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创新性学习

2024-07-18

初中生物的创新性学习(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的创新性学习 篇1

开放式的教学, 就是要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育, 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 而是动态地、开放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比较快、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 这就更需要用开放的理念来对待生物课的教育。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上, 应把以往灌输式的语言向引导式的语言转变。以往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生硬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不仅上课积极性不高, 而且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多用一些引导式的语言, 如“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么做会怎么样呢?”等, 学生的思维便会更加开阔。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应减少使用标准答案, 以往教学一直用标准答案和标准模式来要求学生, 学生没有创新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语言, 给学生留出学习和想象的空间。

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 活跃的教学氛围, 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对传染源和病原体概念的教学, 请一个学生到讲台来, 手掌上涂上很多粉笔灰, 然后让他与其他的学生握手, 有的学生主动地跟他握了一下手, 有的则不肯与他握手。从而引出这两个概念, 粉笔灰代表病原体, 手上有粉笔灰的同学代表传染源, 与他握手的同学称为易感人群, 而不愿与他握手的同学则表示他们远离传染源。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 轻松愉快,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引导学生观察, 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可以形象生动地将那些现实无法完成的实验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时, 对于初中生来讲, 传粉和受精这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如果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相关的视频如《被子植物的繁殖》, 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然后借助flash动画演示受精过程, 简要地给学生讲解一些植物受精过程的知识, 学生能更好地对学习内容有全面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能丰富教学情境, 在抓住课程内容重点的前提下,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三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独立学习,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人”。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思维能力渐渐偏向于逻辑思维, 他们富有激情、喜欢幻想, 但在认识事情上有些简单化。每一个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个人特点都是不同的, 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 要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记得曾经有位教授讲过, 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 一般来说, 小学的时候, 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所有知识的30%, 进了初中, 自学能力应该达到50%, 高中达到70%。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让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多读书, 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通过自学多涉猎一些生物知识。“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 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疑点, 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最后,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增强认识和感知。

四结束语

总之, 初中生物课堂是一个大容器, 我们需要有足够多的内容, 才能将其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根据教学目标, 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中, 才能提高生物课程教学质量。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 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能提高教学质量, 能更大程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都是成功有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颜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科学教育, 2011 (2) :12~13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具制作的创新研究 篇2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要借助教具说明生物的一些现象、结构、功能极其特点,不仅可以丰富生物课堂教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倡利用身边的一些简易、易取的材料,根据教材中已有的教具和教材中没有的但教学上需要,能够突破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创新和改进教具,使教具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具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08-01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生物所学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从抽象的思维到形象的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发挥很好的效果,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具的制作创新方面总结以下几点:

创新初中生物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 篇3

生物学,作为新的科技时代热们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传统生物教学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就像是给小孩吃药“硬灌”,而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导入与目标呈现——独学与小组讨论——展示与点拨拓展——运用与反馈小结”的四个新授课型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现将其模式呈现给同仁,以求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自主学习效果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习兴趣浓厚,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器官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然而,现在的学生认识生物的总类较多,可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各种生物,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不同生物的外貌,在适当讲述生物的有关常识和与人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消除对生物学的隔膜和畏惧,保持亢奋情绪,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其轻轻松松地进行生物学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学习效果与导学方案的编制

1、学习目标一定要细化。若学习目标太大或太笼统,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找不到方向,也就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就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

2、在编写自主学习内容时也一定要细化,把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都设计成填空题,要突出重点内容,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很快就能完成。

3、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难点内容分成几个小问题,由浅到深,由学生已掌握的内容进行延伸,还要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小问题,让学生亲身体练、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在编写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时,更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5、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评估者,各组主持人汇报各组学习情况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能引起各小组成员的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错误,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师生与生生间多向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立体式”、“变动式”教学格局,特别是要对各小组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

三、自主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指导

在我们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建设的今天,作为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应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成功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需注重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生殖的种类”、“血液”等章节中,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及联系。

四、自主学习效果与课后小结反思

自主学习的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能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之功效。老师的讲授力求简要清晰,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概括、归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精力的集中,以得到知识完全意义的建构。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自主学习中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次能更好的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实验的五个创新 篇4

一、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创新

初中生物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很多教师是先讲授知识, 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定式, 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2011年版生物《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作出假设, 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 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其独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另辟蹊径, 学生自己设计和实验, 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指导学生思考检测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二、自制实验模型的创新

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低廉的器具和材料, 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演示实验“呼吸运动”。我校生物实验室只配置了一台呼吸运动教学模型, 由于实验班级多, 不能满足该实验的同时开展且新配置模型实验效果不太明显, 生物教师、实验员和学生利用身边低廉的材料, 大胆创新, 自制了呼吸运动的模型。

自制呼吸运动模型的过程是这样的:师生收集装食用油的塑料空桶一只, 用洗衣粉和温水把桶清洗干净, 撕去桶上的标签、拧下桶盖、用刀挖去桶底中央的大部分塑料。选取与桶口适合的橡皮塞或萝卜一个、玻璃Y型管一个、大塑料袋或大气球一个、小气球两个、宽胶带适量。把橡皮塞或萝卜中央打一个孔塞在桶口上, 从塑料桶下方把玻璃Y型管倒插入橡皮塞或萝卜孔, 在Y型管两端各用胶带绑上一个小气球。用大塑料袋或大气球将塑料桶底部盖住, 并用宽胶带封住。由于塑料桶透明、密闭, 桶内空间大, 实验的效果比配置模型好。

自制呼吸运动模型的结构、原理及操作见图

除此之外, 近年来金鹿中学师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积极制作小肠结构模型、DNA结构模型, 不断丰富、完善金鹿中学生物实验自制模型。

三、实验材料的创新

在生物实验中, 大多可以使用教科书所配备的实验器材、设备, 但在有的实验中运用效果不佳。所以, 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 教材上实验的材料是用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苦草叶片细胞、黑藻叶片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 在实际实验中, 苦草或黑藻找不到, 用黄瓜作材料则利用率低, 使用刀片取样存在一定危险性, 操作不当容易使细胞重叠, 且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有部分重复。针对以上实验材料的弊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 改为用牙签挑取少许番茄果肉细胞观察, 实验材料更易获得, 危险性降低, 利用率提高, 现象更明显。

四、实验条件的创新

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相关, 也是影响实验现象、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实验中为使消化酶的活性高, 能将淀粉完全转化为麦芽糖, 要求实验装置要保持在37.5℃的温度。由于实验室没有合适的恒温箱或恒温装置, 以前采用“水浴恒温”的方法, 水散热较快, 前期温度过高容易使消化酶失去活性, 往往消化适宜温度只能保持2至3分钟, 实验效果不佳。基于实验中的不足, 我校生物教师、实验员和学生集思广益, 找到以下办法:学生将试管握在手中, 放在袖子里。这一方法利用了人体正常体温是消化的适宜温度这一特点, 实验效果好, 学生记得牢。

五、虚拟实验的创新

《新课标》中对虚拟实验是这样阐述的:“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 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观察草履虫”实验, 由于草履虫容易培养, 而且在显微镜下也不容易观察到, 以前教师大多让学生观察挂图或模型, 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和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教师和实验员通过网络下载视频或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等方式进行虚拟实验。教师实验后认为这个实验形象、直观, 学生也觉得生动、有趣。

除了本实验外, 对于实验时间长或实验条件不容易控制的实验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 酒精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实验。

初中生物的创新性学习 篇5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探讨

文/杨光忠

摘 要:初中生物是以实验教学为导入的基础学科,拥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性和科学的整密性。在大自然优胜劣汰和人类社会不断更替中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该不断提高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弊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让每个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思结合、活学活用,让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的高效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认知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打造高效课堂,师生共同努力共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该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教学《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首先必须构建独特新颖的教学课件,优化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诙谐幽默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成长期的学生,身心和心里都在全方位的发展,这让学生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尤其是对生物学是更加迷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伊始多介绍本节知识点的重难点和与生物学有关的最新研究方向、动态、有趣的故事等。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了解哪些疾病传染哪些不传染?在得了传染病之前,我们应怎样去接种那种疫苗预防疾病?传染病流行会经过哪三个环节?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讨,既可以掌握知识点又能引人深思。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知识点,如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和艾滋的病原体是什么?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等。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好奇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搜集课本的相关内容将其汇编成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再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活学活用,让本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经过加工处理变得妙趣横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综合能力,又能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初中生物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容。这种独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灵活运用,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渗透。

首先,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认知。而初中生物这个探究方向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正所谓以小博大见真知。自主探究与课堂预习大致相同,带着问题进入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节知识点分成前、后相关联的一连串的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探究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如,在学习《细菌》一节时,预习前可以将细菌的形态和分布广的原因、细菌的生殖过程作为重点内容来看。这样一来,探讨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既可以节约课内探究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探究一旦有了确定目标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首先要确立探讨目标,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点的强弱对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级的探讨,这是第一步,如对细菌一节而言主要是概念、细菌的生殖过程以及对细菌正面与反面的探究,如果不注意卫生这些细菌会造成怎样的病原体入侵的发生,并且在探讨时要活学活用。第二步,是直击目标。探讨知识点时不要在无关的知识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且目标要明朗。如对细菌生殖、形成、萌芽整个过程进行简介,和趣味小故事、小插曲相连接。接着,要沿用快、准、狠的战略思想,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筛选,从而确定关键目标。例如,探究细菌一节时,第一步是对全文通读,找出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第二步,对每段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进行渗透,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第三步,细菌对身边的.健康是否有影响,这样探究可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找出问题。有确定的目标,带着问题去探究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主探究方法。带着生物问题去探究,不断地循环、实践、总结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探索者、发现者、主动者。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高效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比较闭塞,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不丰富,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平台。而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应用,恰巧做到了这点。当今人们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新课改不断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使多媒体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风向标,也成了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传统的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方式都以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进一步阻碍学习的思维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虽然现在初中生物学改编浅显易懂,但终究是有弊端的。例如,发酵一节知识点,酵母发酵、酸奶、制酱、制米酒的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过程,对初中生来说,知识靠单纯的一味讲解和板书,这些本身抽象的事物是非常难懂且不易理解的。多媒体可以通过PPT展示发酵整个过程的组成片段,通过电影与现实发酵的产品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优化高效课堂方面,()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形象、直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高清生物视频或可动手操控的画面展示,使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层层被剖析,巩固和加强知识点、轻松击破重难点。演练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点的脉络,圆满结束课时内容,视觉效果可以缓解课堂视觉疲劳,使得教学目标大放异彩,何乐而不为?

总之,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生物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以积极引导,制造更好的学习课件,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更优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完美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付钟。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04)。

[2]刘利。对当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11)。

[3]卢保京。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J].考试周刊,2012(5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中学)

谈初中生物创新教学 篇6

一、应用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势

初中生物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索性,适宜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应用创新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形成创新意识与求异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创新教学方法的策略

(1)提高课堂知识含量。

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生物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在生物复习课上,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此时,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突出重点,全面复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地提高课堂知识含量,应该结合生物教材复习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给予学生某些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背景,创立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电化教学的有效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利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物理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制成学生较为感兴趣的flash课件,以直观生动的图、文、声、像结合的形式展示生物知识。另外,还可以设置课外讨论课题,布置学生课后自主查询资料,独立进行思考,总结出结论。这样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铺垫。

(3)创新生物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时,也应该考虑到在生物试验中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①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准备实验也是实验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验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工作,通过准备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目标、步骤以及某些实验结果,这样既树立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比如在进行观察“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组织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了解显微镜的构造,以及实验材料的选取与切法。②克服思维定式。在心理学中,思维定式是指过去的经验对人们现在的思考方式以及思路,形成一种倾向性,使人们以固定的方式去思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给予学生新的、变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在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中,将萝卜条放进清水中,与放进盐水中的萝卜条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盐水可以使萝卜软缩。这只是表面的结论,不能为学生进一步探讨细胞吸水、失水的深层原因提供实验基础。所以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条件加以改变,改变清水的含量,改变盐的用量等,让学生定期观察萝卜条失水、吸水的情况,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情况,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领悟实验的深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③形成求异思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同样在“质壁分离复原”试验中,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自主发问: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所用溶液是不是都是一样的?细胞在吸水复原时,会不会吸水过度而破裂呢?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养成提问的好习惯,进一步养成求异的思维品质。这些对提高创新意识是十分有效的。④拓展实验空间。可以适当地拓展实验空间,将实验转移到其他教室或者户外进行。比如在讲解八年级“心脏收缩”实验时,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抽象的知识理解较难,所以教师可以适当以气球和塑胶管联合,制造心脏收缩模型,使学生大致了解心脏收缩的大致过程。另外,使用多媒体,将心脏收缩过程制成flash,使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将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动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用此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此处学习、教学的困难性,加深学生对此处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浅析 篇7

一、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巧妙质疑,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该怎样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法接受这堂课的内容”。要彻底根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2、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实验无法但可择法甚至创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和发明,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积极进行探究性实验,不要把实验过程、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只局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做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求异求优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创造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新就没有创造,“新”就是“异”,“异”就是“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求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超常想象,使学生在障碍和迷局面前通过他们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进行求异求优的创新教学教师必须做到:①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养成非刻板思考的习惯;②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鼓励他们幻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③不称赞“死记硬背”和缺乏新意的回答。

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自己的经验,这种教学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二、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教学实践

例一: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首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叶是绿色植物营养的加工厂,它帮助制造有机物和蒸腾水分,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那么叶就是主要供货商。叶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能呢?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其次再提出叶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叶切片的结构,在学生已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叶片的挂图、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叶的三部分结构,接着提出叶片的结构,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最后归纳得出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是有利于透光,表皮细胞里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是有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蒸发水分。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利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这样安排叶的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二: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

首先让学生观察人类进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何会进化,讨论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外貌等方面经历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各种回答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答案。

例三: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体内物质的传输(本文选择关于心脏部分的讲课过程以作举例)

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血液在人体内起到一个运输的作用,血液为什么能在血管和心脏组成的管道中不停地向前流动?它的动力是什么?心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然后请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猪心)。首先看外形,先让学生用手捏捏心壁的软硬,分辨心脏左右壁的厚薄。然后指导学生解剖心脏,观察到心室壁的厚薄与手捏的软硬联系,理解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清楚了左右心室壁厚薄不同,为理解心脏的功能莫定基础。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心脏有几个腔。再引导学生观察心房、心室之间以及心房与心房、心室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与心房、心室相通的血管,并注意观察房室瓣、动脉瓣的特点。并利用教学挂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然后提出问题,心房、心室,左右心室的壁为什么厚薄不一样?房室瓣、动脉瓣为什么只朝一个方向开放?促使学生思考这此问题,并请有结论的学生回答,老师再归纳补充。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等特点。因此教师抓住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新教学,能够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笔者处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积极的响应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生动的例子深刻阐述了这一教学理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器材,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实验之前,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 交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常识, 让学生了解实验器具的作用。接着, 应该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以及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比如“探究光照与水分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这一实验中, 课本上只是简单地用四个不同的植物花盆, 以及一定的遮光材料来验证光照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利用化学中的知识去提取氧气与二氧化碳, 看看植物在这些气体中的反应, 同时结合月球的大气成分来预测在太空中的植物的形态, 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是探索知识与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探索课本上的各种实验, 同时还要引导与鼓励学生在课外对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进行探索与发现, 并且获得知识。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千年睡莲开花的事情,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研究知识种子在何种情况下能够进入到休眠状态,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去接触科学, 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对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也必将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去实践。

二、引导学生质疑, 创设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敢于、勇于质疑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 活跃思维。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实验中, 草履虫培养液的制作, 以及加多少刺激物都是很重要的, 因为每一步都关乎实验的成败。因此, 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

(1) 草履虫在正常的清水中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2) 应给草履虫什么样的刺激?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要不要有对照实验?

(3) 如果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 草履虫的反应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4) 如果将白糖换成适量的盐水, 草履虫的反应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5) 草履虫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知识的拓展, 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多媒体, 激活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为多媒体能够通过画面给学生更真实的感受, 使学生有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动口, 多发现, 多探索, 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有些实验, 因为受学校实验器具的限制, 而不能开展实验, 这时候就能够借助与多媒体演示, 来展现实验的过程, 这样的话, 学生同样能够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如在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中, 就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 不能进行实验操作, 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电脑提供实验景象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境, 如我们可以将盆栽幼苗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 给予单侧光照射, 在光源与转盘同步转动和光源固定情况下, 幼苗分别将如何生长?通过对这一类问题的探讨来引导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以及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电脑实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创新教学 篇9

一、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 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 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 教师可以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将教材中先讲结果再了解过程的部分改为由学生自主探究后讨论得出结果。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教师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 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二、提高课堂知识含量

在生物课程学习中, 生物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 尤其是在生物复习课上, 大量的习题练习, 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此时, 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到突出重点, 全面复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盲目地提高课堂知识含量, 应该结合生物教材复习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 给予学生某些知识点的

相关知识背景, 创立生动有趣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师要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并教会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各种生物学信息。同时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要在新的时期有所调整。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 教育资源是越来越丰富。生物学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 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走进城市, 走向生活———让学生的眼、耳、口等所有能调动起来的感官都活跃起来, 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利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加以引导,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理论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生物理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制成学生较为感兴趣的flash课件, 以直观生动的图、文、声、像结合的形式展示生物知识。另外, 还可以设置课外讨论课题, 布置学生课后自主查询资料, 独立进行思考, 总结结论。这样创新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铺垫。

四、实践操作

学生动一动, 既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开动脑筋, 积极创造教学条件, 营造真实具体的情景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感官认知、动手动脑, 参与实践和活动, 这样不仅能获得真知,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独生子女孤僻的性格。

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 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 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 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 否则, 学生难以直接回答, 会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 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 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

注重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生物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直观的内容, 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创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锻炼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 适当地应用创新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作为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强劲动力,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与传统的教育相比,不再是单向灌输知识,而是将培养学生认知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以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在人格方面,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消除学生学习上的恐惧和师生之间存在的隔膜,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动物保护色时,通过展示蚱蜢和蝗虫给学生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产生好奇心,想要弄明白教师带蚱蜢和蝗虫的目的,能够很快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再讲解动物所适应的周边环境是为了不让天敌发现,越是与自然相近的颜色,越能保护其安全,所以蝗虫需要的保护色应该是土黄色,接着提出问题:蚱蜢生活在草丛中需要的保护色为什么是绿色?学生就会明白动物选择保护色的原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初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能以独特的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论证既有结论,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学习“家鸽”时,学生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以为家鸽能够自由飞行的原因是它本身长有羽毛。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否定,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蝙蝠身上没有羽毛,可为什么它也能够自由飞行?家禽中的鸡、鸭等动物也同样有羽毛,可为什么它们却不能够自由飞行?通过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看法是错误的,会带着问题重新进行思考,进而不断去探讨带有羽毛的动物的飞行条件,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渠道地积累知识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以多渠道的方式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初中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对各种新理念和新产品不能准确把握,因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一课时,可以利用实验来进行教学,首先准备两支装有脂肪的试管,分别滴加清水和胆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对比两支试管,察看试管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试管中滴加的清水,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别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改进。学生将红墨水、蓝墨水等滴加到装有脂肪的试管中,就会立即明白。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多媒体、教具教学,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中。

例如,教学“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吃馒头时,是否能从最里面感觉到甜味呢?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是它有甜昧吗?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出现甜味的原因是不是口腔的消化作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逐步讨论食物消化与吸收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并学会提出质疑,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以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一篇:审计证据决策下一篇:医院建筑的改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