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活动课

2024-06-10

初中政治活动课(精选十篇)

初中政治活动课 篇1

在活动课教学实践中, 我结合思想政治课“四环节”教学法的特点, 进行了“任务、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尝试, 即布置任务———主动探究———合作竞争的模式。经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易于学生操作、方便灵活,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活动教学中, 教师应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在活动教学中“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做到:

一、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看来, 教师在活动中, 要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或合作活动中提高素质和能力, 并凸现个性。

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

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为了让学生生动、自主地参与活动, 教师应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探索、尝试,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 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选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整合多种活动方式, 在活动中受到启发, 经历自我创新的全过程。

三、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 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 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愉悦, 从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不断把活动推向深入。如《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自编小报;学习《保护环境》时要求学生回收废旧电池、废物利用展示等。

总之, 活动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封闭死板的教学环境引向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唤发, 个性得以张扬, 能力得以培养, 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 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初中政治活动课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坚持的是“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提高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成人文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通过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味化、人本化、生活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生活因素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好达到知、意、行的统一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借助校内广播、参观交流、集会、访问、艺术周、合唱、舞蹈、特长、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校园剧等校园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发布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本人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实施计划。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我将利用业余时间和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业务学习,并按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课题研究深入、有序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数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本人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本人开通了博客,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七、课题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1、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报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收集相关教育理论。

3、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1月)

1、策略研究: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实施调查研究,不断进行观摩研讨,努力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行为转变,形成规范。

2、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实验中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反馈信息、制订对策,形成、完善实验理论和目标。

3、收集研究案例: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等形式,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三)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3月)

1、收集有关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完成与品德教材能够更好配套的相关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教学随想、教学反思、教学改革案例等

3、思想品德课改革教案等。

对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点滴思考 篇3

一、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中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擺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中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召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中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初中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努力使初中政治活动课生机盎然 篇4

1. 人们对政治活动课不了解。

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 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他们认为活动课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没有太大的作用, 只是在浪费时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 素质教育不断地取代应试教育, 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思想政治活动课。要宣传思想政治活动课的益处, 我们广大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走进社会, 融入社会。而思想政治活动课可以通过实验性的参与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社会,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活动课的重要性。

2. 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活动课的开展需要有场地, 还要和教学楼隔开一段距离, 免得影响其他班级学生的学习。还要有一定空间, 便于我们教师进行更好地指导和巡视。

3. 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的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而我们现有的学习都是先给出结论, 然后才让学生去活动。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活动课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对活动课的逻辑结构进行改善。

二、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 淡化了学科体系, 降低了理论难度,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形式灵活多变。

所谓政治活动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社会, 真正地去参加社会实践, 或者是在学校的一个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是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而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去的一种社会实践课, 通过政治活动课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本知识, 而不是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实例的方式把一些抽象的课本知识形象化, 让课本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4. 初中政治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懂得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而不是单单为了应付考试。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政治活动课也是在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地让学生去创新去发现, 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 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广大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按部就班地监督学生, 发现问题然后要不断地去改正和进步。政治活动课的管理比较困难, 我们广大教师要让学生有序地学习和实践, 给予他们最大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去自由学习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政治活动课是一门新型的课程, 广大师生也许还不是很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要想在政治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懂得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活动课的展开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虽然是一门新型的课程, 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活动课更符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活动课已成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要高度重视活动课的发展, 要尽力地去配合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开展。

2. 要转变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我们以前的教育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极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广大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前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学习, 初中政治活动课可以很好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学生亲自完成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13下初中政治教研活动的通知 篇5

一、活动内容:

(一)公开课教学:

第二节课:朱朝霞亭头初中

七年级《丰富多样的情绪》

第三节课:张云乌溪初中

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评课、集体备课交流主持:张秀华

二、参加人员:

请各校安排七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各一名参加。

对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篇6

那么,如何上好活动课?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知:

一、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活动课教学的重要性。

活动教学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如问卷调查、交流讨论、娱乐竞赛、讲演辩论、模拟情境等等)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政治中考试题中,无不打上了实践活动能力考查的烙印,如果我们平时忽略了活动课的教学,学生面对考题就会无从下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

二、要上好活动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要创设情景和氛围。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活动课教学。

如在讲《感激父母》这一课,当讲到“父母也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守护者”时,我先播放歌曲《天亮了》,并向同学们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都沉浸在那個情景中了,我又适时的给学生们朗读了一篇文章《地震中撑起的母爱》,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我知道要想真正触动学生还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迹,让他们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到父母在感情上、精神上给我们的支撑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从而,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课上,学生们踊跃的讲述自己的故事,积极性非常的高,通过讲述,学生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与艰辛。

由此可见,只有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活动状态,情感得到升华,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意识得到充分地发挥。

2.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十分重视导行,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关注,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并丰富自己的道德认可,以资借鉴、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促进知行统一。思想政治课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

如在讲《让生活充满情趣》时,我事先做了些课前调查,如有的学生喜欢舞蹈,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喜欢绘画,还有些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上课的时候分别请这些学生来谈感受:自己的这些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们首先对高雅的情趣和庸俗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我还收集了许多中外名人,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他们的人生道路和他们生活情趣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高雅的情趣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使学生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应该培养高雅的情趣。最后,我还要求学生们留意一下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生活情趣是否健康,对于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又该怎么办?

通过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重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体验是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境之中,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通过体验或感悟,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或情感,促进观念、原则的内化。在情感、信念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向学生提供各种体验活动,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采取单一、模式化的形式,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演讲、编报、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

如在讲《我们的权利》时,我组织了一次模拟法庭,由学生们自己扮演法官、律师、童工和企业董事长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们明确了作为未成年人,当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应寻求相关的帮助和保护。在讲《人际交往要礼貌》时,我让学生们自编自演了一段小品,通过小品表演,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在生活中讲文明礼貌的作用,让他们都能自觉的形成讲文明礼貌的意识。

通过亲身体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在体验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或感悟,才能将书本的东西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进行评价。

总之,活动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封闭死板的教学环境引向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唤发,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培养,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我们政治老师应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政治课的相关原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初中政治活动课 篇7

一、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一)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 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以思维为核心, 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 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政治教师应充分做到: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 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 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 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 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 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 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 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 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 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 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 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一) 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 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 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 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 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 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 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 对这个问题, 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 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 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 激发政治学习兴趣

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中,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切感受, 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又如笔者在上初三活动课“选择一个有关资源或环境的问题, 撰写调查报告”时, 组织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环保局考察重庆松藻煤矿造成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活动课, 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通过实地考察,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另外, 笔者以新课程改革精神、重庆市政治学科中考要求和命题精神为指导来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三) 激励探究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创造心理淡漠, 在活动课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新知, 敢于创新。对学生的独创的意见, 甚至“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 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同时, 要帮助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盲目从众”的思维定势, 特别要增强学生不盲从的抗压心理, 锻炼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 对于形成独立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 做好总结

活动结束后, 及时进行总结, 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 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进行评价, 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笔者使用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是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一中, 南开中学和八中等政治高级教师推荐的书及试卷。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考点大观.初中思想品德》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初中政治活动课 篇8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 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 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 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进行发现和创造, 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 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 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 要以事实为依据, 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 忽视了做, 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 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 做好宣传工作, 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 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 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 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收集材料, 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 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 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 拟定题目, 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 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 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 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 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 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 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 解决现实问题, 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 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 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 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初中政治活动课 篇9

一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 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在活动中提高,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正是新课标对思想政治教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其基本途径有三:

第一, 以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并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查找资料, 从哪些角度去研究。学生通过组长的任务分配,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自己搜集活动素材, 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分解, 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第二, 以小组合作进行知识整理。根据课题, 每个小组把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整理在一起, 就会形成一份完整的政治学习笔记, 这样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从多个层面和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 以小组合作进行课外延展。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 展示自己的才能, 还能在活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和个性。

二政治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人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反复的历练, 经常的运用, 才能形成。在多次的政治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第一, 观赏借鉴法。教师平时可引导学生收看《早间新闻》、《科技博览》等节目, 这些都是电视台的精品栏目, 思想深邃独到,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些课本知识无法具备的魅力, 堪称实践应用的典范。通过学习借鉴, 学生的法律意识、爱国情感以及思考感悟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第二, 成果展示法。在教室中进行小组成果展演, 准备一个课题, 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知识转换为一些生活的事例, 实现课本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 让学生充分运用已准备好的作品, 展示给班里的同学进行点评, 气氛活跃, 很有实效性。这样,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比纯粹的说教更有教学实效性。

第三, 才艺展示法。教师可利用校刊、黑板报、广播电视、演讲比赛等多种类型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青少年的表现欲和上进心很强, 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发现和展示学生某一方面的才华。

三政治教学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困惑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如何“创新政治教学模式, 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 也是一名政治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第一, 教学到底是注重形式, 还是注重内容?我认为形式和内容其实不可分割, 二者相辅相成。形式以内容为基础, 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在课程的开展中, 我们往往在乎形式,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都动起来了。但教师应该反思:学生学会了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二,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通常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并明确事先设计的活动任务, 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执行”任务, 由此看来, 仅仅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目的?“在做中学”这个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值得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

第三, 课外兴趣活动, 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为主, 当然这样的课外活动绝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 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 但设计多种新颖有趣的课外小组活动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组织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 必须强化政治学科的教研、教学资源的大整合。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及教研管理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的情形,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做到“三个必须”: (1) 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 必须把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地融合起来。 (3) 教师必须合理整合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政治教学资源,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的优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工作以来, 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此, 科学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 必须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程改革。本文重点从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和教师能力三方面探索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初中政治活动课 篇10

一、教材及资源等知识载体的整合要深入细致,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 要充分研究《初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 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明确所选课题在整本书和所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多角度, 全方位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构建, 关注概念的活化运用, 把握教材的深度, 提升理论的高度。对教材的处理要有所侧重有取有舍, 不能重难点不分。

其次, 教学实例的选取要贯彻“三贴近”原则。注重政治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最新时事热点和学生身处其中的当地教学资源,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增强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的说服力。就地取材和时政敏锐度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基本政治素养的重要因素。此外, 在引用实例时还应注意:第一, 确保所引用的教学资料、时政热点内容的准确性, 切忌道听途说, 模棱两可。第二, 教学实例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 所设置的“问题”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即落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内。

二、面向全体学生, 以解决学生的困惑为出发点引领课堂, 充分展示课堂机智

不可否认, 优质课比赛是教师们课堂教学综合素质的一次大PK, 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然而, 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一次表演,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预先安排和言语暗示下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这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从解决学生的困惑入手, 并做到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出发, 由生活的逻辑导向学科的逻辑。

对此, 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 并据此为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 设计必要的辅助条件。

2. 面向全体学生, 具体研究和思考学生对所教内容可能存在的所有困难节点。

这些困难节点需要教师在赛前的试讲、磨课过程进行收集, 从而调整设问内容和方式,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鉴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 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困难节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探究问题的设置与习题训练的选择也应有不同层次的区别, 并遵循由浅到深的逻辑关系进行设置, 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3.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要进行鼓励性、建设性的评价。

探究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定位, 引导学生讨论, 既不能生硬地打断学生发言也不能毫无意义的引导学生鼓掌叫好, 而是适时的鼓励和点拨, 调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

4. 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向, 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预设”是美好的, 但“生成”不一定按照预定的轨道。当学生分析问题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善于矫正。而学生有比“预设”更深层次的分析或不同角度的理解时, 教师要趁热打铁给予肯定并促其“生成”。而且, 这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及其教学实例有全面透彻的剖析理解, 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精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例如, 有位教师在上《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时, 在其设计的“网络跟帖:用一句话来描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环节中, 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而, 大多数学生只是单方面说了利或者弊, 只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 经济全球化就像一朵开得鲜艳的罂粟花。”这样生动形象又富于思辨的比喻让在场听课的教师们为之眼前一亮。但授课教师只用了千篇一律的“讲得不错”给轻描淡写地带过了, 之后就自顾自地按照原先设计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这种让现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在自己的手中流逝的现象不失为是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遗憾。

总之, 一节高质量的政治优质课应是让听课者回味无穷、印象深刻, 对生活和学习有一定启发的课, 融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思辨性为一体, 在宏观把控与微观灵动的有机统一中, 在“收”与“放”、“动”与“静”的矛盾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淑琴.浅谈初中政治优质课[J].学校思想教育文稿, 2000 (6)

上一篇:学术进展下一篇:中国西部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