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

2024-07-11

价值观(精选十篇)

价值观 篇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加速转型, 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 社会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多元价值观并存有其积极的意义, 也有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医学生因判断力不足, 经不起错误价值观的诱惑,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等问题, 滋生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1]。因此, 医学院校要在承认和尊重多元价值观基础上, 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 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规定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 其他价值观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 并深刻影响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于医学生来说, 决定着其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的合格人才。医学生价值观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 但就其核心来说, 主要有两个层面。

1.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特别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如同一面旗帜, 鲜明地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 引领大家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 要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始终坚持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1.2 深挖医疗卫生行业特色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 当然这些带有鲜明医疗卫生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 医生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在我国古代, 医学被称为“仁术”, 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 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提到, “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晋代杨泉认为, “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传统医学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我们必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随着社会的发展, 核心价值观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陈炳锡对38家三级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发现, 人文精神是医院核心价值观的主线和核心, 仁爱厚德、精医敬业、创新求真是其中3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

2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医学院校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加强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当前, 许多医学院校重医技轻医德, 殊不知如果医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就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滥检查、收回扣、要红包等不道德现象, 甚至玩忽职守, 引发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因此, 医学院校应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 应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在人体解剖实验课上, 除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外, 还可以结合医院外科手术中部分医生由于责任心缺失, 错切、多切器官, 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引发医疗事故的事例,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理念。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 又可以加强其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培养。

此外, 可利用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名家论坛、形势政策课、校园广播、网络课堂等思想教育阵地, 以弘扬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提高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2 坚持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 使核心价值观渗入医学生头脑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对医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医疗卫生行业特色和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 我院始终秉承“勤慎诚爱”的校训,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开展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医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我院还通过引入医院文化, 对接医药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等方式,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此外, 还经常组织医学生学习行业道德标兵、医德模范以及身边的先进典型, 以其感人的事迹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医学生, 使核心价值观渗入医学生头脑,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构建多渠道的医疗实践平台, 践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校园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 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磨练, 才能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临床实习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劳动等实践活动, 使医学生走出校门, 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体验价值、锻炼意志、升华认识, 进而将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例如, 我院于2002年在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建立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以来, 先后有6 000多人次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服务活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坚定了医学生走进基层、服务老人、奉献社会的信念, 践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

总之,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使医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理念;通过实践锻炼, 使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 从而成为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

参考文献

[1]俞林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2) :7-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09 (4) .

价值观 篇2

作者:杨耕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02日 13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同时又不断地认识和评价价值,并逐步形成了价值观。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利益,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

价值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的确如此。音乐,对于有没有音乐素养以及不同素养的人来说,领悟、诠释和评价显然是不一样的。对于没有音乐素养的人来说,音乐没有意义;对于有音乐素养的人来说,有意义;对于职业音乐家和爱乐者来说,意义又不一样。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属于价值范畴。从哲学的视角看,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在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这就是,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体及其属性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者说,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物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客体依据,人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主体依据,只有人才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物及其属性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都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

人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从事实践活动,把身外的事物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价值客体的,价值关系就生成于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同时,人对自然的改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这就是说,有了人、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才产生了自然界原本不具有的价值现象,才形成了物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事物能否成为价值客体,不仅依赖于事物自身的属性,而且取决于人的认识水平、实践性质和社会制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同时,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动物性的需要,而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被改造、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单纯的生理需要都是有限的,动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中国有句古语,那就是,“日食三餐,夜眠八尺”,但实际上,人的需要是无限的。生产不仅满足需要,而且生产需要;生产越发展,需要也就越丰富。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需要也不是同一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需要本身也发生了异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需要甚至迥然不同,人的需要又因此分化为正常需要与非正常需要,后者导致奢侈品、畸形消费。

这就是说,尽管人人都有需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方式、满足程度,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仅仅把价值理解为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把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如果说使用价值只涉及人与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那么,价值不仅涉及人与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物的社会属性的关系;不仅体现着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大气污染实际上是以“天灾”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人祸”,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的危机,它不仅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表明,人们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就是利益。因此,价值关系的核心就是利益,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作为利益的主体,可以是个体,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社会。实际上,任何一个现实的个人必然同时具有这三层关系:既是个体,又属于某个集体,同时还是社会的成员。因此,个人的利益是多层次的,既有个体利益,又有集体利益,还有社会利益,仅仅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依据,显然会失之片面。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着眼点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所以,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的客体。任何一个个体、群体的价值评价都受到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制约,都受到反映这种需要、利益的观点和立场的制约。从来不存在一个脱离需要和利益、没有观点和立场的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总是依据评价者的需要和利益、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不同,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意义的评价。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属于观念形态,但它却存在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对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成果的评价;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有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评价;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有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价,如此等等。各种价值评价都有自己特殊的标准和基本原则。就内容而言,价值观的根本是价值原则。有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价值原则规定了价值观的性质。基督教的价值观以上帝为价值原则,并将之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原则,并将之作为评判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为价值原则,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

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价值规范中。所谓规范,其本意就是规则、标准或尺度,明确规定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任何价值观只有通过价值规范具体化为如何行动的规范,才能引导人们的活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确定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必然导致确定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是以对未来应然状态的规定和把握为内容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都属于价值观的内容。

价值观与价值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的利益关系。利与害、好与坏、得与失等等都不是单纯的主体的自我感受,而是实际的利益关系。比如,一个奴隶可以满足自己的奴隶地位,但并不能因此改变奴隶与奴隶主的价值关系,不能因此改变奴隶与奴隶制的价值关系。价值观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说,价值关系不同于价值观,价值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人们正是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价值关系进行判断、整合和反思及其升华,才形成了价值观。一言以蔽之,价值观即是对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构成了个人的心理定势。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通过法律、舆论和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都要通过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这种核心价值观,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决定选择还是不选择这种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实际利益建设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多种渠道使社会成员能够理解、认同、接受这种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否则,社会所提供的核心价值观就只能成为人们的外在规范,而不能成为人们的内在意识。

不同人的价值观主要决定于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人们多样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和利益关系。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社会地位相同,价值观并不一定相同。同样是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工人,有起来反抗雇佣劳动制度的工人,也有满足自己雇佣劳动地位的工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同,但价值观念不一定相同。在阶级社会中,被剥削者接受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念的现象并不罕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价值观与价值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属于主观的思想领域,价值关系则是人们之间实际的利益关系,属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可能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了价值关系,二者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实际上,价值观的形成是包括价值关系、经济关系、传统文化和社会教育积淀在内的复杂过程。任何社会都需要进行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的建设。儒家价值观之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就与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尤其是与科举制度和官吏任用的标准密不可分。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都是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利益。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任务,也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我们应当注意,社会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就是社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的变化。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在价值观上的标志,就是核心价值的变化。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与以往社会的核心价值不存在全盘继承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核心价值的变革。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既不能移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挪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们都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也必须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相适应,应该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利益,应该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的精神气质,应该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

任何社会大变动时期都会发生价值重估和价值观重建的问题。西方的启蒙运动,是对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人的思想的一次重估,是被中世纪神学所压抑的古代人文思想的一次重生。中国的“五四”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重估,是科学和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一次重生。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和价值观重建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价值观 篇3

商局经过140多年的发展,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具体体现为“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价值观;“崇商、创新、均衡、和谐”的经营理念和“爱国、自强、开拓、诚信”的企业精神。招商局的价值观不仅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同其将企业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一样,更是主动将企业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有很丰富的内涵,简单而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内大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行为准则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实际上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也是“兴企之魂”,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招商局就是紧紧抓住了“价值观”这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来铸造招商局之魂的。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既受企业自身传统的影响,也受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不承认社会中出现了道德失范、信仰缺失、虚无主义、缺乏诚信、腐败丛生、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底线缺乏等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变迁的社会背景中,作为一个企业、一个个人都应该要坚守一些本质的东西,否则很可能就会为了一些短期的利益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近100年前一个有影响的日本人讲过一句有影响的话,这句话放到今天中国的商业社会里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启发意义。这个人就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大实业家涩泽荣一,这句话就是他讲的“士魂商才”。

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明治维新30年后的社会颇有相似之处。涩泽荣一的“士魂商才”理念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100年前中国的实业界领袖张謇也说过,中国实业不兴,“其责任在士大夫”,因为那时士大夫不屑于去从事实业。而今天,我们也许可以说,中国社会的进步,“其责亦在商人”,因为商人逐步占据了社会的重要资源,商人的言行、道德逐渐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今天的中国商界与财富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反思自身,反思与自身相关的传统,从中寻找历久弥新的智慧,有意识地使自己成为“士魂商才”的领袖。不仅企业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个人也有个价值观的问题,也同样要思考和回答你看重什么?追求什么?你的价值意义是什么?

具体到招商局而言,可以说,其历史上一直有着“士魂商才”的传统。招商局的成立,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创办的。在招商局140多年历史中的多代领导人,有不少人既有着干练的商才,又有着胸怀天下、追求高远、秉持操守、自强不息的“士魂”。如:盛宣怀“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唐廷枢为了民族航运业的发展“宁可脱下太古洋行的皮鞋、穿上招商局的布鞋”,郑观应直击时弊、抒写《盛世危言》,刘鸿生甘愿放下自己的家族生意、不领一分薪水重振招商局,以至袁庚不惜自己晚年的政治生命而冒险改革等,都有一种“士魂”在身上。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诱惑、信仰缺失、主流社会文化处于断层和重建的大环境中,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企业之魂的铸造,确立企业的精神坐标原点,唯此才不会迷失和走偏。关于招商局集团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体系,集团在2011年版的《企业文化手册》和《关于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中都作了系统、具体的梳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今年,现又根据新形势、新常态、新发展,拟对《企业文化手册》作修改和提升。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曾对集团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概括为:要继承与弘扬六种文化传统、形成五个核心理念、塑造八种风气。

一是弘扬六种文化传统。就是要挖掘、弘扬好招商局历史积淀形成的六个重要文化传统,即:爱国文化传统、创新文化传统、崇商文化传统、务实文化传统、诚信文化传统、开放文化传统,使招商局保持激情,更具活力。

二是形成五个核心理念。就是要通过倡导,在集团内形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核心理念: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

共同的企业使命——“以商业成功推动时代进步”;

共同的企业愿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共同的企业理念——“崇商、创新、均衡、和谐”;

共同的企业精神——“爱国、自强、开拓、诚信”。

三是养成八种风气。即:勇于担当的风气、学习开放的风气、敦厚友善的风气、善待严管的风气、用心做事的风气、严谨细致的风气、勤俭节约的风气、廉洁自律的风气,使招商局成为一个风清气正、干大事的集体。

四是打造两支队伍。即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打造一支以高管为核心的有担当、有拼劲、有能力、公道正派、能团结凝聚一帮人一起干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同时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对企业忠诚、有团队精神和较强凝聚力的员工队伍。集团制定并颁布的“经营管理者守则”和“员工守则”高度简洁地概括了这一目标要求。

五是塑造一个形象。“内聚心、外塑形”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并重的两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社会上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增强“招商局”品牌的影响力。

近年来,招商局更将“员工之家”“招商课堂”等作为企业价值观宣贯的载体,使价值观宣传更接地气,更受员工欢迎。

通过这些努力,招商局进一步成为一个充满理想与责任意识、充满活力、受社会尊敬的基业长青的企业;通过这些努力,招商局已经并且将更加深入地使企业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胡引定)

价值观 篇4

价值观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 对人类行为有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 价值观属于营销哲学的范畴。营销管理就是在目标市场上达到预期交换结果的自觉努力行为, 是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各种方案, 以便于目标市场的顾客建立和保持互惠交易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与市场营销类似, 高校行政行为同样受其价值观的支配。所谓的行政价值观是指行政主体对某种特定的行政思想、行政观念和行政行为方式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追求。行政价值观念中包含着对行政事务的理解, 因而具有解释性;同时也包含着对行政行为方向的指向, 因而具有方向性。因此, 特定的行政价值观念影响着高校的功能和结构, 有什么样的行政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高校公共行政体系。研究高校行政价值观与营销价值观的契合性, 有助于高校行政得到更好地开展, 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行政价值观与营销价值观的契合

显然, 高校不能向可口可乐公司那样经营, 高校与营利性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 高校行政价值观与营销价值观在各自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 它们都以效率为目标, 都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手段, 都在调和组织、顾客、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谋求自身发展。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高校行政部门可以借鉴营销中的一些方法, 来提高行政效率。

⑴传统高校行政与营销中生产观念的契合:组织内向化、效率至上

由韦伯官僚体制和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传统高校行政, 结合了德国的科学主义与美国的工业主义, 效率是其追求的最高标准。正如古利克所言:“在行政科学中 (无论公共行政, 还是私人行政) , 基本的善就是效率。”它的定位是组织内向化, 关注如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履行行政职能。

营销中的生产观念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哲学, 它假设消费者会接受任何他能买到并且买得起的产品, 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生产和分配的效率。它不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而是从企业生产出发, 表现为“我生产什么, 就卖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组织内向化倾向, 唯一关注的就是生产效率。由此可见, 二者都具有组织内向化倾向, 效率是它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当前高校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办事推诿、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 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命令的执行效用和权威, 从而从本质上违反了效率至上的原则, 是一种没有管理信托责任的表现。创新高校管理制度, 最大程度上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鼓励管理干部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是当前一大紧迫课题。

⑵新高校行政与营销观念中的产品观念、销售观念的契合:关注产品、谋求改变

新的高校行政学派批判传统的效率取向, 认为实现高校管理正义和公平才是行政的根本目的。传统的机械性效率往往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而公平恰恰又是整个社会的终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效率价值, 这种批判不在于否定效率本身, 而在于提出效率的方向性问题, 正如丁煌所言:“推动效率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结合起来”。高校行政在关注效率的同时, 也把握了效率的方向性, 使其提供的“产品”更富内涵, 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营销中的产品观念假设消费者会选择品质、功能和特色最佳的产品, 公司应致力于产品的改进。销售观念认为公司应极力销售和促销, 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这样才能促进销售的增长。公司在关注生产效率的同时, 不断改进产品的品质、特色功能, 注意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以此来增加产品的销售。

由此可见, 二者都开始关注自己提供的“产品”, 并在其中添加附加因素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使得产品沿着顾客—学生价值提升的方向不断发展, 这种谋求改变、把握产品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赢得顾客的青睐而不断提升组织价值。

高校行政管理要讲求公正需要不断变革管理方式, 引进营销学的产品观念, 真正意义上从学生出发, 以人为本, 想学生之所想, 做学生想做。同时在行政管理人员内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生活待遇, 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为实现公平正义奠定物质基础。

(3) 高校管理与营销观念中的营销观念的契合:质的改变、顾客中心导向

高校管理越来越倾向于公共部门私有化, 让更多的私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表现为浓厚的“3E”, 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奥斯本和盖布勒的企业家行政理论, 它认为高校应当实行学生导向战略, 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然后集中资源去满足这种需求, 这势必会提高学生满意度, 增强高校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与传统的高校行政理念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学生的中心地位凸显出来。

营销观念认为要实现公司目标, 关键在于探究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 然后使公司能比其他竞争者更有效果的满足消费者。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哲学, 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即“顾客需要什么, 就生产什么”。这就把公司的利益与顾客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公司实行的是彻底的顾客导向战略。由此可见, 二者都开始研究顾客—学生的真正需求, 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 然后调整各自的经营战略, 把自身利益与顾客价值紧密联结起来。

所以在把大学中的食堂、公寓、校医院、体育场完全交给市场, 使其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缓解高校行政管理压力的同时, 我们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综合思考哪些是我们必须做而且只有我们自己做才能做得好的, 哪些服务是完全可以由市场来做也能保证质量的, 必须统筹安排, 协调好职责内外的服务。

⑷高校服务与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的契合: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当下的高校服务理论是在批判企业家服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高校管理的任务是服务而非掌舵, 行政人员是要帮助学生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而非在方向上控制或者驾驭高校。高校与大学生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他们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协同行动, 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高校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时候的行政更加注重学生利益与高校长远利益的协调, 学生的福祉在公正、公平、平等民主原则下得以实现。

社会营销注意到了营销观念所回避的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的冲突, 认为公司应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 并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二者都开始关注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 在调谐组织利益、顾客—学生福利、社会—高校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的合理。

和谐高校的建设需要有长远规划和远景战略, 更需要物质条件和精神资源的保障, 如何加强高校道德伦理思想建设, 提高教师师德,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们均需结合营销策略加以实施。

三、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管理具有相通性, 企业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些工具、理念同样能帮助高校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高校唯有不断的接纳新的管理理念才能适应这个变化着的社会。高校同样可以有营销思维, 正如彼得·杜拉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所言:特别是在战略领域及有效发挥董事会作用的领域, 非营利管理者实践着大多数美国商人所鼓吹的事情。

⑴营销为高校行政提供战略规划工具

高校可以在分析组织的优势与劣势, 结合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利用诸如“4Ps战略”、“4Cs战略”等来制定数量化的发展战略。这样不仅可以克服惯常的描述性战略, 使其目标具体可操作化, 还可以为后续的监督反馈提供确切的量度标准。使得高校在关注公平、自由这些模糊价值观的同时, 也能讲求效率、效益, 使得高校管理迈入精细化、战略化阶段。

⑵学生导向意识

营销的精髓是“以顾客为中心”, 借鉴到高校行政活动中来就是“行政就是服务, 学生就是顾客”。高校行政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研究学生的真正需求, 结合自身的资源满足这种需求。管理决策也会因获得学生的认可而顺利实施, 这就在无形中改善了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 畅通了上下行渠道, 改善了高校形象, 这也是高校行政改革的趋势。

⑶更新高校工具

一些被企业证明了有效的工具可以装入高校的箭袋中来, 比如市场调研、品牌战略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高校更好的理解所处的环境, 洞悉学生的需求变化, 然后对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及时应对高校环境的发展变化, 更合理的促进高校的发展进步。

⑷引入竞争因素

竞争是保持活力的关键, 也是不断提高顾客价值的手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树立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 冲淡那种特有的官僚习气。这就必然会促使他们不断的改进对学生的服务价值, 以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学生的支持, 否则也会有惨遭淘汰的厄运。这种竞争对于高校福祉的提高, 学生满意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市场化机制下的高校行政价值观对高校的运行模式有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行政价值观与市场营销价值观不同程度上的契合, 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也可以形成并且发挥好营销思维, 并以此提高高校的行政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

关键词:价值观,高校行政价值观,营销价值观,启示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原理》第五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金太君.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江海学刊, 2000.6

[3]颜佳华, 王升平.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特征、规律及趋势探析, 中国行政管理, 2008.8

价值观 篇5

我们的价值观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价值观》。

今天,我有勇气站在这个舞台,并且充满了倾诉的激情和渴望,是因为我的身后有一支肩负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着法律监督职能重任的团队,一支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的团队,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湛、恪尽职守的团队。

“我宣誓,我坚决恪守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检察事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亲爱的同事们,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重温熟悉的检察职业道德誓词,你的心中是否也会感慨万千?

迈进庄严的人民检察院,眼望高高悬挂的国徽,一种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国徽告诉我,我正从事着一份神圣的职业。如果说刚刚迈进检察院的大门时,我对检察事业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崇敬之情,那么如今,我对它的理解

已不单单是代表着法律的威严。从渎检和反贪干警们日夜奔波在调取证据的第一线,从公诉科的同事们脚踏实地、长年如一日地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审查起诉,从侦查监督科的同事们为了不使一个犯罪嫌疑人错误地受到逮捕而不放过一个作案细节,从控申科的同事们对上访人细心疏导、耐心讲解法律,从民行科的同事们积极发挥检察监督的职能作用、认真办理一起又一起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等等等等……让我我感悟到了更多。

望着那些周旋于法律和犯罪分子之间永不知疲倦的身影,我也时常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检察人如此执着?”在检察院的这段时间让我明白了,正是因为大家心中的那座“天平”,而这座“天平”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价值观”。

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这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内心的价值观。而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指导我们向前不断前进的动力,那就是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所谓“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

所谓“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所谓“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所谓“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核心价值观八个字简简单单,背后却是沉甸甸的。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检察大家庭没多久的年轻人,我时常为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有人问我,你的自豪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笑而不答,因为我深知有一种神圣来自正义的光芒、有一种骄傲来自职业的选择、有一种追求来自信念的领航。我们不是科学家,无法用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去助推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是作家,无法用最华丽的词藻去感慨社会的沧海桑田;我们不是歌唱家,无法用最优美的旋律讴歌人生的内涵,但我们是检察干警,要用双手擎起公平和正义,要用双脚走出一条清正廉明之路。作为检察干警,就是要经得起贫寒、耐得起寂寞、守得住公廉、抗得住权势!

对于检察大家庭而言,我不过是满天繁星中的一颗、苍茫大海中的一粟,然而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峰、水不拒细流

价值观:让管理提升有价值 篇6

“思维方式”是对待工作的价值偏好和取向,其实就相当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和全体员工对企业、对事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判断,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多元的思维方式:激进还是保守?冒险还是稳健?高调还是低调?长期还是短期?为公还是为私?从而形成契合自身的管理风格、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实践的背后,价值观是一只无形的手,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通过内涵拓展和与管理的深度融合,产生出导向力,并不断转化为管理的方向目标、路径手段、方式方法,乃至一种坚不可摧的持久创造力。下面,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远集团”)为案例,浅析价值导向在企业管理提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中远集团来说,近三年来无疑历经了一场生死大考。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受航运周期恶劣影响,中远一度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处境最艰难的中央企业,行业形势之严峻、持续低迷之漫长,让人感到前途莫测。危机之下,中远集团打起精气神,坚持理性思维,聚焦扭亏创效,有效推进战略回顾、结构调整和管理提升。2014年,中远集团一举扭亏为盈,成为航运企业逆境突袭、绝地起航的传奇。

系统思维:

构建新常态下的发展格局

国务院国资委于2012年年初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活动一开始就提出了四个结合:立足自我与学习借鉴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从严治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相结合。由此看出,管理提升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和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治理是关联的、一体的,因此推动企业管理提升,首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系统思维的核心是把企业管理提升放到企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国资委的要求上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牢牢把握保增长的硬目标、企业战略的大方向、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改革创新的主引擎。系统思维可以保证管理提升持续改进、全面推进和协同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系统思维,管理提升活动启动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央企业尽管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洗礼,面临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但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带动力、保障力以及内在活力不断提升,为中国经济抵御风险、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石。

中远集团的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战略思维

中远集团坚持战略先行,通过对前几年制订的2020战略进行回顾,完善升级,统一认识,使企业的目标愿景更符合当前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围绕战略,公司提出了四个指标性的引领:一是不断增长的指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结合经营实际,调整优化网络布局,深度挖掘市场价值,在做强做优做大上下功夫,在提升市场占有率上有突破,使规模的增长实现稳定增长,而不是大起大落式的增长。二是盈利能力的指标。突出商业模式的创新,突出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深化企业纵向成长性对标管理,着力在释放创新活力上做文章。三是克服周期的指标,不断加强航运主业自身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加快综合业务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在业务板块和产业格局上进行调整,使企业具有较好的抗周期能力。四是全球公司的指标,坚持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并重”拓展,扎实推进中远集团的海外事业,加大国内专业公司在海外业务的拓展,精耕细作海外市场,为2020年成为全球公司打好基础。在战略指引下,中远集团进行了船队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人才结构等一系列调整,并部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新常态思维

经济新常态,造就了航运新常态。航运新常态下,航运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成了必由之路。要转变方式,根本是转变理念,转变作风,转变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提出:转变自己熟悉的、适应的东西,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但不转型,企业就没有出路。

中远集团把航运新常态总结为“四大呈现”:一是超低成本竞争将成为企业盈利的策略常态。低成本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规的经营手段、短期策略,而是企业应对低迷市场的核心武器、救命稻草。二是资源内外整合将成为航运市场的竞合常态。集装箱市场大型联盟不断涌现;油轮、杂货特种船市场联营体不断深化;干散货市场船货之间在产业链上的合作正在不断走向深入。三是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推动航运的产业常态。近年来“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的推动,使更多的关联产业开始涉足航运。四是服务模式创新将成为赢得客户的营销常态。航运企业从航线设计、准班率、服务手段、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加以改变,通过创新提升服务质量。面对新常态,中远集团快速建立新思维,建立了积极谋进的动力机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应对举措:一是以资源优化为导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培育市场化的服务模式;三是以成本领先为依托,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四是以客户体验为手段,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五是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形成全球化网络营销格局。五个方面作为有机整体,互为作用、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这种新常态思维下,中远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稳健型发展模式迈进。

中远集团的系统思维来源于企业愿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世界一流的集成全球航运、供应链、海洋工程与油气储运服务的综合物流企业”。在这一愿景下,不断打造服务全球贸易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全球供应链服务网络以及国内综合物流网络,同时发展产融多元,为企业发展构建了格局。

问题意识:聚焦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nlc202309041718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因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深层次矛盾而饱受非议和诟病,管理粗放、体制落后、人事臃肿似乎成为国企标签。导致“问题国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国企被很多棘手的问题困扰;二是国企面临的很多问题具有体制性和结构性特征;三是围绕国企问题的许多观点本身也是相悖的,加剧了国企的问题积累。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倒逼管理,对于国企来说,管理提升首先要正视和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扫除拦路虎,管理才能真正提升。譬如效率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国企受所有制和企业家委派制、任期制等影响,运行效率低下是“天然”的。实际上并非如此,低效不是国企的专属,而且国企通过科学决策、加强管理,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譬如中远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务,起步于2008年,到2009年,中远100万平方米的一期海工基地已经投产并交付世界顶级海工产品。“敢为人先,快人一步”的先发优势使中远成为中国海工的领军者。短短六七年,中远集团海工产品实现了由浅海到深海、由油气平台到特种工程船舶的全覆盖,拥有了国家级海工技术研发中心,手持海工订单量占中国船厂总订单量三分之一还多。取得这样的成果,欧美和日韩、新加坡两大海工阵营至少经历了50年。由此可见,国企的决策效率、管理效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低。国企要实现管理提升,关键要用锐意改革的精神破除阻碍效益提升的顽疾,要以问题为导向,眼睛向内,多从主观上查找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啃骨头的精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中远集团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精益思维

精益思维来源于对粗放管理的反思。前几年,中远集团在基础管理、风险防控、降本增效、协同效应、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做强做优、科学健康发展的瓶颈。为了努力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更加注重内涵式转变,发展手段从依赖规模、船队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中远集团将“精益管理”作为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管理提升的价值指导和主要抓手,其实质就是对企业战略、决策、营销、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最合理的流程设计、最合适的资源配置,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佳匹配。

精益管理的理念体现在加强基础管理上。公司全面梳理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业务标准和制度体系,优化管理链条,优化决策审批事项及流程,在完善监管措施、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明确职责权限,减少无效控制,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譬如中远集运公司,将号召人人献计献策的“掘金行动”与管理提升有机融合,全员贡献智慧;上海中货公司细化区域内营销体制改革,实施分片营销经理负责制,将营销责任和压力逐层分解、传递;大连中货公司推动机关“大部制”改革,根据区域业务特点,精简合并部门设置,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华南中货公司完善驳船支线网络,为高端客户提供订制服务,改革考核制度,实现职能部门与网点业绩考核的捆绑。再譬如中散集团“新盛海”轮,践行“把小事做成精品”的理念,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抓手,时时、处处、事事“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工程”,保持了一流的船容船貌。近年来,在PSC检查日益严格的形势下,该船创造了连续无缺陷通过的奇迹。目前,“新盛海”轮已经退役了,但“新盛海”轮的精益管理理念却产生了辐射作用,“新盛海”式船舶不断涌现。

精益管理的理念更体现在成本管控上。在企业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降本对企业效益增长的作用非常关键。中远集团通过深化成本精益管理,努力把精益管理理念贯穿于成本动因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每个基础环节,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内部调整,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不断增强成本控制力。譬如在燃油方面,通过招标采购、降速航行、科学调度管理、合理选取航线、船舶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管理改进,使燃油成本大幅下降。其中降低航速,就使成本减少了20%,中远集运2012年消耗燃油310万吨,2013年降至267万吨,2014年降至245万吨,单燃油一块,管理提升活动之后,成本就降低了4亿美元。整个中远集团去年节约燃油消耗66.52万吨。

对标思维

对标思维来源于对“船老大”思维的反思。作为中国最早、最大的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在综合能力、价值链、队伍、品牌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思想,以大国企、船老大自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表扬多,自我反思少,缺乏变革精神。实际上,与有效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市场形势的要求相比,与稳健发展的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中远集团还存在一定差距。

认清自己最直接的方式是对标。中远集团总经理李云鹏提出:找差距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和批评,找差距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种工作方式。近年来,中远集团转变思维方式,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业内优秀同行,聚焦关键经营性指标,横向对标,找短板,找差距。同时,从去年开始,启动纵向自我成长性对标。横向对标能够让企业看到自身与行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纵向对标则能够让企业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便于反省成败的得失、改进和提升,通过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标,更有助于客观地评价业绩,更有利于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有了这两个指标,企业激励员工的时候,不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指标体系。

中远的纵向自我成长性对标管理,是以建设“百年中远”为使命担当、以成长性对标为基本方法、以精准公平考评价值贡献为核心、以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为目标的管理工具,是通过尊重历史、记录成长、纵向对标、关注过程、客观评价、有效激励、激发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管理体系。其实,纵向自我成长性对标管理正是中远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中远注重持续、止于治善、基业长青的事业观和业绩观。

价值导向:

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发展必须是有效益的发展,经营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的根本目标也必须是创造价值。中央企业管理提升的目标最终落脚在综合绩效明显改善,因此,管理提升的重点任务应该侧重以全员消除浪费、创造价值为指导,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理念。

nlc202309041718

树立价值导向就是要强化保值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中央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所在,亏损是没有理由的,也是耻辱的,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提升。

树立价值导向就是要注重价值创造,注重培育市场化的服务模式,根据市场变化,不遗余力地改进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品质,实现价值经营。特别是拥有国际化业务的中央企业,要充分导入价值营销策略,加强全球化、网状化的整体营销,深化海内外互动、互补的平衡营销,突出业务延伸的增值营销,强化业务协同的联合营销。

中远集团最近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升级,最新确定的企业使命就是“我们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坚持以创造价值为引领,突出科学发展、稳健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致力打造价值中远。在这样的使命下,中远注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的价值贡献,坚决不做形式主义的无用功。中远的价值导向重点体现在“客户价值最大化”和“协同价值最大化”,由此培育了客户思维和协同思维。

中远集团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客户思维

客户思维决定企业的长远。企业要赚钱,但怎么样才能赚到钱,想赚钱得别人愿意给钱才行,所以必须主动创造客户价值,创造客户就是创造价值。在曾经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航运市场火爆期,中远的客户意识是有偏差的,因此近几年,中远在理念上不断调整,把“客户为尊”摆在中远价值观的第一位,倡导全系统任何岗位、任何员工都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优质服务、延伸服务,努力带给客户最好的服务体验,使客户满意成为中远每一名员工的工作追求和目标。

在客户思维的全员倡导下,中远集团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四个调整”:一是从服务理念上加以调整,从利益竞争向“价值共同体”转变;二是从服务模式上加以调整,从传统的营销手段向电子商务转变;三是从服务链上加以调整,从传统水运段向“全程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转变;四是从合作深度上加以调整,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

服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中远集团近年来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在服务设计和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突出客户导向,建立了客户驱动服务标准,不断加强与客户沟通,站在客户的角度制订服务流程,让客户参与服务产品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客户体验、实现了价值创造。同时,充分发挥中远产业链优势,着力在为客户提供全程综合物流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和增值化。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已渗透到中远人的血液中,并体现在服务的细微之处。譬如船期方面,中远集装箱船准班率达到84.14%,达到行业领先地位;建立了客户投诉机制,通过设立客服邮箱和投诉电话,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妥善处理,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再譬如深化与客户的战略合作方面,2014年以来,中远相继与58家大型企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31家为中央企业。

协同思维

古人云:“同心合意,庶己有成。”协同从来都是价值最大化的代名词。企业协同是系统的竞争、体系的对抗,既是企业内部协同,更包括企业与竞争者的协同、企业与合作者的协同、企业与环境的协同。协同思维是管理提升的基本价值观。

中远集团注重与地方政府、大客户、供应商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以互联互通为目标,致力于提升海外网点核心经营职能,把国内的经营职能逐步向海外分散布局,形成境内外互联互通的网络优势,不断打造全球化网络营销格局。在内部协同方面,中远集团在资源宽度上更具有突出的优势:横向来看,航运板块兼跨集、散、杂、油、特、气;纵向来看,拥有修造船、海工、航运、物料、燃料、码头、仓储、物流等上下游业务,组合的空间非常大。近年来,中远集团把业务链整合作为重点任务,从经营板块内部、关联板块之间、外部联盟合作层面同步展开,整合利用内部资源,力争把资源效应发挥到最佳。

实现内部协同,要首先解决的依旧是观念问题。系统内部协同目标是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只有摒弃“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聚焦共同目标,才能够做到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协调各种资源有机配合,不仅仅要拥有独特优势的资源,还要具有较强的战略运作能力。目前,中远集团在协同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外部合作、联盟已初具构架,内部企业之间、业务领域协同也已广泛开展,逐步推进集约化、高效化管理,发挥整体效应,力争把存量优势转化为增量优势,不断提升规模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创造1+1>2的综合效益。

压力传导:同舟共济推动管理提升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面对人性的善与恶,找到驾驭和改变的方法,释放人的善意,激发人的潜能,消除人性的弱点,也就是弃恶扬善。从这一点来看,管理其实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推进管理提升,首先要着眼团队,要提升人的素质。管理提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去奋斗,而是调动大家群策群力,需要广泛的参与,需要深入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碰撞。要把管理提升的需求传导下去,让所有人达成“讲求团队协作、强化集体思考、注重自我提升”的共识。没有基层企业、一线员工的参与,强化管理提升特别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各项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管理提升的预期目标也就难以实现。管理提升必须形成压力,并传导到基层,内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

中远集团的压力传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全员思维

中远集团坚持“全员提升”的理念,从2012年管理提升活动启动,党政工团就充分融合,聚焦管理提升,行政提出总体方案和具体步骤,党委推出“管理提升创先争优”,工会推出“面心实、促管理”,团委推出“管理提升青年先行”,把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压力层层传导,以“同舟共济”的企业精神为激励,全方位立体化动员干部职工积极投身管理提升活动实践,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良好局面。

围绕集团2015年的总体目标任务和管理提升长效机制的建立,中远集团管理层把三个层级的领导作为压力传导的重要枢纽:一是集团经营班子,要求经营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对经营单位起到有力推动;二是集团部门长,要求部门长多想办法,与经营单位增加互动,找准切入点、问题点,转变传统工作方式;三是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重点关注工作思路有没有突破,工作成效有没有增量,工作状态是不是向上。通过这三个层面,强调领导责任,同时体现一种垂直的协同力、整合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层面的发动,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把集团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

nlc202309041718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公司加大和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方面,切实贯彻“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要求,挖掘存量价值,企业薪酬系数向经营一线、有突出能力和贡献的人员倾斜;在用人方面,改革创新人才任用制度,建立了更加灵活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高中层管理人员聘任制、任期制,着力为普通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升了企业活力。目前,公司基本形成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新机制。

落地思维

执行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抓落实。中远集团近期大大提升了干部考核中的“执行力”权重,将执行和落实作为重要指标。从2015年年初起,中远集团启动管理督导工作,根据管理实际,重点加强成本、业务、市场、预算、风险五个方面的督导工作,提高督导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督导对管理效率效益的推动作用。在成本督导方面,加强对标,创新手段,发挥综合效益,覆盖各级单位;在业务督导方面,重点跟进客户开发和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业务单位的货源稳定程度,重视营销手段的创新;在市场督导方面,深入分析,科学研判,谋定而后动,把预判和经营结合起来,尤其在细分市场和重大项目上发挥先导作用;在预算督导方面,固化预算管理流程,实现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监控、考核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切实发挥预算管理的督导作用;在风险督导方面,以建立全面风险识别体系为抓手,研究制订各业务环节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管理督导主要有四种做法:一是突出问题和重点,针对一个单位、一个方面深入查找,一查到底。围绕决策效率低、内部整合力差、激励约束不合理、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等难点问题,加大解决力度;二是深入基层督导,通过督导打通发现问题的渠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集团督导的效果;三是问题纠偏,对于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直接提请其上级单位限期解决;四是管理督导与工作调研区分开来,敢于触碰问题,务求做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通过严格督导、逐级督导、分项督导,管理提升活动逐步树立了长效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管理提升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绊脚石,而它们的实质大多是观念的桎梏,只有树立价值观,重树价值观,来一场思维方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才能迎来真正的变革,才能获得有价值的、长久的提升。

(责任编辑:崔小花)

价值观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是指一定的教育主体以知识和能力教育为依据, 对当代大学生,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观念教育, 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 以使学生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 从整体上说,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 诚实守信、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

但是,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 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价值选择上产生犹豫, 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大学生, 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带来矛盾、冲突和困惑, 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的价值信仰

价值观是受信仰支配的, 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 才能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指导思想的引领, 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要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使大学生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还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规范, 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提高大学生分清是非, 区分美丑的能力, 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规范, 有效地反对和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强化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在新的形势下,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在大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 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2.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 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 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 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 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 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 优化育人环境, 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 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 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3.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从而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 增强劳动观念, 掌握劳动技能, 锻炼意志品质, 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 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 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 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 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1-32.

[2]谭文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 , 2005, (4) .

价值观 篇8

一、政治价值观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期待上

人民的价值期待与价值愿望是政治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只有符合人民群众普遍的期待, 才有可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 只有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期望深刻掌握, 并自觉将之行为政治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政治价值观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的特点。人民大众的普遍价值期待是时代任务的具体化, 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 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期待具有几个特性:首先, 价值期待的实现的可能性。人们的价值期待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中, 在社会现实中必然有其实现依据与实现可能, 才能是合理的价值期待;其次, 价值期待的复杂性与规律性。人们的价值期待并非随意而为之, 而是依据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价值期待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一首歌的歌词“夜半三更盼天明, 寒冬腊月盼春风, 若要盼得红军来, 岭上开遍映红”。按说, 只有晚上才会期盼天明, 冬天才会期待春风, 条件改变了, 把主体放在白天, 他还会盼天明吗?把他放在夏天, 还会盼春风吗?地主老财也不会盼红军来的吧!但无论哪个地主老财还是劳苦大众, 冬思暖、夏思温, 这样的价值规律总不会改变。这就是价值期待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最后, 是价值期待的变动性与持久性。变动性与持久性是与复杂性与规律性紧密联系的, 随着价值主体所处的价值客体的变化, 价值主体的价值思维也会产生变化, 这也体现了老子“反者, 道之动也”理念。革命与变革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思想的僵化必然导致脱离普遍的价值期待, 同时也看到价值期待的持久性特点, 在变动的现象背后, 存在着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肯定的价值, 或称“普遍价值”, 孙伟平先生认为“普遍价值”就是事物对于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价值, 即普遍的或超越了多种价值主体界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想、标准和取向。总之, 人民的普遍价值期待是对于通过主观努力能够实现的美好生活的期待, 具有其合理性, 是建立政治价值观的基石, 也是政治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政治价值观需要正确把握革命与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价值观在根本上来说是政治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集中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志, 是为了维护政治价值主体的利益而存在, 在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政治价值观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是完全必要的, 同时也是夺取政权的关键因素。随着政权的掌握, 曾经的被统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曾经的利益被掠夺者成为利益的享有者, 在这种情况下, 革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时因地而异已经有所变化, 时过境迁还因循守旧或谓有咎,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如果倡导继续革命, 那么革命将会吞噬革命者自身, 丧失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 革命具有其适用的环境, 脱离了符合其适用的环境, 夸大革命的地位作用, 忘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 是革命者最大的危险。周易中有云:“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人们的目标不是为了革命而革命, 我们真正所要求的是合理的秩序与安宁, 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对普遍认可的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的分配方法的探索和运用。革命, 是为了拥有改变和创造社会秩序的能力, 而改革, 正是建立在有序的政治活动中形成对人们所期待的生活方式的创造和维护, 其根本就在于通过有序的政治活动来保障人们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三、政治价值观需要体现执政者的政治核心价值信仰

政治核心价值信仰是革命的重要成果, 也是改革权力的合法性依据。革命其根本上革的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文化的命, 接续的是人民群众普遍的价值期待的天命, 革命所形成的核心政治价值信仰是革命主要领导人去职之后的继任者应当继承的政治合法性依据。政治核心价值信仰是一个政权的灵魂, 灵魂是一个生命最本根的源头, 如果只存其躯, 而去其魂, 那么这个生命体就不再是原来的生命体, 庄子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丘也尝使于楚矣, 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 皆弃之而走。”“所爱其母者, 非爱其形也, 爱使其形者也。”小猪去吃母猪的奶, 发现母猪死了, 就都跑开了, 小猪不是爱其母之躯, 而是爱其使形者, 即灵魂。同样, 如果革命后的继任者不能坚持革命所创立的政治核心价值信仰, 也就不能够使政治活动体现政治价值, 即便是还存其政治框架结构, 然而必然不能保证其人民的普遍认可, “皆弃之而走”的现象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苏联的解体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四、政治价值观需要能够把握义与利的结合

兰久富认为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是所有价值体系的核心。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只有保持动态的平衡和张力才能起到维护整个价值体系的作用, 否则就是损害整个价值体系。这两个观念之间的张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之间的张力, 也就是义与利之间的张力。易经系辞里说:“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义。”政治活动就是调整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之间张力的活动, 正民与理财是政治价值活动的一体两翼, 在人民生活中, 政治活动的合理性就在于能够为人民的财富的创造条件, 这是价值创造的过程, 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 就是“禁民为非”的重要措施, 这两者同样都是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 保持两者的内在张力与平衡也是政权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何以守位?就是能够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搞好, 聚民心, 集民意, 维护民众合理需要的同时也就保证了政权自身的合理性。作为两者张力的结合, 共同富裕的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必要性, 无论改革前30年还是改革后30年的政治价值观, 都把共同富裕作为政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目标是确定了, 向着目标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前30年的重点是“共同”却没实现“富裕”, 后30年“富裕”了却没实现“共同”, 说明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同步性, 也说明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但路总是要走的, 即使坎坷, 也义无反顾。

五、总结

通过对政治价值观的反思, 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初革命前辈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 《尙书》中说:“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故戒慎终如其始。”当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利, 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政治信仰, 去维护、发展它, 这样才能真正的接上中国政治价值观的正统, 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从内心认可并拥护我们的政权, 才能形成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为政治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 政治活动的发展进步, 为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做出应有的努力。

在政治价值观的指引下, 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政治活动全过程, 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上的社会核心价值作为我国政治价值观所要维护的社会核心价值, 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政治核心政治信仰的基础上, 引领人民群众和整个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生活中去, 重视社会发展理念设计和方向把握、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成果人人共享问题、重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重视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理性思维、重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个文明”整体推进, 为真正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个共产主义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

摘要:政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忠诚捍卫者和倡导者, 在符合一般价值规律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政治价值观在维护和保障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价值需求, 集中体现在政治核心价值信仰上,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政治价值观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信仰, 发展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普遍价值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J].哲学研究, 2011 (7) :26.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575-576.

[3][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2:874, 846.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 1961:209.

[5]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J].东岳论丛, 2000 (1) :89.

价值观 篇9

一 价值、价值观、普世价值的概念界定及关系

1. 价值、价值观的界定

对于价值的定义, 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方法:用意义来界定价值;以有用性界定价值;以需要界定价值;用人界定价值;以合目的性界定价值;用效应界定价值。也就是说, 目前国内关于价值的定义多限定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论”上,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 价值可以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即客体的作用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抑或可以说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的内容。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关系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关系与实体是截然不同的范畴, 实体具有属性的区别, 而关系有的只是类型的区别, 没有属性的区别。

价值评价的标准包括:主体利益标准;社会发展进步标准。价值主体有个体、群体、社会和全人类多个层次。按价值主体划分层次, 可以分为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全人类价值四个等级。在我国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看做是一条基本的价值标准, 这里所说的社会价值是以某一时代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尺度来衡量的一定事物的价值;而人类价值是以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需要为尺度来衡量的一定事物的价值。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 是价值取向的反映, 简称价值观。它主要由对一些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所构成, 起着评价标准、评估原则的作用。价值观也就成了衡量个人、群体、社会和全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

2.“普世价值”的概念界定及争论

“普世价值”其实就是“普世价值观念”即“普世价值观”, 从字面意思理解, 是指普天下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 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追求, 甚至只有个别人追求的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和从字面理解的“普世价值”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学术界对于“普世价值”还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 甚至对它的争论还异常激烈。对于这些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主张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就是鼓吹西方国家的“自由, 民主, 人权, 平等”, 认为对“普世价值”的宣扬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入, 应坚决反对和拒绝。

第二种观点主张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 但存在相对的“普世价值”。有学者指出:“从方法论上看, 把历史的、具体的某一类个别或特殊, 说成是不变的、无差异的全人类的一般或普遍, 并把这种所谓的‘一般’或‘普遍’解读为是由所谓先验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或‘天赋人权’决定的, 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普遍价值实际上只是一种所谓的‘底线价值’、基本价值, 即在高度发达的个性化基础上的、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第三种观点主张人类社会其实有与“普世价值”相通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社会价值或是人类价值更合适些, 这些价值观是经过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精髓部分, 它与政治和宗教都无关系。有学者指出:“从人类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与演变的历史考察, 无论是宗教的追求还是人文的理想, 其实在最高层面 (或最高境界) 上是共通的, 即都是对于真、善、美的认同与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全人类是有共通的普世性价值的。”

二 “普世价值”概念比较及其影响

1. 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和西方的“普世价值”

2007年3月16日, 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 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 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有人认为, 温家宝提到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属于西方的“普世价值”,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妥当。

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一致的, 从纯粹的学术角度讲西方有“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也应有自己的“普世价值”。马克思曾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 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叫普遍真理, 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 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 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那么这里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都包含有“普世价值”, 最终,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包含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合理因素并比资本主义价值观更科学、更优越的新价值观, 因而必将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价值观,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于“普世价值”既不是俯视, 把它看得一无是处, 全盘否定;也不能仰视, 把它奉为金科玉律, 全盘接受, 而应该是平视,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其逐一加以审视, 一部分要学习, 一部分要借鉴, 一部分要反诘, 一部分要扬弃。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共同的普适性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念上, 或者从非政治色彩角度看, 我们不能一味拒绝非我原创的东西, 而应该与世界各国价值观念求同存异,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缩小分歧, 努力为人类的普适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贡献, 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 西方“普世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

任何价值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当代西方的“普世价值”问题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中的一部分, 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针对性, 是一种终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为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和永恒性辩护的政治思潮。一些反社会主义者鼓吹的“普世价值”, 不单单作为反映私有制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且被某些政治因素诱导成为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嫁衣。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 关于对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中美严重对立的1951年, 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 其中一条:“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 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 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冷战结束以来,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但是在遏制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背景下, 美国情报机关在冷战时期的一些做法仍然延续了下来, 对美国政府决策有着很大影响的智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份向美国政府提出对华战略“三步走”计划, 其中第一步:“西化、分化中国, 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 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

这深刻揭示了外国敌对势力对中国青年的可怕阴谋, 它们试图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毒害, 在中国日益强大的21世纪、几代共产党领导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华势力, 在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入侵都逐步失败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入侵, 对中国青年一代进行鼓吹、宣扬西方带有政治目的的价值观, 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已经扭曲了“普世”的真正含义, 西方资本主义的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险恶阴谋, 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3. 西方“普世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 因而必然对外推销, 强加于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 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它们常常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 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 国家根据其他国家的意图来确定威胁, 而这些意图以及看待它们的方式受到文化考虑的强大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方面使不同思想文化的传播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捷和广泛;另一方面也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国际社会物质层面、国际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强势地位, 在推进资本扩张的同时, 加强了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 竭力争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意见》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并且有趋于扩大的势头, 我们不能片面地再把价值、价值观和西方的“普世价值”看成是纯粹的学术性质的范畴, 某些反华势力打着“普世”的旗号, 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体系, 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 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

有学者对当代大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个性鲜明, 敢于表现自我, 但缺乏团队意识;知识丰富, 求知欲强, 但对网络过分依赖;目标明确, 敢于尝试, 但抗挫能力差;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政治观不稳定。但不乏责任感与理性爱国”。

青年大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他们普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乐于且善于利用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各种问题的答案, 但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 各种不同的观点、文化、价值观, 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或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 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 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 他们对于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看似了解, 但并没有更进一步懂得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的险恶用心, 出现了严重的主流价值观缺失的现象, 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 抵御西方“普世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1.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各种社会思潮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 大学生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

毛泽东早就说过:“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曾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些论断, 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 而且作为科学方法论和人文精神在我国起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因此, 在涉及政治信念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这是我国政治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绝对不能用所谓社会思潮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充分认识西方价值体系的构成及本质,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深刻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价值导向的内涵, 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 从而自觉选择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2.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这让某些政治敏锐性较低的青年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 其实, 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 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 体现在现实生活里, 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从2002年10月开始, 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历史上, 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如果不坚持以本阶级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它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坚持不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是维系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不仅是大学意识形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文化标志。”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被看成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标志”, 这就如同一个人的人品,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为人之道都不能理解领会, 何谈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国家的未来负责。我们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就要坚守住的自己的灵魂, 这个“灵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他们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 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觉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 让青年大学生能够自觉远离腐朽落寞的生活方式, 建立健康良好的精神家园。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对于如何认识和看待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意识,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伟平.普遍价值:可能性及其限度[J].天津社会科学, 2001 (1)

[2]吴光.论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与当代儒学的新形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8、16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58~25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5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 1989:120

[7]毛殊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0”后思维评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50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3

关于价值观 篇10

@三与水:现代企业需要向职业化迈进。

@白立新-SRCC:友爱、实干、创新、有序、高效, 这是我为某家企业归纳的价值观, 您看怎么样?

@孙兵-同心动力V:价值观没有好坏, 词语也没有优劣, 只有是否适合。标准参考:1、是否传承;2、是否针对核心问题;3、是否针对未来战略和员工需求。目前看, 你的归纳看不出。

@马越alex V:忽悠员工放弃个人生活无私奉献先做业绩, 但不事先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回报的做法都是在耍流氓。

@赖远兴:对于洗脑式的教导, 员工是深恶痛绝。

@Bean_袁:民企的管理层很多都是这样的!所以导致现在更多的人才愿意去外企, 而不愿意留在民企, 体现不了自身价值。

@张伟的围脖V:总结的不错!深有感触!不过市场化到今天, 还有如此多的人麻木依旧, 指鹿言马则清者出局。

@黄超-同心动力V:很好, 颠覆性的对于中国企业相关价值观的理解。

点评:

上一篇:母线充电保护下一篇:C100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