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治未病

2024-07-08

养生就是治未病(精选五篇)

养生就是治未病 篇1

1 治病重要, 防病更重要

既病之人讲治疗, 未病之时谈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 把养生保健放在首位, 亡羊补牢虽未晚, 有病时进行治疗是一种无奈的补救措施, 此乃下策。药王孙思邈持有相同看法, “用药如用兵, 设兵以除暴, 不得已而兴之”, 也足以说明防病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即阐述养生保健是防范于未然之举, 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中医谈保健有其专有名词——养生, 即保养生命的意思, 又称摄生。“养生”一词, 先秦已有, 在《黄帝内经》中则见于《灵枢·本神》, 该篇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 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 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形者体也, 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神者心也, 养神则要“恬憺虚无”, “和喜怒”, “无为惧惧, 无为欣欣”, 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 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黄帝内经》记载养生理论与方法的专篇《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另外, 涉及养生内容的还有《素问》的生气通天论和阴阳应象大论, 《灵枢》的本神、通天等篇。

2 养生保健关键在于知“道”

首先《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疑问, 曰:“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祛病延年的学说[1]。岐伯对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提出古人在养生方面知“道”有“法”, 而今人则不然, 肆“欲”“妄”为。人不能随意妄为, 因为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必然受自然规律所制约。自然规律就是古人所言之“道”, “知道”就是认识自然规律, 以自然规律为法度, 制订出方法就是“术”, “故合于道”。

3 形之所养则神之所生, 神之所养则形之所全

从“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看来, 形与神同样重要, 并且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无形则神不存, 无神则形不动, 就是说人体物质和精神不可分割, 共于一体。形之所养则神之所生, 神之所养则形之所全, 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养形必言调神, 讲养神必谈全形, 先讲“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随之“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综述“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头一句“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又说“形劳而不倦”, 先“嗜欲不能劳其目”, 后“淫邪不能惑其心”, 都说明了形与神同样重要, 精与神浑然天成而为人。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 藏于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4在养生保健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对待养生保健自古以来有两种态度, 积极主动是有为, 消极被动是无为。有为无为的思辨一直无休止, 困扰着人们的思想。“黄学与老学都以‘道’为万物的本原, 都主张无为而治, 都讲阴阳刚柔的辩证法。不同的是, 老学重视道的思辨, 黄学则偏重治道, 即史称的‘君主南面之术’;老学主张消极无为, 黄学强调积极有为[2]”。《黄帝内经》对黄学和老学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 除吸收老学的“不争”和“贵柔守静”的无为思想外, 更继承了黄学刚强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黄学以“以作事则成, 以求则得, 以战则克” (《十六经》) 为宗旨, 这种刚强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表现在《黄帝内经》中, 就是要在同疾病的斗争中力争主动, 先发制胜,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去战胜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 、“疾虽久, 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 正是黄学积极有为思想的反映。

5如何理解“有为”的绝对性和“无为”的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谈到物质的运动属性时, 既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 也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在养生保健中, 如何理解“有为”和“无为”呢?《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志闲而少欲”肯定了欲望的存在, 但要尽可能少;“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 作为自己制订欲望计划的标准, 亦要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地干好每一件事情。情志不遂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我国古代医家早就知晓七情对健康的影响, 并把七情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一般情况下, 七情和六气一样, 正常的天气视为六气不致病, 同样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 并不致病, 如情志波动剧烈, 或持续过久, 或精神受到过度刺激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则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引起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主要使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实事求是地制订愿望, 可以减轻七情对人体的伤害。如何“皆得所愿”是一门大学问, 古人称之“知道”。大智者才能“皆得所愿”, 即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才能很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合理地利用好自然资源,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皆得所愿”就是“无为”。

6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在乾卦中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竞争合乎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在现今的竞争社会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名利得失, 对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我们支持和鼓励社会中的每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 尽可能地展现自我, 使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光辉。积极上进是健康的心态, 生命的本质就是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小论文:探讨中医养生治未病 篇2

“治未病”思想是由《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就是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为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未病先防,从适度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最大程度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即病防变,也就是生病之后要早期发现,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恶化——病中养身。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小病小灾,但有了小病,不要忌讳就医让小病酿成大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三是病后防复也就是在疾病治好后防止复发。生病后人的`身体一般比较虚弱,要注重病后的康复治疗,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可导致疾病反复或旧病复发;同时要有针对性进行养生保健,远离原来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发病因子或改变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生”的意思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养生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内经》认为人的寿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修养是关键。在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文化里,人的生理、心理、伦理、皆统一于“心”中,历代的养生家、医学家普遍认为养心最为重要,是养生的根本。养心无外乎性命双修和阴阳平衡,“性命双修”是指养生不仅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更要“修性”,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进行心理调适而达到健康长寿。养心的阴阳之道,在于刚柔相济,进退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要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精神有所寄托;无所为,就要恬淡虚无,知足常乐,从容做人。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 篇3

精神养生,对于健康人来说是要防止发生疾病,对于已经有病的人来说,就是要防止病情的恶化,而其中心理调节更为重要。如卫生部原顾问马海德大夫患了好几种癌症,在8年中曾动了8次大手术,但每一次他都能从容面对。他说:“癌,多少人闻之色变,而我却很坦然。既然病来了,怕也无济于事,我尽量让自己活得轻松些。”就这样,他虽然多次生病,但只要体力一恢复,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摆脱了疾病的阴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次又一次战胜了病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既是人生格言,也是精神养生大法。精神养生“治未病”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节制法

是调和、节制情感,和畅性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的精神调摄方法。情欲为人的情感和需要,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能适当克制可以养生,如果放纵既可积久而引起体质偏颇,也可导致疾病,因此要加强修养,豁达开朗,节制情欲。

2疏泄法

是宣达、发泄不良情绪,防止情感过度压抑,以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例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无拘无束地喊叫一阵,或者找朋友、亲属等人倾诉苦衷,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写在日记中等,都可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3转移法

是通过一定方式积极避开刺激源以转变情感投向,改变对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苦闷得以解脱的方法。如以顽强的意志、理性战胜情欲之惑,做到淡然无欲,或变换环境参观游览以陶冶身心。

4移情易性法

是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临证指南医案·卷六》华岫云按:“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具体的排遣方法,如琴棋书画可陶冶性情,振奋精神,调节心理。应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灵活运用,疏调情志,颐养神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就非常善于运用此法。他曾治疗过一位妇人,妇人因思虑过度而不能睡眠,家人请张子和诊治,他假装喝醉酒对该妇人不闻不问,妇人大怒,结果当天夜晚就能够安然入睡。这就是中医运用以情胜情、移情易性方法的实例。

5运动移情法

是通过运动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均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化解或发泄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人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与情志变化是相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体质状态,情志变化也与之相应。例如,婴幼儿期脏腑娇嫩,其情志为弱情弱志阶段;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其情志亦为稚情稚志期;青少年期是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其情志为盛情盛志期:壮年期体质最为强壮,为情志平定期;老年期体质日渐衰弱,为衰情衰志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情志的调摄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精神养生歌诀

[延年法术诀]

人生七十古来稀,剩有僧人历更稀。

若问延年何法术,一生淡泊养心机。

大意:养生应该做到虚无恬淡,少思寡欲,内心平静,与世无争,如此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养生有五难]

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

大意:养生要看淡名利,调节喜怒哀乐,节制房事,合理膳食,保持精神舒畅。

[养性六字经]

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篇4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

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的论述[1], 开创了中医对预防医学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之先河。

汉代医圣张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 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

未病先防:张仲景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他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 外慎风寒, 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 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 避免疾病发生, “更能无犯王法, 禽兽灾伤, 房屋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遭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

有病早治:张仲景提示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 必须及早治疗, 防微杜渐, 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四肢刚刚感觉不适, 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 使机体气血畅行, 提高抗病能力, 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强调了疾病初发, 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病人脏无他病,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已病防传:张仲景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 他认为“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提出了治肝补脾, 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 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 防其蔓延为患, 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 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防止病情的逆变, 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 要补养正气, 注意调摄, 促进康复, 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

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 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 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若能防患于未然, 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 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 阻止病势的发展, 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

新愈防复:疾病初愈, 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 此时不注意调摄, 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 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瘥, 人强与谷, 脾胃气尚弱, 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 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 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 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 如调治心态, 运动健身, 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 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 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 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 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

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 健康正常, 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 病而未发, 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 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清心养性, 节育保精:一节制房事, 勿令竭乏, 房劳伤肾。二心理平衡避免情志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情志失调, 房牢过度是内伤的致病因素, 房牢过度易伤肾中精气。古人云:“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 在困则有以处困, 道无时不可行也, 不以蹇而蹇, 困而困也”[3]。也就是说, 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 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 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 不会因逆境而消极, 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4]。所以无论遇到何事都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气妄耗, 才能保持真气充盛, 使病无从发生。

合理膳食, 避免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 五味与五脏, 各有其亲和性, 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 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 久之可损伤内脏, 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说:“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 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所以, 饮食五味应当适宜, 平时饮食不要偏嗜, 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多食生冷寒凉, 可伤损脾胃阳气, 导致寒湿内生, 发生腹痛泄泻等症;饮食与病变相宜, 能辅助治疗, 促进疾病好转, 反之, 疾病则会加重。“以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谨和五味, 勿使脯肉羊盈常令约俭为佳”。每天饮食应定时量, 每天食盐量不超过10g, 一日三餐的主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 大约500~300g。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400~500g。鱼类水产品和禽, 肉125~200g其中鱼虾100g, 禽肉50~100g, 蛋类25~50g, 豆类50g;每天喝一杯牛奶 (大约250ml) 或吃奶制品大约100g, 油脂类<25g。经常喝含钙丰富的骨头汤等, 使人体营养来源丰富, 但必须定时定量, 切忌膏梁厚味, 醉酒贪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少喝碳酸饮料及其它各种甜饮料和纯净水。多喝茶, 尤其是绿茶。但是有胃病的人和贫血的人不宜喝茶。

作息有规, 适量运动:应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生长规律而养生, 人们应于春夏多活动, 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成病;秋冬季应减少活动, 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每天应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如慢跑、打太极拳、做瑜迦等。注意牢逸结合也不要做过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所谓“牢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坐俯首办公、看电脑和开车人, 头部经常处于前曲位, 劲部血管受压, 劲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将使大脑的血液和供氧量减少。因为劲椎间的平衡失调, 劲部的韧带, 肌腱肌鞘得不到应有的松弛, 就容易形成劲椎骨质增生, 劲韧带钙化, 骨化, 劲椎随之僵硬变直, 由此发生类型不同的劲椎病。

安居定处, 注重环保:好的住宅环境相当重要, 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也是养生中的一项内容, “宅, 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这里的“宅”就是指居住环境, “吉处”是指阳光明媚、风和通畅之处, 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拥挤的住宅会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病率增高, 潮湿的住宅使人易患风湿性关节炎, 阴暗的住宅会增加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 应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质优良的地方, 远离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地区, 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健康。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意思是说, 人们应该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 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 方可使心神安静, 含而不露, 秘而不宣, 给人以愉悦之美。另外, 装修房屋的材料要符合环保要求, 如所用的大理石, 瓷砖要无放射线, 涂料要用不含甲醛及其它有毒化工原料的种类。新装修的房子要采取通风3个月后再搬进去住, 同时室内要养几盆能吸收有毒气体的花卉如吊兰等。每天房屋还应保持通风, 家庭早晨开窗换气不少于15分钟等。

避免邪风, 加强预防:每逢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物, 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邪风,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育龄夫妇要身心健康, 避免近亲结婚, 选择的最佳年龄优生:女20~30岁, 男26~33岁。在各种不同的发病季节使用不同的药物预防。如:用加热的醋消毒空气;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的煎剂预防流感, 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儿童应在新生儿时即开始分年龄段注射各种不同的疫苗等。

既病防变, 及早诊治:任何疾病如不及时诊治, 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入里, 步步深入, 或病情愈来愈复杂, 深重, 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 在防治疾病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治。如高血压病早期不采取措施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如: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根据疾病传变规律,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意调治易受传变的脏腑, 如治肝病时, 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 以防肝病传脾。

病后修复, 注重调理:即在疾病初愈后要注意休息, 注意饮食调理, 注意锻炼身体。不同的体质的人需要根据自身体质选用不同的药食进行调治。如:阴虚型体质的人应食用清淡食物, 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芝麻鱼类等清淡食物, 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应食用具有温阳作用的食品, 而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和药物尽量少吃。气郁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行气食物, 具有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应少食用。血虚体质的人可多食用桑椹等, 而具有温热和辛温发散性质的药物应少吃。偏阳体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水果、蔬菜, 而肉类中温阳食物宜少食用, 忌辛辣燥烈食物, 阳盛之人切戒酗酒。偏阴体质的人应多食用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忌生食冷食, 应尽量不用食性寒凉之食物。血瘀体质的人应常食用桃仁、油菜、黑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 酒可少量常饮, 醋可多吃。宜食山楂粥、花生粥。痰湿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蔬菜、水果, 少食用肥甘厚味, 酒类不宜多饮, 勿过饱。病后初愈的人还要注意适量运动, 如每天可以打太极拳或慢跑步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 使其成为养生保健方法的主流, 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 正确合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在人身心还处在健康状况时,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对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

参考文献

[1] 王键, 苏颖.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7-28.

[2] 中国中医药报, 2008-1-27.

[3] 益寿文摘, 2007, 5.

养生就是治未病 篇5

春夏季节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平补的饮食适合于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饮食,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法则二——养阴

阴虚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或用牛奶250毫升,煮开后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调匀后饮用。这些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阴虚内热体质者,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大甜大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

法则三——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其饮食防治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另外,还可用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法则四——养脾

祖国医学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法则五——养肾

春天气候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苡仁、黄瓜及香瓜等。

法则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吟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采用上述蜂蜜疗法。

法则七——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升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蓮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法则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很冷,寒冷刺激甲状腺,可引起功能亢进,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法则九——防病

春天气候由寒转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活力增强,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柑橘、柠檬等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如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法则十——解“困”

如能在饮食上注意调理,也能解除“春困”。理想的饮食安排是:早餐摄入的热量最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常吃含钾丰富的水果和果汁也有助于解除“春困”,因钾有助于维持细胞水分,钾缺乏时会使人感到软弱无力,也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葡萄干、香蕉、苹果都富含钾。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技术下一篇:传统甲状腺手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