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2024-08-25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精选十篇)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1

1 生态茶园园址选择

生态茶园要求产地环境良好, 无污染, 植被资源丰富, 水源清洁, 空气清新, 土壤理化性状较好, 山地坡度在25°以下。远离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 以有1 km以上隔离带为佳, 茶园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潜在的污染源。

2 生态茶园的规划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 需对山、水、田、园、林、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 总体要求是“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从而达到土地利用合理, 田间蓄排水方便, 田间操作方便, 同时有利于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

3 生态茶园建设

3.1 开垦茶园

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茶园, 同时保持水土, 提高土壤肥力, 要进行科学劈山, 将不妨碍种茶的部分原生树木作为茶园遮荫树, 严禁烧山开垦, 同时将茶园内的树根、灌丛、碎石等清除[2]。先开路后建园开山, 心土打埂, 杂草及表土回定植沟, 自下而上开等高梯层, 外高内低呈3°~5°的内倾斜, 外有土埂, 内有节节沟, 种植沟经1~2个月的晾晒后施足茶叶专用有机混合肥或农家肥回填表土, 梯壁要尽最大可能多保留原植被。

3.2 茶园道路建设

为使茶园交通便利, 要建设茶园道路。茶园小区面积0.20~0.33 hm2设置步道, 0.53~0.67 hm2设置支道, 主道路、支道路、步道路基宽分别为5.0、3.0、1.5 m, 使茶园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成网, 若茶园坡度较大, 道路修筑成“之”字形较佳。

3.3 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茶园要建设蓄水池、排水系统, 以保证茶园能够及时进行灌排水, 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茶园0.33~0.67 hm2建一个蓄水池, 根据灌溉面积、水源确定蓄水池的大小。若茶园条件较好, 可以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 提高茶园的给水能力[3,4]。排水系统建设可根据地形地势在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 在茶园上方开截洪沟, 拦截山洪, 引入排水沟, 防止外界流水冲入茶园。排水沟每隔15~20 m设宽、深分别为2~3、1 m的水池, 以方便蓄水, 减少水土流失。

3.4 优化茶园物种结构

做到以茶为主, 立体种植, 多物种结合。在茶园中有目的地保留部分林木植被, 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 遮荫树种植密度为90~150株/hm2, 茶园以0.33~0.67 hm2为一个作业区, 作业区之间有宽5~8 m的隔离带;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每4~5 m种植1株, 实行林、灌、草结合, 以调节茶园小气候。

3.4.1 茶园内遮荫和绿化树种选择。

茶园间作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栽种、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不与茶树争肥水的树种。茶园内遮荫以枝叶伸展度大、叶层薄的香椿、楝树、油柿等落叶乔木为佳;楝树、天竺桂、桂花、罗汉松、香椿、杉木、塔松等可在道路两旁、空地种植;茶园周围的隔离带、防护林可种植松树、杉树。

3.4.2 茶园间作树管理。

间作树整枝修剪是调控茶树光、热、水、气, 实现合理遮荫的主要措施, 间作树的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以上, 在主杆不同方向的高度上留侧枝3~4个, 在侧枝上留分枝2~4个, 并使侧枝、分枝合理分布, 荫蔽度控制在30%~40%, 保证茶树既能得到直射阳光的照射, 又能得到间作树枝叶的遮荫。

3.4.3 梯壁留草种草和套种绿肥。

为提高茶园的蓄水保肥能力, 保护害虫的栖息地, 对开园时梯壁上没留下原植被的光秃梯壁进行种草护坡, 草种可选爬地兰、百喜草、黄花菜、圆叶决明、三叶草等;茶园前3年可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印度豇豆、花生、苕子等, 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

4 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的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生态茶园要求, 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管理, 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 实行林、灌、草结合, 园内适度种植遮荫树, 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园内梯壁改锄草为割草, 经2~3年的转换, 可以从常规茶园转换为生态茶园。

参考文献

[1]潘伟彬.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农学与生态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 :65-67, 70.

[2]蒋迎.浙江茶叶农药残留与生态茶园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黄天帆.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生态茶园—附城乡打造万亩有机生态茶园基地[J].中国茶叶, 2012 (8) :8-9.

生态茶园项目建设书 篇2

项目建设地点:巴南区双河口镇太坪村项目建设时间:二○二年四月九日

项 目 建 议 书

一、项目背景 1.自然条件

双河口镇太坪村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属三峡移民村和麻柳沿江开发区范畴村。地处北纬29°09′与29°47′,东经106°20′与107°00′之间,属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市区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巴南麻柳嘴镇、长寿江南镇比邻,南与涪陵区新妙镇相连,西与木洞镇为邻,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东西宽2.9km,南北长2.3km,总幅员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下辖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187亩,其中农田面积1850亩,土地面积1337亩,林地面积1500亩。平均海拔约5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134.0小时,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气温摄氏18.6度。

项目拟建设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两个合作社森林覆盖率高达60%,绿化率达96%。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平均气温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80-95%,无霜期308天,土壤PH值5.5,有机质含量高。云雾多,湿度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工业等污染始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生态环境。

2.基础条件

太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横穿该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该村有一个出口,十二五期间拟修建的涪陵至机场的快速干道也将横穿该村,并规划有1个出口在该村。据重庆市27公里,据长寿14公里,据涪陵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该村还修建有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余公里,基本达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标准。在供电方面,双河口有35KV变电站一座,可覆盖全镇的基本用电。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村。

3.政策条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种植生态茶叶也符合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兴建生态茶园也符合双河口镇现代工贸旅游生态镇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区的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项目是适应市场要求,壮大茶叶茶叶的需要 茶叶系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料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茶的世界。我国每年出口茶叶20多万吨,创汇4亿多美元。全国茶叶消费约40多万吨,消费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茶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识,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应运而生。茶叶已被公认为现代最佳保健饮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双河口镇产茶历史悠久,我镇生产的茶叶曾是明朝贡茶,有600多年历史。但由于缺乏开发资金,优质良种茶叶栽培面积小,茶叶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差,村民管理较为懒散,茶叶产出较低。另一方面,茶叶加工落后,设备、工艺较低,产业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太坪村得资源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同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我镇迫切需要新建生产茶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得力

早在2005年,区农委(原重庆市巴南区农牧渔业局)出台的《巴南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要培育壮大了花椒、花卉、茶叶、干果四大产业,同时区旅游局也出台了《巴南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茶文化旅游产业。

为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茶叶产业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恢复,改建原有的茶园,茶叶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2.综合环境好,项目实施优势明显

从自然环境上看,项目建设地属亚热带东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8.6ºC,年降充沛,土壤富硒而有机质含量丰富,根据历年种茶实践来看,适合多种茶树苗木生长。

从政策环境上看,双河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此作为全镇农业产业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大茶叶等产业支持。

3.市场前景广阔

从市场需求来看,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以其保健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绿色无公害茶叶产品的消费量将会迅猛增长,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可为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给予。从双河口地域优势来看,区位优势明显,借着区委、区政府努力推进“巴南银针”等茶系列品牌打造政策,急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增加茶叶产业发展。

(三)必要性

1.有利于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

双河口拥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仅千秋磅、姜家嘴社现有茶园面积500余亩。目前,千秋磅社、姜家嘴社多处荒地、山地空缺,无人开发。如果建设生态茶园,可借原有的茶园扩大规模,充分利用闲置的荒地、山地,带动农户增收。同时,若该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更多的附加产业发展如茶文化观光旅游等,这对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第三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双河口为农业大镇,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主体为传统农业,主要农产品为粮食作物,经营方式粗放,经济结构老化单一,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双河口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长期以来,茶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茶叶产业发展滞后。而茶叶产业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生态茶园,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调整,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3.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需要

双河口镇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镇,生态屏障建设是后续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茶园,可以很好的将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调整完美结合,暨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了生态。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开发有机产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是农业生产朝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发生态茶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生态茶叶基地2500亩; 2.改建原茶园500亩; 3.引进茶叶加工坊1个。

四、资金概算

(一)新建有机茶叶基地2500亩,拟投资950万元 1.茶苗。每亩补助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0.3元/株=1500元,合计450万元;

2.开垦,种植费。300元/亩,合计75万元; 3.有机肥等。400元/亩,合计100万元;

4.茶园区水池等建设,按照50亩/个,每个5万元标准,共计250万元;

5.管理费,三年每亩约300元,共计75万元;

(二)改建有机茶基地500亩,拟投资130万元 1.茶苗,每亩补栽3000株,共计45万元; 2.开垦,种植费。共计15万元; 3.有机肥等,共计20万元; 4.水池等基础设施,共计50万元。

(三)茶叶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200万元 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1000元/平方米=200万元

(四)叶加工设备引进70万元;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00万元,拟申请三峡后续项目补助资金8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正式投产后亩年产名优茶鲜叶60公斤,可加工名优茶20公斤;产普通茶鲜叶100公斤,可加工大众茶25公斤;名优茶按150元/公斤计算,大众茶按20元/公斤计算;亩茶叶产值可达3500元,3000亩有机茶园年产值可达1050万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1000余人再就业,带动当地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又可保护植被,涵养水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并能依托丰富的茶园基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双河口镇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风险评价

本项目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对于产值、价格、投资额、工期、经营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均不敏感,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九、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本项目建设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高。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3

关键词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62

寿宁县龙虎山茶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寿宁县武曲镇龙虎山,创办于1959年,原名“五七茶场”,是一家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科研、加工和销售的国有农垦企业,是寿宁县极具影响力的茶叶生产基地。现拥有茶园面积120 hm2,属于丘陵山地开垦的梯田茶园。目前已建设标准化生态园46.67 hm2。拥有茶叶初精制标准化厂房5 000 m2,拥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生产线各一条,年加工茶叶超过500 t,产值3 000多万元。带动周围3 000多户茶农种植各类优质茶666.67 hm2。20世纪60年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在茶场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

1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宁县茶产业取得明显进步,产量和产值逐年提高,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茶园建设科技意识不强,导致森林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茶树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同时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制约了茶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产量,长期大量追施化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结构变差;四是茶园物种单一,茶园周围缺乏防护林、行道树和遮阴树绿化,破坏了茶园中天敌的栖身和繁衍,使生物链简单化,同时又造成茶树抗逆性减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1]。

寿宁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十分有利发展生态茶园。为实现寿宁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龙虎山茶场示范引领作用,尽早建成龙虎山生态茶园,具有重要意义[2]。

2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2.1 茶园开垦

生态茶园选择在龙虎山茶场核心区域,北面连甲峰山脉,南面山脚是长溪河流域,森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质好,茶园常年云雾缭绕,离居民区3 km,周围均为茶园,没有大田植物,直径2 km内没有污染源。原来开垦的茶园标准低,按照生态茶园的建设,原有坡度在10°~25°的茶园留着改造,坡度>25°的茶园退茶还林,或退茶还草。适合改造的茶园按照等高梯台人工开垦,每层平台宽在1.5 m以上,做到表土回沟,新土做埂[3]。全园深翻0.5~0.6 m,及时清除石头、树根和塑料垃圾等。福云6号老品种茶园人工砍除老茶树,茶树根要清除干净。

2.2 配套设施建设

2.2.1 道路建设

茶场已具有贯穿茶园的主干道,路基宽为5.0 m。针对茶园道路现状,完成主道路边沟的水泥硬化。按照茶园面积0.53~0.67 hm2标准设置支道60条,原有支道9条,新建51条。路基宽3.0 m。按照0.20~0.33 hm2标准设置步道150条,原有步道53条,新建97条,路基宽1.5 m。步道连着支道,支道连着干道且与干道垂直相连,通往各片茶园,使茶园各道路之间连通成网。

2.2.2 水利设施建设

茶园核心地块水源充足,采用PVC管在茶园铺设管道建设灌溉给水系统,铺设管道16 000 m,管道连着蓄水池,一部分采用喷灌系统,另一部分采用流灌系统。茶园内沿着支道建设排水沟,排水沟底部水泥硬化,水沟宽度根据地形地势而定,陡坡地带水流急,沟挖深点宽点,平坡地带水流缓慢,沟挖浅些,这样可以做到大小雨不出园,暴雨不冲园[4]。在园内茶行后壁挖竹节沟

(0.3 m×0.3 m),沟中间隔3~6 m筑一小埂,高度略低于台面,两头埂要低于中间的埂,以便沟内水满时从两头埂排出园内。竹节沟两头要与排水沟相连接。沿着排水沟大约每100 m建设1个沉砂池(1 m×1 m×1 m)。园内共建设蓄水池7个:一级水池3个(10 m×10 m×3.5 m),均建在园内坡顶,水源来自山顶引水和雨季蓄水。二级水池4个(5 m×5 m×3 m),建在园地半山腰平坦开阔处,蓄水池连着排水沟。

2.2.3 防护体系建设

2.2.3.1 植树绿化

园内四周早年建园时种植杉树和香樟,应保持原来的树种。在主干道两侧、茶行空隙补充种植其他防护林,选择树种杜樱、四季桂、八月桂和天竺桂等,防护林的种植规格按2 m×2 m。在茶园坡顶,陡坡空闲地、支步道旁和风口处种植行道树,行道树种植规格:支道3.5~4 m/株,步道5~6 m/株,其他根据地势3.5~6 m/株。

2.2.3.2 种草护坡

茶园禁止使用除草剂。茶园中生长的野草人工除后直接铺盖在茶行,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的绿草,当草过长覆盖梯壁后影响茶树时可割去一部分填埋,当绿肥用[5]。选择百喜草、黄花菜等多年生护坡植物在裸露的茶园梯壁进行种植,采取种子直播或移栽,规格是0.1 m×0.1 m。

2.2.3.3 套种绿肥

在未封行的改造茶园和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紫云英。紫云英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的功能,固氮150 kg/hm2,相当于330~345 kg/hm2尿素,能为茶园提供无污染的氮素营养。但在生长过程也会和茶树争光、争水、争肥,所以采用稀播。播种时,绿肥与茶树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一年生茶园套种2~3 行,二年生茶园套种1~2行,

3 a以上的茶园一般不宜套种。套种的紫云英应及时进行割青埋青,或作为覆盖物铺于茶树行间。

2.2.3.4 绿叶回园

茶园内3 a以上生的茶树,在每年冬季或春茶采摘后必须进行一次轻修剪,修剪的树枝自然铺在茶园行间,20 d后等绿叶自然脱落后捡去长条枯枝,碎枝和落叶覆盖在表土上,有利于防止杂草丛生。春茶结束后修剪的茶园正是进入夏季高温期,地表温度可达40 ℃以上,枯枝叶铺在茶园,也起到保湿抗旱作用。遇到雷暴雨天气又能减少雨水对土壤表层的侵蚀。结合土壤耕作,将落叶埋在土层下,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冬季修剪后的枯枝和绿叶回园后结合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2.3 种植管理技术

2.3.1 选择品种

生态园选种金观音、金牡丹、黄玫瑰和白芽奇兰等几个当今市场比较看好的优良茶树品种。其中金观音13.33 hm2、金牡丹13.33 hm2,黄玫瑰13.33 hm2、白芽奇兰6.67 hm2。

2.3.2 定值方式

以秋末种植为宜。采用单行双株种植,行距1.4~1.5 m,株距0.35 m,2 700株/667 m2左右为宜。在种植沟内浅挖0.1 m,把茶苗垂直置于沟内,用左手扶住苗木,右手填土要先提苗,使茶苗根系舒直,然后加土夯实。雨前种植最好,否则浇足定根水。

2.3.3 测土配方施肥

施肥上应尽量避免使用化肥。下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4~5 t/667 m2,均匀铺在种植沟里。根据茶园土壤养分测定情况,做到科学配方,合理平衡施肥。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要求每3~5 a土壤检测1次。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见表1)有针对性地施肥来改良土壤肥力。

2.3.4 病虫害防治措施

2.3.4.1 减用化学农药

首先,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与天敌的发生规律;利用茶树害虫的习性,采用人工捕杀,以减轻其危害(如毒蛾类、蓑蛾类、刺蛾类、卷叶蛾类、茶蚕和茶丽纹象甲等害虫);通过分批及时采摘,以采除危害幼芽嫩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6];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以防止在表土中越冬的病虫在来年的发生为害。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如每0.67 m2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开灯时间为每晚18:00-24:00);安放可降解黄色诱虫板(茶园内悬挂规格为

25 cm×30 cm的黄色诱虫板15~20片/667 m2,迎风挂板效果更佳),减少用于防治小绿叶蝉的管理成本20%以上。通过这些措施既降低次年害虫口密度,又有效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把防治成本降到最低。

2.3.4.2 提倡生物源和矿物源防治

一是利用植树种草,提供天敌栖息地,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动物,达到以动物治虫;二是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871、苦参碱、农用抗生素等)以达到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目的;三是加强茶园肥水管理,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四是冬季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封园,以减少病虫在来年的发生为害。

3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

3.1 节本增效

3.1.1 成本降低

通过筑埂、竹节沟、行道树、排水系统及护坡植被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有效提升茶园对自然灾害的抗性,尤其是台风季节连续暴雨造成的梯壁崩塌,每667 m2可节约茶园梯壁修复成本30%。通过喷灌及流灌系统建设,有效提高茶园对连续干旱天气的抗性,有效提升修剪后茶树和幼龄茶树的成活率,可节约因干旱造成茶树枯死的损失和补植的成本。

3.1.2 质量提升

通过规范化管理茶园,有效控制茶叶投入品,提升茶叶品质;通过建设改善了茶园小气候,提升了土壤肥力。通过立体种植,实现茶园生物种群多样性和茶树病虫害的生态调控能力,具体表现在茶园生物的物种增多,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维持了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生物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有效抑制了有害的茶树病虫发生与为害。通过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茶园农药使用成本每667 m2降低43%,农药喷施人工成本每667 m2降低30%。

2013年以来,茶园送检和抽检的茶样中,农残检测中未发现超标,均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7]。

3.1.3 收入增加

与建园前相比667 m2产增0.6万元,46.67 hm2生态园年增值420万元。

3.1.4 品牌创建

龙虎山生态茶园2010年开始筹建,现已荣获“无公害产品产地证书”“无公害产品证书”“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书。同时,通过龙虎山茶厂标准化生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的问题,成为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销量。

3.2 示范带动

龙虎山生态茶园的成功建设,已经成为寿宁县标准化茶园建设的模本,有效带动武曲、斜滩周边乡镇5 000多户茶农参与生态茶园建设,引导并加强农民的茶叶生产无公害意识,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符合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至2015年累计已有500多人次的茶农到茶场或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咨询黄色诱虫板、杀虫灯及石硫合剂冬季封园等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应用,并得到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凤莲.浅谈寿宁县生态茶园建设[J].茶叶科学技术,2013(2):33-35.

[2]杨如兴,张磊.闽东红绿茶产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茶叶科学技术2014(2):28-30.

[3]张居德.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中国茶叶,2013,35(10):25-26.

[4]林新富.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J].福建茶叶,2015(,374):26-27.

[5]池仰坤.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9.

[6]杨荷枝.浅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09,34(4):35-36

[7]池玉洲.建设生态茶园是实现闽东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龙虎山茶场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J].茶叶科学技术,2002(4):23-26.

略谈福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4

1 现有茶园生态问题多影响大

福建茶园生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4个方面:一、山地过度开垦, 水土流失严重;二、施肥不尽科学, 土壤酸化板结;三、用药仍欠合理, 农残超标时发;四、茶园物种单一, 自然灾害频繁。由此导致茶叶自然品质下降, 生产成本上升, 茶业发展后劲乏力。

进行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生态茶园, 可缓解乃至根本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的目的。那么, 什么是生态茶园, 有无统一标准?

2 生态茶园的概念及相对标准

生态茶园古已有之, 其概念于1980年代提出, 迄今仍是个定性概念, 比较抽象, 尚未有个明确、可量化、能用以衡量判断的统一标准。现在所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园, 单从茶园生态而言, 相互间也是没有个可用以区别的界限。然而, 作为生态茶园, 应具有一些基本内涵, 并富有一定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 当前福建山地生态茶园建设应达到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2.1 水保工程上, 做到“2有2无”:

丘陵山地茶园一般要构筑等高梯级, 外有埂, 内有沟, 土壤基本不裸露, 水土基本不流失。

2.2 生产过程中, 实行“3化”管理:

茶园投入无害化, 用肥用药减量化, 耕作管理规范化。

2.3 茶园产出上, 达到安全、优质、高效。

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以上, 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3 良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根据福建茶园生态问题及建设要求, 建设良性生态茶园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 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3.1.1 山地坡度>15°, 建成等高、水平或略向内倾茶园。

3.1.2 梯台面, 外筑埂, 内设沟。

3.1.3 茶园中设蓄水池, 提倡建设喷灌设施系统。

3.2 茶园标准栽培管理

3.2.1 茶园铺草覆盖

茶园全园铺草, 效应良多:减轻土壤冲刷, 保护茶园水土;稳定土壤温度, 增强茶树抗性;

抑制杂草滋生, 降低除草频率;改善土壤质地,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 提质增产增效。

茶园铺草应做到:一、全园覆盖, 以不露土为宜;铺草厚度5cm以上, 用草量1吨/亩以上;在草料不足时, 应先铺裸露面大的高山、阴坡、瘦山茶园。二、梯台散铺, 顺坡覆瓦状横铺;草料不与茶树直接接触;铺草时间一般在除草松土及施肥后。三、山草、绿肥、菇渣、沼渣和稻草等秸秆均可作为覆盖草料, 但草料应达无害化标准。

3.2.2 茶园合理用肥

当前茶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不施、少施有机肥, 导致土壤板结, 肥力衰退;过量偏施化学氮肥, 造成养分失衡, 土壤酸化;多是撒施, 少沟施, 引发根系上浮、吸收能力下降。由此导致“三降”:肥料利用率、茶叶品质、土壤肥力均下降。

茶园合理施肥, 原则上要因树因土因时平衡安全用肥, 具体操作上做到“一基三追”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

“一基”即基肥施用, 做到:肥料品种以缓效有机肥为主, 质量符合相应要求;一年茶季结束后尽早进行;用量一般占年用氮总量的40%以上;与土壤深耕相结合, 沟施, 20cm以上。

“三追”即一年追施催芽肥、夏肥和秋肥3次, 做到:一、施用的速效肥, 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二、用量上, 以产定肥, 施纯氮12.5Kg/100Kg干茶;春肥:夏肥:秋肥2:1:1。三、氮磷钾比例:幼龄茶园为2:1:1, 成龄茶园2-4:1:1;绿茶适当提高氮素施用比重, 乌龙茶适当提高钾肥施用比重, 红茶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重。四、施用时间, 一般在茶叶开采前30-40天, 春肥适当早施。五、追肥与浅耕、除草结合, 沟施, 10cm以上。

3.2.3 病虫害绿色防控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 (品种、嫩采、修剪、耕锄、冬季封园) 、物理防治 (杀虫灯、防虫板等和生物防治 (天敌、生物农药) 。采用化学防治时, 做到:一、不用禁用农药品种 (高效长残留及水溶性) , 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23种农药;禁止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优乐得、乐果、八氯二丙醚等。二、选用高效低毒、针对性强农药。三、适时、适量、均匀喷施。四注重安全间隔期和轮换用药。

3.2.4 茶园杂草管理

做到:一、禁用草甘膦等违禁除草剂;二、除草与追肥、浅耕结合, 除尽恶性杂草;三、梯壁留草, 削草管理。

3.3 合理植树种草, 改善茶园生境

3.3.1 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行道树

采用乔-灌结构种植一行或多行;选用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具经济价值的常绿树种, 如下表。

3.3.2 茶园中植树种草

茶园套种主要模式如下:

一、“林 (果) -茶-草 (药) ”模式:为立体式结构, 上乔木, 下草药;优点是可提高茶叶自然品质、系统稳定性、整体产出功能, 缺点是操控难度大;应选用苦楝、天竺桂、塔松等具不同生态位、对茶树生长影响小, 又具经济价值的树种;遮阴度一般控制在30%以内, 因季节、茶类、树种而异, 树冠大及高纬度、高海拔、阴坡茶园, 要稀植;适用于新垦、改植换种, 以及行距大、树冠小的茶园。

二、“茶-防护林”模式:四周、风口、山腰坡地上营造水平或网状林带;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 对茶树影响小;适用于规模大、集中连片平面式的纯茶园。

三、茶-草”套种模式:在茶园行间、梯壁种植草本或绿肥作物;优点是能提高土壤覆盖度;适用于幼龄茶园或重修剪、台刈茶园;适宜茶园套种的绿肥、草种如下表。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5

加工厂建设用地申请

尊敬的金南街道办事处、国土局、县茶办:

东荞生态观光茶园茶叶加工项目,以完成相关前期工作,特申报项目建设用地,现将该项目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贵州省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成立于2012年3月,落户于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属贵定县本土企业。企业组织机构代码:59077768-7,登记号:组代管522723-001649,法定代表人陈旭东。

企业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绿茶、红茶的生产、销售,茶产品的开发。

二、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的相关背景、必要性: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道路,利用全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建设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及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解决前几年建设的茶园不重视管理,茶青采摘不规范、不标准,干茶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茶园没能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问题。企业将参照相关行业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科研院所和本县的技术力量,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构建、完善配套的综合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贵定(特别是金南街道及北面片区)云雾贡茶种植、管理、加工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达到示范带动集成转化运用的目的,真正实现县政府提出的“南茶北移”的既定部署。

2014年3月企业依据社会及自身发展需要向贵定县发改局提出茶叶加工项目备案申请,已获贵发改备案[2014]141号立项批复。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项目拟用地选址具体位置:环西路临西坡地,该地块前期已请国土部门现场踏勘非基本农田符合用地标准。建设项目拟用地规模15亩,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企业自筹。

建设项目拟用地情况:拟用地为山涧凹地,由荷花村村民开荒地非基本农田。拟用地方式为征用划拨。主要建设指标为新建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绿茶、红茶生加工产线及相关配套化验室、审评室、消毒室、更衣室等;新建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的贵定云雾贡茶及其相关配套的茶产品、茶文化展示区;新建2500平方米面积的办公接待场所、职工宿舍及配套齐全的办公休闲生活区。

恳请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办理用地相关手续为感!特此报告

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贵定红茶加工项目建议书

3、发改局备案通知贵发改备案[2014]141号(复印件)

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

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初探 篇6

摘要:为积极寻找和探索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梁河县茶技站在大面积生态茶园建设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加大了有机茶园基地建设力度。文章主要介绍了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茶园建设;技术管理;以草代肥;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132-03

1 概述

有机茶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利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措施,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

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茶叶产量的不断增加,常规普通的中低档茶叶产品已相对过剩,价格相对下跌,传统种植茶叶产品的效益下降,茶农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消费产品的需求日趋向优质、营养、生态、保健、自然合成方向发展,将来对有机茶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认识将会越来越高。所以,有机茶产品的价格将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

力强,产品将会供不应求,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2 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

2.1 茶园补苗

用3~5年生优质无性系茶苗于每年6~7月雨季进行茶园缺株断行补植,通过茶园补苗每亩有效茶树达到了1500~1600株,为有机茶园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茶园施肥

茶园施肥春茶、夏茶结束时,在有机茶园施有机专用肥100公斤/亩,全年共施有机专用肥200公斤/亩;同时,春茶结束时,茶园开挖肥槽沟深×宽为:40×30cm,施入腐熟有机农家肥1500~2000公斤/亩或沼液(肥)2000~2500公斤/亩。

2.3 茶园覆盖

茶园覆盖是有机茶园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茶园覆盖就是利用本地各种落叶、杂草、作物秸秆等代替部分有机肥进行施肥作业。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必将导致对生物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呈逐步递增趋势。以草代肥是梁河茶区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茶园肥源短缺的解决途径。

2.3.1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的可行性。一是原料来源种类多,资源丰富,田间、野外所有杂草、落叶、作物秸秆等均可做草肥;二是草肥富含有机质:各种落叶、杂草、作物秸秆腐烂后形成较好的腐殖质,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化肥代替不了的。近几年,各地茶区出现了“茶叶无味”、“产量难提”、“品质下降”等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退化,土质下降,

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量施用化肥所致。

2.3.2 施用效果显著:目前,梁河茶区多数农民在有机茶园利用以草代肥方法取得了增产提质和改土培肥的效果。

2.3.3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的必要性。一是节本增效的需要:由于国际煤炭、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事实,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在所难免,而落叶、杂草无需购买,可就地取材,用低成本甚至不花成本的“草”代替相对高价的商品肥料是一种明智选择;二是改土培肥的需要:梁河茶区在未施草肥以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下,而连续多年施用草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2.0%以上;三是绿色有机食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草肥因无公害、无污染的特性必将成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所选择的最佳肥料之一;四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各级部门都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草代肥技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及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3.4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技术。

(1)草肥选择:茶园土壤覆盖草肥可选择山草、麦秸、稻草、豆秸、玉米秸杆、木屑等。

(2)铺草时期:为防旱,可在旱季来临之前进行铺草;若作为保暖防冻,应在土壤冻结之前进行铺草;如果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可在雨水来临之前进行铺草;抑制杂草生长,应在杂草萌芽之前进行铺草;新植茶园,应在移栽结束后立即铺草。

(3)铺草方法:厚度要求12cm以上,以铺草后不露土为宜。

(4)茶园以草代肥的效果分析。茶园杂草覆盖为有机茶园茶树创造一个“吃饱、喝足、住得舒服”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制作的茶叶产品品质自然优异。

茶园杂草覆盖,可就地取材,用木屑、鲜叶、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覆盖物进行覆盖,茶园覆盖杂草具有防止土壤流失、减少杂草生长、保蓄土壤水分、调控土壤温度、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降低成本和提质增效的明显效果。茶园杂草覆盖,增施有机肥料,不但春茶芽叶肥壮,发芽整齐,高级茶比例高,而且所制茶叶产品茶内质优,比施化肥茶园的茶叶香气高、味美、鲜爽、醇厚。

外在感官品质特征:鲜叶:芽叶肥壮、匀净齐整、叶色黄绿、芽毫浓密显露、叶质柔软、持嫩性强。针形茶:外观呈针形挺直,光滑匀齐,白毫显露。曲条形茶:外观条索紧实、卷曲、色泽油润、芽毫突显。

内在品质特征及理化指标:茶园杂草覆盖及梁河县独特的宜茶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加之茶区优质的品种资源、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制作工艺,从而,形成了茶叶独具特色的内在品质特征。茶叶的主要突出内在品质特征是:鲜叶芽叶肥壮,内含营养物质积累较为丰富,茶叶开汤鉴评,口感滋味醇厚,浓酽而不烈、回甘而不涩,浓香爽口,回味突出,余味悠长,而且特别耐冲泡;理化检测,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内含营养物质含量均相对较高。回龙茶样品的检测结果为:水浸出物49.5%、茶多酚23.2%、氨基酸3.2%和咖啡碱2.8%,其具体检测理化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指标实际检测值

水分(%)≤7.03.0

总灰分(%)≤7.05.3

碎末茶(%)≤5.00.1

水浸出物(%)40~4849.5

茶多酚(%)18~3523.2

氨基酸(%)3~53.2

咖啡碱(%)≤32.8

(5)茶园杂草覆盖形成生态环境。一是茶园海拔1500~2200m,年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为1500mm;二是茶园覆盖杂草,即使雨水直下,也不至于造成茶园地表径流,而是逐渐流到地面上,缓慢渗透到茶园土层中,保持了土壤湿度;三是茶园周围空气悬浮大量雾气,冬天早晨均有“寒雾”密布于茶园中,大大提高了空气湿度,空气湿度5~10月为85%~95%,11~4月为75%~85%;四是茶园昼夜温差大,当地茶农有“白天穿短衣,夜间穿棉袄”的习惯,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特别有利于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的形成;五是种植遮荫树及多雾的生态茶园环境,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散射质点,使太阳光线中的波长变短,增加了漫射光,特别是蓝紫成分,有利茶树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六是茶园土壤多为高山黄壤区的酸性土,从土壤物理环境、土壤化学环境,土壤生物环境三方面来分析:从土壤物理环境看,由于茶树根系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1.0m以上,以壤土为主,土壤表土层结构为粒状和团块状,心土为块状,这样质地和结构均良好的土壤,既能保水、保肥、保温,仅能及时供水、供肥、供温,使茶树吸收,根系发育良好,生长活跃;从土壤化学环境看,茶树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是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无机养分。根据云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8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结果,土壤pH4.5~6.5;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2.0%以上,是高产优质茶园的理想之地;从土壤生物环境分析,茶园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丰富而协调。生物与茶园之间构成了平衡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有机茶园茶树的生长发育。

(6)有机茶园远离城市,远离工厂,没有污染,茶叶自然品质好。据梁河县茶技站2011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茶园铺草土壤水分比未铺草的增加10.76%,全年土壤平均温度(20cm处)提高0.3℃,鲜叶产量提高64.1公斤/亩,干茶产量提高14.3kg,春茶提前10~15天采摘上市,产量提高15%以上。

2.4 茶园沼液施用

结合梁河县实施国家沼气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沼液(肥)能源优势,在有机茶园地区实施了“茶—沼液(肥)”工程,为有机茶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

2.5 有机茶园有害生物(病虫草害)无害化治理技术及茶园无害化有机药物防治

2.5.1 病害防治:主要病害种类:茶饼病、白星病;发生时间:8~9月;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是及时采摘鲜叶、按时进行修剪、保持茶园通风透光,非采茶期,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尓多液进行预防。

2.5.2 主要虫害种类:小绿叶蝉、蓟马类;发生时间:6~9月;防治方法:一是采用物理防治方法黄、蓝板防治;二是用生物农药1%印楝素或0.5%苦参碱,1000~1200陪液喷施。冬季封园分别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尓多液和0.5%硫酸铜,可以有效防治虫害。

2.5.3 茶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茶园修剪的废弃枝叶、自然落叶和其他植物经无害化处理,形成优质有机肥,再返回茶园,实现资源的再

利用。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7

一、陇南茶区的概况与茶叶生产现状

陇南茶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文县、康县及武都区的三角地带, 地理位置为北纬32°42′~33°48′、东经104°41′~106°08′之间, 在南秦岭以南, 秦巴山区西端, 属北亚热带气候区, 适生区的茶园及宜茶地海拔为1400m以下阳坡和1100m以下阴坡, 土层50cm以下, 土壤有机质丰富, 微酸性, pH5.5~6.6, 年均气温12.5℃~15.2℃, ≥10℃年积温为4500℃左右, 绝对最高气温36.5℃, 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9℃, 无霜期240d~285d, 年降水量900mm~1400mm, 6月~10月降水量100mm以上, 生长季节的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据调查, 该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0%以上, 植被种类约180科, 750种, 其中森林植被群落主要有78科、286种。当地有很多珍稀树种, 如国列一、二类保护的有香果、红椿, 省列一级保护的有白豆杉、八角茴香、厚朴、香樟等, 也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区域气候温和, 空气清新, 水质洁净, 土壤肥沃, 是建设生态茶园、发展有机茶生产的理想地域。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下, 陇南茶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 茶园面积达到8980hm2, 茶叶总产量84.6万kg, 总产值达9240万元, 茶叶生产已成为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陇南整个茶区一般山顶是天然林, 山腰到山脚是茶园, 80%以上是纯茶园, 零星分布有茶树—青冈自然无序间作园、茶树—林木嵌合的林窗式茶园和林篱式茶园, 在武都洛塘零星分布有板栗—茶树、杜仲—茶树人工有序间作园。经调查, 陇南的茶树品种大多引自我国的四川、陕西、浙江、安徽等省, 多年来陆续引入存活的茶树品种有29个, 加上地方品种碧波茶、老鹰茶, 共31个品种 (系) 。其中抗逆性强、产量较高、适宜当地推广的品种有鸠坑种、信阳种、龙井43、龙井长叶、紫阳种等5个品种 (系) 可作为主栽品种, 祁门种、信阳10号、福鼎大白茶等品种 (系) 可作为搭配品种。该茶区茶农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接受新事物较慢, 但在一些重点产茶的村社茶农的科技意识较强,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茶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强和宣传以及科技培训的深化, 使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经销大户和“茶秀才”。

2008年通过对武都区洛塘一些茶叶种植户的调查访问, 发现茶—经济林间作茶园比纯茶园的茶叶品质和产出均有增加, 农户收入提高。从表1看出, 茶—板栗和茶—杜仲间作园相对纯茶园增收, 分别达19.5%、14.5%, 且茶—板栗和茶—杜仲间作园的茶叶品质优于纯茶园, 说明茶—经济林间作园优于纯茶园。重点产区的茶农经济收入普遍较高, 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户均有茶园13000m2, 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总体看, 种茶区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同类型地区不种茶农民的收入。

二、生态茶园建设模式与栽培管理技术

㈠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茶叶生产有着很强的季节性, 陇南茶区从3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采摘茶叶, 一年只有5个月左右的生产期, 其余时间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在武都区裕河茶园的试验调查, 板栗树-茶树间作园内的气温、地温、温度日较差等均小于纯茶园;空气相对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反, 纯茶园小于间作园。上述微气候特点在甘肃省陇南市高温干旱季节对茶树生育及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有利, 因此可通过人为构建以茶树为主体的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从而培育优质、高效生态茶园, 生产无公害茶叶。

以下4种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可在陇南茶区应用。

模式1为“经济林+茶树”型。“杜仲树+茶树”模式适合整个茶区应用;“山茱萸树+茶树”模式适合武都区洛塘等茶园应用;“板栗树+茶树”模式适合武都区裕河等茶园应用。杜仲树与茶树间作, 杜仲树行距6m、株距4m, 杜仲树栽植密度为375株/hm2~450株/hm2, 在杜仲树的行间栽植3垄6行茶树;山茱萸树与茶树或板栗树与茶树间作时, 山茱萸树或板栗树行距8m、株距4m, 杜仲树或板栗树栽植密度为300株/hm2~375株/hm2, 在山茱萸树或板栗树的行间栽植4垄8行茶树。

模式2为“用材林+茶树”型。该模式可在整个茶区推广应用。

模式3为“用材林+茶树+食用菌+天麻”型。该模式适合康县茶区、文县碧口和武都枫相等地。用材林树种可选用在该茶区天然林中广泛分布的青冈、槭树、香柏等, 但以选用青冈为好, 因为青冈是木耳、香菇及天麻生产的良好材料。

模式4为“林木+马铃薯 (或绿肥、大豆等作物) +茶树”型。针对该茶区土层较浅的实际, 在幼龄茶园可间作马铃薯、大豆、绿肥等, 以加深耕作层, 抑制杂草生长, 该模式适合整个茶区应用。用材林可作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主林带设置在北面和西面, 林带宽5m~7m, 种植侧柏或青冈5行~7行;副林带设置在园块的北面和西面, 宽2m~4m, 距离茶园大于4m, 种植侧柏或青冈3行~4行;遮荫树种植在人行道或茶园行间, 以银杏、板栗为主, 种植密度为300株/hm2~375株/hm2。

㈡生态茶园园址的选择、规划

第一, 生产基地选择。选择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壤无污染史、方圆3km以内无“三废”污染企业、生态条件优良的区域作为茶叶生产基地, 且空气、灌溉水及土壤质量达到无公害茶叶生产质量标准, 土壤养分含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土壤养分含量要求。选择背风向阳、坡度不超过25°的丘陵山地或其他适宜地形的地块。茶树喜酸性土壤, 要求土壤pH值在4.5~5.5之间, 土壤的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 土层和半风化层1m以上, 有效土层60cm以上。

第二, 实施基地建设与环境保护。一是道路设置。道路既是交通需要, 又起到划区、块的作用, 可分为主道和步道。主道宽4m~6m, 是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步道宽1m~2m, 为生产管理作业道, 梯式茶园可选择较平缓的地方修筑“之”字形道路, 迂回而上。二是排灌系统布设。坡地茶园土质疏松, 又不积水, 可少开沟, 应多开蓄水为主的横沟, 少开纵沟;在每一梯级的内壁开一条深30cm、底宽30cm的蓄排兼用的水沟, 沟内每隔10m设一个小土埂, 以便分段蓄水。土埂低于梯面, 这样大雨时水由沟排出, 不致冲刷梯面土壤。三是防护林网设置。茶园周围、道路两侧设防护林网, 分主林带、副林带和遮荫树, 以利于冬季防御冷空气侵袭, 夏季遮荫,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同时隔离从茶园附近农作物飘移来的农药落到茶树上。因此, 在建园时除建设必要的防护林网外, 应对山脚、山顶、茶园周围、道路两侧的天然林及次生林有意识的保护和保留, 从而形成天然的防护林网。四是基地环境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使村民养成爱护森林树木, 维护茶园环境的良好习惯;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㈢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第一, 园地耕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用地为原则, 以深翻改土为重点, 深翻熟化土壤, 最低50cm以上, 深翻过程中同时清除石块和矿物结核。斜坡地上应沿“等高线”进行耕作, 结合深耕施足基肥。

第二, 茶树播种和移栽。一是茶种选择。选择丰产、抗性强, 尤其是抗寒性比较强的适合北方种植的优质茶籽, 以鸠坑种、信阳种、紫阳种等中小叶、适制绿茶的有性系群体茶籽播种, 或引进龙井43、信阳10号等无性系苗木移栽。二是播种与移栽。施经充分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7500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 然后整理成宽80cm、深10cm的种植畦面。在陇南以采用秋冬季播种为好, 可在“小雪”前进行, 采用双行条播方式, 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丛距33cm, 每穴4粒~6粒茶籽, 两行交叉呈三角形种植。移栽可在秋季或春季进行, 移栽时需先挖好定植穴, 并把茶苗主根短截1/3, 穴深50cm, 每穴定植2年生壮苗2株~3株, 随栽随浇定根水。

㈣生态茶园管理

在生态茶园的管理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茶园行间种植绿肥。绿肥主要有大豆、豌豆、苜蓿等豆科作物。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第二, 茶行覆草。全年进行两次, 以覆杂草和作物秸秆为主。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 覆草厚度10cm以上, 以蓄水保土, 降低夏季地温, 减少杂草生长, 秋季结合施肥将草深埋地下;第二次在“小雪”前进行, 厚度20cm以上, 可保温保湿, 利于茶树安全越冬。

第三, 施肥。施肥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进行, 施肥分施基肥和追肥。基肥在“小雪”前施, 在茶行间开沟深20cm以上, 施腐熟鸡粪45000kg/hm2、腐熟饼肥1500kg/hm2;追肥于3月下旬进行, 在茶行之间开沟深10cm, 施微生物有机肥750kg/hm2、氮磷钾复合肥120kg/hm2。

第四, 蓬面撒草、搭防风障。为茶树安全越冬, “小雪”前后在茶树蓬面撒草 (以稻草、山茅草为主) , 撒草做到盖而不严, 使蓬面受直射光照叶片占30%~40%;“大雪”前茶行搭防风障, 防风障用稻草编打而成, 设在茶行迎风面, 一行一搭, 基部用土培实, 顶部略向茶蓬倾斜。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8

为了有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必须通过加大宣传来让农民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知识, 提高农民的无公害防治认识水平。只有这种, 才能为确保广大农民在茶树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绿色防控技术。

2 合理制定管护措施, 实现生态茶园的标准化管理

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 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增加收益, 就必须不断完善管护措施, 本着问责到人的原则, 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个人, 并不断完善管护措施, 指导广大农民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 还需要对农资产品市场进行规范, 力求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农资服务体系, 推广无公害绿色防控技术, 防控茶园的病虫草害, 提高生态茶园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3 加强对农民的绿色防控技术的专业培训

为了有效提高生态茶园建设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 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专业水平, 相关责任部门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防控专业培训, 培训的实际操作需要与农业服务中心、茶叶企业、农资产品供应点、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代表等的配合, 共同致力于农民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 切忌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 考虑到这一事件的特殊性, 可以从茶叶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谈起, 由己及人, 引起广大农民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根本上树立绿色防控意识, 提高技术水平, 实现茶叶的安全、绿色生产。

4 充分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

茶园示范区内, 按照茶园的面积进行太阳能杀虫灯的安装, 平均每1.3~2.7hm2应安装1盏, 灯管与茶树树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60cm为宜。通过观察, 杀虫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中, 有色诱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有着十分可观的应用效果, 诱杀害虫效果显著。在色板诱虫板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在虫害高峰期发挥重要作用, 大批量杀灭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蓟马等虫害, 使得田间虫口数量得以骤然下降, 有效控制病虫害。在茶叶种植示范区内, 通过有色诱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 可以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等虫害的发生。尤其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 太阳能杀虫灯的防治效果更加显著, 大大降低了示范区内的虫口数量, 杀虫效果远远高于非示范区。通过杀虫灯联合诱虫板的使用, 生态茶园中害虫种群数量也得到有效控制, 化学农药杀灭、控制虫害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 茶园生态系统中害虫的天敌得到了保护, 有效维护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5 综合多种措施的应用, 共同致力于生态茶生态环境的提高

为了有效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茶园中的应用, 以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依靠多种措施综合发挥作用。在不违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以农业防治、生 (物) 态防治为主, 深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有效维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促进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的提高;在茶园的管理过程中, 为了实现无公害生产, 就必须禁止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最好通过生物农药或人工、机械除草的方式实现防草、控草;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绿色建设,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尽量通过农业防治手段, 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要做好茶园的科学管理, 就必须维持茶树生长所需要的适宜土壤、水分、养分、光照条件等, 为此, 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土壤检测, 维持酸碱度, 科学施肥, 着手治理生态茶园的周围环境, 促进管护工作的合理性, 并通过茶叶生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逐步提高生态茶园的绿色管理水平。

6 结语

通过在生态茶园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实现了对茶树虫害的控制, 有效促进了示范区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同时有效降低茶叶农药残留, 确保茶叶质量的安全。同时,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对于加快恢复茶园生态系统, 从根本上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 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益波.浅谈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如何推广实施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4) :147.

[2]王超奇.福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需求与解决途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我国生态茶园的建设研究 篇9

1 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上, 将茶树作为主要物种, 通过实施复合栽培, 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多物种并存的生态环境, 使茶树的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达到和谐统一, 以保持茶叶可持续发展的茶园。这种茶园是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实施茶园的复合立体栽培, 对茶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茶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茶叶产量和效率高、健康和安全的新统一茶产业。生态茶园是依据植物生态学和茶树栽培学的原理进行规划实施的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其目的是采用经济合理的现代化栽培技术, 挖掘园地资源的内在潜力, 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益。要建设生态茶园, 应当要求高标准、高质量, 以高产、高效、无污染为目标, 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环境无污化。要在坚持以茶为主要作物的基础上, 茶园中间作适当的林、草、果等植物, 让各种动植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 和谐共存, 以获得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 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增加农民的收益。

建设生态茶园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 提高茶叶品质, 满足人们对营养丰富、安全卫生的食品和饮料的需求。中国的茶叶生产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近年来, 国内外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我们必须考虑将生态茶园建设作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路线,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2 我国生态茶园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茶叶产区横跨几个气候带, 主产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18个省区, 生态环境、经济因素较为复杂。茶叶生产自建国以来虽有较大发展, 但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 茶叶生产存在着品质下降、单产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我国现有茶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化茶园, 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区, 片区集中, 茶园里少林木, 自然灾害频发。具体现状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差。我国目前的茶园绝大部分是建国后新发展起来的, 有107.2万hm2, 它们集中成片, 物种单一,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夏季遭烈日暴晒、冬季受寒风袭击, 造成茶园生态条件差。

二是污染日趋严重。茶园生态系统已受到外界环境污染的影响, 再加上我国茶叶的加工以燃煤为主, 大多数茶叶加工厂建在茶园附近, 有些甚至就建在茶园内, 使之受到严重的大气污染。加之逐年累积的农药残留, 这些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危害, 也制约着茶叶贸易的发展。总而言之, 传统茶园存在很多弊端, 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茶业发展的需要, 应当将如何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 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作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是生态平衡失调。片面地追求茶叶产量导致茶园内的物种单一, 食物链由复杂变为简单, 生态条件的改变使园内其它生物种类也相应减少, 园内很少有鸟类栖息、农药的大量使用更使益虫种类日益减少, 害虫数量逐年增加,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 我国生态茶园的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标准的提高, 人们对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了。为了使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搞好生态茶园建设是唯一的出路。其建设模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

3.1 复合生态型

3.1.1 茶—果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选择合适的果树, 例如枣、梨、核桃、桃、李子、葡萄、柚子、柑橘、荔枝等种植在茶林之间。一般每隔五至七排茶树种一排果树。我国的苏、滇、闽、川等茶区都有采用的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果树起到防护林的作用, 还能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取得茶果双收, 增加茶园的收益。

3.1.2 茶—林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茶园周围布置成网、带状的防护林带三至五行, 以增强茶树抵抗干旱的能力。在每个茶区多选用合欢、杉树、泡桐、百日青、湿地松、樟树、杨树等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茶区选用橡胶、油桐、油茶等中杆树木。我国的苏、滇、闽、贵、鄂、豫、皖、湘、浙等省份的茶区都有采用这种模式。此种模式的适应性广, 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1.3 茶—草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和种植密度较稀的茶园中, 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 如花生、黄豆、绿肥及中药材等, 形成灌———草层结构, 既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促进茶叶高产, 又能提高茶园的土地利用率, 增加茶园收益。我国的苏、鄂、豫、皖、闽、赣、贵、湘、粤等省份茶区都有采用此种模式。此模式在播种后能短时间内覆盖地表, 有效地防止茶园的水土流失, 还可以作为有机的茶园地面覆盖物。

3.1.4 茶—肥模式。

这种模式是选用豆科植物, 如花生、紫云英、豌豆、等作为绿肥。我国的苏、湘、赣、皖、闽、贵、滇等省份茶区都有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是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光能利用率。

3.1.5 茶—药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茶园中间作决明子、杜仲、银杏、金银花、天麻、黄连、草珊瑚、鱼腥草等中草药。我国的苏、浙、贵、滇、闽等省份茶区都有采用此种模式。此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增大土地的覆盖率, 提高光能利用率,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循环型

此种模式要求将系统中的废弃物质予以充分利用, 以达到防止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主要是茶—牧 (禽) —沼模式。这种农业生态系统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我国的浙、粤、桂、鄂等省份的茶区都有采用这种模式。

3.3 混合型

这种模式是将复合生态型和循环型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一种产量高、污染少、效益高的模式。主要有茶—畜—草型、林—茶—牧 (兽) —沼型和茶—药—牧草—禽 (畜) —渔—沼型。我国的苏、赣、鄂、皖、豫、闽、湘、粤、桂、等省份茶区都有推广这种模式。

4 建设生态茶园的主要措施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以保证茶树自身优势为基础, 并充分利用生物种群的分配, 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模式。对现有茶园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既要充分考虑其地域性, 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充分地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具体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4.1 植树造林

一般来说, 山区的茶园生态条件较好, 气候适宜, 植被覆盖率高, 对于此类茶园要注意保持其生态平衡。对于生态条件较差的平地茶园, 要采取种植防护林带, 以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覆盖率。此外, 还要尽力保护好茶园中生物的栖息地。

实践证明, 在茶园内种植乔木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种植时应注意:选择的林木的品种应与茶树相协调且套种密度得当, 最好选择冬季落叶种, 这样便于冬季茶树采光;各地区树种的种植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常见树种有梨树、柿树及合欢等。

4.2 注意生物群落结构合理

要控制茶园的病虫, 必须全面调查茶园及其周边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相关情况, 明确主要种群的动态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一般来说, 生物群落的结构越复杂, 各生物之间以食物链链接的依存度就越高, 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因此, 在建设生态茶园的过程中, 应当以维持茶园的生态平衡为目标,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增加各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 保持相对平衡, 改变以往的见草就除、见虫就灭的旧习惯。

4.3 注重环境保护, 采用清洁的农业技术

天敌是控制茶园病虫害的有效手段。因此, 保护茶树的天敌资源, 十分有利于开展茶园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在进行茶园及其周边环境内作业时, 要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回收利用废物等为天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控制茶园内化学农药的用药种类、用药量及时间, 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等化学合成剂, 科学治虫。

此外, 不能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茶树, 应当做到将不同产量、品质的茶树种适度间作种植。茶园内还应当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间作的林木及其他作物。茶树以单行种植为宜, 这样有利于茶园通风及茶树的个体发育。要做到除养结合, 定期给茶园除草, 且尽量不用除草剂。适量保留一般性杂草, 以利于害虫天敌的栖息。茶园施肥要以“适时适量”为原则, 以施有机肥为主, 并对其作无害化处理, 以防止有害微生物等污染茶园。

4.4 科学治虫

由于大型多喷头机动喷雾器的效果小、浪费大, 而且会污染土壤, 因此应当使用喷孔直径1mm的喷头片喷雾, 例如浙江茶区推行“三个一”治虫措施, 即1mm口径的喷片、1背包药水、喷1亩茶园。其次要根据害虫栖息的部位, 局部喷药, 根据害虫取食活动时间喷药;药剂要轮换使用, 酸性和碱性农药不能混用;每次喷药后, 要及时记录时间、地点、药名及浓度等;采茶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4.5 以预防为主, 综合协调防治为辅

首先要切实做好防治春季第一代害虫, 取得防治主动权。其次要坚持综合协调防治, 从茶园整体出发, 做到安全经济有效。例如将鸡放入茶园园吃虫与保护茶园益虫之间存在矛盾, 这就要从全局考虑, 只能短期在小范围内协调进行, 不然会破坏茶园的生态平衡。

4.6 制定监督制度

这要求从思想重视生态茶园的建设, 制定专门的监督制度, 由专人负责并经常督查落实。挑选几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人员当植保员, 划分责任区。建立奖励制度, 定期对各片区植保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对工作出色的人员进行奖励。

只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建设生态茶园, 我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指日可待。

5 生态茶园的前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快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伴随着日益增强的还有人们的保健意识。当今消费者期望获得营养丰富、安全卫生的绿色保健食品。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有机食品的消费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但有机茶的销售量过低, 还不到茶叶总销量的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国内的消费者也倾向于选择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近年来, 有机茶园在我国主要的茶区发展迅速, 已经转变为我国生态茶园的一个典型模式, 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浙江的绍兴等茶区, 通过采用此种模式, 开发的有机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动了周围茶区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 为我国茶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其中绿茶就占国际市场份额达75%以上。因此, 开发建设生态茶园有着广阔的前景, 是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阶段我国工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并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建设生态茶园可以消除化学农药及重金属的危害和污染, 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保护环境的可靠方式。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运营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首要关键。发展生态茶园, 生产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茶叶, 大幅度提高茶叶的直接生产价值, 充分发挥茶的文化价值, 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园生产力是减少茶园面积扩张, 消除茶叶生产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理想途径。

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 有机生态茶园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已有上百家以茶树种植业为主体, 集生产、旅游、休闲、会议及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茶园, 每个茶园为农民创造的就业机会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 这不仅增加了这些农民的收入, 还使他们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同时, 这些就业致富的农民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中小型生态茶园和种养大户, 他们再组织起来, 可以带动当地及周边茶区的发展, 从而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摘要:作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 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因其保健作用而深受人们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安全且营养丰富的饮料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外对保健意识的增强, 抓好茶园的生态建设成为未来茶叶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茶园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优质茶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模式,措施

参考文献

[1]苏志坚.加强生态茶园建设, 促进茶叶健康发展[J].福建农业, 2007 (6) .

[2]王铁, 郭瑞民.中原茶典[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廖万有.我国茶园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生态农业研究, 1998 (3) .

[4]彭萍, 徐泽, 侯渝嘉.复合生态茶园的建设目标及模式[J].西南园艺, 2002 (3) .

[5]毛加梅, 唐一春, 玉香甩, 等.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10 (5) .

[6]唐小林.对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思考[J].茶叶, 2004 (30) .

[7]王沅江, 羊柏娥, 张觉晚.抓好生态茶园建设恢复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J].蚕桑茶叶通讯, 2009 (3) .

浅谈通江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篇10

1 建设生态茶园的优势

1.1 生态环境优良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 海拔落差大, 昼夜温差十分明显, 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光照适宜、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7℃, 年极端最高气温38.4℃, 年极端最低气温—1.1℃, 年总降水量1399.2mm, 年日照时数1299.2h。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400m中高山区, 茶区生态环境好, 土质肥沃、森林密茂、植被物种丰富, 森林覆盖率58.6%, 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

1.2 茶区无废水废气污染

通江茶区主要分布在通江县北部中高山区, 茶区无工矿企业, 远离城镇和主干公路, 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 是发展生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的理想之地。

1.3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近几年来, 全县已建成了兴隆-烟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城、民胜-大兴-火炬三个茶叶产业带和烟溪乡苏家坪、永安镇火天岗两个现代农业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区 (已被省农业厅认定) , 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000hm2, 2013年底全县茶园种植总面积已达1.21万hm2 (其中:采摘面积0.73万hm2,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67万hm2, 无公害茶叶基地整体认定面积0.67万hm2, 有机茶叶基地认证面积333.33hm2) 。新发展茶园的主栽品种为名选131、福鼎大白茶、南江2号等无性系良种。

1.4 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现有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0人, 技术人员10人, 各茶叶基地村有不脱产的茶叶技术员100余人。县政府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签订了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在现代茶园种植、管理, 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生态茶园建设、新品种引进、品种选育, 茶叶新产品创新、开发, 茶叶生产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2 生态茶园的建立

2.1 根据标准, 选择好园地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选择在离工业区、城镇、主干公路较远, 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区域。茶园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2.2 科学规划, 高标准建园

生态茶园建设, 应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茶园要建成等高梯地, 园地土壤要深挖60cm, 梯面呈外高内低, 内侧开设蓄水沟, 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 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 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 园内修300㎝宽的机耕道和120㎝宽的作业道, 茶园内做到路路相通, 沟路相连, 沟凼配套, 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 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使茶园达到保水、保肥、保土的高标准“三保”茶园。

2.3 推广良种, 规范化栽植

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鼎大白茶、南江2号等无性系良种, 这是减少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生态茶园在栽植上应合理密植、栽植规格行距150~180㎝, 列距40㎝, 窝距25~30㎝, 667m2栽植6000株左右。

2.4 绿化园区、立体化种植

在茶园的最高处、外围四周和风向口设置防护林, 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 两侧配以2~3行灌木。在园内的道路、水沟两旁种植行道树;行道树和遮荫树以种植豆科树种 (如银合欢) 或落叶银杏、杜仲、油柿为好, 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或病虫害互为寄主的树种。茶园梯壁可以种植匍匐性作物 (如爬地兰) 。在茶园内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 在茶行内每隔3~4行茶栽植一行桂花树, 大力推广“茶、玉、菜”、“茶、果、药”, “茶、粮、豆 (绿肥) ”, “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 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 在垂直结构上, 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豆科作物”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 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 改变茶园小气候, 使光能和土培营养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茶园面源污染, 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 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 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力。

3 栽培管理技术

3.1 加强土壤管理

在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上, 一是防止水土流失, 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和套种绿肥。行间铺草应从幼龄茶园开始, 在旱季和雨季来临前进行, 铺草厚度为5~10㎝。二是要对茶园土壤进行耕作, 以疏松土壤, 促进微生物活动, 加速土壤熟化, 以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和更新。茶园耕作深度, 一般浅耕5~10cm、中耕10~15cm、深耕25~30cm, 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 深耕可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再次是茶园应放养蚯蚓, 利用蚯蚓疏松土壤, 增加土壤孔隙度, 促进茶树根系生长。

3.2 合理施肥

1) 足施基肥:基肥是以有机肥为主, 全年使用一次, 在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的9~10月或次年2月中下旬结合深耕施入, 在茶蓬滴水线处开沟施入, 沟深20~25㎝, 基肥用量:亩施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如人畜肥便、厩肥、沤肥和农副产品下脚料等) 2000~2500kg, 饼肥150~200kg, 过磷酸钙25~50kg, 硫酸钾15~25kg, 施后盖土。

2) 提高春、夏、秋季追肥比例:根据茶树生长特性, 一年中以春、秋茶质量为最好, 所以应提高春、秋茶的追肥比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春、夏、秋季追肥的比例应为4:3:3, 春季和秋茶的施肥量可占全年施肥量的70%以上。

3) 平衡施肥:氮、磷、钾是茶树生长的三要素, 镁、锌等微量元素, 茶树虽然需要量极少, 但若缺乏, 将影响茶树的生长和鲜叶品质, 因此要平衡施肥。幼龄茶树以培养壮、宽、茂、密的树冠为主, 要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例。一般氮、磷、钾施用比例, 1~2年生茶树为2:3:3, 3~4年生为2:1:1, 进入盛产期的比例为3:1:1。随着树龄的增长, 氮肥的施用比例可以逐步适当增加。在施足氮、磷、钾肥的基础上, 要适当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

4) 种植绿肥:茶园套种绿肥, 是就地取材, 以园养园, 省工、节本有效措施。在茶园内种植花生、黄豆、紫云英等矮秆绿肥品种, 套种的绿肥作物应及时进行割青、埋压或作为覆盖物铺于茶树茎杆周围, 改善茶园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下转第91页)

3.3 科学修剪

茶树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是对幼龄茶树按照技术要求进行3次定型修剪, 培养丰产形树冠;二是对投产茶园在茶季结束后进行一次轻修剪, 提高茶树萌芽力。三是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树冠矮小, 二级骨干枝尚健壮的茶树在春茶后或冬季进行重剪, 离地30㎝剪去树冠上部份, 重新培养树冠。四是对骨干枝已全部衰退, 枝干枯秃的茶树, 在春茶后或冬季进行台刈, 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枝梢, 重新培养树冠。

3.4 综合防治病虫害

生态茶园的病虫防治, 应以预防为主, 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以生物防治为中心, 以农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在茶园建立病虫测报点, 定期、定点进行田间调查, 及时发布病虫发生趋势和防治指标。二是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发生。三是在茶园内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确保茶叶产品的安全。

摘要:分析了通江建设生态茶园的优势, 阐述生态茶园建设的内容, 提出了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科学修剪、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生态茶园管理技术。

上一篇:居民低碳生活行为下一篇:勘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