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方案

2024-07-08

基础方案(精选十篇)

基础方案 篇1

高层建筑的荷载大, 大多采用桩基、箱基或者桩基加箱基。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 按桩的受力情况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按桩的施工方法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

预制桩的施工方案主要是考虑土质、桩的类型、桩长和重量、布桩密度、打桩的顺序、现场施工条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确定的, 通常与降水、开挖、支护施工方案联合考虑。常见的沉桩方法有锤击法、静力法、振动法、水冲法等。

锤击法是最常用的打桩方法, 有重锤轻击和轻锤重击两种, 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静力压桩适用于软土地区工程的桩基施工;振动法沉桩在砂土中施工效率较高;水冲法沉桩是锤击沉桩的一种辅助方法, 适用于砂土和碎石土或其他坚硬的土层。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沉桩方法。

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工程特点, 施工中打桩的控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贯入度控制为主, 桩尖进入持力层或桩尖标高作参考;二是以桩尖设计标高控制为主, 贯入度作参考。确定施工方案时, 打桩的顺序和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两个主要考虑的因素。打桩的顺序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打桩的速度和质量,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大。根据桩群的密集程度, 可选用下列打桩顺序:由一侧向单一方向逐排打设;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打设;自中间向四周打设。

在高层建筑中, 灌注桩是应用最广泛的桩基。灌注桩能适应地层的变化, 无需接桩, 施工时无振动、无挤土、噪音小, 宜于在建筑物密集地区使用, 但其操作要求严格, 施工后需.一定的养护期, 不能立即承受荷载。灌注桩按成孔工艺的不同主要有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锤击沉管灌注桩、振动沉管灌注桩、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

不同的成孔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不同, 如钻孔灌注桩要注意孔壁塌陷和钻孔偏斜, 而套管灌注桩则常易发生断桩、缩颈、桩靴进水或进泥等问题。如出现问题, 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及时补救。

目前, 我国的高层建筑都有工期紧、质量要求高、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 许多工程中采用了将预制桩和灌注桩的施工工艺相结合的预钻孔打桩工艺, 既解决了打桩对周围环境不利影响较大的问题, 也解决了灌注桩施工工期较长的问题。

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的选择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多为设备基础, 在高层建筑中多为厚大的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等, 这类结构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 而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其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对不同的工程, 由于工程特点、工期、质量要求、施工季节、地域、施工条件的不同, 采用的防止产生温度裂缝的措施和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温度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也不相同。

2.1 防止温度裂缝产生的措施

2.1.1 选用不同的水泥、掺合料、外加剂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确定了合理的配合比。

2.1.2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1) 出机温度控制。该工程施工时正值高温季节, 白天环境温度达35℃, 为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在中心搅拌站打了一口深井, 用井水搅拌混凝土, 并用编织袋覆盖砂石,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通过实测各原材料的温度, 计算出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为26.95℃, 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的总温升。 (2) 浇筑温度控制。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 及时卸料, 泵管用麻袋包裹以防阳光曝晒而升温, 输送泵、搅拌台全部搭棚以防阳光照射, 现场用编织袋遮阳, 通过这些措施, 现场测定混凝土浇筑温度为30℃。

2.1.3 在混凝土初凝前, 密实压光, 较好地控制了混凝土表面龟裂, 减少了混凝土表面水分的散发, 促进了养护。

2.1.4 采用保温、保湿养护方法。

2.2 混凝土浇筑方案的选择

通过计算, 为防止产生施工冷缝, 必须达到每小时混凝土供应量121m3。为此采取了现场搅拌与商品混凝土相结合, 利用20辆输送车、6台输送泵, 一次性浇筑, 共用时为136h。浇筑时采用斜面分层法, 并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

3 温度监测

混凝土测温采取在不同部位埋设温度传感器, 利用电脑进行监测记录, 实行从浇筑到养护期满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共布置18组72个测温点, 从混凝土浇筑后6h开始测温, 每2h测一次, 温差超过允许值时立即采取加强养护的措施。

实施效果:应用上述施工方案后, 底板混凝土养护期满后, 混凝土内实外光, 28天强度达到要求, 质量良好。

4 混凝土运输方案的选择

混凝土运输分为地面运输、垂直运输和楼面运输。

混凝土地面运输, 如采用商品混凝土运输距离较远时, 我国多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如来自工地搅拌站, 则多用载重约1t的小型机动翻斗车, 近距离亦用双轮手推车, 有时还用皮带运输机和窄轨翻斗车。混凝土垂直运输多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斗和井架。混凝土楼面运输以双轮手推车为主, 亦用小型机动翻斗车, 如用混凝土泵则用布料机布料。

不产生离析现象、保证浇筑时规定的坍落度和在混凝土初凝前能有充分时间进行浇筑和捣实是选择混凝土运输方案的三个决定因素。在已选择确定的混凝土运输方案中, 运输道路要平坦, 运输工具要不吸水、不漏浆, 且运输时间、距离有一定限制, 以防止产生分层离析, 如已产生离析, 在浇筑前要进行二次搅拌。

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量非常大, 有时几千立方米甚至上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要求一次浇完, 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来保证混凝土供应、运输和浇筑的顺利进行, 从而达到缩短工期、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

高层建筑施工中要根据工期、混凝土的浇筑量计算确定混凝土的供应量, 从而进一步确定混凝土的供应运输方案。施工中常常使用商品混凝土, 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到施工现场, 再由塔式起重机或混凝土泵运至浇筑地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之间的车距、开行路线要有合理的调度以防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 甚至堵塞, 也常在施工现场设置搅拌站, 是否设置搅拌站, 设置多少搅拌站, 需根据施工现场场地的情况和混凝土的浇筑量来确定。商品混凝土和设置搅拌站同时采用也是常用的方案。

塔吊基础部位基础底板处理方案 篇2

塔吊塔身部位处理方案

编制单位:编 制 人:审 核 人:审 批 人:编制时间:

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运通博远5#办公楼等7项,7#楼61~62轴/B~C轴间放置7#(TC5512型号)塔吊,臂长50米,基础(5米×4.5米×1.6米)采用C35混凝土,基础顶标高低于基础板底0.5米,标高为-11.000米;6#楼54~55轴/N~Q轴放置6#(C5513型号)塔吊,臂长50米,基础(5米×4.5米×1.6米)采用C35混凝土,基础顶标高低于基础板底0.75米,标高为-11.250米。

二、整改原由

为了防止基础底板受到塔吊运转时的扰动,対底板产生破坏,将6#、7#塔吊基础范围内的基础底板混凝土采用二次浇筑,待主体结构完成塔吊拆除后,对预留范围进行浇筑。据体措施如下。

三、施工措施

1、基础底板浇筑时,留置二次浇筑范围,施工缝做法:在基础底板高度中部1/3处留置50X100凹槽,具体做法同后浇带。

2、钢筋留置:基础梁钢筋通长布置,基础底板筋遇塔吊配重和塔身时,伸至配重及塔身边缘,满足搭接长度,(由于塔吊配重及塔身需要拆除,本工程钢筋为HRB400,不能反复弯折和焊接)塔吊配重及塔身部位钢筋采用搭接;接头率为100%,其搭接长度为:34d(d为钢筋直径1.4)×1.6(钢筋搭接系数)×14(基础底板钢筋直径)=770mm。

3、塔吊锚栓的处理:待结构完工塔吊拆除后,塔吊锚栓切除前将附近混凝土剔除50mm深坑,切除锚栓,剔除部位采用1:25水泥砂浆抹平。

4、塔吊防水处理:将以前锚栓周围的防水保护层剔除,分层与基础底板搭接,其搭接宽度为160mm,搭接接头相互错开300mm,浇筑50mm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具体做法见附图:

5、级配沙石施工:待防水保护层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与底板高差范围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分层回填,采用平面振动器分层夯实,填至低于基础底板100mm范围,其100mm范围内浇筑C15细石混凝土,充当基础底板垫层。

6、地下三层及地下二层顶板塔吊部位钢筋留置,采用04G101-4第31页后浇带HJD100%搭接预留钢筋构造:钢筋搭接长度为41d(d为钢筋直径14)X1.6(钢筋搭接系数)X1.4(顶板钢筋直径)=920mm,模板施工同顶板后浇带做法。

7、施工缝的处理:模板拆除后,将混凝土表面剔毛,剔至混凝土密实处,四周凹槽中设置通长止水条,采用钢钉控制止水条的位置。

某厂房墙体基础加固方案 篇3

【关键词】概况;现状;地质情况;处理方法

Reinforcement scheme of wall foundation of a factory building

Huang Xing-wan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Group Yunnan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KunmingYunnan65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how to crack a plant in detail the status quo, and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Key words】Geological conditions;Treatment methods

1. 概况

该厂房结构形式为地上一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为891.64m2,建筑面积为875.44m2,建筑总高度为6.300m。

2. 现状及原因分析

2.1现状。

据现场观察,该厂房的墙体有多处裂缝,裂逢宽0.1~0.5cm,长0.5~1.5米。根据发展趋势,裂缝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斜向裂缝、水平裂缝及竖向裂缝。如下图所示:

2.2原因分析。

2.2.1斜向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由裂缝发展趋势可知,裂缝右侧墙体基础沉降较大。

2.2.2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基沉降量较大,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水平裂缝。由裂缝发展趋势可知,靠近窗口处墙体基础沉降较大。

2.2.3窗台下的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裂缝上宽下窄),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

3. 地质情况

经地质人员现场实地坑探,开裂处墙体基础持力层为褐黑色可塑状态的有机质黏性土②-1,基础为毛石基础,埋深在1.5~1.6米之间,基础内部现已存在大量裂缝,裂缝内无水泥砂浆等充填。此外,在斜向裂缝LK2(位置参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处见一直径约50cm的树根插入基础内部。坑探照片如下(图4):

4. 处理方法

4.1基础的处理方法。

鉴于墙体基础为毛石基础,且基础内部现已存在大量裂缝,裂缝内无水泥砂浆等充填,现采取以下的处理方法:在裂缝对应位置,挖除墙体两侧回填土,直至基础底部,同时沿墙体长度方向,向两边各开挖0.5m(具体的施工人员的操作空间由施工单位确定),然后清除毛石基础中的泥土,最后用有微膨胀性的C30细石混凝土将基础灌实。基础回填时,墙体两侧应同时进行,且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宜大于300mm,机械施工时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现场试验确定,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0。

对于斜向裂缝LK2处,应先将插入基础内部的树根清除,然后用有微膨胀性的C30细石混凝土把空洞灌实,最后进行基础回填。

4.2墙体的处理方法。

对开裂墙体的加固,可结合灌浆及钢筋网砂浆面层两种加固方法。

4.2.1灌浆加固法。

灌浆用的材料为有微膨胀性的纯水泥浆和水泥砂浆。在砌体修补中,裂缝度为3mm左右时,可用纯水泥浆,因纯水泥浆的可灌性较好,可顺利地贯通外露的孔隙;裂缝宽度为大于5mm时,可采用1:2的水泥砂浆;裂缝细小时,可采用压力灌浆。灌浆的施工顺序为:

(1)步骤一 清理裂缝,使裂的通道贯通无堵塞。

(2)步骤二 用加有促凝剂的1:2水泥砂浆嵌缝,以避免灌浆时,浆体外溢;

(3)步骤三 用电钻或手锤在裂缝偏上端制成灌浆洞孔,或灌浆嘴;

(4)步骤四 用1:10的稀水泥浆冲洗裂缝一遍,并检查裂缝通道的流通情况,同时将裂缝周边的砌体润湿;

(5)步骤五 灌入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6)步骤六 将裂缝补强处局部养护。

施工压力灌浆时,其顺序与上述相仿,但须增加在嵌缝后,用0.12MPa~0.125MPa的压缩孔气检查通道泄漏程度,如泄漏太大,应补漏封闭。

对灌浆加固的强度,必要时可做试验。试验的方法是,用同样的材料做两个或四个试验体柱。分为两组,一组用压力机先压浆,再灌浆。然后对两组砌体柱作破坏试验,进行对比,如灌浆补强的砌体与原砌体强度基本相同,则认为补强合格。

4.2.2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法。

4.2.2.1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法是指把需要加固的砖墙表面除去粉刷层后,在砖墙表面铺设直径4~8的钢筋网片,然后抹水泥砂浆面层。

4.2.2.2对于该工程,采用双面加钢筋网砂浆面层的加固方法。钢筋网的钢筋直径为6mm,网格尺寸为300mmX300mm,且钢筋网片仅布置于有裂缝的区域。钢筋网片应采用梅花状布置的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钢筋网四周应采用锚筋与墙体可靠连接;钢筋网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5mm。

4.2.2.3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钢筋网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35mm;

(3)双面加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直径为6的S形穿墙筋连接,间距为900mm;锚筋形式为L形,直径为6,间距600mm。

(4)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时,两侧在洞口闭合。

(5)在室外地面下的面层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

4.2.2.4面层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面层应按下列顺序施工:原有墙面清底、钻孔并用水冲刷,孔内干燥后安设锚筋并铺设钢筋网,浇水湿润墙面,抹水泥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

(2)原墙面碱蚀严重的,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水泥砂浆抹面,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

(3)在墙面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先画线标出锚筋(或穿墙筋)位置,并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筋大2mm,锚筋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其孔深宜为100mm~120mm,锚筋插入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材料、水泥砂浆等填实。

(4)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起。

(5)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再分层抹灰。且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5mm。

(6)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暴晒,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5. 后续观测

(1)后续观测应由专业的、有资质的观测单位进行,若发现裂缝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应及时与设计院联系。建议观测如下:

(2)除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墙体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墙体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3)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填的沉降率小于0.01~0.04mm/天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的取值宜根据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0.5条的要求。

车间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篇4

1.1 作业条件

(1) 办完地基验槽及隐检手续。

(2) 办完基槽验线验收手续。

1.2 材料要求

(1) 现场均采用商品混凝土。

(2) 钢筋:钢筋的级别、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钢筋表面应保持清洁, 无锈蚀和油污。

(3) 脱模剂:水质隔离剂。

1.3 施工机具

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振捣棒、刮杆、木抹子、胶皮手套、串桶或溜槽、钢筋加工机械、木制井字架等。

2 车间独立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混凝土垫层→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1 独立基础操作工艺

2.1.1 清理及垫层浇灌

地基验槽完成后, 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 不留积水, 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 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 表面平整, 严禁晾晒基土。

2.1.2 钢筋绑扎

垫层浇灌完成后, 混凝土达到1.2MPa后, 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 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 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 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 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个箍筋, 距基础顶5c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 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 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 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 然后绑扎剩余箍筋, 保证柱插筋不变形走样, 两道定位筋在基础混凝土浇完后, 必须进行更换。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 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 垫块间距不得大于600mm, 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注意对钢筋的成品保护, 不得任意碰撞钢筋, 造成钢筋移位。

2.1.3 模板

基础模板采用组合小钢模组拼而成, 基础模板采用6015、6012、3015、3012、2015、2009、1515、1512、1015、1012等组合钢模版拼装成型, 模板背楞采用两道φ48×3.5mm架子管加固, 斜支撑采用50×100mm木方顶至基坑土方斜坡上, 基坑壁上用木方或脚手板做垫木。

准备工作→模板拼装→模板加固→模板校正→模板验收。

模板拼装:根据施工图纸标注的基础梁的尺寸, 结合钢模板的规格尺寸进行模板拼装, 根据模板的控制线就位模板, 模板与模板拼装缝隙用海棉条堵缝。

模板加固:模板加固采用Ф48×3.5mm钢管体系加固, 斜顶撑采用钢管或木方加固, 斜支撑间距为800mm, 模板就位后, 在模板背面加设钢管主龙骨背楞, 每道模板背楞为2×φ48×3.5mm架子管, 并用铁丝和模板固定, 加固调节、校正模板。

短柱模板采用6 0 1 5、3 0 1 5、2 0 1 5、1015、1515、等组合钢模板, 如遇到基础拉梁的短柱采用竹胶板做模板体系, 短柱柱箍采用钢管加固, 间距为600mm, 短柱斜支撑采用钢管做斜支撑, 斜支撑为短柱每侧上下各两道, 支撑在基础预埋钢筋地锚上, 如基础较深者, 短柱采用竹胶板配合50×100mm木方做模板体系, 短柱柱箍采用钢管加固, 间距为600mm, 距顶部三道间距为700mm, 基础底标高超过3m以上者, 采用对拉螺栓和柱箍共同加固, 短柱长边方向对拉螺栓水平方向设置两道, 将长边方向三等分, 短边方向水平设置一道, 对拉螺栓垂直间距为600mm, 对拉螺栓采用直径14一级钢筋两端头套丝, 对拉螺栓配合“3”形件进行加固, “3”形件每两端各加两个且带2个螺帽, 对拉螺栓外套直径15PVC管, 方便周转使用。

短柱底口焊接钢筋顶模棍, 顶模棍焊接在短柱里口预埋钢筋上。

基础短柱模板和基础棱台交接处, 用1∶2.5水泥砂浆抹平堵缝, 防止浇筑混凝土时, 短柱下部漏浆而产生烂根现象。

杯口模板采用多层板组拼成一个整体, 杯口多层板配置顶标高同短柱外侧钢模板高度, 并在多层板外侧钉50×100mm木方, 便于杯口模板拆除。杯口内加固采用木方做顶撑, 顶撑间距不得大于300mm, 杯口内水平顶撑设置不少于2道, 上下左右均设置顶撑。所有使用多层板及竹胶板的模板体系, 均用50×100mm木方做背楞, 背楞木方间距为200mm, 短柱较高者背楞可适当调整为150mm~180mm。

钢模板和竹胶板拼缝处粘贴海绵带堵缝, 防止缝隙内产生漏浆现象。

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 木模浇水湿润, 堵严板缝及孔洞。

2.1.4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 问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一般不超过2h, 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先浇一层50mm~100m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棱台型基础先将四方体底板浇筑, 再浇上一层棱台。分层下料, 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棱台出的混凝土浇筑时要控制好塌落度, 以免棱台的坡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1) 混凝土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插入的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上层振捣棒插人下层3cm~5cm。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 防止预埋件移位。

(2)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时, 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 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 立即停止浇筑, 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 然后再继续浇筑。

(3) 混凝土养护。

已浇筑完的混凝土, 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d, 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d。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 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 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4) 模板拆除。

杯口内模板和基础外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 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 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 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3 独立基础施工质量标准及要求

3.1 保证项目

(1) 要求商品混凝土厂家严格执行供货技术协议, 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水、骨料、粉煤灰和外加剂必须符合法规和施工规范规定。使用前检查出厂合格证和相应的试验报告。

(2)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的掺量要符合要求, 施工中严禁对已搅拌好的混凝土加水。严格作好对商品混凝土的检验和记录。

(3) 混凝土到场后进行塌落度检测, 塌落度要求16cm~18cm, 如与委托不符, 则退回不能使用, 并及时与搅拌站联系进行调整。

(4) 混凝土试块必须按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评定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要求。按法规作好监理见证取样和工作。

3.2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柱体烂根:支撑前在每边模板下口抹10cm宽找平层, 但找平层不得嵌入柱体。并注意浇注前座浆。柱体混凝土浇筑前应接浆。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防止混凝土离折。

(2) 柱、梁面气泡过多:采用高频振捣器每层混凝土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3) 混凝土与模板连接:及时清理模板, 隔离剂涂刷均匀。

3.3 成品保护

(1) 为保证钢筋、预埋螺栓、预留孔洞及暗管的位置的正确, 施工中不得碰撞, 防止振捣时挤偏或埋件凹进混凝土内。

泵房基础施工方案 篇5

工程概况:

工程地址:

本基础为满堂板式基础,整体埋深5米,由于周围管线复杂,不宜采用放坡开外方式,局部开挖后打钢板维护桩。

一、技术准备

技术部门对相关部门做好技术交底、安全交底。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对施工队伍作好施工交底并监督分包队伍对班组交底。各种计量、测量用具及时检查、送检并且检定证书、材料齐全。

二、现场准备

根据技术方案要求组织施工机械的进场、报验、安装,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满足工程需要。做好场地平整,水驳接口。

三、基础土方的开挖

对于泵房基坑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开挖清底的方法,土方开挖前,先放好基础边线和土方开挖线,并将其引到基坑以外不会被破坏的地方,开挖时注意底局部预留200厚土层,待验槽后浇筑垫层时挖除以防止因基底长时间暴露而受扰动。开挖时局部开挖后,打钢板维护桩,开挖基坑时如发现土层与地质报告不符或发现不良地基,如暗沟、暗升、暗塘、墓穴及人防施等,应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地质勘探部门、设计院等有关部门人员到现场研究解决。坑底四周开排水槽,排水汇集于集水坑,并有专人值班抽水。

四、垫层施工

本工程泵房基础垫层采用100厚C15砼垫层,垫层施工时要采取措施保证垫层表面的平整度。本工程箱变基础模板采用木模。采用木模是用钢管进行加固,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基础位置,防止模板发生位移。

1、模板及其支架必须以下规定:

1)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准确。

2)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砼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3)构造简单,拆装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砼的浇筑和养护等要求。

4)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

5)木模与支撑系统应选不易变形、质轻、韧性好的材料不得使用腐朽、脆性和受潮湿易变形的木材。

2、地脚螺栓安装

1)材料准备:按标准要求设定地脚螺栓。

2)地脚螺栓安装

a根据图纸弹出轴线。

B螺栓间用限位钢筋绑扎固定。

3、基础柱模板安装

基础柱模板由侧模、柱箍、支撑组成,安装前应先将基础柱内及钢筋上的杂物清理干净,先安装侧模再安装柱箍将其固定,为了保证柱模的稳

定,柱模之间要用水平撑、剪刀撑等互相拉结固定。

4、基础梁模板的安装

a根据柱弹出的轴线,梁位置和水平线安装柱头模板。

b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按全跨长度的1900~3900起拱复核检查梁模尺寸。

c支顶之间应设水平拉杆和剪力撑,其竖向间距不大于1.0m,梁侧立杆间距不大于1200㎜,梁底小横杆间距不大于500㎜。

5、模板的拆除

1)承重模板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能拆模。

2)梁小于8m的砼强度要达到75%以上。

3)拆除的模板要及时清运,同时清理模板上的杂物,涂刷隔离剂,分类堆放整齐。

6、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5mm

层高垂直度:6mm

相邻两板高低差:2mm

截面内部尺寸:+4mm-5mm

表面平整度(2m长度上): 5mm

五、基础钢筋绑扎

钢筋的制作绑扎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绑扎完毕后验收合格后方

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六、基础砼的浇筑

本工程箱变基础底板采用C30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要样按照砼浇筑操作规程进行,浇筑时震动棒插点要均匀,尤其是预埋扁钢附近的砼,要确保震捣密实。基础砼浇筑后,表面按平压光,12小时后浇水保湿养护。

为防止是施工雨天气坑内渗水,导致设备锈蚀,底部设集水槽和预埋排污管相连。基础梁、柱砼

1、浇筑前应先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水电及原材料的供应,掌握天气变化情况

2、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及截面尺寸,支撑和模板的固定是否可靠,钢筋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是否与设计符合。

3、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并加以浇水润湿,但不得有积水。

4、砼的强度等级为C30,基础梁柱采用商品砼。

5、浇筑基础柱时,振捣砼要注意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并应避免碰撞钢筋与模板。浇筑时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使用振捣器时,要轻拔快插捣有序,不漏振,插入的深度不小于50mm,每一振捣的延续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落。在浇筑是要经常观察模板,防止胀模。

6、基础梁振捣砼时,振动棒插入间距一般为400mm左右,振捣的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落。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应先制定好措施,确保混凝土密实。分层灌注,分层振捣,振捣密实。在浇筑的同时应经常观察钢筋和模板,如有变形和移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砼振捣完毕后,表面要用磨板磨平。

7、浇筑结束后应进行砼养护,即覆盖及浇水。在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上面踩踏及安装砌筑。

8、砼浇筑的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8mm

截面尺寸:+8mm-5mm

表面平整度(2米长度上):8mm

七、土方回填

1、因工程现况,基础回填控制在每层30㎝内,分层回填夯实,回填时采用自然土分层夯实。

2、本工程土方采用人工回填,铺平、机械打夯,打夯遍数为3~4遍,每批回松土30cm,其夯实厚度在30cm。填土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填表土后将填方边缘宽度填宽0.5m。

3、回填前,将坑内树根、木料等杂物垃圾清理干净,将洞、坑积水抽干,清净淤泥砂,将挑担洞用细石砼堵实,并保证墙体及砼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在土方回填时不致于损伤方可回填。

4、回填时,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错,并且严禁使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5、在填方过程中,取土、铺土、压实等各工序应按设计要求、土质、含水率、回填规范进行回填土。

6、在做到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各个施工环节必须严格施工,确保土方回填工程顺利进行。

八、安全措施

1、施工前,施工负责人要向操作人员做专项技术安全交底。

2、现场电器设备要有漏电保护器,电缆应设可靠绝缘。

3、基坑内施工人员尤其是排水施工人员必须做好防触电措施,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雨鞋。

4、模板拆除前必须确认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并经拆模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要有混凝土强度报告,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严谨提前拆模。

5、砌筑前进行安全检查,现场操作环境、安全措施和防护用品及机具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6、砌筑墙体时应搭设脚手架。

7、脚手架上堆砖高度不得超过3皮侧砖,同一块脚手架板上操作人员不得超过二人。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础处理方案分析 篇6

关键词桩基础;溶洞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090-01

修建铁路桥梁时施工桩基础经常遇见溶洞,对溶洞大小不同地质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巨大损失,常用的处理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①采用片石、粘土、水泥回填法(用于小溶洞),②全程钢护筒跟进法,③钢护筒与回填片石相结合法,④超前注浆(或静压化学灌浆)法。

1以上方案具体施工方法

1.1第一种方案:采用片石、粘土、水泥回填法(用于小溶洞)

1)冲孔至接近洞顶约Im左右,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显示溶洞的大小,充填情况,准备足够的片石、粘土、和袋装水泥,片石直径约为10-20cm,同时具有足够的供水设备和水源或泥浆。

2)在此时,减小冲程,冲程在50cm-100cm左右,小冲程大频率方法逐渐把溶洞击穿,防止因冲程过大而卡锤。

3)在击穿溶洞前派专人负责观察孔内泥浆面变化,一旦发现泥浆突然下降,就马上补充水源和泥浆并提上冲锤防止埋锤。然后根据溶洞大小按1:1的片石和粘土(必要时投放整包的水泥),进行冲砸堵漏,只有当泥浆面稳定后方可按正常冲孔,如此反复穿越溶洞。

1.2第二种方案:全程钢护筒跟进法

1)根据地质超前钻探结果,确定护筒埋人深度,护筒应埋至风化岩面,以防止击穿溶洞时泥浆面下降严重造成孔内压力不足而坍孔。

2)先用较大直径冲锤冲至溶洞顶约Im,然后下内护筒至孔底,内护简要有足够的刚度,壁厚约为12mm,然后改用直径比原较大直径冲锤少一级的冲锤,减小冲程,冲程在50cm-100cm左右,小冲程大频率方法逐渐把溶洞击穿。

3)击穿溶洞后,补充泥浆并再下放外径与击穿时冲锤直径一样的钢护筒壁厚约为12mm,下放至溶洞底,然后回填片石粘土来填充最内层护筒底的空隙。然后改用直径与桩径相同的冲锤按正常方法向下冲进。

1.3第三种方案:钢护筒与回填片石相结合法

1)根据地质超前钻探结果,确定护筒埋入深度,护筒应埋至风化岩面,以防止击穿溶洞时泥浆面下降严重造成孔内压力不足而坍孔。

2)冲至溶洞顶约1m减小冲程,冲程在50cm-100cm左右,小冲程大频率方法逐渐把溶洞击穿。

3)在击穿溶洞前派专人负责观察孔内泥浆面变化,一旦发现泥浆突然下降,就马上补充水源和泥浆并提上冲锤防止埋锤。然后根据溶洞大小按1:1的片石和粘土同时投放整包的水泥,进行冲砸堵漏,反复冲击方法将洞内冲砸密实,在冲砸过程中适当加大泥浆比重使护壁牢固,当泥浆面稳定后方可按正常冲孔,如此反复穿越溶洞。

1.4第四种方案:超前注浆(或静压化学灌浆)法

1)在冲孔桩施工前先进行预处理,采用静压化学灌浆法固结填充物和流砂,或用此法填满溶洞,在固结体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再钻孔施工。

2)静压化学灌浆的加固特点浆材可在几秒或几十秒内瞬间凝固,可控制浆液灌注在一定范围内且不流失,材料的利用率高,比较经济。

浆材的结石率为100%,即1m3体积浆材可得1m3结石体。

对溶洞中的砂、砾等土体,浆液是通过渗透作用板结砂和砾的;对于溶洞中的稀土、亚粘土等土体,浆液是通过劈裂、挤密作用加固土体的;对于无填充物和半填充溶洞的空间,浆液是通过充填作用填满溶洞的。

浆液在土体中的渗透扩散方向是往小主应力面方向,浆液固化后,小主应力面得到加固,而原次小主应力面变成小主应力面。这样,通过对小主应力面反复不断的加固,一方面渗透、挤密溶洞中的土体的空隙,充填溶洞的空间,在桩体周围形成防水帷幕,防止流砂和保证护壁泥浆不流失;另一方面,提高溶洞中土体的承载力和抗剪力形成挡土墙,防止坍孔。

静压化学灌浆的关键在于浆材的配方和工艺。

钻孔:孔径80mm,孔深要求达到最深溶洞的底部。

材料:普硅425#水泥(新标准为普硅325MPa水泥)与化学浆。

工艺:采用双液灌浆系统进行全孔灌浆,要求少量多次、反复灌浆。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BW250泥浆泵,BW150泥浆泵,100型钻机,泥浆搅拌机和贮浆槽,高压灌浆管及其配件。

3)静压化学灌浆完成,视具体情况而定是否还要下护筒,一般情况下只要溶洞被填充就可以不下护筒,按常规方法成孔。

1.5第五种方案

以上四种方案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案结合运用。

2以某大桥溶洞处理为例及具体方案

2.1工程概况

某大桥为一座跨江大桥(包括234米桥头引道)桥长约366米,桥梁下部结构采用桩基础,柱式桥墩,上部结构采用40米箱梁。其中1-L号桩桩径1500mm,原桩底标高为一35.162m,根据地质超前钻孔资料,桩底标高必需调整为穿过溶洞嵌入微风化1.5m,1-L号桩施工范围内存在形态复杂的大型溶洞,处理较困难,必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2地质情况

根据超前钻勘察资料反映,1-L号桩位中从上到下的地层情况:人工回填土层一亚粘土层一弱风化泥灰岩层一微风化石灰岩。存在两一三层溶洞,地面标高为5.0m,第一层位于现状地面下22.5米,洞高约1米;第二层溶洞位于现状地面下28.5—31.8米,洞高为0.9,6.6米,第三层溶洞位于现状地面下位于36.5,41.3米,洞高2.4。10.5米。根据正三角形超前钻地质资料分析,二、三层溶洞存在贯穿可能,可以认为在现状地面下28.5-41.3米范围内存在大型溶洞。

2.3施工方法(采用钢护筒与回填片石相结合法)

根据1-L号桩基四个超前钻孔的资料可知,溶洞以上的微风化石灰岩层厚度较厚。由此可以判断,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将钢护筒穿透土层部分,在桩基冲孔的过程中就能够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正常情况下在1-L桩基的施工过程中就不会发生坍塌事故。同时,为防止塌孔,在桩基施工时需要使用钢护筒来进行防护,钢护筒筒壁的厚度为12mm,护筒内径为1700mm,总长度约为17m,护筒应打入至强风化石灰岩层的顶面。冲至溶洞顶约1m减小冲程,冲程在50cm-100cm左右,小冲程大频率冲7L,當击穿溶洞发现泥浆面突然下降较多时,马上补泥浆并抛填片石和粘土(比例约1:1),然后进行冲砸堵漏,反复冲击方法将洞内冲砸密实,在冲砸过程中适当加大泥浆比重使护壁牢固,冲击过程中发现漏浆时,继续回填1:l的片石和粘土,然后冲击,如此反复穿过溶洞,直至终孔。其它工序按常规施工。经统计桩长41m,回填片石和粘土约580m3,灌注砼122m3,验桩后为I类桩,处理后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戴雨,李亚楠.下河坝岩溶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分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86-87,90.

[2]段浩.高速铁路路基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3-15.

[3]黄跃翔,雷建华.跨越既有铁路的高速公路高架桥施工技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24-27.

作者简介

注水方案地质基础研究 篇7

关键词:沉积相特征,储集砂体特征,油藏形成条件,储量预测

1 沉积相特征

1.1 沉积相演化

新庄油区延长世在沉积环境上属于陕北安塞三角洲体系的一部分。延长世安塞三角洲体系, 从西向东可分为三个三角洲指状砂体, 即志丹指状砂体, 坪桥—王家窑指状砂体和郝家坪—安塞指状砂体, 新庄油区就在郝家坪—安塞指状砂体上。

1.2 主要含油层系的沉积特征

从区域沉积相研究发现, 长21期湖岸线已推进到志丹、永宁、下寺湾、甘泉、富县一带, 冲积平原亚相的南部边界在杨米涧、镰刀湾、王家湾、坪桥、李家岔、安定、子长、延安一线, 其间包括新庄油区在内的广大地区, 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环境。

2 储集砂体特征

2.1 岩石类型

常见的胶结物有绿泥石、碳酸盐岩、硅质、长石质、硬石膏、高岭石、浊沸石等, 胶结物一般在3—15%之间, 平均6.6%, 最低仅0.3%, 最高可达21.7%。绿泥石是最常见的胶结物, 其含量一般在1—2%之间, 其存在形式为节壳状或薄膜状环绕在颗粒边缘。方解石、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是主要的碳酸盐岩胶结物, 其含量变化较大, 一般在1—5%之间, 平均为3.2%, 个别含量高达20%。硅质及长石质分别属于石英及长石的次生加大, 但也有充填在孔隙中的硅质及长石类自生矿物, 二者在储集砂体中都不同程度的发育, 硅质一般含量高于长石质, 为1%左右, 最高可达3%, 而长石质一般小于1%, 平均仅0.8%。

2.2 砂体展布

如前所述, 长21油层组从下向上可分为长21下砂体、长21中砂体、长21上砂体三期含油砂体, 其展布方向、砂体宽度、砂体厚度都有所不同。

长21下部含油砂体

主砂带分布在5030井—5009井—5141井一线, 砂体厚度10—15米, 局部可达17—19米, 展布宽度2.5—3Km, 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

长21中部含油砂体

主砂带分布在5262井—5078井—5014井一线, 砂厚12—18米, 局部可达19—20米, 展布宽度4—5Km, 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长21上部含油砂体

主砂带分布在5115井—5052井—5020井一线, 砂厚10—12米, 局部可达14—17米, 展布宽度2.5—3Km, 展布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

3 油藏形成条件及含油控制因素

3.1 油藏形成条件

据统计, 在铜川、富县、延安、吴旗、环县等湖盆中心地带, 生油岩厚达300多米, 主要为油页岩、炭质泥岩、暗色泥页岩。根据各项指标综合划定的生油区分类范围, 新庄地区处生油有利区附近。

3.1.1 大面积层布的长1湖沼相泥质岩是长21油藏的区域封盖层

延长世湖盆的沉积演化表明, 长1期处于湖盆的衰亡和全面沼泽化时期, 沉积了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页岩和煤层, 俗称“瓦窑堡煤系”。新庄地区长21含油砂岩上部的长1层纯泥岩段厚达80-100米, 且分布范围广。

3.1.2 无剧烈的构造断裂活动使本区油藏保存完好

鄂尔多期盆地, 属于地台型克拉通盆地, 在构造发展史上, 未径受过剧烈的构造断裂活动。新庄地区, 处陕北斜坡二级构造单元上, 从古生界到中生界, 地层层序正常, 接触关系整合, 厚度变化稳定, 未发现断裂、错动, 这是该区油藏埋藏较浅仍得以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3.2 含油控制因素

3.2.1 油气沿沉积砂体向上游运移, 是本区油藏形成的源泉。

在盆地南部的马岭、华池、环县一带, 延长组上部油藏, 侏罗系、延安组、富县组油藏的油气来源是靠延10期、富县期沉积的巨厚砂体形成的甘陕古河谷及支流河谷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从而形成一系列古地貌油藏。

3.2.2 区域西倾的构造背景与北东一南西向展布的储集砂体形成了最佳成藏配置。

长21含油砂体共三期, 大致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 各砂体上倾方向的侧缘带, 为湖沼相泥质岩沉积。该泥质岩带正好作为主砂带上油藏的上倾遮挡条件。

4 储量预测

含油面积:油层等厚, 采用2米线圈定含油面积。

孔隙度:采用测井解释面积加权值计算出各含油砂体的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根据电测解释含油饱和度数值和岩芯分析的含油饱和度值拟定出一个合理的数值。本区长21下含油砂体含油饱和度为39.5%, 长21中含油砂体, 长21上含油砂体的含油饱和度为43.6%.

原油密度:用本区各层系实测数据。

体积系数:借用邻区同层位原油的实测数值1.023。

根据以上参数, 计算出长21下含油体砂体含油面积7.3Km2, 地质储量155.3×104t;长21中含油砂体含油面积8.8Km2, 地质储量293.8×104t;长21上含油砂体含油面积10.8Km2, 地质储量379.6×104t。以上三期含油砂体复合含油面积19.2Km2, 地质储量828.7×104t。

5 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新庄油区长21油层地质基础详细的研究, 目的是给后期注水开发方案的编写及实施注水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多发面论证分析, 该区域长2油层具有优越的含油地质条件, 因此, 预测在新庄油区长21油层进行注水开发是科学、合理、可行的, 这必将会提高油田驱油效率及最终采收率。

参考文献

[1]陆克政.构造地质学教程[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赵重远,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形成机制和含油气有利地区, 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基础处理方案选择实例 篇8

1 地基处理的目的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直接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凡是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土层时, 称为天然地基, 若天然地基很软弱, 则要经过人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 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或者地基加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规定,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对软弱地基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改善地基条件, 主要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剪切特征, 改善地基土的压缩特性, 改善地基土的透水特性, 改善动力特性和改善特殊土不良地基的特性。

2 地基处理方法选用原则

根据建 ( 构) 筑物对地基的各种要求和天然地基条件确定地基是否需要处理, 若天然地基能够满足建 ( 构) 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时, 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 若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 ( 构) 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则需要确定进行地基处理的天然地层的范围以及地基处理的要求; 根据天然地层的条件、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 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提出多种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对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进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确定采用一种或几种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初步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型现场试验或进行补充调查, 再进行地基处理施工。

3 地基及基础方案实例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场地地层主要为粉土层, 其中第 (2) 层粉土沉积年限较短, 欠固结, 压缩性高, 承载力较低, 具有湿陷性, 场地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湿陷性土地基湿陷等级为Ⅰ ( 轻微) ; 地下水位以下局部具有液化特性, 液化土层主要在 (2) (3) (4) (5) 层, 场地液化等级为轻微和中等, 总体而言工程性质较差, 因此对于重要建 ( 构) 筑物不应作为直接地基持力层, 应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深基础。

3. 1 天然地基

由于场地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较低, 且有软弱下卧层承, 因此不能作为荷载较大的建构筑物的持力层, 但对于二层及二层以下小型建筑物、小型设备基础等, 可选择第 (2) 层粉土作为直接持力层, 其承载力特征值为fak= 90k Pa, 并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3. 2 人工地基

人工地基包括地基处理和桩基, 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 常用的桩基为钻孔灌注桩和预制桩。

( 1) 换填垫层法。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 并回填级配良好的碎石土分层碾压至基底设计标高。《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 换填垫层的厚度宜为0. 5m ~ 3m, 因此该方法可用于换填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土层, 处理深度下限为地面下4m, 但由于4m以下仍有部分第 (2) 层土和第 (3) 层土, 即需要处理的土层厚度自地面算起为6m左右, 因此该方法对提高整个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作用有限。

( 2) 强夯法。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 将地基土夯实, 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隐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 强夯法适用于低饱和度的粉土, 而本工程所在场为高饱和度粉土, 且地下水位较高且粉土层的低透水性, 因此, 强夯法不适用于本工程。

( 3) 振动沉管碎石桩法。碎石桩法是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 再将碎石、砂或碎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 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室桩体, 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碎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经处理后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检测, 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最终地基承载力应以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为准。

本工程的食堂和综合仓库采用了振动沉管碎石桩, 桩间距1500mm, 平面呈正方形布置, 设计要求: 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120k Pa, 桩体材料采用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等硬质材料, 含泥量不得大于5% ,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 检测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及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处理后, 对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如下: 根据对碎石桩体采用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桩体密实程度为松散~ 稍密; 根据对桩间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 该试验场地3. 0 ~ 5. 5m之间个别钻孔粉土有液化, 液化指数IIE < 5 属轻微液化; 根据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判定,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6k Pa, 不符合设计要求。

( 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由于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对水泥类材料具有强腐蚀性, 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规定, 不宜采用此类含有水泥的加固方法, 故本工程不考虑采用该两种方法。

( 5) 预制桩。选用国家标准《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根据上部荷载的不同, 桩长分别取15m、25m、35m, 分别以第 (5) 、 (6) 、 (7) 层为持力层,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以静载试验为准, 并通过试桩检验沉桩可能性。但由于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腐蚀等级为强腐蚀, 须采取以下措施: 桩采用C50 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50mm, 抗渗等级P10, 最小水泥用量340kg/m3, 最大水灰比0. 40, 最大氯离子含量0. 08% , 桩混凝土中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 还需掺入钢筋阻锈剂以满足防腐要求, 接桩钢零件涂刷“快干型”防腐耐磨涂料, 由此而造成预制桩综合造价较高。

( 6) 钻孔灌注桩。采用该方法可直接穿透湿陷及液化地层, 处理效果相对可靠, 但由于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腐蚀等级为强腐蚀, 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规定, 不应采用此类桩型, 但考虑到预制桩造价较高, 当地应用并不普遍且没有预制桩厂, 为此, 我们向《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标准管理组咨询此问题, 他们正式答复: 可以采用有合理措施的灌注桩, 掺入对氯离子有阻锈作用的抗硫酸盐外加剂, 掺入量为替代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12% , 另外, 灌注桩除应符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要求外, 增加混凝土腐蚀裕量20mm。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不能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 预制桩综合造价较高, 通过比较最终选择钻孔灌注桩,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200k N。

4 总结

通过对比, 可以看出地基处理的重要性。首先,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加固原理, 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特别重要; 其次, 施工质量是地基处理的一个关键, 所以严格保证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因此, 从设计上, 要根据地质资料和场地地基实际, 采取地基处理多方案比较, 按照规范, 精心设计, 严格施工, 使地基处理既经济合理, 又安全可靠。

摘要:随着工程复杂性的日益增加, 越来越多的工程需要对天然地层进行地基处理, 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因此, 判断是否需要地基处理以及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本文以西北某项目为实例, 介绍了地基处理在工程设计中的选择。

关键词:地基,地基处理,液化,湿陷性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灌注桩基础溶洞处理方案 篇9

关键词:溶洞,处理

一、工程概况

夫子洞大桥在日东高速公路尼山连接线上, 位于山东曲阜市孔子出生地尼山, 桥长104.54米, 宽13米, 上部为20米先张预应力空心板, 下部为柱式墩台, 灌注桩基础, 全桥共有灌注桩18根, 直径均为1.2米。

二、地质情况

该桥地层主要有砂砾、页岩、弱风化石灰岩, 断层泥组成, 位于尼山断裂断层破碎带上, 场区内及附近断裂发育, 均为不活动或弱活动断裂。根据地质勘测资料, 共有6根桩基存在有溶洞, 溶洞最深1.5米, 单层空腹溶洞。其余桩基位置处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溶孔和裂隙, 有严重的漏水、漏浆现象。

三、施工方案

(一) 施工方案的选择

针对工程量小, 有溶洞的桩基较少的情况, 而有溶孔和裂隙且严重的漏水、漏浆情况桩基相对较多的状况, 主要采取了以下施工方案, 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了工程质量,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钻孔桩施工

由于地层中有较厚的中粗砂层、页岩、弱风化石灰岩, 因此施工时优先选用冲击钻。

2、护筒跟进法

由于溶洞上方有较厚的砂砾层, 采用护筒跟进法的方法进行施工, 以防坍孔。

3、多次填筑, 重复钻进法

对于有小型溶洞和有溶孔或存在裂隙的桩基采用此方法能够降低工程成本。有溶孔或裂隙的部位漏浆现象非常严重的, 采取及时补浆, 多次填筑片石和粘土, 重复进行钻进, 直至穿越该地层, 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二) 施工方法

1、钻前准备工作

(1) 进行高程测量, 根据地质资料详细掌握溶洞出现的位置, 并推断其范围大小, 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保障措施。

(2) 对于有溶洞的孔位, 把地质柱状图和施工方案单独列出, 发给相关人员, 让钻机操作手、机长、技术人员、作业队长都熟悉溶洞的位置、大小、填充情况以及应采取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3) 备足成孔用水、粘土、片石等必备材料, 确保溶洞穿越时迅速补水、补浆, 以防坍孔, 并及时抛填粘土、片石, 以恢复正常的钻孔作业。对于有较大溶洞发生严重漏浆时, 应准备充足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进行封堵, 可以增加护壁强度, 堵住溶洞。

(4) 要有处理施工故障的备用机具设备, 如打捞、急救以及不同性能的其他钻机、机具等。

(5) 泥浆可用膨润土拌制, 也可采用性能良好的其他粘土拌制, 制浆池、储浆池、沉淀池均设在钻机周围, 并用循环胶管连接, 以形成良好的泥浆循环系统。

(6) 准备部分钢制护筒, 钢护筒内径比相应的桩径大30cm, 分节卷制, 单节高度2m。埋设的深度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分别确定, 对埋深较浅的护筒, 采用挖埋法。

2、钻孔及成孔

钻机支撑点远离桩位, 支点距离应根据可能造成坍塌范围进行估算, 严禁将钻机直接支撑在孔口, 同时钻机应用揽风绳进行拴拉。钻机安装就位后, 底座和顶端应平稳, 不得产生位移或沉陷。

(1) 当钻至溶洞顶1米左右时, 首先准备足够的小片石或狗头石 (直径10~20cm) 和粘土, 粘土要做成泥球 (φ15~20cm) , 对于半填充和无填充的溶洞要组织足够的水源。用冲击钻冲孔时, 要轻捶慢打, 使孔壁圆滑坚固, 提升高度一般不超过50cm。

(2) 根据钻孔的进尺情况, 在击穿洞顶之前, 要安排专人观测护筒内泥浆面的变化, 或制作一漂浮标志物, 随时进行观察, 一旦泥浆面下降, 应迅速补浆、补水。击穿洞顶后, 在溶洞内钻进时, 根据填充物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钻进方法。当填充物为软弱粘土或淤泥时, 应向孔内投入粘土、片石混合物 (比例1:1) , 冲砸固壁;当为砂层、卵石层时还应提高泥浆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当为空腹溶洞时, 在击穿后, 应迅速将钻头提出孔外, 同时大规模填筑粘土和片石, 并同时注入泥浆和水, 待稳定后, 在重新进行冲孔。如此反复使钻孔顺利穿过溶洞。

(3) 对于上层砂层较厚时, 为防止钻进过程中发生坍孔现象, 应增大泥浆比重, 使相对密度不小于1.4, 以增强护壁。坍孔严重时可将护筒增长至穿过砂层厚度, 然后继续钻进。

(4)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 对于大型溶洞或半充填的溶洞或溶洞上方有较厚的砂砾层时, 为防止泥浆突然流失, 造成孔壁坍塌, 采取护筒跟进法施工。当冲击穿过溶洞顶部时要反复提升冲锤, 在顶部厚度范围上下慢放轻提, 冲锤不明显受障碍, 说明顶部已成孔并且是圆滑垂直的, 此时用钢丝绳活扣绑住内护筒, 用冲击钻把内护筒放入外护筒内至孔底。然后回填粘土片石混合物 (比例1:1) , 采用1~1.5米的冲程冲砸密实, 再转入正常钻进。

(5) 如果泥浆在短时间内漏失, 则应尽快将钻头提出井口, 防止因坍孔将钻头埋入井下。同时迅速向井内抛填片石及袋装水泥, 并回填粘土重新造浆。

(6) 对小型或多层溶洞, 为防止其与相邻孔窜孔或成孔后孔型呈葫芦状, 必要时可灌注低标号混凝土进行填充, 等强度提高后再钻进。

(7) 如果发生卡钻等情况, 可采用小型爆破的方法, 冲击岩石松动, 提出钻头。

(8) 钻孔达到设计标高并且嵌入完整基岩后, 对孔径、孔深、孔形、竖直高和孔底地质是否与设计相符合, 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即可终孔, 此桩即成孔。

3、清孔

(1) 第一次清孔:清孔采用掏渣法进行清孔, 要求用手摸泥浆无2~3mm大的颗粒为止, 并使泥浆的相对密度减小到1.1~1.2。降低相对密度的方法是在掏渣后有一根水管插到孔底注入高压水, 使水流将泥浆冲稀, 泥浆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达到所要求的清孔标准后, 即可停止清孔, 安放钢筋笼及导管。

(2) 第二次清孔:由于在下钢筋笼和导管的过程中, 沉淀厚度可能会增大, 因此必须采取二次清孔。具体方法是以导管作为吸泥泵的吸浆管进行抽浆法清孔, 清孔达到标准后即可进行混凝土灌注。

四、结束语

溶洞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成孔及水下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施工工序的顺利完成。工程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 能够取得满意的技术、经济、质量等效果。希望本文的处理方案能给为其他类似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省级基础气象数据共享优化方案 篇10

1. 现状及弊端

目前辽宁省基础气象数据共享主要由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负责, 其数据来源主要为省内收集并上传的各类气象数据以及从我国气象部门正在使用的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CMACast系统) (图1) 接收到的数据。该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气象部门获取全国以及部分国外气象数据资料的主要手段, 这套系统较以往系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广播的数据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数量庞大, 日均文件数量超过50万条, 累计大小超过200G完全可以满足当前气象基础资料传输需求。但是, 由于该系统为卫星广播数据接收系统, 易受天气、环境、辐射、电磁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产生系统无接收信号、数据未完整接收等现象。并且此类现象时常出现于重大天气过程时, 造成各类数据的不完整甚至缺失, 严重影响了预报人员对天气形势的判断和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了降低各类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对其卫星广播系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 增加了依托地面宽带网络的气象数据补调功能, 从而提高了气象数据补充获取与对外共享的及时准确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增气象信息在为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数据支撑的同时, 也给全国气象信息传输、处理、共享带来了新的压。特别是风云三系列卫星的相继应用使目前这种数据补调传输及共享模式的几个弊端也越发突显。

1) 由于目前各省的CMACast系统与上行服务器同属于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集群, 且上、下行气象数据传输共用同一条地面宽带线路, 气象数据的下载, 特别是各类气象卫星数据的补调与共享将过多的占用服务器系统及网络资源, 如果不对数据下载及共享进行有效限制, 将会给数据上传带来不稳定因素, 影响本省气象数据上行传输的时效性, 降低本省气象数据在全国各气象部门的使用效能, 而如果限制系统的下载与共享所占用的系统资源, 则又无法满足全省气象部门及用户对基础气象数据特别是风云系列卫星数据的需求, 从而大大降低了新增气象数据在气象服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造成气象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2) 数据补调功能需要依托新一代通信系统, 该系统为集群系统软件平台, 目前只能提供给省级气象部门。而市、县级气象机构不具备安装该系统的软、硬件条件, 致使市、县级在遇到影响卫星接收效果的重大天气过程时无法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自主补调。同时, 在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时往往省级中心为保证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准确性, 会不同程度的降低数据下载及共享所占集群系统资源的比例, 使原本就无法满足市、县级单位使用的省级气象数据共享资源更加稀缺。从而影响市、县级预报人员对天气形势的判断和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 由于市、县级气象机构对省内其他地区的各类气象资料及受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卫星广播系统缺失数据的需求, 省级中心需要对市县级气象机构共享上述数据, 大量人员、机构需要拥有省级核心传输服务集群的访问权限, 这样一来不但会给省级数据传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还提高了省级系统的运行风险。

4) 由于目前我国的气象数据上行传输多为定时传输, 数据传输时间较为集中, 所以在特定的时间段, 气象数据的上行传输需要较大的网络带宽支持, 而下行补调系统又不支持数据下载时间的限定功能, 不仅无法合理利用空闲时间段的带宽资源, 还极易造成网络拥堵影响数据上传的及时、准确性。

从目前省级气象数据传输流程及软硬件配置来看, 如果只从软件层面上进行调整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系统资源占用及用户对共享数据的需求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软、硬件两个层面将数据共享系统与上行传输系统有效的分离开, 从而建立起两套相对独立的气象数据处理系统。

2. 独立的气象数据上行传输系统的优点

独立的气象数据上行传输系统不仅能够更好分配和利用现有的系统资源, 还将有效的降低因大量机构人员访问而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极大的提高省级气象数据上行传输系统安全及稳定性。而独立于上行系统集群的数据接收、存储、共享系统也因此而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能够满足上行气象传输系统在数据补调及资料共享时对系统资源的需求, 提高气象资料存储时长, 增加可供用户使用的历史气象数据存储时长, 及时的补充更多在数据传输中缺失的气象数据, 进一步提高气象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2) 与上行集群分离后系统可以将全部资源应用于对气象数据的下载及共享, 不仅能够支持和满足更多用户对数据共享的需求, 还大量减少访问核心服务器机构人员数量, 方便对各级用户进行管理和限制, 提高各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3) 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补调系统进行科学的限制及管理。通过对软件或硬件简单的设置就能够对下行数据对带宽占用进行时间限定, 不仅有效提高了上行气象传输时效性, 避免造成网络拥堵。还能够对空闲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提高网络使用效率。

4) 能够更加合理的对气象数据资料进行多级的、细致的分类存储, 以便为共享用户提供更多的数据检索方式, 方便气象预报人员对其进行检索, 还将对未来气象数据共享开发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 独立的数据共享系统的不足

1) 由于气象数据量庞大该系统需要较大的存储及配套设备。且如果该系统为单机系统一旦系统故障很难在短时间恢复, 影响面广。而如果增加备份服务器则进一步增加了建设难度以及建设成本。

2) 该系统建设初期为了更有效的对数据下载进行管理, 需要对所有共享的气象数据的文件命名规律、文件类型、传输及下载时间、数据文件大小、传输时效等信息进行采集, 建立庞大的资料检索及归档存放信息数据库, 建设难度较大。

上一篇:生活质量评估下一篇:垂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