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有效机制

2024-07-26

“三不”有效机制(精选五篇)

“三不”有效机制 篇1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该讲而开讲的地方太多了, 多到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难怪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厌烦地说:“我们老师就爱叨叨, 一道题讲8遍!”这类学生学习不好, 题目不会做, 教师多讲几遍, 为什么他们还会反感呢?一方面, 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另一方面, 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就叫“吃力不讨好”, 这也是“教师不知讲了多少遍, 考试考到了原题学生还不会”的原因。可见, 对于“讲”, 教师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 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上, 授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说:“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 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为什么英国当年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前面所学到的内容, 有同学知道吗?想不起来, 有没有?会的同学请举手, 有的同学很犹豫。好, 请这位同学吧, 你来!”问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百多个字、近半分钟的时间。事实上, 这是仅用17个字、6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却用了26秒钟来啰啰嗦嗦, 反而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呢?

首先, 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 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坚决刹住“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风气, 拒绝教师话语霸权。

其次, 要把握讲的时机。要讲在学生合作学习后仍感困惑时, 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 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 讲在学生走不出误区时, 讲在学生背景材料匮乏时, 讲在学生认知模糊时。

教师语言的精辟、生动、形象、概括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千万不能陶醉于“千言万语”之中, 要经常反思一下, 自己有多少话能说在学生的心坎上。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 谈谈在习题讲评时哪些情况下不讲、哪些情况下开讲, 如何讲到点子上, 并将其概括为“三讲三不讲”原则。

一、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讲学生理解不透、审题不清的

目前我们高二年级的自编练习中每讲一般有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如果每题都讲, 一节课时间可能不够, 还会把学生讲睡了, 使学生听烦了。怎么办呢?就要有选择地讲。

比如必修一第13讲的练习, 经过统计发现, 选择题错误率在50%以上的有第4、6、8、9、12题, 那就讲评这5题, 并且在讲评过程中点明每题的解题关键、特色。以下举例说明。

第4题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洛阳风俗不禁街, 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 于利竞锥刀

本题答案应为“C”, 学生选“A”或“B”都有, 这应与其文言文水平欠缺有关。“坊市制度”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为了简化讲解过程, 我首先提醒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学生指出是“开始被打破”。我接着问:“坊市制度”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准确, 我强调其主要特征是“时间空间限制”。而“C”项“洛阳风俗不禁街, 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了夜市的繁荣, 表明突破了时间限制, 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 “B”说的是草市, “D”反映政府对市的严格, 故选“C”。

再以非选择题第13题为例。第一、第二问学生回答得较好, 不需讲;第三问回答得较差, 需讲。

材料3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有的多达数万人。

问题:根据材料3,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这是材料题的一种典型问法, 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也是学生的难点, 不少学生或者照抄材料, 或者照搬课本知识, 总之, 回答得不全面或语言不精练。

为了引导学生审清题意、举一反三, 我是这样处理的:分别请高二 (3) 班的学生甲 (上课走神) 、高二 (4) 班的学生乙 (该问回答差) 读题, 并分析答案来源 (是材料还是所学知识) , 并指出应如何作答。学生回答后, 教师稍加强调, “材料与相关知识结合”, 并尽量用学科语言概括。

二、学生自己能掌握的不讲, 讲学生讲不透的问题

目前高二文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 每次做完练习都有不下10名学生找我面批。根据这种情况, 讲评练习时, 我借助已经面批的学生来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必修一第12讲第4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只有30%。

第4题《庄子·让王》:“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1)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2)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3)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 学生经常因一两个备选项纠结不清而导致误下判断。比如本题选“A”的学生就很多。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生活, 容易将一些生活常识相混淆。在高二 (3) 班我请学生丙、高二 (4) 班请学生丁 (已找我面批) 讲解此题。丙说“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指人们按时“劳作”, 生产、生活有规律。但生活有规律, 是否就是“富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一定。”“‘既然不一定’选 (2) 是否妥当?”“不妥当。”教师一边听一边观察学生的表情, 待对话结束后再次问道:“听明白了?”学生答:“听明白了。”既然听懂了, 我就没有必要再重复。

当然, 也有的问题学生知道了但讲不明白, 那就再请别的学生讲。如果还讲不清, 最后则由教师讲。

例如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 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 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此题理论性强, 有些学生虽然已经找我面批但仍难讲清, 我就多花时间重点讲。

这时教师的讲解不仅能解惑, 还可上升到理性阶段,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会使学生更信服教师。

让学生讲,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 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可对面批效果进行检验。要尽量避免出现表面问问题闹哄哄, 过后学生仍然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局面。

三、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 课下看对象分步讲

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历史试题特别是中国古代史试题的材料, 经常出现难懂的文言文, 不少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头痛, 历史教师应针对历史学科试题的特色积极寻找答题良策。本学期第二次月考中的第7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7题中日甲午战争时, 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鸿章愤怒地说:“总理度支 (户部) , 平时请款辗驳诘, 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 台谏参我贪婪, 我再哓哓不已, 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在课堂上我简单讲解了“我再哓哓不已”的含义, 并指出本题的关键词句为“政府疑我跋扈, 台谏参我贪婪”,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大部分学生表示已经听懂。下课后, 个别学生愁眉苦脸地找到我, 表示自己不懂题干的意思。我首先将题干进行翻译, 然后耐心地指出, 语文材料阅读题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要求及解法都不同。语文题中的字、词、句、音都有可能是考查的对象, 超出所学知识的则会有注解。而历史题要求不同, 只需要解读关键词句。我想借机考查学生上课是否听讲, 于是问:“本题中的关键词句是什么?”学生回答“政府疑我跋扈, 台谏参我贪婪”。接着, 我鼓励学生说“很好, 上课用心了”, 并说不用发愁, 解答本题把握这一句就足够了。

同时, 我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特别需要平时积累, 不可能一蹴而就;借此机会查找自己不清楚的“哓哓不已”就能掌握其含义;自己动手查资料并真正理解的知识, 比依赖老师讲解获得的效果更好。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 后来还告诉我这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在教学中绕过非重点而又难缠的问题, 可以节省教师的讲解时间, 又告诉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三不”有效机制 篇2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腐”有效机制探析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长期艰巨的规划,需要全党全社会一起努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工作上的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践的深化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及类似的观点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提出过。有的侧重于效果,比如,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能力,做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有的侧重于防线,比如,构筑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防线;有的侧重于机制,比如,建立“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不能”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惩治腐败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深刻分析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随后一年反腐败的进展使全党深刻认识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总书记科学总结反腐败成功经验,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贯彻“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的精神,遏制腐败蔓延的各项工作实际上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逻辑向前推进,持续强劲地纠正“四风”,大力审查违纪违法案件,“四风”问题得到有力遏制,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不敢腐”震慑效应初步显现。在深化认识、把握特点的基础上,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的提法作了微调,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王岐山同志撰文指出,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这样使“三不腐”的提法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有力。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直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我们正处于腐败多发期,中央反腐力度空前。从审查的违纪违法案件和巡视工作发现的问题看,强的腐败动机和低的腐败成本是腐败发生最直接的原因。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训。作为执政的党员干部,人人皆有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危险。李纪周之类之所以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从动机来看,主要是看到别人收钱送礼、干坏事没出事而心怀侥幸、胆大妄为,以至于官商勾结、牟取非法利益。胡长清之流既敢腐败,也能腐败,用他的话讲,“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恶劣的政治生态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了反面。“有腐的危险”加上“有腐的条件”,再加上“不得已腐”的推波助澜,使塌方式的、系统性的腐败一再出现,触目惊心的情节不断挑战人们的神经。但也要看到,在我们党的队伍里,有很多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的党员干部,即使“有腐的条件”、“有腐的便利”,也能独善其身、清白做人、奉献人民。比如,革命时期的方志敏,和平年代的杨善洲、孔繁森等等。“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在研究腐败发生内在机理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对策。通过形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就是使执纪执法机关严格依纪依法发现、揭露和查处腐败,使违纪违法者在政治、经济、精神上付出应有的代价,加大腐败行为的成本,使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对搞腐败望而生畏,使有各种轻微违纪者收手收敛。形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使腐败分子不能轻易得逞,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祉。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严于律己,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一个力求标本兼治的过程,也是对反腐败工作的长期规划

中医治病,视病情辨证施治。若标危甚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则应先治其标,等病情稳定后,再治其本病,这就是“急则治标”。若标病不急,应找病根进行救治,这就是“缓则治本”。若标病与本病都很重,治当标本兼顾,收相辅相成之功,这就是“标本兼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上,治标和治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形势决定任务,首要的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指出,治病树、拔烂树,强化“不敢”的氛围。惩是为了治,要加大治本力度,选对人、用好人,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逐步实现“不能”。反腐败最终要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真正做到使之“不想”。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斗争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过程。“不敢腐”是治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铿锵之声中,从中央八项规定“先禁其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从严治党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正风肃纪与铁腕反腐强劲激荡,持续“高压严打”所产生的强力震慑,使得“不敢腐”已初见成效。只有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形势才会向有利于治本的方向转化,治本才有前提和希望。“不能腐”、“不想腐”是治本的两个境界。反腐反到深处,是制度、管理、监督的博弈,是文化的对决,是信念的较量。“不能腐”是治本的较高境界,“不想腐”是治本的最高境界。因此,“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长期艰巨的规划,需要全党全社会一起努力。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键在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

能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直接关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的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两个责任”的落实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对党员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执纪监督不严、查办案件力度不够等问题。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项任务还相当艰巨而繁重。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时代担当,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各级党委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在遏制腐败蔓延的过程中加快形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要以惩促治,在深化改革、刷新吏治、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过程中,逐步形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要坚定党员干部队伍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最终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应立足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党员干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重要保证。(孙志勇)

链接·“三不腐”提法的由来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

“三不”有效机制 篇3

一、“三不讲”主张的教学策略

2011年,站东小学下决心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根据构建“和谐课堂”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三不讲”的课堂教学主张,并在数学组以小专题的形式首先开始试行。要实现这样的课堂,需要充分准备。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前做足工夫,如明课标、懂教材、察学情、定目标、找方法(教法、学法),课中要明角色、重自学、重练习、重反馈、再提升。为了达到“三不讲”的预期效果,还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变看、听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操作训练、及时反思,学生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必须耳、眼、脑、口、手并用,形成有效的课堂自主学习氛围。

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推进“三不讲”

1.寻找“三不讲”深入实施裁体

学校首先开展了内涵式特色发展大讨论,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做出“新站东”的战略决策,即站东小学必须要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提出了学校工作要有新突破、新成效、新成果,必须做到“三种体现”、“两种层面”,经历“三个途径”,具备“十个要素”。其中,“三种体现”是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一粒种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播种培育,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开花结果;“两种层面”是指常规教育——(基本的)常规特色化,特色教育——(稀有的)特色常规化;“三个途径”是指学科引领——阳光照耀,环境熏陶——雨露滋润,活动践行——光合作用;“十个要素”是指团队、口标、内容、教材、模式、评价、师资、时间、地点、控制。在新发展思路的引领下,数学组在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成都市站东小学2012年数学学科课堂规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本次规范活动的三大目标(一是学科规范、课程标准理论认知达标;二是课堂教学100%规范合格,60%达到规范提升;三是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达到学校规范标准)和活动操作形式(理论认知,开卷测试,课堂教学录像自评、他评;三个规范展示,优质编撰)。把“三不讲”主张以课堂教学要求形式,纳入到了数学学科课堂规范提升的评价标准,从而构建完成了“三不讲”在我校数学组深入实施的载体。

2.让教师主动运用“三不讲”提升自己的课堂

为了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去完成工作的动力,学校数学组坚持“共识、共谋、共同、共荣、共融、共生”的团队发展核心理念。在数学课堂规范建设的方案里,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操作形式为:录像、专家评议、分组考核。其中录像成为了这次活动实施的第一个障碍。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的课不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为了保护自尊,选择否定学校的这一做法。为了让大家消除顾虑,达到“共识”,数学组对这次活动的目的及操作策略分别通过行政会、年级组长及教研组长会、全校教师会进行宣传和解释,“共谋”出了采用教师“自己为自己”(也可以寻求自己相信的教师帮助摄制)的方式来摄录自己的第一堂录像课,以此作为自己下次提升课的依据。这样就消除了教师对录像本身的抵触心理,心情愉悦地接受了,提高了开展此次活动的实效性。数学组还要求以每个年级组为单位,“共同”行动起来,完成每位教师的第一次录像课。对于在规范提升课中选出的学校优秀课范例以团队的形式奖励,发放活动经费,这样就达到了“共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年级组的教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生”在积极和谐的教学教研氛围里。同时,学校数学组在良好的发展中也提升了内涵。

3.为推进“三不讲”提供组织保障

方圆管理坚持的是内方外圆,同心育人。对于教师们的录像课,从学校内部来讲,通过自己观摩自己的课堂,教师个人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哪些地方自己讲多了,不该讲),找到自己的优势(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倾听、反馈及时,适时点拨……),年级团队共同查找与“三不讲”不相符合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发现本年级组的“三不讲”体现好的教师操作方式,提炼形成理论成果。这些是每个教师、每个年级团队必须要做的,即内方。我校将推选出来的优质课、“三不讲”体现好的课大力地宣扬,形成学校精品课、示范课,把这些教师树典型,为他们出书出集子,即外圆。内方外圆最终达到同心育人的目的,让数学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发展教师的内涵,最终学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4.提高教师“三不讲”专业技能水平

“三不讲”需要教师具备的各种素养必须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提升,才能让教师有能提取的经验或操作方式。为了给有主动发展意愿的数学教师提供展示机会,让教师从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以增强学校教师的自信心,拓宽教师队伍建设的渠道,提升教师的思想和专业等综合素养,建设一支能自如应用“三不讲”主张的团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为此特建立了三大平台,即学、讲、展,以此作为教师校外培训平台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如设立“大家阅读”为教师提供理论层面的“学”的平台,让“大家讲坛”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特长或经验彼此相互交流的“讲”的平台,使“大家舞台”为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方面的“展”的平台。在“学”这个平台中,通过“大家阅读”,每月一个大的主题,围绕教师倾听、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学习方式、生生对话自主范式等内容进行培训。全体数学老师通过观看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大量地接触全国自主学习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比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课堂运行模式等。在“讲”这个平台中,主要通过“大家讲坛”为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生生互动交流对话范式以及在课堂各个环节操作有经验的教师提供“讲”的舞台。在“展”这个平台中,通过“大家舞台”,校级骨干教师上“三不讲”示范课,年级组、师傅与本组的徒弟上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大比武,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亲身实践“三不讲”。

综上所述,“三不讲”主张在数学组的推进是从整体系统考虑的,体现了步步为营的行动策略。为了今后进一步抓好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学校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些创新策略,并及时改进这些策略,使之更适合于数学教师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不”有效机制 篇4

关键词:三不让救助机制,企业,和谐发展

西安铁路局西安西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特等货运站, 管辖咸阳、西安东、三民村、三桥、户县中心站等12个中间站, 现有在册职工2 390人, 在档困难职工138名, 占职工总数的5.7%。其中特困3名, 重困31名, 一般长期困难104名。虽然地处城市, 但困难职工所占比例仍然较高, 高于全局平均水平。上述困难人群中, 仅生产一线岗位职工就达111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81%。部分困难职工由于被病困所拖, 思想压力大, 不能安心工作, 对车站的安全生产和谐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对困难职工现状及致困原因的调查分析

自2006年铁道部党组实施“三不让”承诺以来, 随着“三不让”承诺救助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对困难职工救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来, 车站共落实“三不让”各项救助资金228.0047万元, 3 442人次职工不同程度受益。其中助困2 148人次, 79.499万元, 助学181人次, 32.71万元, 助医1 113人次, 115.795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职工生活难、看病难和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但由于受病伤所困、家庭收入无较大增长等原因, 现有的救助也仅使他们基本能够维持生活, 大部分仍然难以走上脱贫解困, 自立自强的道路。因此, 对这些困难职工家庭救助状况及致困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实施分类救助是当前“三不让”承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特重困职工的调查分析 (见图1)

通过对车站在档的34名特重困职工分析发现, 本人或亲属患大病拖累和家庭负担重一头沉是造成特、重困的两个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94.1%。其中, 本人或亲属患大病的有23户, 占特重困户总数的67.6%, 本人患大病21人, 占61.8%;二是由于家庭负担重、一头沉的 (包括单亲、子女上大学) 而致困。34户特重困户里, 占了9户, 达26.5%。

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致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职工或家属患病的种类, 基本上属于不能一次治愈的各种大病。如癌症、尿毒症、换肾手术、肝移植、心脏搭桥、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大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 时间长、花费大, 这是主要原因。二是患上这些大病, 本人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不能正常上班, 收入减少, 这是重要原因。三是在低收入重困户中, 家庭一头沉或多子女上学、上大学的比较普遍, 成为重要的家庭支出。四是这些低收入户所在车间整体效益不好, 收入相对较低也是导致其贫困的主要原因。

2. 对一般困难职工的调查分析

一般困难职工又分长期困难和临时困难, 长期困难是因本人或亲属长期患慢性病治疗或因供养人口多、子女上学花费较大而导致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职工;临时困难是指职工本人或者亲属突发重大疾病、死亡, 家庭出现被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 需要巨大开销, 职工一时无法承受需要组织救援的。

2009年, 我站建立一般困难职工 (长期) 档案共104户, 对他们致困原因分析如下:

通过图2可以看出, 本人或亲属患慢性病和子女上学是造成一般困难的主要原因, 各占总数的50%和36.5%。

调查职工患的各种慢性病, 以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糖尿病者患者居多, 这些职工虽然没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但是一方面, 不能承受繁重体力劳动, 需要调整到辅助岗位工作, 职工收入锐减, 另一方面, 疾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 每月用于药费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很多医药费用属于自费负担, 导致职工家庭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又陷入贫困。另外, 随着近几年大学教育的普及, 职工子女上大学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子女上学花费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职工收入的增长, 使许多家庭苦不堪言, 只能咬牙坚持。

通过车站近几年落实“三不让”承诺, 给这些困难职工家庭提供了不少经济帮助, 为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提供了一定保障。从在档的44户特重困户救助情况看, 仅2008年一年就落实助医14 276元, 助困142 600元, 助学61 500元, 共计218 376元。每户每月人均救助达到125元, 最高458元, 最低43元。加上原有收入, 救助后人均月收入可达到488元, 最低可达到221元, 最高947元;而在未救助前, 这些家庭月人均收入只有363元。基本维持了他们的生活, 但是, 相对他们每月要支出的各种大病治疗学费用, 少则几百大到几千来说, 仍显得杯水车薪, 力不从心, 而单靠救助, 很难使他们摆脱贫困。因此, 要实现使职工从被动接受经济资助到主动寻求脱困渠道, 变“输血”为“造血”的转变, 还需要深入分析造成致困的主观原因。

二、对困难职工致困的主观原因分析

车站工会对包括特重困在内的138名困难家庭成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其家庭成员以无工作收入或收入偏少, 一直靠职工本人收入居多。尤其是一般困难职工家属无工作者占了绝大多数。除过符合供养条件的配偶或子女, 不符合供养而靠职工本人工资生活的占了70%以上。

近年来, 车站一直关注对困难职工亲属实行再就业的帮扶和指导, 站工会每年也都要组织有工作能力的困难职工家属或子女参与社会上举办的招聘或免费技能培训等活动, 但收效甚微。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加之铁路企业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较少, 很多困难职工子女大学毕业,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导致家庭无法摆脱困难;二是部分困难职工配偶或子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也无一技之长, 很难在当今竞赛激烈的社会找到工作;三是思想观念落后,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存在有困难找组织的等、靠、要思想;四是就业观念陈旧, 对社会了解不够, 缺乏工作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诸多主客观因素, 是影响和阻碍困难职工走出困境, 实现脱贫解困的主要障碍。

三、解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 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

改革现行“三不让”承诺中疾病的救助制度, 明确规定如尿毒症、肝移植、糖尿病并发症、换肾手术、癌症等重大疾病, 根据疾病治疗的实际情况, 给予不同于现行疾病救助的长期保障, 按照每季度、每年的时间节点给予一定金额的救助金, 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医疗费用和家庭生存现状。

2. 建立困难职工心理抚慰制度。

困难职工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和屈辱感, 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下, 对周围的一言一行格外敏感,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因此, 建立困难职工的心理抚慰制度, 各级工会组织强化对困难职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定期开展家访慰问和帮困走访, 帮助困难职工实现“精神”脱贫, 从精神上树立自强、自尊、自立意识,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3. 建立困难职工“阳光工程”。

针对困难职工的现状, 一方面, 基层站段每年上报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计划中应当优先报送困难职工子女, 路局应优先招录困难职工子女, 不受毕业专业限制;另一方面, 路局每年拿出一定的公益性岗位, 如站段机关、铁路小区、车间工厂的保洁员、勤杂工、门卫、临客列车员、送货员等岗位, 优先招录和安排困难职工家属子女, 尽最大所能帮助困难职工提高经济收入, 从而实现早日脱贫的目标。

4. 建立帮困救助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举办就业形势培训或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子帮扶, 解决困难职工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困难, 帮助困难职工早日脱贫;二是对其亲属、子女根据个人状况和社会需要, 由站段和路局出资, 聘请技术专家和专业人员, 通过技术夜校、脱贫学校等形式, 组织他们进行免费的各种岗前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拥有一技之长,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对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也可以优先补充到路局允许的临时工作人员序列;三是积极鼓励困难职工家庭开展自主创业, 通过在“三不让”承诺中建立帮困基金, 从资金、政策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使他们尽早实现自立自强, 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问题。

“三不”有效机制 篇5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丌足方法丌准。调研发现,基层单位重办案、轻总结的问题丌同程度存在。有的分管领导和办案部门认为突破案件是重点,再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迚行总结督促整改,会分散注意力和人力资源,总想办法能拖就拖。有的基层单位办案部门同志对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正确把握,丌同程度存在认识丌清、理解丌深、把握丌准等问题,对该总结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分析研究、如何提出建议、如何促迚整改等,思路丌清、重点丌明、方法丌佳。

研析解剖丌透彻。有的基层单位只抓大案要案的警示教育、案后整改,对小案子却一处了之,对受处分干部能否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处分决定、所在党组织是否履行日常管理职责等没有及时跟迚,情况丌明、底数丌清,没有形成条块明晰的工作思路和闭合回路,没有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的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工作机制。有的干部只注重从违纪违法干部的成长经历、干部履历和思想蜕变迚行研析,对其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辨析丌够深刻,没有科学区分案件类别、干部职级、行业领域、受教育对象和范围等各方面情况,没有及时分析案件背后有关单位“两个责任”履行是否到位,没有充分利用案件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问题线索,存在案后总结程序化、表面化现象。

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调研发现,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和发案单位在做案后总结时存在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在案后总结文本框架结构如何统一、重点内容如何把握、关键要素如何明确、总结成果如何运用等方面,从整体上缺乏统一规范,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没有及时上升到制度层面,没有形成固化的工作流程,最终没有得到迚一步深化、应用和推广。此外,一些基层单位部门间协作联劢缺乏整体层面上的统筹规范,存在责任丌清、任务丌明、信息丌畅现象。

后续劢作丌连贯。有的基层单位在部门间衎接协调上缺乏谋划督导,监督责任单位和主体责任单位、审查调查部门不监督检查部门、监督检查部门不主体责任单位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效衎接、无缝对接。有的基层单位在方法运用方面,从案件选取到相关文书下发,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具体方法运用丌灵活、丌充分,没有形成以案“压责任、除风险、改制度、抓治理”逐步逑迚的制度化常态化良

性局面,导致有的发案单位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只停留在表态上,存在只走过场丌走心、只抓警示丌抓整改的现象。

做深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提高思想认识。要把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工作作为查办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安排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责任落实。审查调查和监督检查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工作承担第一责任,要在第一时间将其纳入办案计划,明确具体承办人,牵头分析研究,负责审核把关。参不办案的同志要注重提升分析检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对发案地区、单位引发案件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迚行深刻剖析总结,另一方面对查办案件工作暴露出的短板弱项迚行深刻剖析总结,找准找实找深症结原因。

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完善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常态化的相关制度,对每一种措施的实施方式、实施程序、实施部门、实施效果、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纪检监察机关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在案后总结的具体实施上有章可循。要完善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工作运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信息互通、沟通协调、工作衎接等各方面工作联系的操作规范,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扩大查办案件综合效应。

突出工作精准度。要在案例选取上从严,以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重违纪违法、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四风”问题、群众身边腐

败和作风问题等为重点,通过宣读处分决定、通报违纪事实、印发忏悔录、制作警示教育片等方式,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用好用活这些鲜活案例。针对查办案件发现的问题,要在总结分析上把握准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以案促改建议,对案发单位下发纪律检查或监察建议书,对相关地区、系统下发以案促改建议书或通知书,明确内容要求和责任分工,确保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严谨规范、有力有效。

上一篇:初中音乐的欣赏下一篇:探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