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舞蹈文化

2024-07-24

中原舞蹈文化(精选四篇)

中原舞蹈文化 篇1

一、交际功能

中原民间舞蹈的交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年节时分群众性的舞蹈表演活动中,平日里人们各有其事,年节时逢农闲或假期便聚在一起欢歌起舞。这时歌舞活动娱乐的是有着共同方言的人群,本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变得活跃起来,区域性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体现。舞蹈表演的过程亦是舞蹈的交际功能得到展现的过程。在当地,不同乡镇、村落的人们之间可能只是“相见不相识”,但是通过年节时分玩会的组织和串村表演,这些平素不相识的人们有了一个互相认识、 了解的机会。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交方式,有的成了朋友,有的成了恋人,甚至多年的仇敌宿怨,也会在此场合“踏歌一曲泯恩仇”。 可以看出,民间舞蹈的聚众表演不仅使人们有沟通交流的机会,还能增进友谊,起到团结民众的作用。

二、文娱健体功能

娱乐是舞蹈活动最实际、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功能,没有娱乐作用,一切都无从谈起,交际、审美、教化等功能皆是这一基本功能上的升华。长期以来,民间歌舞及其他民间文艺一直是年节时分中原人民最主要的文娱活动之一,广阔平坦的街头广场成了舞蹈的天然场地,各玩会通过各自表演或玩会之间的竞技表演来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另外,借跳舞来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在歌舞活动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原大地上许多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钟情跳舞,一些青少年男女也通过跳舞达到了娱乐、健身的目的。例如《霸王鞭》, 表演时通过用花棍击打腕、腰、腿、肩等部位,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运动;再如《狮子》、《麒麟》的上肩、上腿、飞跃、回转、翻滚等技巧性动作都是高强度高消耗的动作,需要表演者有着良好的力量、耐力、心肺功能等,因此,民间舞蹈的参与不仅能使人们忘却疲劳烦优,获得身心的放松还能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三、文化传承功能

据调查,中原大地很多民间舞蹈源自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贯穿了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有着罕见的生命力。中原民间舞蹈以其直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最直观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生活状态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一切。其中还蕴涵了大量的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追求自由、歌颂爱情的,赞美揭丑、祭神斗邪的理念,这些都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民族情感。同时,中原民间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艺术,是集舞蹈、道具等有形文化和民间故事、传说、民族信仰、精神等无形文化于一体。

这些作为我们中原人民共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早已沉淀为区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深深印刻在民间舞蹈中,通过舞蹈的世代相传,年节时分的活动表演,民族文化也得以世代传承。

四、规范行为和维护社会风气的功能

中原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大多是由民众在生活中感悟、 提炼出来的,经过多年的重复与沉淀而形成的有着固定程式的艺术形式。从其表现内容和舞蹈题材上看,它表达了正面的人生观、恋爱观和道德观,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对群众建立良好的观念能起到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维护了社会风气。另外,通过舞蹈活动可以消耗参与者过剩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也避免了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们越发理解了这句话的深邃内涵。中原民间舞蹈作为中原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展现和精神寄托,它从各个角度显示了中原民众乐观自信的健康心态。当人们聚在一起跳舞时,民族的同根意识会使参与者之间产生一种亲切感,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也互不熟识,但是共同的祖先、相同的信仰,同一诉求与愿望,这种同根意识把人们自然而然地凝聚在一起,使节日中的歌舞洋溢着一种民族大团结的欢乐祥和气息,让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六、结语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篇2

河洛文化之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区别在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存在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因此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了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对于我们分析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中原地区与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据了解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这属于两种文化在地域范围的区别,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大多数人认可。而且,河洛地区的地理概念从司马迁以后就基本形成定论的。

其次,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因为存在时间的部分相同,也使我们能够总结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如果从先秦时期算起,中间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王朝,到北宋时期,两种文化的发展发展所经过的时间也是一致的。这种时间的一致性,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地域必然会产生彼此联系和相互一致性。再加上上述地域范围的重叠,两种地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因。究其实,两种文化之间因为部分时段和地域的相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其共性多于差异性,从而导致人们的这种认识。

其三,从文化发展的内涵来看,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中的精华和典型代表。学者在论及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内涵时都提到了两种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即因所处的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各种文化交融、汇合的中心。河洛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与周围的诸文化各不相同,而是吸收各文化的长处,萃取百家之长,而最后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中心,表现出自己明显的正统性和稳定性,而且反过来又向四周辐射发展,最后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复合之中。这就是说河洛文化是吸取百家之长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文化。

中原舞蹈文化 篇3

杨敏,1982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从深圳技术移民新西兰;2002年从澳大利亚返回北京;2004年,他“移民”河南,返回故土郑州,开始寻找人生的再一个高地。

十年一转折的人生经历令其知识和财富弥足丰富,他成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儒商。他涉猎了很多领域,但始终围绕着商业和文化的结合点。2006年,他开始了艺术品拍卖生涯。他要在艺术家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高高在上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杨敏说:“只有艺术品下移,才会增加经济当量,提升艺术品价值。”杨敏做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铁肩担道义,用资本杠杆挖掘、保护、光大这些人类文化瑰宝,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出一分力。

出身科班为“变脸”人生打下基础

在杨敏的职场生涯中,转型成为经常的事情。

每一次角色转换都给予杨敏不同的人生财富,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地演绎他的“变脸”人生。身为艺术家,他思考着:艺术是什么?视觉艺术的美感从何体现?天才之作是原已有的,还是后人设定的?对于东方世界而言,什么样的美体现出来才是最持久的、具有冲击力的、震撼内心的?东西方人看世界、审视艺术有什么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客观世界表现的不同能否归结为文化的差异?那些设计出来的视觉碎片能串联成一部完整的视觉华丽篇章吗?

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杨敏对视觉艺术的体悟跨越了三个国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他幸运地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然而他果断地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浙江美术学院)。在天堂般的艺术殿堂里他学到了技能、悟到了艺术真谛,感悟到了艺术、人生、社会、宇宙的发展规律。一个北方人生活在秀美的西子湖畔,南北之气造就了他忠厚、精明的复合性情。

他常说:“绘画的最高境界不是技巧,而是艺术家修养的自然流露。” 寒窗4年,他与很多著名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著名博物馆大师名画到高科技手段制作的虚拟图像,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变化,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新鲜活泼的大众视觉图像文化甚至将中国传统的国粹文化挤压到边缘。杨敏用他的视觉艺术在为我们构建其中的一种妙境……

耳濡目染的杨敏把对艺术的理解提升到了独有的境界。对艺术而言,有人说“是带给人们美感的艺术品”,也有人说:“只要好看,就是美术!就是好的艺术品!不论他的创作过程如何!”绘画艺术的创作灵感来自杨敏对美的一路升华追求和执著追问:一切美的载体一定是人类对自身的体验、对世界看法的尽善总结,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的意味深长,于是,人们需要从这个审美过程中,用现实与历史对话,精神与物质碰撞,审美高度会顺其自然得以提升。

从在美术学院受教到西方艺术院校任教,从达·芬奇、塞尚、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画作到电脑CG美术,再到装置、行为艺术,由温克尔到帕诺夫斯基,再到罗兰·巴特,杨敏一路追随思考而来。这一个过程让杨敏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探索方法。

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好评

我们现在对视觉艺术的解读是否误读了对美的感受?每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艺术仅是以“好看”作为依据和特征吗?正是在对这些艺术追问的基础上,为了实际验证,杨敏用他扎实的美术技艺在设计影片《鸳鸯楼》背景时向人们注解了他理解的艺术之美与别样的美术魅力。初次崭露头角,杨敏就获得了著名电影导演郑洞天等人的好评。郑洞天先生1987年拍摄的《鸳鸯楼》具有浓厚的探微意识,每一个细微的布局都显示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内心的绝妙关系。是他继《邻居》之后对纪实风格更为彻底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其开放结构和分行抒写的表现形式成为第四代导演家国情怀的典范之作。作为美术设计,杨敏运用自己的设计能力与表述思想使该片锦上添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陈逸飞将视觉产业最早引入了中国,那么,1986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杨敏是视觉设计领域最早的实践者之一。这个任何涂鸦都可能成为艺术的时代,杨敏用他的一件件视觉设计作品解构着时代的新思想、新风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打拼,杨敏在浙江电视台广告部工作期间,为当时浙江西湖啤酒、金鱼洗衣机等浙江名牌产品拍摄、制作了几十部广告片。

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1988年之后,杨敏为了向商业品牌设计师的角色过渡,他南下深圳,就职于中国广告业的黄埔军校——深圳万科下辖的万科国际企业服务中心。在这个方寸皆英雄的地方,杨敏与申奥标志“五环人形”的设计师陈绍华共事,对艺术的领悟有了新的提升,大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心胸与眼界。

做事就要做“大树”招“大风”。杨敏出色的广告创意使他赢得了许多商机。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管理业务和流程运作。全国一些知名大品牌如西安杨森、深圳海王也慕名寻上门来。

在国内日趋成熟稳健的杨敏认为,要取得不断进步,就不能局限于一个圈子内,要走出国门,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于是,在商场身经百战之后,时年30岁的杨敏技术移民来到了新西兰。不久,他在当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奥克兰的怀特·克莱菲勒艺术学院做助教。杨敏的视觉艺术在这里与世界水平“接轨”。

杨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深知世事变迁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在奥克兰工作期间,他积极融入一些文化团体、商会,尤其是华人文化社团。新西兰当时最大的华人社团——屋伦华人商会推举他为“推广部部长”。杨敏利用社团平台积极开展诸如商务交流、政府沟通、以及维护华人华侨权益等项工作。先后参与组织、策划了“抗议印尼政府排压华人”等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在当地华人华侨中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华人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与高度评价。他策划的“华人风情大游行”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则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成为新西兰当时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1996年,杨敏移居澳大利亚,并在墨尔本的艺术学院做兼职教授。他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其间,他策划组织了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多位著名画家、设计师的作品联展。一场场文化盛宴让杨敏接受着精神的洗礼,这不能不说是上帝的恩赐。

跨越国度他最终选择了郑州

2003年杨敏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发展家乡的强烈愿望返回郑州。他开始组建了河南德宝房地产开发公司,致力于房地产和其他商业项目的投资、开发、策划。其中开发6万平方米的德宝国际花园将于2008年年初交付使用。因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得中原文化收藏大全将问鼎世界收藏之巅,艺术与生活联姻才能增加艺术的厚度,生活渗透艺术才能体现生活的品质。解不开的文化情结促使他又组建了河南大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由此,中华文化的瑰宝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一个以“网络拍卖”,“搭建艺术桥梁,构建中原文化”的艺术品拍卖模式应运而生了。杨敏常说:“生活要精彩、雅致,事业要敬业、诚信,做人要有骨气,但不要有傲气,人生追求真善美。艺术品的价值要用市场的价格来驱动。”这也是他做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

“要做有钱有闲的人,用金钱实现愿望,用闲情享受人生。赚钱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事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做有价值的工作就会造福社会。”这是杨敏的语言,也是很多人的愿望。要达到这一境界,经营文化是一条通道。文化产业可以使一个现代人一边领略历史长河中艺术经典精髓,一边做君子之事。

杨敏说:“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应势而为,要有文化内涵和知识力量作基础,加上聪慧的头脑、丰富的实战经验、高品质的人格素养、雄厚的经济实力,涉足不同的领域就会事半功倍。”能有这种艺术理想结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方式,夫复何求!

中原文化内容 篇4

自古有旅游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自古以来,河南就占据了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这使河南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崇尚周礼,重史;人杰地灵,多忠烈与名人;且该地区古都名城众多,名胜古迹遍布;民风淳朴人民性格坚韧平和,刚柔相济,朴实奔放;民间提倡重义轻利,注重人伦和睦;民间文化辉煌灿烂,豫剧优美动听„„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河南就犹如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由于文化的厚重,河南在以自然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的今天并不占很大优势,所以如何使厚重的文化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吸引游客,则是河南以及中原旅游文化区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想要把中原旅游文化区宣传出去,使其发展的更好,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文化区的人要会选择创新的宣传方式。

现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产品大多以演出为主,如少林寺的禅宗音乐大典,如大宋东京梦华等等。但毕竟,这样的演出投资成本太大,而且,它还有时间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有机会欣赏到。所以,我以为应该把少林寺、安阳殷墟、龙门石窟等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景区与现代的游艺设施、休闲设施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比如,可以将少林寺与主题游乐场结合在一起,就像迪尼斯乐园一样,把电影上所呈现的一些少林寺的东西搬到现实生活中,如少林寺的十八铜人阵等。或者推广以禅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村等等。

另外,中原经济区旅游文化产业还可以与媒体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媒体来运作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凭借媒体公司强大的财力拍一些电影,推广景区的影响力,也可以以某一景区为主题创作一栏娱乐节目,可以用一些明星艺人来作为形象大使进行广告宣传等等。旅游文化产业是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重要产业,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艰苦创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进中原崛起的步伐。

2中原旅游文化区的文化策略

一、区域旅游地文化导向

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传统文化上崇尚周礼,重史,以《诗经》为准绳。自古人杰地灵,多忠烈与名人,如古之苏秦、岳飞,今之杨靖、吉鸿昌等均是名垂青史的忠烈之士。历史名人有张良、张衡、张仲景、玄奘、杜甫、白居易、韩愈等。由于中原是群雄逐鹿之区,历史上曾是纵横捭阖之士产生之地,该地区故都名城众多,名胜古迹遍布。

二、文化特色及案例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景观优美

案列:郑州旅游文化发展

按照“编规划、给政策、定标准、强推进”的思路,将抓好郑州新区、焦作云台山、登封嵩山、洛阳龙门、平顶山尧山-大佛、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等10大旅游产业集聚区和黄河、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等6个旅游度假区建设。

十大投资超亿元的旅游项目,也将隆重“登场”,分别是登封旅游小镇项目、嵖岈山温泉小镇、平顶山市温泉国际度假胜地项目、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项目、洛阳龙门一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焦作中华太极养生旅游基地、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项目、“轩辕圣境”黄帝宫文化产业项目、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伏羲山旅游区开发项目等.三、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开发

1、文化融入: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之中,如山东的“走进孔子,扬帆青岛”

2、氛围营造:由地方政府出面运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包装,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思想,统一调研,统一筹划,统一协调。发动全民共同营造和谐的旅游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利用传统的推荐方式,提高效率;努力提高旅游服务信息化的质量。

3中原旅游文化区的文化形象塑造

中原旅游文化区是指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所以有“中州”、“中原”之称。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就是河南。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在河南建都。

河南正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自然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伏羲演八卦,周文王作《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诗人白居易。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如此看来,中原文化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温文儒雅。其实不然,他也有豪放粗犷的一面。

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坐落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以及禅宗祖庭。“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

受长期积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河南人以勤劳朴实、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性情耿直、忠诚国家、崇尚礼遇、尊师重教、坚韧不拔而著称。

上一篇:英语词类下一篇: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