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的归来》

2024-08-17

《约翰的归来》

《约翰的归来》 篇1

种族概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在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论述道:racial, 16世纪出现在英文里, 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race和razza, 最早的词源已不可考。Race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政治里的暧昧性, 是导致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之一, 一直被用来贬低非我族类的不同群体。而黑人种族在白人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则更是复杂也发人深省, W.E.B.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被公认为现代非裔美国人抗议传统、泛非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先驱。他的种族思想包含民族主义思想和融入主义思想。杜波依斯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黑人学者和黑人思想家, 他的种族思想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倡导各个种族一律平等。他坚信人类在肤色、面貌、身材等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 真正更深层次的差异体现在精神和心理层面, 而后者是可以超越前者的。杜波依斯在鼓励黑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始终没有忘记黑人的美国人身份。这体现在他的种族思想的另一面, 即融入主义思想。这在他的短篇小说《约翰归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阿耳塔马霍这个以白人为首、黑人服从的小镇, 有着两个约翰, 一黑一白。在其他黑人努力融入这个社区时, 黑人约翰一时兴起外出学习, 内心发生的变化在整个融入的大背景下体现了杜波依斯倡导的黑人文化的民族主义。

如今美国黑人英语与美国黑人文学已然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黑人英语在文学上有“前景化”的社会功能, 但对黑人作品及黑人英语的翻译研究还任重道远。翻译从最初的语文学到后来的语言学再到现在的文化转向, 译员在文学翻译中如何体现这种黑人种族的特点及他们的无奈, 应纳入翻译中的文化视角。尤其《约翰的归来》这部由黑人作家自己撰写的关于黑人灵魂与现状的故事, 更能揭示其命运的不幸。那么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让中文读者通过文汉译

字能对黑人这个特殊族群的处境感同身受才是真正再现原著的风格。

二、美国黑人英语的汉译

国内学者对方言翻译的研究主要有两部分, 一为对中国方言译为英语时翻译方法的探讨, 一为对外国作品种方言译为汉语时的做法给予评价, 从而找出更好的翻译方法 (以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威塞克斯方言为主, 提出了方言对译法, 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而反对者如韩子满在《英语方言汉译初探》一书相对提出了四种方法及方言翻译原则) 。而对于美国黑人英语的研究则侧重于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社会语言学方面, 对黑人英语汉译的研究国内基本属于初始探索阶段, 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俺”的使用, 而非同音异义词实现英语方言的翻译, 使马克·吐温自身对方言的游刃有余得以体现, 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著的风格。

但对美国黑人方言的翻译在别的作品或文章中很少, 所以本文仅以《约翰的归来》中黑人英语的翻译为例, 尝试探寻较为恰当的翻译方法。美国黑人英语不论是从历史或伦理上看, 都有其特殊性, 作为非自愿来到这个上帝承诺的土地, 他们的地位就像《格列佛游记》中的描述一样很低, 他们的语言可能是为了在这样的大锅炉中显示他们的凝聚性, 也宣泄内心的愤懑, 在这个新领地学习新语言时, 最后演化的黑人英语更保留了之前的文化, 在文学翻译中应该给予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多是“视觉化方言”, 就是用不同的拼写方法来呈现, 所以翻译中应该通过译文读者能够明白的视觉效果实现。

例如:原文:The black town flocked to the depot, with a little of the white at the edges, --a happy throng, with“Goodmawnings”and“Howdys”and laughing and joking and jostling. (P34)

其中对于”Good-mawnings””Howdys”的翻译, 就是这里提到的黑人英语方言。前文已经提到处理方言翻译有方言对译法, 以及韩子满的四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标准汉语口语法、语音飞白法 (即明知其错故意效仿) 。以下为笔者尝试性地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的翻译:1.黄子祥译本:一片“你早啊”和“你好啊”;2.标准汉语口语法:大家都在问候着“早啊”、“好啊”。3.语音飞白法:大家都在问候着“早桑 (上) 好啊”、“里 (你) 好啊”。这里采用方言对译法并没有很好的对映体, 所以只尝试了两个版本, 个人感觉语音飞白法更能体现这名黑人作家想要突出的黑白人差异, 这种明知故犯的翻译法反而能给译文读者直接的视觉上的口音不同体验。

三、美国黑人文学汉译中美国主流感情色彩的体现

杜波依斯在他的这部小说里面有很多美国主流文化对于黑人的看法, 通过写出这种普遍的但有偏见的看法, 更能突出黑人的处境。这种隐形的文化成分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流失, 译者应该通过语言把它带出来。

例1:原文:he was thinking of the“Jim Crow”car. (P36)

1. 黄子祥译本:他正想起黑人专用车呢。2.试译版本:他正想着黑鬼“专车”或者“黑人专用车”。

Jim crow原意为黑人, 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黑人的蔑称;今译作“黑人隔离法”———Jim Crow laws。《朗曼当代英语辞典》对该词条的释义是:“the system of unfair treatment of black Americans”。与Jim Crow连用的表达法有:Jim Crow Law (黑人法) , Jim Crow school/bus/car (黑人专用学校/车厢/汽车) , Jim Crowism (种族隔离) 。这里应该要强调出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排斥和讽刺, 而不能单单只用“黑人专用车”。另有学者提出将“Jim Crow”音译, 然后括号里写 (黑人专用车) , 这是一种很周到的翻译方法, 但是笔者个人感觉既然这个词在美国已经广为知道, 就不用把这个词源给翻译出来, 免得给人一种是某个牌子的错觉。

例2:原文:the judge himself met him at the front door. (P44)

1.黄子祥译本:法官亲自在大门口迎上了他。2.试译版本:法官大门口碰上了他。这里是黑人约翰回来后去法官家请求让其当老师, 而从前后文可以得知, 白人并不愿意让黑人从正门进去, 是黑人约翰出去后不再适应这里的规矩。如果采用黄子祥译本, 会让读者认为法官很希望约翰来访并且非常重视, 要来到门口亲自迎接, 原文的情感色彩并非如此。而试译版本则比较能客观地表达当时的场景, 没有主观地加入译者的私人情感给译者造成误解。

例3:原文:up at the Judge’s they rather liked this refrain;for they too had a John—a fair-haired, smooth-faced boy. (P12)

1.黄子祥译本:在法官的家里, 人们很爱听这句口头禅, 原来他们也有一个约翰———讨人欢喜的金发少年。2.试译版本:因为白人也有一个约翰———是一个很顺眼的金发少年, 所以山冈上法官的家里, 白人也很爱念叨这句口头禅。小说中不乏这种对比用法, 所以在处理上应该有所对比。对于这种比较特殊的黑人作家描写黑人的短篇小说, 感情色彩, 美国主流大众对于黑人的态度尤为重要, 在翻译中应当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 遵循整体协调性及文体色彩体现原则。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美国黑人英语的翻译及美国主流对黑人潜藏思想的显性体现, 表现美国黑人这个特殊的民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面的发展和处境,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对黑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成分又多做了些思考, 让译者更能达到信的标准。对于黑人英语, 尝试性地提出再现“前景化”效果, 发挥译语词汇优势和不完全否认语音飞白使用原则, 同时敏感处理方向性词以体现黑人文化。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 2005.

[2]黄子祥译本.约翰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

约翰尼.德普 杰克船长归来 篇2

只是为了去看一眼那个穿着奇特、

神情古怪的杰克船长。

杰克船长归来

很快,杰克船长即将第四次回归大银幕。用不了多久,多项票房纪录将势必被打破。《加勒比海盗》前三部全球狂揽26亿美金,但这仍然是一个诡异的系列作品。即便是连本片的投资和制作方迪斯尼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也认为这部电影将是一个灾难。而那个试图一意孤行的男主角—约翰尼·德普—却把这场潜在的灾难,化解成了一个最匪夷所思的吸金神话。

电影时代与身体旅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身体就是一段旅程。这就好比水手们曾对自己做的那样,他们身上的每一处纹身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你在自己身上刻下痕迹,用以纪念你人生的某个特殊阶段,你或许是自己用刀来刻,或许是请专业的纹身师来刻,但这都不重要。”

故事刚开始时,约翰尼·德普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他的母亲贝蒂是位餐厅服务员,父亲约翰则是位工程师。出生于肯德基州的他从小举家迁移,在20多个地方住过。在他1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了。约翰尼·德普长期处于家庭压抑的阴影中,开始了对自我的摧残。至今,他的身上仍留有八处自残的伤痕。

为了理解约翰尼·德普的演技为何如此与众不同、乃至于怪诞,为了理解为何“剪刀手爱德华”的眼神是如此神经质和催人泪下,为了理解巧克力工厂主人威利·旺达的举手投足为何如此充满童趣却又如此哥特恐怖,为了理解杰克船长为何永远如此蹒跚且荒诞,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约翰尼·德普的身体。

这并不是一具属于这个电影时代的身体。

如果你问约翰尼·德普,到底是谁启迪了他的演技。他会告诉你他的“三位一体”: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和小朗·钱尼。对于他来说,这三位来自默片时代的喜剧演员就是“上帝”。

这解释了为何杰克船长永远如此格格不入。因为他的喜剧灵感来源于早期电影中的举手投足。

“为什么这些演员看上去如此惊叹,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支配语言的奢侈能力。所以,当他们想表现他们所作所为时,当他们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时,他们必须存在在那里,必须活生生地出现在那里,必须让观众直接用肉眼能够看到。他们的身体必须去表达,他们的存在必须去表达。”

于是,当我们想起约翰尼·德普时,《剪刀手爱德华》永远是一个缘起。

神经质代言人

在此之前,那个作为青少年偶像的约翰尼·德普早已被人淡忘,在此之后,约翰尼·德普成为了神经质、孤独和诡异的代言人。他的身体扭曲着、眼神闪烁着,非人类的气质却传达着人类与生俱来、却恐惧至深的寂寞。

这也是为什么当《剪刀手爱德华》的导演蒂姆·波顿想找演员来演这个角色时,他的第一人选是“流星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我们无疑能在迈克尔·杰克逊和约翰尼·德普之间找到足够的共通性:对自我身体的极致把控、童年阴影所导致的偏执性格、以及对自我公共形象的摧毁、神化。

当迈克尔·杰克逊拒绝蒂姆·波顿的邀请时,其时已27岁的约翰尼·德普却在意外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载体和最佳合作伙伴。当他回忆饰演爱德华的过程时,他说:“我看了很多卓别林的电影,因为他在不用语言却能表达自己的方面是一个大师。导演总是强调,我们要保持爱德华这个角色的纯粹性,却也不能让他去乞求观众的同情。对我来说,爱德华就是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发现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别人看来都是错的,你所接触的所有东西都会破碎。”

而他无疑是个足够幸福的演员。在《剪刀手爱德华》之后,蒂姆·波顿给予了他足够的空间去用自己的身体展现内心的阴暗面。以至于到最后,连观众都无法分清,到底是蒂姆·波顿成全了约翰尼·德普,还是约翰尼·德普成就了蒂姆·波顿。

但无论是波顿的戏,还是别的戏,约翰尼·德普接戏的唯一原则无疑是好莱坞明星中最为古怪的一位:他所扮演的角色必须来源于他自身的想象。这使他的作品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演员作者电影,他总是以他个人的力量在改变着任何一部电影的面貌。

而就《加勒比海盗》这部巨作来说,在刚开始时,迪斯尼并不买他的帐。

据约翰尼·德普回忆,当他决定让杰克船长成为一个衣履褴褛、满嘴金牙、口吐胡话、行为诡异的人物时,迪斯尼总裁迈克尔·埃斯纳怒了。“他正在毁了这部电影!”埃斯纳吼叫道。然后,德普频繁地接到迪尼斯高层的电话,试图说服他做出改变: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了?他是个古怪的傻子吗?他是醉了吗?顺便问你一声,他是不是个同性恋啊?他是不是这样?他是不是那样?最终,我只能告诉他们,他是所有这一切,并且对他们说,‘难道你们不知道吗?我演的所有人物都是同性恋。’这句话让他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鲜为人知的摇滚青春

故事的缘起还有另外一幅面貌。

12岁那年,他的母亲送了他一把吉他。叛逆的约翰尼·德普爱上了摇滚,开始组建乐队。

父母离婚一年之后,约翰尼·德普从高中辍学,只身前往洛杉矶,追寻他的音乐梦想。

在洛杉矶,他和朋友组建了一支名为Rock City Angels的乐队。他和乐队贝斯手的妹妹罗瑞·安德森坠入爱河,两人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婚姻生活。

之后发生的事情超出了德普的想象。巧合的是,罗瑞·安德森的前男友是大名鼎鼎的男星尼古拉斯·凯奇。有一次,前任男友和现任丈夫相见,凯奇非但没有拳脚相加,而且试图说服德普应该放弃音乐,去做一个演员。很快,凯奇就安排德普和自己的经纪人见面。

这样的人脉关系让约翰尼·德普毫不费力地进入演艺圈。1987年,他出现在了电视剧《龙虎少年队》(21 Jump Street)中。很快,这部知名偶像剧让英俊的德普成为了青少年偶像和大众情人,他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八卦杂志中。但他却并不想成为了一位光靠脸蛋吃饭的偶像。他觉得自己“被逼成为了商品”,于是,他退出了《龙虎少年队》,表示之后再也不演什么电视剧了。

一旦决定放弃自己的偶像之路,约翰尼·德普的演艺事业便陷入了低潮。他出现在了经典恐怖片《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中,又接下了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在里面饰演一个会讲越南话的美国大兵。这些配角都不是适合他的角色,直到他遇到了蒂姆·波顿和《剪刀手爱德华》。

对于约翰尼·德普来说,从追逐音乐梦到成为一位演员并不是一件难以决定的事。“我从来没做过什么决定,下定决心要来做演员,”他说,“我只是在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身处在了另一条路上,我想,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他们对我说不。”

然而,多年之后,当约翰尼·德普谈起音乐和电影时,他仍认为音乐是他的最爱,甚至启迪了他的表演:“因为我从音乐转到了表演,因为我现在不用用音乐来养活自己,所以,我对音乐还保持着一份纯纯的爱。奇怪的是,我认为我进入一个角色的方式和进入一首歌的方式一模一样—我观察这个角色,就像打量一首歌一样。”

然后,我们听到、也看到了约翰尼·德普的杰克船长。在这个人物上,德普将他对音乐的爱好和肢体表演的技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要知道,在《加勒比海盗》的剧本中,杰克船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个满嘴金牙、奇装异服、仿佛永远都吸了毒的角色。这个角色之所以被德普演绎成这样,那是因为他要像自己的偶像、滚石乐队的主音吉他手Keith Richards致敬。任何把Keith Richards和杰克船长比对过的影迷想必都会对此了然于心。

方法派演技

如果约翰尼·德普不和蒂姆·波顿合作,那他将是一个怎样的演员?

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的源头。

1963年,约翰尼·德普出生于肯德基州的欧文斯伯勒。70英里之外印第安纳州摩斯维尔镇上生活过一个他日后将要扮演的人物: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帮分子约翰·迪林杰。2009年,犯罪片大师迈克尔·曼邀请德普在《公众之敌》中饰演这个备受争议的黑帮,当时,德普的反应是:“在我小时候,我可没想过我长大后要去演一个住在我隔壁的邻居。”

然后,德普很快又将这个黑帮头目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摇滚明星。他决定照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而不向任何人妥协。”

德普决定,他不想再按寻常电影里的那样,把约翰·迪林杰刻画成一个坏蛋。他开始疯狂地收集有关迪林杰的资料,汇总成为他的“研究袋”。由于对象是一个罪犯,所以资料很难收集,德普进一步挖掘,结果发现了迪林杰父亲所留下来的录音带。“我最能接近这个人物的方式就是听他父亲的声音。”德普回忆道,“这些录音听上去和我亲戚说的话一模一样。我的意思是,他听上去和我的祖父简直就是一个人。”

紧接着,他发现,与其去猜测迪林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还不如去反思自己的家族。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祖父和继父都和迪林杰一样,是浪迹天涯的犯罪分子。

“这个故事和我的家庭、我的成长环境有关。”他解释道,“我的祖父和我很亲密,他是个做走私酒精生意的人。我的继父则更是一个流氓,他抢劫偷盗无所不为,并且还在斯泰斯威尔监狱里待过一段日子,想当年,迪林杰正是在这个监狱里帮助他的朋友逃亡,而本片的很大一部分正是在这个监狱里拍的。这就是我和迪林杰的内在联系。”

为了演活约翰·迪林杰这个人物,导演迈克尔·曼要求德普观看老派黑帮片中乔治·拉夫特等演员的表演,学习他们的口音,但在听过迪林杰父亲的录音之后,德普说服曼,不要用浓重的南方口音来过度阐释这个人物,“说话时拖着一点长音,这就足够了。”

如果约翰尼·德普不和蒂姆·波顿合作,如果他所要饰演的人物不像蒂姆·波顿作品中那样源自于黑暗的童话世界,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角色的研读者和体验者。也是因为此,约翰尼·德普的家甚至成为了博物馆:为了研究约翰·迪林杰,他收藏了迪林杰亲手用过的德林加枪;为了演好《恐惧拉斯维加斯》中那一代人的感觉,他收藏了杰克·凯鲁亚克临终前用过的最后一个打字机;为了饰演好带有欧洲贵族色彩的人物,他收藏了诗人兰波的笔记……

而约翰尼·德普又对多少人物说过“不”呢?仅举几个足以让任何明星扼腕痛惜的例子吧:《泰坦尼克号》、《夜访吸血鬼》和《生死时速》。他本可以成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汤姆·克鲁斯和基奴·李维斯中的任何一个。但他选择了说不,选择了一条铤而走险、也根本无法被复制的道路。

其实,这位脆弱的明星根本就不想处在镁光灯的探照下。

上一篇:调速效果下一篇:公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