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原理

2024-07-23

生活原理(精选十篇)

生活原理 篇1

关键词:脱氮,除磷,工艺

1 引言

水资源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化肥、合成洗涤剂及农药的广泛使用, 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不断升高, 而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污水的BOD5和SS, 但对污水中同时存在的N、P等营养物只能去除10%~20%, 大量含磷污水直接排入水体[2]。因此, 根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设计新的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工艺势在必行。

2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2.1 生物脱氮原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是在生物处理过程中使废水中含氮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 转化为N2而从液相中释放出来[3]。传统的生物脱氮原理主要由有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及微生物的同化作用来完成。其中, 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氮, 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其中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为好氧自养菌, 以无机碳化合物为碳源, 从NH4+或NO2-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4]。近年来, 对生物脱氮的机理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如短程硝化与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同时硝化与反硝化等[5]。

2.2 生物除磷原理

生物除磷是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 之后在好氧条件下过量摄取磷, 通过剩余污泥排放达到除磷的目的。厌氧条件下, 聚磷菌释放体内聚磷, 并利用污水中的易降解有机物合成聚β-羟丁酸 (PHB) 贮存于体内;好氧条件下, 聚磷菌氧化体内的PHB, 并利用该反应产生的能量, 过量地从水中摄磷合成能源物质ATP, 未用于合成反应的磷存于体内形成聚磷, 好氧吸磷量大于厌氧释磷量, 通过排放污泥即可除磷[6]。

3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及工艺

3.1 A2/O除磷工艺

A2/O除磷工艺呈厌氧 (A1) /缺氧 (A2) /好氧 (O) 布置形式, 是比较简单的脱氮除磷工艺, 总水力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A2/O工艺中厌氧、缺氧、耗氧交替运行, 不宜与丝状菌增殖繁衍, 不会产生污泥膨胀[7]。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 A2/O工艺得到了改良, 即在厌氧池之前, 增设厌氧缺氧池, 回流污泥和一部分污水进入该池进行反硝化, 以去除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 大大降低了回流污泥中的硝态氮对后续厌氧池的影响, 改善了泥水分离性能, 使运行稳定。工艺流程图如图1[7]。

3.2 UCT工艺

UCT工艺有两个内循环, 内循环1将硝化液从好氧段回流至缺氧段 (A2) 内循环2将A2段内反硝化脱氮后的混合液循环至厌氧段 (A1) 。回流污泥不是直接进入A1段, 而是先进入A2段。这种做法避免了回流污泥中大量的硝酸盐对A1段的冲击, 从而改善了聚磷菌的释磷环境[8]。如图2[8]。

3.3 VIP工艺

反应池的分格 (每个反应池由数个体积较小的反应池串联组成) 形成了有机物的梯度分布, 从而提高了厌氧池释磷和好氧池摄磷的速度。由于大部分反硝化都发生在前几格, 所以缺氧池的分格也有助于缺氧池实现完全反硝化[9]。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3[9]。

3.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工艺)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脱氮除磷工艺一般进行6个工序过程, 即厌氧搅拌、好氧曝气反应、缺氧搅拌反应、沉淀和排水闲置等[10]。此方法的特点是顺序进行, 无回流, 每次处理的时间较长。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4[10]。

3.5 倒置的A2/O除磷工艺

倒置A2/O工艺是基于传统的脱氮除磷理论, 在A2/O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工艺省去污泥内回流, 将缺氧区前置, 适当加大了混合液回流比[11], 增强了水的重复净化率, 如图5[11]。

3.6 MSBR工艺

MSBR工艺实质上是SBR和A2/O工艺的组合, MSBR是一种介于连续流和序批式反应之间的工艺模型, 污水和脱氮后的活性污泥一并进入厌氧区, 泥水混合液交替进入缺氧区、好氧区和SBR池, 出水由空气堰排出, 如图6[12]。

3.7 BCFS工艺

BCFS工艺是一种变型的UCT工艺。BCFS工艺在主流线上较UCT工艺增加了2个反应池, 第一个增加的反应池介于UCT工艺的厌氧与缺氧池之间, 第二个反应池是混合池, 介于UCT工艺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 目的是形成低氧环境以获得同时硝化与反硝化, 从而保证出水含有较低的总氮浓度BCFS工艺突出了反硝化除磷在系统中的作用。将反硝化脱氮与生物除磷有机地合二为一, 使得整个工艺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13], 如图7[13]。

3.8 缺氧-厌氧-氧化沟工艺

该工艺在Carrou-sel氧化沟前端增加了缺氧段和厌氧段, 不设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 原水经格栅和沉砂池后与30%的回流污泥一起进入选择池, 70%的回流污泥进入缺氧池, 混合液经厌氧池后流入氧化沟, 污水在氧化沟中平均经历15h的停留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14], 如图8[14]。

3.9 DEPHANOX工艺

DEPHANOX工艺在厌氧池与缺氧池之间增加了沉淀池和固定膜反应池。固定膜反应池的设置可以避免由于氧化作用而造成有机碳源的损失和稳定系统的硝酸盐浓度, 污水在厌氧池中释磷, 在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 如图9[15]。

3.1 0 联合工艺

联合工艺能集合多种工艺的长处, 提高已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究的趋势, 如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结合, 其装置是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装置的有效结合, 工序较为复杂, 但处理效果好, 如图10[16]。

4 新工艺流程设计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原理 篇2

一、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W:自然界是客观的

M: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W: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M: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W: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W:运动时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M: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W: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M: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

W:①意识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意识的作用

W: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 人能够你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调节和控制作用)

M: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W: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M: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9、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W: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④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0、实践的特点

W: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W: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M:①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③ 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W:真理是客观地,具体的,有条件的

M: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发展和和完善真理

1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W: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脑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行

M: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

1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W: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M: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W: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M:①要从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6、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W: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M: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统率部分原理:

W: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机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M: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影响整体原理 W: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M: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到整体的发展

18、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W: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M: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9、发展的普遍性

W: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M: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20、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W: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M: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21、量变与质变

W: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M:重视量变,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生活化    教学应用

1.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开展,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中职学生间升学、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人才成了中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对于工科类学生尤其如此。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和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我们必须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法,对于实现专业性技能人才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完成中职化工教育首要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中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的必然要求。

2.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化工原理主要由传热技术、传质与分离技术和流体输送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三部分组成。关于化工原理的学习对联系工科学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对于中职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以生活实例为教学载体,以实际应用为中心选择、组织授课内容,以社会化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间的联系,整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效率。

进行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首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生活实例组成教学内容,将模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进行生活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进行生活化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注意力,更易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在生活化教学中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极为有利的。最后,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技能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符的问题。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大大增强了技能培养教学的务实性和实用性,满足了中职学校工程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3.1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单一的理论知识内容向综合性的实例分析教学方面引导。将生活中对化工原理应用的典型实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将授课地点向室外拓展,向社会延伸。例如,对汽车尾气成分的分析研究,就可到停车场、汽车维修中心等地进行采样、分析。长期的枯燥课堂教学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张教学形式,以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要增加化工工原理实验的比重。在进行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验课程,以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科研组织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针对性。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举办模拟竞标比赛等增强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

3.2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的考核评价

建立考评制度对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对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的过程中进行的考核,应由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方面共同组成。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对生活实例的分析程度把握其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侧重关注学生的实际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过程检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足作出客观评价,帮助其纠正和提高。根据最后考核结果调整教学计划,以考促学。

学生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结组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在学生评价中,应侧重对自己知识掌握、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学生互评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地分析,充分考虑对方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大小等。通过自评与互评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高。

4.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改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密切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间的联系,改变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现象。进行化工原理生活化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完成中职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工业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军.《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5:251.

[2]曾嵘,鲁德平,杨世芳.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J].高教论坛,2007,01:43-44+49.

[3]吕建华,方静,王洪海,刘继东,李春利.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03:26-27+39.

[4]陈苏芳.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144-145.

“富人原理”和“穷人原理” 篇4

我记得小时候读过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 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达依尔, 这位宰相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 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 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 第三格内给四粒, 照这样下去, 摆满棋盘上64格的麦粒, 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慷慨地答应了,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 很快就可以看出, 即使拿来全印度的小麦, 国王也无法兑现他对宰相许下的诺言!

大家都知道, 这样的数字相加叫几何级数增长。几何级数增长的特点是开始不算大, 但越到后面, 数就大得吓人。

市场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增长机制, 每个麦粒的名字叫“自我利益”, 每个格的名字叫交换—人与人之间通过货币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传一个, 两个传四个, 四个人传八个——每个人的利益像麦子, 摆到交换这样一个格子中, 就会出现天文数字的增长!

若想使交换获得成功, 我们想要别人的东西, 那么首要的就是看看别人需要什么。价值是由交换创造的。这就是伟大的市场经济精神!在这里, 交换不仅是财富的源泉, 而且是一种生存的心态——你想要获得你想要的吗?那你就提供别人想要的!

“想占便宜吗, 先让别人占便宜!

你想快乐吗?先让别人快乐!

想获得自尊吗?先让别人有自尊!

想要跟从吗?那就先服务与牺牲!

穷人原理:勤奋的人不一定致富

一个商业社会的逻辑, 其实也是一个团队成立的逻辑。就公司而言, 公司与员工之间本质上就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公司用什么与员工交换?工资或报酬, 员工用什么与公司交换?对, 是结果。所以, 在交换的意义上, 结果对于员工不仅是自我价值的衡量, 更重要的是公司对员工服从制度的投资!

你之所以穷, 并不是你不够勤奋, 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你不为结果勤奋!

当这个结论一成立时, 那么, 我们突然发现在管理公司的时候, 一个错误就是不懂去经营员工的利益, 结果员工没有动力, 是因为我们不懂任何一个人真正的利益, 是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的, 帮助员工懂得这一点。

在市场经济下, 利益从何而来?不是从自己的勤奋来, 而从客户的认可上来!因为劳动价值是客户决定的, 为客户着想的人, 是获利最大的人。

道德生活与数学原理作文 篇5

摘要: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作文。但从道德形成的内在机理看,它又是一种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包括道德在内的诸多制度规范的形成都凝聚着最优化、最经济等深刻的数学原理。

关键词:道德、数学、生活、制度

今年国庆节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红山动物园去游玩。为了丰富游玩的内容,增加游玩的乐趣,我买了一大把香蕉准备用来喂耍猴子。来到猴山后,我发现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将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区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须要踏过一块木板,而踩上这木板,上面悬挂的桶里就有水冲下(估计是给猴子饮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见一只猴子跳上木板抢到了香蕉,但这一跳,触动了木板的开关,顷刻间一大桶水冲下,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接着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抢到了香蕉,但同样又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我觉得这很好玩,于是又重复这一把戏,但当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后,只见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抢了,我纳闷起来,难道是猴子吃饱了?但也不像呀,他们都一个个眼睁睁地盯着地上的香蕉,此时一只小一点的猴子仍准备偷偷去抢香蕉,但它的举动被别的猴子似乎发现了,其他的猴子都争相去揍这只小猴子,最终大伙都没再去抢香蕉。我弄不明白,挠着头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形呢?“看来剩下的香蕉,只能我们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风趣地说。我悻悻地离开了猴山,爸爸却问我悟到了些什么,我一时答不上来。爸爸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其中蕴含着数学原理。

“道德”?“数学”?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接吗,怎么会与道德、数学扯在一起呢?我赶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来:“在争抢香蕉过程中,虽然一个猴子抢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却淋到了水,抢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确定的,但绝大多数猴子淋到水却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有少数猴子是得益的,绝大多数猴子是受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利己’,大多数猴子当然就不会答应了,因此谁再去抢香蕉,其他的猴子就会揍他,慑于大家的威力,也就没有猴子敢抢香蕉了,这就在猴子中产生了‘道德’”。“也就是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为的事,如果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群人,大家约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规范了”。啊呀,原来是这样!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这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啦!这里面蕴藏着数学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关系,一个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亏,这在交易活动中叫‘不经济’,在数学上叫‘不优化’,此类行为的边际效益很低,这种行为长期存在对他人就不公平、对社会也就不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很不利”。爸爸郑重地说,这方面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还不少。例如:“有的窃贼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却不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东西,我说出来,别的乘客不一定会帮我,我反而会遭到窃贼的伤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窃行为为什么能够得逞的原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从“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不经济、不平衡、不和谐,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受害者就轮到我们了。可见,不道德行为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孩子,现实社会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但这好像不是常见的数学问题,我仍疑惑地说。爸爸思索着说,“随着人们实践的不断深入,数学已发展出许多门类,有的是通过数字来说明道理,有的则是通过方法论证来揭示事理。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它是一门以最优化实现为目标的应用数学,运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难题,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非常有效。诸如:田忌赛马、环境污染、见义勇为等社会问题都可以用博弈论得到科学解决和合理解释”。“我们平时学习数学,就是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更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更科学的社会规范,让我们生活得更生动、更精彩、更美好”,事实证明,那些经久不衰的道德规范,都是符合数学最优化原理的”,爸爸如是这般地说。

在爸爸的.启迪下,我渐渐感悟到: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从内涵机理看,又是一种人类理性的选择结果,其凝聚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从最优化的视角,社会需要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最经济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法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自己;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看,我们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将最低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固化上升为法律法规,以提升对不道德行为的刚性惩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道德、维护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此时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奥妙了。它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前有些不法之徒制售“地沟油”、“病死猪”,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能多一点了解,就会变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觉地遵守道德与法律,那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自然就减少了。

生活原理 篇6

化工原理实验台是化工原理实验的重要的基础实物平台。现在化工原理实验室中使用的实验台很大一部分已经过于陈旧, 与现有实验设备不相配套;更有些实验台的设计只是考虑了工程功能的实现, 而忽略了人机界面等因素的设计, 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本文结合某高校化工原理实验台改造任务, 从工业设计角度出发, 对化工原理实验台在人机工学、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 使实验台结构更符合实验流程及现代仪器仪表的设计要求, 方便教学使用。

1某高校化工原理实验台现状分析

该设计任务主要是需要完成对“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流量计校核实验”、“离心泵性能参数的测定实验”所需实验台的改进。现有三个实验的实验台都是独立的。

1.1现有实验台结构

现有化工原理实验台结构见图1—图3所示[1]。

1.2 现有实验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些实验台的使用年限都已经很长, 在最初设计时只考虑到了功能是否满足要求, 忽略了人机界面等因素的设计。例如, 管路系统复杂且有反复交叉的现象, 给观察实验过程带来不便;显示仪表的位置过高或过低, 尤其是玻璃管压差计需要蹲下身体或者抬高视线观察数据, 这样会带来较大的读数误差;大部分实验台没有一个统一面板, 各仪器、仪表随意散乱的布置, 没有条理, 容易引起误操作。

杂乱的外观及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 使实验者心情不能愉悦, 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这样的设计是不符合现代仪器仪表的设计要求的[2]。

2 化工原理实验台设计方案

2.1 总体设计

分析发现,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台、流量计校核实验台、离心泵性能参数测定实验台, 这三个实验台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有许多是相同的。由此, 本文认为可以将三个实验台整合设计成为一个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台。新实验台分为不同模块, 应用不同模块可以完成不同的实验内容。

考虑到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功能, 本文设计中仍选用传统的机械式仪表, 管路系统采用开放式。为了方便实验操作, 加入了实验台操作面板。总体设计方案见图4。

2.2 人机工学设计

本文设计的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台是坐立姿实验台, 可以改变操作者单调的操作姿势, 有助于延缓人体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其操作台高908 mm, 是坐姿操作的合理高度, 当立姿时也能较为舒服的进行操作。人在进行低于胸部位置的操作时, 作用于水平向下的力较垂直向前的力更大, 且向下动作更为舒服, 更为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所以电机控制面板采用水平放置。

垂直面上的最高动作位置为高1 970 mm的阀门把手, 最低为900 mm左右的阀门把手, 这些都在立姿操作时人体的臂及范围内。而主要的显示仪表就是U型管压差计和两个操作面板上的压力表, 高度分别为1 370 mm、1 200 mm, 不论采用坐姿还是立姿都可以较为方便的观测。

2.3 结构及造型设计

按照实验原理的要求结合实验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分析进行化工原理实验台详细设计。结构设计方面应满足强度要求, 符合人机工学尺寸。造型方面应考虑美观、安全等因素, 避免尖角、干涉等不合理造型[3]。

(1) 底盘的设计:由于化工原理实验台的总体重量较小, 采用8号槽钢承重, 8号角钢为筋, 已完全满足要求且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故无需进行受力分析。其外形及尺寸设计见图5。

(2) 电动机、离心泵的选择:电动机与离心泵是可以采购标准件, 无需设计。由实验原理为参考依据进行型号的选择。电动机可采用普通三相电动机, 型号定为YY—8022三相异步电动机, 离心泵实验原理规定用2B19A型离心泵。

(3) 水箱的设计:由于离心泵性能参数测定实验所需水量较大, 为保障水泵用水应选用较大的水箱。

(4) 面板设计:面板是一些仪器、仪表安装及显示的载体平台, 同时起着分隔实验台上下两部分的作用, 也是实验人员记录数据、放置物品等的工作面, 因此力求操作方便, 结构简单、明快, 没有间隔。

(5) 电动机控制盒:电动机控制盒是控制电动机运转的仪器, 同时也起着显示电动机功率的作用, 采用半沉式安装在控制面板上的左下方开口中。

(6) 支撑框架的设计:支撑框架是起着对上部零部件的支撑作用的金属框架, 由不锈钢方钢管构成。

(7) U形管压差计设计:U形管压差计是一种最基本的液柱式压强计, 用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弯制而成, 内装工作指示液。由于指示液与玻璃管会发生毛细管现象, 所以所用玻璃管内径不小于5 mm, 本文选用内径10 mm的玻璃管。

2.4 界面设计

本实验台功能是由一套管路系统、一套电动机水泵系统外加测量数据的各种辅助仪器来实现的。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 本文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一个外形规则的平台上面。而平台的设计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人机工程设计进行优化, 从而使实验台既能满足实验功能要求又能满足人性化要求。

本方案还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器材取代老式的压力表、玻璃管温度计等器材。这些电子器材具有体积小、可以远距离传输测量数据等优点, 这样就可以将测量仪器放置到测量位置, 将显示数据的显示器规则的整合到显示面板上, 便于实现集中操作。

为了实验室记录数据的方便, 本实验台在外形框架上添加一个水平面板, 可以作为记录数据时写字面板。

2.5 色彩设计

根据色彩设计原理, 红色属暖色, 它使人联想起火焰、霞光等物象, 感觉活泼、热情、激动、愉快, 经常用于警示作用;蓝色作为一种收缩感最强的颜色, 本身是典型的冷色, 表示沉静、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常用于理性、思考等内涵设计。黄色明度高, 具有轻快、活泼、健康等印象, 常用于警告或暖色调设计[4]。

在本方案的设计中, 我们把主体框架选用蓝色防锈漆, 体现科学实验的理性、思考等内涵。流体管路采用不锈钢材质, 体现金属的质感, 同样会激发使用者理智、科学的思考等。压差计刻度、停止按钮等使用显示清晰、具有警示作用的红色。

3 结论

本文以工业设计原理为指导, 从人机工学、造型设计、界面设计、色彩设计等方面对某高校化工原理实验台进行了重新设计, 得到了用户的好评。用工业设计原理对实验台设计进行改造, 为实验台设计、仪器仪表等实验设备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孙亮.化工原理实验.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化学工程研究所, 2007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 (第三版)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

[3]杨裕富.产品设计方法论.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 2004

生活原理 篇7

所谓传播, 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 是一种行为, 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系统。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也就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提出的5W模式。5W模式包括Who (谁) 、Say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此外, 著名的传播原理还有拉扎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卢因的群体传播研究以及霍夫兰的控制实验法和说服效果研究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 他在《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中勾画出了西方传播学的框架结构, 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

2. 口译的概念及特点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口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口译活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当场收效, 所以对速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口译人员要有较强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还需较高的听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第二, 口译要符合口语规律;第三, 口译常用交际翻译法, 应考虑讲话者的意图和听者反应;第四, 口译的表达方式较灵活。不需逐字翻译, 只需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即可;第五, 口译接触的知识面广泛;第六,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口译效果不尽相同。

3. 从传播学角度看待口译中的信息差现象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 它的任务是使彼此沟通。然而, 口译的目的是使操不同语言的人彼此沟通, 因此比一般的传播方式要复杂, 而且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信息差, 它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言语交流, 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冲突。造成口译信息差出现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从认知角度而言, 认知负荷超载是出现信息差的原因之一。口译出现的“漏译”或“错译”现象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的分配问题上。从认识环境因素方面来看, 口译具有现场性, 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 语言符号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最后一个因素是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交际活动, 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由于交际双方存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差异, 交际者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因此“文化空缺”是口译信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文化空缺”的两种有效方法是“填空法”和“补偿法”。

4. 结合语用学来研究口译

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认为, 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 是因为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相互配合, 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 (1) 数量准则; (2) 质量准则; (3) 相关准则; (4) 方式准则。当违反了合作原则时就会产生会话涵义。译员所说的话应达到交谈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话语提供的信息应适量, 所说的话不应比要求的更详尽。

传播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但在从本世纪中期建立起来之后的短短四十几年中就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已建立起相当雄厚的理论宝库, 有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传播学的许多成果以及语用学的许多理论对口译都有十分直接的指导意义。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 口译具有很多突出的特征。而在传播学和语用学指导下的口译又给口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 在口译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传播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这样口译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也日趋频繁, 克服语言障碍成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成为了人们交流的最常用工具。与此同时, 口译这个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对于中国人来说, 英汉互译尤其如此。本文以传播学原理和语用学原理为基础, 分析其与口译的关系密切, 以期更好地为译员的口译工作进行指导。

关键词:传播学原理,语用学原理,口译

参考文献

[1]韩炜.口译模式研究及译员能力培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1) .

生活原理 篇8

中学物理实验中多用电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学生很多时候对于多用电表的原理和结构的认识还不够透彻, 无论测量电流、电压还是电阻都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多用电表?熟练使用多用电表?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多用电表的原理和结构.

二、多用电表

1. 多用电表结构和测量原理

多用电表由表头、电池、滑动变阻器、电阻以及导线组成电源、滑动变阻器和调节电流改变电表的内阻, 和外部欧姆调零旋钮连接, 表头显示读数.

当测量电流时有1和2两个旋钮;测量电压时有3和4两个旋钮;测量电阻时有5和6两个旋钮.两支表笔分别接在两个插孔上面, 红表笔与“+”插孔连接;黑表笔与“-”插孔连接.

旋钮连接1或者2时两支表笔表头以及R1或R2组成并联回路, 这时多用电表就相当于电流表.电流从红表笔进入由黑表笔流出.连接1或2时量程不同, 学生用电流表有0.6A和3A两个量程.连接1时R2和表头串联后和R1并联;连接2时R1和R2串联后和表头并联.表头能够通过的最大电流一定, 连接1时的量程比连接2大.

旋钮连接3或者连接4是两支表笔表头以及R3或R4组成串联回路, 这时多用电表就相当于电压表.电流由红表笔进入由黑表笔流出.学生用电压表有3V和15V两个量程.连接3时R3和表头并联;连接4时R4和表头并联.连接3或连接4量程的大小由R3和R4的大小决定.

旋钮连接5或者连接6时多用电表就相当于欧姆表.测量电阻电流由黑表笔流出红表笔流出.测量电阻时需要先进行欧姆调零, 实际也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连接5和连接6的量程不同.

2. 多用电表功能

多用电表在测量电流时功能和电流表相同, 可以将多用电表串联入电路用来测量多用电表所在回路的电流;多用电表在测量电压时功能和电压表相同, 可以将多用电表并联入电路测量两表笔间的电压;多用电表在测量电阻时功能和欧姆表相同, 可以将待测电阻连在两表笔之间直接测量出电阻的阻值;多用电表可以测量交流电压;多用电表也可以当电源使用.多用电表的功能很多, 是精密的电学仪器.

3. 多用电表的使用

1.测量电流: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流时误差的主要来源是表头的内阻, 我们在使用伏安法时一般忽略电流表的内阻, 但实际电流表存在内阻.这需要我们在测量时选择内接还是外接?此时多用电表就相当于电流表.

2.测量电压: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时误差的主要来源是表头的内阻, 我们在使用伏安法时一般认为表头的内阻无穷大, 把电压表看作开路.实际上电压表也有电流通过.这需要我们在测量时选择内接还是外接?此时多用电表就等效于电压表.

对于阻值较大的电阻一般我们选择电流表内接可以减小误差.

电压表示数UV=UR+UA>UR

电流表示数IA=IR

误差来源:电流表分压作用

R越大UR越接近UVR测越接近R真该电路适合测量大电阻对于阻值较小的电阻一般我们选择电流表外接可以减小误差.

电压表示数UV=UR

电流表示数IA=IR+IV>IR

误差来源:电压表分流作用

R越小, IR越接近IA, R测越接近R真该电路适合测量小电阻R

3.测量电阻: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等效于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式中R、r、Rg为定值电阻, 不同的Rx对应不同的电流I, 但电流I和被测电阻Rx不是正比例关系, 所以电阻的刻度不是均匀的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电流I对应的电阻Rx值, 就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被测量电阻的阻值.测量电阻前需要调零:将两表笔接触被测电阻为0, 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表针指在0刻度线处.

测电阻时表盘的刻度分布不均匀, 测量时将电阻与电路断开后进行, 测量前先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转至欧姆档, 将两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调零.挡位的选择尽量使表针靠近表盘的中值位置, 可以减小误差, 换挡后必须重新进行欧姆调零.对于挡位的选择不能使表针偏转角度过大也不能过小, 过大或过小都会使误差偏大.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只能粗略测出电阻的阻值.读数时刻度盘读数乘以倍率, 即为待测电阻的阻值.

对于多用电表测量电阻, 不能准确测量出阻值, 要想得到准确的电阻阻值还要使用伏安法测电阻.

4. 多用电表还可以用来测量交流电压.

测量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方法相同, 区别在于挡位不同, 讲旋钮旋至交流电压挡就可以测量交流电压, 此时多用电表相当于一个交流电压表.

三、多用电表在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

1. 红黑表笔中电流的方向及电势高低

测量电流和电压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黑表笔流出, 红表笔的电势比黑表笔高;测量电阻时黑表笔的电势比红表笔高, 这时由多用电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测量电流和电压时红表笔的表头与正接线柱连接, 此时红表笔应相当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黑表笔应相当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负接线柱, 测电阻时多用电表自带电源, 电源的正极和表头连接, 表头直接和黑表笔连接, 黑表笔的电势要高于红表笔.

2. 两种调零的区分

多用电表作为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时需要进行机械调零, 机械调零时将多用电表的表针直接旋转到“0”刻度线处, 相当于把机械钟的指针直接旋转到某时刻一样.欧姆调零时多用电表在测量电阻时需要进行的调零, 实质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表针满偏.机械调零只需要调节一次, 测电阻时每次改用新的倍率都需要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3. 测量电阻如何选择量程

在测量电阻时有四个量程分别是×1, ×10, ×100, 和×1 000, 电阻在测量前应当估测, 估测以后再选择适当的量程 (估测是可以先选择较大的量程) , 测量时量程的选择应尽量使表针落在表盘的中央附近, 表针靠左或靠右太多都不够准确.表针偏左刻度盘读数过于密集, 表针偏右刻度盘读数过于稀疏.

四、结语

多用电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只有, 掌握多用电表的原理和结构, 多次操作运用, 才能熟练使用多用电表, 使用多用电表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科学无止境, 优秀的物理实验课是优秀人才的保证, 做好身边的点点滴滴未来才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新编物理图解》第一学习社

[2]《自然科学辞典物理.化学》华视出版社, 张大昌, 朱京

阴阳管理原理 篇9

《周易古经》将爻分为“--”和“—”两种。《周易大传》将“--”定为阴爻, “—”定为阳爻, 将卦分成阴卦和阳卦, 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一哲学命题, 将阴阳概念上升为最高范畴。

阴阳指阳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 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后指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的对立和消长, 即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二、阴阳管理

阴阳管理指运用阴阳理论于管理活动之中, 通过辩证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对立要素而实现管理目标。

1. 阴阳管理的内涵特征。

主要包括: (1) 管理系统由阴阳二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扩张和变化; (2) 管理系统的大小、快慢、高低、强弱、内外、盈亏、盛衰等都为阴阳之表征; (3) 管理活动有正反两方面, 阴阳就代表管理活动中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力量; (4) 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消长为管理活动所固有; (5) 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 一个整体, 管理活动的结果就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统一的结果; (6) 管理世界变化无穷, 根本在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之矛盾运动; (7) 阴和阳代表管理活动中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物质属性, 一般而言, 凡是剧烈变化的、外向的、增长的、昌盛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阳;相对静止的、稳定的、下降的、减少的、衰退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阴; (8) 任何管理系统或管理活动, 都可用阴阳来区分, 但其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系统, 或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 才具有实际意义; (9) 管理中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一方面, 一定条件下, 阴阳可相互发展, 另一方面,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2. 阴阳管理的关系。

阴阳管理的关系主要包括管理活动中阴阳的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 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

(1) 阴阳管理的对立制约。主指管理活动中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是一个动态平衡, 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向的一面, 统一是两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没有相向就没有相成,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互消长,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 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 没有消长, 就没有制约, 如, 管理战略目标的大与小就是相互对立, 相互统一的, 即相互消长, 相互制约。 (2) 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指管理活动中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管理又各互为其根, 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就是管理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 不仅体现于管理的系统结构之中, 如计划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 也体现于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之中, 如计划的执行、生产的组织、营销的竞争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管理活动中, 阳依赖于阴而存在, 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没有阴也就无以言阳, 没有阳亦无以言阴, 如效益的高低, 高效益依低效益而存在, 低效益依高效益而存在, 没有低效无以言高效, 没有高效也无以言低效;管理活动中, 阴阳转化互为根据, 在一定条件下各自超着管理的相反方面转化, 如高效益与低效益相互转化; (3) 阴阳管理的消长平衡。指管理活动中, 阴和阳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 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如, 从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来看, 从跌至涨至高, 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高至跌至低, 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管理活动中, 阴阳的消长平衡, 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 而是相对的, 动态的平衡, 如果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 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 导致阴阳之消长失调, 对管理系统的运行而言, 就会产生问题或危机。 (4) 阴阳管理的相互转化。指管理活动中,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向的方向转化, 即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一般都表现为“物极必反”阶段, 即量变到质变阶段, 如股市的涨跌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涨极生跌, 跌极生涨, 涨之极点就是跌的起点, 跌之极点就是涨的起点, 管理活动中, 阴阳双方相互转化的作用, 就是因为对立双方互相包含着其对立面的因素, 如某新产品开发成功之时就已包含着遭遇淘汰的因素, 当该产品遭遇淘汰之时, 也孕育着别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因素。

三、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

运用阴阳管理原理, 说明管理的组织结构, 运行功能、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 并对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和控制。

1. 说明管理的结构系统。

按阴阳的对立统一, 管理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一切管理结构系统, 既有机联系, 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具体而言, 管理结构系统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而言,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外部为阳, 内部阴, 即系统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部分之间, 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 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如, 企业人事、营销、财务、生产、劳动、经营、组织、决策、战略等系统的阴阳属性如下: (1) 人事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奖金的多与少, 工作条件的好与差、表扬与处罚、上班与休息、工资的高与低, 个体和群体, 个人与集体, 个人和团队, 道德的好与坏, 积极与怠慢, 权力的大与小, 职责的大与小, 制度的严与松, 激励的奖与惩, 标准的高与低, 员工的优点与缺点, 团队的优势和劣势, 贡献大与贡献小, 职位的升与降, 能力的高与低, 生产水平的高与低, 观念的创新与保守, 求知欲的高与低, 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与低, 人才的多与少, 员工素质的高与低, 沟通能力的强与弱, 上级与下级等等。 (2) 营销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应变能力的强与弱, 市场占有率的高与低, 产业调整的快与慢, 产品库存的高与低, 产品价格的涨与跌, 经营目标的高与低, 销售收入的增与减, 竞争能力的强与弱, 销售范围的大与小, 策略的适当与不适当, 销售费用的高与低, 销售技巧的高与低, 竞争对手的强与弱, 付款期限的长与短, 市场划分的细与粗, 分销渠道的多与少, 市场增长率的高与低, 购买力的强与弱, 产业生产周期的长与短等等。 (3) 财务管理的阴阳属性, 可划分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资金流入与流出, 盈利与亏损, 财务预算与决算, 盈亏增加与减少, 负债多与少, 股东收益高与低, 股市涨与跌, 应收款与应付款, 利息的高与低, 利率的高与低, 现金流量大与小, 库存大与小, 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 折旧的快与慢, 销售费用高与低, 成本高与低, 通贷膨胀与紧缩, 工资的增与减, 经营效益好与坏, 融资能力大与小, 自有资金充足与否, 偿还能力大与小, 市场价格涨与跌, 投资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 财务控制能力的高与低, 流动资金运用的快与慢等等。 (4) 生产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分划为:生产目标的高与低, 生产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 生产组织水平的高与低, 生产人员的多与少, 生产效率的高与低, 生产纪律的严与松, 产品品质的高与低, 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高与低, 能源消耗高与低, 产品品种的多与少, 管理能力的高与低, 流程的长与短, 生产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生产标准的先进与落后, 布局的合理与不合理, 生产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 交货迅速与迟缓, 计划的强与弱, 人员调配合理与不合理, 员工整体面貌的好与差, 产品的成长期与衰退期, 新产品开发的快与慢, 试销结果良好与欠佳等等。 (5) 劳动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职工积极性的高与低, 劳动过程协凋与不协调, 职工责任感强与弱, 劳动积极性的激发与抑制, 劳动标准的高与低, 劳动中的主动与被动, 职工自豪感的强与弱, 经济报酬的高与低;产业水平的高与低, 奖金的多与少,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生产力水平的高与低, 贡献的大与小, 重视人才与轻视人才, 知识资本的多与少, 效能高与低, 创造力的大与小, 技术革新的快与慢, 合理化建议的多与少, 士气的高与低, 奉献精神的强与弱, 员工福利的高与低, 薪资的高与低, 激励作用的大与小, 职责的大与小, 产业技术人员多与少等等。 (6) 经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 竞争态势的好与坏, 外部环境的好与差, 产品周期的长与短, 服务差异的大与小, 经营成本的高与低, 经营流程的长与短, 预期商务结果的好与坏, 复杂状态管理的强与弱, 定货量的高与低, 总销量的大与小, 交货速度的快与慢, 产品价值的高与低, 服务质量标准的高与低, 长期经营与短期经营, 订单的多与少, 市场的稳定与波动等等。 (7) 组织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组织的大与小, 团队精神的强与弱, 组织功能的强与弱, 纠偏能力的大与小, 职能设定的多与少, 规范运行的好与差, 集体合力的大与小, 文化观念的强与弱, 开拓创新能力的大与小, 组织模式的先进与落后, 组织规模的精与简, 组织目标的高与低,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的优势与劣势, 沟通能力的高与低, 组织集权与分权, 劳动分工的粗与细, 授权的多与少, 责任的大与小, 管理幅度的大与小, 管理层次的多与少等等。 (8) 决策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决策方法的正确与错误, 决策的主动与被动, 决策效率的高与低, 决策效果的好与坏, 决策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 限制条件的多与少, 综合评价的好与坏, 长远决策与短期决策,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确定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因素的可控与不可控, 概率的大与小, 决策的硬技术与软技术, 盈利点的高与低, 决策的理智与非理智, 满意度的大与小, 决策能力的高与低, 决策程序的正确与错误, 应变能力的大与小等等。 (9) 战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广义的战略与狭义的战略, 战略的计划与实施, 战略目标的高与低, 核心战略的清晰与模糊, 战略指导能力的强与弱, 战略理论与实践, 战略实施的有效与无效, 战略控制力的大与小, 发展的快与慢, 产业结构的优与劣, 发展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 竞争强度的大与小, 总成本高与低, 技术进步的快与慢, 战略任务的大与小, 市场发展的乐观与悲观, 价值趋势的涨与跌, 股市的牛与熊, 政策环境的宽松与收紧等等。

2. 说明管理的运行功能。

按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 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就性能与装置而言, 性能属阳, 装置属阴, 装置与性能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性能是以装置为基础的, 没有装置的运行就不会产生加工生产性能, 加工生产性能又不断促进装置的更新改造, 即管理的运行功能与装置设备的关系, 就是阴阳相互依存, 相互消长的关系, 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 管理活动的进程也就会停止, 企业也将进入停产倒闭的境地。

3. 说明管理问题的生成。

管理系统的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 以及系统的设备与设备, 性能与性能、性能与设备之间, 必须保持阴阳协调关系, 以维持正常运行。因此, 管理活动中阴阳的相对协调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 问题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 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调所致。管理活动中阴阳是互根互用的, 又是互为消长的, 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问题, 这也说明, 不论管理系统的问题有多严重、复杂, 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1) 阴阳偏胜。即管理活动中的阴胜、阳胜,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引起的问题或危机, 如, 市场价格过高, 必然导致生产过剩, 此属阳胜;若市场价格过低, 必然导致生产不足, 此属阴胜。 (2) 阴阳偏衰。管理活动中阴虚、阳虚,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发生的问题。如, 流动资金不足, 必须导致产量下降, 此属阳虚;处罚力度不够, 必然导致资源消耗上升, 此属阴虚。由此可见, 尽管管理问题错综复杂, 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 即阳胜则增, 阴胜则减, 阳虚则减, 阴虚则增, 这是一条阴阳发展的总原则。另,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俱损。如员工工资过低, 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此属阳损及阴;员工的酬资过低, 必然降低生产效率, 此属阴损及阳。 (3) 阴阳转化, 指管理活动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 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过减则增, 过增则减。如, 市场价格过低, 导致企业破产, 市场供应不足, 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上涨;市场价格过高, 导致企业盲目生产, 市场供应过剩, 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下跌。

4. 用于管理问题诊断。

管理活动中, 发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阴阳失调, 即任何管理问题, 尽管其现象错综复杂, 变化万端, 但均可用阴或阳的关系加以分析判断,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关键还是正确区分阴阳, 即快、慢;外部、内部;增、减;涨、跌;高、低;大、小等各项管理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总之, 无论观察、听辩、询问、调查等, 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任务, 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 才能正确区分问题的性质。

5. 用于问题控制。

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是解决阴阳失调, 即控制原则是调整阴阳,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阳盛者泻热, 如产品品种过多, 就要优化产品结构;阴盛者祛寒, 产品品种过少就要加速新产品开发步伐;阳虚者扶阳, 如技术水平落后就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阴虚者补阴, 如技术水平低就要强化在岗培训力度, 从而使管理活动中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 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制定选择有效控制方案很重要, 首先要区分阴阳属性, 其次分析问题的性质即阳盛、阴盛、阳虚、阴虚, 再次, 有针对性地制定多种控制方案, 并正确选择, 及时予以实施、反馈、调整, 以纠正管理系统的失调状态,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需要指出, 由于受到历史的限制, 阴阳管理方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时, 不能仅停留于阴、阳管理的抽象概念, 而应从管理实际出发,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 辨证论治。

摘要:将易经之阴阳理论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 对构建管理易学, 加快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易经阴阳理论, 定义了阴阳管理概念, 分析了其内涵特征, 提出了阴阳管理方法, 探索了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易经,阴阳管理,原理

参考文献

[1]朱熹注, 李剑雄标点.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杨维增, 何洁冰.周易基础[M].北京:花城出版社, 1996.

[3]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4]印会河, 张伯衲.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王在华.现代易学[Z].甘出准016字总0177号[2005]031号.

[6]王在华.易经新传:第2版[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 2006.

[7]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6, (5) .

[8]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016字总0205号[2007]066号.

[9]王在华, 著.世界易经学会, 国际易学研究院, 涪陵易经学会编.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4号[2009]074号.

[10]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 国际易经研究院, 涪陵易经学会编.王氏易学[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6号[2010]003号.

国画的视觉原理 篇10

举例说,狗需要看月亮吗?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说。西方有狼在月圆之夜会对月而嚎变成“人狼”的传说,但中国却有“狗叫(咬)月亮差天远”、“狗看星星一片明”等谚语。就是人看月亮,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与感情,“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在本质上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似“看法”所导致的。

因而,我们必须了解一种文化在诸多范畴内的表现,才可能对一种文化中的人的目光、眼力、对象与观点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国画的视觉更应该如此。长期以来,美术院校教学以定点透视来解读视觉。实际上,那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视觉机制,是解决如何将空间物体按“一只固定不动的眼去看”而得到的“西方文化假设的视象”在平面上描绘出来的前题。这种视觉不是国画的,也不是中国的,更不是世界普遍的,只是西洋古典画法的视觉而已。我们应该明白,在国画形成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一定有一种看问题的基本方式,有一种观察对象的基本方法,并有自己的视觉结论。我们还是多费一些精力,从中华民族的原生状态来考察一下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视觉原理吧。

中华民族发源、生存于两条大河的流域范围中,它们是长江和黄河。尤其是较北面的黄河,被公认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就在其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根据“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记载,国画与书法也是产生于黄河中流区域。中华民族又是世界上最早定居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迁延发展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考察一下天时、地理、人文这三个因素。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天时与地理是靠观天测地的人处在地球的位置而决定的。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原生民族,要依靠水维持生命,毫无例外地生存在大河两岸的台地上。我发现在世界所有的产生人类古文明的大河中,只有长江和黄河是东西流向,而又是地域全部处于北温带的大河。这是我们研究中华古文明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南北走向的或接近南北走向的大河,往往流域跨越了几个不同的气候带,沿河生长着不同气候带中的各种动植物,原始人类只要沿着河流迁徙,总会在不同的时令中找得到相应的食物或猎到不同的野兽,河流也保证了他们对水的需求。因而,这类原始文明产生之初是以迁徙为基本生存方式的。而地处温带的东西流向的长江、黄河则不然,同样的气候带保证了整条河流处于同一纬度上,在这个纬度上的原始居民只能观察到同一个星空中的斗换星移,只能感受到同样的寒来暑往的时令交替,换句话说,人们不可能依靠沿河流迁徙而追随气候与食物,而离开了河流又会失去水源而生存不下去。至今汉语中“东游西荡”与“走南闯北”的成语仍隐含着这样的尴尬。古神话中“夸父逐日”与“帝子南巡”的故事,也是对中华民族远古生存状态那无奈何的探索所作的记忆。这样四季分明的季节,使得他们被迫定居下来,靠储藏的食物熬过冬季,来延续种族生命,并迫使他们按自然规律来安排自身的生存生活。定居又使地理条件相对固定,变得可进一步按自然变化的周期来认识和把握。再从种族的条件来看,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这个人种基本上属杂食性人种。那么,定居的生存条件与周期的自然规律,使得易于腐烂的动物死体与块茎状植物不宜较长时间保存,不能度过相对漫长又不极为严寒的冬季。这迫使中华民族走上了蔬食为主,并以采集并蓄藏植物籽实为主的生存道路,并学会了利用种子繁殖来进行的农业生产。这种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繁殖方式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第一农业”。(“第二农业”指由块茎等所进行的无性繁殖的农业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以种子繁殖的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都有原生原产品种,而大量的红薯、土豆等块茎作物,都由国外引入并冠上了番薯、洋芋等称谓,这些均是由于中华先民那由采集生存方式过渡到定居的第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大文化例证。综上所述,我们可对中华文化产生之初的社会生存条件做一个判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素食为基础的杂食性民族(我们现在还将蔬菜泛称为“素菜”,即标准菜肴的含义。)他们主要的原始生存活动是采集与收存。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存于北温带两条东西流向的大河流域,也就是与地球自转同向的、同一气候带与同样纬度上的民族,在这个区域内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周而复始的寒来暑往之交替,以及周期变化的天文地理,适合在一定的时令劳作活动或休息等候。由于这种天设地造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早定居并实施第一农业生产生存的社会种族。这种定居生产方式是昼出夜息的,是按年度周而复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将草木生长的周期履迹称为“歷”(历),中华民族的“梦”都是晚上还想着草木繁盛,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编年史也称为《春秋》,中华民族的先祖亦称“神农”或“后稷”,这些都是文明社会留住的史前生活的明显记忆。

在这个大生存的前提之下,我们来研究国画的视觉原理,才可能明确无误地了解中华民族这种感知方式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文化本质。

我们知道,所有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可归结为两大类:狩猎与采集。当代西方文化学主要以前者为研究对象与立论标准,而中华民族又偏偏属于后者。这两类原始生存方式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生理行为与思想方式,也有明显不同的行为准则与活动规律。一般来讲,狩猎民族更重视强健的体魄,他们在生存过程中有获取生命的快乐与丧失生命的悲哀。他们多数崇拜实体,其精神活动亦多以实体生命的状态予以表述。而采集民族更重视自然的变化周期,他们较平和的生产生存方式使他们较有等待的耐性,没有大起大落的快乐与悲哀。他们多数崇拜自然,其精神活动亦多以与自然变化有关的各种观念寄托来表达。因而,中华民族在远古的生存中所关注的,不是那些“空间实体”,而往往是某一大类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他们将“物、迹、象、名”做为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不像关注实体那样,采取简单的视判定方式,或简单的单眼瞄准、射杀猎物等方式来对待所视物体。而是更多关注固定不动对象的细微变化,注意外部变化与内部实质变化的联系,因为他们更要选择成熟的种子和果实。他们关注的对象,在总体上有看静实变的感觉。一夜成熟的庄稼变黄了,枝头的果实成熟变红了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春天鱼儿回游了,秋天候鸟离去了,草木的生长萌发,树叶的飘零摇落等等,都是他们关心的。那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的变化,因为定居而加强了记忆,也能渐做为视觉的参照。正是由于主要关注对象的相对固定,他们才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把握对象。他们不是“一下子”用目光去捕捉住对象,而是要反复观察(“观察”两个字已有由大至小,由远至近等多层含义)对象,甚至是审视和把握对象。他们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听取人群中不同主体对视结论的“看法”。他们也可以回忆以往诸多的视经验以求比较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眼光”。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更多场景的联想来拓展自身视行为中的“眼界”。而这一切,在狩猎活动中是不可能实现和实施的。瞬间的放纵,便会使猎物丧失而生存希望落空。即使在等待和蓄藏的过程中,这两种基本生存方式的主体所思考的问题也完全不同。狩猎那实在的收获,那分配时的宰割,都使他们的目光重视在体、量的实体把握上。慢慢地,他们会关注空间占有的体积与实体本身的质地,找出它们的长短,比较它们的优劣,并最终以孔武有力的体魄,完成优胜劣汰的选择。而采集活动那种平和的等待,那有计划的享用果实与收藏分配,都使他们的心思重视总体的把握与选择。慢慢地,他们会更关注自身的控制与周期变化的关系,重视自己与同伴间的共识与平等互利要求,进而找出社会认同的规律,包括自然的变化规律与社会的交往规律。他们重视思索这种规律的相互关系,记录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并将这些与自身所处的社会变化对照,并最终以深邃明智的选择,完成用进废退的创化。渐渐地,这两类不同的生存方式在建构自己的社会时,选用了不同的参照与依托。一种是以实体实证为参照依托,完成了数理哲学的实证主义社会思维体系;一种是以观念关系为参照依托,完成了文史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体系。分别建构了代表西方与中华体系的不同文明。

国画的视觉原理便是在这种前提的原则下建构的。在这个原理中,视对象已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会从自然的“物”的实体辗转联系变化,在迹与象中反复徘徊升华,最终会从多种角度与无限丰富的逻辑形态,转化成社会的“名”的关系。在所有这些关系的变换与转化中,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人是一个中介与关键。并且,这种变换与转化的规律表现成这样一种基本方式:即,自我的结论往往要靠参照他人的经验作出,并依靠他人的共识做为判断;社会的结论常常要依赖自然的规律得出,并仰仗自然的规则做为判定。于是,中国社会文化中有了“仁、义”的基本道德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因而,国画的“视”有了不同于一般的“看”的基本含义。它不但包含了一切的“看法”,甚至也包含了“不视”情形下各种与“视”相关的“通感”与“思维”。“视”更强调的是“见”,早在《论语》中就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这样的论述。可见中国人的“见”必然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心理活动。所以中国人感觉的“感”字,要选成“咸”(含义为“都是”)、“心”(心者思之官)的结构。而视的结果与一切“感”的结果一样,是“觉”。如果不同类别的感知还有声色之别,那么“觉”则是生命接受“感”的结论,是人的个体做为一个社会分子的感受判断。“觉”的最终目的是“悟”,“悟”是对“觉”的心领神会。是由感最终引发的生命进级,是再超越个体对“感”的判定与制约而获得的生命状态,它能更自觉地达到更高级别的社会适应。所以中国人在创造“悟”字时,选择了竖心旁(忄)加上“吾”字(自我的称谓)来结体。我们如果注意一下,会发现中国人在造字时是非常讲究边旁部首与字的结体的。竖排,一般称为“经结构”,横列,一般称为“纬结构”,取“经天纬地”的含义。横列有更多不受社会制约的生成造就的含义,竖排有社会共识的认同规则的含义。举以“心”字为边旁的字为例:“惭”、“愧”、“情”、“悟”等均为竖排,均有极强的社会认同的心理活动的含义;而“欲”、“恶”、“思”、“念”等均为横列,更多有“横下一条心”的个体生理的含义。在有关“视”的几个阶段中,“感”、“觉”是横列的,而“悟”却是竖排的。值得注意的是,“视”也是一种竖排,它是“示”与“见”的竖排,重视的是社会对“看”这种“感”的接受。

在中国,“视”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词。“示”字在汉字组合中常含有极浓重的、类似宗教般的含义。“示”字的本义是指“天垂象所包含的道义”这层含义,强调的是“象”与“义”的直接联系。因为“象”只有有了明确的共识性含义才可能进入“名”的演绎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祭、祀、祖”等汉字均由“示”这一边旁组成,“视”字的创造便有“让我们见到天垂象的道义吧”这层含义了。因而,“视”这个中国的、包含一切要“看”的过程的字,一选出来便有了非常神圣的、隆重的文化含义。如果说,“视”表示了文化观念中一切有关“看”的过程,那么,“见”便是“视”的结果。“见”在汉字中是一个立着或横着的“人”字,上面只有一个垂直竖立的“目”字,“目”字在世界大多数文字中都是一个“象形符号”,像一个人睁开的眼睛,但这个符号在中国是竖放的,这不单表明“注目”的紧张程度,也提示出这个“见”是一个合乎社会共识的主体结论。最初形成的成语“画蛇添足”,暗示了这一结论的重要,无论你见到的“那一条蛇”是什么样的,社会认同的“蛇”是没有足的。如果你画了一条有足的蛇,那你画的便不是(社会认同的)蛇,它因而使图画失去了社会意义而寸步难行。这便是国画最初对“视觉要求”的反映,也是国画耐以存身的基本原理之一。“觉”就是要把视之所见,转化成一种社会共识共用的文化观念。例如:“画蛇添足”不是教人画蛇不画足,而是要人认识到画蛇不该也不能添足的道理。所以“觉(覺)”字在汉字的结构中,最下的基础部分是一个“见”字,见字上面是一个表示“界限”的符号“冖”,符号上面是卦象中的“爻”,表示共识的“道”,而两边是拥着的双手,表示要获取,因而当中的符号“爻”成了划定“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符号,那么“觉”字的含义在结构中应当这样来表述:以“见”到了的“形”来追求获得形而上的“道”。这个含义又成了国画视觉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它表明了国画的在视结论处理上的一个方向,是为了完成社会共识这样一个目的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有了“视”的过程,有了“见”的结果,有了“觉”的判定,于是,才真正进入了“悟”的运用,这才是画人对文化的参与。如前所说,“悟”是一个更自觉的社会文化运用,也是一个更个体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参与。它强调的是个人心灵与文化的直接沟通,它实现的是主动的文化适应与更新的文化创造。后来形成的有关绘画的成语“画龙点睛”,向我们提示了“悟”的重要。对于“虚妄之物”的“人心营构之象”,我们不但适应了它形色的创造与使用,而且还要绘它“点”上“视觉”之“睛”,才使它具备了文化主体的能动作用,“破壁而飞”。大家知道,与这一成语产生同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的那个“龙”,正是“文化的精神”的代表,在这个成语中的“龙睛”,又怎能不与文化主动性相关呢!

国画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与心灵,国画的视、见、觉、悟正是直指这一目标的舟楫。

上一篇:语言本质下一篇:水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