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2024-06-30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优势, 激发课堂活力和情感动力

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学放在首位,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具体典型的案例、通俗易懂的故事, 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育人于无形。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三、精心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观察, 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而且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当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 及时鼓励, 及时引导。

四、鼓励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从而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阻碍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教师应努力改变这种方式,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运用学习主体参与式教学, 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主体参与式教学, 是应改革和消除传统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的弊端需要提出来的。这种施教法的目的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能力, 独立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协作与竞争能力, 自主独立地思考、判断、辨别与决择的能力, 自觉践行能力, 等等。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六、坚持开放与活动式的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 篇2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一节成功的课是从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因此,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设计一个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与学习情况,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学习热情的导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智慧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与思维之门的钥匙。提问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还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心中产生困惑,进入悱愤状态,才能激起主动求知的主观意愿,才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让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主动学习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如学习“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如何维护我们的权利?这样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相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所享受的权利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产生急切想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的强烈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而积极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为本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多媒体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功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图片、视频与音频等手段来传递信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结合的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另一方面其动态效果,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以其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这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教学“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现状”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先用收集到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制成了课件,然后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是对森林、植被与土地情况的两相比较,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人们的乱砍乱伐,使得大量的植被破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大量形象的图片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严峻。然后,我再让学生观看平时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饭盒等方面的照片以及生产它们所需要用掉的资源的材料,这些就使学生对资源浪费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就会自觉地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外出就餐时就会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等,不再浪费一张纸、一支笔,不在课本上随意涂抹等。

三、联系生活导入,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大教学观,要将抽象难懂的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相联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深奥难懂而又枯燥无味的知识更加趣味性、形象化、具体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这样才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相联系,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中顺利地过渡到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知识的提取能力与应用意识。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神舟六号与神舟七号的发射、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我让学生寻找身边能反映我国所取得成就的事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经过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列举了家乡的变化,如道路变宽了,居民的住宅更新、更宽敞;有的学生说生活条件更好了,家用电器逐渐在更新;有的学生说手机日益更新换代,让人们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使学生对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理解更透彻,同时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大大提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表明,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将抽象的理论讲授寓于形象直观的材料中,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亲切感,产生了主动求知的欲望,这样自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以漫画导入,使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

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形象直观,往往能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图片尤其是漫画来进行教学。漫画运用夸张的手段来描写事物,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它既能宣扬真、善、美,也能讽刺丑、恶、邪,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漫画具有调节情绪、传递特殊信息的作用,在导入环节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看到了抽象的政治知识诙谐的一面,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在平时我注意收集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漫画,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性”时,我先出示漫画“礼品”和“大公无私”。学生一看到漫画,立刻被它的妙趣横生所吸引,顿时兴趣大增。我再引导学生针对漫画展开讨论,学生对某些官员追求个人享受而收贿受贿的行为表现出憎恶。于是,我适时引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严惩这种行为,这样便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选择导入方法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导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大幅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复习课 初中思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96

复习课是以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是温故而知新的提高过程。“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复习”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巩固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减少遗忘。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如何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情感,对提高复习课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复习课的导入应突出它的激发功能,使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强烈地追求整合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复习产生特殊的认知倾向。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生活热点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

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愉快接受课题,立刻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急速回忆,以充实积极的心态转入复习。

一、知识整体建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使单元知识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建构是复习课中不可违背的一项原则。

1.理清知识主干,互动剖析联系。

教师按由中心问题到知识主干,由干到知识联系,由枝到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呈现。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体系,不是单调地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

2.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准确领会老师概括语言的含义,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接轨,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要注重领会网络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归纳演绎能力。

二、补弱完善深化

根据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补弱、完善、深化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找准难点和疑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找准难点和疑点的重要途径是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归纳梳理,然后师生互动进行争辩、剖析、深化和完善,这是使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课上容易掀起高潮的地方。

1.引導归纳梳理,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梳理,根据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导思,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牢固把握知识外延的情景条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引导时不要搞成了教师复述教材。点拨时不要像播音员那样单向发出信息,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参与和调控互动。师生互动的焦点是学生所暴露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梳理的基本思路,归类的基本原则,概括的基本要点。

2.分类归纳知识,完善深化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主动进行分类梳理,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要注重理清思路,不能是机械接受式学习。要潜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互动解决问题。

三、互动探究训练

复习课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题组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1.典例互动分析,设置训练题组。

教师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的剖析意图,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对注意事项最好通过习题来说明,可以让学生犯错,再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习题的设置最好是程序题组的形式,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在解析习题时,要有示范意识和方法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操作程序是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提炼出分析思路和做题方法。

习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或互动研究解决,然后呈现结果,教师对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诱思质疑,启发点拨,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就题论题的做法。

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体系设置训练题组,题目特点要与习题相近但应有明显差异,以有效地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做题结束后,要选择一至二道典型题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并指导学生的做题方法。

2.独立规范训练,互动探究疑难。

通过强化练习,一是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进一步掌握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是培养审题规范和解题规范的习惯。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跟踪练习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领会相关解析例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篇4

一、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多媒体教学也悄然走进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 改变思想品德课上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 这已成为我们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

如, 在学习“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 如果教师只是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述理论, 学生会觉得空洞无物, 枯燥乏味, 这种道德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克服这一弊端, 我安排学生观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懂你》中那些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将“可怜天下父母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之后我适时地抛出“要不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的问题。学生人人争着发言, 个个讲得精彩。一段时间后, 我很欣慰地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 他们纷纷反馈孩子在家的一些可喜变化, 他们说孩子似乎长大了许多, 变得更加懂事了, 更加体贴孝顺父母了。可见, 利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让孝敬父母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求。

因此, 课堂上, 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 升华道德情感, 提高审美情趣, 从而使课堂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必须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这是对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挑战, 也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 学习《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内容时,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 我针对初中生的消费现状, 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众口纷纭话消费”, 主要是围绕下列两个问题展开—— (1) 想一想你平时的零花钱从哪里来的 (2) 你是怎样花这些零用钱的这是学生生活中消费现状的呈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消费经历与体验, 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发生互动, 为进一步的探讨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面对消费诉真情”, 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 (3) 在每次消费前你有什么考虑 (4) 同学中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又是欠合理的这两个问题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了概括和判断, 有自己的消费反思, 也有同学间相互的评价, 初步有了消费要有合理性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消费心理大家谈”, 我设计了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对待消费的心理比较—— (5) 小组探究初中生的消费心理有何特点 (6) 结合你们父母平时的消费情况, 说说他们的消费心理又有什么特点人们的消费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定的消费心理。从中让学生明确要合理消费必须建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与意识。这三个环节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 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到消费知识, 反思消费行为, 增强合理消费的意识。

三、变“单向说教”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改革指出: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 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有效教学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这就是说,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 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 主动探究问题, 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效果。

如, 学习“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性和超时空作用, 先播放学校生态考察队的考察片段 (市郊区某村垃圾浮满河道的景象和狼山风景区山清水秀的环境) 。观看了考察片段之后, 我又列举了各种环境让学生分析, 在分析中引起质疑: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缘何而起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接着, 我用多媒体模拟学生现实生活情境 (保持环境的良好行为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 让学生进入角色, 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如何对待身边的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拉近思想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而且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单向说教, 让学生通过入情入理的情境分析, 增强道德认识的直观性和深刻性, 从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发展, 只要教师心中有了这个“定盘心”,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就是不断逼近有效教学的, 这样的教师就是不断成长的, 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充满生机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只有当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时, 教学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篇5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为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身体特点,比较好奇、喜欢探究的心理特点,有必要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小学生以类似游戏的方法体验或表演自己的心理和行动。我常常让小学生自编、自演一些生活小品、小故事,或者模仿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的故事》,《狼和狐狸的故事》等等。小学生在课下都很认真的准备,多次在课下自行组织练习、表演,从而,在表演中去领悟、体会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小学生们尽最大的能力模仿人物角色,多次体验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特点,感悟丰富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融于故事中。因此,我经常把一些喜闻乐见的小品、竟猜、竟赛、抢答、辩论等感兴趣的话题拿到课堂上来。引导小学生课后继续去进行探索、探讨、交流有关信息。这样,既可以获的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针对教材当中能够彰显价值导向的内容去进行关注、欣赏、体味,能够在感受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进行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学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凡卡那么晚了没有离开,他傻不傻?“”现实生活中,老实人总是吃亏吗?”而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发言,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潜意识里都认为“诚信会导致自己吃亏”。这个时候,笔者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尽管生活当中有许多诚实守信吃亏的`事情,然而诚实守信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大家能够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之后能够发现,尽管诚实守信有的时候会导致自己吃亏,然而诚实守信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吃亏”。最后,笔者在针对这两次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爱护公用设施》时,教师首先呈现这样一个范例:一同学在公园里玩耍,只见他一会儿像猴子一样跳上长条椅,一会儿又像野马在草坪上奔跑,围观的人惊讶地看着他。起初同学们开始小声指责,最后有的同学简直是愤怒,教师要求同学们谈感受时,由于受此启发同学们提出诸如“什么是公共设施?”“怎样爱护公共设施?”“为什么爱护公共设施?”“我们今后怎么办?”等许多问题。由此开展分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益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活思品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适时巧用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制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上闹钟在走动,“滴答、滴答”的声音被放大了,再让学生在“滴答”声中比比谁写的字最多,做的数学口算题最多等,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稳定、集中,使他们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应抓紧每一分钟,唤起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极大的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分析 篇6

一、开展“课间新闻”活动

课间新闻指的是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述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关心的时事问题。明确规定:一人主讲,并准备材料,全班同学可以提供资料。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新闻讲述要求学生简要地交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并发表自己的评述,在主讲同学讲完以后,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这种短小的课间新闻活动,形式活泼,内容开放,信息量大,同时也给学生探知社会、发表对社会事件看法的机会。这种新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种活动形式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握住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切记偏离方向。同时,这个活动需要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时事材料设置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其中时事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将国内外新闻或人们关注的事情,作为教学情境的支撑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特别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时候将时事热点转化为作为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展开研讨分析问题,更能使学生了解国情国策。

三、时事政治的分类

对时事政治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时事资料库,这样,教师在思想品德的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事政治进行结合的时候,就可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时事。如果不懂时事政治的分类或没有进行分类,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低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面给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分类方法。

政治方面:(1)会议类。(2)反腐类。(3)名族团结类。(4)外交类。

经济方面:(1)国家最近取得的重大成就。(2)能源问题。(3)重大灾害。(4)打假活动。

文化方面:(1)教学类。(2)科技类。(3)体育类。(4)思想道德建设类。

四、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也要穿插时事政治的专题复习,从而使它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时事热点,依据有:(1)时事热点是否重大,是否与学生有较密切的关联。(2)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相关度,即是否教材知识具有较多的结合点。(3)强调时代性,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事件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概括时事热点,可以减少学生关注的热点,从而使重点时事突出,与学生相关的时事突出。

在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找准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消化时事热点,同时又巩固了教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同时也是学生不会答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训练和指导,采用设疑、讨论、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课程的关联点,从而使学生的答题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最后,可以利用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班级范围内的“时事竞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时事教育报告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时事政治的教育功能。

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同学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要引导和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其次,要建立适当的时事政治资料库,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引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时事政治和思想品德的关联度,在教学中有机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授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7

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 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 先问学生认不认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 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 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 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抓住疑难点提问, 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 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 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学生经过充分讨论, 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 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一来, “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 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 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 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 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学生的矛盾之处, 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 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 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冲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 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 我们要平等待人”后, 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 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 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 大家都一样, 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 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六、要根据教学重点来提问

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反应。每课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 抓住教学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内容给予一定的重视,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出反应, 给予注意并加深印象。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 篇8

一、“有效教学”的基础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于初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不多, 抽象思维能力不太强,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不宜多讲大道理和历史理论知识,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分析大量历史事实和现实材料的过程中, 悟出道理, 弄懂知识, 遵循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或从抽象到具体, 再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克莱蒙特指出:在教学中, 将学生的心灵视作一片空白的石板是不适当的。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观念, 并设法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入手, 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造成悬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二、“有效教学”的延伸

在连续担任几年的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 面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发展趋势,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特点, 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政材料, 如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引导其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 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 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 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感悟人生的真谛, 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 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流,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讲成纯政治理论, 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点, 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其情绪良好, 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 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 必须抛弃杂念, 甩开烦恼, 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 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产生情感的迁移, 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 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 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 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

四、“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活动应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 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素质,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的目的。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 才会自觉地动脑筋, 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 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 以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

摘要:“有效教学”作为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新策略, 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成为每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所谓有效教学, 是指在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 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 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 师生双方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地控掘学生的潜能, 加大思想政治有效教学量,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

浅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篇9

综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 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以我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例, 我选取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为了准备好这次公开课, 我事先进行了精心备课, 根据教参的安排, 这节课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对这节课的内容, 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处理教材: (1) 创设情境, 了解政治权利; (2) 知识探究, 掌握有效方法; (3) 初步尝试, 参与政治生活。对这节课的内容, 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办”三个层次进行了讲解。但当我拿着自认为还比较满意的教案走进课堂时, 却发现我还是没有跳出课堂怪圈, 困惑依然存在。

困惑一:是教学容量大还是变相的满堂灌?

在《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这一课教案的设计中, 我一共设置了5个情境, 选取了17个相关的新闻链接及材料, 1个课堂活动来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些教学内容也都图文并茂, 而且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 我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收些信息知识。但这么大的课堂容量也意味着必须是以我的讲为主, 这是不是又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呢?而且这么多的材料会不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呢?

困惑二:是面面俱到还是面面俱失?

教材中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仔细研读了好几遍, 逐一对知识点进行了挖掘, 在设计教案时, 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掌握, 我几乎一个不漏地体现在了教案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这样去设计教案, 可我所希望的面面俱到会不会使我的课像流水账一样了无生趣、走马观花呢?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 会不会就成了面面俱失呢?

二、探讨现状, 正视症结

从九年级教学的大环境来看, 我们也不难发现, 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中考压力造成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初一、初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该是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的, 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的事例, 创设了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情境, 学生也没有过多考试的压力,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但一旦进入九年级, 中考的压力让教师不敢懈怠, 加快了教学节奏, 增加了教学的内容, 急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反而会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 厌课情绪逐渐加重, 课堂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 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师生关系紧张。

2. 依赖教参导致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缺失

一直以来, 我们都很习惯依赖教参, 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受教参的影响极深, 有时甚至是照搬照抄教参中现成的东西。这样缺乏创意的备课, 使课堂缺少活力, 并将自己的教学预设作为上课的唯一准则, 什么时候问什么问题, 学生怎么回答, 教师怎么引导, 都是事先精心安排过的, 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 教师的创新思维几乎消失。

三、分析教学, 参悟对策

1. 因时因地制宜,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我们的有效教学应当围绕课程标准展开,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但并不是唯一的法典。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在重视教材、教师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 不能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从校内和校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以及所能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的特点, 按照实用、方便的原则, 做到针对性强, 有的放矢。

比如, 在《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中的小组活动环节, 我经过修改之后挖掘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引用了重庆市委设立的“市长信箱”, 让学生掌握一种比较便捷可行的, 能让我们的建议、咨询、投诉等及时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4.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无痕”策略 篇10

一、无痕的知识导入———于无知处寻巧思

课堂教学始于导入环节, 传统的导入通常是要求学生识背相关知识, 或者进行相应的阅读教材等预习导入, 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无痕的知识导入则要求我们精妙构思, 精心安排。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时, 教师和学生玩叠报纸游戏:要求一组同学只能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 报纸面积最小的小组获胜。一下子学生的热情就被激发了, 热烈讨论之后, 有背着同学以减少站立面积的;有抱团各自用一只脚站立的; 也有男生托举女生的。虽然他们看似为了最后的比赛结果, 实际上却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最真切的知识体验, 学生当然更愿意主动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 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主动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 最终内化教学目的。

二、无痕的课堂传授———于无师处见学生

课堂知识传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思品课由于其德育功能突出, 教师在课堂上容易走入“说教”误区, 总感觉“不讲透不放心”, 事实上教材中的知识学生看书基本都能领会, 听讲的过程味同嚼蜡, 学生积极性不高。而思品学科价值的真正体现, 应该是学生的自觉道德践行, 教师若注意无痕处理, 往往能起到“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教师改变教法, 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发言、辩论甚至与教师互换角色等。例如, 先让学生用一节课到计算机房搜集相关素材, 并进行分组归类, 小组整理, 到第二节课自主展示这一环节时, 学生非常活跃, 他们不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还主动与别组进行比较, 客观地分析自己组内作品的成败。把讲台给了学生, 其实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探索权给了学生, 这样的课堂,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实现了无痕, 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实质性提升。

三、无痕的学习管理———于无律处求缜思

学生的学习活动包罗万象, 无处不在, 经过无痕处理的思品学科教学, 在学生学习与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管理不能“缺位”, 相反应该要紧密贯穿全程, 当然这样的贯穿, 是精心预设的“暗线”, 如同串联珍珠的那根线, 存在但不张扬。

具体落实到教师备课时, 这就需要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充分思考如何组织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重整教学资源, 依据校情学情合理增删相关内容, 甚至重组知识顺序, 总体设计教学内容, 充分预设好四个方面:学生会做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学生想提却提不出的问题, 善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尤其要体现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和知识达成度, 寻找知识根脉, 关注重点环节等, 这些都重点表现在教学案等相关载体上。也就是说, 教师先要从教材和学生中“走几个来回”, 这样,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 实现扎实但无痕的学习管理。

四、无痕的对话智慧———于无心处窥真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决定了教学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为中学思品教师, 就必须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一次, 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园浅池塘边发呆, 与他平时的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性格不符, 我心中一动, 过去说:“你这是在干啥呢”?“数金鱼, 哦不, 我要回教室。”他慌忙中准备走, 看来, 是真的在数金鱼, 我笑一笑, 说:“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啊, 学校也有一个小池塘, 不过里面不是金鱼, 是那些河鱼, 我们有时学习累了, 逮到机会也会去那数数鱼, 散散心。”“是吗?”他眼睛一亮, 显然, 没被老师批评, 是他没料到的, 这也让他放松了戒备心理, “是怎么了, 心情有些不太好?”我问, “嗯, 爸爸好久没回来了。”我知道这是他心里的痛, 单亲家庭孩子的敏感有时就在那别人看不见的瞬间显露。“是吗?我明白了, 你真不容易。”一路走着, 我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什么都没有再多说, 孩子的短暂脆弱, 老师的有力支持, 就在这看似巧合的瞬间发生和结束。

这样的无心对话, 其实是一种教育铺垫。看似可以滔滔不绝进行教育的瞬间, 在寥寥几语后悄然翻过, 相对于立竿见影的教育追求, 这种对话看上去似乎没有目的也谈不上教育, 教育目的在这里被智慧地隐蔽了。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 “教育目的”已经“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和学生进行的自然而然的、“不为什么”的对话交流, 会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基于真心的真诚关系,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五、无痕的情感渗透———于无形处悟真爱

教育的出发点是“爱”, 是对学生无条件的积极情感。师生都是生命体, 都是情感的收发体, 教师爱学生, 应当爱得深沉, 爱得稳健。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身心敏感, 容易情绪化, 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 教师的情感表达就更要注意方式, 自然不做作、不留痕迹的情感教育, 比较适合初中学生, 也唯有这样, 才不会成为学生的情感或道德负担。

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学言行中, 于细节处见真情, 教师也要在细节处注入感情。语言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 教师的语言要追求情感美:首先, 思品教师的平时语言要带“笑意”,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相对心智弱小的学生, 教师的“笑意”会让学生自然感觉到亲近, 从而愿意“亲其师信其道”;其次, 思品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带“善意”, 作为德育特色明显的学科, 教师的“善”透露出学科追求, 也散发人类文明的芬芳, 容易激发学生向善的欲望;再次, 思品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带“爱意”, 表扬中饱含鼓励与期许, 批评中饱含惋惜与厚望, 这样的评价容易让学生听进心里, 主动接受老师的鼓励或鞭策。同理, 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课堂上鼓励的眼神, 运动会上的摇旗呐喊, 课后谈心时的一次拍肩, 伤心哭泣时的一个拥抱……这些行动无不传达着师爱的讯息, 无不感染并激励着莘莘学子。

上一篇:不同地理条件下一篇:建筑节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