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2024-07-11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精选十篇)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1

下面笔者以构成美学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环境来谈谈美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为吸引主体的客体, 物理学是美的

1.物理学的发展美.物理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物理学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渗透到各个领域, 特别是现代, 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可以说,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是难以想像的.不学一点物理知识, 不懂一点科学技术, 是难以适应今天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艺术音乐的美、文学诗词的美, 在于它能陶冶人的情操, 而物理学的美却在于它改造了世界, 为人类生活创造了美.

2.物理学的现象美.一切物理现象都来源于自然, 有很多自然现象我们是可以看见的, 还有一些是通过实验发现.譬如:彩虹和霓 (也叫副虹) 、干涉条纹和衍射条纹、海市蜃楼、极光等现象, 虽然它们产生的物理原因不同, 但都是自然界极美的物理现象.

3.物理学的和谐统一美.作为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 物理学中的定理、定律是美的.如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规律, 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运动提炼成三条定律.从牛顿运动定律还能够巧妙地推导出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 把物体的运动、动量、能量很好地结合起来.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令当今的物理学家都难以解释.

4.物理学的公式美.在浩瀚的宇宙中, 天体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但是,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圆周运动规律的公式的相互结合却能完美地描绘天体的运动.科学家们还根据这些规律发明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再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为人类寻找新能源指明了方向.

5.物理学的守恒美.在物理学中, 还有许多守恒量, 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电量守恒等, 这些守恒量给物理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避免了无用的投入.

6.物理学的对称美.在物理学中, 不但可以运用公式来描述物理规律, 还可以用图像来描绘物理现象和规律, 如光的干涉和衍射展现了对称美, 机械振动的图像、机械波的波动图像、正弦交流电的图像无不展现了曲线美、对称美.

7.物理学的简单美.在进行物理研究的时候, 我们会把许多复杂的物理现象理想化、简单化, 把那些不影响研究的因素撇开, 抓住关键因素,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如伽利略理想实验、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等.

8.物理学的创造美.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 许多科学家不为名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伽利略被教会终身监禁还坚持研究, 为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牛顿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 他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光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他还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创立了微积分.还有许多物理学家如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居里夫人等都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 物理学家们创造了物理, 他们被自己假设而又被证实了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所深深吸引, 并为之而奋斗, 甚至献出生命, 这就是美学中所说的创造客体美.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 科学家们还设计了许多美妙的实验, 如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的发现、密力根油滴实验、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研究、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牛顿的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等等, 这些实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得如此的完美, 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些实验被后人誉为最美丽的实验.

总之, 物理学是美的.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总结归纳, 我们会发现更多物理学的美.

二、客体的美需要作为主体的学生去感受

要使学生被物理学的美所吸引,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个体的审美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 在课堂上, 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物理教学尽量使学生愉悦, 这就是美的课堂.愉快的物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形成美的物理课堂, 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物理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如哲学、历史、地理、美学、心理学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掘和感受物理学的美, 并能够把自己对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够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讲得有声有色, 引人入胜.

2.控制好课堂情绪.师生的好心情是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 会使课堂的气氛不和谐, 学生无法感受学习物理的愉悦, 那就谈不上美.同样, 教师除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外, 还要调控好学生的情绪,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3.师生平等.美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 走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还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和善的老师、融洽的课堂气氛, 会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更加利于学习.

4.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物理教学语言, 即物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用来交流物理知识、思想并能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符号系统, 它不仅包括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公式, 而且还包括对能够总结出定理、定律等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描述.能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功, 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 如果能够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描述得活灵活现, 那么学生就容易被物理学的美所吸引, 就更乐于学习.

5.注重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验的科学, 如果没有实验, 也就没有物理学.所以不管实验课还是新课, 都应该重视实验教学.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很美的, 比如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光的色散、机械振动、机械波等等, 教学中还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些实验, 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物理学的美.通过实验, 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6.多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在课堂中, 应该尽可能多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 物理就在身边.这样, 当他们遇到类似的现象时, 就会去思考是什么物理现象、规律, 用什么办法解决, 当解决不了时, 富有钻研精神的学生会深入探究.

7.在课堂上灵活穿插物理学发展史.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分歧与争论,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欲望和热情.

8.引导学生自主钻研, 体验成功.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情境, 使学生主动地去讨论、去探索、去钻研,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出物理规律, 这样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学习物理带来的美, 使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9.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学校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创造环境, 如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外兴趣小组等,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去发现物理的美.

美的物理教学, 是一种教学观念, 一种教学思想, 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被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感到愉悦, 这就是美的课堂.

摘要: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 物理学是美的, 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 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 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 这就是美, 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物理,教学,美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维俭.新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5) .

[2]解世雄.费曼的物理教学思想[J].物理通报 (保定) , 2004, (1) .

[3]王兰香.浅谈物理教学中情感的作用[J].甘肃教育 (兰州) , 2004, (9) .

物理教学中的美学 篇2

内容提要:在物理教学中蕴涵着大量的美育内容,且体裁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感受美、追求美是人的本能,发现美、追求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美学 体验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我们的地球是美的,自然是美的,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美的,物理学科也是美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一些美学体验如下:

一、留白之美

从必修1和必修2新教材可以看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图片新颖,内容安排恰当等。其实教材中最好的,我认为还是留有很多空白,留白之美。一副美妙的山水画,都是有很多留白的。这些空白,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预习,提出的问题就写在空白处;在老师的指导下,记下探究的内容;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可以记下别的同学的见解。书籍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新教材极具美感。

二、图片之美

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精美的图片,交通的、娱乐生活的、体育的、科技的等等,让学生感受运动之美,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之美,激发学生探索之美。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图片可以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变抽象为直观,更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

三、实验之美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动手做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实验的神奇又让学生无比惊奇。如“牛顿管”实验,当金属块和羽毛在真空中下落一样快时,学生心中会有一种对科学的折服、崇敬之情。当演示“简易库仑扭秤”实验时,两个固体物质被摩擦后就能使悬杆扭转,虽然看不见两个物体带上了电,但确实存在相互作用的库仑力。当演示“稀薄气体发光”时,学生在高压电发出“啪、啪”声响时,既紧张又兴奋,而当气体发光后又一阵惊叹,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之美,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之情。

四、变化之美

变化是永恒的,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习题的变化,参量的变化,状态的变化,过程的变化,物质的变化,这些无不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变化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比物质的静态美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观察和感知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智力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和促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

五、对称之美

有左手定则,就有右手定则;有正,也有负;有矢量,还有标量;还有简谐运动的对称性,振动图象中正弦曲线的对称美,以及电场线、磁感线的对称,不仅是平面的,还有立体空间的,一切都是对称的。所以,在学习和解题中还要紧紧抓住物理的对称性。

六、意境之美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刚开始动而又没有动,究竟动没动?物体静止时加速度为零,刚开始运动后有加速度,而又没有速度;两小球刚要相碰而又没有相碰,究竟碰没碰?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刚到达最高点又刚要开始下落。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时是在云里雾里。这就是物理的意境之美。

七、相对之美

甲相对乙在上升,乙相对丙在上升,其实丙也在上升,甲乙丙都在上升。每个学生都在进步,也都在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正是新课改要体现的精神。运动是相对的,评价是相对的,什么事都是相对的。

八、瞬时之美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先受静摩擦力,立刻变为动摩擦力;物体滑上传送带,当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力瞬间发生改变;物体在与竖直弹簧连接的托板上运动,物体与托板一起向上运动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物体与托板没有脱离,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物体与托板还具有相同的向上的速度,而物体与托板又要脱离。脱离瞬间两物体加速度相同,都为重力加速度,瞬间之后物体的加速度仍为重力加速度,而托板在弹簧弹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瞬间加速度又开始增大。物理习题中有很多这样的瞬时突变之美。

九、临界之美

物体刚好到达圆周运动的最高点,具有临界速度,重力刚好提供向心力,物体刚要掉下来而又没有掉下来。同样,物体在与竖直弹簧连接的托板上随托板一起上下运动,当物体与托板一起向上运动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物体与托板没有脱离,而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如果物体与托板的速度刚好为零,两物体运动到最高点,两物体刚要脱离而又没有脱离。物体所处的临界状态,临界之美。

十、过程与状态之美

物理就讲两个东西,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物理量中有过程量和状态量,总是由状态量的变化与过程量建立方程。是过程重要,还是状态重要呢?人生是一个过程,中间有很多状态,如中考和高考。从考试结果来看,状态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好的过程,又怎来好的状态呢?成功时是快乐的,成长过程也是快乐的。

十一、人文之美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法拉第就是为一个想象,也即就是一句话:“电能产生磁场,磁场能不能产生电呢?”,苦苦奋斗了十年,研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还有发明家爱迪生。还有牛顿那句至理名言:“如果我所见到的比别人要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这些都是一种美的体验。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培养了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物理学中还有存在于基本原理、定理,基本规律中的形式之美。如简谐横波的动态、韵律、曲线之美;物理实验操作的程序之美;物体受力、速度、位移的渐变之美;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物体在做什么――运动,运动的物体与受到的力之间有什么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物理知识的结构之美;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物理规律的内在和外在之美等等。这些无不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完美而又玄妙的物理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美的感觉和美的诱惑,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美的奥秘的强烈兴趣。当学生有了这种美感之后,就能很快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记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既对学生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通过美学体验,培养学生不畏艰险、不怕困苦,追求真理、勤奋好学,埋头苦干、以苦为乐,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崇高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品质和修养,建立一种科学的意识和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篇3

[关键词]美学渗透;中学物理教学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科学美学理念。从物理学史中发掘物理学家的美学思想,从物理的理论和实验中感受它的美之所在,对于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研究物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物理美的特点与各种艺术美的特点有所不同。艺术美突出的表现在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美感的形成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学之美是理性美,内容的真与形式美相结合,其美感以知识为基础,主要靠抽象思维。物理学的理性美首先在于它反映了物理事物隐含的真,揭示出自然规律;其次是物理理论的简洁之美。再次,物理理论和谐性,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及守恒性都给人以和谐之美感。最后,物理理论也与共他艺术品一样有诸如对称性美等形态美。

物理教学不应只是为了教学生背诵几个公式或解几道题,而是为了让他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认识物理学中的美,在物理教学渗透美,是帮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方法.

一、物理美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1.美能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成败的关键是看能否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与学习目的有关,但也与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作用有时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来自理性认识层面的动力往往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发自内心的兴趣产生的动力是自发的,是轻松的。某一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某一事物产生浓厚而且持久的兴趣,势必会使得他在这一领域中知道得比别的学生多、做得比同伴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美的感受。正是这种美的感受,才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而不感到苦反而感到乐。可以看出,当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时,沉闷的压力即随之消失,负担也就相应的减轻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物理事物、物理实验、物理理论的美,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物理学之美,从而形成—种积极持续上升的循环机制,此种机制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美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以美启真”,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总是力求把真与美统一起来,如果二者不能兼顾,总是选择美。在物理教学中真与美的联系随处可见,物理规律的和谐统一,公式的简洁对称,物理模型美的形式,实验的巧妙猜湛,都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正是这种美感启发了学生了创造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比如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一首优美的和弦曲调,激发学生美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对声音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3.美能激发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美感和物理学美感是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需要长期揣摩和追求的,只有物理教师有了这两种美感,才会感到自己的教学犹如艺术表演家对艺术美的追求一样永无止境,才不会把年复一年的教学视为对知识的机械重复,才不会对日常教学感到单调乏味,甚至厌倦。只有产生了这两种美感,才能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乐趣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努力挖掘教材所包含的理性之美,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努力使学生感受到美之所在。当在课堂上教师被教学美所陶醉,学生被物理美学所感染,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而产生“谐振”时,教学才能产生最好效果。

二、物理教学中美学渗透运用

物理教学中,怎么才能将美学很好的自然运用呢?实验教学就是最好的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就是其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体会中让人们去感受它的美,借助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体验美、享受美,把学习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界的质朴的统一和谐美,认识物理学的精巧、绝妙、深刻和普适的科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美的鉴赏能力。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界的种种奥秘,也能更深刻地体验到物理大师们那种崇尚理性、崇尚实践、崇尚美的科学境界,并从中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充实自己,塑造自己,在未来的自然探索中发挥创造自己的才能。在力学原理的教学中,首先播放我国举重运动健儿勇夺世界冠军,力举千斤的瞬间,引导学生产生对力量美的享受;接着播放颁奖画面,让学生们产生强烈国人自豪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激发出学生对力学原理的极大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去进行装配、操作、处理数据取得结果,在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数据处理以及实验设计等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从创造性活动中领会物理的实验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他诸如课外小实验活动,各种观察和测量活动,科技发明制作活动,都是培养美感的蹊径。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发现、发明和制作的成功,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美是真理的光辉”,这句拉丁格言深刻地反映了美与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物理学理论的真理性与其形式的对称、和谐、简洁是互为表里的,美的直觉和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引导着物理学家们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奥秘。而在教育方面物理教学中通过揭示物理审美本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因为物理教材和美学价值最终是靠都我们来实现的,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的精心培养才能形成和发展。利用这些美进行美学渗透,给学生一个轻松而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1987年版.

[2]李秀娟.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探讨[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7).

[3]戴国江.挖掘物理教学的美学特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成长[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14) .

[4] 尹成山.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 潍坊学院学报. 2008(02).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4

一.创设美的情境, 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指导教学

美感是审美主体多层积累的独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限制, 与作者作品中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难免存在一定差距, 要想让学生们感知、理解作品的美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 所以, 此时如果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境, 启发得当, 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贯穿于教学之中, 那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吹进清新、自然、充满活力之风。可以设想,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高质量的美的熏陶, 让学生学习起来如沐春风, 那将是怎样的美好感受。

现行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文质兼美、思想性很强的作品,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情节跌宕美, 人物性格美;诗歌中的音节旋律美, 情感净化美;散文中的意境深幽美, 构思奇特美等, 它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疵点, 但完全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收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干瘪的语言单调的方法去处理,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五光十色的美展现给学生的。教育美学认为,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他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开始的, 而他们的感官无时不在渴望着美的和谐, 因为美总是伴随于形象的, 而且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 任何事物只有当它激起人们的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 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具有美的价值。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写了十道风景, 是直接感象的描写, 这些描写是互不关联的个别景物, 由于语境的压力和丰富的想象参与, 这些零散景物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并与最后的情语相融, 表现出一种“生气运出”的生命力感。由此点出了“味外味”的灵境, 一个充满哀愁寂寞、怅触无边的人格形象兀立纸上, 使感到一种寂寥荒寒美。又如, 笔者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 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 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 然而有一种美, 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 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 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 我就用语言, 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 他们更急于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 有的学生直率地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 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 简陋的工作环境, “终日的烟熏火燎”, “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 最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 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后, 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 被误解然而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 更令学生折服, 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 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 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 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 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到:“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很有哲理的。所以, 以审美情趣投入教学, 要做到文至情至, 文尽情余。

二.美读可活跃课堂气氛, 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 其中“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素。古人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读百回, 熟读深思子自知。”文坛泰斗叶圣陶先生更是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 称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求“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或凄凉哀婉、低沉感伤……选入课本的美文佳句, 一字一句都耐得起精品细嚼, 通过美读, 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 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言美、描述美、事物美、境界美、情感美等, 激发学生仰慕美好的人物, 热爱美好的事物, 更留满口余香, 醇美无穷。《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散文诗性质的童话小说, 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文中大量诗话的语言, 如第一段的:“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 没有光亮, 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 听他们说笑嬉戏。他还喜欢……”, “月亮出来了, 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太阳出来了, 今天太阳出来的格外早”。这些句子短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用词遣句上按句排行, 短小、活泼、跳跃, 像小溪流水, 自然流畅, 叮咚有声。又如:“从此, 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 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 羊儿咩咩地叫, 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 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文中大量叠词、拟声词的运用不仅描写情态逼真, 而且语气舒缓, 朗朗上口。然而, 如此美的文章如果按照讲授一般课文的教学模式去教学, 必然让学生兴趣索然, 文章的审美之趣恐怕很难让学生体会, 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而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课文的友爱、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之美学生就更不可能深刻体会了。而此课教学设计以读代讲的方法来学习本文后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开课伊始, 在低缓、感伤的音乐烘托下, 我动情地给学生朗读着课文的精彩片断:“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这使得学生们一下子走进了盲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后, 我还选取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指导学生齐读、男女生朗读、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过程中, 一次次加深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整个课堂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沉浸在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内心的对话中, 就在这颇不宁静的情感氛围中, 学生很自觉、很自然地体会, 领悟了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想要传达的主题。学生们透过字、词语、句子, 情为景生, 景为情语, 不仅通过读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掌握了一些散文诗化童话的写作方法。在课后小结中, 我惊讶地发现, 不仅重点、难点基本掌握, 而且很多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可见, 学生要提高感悟文章的能力, “美读”是重要途径。让学生亲自用心去读, 用情去悟,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加上个人情感的朗读, 实际上是对作品美的再创造。丰富的想象能够补充, 完善作品的内涵, 填补作品的空白之美。这样一来, 一个个死的文字就能动起来, 变成“大脑屏幕”上一幅幅活的画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教学中, 在朗读课文第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时, 有的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这幅画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的吸引了他, 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 唤起了他对儿时美好回忆的联想, 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写得具体可感, 他的感知功能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一边朗读, 一边就仿佛看见了“碧绿的菜畦”, 听见了蟋蟀的低鸣……“百草园”唤起了他的想象、联想、回忆, 调动了情感和理解, 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怜悯, 即审美感受, 进而更自然的悟到:热爱大自然, 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而在读到“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这段时, 那生硬、拗口且难懂的文言, 让学生们更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私塾教育的陈腐, 及学生读书生活的枯燥。由此可见, 美读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更深的东西来, 能挖掘出其内涵, 活跃课堂气氛, 深化教学内容。

美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篇5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这种美的情感的体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人具备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修养,同时还应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所以,语文教师的修养在审美化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自己体验到文章的意境时,如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享受情感美

朗读是语文审美教学中重要审美环节,同时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感受语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先应有教师的范读和有感情的导读,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再由学生在朗诵中感受情感美。在通过多样化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不但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融入情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与意,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去获取知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体验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令人感受领悟,回味无穷,身置其中,同时获得美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愉悦。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幻灯机、录音机、图画及多媒体教学,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合为一体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美的具体形象。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幻灯片打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美和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学生产生了对大榕树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这种种生命现象的热爱。然后在教学第二次看鸟的天堂时,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再仔细听录音机中录制的快乐的鸟叫声,并叫学生吹哨学小鸟叫,用不同的动作演示鸟儿欢快、倦了、累了、栖息在枝头上的几种形态。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联想和想象天地,既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情趣,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三、开发创造性,描绘图画美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去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学生想说、想写、想画而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古诗教学还是其它文体的教学,都能用上这种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句子等多种方法感受景色美、语言美,激发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然后叫学生根据对课文中美的认识,在把这美丽的原始森林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内容,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描绘出一幅幅美的图画。

四、教师要用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教师不仅应有教员的风度,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取知识。

首先应具备形象气质的美,教师朴素、大方、得体、整洁的着装,使学生感到一种自然美。其次表情要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述说一个个或悲壮、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表情应该是欣喜、欢快的。有时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适宜的手势。如教《故乡》,课文中写到少年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开”“支起”“系”“拉”等,用得生动贴切,教师不妨动手做一下,让学生也模拟一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其次教师上课应注意语言的美。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语言不仅应具有准确简练的科学美,更应该具备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和韵律美,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清泉般的恬静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交替使用,让人入情入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语文教学中的严厉美学 篇6

江苏省自2008年起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这一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参照考试大纲,结合教学要求,,注重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靠师生共同来完成的,所以用怎样的情感对待学生是历来为众多师生所争议的话题。

问题

在一些教育者成长的经历中,不乏有这样的感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颗恨铁不成钢的心:甚至大打出手。为何将体罚视为违法,就是因为这一现象给社会和家长造成了压力。从老师的角度仅是严厉的极端情绪化的反应。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着自身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语言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感化的过程,语文学科不是短时间迅速能取得成效的一门学科。然而,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甚至个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语文教育者也开始抛弃原有的语文教育理念,抛弃原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的教育方式,急功近利,也开始出现不该有的现象。对于这个现象的诠释,很多人理解为“搝”。

这种方式不应该是教育者所使用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但人家整出了效果,大量的农家子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这正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目标,往高一层学府输送更多的人才,这也正是众多学生和父母亲的梦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么对于这个现象的做法到底能否值得如此推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界定

严厉,此时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使用不当,正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让众多懵懂无知的孩子有一个超越的机会。如何使用这把双刃剑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严厉”作一个科学、理智的界定。

在教育的语境中,严厉,是在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为了改掉孩子的缺点,在日常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理性而端正的态度。因为对象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所以,严厉的前提是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对话。不是居高临下,不是以气势压人,更不是拳脚相加。

严厉的美可以体现在教育者所说的每句话上,其出发点是爱。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首老歌曾这样唱过。而对于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更为无私的爱,对于每一个不是自己的孩子却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的意义和影响,是应该超出了骨肉相连的爱。如果一堂语文课不是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和爱的感化,上成了一堂政治说教课或一堂气势压人课,那么谁能体会出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一堂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课呢?孟子曾说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的仁爱,而这儒家仁爱的践行者应该在教育者的行列之中。

严厉的美体现在对学生的理性的思考上。严厉的美是一种闪耀智慧的美。每一个语文老师备课不仅备知识,而且备每个学生,准备的是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社会经验都应该比学生多,作为一个过来人,所说的除了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外,还应该有间接的经验,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应该是智慧的语言,字字珠玑,这又是语言的美,是在体现一个为师者如何驾驭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智慧,完成感化教育。在严厉的外衣下,如果拥有这样效果,那么所换来的不仅是教育目的的到达,而且有学生对你的景仰和敬佩。这就达到了以人格的魅力来震慑和感召学生的效果。

严厉的美还体现在政令畅通上。。师生关系并不是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所提的要求直接被学生执行,老师此时既是君又是考察实行效果的臣。每一个要求的提出,如果考虑不周到,比如在一次语文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把上课老师讲过的词语读错,有老师很恼火,让学生抄写词语几百遍。有个别学生抄写了几遍就反应已经记住,不想再写,而老师坚持采用这样的方式。很明显这个老师忽视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忽略了个别学生较强的逆反心理等,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导致政令不通。相反,如果每一个班级小制度的提出都深得民心,在践行层面上没有什么障碍了,那么所达到的效果也会是预期中的。这便是一种美,一种处理师生关系的美。处理得好,自然学生就喜欢你的人和你的学科。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初探 篇7

一、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读, 即在朗读时读准字音, 注意句子的停顿、语调、速度和情感等因素, 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佳作美文, 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例如, 在《爱莲说》整体感知的环节中, 我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让学生直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离他们很遥远的这种植物——莲, 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的充满激情的朗读,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让学生从音画时尚去感受名篇所带来的魅力, 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 感知名著的美情美意。同时,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激发情感, 体验情境, 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样让不爱学习古文的学生也产生兴趣, 走近古文, 走进作者, 与古人对话, 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跃跃欲试中, 他们试读, 在试读中把握感情, 理解古人高洁的志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在教学中, 美育是离不开形象的。我们应注重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一位教育家说:“教学,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 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展示美的内容和形式, 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 注重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直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美, 包括语言的形象美, 教师的仪态美、知识美, 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更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也会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 象忧亦忧”,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 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 “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 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 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 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 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 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思想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可以看到, 这种美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 主要是靠在语文课上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获得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

四、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 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渗透美育, 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 引导学生抓住美感特征, 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感知美、发现美, 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课堂中, 语文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 学生就能把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中, 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 使自己通文之“理”, 明作者、作品之“情”, 从而使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 进行着心灵的洗涤, 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美化。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把握美感特征,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

初中物理学中的美学体验 篇8

一、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之美

由于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 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卓越的物理学家。16世纪初, 哥白尼与教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彻底的否定了托勒玫的“地心说”, 在哥白尼临终前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 即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正是由于哥白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 即使面临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 他也不退缩, 潜心研究了三十多年, 终于建立了传世之作“日心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影响, 让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 毅然抛弃了从他的导师第谷·布拉赫那里接受的“地心说”的观点。他说, 他从灵魂的最深处, 证明“日心说”是对的、真实的。再如, 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 他为了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 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和神学理论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 在他的努力下, 太阳中心说, 这一崭新的理论很快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正是由于他批判、反对“地心说”和“神学思想”, 1952年他不幸被捕入狱, 最后被宗教以“异端”这一罪名, 烧死在罗马广场。面对熊熊烈火, 他毫不畏惧, 拒不退步, 用响彻云宇的宣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 向世人宣告了神学的毁灭和真理的永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 还有很多。他们成功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历经坎坷, 有的为宣扬真理而与宗教势力不懈斗争;有的为国家的发展, 远渡重洋, 学成后历经磨难最终回国;有的为改变国家国防事业的落后面貌, 献身报国的战斗精神, 惊天地、泣鬼神。正是由于他们为真理奋斗终生的精神之美, 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榜样, 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经典范例。

二、物理现象中的自然之美

初中物理中, 涉及声、热、光、力、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例如, 热学中的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光学中斗转星移、日夜轮回;电学中的万家灯火。它们因有序而变得更美;光的反射、折射、水中倒影、海市蜃楼、光的色散与日全食和月全食都有其奇异的自然之美。人类在研究物质结构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 如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就是美的精品 (如图所示) 。蒸汽机、电灯、电话、激光武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明, 项项改进了人类生活, 促进了人类生产、社会进步。“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 使人类千年的梦想“嫦娥奔月”变成了现实美谈, “神舟系列”、“天宫系列”飞船的成功巡天则实现了华夏儿女畅游太空的飞天梦。自然之美还包括物体的运动美, 如直线运动所表现的刚性美、曲线运动的柔性美等自然之美。

三、物理规律的简洁之美

简洁美不是说越简单就越美, 而是因为自然现象本是错综复杂的, 由于我们的科学家用最精炼的语言, 最少的符号, 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它们的规律, 从而感觉美。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因此, 作为揭示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物理学来说, 那种最简单的物理规律和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对于物体的运动与其受到的力的关系, 曾经困惑人类上千年, 但当牛顿运动定律被发现以后, 却又变得如此的简单明了;焦耳的焦耳定律:Q=I2 Rt形式非常简单, 一看就懂, 但内容却又极其丰富,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焦耳用最精简、最准确的语言、用最少的符号, 揭示了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发现, 都表现出了物理学科的简洁之美。因此,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勤于点拨, 就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简洁之美的氛围当中。

四、物理图形的对称之美

翻开中学物理教科书, 我们会发现好多跳动着的美的音符, 其中就有因为对称而让人感到物理学科真的很美。如光的反射、天平平衡、简谐振动、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和平面镜成像等 (如图所示) 。物理学之所以美, 美就美在它能够体现出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对称之美。也正是由于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永不停息的, 所以当教师给学生介绍并演示这些美好的、对称的物理现象时, 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9

美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在教学中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学价值非常高的名篇佳作,我们应该调动一定的教学手段,把语文名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自然文学美育

自然美一般来说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创造的或是未经人类直接改造加工的物质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是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和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篇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用绮丽秀美的文字,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在其笔下,醉翁亭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交织在一起,各尽其美。“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风光奇秀,迤逦连绵,苍翠欲滴,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辉映生色,别有一番风光。大自然陶冶了人的性情,净化了人的灵魂,又启迪了人对生活的思索。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碧野《天山景物记》的描写处处洋溢着美。他抓住天山景物的特征,绘制了一幅幅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耳的风景画。如“湖面明静如镜,水清见底。如果你站立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耳的茫茫的碧水。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用银白、淡蓝、深青、墨绿,描绘了湖水颜色的变化,显示了湖近浅远深的特征。“在这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作者写野花,不是绘形,而是绘色。给野花涂上红、黄、蓝、白、紫,用织锦、长虹等各种颜色,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读之令人置入野花丛中,留连忘返。

孙犁的《荷花淀》,景物描写也是如诗如画。作品所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文章开头写道: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赞美它。在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二.社会文学美育

文学既再现客观社会生活情貌,又表现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它既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又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完善。

初唐名作《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情”随“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形成一条内在的生命线。勾画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图景,使全诗达到一种人与社会浑然一体的效果美。诗人描画对未来的热烈憧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它广博无垠,清幽宁静。这世界是如此的海阔天空,它充满生的气息,带着探寻的神秘。这是诗人敏锐的心灵在盛世前夕的一次飞动。诗人在表述美时,格外钟情于夜的太空。所有天地万物的渺然变化,自我情思的飞扬恣肆,全是在这样一种夜的背景下展开的。春、江、花、月最终归结于夜空。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夜的调色板,渲染出了一种浩渺,幽邃,高远,朦胧的意境。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个世界(初唐时期)独有的美。那种广博无垠、一尘不染而又朦朦胧胧的境界,是多么能唤起人生的希望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美的遐想啊!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绝唱,且看他笔下的荷叶、荷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荷叶、荷花的美。作者笔下的荷叶与荷花的优美均是通过人来比喻实现的。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不仅形似,而且极具神韵和情致,犹如飘然于池塘月色中的一群仙女。叶烘托着花,“袅娜”让人想象到她们的绰约丰姿,也可以感受到她们的温柔秀丽;“羞涩”使人窥探到她们的含蓄,似乎也能让你触摸到她们温热的脸颊。“明珠”、“星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更是让人从嗅觉、视觉、听觉上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领略到无比的美妙和奇异。

矛盾的《风景谈》,作者把写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风景,而且包括人物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风景,实际上写的是“主宰”“风景”的人。文章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文章开头写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那单调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地愈走愈近。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平板的一画,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

这样通过对比,提示了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学生从中得到生活美的教育。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艺术文学美育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以其崇高的思想、感人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以特殊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的心灵。语文教学中,还应从作品的艺术美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抗美援朝战士的英勇顽强,八女投江的视死如归等等,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涵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势必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把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又能受到美的熏陶,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语文教学与美学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要把文本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收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马春兰《论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美学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张蕊全《用美学观点指导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

[3]、杨琉敏《把美学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方面》职教论坛2004年第2期

[4]、赵连瑞《语文教学与美学》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5期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10

德国18 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认为, 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使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 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 达到人性的高尚。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人。 健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健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 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他早在1902 年《 师范学会章程》 中就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 陶铸文明之人格”。

蔡元培还明确讲过:“ 美育之目的, 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 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美育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进入一种超越功名利禄、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利害生死的境界。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单词句子或文章引入相关美育知识, 使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感受到美育的形象性愉悦性和精神的自由性。 举例, 我教这单词“ impression印象”时, 导入同根词impressionism印象派, impressionist印象派画家。 然后教学生怎么搜索国外图片网站, 怎么搜索印象派画家作品。 然后给他们看了印象派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 日出·印象》 和另一幅画《 睡莲, 晚间印象》 。画面上的睡莲, 一朵又一朵, 连成一片又一片, 在落日溶金的水波中, 如绿云飘浮。 晚照似火一样燃烧, 有温度的流水温暖着植物, 一切都光灿灿, 暖融融。 于是, 联想到白居易的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诗, 描写的是黄昏时分, 江水中光与影与色彩的综合印象, 正与印象派用光与色彩为元素作画的本质相符, 意境不谋而合。 下课之前问学生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ter lily and lotus? 睡莲与荷花有何区别? 课间时间, 我给他们听Lotus荷花from《 Earth Songs》 by Secret garden爱尔兰跨国音乐组合“ 神秘园”。 这是一首好听的充满“ 中国元素”的音乐, 由音乐鬼才卞留念演奏二胡。课后留了篇阅读作业: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简介。

Claude Monet ( 1840 -1926) pioneered Impressionism, profoundly influencing landscape painting. From Paris, Monet met the nucleus of his Impressionist group while attending the studio of Glenyre. Making a break from established painting techniques, Monet captured the fleeting effects of time of day, atmosphere and season upon color and light. Like a prism, his artwork broke color into individual elements, and completely lacked black and gray tones. Monet often painted the exact same view numerous times to depict changing light and weather conditions. Refining the portrayal of natural light’s transient effects, his work broke ground for 20th century modernism.

再比如阅读中出现book fair, lantern fair, 很多学生只记得fair是公平, 不明白这两短语的意思。 他们忘记fair还可以是“ 集市”的意思。为了巩固记忆, 课间我给学生听歌Scarborough Fair ( 斯卡布罗集市) From the Film“ The Graduate” By Paul Simon&Garfunkle保罗·西蒙, 加丰科演唱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莱曼翻唱。Scarborough Fair是美国20 世纪60 年代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1968 年奥斯卡获奖片《 毕业生》 中的主题曲。 课间听歌时我还在屏幕上打出这首歌中文诗经译文版, 让学生耳朵听上世纪最美的民歌之一, 眼睛看中文诗经译本, 毫不逊色英文原版, 感受到语言的美。

上一篇: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方法下一篇:内审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