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结构分析

2024-05-27

内部结构分析(精选十篇)

内部结构分析 篇1

投资按性质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 而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因此本文的产业投资主要指新疆对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产业投资结构进行研究。范德成 (2003) 论述了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产业结构是由产业投资结构决定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赖于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也通过投资的总量水平、投资品的供给结构等制约着产业投资结构。[1]邬滋 (2005) 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了需求结构对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并就促进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出了若干建议。张丽峰 (2006) 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 发现我国的产业投资结构与产出结构不一致:产业投资结构在向第三产业倾斜, 而反映投资结构成果的产业结构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未大幅度上升, 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在上升。[2]王晓辉 (2007) 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 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 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投资结构失衡, 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确存在失衡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目前对某个地区的产业投资结构进行研究的较少, 对于新疆产业投资结构的研究就更少了。袁英[3]通过分析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得出新疆投资结构不太合理, 投资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李江南[4]对新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认为: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 且对投资的依赖性最大;第二产业是新疆发展的优势产业, 但第二产业投资的发展并未明显带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他提出要优化三次产业间和产业内投资结构,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大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对于新疆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 工业是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其工业正处于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是其当前的重要任务, 因此, 研究新疆产业投资结构, 明确投资结构调整的重点, 对促进新疆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对整个产业投资结构的研究, 对于一个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研究很少, 因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对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绩效进行分析, 根据新疆工业内部各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排名, 选取了采矿业、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石油加工炼焦、化工、医药、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3个行业来进行分析。

二、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现状

(一) 新疆工业内部三大行业投资比例与全国的对比分析

一个区域工业内部投资部门构成不仅反映其内部及技术构成, 而且也反映其整个产业结构的水平和高度。表1反映了2003-2009年新疆与全国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采矿业, 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的分配状况。

单位:%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4-2010年) 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 2003-2009年新疆采矿业投资在新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最高, 尽管该比重有下降的趋势, 但2003-2006年都高达50%以上, 2007-2009年也都在40%-50%之间;而全国采矿业该比重很低, 只有2008年为10.22%, 其它几年都未超过10%。新疆制造业投资在新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很低, 2003-2009年最高值为38.14%, 2003-2007年制造业所占比重虽有上升, 但2008-2009年又逐渐减少;而全国制造业所占比重2003-2009年都在70%以上, 新疆制造业该比重与全国相比相差很远。新疆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低, 2003-2009年呈现出降中有升的趋势, 2008年之前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 2008年和2009年甚至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总的来看, 新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与全国的总体构成相反, 其有待调整。

从新疆2003-2009年的发展看, 新疆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但趋势不明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有上升的趋势, 但趋势也不明显,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有增加的趋势, 而全国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水平较低。

(二)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1.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的状况。

本文选取了新疆工业内部13个行业, 包括采矿业、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石油加工炼焦、化工、医药、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进行分析。下面通过分析这13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的情况来分析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4-2010年) 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 在2003-2009年期间, 在所选的13个行业中, 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高, 远远高于其它12个行业的投资比重, 其最低比重为40.22%, 但该比重在逐渐下降;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最高为4.1%;黑色金属冶炼业所占比重最高为5.05%;化工业所占比重最高为7.1%;纺织业所占比重最高为3.6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所占比重最高为15.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0.68%, 该比重在逐渐增加;造纸、医药、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很低, 都未超过1%;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也都未超过2%。可见新疆在采掘工业的投资较多, 而在加工工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都比较少。

2.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

图1反映了新疆工业内部这13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 2003-2009年期间, 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很高, 而且投资额在逐渐增加;石油加工及炼焦、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采矿业低, 但也都呈增长的趋势, 化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虽有波动, 但总趋势是上升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造纸、黑色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少。可见, 新疆工业内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很缓慢, 应加大对加工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三、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的绩效分析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4-2010年) 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数据。

(一) 模型的选取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绩效进行分析。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

(2) 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 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ξi (k) 。对于一个参考数列X0, 有若干个比较数列X1, X2, …, Xn, 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 (即曲线中的各点) 的关联系数ξi (k) 可由下列公式算出:

min min和max max分别表示求最小序列差和最大序列差;

yi (k) 表示i产业第k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xi (k) 表示i产业第k年的产值,

ρ为分辨系数, 0≤ρ≤1, 一般取0.5。

(4) 求关联度rij。关联度rij的计算公式如下:

N=项数;rij表示j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i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

(二)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值与工业产值关联度分析

本文选取采矿业、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石油加工炼焦、化工、医药、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3个行业的产值代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 这13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

选取2005年到2009年的新疆工业产值及新疆工业内部上述13个行业的工业产值, 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各个行业产值对工业产值的影响。以工业产值为参考数列, 以工业内部上述13个行业的产值为比较数列, 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灰色关联度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新疆的工业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层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第二层分别是采矿业、饮料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第三层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业、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业以及化工业。

第一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工业产值的相关度 (0.98) 最强, 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与新疆石油资源丰富、其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实状况相符。

第二层中采矿业与工业产值的相关度 (0.94) 也较高, 这与新疆具有丰富开采资源、在采矿业方面具有资源优势、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现实状况相符;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相差不大, 发展比较均衡, 它们对新疆经济的贡献度也较高, 是新疆发展的重点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等三个产业的发展比较均衡,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 在加强新疆与内地及周边邻国的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各产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属于支柱产业。

第三层内部分布比较分散, 有色金属冶炼业、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与黑色金属冶炼业等属于新疆的重点发展产业, 造纸业以及纺织业具有资源优势, 但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弱势产业。

(三)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投资额与工业产值的关联度分析

选取2005年到2009年的新疆工业产值及上述13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 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各个行业的投资对工业产值的影响。该灰色关联度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工业内部单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产值的影响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层是采矿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 第二层是黑色金属冶炼业、造纸业、化工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食品制造业, 第三层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从表4还可以看出, 工业内部行业投资关联度与投资额排名没有必然联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行业的投资额排名都较靠前, 但其投资关联度都较低;而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额排名都较靠后, 但其投资关联度都较高;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烟草加工业等行业投资额排名和投资关联度排名基本保持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疆工业内部一些产业的投资绩效比较低, 投资倾向于初级产业, 而对于一些投资绩效较高的产业投资却较低。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工业内部不仅产业投资绩效较低, 而且投资结构很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值关联度与投资关联度不一致。

通过比较表3和表4, 可以发现工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关联度排名和投资关联度排名不一致。石油加工炼焦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其投资关联度排名均低于其产值关联度排名, 这说明虽然这几个行业的产值与工业产值的关联度很高, 但是对这几个行业的投资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采矿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造纸业的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不高, 但是这几个行业的投资与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有显著关联, 因此可以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力度。

2. 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投资额排名和投资关联度排名也不一致。有的投资额较高的行业其投资关联度并不高, 而有的投资额较低的行业其投资关联度却相对较高, 这说明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主要投向了投资绩效较低的初级产业, 而对于那些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业投资却相对较低。同时, 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差距也很大, 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两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就很大。这样的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个行业的单极发展,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 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文提出以下提高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绩效的建议:

1. 调整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

新疆工业内部对采矿业投资较多, 对于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业的投资比较少。采矿业是最基础的资源开采, 产品价值含量较低, 要提升产品的价值、竞争力就要通过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因此应加强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 适当提高对投资绩效较高的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造纸业等行业的投资, 适度发展资源加工转换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并在加工转换产业中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同时还要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提高的基础, 也是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虽然新疆的交通、通讯、城市建设和能源工业近年已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仍属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因此, 今后要继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注意优化行业内部结构。

2. 提高新疆工业内部产业投资效率。

产值关联度与投资关联度排名、投资额排名与投资关联度排名不一致的原因还在于产业投资效率不高, 因此, 不仅要调整工业内部产业投资结构, 还要提高投资效率。科技进步对于提高投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 在投资项目中,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 就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降低成本, 从而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新疆工业内部各行业要积极引进高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其投资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及产业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新疆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很差, 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不仅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促进其发展, 还应有所选择, 重点扶持, 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基于多元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3) :6-8.

[2]张丽峰.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协整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1) :139-142.

[3]袁英.调整新疆投资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J].新疆财经, 2007 (2) :5-11.

[4]李江南, 尚豫新.新疆产业投资结构的关联与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5) :95-97.

[5]张燕冰, 卞家宏, 张永开.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及实证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 2002 (5) :15-19.

[6]李道娟, 张争胜, 郝鹏翔.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山西省产业投资结构调整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 2010 (5) :24-26.

[7]王宇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2) :1212-1214.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建议 篇2

李艾秋

〔内容摘要〕 本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农业产业结构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既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其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以政府作引导,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投资,加强农业组织创新,稳妥地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当前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根据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和变化趋势进行理性分析,着眼长远,考虑特殊区位、资源、环境、生态、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并筛选出草食畜牧、茶叶、蔬菜、马铃薯、中草药和经济林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近期和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六项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烤烟、优质玉米布置在盘县、水城县,优质水稻、优质油菜向六枝特区集中,脱毒马铃薯安排在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反季节蔬菜向低热河谷地带和高山夏凉地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如六枝特区落别乡种植了1.5万亩优质稻,岩脚镇种植了1500亩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种植了2000亩大蒜;盘县关口片区种植了6000亩折耳根,英武乡种植了2000亩西瓜,大山镇嘎拉河村种植了300亩的蔬菜;水城县米箩乡种植了1000亩竹荪,猴场乡种植了350亩猕猴桃,南开乡凉山村种植了400亩牧草;钟山区双龙村种植了200亩草莓,大河镇大桥村种植了100多个大棚蔬菜。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品种改良步伐加快。到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22亿元;2001年~2005年,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1.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5%。全市已建成牛品改点255个、羊品改点140个、猪配种改点550个。二是饲草利用率提高。2001年~2005年,全市累计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四年累计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饲料41.97万吨。三是畜禽防疫工作加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四是重点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我市相继实施了盘县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钟山区奶牛基地建设项目、盘县、水城县科技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基地县、水城县奶源基地县和市级良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等一批骨干项目,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双水新建的牛、羊屠宰场已正式投产,年屠宰肉牛5万头、羊10万只,产品销往上海等地。

(四)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一是扶持优质稻示范种植,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六枝特区农业生产条件好的优势,抓基地示范建设,在落别乡以 “农技服务部”方式,推广优质稻谷产业。该乡优质稻播面从2001年的5000亩发展到去年的 1.5 万亩,形成了全乡稻谷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二是扶持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各县(区)都把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畜牧业发展,从传统养

殖向规模养殖迈进。其中,盘县把建设畜牧大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持农户逐步发展壮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同时,该县积极引导鼓励能人带动发展畜牧业,如红果镇彭家口村委会主任彭和平,经营煤矿有一定积累后,投资110万元兴办杂交肉牛养殖场,县、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并指定技术人员驻场负责指导。初具规模的养殖场为该村4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还将500多亩低产地“反租倒包”种草,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五)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农业效益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积极促进数量型农业向科技效益型农业转变。盘县大山镇在嘎拉河村培育蔬菜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植蔬菜300亩,兴建大棚25个,蔬菜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粮的六倍。在150多户种植户中,蔬菜收入10000元以上的就有10余户。目前该村已建成比较典型的“猪—沼—菜”生态模式示范点。六枝特区在梭戛乡平寨村利用科技扶贫项目扶持农户养鹅,改种植为养禽,2004年从15户3000只发展到50户近万只,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水城县在猴场乡打靶、猴场两村种植猕猴桃,现已发展到341亩,发展前景好,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大力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产品有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核桃乳、土豆、茶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如六枝种子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种基地从20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年产杂交玉米种达百万公斤。六枝特区近三年来共有4370户农户参加制种,农民增收615.5万元。水城姜业有限公司实现年加工生姜2000多吨,带动了一大批种姜农户增产增收。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其中种植业比重为59.98%、林业比重为3.31%,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3.6、1.2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到33.86%,比2002年上升了

2.2个百分点。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由2002年的80.2%下降到74.4%,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比重由19.8%提高到25.6%,饲料作物面积达到12.7万亩。在养殖业中,草食牲畜存栏和出栏增幅明显,肉类结构有所改善,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肉占9%,比2000年提高2.64个百分点,猪肉占84.6%,比2000年下降4.13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脱毒马铃薯面积得到进一步推广,分别达到70万亩、23万亩、50万亩;杂交牛、杂交羊、三元杂交猪数量增大,分别年产1.9万头、1.7万只、20.57万头;优质烟、优质米、优质牧草、良种禽比例上升,分别占85%、35%、90%、60%以上。种养殖水平有新的提高,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均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经济作物的产值、大牲畜的胴体重都有较大增长。

(三)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茶叶、生姜、优质米、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畜牧业等品种不断优化,产量继续增加。目前已建成核桃乳、土豆片、富硒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四)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全市以特色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培育龙头企业,为农民稳定增收创造条件。一是种子产业实现“四化一体”,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质量检验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目前已建立起“育、繁、推、销”一体化的产业雏形,使种子生产逐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营销规模化,推动了全市种子产业的发展。二是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近4万亩,茶叶产量300多吨,创产值500多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6个。主要有“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四个名优茶品牌。三是蔬菜生产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产量约35万吨,产值近2亿元,占种植业的10%。四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

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产值9.08亿元,比2000年增长64.34%,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3.86%。

三、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长期以来主要追求产量增加,而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二位,向市场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加工的农产品份额较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求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其次是农业收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在短期内既降低了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力,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阻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农业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农村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难以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加之各级财力有限,引资难、贷款难等因素制约,一些投资较大的产业难以进入市场。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市场交易手段和功能不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不强。促进农产品交易的中介服务组织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缺乏带动力。

(三)龙头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突破。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批量小,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四)农业生产条件差,大基地难以形成。全市国土面积9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5万亩。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头和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形成山高、陡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最低海拔609.5米,最高海拔2900.3米,小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不同的海拔,需要不同的生物品种,大的生产基地难以形成,没有大的基地就形不成大的产业。正如农业部认定我市农业产业为“六盘水做不成大农业,但可以做成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

四、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在邻近城市的地区、水土严重的地区和污染较重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努力构筑绿色屏障、绿色地毯,改造当地水土,净化空气;在地势较平、水利设施配套好的乡镇大力发展种植栽培和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成为高效农业区。有山有水、空气质量较好、交通便利的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农业综合功能区。

(二)加大投入,建立发展基金。工业反哺农业,要体现在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严格项目化管理,实行按规划定项目,以项目配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也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以科技求质量,以科技扩规模,以科技降成本。做好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改善农产品经营质量;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步伐,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运用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四)建立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扶持区镇两级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上网,扩大网上交易。建设农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在规模生产基地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吸引本地和外地商贩前来采购。鼓励农民成立生产营销合作社、专业协会,使利益一致的农民联手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在基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通快车。

(五)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牢固树立“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认识。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各级龙头企业一起抓,大小龙头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从有到无,从大到小,从大到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具体思路是:发展蔬菜、果品、中药材产业,壮大畜牧业、生姜产业,做强马铃薯、茶叶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动态分析 篇3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新兴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

一、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1.从产出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表1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从纵向上看,表1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我国新兴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兴服务业为第三产业产出量增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而传统的服务业在新兴服务业比例上升的同时,它们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将会相对下降。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都在23%左右,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比重最少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都在8%左右,这个数据从1998年到2003年,基本都没有改变,说明它增长的速度跟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发展比较稳定。

2.从就业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表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

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列示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9个行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整个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比例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就业比重最高,但它呈倒“V”字型,从1995年开始,它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到1997年,达到最高,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26%,然后又开始下降。这比较符合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律,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中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兴行业,而比较早兴起行业刚开始比重肯定会逐步上升,当更多的新兴服务业兴起,它的比重又会逐步下降。表中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虽然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中仅占0.5%的比重,但一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发展。社会服务业比例的增长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因为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服务要求会越来越高,理所当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大大增加,导致在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中增大。

二、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的国际比较

1.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表3不同类型国家的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219页表

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进行比较,从表3第三产业分行业构成看,与发达国家比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个人、社会和政府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较高,商业、旅馆和饭店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产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较低。随着8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商业、旅馆和饭店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缩小。从80年代末开始,中国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产业服务业增加比重甚至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2.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表4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统计而成。

从表4中,可知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旅馆和饭店,金融保险不动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相对较低,个人、社会和政府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相对较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就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相对过高变成相对较低,这表明中国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劳动力增长相对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日本在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中,就业比重最高的是个人、政府服务业,其次是商业、旅馆饭店业,而交通通信业的就业比重最低。而我国就业比重最高的是个人、社会和政府服务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就业比重最低。

三、优化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1.总体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跟西方国家比较,尤为落后,有些内部行业发展极不平衡。政府部门要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分支行业,以此作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思路。

2.优化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我国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密集型服务比重低。所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竞争优势,发展诸如设计、咨询、管理、技术专利、金融、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

(2)发展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尽管我国的第三产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传统型和社会型服务行业,如旅游和社区服务业。

(3)加快培养第三产业人才。第三产业劳动产品的创造与第三产业提供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尤其在科技、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要求更高。第三产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将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为一些有能力的青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219页

[3]国际统计年鉴

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篇4

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吉林省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慢, 但是凭借独具特色的人才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 近几年发展迅速。统计资料表明, 2006年吉林省创意产业企业8435家, 约占吉林省企业总数的10%, 产值502.2亿元, 占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 提供就业岗位237749个, 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从发展速度来看, 2003~2006年期间, 除了广告业保持5.54%的平均增长速度外, 其余各行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 印刷业以38%的增长速度高居榜首,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以略低的32%的增长速度次居二位。

尽管如此, 吉林省创意产业与国内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是很大, 甚至与同等水平的城市比起来, 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水平。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2.1 创意产业产值总量偏低

就2006年来说, 吉林省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02.2亿元, 低于同期本省农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 (分别为672.76亿元和1147.59亿元) , 仅相当于创意产业发达省份广东的10%, 上海的12.8%, 北京的11.9%, 江苏的14.2%。其增长速度虽然和本省农业、重工业持平, 但仍然低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 吉林省创意产业的总量仍然较小, 对GDP的贡献也比较逊色。

2.2 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优势行业发展不突出

2006年产业内部旅游业以275.97亿元的总产值占整个产业的54.95%, 占据了半壁江山, 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次之, 所占比例达到21.59%, 其余行业所占比例均小于10%, 其中又以新闻出版业为甚, 仅占整个创意产业总值的0.7%。可见, 吉林创意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并不均衡, 基础优势明显的电影电视、印刷等并没能崭露头角, 发挥优势。除此之外, 吉林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规划和政策、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

2 吉林现有创意产业结构分析

2.1 吉林现有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的比重之差, 即β=EmE-GmG。其中β为产业结构偏离度, Em为创意产业内部第m个行业的就业人数, E为整个社会就业人口, Gm为第m个行业的产值, G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

由此可知, 该指标是衡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对称的指标, 可以测试产业结构的效益。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 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 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 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一般而言, 产业偏离度越大, 产业结构效益也就越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6年吉林省创意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和较大, 为10.4617, 是总就业人口所占比例 (1.2587) 的8倍, 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不对称性较大。说明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并不高。但就个别行业有所不同。如计算机、信息服务及软件和旅游业呈现出较低的偏离度, 分别是2.3580和6.2009, 说明这两大行业效益相对较高, 其他行业相对较低。

2.2 吉林现有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收入比重 (或产值比重) 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用β表示, 则B=GmG-EmE。该指标主要反映在一定劳动力投入条件下某部门的生产效率, 所以也是一个测度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 产出一定情况下, 从业人数越少, 人均产值越高, 则这一比率较高, 比率越高则产业效益越高。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排在前面的是旅游业、计算机、信息服务及软件业和工艺品制造业, 分别达到25.3798, 14.1894, 10.0419, 说明这三大产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在产业效益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吉林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得出。注:2006年吉林省劳动力总人数为1849.21万人, GDP为4275.12亿元。

这里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吉林创意产业近几年各行业产值变动情况, 据此反映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自2003年到2006年, 创意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动趋势并不大, 除了广告业, 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业, 新闻出版业, 工艺品制造和娱乐业保持微小的速度下降外, 其余行业均保持增长或者稳定的发展趋势, 变动的幅度均较小。表2中的数据不仅说明了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近几年的变动情况, 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用2006年的数据来分析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

数据来源:《吉林统计年鉴2003-2007》

2.3 对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结构效益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吉林省创意产业各行业均出现负偏离度。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 如果产业偏离度出现较高的负偏离, 说明该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 即以较低的劳动力投入带来了较高的产值。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吉林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内部效益高呢?吉林作为创意产业的后发之省, 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比较靠后, 这样的结果不符合吉林省情。两个原因导致了数据误差的出现:一是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产业形式, 它凭借创新性人才, 将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内容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并推动他们的发展, 所以其自身特质决定了创意产业各行业必然会均出现负的产业偏离度;二是该表数据掩盖了各行业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对应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产业效益和发展水平, 我们还可以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增长优势指数、经济综合指数对吉林创意产业各行业发展进行评价:

2.3.1 规模优势指数:GΜΙ=Yik/YiYk/Y, 其中, Y表示全国创意产业总增加值, Yk表示全国第k行业的总增加值, Yi表示吉林创意产业的总增加值, Yik表示吉林第k行业的增加值。

2.3.2 效率优势指数:XLΙik=ΡikΡk, 其中, Pk表示全国创意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Pik表示吉林创意产业第k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2.3.3 增长优势指数:ΖΖΙik=GikGi, 其中, Gi表示吉林创意产业的平均增长率, Gik表示第k行业的增长率。

2.3.4 经济综合优势指数:ΖΗΙik=GΜΙik*XLΙik*ΖΖΙik4

显然, 如果这4个指标值大于1, 说明该地区第k行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相对优势, 反之则不具备这种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吉林统计年鉴2007》、《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3可以看出, 从规模优势指数来看, 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只有3个行业的规模优势指数大于1, 这些行业对吉林省创意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要高于全国的比率, 具有规模优势。从效率优势指标来看, 只有2个行业的效率指数大于1, 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效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增长优势指数来看, 有4个行业的增长优势指数大于1, 说明这4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吉林省创意产业内部其他行业, 对整体的贡献率较高。从经济综合优势来看, 只有2个行业的经济综合优势指标大于1, 说明在统计的10个行业中, 仅有旅游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及软件业两个行业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较高。尽管吉林省创意产业个别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优势不明显。而整体来说, 吉林省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特别是新闻出版业, 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1.2%。

下面我们结合吉林省省情, 着重分析各行业负偏离度高低的原因。

结合产业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 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业分为以下3类:

一类是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高的行业, 主要包括旅游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这类行业的典型特征。在吉林省这两个行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旅游业资源丰富多样, 而且独具特色;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院所众多、研究人才队伍庞大。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两个行业发展基础雄厚, 对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比较大。同时由于这两个产业劳动力市场开放程度低, 劳动力市场准入门槛也比较高, 行业间行政壁垒仍然存在, 所以这两行业的产业偏离度在整个创意产业内部高居榜首, 比较劳动生产率也相对靠前。

另一类是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 包括印刷业、工艺品制造业、建筑测量和工程服务业以及娱乐及其他文化艺术业。这类行业人均生产效率高, 但市场规模小。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这几个行业的产业偏离度趋于零值, 说明该类行业劳动力市场竞争比较完全, 劳动力迁入的压力小。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和劳动力比重小是导致这类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的水平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 该类行业市场规模普遍较小, 这里面既有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影响, 也有市场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原因。

还有一类是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也低的行业, 这类行业包括广告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 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业和新闻出版业。这类行业在目前创意产业发展中暂处劣势。但是这类行业既包括了在吉林具备良好基础的行业, 比如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业, 也包括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部门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基地的新闻出版业。为什么这两个行业在这两项指标中都被排在末位呢?拿新闻出版业来说, 产品结构的单一和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加上装备落后、人才短缺、科技水平低给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添加了许多限制性因素, 影响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限制了该行业吸纳就业劳动力的能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科技转化能力差。广告业则是由于主体结构不合理、综合服务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带来了发展的缓慢。吉林电影事业随着近年来因为电视和其他娱乐形式、美国大片的因素被逐步“边缘化”, 加之体制转轨不彻底和电影运作中的问题, 使吉林电影失去了在主流电影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 基于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的吉林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巩固和稳定第一类行业, 推动旅游业和信息软件服务业的稳步发展

旅游业和信息软件服务业在吉林省创意产业中属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均高的行业, 这说明, 随着这两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会进一步吸纳劳动力, 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于产业结构比较优化和协调时的值——1。针对这一类行业现阶段的特点, 巩固和稳定旅游业和信息软件服务业的优势地位, 进一步发挥其在创意产业中的优势作用。

对于旅游业来说, 应该就旅游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个共识, 在旅游市场开发上培养超前的市场意识, 积极促进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拓展, 加大对外宣传, 提高吉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既要做好旅游项目的开发, 将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汽车旅游和都市旅游结合起来, 拓展各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也要加强旅游行业队伍的建设, 提高旅游工作服务的质量, 搞好绿色旅游、环保旅游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相关产业开发上要把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 切实加强旅游性纪念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延长产业链。

对于信息软件服务业来说, 在保持现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既要按照《吉林省信息产业越升计划》和《全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三年跨越计划》的要求, 继续推进信息服务业优化战略和技术创新, 合理布局吉林信息软件服务业;又要加大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培育;同时也要利用政策扶持、人才的培养来营造信息软件服务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调整和提高第二类行业, 推动这类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增长

目前就吉林全省的情况来看, 印刷业、工艺品制造业、建筑测量和工程服务业以及娱乐文化业规模较小、资产总量较少、对产业贡献率不大, 而且大部分构成是民营文化企业, 关键技术薄弱, 投资规模有限, 缺乏发展活力。因此, 发展这类行业, 就要利用其人均效率高的优点, 积极加快其产业的升级, 突破资金瓶颈, 实现其向规模化转变。

就印刷业而言, 要拓宽印刷业精深加工的领域, 立足吉林省是粮食、汽车、医药大省, 光电子产业及烟、酒业发达, 对包装装潢印刷有着巨大需求的优势, 提升完成高、精、尖及高附加值的包装装潢印刷品的能力, 在全面吸纳省内活源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吉林印刷业在东三省甚至是全国的地位;要积极利用印刷园区的集聚和辐射优势, 引导企业由松散走向集中, 推动其资源的整合, 形成完备产业链, 同时利用园区的政策、功能、服务优势, 吸引外资, 从而提高规模, 实现印刷企业结构由“散小弱差”向“大而强、小而精”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印刷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监管、监督, 以便顺利实现印刷业“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010年全省销售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培育1~5家产值超亿元、能够承担名贵高精尖产品业务并能打进国际的骨干企业。

就文化娱乐业而言, 要施行精品战略, 继续支持和发展吉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产业——吉林歌舞业, 加大市场运行力度, 扩大吉林歌舞品牌效应, 借央视春晚, 实现过去“走天下”向未来“甲天下”的目标转变;立足建设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引进投资者, 拓宽融资渠道, 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集团, 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在文化产业形态上, 既要注重传统的文化产业形式, 挖掘民乐、交响乐、吉剧、杂技和延边歌舞等优势资源, 也要利用高新技术创新和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形式, 如网络、游戏和动漫等。

3.3 积极发展第三类行业, 实现吉林省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前面的分析中已经知道, 第三类行业在吉林创意产业中不管是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说, 还是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说, 都暂处劣势。但是这类行业既包含了在吉林省具有基础优势的行业, 也包含了一些意义重大的行业, 所以要积极发展这类行业。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吉林创意产业的整体进步和提高。这类行业包括广告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业和新闻出版业。

就电影事业来说, 尽管吉林电影业有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但吉林省电影发展优势仍然明显, 要实现吉林电影的发展, 做好几点很重要:一是要在吉林省组建高水平的电影策划机构, 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又有吸引力的电影项目;二是以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向世界和国内主流电影靠拢, 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电影制作、管理和发行的经验;三是利用优势, 吸纳和培养优秀电影人才, 打造后备人才队伍;四要利用长春电影节的机遇来发展吉林电影事业, 加强吉林省与国内外的交流;最后政府要在电影事业的发展上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就新闻出版业来说, 要克服由于体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规模加之科技和人才的因素给吉林新闻出版业带来的制约。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化转制, 培育更多品牌名优、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出版企业集团, 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高竞争实力;其次要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 提高新闻出版业的科技含量;再次要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新闻出版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在保持党刊和自然科学期刊的基础上加大其他类期刊杂志的投入, 实现差异化经营。在各地区要实施精英工程, 努力支持长春、吉林、延吉等地具备条件的大企业做大做强, 借以实现对全省的发展导向;最后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策划、创作、编辑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和熟悉国际惯例、善于国际市场运作的高层次管理经营人才, 同时要利用其他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快速实现新闻出版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 实现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蔡方, 孙文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03, (10) :89~93

[2].张光南.香港制造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统计与预测, 2003, (6) :74~76

细胞内部结构教案 篇5

1、进一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显微镜观察的方

法和技能。

3、在活动中学习与人合作,提高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学习重点: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学习难点:掌握使用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分辨出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制作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单位,养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导课: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树叶、头发、手指头能不能看清楚?那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细胞?看到这一课题,大家想了解哪些知识,请提出来。梳理总结同学们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如下:

(一)、玻片标本:需要对所观察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

(1)制作材料有什么要求 (2)玻片标本有几种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1)为什么要擦载玻片和盖玻片?

(2)为什么滴水,滴多少水合适? (3)怎么取洋葱鳞片叶表皮?

(4)为什么用解剖针展平材料? (5)为什么盖盖玻片要这样小心做?

(6)怎么做才能给材料染色?为什么要给材料染上色? (7)吸时应从那一侧,为什么这样做? (8)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需要染色?

(三)、观察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并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大体形态,为什么是规则的?

2、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分别有哪

些结构?名称?

3、尝试画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的细胞结构,画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4、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是什么?植物细胞都具备这样的结构和功能

吗?

同学们围绕自探提示问题自探,形成自探提纲,自学教材,看哪位同学解决 的最好。

二、解疑合探(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围绕自探提纲,小组内讨论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或交流自探心得

(一)、自学了解常用的玻片标本种类和要求: 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切片:用丛生物体上窃取的玻片制成 、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得少量材料制成。玻片

都可以是临时或永久的。

(二)、阅读教材总结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步骤。

1、擦:因为如果擦拭不干净的话,会影响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这也是生物实验的严谨性问题

2、滴:细胞必须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否则容易死亡,或者是细胞会失水萎缩,不便于观察;当然,也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

3、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用刀片划出方形后,用镊子撕取

4、展;力求最薄。

5、盖: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染色后才容易观察,和周围环境出现明显的对比

7、吸:染色的另一侧,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8、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的染料,根据观察的材料而定,有些是不用染色的,比如观察叶绿体。

(三)、观察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并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1、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

3、图大小要适当,偏左上方

先画出轮廓,再正式画,务必使图形真实 暗的地方用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 字在右侧,下方写出所画图形的名称

薄而透明,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保护

(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有呈现绿色。)进行光合作用 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含有多种物质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教师根据各小组提出问题的侧重点,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各小组按分工做好准备

全班和探: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和精讲

三、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同学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后,还有那些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1、重复练习制作、观察临时装片(或组间交换不同材料制成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2、怎样减少产生的气泡

首先玻片擦干净,,其次滴水时要适量,最后把盖玻片的一边先放在载玻片上,同时向没拿盖玻片的手那个方向推动,然后再轻轻地斜着向下压,如果发现气泡,抬起来,重新做,直到完全盖上,没气泡为止.

3、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气泡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和移动。

4、怎样判断污点在物镜、目镜或标本上? 转动目镜、物镜、玻片标本,哪个动就是哪个

四、拓展应用

某同学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其中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的结构是_________。 (2)这些植物细胞是在显微镜的目镜12.5×,物镜是10×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这些细胞被放大了______倍。

(3)已被碘酒染色的装片上,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________。

(4)切洋葱时常会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刺激眼睛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的______中。

(5)若他发现视野中有一个黑点,很影响观察,请你想办法帮助王小明判断黑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他所观察的某个洋葱表皮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这个细胞位于视野的中央,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是_________。

内部结构分析 篇6

摘 要:结合我国1978—2013年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数据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关系,使用设计统计指标的定量研究方法发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值波动较大,结构偏离度呈差异化分布,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弹性系数值较小等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0

Study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CHEN Si-ming,LI Jin-cheng,SI Rui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sing desig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1978-2013,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data, the two relations coordination was analysed. Fi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volatil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iation,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maller values of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constantly adjust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was poorer,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had not yet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t limited the adjus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衔接并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 018.4亿元增加至5 5321.7亿元,增长了53.32倍,增速很快;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增长了65.59倍。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量来看,每人农业纯收入由17.9元增加至2 106.8元,增长了116.70倍;每人林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103.7元;每人牧业纯收入由15.9元增加至441元,增长了26.74倍;每人渔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70.7元。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既会限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又会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因此,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是指“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克拉克[2]的产业结构研究是从分析产业构成中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开始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3]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出:“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从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研究的成果来看,张建武[4]研究认为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高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吴绍田[5]认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最低;李良[6]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较强的关联;李小健[7]研究发现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尤梅芳[8]指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农民收入结构;赵晓锋[9]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机制措施;卢冲等[10]研究得出,林业、渔业、建筑业成为阻碍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收入结构存在相互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或者促进就业,从而提高收入,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因产业发展深度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较为宏观,针对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关联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继续细化研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很有必要。因此,研究将通过搜集我国1978—2013年间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应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并用结构偏离度、变异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系数量化二者的协调程度。

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1.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是“某一区域内农业产业各部门经济的生产、产出相对结构以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关系”[11]。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4个部门,这4个部门的产出比例构成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397亿元,2013年达到了96 995.27亿元,增长了68.43倍,增速很快。具体来看,1978年至2013年,农业总产值净增加了50 379.87亿元,林业总产值净增加了3 854.33亿元,牧业总产值净增加了28 226.19亿元,渔业总产值净增加了9 612.48亿元。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农林牧业四部门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80∶0.03∶0.15∶0.02转变为2013年的0.53∶0.04∶0.29∶0.10。其中农业的比例始终高于林牧业的比例,1978年农业占比0.8,渔业占比0.02,农业占比是渔业的40倍;2013年这一差距缩小为5.3倍。1978—2013年间,农业下降了0.27个百分点,林业增加了0.01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0.1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了0.08个百分点。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逐步过渡的趋势。

1.2 农民收入结构演进路径及分析

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转变相对应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净增加了8 762.3元,增长了65.59倍,增速极快。根据农民收入来源划分标准,农民纯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波动较大。农民收入的4种来源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66∶0.27∶0.00∶0.07转变为2012年的0.44∶0.45∶0.03∶0.09。具体而言,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波动最大,工资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38转变为1983年的0.73,增加了35个百分点;经营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53转变为1983年的0.19,减少了34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工资性纯收入占据最高位置,1983—2012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45%以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家庭财产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大;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也不大。

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相似,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97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林牧渔业纯收入从33.8元增加至2 722.2元,净增加了2 688.4元,增长了79.54倍,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收入按照性质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2个部分,在此主要讨论农业收入部分,农业收入部分包括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4个部分。1978—2012年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波动很大。1978—2012年间,我国农民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的比例由0.53∶0∶0.47∶0演化为2012年的0.77∶0.04∶0.16∶0.03。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呈下降趋势,农民平均每人牧业、渔业纯收入总体变化不大。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和林业纯收入在1983年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48转变为1983年的0.82,增加了34个百分点;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51转变为1983年的0.16,减少了35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50%左右,1983—201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的主要来源。此外,林业纯收入和渔业纯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明显。

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分析

2.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分析

基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较大波动,可用变异系数来描述这一波动状况。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内部相对差异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是一个无量纲化的统计量,用以反映变量取值的波动状况。该系数的表达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根据表达式处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且1983年急速拉升,之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且高于另外两个值;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换言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也就是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趋于均衡状态,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结构的差异也在缩小,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

2.2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不协调性,这一不协调性可用结构偏离度来度量,定义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的量化表达式为:协调性=农业的部门结构百分比/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百分比-1。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越不协调;当取值为零时,说明二者达到均衡;当取值为正时,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具体计算值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和林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保持正值;农业的结构偏离度在1982年之前为正值,以后变为负值;牧业则与农业相反,1982年以前为负值,之后转变为正值。从该取值的绝对值来看,渔业介于1~5之间,且呈现扩大趋势,说明渔业的收入协调性较差,渔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林业介于0~2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林业收入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农业介于0~1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介于0~1.4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牧业协调性在恶化。

2.3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分析

结合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基本意义,定义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指标,表达式为:人均收入率=产业生产总值/农民每人产业纯收入。该指标用来反映增加农民每一单位的收入所需要增加的产业生产总值,用以进一步描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处理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1982年以前,农业的人均收入率较高,但1983年以后却急剧下降,之后又呈现回升趋势;具体而言,渔业人均收入率最高,但变动幅度很大;牧业次之,林业随后、农业最小。从2012年来看,渔业的人均收入率较整体高出90.28,是农业人均收入率的5.53倍。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是指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农业部门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该值反映了农业部门产值每提高1%所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反映农业产业部门提高农民收入的程度,是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又一重要指标,如果该值为正,说明农业部门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会限制农民收入的增加。表2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系数值。

从表2的数据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从总体弹性指数来看,1997年的值为负数,其余各年份为正值,农业产业相对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贡献度不大;从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部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起到主要性作用;渔业部门虽然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贡献较小,但其发展没有以牺牲农民收入水平为代价。就表中的数据而言,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

3 结 论

根据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以及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演化路径,并通过变异系数、结构偏离度、人均收入率、农民收入弹性等指标量化了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伴随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实现了由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过渡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了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第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并趋向于均衡状态,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差,林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不断地改善,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恶化;第三、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指标的差异化分布导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正是因为存在这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31.

[2] 克拉克(C.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57-61.

[3]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

[4] 张建武.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20-24.

[5] 吴绍天.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山东省平度市的考查与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1):67-72.

[6] 李良.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9-37.

[7] 李小健.河北农民收入增加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0.

[8] 尤梅芳.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9] 赵晓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47-150.

内部结构分析 篇7

就目前对于隧道衬砌结构的研究而言, 主要有三种方法来确定隧道内衬砌结构的内部温度场分布:解析计算, 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但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产生较大差别, 所以有必要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隧道的火灾场景

对于隧道内的衬砌结构的内部温度场计算的前提条件是隧道内火灾场景的确定。通过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以及试验, 最后结果表明, 升温速率、最高温度以及火灾的持续时间是影响隧道内衬砌结构在火灾中的行为因素。

(1) 升温速率

由于隧道内部空间与外界是封闭的, 所以说, 相比于开放式空间来说, 隧道火灾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快的升温速率, 一般来说, 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达到1000℃甚至更高。隧道内的火灾温升速率的大小与燃烧车辆的类型有关。欧洲的尤里卡系列火灾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车辆燃烧时的温升速率, 并得出结论:对于初期火灾来说, 重型货车的温升速率要比小汽车的温升速率快。在本研究中, 考虑到研究对象为城市地下公路隧道, 汽车类型主要为小汽车, 所以取火灾的温升速率为200℃min。

(2) 最高温度

对于城市地下公路隧道而言, 隧道的衬砌结构内部温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衬砌结构本身的性能, 所以说, 最高温度的选取, 是隧道内衬砌结构的防火设计的关键步骤。火灾最高温度同样主要取决于燃烧的车辆类型, 对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车辆的城市地下公路隧道, 可认为其火灾中达到的最高温度为600℃。

(3) 火灾持续时间

所谓火灾持续时间, 就是从发生火灾开始, 一直到火势被很好地控制结束所持续的时间。通过对隧道火灾进行大量的分析以及参考标准的火灾曲线, 把2h作为隧道火灾的一个标准持续时间。

隧道衬砌结构内部温度场分布的确定

解析法计算衬砌结构内部的温度场

衬砌结构的热传导分析

当隧道内有火灾发生时, 隧道结构周围的空气被迅速加热形成热气流层, 气流层的温度不断升高, 导致结构表面因被加热而使得表面温度迅速升高。由于结构的导热作用, 热量则会传导至隧道衬砌结构的内部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场, 而且衬砌结构内部的温度场是一个动态的温度场。

综上所述, 可通过建立相应的热传导方程的方法来求解衬砌结构的导热问题。不考虑隧道衬砌结构本身的发热因素, 同时考虑到衬砌结构的导热一般只是沿衬砌厚度方向进行, 所以可得到衬砌结构的瞬态导热微分方程式为:

材料的热工性能的确定

由式 (1) 可以看出, 衬砌结构的热工参数包括导热系数λc、比热容cc以及密度ρc。衬砌结构的材料主要是混凝土, 由于混凝土具有较强的热惰性, 所以说在火灾状况下的热工参数均是以温度为自变量的函数。

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温度呈负相关性。为了简化计算, 根据设计规程Eurocode 2可对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进行如下表示:

式中, 20℃≤T≤1200℃

混凝土的比热容与温度有关且呈正相关性。因此, 混凝土的比热容大致在800~1400 J/ (kg·K) 间变化。按照Eurocode 2的设计规程的规定, 混凝土的比热容的计算供热如下:

式中, 20℃≤T≤1200℃

混凝土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负相关性。邵军等则按照法国所实施的相关规范, 给出了衬砌结构混凝土的密度表达式:

隧道内衬砌结构内表面与热烟气以空气之间存有换热作用, 而且受烟气流的流动的影响, 换热过程并不稳定。对现有文献中的综合系数的取值进行整理后可以得出, 现今普遍采用的综合换热系数的值如表1所示。

结构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初始条件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也是求解导热微分方程的关键。初始条件的确定相对来说较为容易, 在火灾发生的那一瞬间, 衬砌结构处在温度稳定的环境中, 所以可假设衬砌结构的温度就是环境温度且是稳定的。故初始条件为:

由于衬砌结构的内侧是与火源接触的一侧, 所以说衬砌结构的内侧是第三类边界条件, 可表示为式 (6) 。假设隧道衬砌结构的外侧与岩土之间不存在接触热阻, 也就是说是第一类边界条件, 表示为 (7) 式。

导热微分方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为求解上述微分方程, 假设混凝土的热工参数λ, c和ρ以及衬砌结构与热烟气流的对流换热系数都是常数。对于第三类边界条件, 上述导热微分方程 (1) 及第三类边界条件 (6) 可通过拉式变换进行求解, 得到的温度分布为:

选取城市地下道路隧道的内部衬砌结构的厚度为350mm。如此一来, 就可由以上条件求得火灾时城市地下公路隧道的衬砌结构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 如图1所示, 各条曲线为混凝土构件内不同深度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此对结果进行分析可得:

(1) 在火灾发生后, 隧道内的衬砌结构具有较大的温升速率, 然而, 衬砌结构内部的温度虽然同样升高但却有着较大的滞后性, 而且衬砌内部温度低于表面温度。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混凝土具有比较小的导热系数, 热量传递相对较慢, 所以说, 衬砌结构的内表温度具有很大的温度梯度, 且温度分布极不均匀。

(2) 由图1可看到, 混凝土表面温度在30min内就达到了300℃以上 (对于混凝土结构, 认为小于300℃是安全的) , 事实上, 对于实际的城市地下道路隧道而言, 火灾的持续时间要在一个半小时以上, 隧道内部的衬砌结构的表面温度更是高达400℃。所以说, 考虑到衬砌结构的安全性能, 必须要在衬砌结构上做些防火隔热措施。

ANSYS模拟研究

为了与上述解析方法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进行对比, 本文利用ANSYS10.0程序对上述问题记性数值模拟, 本次模拟模拟了2h后, 不同深度0cm, 5cm, 10cm, 15cm, 20cm, 25cm, 30cm, 35cm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模拟的结果如图2所示。

计算值、模拟值和实验值的对比分析

利用解析方法和ANSYS程序模拟得到城市地下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温度分布然后与现有的一些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如图3、图4所示, 其中, 红色曲线为排除水分对混凝土温度分布影响后得到的曲线。

对以上对比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在混凝土表面处, 模拟值曲线温度略高于实验值, 而且计算曲线开始阶段 (5min内) 与模拟值吻合较好, 而随后有较大差异, 其原因是在进行理论计算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简化, 而且认为混凝土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为一个定值, 而实际上其参数是受温度影响较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两模型具有相同的温度变化规律, 这就说明计算所选取的模型是准确的。

(2) 在距混凝土表面0.05m深处, 实验结果整体上略小于模拟结果, 这可归因于两方面因素:第一, 实际混凝土构件内水分蒸发吸收部分热量, 影响温度随时间变化所致;第二, 数值模拟采用的简化理论模型和求解过程的思想导致了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差异。然而, 从图中两条曲线的对比来看,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还是较为吻合, 因此, 实验值同样可以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而在混凝土构件内部, 理论计算值明显小于实验值,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与在计算过程中对理论模型和求解过程的简化有关,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仍然在材料热物性参数取值中, 所采取的定性温度偏高所致。即计算过程中材料的热传递能力低于实际情况, 导致分析解计算结果温度值低于实测值。

(3) 从模拟值, 分析解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对比分析来看,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的模拟计算值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较好。而采用解析解计算方法, 由于无法避免材料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而非定值对计算结果产生的较大影响,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出入较大。

(4) 分析图3和图4, 可以看出随着混凝土内部深度的增加, 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温升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证明所选取的解析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5) 三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处温度差较大, 易产生较大热应力, 破坏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可以得到结论, 在城市地下公路隧道内对混凝土衬砌结构施加防火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本文运用解析法计算了火灾时城市地下道路隧道内衬砌结构的温度场, 通过采用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值对比的方式验证分析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以及衬砌结构的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成果表明:1) 火灾情况下, 衬砌结构具有较大的温升速率, 衬砌结构的温度会迅速到达其耐火极限, 并且过高的温度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能。2) 混凝土的热惰性会使衬砌结构在高温时在表面及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 破坏衬砌结构的稳定。3) 通过对温度场的计算及分析, 结果表明, 为了隧道内结构的稳定及安全, 必须在衬砌结构上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机理分析

一、优化原则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不同的见解。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解决提高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质量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是解决怎样促使整个结构从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发展的问题。从动态观点看,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体系。由于技术进步、收入增加、需求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产业结构系统内各部门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有的关系与比例就可能变得不合理和不协调,因此需要经常地调整。这种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到合理的调整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在合理化的基础上向高度化迈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1. 协调发展、系统稳定。

第三产业作为一个多种行业构成的经济系统,各个行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要保持系统的稳定发展,各行业的结构比例要合理。如果内部结构比例失衡,那么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那些原来希望发展得快一些的某些行业,也会因孤军奋斗而受到严重制约,最后是欲速则不达。

2. 重点发展、兼顾一般。

系统分析方法并不否定重点分析法或矛盾分析法,而是在重点分析法的基础上,强调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更注重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内在关系。把一些行业作为重点来发展也是系统的协调发展原则所要求的。当某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行业共同发展时,当某个行业严重滞后阻碍了整个行业发展时,这些行业在特定的时期内都可以成为重点发展的行业。

3. 明确阶段、持续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历史阶段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时期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也不同,结构比例也不一样,正是各个行业的不断升级和调整,才能使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更为合理。

4. 调整机制适应环境。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适宜的环境,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全球第三产业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去研究,不断调整内部机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第三产业不仅要为我国的第一、二产业服务,更要为全球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服务。

二、影响结构优化的因素

1. 需求结构。

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因素,对不同产业的需求程度直接决定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规律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反映,产业发展的序次受行政指令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尊重市场对产业的选择,只有如此,相应的产业才会真正得以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第三产业受需求的限制发展程度很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需求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从单一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结构向多样化的需求消费结构转变,对服务的需求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刺激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中间需求。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专业化程度和生产关联复杂程度的提高,部门结构更加细化,使原来许多属于工业的部门独立出去,为工业生产提供专业的服务,必然引起工业对服务中间需求的增加。如商业、交通运输业从工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易和商品运输就是工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这种中间需求的不断增多和不断提高,日益改变着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使其向复杂化和高度化发展。二是最终需求。不少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实物产品,原因就在于这些服务属于享受资料或发展资料。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比实物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增长相对迅速,由此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大。同样,不同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是不同的,必然导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2. 供给结构。

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使各类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合理的流动,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投融资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流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

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和落后,因此传统第三产业产品的供给能力较强,新兴第三产业的产品供给能力较弱。经过改革开放,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而新兴第三产业出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局面。传统产业已进入微利阶段,一些传统第三产业企业还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现象。另外,一些地方的公路运输、餐饮、理发、沐浴等传统第三产业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3.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有指向的政策总和。它是一种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并在经济政策体系中占居重要地位,起着政策导向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主导产业选择政策等相关政策。其作用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现宏观调控,克服单纯的市场机制在某些行业中的资源配置中所产生的市场失效现象。国家根据不同的产业实际情况,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规模确定等方面,对战略产业采取产业倾斜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 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趋势,也是结构优化的必然方向,同时对内部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结构优化主要是要加强技术改造、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规模扩张。因此,必须通过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把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引进世界科技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结构的重组,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积极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等等。

5. 市场化进程。

市场在第三产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它所涵盖的行业十分广泛,既有传统服务行业,也有现代化服务行业。但我国除商业、餐饮、运输中的路运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在第三产业的众多现代产业、新兴产业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如金融、房产、信息、航运、卫生、科技咨询等,这些行业的发展是与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需要以广阔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这就需要这些市场本身完善,市场空间被完全打开。造成这些行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准入障碍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非国有经济和外资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既不利于促进国有制经济自身发展,也不顺应经济市场化改革发展趋向,阻滞改革深化与经济发展。

6. 工业化水平。

按照发展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工业化阶段,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份额最大,传统农业占支配地位;二是初步工业化阶段,特征是工业的份额超过农业;三是成熟工业化阶段,表现为第三产业保持高份额增长,同时工业增长质量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增长,服务业逐步发达,农业份额缩小;四是后工业化阶段,以金融、房地产、教育科技、旅游、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份额跃居首位。

从多方面综合分析看,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我国经济就业结构与工业化标准相差很大,工业化面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工业化比例的失调也影响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7. 城市化。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第三产业,往往是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服务等比较发达,博物馆、剧院、体育馆能比较集中的原因;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这些产业缺乏需求基础,很难发展起来,如果要发展,也只能作为社会事业来办,靠政府资助生存。

8.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即通过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本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说,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差异之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服务出口增长都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这说明服务出口对第三产业、GDP的增长有向上拉动的作用。在服务业出口结构变动中,运输业的比重是普遍下降的,而通信、信息和其它服务业,以及保险和金融服务则趋于上升。这与各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的地位趋于下降,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上升是一致的,这说明服务业出口结构的变动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起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基于对产业演进规律的认识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以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图。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实现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更好的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优化的机理就是通过以下三个过程来实现:

1. 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这些决定因素从供求的角度说包括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说包括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就是要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就是要调整投入产出结构,包括调整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另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都对内部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2.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产业结构优化结果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 产业结构效应发挥作用。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国庆.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04.

[2]邓伟根.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11.

[3]白仲尧.第三产业经济纵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02.

[4]黄建康.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04.

[5]王曙光.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6,(2).

[6]李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内部结构分析 篇9

1 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划分

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划分分为两个阶段, 2004年之前, 国家统计局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 将第三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包括农林牧副渔服务业) 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 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到2004年之后, 又将农林牧副渔服务业重新纳入到第一产业[2]。

2 山西省第三产业内部总体发展状况

从表1[3]可以看出, 1994-2003年, 山西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4-2005年, 第一层次比重有所上升, 但之后到2009年, 又开始降低, 其总的趋势是下降的;第二层次比重总体是上升的;第三、四层次在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都比较小, 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 相差较大, 所以本文在后面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分析中不考虑第三、四层次的定量分析。

3 山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SPSS回归分析方法, 用第一、二、三、四层次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作为因变量, 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检验回归方程及其系数的有效性[4], 可得如下结论:

1) 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低。二者的统计关系如下式:

对系数的检验:t1=6.691;t2=-3.950

对方程的检验:F=15.604, R2=0.527, R=0.726

式中:T1为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X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由上述方程和表2得出: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及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均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时升时降, 总趋势上升, 由1994年的34.97%升为2009年的39.23%;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此起彼伏, 总趋势下降, 从1994年的51.01%降为2009年的49.42%。说明第一层次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2) 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二者的统计关系如下式:

对系数的检验:t1=3.648;t2=0.964

对方程的检验:F=0.929, R2=0.0627, R=0.249

式中:T2为第三产业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X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该方程得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高, 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体现了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第二层次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 空闲时间增多时, 人们对旅游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就会相应的随之增多;当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加时, 所需要的中介业务, 例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业等也就增多。这两方面的原因, 使得第二层次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增强。

4 山西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动

由于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划分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所以本文只对2004年以来山西第三产业各行业所占第三产业比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见表3。

表3列出了第三产业内部14个行业所占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以发现同一行业不同年份的发展特征[5]:

1) 第二层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第一层次的增长速度则最慢, 并且其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呈大幅度的下降趋势。

2) 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 略有上升;第三层次发展速度缓慢, 滞后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由于二者都是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性服务行业, 所以二者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对第四层次的支持力度大于第三层次。这对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批发和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营利性部门增长速度最快, 金融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营利性部门增长速度次之, 教育、文化等非营利性部门的增长速度最慢。

5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三产业的第一、二层次 (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 可以继续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来吸引更多的生产资源的投入, 不断的壮大自身,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增强自身的灵活发展能力;第三、四层次 (为提高居民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 作为非营利部门, 主要依靠的就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当投入不足时, 发展速度就比较慢, 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 加快其经济的发展。

此外, 政府也要积极的参与进来, 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加大政策的倾斜,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完善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 大量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 统筹四层次协调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 对山西省近16年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借助spss软件, 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找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增强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s,pss软件,优化升级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2]程金凤.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律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1) :16-17.

[3]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4]李江帆, 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3) .

内部结构分析 篇10

国外的主要著名研究所有1947年英国科学家建立的火灾研究所 (FRS) , 此外还有美国的美国的NIST研究所、日本的建设省建筑研究院以及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相比之下, 国内起步较晚, 1989年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国家火灾重点实验室, 由范维澄院士带领课题组对火灾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单室火灾、多室火灾以及大空间火灾模拟、烟气运动等实验模拟。

1温度-时间曲线

火灾的发生被分为三个过程:期初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熄灭阶段。其中由于在发展阶段高温持续最长, 因此发展阶段对结构的抗火性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实际火场中, 温度—时间变化关系将直接影响着结构内部温度场变化, 针对火场温度变化影响因素, 结合研究[1]可知主要具有三个影响因素:其一为室内火灾性质、数量以及分布;其二为房间面积、形状以及通风情况;其三为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

建筑在设计时刻无法预知室内可燃物状况, 这就会导致火场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存在较大随机性。所以为同一其结构抗火性能, 进而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尺度, 国际标准组织 (ISO) 经过严密的科学试验给出了一条理想化的理论试验曲线被统称为标准时间—温度曲线。

因为标准火场温度—时间曲线很难作为所有结构在实际火灾中的高温工作情况, 因此受火条件需趋于采取用计算预测得出的失火分区平均温度—时间曲线, 代替标准升温曲线。随着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的提出, 标准升温曲线已不能满足要求, 且标准温度—时间曲线很难作为所有构建受火条件下的实际火灾工作条件, 然而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得到的火灾高温区域火场高温—时间曲线可以很好的反应规律, 从而可以作为结构温度场的分析依据[2,3,4]。

2求解温度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当今研究水平下, 钢筋混凝土截面温度场的计算精度主要采用如下四种方法[5,6]:其一为结合有限元法以及差分法, 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编程进而来进行数值分析;其二将研究结构简化为稳态情况下的一维或者二维问题, 进行解析;其三为结合现有相关设计规范所提供的温度场图表以及数据;其四为制作足尺试件进行高温试验, 然后加以实测。

在实际受火高温条件下, 钢筋混凝土边界温度条件以及混凝土导热参数、质量密度以及热熔等热工性能参数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截面热传导问题也是一个非线性的瞬态问题, 结合相关规范资料可知, 其控制方程为非线性抛物线偏微分方程。主要存在的数值解法为:时间域差法—空间域差法、空间域有限元—时间域差法以及时间域有限元—空间域有限元法等。

3开展计算机模拟火灾试验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应用计算机仿真试验模拟结构火灾的技术得以实现。火灾的计算机模拟是在大量火灾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可知目前国际上共有18种火灾模拟计算模型, 主要可以进行火灾发生环境、烟气的运动方式、火灾持续时间等方面的预测。这些火灾模拟计算模型可以归纳为场模型和区域模型两种。此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场-区-网耦合模型。

计算机模拟火灾试验包括预测火灾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构件的结构力学响应非线性分析以及构件内部温度与热反应分析、然而火灾模拟实验需涉及到工程结构、火灾科学以及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在当下我国乃至国外先进水平范围内都没有通过软件能实现最真实的火灾模拟实验。因此今后应该围绕此类型软件的开发和完善进行设计和研究。

4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普遍在各种工程技术方面展开了应用。火灾导致的高温情况将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等各方面条件。由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进行试验非常复杂并且造价很大, 所以, 根据各类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 以进一步研究数值分析软件是当今研究钢筋混凝土抗火性能的重要趋势。

钢筋混凝土构件结构抗火研究总趋势为:利用各类构件在荷载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破坏机理, 建立构件的火灾下分析模型, 使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怀章, 杨秀萍, 赫淑英.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温度场有限元模拟[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2 (4) :13-15.

[2]段文玺.建筑结构的火灾分析和处理 (一) [J].工业建筑, 1985 (7) :50.

[3]陆洲导, 徐兆珲.火灾下钢骨混凝土柱温度场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2 (9) :1122-1125.

[4]陈礼刚, 胡文福, 孙庆德.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分析[J].火灾科学, 2004, 13 (4) :241-245.

[5]李丽, 胡海涛.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温性能研究综述[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5 (3) :33-38.

上一篇:诚实的日记本下一篇:自适应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