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件服务技术体系

2024-07-19

人件服务技术体系(精选九篇)

人件服务技术体系 篇1

一、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服务的迫切性

截止2009年末朝阳县共有设施农业面积9.9万亩, 全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完成后, 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30万亩, 纯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 需要经营人员13万~15万人, 面对巨大的生产面积和庞大的经营队伍, 技术服务迫在眉睫。

设施农业生产是反季节生产, 是目前农业发展中技术性最强的生产方式, 需要技术条件先进, 科技含量高的生产管理者, 所以必须有一支技术性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做后盾, 才能保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多数农民,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 没有专业技术, 思想意识差, 在经营上处于朦胧状态。企业大户承包设施农业小区是凭他们的经济实力和魄力来建设, 在企业发展中他们是内行、是强将, 而在设施农业生产中, 他们不懂技术, 不懂管理, 不懂市场, 成为外行、弱项, 实现高产、高效是很困难的。

二、当前农业技术队伍状况和服务状态

上世纪90年代乡政府开支由政府自己解决, 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 把事业单位分流出去办实体, 实行减奶或断奶, 每月只开120~200元, 有的乡镇不开支, 致使有的专业人员改行、跳槽, 大中院校学生不进农业, 队伍处于低迷。2005年基层事业单位实行改革, 人员可破行业竞争上岗, 工资县财政统筹, 许多部门多余人员到农业占编, 挤掉了专业人员数量, 就出现了目前专业队伍不专业, 服务队伍不服务的现象。在管理上, 人权归乡政府管, 主管部门没有管理和调动权, 在技术上, 出现上边管不着, 下边管不了的现象。这种服务队伍与当前设施农业发展, 出现严重脱节、失衡, 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县区存在的现象, 而是整个农业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设施农业技术服务艰苦性

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每天穿梭在农户棚里, 冬天棚外零下十几度, 棚里零上二十几度, 里外温度反差四十多度, 进棚一身汗, 出棚一身凉, 进去不敢出来, 出来不想进去, 是能人不愿干, 次人干不了的工作。

四、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设施农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服务要迎头赶上, 必须有一支过硬坚强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保证设施农业生产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1.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已具雏形

朝阳县政府意识到发展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用, 在抓设施农业建设的同时, 根据朝阳县实际, 政府决定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从近几年毕业生中招聘具有园艺、蔬菜、农业、植保专业的技术人员中, 通过考试、面试择优选用一批具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员, 聘为技术服务人员, 再加上现有的技术人员, 解决今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难题。

2.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在岗位和招聘人员, 普遍存在没有实践经验或经验不足, 必须进行严格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专业技术水平, 和辩证指导的能力。

设施农业所需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不是人数多少, 而是技术服务水平高低问题。必须通过严格专业的技术培训, 提高在岗和招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培养出一支有一定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实践中有辩证指导能力, 同时又有与农民感情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的队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和指导能力, 同时让他们去培训农户, 实行层层培训达到乡有骨干、村有带头人、户有明白人。让他们承担新品种, 新技术, 新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

3. 提高专业技术待遇

为了稳定设施农业专业技术队伍, 应该适当提高他们工资或福利待遇, 增加他们收入, 结合服务搞些有偿服务。

目前设施农业农产品市场十分混乱, 假种子, 假化肥, 假农药, 次农膜甚多, 农民真假难辨, 坑农害农事件比比皆是, 防不胜防。结合技术服务, 可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资产品, 减少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保护农民利益, 通过有偿服务, 提高服务人员收入, 增加服务人员服务信心。对新招聘人员, 政府为他们上“三险”, 减少他们后顾之忧。

4. 加强监督管理

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全县设施农业服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主管和业务部门专门成立技术服务管理小组, 监督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服务质量, 检查是否到棚区、到棚户, 服务是否到位, 是否有死角。通过棚户反馈和呼声, 评价每个人工作能力和水平, 也是对他们进行实际能力的考核。

5. 奖惩制度

为使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健康发展, 建立奖惩制度, 通过监管小组日常考评, 年终评选服务优秀人员, 对被评为优秀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对服务性差, 不作为的技术人员给予批评或处罚, 从而提高科技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浅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篇2

【关键词】 创新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70-02

1 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概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与资本雄厚,资源调配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信息不灵、资金不足、管理者缺乏、无力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呼唤一个完善的、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外并不存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这一概念,我们对他内涵外延的界定可借鉴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功能的描述,总结出其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在国家创新系统中除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以外的四个部分,即宏观调控系统、资本投入系统、知识创新系统以及中介服务系统。其联合作用,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与交流,促成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活动。其中包括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活动(如图1-2所示)。

2 贵阳市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是宏观发展环境的需要

贵阳市中小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加强宏观发展环境。我国自加入WTO以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尽管出台了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产权被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旦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被盗,发明者就会丧失从创新投资中获取收益的机会,增加技术创新的风险,这降低了中小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2 解决金瓶颈的需要

贵阳市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科技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应不足、抵押担保难、信贷成本等方面,迫切需要健全资本投入体系,解决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资金瓶颈。

2.3 解决技术瓶颈的需要

除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资源优势和原始资本积累以及采取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方式发展起来的,或依赖于大企业为之进行配套生产作为生存条件,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挤在市场容量和竞争力有限的传统产业中靠生产低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品和一般产品进行低效率、低价格竞争和模仿性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发展新产品、创办新企业、进军新产业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2.4解决技术服务的需要

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研发公共设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没有能力购买大型设备仪器和建立实验室,此外,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样的大型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大型、检测、规模设备等,都是单个中小企业无力购置和维持运营的,因此,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地区性设备资源共享系统,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3 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政府宏观调控仍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政府宏观调控是建立贵州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度的保证,具有系统整合作用。但目前,我省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对中小企业管理依然按照经济成分和行业划分,分属于多个部门,形成政出多门、错位越位、多头管理的局面,使得在规划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改善行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

普遍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够的问题。很多地方、部门仍习惯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不善于通过政策引导,利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产业政策上,现有政策基本上是按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制定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大企业,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扶持政策。

3.2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贵阳市的科技中介机构大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科技中介体系发育不健全。现有的中介机构大都挂靠政府部门,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構的服务。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资源分散,整体服务功能不强,服务功能单一,行业自律性差,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也不高;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3.3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直接放映了该地区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的经济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根据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当年度,贵州省R&D经费支出共11亿元,不仅与发达城市相去甚远,与邻省相比,也是远远落后,仅略高于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五省。(见图3)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

4 完善贵阳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4.1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贵阳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其支持、管理与服务力度。

此外,宏观政策还应立足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明确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宽非公制市场准入,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等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民营企业获得的公平的外部制度环境真正地落到实处,这就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政府得以依靠市场化方式推进贵阳市创新战略的实施.

4.2 健全资本投入体系

把握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要面向实业型企业,着重支持我市投入产出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加强对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科研承担单位把科研经费用到实处,确保合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科研失败情况下对各方利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支持,如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和理财服务;政府依据其实际发生的担保额度给予一定的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创办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制度,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贷款安全性;建立银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公司,适度发展典当行,加强民间信用监管,规范民间融资组织等。

4.3 强化知识产出体系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贵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应尽快建立创新人才的支撑体系,营造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评、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速科技创新人才的形成与聚集。

通过加强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创新联合,形成我市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是强化知识产出体系的有效途径。根据贵阳实际,以特色产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中药现代化、环保产业、磷化工深加延伸产业、铝工业深加工延伸产业,煤化工延伸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需要,通过竞争在市域内的重点大学、重点科研院所优势集成整合的基础上,扶持建设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源泉的基地。

4.4 加强中介服务系统建设的指导

通过向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市加快企业创新发展,也必须引导、鼓励设立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同时引导现有的社会中介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质量,按照诚信、科学的原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切实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根据创新型企业需要,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重点建设好国家级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形成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建设,组建贵阳市技术成果转化交流中心,架通科技成果供需桥梁。

参考文献:

[1] 徐禄平、方杰.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M] .新华出版社,2002.

[2]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构建高校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篇3

20世纪八十年代起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将计算机带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技术添上了腾飞的翅膀, 使以计算机为核心, 包含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 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 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 这导致高校中接受教育的人数急剧增长, 学生质量难以保证;其次,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变短, 教学知识体系更新越来越频繁, 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再次, 教育传播手段呈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掌握这些先进手段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服务, 如何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手段也是摆在广大高校师生面前的一个难题;最后,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系统中, 学生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 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对高校的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可以说,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本世纪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 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加速器。

为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挑战, 在高校应当建立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它是为了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以提高学习绩效、培养创造型人才, 促进人的发展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是教育过程中一切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涵盖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辅导与反馈、考核的各个方面和层面, 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育技术各要素优化组合的动态系统——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它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高校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现状

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但反思目前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的现状, 有喜有忧。令人振奋的是, 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已将其作为完善与发展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实践方向,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忽视这方面的建设,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高校有良好的硬件装备, 但没有可用的、好用的软件资源; (2) 部分高校能够较为顺利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但能够根据教学需求选用信息资源的教师较少, 难以在高校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方式的氛围; (3) 有的高校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的初期规划和配置欠科学, 对教师或学生的使用造成困扰和制约; (4) 有的高校有高配置的硬件设备, 也有较为充足的信息资源, 但是没有统一形成方便学科教师利用各种资源的支撑环境, 如校园网上的资源管理杂乱或缺乏从学科教师使用角度出发的合理的资源组织管理, 教师不能在教学现场随时利用校园网上或因特网上的资源, 致使信息的上传、下载受限等。

三、构建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的措施

针对部分高校教育服务支撑体系的现状, 充分考虑存在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不合理,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欠力度, 以及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度不够等问题, 思索探求解决的途径, 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最终是以资源的形式对教育起促进作用, 教育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尤其对于我们这样拥有1, 000余所高等学校的国家来说, 资源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教育资源建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 硬件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 各大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机房、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 成效很明显, 高校在硬件方面的成熟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教育类型, 但设备的不足与硬件设施的浪费依然存在。所以, 我们在进行硬件资源建设时, 要从技术上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 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 现有的设备的后续性升级、扩充等。许多高校硬件资源之所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重要的原因不是硬件资源的缺乏, 而是没有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资源来为学、为教所用。所以, 硬件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扩充优化, 使之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 避免浪费。

(2) 软件资源建设。软件资源是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 因为软件资源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与积淀的过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所学校的软件建设水平更能反映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但与硬件建设相比, 国内很多高校的软件建设就更为滞后了。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有了自己的课件库、试卷库、文献库等, 还把一些公用的资源放到了校园网上。但由于软件资源建设是一项高成本的投入, 开发的时间长、耗资大, 还需要对资料库的维护等进行大量投资, 许多高校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来进行软件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而是采取从多种渠道搜集大量已存在信息用于教学。这样不仅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导致资源的重复复制和大量垃圾信息资料的累积。软件资源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 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 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 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 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学科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资源开发的主力军, 并且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高校的横向合作, 不仅在办学和教学中实现更多的协作和合作, 而且要促进更多的优质软件资源共建共享。此外, 软件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需要不断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和应用。

(3) 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学资源各部分的协调、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有序发展等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教学资源的管理在整体上包括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例如, 在设备的采购上, 有一个长期规划即总共需采购的量, 但由于资金有限不可能一次置购齐全, 就做出近期要采购的计划, 先买急需的设备, 以后再逐次有计划地购买其余设备, 这样可避免盲目建设, 节约资金;具体而言, 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 如投影教室一天使用的时间应该限定, 使用时间过长不仅会损坏设备, 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健全资源使用与协调规则和制度, 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适当的鼓励能调动教师积极性, 大量的学科教师参与搜集整理资源, 不但可增加资源数量, 还能提高资源质量。

2、加大教育技术在教育机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要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强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要积极运用教育技术加快教育教学手段、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更新换代, 降低教学的劳动强度, 提高效率、效果和质量, 提高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现代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应为高校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辅助学校做出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估和决策, 帮助拓展生存空间, 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能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1)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包括迅速增建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网络教室 (仅指将一个教室或多个教室内的计算机联起来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 用于个别化自主学习的“CAI系统”、“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制作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 提供各种教育技术服务;建立自动化教育管理系统。

(2)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的应用首先是组织上网, 掌握网络知识和技巧, 同时利用网上资源来展开教与学。网络建设与普及的重点是建成教育信息网络体系, 主要包括:完善教育主干网、完善教育专业网, 并通过Internet使我国的教育环境与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 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将校园网接入局域网和Internet, 并在校内将各种现代化教学 (教与学) 场所、专门用来上网的“Internet教室”、图书馆、学生部分生活娱乐场所等接入网络, 为学生上网提供尽可能方便的条件。

(3) 开办现代远程教育, 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需求。由国务院转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 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卫星电视教育网”来构筑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专业平台, 计划在未来三年内, 由中央政府重点投入, 并吸收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 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远程教育的技术环境建设应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信息通道而言, 除了中国教育科研网、卫星电视教育网、有线电视网、电讯网等也将随着它们覆盖面的扩大、网上教育节目的增多, 深入千家万户为教育信息化添彩;就远程教育项目而言, 高等学校将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坚, 也是今后实现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教育信息化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 关键是要加快人才培养。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规划, 加强高校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 改革高校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扩大高层次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高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1) 加快师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高层次的既懂教育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每所师范院校都要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连接, 建设开放式师资教育网络学院, 各地师资教育网络站点与当地师范院校和学校校园网连接, 并结合自身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服务, 鼓励和支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示范性建设, 同时应积极开展东西部师范院校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对口支援和相互协作。

(2) 加快师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鼓励、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积极整合高校教师教育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师资教育信息资源库, 开展教师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 建设本区域的教师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中心和站点。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 高校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能够在高校学生人数增多、教学知识体系更新频繁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 帮助教师和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工作与学习的手段, 促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笔者针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支撑服务现状, 给出了构建教育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 积极构建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把教育技术充分合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从而对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G].中国电化教育, 2000.1, 18-19.

[2]王达光.应有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G].高教论坛, 2004.8 (4) , 155-156.

[3]尹俊华.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人件服务技术体系 篇4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4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基层农业综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地位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利用率,解决农户种田难问题,还能有效扩张农作物的机播面积,推进农民的增产与增收。因此,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在一些区域,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极不健全,管理体制实用性也十分缺乏。在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办公条件不是很理想,出现了通讯设备不足、交通困难以及宣传设备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等现象;在很多偏僻、贫困、落后的乡镇甚至缺少办公用房、未设置专用电话、未配置电脑、交通工具落后、培训教室匮乏以及试验设备短缺等问题;很多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还体现在办公人员少,相关经费无法保障,难以形成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村为基础的服务组织。如何实现农机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向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且纵横联系的服务网络转化,是目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难题。

2.2 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很多专业人才趋于断档,因此造成了大部分人员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2.3 服务体系与现代农机化发展不适应

据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30%左右,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仅占15%左右,并且大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因此就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其与现代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 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搞好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努力落实并做好“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五有站建设工作,让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成为区域服务的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并积极打造规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化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与产后拓展延伸。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人才的建设,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3.2.1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 提高乡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制订定期业务培训与知识讲解计划,并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方针,对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结构完整合理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与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勇于开拓创新的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人才队伍。

3.2.2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 要求对定岗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于考核不称职或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其解聘。

3.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全面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工作环境。

3.3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推进各个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均衡发展与快速进步,应尽可能争取短时间内的新突破,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发展步伐。特别要针对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较差的地区实行政策的倾斜,以充分鼓励与全面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发展。

3.4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结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联合工商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方法,对服务组织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控制农机服务组织不同类型的数量所占比例,提高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整体作业的效益。在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向企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4 结语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乡镇公共服务整体设施能够发挥新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作用,有效地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承担农机技术的鉴定以及农机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全方面提高各个区域公共服务组织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辛,朱小静.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机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224-1

5226,15256.

[2] 张明哲.政府补贴与融资租赁技术结合在农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2-9663.

[3] 徐艳.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91-292.

我国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影响因子探析 篇5

卫生技术, 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保障,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医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七大为国民勾画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蓝图,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现实中, 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导致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看病难, 看病贵”的矛盾更是尤为突出。因此, 分析研究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及影响因素, 加强卫生技术评估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效控制, 是新医改推行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2 因子分析

中国的卫生技术评估事业才刚刚起步, 全面分析我国卫生技术现状, 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教训, 合理使用卫生技术, 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因此, 本文从卫生技术供需方的现状出发, 加入卫生技术所处社会环境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对宏观意义上卫生技术服务体系的问题进行诊断。

2.1 提取指标

医疗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应该反映出卫生技术宏观的基本状态、运行情况、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系统的一般情况等, 指标可以进行量化比较。考虑到指标的可搜集性, 选用指标应尽量少而精, 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以此, 根据上文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卫生技术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出发,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现状, 同时强调卫生技术所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以“供方”、“需方、”“利用”、“社会支持”四个分类, 筛选33项基本指标 (见表1) 。

2.2 模型构建

利用SPSS19.0软件, 对其进行模型分析。本文采取针对小样本分析的方法, 尽量降低数据有限性的影响程度, 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必定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因此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化解, 尽量全面的体现各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以上原理,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输入数据, 得出以下结果:

(1) 全部解释方差。

根据全部解释方差表的结果, 得出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208%, 第二个主成分加上后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32%, 第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453%, 这个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主成分分析法所要求的85%。因此提取前面三个主成分。

(2) 碎石图。

从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 当提取1、2、3个公共因子时, 特征值的变化明显。当提取4个以上的公共因子时, 特征值的变化就很小, 基本趋于平缓。由此说明, 提取前3个公共因子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有显著的作用。而提取4个以上的公共因子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已经无显著作用了, 因此这里我们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 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方差。这与解释方差表所分析的结果相同。

(3) 主成分载荷矩阵。

由于初始因子的典型代表量不很突出, 不便于对因子特征进行解释, 因此使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数据标化, 用方差最大旋转 (Varimax) 对原始因子载荷阵进行正交旋转, 使因子载荷向O-1两极分化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经过旋转后相关系数已经明显地发生变化了。从Rotated Component Matrix即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得出, x3、x4、x5等共计18个因素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较大, 亦即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x11、x12等共计13个因素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绝对值较大, 即相关程度较高;x23、x24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 即相关程度较高。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可以对三个因子命名。

(4) 主成分方差与方差贡献。

将主成分载荷矩阵中公共因子的列向量分别除以相应特征根的开平方根, 便可得到三个主成分的系数向量, 计算主成分得分:

F1=-0.186X1+0.186X2+0.1489X3+0.1795X4+0.1578X5+0.1835X6-0.1368X7+0.1601X8+0.1831X9+0.1893X10+0.1899X11-0.1484X12+0.1822X13-0.1752X14+0.193X15+0.1891X16+0.19X17+0.1907X18+0.1902X19+0.1922X20-0.153X21+0.1918X22+0.0875X23+0.085X24-0.1737X25+0.1497X26+0.1928X27-0.1354X28+0.1918X29+0.192X30+0.1903X31+0.1903X32+0.1852X33

F2=0.0913X1-0.1166X2+0.3403X3+0.199X4+0.2760X5+0.1666X6+0.3584X7+0.0269X8+0.171X9+0.1001X10-0.088X11+0.3321X12+0.0797X13+0.2177X14-0.0038X15+0.1001X16+0.0863X17+0.0753X18-0.066X19+0.0022X20+0.2688X21+0.0599X22-0.2875X23-0.2271X24+0.1688X25+0.2205X26+0.0324X27+0.1605X28-0.0489X29-0.0418X30-0.0737X31+0.0858X32+0.1418X33

F3=-0.003X1-0.0587X2+0.032X3+0.0244X4+0.0945X5+0.0069X6+0.0229X7-0.2887X8-0.0084X9-0.0206X10-0.0229X11+0.1204X12+0.1105X13+0.0495X14-0.0069X15+0.0312X16+0.0282X17-0.0411X18-0.0548X19+0.0206X20+0.2171X21+0.032X22+0.5249X23+0.5835X24-0.0602X25+0.31X26+0.0168X27+0.307X28-0.032X29-0.0236X30-0.0617X31-0.0236X32-0.0259X33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F=0.8419F1+0.1039F2+0.0541F3

3 分析

选取因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X29) , 是卫生技术支持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一栏的变量, 因子载荷0.993。由此可见, 卫生技术的发展与同期社会经济密不可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卫生技术存在的必不可缺的环境。

3.1 社会经济是卫生技术的必要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医学技术当然也不例外。以医疗保险为例, 医疗保险制度是技术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当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保险覆盖内容不断增加的时候, 服务提供者和厂商将会发展更多技术来满足这种需求的扩大。不同的保险制度对于卫生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在传统的按服务付费的保险制度下, 只要能够提高医疗质量, 那么服务提供者和厂商就会发展出任何技术而不用考虑成本。在预付制和总额预算制度下, 这种倾向则会发生根本性地转变, 它会鼓励发展降低成本的技术, 也会导致研发投入的降低。例如, 1983年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方法 (DRG) 在美国实行之后, 3M公司停止了多道耳蜗移植模型的研究, 因为这种技术不在补偿范围内, 导致医院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积极性。在欧洲, 总额预算制度已经减缓了一些能够降低对病人伤害的疗法的传播, 因为这种疗法费用高, 而相应的, 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也减少了。

3.2 卫生技术评估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WHO2000年年报指出, 全球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GDP的比例已从1948年的3%增加到1997年的7.9%。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费用增长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障体系, 但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难以得到改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卫生技术评估能够在基本不增加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卫生服务效率。科学开展卫生技术评估, 注重卫生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控制, 是我国科学合理评定卫生技术的指南, 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卫生技术管理的前沿, 实现评价资料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从而保障卫生技术的可行性, 更好地推行国家医改政策, 保障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79.

[2]陈洁.卫生技术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李幼平, 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与医疗保险[J].医学教育探索, 2002, (1) :79-81.

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篇6

中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提供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约60%,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大量中小企业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

多数中小企业既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又缺乏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外部提供技术来源和技术支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而中国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导致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存在大量空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列为当前改革的重要议题。

1 发达国家的技术服务体系完善

以德国和日本为例,两国都建立了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两国的做法在微观组织建设和宏观政策管理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两国建立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成果转让给企业而不是自己商业化。德国研发机构一般为非营利组织,日本研发机构一般为政府下属的独立行政法人, 这些组织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也具有类似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研发机构开发技术,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二,两国都有大量公益性技术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等多种类型。日本最具特色的组织是政府下属的182家遍布全国的产业技术中心,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实用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交易、产品试验、测试与检验等服务。德国最具特色的组织是拥有约750家分支机构的史太白基金会,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人力培训等服务。

第三,两国建立了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德国是“民办官助”模式,教育研究部和经济技术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行业协会协助执行, 如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工业技术联合会,是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政策执行机构,每年安排约7亿欧元财政资金,实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落实到政府资助的项目中。日本是“政府主导”模式, 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主要负责政策制定, 相关独立行政法人和特殊行政法人协助执行。

2 中国的技术服务体系缺失

中国除在科技园区提供较强的技术服务外,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中国缺乏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

中国在“十五”期间将中央级370多家、地方800多家应用开发类院所转为企业或并入企业,接受科研院所的大型企业研发能力得到提升,转为企业的院所也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主要为自己研发,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弱化,大量中小企业失去了获取技术服务的机会。另外,高校具有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一定潜力,但在当前的考核体系下,高校教师为了生存和职称晋升, 主要精力用于申请项目和发表论文,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研发缺乏动力。

面向社会服务的应用技术研发体系的缺失,对中小企业影响很大,它们很难从市场获取技术。同时政府资金找不到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对象,直接支持单个企业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

第二,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

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到2011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有2274家,平均每个县不足1家, 其中具备专业能力且有效发挥作用的机构不足10%。多数生产力促进中心处于“专业人才不足、技术设备缺乏、服务能力不强、生存发展困难”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合理, 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机构的性质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和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据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2012年发布的统计报告:39%的机构为原有科技机构增挂牌子,基本没有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24%的机构为地方科技局内设机构,基本成为行政事务辅助机构;18%的机构为企业, 没有力量提供公益服务;20%的机构为非独立法人,缺乏独立运营的基本条件。过去十年政府总共投入118亿元,年均11.8亿元,而日本产业技术中心每年政府投入超过100亿元。

第三,相关扶持政策缺位。

虽然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但当前基本处于无部门负责的状态。科技部门重视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但工作主要局限于科技园区。工业和信息化部过去几年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但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难以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有所作为。中国的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等民间组织非常薄弱,很难像部分西方国家那样发挥重要作用。

3 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建立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服务体系。

1.将中小企业列为科技服务的重点。

在过去科技资源长期匮乏的形势下,科技资源分配往往“重大企业大项目、重新兴产业;轻中小企业、轻传统产业”。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更好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有关部门应将中小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列为服务重点。

2.重构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来源。

中国当前缺乏面向社会服务的应用技术研发体系,应分层次构建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国家应用技术研发机构主要开发前沿技术和跨行业共性技术,地方应用技术研发机构主要为本地支柱产业发展开发实用技术和个性化技术。

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必须摒弃传统的行政化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体制,如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民办官助方式,发展“为企业服务”的非营利性质研发机构。政府资助机构都必须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研发成果必须向社会转让。

中国一些地区在探索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新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采用了理事会领导下的新型治理模式,人员全员聘用,完全市场化管理。

3.完善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在鼓励各种技术中介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承担商业企业不愿承担的技术服务。

要积极探索公益性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运行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应提供主要经费保障, 另一方面要避免行政化的体制,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可以由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技术专家组成理事会,既保障公益性质又实行类似企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4.改进创新促进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加强科技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

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支持单个企业创新的财政资金逐步转移到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篇7

1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的原则

1.1 成果共享

开展技术交易工作, 必须依靠技术交易中介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技术需求者与技术提供者提供技术交易的平台, 通过协调、协商、沟通等, 最终达成协议的过程, 都属于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的重要内容。构建中介服务体系必须要遵循行业规则, 不可将技术成果独享, 要懂得资源、利益等的共享, 通过信息的共享才能将技术进行创新性的研发, 才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技术的不断革新, 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技术中介组织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技术交易平台, 能够让众多用户参与到平台中来, 实现服务的共享[1]。

1.2 共同建设

中介服务体系相对复杂、系统, 首先应建立专属的技术数据库, 数据库的类型包括技术的相关信息介绍、平台用户信息介绍、需求数据和专业的相关信息等, 会根据信息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技术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相对复杂, 若只是通过中介进行构建是远远不够的, 其能力有限, 必须借助外力来实现对平台的优化与完善,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都是很好的外力资源。

1.3 互利共赢

在参与技术交易的过程中, 参与的各方都会或多或少的从中谋取利益, 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2]。在交易过程中, 技术输出方会将技术作为重要财富来换取相应价值的资金, 而技术接收方则从交易中获得了理想的目标技术, 作为中间人的技术交易中介, 则扮演中间商的角色, 从中获取服务费用。当然, 不同的国家在技术中介上的工作负责项目是不同的。例如, 西方国家的技术交易中介是通过授权与转让技术产品与服务来获取利益的, 而中国的中介机构除了提供技术服务外, 连同技术的产业化运作也要参与, 负责的内容相对复杂。

2 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政府主导方面

技术交易工作的开展, 必须通过外力的支持才能实现, 而政府则很好的扮演了外力的角色。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与决策职能, 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社会技术资源来支撑技术交易活动, 发挥政府的参与与干预职能, 对高校、科研院校的技术研究进行引导与鼓励, 积极培养技术人才, 为研发新技术提供人才基础。政府部门应从长远方向考虑, 注重对技术中介服务市场的培育,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构建一批更具特色、专业性的服务性市场体系, 强化对人才的培养、租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完善, 要求技术交易必须遵循市场运作规律, 逐渐使得技术服务工作趋于完善。政府应对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 通过制度对该项服务进行约束[3], 强化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的监督与宏观调控, 为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2.2 技术输出方方面

技术输出方是拥有技术与开发技术的人员, 也就是技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源头。我国科技部门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支持科研, 进而才会产生诸多的科研成果, 科技成果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决定着技术的市场关注度与应用价值。通过对我国诸多科研院校技术转让情况的分析, 了解到其诸多的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4], 产业化实施力度不强, 导致诸多优质的科研技术白白浪费, 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为了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和效率, 在大学中应建立严格的技术评价体系, 能对科研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扬, 将科技成果纳入为科研单位的重要考评内容, 为科研技术的研发提供创造条件。

2.3 技术中介机构方面

中介在整个技术交易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发挥沟通与桥梁的作用, 将技术提供者与技术接受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为技术交易提供服务工作。技术中介结构工作的开展, 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 依据市场运作规律, 强化对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现对重要科研技术的传递与宣传工作, 在其中扮演着科技传播者的角色, 是实现技术扩散的有效方式。新时期, 信息技术的出现, 实现了各行各业的不断革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技术中介机构的工作之中,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服务工作。

为了更为真实地了解技术交易中介机构, 针对国内220家机构网站进行针对性的调查, 选取其中50个进行网络平台服务情况作为抽查对象, 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总结。通过抽查发现, 国内技术中介机构的网络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专业性不强, 且服务项目不够完善, 有价值的增值类服务缺乏, 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 中介机构应聘请优质的人才, 计算机、技术知识与中介能力兼备, 最好选择IT人才, 能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捷径。同时, 企业也可安全员工到国外进修, 能够及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及时学习示范类技术中介网站, 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性强、服务优质的人才队伍, 为技术交易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枢纽。

2.4 技术接收方方面

技术接受方是技术交易的最终对象, 是将技术授权转化的最终落脚点, 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5]。企业是应用技术的载体, 若只存在技术, 而不存在应用的主体, 技术的研发也就失去意义, 且技术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作为技术的实施与使用方, 只有将技术进行应用, 才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将其应用到企业正常的运营与管理中去, 企业可以借助技术来实现产业化, 能够将技术发扬光大, 也能实现技术的不断革新,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将技术的效用发挥极致,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才将技术交易的最终效果凸显出来。作为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珍惜科研技术, 发挥技术的优势, 通过不断的探索, 把好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关,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技术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内容, 通过技术交易, 能够发挥技术的强大优势, 运用相应的方式对技术进行革新与优化, 是又一项新科研成果的诞生, 对经济、科技的进步具有积极影响。构建完善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 应遵循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分别从政府、技术输出方、中介以接受方等方面着手, 建立系统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形成链条式的服务, 是提高技术交易效率的有效方式。

摘要:技术交易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运作形式, 通过技术交易中介的服务工作来为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托, 是提高技术价值的有效途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 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 其中涉及的内容相对繁杂, 目标层、技术输出、中介、技术和接收等都属于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提高技术教育的效率问题, 应构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就此项问题, 文章就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卫东, 王萍, 魏和平.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22:22-25+39.

[2]姜长云, 洪群联.加强产权和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1:20-31.

[3]李文博.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7:153-160.

[4]张卫东.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逻辑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8:36-40.

人件服务技术体系 篇8

汽车技术服务是企业针对客户需求提供的服务产品, 涉及的内容包括维修保养, 汽车装饰和改装, 金融服务, 旧车转让, 废车回收和汽车文化等。汽车服务产业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增长逐渐形成了很大的规模。2013年, 中国汽车技术服务价值已达到4500亿元, 巨大的市场空间更要求企业提供好的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并不高, 近几年频繁曝出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问题, 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满和关注。因此提升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和规范服务流程已迫在眉睫。

质量功能展开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是由赤尾洋二和水野滋两位日本教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出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 目的是为了设计和生产出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QFD是一套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产品的研发阶段能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 将客户需求准确转换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要求, 保证客户对生产出的产品完全满意。质量功能展开首先成功地应用于制造行业, QFD也能很好地应用于服务业中, 将客户的服务需求展开, 转化为服务的技术要求, 从而控制服务产品的质量, 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基于QFD的汽车服务质量模型的构建

1.1 客户需求的获取和重要度的确定

质量功能展开法的开端是发掘客户的需求, 由客户的质量需求展开来发现满足客户的技术特性要求。本研究的主体是进行基本服务的客户, 建立客户需求表, 并将需求分层次细化。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两两对比客户需求, 从而计算出客户需求的重要度。

1.2 质量特性展开表的建立

同客户需求表一样, 质量特性展开表也是根据企业对于自身的理解, 将客户需求转化成服务内容和服务技术所建立的概括性的质量特性。根据QFD的思想, 建立质量特性展开表。

1.3 质量需求-质量特性相关关系矩阵的建立

将客户需求表和质量特性展开表二维结合就可以得到质量需求-质量特性相关关系矩阵表。根据质量需求-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 以“●”表示强相关, 以“○”表示相关, 以“△”表示弱相关记入表中。

1.4 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根据质量需求-质量特性相关关系矩阵中的关系符号, 计算出质量要素的重要度。重要度为各个要素对于各个需求的重要度之和。加权重要度值为客户需求权重与重要度的积, 加权重要度越大的质量要素也就代表着该质量要素非常重要。

2 基于QFD的服务质量模型在A企业的应用

2.1 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客户满意度调查

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是一家连锁汽车技术服务企业。本研究首先对A企业的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根据SERVQUAL Mode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所提出的5个维度, 可靠性, 响应性, 移情性, 有形性和保障性, 并加入了一项与服务企业相关的因素:感知价值, 对A企业的22条客户需求进行分类, , 从而获得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根据统计结果将三级指标得分统计处理可以得到二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并对二级指标的平均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 可得到二级指标之间相对比重, 如图1。

从图1中可看出, 总体上客户对A企业服务质量中的可靠性, 响应性, 移情性满意度较低, 并与感知价值满意度较低正相关。A企业亟待提高的是移情性方面的服务质量, 同时联动提高可靠性和响应性的服务质量。

2.2 建立基于QFD模型的服务质量模型

2.2.1 获取QFD模型的质量需求展开表和需求要素的权重

本研究中将客户满意度指标转化为客户的质量需求, 每一层需求对应相应层次的指标, 可获得质量需求展开表。将质量需求分为三层, 并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最后得到各需求要素的权重。篇幅所限, 只列出最后计算结果于表1中。

2.2.2 获取QFD模型的质量特性展开表

本研究从客户满意度比较低的服务流程中抽取质量特性, 根据A企业的服务流程, 可概括出质量特性展开表。

2.2.3 获取QFD模型中的质量需求和质量特性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在A企业的技术经理的帮助下, 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 根据质量功能展开法的相关关系评价原则, 评估了质量需求和质量特性的相关关系, 并计算质量要素的重要度。本研究取●强相关=9, ○相关=3, △弱相关=1。

2.2.4 构建质量屋模型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如表1所示的质量屋模型表。该质量屋模型中, 有4个主要结构:质量需求———A企业服务质量需求一层需求及每个元素的重要度。服务技术特性———质量需求对应的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各元素的重要度和相对重要度。应用前后满意度———应用该模型前后对应的客户满意度对比。技术竞争性———这部分是A企业对于自身和竞争者在质量特性竞争性上的评估。

2.3 基于QFD模型的服务质量模型的评估

根据质量屋模型图, 可以得到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需求度对比图。见图2。

根据图2所示, 有形性的客户满意度远高于客户需求度, 而可靠性的客户满意度远低于客户需求度, 响应性的客户满意度也低于客户需求度, 所以对于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重点在于可靠性和响应性两个方面。同样原理, 还可以得到两方面二层需求的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需求度对比图。

从质量屋模型表1来看, 服务体验深度、维修质量和效率、零配件的管理和质量、性价比体验和客户档案管理这5个质量特性的重要度比较高, 而响应性和服务体验深度及维修质量和效率相关性较高, 可靠性和服务体验深度、维修质量和效率及零配件管理和质量的相关性比较高, 因此提高可靠性和响应性的客户满意度, 可以从提高服务体验深度、维修质量和效率及零配件管理和质量这3个技术要素的服务要求着手。

综上所述, 对于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从服务流程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 精简并重视客户直接参与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客户的服务体验, 对于接受回访的客户进行回访;重视接待服务环节, 与关心车辆问题的客户交流车辆作业情况等。

(2) 规范维修作业的流程和技术要求。需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率, 将一般故障的维修时间量化, 疑难杂症问题向客户说明, 取得进展的时候及时通知客户, 并方便客户查询维修进度。对于客户车辆的服务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 方便客户了解车辆的所有作业记录。

(3) 提高客户对零配件的满意度。仔细审核购进的零配件品质, 将零配件的来源公示, 并向客户提供方便的查询方法。

(4) 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了解客户的一些喜好, 在一些节日和客户生日时, 对达到一定服务次数或者要求的客户提供一些较高质量的礼物, 来表达对客户的关怀。

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应用了这些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再次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可以得到如质量屋模型表1的应用前后客户满意度的对比, 将该组数据比较发现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的可靠性和响应性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都有较大提高, 然而可靠性和响应性的满意度仍然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 所以A汽车技术服务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加强对可靠性和响应性的满意度的提高。

3 结束语

基于QFD模型的汽车技术服务企业服务质量模型能较有效地提高该企业的服务质量。该模型可以发现企业服务质量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但是每一个模型都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质量需求获取的准确度、质量特性获取的准确度和客户满意度的获取, 这些方面需要实际的经营经验来提炼客户需求、技术要求并排除那些影响结果的无效因素。在比较可靠地获取某企业服务产品的质量需求和质量特性以及质量需求与质量特性相关关系的情况下, 使用该基于QFD模型的汽车技术服务企业服务质量模型能寻找该企业薄弱的服务环节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来提高该企业的服务质量。本文虽然构建了一个针对企业的服务质量模型, 但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人员, 因此还可以从服务人员的角度构建一个服务质量模型, 通过服务人员来获取客户需求及潜在需求, 并相对应地提出服务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成韵.汽车4S店服务质量及评价方法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03) .

[2]胡斌祥, 严岿, 李江天.基于SERVQUAL的汽车4S店服务质量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1.

[3]贾文蕊.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改进的QFD方法应用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贾小佳.汽车售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J].中国商贸, 2012 (29) .

[5]盖国凤.我国汽车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战略研究[J].经济视角, 2010 (02) .

[6]熊伟.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12.

[7]徐晓亮.基于QFD与TRIZ理论的人机工程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 2008.

人件服务技术体系 篇9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服务,知识框架,分布式知识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汇集创新资源、引导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发布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作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内容,建立一个能够提升知识资源服务效能、满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需求、可持续高效运行的知识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一些学者结合技术创新联盟的各类需求分别从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创新、知识转移价值、知识资源整合、运作机制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在创新联盟中推进知识服务的建议[2,3,4,5]。这些研究或局限于技术创新联盟的部分环节,或侧重于知识扩散的理论研究,有些要求整合原有信息机构、重组业务流程,缺乏对技术可行性和持续运行服务等方面分析,未能结合联盟成员的知识资源活动特征提出实用可行的知识服务框架。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成特点和组织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联盟在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再生产以及多业务整合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以推动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加快资源共享、知识扩散、创新服务为目标,研究建立包括分布式知识节点、统一知识服务门户在内的知识服务框架,一方面尽量利用联盟成员原有信息技术设施,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服务门户灵活集成各类知识资源和服务资源。为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知识资源建设服务的视角出发,研究分析联盟成员的组织责任角色,并提出联盟知识资源的审计评价范围和流程。为在技术创新联盟中逐步推动知识资源的集成共享、创新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资源分析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而组成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联盟构成、运行目标和约束机制来看,联盟的组建运行具有以下特点:联盟成员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资源,具备独立决策运行的能力;联盟成员依据共同契约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共享资源、共担风险;联盟具备健全运行管理规范,实行创新导向的管理协调机制。

基于联盟的组建运行特点可以看到,联盟的知识要素是由个体知识资源依据相关耦合框架形成的横跨多个应用域的综合知识体系。在这个综合知识体系中,知识资源活动具有如下需求特征。

(1)知识资源的自治性和分布性。

从联盟成员的组织成分来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分别从属于不同行政管理体系,具备独立运行管理资质,所涉及的基础技术环境、信息平台、知识资源往往具有较大差异。综合考虑技术环境、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和安全风险管理等因素,联盟成员个体在一般情况下都要独立运行管理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平台及有关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往往具备独立的采集、生产、扩散渠道和相关服务功能,有很强的自治性。从整体资源体系的视角来看,知识资源的采集、生产、扩散是与联盟成员知识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不同领域和业务范畴的知识资源分散在各个联盟成员内部运行。联盟的整体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各类自治知识资源之上,能够依据联盟协约运行服务的分布式知识集成体系。

(2)知识服务的协作集成需求。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基本任务就是围绕创新资源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的需求,着重推进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共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知识服务的视角来看,知识资源是各类创新服务信息、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一种直接载体。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一方面要依据联盟成员的业务分工和知识资源优势建立知识服务的协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知识资源和服务渠道的相关性,归并集成同质资源,推动形成多方协作、布局合理、应用便捷的知识服务体系。

(3)知识再生产和快速扩散的需求。

保障知识资源在联盟内部地快速流动和共享也是提升联盟创新能力、推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联盟内部,知识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合并堆积,而是针对创新业务需求的动态组合和再创造[6]。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要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促进知识再生产和扩散的良性知识环境。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知识资源的共享边界和利益机制,避免影响知识扩散的无序化对创新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资源再生产、自身的完善演化作为联盟运行的重要任务。

(4)面向多业务整合的知识应用需求。

联盟是一种横跨多类机构的技术合作组织,联盟成员的合作内容涉及研究开发、试制生产、服务销售等多个环节。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各类联盟成员的不同业务资源相互作用、优势互补,以形成面向创新的集成业务体系为目标,共同推进联盟技术创新。考虑到各类产、学、研活动中业务主体、业务过程、组织实施方式的差异,各类业务资源的整合具有形式多样、管理复杂的特点。在这种复杂条件下,要充分保障创新要素在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快速应用,就必须做到知识的采集、处理、服务要与联盟成员的具体业务充分结合,特别是要满足成员间不同业务资源整合的需求。

2 知识服务的总体框架

2.1 分布式知识资源框架

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服务服务框架首先要考虑如下原则:(1)充分集成利用联盟成员单位的现有信息技术资源;(2)依托各单位原有管理体系实现长期运行管理;(3)基于联盟契约实现知识资源有序可控扩散服务。在上述原则下,综合考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活动特征和知识资源的特性,本文提出的知识资源框架是一个由不同联盟成员节点与联盟知识资源中心节点共同组成的分布式体系,见图1。

(1)成员知识节点。

成员知识节点独立运行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各成员单位内部,承载特定领域和业务范围的知识资源,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采集、抽取和处理体系,其主要功能如下:

* 面向本单位原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进行相关领域和业务范畴的数据集成、知识采集、抽取和处理,并形成节点知识库。

* 依托节点知识库运行管理节点服务门户,对本单位开放所有知识资源。

* 依托节点知识库支撑服务接口和资源接口,依据联盟契约和有关知识资源共享边界条件,向联盟中心知识节点开放共享特定范围知识服务和知识资源。

(2)中心知识节点。

联盟中心知识节点运行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牵头组织单位或骨干技术单位,承载联盟范围内所有可共享的知识资源,具有完整的资源集成、业务集成及相关服务体系,其主要功能如下:

* 汇总联盟内其他知识节点各类可共享的知识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的联盟知识地图和联盟知识库。

* 依托统一的联盟知识库和知识服务资源,依据联盟契约和有关知识资源共享边界条件,面向联盟内所有成员开放服务。

* 依据联盟契约监控管理联盟成员单位的知识节点运行服务情况。

(3)知识资源标准体系和运行管理标准体系。

知识资源标准体系和运行管理标准体系是支撑知识资源框架技术主要技术依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各节点的知识资源形式、技术条件规范和共享服务范围约束;联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调研标准、服务边界、服务争议机制和监控规范。

2.2 统一知识服务门户

统一知识服务是联盟知识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统一知识服务功能主要依托联盟中心服务门户开展。知识服务门户包括资源层、应用层、服务层,见图3。考虑到联盟不同成员单位的实际部署特点和各类应用需求,用户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访问知识服务门户:直接访问获取相关知识资源、知识服务,通过知识节点服务接口获得相关服务。

(1)资源层。

统一知识服务门户的资源层包括的各类配置库、知识库以及检索操作接口。其中联盟共享知识库包括联盟成员节点在协约范围内提供的领域知识、业务知识以及联盟成员通过服务门户形成的共建知识等。协同业务流程库包括联盟成员各类业务活动定义、流程参数、用户角色以及不同流程的知识服务需求定义。知识节点配置库包括所有分布式知识服务节点的访问路径、访问授权、服务属性、订阅及推送配置等内容。检索操作接口针对共享知识库提供各类的操作接口,以避免各类服务直接调用、读取数据。

(2)应用层。

统一知识服务门户的应用层包括各类配置工具和相关支撑模块。节点配置管理实现对所有联盟成员知识节点的注册管理、服务授权管理、节点资源推送配置管理。知识服务配置是统一知识服务门户的核心模块,其中知识地图管理基于联盟所有节点知识地图而形成的包括知识分类树、知识链、知识图表等在内的联盟知识描述;检索挖掘工具实现基于语义分析、多维度特征的自定义检索和挖掘;知识权限管理可以实现基于分类、领域以及创建属性的访问权级定义;知识更新评价基于用户反馈内容对知识进行自动标引并提供人工知识条目创建、更新功能。

(3)服务层。

服务层包括用户服务和节点服务两类模块。用户服务面向各类联盟成员用户提供直接的知识服务,门户系统首先通过访问控制模块确定用户身份及访问授权,并以用户授权信息为基础,分别提供包括知识查询、知识评价、信息订阅、知识地图以及信息交流服务。节点访问服务面向联盟成员知识节点提供服务集成、资源集成功能。

3 联盟知识服务机制

3.1 知识服务的组织运行

明确联盟各类知识资源的权属、管理责任、应用范围以及组织协调机制是发挥知识效能的重要前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服务涉及到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组织机构等多类主体,各类主体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推动了知识资源作为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增长。在知识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中,根据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相应的协调磋商、争端处理、资源评估、评测激励制度。

政府是知识服务的协调推进力量,一方面协调推动各类创新联盟逐步建立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契约,明确知识资源作为创新要素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从政策激励、制度保障的角度引导知识资源作为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和发展。

联盟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掌握着联盟内各种主要创新资源和创新利益。在联盟知识体系中,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如下责任:(1)协调各方规划设计联盟内的知识资源布局和职责分工;(2)依据合作契约,对联盟成员单位现有知识资源进行集成共享,建立联盟知识服务规范,并建立联盟知识服务门户;(3)依据合作契约,考核联盟成员知识节点的服务情况,组织审计联盟知识资源,依据投入产出评价进行相应的激励。

科研机构和大学是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各类领域知识资源、业务知识资源的主要运行管理单位。在联盟知识体系中,科研机构和大学主要承担如下责任:(1)运行管理本单位知识节点,特别是要依据合作契约及时将科研成果知识化并纳入服务范围;(2)将联盟知识体系与本单位相关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生产需求、科研需求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及时发现技术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引导科研资源逐步向生产服务倾斜。

一般企业和其他成员单位是创新过程中的支撑保障单位,要承担相应领域的知识采集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要主动承担创新主体与协作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反馈。

3.2 知识的审计评价

激励联盟成员创新投入、提升联盟整体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准确核算联盟成员的投入产出情况,并以此作为利益分配的主要依据。知识资源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也要纳入联盟创新资源的统一考核范畴。测算联盟知识资源及其服务效能,首先要对联盟成员的资源资源以及统一知识服务体系进行整体审计,通过知识审计了解组织内部的知识资产、知识需求、核心资源以及知识瓶颈[7]。

3.2.1 知识审计范围。

区别于知识管理审计,知识审计的重点是知识资源现状、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应用情况。考虑到产业创新联盟中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知识审计范围主要包括联盟成员知识资源节点、统一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管理组织体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环境、知识需求、知识能力、知识资源、应用成效等方面内容,见表1。

3.2.2 知识审计评价流程。

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可以分为概念性架构、过程性架构和综合性架构[8]。在联盟知识资源进行整体审计过程中,考虑到审计行为本身的成本因素和不同联盟成员的差异性,应尽量简化审计评价流程。借鉴知识管理审计的综合性架构模型,去除有关成员单位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审计内容,联盟内知识审计评价重点围绕知识资源和协同业务的应用绩效而开展,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计划阶段:依据联盟管理需求,研究确定知识审计的目标、范围、组织计划、实施方法和评价工具。

全局分析阶段:梳理联盟知识体系的整体布局、知识资源节点、知识业务协作点、知识需求情况。

资源分析阶段:对联盟成员知识资源节点、统一知识服务门户进行资源分析,完成对其知识环境、知识能力、知识资源、应用成效等情况的分析评价;

总结复核阶段:总结审计内容,对联盟知识资源的知识需求差距、知识绩效进行评价,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

4 小结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横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多类机构的技术合作组织,联盟成员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体系、基础技术环境、知识应用需求往往具有较大差异。在联盟知识活动过程中,知识资源具备自治性和分布性特点,知识服务要满足集成协作、多业务整合和再生产的需求。在联盟内推进知识资源共享服务,要以促进创新要素流程、提升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集成利用联盟成员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基于联盟契约的有序可控的统一知识服务体系。为保证知识服务的长期有效运行,必须明确联盟知识资源的权属、管理责任、应用范围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并通过知识审计测算联盟知识资源及其服务情况。以此为基础,下一步的研究将以促进知识快速扩散、提高知识应用效能为目标,重点分析阻碍知识扩散和再生产的机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面向联盟成员现有信息技术资源情况提出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0912/W020091231519079956393.doc,2012-2-1

[2]黄哲,刘希宋.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J].科技与管理,2008,10(6):80-83

[3]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s2):506-512

[4]张海燕,杜荣.基于知识共享的自主创新联盟运作机制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s2):480-486

[5]余以胜,李丹.面向行业创新联盟的知识资源整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3):10-13

[6]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15-21

[7]HANDZIC M,LAGUMDZIJA A,CELJO A.Auditing KnowledgeManagement Practices:Model and Application[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08(6):90-99

上一篇:劲霸男装下一篇:经济极限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