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科研

2024-07-30

课外科研(精选八篇)

课外科研 篇1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作为医科大学的本科生, 尽早参加实践活动,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而实践动手经历将影响医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同时,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具有能够挑战医学难题, 解决医学治疗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 因此, 引导医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 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是大学提高医学人才质量, 推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粤教高[2007]182号文《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科研素质,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项目, 更是被列入《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项目分解计划》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类别。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利用课余时间立足专业学习, 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所开展的科技普及、科技制作、科技发明和学术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和人才培养等具有重大意义。

在高校实践教学当中, 实验课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 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部分, 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室开放则是对实验课的重要补充。通过学生的申请或者实验课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安排和需要向上提出申请, 经过审核批准, 给予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场地, 并且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实验技术指导和协助从而开展的。

我校对实验室开放这一项目是这样定义的:实验室开放是各类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 面向学生开放, 为学生提供时间学习条件。除了提供给学生课余复习的资源, 更是鼓励支持学生利用实验室这一平台参加实验项目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 从而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深刻体会到两者作为高校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实验室开放与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更好的结合, 做好课外科研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实验室开放分为: (1) 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就是加强教学计划内实验教学项目的基本技能训练, 多数的实验室开放都属于这一类型; (2) 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型。根据教师科研项目及实验教学改革需要, 发布开放研究题目或者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 (3) 学生研究课题型。学生申报的学生科研课题, 自选实验研究课题或者是课外科技活动实验等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内容并撰写实验报告。

上面提到的第三种类型, 学生研究课题型就适用于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这一种情况。也是由于此原因,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也被纳入实验室开放的范畴, 但是, 是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开放形式的存在, 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困难。

课外科研活动与一般的实验室开放活动都是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手续更繁琐, 他们先要向校团委申请立项。他们的开放活动人员, 如指导老师和参与的学生是固定而明确的写在立项申请书上的, 但是, 他们开放的时间是不固定的, 往往都是学生或者指导老师有时间才临时决定, 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进行开放, 而且, 每次做实验的时间长度都不固定, 这样的不确定性使到实验室场地和技术人员安排都有一定的困难, 也容易影响其他时段的实验室开放活动;另外, 课酬的计算方式也不能与其它的实验室开放等同, 在科研课题立项并获得批准后, 就会有一笔专项的课题经费供使用, 教师也有专门的科研补贴按月发放, 而且, 其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不能按照实验室开放的学时来计算酬金。

鉴于上面这种情况, 首先, 在这种性质的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方面, 在其提交申请表的时候需强调其面向学生开放的时间应尽可能确定。在与相应实验室工作人员协商了解后, 不影响其它实验课程或者开放的情况下, 确定比较固定的时间并且予以公布,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并且要将开放申请表和时间表向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 使其更好地掌握情况与进度。

其次, 由于学校的科研补贴数额相对较少, 在酬金方面, 可考虑建议学校设立此方面的专款, 参照毕业设计的形式, 按照学生的人数向指导老师提供科研指导酬金。如果该科研课题最后能够做出成果, 发表论文, 可以根据该论文发表的地方或者获奖情况, 分别给予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奖励, 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

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医科院校, 大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并提供充足的条件让其将科研活动融入科研性质的实验室开放, 除了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指导老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也对实验室资源及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实验内容的整合与深化, 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开放这一项目更好更完善地发展, 使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得到同步发展, 实验室成为促进学生医学知识, 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平台。

摘要:在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今天, 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开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我校目前的实验室开放现状特别是学生课外科研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在管理上存在的难题结合实际提出一点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研,实验室开放,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智慧, 严霞瑜, 田甜等.医学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与探讨.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5 (22) :518-520.

[2]刘建荣.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赣南师范学院院报, 2007, (2) :140-142.

[3]张静, 周增恒等.构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医学信息, 2008, 21 (1) :35-38.

[4]常薇, 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 (2) :220-221.

学院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研究合作协议 篇2

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研究合作协议

甲方: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乙方:

一、1、甲方负责组织专家对乙方申报的学生课外科研项目进行立项指导、评

审,确定申报学校立项项目,并按规定对已立项项目进行经费管理。

2、甲方代表学校、学院根据《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已立项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并有责任和权利对乙方的项目研究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3、甲方负责对已立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甲方派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工作,未经学校、学院同意不得更改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期限,不得随意更换作者或项目组成成员。

4、甲方代表地理科学学院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领导机构对项目研究经费进行管理。

二、1、乙方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和甲方的要求,组织本项目的中期审查申

请和结题申请,并在项目研究完成后把项目研究成果交付甲方,同时按要求提交电子版材料。

2、乙方在确保经费专款专用的前提下享有项目研究经费使用权,并负责于08年9月底前严格按照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完成经费的报销工作。

三、2007—2008学年度,双方合作研究的项目共计项、经费元

项目名称。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地理科学学院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领导机构协调解决。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乙方: 签字:签字: 盖章: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兴趣小组,课外科研训练,创新能力

医学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临床技能、对医学极强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善于捕捉新信息能力的人才[1]。在现今的医学教育模式中, 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以及分析疾病、解决疾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极大锻炼, 但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却远远不够。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具有科研素质和能力, 以成立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我校有5位学生有幸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资助, 并开展了以课外科研兴趣小组为单位的科技创新训练活动。以下是笔者参加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活动的几点体会。

1 参加课外科研训练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大多是被动接受, 对于科研的兴趣不浓厚,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如何让只会跟教师学的学生在课后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继而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外科研训练活动提供了让学生充分释放情感和发展思维的空间, 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科研气氛, 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有关文献检索、细胞培养、动物饲养、DNA分子杂交、PCR技术、科技论文写作等有关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活动的主体、主动的参与者。以本小组为例, 规定每周五下午召开学习交流会, 学生以PPT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 指导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协助学生改进。

2 通过课外科研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中, 实验教学通常作为辅助教学, 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学生的实验材料、内容等都是固定的, 只要照着教师说的步骤机械操作就行, 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制约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在课外科研训练活动中, 小组采用“教师点拨为辅, 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模式, 由指导教师指定方向, 学生在教师协助下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独立撰写总结报告、发表论文,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能力。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展开讨论,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师也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 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和解决科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小组成员查阅收集资料、设计科研课题、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撰写论文等, 通过参与课外科研训练活动, 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挖掘潜能, 在收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从而认真思考, 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外科研训练活动中, 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行组织各项创新实践活动,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课外科研训练活动中, 学生轮流进行专题讲座, 教师仅对一些疑难问题加以提示和深入讲解, 并在讨论中给予学生指导意见。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操作, 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独立完成全部实验, 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 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例如, 小组在培养T24细胞时遇到了细胞产生大量伪足和死亡的现象, 马上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对T24细胞进行瑞氏染色时, 不断摸索染色时间, 最终找到合适的染色时间, 染色效果非常好。这种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 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鼓励小组成员旁听本学科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预答辩和正式答辩, 参观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室, 与研究生面对面交谈, 探讨与医学有关的科研问题等, 开阔了本科生的视野, 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兴趣、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促进了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2]。成立兴趣小组,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实验或者改进实验,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设计和方法的核心, 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操作技能,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真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平台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学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灵感, 但现在的医学教育并没有提供给他们将灵感转化为现实的机会, 而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一项关于医学教育模式的调查中, 大部分学生有意向参加科研兴趣小组[3],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极高的科研热情, 他们有更高层面的需要。医学院校的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以及实验诊断学和实验机能训练等, 具备了医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技能, 完全有能力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在本小组中, 有的学生对星形胶质细胞相关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 指导教师就联系有关星形胶质细胞研究的项目组, 让学生去参观学习。检验专业五年制大三学生对临床血液学甚为熟悉, 对一些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相关知识有更深一步研究的渴望, 于是小组多方找资料、查文献, 总结出近年来白血病的新进展以及MMP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与白血病的相关联系等内容, 并撰写了综述。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创新实验中, 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5 成立课外科研活动小组,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小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科研兴趣小组是由对科研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集体,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 有的是对科研有着极高的热情, 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有的逻辑思维缜密, 在分析问题时循序渐进, 有条有理;有的基本功扎实, 动手能力强, 善于解决问题。在兴趣小组中, 能者为师, 人人都是学生, 人人又都是教师, 既可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又可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例如, 我们在进行细胞爬片染色时, 由于盖玻片很小不利于染色, 有的学生就提出把载玻片粘到载玻片上, 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会不会不利于油镜下观察?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有奇思妙想, 也有缜密思考, 这种合作精神在攻克实验难题时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失败时的抗挫折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 全面提高当代医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书文.关于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成果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 2003 (6) :162-164.

[2]胡四海, 吴移谋, 张愉快, 等.以学科优势促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91-92, 108.

课外科研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我校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浓厚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氛围,促进我校学生科研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面向全校全日制普通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立项。

第三条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校团委受领导小组的委托,统筹管理课题;学院(系)团委负责管理本单位的课题。各级管理机构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第二章 课题资助条件

第四条课题资助的对象为我校全日制普通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要求资助对象思想政治品质好,成绩优良,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上一课题未结题者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第五条受资助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经济、社会价值。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研究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最迟在毕业前能取得成果,或能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果(主要指自然科学类)。

第六条受资助课题可来源于学生自行设计的科研课题或教师主持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内容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其中研究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课题数不得超过该院系申报此类课题总数的30%。

第七条课题类别包括: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包括5个学科领域:机械与控制(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能源化工(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生命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数理(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11个学科领域:哲学、社会、法律、教育、经济、管理、政治、历史、文学、艺术、体育。

3.发明制作类作品。学科领域与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相同。

4.创作成果。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

第八条受资助课题应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含学生的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等,其主要构思、设计或制作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第三章课题的申报和评审

第九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原则上每年申报一次,每次申报由校团委发出通知之日起开始受理。

第十条申报课题分为个人课题和集体课题。申报个人课题的,第一作者必须承担课题60%以上的研究工作。凡作者超过三人或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课题,均须申报集体课题。申报集体课题的,须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课题的代表。有合作者的个人课题或集体课题,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课题、硕士研究生课题和博士研究生课题。所有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第十一条研究生课题不能超过各学院(系)申报课题总数的40%。

第十二条每人限申报1个课题。每个申报课题必须有1至2名指导教师,同一指导教师最多同时指导2个课题(按计)。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有副高以上职称。

第十三条申报课题应填写《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一般课题立项申报书》(随每年立项通知下发),送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机构审核。指导教师和学院应对申请课题内容的真实性、实现研究方案的可能性及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按照相应名额确定本单位立项课题,通过本单位学

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机构负责人审批后报送校团委。

第十四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名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名额。二是浮动名额。获得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或广东省此赛事特、一等奖,或前一课题成果发表、转化、应用或获奖比例较高的单位,在下一适当奖励立项名额。若无客观原因而中止课题研究的,在下一年立项时,扣减该学院(系)立项名额。院系累计未结题课题数达3个(其中包括上一已申请延迟结题的课题数,这一学申请延迟结题的课题数和最后结题期间不能通过的课题数),扣减院系1个申报名额,累计未结题课题数达4个,扣减院系2个申报名额,以此类推。美术、音乐、摄影、文学等专业的创作成果名额不超过本学院(系)总名额的50%,其他专业不超过20%。

第十五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实行同领域专家评审制。学校设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专家库,成员由科技处、社科处推荐,并按学科划分学科评审组。课题立项和结题验收的评审专家一般在学校专家库中选择。

第十六条课题评审由学院(系)组织,学校将对各学院(系)的课题进行抽查,如抽查未通过则不予立项,同时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该学院当年立项课题进行复核,抽查或复核未通过的名额不再递补。抽查及复核结果向全校公布。

第十七条通过评审的课题由校团委统一进行编号并颁发《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组成员以该课题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或参赛时,须标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基金编号”。

第十八条校团委为课题统筹管理机构,与各院(系)团委签订《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工作协议书》。院(系)团委为课题日常管理机构,确认立项的课题负责人与所在学院(系)团委签订《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合同书》,各课题负责人可在签约时选择经费领取方式,建议方式如下:

1、分两次发放,第一期经费50%,第二期经费50%;

2、分三次发放,第一期经费30%,第二期经费30%,第三期经费40%;

3、分五次发放,第一期经费20%,第二期经费20%,第三期经费20%,第四期经费20%,第五期经费20%。每种方式的最后一期经费均于结题后发放,课题负责人领取经费时需准备好研究期间所持有的发票进行报账,本的课题均不可借款。

第四章课题的中期管理

第十九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由相应管理机构负责管理。课题负责人必须定期向管理机构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课题执行中期,需填交《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中期审查报告书》(随中期审查通知下发),由管理机构进行课题中期审查。如发现执行不力,无故延期又无具体改进措施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题,课题管理机构将责令课题负责人停止使用课题研究经费,并视情节轻重收回部分或全部研究经费。

第二十一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课题名称;如有人员变动,应在指导教师及课题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及时报院(系)管理机构审批并在校团委备案;研究计划与方案的重大修改或因特殊情况需延长研究时间须经指导教师和相应管理机构同意,并报校团委审批。研究课题由于一些不可克服的原因而终止研究,应由课题负责人写出课题终止报告,并交回剩余研究经费。

第二十二条中期审查结束后,各院系向校团委提交中期审查报告书。

第五章成果鉴定、验收结题及展示

第二十三条课题研究者应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向课题管理机构提交:(1)《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验收结题报告书》(随结题通知下发);(2)研究成果。

第二十四条课题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直接报销所选择经费领取方式的最后一期研究经费,同时核销前期研究经费,并颁发《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结题证书》,对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课题进行表彰。

第二十五条对未通过验收的课题,由课题管理机构征求专家意见,做出是否同意该课题暂缓结题的处理,缓期时间最长为半年。如半年后仍未通过课题验收,则由管理机构视情况追回全部或部分研究经费。

第二十六条属于阶段性成果或具有广阔研究前景的通过验收课题,学校鼓励课题研究者继续申请资助,深化与完善课题的研究。

第二十七条如课题负责人是毕业班学生,并且在毕业前无法完成立项课

题,应按以下办法处理:

1.课题负责人毕业后留校学习、工作的,可以由其继续担任课题负责人,但必须在毕业前向课题管理机构提供新的个人材料。

2.课题负责人毕业后离校的,离校前应推荐一名合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若该课题为个人课题的,则由该课题负责人推荐继续完成此课题的人选并报课题管理机构审批。

3.课题负责人既无合作者,又无法推荐继任人选的,由学院(系)负责组织安排学生继续完成。

4.无法继续完成课题的负责人必须在课题管理机构的监督下做好经费交接工作。

第二十八条如提供虚假成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或成果与原合同课题严重不符,或逾期不能完成科研任务,或违规使用经费,则视情节追回部分或全部研究经费,情节严重者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二十九条如因客观原因需推迟课题验收的,须经过管理机构同意并报校团委审批。

第三十条课题管理机构通过校园网、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经验交流活动,编印出版学生课外科研课题成果集,促进优秀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应用。对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可酌情对课题研究者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第六章课题经费及其使用

第三十一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专项经费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审批,并实行分级管理。总体经费由校团委负责管理,课题研究及办公经费由校团委授权院(系)团委管理。各单位应积极引进校外资源,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对学生课外科研的支持,努力扩大资金规模。

第三十二条课题研究经费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2000元,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1000元,发明制作类作品3000元。创作成果类课题经费由管理机构咨询相关专家后确定。

第三十三条批准立项的课题经费由课题负责人掌握,专款专用,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资料费、文具费、打印复印费、仪器设备租借费、实验费、经课题管理机构审核确需外出的差旅费等必要开支。不得从研究经费中支出餐费、劳务费、咨询费、审稿费、版面费等与研究无关的费用。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如有特殊开支,须报课题管理机构核批。

第三十四条课题在验收结题合格后,要及时报销研究经费。具体要求为:

1.报销凭据一律应为正式发票,非正式发票一律不予报销。

2.报销总金额不得超过资助总额。

第三十五条每年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结题验收后,各学院(系)团委须向校团委以书面形式报告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第七章附 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自行撤销。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华南师范大学

从师生角度浅谈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 篇5

1 本科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活动

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课, 但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可了解更多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培养其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科学严谨的思维, 锻炼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可以研学相长, 扩大知识面及开阔视野。但是, 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应摆正心态, 明确目的, 正确认识课外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并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1.1 以兴趣为主导, 主动寻找科研机会

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通过主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了解许多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培养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科研过程中难免会有枯燥的重复, 这就需要大学生以浓厚的兴趣作为持之以恒的动力。

1.2 拓宽人际关系, 大胆适应科研环境

对本科生来说, 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的时间非常分散, 学生应尽快适应科研环境, 积极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本科生刚到实验室学习时, 由于环境陌生, 往往比较胆怯, 不敢放手大胆地做实验。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对实验技术感到陌生, 也对实验感到迷惑。由于科研小组的课题研究分散在多个实验中, 通常学生会无法理解步骤与步骤之间的关系, 从而难以从整体上理解课题。因此, 本科生在实验室应该不耻下问, 使自己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 轻松快乐地学习。这样, 学生可锻炼胆量和社交能力, 从而拓宽科研中的人际关系。

1.3 兼顾理论学习, 合理分配时间

医学院校课程多任务重, 如果一味地只搞科研而忽视专业课学习, 舍本逐末, 最终影响学业, 得不偿失, 这并非所学之初衷。医学生应发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会挤时间, 抢时间, 以课本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 以科研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以学业为重心, 课外科研为辅助,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得益彰。

1.4 体会科研活动的意义, 领悟科研思维

课外科研有别于日常课程的实验课, 身为课外科研的主体, 大学生应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实验, 体会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实验课程由于有固定的步骤, 学生更多的不是理解实验而是急于得到一个实验结果。课外科研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自己设计与实践, 这要求他们具备严谨的科研思维。因此, 除了掌握实验室各种仪器使用的基本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课外科研活动的核心, 是组织开展科研活动的思想基础, 是科研的灵魂。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面对异常结果, 能够从实际出发, 以理论为指导, 综合分析,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结果。

2 教师:影响课外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

在课外科研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由于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实力和时间都有限, 因此, 需要教师悉心教导, 引导学生探索未知, 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条件, 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 让学生接触新事物, 启发其提出新问题、新看法, 并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新颖性, 鼓励其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教师应及时帮助分析、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推陈出新。搞好课外科研活动, 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查阅大量资料, 并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1 筛选合适的学生

每位学生都有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机会, 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适合所有的研究课题。大部分报名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单凭科研题目来选择, 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限, 教师在组建课题小组时要适当进行筛选。除了兴趣, 教师同样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学有余力, 以免增加他们的负担;另外, 还需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等各方面情况。

2.2 定期组织学生作阶段性总结和汇报演说

笔者所指导的课外科研题目为《华南地区儿童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研究的是分子流行病方向, 从病毒的采样收集、纯化测序, 到最后的统计分析, 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长, 实验相对比较分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做好记录, 标注出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定期组织学生作阶段性的总结分析, 使他们明白该阶段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鼓励他们作PPT汇报, 与师兄师姐多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创新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理清思路、解决疑难, 做到轻松快乐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

2.3 带领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 补充研究经费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这对基本都在学校上课的本科生来说, 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不仅能拓宽视野, 接触各校研究的前沿, 还能了解更高级的研究技术, 从而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其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适当参加学术会议外,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评比和比赛。研究课题经学院学校评审通过, 一般会获得2 000~3 000元赞助经费, 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 大多数实验性研究课题的开支, 还必须由指导教师补充。因此, 指导教师最好有其他的配套经费, 以保证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学生在参与申请和评比研究课题的过程中, 也会对其他研究课题组有所了解, 从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课题有宏观的定位。

2.4 教书育人, 科研活动中渗透做人的道理

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教师除了悉心指导学生实验外, 还要教导学生有正确的求学态度, 进而渗透为人处事的道理。本科生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短期的并且实验结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科研是长期的积累, 需要不断创新。在科研活动初期, 学生通常非常积极, 怀着满腔热情;但随着时间推移, 有些学生难免会急于求成, 面对缓慢的实验进度和差强人意的实验结果, 厌倦气馁的情绪逐渐出现。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对实验结果作出总结分析, 并适当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让学生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 排除不良因素, 坚持实验。同时, 不论是科研教学还是日常工作, 教师应时刻铭记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切记:优秀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

3 结语

医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是难能可贵的, 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尽管许多院校已把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 但在现实中要真正搞好课外科研活动并不容易, 特别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大, 而学校投入的专项经费有限, 资助力度不够, 使得活动难以大范围扩展, 只有少数经费充足的教师可以开展。因此, 学校应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科研成果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合理的物质奖励。但是, 尽管有许多不足, 不可否认, 高等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实施课外科研活动, 既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 也可为他们进入研究生教育奠定重要的基础。

摘要: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启发其创新思维, 培养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 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结合实例, 分别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今后对医学生及指导教师有所借鉴。

关键词:教师,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1]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2) :105~107.

[2]石文惠, 张轶欧.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7) :22~23.

[3]林周孟, 王亚惠, 李建勇, 等.循环导师制及课外科研对应急型预防医学生培养的意义[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09, 8 (6) :680~681.

[4]夏欧东, 曾志嵘, 杨军, 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5) :493~494.

课外科研 篇6

一、以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术讲座是增强学生科研意识,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有利于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 拓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知识结构, 了解专业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以及未来展望。为此, 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了保障该专业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的质量, 采取了以下形式: (1) 课程形式。该课程以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为主, 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辅, 定期举办关于汽车机械类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 (2) 学术报告登记卡形式。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总结成绩组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 并向报告专家提问与交流。近年来, 河北大学机械类学生参加了“2010年河北大学第十七届科学报告会系列学术报告”“2011年河北大学90周年校庆学术系列报告”。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张钟华题为“在科学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 攀登高峰”的学术报告。其以亲身经历和科学成就向学生们展示了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表达了将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愿望。

二、以参加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 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老师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梯队为目标, 采用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与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相互赶超的比赛氛围, 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做好了充足的人员储备。机械类专业所在的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形式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学生创新基金自2006年设立以来, 已有60余名机械类专业学生得到资助, 累计发放资金50000余元。近三年, 机械类专业学生针对不同的竞赛主题进行综合设计和开发, 以智能汽车、无碳小车等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如自2009年连续以光电组、电磁组和摄像头组等组别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东北赛区) 。近三年, 参赛组数及组别、获得奖项逐年增多, 由2009年的2组光电组增加到2011年的光电、摄像头与电磁等5组。

三、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 增强科研能力

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主要是协助教师或者独立执行并完成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工作。在执行前期, 学生主要进行查阅文献、翻译文献、调研等工作;执行过程中, 学生自行调试实验设备、制样、测试试样以及分析与处理数据, 增强独立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把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 给予学分奖励。对学生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进行资金奖励。当然学生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时, 指导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对执行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给予明确的指导。自2010年, 机械类专业59名学生以教师的科研子课题或自主选题形式参与13项河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摘要:课外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以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为例, 通过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 促进了大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外科研,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12—14.

课外科研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研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 深刻地阐明了创新素质的重要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各国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知识、技术的差距, 归根到底体现在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构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和谐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校应加强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 给学生创造方便、快捷和舒畅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 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环境。学生应尽可能地掌握网络技术, 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3.优化各种学习资源,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利。

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 它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学校的专业、学科网站, 但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网络资源没有得到适当的整合, 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影响力。因此, 要改变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 加强各专业、学科网站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优化网络学习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 形成教育合力。此外,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必要的人力资源, 让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自主学习情境中主动学习。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1) 实现自我监控和评估。没有学生对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 没有学生根据自我监控所做出的学习反馈、学习计划、学习调整及自我激励、自我强化, 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和检测平台。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自我评价人才, 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差距上。

人才要靠教育。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 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一个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比较敏捷的特殊群体, 富于青春的活力和发展的潜能。他们既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专业知识的汲取者, 又是促进知识传承与更新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备力量。大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 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高校如何在他们汲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研与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学生不仅要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学习的结果。可采用在线答题、考试系统等多样化的形式, 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步负责, 还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现在的水平和预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从而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 积极有效的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让其在自主评价中学会学习。

(2) 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评方式。新型考评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评。它不仅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重要的是, 它能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应进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评价, 更应关注自主学习的评价, 给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权利, 注重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总结性与商讨性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麦小敏.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误区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5) .

[2]林小艳, 谈军.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自主性[J].安徽文学, 2007, (12) .

[3]郭蓉.形势与政策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4]孟庆男.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教育探索, 2006, (4) .

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09年度滚动课题“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为2009-R-12024) 。

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学生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 至少需要具备如下四种能力:

(1) 检索文献、收集资料、归纳综述的能力。

熟练掌握查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线索、著作、论文的方法和工具, 必要时还须进行实地调查;阅读、疏理和归纳所收集的文献资料, 综述相关研究现状和前沿情况。

(2)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从众多的资料和事实中发现和提出有一定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3)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新观点、新假设, 或从新角度、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4) 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 以书面形式, 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文字流畅地描述问题, 有论有据地表述研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口头表达能力既是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 又是在研究结束或告一段落后作学术报告的需要。

上述四种科研能力中, 前三种能力都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现代科学研究中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 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能力有助于研究者从众多的资料和事实中发现和提出有一定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开展确定准确的研究方向。在检索文献、收集资料、归纳综述的过程中, 创新能力有助于发现获取所需资料的途径、方法和工具, 使研究者取得别人未知的信息或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更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创新性的能力, 才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科研创新能力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特殊的、综合的能力, 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而且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以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对在校大学生而言,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下, 课堂教学是系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2. 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课程讲授的内容抽象、枯燥, 学习中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学完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用。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在学习阶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选择研究题目, 在研究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过程中, 学生为了描述和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可以“以人为顶点、以人际关系为边”, 采用图论的方法描述, 也可以采用线性代数中的矩阵、数据结构中的数组等多种方法。通过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会更为深刻。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 分析并解决这些新问题, 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训练, 能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 形成更完善、强大的知识理论系统, 从而加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等的转化, 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项科研成果或是一篇科研论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研究者付出艰辛的劳动, 可能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的尝试。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肃、严谨的, 是讲求实事求是的, 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其中的苦与乐, 就会在其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学生能学会如何创造, 如何共处, 如何共事, 这也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有力补充,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

3. 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1) 小问题成就大创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幽默地说:“大学生的研究应注意选择小课题, 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大;而选择大课题,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学生从研究小课题入手,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探索科研创新规律, 另一方面也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增加从事科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小方法促成大创新。

学生在研究基础、研究条件和能够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因此, 在进行课外科学研究中, 学生应尽量立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的研究条件, 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擅长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对科学问题的实质性研究上。

(3) 小团队创造大创新。

一项科学课题的研究完成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 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需要完成从仪器操作到案头文档整理等多项任务, 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因此, 学生在进行课外科学研究时, 最好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实施。这样, 团队成员可以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多方面形成互补, 在团队内的争论、讨论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以集体智慧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 团队研究还有助于培养科学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4. 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 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 它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 要提高创新能力, 增加人才附加值, 就应该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 在培养科研能力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4.

课外科研 篇8

一、理论课的完善

课外科研虽然是在课堂之外来完成的, 但是和课堂教学还是不可分割的。理论课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直接的, 很多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索然无味, 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理论课的内容不局限于理论知识, 一些与生活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或科普知识也可以作为讲授的内容[2], 例如,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 如何快速检测三聚氰胺的生物学方法建立;“地沟油”等回流餐桌是一件令人伤透脑筋的事情, 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进行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等等。把这些热点问题结合科学理论进行讲授,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带动起来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施, 例如, 授课过程可以将“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融合, 现今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完全进入了分子细胞水平, 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在讲授“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的时候可以用网络和多媒体设施, 演示给学生, 这样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配合

实验课程的教学可以从让学生先看清实验室的规模、规则、了解仪器的摆放位置;掌握仪器的型号、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认识新仪器, 这些仪器的使用导师要示范操作, 并详细讲解。教师可以对生物学不同专业领域的仪器可以进行分类讲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些专业兴趣的提高。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每门课程的实验课中设立1~2个综合性的大试验, 在内容上安排综合多项实验内容或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的实验。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 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拟定方案, 列出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 这种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作精神,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 安排这种综合性的大试验, 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举例说明,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本科教学日历中专门设立短学期, 进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实验课程的专门训练, 并为必修课程, 每门课程为3学分, 单独设立考核制度。实验课程也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实验环境, 让学生在实验室通过研究课题的训练实践, 能在各方面得到锻炼,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研究能力, 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

三、改革管理体制, 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下, 学生除了在预定的学时内完成基本的实验课内容, 往往还需要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研究性实验。这就要求学校改革旧的管理体制, 实行实验室新的管理制度, 例如部分实验室的定时开放和实验室部分设备的完全开放制度。具体改革方案可以参考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例如, 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体系, 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高精仪器放在独立的区域, 由专人管理, 定时为课题需要的学生做培训并开放;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部分常用设备, 如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摇床、光照培养箱、制冰机等操作步骤简单的设备, 学生容易掌握且仪器不易损坏, 可以实现完全开放管理, 让学生任何时候在自觉做好登记的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 或者让经常使用的研究生或者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负责临时管理。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大楼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平台———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3]。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是为了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而设立的, 全年接受具备一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本科生提出涉及生命学科方面的各类科研训练实践 (课题) 项目申请, 如: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和自主设计研究型小课题等。而且, 只要是具备一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本科生, 只要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或已申请到的课题, 便可向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室和设备的开放使用, 方便学生完成简单的基础性实验项目, 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等课余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切实做到按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培养。与此同时为了加强管理, 需要制定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浙江大学生物中心实验室全年开放 (包括寒暑假和节假日) , 实行以同学自我管理为主, 老师监管为辅的模式进行管理。因此,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正常运行, 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申请制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自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以来, 接受同学们的科研训练课题项目, 先后为“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 (i GEM) 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项目”、“校级科研实践项目 (NSEP) ”, 其中有的项目取得了校级奖和在国际大赛中获奖:2010年“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 (i GEM) ”竞赛研究项目———首次参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获金牌;2011年“浙江大学第六期NSEP”项目———获校一等奖;201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 (i GEM) ”竞赛研究项目———参加在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2011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 (i GEM) 亚洲区预赛中荣获亚洲赛区总冠军,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世界总决赛中荣获第三名, 同时还取得了Best New Application单项奖。实验室开放必然给实验教师、专业教师和仪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任务和困难, 例如, 相关人员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高水平的实验技能, 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 也使教师能够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在科研上和教学中不断创新。为了使开放实验室更好地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基地和乐园, 让他们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实验室还可以邀请一些院内外的教师担任科研及实验技术顾问和指导老师, 与院内外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共同建立本科生的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协作平台, 以便为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 让学生充分利用综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和有关研究所室的实验平台、实验设备资源和技术力量来完成科研实践项目。

四、课外科技知识的补充

现今, 学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访问的同时并进行讲座, 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校互相交流的一个常用渠道。这种方式可以向同学们展现国内外各个专业方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思维冲击, 并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将不再停留于书本上的枯燥记忆。但是这讲座的形式和时间点很重要, 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的一个学术报告就举办得非常成功。学校紧紧抓住当时大家一直关注的诺贝尔奖这一个焦点, 10月25日邀请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英国有机化学家、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弗朗西斯-埃普斯荣誉教授哈罗德.克罗托 (Prof.Harold Kroto) 先生进行访问。Kroto教授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纳米尺度与外太空的碳元素 (Carbon in Nano and Outer Space) ”的学术报告, 整个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Kroto教授还谈及他所倡导的科学教育, 传达了他的科学研究思想和对年轻人的希望, 对广大师生都有很大的启发和良好的引导。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

以“挑战杯”等科学竞赛和科技活动为引导, 以科普类的讲座和专业学术交流为基础, 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 可以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制定一些能够促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例如, 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科研成果给予物质奖励[4], 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应的科研学分,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一定的科研能力或者学科研分才能毕业。科研学分可以通过科研活动成果或发表论文进行评定。东北师范大学在2000年就提出, 以双向选择形式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2001年, 已有15名学生与老师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并且在科研报告会上作主题发言[5]。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树立严谨学风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后, 大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经过学习后,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研究, 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 独立撰写科研论文, 在研究中对专业方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信心。

实践证明, 学生在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中, 通过撰写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制作多媒体幻灯、实验操作等过程中, 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 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为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主动意识,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笔者根据几年来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调查和总结, 探讨课外科研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外科研活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徐, 章燕棋, 应美丹, 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03) :58-59.

[2]刘文冲, 张海锋, 蔡晓庆等.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课外科研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04) :365-367.

[3]王国强, 吴敏, 陆庆等.研究型大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08) :65-68.

[4]夏欧东, 曾志嵘, 杨军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05) :493-494.

上一篇: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下一篇:爱心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