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教育

2024-07-12

民歌教育(精选十篇)

民歌教育 篇1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 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概念, 提供了新空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 就不是完整的教育。民歌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民歌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声乐活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它起源于劳动, 又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伴而生,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浓烈的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 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 生动地塑造人生形象, 表达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民歌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 使生命一次又一次的燃烧升华。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大学生民族意识相对淡薄, 不太了解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很少有机会学习自己的本地民歌, 致使家乡人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歌, 家乡人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按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延续和深入, 但我国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中学不太重视音乐课程, 中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几乎与正规的音乐教育隔绝, 这样就导致中学和大学的音乐教育发生断层现象。所以, 中学音乐课本中虽然也涉及传统民歌的内容, 但实际上许多人不熟悉也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最近几年, 由于国民音乐教育的倡导,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一些地方音乐的内容, 但据调查全国将本地民歌引进大学公共音乐课堂的高校还是凤毛麟角。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也仅仅是刚开始进行类似的教学探索。如果说民族意识土壤是音乐赖以生存的根基, 那本地民歌就是艺术素质教育的生命源泉。然而, 如何使大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精粹的同时树立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如何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地音乐文化,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培养他们作为社会本土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地民歌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强化他们与本地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如何有效实施民歌教学等这些问题, 都是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 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探讨, 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 放眼未来。

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把民歌教育纳入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行列中来, 为本地民歌的传承乃至弘扬给以较为宽大的生命空间, 以减少现代化给传统音乐文化带来的压迫感, 推动本地民歌的发展, 使本地民歌在中国多元音乐文化中, 在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交流中保持其鲜明的个性, 在促进现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2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需要民歌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民族音乐中的民歌进行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各种媒介和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 对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和培养, 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20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加强合作, 在寻求共识的同时, 各国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传统传承, 尤其是注重塑造自己的民族精神。音乐是时代的产物, 是时代的象征,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精华, 集中反映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歌教育, 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还可以增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在世界弘扬。

民歌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 它对于该民族的人们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民歌音乐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内涵, 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 展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民歌的欣赏,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中国的民歌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展起来的,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反映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强权、追求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 以及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精神。

中国民歌中所表达的文化精神, 最直接表现了中国人面对生存的各种问题所体现的生命态度。这些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仍然在中国民间的民歌中大量存活着, 成为中国人民面对艰难困苦、顽强乐观生活的精神动力。在民歌中, 对待劳动、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爱情、对待强权、对待社会正义等都有符合人性本质的表达, 并体现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们通过对民歌的关注, 聆听民间歌手唱原汁原味的民歌, 体味它所传达的强烈的情感信息, 思考民歌中反映的生活态度, 的确能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渴望。

如南宁国际民歌节上传唱的《壮族敬酒歌》、《民歌节》、《山歌牵出月亮来》、《三月三、九月九》等, 这样的民歌, 有根、有源, 也能体现现代文明, 这不正是当今民歌的魅力吗?这些新民歌作为一种审美艺术所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 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情结, 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把这些积极向上的民歌介绍给学生,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掌握, 还能促使其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传统, 从而有助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优秀的民歌是我国音乐艺术中最淳朴自然、最富有生活气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 它睿智, 具有当地文化的即兴性。将这些曲调优美、简短, 唱词精练的优秀的民歌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去, 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使其很好地领略传统音乐之美, 了解乡土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 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尤其是新民歌, 它所记载的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生产力。把这些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精神内涵挖掘出来, 赋予鲜活的时代特征,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 必将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 使更多的人来参加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发展, 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3 如何将民歌教育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来

人类越是需要发展创造自己的文化, 就越是要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挖掘自身文化, 因为“差异才是信息”, 越是民族的才可能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文化特征, 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竭之源。如今, 维护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尤其是维护各民族艺术文化特性已成为近年来音乐教育的主要趋势。对于民歌的了解, 有如对于民族语言的了解一样, 时代越是要求每一个人需要接受全人类的知识, 民族的文化境界对他未来的创新生活就越是重要。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艺术创造, 无不根植于本民族丰厚的精神土壤, 而家乡的歌, 正是本民族精神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较大的影响, 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的体现, 因此, 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 是高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我们每一个高校音乐工作者都应具备全球文化视野, 真正树立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领域的概念,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音乐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提倡民歌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精粹的同时, 使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强化他们与本土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 摈弃西方音乐的“先进”、本地音乐“落后”的错误观念。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文化和判断它的高低。“西方文化之所以可贵, 在于它的独特性, 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所以,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校园这块阵地, 从民歌入手, 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音乐的土壤与根, 领悟本地民歌的人文内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从感性上接受了民歌, 从情感上热爱民歌, 加之正确的理性认识, 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为保存、发扬、创新民歌做出努力和贡献, 而民歌也可在促进现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学生的精神情操修养, 促进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要坚持自己的文化根本, 固守自己民族精神的源头, “文化保护必须立足于活性的传承机制, 重视传人的教育和培养。”这就是说, 文化必须与教育联手, 文化的成果必须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民歌是民族音乐语汇中母语之母语, 是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地方语, 是学生们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歌。对于家乡的歌, 人人都会保持着一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它是我们自己的歌, 自己的文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歌所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一脉相承, 本土音乐的土壤较外来的音乐更具亲和力, 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其深厚的思想精髓, 从而得到素质上的提高。歌唱本身是大学生十分喜欢的一件事, 它具有娱乐性, 十分容易让人接受, 而且本土人演唱本土歌曲, 对于喜欢唱歌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一点在过去的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是对本地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当然, 在高校加强本土民歌教学并不具有排他性, 就像让每个学生都会说家乡话而不排斥学生学普通话、学外语一样, 也不排斥和否定学生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不是让民歌文化变成孤芳自赏的文化。而且, 高校大学生的来源也不仅仅是本省或本区的学生,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地方民歌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其他民族、省份以及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 在解决“本位与多元”的基础上, 让民歌文化从本土走向开放, 从本土走向全国, 走向全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它充满生机, 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 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中的一个热点,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需要民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民歌教育

参考文献

[1]袁炳昌, 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61-6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156.

民歌教育 篇2

我国第十二届全国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在原来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原生态唱法,如青海的花儿、侗族大歌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奇葩,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声乐界一时间众说纷纭,原生态民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近几年我国原生态民歌蓬勃发展,全国涌现出了山西左权的放羊倌石占明等东西南北的十大民歌手王,还有亚妮专访组深入农村拍到的真实的百姓中的民歌以及相关的民俗民风,那质朴的艺术魅力感染了每一个人,特别是我国的昆曲、新疆十二木卡姆、古琴、蒙古长调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掀起了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一、原生态民歌现状分析

原生态民歌的概念界定: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依,与民俗活动相融合,与各种生活需求相结合产生的民间歌曲。主要为我国的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用于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它的作用主要是实用、促生产、促交流等。原生态民歌特点: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来源于生产生活,大多是为了实用,有别于作曲家创作用来表演的作品,无论是歌曲风格还是演唱方法都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她的最大特点是质朴,发自内心,是情感的迸发。歌曲个性鲜明,地方色彩浓重,形成独特的风格,歌曲的节奏自由。

原生态民歌演唱特点:以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语言为主,大多注重歌曲内容的表达,歌曲咬字清晰,声音的音色偏明亮,位置靠前,歌唱的`气息较浅。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歌手都来自于田间地头,有的甚至是很落后的偏远山区,一代代民歌的传承都是靠口传心授,基本没有书面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大多数原始劳动已经被现代化机器工作所代替,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农业原始土壤消失了,就连偏远的山区也通上了电话,接上了网络电视,原来消息文化闭塞的村庄也通了公路,大量的信息灌输到人们的视线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哈尼族的哭嫁歌不唱了,而用录音来代替,原生态民歌的主体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了,等等,这一切现象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近几年来原生态民歌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有资料显示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有一位民间老艺人,一门手艺,一首民歌在消失,而每一位民间艺人的消失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消失。我国的各界喜爱原生态民歌人士长期致力于原生态音乐的挖掘及抢救工作,但我国的原生态音乐还在不断流失,现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动员起来,一起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音乐学家田青教授指出原生态唱法以音乐学家的眼光来看起码具备以下三个意义:第一、接续历史,让我们重新找到民族文化的根。第二、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质。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里只有一种声音。田青教授对原生态民歌的阐述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原生态民歌的巨大的保存价值,同时也对当代音乐教育造成了一个冲击,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关注。笔者试图把原生态民歌与大学生音乐教育相结合,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同时也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靠他们去传承并发扬光大。笔者对自己所在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他们对原生态民歌的态度是:不知道原生态民歌的有23人,占调查人数23%;不喜欢原生态民歌的有66人,占调查总数的66%;喜欢的只有11人,占调查总数的11%。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我们的原生态歌曲了解少,同时也不关注,更有很多人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喜欢,学生喜欢的歌唱就是通俗歌曲,一些港台的歌手是很多学生的偶像,他们根本不喜欢原生态歌手和原生态歌曲,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根本没有兴致更无从谈起继承和发展。

三、在大学生音乐教育中渗透传统原生态民歌的教育

浅析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 篇3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现状;策略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以及文化,不同文化所衍生出的民族的行为习惯等也不尽相同,表现在音乐方面,便是各民族间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民歌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对民歌的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认识的深刻性,这对于其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歌教学及学习过程也是传承民族精神、民俗、民歌文化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1 民歌教学概述

民歌教学是当前高等音乐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了音乐领域歌曲的主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歌曲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文化特点,在音乐领域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需要认识到,对于当今时代文化过于重视必定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歌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一项工作。

2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现状

当前,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从整体上看,民歌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主要体现在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以及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三个方面,以下文章分别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必定不会非常高,而学习兴趣的不足对于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从本地民歌的教学入手,逐步深入,去實现民歌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高等学校在民歌教学中并没有通过这一步骤来实现,而是直接开始了对各民族民歌的教学过程,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过渡,因此也就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2.2 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

在民歌教学中,各民族民歌的教学都非常重要,不同民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以及所体现的文化也存在差别,在教学之前,必须要针对所要学习的民歌所在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向学生普及,这样才能使民歌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了解还不够清楚,这会极大程度地阻碍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

创新性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于各个领域的创新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领域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这一领域发展前景的一个主要标准。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还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特点。要知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歌原有的特点以及底蕴非常重要,但想要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加符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创新性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3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策略

从上述文章的阐述与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效果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水平以及民族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3.1 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

对本地民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例如,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在民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鄂伦春族民歌的教学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其学习兴趣能够提高。《鄂伦春族小唱》是鄂伦春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在过去,鄂伦春族一直都是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在狩猎归来时,人们都会通过歌舞的形式去庆祝,而《鄂伦春族小唱》便是这一民族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歌颂的一个民歌。

3.2 了解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对于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在民歌教学过程中,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例如,蒙古族的民歌与新疆的民歌便具有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但体现的均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以及文化特点。相对而言,新疆民歌体现的则是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如《玛依拉》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新疆人民幽默、活泼的特点。

3.3 提高教学的创新性

提高教学的创新性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民歌教学中需要认识到,想要使民歌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扬与传承,就必须要使其发展能够与当今时代的要求相适应,而为了使这一目的能够达到,提高教学的创新性非常重要。对此,可以通过将民歌与现代歌曲相结合的方式去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在民歌教学中混合现代元素,对于民歌创新性的达成便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提高对民歌的接受程度。针对这一点,歌手阿宝在民歌演唱中便很好地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是歌手阿宝能够得到当代社会人民广泛认可与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要求,这样才能使民歌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4 结语

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民歌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必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还存在着诸如对于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不足以及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以本地民歌教育为基础,去提高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且针对不同民歌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提高民歌教学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民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J]. 中央音乐学院,2013(04):111-153.

[2]吴极巧.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艺术百家,2010(09):134-135.

[3]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6):193-210.

[4]苏青.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探析[J]. 中国音乐,1996 (12):312-313.

民歌教育 篇4

关键词:中国民歌,音乐教育,高校教育

根据目前对高校教育状况的了解, 几乎所有的普通高校中非音乐专业的科系都没有开设音乐课, 亦没有民歌课。本文倡导将中国民歌教学在中国高校的所有专业中普及实施。这里的中国民歌指的是狭义的民歌, 即民间歌曲, 是处于社会基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即兴创造的一种声乐艺术。中国民歌不仅种类繁多, 风格色彩多样, 而且数量众多, 浩如烟海。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 中国民歌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对中华民族的高校学子而言, 欣赏和演唱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欣赏及演唱可以让其充分体验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层内涵, 通过这些美育的教育, 有助于塑造其完善的人格, 成为合格的人才。

中国民歌的歌词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音乐形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然, 古代很多民歌, 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遗存的歌词, 而有很多民歌的曲调尚无法考证。但遗存下来的部分词曲兼备的民歌或大量歌词足以体现出民歌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美学精神。从《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到汉乐府与六朝民歌再到唐大曲、宋元明清的民歌, 充分体现了诗体的流变规律。其中有些是反映社会习俗的, 有些是反映社会生活现状及道德伦理的, 还有反映纯朴爱情素材的。现在搜集整理出来的民歌基本都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遗存下来的, 爱情歌曲占很大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之深厚, 文化内涵之丰富, 表现手法之洗练, 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很多歌词都是劳动人民用生活化的语言、含蓄的比拟手法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很多民歌特别是情歌的境界被描写的美不胜收, 余味无穷。如《等郎》:约郎约到月上时, 等郎等到月斜西。不知是奴家山高月上早, 还是郎处山低月上迟。这首歌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但意蕴深刻, 如一幅寥寥数笔的水墨画, 虽然简单, 却把等待心上人的少女的急切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再如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高高山上一树槐, 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哟, 你望啥子?哎, 我望槐花几时开。这首歌也是民歌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充分体现了羞涩少女盼望心上人到来, 被母亲看穿心事, 机智掩饰的娇羞模样。这类民歌很多用含蓄简单的语言表现爱情, 文字中没有“爱”字, 但却把心中的爱表达的一览无余。这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韵外之致, 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与无尽的美感。北方很多爱情类民歌的表达方式较直露, 如山西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蜜蜂啊 (那个) 飞了在呀窗棂棂上, 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野雀雀叫喳喳, 你给哥哥捎上一句话。你给哥哥捎上一句话, 你就说小妹妹单想他。相比较而言, 这类民歌的表达方式是纯朴、直白式的, 但依然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无任何造作之感。完全不像当今一些流行歌曲, 声嘶力竭地、赤裸裸地喊着爱, 反而让人觉得苍白无力, 发泄有余而美感不足!

现在高校的很多大学生们对爱情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渴望, 爱情主题的歌曲对他们应该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面对各式各样的音乐冲击, 很多大学生缺少美学方面的判断力。我们不否认流行歌曲中亦不乏佳作, 但是对于承载厚重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民歌, 更应该有选择性地在大学生中进行弘扬传播。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而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由于人格的不完善, 高校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不该出现的恶劣事件层出不穷。高校储备人才人格的不完善, 值得我们深思, 高校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应该从深层次的美育教育陶冶大学生, 让其通过对美的体验继而在生活中表现美、塑造美、传递美, 如此, 中国的未来才会更美好。中国传统民歌所蕴含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陶冶其情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欣赏及演唱中国民歌, 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 歌曲中妙不可言的中和之美也有助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中国民歌饱含了劳动人民诸多感情, 通过欣赏、演唱及体验, 其极富美感的感染力能够渗入体验者的内心深处, 美化其心灵。

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应该通过音乐鉴赏课, 将中国民歌的精髓通过听、讲、分析及教唱, 让中国民歌教育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从深层次的美学层面美化其心灵, 完善其人格。很多理工科的大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密集, 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用民歌课进行适当调节, 不仅可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 而且可以将音乐美渗透至其内心。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强调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宗旨, 这个宗旨在高校中应该延续下去。因为根据目前的国情, 很多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失恋等原因, 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出现多次令人痛心的杀人现象。所以, 在小学、中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 到大学阶段强调用中国民歌教学继续贯彻美育教育的作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 中国民歌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因为中国民歌是中国一切音乐形式的源泉, 可说是中国音乐的母语。因为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都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音乐专业院校或音乐专业系科可分为表演类、作曲技法类、音乐学类, 所有的专业, 可以说凡是和音乐相关的专业都离不开中国民歌的基础。一些表演专业的相关人士认为, 用美声唱法演唱原文的歌曲或歌剧, 或者是演奏西洋乐器的表演艺术家可以不学习中国民歌, 可以不了解中国民歌, 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 何况作为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中国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 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歌。宋祖英等中国民族声乐家演唱的中国不同风味的民歌在美国、在奥地利等国家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足以证明中国民歌在异国都可以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 足以证明中国民歌美的价值!

对于作曲家来说, 中国民歌的元素可以作为创作的源泉, 正是由于中国有数以万计的风格各异的民歌, 作曲家才能创作出很多具有清新风格的新作品。有优秀作品流传的著名作曲家如, 王立平、徐沛东、赵季平等哪一个不是吸收中国民歌的元素进行创作的呢?甚至越是这些伟大的作曲家越是常常深入民间进行采风, 非常谦虚的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中国的音乐理论学家来说,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家来说, 中国民歌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主题。中国传统音乐的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和综合性乐种中, 都离不开民歌的旋律。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来, 中国的音乐学者基本都在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本民族的音乐。著名德国民族音乐家阿德勒给比较音乐的定义为:“在体系性部门中, 新领域而且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下属部门乃是比较音乐学。这是因为其研究课题是对不同民族、土地、领地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民歌, 进行以民族志为目的的比较, 根据它们的特性差异, 加以综合, 或进行分类。”[2]比较音乐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改为民族音乐学, 但对各地民歌的研究依然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方面。

音乐专业院校或者音乐专业系科的学生为以后中国音乐学界的后备力量, 他们是未来的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和音乐学家, 他们受到的教育对其今后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从这点来看, 中国民歌的教学对这些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将中国民歌的教学因材施教地贯穿至不同专业中的教学实践中去, 比如, 让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会声情并茂地演唱几种风格色彩的中国民歌, 对声乐学生可以要求更高些。对搞器乐的学生来说, 演唱民歌外, 还可让他们用自己学的乐器演奏几首。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要求他们按照几个色彩区的风格特点, 创作作品。当然, 很多音乐系科都在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课程中强调了让学生演唱民歌, 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但并没有普及,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系科也应该实践下去。

总之, 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 无论从歌词还是从曲调来讲, 均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音乐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民歌亦然。高校培养的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中坚力量, 一定要将这些人培养成人格完善的人才, 要把他们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培养成创造力、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强的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 音乐教育必不可少, 中国民歌又可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用中国民歌教学普及贯穿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 也是最直接简单的一种教育方式, 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德丸吉彦著, 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9.第1版.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在探索、创新中不断校正前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十年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 2011, 10.

民歌教育 篇5

摘要: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却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当今社会,“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于新民歌流行化这种现象,国内传播界和音乐界已经纷纷嚷嚷传出多种说法。论文首先介绍了民歌、新民歌、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和新民歌的发展概况,接下来阐述了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概况,最后重点讲述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民歌;新民歌;原生态民歌;新民歌流行化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正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发展并被传承下来。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我国各地的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族风俗风貌,孕育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艺术。我们应该保护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歌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发展。

一、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人类灵魂最真切的一种声音,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它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语言声调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俗、民间风尚不同,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色彩。同是一首山歌,地处西北高原的民族音调则跌宕起伏、高亢洪亮,而在江南平川的鱼米之乡音调则悠扬婉转、清新秀丽。由于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民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分支”――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

1.原生态民歌的定义

“原生态”一词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它已经成了音乐领域描写“原汁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它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它们复合后置于民歌之前,就赋予民歌一种新的含义。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

显然,“原生态民歌”一词的人文含量比我们习惯上说的“传统民歌还要大一些,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①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②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③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风格。

原生态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特点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

2.新民歌的定义

新民歌是指现代社会在传统民歌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的、跟上时代音乐脚步的歌曲。

二、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差异。

1.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联系

①原生态民歌是新民歌之源。新民歌脱胎于原生态民歌,是在原生态民歌基础上的改编和再创作。这种改编于再创作有些有明显的原生态模型,有些则没有,但都遵循原生态民歌的原有风格。可以说,没有原生态民歌就没有新民歌。

②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都具有民歌的一般特征。一般来说,这些特征包括歌曲的取材、旋律、曲调等。

2.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区别

从概念出发,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在创作与传承方式、演唱方法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二者在表现手法、社会功能和创作目的等方面也是很不一样的。

①表现手法不同。新民歌的表现手法较原生态民歌更为丰富。在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新民歌可以增加和声和复调;可以用民族唱法,也可以增加美声演唱方法;可以用地道的方言演唱,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可以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也可以用钢琴甚至是管弦乐器进行伴奏。相比之下,原生态民歌的表现手法则比较简单。

②社会功能和创作目的不同。新民歌所推崇的是歌曲的表演功能,原生态民歌强调的是歌曲的生活功能。原生态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带有自娱自乐的特性,而新民歌则不同,从本质上说,它具有明显的娱他性。

③歌曲内涵不同。原生态民歌是群众集体的口头创作,不体现具体某一位作曲者的`个性特征,很多民歌作者本身就是演唱者,歌声饱含着演唱者的个人情感。而新民歌是由作曲者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完成的,歌手的演唱必须以曲谱为依据,歌声中表达的不是自己,而是作曲者。

④使用的语言不同。原生态民歌作为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全部使用方言和口头语,而新民歌以文字形式形成曲子,比较多地使用书面语言。我国各地方言和口语十分复杂,它们与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存在着天然的和谐,其中有很多内容是我们的文字所无法承载的,有些话老百姓说的出来,而我们的文字却无法表达,自然也就无法载入到新民歌作品之中了。

三、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概况

1.中国新民歌在当代的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新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在旧民歌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时代音调,使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产生的原因

新民歌流行化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热门现象。这种新民歌在传媒力量的巨大攻势下,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的统一,民歌的这些本质导致其在现代社会中将遭受许多挑战。乡土性是指民歌与民风民俗的一致性,而现在西方民俗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使我国民俗越来越淡化;集体性是指许多民歌的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其歌词及曲调都是由群众集体改编。而现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这个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了;口头性是指民歌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而在电视、广播、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学习唱歌几乎很少使用口头相传的形式。

其二,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很难有机会真正体验原生态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内涵。比如土家族的哭嫁歌,从最早产生它是一种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和控诉,后来成为一种风俗,成为一种不唱不行、不哭不行,你如果不会哭,人家就觉得你会嫁不出去。但这个风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现在为止几乎没有了。对传统民歌――山歌而言,在目前这个现代化社会里,择偶也并不是通过互相对山歌了。

其三,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一些民歌的功能丧失,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随之萎缩。这些因素在加速原生态民歌衰亡的同时也加速了新民歌流行化的速度。由于现代教育的推进,少数民族的语言受到汉语普及的影响,呈现萎缩的状态。”这给原生态民歌造成致命的打击。 其四,在这个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经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了。这必然影响人们对待民歌的态度和方法,并进而影响民歌的发展。新民歌由于加入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等辅助手段,旋律更加好听。从而使得这种新的演唱形式更容易贴近群众,而且通俗、自然、亲切。

3.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采用现代流行风格演唱民歌(亦民歌翻唱)。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黑鸭子组合是中国第一个和音演唱组合。她们用现代流行风格演唱了许多优秀的民歌,由于他们的二次演绎,使得老歌新唱的民歌一度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翻唱后的新民歌,虽然跟上了现代音乐的步伐,但它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原生态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第二,一些音乐人根据民歌素材创作新民歌。以腾格尔、“彝人制造”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流行歌手,不断推出《蒙古人》、《天堂》、《彝人回家》等创作民歌。同时,有些作曲家借助人们熟悉的原始民歌素材,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创作出了很多新的大型声乐作品。这些优秀的新民歌声乐作品,时时闪现着原来民歌的韵致,使人听来耳目一新。

四、中国新民歌流行化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

新民歌流行化对原生态民歌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新民歌流行化对原生态民歌具有保护功能,它可以通过舞美设计,艺术地再现某一历史阶段的原生状态,让过去的原生态民歌“复活”在世人面前,同时它在表现张力强、结构严谨等方面对原生态民歌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它将削弱原生态的区域性特征,渐而使原生态民歌失去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独有的美学内涵,以及它独具的艺术魅力。

原生态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这个事实让我们心痛。民间文化载负一个民族的记忆,失去了记忆就意味着失去了我们的根,失去我们脚下的土地。现在,中国几千年来言传身授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多种艺术形式濒临失传。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已成当务之急:

一、加强对传统经典民歌的宣传。鼓励广大群众演唱本地民歌,体会它的民族精神。

二、要擅于发现和挖掘更多的优秀的原生态民歌歌手,让他们尽可能的搜集这些将要失传的民歌,让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阿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首放羊的曲子被他带上了舞台,给了观众一个听觉的冲击。这种借助媒体传播原生态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手段。

三、通过政府成立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基金,保护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尝试将自然旅游区的开发与文化旅游区的开发相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文化事业经费及地方旅游业收入,保护和扶持原生态文化艺术。

四、加强音乐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在采用指令性规范教材统一教学水准的同时,规定一定量的自主性教学课时,由学校和老师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原生态民歌,专门进行地域特色民歌教学,使少年儿童不仅熟悉本民族民歌,而且会唱原生态民族歌曲,从而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五、要广泛收集整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由于原生态民歌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将不可能再现其原貌。很多地方民歌传统曲目只有少数年老的会唱,这些民歌很可能会随着这部分人的去世而失传。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多地记录下现存的原生态民歌。

六、要注意保持地方传统特色。客观地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对发展本地原生态民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原生态民歌原有的特色,使之成为某一地方原生态民歌的标志。

新民歌流行化也许会对原生态民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产生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尺度还要由音乐工作者来好好把握。我们之所以要如此关注原生态民歌,不仅因为它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且还因为它维系着新世纪中国文化事业的整体走向。我们要留住“民间艺术的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为传统文化,为原生态民歌,做我们该做的一切。希望“原生态民歌”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J].浙江教育出版社,。

[2]平客.中国“新民歌”的探寻之路[J].新世纪周刊,,(30)。

民歌,啊!民歌! 篇6

——苏来

选择在北京居住,母亲几次长叹,儿子离家真远啊!

熟或不熟的非北京人则问:北京不是沙尘暴很多吗?

我在努力解释的同时,明白了自己选择住北京有非理性的倾向。

唉!那就像爱上了一个人,你就得爱全部一样。

或者你不爱全部,但只有你可以挑剔错处,一旦别人出声挑了错,你就会跳起来护上几句。

对台湾的心情也是一样。八千里路不止云和月,每次在北京和台北之间来回,在飞机上看着飞越的海洋山川和大地,我不能不想起唐人的诗句: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因为离家远,回头望的时候,才明白那千丝万缕的牵挂。

就像年少时的当风狂歌,青春的笑语和泪水若不是被歌留了下来,猛回头,便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唤不回。

一瞬卅十,民歌从台湾出发,竟也走过了好几个世代。有时走在北京的街头,不期然听到蔡琴唱的《你的眼神》,忽然就回到了那段岁月。

看这本书,重温一遍年轻,日渐干涸的心灵重新浇一次水,那些似乎永不磨灭的歌声响起,像是某种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每浇一次水,就开出一些鲜艳的花来。

不管民歌廿、卅,还是四十,只要率真不改,歌声都在。

重聚的时刻,我们一一从沧桑之中活过来,岁月流淌如斯,只有曾经努力过的梦和理想还会在心底闪闪发光。

一生中也许还会去许多地方,生命的场景也许还会不断转换,你我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开端和结束,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会唱同样的歌。

我们有同样的温度,我们并不孤独。

(选自《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新星出版社2007年,有删节)

抓住民歌特点, 激活民歌教学 篇7

一、抓住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在进行民歌教学时很有必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民歌题材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相隔较远, 学生对于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并不是太了解。因此,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很有必要抓住学生对于民歌学习的兴趣。培养兴趣可以从很多不同方面展开, 深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民歌中通常是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或者地域风俗的一种记载, 其中有着很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内容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 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兴趣。因此, 在进行民歌教学前很有必要首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音乐背景, 尤其是其后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 也能够很好的培养与引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当中的插曲。教学内容涉及美丽的广西和刘三姐的故事, 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秀丽的广西,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 扩展了教学容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 我会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 我给大家讲述了关于这首歌曲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歌曲的民族地方特色, 我会进一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音乐形象, 更好地体会到壮族音乐的风格特色。抓住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是很好的展开民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只有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大家在学的过程中更为投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体验, 这也是深化民族文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的民歌

在进行民歌教学时,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这不仅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也能够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民歌的类型与题材多种多样, 教师应当尽量选取那些具有趣味性生活的民歌作为教学题材, 这类题材不仅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这些民歌也会让学生更感兴趣。

音乐课本中涉及的民歌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下产生的, 也涉及许多异域风情与异国文化。这些跨文化下酝酿的民歌往往更具风味, 也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台湾歌曲《卖汤圆》就是一首很有意思的民歌, 歌曲旋律简单歌词轻松, 但是整首歌中却很生动的给我们勾勒出了台湾人民的趣味化的生活情境。墨西哥的《卖玉米饼》也是一首很典型的民歌, 是对于墨西哥人民的生活情境的一种描摹。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不仅会被那种有意思的旋律所吸引, 歌曲中所传达出的那种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十分打动人。民歌自古以后, 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 民歌积淀、流传了许多民俗内容、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 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比如: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民歌、表现历史故事的民歌等。通过诙谐、幽默, 富有民俗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接触与他们生活具有时空感和距离感的音乐, 会形成一种遥望美。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民歌与通俗歌曲或者流行歌曲不同, 其中有着更厚重的文化意味。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领会, 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引导与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来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相关民族文化, 也可以引发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民歌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民歌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

《樱花》与《拉网小调》是两首非常优美的歌曲, 这两首歌曲也是非常典型的日本民歌。在初次接触到这两首歌曲时学生都被那种柔美、悠扬的旋律所打动, 这和大家平时接触到的那些曲风非常高亢、激昂的民歌完全不同。学生对于这种民族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会适时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 并且引导学生更好地来体味这两首民族音乐后所传达的那种民族文化, 这对于深化学生对于歌曲的体验与感知将会很有帮助。随着城市生活越来越繁复多样, 流行文化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要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民歌教学进行教学引导时, 要注意阶段性特征。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 应当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歌曲本身入手, 进行音乐上的引导进而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意识的传输。小学阶段的民歌教学中应当多选择比较简单、花音稍少、赋有儿童趣味的民歌进行教学, 这将会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民歌教育 篇8

一、民歌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

民歌, 即民间歌曲, 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并经过不断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 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征。

一般来说, 传统民歌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两大功能, 并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现方式及音乐形式特点, 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吟咏调、舞歌、酒歌六大类别。其中号子、山歌、小调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类别。号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配合劳动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运动而歌;山歌用于山野劳作、休闲或交往时而歌;小调用于休闲娱乐、或轻松劳作时而歌;吟咏调用于民间叫卖、哭丧、诗词吟诵、哄孩、哭嫁等活动中;舞歌用于节日喜庆、日常活动仪式中的民间歌舞表演, 是一种融舞蹈于一体的歌唱;酒歌, 即相聚饮酒时而唱的歌曲, 是我国古老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汉族民歌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 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东北汉族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

东北汉族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中语言的诗化,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多使用衬字衬词, 常带有一定叙事性, 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特别是歌词中方言的运用, 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东北汉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以小调为主, 其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节奏欢快、气韵悠长, 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歌曲开头常使用重复或者同音反复的表现手法, 也使用“加花”、“紧缩”等表现手法。代表性曲目如《东北风》、《小拜年》、《摇篮曲》、《回娘家》等。

三、大连新金民歌的艺术特点

大连新金民歌起于新金县 (现普兰店) , 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来的影调戏、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 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等因素。

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 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 同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 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新金民歌的体裁种类丰富, 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新民歌类。大连新金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大调式, 且短小精悍, 音调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为小调式, 用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绪。新金民歌一般采用真嗓演唱, 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 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还有一些民歌是唱、说结合, 与观众对答互动。新金民歌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内容主要有唱男女爱情、劳动欢愉、四季风光、家园美好等。代表作品有《卖饺子》、《打纸山》、《梅花开得好》、《猜花》、《四季花儿开》等。

四、金州民歌的艺术特点

金州民歌体裁类型多样, 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秧歌调、单鼓调及其他杂调等。金州小调曲调流畅, 其调式主要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节奏多为2/4 拍和4/4 拍, 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等。金州劳动号子也称为海号子, 一般为中板速度, 曲调铿锵有力, 它鲜明地反映了金州渔民的豪放性情。根据分工不同, 金州劳动号子主要有捞鱼号子、摇橹号子、拖船号子等类型。金州秧歌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 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妇观灯》、《盼情人》等, 另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的歌调, 如《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金州单鼓调也是一种歌舞音乐形式, 起初主要用于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动, 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娱乐形式。另外, 当地艺人结合二人转、金州影调、大鼓书等音调, 还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杂曲杂调样式。除上述金州秧歌调的曲目外, 代表性作品还有《卖扁食》、《关花灯》、《二姑娘拜年》、《小寡妇观灯》、《四季调》等。

山西晋北民歌和晋中民歌的比较研究 篇9

(一) 晋北民歌。晋北地区所处于山西省黄河的拐角地区, 环境险峻、群山环绕, 这样的条件导致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以河曲县作为代表, 其有着高原气候的典型特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之下, 晋北民歌具有一定的山曲特点, 无论是风格还是题材都趋向于自由、婉转方面, 其朴实而又生动的民歌特点结合了演唱者高亢嘹亮的嗓音, 令晋北民歌有着陕北地区信天游风格的艺术内容。在晋北民歌悠远的唱腔之中, 蕴含着对于这片土地的期许和热爱。

(二) 晋中民歌。相比于晋北地区, 晋中地区处于太行山中断, 与河北相接壤。在这样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的影响之下, 晋中地区的物产和水资源都较为风格, 适宜人类的居住。所以, 晋中地区的民歌风格灵动、节奏规律, 受到外界其他地区风格的影响较少,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在晋中民歌之中, 对于题材的选择也较为生活化, 演唱者倾向于在周围秀丽、温和的风景中寻找创造和演唱的灵感。

二、历史人文影响下的晋北民歌和晋中民歌

(一) 晋北民歌。在历史记载中, 晋北作为山势险峻的地理环境之一, 当地人民的生活较为艰难, 其窘迫的生活情况造就了热血的青年, 所以在晋北民歌中, 以嘹亮的嗓音展现了历史背景下人民对于恶劣环境的抗涨, 《走西口》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曲目。

对于晋北地区来说, 匮乏的物资资源令农民朴实的生活转台受到影响, 所以晋北民歌的主旋律以凄凉为主, 展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忧伤感。但是因为长期贫苦和封闭环境的压抑, 所以嘹亮的唱腔也就成为了该地区人民主要的发泄方式, 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晋北地区民歌高亢特点的形成。

(二) 晋中民歌。与晋北地区不同的是, 晋中地区交通较为发达, 地理环境令历史中所居住的居民能够在轻松、幸福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生活。所以, 其民歌的特性也主要以描述生活的圆满和幸福为主, 重点突出历史环境背景下晋中地区阳光、积极的生活状态, 展现出蕴含在晋中历史人民心中的乐观与活泼的感情。

因为晋中地区的交通发达, 所以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也曾经作为著名的革命抗争区域。所以在这样历史红色背景的影响下, 民众抗战一度成为了这里的主要生活基调, 给与晋中民歌烙下了深刻的红色感情烙印, 《拥护八路军》为其中的代表性题材和内容。

三、调性影响下的晋中民歌和晋北民歌

(一) 晋北民歌。在晋北民歌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调性就是单一调式五声音阶, 商调式是民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调式。在这样的调式影响和演唱题材的共同作用之下, 诉说民间生活疾苦的民歌内容被赋予了更为自由的节奏和节拍, 保证了民歌的自由特点和豪放的情怀。在人民进行演唱的过程中, 经常以四五度的大跳来充分发泄自我心中的郁闷、悲伤之情。如《圪梁梁》, 高低音的起伏跌宕使民歌时明时暗, 将演唱者内心悲伤而又凄凉的心理情怀展现出来, 提升了旋律的情感性, 保证了晋北民歌中对于情怀的展现。

(二) 晋中民歌。与晋北民歌不同的是, 晋中民歌的调性较为复杂, 灵活多变的综合性调式直接影响了晋中民歌的演唱风格。在开花调之中, 其音阶的排列非常紧密, 活跃丰满的艺术节奏保证了音调能够听起来较为清晰和明亮, 保证了在晋中民歌中展现出当地人民幸福而又自在的生活方式。晋中民歌较为注重影响七声音阶, 使民歌音调听起来较为均匀, 保证了充分传递出民歌之中的浪漫和美好情怀, 以规划性的延长方式保证晋中民歌的精髓能够展现在民歌演唱方式和内容之中。

四、总结

对于晋中民歌和晋北民歌之中的历史、地理和调性因素进行分析之后, 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不同环境和生活氛围影响的民歌特色, 感受到山西省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艺术特性所孕育出的不同的民歌文化。在晋中和晋北两个地区, 因为人民生活经历的不同, 才能够为民歌创造提供多样性的资源和题材, 丰富了当前的民歌艺术环境, 从创作和演唱风格两个角度有效区别了晋中民歌和晋北民歌。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地理文化, 都对于民歌的创新和发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民歌的风格、调性、题材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在本文的分析中, 以山西晋北和晋中民歌作为对比分析的对象, 根据山西省地位和风俗特色辨析不同环境氛围影响下的民歌特点。

关键词:山西,晋北民歌,晋中民歌

参考文献

[1]舒平.山西的民间吹打乐—八音会——黄河流域民间鼓乐系列介绍之五[J].黄河之声, 1995 (03) .

[2]张振涛.声漫山门——晋北庙会中的音乐级序[J].中国音乐学, 2008 (02) .

[3]孙云.晋北八音会的产业化发展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1) .

民歌教育 篇10

一、开设山西民歌的必要性

1. 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规定, 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除国家课程外, 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纲要》的颁布和推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和弘扬创新地方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为高师音乐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设民歌课不仅仅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更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的必行之路。

中国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课程中将山西民歌这样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学生就会受到山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更加喜爱民族音乐, 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情感的浇灌。作为小学音乐准师资培养的师范专科音乐教育, 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 是小学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衔接的重要链条。那么在师范大专课堂开设山西民歌真正弘扬了民族音乐开发了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 使山西民歌得以更好地开发。

2. 民歌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承言外之意就是相传继承的意思。师范音乐专科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小学输送音乐教师, 他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老师, 现在的受教育者就会成为未来知识的传授者, 这样形成的教育体系导致了师范专科所传授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又会成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山西民歌推广和传承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 这样充分发挥了师范院校对山西音乐文化的保护作用和传承作用, 更好地服务小学教育。

研究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 一方面对我们的民间音乐是一个很好的传承, 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也从中摄取到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养分, 为音乐教育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1将山西民歌引进到大专师范的课堂当中, 对于山西特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样不仅使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 而且也能更好地推动师范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师范学校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特殊性, 发挥他在保护音乐文化遗产中继承和传播的特殊作用。当山西民歌进入师范专科音乐课堂, 就能够发挥山西民歌所特有的魅力, 让学生学会自己身边的民歌, 使他们产生民族自豪感, 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承作用。

在大专师范学校开展山西民歌很容易形成较为完好的体系。所以在专科师范音乐学校进行山西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二、开设民歌课体现教学特色

无论是地方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还是民间美术, 都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 正是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而这种地域性的艺术风格恰恰就是“人无我有”的特色, 是唯一不可代替的。2山西拥有丰厚的地方音乐资源, 这为形成特色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在课程中引入山西民歌, 就会给现有的音乐课程赋予浓郁的地方色彩, 使之成为一种特色教学。

山西专科音乐教育与山西民歌相结合形成办学特色, 将山西所特有的民歌资源运用到大专师范音乐教育之中, 形成山西大专师范所特有的办学特色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样措施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出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主要作用, 更加呈现出师范学校在传承、弘扬和创新山西地方音乐文化的特殊作用。将山西民歌引进高师音乐教育中, 不仅使民歌自身得到保护和发展, 而且也能更好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建立特色音乐专业打好基础。

三、山西民歌进课堂的实施方案

学科定位的目的重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确定学科发展方向, 满足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音乐学科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音乐教育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 而且着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和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因此将地方民族音乐素材元素编成教材, 让地方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是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3利用山西地方特色音乐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性、针对性的师范专科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 我们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 大胆设立学生喜爱的山西民歌课程, 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开展山西民歌进课堂的教育教学研究。

首先, 加强对山西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学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行动中, 国家、政府、民间艺人都在竭尽所能地保护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 山西民歌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 歌唱者越来越少、听众越来越少等种种问题导致山西民歌流传面越来越窄。师范专科的学生可深入到民间采风, 走访民间艺人拜他们为师亲身体验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 努力当好保护者和传承者。

山西民歌自古以来都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逐渐呈现衰退的状态。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亲自走到田间地头发现、收集民间民歌, 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依靠自身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巧, 利用现代化手段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聘请专家民间艺人到学校做讲座及演唱, 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了山西民歌, 而且更系统地学习到了民歌, 了解到他的演唱技巧。邀请民间艺人教授民歌, 用他们的传承方式传授山西民歌, 让学生和教师能近距离的了解地方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和鉴赏常识,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 在课堂中引进民歌。

在现有开设的课程中将山西民歌渗透进去。在声乐课上, 将山西的民歌作为必唱曲目, 让学生真正把握山西地方特色。如演唱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人说山西好风光》《五哥放羊》等歌曲。钢琴课上, 尽可能地多接触当地民间音乐, 从而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乡土音乐的魅力及神韵如练习《绣荷包》《牧歌》。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可以在这门课中加强具有山西民歌特色旋律的视唱练习, 并视听分析旋律的特色、创作技巧, 也可将《走西口》《剪窗花》《绣荷包》《洗衣裳》等等这些歌曲作为试听歌曲练习。舞蹈课中, 可以将左权小花戏的小调加入到课堂中。这种音乐风格活泼、节奏鲜明的舞蹈让学生在健与美中得到锻炼, 得到山西本土音乐文化的情感体验。在即兴伴奏课中, 使学生更加了解山西民歌的创作技法、织体构成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地方音乐的特征, 可以为《走绛州》《想亲亲》等等歌曲配一些伴奏丰富他们的音乐常识。

第三, 丰富民歌校园文化。

将特色的教学延伸到艺术活动课, 要在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课中开展民歌活动。在合唱中我们可以选一些具有山西特色的歌曲作为合唱曲目, 祈太秧歌《看秧歌》、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亲疙瘩下河洗衣裳》、神池山曲《割莜麦》等等。在民歌器乐合奏、歌舞兴趣小组等等这些活动中学习山西民歌,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开展山西民歌演唱会、民歌演奏会、民舞活动, 增加师生民族认同感、凝聚力的意识, 完全投身到保护传承山西民歌的活动中来。

山西民歌走进大专师范课堂, 为山西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找到实施的途径, 更为我们创造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好的教学资源, 将通过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为发展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出我们应用的贡献。

摘要:山西民歌是山西地方所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山西民歌出现日益衰退的现象。山西民歌走进大专师范音乐课堂将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歌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保护,传承,山西民歌,师范,大专

参考文献

[1]民歌集成编辑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2]任素芬.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的传承[J].人文论坛, 168-169.

[3]尹萍.“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4卷, 第四期, 125-129.

[4]熊晓辉.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方音乐新课程的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 2009年第2期, 第20卷, 总第91期124-128.

[5]夏美君.地方音乐如何对接高师音乐专业课程[J].中国音乐教育, 2010年10月, 38-4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歌教育】相关文章:

民歌学前教育论文04-15

瑶族民歌学校教育论文04-16

地方民歌05-03

民歌演唱05-06

民歌现状05-12

羌族民歌05-20

民歌05-28

民歌传承06-16

乐府民歌06-29

新民歌07-03

上一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下一篇:“传记选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