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儿监测

2024-07-03

危重患儿监测(精选八篇)

危重患儿监测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80例行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为观察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80例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患儿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Allen试验阴性;2需接受有创血压监测;3足背动脉搏动良好;4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足背动脉搏动不良者;2穿刺点感染及存在严重皮肤性损伤者。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胎龄32周~42周(38.5周±2.4周);日龄1 d~26d(5.2d±0.8d);出生体重1.8kg~4.2kg(2.8kg±0.4kg);重度窒息2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重症肺炎12例,新生儿溶血症8例。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胎龄32周~40周(37.5周±2.2周);日龄1d~25d(5.4d±0.7d);出生体重1.8kg~4.0kg(2.9kg±0.3kg);重度窒息2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3例,重症肺炎20例,新生儿溶血症10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24G密封式静脉Y型留置针,并由工作满5年且受过专门培训熟练掌握胫后动脉及桡动脉置管的护士对患儿行动脉置管,置管后采用医用胶布固定静脉留置针,同时采用美国爱德华公司提供的光电监护仪对患儿行有创血压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穿刺后对患儿加强导管管理,密切留意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科室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并对护士进行定期风险管理,尤其是对法律意识淡薄、基础知识不扎实、责任心较差的护士进行培训及引导。指导护士识别、防范及判断护理风险的技巧及措施,合理安排排班人员,如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搭配,性格急躁的与性格温和的护士搭配,以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

1.2.1.2个性化护理针对有创血压监测患儿并发症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加强患儿病情监护,防止患儿穿刺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预防出血:危重患儿多存在烦躁不安,因此需固定好患儿肢体,防止导管脱出或滑脱而导致出血或形成血肿,必要时给予镇静剂。2预防血栓或气栓:建立有创血压后每隔4h~6h冲管1次,每次冲入肝素盐水1mL~2mL直至拔管。3预防感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确保穿刺部位清洁,并定期更换贴膜。4远端肢体缺血:穿刺前对被插管动脉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避免动脉过度穿刺。同时应尽量减少动脉损伤,穿刺时动作应轻、柔、稳、准。

1.2.1.3导管护理加强导管管理,妥善固定,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牵拉受压。应对患儿家属加强导管管理教育,强调导管通畅性及卫生的重要性,避免患儿运动不当而导致导管意外脱落。

1.2.1.4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综合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改变护士护理安全概念,建立系统而完善的护理差错风险防范,鼓励护士成立护理差错上报机制,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减少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

1.2.1.5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组织护士对护理风险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士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提高护士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外科患儿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

1.2.2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穿刺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包括血栓、堵管、血肿、渗血、血流感染)发生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例(%)

3讨论

无创血压监测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袖带宽窄、肢端循环、病人躁动等,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常由于脉搏细弱、血压过低、烦躁等表现会导致无创血压测不出数值,不利于危重症患儿病情处理[4]。有创血压能直接感知血液压强,并可将波形及数值实时显示在监护仪上,从而反映病人体内循环状况,能直观、动态获取数值,且不受病人循环状况影响,可为医务人员及时评价病人病理提供指导[5]。但有创血压监测会受多种条件限制,如科室医疗设施、动脉置管所致并发症等,在置管过程中加强病人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及并发症,提高病人置管效果[6]。

护理风险是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间接或直接导致病人出现伤残或死亡,具有风险高、不确定性及后果严重的特点,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将有助于减少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7]。本研究对有创监测危重患儿置管过程中应用危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穿刺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有创血压监测过程中风险事件,提高有创血压监测应用效果。考虑其可能原因: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组织护士进行专科技能培训及考核,提高了护士的护理技术及专科知识水平。另外,通过规范护士书写的要求使护理文书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并通过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8,9]。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强调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潜在的、直接的、间接的护理风险因素,通过完善护理管理相关制度,从而建立护理风险防范措施,通过规范护士行为,使护士在培训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护理知识,因此能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10]。

综上所述,对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患儿穿刺风险及并发症,提高患儿穿刺成功率及延长置管时间,确保穿刺更加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80例行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为观察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80例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穿刺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栓、堵管、血肿、渗血、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患儿穿刺风险及并发症,提高患儿穿刺成功率及延长置管时间,确保穿刺更加安全有效。

关键词:有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并发症,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志英,黄玉兰.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在心脏介入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88-2489.

[2]佟姝艳.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45-1946.

[3]张葆荣,李春艳,吴函书,等.有创血压监测在儿童床旁血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128-129.

[4]邱伟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6):94-95.

[5]宋凌菁,李冬英.ICU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新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5):137-139.

[6]邱双双,郑惠娥,杨楠,等.超薄敷料在有创血压监测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A):872-872.

[7]张忠菊,石小娟,陈丽莲,等.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的应用及护理[J].海南医学,2013,24(3):456-458.

[8]王自珍,柯艳,张幸,等.胫后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4A):1225-1226.

[9]邵淑芳,陈燕芬,李月霞,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成效[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12-113.

危重患儿监测 篇2

[关键词] 凝血功能障碍;危重患儿;DIC

[中图分类号] R72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36-02

危重患儿在临床上救治较为困难,并且常常因为严重感染、创伤、大量输血、手术等原因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地干预,进一步发展导致DIC,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非常高[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对危重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研究探讨急-早期干预的临床意义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PICU于2009年6月~2010年5月所收治的174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76例,<1岁72例,1~3岁86例,>3岁16例;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评定其危险程度[2],将≤90分或者虽然>90分但符合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3]的患儿确定为危重患儿。其中评分<70分46例,70~90分72例,>90分56例,所有患儿均排除血小板及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将118例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对照组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危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剩余患儿为非危重组共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

1.2?干预措施

所有患儿均于急、早期监测凝血功能,发现有凝血功能异常者,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干预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肝素钠(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H31022051)12.5~30 U/ (kg·次)静脉滴注,每6小时重复1次,经微泵维持2~4 h内静脉输入,监测凝血时间,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至停用。

1.3?监测指标

监测危重患儿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dimer(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计数,各项指标正常值参考第7版《诊断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率情况比较

危重患儿较非危重患儿PT、TT、APTT、D-dimer、Fib、Pl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D-dimer异常率最为显著。见表1。

2.2?治疗后各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经积极治疗后危重患儿上述指标与干预前、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2.3?危重患儿急-早期干预与否与预后的影响

干预组64例发展到DIC晚期有4例,4例患儿均死亡,死亡率为6.25%,对照组54例发展到DIC晚期6例,6例患儿放弃治疗后均死亡,死亡率为11.11%,两组其余患者均好转或治愈出院,干预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危重症患儿多数由严重创伤或严重感染所致,这种原发或者继发性的损害使机体释放出白介素、内毒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诱导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表达TF,激活凝血系统,并促进了凝血酶的产生,而凝血酶又反过来刺激单核细胞生成IL[4],纤溶酶原被激活,引发纤溶系统,导致体内FIB下降,D-dimer升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形成微血栓,最终导致DIC的发生。DIC发生后内脏及组织的微循环发生障碍,细胞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5]。由此可见,在危重患儿向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凝血机制异常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急-早期干预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是DIC前期的判断、干预非常重要。

本组研究危重患儿PT、APTT、Fib、D-dimer均较非危重儿明显增高,尤其是D-dimer,更可看为DIC早期的特异性分子标志。对急-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危重患儿进行小剂量肝素治疗干预后,D-dimer等凝血指标明显下降,发展到DIC晚期病例减少,使病死率降低。

因此急-早期干预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患儿能够阻断DIC的形成,大大改善危重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Clemens F,Christian J.Effects of anticoagulant strategies on activ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J].Expert Opin Biol Ther,2007,7(6):855-870.

[2] 宋国维.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59-360.

[3]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policies for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J].Crit Care Med,1999,27(4):843-845.

[4]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专家组.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5]刘晓立,李长俊.小剂量肝素在治疗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优势[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32(2):94-96.

危重患儿监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7例患儿, 其中男18例, 女9例, 年龄5天~2岁;新生儿6例, 婴幼儿21例, 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 感染性休克6例, 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17例, 爆发性心肌炎1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桡动脉置管14例, 肱动脉置管5例, 颞动脉置管2例。

1.2 结果

本组患儿置管时间最短13 h, 最长13 d, 治愈21例;好转3例, 死亡1例, 放弃治疗2例, 对治愈好转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及复查血常规、血培养, 未发现1例导管相关性血源性感染发生, 未出现一例并发症, 监测效果满意。

2 操作方法

2.1 IBP的适应症

血压是ICU常用的监测指标,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以直接监测动脉内血压的变化, 因此它比袖带间接测压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血压变化。动脉置管适应各类危重患儿和有大出血的患儿;低温治疗或需控制性降压的治疗;严重低血压、休克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患者;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的患儿, 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

2.2 测压部位掌握先外周后中心的原则, 以桡动脉最常用, 其它依次为足背动脉、股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

2.3 用物准备

迈瑞PM9000型号的心电监护仪、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加压袋、洁润24G留置针、肝素生理盐水 (含肝素1u/ml, ) 、洞巾、消毒用物, 3M敷贴。

2.4 操作步骤

以桡动脉为例, 操作者左手指触及桡动脉搏动, 食指在远端轻轻牵拉该动脉, 穿刺点选择搏动最明显处, 腕部垫棉垫支撑, 常规用安尔碘或碘伏消毒皮肤, 铺无菌洞巾。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皮肤和周围动脉麻醉, 防止穿刺中动脉痉挛, 婴幼儿选择0.7 mm/24G号套管针, 针与皮肤呈30°, 对准穿刺点进入皮肤, 见回血立即送入外套管, 随后取出针芯, 血流通畅即为穿刺成功, 用3M无菌敷料贴固定。注射器冲净留置针内血液后夹闭小夹子, 迅速用配置好的肝素液排空测压管, 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与动脉留置针连接, 连接换能器, 肝素液置于加压袋中, 加压袋的压力应大于300 mm Hg, 肝素液持续冲洗管道, 将传感器放置与心脏平齐处 (第4肋中线水平) 并与监护仪连接, 校零后即可测量有创动脉血压。

3 护理方法

3.1 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除以肝素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路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每次经测压管采血后, 应立即用肝素盐水快速冲管, 以防凝血。 (2) 管路内如有血块堵塞应及时予以抽出, 切勿将血块推入, 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3) 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成正比, 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 应及早拔出。 (4) 如患儿病情危重应在留置一周后重新更换穿刺部位。 (5) 防止管道漏液, 如测压管道的各个接头应连接紧密, 压力袋内肝素生理盐水袋漏液时, 应及时更换, 保证各个三通良好性能等, 以确保肝素盐水的滴入。

3.2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原因,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损伤、导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 与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有关, 当处于休克、高凝状态等时发生血栓的机会较多, 定时观察穿刺肢体的血运情况, 如肢体有无肿胀或颜色、温度异常等, 局部不宜包扎过紧, 以免发生肢端坏死。

3.3 异常处理

当动脉波形出现异常, 如低钝、消失时, 应考虑动脉穿刺处有打折或血栓堵塞现象, 此时应揭开皮肤保护膜, 若打折调至正常, 若堵塞应先抽回再进行冲洗, 防止凝血块冲入动脉内, 并用爱尔碘消毒, 待干后贴上敷贴。每一次连接注射器必须回抽, 严防微小气泡进入动脉。

3.4 防止感染

每次抽血标本时, 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动脉穿刺点的局部干燥, 若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贴膜, 消毒穿刺点, 范围应大于皮肤保护膜的范围。动脉测压管的各个接头连接处要旋紧, 防止脱开或渗漏, 并置于无菌治疗巾内。为了防止感染, 每次抽血气分析时, 应用酒精消毒三通、肝素帽, 准备2个5 m1注射器, 先用一个5 m1注射器将动脉测压管内的液体抽出, 再用另一个注射器抽出含有肝素液的血液1.5 m1备用, 将抽出的血标本迅速摇匀立即送检, 再将最先的5 m1血缓慢注入, 在用肝素盐水冲洗至动脉测压管内无血液为止, 保证三通区域各口均无血迹。

3.5保持测压管通畅妥善固定套管针, 防止导管受压, 为保证动脉测压管的通畅应用肝素盐水定时冲洗, 加压气袋的压力要>300 mm Hg, 肝素盐水每24 h更换一次。换能器零校正, 应保证换能器与心脏水平位置一致, 以保证测定数值的准确, 为患儿更换体位时始终保持换能器与心脏水平一致。

3.6 拔管护理

当患儿病情平稳后, 不需要测血压时应及早拔出测压管, 拔管时局部压迫10 min, 观察无渗血时, 用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4 小结

有创动脉血压在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直观准确、动态及时反映血压变化, 为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品提供依据, 提高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费用较高、易出现动脉穿刺相关性并发症, 如出血、血肿、血栓形成、气体栓塞、动脉血栓、动静脉瘘、感染等。因此, 在危重患儿抢救时,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需随时监测循环系统及危急重症的抢救, 原则上立即使用, 使用过程中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在操作前先做Allen试验证实手部供血侧支循环良好, 操作过程遵守以上注意事项, 做好日常观察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27例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的护理经验, 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防止感染, 保持测压管通畅等, 认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具有直观、准确、及时、能动态反应危重患儿血压变化的优点, 它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极大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有创动脉血压,危重患儿,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杨蕾, 王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时机及临床护理经验[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17:2669-2671.

[2]方芳.危重症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

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临床研究随机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56例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了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8例。试验组患儿包括男性和女性患儿分别为15例、13例;患儿年龄2~15岁, 平均年龄 (5.2±1.6) 岁;疾病类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10例,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5例,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10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儿3例。对照组患儿包括男性和女性患儿各为14例;患儿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 (5.1±1.7) 岁;疾病类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8例,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6例,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9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儿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临床干预中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心理健康与保健”是研究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没有虚弱, 而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 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并不断关注起来。心理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防治疾病, 保障健康, 还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生命潜能两项任务。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 由于个体的发展包括从胚胎到生命终止的全过程, 所以, 心理保健必须关注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儿出生以后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 小儿的心理发育逐渐表现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质的差别, 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不能顺利完成都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后来的教育或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偿作用, 但已是事倍功半。因此儿童的心理保健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能否正确迎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尤为重要。而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 具体包括:护理人员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及护理经验总结危重症患儿的心理特点, 如恐惧、交流、行为退化等, 护理人员根据上述特征采取相关护理措施, 一是创造愉悦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播放儿歌来调整患儿的心理并转移其注意力, 最大程度上减少患儿的紧张度和恐惧感,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增加护理人员与患儿的了解度, 护理人员与患儿建立信任感, 保护和尊重患儿的自尊心, 通过亲切的抚摸和搂抱。三是减少患儿控制感丧失率。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约束, 增加活动的空间以及时间, 转移其对疾病的关注力。四是进行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动作轻柔, 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适, 通过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来减轻患儿的痛苦。五是减轻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交流, 鼓励患儿战胜疾病, 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病房环境以及各项检查的价值, 如需要手术则向患儿家属讲解手术情况[3]。

1.3 评价方法

应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总分为6分, 超过4分为满意, 2~4分为基本满意, 低于2分为不满意, 满意率= (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4]。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统数据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 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为P<0.05。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25 (89.29%) , 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7 (60.71%)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 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03, P=0.029) , 见表1。

3 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儿科是临床重要科室。儿童是祖国的希望,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尤其是儿童, 不仅仅是少生病和不生病, 还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然而, 儿童不是成人简单的缩小, 无论是保健, 还是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都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需要备加呵护。儿科保健与护理是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儿科危重症患儿临床发病急, 短时间病情迅速进展, 死亡率相对较高。患儿危重症涉及多个系统疾病, 有研究显示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 有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 促进患儿健康成长[5]。对危重症患儿进行康复护理, 必须报护理-患儿-家长视为一个整体, 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6]。

该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和临床护理经验, 发现患儿具有恐惧、分离性焦虑等心理。当患儿处于陌生环境时, 和不熟悉的医务人员在一起会丧失安全感, 而且由于病房设备较多以及产生的各种噪声、医务人员紧张、忙碌的情况均会增加患儿的恐惧。患儿恐惧会增加体内一系列生理变化, 降低患儿康复速度[7]。

儿童对父母依赖性较强, 因此分开时会哭喊, 拒绝治疗和护理。而且由于部分患儿会有心理各性别差异, 因此在保留隐私部位时患儿会胆怯和羞涩, 拒绝治疗[8]。学者许艳华[9]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了心理护理, 经过护理发现, 进行心理护理的患儿家长满意率达89.50%, 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的患儿家长57.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经过分析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25 (89.29%) , 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7 (60.71%)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 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对儿科重症患儿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的负面情绪, 促进患儿康复, 增加患儿及家长满意度,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 儿科是临床重要科室, 儿科危重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对于危重症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 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预防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光, 喻文亮, 钱素云, 等.危重呼吸衰竭患儿的救治与转归[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 (5) :459-463.

[2]李文晴, 董建英.PICU重症患儿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6) :718-720.

[3]王若凡.影响PICU护士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对策[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5:482-484.

[4]Rocksword SB, Rockword GL, Vargo, JM, et a1.Effects of hpcrbaric Oxygenation therapy on cerebralm and tracranial pressurer in severelybraininjuredpatienta[J].JN eurosurg, 2011, 94 (3) :11-13.

[5]Chan KW, Lee KH, Tam YH, et al.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by the hook method in emergency setting in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incarcerated inguinal hernia[J].J Pediatr Surg, 2011, 46 (10) :1970-1973.

[6]施春柳, 王燕平, 罗会结, 等.程序化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36) :4434-4436.

[7]Ekmekci H, Ekmekci OB.The role of adiponectin in athemsclerosis andthrombosis[J].Clin Appl Thrombosis/Hemostasis, 2014, 12 (2) :163-168.

[8]吕素兰.浅谈I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3) :232.

危重患儿监测 篇5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1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院前急救转运危重患儿194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转运患儿的年龄、疾病分布、转运半径进行回顾性研究。

2转运网络

2.1转运网络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 建立了以本院为中心, 联系河南省内市县级医院的危重症患儿转运网络, 同时接受郑州市急救中心调度。

2.2转运设备奔驰救护车、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复苏器械、T组合、抢救药品、吸痰设备、新生儿专用转运暖箱等。

2.3转运方式专人接电话, 专职人员转运。接到电话后简要了解病情, 由急救车辆和专职医护人员2人前往转运。

3结果

3.1转运患儿的年龄分布转运患儿共1944例, 年龄范围在出生至12岁以内, 其中男1152例, 女792例。

转运患儿中, 新生儿897例, 占46.1%, 其中生后24 h内患儿341例, 占17.5%, 其次是婴幼儿712例, 占36.6%。年龄分布见表1。

3.2疾病分布转运患儿的疾病分布以新生儿疾病为主, 占46.1%, 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30.1%、神经系统疾病26.1%。儿科系统疾病分布见表2。

3.3转运半径分布见表3。

4讨论

危重患儿转运是以一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向周围辐射, 集转运、协调、培训为一整体的特殊医疗系统, 故又称转运网络[1]。危重患儿转运能高效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提高危重症患儿救治水平。转运网络的建设为危重患儿转运提供了有力保证。该网络不仅提高了为重患儿诊治的连续性, 还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布, 增强了区域医院间的相互协作。对于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运等是很大的促进。在客观上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2,3]。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了新生儿和儿科转运网络的建设。随随着我国儿科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相关专业监护病房的建立, 儿科转运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本院是大型儿童医院, 2007年建立了转运网络。

本组数据显示, 转运的危重患儿疾病分布中新生儿组疾病占46.1%, 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占30.1%, 神经系统疾病占13.4%, 与宋丽[4]等报道的一致。新生儿期危重患儿在转运中占的比例很大, 尤其是出生24 h内的患儿占17.5%。导致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 首先包括基层医院儿科队伍不稳定, 专业人员流失, 其次新生儿科对人员技术和设备要求高。危重患儿年龄越小所占的转运比例越大。这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可预见性差有关[5]。从以上分析可见, 新生儿对网络转运的需求更加迫切。新生儿的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抢救技术, 必须作为转运小组的基本技术。危重患儿转运小组, 可作为移动的抢救单元, 随时保障危重患儿生命安全。目前我国多数地方的基层医院儿科技术力量薄弱, 且缺乏新生儿的专业设备, 对完成新生儿抢救有很大的困难。从转运半径分析, 200 km以上的长距离转运已占22.1%。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衡, 区域间、城乡间差距非常明显。基层医院的儿科诊疗技术及设备不能满足危重患儿抢救的需要。转运的危重患儿中周边县市区医院转诊的病例较多, 以周边县级医院为主。转运的危重病患儿多为新生儿和小婴儿。保暖不足、路途颠簸、病情危重, 不易预料是转运的难点。在长距离转运中病情的判断及沟通, 急救物品的准备, 人员的配备, 紧急预案的设定更为关键[6]。目前长途转诊尚未有国家统一的转诊规范, 各个地方对患儿的转诊适应症、转诊流程、病历书写要求不同。国家相关部门亟需出台政策法规, 明确危重患儿的长途转运进行规范, 提高转运的整体水平, 减少可能的医疗风险。

因此, 在转运网络建设中, 应结合本地区疾病谱等转运实际情况, 重点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转运和长途转运的强化培训。同时, 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硬件建设, 更新和完善救护车和车载设备, 加强长距离转运能力, 以提高救治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郑州市儿童医院危重患儿转运网络的病例特征。方法 以1944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转运病例的年龄、疾病分布、转运半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年龄分布, 新生儿46.1% (897例) , 婴幼儿36.6% (712例) 。疾病分布, 新生儿疾病为46.1% (897例) , 呼吸系统疾病30.1% (586例) 、神经系统疾病26.1% (261例) 。转运半径的分布, 100 km以内的53% (1031例) , 100200 km的24.9% (484例) , 200 km以上的22.1% (429例) 。结论 转运中疾病构成的前三位是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转运半径200 km以上长途转运占有较大比例。结合本区域转运特点, 加强培训, 提高急救医护人员运转运能力。

关键词:转运网络,儿科,急救

参考文献

[1]祝益民.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建设.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11) :881-884.

[2]宋丽, 崔振泽, 陈爱勇.儿科院前急救转运常见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5) :39-40.

[3]陈运彬.新生儿转运的现状和挑战.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6 (1) :10-14.

[4]宋丽, 崔振泽, 陈爱勇.儿科院前急救转运611例病种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0) :40-42.

[5]武志红, 陈晓, 杨明, 等.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6 (7) :104-105.

108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10 年4月—2010 年7月我院共收10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 78 例, 女 30 例;年龄1个月至7 岁, 2 岁以下66例, 3岁~ 5岁 34例, 5 岁以上8例;死亡6例;住院时间10 d~ 14 d, 平均12d。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发病后 1周内传染性最强,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等均可造成本病流行, 因此, 做好消毒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十分必要。安置患儿于空气流通、 温度及湿度适宜的房间, 病房门把手、床头柜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消毒, 病房勤通风, 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 2次, 每次 30 min~60 min。凡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要用0.5%碘伏消毒双手2 min~3 min, 听诊器放入熏箱消毒。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的洗手方法,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患儿饭前便后要洗手, 家长在接触患儿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前后均要洗手, 只允许一位固定陪护人, 限制探视, 以免隐性感染者传播病毒。患儿的餐具、 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或煮沸消毒, 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用垃圾。出院患儿的床单位用臭氧消毒机进行终末处理。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最好开放双管静脉留置针, 以避免病情变化时延误抢救和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注意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一般留置 3 d~5 d,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常规给予氧气3 L/min~4 L/min持续吸入和心电监护, 动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按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备好各种抢救用品, 如呼吸机、吸痰器等, 以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抢救。协助医生做腰椎穿刺、心电图、胸部X线片、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等, 以便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2.2.1 体温

体温观察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持续高热不退, 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儿就诊时的发热, 及皮疹时间较轻症患儿明显偏长, 且体温偏高 (热峰>38.5 ℃) , 提示患儿发热时间—越长且体温居高不下, 则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3]。

2.2.2 呼吸系统

观察呼吸节律、 频率的改变, 有无口唇发绀、咳嗽, 痰液的颜色、性质及有无肺部啰音。

2.2.3 神经系统

观察患儿有无精神差、嗜睡、易惊、疼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受累是手足口病病情化的早期表现, 对预示疾病的发展及早期病情判断尤为重要[4]。

2.2.4 循环系统

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或减慢、四肢发凉、指 (趾 ) 发绀、出冷汗、 血压升高或降低。

2.2.5 皮疹

严密观察皮疹出疹情况, 注意皮肤是否有破损, 是否继发感染, 为医生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在护理中体会到, 凡皮疹不典型的患儿, 如口腔未出现溃疡者, 更倾向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故对于皮疹不典型的患儿要密切观察。

2.3 高热护理

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予冰帽冰敷或予头部和大动脉处用冰袋冷敷、温水擦浴的物理降温方法, 必要时给予小儿退热药, 半小时后测量体温。降温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并注意水分的补充。

2.4 饮食护理

给予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宜温凉、无刺激少食多餐。忌食冰冷、辛辣、过咸或刺激性食物[5,6]。喂食速度宜慢, 尽量减少摩擦。喂食时用逗引、讲故事、表扬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感, 增加进食量。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给予补液,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血糖高患儿, 勿进食含糖食物, 避免引起血糖增高, 加重病情。

2.5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 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常表现为哭闹不安, 不能安静地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 护士在接待患儿时, 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 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 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 减轻紧张心理, 与此同时应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健康宣教, 如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 教会其口腔、皮肤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等, 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 有助于患儿疾病的诊疗与康复[7,8]。

3 小结

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一般病程为1周, 但重症病人病情进展快, 病死率较高, 病毒传染性强, 易引起暴发和流行。总之, 在对手足口病患儿给予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护理措施,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理护理,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其中严密细致地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可降低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治愈率。加强并发症先兆症状的观察与预防, 并及时地给予处理与护理, 可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高热,皮疹,消毒隔离,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智宏, 朱启容, 李秀珠, 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652.

[2]王红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医药月刊) , 2007, 24 (4) :186-187.

[3]石小华, 胡静, 喻文亮, 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顾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1) :87-90.

[4]方玉红, 崔晓明.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和脑膜脑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6) :501-502.

[5]黄玉华, 刘丽华.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3B) :693.

[6]尹莉.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6C) :1653-1654.

[7]吴金霞, 韩明锋, 张祝娟, 等.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30-1831.

急危重患儿的转运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7

1 转送前协作和联系

有关医师必须与接收医院的医师联系, 并介绍患者的病情和转送意见。转送之前接收医院的接诊医师必须同意接收患者并证实接收医院具备一定的救治水平和医疗设备。在转送中, 如果没有医师随行, 双方医师应该预先商定由谁负责转送途中的治疗。

征求接诊医师意见后, 应由转送医师根据时间、气候、转送中对生命支持所需医疗设备、人员和物资的条件, 决定转送的运输方法 (陆地或空中) 。应与运输机构取得联系, 告知患者病情和转送中可能需要的医疗条件, 商定转送时间。

转送医院与接收医院的单位 (急诊科、ICU、手术室) 应作护士之间的交接报告。病例的复印件 (包括转出小结和全部X线片) 将随同患者转送, 但不应为此而延迟转送患者。

2 护送人员

转运小组至少需要2人, 一般有医师和护士各一名组成, 他们必须明确所担负的责任, 具有独立工作以及和其他人员协同工作的能力。医师需是儿科专业高年住院医师担任, 能够独立作出医疗方面的判断以及掌握必要的技术操作, 现今转运医师多由具有ICU工作经验的儿科专业医师担任。需要掌握的技术有: (1) 气管插管, 气囊加压通气, CPAP及机械通气技术。 (2) 建立周围静脉通路, 如穿刺和置入短塑料导管, 脐血管插管。 (3) 胸腔穿刺排气和引流。 (4) 输液及纠正代谢异常, 如防止低血糖, 酸中毒。 (5) 特殊治疗如窒息复苏, 败血症休克, 抽搐等。外科有关问题的处理。 (6) 熟悉急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 (7) 掌握转运所需监护、治疗仪器的应用和数据评估。

良好的通讯联系是转运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患者的转运途中, 应备有能与了解病情的医师联系并获得额外指令的联络工具, 使双方直接通话, 转诊医院接受上级医院建议处理患者。如途中有新问题, 应通过电话与上级医院联系, 这对稳定患者病情增加救治时机十分有利。

3 转运患者的最低必需设备

(1) 简易呼吸机和适合患者大小的面罩。 (2) 吸引设备和吸引管;口咽导管, 喉镜, 适合患者大小的气管插管。 (3) 足够的氧气来源以满足患者预期的消耗量。 (4) 心电呼吸血压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护仪、输液泵。 (5) 必须治疗用品, 输氧管道、复苏气囊、消毒手套、输液器、各种型号注射器套管针。 (6) 用于进一步心肺复苏, 急性生理紊乱处理和患者特殊需要的药物, 如肾上腺素、多巴胺、西地兰、利多卡因、吗啡、阿托品、鲁米那、5%碳酸氢钠、速尿、地塞米松及生理维持液[1]。

4 患儿成功转运重点在于对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和转运中发生问题的处理

4.1 转运人员在转运前, 要根据病史、体检和已有的化验资料, 对患儿作出初步评估, 对在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做好处理准备。

切记在转运前不做评估处理, 企图使患儿尽快到达再进行处理。 (1) 患儿若有呼吸困难和青紫, 应吸清呼吸道分泌物并用鼻导管或面罩或头罩供氧。有青紫缺氧者应供氧直至氧分压改善。 (2) 如果患儿在上路前还不需要立即插管, 但在到达ICU之前, 途中有可能插管者, 则应在离开当地医院之前做气管插管, 以避免在途中进行这一操作;对于机械通气的患儿, 应达到适宜的通气, 必要时用肌松剂, 避免自主呼吸与机器对抗, 引起气胸; (3) 建立输液通路。需转运的患儿病情往往危重, 要用静脉给药或输液。又由于路途颠簸, 需建立牢靠的输液通道[2]。 (4) 应置患儿于暖箱或辐射保温床, 监测环境温度和患儿体温。维持患儿于适中环境温度。若气候寒冷, 患儿体温不易维持正常, 可用棉被或保暖材料包裹患儿。或加用热水袋于暖箱内, 但要防止烫伤。 (5) 纠正代谢紊乱, 低血糖, 酸中毒, 抗生素治疗, 纠正贫血, 排空腹部。转运前应置胃管排空胃内容物以防止呕吐和吸入;如有胃肠道梗阻或需空中转运者需置胃肠减压管。 (6) 家属工作;要向家属详细交待患儿病情, 以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转运中需要的费用取得家属配合后方可进行转运工作。 (7) 其他工作: (1) 与转诊医院医师共同对抢救工作作一简单小结。 (2) 完整记录生命体征, 治疗处理经过。返回前要电话通知本院ICU, 告知患儿现状, 到达后需用什么仪器, 估计到达时间。若患儿需用特殊的外科处理, 最好要和外科主治医师直接联系。

4.2 转运途中

4.2.1 一般措施:

(1) 患儿置暖箱, 取仰卧颈伸位; (2) 维持腹部皮肤温度在36—36.5℃; (3) 必要时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4) 若无特殊用药, 用输液泵输注5%—10%的葡萄糖液; (5) 记录途中的用药及操作。

4.2.2 转运途中患儿情况突然恶化, 可能的原因是:

(1) 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2) 气胸或气腹; (3) 气管插管被分泌物阻塞或插管进入右侧支气管使左侧支气管阻塞; (4) 气管插管脱出; (5) 氧气供应或机械通气故障。在转运前, 患儿经过稳定病情的处理, 转运途中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小, 但若途中突然出现病情变化, 最好停车处理, 然后上路。

5 转运中存在问题及处理

但由于各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不同, 转运中相对存在着一定问题。 (1) 转运小组到达前治疗护理不利; (2) 由于设备不足和 (或) 医护人员经验不足; (3) 由于患者气道阻塞或虽无气道阻塞, 但通气供氧不足, 或气管插管移位, 未能及时发现; (4) 护士观察病情不够严密; (5) 担任转运的人员未能经过培训经验不足。

因此, 配备的转运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并掌握必要的技术操作及准确使用各种监护仪,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在转运途中, 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对上呼吸机的患者应熟练掌握气道管理技术, 随时清理呼吸道, 保持气道通畅及氧气供应。

危重患者转运工作的效能在于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 这和转运小组在转运途中的处理有密切关系。转运人员要求是能快速将一个具有ICU设备的抢救单位移至患者身旁, 并熟练转运的各项细节, 和对各种危重情况的紧急处理, 使患者病情得以稳定。结合临床判断, 转运设备是否齐全, 转运人员素质好坏对转运救治成功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 加强危重患儿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提高转运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原来单位不具备的技术或专家的处理, 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救治;方法 通过完善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护人员、高精的技术安全地把患者转送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结果 通过总结分析寻找对患者更有利的转运措施, 提高转运质量。结论 危重患者的转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如果能做到高效率的组织领导、高技能的人员配备、和先进的设备, 有效的通讯联络, 就能增加转运的成功率, 减少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危重患儿,转运,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Jain L, Vidyasagar D.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newborns[J].Pediatric Clin North Am, 1993, 40:287

危重患儿监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危重患儿常需要医院内转运进行一些诊断和治疗。对于需要持续监护和机械通气维持生命体征的患儿来说, 转运十分困难并具有巨大风险。如何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护理, 对机械通气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30例机械通气患儿需院内转运进行CT、彩超等检查, 男22例, 女8例, 年龄3个月~2岁;疾病: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1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8例, 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6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 急性中毒1例。本组30例机械通气患儿皆由医生、护士护送转运。所有患儿转运前均做充分准备, 调整至患儿为最佳状态。

2患儿在转运途中的监护及护理

2.1患儿位置:由于患儿过小, 护士要时常保证患儿平卧位或适当抬高头部, 头偏向放置呼吸机方向, 转运时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患儿转运途中低体温也可能导致Sa O2下降, 需注意保暖。

2.2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转运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儿基础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呼吸机管道扭曲, 维持静脉通路。Ev ans和Winslow在成人研究中报道:机械通气53%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Sa O2重大改变,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病死率比平常高91 6%。转运过程中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查找原因及时解决, 若为痰液阻塞, 可采用吸痰管减去可控吸接头, 接50 m L注射器抽吸, 也能达到吸引的目的。本组有2例患儿途中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利用注射器抽吸, 到CT室后改为负压吸引, 均能解决问题, 未发生意外。

2.3机械通气的监测, 在转运过程中, 应观察患儿在转运途中呼吸机显示的参数是否正确, 发生异常及报警应及时处理。

2.4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全过程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尤其是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

2.5保持静脉用药通路畅通, 使用微量泵或调速器控制速度, 根据监测指标调整用量。转运中注意观察针头有无移位或脱落, 局部有无红肿等情况, 以保证有效的静脉用药。

2.6患儿回监护室以后, 责任护士应详细说明转运全过程, 出现异常认真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由医师进一步抢救。

3讨论

通过30例机械通气下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分析, 对不同PCIS组患儿要不同对待, 对院内转运患儿更应准备充足。部分患儿在途中有Sa O2改变, 经吸痰后恢复。危重患儿的转运并不是简单的运输过程, 患儿年龄小, 生命体征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变化, 部分患儿在途中有Sa O2改变, 经吸痰后恢复。因此重症患儿具有病情危重、疾病发展变化快、出现并发症多、凶险等特点。针对整个院内转运过程, 在转运前的充分准备, 以及转运中细心观察, 对患儿的情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应对策略, 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所采取的护理救护能力综合反应了一个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 也是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的重要保证。机械通气下危重患儿外出必须做好转运途中安全护送的措施和方法, 减少危重患儿运送途中的危险性, 提高安全性。护士在转运中的救护能力, 监护技术及护理水平, 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正确使用机械通气院内转运危重患儿的安全护理。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医院3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时护理工作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完成检查返回监护室, 大部分危重患者均达到了转运的目的, 转运成功率99.40%。30例患儿在转运过程中无1例发生意外死亡, 保证了患者转运安全。结论 通过对30例机械通气下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分析讨论, 护士提高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应急能力, 可保证患儿安全。护士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 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能大大增强患儿的生命概率, 确保生命安全。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儿,院内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70.

[2]Evans A, Winslow EH.Oxygen saturati on and hem odynamic response in criticallyó,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dul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A J Critical Care, 1995, 15 (4) :1061.

[3]罗茜.基层医院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20 (5) :108.

[4]梁福兰.PICU机械通气患儿撤机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1) :159-160.

[5]陈东云.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内吸痰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4) :66.

上一篇:冠状位骨折下一篇:UV/Fe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