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单位预算管理刍议

2024-07-26

现代单位预算管理刍议(精选三篇)

现代单位预算管理刍议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预算管理

根据财政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将绩效的概念引入预算管理之中,更加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重视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以期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但从实践经验看来,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仍不够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亦不够完善,因而有必要就改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近年来,绩效预算在国外政府及部门预算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绩效理念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引入及应用时间尚短,这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一些单位由于对传统预算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其并未对绩效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重收支、轻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延续;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协调意识,其将预算管理这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指派给财务部门,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减慢了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推行的进程。

(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相对落后

我国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注和落实相对较晚,虽然绩效评价组织正在陆续建成,试点工作也在逐步地展开,但现阶段国内与绩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仍相对落后。一方面,国内并没有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单独出台相关法律加以明确;另一方面,国内也没有构建绩效管理平台以系统地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有效地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之中。

(三)预算绩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滞后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预算绩效的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运行监控机制的建立可以定期对各单位的绩效运行信息进行采集并汇总分析,该机制有助于各单位在跟踪绩效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对绩效目标的偏离,并进行纠正。但目前国内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大多是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分析,更倾向于进行一种事后控制,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算绩效监控机制,这对事业单位后续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又增加了难度。

(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包含绩效目标与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价及绩效结果应用等内容的系统性工作,其中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该系统的核心。但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来看,目前国内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够完善。具体来说:一些单位对于绩效目标的设定过于简单,其仍未摆脱传统预算方式下单纯地对于预算支出和收入的关注,而忽视了对于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及产出结果的评价,这种错位的目标设定限制了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些单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对于绩效评价方式的选择过于单一,使得无论是客观的定量指标还是易受主观影响的定性描述都难以对预算绩效结果给出科学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此外,现阶段国内的绩效评价指标及绩效评价标准总体上设定得不科学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五)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并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避免相关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改善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但实践中,我国事业单位相关的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奖惩力度的不充分使得各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结果的反馈及应用失去了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同时也使得各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改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重视,尤其是强化领导层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是在各单位顺利展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要件。只有各单位增强绩效管理的责任意识,才能逐步将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纳入常态,一方面,要求各单位积极利用媒体及网络平台对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进行宣传,从而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氛围;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增强对于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单位整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推进的根本保障,这意味着事业单位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不仅对各单位自身提出了要求,同时还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作为支撑。因此,要顺利地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来各单位要加快自身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二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应着手相关预算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以保证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有法可依。

(三)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运行的监控

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下,对于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对预算支出情况的事后衡量,这对于当年预算目标的实现并无实际的借鉴意义。但与绩效理念的结合使得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变得可行,这需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机制,对预算执行的动态及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并结合绩效目标对预算相关事项、程序进行调整修正。与此同时,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实时反馈的信息还将有助于单位内部的有效沟通,促进绩效管理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

(四)优化绩效评价方法,细化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之后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构成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的核心。目前国内单一定性或定量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较为笼统的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因而各单位应首先致力于优化自身绩效评价方法,积极引入国外较为主流的综合指数法,以完成对于项目、部门及单位自身全面而科学的绩效评价;其次,各单位应本着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绩效指标进行细化,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果。此外,各单位可以考虑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起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绩效信息共享及整体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健全反馈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并不是以绩效评价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内部相关部门,并将其应用在优化预算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及预算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各单位应积极健全其绩效评价结果及相关绩效信息的反馈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的绩效信息进行归集、处理、分析,并应用于改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当中。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以增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的约束力,促进绩效评价结果有效地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之中。

三、结语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有资源的配置情况、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各单位应积极地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精细化、科学化绩效评价过程,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以建成切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的结果导向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99-101.

[2]林鹭影.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师,2014,(3):45-46.

[3]陈永运.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及绩效管理[J].当代经济,2014,(4):68-69.

[4]赵滨.浅谈构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J].现代商业,2014,(8):134.

现代单位预算管理刍议 篇2

摘 要 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应局限于分配各类资金,而须从单位内部各个员工入手,积极构建资金使用责任制度,必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合理并且科学地配置有限的资金,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区分事业单位的不同部门与不同工作项目的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促进事业单位有限资金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全面预算 预算管理 模式构建 监控

一、事业单位及其体制弊端

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机构中,事业单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概念上分析,事业单位即国家出于保障社会公益的目的,经由国家机关所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运用国有资产所举办,以及所从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种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实体中的一种类别,事业单位有别于政党、社团、政府组织及事业单位等,其表现出独特的基本特点,即公共利益是事业单位设立的根本宗旨、组织形态独特、活动领域较为稳定、事业消费福利化、事业人力资源“干部化”、组织内部劳动成果主要是较难量化的精神产品及知识产品、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单一化以及政事组织混淆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相互配套和吻合,事业单位体制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各项公共事业的较快发展和整体进步。伴随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完善,使得事业单位体制日益表现出更多的弊端和缺陷。具体而言,自原有体制下,我国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单一、内部经费仅由国家拨款负责,致使单位内部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金流入受限;政府部门“管”“办”合一的做事风格,导致事业单位成为政府部门附属机构,进而造成事业单位严重缺乏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政府部门官僚化的管理模式诱发并加剧了事业单位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气;事业单位所开展活动非经济化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事业单位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十分不利于我国社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

针对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积极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的管理方法,即事业单位必须把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及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所有支出,统一编制预算并报经主管部门核定。显然,此种统一管理事业单位预算的办法较好地强化了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约束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掌握并控制着事业单位收支的总体规模,基本上保障着我国事业单位资金周转的有效和顺畅。

但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遇到新的难题,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哪种方式,才能更为合理、高效地运用各项预算以及预算外资金,从而全面发挥预算管理工作的成效。那么,在有限资金量的条件下,事业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将各项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用,这便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所在。基于此,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法应从过去的“如何分钱”,向当前“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合理、有效地发挥效用”转变,为了更好地完成此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应积极开展预算过程控制和预算结果评价,提升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具备全员性。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应局限于分配各类资金,而须从单位内部各个员工入手,积极构建资金使用责任制度。立足于自身实际需求,事业单位应合理、科学地配置有限的资金,提高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区分不同部门和不同工作项目的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促进有限资金的合理配置。这便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同时运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方式,积极解决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难题。

全面预算管理具备全程性。事业单位预算从编制到执行再到监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解决并有针对性地调整预算,以充分發挥预算作用、严格控制资金流向。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预算编制不完全、预算执行有漏洞、预算监控和分析不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都将一一化解,尤其要建立健全实时控制系统,真正发挥预算效能。

全面预算管理具备事业单位化特点。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十分流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从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出发,为实现长期性工作目标,积极采取多种行动和措施,其中重点确定哪项活动需要多少资源,由此合理编制自身预算,提升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路径

建立高素质预算编审队伍。在新《会计法》精神下,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成为其所采取任何会计行为和财务行为的行为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应致力于以法人代表为核心、以财会部门为成员的预算编审队伍的建立。为了保证预算编审队伍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事业单位预算编审成员须在明确的分工下,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完成各项预算编制任务,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立足于上年度预算执行状况以及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编制适合本单位本年度发展的总体管理目标。

充分准备全面预算编制前事宜。在编制预算方案之前,事业单位应全面清查并登记各个预算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情况,认真核实相关债权债务,弄清楚单位内部资金来源渠道和支出结构详情,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账务处理目标;对各个预算单位的实有人数、人员编制、人员经费支出结构等做好登记造册,并认真核对编制和人员情况的真实性。一方面明确具体的收入项目、征收标准,确定具体的收入征收部门和责任人。由具体征收部门和责任人根据上年度的收入情况和本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按照规定的要求,编制出最基本的具体征收部门和责任人的收入预算。

进一步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完善组织、落实责任,树立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意识,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了好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此,各个事业单位要进一步重视这项工作,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抓紧抓好抓实,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进一步抓好全面预算工作重点。事业单位要进一步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继续加强对外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及时跟踪运行中项目的风险水平,严格控制担保、抵押和金融负债等规模;进一步强化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缺口,合理规划现金收支与配置,继续加强应收应付款项的预算控制,增强现金保障和偿债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强投入产出水平的预算控制;进一步加强对资产质量的预算控制,及时将逾期担保、逾期债务、不良投资、不良债权等问题的清理和处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消化潜亏挂账,合理预计资产减值准备。

进一步提高全面预算编制的质量。有少数单位预算范围不完整,部分单位预算数据前后不一致,要在预算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现状,进一步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场条件和政策走向,设定预算目标;针对不同特点的指标,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确定合理的预算编制基础和假设;把全面预算执行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总量平衡,合理配置内部资源;认真总结上年预算编制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努力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按时完成全面预算的编制、审核和上报工作。应当在认真做好全面预算编制工作的基础上,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全面预算的编制、审核和上报工作。算报表编制范围及编制说明书。全面预算报表与财务决算报表范围应保持一致。填报级次为事业单位总部及所属二级子事业单位及单位,二级以下事业单位及单位的全面预算数据应当并入二级子事业单位报送。重点应当对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本年预算编制工作组织情况、生产经营情况、预算编制基础及假设、主要预算指标进行分析说明。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所属子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指导与审核工作,确保编制质量和按时报送。预算报表审核重点为编制范围、编制口径、预算指标合理性、报表浮动表准确性、上年数以及表间指标等内容是否衔接。

参考文献:

[1]庄秋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管理的研究.现代商业.2010(05).

[2]刘磊.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10(06).

现代单位预算管理刍议 篇3

一、国库集中支付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益处

(一) 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前, 各个事业单位分散开设资金账户, 资金直接拨付, 这导致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的沉淀闲置, 另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同时由于资金通过预算批复额度直接拨付给使用单位, 导致其对于预算编制并不重视, 而仅仅着重于预算资金的申请, 这使得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另外, 由于资金是分散在各个账户当中, 无法发挥出政府资金宏观调控的作用, 且过长的资金支付中间环节, 也使得资金的支付效率很低。这些都限制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则是这些问题都有所缓解。

(二) 有利于加强资金使用监督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 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管理, 相对于原来的分散管理, 更能保证其安全性;另一方面, 资金的支付不是由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联系, 而是通过财政部门直接支付, 这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中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准确度不高

由于受过去传统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编制依然不重视, 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形式上;但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 预算的意义明显提升, 从资金的报批, 资金的使用到最后资金的支付都是以预算为依据的, 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年度财务运转, 这就对预算的编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 由于各事业单位对预算重视的程度不高, 导致预算的编制不准确, 使得实际批复和使用的资金在实际实施时差额过大, 不得不追加预算, 同时, 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停留在一级预算上, 并没有完全细化到基层, 导致授权比例远远低于直接支付的比例。

(二) 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

一方面是很多单位认为预算编制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 编制预算的任务交由财务部门单独负责, 并没有完全推开全面预算;造成其他部门的参与性不强, 对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不利的, 同时, 也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 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基数+增长来编制的不在少数, 而零基预算并没有完全推开, 这样的编制方法虽然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易行, 减轻了各事业单位的压力, 但不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三) 预算的法律地位

严格的讲, 财政预算体系内的各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 应该是经过同级人大批准后实施的, 这样的预算才具备了其法律地位。然而,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预算单位的预算在当年年底编制完成后报批, 而人大则在次年三月份召开, 批复后的预算到达预算单位则又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可以说, 在批复前执行的预算从法律上是不具备正式的法律地位的, 这对于加强法制建设是不利的。

(四) 预算审计不完善

1、重视预算执行审计, 忽视预算编制审计。

审计部门重视预算执行审计, 而忽视预算编制审计的做法, 使得在预算执行之前没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可执行预算, 或者说预算编制审计的忽视导致了预算源头管理工作的缺失, 这对于预算管理,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完善是不利的。

2、预算审计工作不扎实, 审计效率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审计部门在进行预算审计时日常工作资料的积累和收集工作不扎实, 导致审计效率不高:一方面, 预算工作的开展在审计部门工作当中没能完全纳入到一般的审计工作当中, 导致相关资料的收集不完善, 使得在开展预算审计时需要重新收集;另一方面, 预算审计工作具有年度连续性, 审计部门对于历史资料缺少必要的分析, 没能将审计数据进行详尽的年度对比, 导致分析方法效率不高。

三、相关对策

(一) 强化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 细化预算

对于这一问题, 各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在加强宏观调控, 预防腐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意义, 同时应该了解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当中预算对于单位财政支出的意义, 统一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切实认识到预算编制可行性与准确性的重要性, 摒弃过去的传统思想, 将提高单位预算编制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上, 这主要是在政治上对预算的编制有一个把握, 此外各事业单位应切实意识到只有预算编制质量提高了, 才能保证单位的顺畅运行。提高预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从常规支出项目来说主要是科学分析历史数据及政策调整, 在历史额度基础上做出调整;从非常规项目支出来讲, 则主要是把握单位下一年度项目实施的基本安排和支出资金额度的细化, 当然, 从宏观上讲, 预算科目制定单位也应该及时对现有的科目进行细化调整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实施。

(二)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事业单位而言, 一个完善的预算方法对于提高预算可行性和准确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就是解决全面预算和零基预算的推广上, 及从思想上认识到预算的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问题, 同时是其他部门的问题, 各个部门应该配合财务部门, 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 这样对于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细化都是有利的;而零基预算则是提高预算编制责任心前提之下, 切实编制单位预算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督促预算单位从资金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去编制预算。

(三) 改进预算审批模式

改变预算年度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年度是1月1日到12月30日, 即历年制, 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 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 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 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

(四) 完善预算审计

从广义的范围来看,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单位本身的财务完善, 同时外部单位对其预算进行的约束和督促也可以说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其预算审计的管理, 尤其是应该加强预算编制审计的工作力度,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该对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标准做详细的考证, 对经费定额的合理性做详细的分析, 同时特别应该关注预算的编制是否是在相关政策的范围之内量入为出的制定, 在此基础上对其真实性和详细程度做一个科学评价。

预算审计并不是独立的工作, 审计部门开展其他审计, 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时应该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 或者说将预算审计纳入各类审计范围当中, 对于其他单位的检查数据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数据的收集也应该作为预算资料来源。同时, 应该注重审计历史数据的系统化整理和科学的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 这样才有助于各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于静.国库集中支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0) .

[2]、王云祥.当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金融, 2008 (4) .

[3]、陈富强.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及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08 (11) .

[4]、唐苏萍, 英学军.基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运行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 2008 (9) .

上一篇:皮肤反应下一篇:阅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