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营养

2024-07-20

体质与营养(精选五篇)

体质与营养 篇1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水平等, 其中生活方式和行为是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有数据表明, 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 15%-20%来自于遗传, 20%-25%依赖于环境, 生活方式和行为则占到了50%-55%。因此虽然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其中最关键的两条就是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做不到合理营养。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是当前社会、学校和家长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而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两种手段就是教育和鼓励青少年进行科学规律的运动以及摄入合理均衡的营养。

体育锻炼的一大优势就是不仅促进自身体质的增强, 对于心理健康、智力发育等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健身功能是体育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其根本任务就是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为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 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够促进大脑和智力的发育。因此, 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体育课程名称也更名为“体育与健康”, 这些都说明了体育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其实,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逐渐普及, 世界各国都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改革, 更加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 另外, 明确了增进健康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美国一些学校体育专家明确指出, 学校体育的健康目标是适当的, 应该将终身都能坚持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到学校体育的课程之中。日本体育学习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理解有关运动和健康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康的生活能力和态度, 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拿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要理解体能、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地参与每日的身体活动, 获得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技能。英国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获得和发展体育技能, 加深对体能和健康知识的理解。最近, 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其中也提出了要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 使全市85%以上的大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提示, 世界各国都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获得必要的体育技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获得身体的健康。

除了科学的运动之外, 还要有合理均衡的营养才能全面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合理营养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保证, 能为青少年提供足够的各种营养素, 使身体和智力都得到良好的发育, 而不合理的营养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如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 有时还可能引起早熟, 营养不足则使其生长发育迟缓, 并引发各种疾病等。

合理均衡的营养还有利于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健康。由于运动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 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得青少年对于营养的需求增多, 质量要求也提高了。然而目前科学营养知识尤其是科学运动营养知识的缺乏, 严重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不仅导致体质下降, 甚至影响到了身体健康。另外, 在缺乏合理营养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常常导致青少年在课堂上无精打采, 体力活动和学习不能二者兼顾, 因此如何做到给予青少年合理的营养补充以保证其体育锻炼、紧张学习和生长发育的共同需要, 也成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

那么, 如何才能够做到合理的运动营养,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呢?一般来说, 应该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平衡膳食原则

平衡膳食是青少年营养最基本的原则。所谓的平衡膳食, 就是指膳食种类多样化;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 但是又不会摄入过量;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膳食所提供的营养素和热量与身体的需要量保持平衡。

2.合理膳食制度原则

合理的膳食制度, 既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也可预防由于饮食紊乱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因此, 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形成合理的膳食制度。应保证定时和定量进餐, 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餐次, 但加餐要以不影响正餐为原则。一日三餐的基本要求是早餐吃好, 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饮食要均衡, 不应偏食和挑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细嚼慢咽, 不要暴饮暴食。饭前饭后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以免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3.个体化原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膳食结构和食物摄入量应与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相一致, 二是指膳食结构和食物摄入量应与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状况相一致。

4.合理零食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 零食在我国青少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此, 不能忽视零食所提供的热量以及营养素在青少年生长发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样, 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正确引导他们合理消费零食, 进行科学的加餐, 从而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

5.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原则

对于青少年来说, 在保证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用运动营养食品, 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针对一些已经出现体质问题的青少年, 单纯依靠膳食营养可能满足不了其改善体质的需要。科学运动对于青少年的体质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青少年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其体内物质代谢以及营养消耗等都与普通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在合理安排营养补充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运动营养食品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到比较好的作用, 能够满足青少年运动时对于营养的需求。

浅谈学生体质健康与摄入营养的联系 篇2

新标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与学生营养有很大关系。学生体质健康存在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地区学生保健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学生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足合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中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

新标准可以通过田径训练和合理营养提高。合理营养是在日常膳食的基础上,针对训练消耗大,需要快速补充的特点进行的,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人体基本补充,如蛋白质、复合性维生素;二是针对运动项目的专项补充,如爆发力和保护细胞类。

再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替代体育达标考试来看,实现青少年从体质监控转向身体素质测评。青少年健康是由运动和营养两个轮子驱动的,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在弱化体能测试前提下,青少年可测试体育项目就很多了,而这时,运动与营养结合的重要性也将凸现出来。

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是:城市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高于乡村学生。2001年5~6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在全国选择东南西北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辽宁、四川、陕西、河南、安徽等省不同经济水平农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农民健康知识需求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于控制新型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使学生体质差免疫能力普遍较弱。我们许多农村学生早饭是孩子们自己从家带的干粮、方便面,学生学习又苦又累,而营养可想而知,体质就差。

根据對体质健康调查结果分析,肥胖和超重学生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达到近1/4;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居不下,初中生达到58%,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很高。这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表现营养过剩而体力衰退。城市学生营养过剩,农村学生严重营养不够,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因此,学生体质健康与营养有很大关系。学生在运动时的能量需要相对较高。如,一个体重为63公斤的成年男子,在轻体力劳动每天需热能2600千卡,而一个7岁的男学生,体重22公斤,每天需要1800千卡,这是因为学生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能量需求要高于成年人,所以运动中要补充能量也就是糖,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但所需蛋白质甚至要超量补充。脂肪是储存热能的仓库,但需要注意:长期过量的脂肪会增加脂肪储存,引起肥胖。学生生长发育快,某些营养素,如钙、铁和一些维生素较易缺乏。学生参与运动时,可以加速骨骼发展。学生应多喝牛奶,牛奶中不仅含钙丰富,而且还含有促进钙吸收的氨基酸和乳糖。青少年应多晒太阳或补充鱼肝油,这样可以获得较多的维生素D,多吃牛肉、猪肝、猪血等,或使用一些补血剂。学生普遍缺乏维生素,主要是膳食不均衡、挑食、偏食或食得过精所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营养工作已成为我国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城乡各地正在有计划地开展学校营养午餐试点。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实施一项“国家大豆行动计划”,旨在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我国学生营养工作全面发展,这必将使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人体素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营养是社会、智力和身体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学生体质健康对营养要求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学生营养才能提高学生体质。

女大学生营养与体质关系的比较研究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7级女生20名,平均年龄为21.6岁。

1.2 研究方法

营养状况调查采用称重法与询问法相结合,调查时间为5天,调查平均每人每天食物中营养素摄入量,三餐热能摄入量构成比等。体质测定分别由身高计、体重计、电子肺活量计和血压计等仪器完成。

1.3 数据处理

将调查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名膳食指南”、“中国居名膳食宝塔”、“中国居名膳食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素

2.1.1 总能量

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有关资料,把她们认定为中度体力劳动者。结果显示(见表1):女大学生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为2135.48千卡,与中度体力劳动者能量供应标准2700千卡/日相比,仅占79%,摄入量明显不足。

2.1.2 三餐热能摄入量构成比

表2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平均每日三餐热能摄入量比例为:早23.3%、中38.4%晚38.3%,而中国膳食指南提出每日三餐热能最佳比例为:30%、40%、30%,比较发现,女大学生每日三餐不合理,早餐热能摄入不足,而晚餐热能摄入量明显偏高,造成三餐热能比例失调。

2.1.3 三大营养素供能比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RDA标准,中度体力劳动者膳食中三大热能物质的合理比例为:蛋白质15%、脂肪25%、碳水化合物60%。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蛋白质占16.8%、脂肪占25.2%、碳水化合物占58%,与RDA标准相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稍低,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偏高。

2.1.4 无机盐和维生素

表2显示,女大学生无机盐中钙、锌、镁分别占RDA的79%、37.3%和63%,明显摄入不足,这可能与她们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而磷、锰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供给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维生素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入量分别占供给量的91%、80.7%、80.3%,基本能满足机体需要,而维生素A、维生素E仅占供给量的64%和76%,摄入量不足,这可能与她们平时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2.2 体质

2.2.1 形态指标

表3表明,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全国女大学生的水平,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对学生身高的要求有关,但对她们的BMI测定结果表明,有85%的女大学生的BMI小于20,属于偏瘦。

2.2.2 机能指标

女大学生的肺活量测定结果为2655ml(见表3),低于全国水平2871ml,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呼吸功能较差,可能与体院女大学生平时不合理的营养和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有氧训练有关。

2.2.3 身体素质指标

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反应时要明显短于全国水平,这可能与体育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有一定联系。而对握力的测试显示,女大学生的握力低于全国水平,这可能与体院女大学生营养结构不合理及缺乏力量训练有关。

2.3 营养与体质的关系

2.3.1 营养与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体院女大学生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仅占RDA的79%,明显摄入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女大学生BMI值偏低而出现偏瘦的主要原因。另外,膳食调查发现,大多数女大学生存在不吃早餐,晚餐至睡觉前这一段时间进食大量零食,造成三餐热能比例失衡。热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摄入不足或过饱均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疾病,损害身体健康,这也可能是导致女大学生偏瘦的原因。

2.3.2 营养与机能

肺活量是评定肺通气功能的基本指标。研究显示,体院女大学生肺活量较全国水平低,从女大学生膳食中营养补充来看,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和维生素E的补充不足等,可能是导致她们呼吸肌收缩力量下降从而使肺活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可能与她们平时缺乏有氧训练有关。

2.3.3 营养与身体素质

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反应时明显短于全国水平,从营养调查来看,女大学生维生素B1的摄入量占RDA的91%,磷为112%,能满足机体需求,它们对于维持神经组织机能,保持较高的兴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能是女大学生反应时较短的原因。而握力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这可能女大学生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钙、镁、锌的缺乏,维生素E的补充量下降有关,同时又可能与女大学生爱美心理怕力量训练引起肢体健壮等思想原因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营养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不合理的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总能量摄入不足,三餐热能比例失衡,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

(2)女大学生能量摄入明显不足,三餐热能比例失衡,导致她们出现机体偏瘦现象。

(3)女大学生不合理的营养补充限制了身体的发育。

(4)女大学生不合理的营养补充延缓了呼吸功能的提高。

(5)女大学生不合理的营养补充影响了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的发展。

3.2 建议

(1)帮助女大学生普及营养学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制度,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健全科学的健康观念,消除盲目节食控制体重的不良影响,造就健康的体魄。

(3)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健身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4)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加强医务监督,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

摘要:文章通过对20名女生5天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和体质的测定,旨在了解女大学生营养与体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为总能量摄入不足,三餐热能比例失衡,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从而限制了身体的发育,延缓了呼吸功能的提高,影响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营养,体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王维群,等.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S].2000.

[4]邵洪范.2002重庆市大学生体质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4).

体质与营养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班级整群抽样, 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5 a制四年级8个班级共414名女生进行膳食营养状况及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平均年龄为18~20岁。

1.2 方法

采用称重法获得学院食堂购得每份菜的生重和熟重, 对照食物成分表[2]计算每份饭菜所含的各种营养素, 结合连续3 d的24 h膳食回顾[3]得到学生每天所摄入的各种饭菜的份数, 然后根据每个学生所摄入各种饭菜的份数以及每份饭菜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用Excel计算每个学生每日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情况。用膳食频率调查法[4]获得学生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频率。

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按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8月颁布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5], 结合学校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 选择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800 m跑、1 min仰卧起坐共6项主要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别于2004-2006年对身高、体重进行连续3 a监测, 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来自学校的体检资料, 2006年的相关数据是2006年10月进行的现况测试。测试方法由体育教师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解读[6]中的操作方法测试。采用鉴别法[7]将各项体质健康指标进行排序, 然后取最高20%的个体与最低20%的个体进行比较。将2006年测得的体重与2004年测的体重相减得到的差值 (增重) 进行排序, 取增重多的20%个体和增重少的20%个体进行比较。

1.3 统计方法

2组间数据用SPSS 11.5软件进行t检验。对全部学生的3项运动能力指标与能量及营养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增重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见表1。

2.2 肺活量体重指数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见表2。

注:1 kcal=4.18 kJ。

2.3 食物和营养素与运动能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见表3。

注:*P<0.05, **P<0.01。

3 讨论

体重不仅反映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和人体充实度, 还可以间接地反映身体的营养状况[8]。本调查结果表明, 蛋白质特别是优质蛋白质、烟酸、钙等营养素对高职女生体重增加有促进作用。调查还发现, 体重较重组的体育锻炼不足, 每周锻炼次数均未超过2次, 减肥措施主要是控制饮食。有研究报道, 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对人体成分的组成会产生明显的影响[9], 而且低能量消耗引起的肥胖可能比能量摄入过多更重要[10]。高职女生活动量较少, 导致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造成脂肪在体内过度堆积。需要学校、营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共同不懈努力, 加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 积极倡导平衡膳食, 改善体质健康水平。

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指数) 是用体重来校正肺活量, 以消除体格因素对肺功能的影响, 即所反映的肺活量是克服体重负荷后的体现, 能更真实反映生理机能实际水平[11]。结果显示, 肺活量指数越大, 蛋白质和优质蛋白质摄入越多, 说明蛋白质特别是优质蛋白质能促进肺机能的改善。

3项运动能力测试指标与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相关分析显示, 800 m成绩与能量、蛋白质、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1、铁等呈正相关;而50 m成绩、仰卧起坐与各营养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可能与50 m成绩和仰卧起坐成绩要求体育锻炼差别不大有关。

参考文献

[1]张占平, 潘晟.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运动量的调查分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 (9) :9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物成分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丽.膳食调查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3, 30 (6) :368-369.

[4]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8-389.

[5]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OL].[2007-04-11].http://www.csh.edu.cn/front/news.do-tag=viewFrontNews&id=124.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91-102.

[7]柯惠新, 沈洁.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8]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与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长期合作开展体质测试[EB/OL].http://www.bast.net.cn/bjkx/xstt/ykl/bjtykxxh/tykjxmjl/22842.shtml.

[9]李清亚, 陈连庆, 董宏彬.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对士兵人体成分的影响.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8, 16 (4) :309.

[10]蔡美琴.青春期的营养问题.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89, 16 (6) :350-354.

体质与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的产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婴儿80例, 女婴儿70例, 他们的平均胎龄是在27~33周, 平均胎龄为 (31.23±2.34) 周。患儿体质量在1000~1500 g, 平均体质量为 (1200.45±15.33) g。两组患儿的胎龄、头围、体质量、身长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意义, 对比P>0.05。

1.2 方法

将两组患儿放置保暖箱中, 每天都根据他们的体质量, 衡量其所需要补充的营养能量。当肠胃的喂养不足的时候, 再进行周静脉营养补充。治疗组的患儿采取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方法, 也就是在婴儿出生后的24 h就开始进行持续喂养, 每天向他们灌输微量的奶液以及营养物质。每2.5 h就从胃管的注入8 mk/kg奶量, 根据婴儿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增减, 当婴儿可以适应18 mk/kg奶量, 就将之前2.5 h改为3.5 h一次[2]。另一方面, 对照组的患儿只是进行常规性的胃管喂养, 也就是在患儿出生后的一天, 开始进行鼻饲养, 奶量和治疗组一致, 只是这组的将注射器接在胃管的后面, 进行人工喂养, 每一个半小时喂1次。每次在8 min左右。对照组和治疗组都需要喂养到患儿嘴巴具备吮吸能力, 才停止鼻饲[3]。

1.3 观察指标[4]

随访8周, 利用电话访谈的模式或者是定期回院复查的方式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对比两组患儿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葡萄糖、三酰甘油、血尿粪等方面常规。最后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生化指标、生长发育、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化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患儿在在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情况对比,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治疗组患儿在每天的体质量、静脉营养、住院时间方面均胜于对照组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儿治疗喂养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前腹泻、腹痛、呼吸困难、日胃出血、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7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4%,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对比, 两组患儿在在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情况对比, 没多大的相关性。这说明常规胃管喂养也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儿的每天的体质量不断增加, 静脉营养比较充足、所需要的住院时间比较少。同时治疗组患儿在腹泻、腹痛、呼吸困难、日胃出血、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由此可见,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可快速促进肠胃的蠕动, 对胃的刺激性不断降低, 使肠胃的功能更加成熟和稳定, 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可见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吮吸和吞咽功能、消化功能都比较弱, 所以喂养期间也会出现一些困难。可见在喂养的过程中, 就是要从出生体质量开始抓起, 从早期的少量开始喂养, 这是一个需要精力的过程[5]。总而言之, 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 非常符合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理特征, 利用提高患儿的肠胃吸收能力, 维持他们的正常生长, 减少静脉营养和住院的时间, 患儿病发病少,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云清.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法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 2012, 10 (20) :3499-3501.

[2]谢红.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早期静脉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1 (12) :272-274.

[3]尚建云.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滴服喂养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9 (5) :100-101.

[4]蒋燕.两种不同营养支持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对比[J].河北医学, 2012, 12 (5) :1710-1712.

上一篇:病毒性传染病下一篇:HXD2型电力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