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控制器

2024-08-30

边缘控制器(精选六篇)

边缘控制器 篇1

近年来随着下一代网络 ( Next Generation Net- work, NGN) 的发展, 特别是Vo IP ( Voice over Interne Protocol) 业务的增长, 会话边缘控制器 ( Session Bor- der Controller, SBC) 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被广泛用于在边界区域整合各种网络和业务模型, 并为用户提供自定义的服务[1]。它是一种新型网络设备, 一般放置在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侧, 所有经过SBC的信令和媒体流通过SBC的协调和修改, 可实现网络地址转换/防火墙 ( Network Address Trans- lation / Fire Wall, NAT / FW) 穿越、应用层防拒绝服务 ( Denial of Service, Do S) 攻击、服务质量 ( Quality of Service, Qo S) 保障及安全保证, 以此为NGN提供更加灵活的网络结构[2]。纵观国内通信市场, 尤其是专网通信市场, 当前鲜有厂家对SBC进行大量的商业化生产和推广, 因此对SBC的关键技术进行实现研究还是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会话边缘控制器及相关技术

1. 1会话边缘控制器

依照IETF的RFC 5853草案, SBC的功能主要包括NAT穿越、拓扑隐藏、媒体流管理、接入控制、 协议修复、媒体流加密和协议互通[3]。SBC位于接入控制层, 通常放置在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侧, 所有经过SBC的信令和媒体流通过SBC的协调和修改, 可以在系统侧和用户侧正确传输。对于SIP (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终端设备, 它可以被看作集成注册服务器和代理服务器的SIP服务器。

SBC位于2个网络的边界, 其基本架构一般包括2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信令代理 ( Signaling Proxy) 和媒体代理 ( Media Proxy) , 其中信令代理负责处理IP会话信令, 而媒体代理负责对媒体流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

信令代理: 信令代理是一个高性能的背靠背用户代理 ( Back to Back User Agent, B2BUA) , 负责对所有经过此节点的双向IP会话信令进行所需的处理。信令代理对IP会话信令中与信令和媒体有关的地址信息进行修改, 它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对SIP用户注册消息进行处理; 对SIP消息中Contact等域的地址进行修改; 对SIP携带的SDP中的IP地址和端口进行修改。

媒体代理: 媒体代理接受信令代理的控制, 是会话双方之间RTP/RTCP媒体流的转换点。因为所有的媒体流都要经过媒体代理, 所以SBC对媒体流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能够对Qo S进行管理, 并获取计费信息。同时, 信令代理对媒体流进行了动态的网络地址与端口转换 ( NAPT) , 隐藏了核心交换网络和用户网络的拓扑信息, 从而增强了对Do S攻击的防御能力, 也保证了核心交换网络拓扑的机密性[4]。

1. 2 SIP协议

SIP称为会话初始协议, 是由IETF于1999年提出的一个基于IP网络实现实时通信应用的信令协议, 通过该协议来建立、修改和终结多媒体会话。 SIP协议采用基于文本格式的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 以文本形式表示消息的语法、语义和编码, 由客户机发起请求, 服务器进行响应。SIP协议具有可扩展性、灵活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等特点, 它还提供了一种可以将简单的应用结合到复杂的服务中去的方法。

SIP独立于底层传输协议TCP / UDP / SCTP, 其消息分为2类: 请求和响应, 请求与响应消息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 包括起始行、一个或多个头字段、说明头字段结束的空行和一个可选的消息体。

SIP网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实体: 用户代理 ( UA) 、背靠背的用户代理 ( B2BUA) 、代理服务器 ( Proxy) 、重定向服务器 ( Redirect Server) 和注册服务器 ( Registrar) 。其中, B2BUA是UA的一种扩展应用, 在实现原理上, 它首先终止一个呼叫, 然后重新发起一个呼叫, 按照协议规定, 此时表征呼叫的From域tag参数+ To域tag参数+ Call - id组合将发生改变[5]。B2BUA的基本执行被定义在RFC 3261中。

1. 3网络地址转换/ 防火墙 ( NAT / FW)

由于IP地址紧缺以及网络安全等原因, 大量的企业网和用户驻地网基本上都采用了私有IP地址通过出口的NAT/FW接入公网, NAT/FW置于两网间的边界, 其功能主要是将外网公开的IP地址与内网私有的IP地址相映射, 这样的话, 受保护的内网可使用私有IP地址, 而这些地址是不用于公网的。 从外网来的含公网地址信息的数据包先到达NAT / FW, NAT / FW使用预先设定的规则 ( 例如源地址、源端口、目的地址、目的端口和协议) 来修改数据包, 然后再转发给内网接收点。对于流出内网的数据包也须经过同样的转换处理[6]。

依据RFC 5853, NAT/FW功能也是SBC应该提供的功能之一。没有NAT/FW功能, 内网和外网的通信终端之间将无法建立通信。

1. 4媒体处理

由于NGN中信令与媒体分离的特性, 致使通过SBC接入核心网的SIP话机等终端之间通信的媒体流都需流经SBC, 这为SBC对媒体处理提供了条件。SBC对媒体流的处理优先采用端口绑定、映射和转发的方式, 以保证通话双方媒体协商成功, 并将通话双方的媒体流转发给对方。除此之外, 还可以对媒体流进行合法监听处理、Qo S保证、接入控制、 区分服务和实时检测等[7]。

媒体流是以相应的编解码格式承载在RTP/ RTCP协议之上的, 具体采用的编解码格式一般包含: G. 711a、G. 711u、G. 723、G. 729、H. 263、H. 264等。媒体处理逻辑是在RTP/RTCP协议栈的基础之上对媒体流信息采取的相关处理组合[8]。

1. 5拓扑隐藏及协议修改

SIP协议是通过Service-Route或者Via记录的地址来路由的, 由此完成主叫与被叫之间的信令传递, 完成呼叫建立的控制阶段; 通过Contact来记录该条SIP消息的初始地址以及Request URI来记录被叫地址, 那么如果SBC在接到每个SIP消息的时候都把这几个消息头的IP地址根据需要替换成自己的IP地址, 那么其双方看到的就只有SBC的地址, 都认为自己通信的对象是SBC, 从而实现了拓扑隐藏。SBC所处的位置对于终端和核心网来说起到一个隔离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在SBC上对信令消息作出修改, 那么拓扑隐藏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 SBC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2. 1核心模块系统结构

SBC的核心模块的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最为关键的子模块是信令代理和媒体代理[9], 此外还包括系统维护配置管理[10]、协议栈组件、连接管理等。 信令代理由信令处理逻辑和B2BUA呼叫控制管理模块构成, 进而, 信令处理逻辑又包含信令修复、信令地址映射和访问控制等逻辑模块, B2BUA呼叫控制管理模块主要对SIP呼叫进行控制管理, 主要包含Call模块、注册状态机 ( Reg CSM) 以及用户代理状态机 ( UA CSM) 等。媒体代理由媒体处理逻辑和媒体控制管理构成, 其中媒体处理逻辑包含媒体地址映射、Qo S控制以及带宽控制等逻辑模块, 媒体控制管理包含媒体流转发、媒体编解码、媒体缓存处理以及会话资源管理等模块。协议栈组件主要包含SIP和RTP / RTCP协议栈。连接管理主要负责管理与SBC进行连接的各种信令和媒体通道资源的连接情况。系统维护配置管理主要提供对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配置维护、告警信息输出和人机接口等。

主要模块间关系如下: 信令代理从信令层面来维护一个呼叫的创建、维持和销毁, 其依赖于B2BUA的通信管理机制, B2BUA仅负责基本的SIP呼叫管理, 其通过提供的API和回调函数让上层的信令处理逻辑来对呼叫进行干预, 其中包括对信令的修改、修复、地址映射、NAT穿越、访问控制等。 媒体代理受控于信令代理, 在信令代理维持的呼叫状态机实例中保存有当前会话相关的ID、信令端口、媒体端口、主被叫、控制策略等信息, 信令代理依据这些信息来关联控制媒体流处理的对象; 媒体处理逻辑和媒体控制管理模块提供API和回调函数供信令代理模块调用。

2. 2信令代理设计与实现

信令代理的核心是基于B2BUA的呼叫控制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接收来自网络的SIP信令, 再按要求交予Call、Reg CSM或UA CSM模块进行处理, 将产生出的新的SIP信令送回网络进行传输。

信令代理处理的基本逻辑单元是SIP事务, SIP事务是由SIP请求消息和相应的响应消息组成的。 SIP消息中Via头域是用于指示请求消息所经过的处理路径的, 在SBC转发SIP的请求消息时, 只需要将自己的地址作为一个新的Via头域插入到请求消息, 就可以完成请求消息以及相应的响应消息的NAT / FW穿越功能。

信令代理负责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SIP注册消息。当收到终端请求注册的Register消息时, 信令代理对第一次注册消息进行简单修改后转发给核心网内的软交换或IMS进行注册请求, 软交换或IMS要求终端认证, 通过信令代理转发带有认证字段的401消息。终端收到401消息后, 发送带有认证字段的注册消息给信令代理, 信令代理将终端的地址和号码以及在NAT上映射的地址保存在信令地址映射表中并转发注册消息到软交换或IMS。如果通过认证, 软交换或IMS通过信令代理转发200OK到SIP终端。

在SIP协议中, 能够建立媒体会话的信令是IN- VITE /200OK / ACK三次握手过程。为了将媒体代理加到媒体通路中, 信令代理需要对上述三次握手信令过程中的媒体描述部分进行改写, 用媒体代理分配的本地转发地址和端口号替换媒体描述中终端用来收发媒体包的地址和端口, 以保证会话中的媒体流都会首先发送到媒体代理。因此, 这种涉及到媒体通道的建立问题需要对带有消息体, 即有SDP部分的消息, 进行特别处理。当信令代理收到INVITE时, 首先保存RTP中的SDP地址信息, 同时通过查询地址映射表, 获得被叫端所对应的NAT地址信息, 修改INVITE消息的目的地址后, 转发给SIP服务器。当收到公网中的SIP信令服务器发来的302确认信息后, UA CSM再次查询地址映射表, 得到会话双方的内网地址并修改相应SDP的内容, 向被叫端重新发送INVITE消息。被叫端收到后, 发送200OK消息。UA CSM在收到200OK后, 为媒体流的传送打开2个本地UDP端口并将200OK消息转发给主叫端。最后, 主叫端通过UA CSM向被叫端发送ACK消息建立会话。

2. 3媒体代理设计与实现

媒体代理负责媒体信道的控制和媒体流数据的中转, 在会话过程中, 会话的上行媒体地址和下行媒体地址都由媒体代理分配并维持, 当会话建立后, 媒体代理将负责监听上行媒体地址和下行媒体地址的相应端口, 并根据会话信息表中的地址信息对媒体流数据进行中转。

媒体代理根据信令代理的信令协商结果动态地开启和关闭媒体流逻辑通道, 媒体流占用的端口号是从一个资源池动态获取, 并在通道关闭后释放回资源池中。媒体代理知晓并保存有两侧媒体流逻辑通道所对应的地址和端口号信息, 并据此完成媒体流信息包的转发, 并对包中的IP地址和端口号动态转换, 直至通道关闭。此过程同时实现了媒体流的NAT / FW穿越。

媒体代理通过对RTP/RTCP协议栈的API和回调函数的调用, 可以对其中的媒体流进行分析, 获取会话的媒体流信包数和字节数, 实现基于会话的实时Qo S状况报告。

媒体代理通过比较网域 ( Realm) 当前的网络带宽可用状况和呼叫带宽需求 ( 由呼叫信令中的Codec方式决定) 来决定该次会话是否被接纳, 实现基于当前网络带宽可用率的呼叫接纳控制。

媒体代理在媒体流通道开启后, 依据会话带宽控制策略, 防止会话超过预定带宽资源, 并保护在同一线路上其他用户的Qo S, 实现会话策略控制[11]。

3系统测试

上述SBC实现思路已经在软件工程开发项目中得以实施, 并依据RFC 5853对其进行了功能测试, 测试环境如图3所示, 外网侧分别采用3G手机上的Bria SIP客户端、笔记本上的Acro Phone SIP客户端、IP话机、X - lite等, 内网测的软交换设备采用的是Acro Switch S6000, SIP终端采用的是IP可视话机。SBC公网IP是61. 189. 226. 92, 内网IP是192. 168. 102. 247。测试方法采取SIP终端之间两两互通的方式, 以及更复杂的三方成会的方式等。 实验结果表明, SBC具备NAT/FW穿越、拓扑隐藏、 媒体流管理、接入控制、协议修复的功能, 因项目设计需求仅限于SIP应用环境, 故不存在协议互通问题, 同时对媒体流加密也不需实现。

4结束语

SBC解决了通信的私网穿越和安全问题, 并优化了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同时增强了对通信的管控能力[12]。随着通信专网和企业通信网的建设, SBC的部署将会越来越多。所述SBC关键技术及其设计实现思路对于SBC设备的研制是一种有益的参考。同时, 由于信令和媒体流都需经过SBC转接, 这有可能使其成为网络的瓶颈, 如何进行优化并提升其性能和稳定性是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剑.SIP软交换系统中NAT/FW穿越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50-55.

[2]宋薇, 袁鑫昌, 胡波.会话边缘控制器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08 (2) :26-29.

[3]rfc 5853:Requirements from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ession Border Control (SBC) Deployments[S].

[4]李大鹏.面向会话边界控制的NAT穿越方案设计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 2008:33-37.

[5]陆立, 张鹏生, 张华, 等.NGN协议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0-16.

[6]王宁.会话边缘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19-22.

[7]张庆顺.构建电信级IP语音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35.

[8]刘斐.边缘业务接入网关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7:22-26.

[9]李广野.IMS/SIP会话边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37-45.

[10]吴阳超.SBC的策略管理模型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47-53.

[11]吴丽华, 肖子玉.IMS组网中的NAT/防火墙穿越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 (5) :16-21.

“边缘化”还是“被边缘化”? 篇2

毛焰觉得灰色中有着丰富的色彩,他为其定名为“色素”。毛焰向大众传达他对灰色的认识时,曾这样表示:“灰颜色里有很多色素,但是都控制在很低的程度,一点都不能多。对我来说多一点他就会显得有火气了,所以,我画到这一时期的时候,很清楚绘画要到无色无味的状态了,也就是作品里没有任何欲望,看不到欲望,没有自己”;对于托马斯形象的描绘仿佛已经成为毛焰一个标志性的形象,但绝不是某种低俗的符号。在他看来,托马斯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形象、一个普通画家的形象,他所面对的其实不是托马斯,而是自己。他详述了画托马斯的原因:“因为托马斯是我的朋友,最开始是画朋友,就画到了他。于是就开始有第二张,第三张,每一张都不一样。画他的感觉,好像他可以让一个形象更丰富,加上他是我的好朋友,可以随便的任我摆布,所以就是出于这种习惯。通过画他,画一个单一的同时,把多余的东西,别的东西撇掉了,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事情。”

毛焰一直生活工作在南京,他觉得目前这种状态已经很满足。这也正是他“边缘”的生活和艺术态度。毛焰对“边缘”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不是现象上的概念,边缘是指内心的自我要求。不是获得了某些认可,而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认可。而且对于这个认可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是突然的事情。所以,之前因为时间的原因,我确实是来不了北京。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这段时间我确实也感觉到了,但是我一直有这个态度,我自己内心里面,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轻易改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在毛焰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曾经呈现过,没有东西是新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被发现的,这是无所谓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角度去塑造这个现象。毛焰画过所有的东西都是对他所爱的大师的继承。或者通过这个事情,通过画某张画的过程中,他能进入到这个状态中去比对、参照、感受。最后呈现的是他的作品。

已到不惑之年的毛焰,对名利已然看淡。在他看来有些东西不是外界赐予的,而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过分的追求会让他觉得累。对于毛焰来说绘画是他与生俱来的,从来也没有背离过这个事情。他曾经淡然的说:“你要想尽办法了解这个事情(绘画),把有关这个事情所有的情况了解到,了如指掌,深谙其道。我真的从来没有坚持过什么事情,但是唯独这件事情(我坚持下来了)。”

边缘控制器 篇3

经此一圈回到了“原点”,“边缘的思考”的威力不可小觑。

一、边缘思考是什么?

“边缘是个什么样子?我本应在今天的讲座中谈谈边远的重要性,但我脑子里想的却满是芒果。

芒果也分吃法,小时候……”

讲座如此开场。他并没有解释边缘是什么及其重要性,而是跨越到吃芒果,再到讲家人有制作水果喜恶排行榜的习俗,再到工作室的一幅画(栅栏旁的马奈),再到树麻雀,到珐琅瓷冠,到1440年对教皇克莱门特的驱逐,到汉语字典的书页……

“尽管我试图把握住一个想法,一种观点。”他说,“但我却满脑子都是其他图像。”

这种游移的注意力,就是边缘的思考。

二、自由联想

与边缘思考相关的理论,首先想到的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当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实验被试者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称为不连续的自由联想,第二种称为连续的自由联想。在第一种形式中,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词时,要求被试立即以其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来反应;在第二种形式中,要求被试者以一系列词或事实作反应,即前一个联想的反应词或事实,作为下一个联想的刺激,不断地联想下去。

在威廉·肯特里奇讲座里连续和不连续的自由联想交替进行:

树的用途

一棵树。我试图全神思考五分钟,记下由此引发的思考。但我却对注意力的游移感兴趣。

这是最好的

院中有一棵树

一颗白色臭木,不是本地植物

树皮的粗糙,让我想起一颗桑树的树皮

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让我想起儿时倒悬在核桃枝上的时候

同样,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树枝的形状,好比肺的细支气管

照在树叶的阳光。

伍尔芙的自尽

(伍尔芙曾写道,大自然中最明亮的地方,便是树叶上的阳光)

……

弗洛伊德指出,自由联想总是受到重要的内在心理态度的严格决定,而这些内在心理态度在发生作用时并不为我们所知。他曾对随意想到的名字和数字进行多次的重复实验,其方法是对所出现的一个名字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研究发现,这些随后的联想已不再是完全自由的(尽管看上去如此),而实际上被试者所想到的名字,无一不决定于当时的环境和被试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当时的状况。

因此,当肯特里奇想到芒果时,我好奇为什么不是榴莲呢?

可见,自由联想是被决定的,而不是我们所假定的那样是任意的。1

三、直觉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道:“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的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柏格森的直觉理论认为,人需以直觉而非理智或理性认识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直觉的知识。政治家每指责抽象的理论家对实际情况没有活泼的直觉;教育理论家极力主张首先要发达学童的直觉功能;批评家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以为荣誉攸关的是撇开理论和抽象概念,只凭直接的直觉下判断,实行家也每自称立身处世所凭借的,与其说是理智,不如说是直觉。2

他认为直觉包含知觉,只有正在进行的直觉才是知觉(对实在实物所引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3),又有别于单纯的感受(在直觉界限以下的是感受,或无形式的物质4),是感受品5的联想。他把联想分为两重含义。第一,联想被看成记忆,记忆的联络,有意识的回想,是一种原始的、未脱离自然的行为。第二,联想是创造的联想,赋予形式的、建设的、分辨的联想。它比第一重含义更为高级,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

以上是展馆中并排放着的三棵树,这三棵树呈现出一个简化的过程。树枝由单词代替,每一棵树都是肯特里奇思考的成果。树枝上的单词包含了他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抑或是身体的健康状况。突然间,这树上的文字对于我,变得毫无意义,在我的心里,有了一颗甚至许多颗属于我自己的树。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丽坦曾发表过一篇《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文章。他认为创造性直觉,即诗性直觉,是存在于人的灵魂最高级地带的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这种诗性直觉并非为诗人或艺术家所特有,但在艺术家身上出现时则显得特别突出。他还认为诗性直觉具有两方面的特质:一是它的认识性;二是它的创造性。他所提到的认识性并非单纯的逻辑认识而是同一性的认识,同时包含世界的客观实在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马丽坦认为诗性直觉是一种创作冲动,是创造性生命的原型。这种创作冲动只是个付诸实施的问题,而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有一种原始的本能在里面。

诗性直觉的创造性在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动画短片、真人实拍、绘画、雕塑、音乐、装置艺术……走在展馆中,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他对创作的狂热。这种无法停止的创作冲动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的激发。

四、意识流

起初读尼采的《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不是因其内容,而是它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学术文章不再完整、流畅、缜密地阐述观点,而是如同随处散落的话语碎片被铺在纸上。尼采用数字标示他所想到的观点,有的篇幅很长,有的寥寥几笔,有的甚至只是一个问句。这,是我对意识流最初步的认识。

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与思想逐渐背离传统的理性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小说创作的主题、技巧或文体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与突破:在作品创作上,由传统注重外在情节的描述转入内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不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冲突,思绪的运作,自我价值的求索,变成作品本身的主干与评价标准。在段落构成上,也摒弃过渡,取而代之的是角色间的对话、叙事者的叙事或内心独白,彼此多重交错互织出现。这类偏重探究作品中人物内在心灵状态的写作手法,通称“意识流”。

时间是意识流文学的一个核心思想。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散文《时间》中曾提出“时间是具有巨大的、多个间隔的维度,而生活正沿着这种时间的维度得以实现”。从时间中回忆,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识流小说中因为意识运作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往往是颠倒错置、互相渗透、跨越时空的局限,以求达到“瞬间即永恒”的概念。在普鲁斯特的散文中,我们从莫奈的画走进现实的景,他发现真实的风景与画面相差甚远,故地重游(视觉与身体的两次游历)简直毁了心中的圣地。他认为与画面中那种朦胧感性、堪称我们内在精华的心里真实对比,智力或理性所能提供的真相反而不真实了。

肯特里奇的讲座有许多的回忆:在浴缸吃芒果的回忆、罗列好坏水果的回忆、对儿时家园的回忆、对父母所种树的回忆……这些回忆有如游动于意识中的鱼,不以时间为线索,仅凭直觉,一股一股地涌现出来。

自由联想、直觉以及意识流构成了边缘的思考的理论基础。思考无止境,可以永不停止。每个人的联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状态下的联想也都不会相同,与这个世界的遭遇,都夹杂着我们所遇到的和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投射。树不仅仅是树而已。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威廉·肯特里奇.边缘的思考[J].当代美术家,2015(5).

边缘作文600字 篇4

——题记

透露着粉红的期待,诉说着与叶根的邂逅,发出了淡淡的素雅,热烈而奔放。泛黄色的铺面石,与泥土悄然相遇,惆怅的时光弥漫在边缘,环绕着的秋迹,铺盖在页面上的回忆。

薄薄的叶片,在潇潇秋雨中伤感,冰凉透到那已心灰意冷的心里,那过去的自己,已渐行渐远。

无辜的花儿,向人们吐诉着孤独与寂寞,他们是多么希望,希望那惆怅的时光和回忆,从不再出现在秋的记忆里。

雨后,温馨的梦想与冷酷的回忆在叶片上抹掉一层痕迹,只剩下最后一丝,不曾忘记。成千上万的花儿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点,雪白的粉末抹去了一层斑斓的时光,那些回忆,已经成了一个惆怅的故事。

时间的轮回,弥漫在这清新的多肉大棚里,伴随着静静等候着的手举雨伞的龙猫,这些孤独与寂寞,又算的了什么?慢慢等候着的时光,已经把内心中最柔软也最深处的秘密,终于倾诉。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我们始终相信,梦,是长久的,回忆,是短暂的。

雨后的香草,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同伴的呼唤,使他又找到了自己。深红色的冒尖儿,期待着斑斓再现,伴随着黑和白的石粒,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在眼前。

静静地感受这一切,逝去的时光,已慢慢苍老,心中的秋的痕迹,被梦所牵绕的,是不曾忘记的那些萌萌的多肉,亦是那些黄栌所陪伴着的时光。那些野生葡萄,用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光芒,他们的力量,无人能及。

香蕉人 边缘人 篇5

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华裔胡功勤,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一本名叫《Banana Boys》(香蕉仔)的书,此书一出就引起不小的轰动。

身在异乡为异客

胡功勤的父母是第一代华人移民。第一代华人终生眷恋自己文化上的根。在异域文化生活了几十年,第一代华人移民仍无法摆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位在美国定居三十多年的华人教授说,这么多年来饱尝了“离开传统文化移植异乡风俗的各种甜酸苦辣滋味”。

经历着这种“甜酸苦辣”滋味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寄希望于下一代。按理下一代融入主流社会不会有问题,但下一代也有下一代的难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胡功勤生活中所接触的白人并不都把他当作加拿大人,反而不时有人欺负他、排斥他,他迁到华人移民较多的多伦多后,接触到不少香港及台湾青年。他以为大家同是华人,一定可以融洽相处,随后却发现自己与他们也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对加拿大文化无甚兴趣。胡功勤发觉自己原来是夹在白人和华人移民两个族群中间的边缘人,不被两面所接受的所谓土生仔式(外黄里白)的“香蕉人”。

胡功勤说他写《Banana Boys》的目的,是希望向加拿大主流社会及华人社会吐一番苦水,使他们了解土生华裔在夹缝中生活的处境。

两种文化夹缝中

其实胡功勤们和他们的父辈们都是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只是边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胡功勤们已经开始了“香蕉化”的过程。到了第三四代华裔,就差不多彻底“香蕉化”了。香蕉人、边缘人都有一种多少不同程度的“不中不西”的尴尬。

成年人移民西方,刚开始有一种新鲜感,对西方的富足和文明充满敬畏。文化差异上的震撼也接踵而来。过后又进入一种“适应”状态,对那些“震撼”过他们的事和物,也见怪不怪了。但华人文化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总是挥之不去,与西方的观念不时发生冲突,即使是那些当了议员、做了部门主管或者大学教授的华人,也难免如此。他们做着主流社会的事,却在主流社会中有时感到困惑与茫然,发现自己总是处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第一代海外华人的“外边缘人”现象。

在省外居住多年后回到原居住地,他们又成了“内边缘人”。不论是大陆的“海归派”,还是台湾或港澳的“洋买办”,说话时嘴里不时地蹦出洋文单词,对当地人事关系待人接物的某些习俗,又有些看不惯了。由于阅历的特殊性,使他们觉得与原来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总是有段距离。

家庭的“边缘现象”

中西合璧的家庭中,华人配偶对这种“边缘现象”的体会最深。美国一家华文报刊上刊出这样一件事:

华人太太与美国丈夫一起看美中两国争夺世界女子足球冠军的电视转播。美国队踢进决胜的最后一球,丈夫兴奋地跳起来。太太无奈地笑笑,不知如何回应丈夫。女儿体贴妈妈,说:“我理解你。你是从那里来的,你也希望中国赢啊。我也是半个中国人。”

类似的事情在中西合璧的家庭中时有发生。在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这种“冲突”的“平息”,往往是华人配偶要做出妥协。有少数华人配偶为了避免“冲突”,做出不吃中餐,不和华人来往等等让步与牺牲。但这往往是以华人配偶内心深处造成更大痛苦为代价。

华人L博士在澳洲大学执教已三十多年,每年和他的洋夫人都要开几次家庭派对。双方的亲朋都应邀参加。每次派对刚开始时还是洋华混杂地相互交谈,慢慢地就成了两群人:一群西人,一群华人,泾渭分明。即使在华人的圈子里,也是讲广东话的和讲广东话的人话多,讲普通话的和会讲普通话的人话多。

L博士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早年他曾试图扭转这种“泾渭分明”的现象,但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不能单从语言障碍上解释,更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语言是“学”出来的,文化是从小就“泡”出来的。当澳洲人对澳洲板球大王巴德曼早年的球技津津乐道的时候,英文再好的第一代华人也插不上嘴。几个京油子用地道的京片子胡侃赵本山在春节联欢会上的小品时,中文再好的老外,也只能在旁当个丈二和尚。相反地,在派对上那些在澳洲长大的华人孩子,和他们的澳洲小伙伴混在一起却如鱼得水。在派对上人们是在休闲放松,谁也不愿在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中苦苦挣扎。

华人带着自己的洋配偶出席华人的聚会时,或者洋人带着自己的华人配偶出席洋人的派对时,这就苦了这位华人或洋人,他(她)不可能把同伴的话准确详细地讲解清楚给配偶听,又不得不照顾配偶的情绪和反应。在这样的派对上,这位配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边缘人”。

价值观孰是孰非

1978年小秋节,墨尔本一间资格颇老的华文学校请来了莫纳什大学退休教授端木锡琦发表演讲。演讲中端木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先生带着太太、孩子和老母亲划船。船出了意外翻掉了,先生应该先去救谁?”

在座的有老一代华人,也有刚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还有不少澳州出生长大的“香蕉人”以及华人的洋配偶。此题一出听众哗然。端木教授曾在各种场合,对不同旅群和文化背景的听众作过调查。根据他的调查结果,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多数主张先救太太或者孩子,华人文化背景的人则认为应先救老母亲?

一位美国教授在课堂上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大部份美国学生认为救孩子最重要,少数说救妻子,没有一个美国学生说去救母亲。但大部份亚裔学生说应该去救母亲。这位教授说:“西方文化下长大的儿子,如果在母亲和太太之间,一定会选择太太。对于心中有上帝的母亲,一定不会责怪儿子。”

西方社会是个契约社会。在西方文化观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的道义。所以两方父母总把“不要违法”作为管教子女的准则。婚姻也是一种契约。先生救太太就是对契约的履行。而忠孝仁义则是两千年来统治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忠孝伦理观促使华人先生去救母亲。

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中西方文化之间也存在着鸿沟。一位美国“香蕉仔”兴奋地告诉妈妈,他有了一个白人女朋友。妈妈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行,绝对不行,你必须找一个中国女子做妻子。”早已“香蕉化”了的儿子却愤愤下平:“难道我的生命要为别人活着吗?”

应该说,华人父母为孩子的付出,要比西方父母多得多。他们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为了孩子小时候择学校、家教、才艺班,到大了选择专业、交友、婚姻、找工作,甚至抚育孙儿,无不做到“鞠躬尽瘁”的地步。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超然性的包容相关。他们不会强迫子女一定要去实现父母的梦想,而是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发展。一个在做功课的孩子说:“妈妈,我要飞到月球上去!”华人妈妈会回答说:“别胡思乱想,好好做功课才是。”一个美国妈妈却会说:“好呀。可是别忘了飞回来。”

在西方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仅是长辈对晚辈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孩子成年后,更是各走各的路。然而在华人家庭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中华文化的绿洲”

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大约百分之七十居住在东南亚。这里的主流社会是华人一样的黄种人,“香蕉化”一词似不适用,但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二战后,东南亚人民对自己民族国家的认同,加快了华人对当地主流社会的融入。菲律宾和泰国的华人被同化得最快。印尼等国华人文化上的优势也正在丧失。东南亚能够完整地保存华人文化的国家,只有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有一千二百八十三所华文小学,六十所私立华文中学(独中),及七十八所改制国民型华文中学,三所华文学院。最近董才统计划建立一所华文大学。这将是在大中国之外唯一的华文大学,从而使马华有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马华社区成了两岸四地之外唯一的华人文化绿洲。

马华生活在大马社会的“边缘”,他们时刻面对着“华”还是“不华”的问题,而对被“贬化”的问题,马华顽强地抗争着。独中一度只剩下两万学生,但目前又增至六万。在这中华文化绿洲上,马华被同化的过程被阻缓着。

今天遗憾的是,“二等公民”马华的语言文化像石头下的野草顽强地成长着的时候,作为新加坡主流社会的华人正在名副其实地“香蕉化”着。新加坡的华人人口比例远远高于马来西亚,但这里华人的“边缘化”的问题与一水之隔的马华有着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华人青年只通英语而不懂华语,甚至不屑于当一个“华人”。他们为争遗产不惜兄弟反目,但对待祖辈留下的中文典籍像弃婴一样,任凭马来西亚华人“领养”。新加坡“香蕉化”与西方的“香蕉化”不全然一样。新加坡华人在失去华语能力的同时,多少还遵循着他们祖上的家庭价值观。

妙用“第三种文化”

文化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而已。生活在海外“社会边缘”的华人可以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异文化的长处。海外华人如果不能在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就不能在商界、学界或政界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加州柏克莱大学前任校长华人田长霖教授说:“与美国人在一起,就照美国人的方式习俗,去说话、办事。与中国人在一起,就按中国人的买价来做。千万不要洋不洋,中不中,而失去自己。”

边缘式创新 篇6

寻找一个好的产品,提炼一个有卖点的概念,构建一个作用机理,选择一个知名的代言人,在研发背景、权威证明、效果验证等方面通过政府或学术机构、专家论证、出书、典型案例等进行包装,最后以新闻为先锋,通过各种广告活动和促销活动将市场炸开,这是当前保健品操作的基本流程。这种操作流程的核心是通过炒作概念来说服消费者,为了迎合消费者通过使用保健品治病的心理,夸大性宣传、恐吓性宣传、过度承诺、把保健品当作药品卖就成为保健品营销的主流。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操作使保健品的营销陷入恶性循环,保健品市场诚信受损,因此保健品营销的举步维艰也就成为必然。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经营者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没有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竞争环境的压迫,大家都采取的是短线操作,想做长线也是力所不能及。在竞争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只能采取边缘式创新以达到生存与长远发展兼顾的目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边缘控制器】相关文章:

峭壁边缘05-02

边缘05-11

边缘日记06-14

边缘资源05-07

车牌边缘05-27

边缘人06-08

边缘特征06-12

文学边缘07-01

核心-边缘07-05

边缘农村08-03

上一篇:无线网络平台下一篇:公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