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2024-07-26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精选十篇)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 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知道数学是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出现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与生活“两层皮”,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设计成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动手实践, 长此以往, 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这一过程我把它称作“数学教育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这样的教学是符合现代数学教学基本理念的。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育要注重生活化, 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力求实现生活的数学化, 数学的生活化。

1.活动目标生活化, 引导初中生发现数学

初中的数学教育有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活动来实现, 而活动目标的确立应当与初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关注初中生在校内外的生活, 只有了解初中生的实际生活, 熟悉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体验, 我们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贴近生活的活动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 我们才能让数学教育的生活化落到实处, 制定目标时切记要有可行性, 要切合实际, 切不可目标太大、太泛, 不着边际。目前有一种不良的现象, 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照教学参考书或相关辅导材料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仅仅模仿和生搬硬套, 没有深入初中生的生活, 没有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导致制定出来的目标往往看上去“高大上”, 但在实际实施时效果却很差, 甚至根本无法实施。

我们要力求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 我们制定了“寻找并发现生活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相似的事物”这一目标, 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出发, 先感受生活中的圆, 感悟圆的部分特征;再认识直线相对于圆的位置, 分别发现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从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和游戏中对位置关系体验得较充分, 这样制定的目标较易找到切入口, 也容易实现。又如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一教学内容, 我们制定了“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字, 初步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字”这一目标,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数字很多, 有的是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的, 比如挂历上的数字、时钟上的数字、各统计表上的数等, 直观性很强, 便于理解和掌握。

2.活动材料生活化, 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

数学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类似, 都要设计和制作相关的操作材料。我们提倡操作材料的制作尽可能生活化, 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 要选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来制作材料, 当然也包括一些安全的废旧材料, 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材料来感知数学, 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同时也能合理地利用资源, 节约成本;其二, 节约制作的时间, 在有限的资金下也能保证数量, 由于身边的材料易于收集, 制作起来方便,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同时由于材料较充足, 可以保证学生人手一套, 这样教学时学生的操作就有保障,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身边可用的材料很多, 可以适当地归类。比较常见的有: (1) 感知集合分类的数学活动, 如杯子和盘子、矿泉水瓶和瓶盖、碗和汤匙、饮料和吸管等; (2) 认识几何物体的数学活动, 如书本、积木、球、茶叶筒、镜子等; (3) 感知量的大小概念的数学活动, 如沙、皮球、笔、吸管等。教师要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材料, 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前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有关材料, 增强社会实践和活动的能力, 比如在认识几何物体的三视图的活动前, 我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物体, 如杯子等, 认识形状, 然后把它带到班级里并和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对三视图的理解, 课后还适当布置了延伸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继续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物品并绘制出三视图。这样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认知到位, 效果很好。

3.活动情境生活化, 架起热爱生活的桥梁

根据活动教学理论, 知识是由个体通过其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 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 数学活动的创设要模拟现实生活, 借鉴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原有的生活经验等去创设尽可能生活化的情境, 力求生动真实, 要创设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也可以帮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获取活动经验, 用自己的活动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情境时, 既要尊重生活实际, 紧扣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又要具有较丰富的数学信息, 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4.教学内容生活化, 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 一般学生都难以理解和掌握,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来解决这一难题。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抽象概念的桥梁,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加强数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体验,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将其生成为数学活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学生关注的, 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他们不经意的提问, 将之作为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好时机。

数学内容生活化的事例非常多,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事例中的数学意义, 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 为学生学习数学做好经验准备。比如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日历, 分小组总结日历中数字的规律, 包括同列上下行相差7、同行前后相差1、同列上中下三行的数字之和等于中间数的3 倍等。

三对数学生活化的再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却相对较少, 因为数学给人的感觉枯燥无味, 计算繁杂不堪, 证明无从着手, 应用题让人头疼……而摆脱枯燥与乏味最好的途径就是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利用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当然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层, 还能达到应用的层面。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注意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 自觉思考现代社会中的问题,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综合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逐步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 还应重视对“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这两者关系的深入分析, 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有各自的特征、性质及固有局限, 要学会做好两者的转化, 既要生活化又要数学化, 这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教学策略。要让数学教育生活化, 我们就要注意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有着极强的知识体系, 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 便无法理解后面的内容。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准备、善于创新, 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初中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更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抽象体验。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却过多偏向课程的学习, 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范畴, 应尽快纠正。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育应该摒弃纯数学化的教学, 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让数学的教育更加生活化、人性化, 让初中生充分感受数学美, 善于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水根、王延文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张明甡、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2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多数优秀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许多学生认为,除了考试之外,数学知识没有其他用处。

2.教师方面

长久以来,教师只注意讲授数学结论,用数学符号与学生交往,而将数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湮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和命题之中,忽视了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极大地削弱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得许多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是令人厌烦的符号与数字,完全不能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教材方面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教学过程来编写的,基本上是从概念入手,阐述概念的得出、结论的获得,然后简单介绍一些应用。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些实际应用又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数学无用,更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本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二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三是“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策略。教学做合一既是教育法,又是生活法,它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共同构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板块。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将数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教学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数学教学更加具体、直观、生动,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个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和思考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

体验性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课堂” 变为“大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再把“大课堂” 变为“小课堂”。以教材为蓝本,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

(1)例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吸收生活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2)练习及作业生活化

学生的练习及作业也不应该只是书后练习和作业本这种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如教师可以从课外书籍或从网上搜索课外资料,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改编作业内容,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与生活、学习、活动三者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是模拟生活,理解数学。有些教学内容受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自体验,但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二是深入生活,应用数学。在课堂中,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只是生活问题的简化形式,教师只有积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合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化教学就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后的愉悦。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平等合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3)实施问题教学

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而应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能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4)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模拟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活与数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金成林,伍尧.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3) .

[4]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3

通过在实践中的具体尝试,我认为,教师要充分唤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并贯穿于数学学习之中,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他们知道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实施“生活数学”教育,是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因为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数学现象直接提炼出来。一方面,应设法让学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有关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例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最宝贵的自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开发。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有一道练习题,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同学们会用“大长方形的面积-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解答,但此时,老师把教学要求不仅仅留在会解答上,而注重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老师马上布置了一个实践操作题,选一张比较精致的薄纸板,将空白的部分剪去,然后通过折、粘做成一只漂亮的盒子,这只盒子可以放学习用品……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不但更好地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手脑并用”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悟出“题目”新的外延,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中讲解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多减要加,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①253-98;②153+2;③100-2+153;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①、③、④三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出:算式结果相同,但运算②较方便。学生也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另外,由于这一过程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③号算式出来的顺理成章。由此,学生发现了比教材中介绍的“多减要加”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这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而且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从前面的实例中不难发现,小明绝对没必要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付给营业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在他们心灵与生活实际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佳开发。

四、班级生活“数学化”

班级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教师应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学了”比多比少“应用题后,让学生寻找生活的事例,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学生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以后,让学生计算有关客厅、大礼堂、操场的面积;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测量同学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平均数;学习米、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从家里到学校大约多少米;学习时分秒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应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利息等等。

再如,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知识,在布置回家作业时,就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信息编制统计图表。改变以往从课本到作业的传统作业模式,开放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去自家附近的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或双休日外出游玩参观然后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尽可能正确、规范。利用数学课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讲评,从中选择一部分作业在教室后的数学园地上进行展出。由于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很有特色,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体现。有的学生没等到双休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市场上,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回到家后边画边涂上各种色彩,忙得很开心,改变了以往游玩后再做作业的习惯。教师从学生一份份认真美观的统计图表中,看到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在“数学化”班级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创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提高。

“生活数学”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自己服务。总之,教师要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4

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 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 故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把课堂训练材料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如可以这样来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将6个苹果平均分给小丽和小强, 让学生用竖手指来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数, 学生很快伸出3个手指。紧接着提出现在要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小丽和小强, 请问该如何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数呢?这时, 学生被难住了, 有的犹豫得伸出弯着的1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道是每人只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提问, 能否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注重实践活动, 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践, 营造一种愉悦、平等而又活跃的智力活动氛围, 使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 创新性思维自然而然地得到训练。诚然, 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是一种内在隐性的心智活动, 需要辅之以外在显性活动与操作技能。因此, 教学过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获得知识, 最终达到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的目的。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内容时, 例如这样一题“”, 学生不是很理解“减100时要加上2”, 不妨尝试让学生做收银员和顾客, 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假设一位学生 (顾客) 带了182元钱去超市买了两箱牛奶, 花了98元。结账时付给收银员一张100元钞票 (对应着182减去100) , 另一位学生 (收银员) 找回2元 (对应着再加上2) , 这样“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就显得容易理解了。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兴趣高, 参与面广, 有了具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作支撑, 抽象的数学运算经过梳理和提炼后, 使学生更易理解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合理选组教材,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要求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让学生先知悉生活中的一般经验和道理, 再去理解数量关系, 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文具店情境, 标上“橡皮4块6元, 直尺5把10元, 自动铅笔3支9元”。问:老师只带了11元想买4支自动铅笔, 带的钱够吗?能帮老师想办法吗?为奖励优秀的学生, 请帮老师设计一个购买文具组合方案。这样, 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机智与欲望, 学习兴趣高涨, 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日常生活“数学化”

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养成生活中事事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能主动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尝试着探知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背景, 了解其应用价值。将数学教学注入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 激发其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生活中常会遇到:计程车费、每月电话费、水电费的分配、外出购物等,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让数学问题走进生活, 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 使学生在愉悦的生活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 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不仅调动学习积极性, 创造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此外, 我们也注意到了,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 大量使用习惯性思维训练学生模仿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例关系,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启“新”, 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 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 务必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知识的“量”与“质”、“接受”与“质疑”、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其中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 “生活数学”的实施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教师的学习指导定位应适度把握在“导向、激趣、气思”上, 努力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 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实践、探索, 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运用数学知识, 更是利于其获取知识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之成为真正“自主而创新的思想家”。

摘要: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景出发, 结合其已有知识来设计发散思维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活动, 使学生从生活熟知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用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进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现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开展“生活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5

关键词:生活数学;培养;自主创新

G623.5

美国教育家罗杰·冯·伊庄说过:“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的态度。”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乐趣,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与此同时,通过“生活数学”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力条件,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人人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结合生活,加强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随著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生活,引入一些实例,从而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的培养,对于学习效率和主动性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动、好奇心比较强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限制他们,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种数学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快乐,加强对各种知识的领悟能力。

二、引进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节课的知识怎样与生活产生联系,也就是说我们要创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要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我们在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时,我们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超市里有许多的商品,假如我们常用的铅笔是5分钱每支,直尺是2角每把,钢笔是4元每支,如果我现在给你8元钱让你去购买这些物品,你会购买吗?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个情境中的单位是不一致的,分别为元、角、分,那么自然而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也能思考怎样将单位化成一致.而这个问题情境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的,因为那时的学生正在为怎样用钱购买物品发愁,所以他们会很认真的想知道怎样进行转化.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有参与讨论的动力。

三、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识更新的组成。又如:在学习“角”时,让学生课前自学书本,并且找出生活上有角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交换物品,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于是,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便从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中发现了数学问题,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便在思维火花的诱导下,形成了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给自己给予创新展示的机会,当然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四、加强对生活教材的运用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依靠通用的教材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通用的教材中很多学习的内容都比较枯燥,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东西可以用来当做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加强对生活中各种教材的合理运用,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建立一种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与生活知识的结合,尽量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场景作为教学的背景,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释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庄素英.实施“生活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2]李佩玲. 关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2012.

作者简历: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6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其实所谓的“生活化”教学, 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联系起来, 做到生活与数学相互融会贯通,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思想. 著名的教学学者杜威曾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明确指出“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再加上数学新课标也同样指出生活化教学方式, 即“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寻求实例,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要基础, 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活学活用, 将其应用于实际中, 力求做到人人学习实用的数学. 学习实用的数学知识本身也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与突破,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智力等方面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生活式”创新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学习中更多的主动权利, 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小主人. 传统中呆板、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淡化, 充满生气、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渐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实现“生活式”的创新教学也自然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诠释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含义, 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真正落实这种数学教学理念,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各种想象.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从周边的事物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鼓励大家相互交流与探讨, 为学生创造出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 为了使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具体, 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自己身边的有角实物, 并将其带到课堂中来,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一一为大家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有角的实物, 展示完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探讨与交流,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 进而概括出角的共同特征. 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 能调动学生多处感官, 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注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易于理解新知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 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是观念去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会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 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 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和具体,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新知. 例如在讲授新课“连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如下的问题:如果你用10元钱去菜市场买两样菜, 并要结果还要找回一些钱, 那么你打算怎么买呢? 你有几种买法呢? 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 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 最终由组内学生代表说出结果. 经过讨论后, 学生可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即一次买两种和一次只买一种蔬菜, 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点, 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 利用生活实际, 巩固数学新知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但是巩固新知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联系的方式, 要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从身边的事情出发, 挖掘出数学知识, 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充满着无穷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考虑到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互动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 以数学应用题中的相遇情景为背景, 一人口头编应用题, 另一个人进行解答. 表演的时候两名同学开始时要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代表“两地”, 然后两个人再同一时间、面对面地走向对方, 这表示“同时和相向”, 最终两个人走到一起, 并相互握手, 这就代表“相遇”. 经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活动, 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更能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三、结语

小学教学是基础教学,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 促使其健康发展,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就要时刻为学生着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抓好娃娃教育,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2) .

[2]黄建华, 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导刊, 2004 (6) .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创新 篇7

课程改革已实行十年之余, 众多教育者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课改表面对数学要求降低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发现对学生的数学修养要求却高了, 更多地表现为数学眼光, 即能够运用数学知识经验去分析生活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中国传统模式的教育下, 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对于这点《数学课程标准》也已经意识到了。下面, 笔者就从五个角度谈谈寻找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中问题的种类很多, 自然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很多, 而某些问题不需要专门的知识, 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能, 只要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就可以解决。解决的要点是:逐一分析讨论所有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 抛弃不合理的情况, 最后得到问题的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教室里的椅子坏了, 第二天上学, 教师发现椅子修好了。经了解, 椅子是A、B、C三人中的一人修好的, 教师找来这三个人。A说:“是B做的。”B说:“不是我做的。”C说:“不是我做的。”经调查, 三人中只有一人说实话, 椅子是谁修的呢?

分析:因为三人中只有一个说了实话, 所以可以假设是某人做的, 看结论是否符合“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条件。

(1) 假设是A做的, 那么A说的是假话, B与C说的都是实话。这样有两人说的实话, 不符合“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条件。

(2) 假设是B做的, 那么B说的是假话, A与C说的都是实话。这样两个人说实话, 不符合“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条件, 所以不是B做的。

(3) 假设是C做的, 那么A与C说的是假话, B说的是实话, 符合“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条件, 所以是C做的。

由此可见, 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这种推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 应从小培养, 数学学习正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发在手指尖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有些数学问题看似很困难, 但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已有的活动经验很容易就找到答案。

例如小学六年级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时, 只是简单地靠观察正方体的形状是较难完成的, 但通过动手剪切就很容易找到答案。经过动手, 学生发现正方体共有11种展开图, 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样, 学生做到手脑并用, 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而且对于思维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操作是种能力, 是种艺术。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感受数学的乐趣, 接受其直接经验。

三、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 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某班要开展元旦晚会, 小明是班中的生活委员, 教师交给他50元钱让他购买水果。该同学没有急于拿着钱上街买水果, 而是开展了一项调查活动, 统计了班里爱吃苹果、梨子、橘子、香蕉等水果的同学各多少名, 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去购买了相应的水果。

这个事例从表面上看, 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 却蕴涵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小明知道水果不能全买一种, 因为同学们的喜好各不相同, 那么到底如何去买, 就必须进行调查、统计、进而决策, 这样才具有可行性, 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四、利用空间观念来解决问题, 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 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时, 应认识和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律, 利用已有的空间观念来克服定式思维, 养成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的经验。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请你搭4个一样大小的等边三角形, 至少需要同样长短的接力棒多少根?

分析:这是道开放性的数学题, 如果从一个平面上来考虑, 至少需要9根接力棒;如果发展到空间只需要6根。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 结果很多同学只答对了9根, 极个别学生出现6根的情况。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让学生学会从一个层面发散到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 培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数学中的有些问题仅由数学知识“单干”是不能解决的。同样的, 生活中的有些问题, 虽不是数学问题, 常常也需要运用到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共同解决。

例如, 清帝乾隆为显示他治国有方, 并表示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敬, 曾在乾清宫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出席宴会的一位老者, 精神矍铄, 一问之下竟是与会者中古稀之年的最长者, 乾隆大喜, 以这位老寿星的岁数为题吟出上联, 要求在座的人对答下联。上联是:花甲重逢, 又加三七岁月。

其中上联中的“花甲”指60岁, “重”是两倍, 又加“三七”岁月, 所以老寿星的年龄为60×2+21=141 (岁) , 座中有一位才智机敏的大臣纪晓岚, 即时应对下联: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

其中下联的“古稀”指70岁, “双”也是两倍, “更多一度”即再多一年, 所以老寿星的年龄同样为70×2+1=141 (岁)

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有时只靠一门学科知识解决不了问题的, 需要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所以, 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和知识的整合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

叶澜教授曾说:“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 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志。”因此,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应创新思路,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 创设良好的生活问题, 让学生用已有的各种经验去发现、探究, 实现“再创造”, 充分感受到数学经验生活化与生活经验数学化, 体验到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案例评析 篇8

【案例一】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学习5的组成, 我把活动室布置成超市, 超市里的商品全部是5元钱一件。然后发给每个幼儿4张面值分别是1元~4元不等的纸币, 幼儿只有将纸币组合成5元钱才能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最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买了什么商品, 分别用了哪几张纸币。

【评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因此, 我通过模拟生活中的超市购物活动, 来达到帮助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目标。由于其激发了幼儿购买自己喜欢物品的动机, 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二】在幼儿洗完手坐回各自座位上后, 我说:“我们一起来数数第四组坐了几个小朋友, 好不好?”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出5个小朋友。接着, 我和幼儿一起从筷笼中点数并取出6双筷子, 说:“我把这6双筷子分给第四组的五个小朋友, 是多了一双, 还是少了一双?”幼儿齐答:“多了一双。”“然后, 我请各组都推选出一名发筷子的幼儿, 说:“请每组负责发筷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盘子放在你们组的桌子上, 然后数数你们组有几个小朋友, 再从筷笼里取几双筷子放到盘子里。”接下来, 我让幼儿检验筷子发放得是否正确……

【评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点数小朋友、筷子等活动中, 幼儿相应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号、家里的电话号、自己的身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 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这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这天下午, 食堂为孩子们准备的水果是橙子, 每个橙子都被切成了四瓣。我给每个孩子分半个橙子, 当分到清羽时, 他边举手边喊:“我不想吃半球形, 我想吃球形!”我一听, 乐了, 即兴提问:“为什么想吃球形?”他说:球形的大。我接着问:“一个球形的橙子从中间切开是几个半球形?”他答:“两个。”为加深幼儿的理解, 我举起一个完整的橙子, 边讲边示例:“一个完整的橙子像个小球, 老师从中间将它分成两半, 每半个橙子就像一个半球形……”孩子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橙子, 一边品味着我所讲给他们的数学知识。

【评析】在吃橙子时潜移默化幼儿对“球形、半球形”等认知, 比预设专门的数学活动更能加深幼儿的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时时想着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就一定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爱上数学。

【案例四】在数学活动《找一找》中, 我先请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和同伴身上有什么地方是球形的。一冉小朋友找得十分认真, 我对他说:“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他说:“球球的纽扣, 还有嘉嘉的眼镜是球的。”“你的发现真棒!”我和小朋友一起拍手鼓励她。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一冉小朋友一直表现很好。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篇9

关键词:幼儿,数学,生活化

科学的学习过程是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来进行科学探究,我们要在幼儿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幼儿主动对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对他们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一)开展数学主题活动

在进行生活化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给幼儿进行生活环境的创设,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各个年龄段特点,来对数学教学进行发展,可以开展相关的主体活动来进行教学。在进行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把数学教学放到幼儿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在进行小班教学“苹果和橘子”为主题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平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我们对中、大班的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对数学进行观察,这样可以对数学的意义进行真正的理解,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我爱我家”的主体活动,通过“我的家人”“我家门牌号”等相关的数字知识来进行学习,幼儿通过这个为切入点来进行讨论。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让幼儿数一数家里面有多少人,家人穿的鞋的号码。通过数、物对应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1]。

(二)区角游戏的情景设置

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在新的课程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配合主题活动来进行创设,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探索的操作材料,这样幼儿在进行材料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不断的摆弄和操作来激发兴趣,这样能够在对材料进行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小班活动“娃娃家”的时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来给孩子分发一些纸、笔还有勺子等物品,这样幼儿就会对数学中的比较和分类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老师在进行物品提供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之后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对于要求要不断的进行提高。区角游戏的发展要和创设的环境进行相互适应,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加强对幼儿能力进行提高,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影响当中不断的进行能力的增强,这样就能让他们的对数学的敏感度不断的加深[2]。

二、通过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体验

数学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巧妙的抓住和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观察平时我们在分发玩具的时候有哪些标志性标识。还有就是老师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来对玩具材料和座椅以及门窗的形状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给幼儿进行简单的讲解,让他们了解这些物品设计成这一形状的原因,这样幼儿就会知道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是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学科。

三、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教育元素

数学可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知识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数学不是一门不可以进行理解的高深学问,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体会这一点,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的进行数学情景创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幼儿能够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让幼儿可以对简单问题进行解答,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带幼儿看电影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运用单双数的知识来找座位;还有就是在进行公园活动的时候,让幼儿自己来观察周边的环境,回来可以提问在公园中有几个柱子,有几个石头凳子;我们可以利用外面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对球拍和跳绳进行记数。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的好习惯,进而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作用,要在这个过程中让老师和家长不断的进行配合。我们要培养幼儿用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分类,把自己的衣服、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合理的摆放,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学校和老师,还有很大程度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进行幼儿教学生活哈时,不仅仅可以在学校进行,更应该在家庭中进行,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要和数学有联系,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家庭作业,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我们可以让孩子和家长的配合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开展数豆子的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的通力配合,让孩子数数能力得到提高,也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其实,家长平时很少和幼儿进行沟通,因为他们总是感觉教育依靠幼儿园就好,所以,家庭教育这块极为缺失,其实孩子还是要和父母进行交流的,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来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

结语

数学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小打好基础,让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王翠英.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3-5.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育生活化 篇10

一、贴近生活, 体会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如果有人认为学习数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那就说明他还没有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中枯燥的学问, 它时时出现在生活中, 它常常体现着趣味性。那么, 怎样才能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呢?如在教学“数一数”时, 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且喜欢的儿童乐园场景图, 贴近生活实际来教学数数, 这个过程充满乐趣, 让学生融入学习中。教师也是如此, 会贴近生活, 去教学数学知识。同样也是在教学“数一数”时, 教师会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东西:有几盏灯, 有几扇窗户, 有几张桌子, 有几把椅子, 有几位学生等;数一数学生自己的东西:有几支铅笔, 有几把尺子, 有几块橡皮, 有几本书等;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东西:有几口人, 有几间房间, 有几台电视机, 有几张床等。如此贴近生活去学习数学,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数学, 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爱,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走进生活, 发现数学

在生活中, 我们需要有一双去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地, 我们也需要有一双去发现数学的眼睛。数学植根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数学的灵气、充斥着数学的美感, 只有走进生活, 才能发现数学。我们要让学生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 增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融入生活, 感悟数学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 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要求指明:我们要融入生活, 感悟数学。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拥有各种各样的元素, 数学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在教学“认识1~5”时, 让学生说说数字“1”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样地, 再说说数字“2、3、4、5”各像什么, 从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字,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数学问题形象化, 也让数学问题简单化, 更让数学问题趣味化。同时, 这样也更加便于学生记忆这些数字, 从而更加容易掌握这些数字。

四、回归生活, 实践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 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的意见不统一, 这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疑问,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进一步证实各自的想法, 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理性认识, 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 而且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深度延伸、扩展。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玩”中学数学, 在“悟”中明方法, 在“操作”中知事理, 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 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 即孩子自己会学, 学了会用, 会解决实际问题, 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那么, 数学教学如何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 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 如小小营业员、小小记录员、小小设计师、小小主持人等。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培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 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数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如教学“丰收的果园”时, 教材呈现的是果园丰收的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信息分别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并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初步积累学习经验, 逐一加以解决;教学“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后, 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图画问题, 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图画场景, 说出图意, 并且能够正确列出算式;教学“统计”后,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统计整理, 教师提供给每个小组同样多的各种水果, 让各小组统计出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 再鼓励学生根据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感受到数学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上一篇:与时俱进的平衡计分卡下一篇:EPC工程总承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