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2024-07-13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精选九篇)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1

关键词:高校党建,文化传承,创新机制

一、以德育为载体, 党建引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

高校党建以德育为载体, 以文化建设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汇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筑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树立起爱国、爱党、爱校的精神, 突出个性和特色, 确保大学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高校党建人才培养的根本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 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最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为大学教育确定了方向和内容, 因此, 高校党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 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优化教育管理, 营造优秀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氛围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靠教育, 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党建要积极倡导和弘扬爱国奉献、胸怀大志、崇尚科学、创新超越、严谨笃学、奋发进取、潜心学术、志存高远等优秀精神品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推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切实增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

二、以教学科研为渠道, 党建建构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正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着力点, 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必须坚持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向, 以教学科研为渠道, 坚持培养名师, 打造精品课程,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培养人才,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高校党建要把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名家大师, 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 立足本土, 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精髓

高校党建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加强校地合作,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以宁夏为例就要努力将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回族文化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例如倡导各高校开设宁夏回族文化必修课, 设置例如阿语等相关特色专业, 为培养宁夏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提供平台;同时利用宁夏承办中阿博览会的良好契机走出去并引进来, 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融合, 赋予地方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色, 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三、拓展立体化发展模式的文化载体, 党建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康发展

高校党建应发挥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倡导推进大学文化立体化多元载体的设计与实施, 有效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一) 加强规划, 构建物质文化

物以载道, 规划并建设好由校园水系、校园雕塑、校园植物、主题广场、楼宇文化组成的环境文化。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富有艺术审美情趣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实现环境育人。

(二) 强化制度意识, 健全制度文化

高校党建制度文化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完善学院制度为基础, 学院依法自主管理, 能够促进学生、教师、学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能规范学院内部管理。高校党建依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学院制度, 促进学院持续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 塑造优良的学风校风, 关注行为文化

学院党建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和“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 以追求卓越的教风和科研风气为核心, 促成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

(四) 与时俱进, 开辟网络文化

建设好学校主页、院系网页、专题网站、学院BBS、博客、微博等组成的网络文化。立足于建设与发展, 加强正面传播、积极引导和监控管理, 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积极开辟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

四、凝练精神文化, 党建带动文化传承创新走向国际化

高校党建工作要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 凝练提升学院核心价值观, 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具备国际意识,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努力为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向高水平、国际化发展。

(一) 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

打造文化中心、博物馆、学术讲座、庆典与仪式、出版物与宣传品、校园媒体等文化载体。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拓展对外宣传工作的渠道, 外树形象, 内聚人心, 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院文化生活, 展现学生风采, 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如银川能源学院每年开展“名人进校园”系列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音乐会、“银能之星”主持人大赛、校园征文、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校园原创艺术展、趣味体育运动会、校园舞蹈大赛、“校园十大明星”评选活动和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展示师生的运动天赋和艺术才华, 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三)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 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一是整合各方资源, 加强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二是稳步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如银川能源学院深化与福州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合作关系, 促成首批学生到加拿大访学交流。三是发挥好教育厅与台湾铭传大学“宁台合作”秘书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厅、外事办以及公安厅沟通与协调, 不断扩大学校外事工作影响力。四是尝试合作办学。尝试与国内合作高校开展“2+2人才培养模式”或“1+3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与阿拉伯国家的大学共同开展培养阿语专业人才, 和“1+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化志愿者建设工作, 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 提高思想觉悟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翟佳.论大学生第四功能之文化传承创新[J].中国校园导刊, 2012 (05) .

[2]周茂兴.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 2011-11-28.

[3]胡云安.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中国青年报, 2014-11-03.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5]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01-04.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2

思想理念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只有清晰的、明确的班级文化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班级学生才会有坚定的前进方向,才会在班级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接受熏染和影响。如果班级文化缺乏清晰、明确的思想理念,就像一艘航船失去舵手,班级和学生发展就会迷失航向。班级文化的似是而非、紊乱失序,也会导致班级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陷入无序和茫然。

2.2 高校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需全面、缜密

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是指在班级文化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班级文化建设最终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和原则,因此,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既要注重班级主流文化的建设,又要重视班级非主流文化的营造;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班级文化的整体性,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针对性;既要注重班集体的整体发展,又要重视个体的特殊需要。总之,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要以班级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顶层设计要全面、缜密,不能片面、遗漏。

2.3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形式需合理、合适

高校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三方面,基本涵盖了班级文化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课堂的教与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达成;既可以是有形的、静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动态的;既可以是独立的、竞争的,又可以是并列的、合作的。总之,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适应、适合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

2.4 高校班级文化的贯彻执行需高效、到位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3

关键词:高校;党员;先锋作用;大学生;党建

高校是传承文明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发挥高校党员的骨干和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全体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党员主体意识,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积极性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高校党员要成为师生群众的模范,首先就要带头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首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先进性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党员质量的基础。师生入党前,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上,要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路线、方针的教育,主要解决人党动机问题。入党中,要重视支部大会对发展对象的帮助、指导作用以及人党宣誓仪式对党员的激励作用。入党后,要重视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意识教育,严格党员的组织生活,使他们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其党员意识。其次,要着力培育党员主体意识,规范党内民主决策程序,健全工作机制建设,使党员的民主权利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内事务能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各项活动能始终以党员为主体展开。例如,某些高等院校在各院系建立党员接待室或心理咨询室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广大师生党员通过党员接待室和心理咨询室,向群众介绍党的知识,倡导优良的学风,提供心理咨询,及时把党组织和学校的关心送给需要帮助的群众。这不仅可以向群众展示高校师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充分發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且对于党员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永远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过程。

2.重点围绕师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师党员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教书育人的典范,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来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高校教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应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以师德建设为中心,做到“三个表率”,即勤于学习、创新破难的表率;恪尽职守、敬业高效的表率;情系学生、服务奉献的表率。

3.培养身心全面素质,加强学习实践能力,争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高校党建必须从塑造学生的灵魂入手,对他们进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主要体现在学习上,体现在综合素质上。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要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党员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自己的兴趣有方向地选择所需学习的知识;要强调问题意识,要引领学生接触科学前沿,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营造创先争优氛围,改进党员管理方法,提升党员科学化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管理水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延展和深化。对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尤其是各院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进取心、荣誉感,营造争当先进、争创优秀的浓厚氛围。

首先,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必须在组织的管理中增强,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磨炼。当前,高校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党小组和党支部建设,保证师生党员人人都在组织的管理中。二要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杜绝放任自流,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特殊党员”现象。三要引导师生党员大力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四要搞好民主评议党员,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其次,开展争当成才表率的活动,以典型激励和培育一批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党员。通过树立典型和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增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增强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公信力,激励广大学生创先争优的热情,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济汀.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04)

[2] 甘霖. 论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S2)

[3] 王可嘉. 党建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11)

[4] 吴晓峰.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调查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02)

[5] 江乃兵,章晶晶. 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常态化建设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论坛为例[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11)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4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根基以及核心内容

(一) 校友文化的内涵

校友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校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化传统、校园舆论和师生认同意识, 是连接学校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感情纽带, 是凝聚团结广大校友的精神灵魂, 是衡量一所学校魅力、活力、凝聚力以及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是引导学校建设、发展与改革创新的航标。

从五方面理解校友文化的内涵:一是认同意识。校友文化源自相同的教育背景、环境、经历、感受等综合因素, 其中主要是对母校、老师、同学的强烈认同。二是感情纽带, 校友文化基于校友情感, 是联系全世界校友的重要纽带。三是精神灵魂, 校友文化传承的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校友文化内在的灵魂。四是重要标志, 校友文化中, 母校和校友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元素, 校友是母校办学兴校的宝贵资源, 母校是校友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港湾, 是办学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五是创新航标, 校友文化是构建大学文化的新鲜元素, 是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活跃因子。“所有校友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涵养, 不仅仅关系到校友自身的个人形象, 同时也是展示母校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的重要内容, 更是激励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源泉。”【4】

(二) 校友文化的根基

校友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一种文化力量, 既弘扬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共性文化, 也孕育、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个性文化。校友文化弘扬的主要力量是校友, 校友文化的根基是大学文化, 是母校多年发展形成的、凝聚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而大学文化是大学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自身不断选择、提炼和发展而形成的, 稳定、成熟并为本学校成员一致认同的主体文化, 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追求、为人处世、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 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 是一所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 成为学生和校友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只有将这种大学精神转化为育人行为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只有将大学精神融入到自身的育人工作之中, 才能使校友文化得以传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经过大学的文化熏陶, 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是母校的使者, 是母校对学生、对校友情感的传递者, 教师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帮助和欣赏, 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而学生对老师的感激, 更会强化对母校的情感。二是校友和母校的关系。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一种维系终生的关系。校友以母校为荣, 母校以校友为荣。它在形态上是一种情感文化, 在属性上是一种感恩文化。三是校友和校友之间的关系。对师长教诲的感激, 对同窗友谊的珍惜, 对母校大学文化的认可, 以及对校园的留恋等等具有强烈的认同。师生的双向认同及同窗的相互认同这便是孕育校友情感的温床和培育校友文化的土壤。可以说, 校友文化发轫于大学, 发展的根基也在大学。

(三) 校友文化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1. 校友文化精神引领就业大方向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 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校友文化传承和发扬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与融合, 校友文化作为一种情感文化, 使得校友们无论是处于“师门”认同或是母校感恩, 都必然将校园精神继续承载于自身并向外延伸, 进而与社会文化结合, 最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就业大方向。

2. 校友文化把个人的成才发展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结合起来

校友文化牵连着不同年龄阶段的毕业生, 这就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提供了许多的成才机会。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建设者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力量的师兄师姐的互动, 必然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好的校友文化将毕业生凝聚在一起, 相互帮扶, 共同为社会服务。

3. 校友文化蕴含着感恩精神

学生对母校的感恩, 使得他们会时常或持续关注母校发展, 甚至可以反哺母校, 成为母校发展的一种巨大的支持力量。同时, 母校也应该继续关注和支持学生毕业之后的成才发展,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另外, 校友之间也必然会受到校友文化的牵动, 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积极关系。如此, 学生和母校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成为可以促进集体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力量。

二、校友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 校友文化具有传承文化形成就业文化, 的作用

充分认识老师的言传身教在校友文化传承和引领中的作用。老师的认真负责是教学生认真负责, 老师的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老师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 老师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老师的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 老师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承认自觉、立德自觉, 将德育落实到人心。

校友文化与大学文化一脉相承, 把大学精神变成了一种终身的文化认同, 让人们因共同的知识、记忆和温情而凝聚起来, 成为校友文化传承和引领的黏合剂,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 形成了对就业文化的认同。

(二) 校友文化具有就业价值导向的示范作用

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等办学理念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凝练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进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导向和示范作用。

高校通过界定校风、校训、校歌等方式固化大学精神, 使学风代代相传, 促进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接受, 通过杰出的校友对在校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示范效应, 引导广大师生将校友文化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形成自觉认同的就业价值导向。

(三) 校友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和激励上进作用

校友文化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 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 根植于共同的大学精神, 凝聚的是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意图激励和劝勉在校教师和学子, 使之朝着希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通过牢记校训, 学唱校歌, 佩戴校徽, 使用校标等举措, 鞭策广大师生修身养德, 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即便在离开学校多年的毕业生和校友也会铭记于心。

(四) 校友文化具有熏陶素养和感染情怀作用

任何大学的发展过程, 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汗水, 久而久之, 形成学校传统的精神文化, 让生活中典型人物现身说法, 宣传校友鲜活的事迹, 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让广大师生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 汲取力量, 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传承、价值导向的熏陶和感染。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就业价值的认同。

(五) 校友文化具有推进母校改革和制度创新作用

校友将母校文化和精神内化于心, 同时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将社会需求、科研前沿、地方经济服务等信息反馈给母校, 帮助母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及时做出适时的改革调整。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相匹配实践中具有切身的感受, 校友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 成立校董事会,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实行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其中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对母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三、校友文化与大学生就业平台的搭建机制

(一) 人才培养搭建以校友文化为基础的就业平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学生精神力量, 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在工作岗位上为母校争光。

确立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就业岗位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培养素质。能力和素质将决定发展的高度,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通过学习、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教学新体系, 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

坚持育人。坚持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推进“分流培养”, 一方面实施精英人才培养计划, 加大资金投入, 实行导师制和淘汰制, 进行国外一流大学留学与国内一流大学连学制, 为20年后校友中出大师、学者、专家、政界精英、企业CEO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适应大众化教育趋势, 切实加强实践育人环节, 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 文化活动搭建以校友文化为背景的发展平台

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 重视校友文化建设, 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学校成为对校友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心灵归宿。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 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 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挖掘潜质才能, 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创造学校教育文化的魅力, 内化于心, 形成传承校友文化的平台。

以校园高雅文化环境, 感染学生的心灵, 规范学生言行。校园文化讲坛是传承优秀校友文化重要载体。以校园文化讲坛为阵地, 大力传播校园文化之精要, 使校园文化、校园精神自觉融入身心, 这既是高校传承校友文化的内在要求, 有事切实担当校友文化责任的使命所在。

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推进文化实践育人。以有效地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认识、端正的行为, 与校友共创、共享学校和谐文化的丰硕成果。

(三) 师生共同搭建以校友文化为源泉的育人平台

最好的大学首先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服务的大学, 是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

教师是学校对学生的情感传递的使者, 教育质量高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队伍的素质, 落实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理念, 大力倡导主人翁意识, 加强各类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和自我定位教育, 安排有学术基础和经验的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 营造人人成就事业, 事业成就人人的局面。

加快构建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创新发展体系和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组成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把教师与学生汇聚在一起, 相互激发, 促进校友文化传承与发展, 努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 整合资源搭建校友文化的就业传承平台

校友是母校向社会发出的一张张名片, 校友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对提高母校公众声望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 如校友在学术上的重大发现或在商场上的巨大成功等等。此外, “杰出校友在社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塑造母校品牌、提升公众形象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校友所取得的成就也会在无形中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和教师形成向上的奋斗意识, 对培养和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精神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5】如何整合校友资源, 培育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友文化, 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搭建校友文化的传承平台, 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学校充分利用校史陈列馆对新生进入学教育, 使他们进入学校就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杰出校友, 增加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建立优秀校友导师团队, 指导在校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经常邀请杰出校友来校作报告, 结合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岗位, 用他们事迹, 乃至平凡岗位坚持与奋斗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

充分发挥学校重大仪式的凝聚功能, 精心设计开学与毕业典礼, 校庆和重大学术工作, 做好校友的不间断的联络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 不断完善学校网站, 坚持定期出版校报、简报, 让广大师生和校友能够随时了解学校动态, 关注学校的发展, 增强爱校意识, 传承校友职业素质和创业精神。

(五) 校友会搭建就业的服务平台

“校友集聚一般可以认为具有显著的教育、社会制度特点, 制度要素范围不断拓展, 且形成一个校友联合作用的系统。”【6】而校友会组织是开展校友工作的支撑框架, 是校友文化的推动者, 要做好校友文化传承和发展, 校友会组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校友工作机制, 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服务、文化传承搭建服务平台。

建立校友会专门工作机构, 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校友联谊会, 创新工作思路, 配备专人、专项资金开展校友工作。 (2) 统计完整的校友信息数据库, 确定班级联络人, 建立校友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平台。 (3) 丰富校友联络载体。组织校友汇报会, 在校学生向校友汇报专业学习及在校生活情况, 老校友向母校、向在校学生汇报工作岗位上收获的成绩。通过组织联谊交流、联络服务等活动形成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利用互联网, 建立校友共享信息联络机制。 (1) 建立高校校友专题网站, 开通网上班级, 开创校友工作新途径。校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一脉相承的交流平台, 跨越时间和空间继续沐浴在母校、院系、特别是班集体的温暖之中。 (2) 通过网络向全社会传播母校文化和校友文化, 宣传校友建功立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不仅要宣传有成就、有地位、有影响、有贡献的校友, 更要大力宣传在农村、在边远地区、在生产、教学和科研基层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校友, 弘扬他们这种追求真理、不计得失、无私精神、脚踏实地的朴实文化精神, 通过校友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在校友之间延伸并发扬光大。 (3) 通过网络实现国内外各行业、产学研各领域的高端前沿技术、学术研讨、成长体会、人生感悟等信息资源共享, 为生活和工作提供引导, 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校友就业互促共进机制。 (1) 通过网络平台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 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母校, 使得高校在社会服务的功能中充分发挥牵引和引导的效能, 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牵引机、思想库和加速剂。 (2) 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 鼓励、引导高校校友、教师和科研团队将优秀科研课题、专利项目和科研成果带到地方经济中, 互促共进、共谋发展, 实现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 (3) 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校友会的联络功能, 加强与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校友将熟悉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及用人标准反馈给母校, 同时对母校的办学优势和不足也深有体会, 校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担任在校生的实习和就业导师, 协助高校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就业机会和几率, 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 校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大学文化, 是校友共同的情感和心灵归宿。校友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使者, 随着大学自身历史积淀的厚重感日益彰显, 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因此, 我们深层次地认识校友文化的内涵、根基与核心, 探讨校友文化的作用以及搭建平台, 无论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及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作用,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DB/OL].[2012-12-1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10/c40531-19842062.html.

[2]李国强.感悟校友文化[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5) :94-95.

[3]王丽萍, 邱红玉.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校友文化建设探析[J].四川戏剧, 2013 (1) :125-127.

[4]丁青.大学校友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0) :295-296.

[5]王少安, 侯菊英.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8) :8-9.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5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将其作为发展党员和完善自身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党建与民主党派建设可取长补短,探讨二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方法机制。

高校党建;高校民主党派建设;教师党员

D2676A1009-055X(2018)03-0000-00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000

统战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政协事业作出的贡献,指出民主党派的力量一直是我国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之一。而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将其作为发展党员和完善自身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下国内面临经济转型,人口红利下滑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国外经济也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及各民主党派成员,有效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新优势,用知识创造经济,发挥高校教师党建与民主党派建设的凝聚作用,党内外人士共同合作,谋求创新,相互促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变革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师党员也不例外,纷杂的社会信息和众多的诱惑,可能导致教师党员的个人追求与党的奋斗目标发生偏离,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此外,高校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认识也发生着?化,九三学社、民盟等民主党派对高校教师的影响逐渐加大,选择加入民主党派的教师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教师党建与民主党派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是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党建与民主党派建设中作用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一直坚持的核心理念之一,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坚强保障。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中国共产党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党建制度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党建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高校教师是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代表,做好高校教师的党建工作,团结高校教师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对党的建设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必须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据统计,目前高校专任教师中共产党党员比例已达到50%[1]。同时也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也存在着诸如思想建设形式化、组织建设停滞化、制度建设薄弱化、作风建设口号化等问题,以至于近年来教师新党员数量有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占比从2018年的(2±053)%下降到了2018年的(089±024)%[2]。这一情况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省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比例已从2018年的4540%下降到2018年的41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全国八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72万多人,其中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3],并且民主党派高职称高学历的新党员比例明显高于中国共产党 [4]。从这些数字变化可以看出,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与此变化不相适应的是,个别高校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思路上,不仅党的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也未能充分利用好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便利,党员学习教育内容、方法方式、考核办法等普遍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等现象,高校党员教师对于政治学习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这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社会环境开放,党建宣传手段和效果相对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包容,通过不同媒体可获取大量各种类型的信息。高校教师文化程度高,思想开放而独立,还有一些教师有在国外学习或交流的经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观念更加开放和与时俱进。目前,党中央对党的宣传加大了力度,利用各种新媒体和新方法对党的理论政策进行宣传,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可获取信息多元化,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党建方面的信息只是其中一个选择;二是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因渠道多元而力量分散,教师觉得看党的知识看哪里都似曾相识,没有新鲜感,反而减少关注程度。而党建工作先进性很难达到部分教师的心理预期。

第二,多元文化冲击,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在互联网技术爆炸性增长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多元的文化与信息,国内外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快速的发展难免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此情景下,教师党员存在着思想被腐蚀、信念被动摇的风险。具体而言,思想多元化,少数党员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这是由党员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导致的。党员教师的文化程度高,思想开放而独立,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其与时俱进传播当代文明、推动党组织向前发展的有力武器,又是使其被错误思潮误导以及对形势分析出现偏差等的诱因。教师党员拥有较高文化素养,也使其普遍更注重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自尊心和自信心普遍过强,结果导致其过分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精神追求是否能够得到党组织的认同、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在高校中教师的工作模式普遍自主性较强,受到的约束较少,这既有让教师自由发挥才能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优点,但也可能让其养成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导致党组织纪律涣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教师的需求,并且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因此,高校中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数量剧增,其对党的认识出现了多样性变化,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不从政何必入党。

第三,党建工作缺乏创新,针对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师党建工作没有被摆在优先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凝聚、引领作用。教师党建工作实际中,对教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不够重视,教师党建工作存在研究不够、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差等问题。教师党建保障机制亦尚存不足,如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换届、考核等缺乏规范,导致教师党员缺乏竞选党支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党建工作囿于传统,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党建制度不能适应如今的工作需求,限制了教师党建工作的发展。由于受到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竞争和评估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很多高校的政策都偏向重教学科研而轻党建,直接导致党建工作易受干扰和冲击。同时,由于教师党建工作性质综合、成效隐蔽,难以量化管理和考核,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容易出现缺位或不科学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工作的积极性。第四,党建工作队伍专业性有待加强,组织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负责党建工作队伍中的组织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但即使是专职人员,依然要兼顾许多其他非党建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这些专职党建工作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组织关系在教育工委的49所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把组织员作为二级党委科级职数单列,其他48所高校组织员都兼职人事工作,时间的分配取决于各项所负责职务的工作量大小,而不受个人意志支配。组织员清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但却因为处于多头领导无法合理分工,使组织员投入到党建工作的精力削弱,对各党支部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很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沦为形式,支部为了完成任务搞活动,没有精心策划和组织,导致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参与人员兴趣索然。

二、民主党派在高校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在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的基础上,民主党派沿着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路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民主党派在党建理论、经验和制度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之处。由于民主党派前身主要是政治同盟,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制度的开创,而更多地依赖与党派首领的个人声望,并且在现实中缺乏外在与内在政治生活的压力与动力,因而民主党派建设总体而言是松散的,其党建工作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降低了民主党派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主党派协商议政以及民主监督功能的重视,越来越多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到各级政府的工作中,为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也对自身组织体系进行了改进,立足社会,完善各级组织建设,为议政监督时反映社会问题打下基础。

在高校中,党在高校开展工作是以高校的基层组织以及教师党员群体为基础的,而教师党员又有其多样性与特殊性。目前,高校党建工作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高校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党建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中心工作顺利进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党委在总书记的领导下,坚持贯彻以“三严三实”为指导的党建方针政策,求真务实,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建设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肯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同时,对民主党派建设的认可度也在增强。民主党派以其自身的特性与优势,吸引了众多高校教师加入其中,究其原因,对比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建设的特点,民主党派的吸引力有以下几点

第一,民主党派入党手续简单,基层组织活动丰富。高校青年教师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手续繁杂且时间跨度大,且某些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缺乏针对性,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够,导致青年教师入党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高校的青年教师,特别是注重科研和教学的青年教师,与外界交往往往较少。较之而言,加入民主党派所需的流程更加简化,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更加多样,组织架构较为扁平化,人员关系简单。此外,民主党派大多具有派别特点,不同民主党派聚集了不同领域的人才,如九三学社主要成员为科学技术界的知识分子。因此,门槛条件较低、界别特色更为明显的民主党派对青年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民主党派可作为其拓展社交的港湾,实现学术交流和丰富业余生活的双丰收。

第二,民主党派党内环境较为宽松。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由于高校评估管理体系偏重于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项目等,对教师的评估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科研及工作上的压力要求青年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本职工作、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提高自己。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科研任务的比例达80%以上,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中共党员却需要经常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写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等,活动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且还挤占了部分工作和业余时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同时应对教学科研任务和党内的学习教育活动。而民主党派的基?幼橹?管理较为宽松,尽管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在学习政治理论中缺乏实质性、系统性,但具有次数少、与实践结合紧密、通过调研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支撑理论的发展、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此情形下,关注民主党派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始增加。为了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加之民主党派的加入难度较小且活动形式更多样化,可获得的实际利益更多,许多高校教师就更愿意加入民主党派。

第三,民主党派的监督机制对成员不具有强制性。民主党派监督机制建立的初衷在于推动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发展。民主党派推动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广泛的民主监督和有效的民主形式。在民主党派中,党内监督制度起步相对较晚,且发展水平也较低,各民主党派的《党章》对党内成员只有总体指导而没有具体要求,更多强调党派成员以身作则,增强自我约束力。而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分重视党的建设,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对党员的行为规范作了具体表述。如《党章》表明了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与党内监督的组织架构,《宪法》在法理上为监督机制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障。《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条例》对党的纪律规范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相比中国共产党,民主党内监督机制的有关规定并不具体,在执行时操作空间大。作为教师,他们更希望加入纪律要求不严、束缚少的组织。

三、高校党建工作促进民主党派建设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艰难而复杂的时期,而共产党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调整,则是其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根本原因。在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有新的思想理论团结全体党员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思想方针,中国共产党都能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适应国情民情的思想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领全国人民到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里程碑。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都是政协纲领,其自身的理论发展水平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政党体系下对民主党派发展的需求,为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各项职能,让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民主党派的力量、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民主党派的发展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在此情形下,共产党的党建工作经验做法,对促进民主党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体的建议如下 第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相辅相成。廉洁从政是一个政党取得人民群众信任与爱戴的重要前提之一,如何保持党内成员的清正廉洁,是每个政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国家的衰退甚至覆灭,都可归结于其执政党、统治阶级的腐化,腐败问题会大大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导致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腐败的惩处力度,许多“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这既反应了国家对腐败问题毫不手软追究到底的决心,也揭示了我国腐败现象仍不容乐观的现状,这都要求我们需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以此来约束干部、成员的行为。在高校中,解决腐败问题需要党组织与民主党派的共同合作,让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都参与到监督考核机制中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具体到华南理工大学,以贯彻落实党中央下发的各项规定、纪律为前提,加强对干部的反腐倡廉、纪律教育,不断强调党的各项规定与纪律要求,让党员把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使反腐工作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另一方面,校党委明确各方在廉政建设中的监督责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学校“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等监督考核制度,以制度规范党员的各项行为,避免人情腐败现象,切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也为民主党派的廉政建设提供参考。最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校情通报会、校领导民主生活会前座谈会、特邀监察员、统战系统意见建议表等各种手段,听取民主党派人士对学校工作的建议。

第三,完善法治民主制度,依法治校。制度建设对一个政党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相较于人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是政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及多党合作共赢,都需要制度建设的保障。在实际中,制度建设理应涵盖党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作风、组织、廉洁从政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应在制度中有所体现。此外,制度建设过程中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制度推行后加大在群众中的宣传力度、及时获取群众对相应制度的反馈并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改进,这都对制度的有效施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华南理工大学,一方面学校建立了信息反映制度,校内各组织成员可通过该制度反馈实际制度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法治治校,学校党委积极听取不同党派人士的意见与利益诉求,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这些做法,方便推广执行。此外,民主党派也应注重以制度建设促进自身建设,将思想路线、发展方针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并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听取党内外人士意见与建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作用。

第四,完善学习教育机制,相互借鉴。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思想宣传的针对性,成立相应的理论学习机制,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做法。在高校中,党组织一直把党员的思想建设摆在重要地位,注重与民主党派的协作,学习民主党派好的经验做法,改进自身党建工作的不足,尤其在提高自身组织生活实效性上,民主党派有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此外,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的经验做法,完善自身的组织制度建设,使党内管理更加民主化,同时加大党内成员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总的来说,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学习对方的优势长处,做好思想建设工作,能为党派其他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党委借鉴民主党派组织生活内容贴合实际、形式多样且更受广大教师欢迎的优势,不断丰富自身组织生活的内容,增加组织生活的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而民主党派也借鉴了中国共产党“三会一课”的基层工作制度,使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标准化。此外,统战部门制定了相应制度鼓励民主党派的发展,民主党派的发展又进一步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总体而言,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与民主党派建设的合作,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比对自身的不足,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五,寻求产学发展机制,合作共进。高校是国家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场所,高校教师发挥自身知识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研产出,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党员与民主党派人士都需要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具体而言,深化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发挥高校教师的智力优势,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对口解决方案以及技术支持;高校党组织发挥自身特长,组织技能教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知识创造经济;鼓励高校党组织、民主党派组织与企业党组织、工人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于高校党组织实现自身价值,抑或是企业党组织接受新鲜思绪,开拓视野,或者工人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维护自身利益都有很大益处。了解企业、工人的实际需求,高校教师能找准自身的优势与定位,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人士也在为同一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深厚的革命友谊,通过实践探索,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分析 篇6

一、建立企业文化与党建政工的共同点

(一) 两者有共同的目标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 企业可以运用这种隐形的力量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在提倡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 也对企业中员工的行为有了约束并形成了标准, 因而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并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凝聚力, 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 也能够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此可知对企业来讲, 企业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党建政工与企业文化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点, 党建政工是企业对员工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爱国主义的再教育, 使员工有一个主动正确的工作心态, 能够培养员工的责任心, 使员工心向企业, 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 能够有益于增加企业的利润, 让企业不断往前发展。以上说明, 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这两种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为了企业能够创造更大的利润, 可以更好的发展。

(二) 两者有相同的方向

企业文化与党建政工, 这两者都是能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而植根于员工头脑中的意识形态。他们进行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都要朝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思想及理念必将引导企业文化, 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建立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因此, 两者有一致的方向。

(三) 两者有共同的受用对象

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政工是两类不一样的文化概念, 但是两者的受教育对象都是企业中的员工。他们都要求员工诚实守信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的工作心态。他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都要能够自动调整员工间的互相配合度, 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积极主动性。

二、企业文化和党建政工互相促进作用

(一) 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都要建立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来增强员工的理论性的知识及提高意识, 使企业中的员工有一种标准的行为准则, 加强员工间的情感交流, 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主动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所以党建政工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党建工作时, 可以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实行的介质, 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 党建政工工作的实际内容才可以被企业全体员工接受、学习及领悟。因此在开展党政政工工作中, 企业文化发挥了非常大作用。只有企业文化和党建政工互相结合, 相辅相成, 才能真正增强全体员工间的凝聚力, 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

(二) 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水平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企业顺利开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水平需要到达一个很高的程度, 思想素质也需要很高的水平, 具备这样能力的领导才能够做到楷模作用, 才能带领大家把实际工作完成好。

(三) 党建政工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员工思想的一种再塑造, 使员工形成向心力, 给企业的成长带来活力。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中, 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分不开的。党建政工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实行, 员工才能体会到很强的使命感。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制度模式, 这种制度是潜移默化的侵入员工的头脑, 它与明文强制执行的制度相比约束能力强, 它潜在的力量将员工的思想行为限制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范围内。因此运用党建政工的凝聚作用, 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 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 企业文化在党建政工中的桥梁作用

企业的每一项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制度的规范, 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制度, 党建政工通过企业文化这座桥梁把员工的心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联系, 产生一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巨大能量, 使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来努力经营。因此利用企业文化的桥梁作用是很有需要的。采用两者互为补充的关系, 引导员工思想, 指导员工的作为, 从而实现很好的管理企业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 党建政工和企业文化的工作是很迫切, 也很艰巨的。平时的工作中, 要有意识的将党建政工与企业文化恰当连接, 有机融合,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而且能够增大企业的聚集力, 欣欣向荣的企业文化能够树立企业的美丽形象, 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遵从党建政工的引领作用, 利用它的优势, 一起组建党建政工的美好局势。

摘要:本文讲述了企业文化与党建政工有共同的目标、方向和对象, 通过党建思政工作在企业中的开展, 能够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整体的聚集力, 企业也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对党建政工的影响。此文剖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党建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共同组建党建政工的美好局势。

关键词:企业文化,党建政工,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糜青于.借力企业文化丰富党建政工内涵[J].中国石化, 2012, (5) :80.

[2]潘兰湘.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党建政工思路[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9, (5) :105.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7

一、目前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较本科生有较大的不同。

研究生是由本科生经过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而来,年龄比本科生大,思想相对成熟,思维理性且精神独立,有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学生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也比本科生高。而且研究生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生源主体多样,有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往届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在职工作者,年龄和心理差距比较大,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因材施教,这就决定了研究生的管理同本科生管理必须是截然不同的。

2. 研究生的导师制。

研究生管理实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由导师负责,但是不同导师的工作方法、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导师与研究生的差异性使得研究生很难得到导师全方位的指导。例如,有的导师课题较多,科研任务较重,疏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有的导师科研任务少,但对学生放羊式管理,不闻不问;有的导师只重视研究的学术能力,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师生间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 研究生辅导员及助理的设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第一大战略任务进行建设。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不同层次的高校以及同一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生的数量、规模差异比较大,因而辅导员的设置情况也不同,有的甚至由本科生辅导员代管,或只设置了研究生助理。然而辅导员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差异比较大,难以有效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普遍存在学校对研究生辅导员在资金和人文关怀的方面支持不足,辅导员和助理的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情况,导致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偏少,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

4. 研究生会的作用不足。

研究生阶层各方面的差异性给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带来难度。选拔模式单一、选拔面过于狭窄、选拔时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等,均不利于选拔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有些研究生干部的入会动机不纯,完全从利己角度出发,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研究生会各部门是根据工作实际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分工和明确责任。但在实际具体工作中,学生干部们仅仅负责自己部门内的工作,而对其他部门的事情不积极,很难形成强大的研究生会合力。并且研究生大多三年制,多实行每年换届制度,人员变动频繁,积极努力的干部晋升的机会有限,导致活动积极性不高,很难提高工作效率。

5. 高校对研究生群体关注度不够。

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一般由本科生唱主角,研究生往往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传统的观点认为:研究生只需要搞好学术,忽略了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即使组织一些活动,也没有多大影响力,导致研究生在校期间生活单调乏味,甚至沉迷网络,消极封闭。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

1. 党建重要性。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学生群体,思想比本科生要成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本科生有很大的影响及带动作用。研究生是高学历人群,其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某一方面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党建,尤其是地方高校,还是以本科生党建为主,研究生党建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但随着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及研究生党员的数量都有了大规模的增长,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不容小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应该作为研究生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2. 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研究生学习、工作及住宿都比较分散,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导致开展专门的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研究生党员的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培养、考察和管理等诸多环节流于形式,要求似乎也相应地降低,整个程序比本科生的要松散。另外研究生是高学历,发展指标也相应朝研究生倾斜,致使发展的研究生党员数量较多,质量相应地打折扣,很多研究生学习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但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缺乏积极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研究生党建力量相对薄弱: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高年级研究生兼任,这些研究生没有专门的党建工作知识和经验,缺乏系统的党务工作的培训,作为书记很难带动广大研究生党员开展一些党内活动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难以很好地承担党建工作。我国研究生实行导师制,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靠导师的指导,但很多导师重视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培养,完全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些导师是中共党员,但也有些导师自身是党外人士,不能很好地对研究生进行党性教育,导师在研究生党建中的指导作用无法有效地体现。

三、加强党建促进研究管理的工作实践

1. 严把研究生党员发展关。

逐步完善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党员发展的各个环节。农学院每学年制订研究生党员发展计划时,首先要全方位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学习工作情况、科研情况等,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学老师的评价放在第一位,该项权重占50%,学习科研占权重的50%。不再像以往仅凭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大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各种奖励情况为主要评价依据。政治素质考核的具体做法为:研究生各支部开支部会议,每个党员必须参加,分支部对每个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讨论,然后开展民主测评打分,支部分值占60%,辅导员或助理分值占40%,然后进行加权,按学校要求制订好年度发展计划。发展对象每2个月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详细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对国家时事政策等的认识和2个月内的学习及科研情况,每个支部委员对其进行打分,评议,根据排名,分高者,优先发展。

2.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农学院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开展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院党委书记牵头组织大家学习,要求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两个支部一起参加。学习教育形式多样,可以是时政录像视频,可以是大家一起座谈发表对一些新闻热点的看法,也可以是党员导师给研究生讲授一些理论,或者是研究生讲,师生一起讨论,力求气氛活跃,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定期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思想政治专业组织部党建专业人士来学院开讲座,给研究生导师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党建工作意识和党建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研究生。

3. 按学科点建立研究生党支部。

农学院研究生为三年制,硕士学位学科点2个,一个是作物学科,另一个是植物保护学科。作物学研究生党员人数是23人,植物保护学研究生党员人数为18人。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成立了以学科点为划分依据的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作物学)和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植物保护学)。支部建在学科点上,淡化了年级的概念。每个支部中不同年级的党员都有,这样高年级的党员毕业了,新入学研究生党员又加入了这个支部,大体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高年级带低年级实现了支部传统的有效传承。另外,支部建在学科点上,强化了专业的概念。同专业的研究生安排在同一个支部中,利于促进支部成员的融合,更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保证党支部活动的顺利开展。

4. 选好研究生支部书记。

针对目前研究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存在的诸多弊端,农学院党委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秘书亲自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便于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学院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工党员或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切实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培养的重要阵地,提高农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 明确党支部委员的责任区。

农学院现有研究生113人,党员41人,研究生党支部2个,每个支部委员有5人,共计支部党委委员10人。为了便于学院学生工作更有效的展开,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我们为每个委员划定了责任区,把全院113名研究生根据实验室地点、跟从导师情况等因素有效划分为10块,每块由一名委员负责。每周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辅导员和研究生会成员都参加,讨论本周的工作,对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每个支委负责及时给自己负责区域的研究生传达学校学院的精神,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各种情况,有什么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保证研究生工作高效运行。

近年来,农学院研究生的各项党建工作新举措实施进展顺利,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党建工作的加强,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荣誉感加强了,研究生工作的管理也更加顺畅和得心应手了。

摘要: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不断完善改进的地方,党建工作有待加强。本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为例,解析近年来加强党建促进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华青,孙路阳.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工作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7,22(2):33-35.

[2]惠安堂,赵普庆.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173-175.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8

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的活动, 正是突出了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 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将各个班级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及先进分子, 吸收进政治理论学习小组进行理论学习和培养锻炼, 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重要一环。

一、新形势下, 我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分析——政治理论学习小组成立的背景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当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呈现双重性。

一方面, 思想道德状况呈现积极较好态势, 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素质。80%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具有较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对党的方针政策持认同态度。同时, 我们在发展党员、团员时发现, 这一部分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敏锐, 但政治素养欠缺、马列理论根基浅显, 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党的基本知识浅薄, 尤其对党章、党的性质、党的发展历史等有关党的基本知识不甚了解, 甚至答非所问。再次, 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发现这些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文化基础, 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但缺乏实践锻炼、艰苦奋斗, 务实求是的实干精神;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但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由此可见, 新时期高职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技能时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 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判断表现出模糊的政治意识。多数高职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某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

为此, 在分党委号召下, 我院于2006年11月成立了政治理论学习小组, 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使之能够长效、稳步推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的成员主要通过班级民主选举、辅导员推荐、党校学习考察等多种手段筛选;同时, 也积极欢迎对党的理论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 上述举措为政治理论学习小组人员构成提供了质的保障, 使得基层团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和先进性得以加强。

二、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方法

政治理论学习小组主要以自学、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独立开展活动。小组成员根据课表自己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及活动内容和方式, 教师只做一些个别指导。采用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相结合, 小组指定组员进行导读。要求组员先通读后体会, 先咀嚼后交流, 引起政治理论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通读《毛选》《十七大报告》《党章》《论科学发展观》等部分重要篇目, 帮助学生了解建党的历史、建党原则、党的一般工作方法、目标任务等内容, 初步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促使组员在政治思想上不断成熟起来。

第二阶段:根据课程安排, 请总支书记、领导现场给我们组员授课、讲解有关党的知识, 不懂的问题、凝惑也可以现场提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让组员能更亲切地感受老党员对党性党魂的理解。这一方面既丰富了小组课堂内容, 又促进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加全面、充沛。

第三阶段:划分小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根据课程所学设置一个共同的话题, 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最后各派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大家通过互动的形式,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达到“人人参与, 人人发挥”的目的。

第四阶段:组织大家观看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党, 促进党政教育。

第五阶段:成员要根据安排, 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 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并结合实际写出思想汇报、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2篇。

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以集中学习研讨、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每月自学时间不少于15小时。使青年学生由被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积极学习, 由单纯受教育的对象转变为教育组织者、参与者。改变了以往单靠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 大大地提高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教育效应。

三、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取得的成果

我院自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创立两年多来, 已有近两百学员在此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培训。经过学习培训, 学员对党的性质、党的发展历史等有关党的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当前的社会现象、深化改革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 能理性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意见。

近年来, 参加理论学习小组的成员共有170多人获得院级、校级奖励, 获奖人次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在集中培养的学员当中, 已发展31名党员、18名学生预备党员、45名入党积极分子, 为向党组织输送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人选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经过理论学习、锻炼的学生活跃于学生工作的平台上, 各方面的表现都较为突出, 带动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 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仍然在不断改进创新之中, 可能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 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创立出适应轻纺服装学院文化底蕴的培养模式, 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结合切身实践阐述了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的产生背景, 运行模式及其功能发挥, 并就如何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党组织培养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上述工作为开避轻纺服装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进步的新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高校党建,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学生工作,先进分子

参考文献

[1]张培华.浅谈高校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小组与教育管理[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2]王奕衡, 刘旭.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J].科教文汇, 2008 (6) .

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 篇9

一、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校党建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党的建设, 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高校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简言之, 高校党建工作就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入党前后的党性教育过程。

专业教育是指高校下属的专业院系根据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

1、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工作两者之间存在区别

首先是工作内容不同: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 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专业教育工作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其次是工作目的不同, 高校党建工作培养的是党性强、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能通过专业评估和认证的行业性专门化人才。基于此, 对于学校层面而言, 师资和各种教学资源出现了互相争夺的现象;对于受众而言, 在时间和精力方面也出现了对立和冲突。

2、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工作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第一、工作对象相同。同一个专业内, 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一致, 尽管高校党建工作对象更侧重于已成为党员的学生。

第二、工作途径相同。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专业教育工作都是一个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立足平台进行实践, 从而达到工作的目的。

第三、两者具有互补性。党建工作中强调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可以科学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 党员体现先进性的平台能有效带动专业学习风气的转变, 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学生立足专业学习平台的实践可以检验并实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 从而促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完善, 以增强党性。由于两方面的工作均是立足于校园, 在资源方面难免会有争夺的现象,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两者在资源优势互补方面存在很大的空间。

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是一种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关系, 但是, 在现实中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工作的区别与对立被放大, 而联系被忽略。

二、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在当前高校中的关系处理现状1、认识上的独立性

基于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本身存在的区别, 在相当一部分高校难免会存在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 认为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没有太大联系的现象。这样一来, 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就存在一个误区, 即:在引进党建人才时忽略了其是否具备相关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 在引进专业人才时忽略了其是否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

2、工作队伍的独立性

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人才建设上过于侧重某一方面, 在一些高校, 党建工作队伍与专业学习队伍专门化特征明显, 这两支队伍互不统属, 各行其是其事, 各尽其责。

3、工作对象的独立性

作为受众的学生群体而言, 一方面, 存在党建工作主要针对党员, 忽视了大学生群体教育;另一方而, 也存在专业教育则完全摒弃思想教育的原则。所有这些无疑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工作效率低下。

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者来说, 都是一个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过程。如何以搭建平台的方式, 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使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互相促进?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搭建平台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高校党建还是专业教育, 中心工作均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实现培养目标的优质实践平台。体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通过搭建交叉性平台体现出来。

(一) 以党建促进专业教育

1、加大党员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

课堂是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传统性基础平台。专业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 起到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

2、打造学习型支部

重视党支部平台建设的作用, 就是重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学习作为一项标志性权利和义务的高校大学生党员一般具有专业学习刻苦, 成绩优良的特点。在专业教育上, 可尝试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 成立大学生党员工作室、实验室或研究小组, 承担一定的专业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调查等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工作, 从而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 以专业教育促党建

1、吸收专业教师进入党建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党建队伍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 应该吸收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作为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以加强党建。专业教师作为党建的工作人员具有天然的优势, 相对而言, 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 在专业方面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对学生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从事党建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可以将党建工作渗透到他所从事的工作当中去,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搭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党性锻炼平台

搭建以专业知识运用为内容, 党性锻炼为目标的实践平台可以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比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创作一幅体现党性锻炼的作品 (书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等) , 学生们在专业作品的创作过程, 以专业的思维加深了对创作对象的理解, 完成了一次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起到锻炼效果。

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承, 互相促进, 搭建使这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的实践平台, 有利于整合学校各种教育资源, 从而实现两方面工作的长足进步,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承, 互相促进, 搭建使这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的实践平台, 有利于整合学校各种教育资源, 从而实现两方面工作的长足进步,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上一篇:教师的严与爱下一篇: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