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这样就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当实验结束时可以及时将铜丝取出,减少空气污染。演示白磷和红磷着火点对比实验时,该实验反应发生时燃烧物易爆溅并且燃烧时有大量白烟产生且有毒等,实验时在铁片上方罩个玻璃罩,取用的药品也要尽可能少。

由此可见,在实验时,要确保实验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污染环境、不吸入有毒烟雾及安全和便于观察等角度出发讨论、分析,共同改进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及绿色化理念。

3.对绿色化学理念的评价

对于学生绿色化学的形成,要对其进行评价,可采用纸笔测试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纸笔测试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及对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如让学生比较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各种能源的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辩论、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6]。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具体情况,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实践,从感性上体验和感知环境污染,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化学思维。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对绿色化学的迁移能力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理念 篇8

一、开展绿色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 是向学生传播绿色化学理念的主要场所。由于当前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绿色化学思想较为隐匿, 作为教师, 应充分挖掘化学教材, 吃透教材, 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从反应原料、工艺过程及溶剂、催化剂等方面开展绿色教学。首先, 可充分利用环保教育素材。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保素材有很多, 如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环境的三大污染源以及酸雨、温室效应等概念, 在介绍这些概念时可从减量或减废等方面介绍资源再生及其催化剂等, 向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其次, 教师可利用有机物的知识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当前全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而有机化学使人类不得不面对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如白色污染、臭氧层空洞等。因此, 在进行这些有机物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绿色理念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采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如学习“醇、酚”等有机物时, 让学生充分了解甲醇及乙醇的毒害性, 同时指出饮酒对人体的危害, 在课堂中劝诫学生不要饮酒, 并向学生介绍甲醇可作为无公害的新能源, 可变废为宝。最后, 利用化工生产工艺融入绿色理念。如学习“硫酸工业制法”的内容时, 可设计“为什么要将硫酸铁矿粉碎”“硫酸工业生产包括哪几个环节”等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明白硫酸化工艺生产中的绿色思想。

二、设计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目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难点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将理论知识实践化,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工艺等过程。实验更需要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以解决化学实验的“三废”问题。首先, 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的实验材料。化学材料直接影响化学实验效果, 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做实验得出的实验效果不同, 且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选择材料时, 应注意选择无毒无害或危害较小的材料, 不仅要达到实验的目的, 而且还能够节约材料, 保护环境。如开展“白磷自燃”的实验活动时, 由于白磷的毒害较大, 并且燃烧后的气体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教师就可采用Mg2Si进行水解, 将水解之后所产生的白磷在水平面进行燃烧, 这样就能较好地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其次, 设计微型化学实验。所谓微型实验是指重新安排及调整原有实验内容及其方法, 尽量采用小型化学仪器或装置, 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量, 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如开展有关氯气的实验活动, 可采用少量的漂白液及稀硫酸在较小的器皿中制取氯气, 将生成的氯气扩散到其他器皿中进行化学反应。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达到化学实验的目的, 而且还能够减少氯气对空气的污染。最后, 对“三废”进行无公害处理。实验完成后可能会产生“三废”, 应对其进行无公害处理。对实验残留进行分类, 依据每一种残留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分解、深埋或中和) , 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三、开展绿色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主要补充,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丰富化学教学。通过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环保技能等, 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最为常见的绿色课外活动有演讲比赛、绿色化学知识竞赛、绿色主题班会及绿色黑板报等,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可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兴趣。如:教师可让学生放学回家后留心阅读自家的日常用品的说明书, 像洗衣粉、干电池及灭虫剂等, 尤其是有关原材料成分的内容, 最好详细记录下来, 弄清这些原料的作用、性质等, 并对其进行记录。第二天上课前, 教师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检查, 了解学生对这些原料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明白哪些产品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哪些是不符合的;若不符合, 该如何解决。也可开展与此相关的讨论活动、辩论赛等, 实现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及共同进步。

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篇9

一、绿色化学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肥和农药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农业产量在不断的增长,各种工业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进步。化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污染。农药使用的残留、化肥过量使用对土壤的破坏、工业废气的污染和雾霾的加重,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提倡绿色化学刻不容缓。

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中对绿色化学的关注程度也达到空前的程度。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可使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普及、宣传绿色化学理念,使绿色化学意识成为广大中学生潜在的环保意识。而且让年轻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

二、绿色化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初中化学课堂也应该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化学课堂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意识责无旁待。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以促进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

1. 理论教学中感悟绿色化学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教材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绿色蔬菜已成为生活中最时髦的健康代名词。

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绿色化学教育,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教材的编写和要求中,都明确提出要突出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绿色化学的环保内容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在《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等章节突出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和教材内容的学习认识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绿色化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化学实验中。

如,新教材中实验室制氧气使用的化学原理是用过氧化氢来做催化进行分解,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一系列能生成氧气的反应,让学生分析判断哪种最好,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在制取任何所需物质时都要从原料的来源及价值、生成物及其废弃物有无毒害、耗能状态等角度综合考虑,尤其应该注意生产必须是清洁的、对环境友好的、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2. 化学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

(1)在做学生实验时,要防止资源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另外,大部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就将所得产物或用过的溶液全部倒掉,造成浪费。部分没有反应完的物品如锌粒、铜片或者铝条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规范实验操作、实验反应条件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如认真检查制备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规范实验操作以免有毒气体泄露。再比如,闻气体时,采用打开一条小缝,用手轻轻扇动来闻气体的方法,而不能直接用力的吸,防止吸入过多的有毒气体,也不能敞开容器口,免得气体泄露太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比如有毒气体的性质实验,我们可以对常规装置进行改革、创新,采用微型实验,尽量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通过规范操作、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真正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3)许多化学实验都会产生有毒气体或废液,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对产物进行合理的处理,特别是尾气的处理要合理,从而实现实验产物的绿色化。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把化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摘要:中学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环保课程。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把化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教学模式 篇10

一、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实验的内涵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产生和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它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以减少废物向环境的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 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 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R”上, 即应遵循5R原则:不用危险品 (Reject) 、减少用量 (Reduce) 、循环使用 (Recycle) 、回收再用 (Reuse) 、再生 (Regeneration) 。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产物。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各种实验条件以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为指导对常规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改革而形成的化学实验, 使产品循环利用, 这样既可巩固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又可减少实验废物的排放,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拓宽知识面十分有益, 为培养合格的化学教学和医药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绿色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绿色化教育不仅要落实在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 而且要贯穿在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指导教师应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灌输正确对待和处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三废”问题, 无机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具有废物量少、成分复杂、污染面广、时间不确定、难于集中等特点, 对治理污染带来一定困难, 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寻找有毒试剂的替代品, 探索无污染环保功能的替代性装置。结合实验和知识讲座把绿色化学融合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明白实验用到的有关有毒、有害药品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 以及它们的主要来源、污染环境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三、改革实验教学理念, 创建以人为本的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实验以基本操作为手段, 以化学试剂为原料, 以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内容, 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正确观察、精密思考和分析的科学素养, 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年来, 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双基”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 构建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新实验教学理念。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三废”, 为此, 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改革, 将“实验绿色化”理念融入“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理念中,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下, 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

四、改进实验设计, 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

通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和次序, 尽可能地使前一个反应的产物转变成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或原料。这不仅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现有的条件下, 我们无法将全部实验及实验的全过程实行“绿色化”, 但我们努力实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 以尽量少的化学原料和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前提下, 微型化一些验证性实验。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又能节省原料减少污染。实验结束统一收集实验废液待处理后再排放。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各种实验条件对部分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重新组合或设计实验内容, 综合利用实验产物, 最大限度地提高试剂的利用率;通过调整实验次序, 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废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 使本来存在的几次污染变为一次污染, 甚至变得没有污染。

对于有有毒气体排出的实验, 可通过改进实验装置, 添加尾气吸收的设备, 以减少污染。

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内容上的重大更新, 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绿色化学教育,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 首先利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使其逐渐产生对绿色化学的意识, 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巧妙而生动地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中,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就自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化学的意识。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模式将绿色化学理念和内容贯穿始终, 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化学知识, 教育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 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要搞好绿色化学教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只有广大教师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有关的研讨和教学实践, 绿色化学教育才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

摘要:绿色化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如何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是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重要教改内容之一。本文对药学类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行了探讨, 通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和次序, 适当开展微型半微型实验, 可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目的。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石孟琼, 刘丹丹.试论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1) .

[2]金安靖.浅谈绿色化学.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3]欧阳玉祝, 陈小东, 彭晓春, 王迎春,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 .

[4]谢志刚, 宋仲容, 王家平.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化工教育, 2006, (8) .

[5]曾楚杰, 胡静, 侯贤灯.绿色分析化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 (5) .

上一篇:网络团购行为下一篇:会计实验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