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2024-08-28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精选三篇)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1

关键词:立体裁剪,平面裁剪,服装企业,运用

服装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大概有:品牌服装生产、贴牌服装生产、“外发”加工生产和服装出口贸易四种。品牌服装生产一般包括设计、裁剪、制作、销售等流程;贴牌服装生产即服装的品牌或商标是别人的,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仅帮其加工生产,但商标等各种权益,拥有者仍属对方,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外发”加工生产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服装企业对贸易服装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服装运回本企业的行为,也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服装输往国外市场销售,更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心理不断的变化,以及时装变化信息传递的加快,着装不断引起重视。时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服装生产的模式更加要求个性化,在裁剪制作的过程,单一的平面裁剪方法已经不适应个性服装生产的需求,只有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美观,更合体的服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内涵

无论是品牌服装生产还是其他模式的服装生产,服装裁剪都是服装制作过程中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是裁剪、缝纫、整烫)之一,是从制作服装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它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裁剪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过程是:立体裁剪过程是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立体转化为平面),再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最后获得服装款式样板。平面裁剪过程是测量人体(或依据国家或企业标准),根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再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样板。两种裁剪方法过程虽然不同,但都获得了该款式的样板。服装样板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自的优势是:立体裁剪是以人体模型或人体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裁剪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款式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的估算、悬垂程度、皱褶量的大小等)、可以帮助对平面裁剪的理解,是确定各种平面裁剪方法的依据。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裁剪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裁剪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裁剪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8,8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在服装企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服装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平面裁剪,特别是比较固定的款式,如男装。但在比较复杂的款式中,比如在礼服及创意性服装的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凭借材料的光感、质感、线条感等形式美,修正设计灵感,利用面料悬垂性制造出立体感,利用立体饰物和多层次造型加强整体空间感,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贴身合体,达到表现人体美感的艺术效果。其次在服装展示会、橱窗等需要展示服装艺术的长河中,要突出时装的艺术风格,流行特色等内容必须采用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强的立体造型进行变化,而这些造型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立体裁剪。总之,越具立体型、创意性、个性化的服装款式,只有通过立体裁剪才能获得理想的服装造型。而对于于款式变化较少的常规款式的服装,立体裁剪一般制作作辅助手段,批量大,变化少的服装其样板的产生大多凭借于平面裁剪获得。

综上可见,在现代服装企业中,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制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下册)[J].高等教育,2005,(01).

[2]徐萍.浅谈服装立体裁剪[J].考试周刊,2012,(85).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2

摘 要:以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为对象,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纸质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成果可满足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新需求,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材建设;服装立体裁剪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1]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服装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裁剪》,国内传统的课程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欠丰富,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建设,通过立体化教材建设,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课程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1 《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

立体化教材设计是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提供一种整体解决方案。[1]立体化教材建设要紧抓课程特点,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

面向服装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如何应用服装立体构成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造型设计的服装技术类课程,具有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性强等特征。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对人体、服装、材料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对服装新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服装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2]基于此,我们确定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目标为: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立体教材结构,力争建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其中立体教材结构为: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课程网站为载体,以多种媒介形式表现教学资源,重点建设纸质教材、视频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2 《服装立体裁剪》主教材建设实践

优质的纸质教材是立体化教材的基础,作为课程的主教材,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认识规律,含有知识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立体裁剪基础、成衣立体裁剪和礼服立体裁剪三个层次,相应的,主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地编排立体裁剪原理、技巧和方法及其在日常装和礼服变化设计中的应用,涵盖了服装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所需的立体裁剪专业知识。在服装款式选择上,主要选用企业典型产品为案例,典型款式在产品研发中应用广泛,故能对学习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也加入少量近年来服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新造型款和疑难款的案例分析,满足较高层次学习者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创新造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通过突出创意造型设计与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纸样技术、工艺技术的结合,来完善国内相关图书侧重于服装创意设计,与工业生产结合度低的不足。

受着装文化影响,我国服装产品开发技术向来重平面裁剪轻立体裁剪,立体裁剪技术在教学和产业应用方面均较落后。作为立体裁剪的发祥地的欧洲和成衣业的高度繁荣的美国,对立体裁剪技术均有着成熟的研究与应用体系。我校的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体系是2000年与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简称FIT)合作办学以来由FIT直接引进,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教学的本土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被吸纳到教材中。譬如,欧美立裁技术注重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结合,但其平面操作方法与我国现存体系有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编写中根据我国的服装平面设计的操作习惯做了相应调整,增加其适应性和技术可操作性,使教材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更贴合国内服装产业和教育教学特点,体现出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特色。

3 《服装立体裁剪》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为了改进教学手段,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除了纸质主教材,促学助教的辅助教学资源是《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视频资源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视频资源包括供学生学习的教学演示录像和外教授课录像,可通过课程网站下载观看。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服装立体裁剪基础”是服装构成类课程群的入门课,面向的是对服装结构知识空白的学生,起始阶段,采用的是模仿教学,即教师演示教学后,学生重复演示过程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由于操作内容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容易遗忘操作步骤,尤其是有技术要求和技术难度的步骤。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我们选择了讲授

立体裁剪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内容,以及立体裁剪在成衣设计应用的典型案例。教学演示录像由资深教师演示,并请专业摄制人员拍摄,为了提高讲解的清晰度,还专门对录像作了配音处理。部分演示录像以随书赠光盘形式,成为纸质教材的补充教学资源,受到使用者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全程录制了FIT教授讲授礼服立体裁剪的授课录像,供师生观看学习。该录像体现了FIT立裁教学中“艺工结合”的鲜明特色,对于了解FIT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方法亦有一定的价值。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是以《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网站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常规资源,我们根据本课程教学直观性强,与市场时尚动向、流行趋势结合度高的特点,以及服装专业学生对直观信息敏感性和接受度高的特点,加强了服装款式库、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和学生作品库的建设。服装款式库由师生共建,鼓励学生将杂志、网络收集到的衬衫、连衣裙、夹克、裤子等不同品类的款式图上传共享,可为学生进行服装产品设计提供参考。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收集了介绍不同款式服装缝制方法的课件,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服装的制作。教师将优秀学生作业照片上传到作品库,供学生学习、共享。网络课程能够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4 总结

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不但使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促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转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主教材已在国内院校的服装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推广使用,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也被众多国内服装院校和企业从业人员采用。实践表明,立体化教材适应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新需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105-109.

[2] 吴巧英,郭建南.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7.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3

一、国内立体裁剪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立体裁剪教学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其间高校教师们不断摸索、借鉴和改革发展,仅当当网显示在售的1997年以来出版的立裁教材就有四十多种。而且,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部本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近十年,2007年启动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已近五年,这些教学质量工程通过设立“教学名师奖”、建设“精品课程”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措施,高效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向着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改革。立体裁剪课程教学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改革成果,其中,国家级精品立体裁剪课程建设项目,本科、高职各有1项,分别报批于2009年、2010年。这说明,国内服装专业课程包括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正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基本成熟的教学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中进行教改,应首先对照自己查找差距,借鉴已有的发展成果,然后应继续深入探索和改革。遗憾的是,根据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信息显示,2003年以来至今讨论本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的近二十篇论文中,不同人的论文之间几乎全部没有相互引用的关系,引用文献中与立体裁剪教学相关的几乎只有立体裁剪教材;更遗憾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论文对立体裁剪教学现状的描述,似乎国内立体裁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近十年来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似乎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好在通过对历年出版的立体裁剪教材和陆续共享的精品课程材料的前后相互比较,可以看出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这说明,不同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间的继承递进关系,主要是靠对其他高校的立体裁剪教材和精品课程共享材料的借鉴与超越来维系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已有的立体裁剪教改论文,在有关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内容中还是陆续有新做法的汇报,教改论文能正面讨论这些新做法的根据和效益,比其他信息更利于概括反映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值得去梳理和借鉴。

二、国内各高校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新观点和新做法的首先发表情况

2003年江南大学的刘冬云撰文[1]指出了相关课程之间衔接的问题。强调应注意立体裁剪与服装材料学、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的密切联系,打牢知识结构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立体裁剪课程中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将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

2006年攀枝花学院苏小燕撰文[2]汇报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5年教改的成果,包括教学观念、方法、条件、发展规划等方面,比较系统。突出了“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介绍了“模块”化教学和“以参赛促教学”做法。

2007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撰文[3]介绍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成果。突出了“全方位的整体建设”。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确定了“掌握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成衣与艺术装的立体裁剪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还突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训教学方法。具体措施方面,除了“以赛促学”之外,还介绍了“以展(作业汇报)促学”的做法。

2010年长春工业大学李凤仙撰文[4]介绍了面向市场的“项目驱动法”在本科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1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5]撰写了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实践的汇报论文,从“多维化培养目标”、“立体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一体化实训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其具体做法作出了系统介绍,标志着国内立体裁剪教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2年宁波大学吴雪平的论文[6]介绍了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中“工作室教学”法的应用,以“教师工作室”作为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赛事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产学研交流的窗口,实现课堂与市场的真正结合。大致同时,江南大学王蕾和梁惠娥也撰文[7],在关于“应用模块”的内容中提及以“导师制或工作室”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

实际上,在响应胡锦涛主席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方面,“教师工作室”都可大有作为,是一个发展方向。

三、国内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倾向性问题

如前所述,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改论文间缺乏引用关系,评估现状时盲目悲观,这说明论文作者们普遍缺乏对同行发展进步的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

此外,普遍侧重教改流行做法的引入应用和实践探索的汇报,而极少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性的理论分析和对实践的反思。下面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四、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同类教学内容前提下,有教学目标的先进性问题。在同类教学目标前提下,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问题。不同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在教学目标先进性方面,高校教改的大方向是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强调人格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核心实作课程,应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立体裁剪基本技能训练和成衣设计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

在课程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上,由于立体裁剪课程本身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并不难,且大都与实物、实作直接关联。因此,立体裁剪课程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解应该尽量精简,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融入技能教学中,“以实验室为课堂”,“教学做合一”,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技能应用教学,适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模式。要确保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任务背景的真实性及其变化。任务可以是虚拟的,任务背景却必须是真实的;不同任务背景间的变化可以培养实际应用技能时的应变能力。若要克服虚拟任务虽背景真实但情境不真实的弊端,就必须穿插真实项目的教学,但这属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条件建设中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技能综合应用教学也是重点。这就要求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要求在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上做好衔接,并以综合性强的大作业驱动多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以展促学”、“以赛促学”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不同任务形式,也是技能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方式。

适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辅导模式,这就要求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上过程教学法,强调自主完成任务和创作过程中表达、交流、评价、辅导活动的结合。

对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除了通过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实现外,还应该组织鉴赏教学。

培养立体裁剪实践能力,最终要体现为面向市场的成衣、礼服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面向市场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则还要求穿插有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条件的双导师制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组织真实项目实践的教学形式,但通常缺乏对企业方面的教学导师的正规激励机制,无专职导师的企业实习仍是学生在企业得到实际情境熏陶和实际项目设计实践历练的通常形式。教师工作室可以组织虚拟项目的教学,也可以到市场接洽真实项目,也方便组织学生自主并且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也是实现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的较好形式。如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发展完善起来,就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带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层次的提升。

五、结语

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先进成果应该得到业内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赶超,同时加强理论反思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全国各相关高校的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这个结论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高效推进也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冬云.立体裁剪教学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3):203~204.

[2]苏小燕.关于对服装立体设计与裁剪教学改革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71~73.

[3]魏静,陈明艳,叶茜,陆琰.精品课程“立体裁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1.

[4]李凤仙.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9~61.

[5]魏静,欧阳心力,张振岳.“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2):105~107、110.

[6]吴雪平.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大舞台,2012(1):155~156.

上一篇:肩锁关节骨折脱位下一篇:学生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