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智慧

2024-07-26

言语智慧(精选九篇)

言语智慧 篇1

一、言语智慧呼唤对文本体裁的高度关注

传统阅读教学无视文本的体裁特点, 不管怎样的文体都采用大一统的方式和策略组织教学:先整体入手感知文本表达的中心, 形成自我体悟, 然后通过教师设问“你从哪些关键字词中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提取关键词, 最后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将自己形成的感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长期以来, 学生就在这种僵硬枯燥的教学模式下摸爬滚打, 其学习的效益始终难以提升。事实上, 体裁样式的不同, 其意图、功能和语言表达的风格也就各不相同, 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置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和策略选择自然也就相差万别。因而在关注阅读教学共有的规律外, 教师仍旧需要帮助针对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哪吒闹海》是一篇经典的神话故事, 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篇课文。这一类体裁, 其彰显出来的言语智慧如何生动有趣的讲述故事。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创造性地设计出“简述、详述、转述”的教学板块, 让学生在“简述”中感知故事情节, 学会提炼课文大意;在“详述”中把握故事细节, 学会翔实生动表述;在“转述”中走进人物内心, 学会从不同立场表述。

相同的故事, 站在不同的维度和视角中, 就会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历练。在这个案例中, 薛老师就是仅仅依托神话故事这一体裁的特点, 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实践平台, 在有效的历练中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二、言语智慧呼唤对结构设置的悉心体悟

事物的美并不在于其本身, 而在于事物之间的构造关系。一篇文理贯通的文本也是如此, 结构的设置是一种策略, 更是一种艺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 往往对文本的顺序设置、主次考量、详略安排都要经过慎重而严谨地斟酌。只有深入思考, 悉心体悟, 紧扣文本的结构之美进行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作者, 成为作者的知音。然而, 当下阅读教学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往往拘泥于文本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索然无味地分析, 而严重忽略了文本表达顺序以及结构的体悟, 犯下了“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错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 以作者的游览顺序建构全文。教学之处,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要求学生圈画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不同的地点, 教师点明不同的学生朗读课文, 让学生感知地点不同, 课文描写的内容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移步换景。而在作者游览路线这一鲜明的线索之外, 作者在行文布局时还蕴藏着另一条暗线———泉水。在总结时, 教师引导学生以泉水这一暗线为序, 进行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整体回顾, 进一步关注了文本表达的特性, 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 更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具体到这篇课文而言, 教师紧扣文本是一篇游记的题材, 通过对线索准确把握和理清, 让学生在作者深藏在课文中的线索开掘出来, 从而感知文本精巧的文本结构,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言语智慧呼唤对文本语言的双重运用

文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语言, 语言是生命个体进行思维运转和意蕴表达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最核心最具备价值的功能就在于: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进行深入思考, 再尝试运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成果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就必须立足于课文, 捕捉体悟蕴藏于文本的言语智慧, 甚至是人生智慧。

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王母娘娘秉公执法, 毫无顾忌亲情, 是天庭里的“黑面包公”。这一言论引发全班一片哗然, 这显然有悖于课文基本的价值取向, 并与民间故事创作的初衷相去甚远, 尽管如此, 似乎并不能有效地进行反驳。此时, 教师此时顺应学生的认知思考, 在基于学生认知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王母娘娘所执之“法”, 是否存在合理性, 他们制定的法律更多地指向于谁?教师的问题将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 学生从原始的认知中醒悟过来。此时, 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课文中的人物撰写评价词, 有的讴歌牛郎织女对于爱情的忠贞坚守, 有的唾骂王母娘娘的棒打鸳鸯……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对于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不仅仅在于聚焦在言语形式的运用上,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上, 为学生的言语运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基础, 形成了高效的认知内容。

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智慧 篇2

关键词:言语实践;言语智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品读福楼拜的三次指导,领会并概括要领。(2)体会写作之道——必由之路。通过实例感受抓住特点写传神的妙处,提高写作水平。(3)习得范式语言——体会福楼拜连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加深印象的指导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并模仿运用,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智慧。

二、过程预设

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对话为主的课文,我们可以试一试“察言观色”的阅读方法。

1.察言知人

这察言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说话者的一大堆话中把握主要内容、主要精神,也就是要提炼和概括。(一起读一读)聚焦福楼拜的这三次指导,三次指导每次都有不同的重点,同学们静下心来读一读,任选一次,用一句话来概括指导的要领。第二步是交流(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的)。以福楼拜第一次指导的话为例,重点指导概括。将长文读短、读薄,这可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哦!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写在相应的语段旁边。

(1)福楼拜的三次指导,哪一次給你的印象最深刻?在相关的语句上圈圈画画。(指三四个学生交流)(2)(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第二次的指导方式较为特别)第二次的表达方式较为特别,你发现了吗?一共用了几个问号?福楼拜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印象深刻)课文中是怎么表达“印象深刻”这一意思的?咱们细细地看看这些问题,问得好吗?第一个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不是重复了吗?(3)特别的句式,表达着特别的意图。连续的问号不仅仅是要引起莫泊桑的注意,更是要引发他的思考!看,阅读人物的语言,既要揣摩讲话的内容,也要揣摩讲话的方式,这样才能深刻领会说话者的意图。谁能学着福楼拜的语气把这一大段话,说给我们听一听?(4)模仿“师徒对话”。福楼拜用独特的讲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意图,咱们能学到手吗?我来做学生,你们做老师,我向你们求教,好不好?

◆老师,您让我早晨站在校门口,观察同学们的上学情况,可我都一连站了四个早上了,还是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没什么好写的。

◆老师,您让我课间站在走廊里观察同学们活动的样子,可我都看了大半天了,也没看出个名堂来。

(5)我们来研究一下福楼拜这个老师,第二次采取的方式是“问”,再整体看一看,第一次和第三次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告之、讲之)(6)咦,有没有发现这三次的指导内容和方法有变化?(你们觉得可以调换调换吗?)你觉得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

2.观色知人

刚才,我们是通过“察言”,了解一个人,知晓一个人。有时光察言不行,还得观色。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中对师徒二人动作、神态的描写,抓住一些关键语句揣摩揣摩,将察言和观色结合起来,你对师徒二人的认识肯定会更加丰满。莫泊桑:焦急万分、坦白、急切、全神贯注、专心……

三、悟法、得法、用法

(1)福楼拜指点的这几种方法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用心领会,认真运用它,才能真正掌握它。(2)相信很多人都坐过公交车,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将乘坐公交车的那些奇特景象描写出来。我曾经有个学生写过一篇这样的习作,让我眼前一亮,想不想看?(上车)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刹车声,车门“吱吱”地打开。“哗”,早已没有耐性的乘客们一拥而上。在众人的推、压、挤、撞之下,我顺着一位彪形大汉的强大气流,终于被卷上了车。(看到车)经过漫长的等待,一辆灰头土脸的56路公交车,伴着“轰轰”的巨响,在因为不断维修而颠簸不堪的马路上,摇摇晃晃地缓慢驶来,车厢咣咣当当地呻吟着,真让人担心它会随时罢工。的确是破了点,可每一个乘客无不两眼放光。这段文字想表现什么特点?猜猜小作者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练习写一写,交流。小结:福楼拜的指导,不仅让莫泊桑受益终生。(3)语言文字就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有趣,只要你掌握方法,就能描绘出世界的精彩,生活的美好!以福楼拜指导写作的要领品析学生的作文,引导学生言语实践,在品析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福楼拜指导的“抓住特点写生动”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莫泊桑拜师

一看二记三坚持(告之) 察言

仔细观察积素材(问之) 对话 观色

发现特点写传神(讲之) 知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平桥镇中心小学)

用“词语”点燃学生言语智慧的火花 篇3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 首要的是字词。”在语文教学中, 词语无疑是最活跃的因素。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 都能折射出文本言语智慧的光芒, 体现着文本教学价值的所在。然后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 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以后, 让他们谈对词语的理解, 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趣、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 这样的词语教学, 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因此笔者以为,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词语的表达特点和表达形式, 在比较、揣摩、品味和鉴赏中领悟文本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 从而磨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激活学生言语表达的“密码”, 提升学生的

一、揣摩词语意思, 唤醒言语知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语言有着一种天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但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 可以说是最奇妙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况下, 同样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意思;同一种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因此学生要读懂文章, 必须从精确理解词语意思开始。如果学生对词意的理解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就会影响把握文章意思。阅读能力低下, 言语表达自然更是词不达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言语敏锐的感知力, 教师不妨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入手, 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 使学生对原本熟悉的词语产生一种新的语意张力, 以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 唤起相似的言语记忆, 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使词语的理解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 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知觉。

如在教学《放小鸟》一课时, 为了引导低年级的学生深入理解“着急”的含义, 教者进行了以下引导:

师:如果你得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 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我会每天喂它食吃, 给它水喝, 让它做我的好朋友。

生2:我会照顾它, 每天早晨让它唱着歌儿将我从睡梦中叫醒。

生3:我会和小鸟做朋友, 在我高兴的时候和它说说话, 在我不开心的时候让它唱歌给我听。

……

师:是啊, 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只小鸟!可是, 当“我”给它食吃, 给它水喝时, 小鸟却一动不动。此时, “我”的心情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着急”)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而着急吗?

生1:我着急小鸟不理我, 不愿意跟我做朋友。

生2:我担心小鸟这样会死去的, 所以很着急。

生3:小鸟不理睬我, 我就听不到它动听的歌声了, 所以我很着急!

……

上述教学中, 教师借助文本内容, 创设出具体的言语表达情境,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 使“着急”这个词语不仅仅停留于“内心焦急、不安”这层意思上, 通过对词语的揣摩, 学生在原有词意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还从“着急”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小作者对小鸟的关爱、牵挂与难过的心理。词语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 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 学生的言语知觉被完全激活了。

二、体悟词语意蕴, 感受言语个性

词语, 貌似静止的符号, 却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对于小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能力是品味能力, 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引导学生对词语了解、感悟时, 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 而要依托文本, 进行深入推敲, 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领略词语的意蕴, 感受作者言语表达的个性特点。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叶欣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 心里完全想着患者, 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文章主旨, 教者匠心独运, 扣住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两小时”进行教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同学们, 透过文字, 通过观看一组图片, 此时此刻, 你觉得对于叶欣来说, 这是怎样的“两小时”呢?

生1:这两小时叶欣一直忙着抢救患者, 她顾不上喝一口水, 也顾不上擦一把汗, 她一定累得腰酸背痛。

生2:这两小时对于病人来说是漫长的, 因为病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是对于叶欣来说, 这两小时又是短暂的, 因为抢救一个病人很困难, 需要叶欣做很多事情。

生3:我觉得, 叶欣在这两小时里随时都有被患者感染的危险, 这是危险的两小时。

生4:这两小时叶欣一定抢救了很多患者, 因为她是护士长, 抢救技术很娴熟。

……

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者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对文本当中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两小时”进行玩味, 学生联系文本的具体语境, 结合教师适时补充的图片资料, 深入词语内部, 读出了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切身感受到叶欣忘我地工作的伟大精神。同时, 通过对这一词语的体悟, 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言语表达的个性化特点。这篇文章改编于一篇新闻报道, 言语表达简洁、明了, 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震撼人心的句子, 于平淡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物性格和精神。

三、涵泳词语意趣, 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文本“说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本是怎么说的”, 也就是要启发学生去关注课文是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的。关注文本词语的形式, 体会不同词语表情达意的异同, 从而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感受词语形式的意趣, 为言语智慧的提升储备“形式素材”。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自选课文《五花山》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4自然段中几个描写颜色的词语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作了以下设计:

师:默读课文, 看作者向我们具体描述了哪几种颜色的树林?你最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

生:我最喜欢“紫红紫红”的树林, 因为它像剧场里幕布的颜色, 一定非常好看。

师:哦?“紫红紫红”和“紫红”你们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1:紫红紫红, 读起来让我觉得这树林的颜色很深很深, 不是淡淡的。

生2:我感觉紫红紫红的树林比紫红的树林更紫、更红。

师:看来, 词语的简单重复会让词语的意蕴发生变化呢!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

生1:碧绿碧绿、火红火红。

生2:雪白雪白。

生3:粉红粉红、乌黑乌黑、金黄金黄。

……

师:是呀, 作者用词多准确, 多用心呀, 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些词语可要好好品味哟!

“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为什么要如此言说?品读文本的时候, 教师如能引领学生细细地体会关键词语的神韵、意趣, 必能举一反三, 使词语在学生头脑中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 由字面理解到具体画面, 再到同类词语的归属, 到运用练说, 一步步地深入, 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用语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 达成理性提升, 实现词语在各种领域、多种语言形式中积累的目的, 为言语智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焕发词语生命, 提升言语智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语言, 人的思想也就无法存在和传递。所谓“言为心声”“思维是无声的语言”, 就是从不同侧面指明了这一点。而人在利用语言认识和把握世界时, 除了借助一定的经验积淀和逻辑思维推论外, 情感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介入, 使词语不再是进行言语交际、交流的简单工具符号, 而烙上了人情、人性的生命印记。“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利用学生有过的经历和体验, 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 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 准确把握蕴含词语之中的情感脉搏, 必能焕发词语生命, 为言语智慧的提升提供能量源泉。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 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 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言语基础,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阅读注意力吸引到“天高地阔”这一关键词语, 首先对文本语言进行生活还原, 引导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天高地阔”吃饭的情景, 并进行叙述表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换词理解, 将其与“津津有味、有滋有味、狼吞虎咽”等形容吃饭的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和品味。学生在对词语的想象、表达、比较、揣摩之中, 自然而然便感悟到了词语所焕发出的生命活力, 这个词不仅写出了乡下人家的淳朴、厚道, 乡村生活的舒适与自由惬意, 而且蕴含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挖掘言语智慧,呈现精彩课堂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言语智慧;精彩课堂

言语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往往是人们人文素养、内在涵养的重要表现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运用言语智慧,不仅让课堂焕发出五彩的魅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精髓,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学生的言语除了一方面从教材中得来以外,很大一部分则是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决定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取得,更加决定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程度。因此,挖掘言语智慧,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极具重要性。

一、入耳入心,有亲和力

传统课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问题的解决,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以平铺直叙为主,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因此,教师课堂语言应当既有慷慨激昂和抒情的韵味,更应当贴近学生的内心,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运用亲切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比如,我在教学《西湖》时,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引导。我首先问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呢?”对于这句俗语,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耳熟能详。我则继续引导:“那么我们美丽的杭州最著名的景点是哪里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西湖”,“那么大家能不能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西湖呢?”这样的问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同学将自己耳中所听、脑中所想、眼中所见的西湖形容出来。有的同学说:“西湖就是人间仙境。”有的同学说:“西施古典美,西湖现代美,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相比喻,形象又贴切。”我不仅为同学们的形容竖起大拇指,同时也加入到同学们的互动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浓厚,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章蕴含内涵的理解,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感受到言语的智慧所在。

二、诗意渲染,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所描述的场景,引人入境,让学生主动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所学诗词和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情”和“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运用诗句来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言语的感染力。

比如,我在教学《古诗两首》中《江南春》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试读一下古诗,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内心感受诗句中的美景。在学生轻闭双眼时,我轻声解读着诗句的含义:“辽阔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看到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景象,看到了燕子、黄鹂清脆地在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看到了朦胧的春色。运用“反向”解释的方式让同学们对诗句进行记忆。之后,我还让学生寻找与之相似的诗句,有的同学说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同学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会自觉进行诗句的掌握,学习效果更好,所掌握的诗句也更多。

借助丰富、富有诗意的语言,语文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创设出与所学语文知识紧密相关的意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总结诗句,同样可以达到言语能力的提升。

三、循循善诱,有生命力

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生机和魅力,让语文教学课堂富有活力,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言语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知识的广度及语言的深度,在进行语言描述时配以丰富的表情、体态来提高语言的丰富性,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比如,我在教学《望月》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全班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并找出其中的生字和生词,我带领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学习,并使用多媒体进行了文章朗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他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将江面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同时,加上音乐的伴奏,其朗读不再是干巴巴的单纯声音,而是更加生动,其言语的生命力一下子彰显出来,同学们也通过声伴乐的方式,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江面上跳动的月光光斑,仿佛月光就在头顶上挥洒着,月亮仿佛也“活”了起来,学生们一下子进入了“望月”的语言氛围中。

通过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教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快速进入了鲜活的教学中,能够感受言语的生动性,感受言语的生机勃勃。

智慧的语言绝不是简答的枯燥朗读,绝不是单纯的书写汉字,其应当具有生命力、活跃度、生动性的语言内容,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只有言语充满了教师的智慧和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厚而广博。

参考文献:

[1]王虹,宋鹏君,李臣之.小学语文课堂言语互动个案观察[J].教育科学论坛,2013(9).

用多重品读来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篇5

一、关键词句品读, 激发言语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 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大宝库。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美, 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

(《荷花》课堂教学片断)

师:你找到体现荷花美的句子了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 (读)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好像荷花……荷花……

师:你说不清楚, 是吗?不要紧, 说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 同学们, 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 想一想, 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 (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生读)

师:你还觉得怎样的长叫“冒”呢?

生:快速地长! (那你能读出快速的感觉吗?生读)

师:果然快!同学们,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 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我可以用“跳”! (师竖大拇指, 把“跳”字带到原句中读一遍)

生:我可以用“探”! (带到句子中读)

生:我想用“蹦”,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我用“伸”,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生:老师, 我用的是“钻”,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 我要为你们喝彩, 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在场的话, 他也一定会为你们而骄傲的!

师: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 同学们, 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 你们想想看, 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它想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生:它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它。

生:它想和我们交朋友, 让我们欣赏它的美丽。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 千姿百态, 生机勃勃, 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冒”字的处理,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匠心独具, 在师生的自由对话中荷花的千姿百态与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而学生的言语智慧也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 学生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 而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 通过学生自己去朗读、发现, 从内心感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所在, 让言语真正融于学生的个性生命之中, 这样的语言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而学生的言语智慧就在这样的品读中得以磨炼。

二、联系生活品读, 开发言语智慧

语文的外延是与生活相等的, 在学生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 (字词句篇) 有了真切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 联系生活来进行品读, 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请看如下课例: (《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堂片断)

师:爸爸是怎么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生: (读) 你看, 烈日当空, 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 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 (生自由读句子体会)

生:爸爸是利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利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吗? (出示句式: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瞧, 烈日当空, 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摸, 水池里的水有些烫手了,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 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

从这个案例中, 教师不但引导学生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方法, 而且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利用填空的形式, 加强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

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 是一种建立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 在生活中生成的智慧。联系生活来品读, 会使学生的言语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 学生生动的、智慧的、活泼的语言就会如那清泉般汩汩流个不停。

三、发挥想象品读, 充盈言语智慧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 想象是儿童生命的魂魄。为孩子营造情感释放、想象放飞的空间, 就能让孩子悄然进入课文情境, 在自然状态中, 在想象的推动下, 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教学《军神》:

师:会读书的同学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 闭上眼睛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 第二刀, 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咬紧牙关, 嘴唇都快咬出了血/他眉头紧皱, 汗水浸湿了床单/他的手抓紧床单, 手背上的青筋如蚯蚓一样, 正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 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情景, 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 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勇敢/为他担心/真是一块钢板…… (谁能通过读, 把大家带入刚才的情境?指导朗读)

这是想象的表达, 这是语言的创造, 这一巧妙的挖掘, 让孩子的理解有了深度。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空间, 为学生的言语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而这些丰富的想象, 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实现了与作者的精神对话, 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使自己的言语更丰富、生动。

言语智慧 篇6

一、赏析言语表现形式, 实现自觉关注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因此, 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 并培养学生发现其表现形式的慧眼, 就尤为重要。通过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 领悟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 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 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在这样持久且至始至终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 让学生习得言语敏锐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对于言语表达形式的自觉关注。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 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 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 最好静下来, 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 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 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 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 了不起!对这个句子,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 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 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 肯定很痛, 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 为了找到食物, 为了能够活下去, 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 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 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 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 很勇敢。

师:所以, 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 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 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 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 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 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 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 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 老天鹅是不怕痛, 不怕受伤, 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 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 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 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 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 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赏析、揣摩中, 作为教师重点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言语表现形式 (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的自觉关注。从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方法中, 感受课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才可能让学生对言语敏感起来, 才可能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二、赏析言语留白余韵, 实现体验积淀

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 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赏析教材留白, 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 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 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如《草虫的村落》, 有许多地方留下了大片空白, 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去填补它。如“他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是无声胜有声, 在这深情的对视中, 他们相互在倾诉些什么呢?“蜥蜴面前围着一群黑甲虫, 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他们友好地交流着, 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到蜥蜴为什么感到好奇?他们在交流些什么?将这些话题展开, 即是学生言语运用的即兴生成。

又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 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 留下了空白, 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 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 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课堂上, 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 苏格兰在经受磨难, 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 (师插话:以情动人, 高!) (众笑) 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 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 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 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 (师插话:以理服人, 妙!) 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 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 拿起你的武器, 跟我前进吧! (掌声) (师插话:身先士卒, 鼓舞人心!算我一个!) (众大笑)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 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 (师插话:很有哲理!) 你看, 那只小小的蜘蛛, 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 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 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 不是战士, 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掌声) 只要我们干第八次, 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 不成功, 便成仁! (众大笑) (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 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 (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 可以改成:不成功就……) 誓不回家! (师:这样才是好男儿!) 来吧, 战士们, 同胞们, 胜利属于苏格兰! (掌声)

在这样的阅读鉴赏与补白体验中, 学生真实体会到“留白”的妙用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或骨架, 其中留下的许多未定点和空白要靠读者去填补。这些“空白”是作者暗示或隐含未说的东西所在, 它们可以体现在情节、线索、对话、词汇、结构等作品的各个方面, 就像中国画所特定的一种艺术技法, 这些留白并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求其空灵, 它体现的是一种虚灵的空间, 从而达到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 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尝试、探索与思考, 逐渐生成为自己的言语智慧。

三、赏析言语转承重组, 实现吸纳聚合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洛夫明确指出:“一切心智的根源在于记忆, 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头脑中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 就难以有效地践行言语智慧学习。因此, 在赏析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善于从文本中提取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 找准其内在联系, 进行言语重组, 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 并聚合成为学生言语运用的催化剂。

在《小露珠》一文中, 出现了大量“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这样的短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识记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 我将这些短语重组, 引导学生由易而难、由简单而复杂地朗读、赏析。

小露珠

闪亮的小露珠

透明的小露珠

圆润的小露珠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在这样的言语重组教学中, 学生对词语中重音的确定和转移有了切实的学习、体会。如“小露珠”重音落在“小”字上;“闪亮的小露珠”重音转移到了“闪亮”上, “小”成了次重音;而“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重音又转移到了“钻石”, “闪亮”、“小”成了次重音。于是, 重音的转移、停连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差异, 在这样的对比朗读、辨析中自然生成了,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由于词语结构相同、排列整齐、朗朗上口, 很快便熟记于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短语形成了小露珠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生是伴随着对小露珠的喜爱而主动而积极地识记的, 是一种“语言合金”。因而, 当今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 就会激活这些短语, 化为现实的言语能力。同时, 这样的短语结构作为一种新的“言语智慧”融入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库里, 今后遇到类似结构的言语组合, 就能产生聚合作用, 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促进言语智慧的进一步发展。

四、赏析言语练笔模仿, 实现内化生成

学生, 学生, 顾名思义, 在学中生长, 在学中生成。学生毕竟是孩子, 学识、阅历、经验毕竟有限, 唯有在学习中不断积累, 不断模仿, 才可能走向生成, 走向创造。模仿, 不是邯郸学步, 而是要善于把作者的言语表达经验、“巨人”的言语表现理论移植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来, 为我所用, 融化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别人, 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言语表达之玉”。

为此, 在赏析性阅读教学的同时, 我有意设计了模仿练笔环节, 模仿作者言语表达时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 常常有荡气回肠、豁然开朗之感, 学生的习作也因此有了生气。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时, 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 如: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 就让学生在赏析修辞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模仿写话, 想一想, 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 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 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 像一只只黄蝴蝶, 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 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 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齐白石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模仿, 求的不是“形似”, 而是“神似”, 是在模仿、借鉴、融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自己的言语智慧之花、实践之果。学生在生活中习得了丰富的言语经验, 而在赏析性阅读教学中又学得了宝贵的言语知识, 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得以融会贯通, 化为现实个体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

“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言语智慧。只有足够的思考力, 才能发现文本中的言语智慧。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更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在教学中融入赏析性阅读, 赏析言语表现形式, 实现学生的自觉关注;赏析言语留白余韵, 实现学生的体验积淀;赏析言语转承重组, 实现学生的吸纳聚合;赏析言语练笔模仿, 实现学生言语智慧的内化生成。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活跃的状态, 不断领略言语秘密, 点燃并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感应与塑造[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言语智慧 篇7

《金子》一文记叙了广大淘金者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 便蜂拥而至, 但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 乘兴而来, 扫兴离去;而彼得则留了下来,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最终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故事。课文浅显易懂, 明白如话, 有什么可教的呢?歌德说:“内容人人得见, 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金子》一文应该发挥文本怎样的“例子”功用?是关于“内容”的?抑或是关于“涵义”的? 还是关于“形式”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细读文本, “文本奥妙”方能逐步呈现于眼前。

一、文本写了什么

课文以《金子》作为文题, 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金子”首先是淘金者道听途说时眼前晃动的金灿灿的黄金。他们“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 便“蜂拥而至”。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 , 希望找到金子”, 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 只好扫兴离去”。满载希望而来, 满怀失望离去。失落与失意写在了每一个淘金者的脸上, 此处的“金子”对广大淘金者而言是那么的可“想”而不可即。

“金子”还是彼得在山穷水尽 , 即将离去时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所受到的启发而想到的新的生财之道, 也即是他“若有所悟”所悟到的东西。“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土地很肥沃, 我可以用来种花, 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彼得的勇于坚持, 善于发现, 敏于思考, 使得他在淘金梦想破灭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另一条成功之道。此时的“金子”对于彼得来说已不再遥远。

“金子”最终是彼得全力以赴后终于实现的梦想。“彼得留了下来,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不久田地 里长满了 美丽娇艳 的鲜花”。“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此刻的“金子”是彼得历经奋斗后的梦想成真, 彼得的真情告白深刻地揭示了文本主旨。纵观全文不难发现, 文本以“找寻真金”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作者笔下的“金子”历经了禅宗所云的“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三重境界。虽文白如话, 但给人启迪, 发人深省。

二、文本是怎样写的

王尚文先生说:“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 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 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 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金子》一文独特的言语形式是什么?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文本言语形式的最大特点不在于遣词用句的独特, 也不是篇章结构的巧妙, 而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匠心独具。

作者对淘金者的描写着墨不多, 只在文章开头处有寥寥几笔。但淘金者与彼得的对比却贯穿文本始终。淘金者“蜂拥而至”与“扫兴离去”的对比;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 希望找到金子”与彼得“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 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的对比;淘金者中“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 只好扫兴离去”与彼得“埋头苦干了几个月, 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 最后“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才“准备离开这儿, 到别处去谋生”的对比;淘金者“扫兴离去”与彼得“若 有所悟”后 最终“留了 下来”的对比;淘金者“一无所获”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 的梦想”的 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得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 感性 , 更鲜活 , 更饱满 , 文本主旨也于作者的娓娓叙述中自然显露, 巧妙揭示。

三、文本写得怎样

整个文本犹如一篇小小说, 结构一线串珠, 首尾呼应, 构思独特巧妙, 情节曲折, 行文张弛有度, 语言简练,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以彼得实现梦想的历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关键处浓墨重笔。如对彼得准备离去前情形的记叙和他看到“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后“若有所悟”部分的描写, 作者不惜笔墨, 较好地为后文“彼得留了下来”的笔锋陡转作了铺垫。文本的大部分地方作者则用笔凝练, 甚至惜字如金, 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彼得留下以后, “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全部精力”包含哪些丰富的信息, 值得我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字斟句酌, 细读慢品。又如“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一路艰辛一路歌, 个中甘苦非外人所能体味, 这样的“留白”有待于学生去想象、去补白, 这样的文本有待于学生去弹奏、去激活。引用特级教师周益民关于好课的论述中一句经典话语:“好的文本不在于在文章的结尾画上句号, 而是在心中留下一串省略。”《金子》正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好的文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体会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精读体悟 , 感受文本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受文本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教学过程:

一、在对比中导入

1.谈 谈 班 级 三 位 任 课 老 师 的 性格、爱好等有何不同。 (板书:对比)

2.《金 子 》 这篇课文采用了 对比的手法, 这是我们学习本文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设计意图:教学在对班级三位老师的特点的比较中展开, 在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既直奔主题, 又巧妙自然, 不着痕迹。

二、在对比中品悟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并思考:彼得和广大淘金者的梦想是什么? 他们在挫折面前分别是怎么做的?

2.交流阅读收获 。

(对比彼得、淘金者不同的做法 , 引导学生了解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后的扫兴离去, 重点品悟彼得的埋头苦干, 默默坚持的精神。 )

3.彼得除了 具有埋头 苦干的精神外, 还具有怎样的品质?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 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与广大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了许多大坑, 希望找到金子”的比较中, 体会彼得的善于思考的品质。)

4.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

5.请同学们 读读课文 的第1至3自然段, 说说彼得的“准备离开”与广大淘金者的“扫兴离去”有何不同。

(学生在品悟“埋头苦干”“几乎翻遍”“坑坑洼洼”“六个月后, 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等词句的过程中, 体会彼得的坚持与坚韧。 )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拒绝“贴标签”, 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走个来回, 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 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品评中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通过对“河床附近”与“河床”这两个看起来并不显 眼的挖掘 地点的比 较、辨析, 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彼得爱思考、善坚持的特点。在词语的密林里穿梭, 学生会领略别样的风景。

三、在对比中思辨

1.广大淘金 者一无所 获后只好扫兴离去, 彼得为了自己的梦想却选择了留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 , 边读边思 考 :是什么促使彼得留了下来? 在即将离开前, 彼得发现了什么? 从中他又明白了什么?

2. 对比彼得和广大淘金者的不同, 说说: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具有埋头苦干、默默坚持的精神还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重点从雨后土地上“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 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的变化中感受彼得勤观察、善发现、爱思考的可贵品质。 )

3. 联系 上下 文 体 会 “ 若 有 所 悟 ”一词的意思, 说说彼得悟出了什么。

4. 朗 读 课 文 第 4、5 自 然 段 , 体 会彼得的“若有所悟”。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过程即思维生长的过程。在对本文独特语言形式“对比手法”的思辨、体悟中, 彼得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宝贵品质逐渐敞亮于学生眼前。

四、在对比中拓展

1.淘金者一无所获后扫兴离去 , 而彼得则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取得成功。彼得留下来以后是怎么做的?让我们选取几组画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 从中感受彼得为了梦想的全力以赴。

彼得留了下来,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 天刚蒙蒙亮, 他已经_____;彼得留了下来,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中午, 烈日当空, 他还在______;彼得留了 下来 , 他把自己 的全部精力 都用来培 育花苗。 晚上 , 又累又饿______, 他仍然______。

2.品读 第6自然 段 。

设计意图:“彼得留下来以后是怎么做的? ”文本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此处的补白练习从早、中、晚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想象, 暗含了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文本的核心知识, 有助于学生借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深化对文本言语内容的理解。

五、在对比中升华

1.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 彼得 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 比较淘金者的一无所获, 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3. 联系文本谈谈为了心中的梦想, 我们应该怎么做?从彼得身上, 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言语智慧 篇8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倾听和应对, 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压岁钱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制磁带:《春节序曲》、喜庆鞭炮声、儿童给长辈拜年的一段录音。

教学过程

同学们, 愿意和老师玩个智力游戏吗?来, 我这儿有两道有趣的加法算式, 大家计算一下吧。

小鸟+马达=?鞋子+滑轮=?

同学们的小脑瓜转得真快!相信我们这节课的合作一定非常愉快。

一、引出话题

1. 创设情境

(播放春节热闹的场面)

师:听着这喜气洋洋的音乐, 欣赏着美丽的烟花, 仿佛又回到了过年热闹的时刻。大家高兴吗?过年让你高兴的有哪些事呢?最高兴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压岁包, 相机板书:压岁钱。)

2. 了解压岁钱的意义

师:提到压岁钱, 老师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谁愿意帮老师读一读?

指名读《压岁钱的来历》:从前有个妖怪叫“祟”, 过年时喜欢吃小孩子, 所以闹得人们惊恐不安。有一天, 一个神仙来到一位老人的家, 算到老人的孙子有难, 于是变出了几个铜钱, 对老人说:“这钱可以用来压住‘祟’, 只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 用红布包好, 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 ‘祟’就不敢接近孩子了。”老人听了, 高兴地照着神仙的话做了。第二天, 孩子果然平平安安, 老人便把此事告诉了邻居, 这件事便传了开来。后来, 就有了过年给小孩子发压岁钱的风俗。“岁”与“邪祟”的“祟”谐音, 意思是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压住邪祟, 平平安安过一年。

师:噢,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寄托一种美好的心愿呀。他们希望我们怎样? (学生畅谈)

师 (小结) :是呀, 这压岁钱寄托着长辈们那深深的爱, 浓浓的情。多有意义的压岁钱呀, 所以我们应该用好压岁钱。

(板书:用好)

二、引导学生会说会听

师:去年你们都得了多少压岁钱?

我们请这一小组的几位同学说一说, 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老师还有一个任务呢, 算一算他们一共得了多少压岁钱。

(请一个小组的四个同学说即可。说完如果有很多学生举手, 可以让他们一起回答。师评价: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倾听, 真爱思考。)

师:你是第一个举手的, 你来说。

(评价:你真是个会倾听、会思考的孩子。)

三、访谈活动

师:这么多的压岁钱, 你们是怎么用的?下面我们开展一次“实话实说”的访谈活动, 怎么样?好, 下面就请各组推选一名同学做“特约嘉宾”参加我们的这次活动。

师:掌声有请嘉宾入席!台下的同学都是现场的观众, 一定要认真倾听嘉宾的发言, 待会儿让你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好不好?

师:首先有请各位嘉宾做自我介绍。

(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有礼貌、自然、大方与观众交流, 特别是眼神。)

师 (开场) :各位嘉宾、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 压岁钱的数目也是逐年攀升。孩子们是怎样用这些压岁钱的呢?今天, 我们来到了赣榆县实验小学四年级8班, 跟孩子们共同讨论如何用好压岁钱。

师:各位嘉宾, 请谈谈你们去年的压岁钱主要都做了些什么。

(有选择地访谈嘉宾, 说说去年压岁钱的用法。在此过程中, 引导先发言的嘉宾不但要说清楚怎么用, 而且还要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用。)

师:请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用, 好吗?如果你把自己是怎么用的和为什么这样用都说出来, 大家就会更清楚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引导学生评价嘉宾的发言, 可以从说话的体态、是否说得清楚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嘉宾回应, 鼓励说得更好。如果有的嘉宾说得好, 师评价:“他讲得绘声绘色, 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呀!”如果有学生议论或有人不专心听, 教师可以组织教学:“能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那是能力, 但学好语文关键是要有修养。能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并能记住要点, 这就是修养。”)

(引导学生评议嘉宾使用压岁钱是否合理。预设答案:买学习用品、零食、玩具……交给父母保管, 或给父母用于买房子等, 或存入银行, 或买保险。如果学生都是实话实说, 基本上出不了这几个范围。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不说自己乱花钱的事情, 但都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存, 二是花。)

1. 讨论“存”

预设:嘉宾说存入银行之类的。 (这是对其他班学生了解到的情况, 是多数压岁钱的去向。)

师:小小年纪, 就学会理财了, 不简单呀!

(相机板书:学会理财)

(学生说的原因应该不会很全面, 可能只会说其中的一方面。例如:放在自己身上怕丢了, 会忍不住乱花了, 放在家里怕小偷……存起来就不怕……, 能得利息, 还能支援国家建设……)

师:台下的观众是不是和他一样有着同样做法呢?请你来谈谈。

(让学生自主谈谈自己那样做的理由)

师:认真倾听的孩子一定能把他们各自的理由有条理地连在一起说一说。

(一开始, 学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不好语言, 会把各种理由没有条理地罗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不存钱的坏处, 再说存钱的好处, 用上“如果……就……, 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

师: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呀, 我被他说服了!我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要这样, 把理由有条理地充分地表达出来, 你越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你就越能说服别人!

2. 讨论“花”

预设一:嘉宾有的谈自己乱花钱, 有的谈自己买学习用品或有一些消费 (给父母用) 。

师:刚才这几位嘉宾是把压岁钱花出去了, 你们赞同谁的做法呢?

(引导学生要把观点表述清楚, 理由说充分。由于嘉宾是大家推荐的心目中的好孩子,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孩子虽有不同程度的浪费, 但绝不是主流, 只占了压岁钱很小的一部分。在嘉宾的交流中也可能会出现不乱花压岁钱的说法, 此部分教学过程参见预设二。)

师 (对乱花钱的孩子) :听了台下观众的议论, 你对自己的做法是怎样评价的呢? (改变观点)

师:感谢各位观众朋友, 用你们鲜明的观点说服了我们的几位嘉宾。能对现场的观众朋友说说你今年使用压岁钱的打算吗?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打算说清楚)

师:我们最喜欢勇于承认不足并能改正的孩子!相信你一定能学会节约用钱。

(板书:节约用钱)

师:我们台下的观众, 有的还没有将不该乱花钱的观点说清楚。谁能把理由说得更充分些?

(双方可以辩论, 引导观众或其他嘉宾有条理地说清楚。)

师:那怎样才是“合理消费”呢?看A号嘉宾, 人家把钱用来买学习用品, 不浪费, 是吧?

(如果学生都说是, 师可继续追问:“只要是学习用品, 没用的也买是不是浪费呢?”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师:你敢提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观点, 我真佩服你的勇气!为什么说买没用的学习用品也是一种浪费呢?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如果说不出, 引导他举例说明。如本子还没用完就买新的, 书包、文具盒好好的就买新的, 油画棒只用了一半新学期又买新的……)

师:哦, 还真有这种现象。用事实说话, 你的观点就更有底气了。谁还愿意谈谈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辩论:买没用的学习用品到底是不是浪费?评价重在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理由要说得有条理、充分。)

师: (在讨论激烈时将话筒对准A号嘉宾) 同学们正在为你的用法激烈地争论着, 你自己说说你的做法是不是浪费?

(A号嘉宾具体说自己买的学习用品是不是自己必需的。)

师:原来是这样呀!你要是一开始就这样说, 大家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了。所以呀, 表达观点一定要把话说清楚、明白。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 我们明白了, 把压岁钱花出去也不一定就是浪费, 买自己必需的东西就是合理消费。 (板书:合理消费)

预设二:台上嘉宾不谈自己乱花钱, 只谈自己买学习用品的。

师:听到刚才同学们说, 钱放在自己身上怕乱花了。台下的观众有乱花压岁钱的现象吗?

(指名发言, 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说明白。)

师:去年春节过后, 社会上盛行“钱老大”等一系列骗人的摸奖游戏, 摸全带有1~50数字的图片得50元, 摸全带有1~100数字的图片得500元。本班有个学生天天拿压岁钱去摸奖, 白扔了300多元也没有集全这些数字, 最后醒悟, 知道自己是受骗了。为此, 我们曾经专门搞了一个班队活动, 内容是“揭穿摸奖的骗人把戏”。当时在班级造成一时轰动, 所以同学们应该还记得, 至少那个学生是终身难忘的。下面我们就请这位同学谈一谈。

(教师最好鼓励这位学生, 反正大家都知道, 自己后来还到过摸奖的地方, 对摸奖的孩子现身说法, 劝解他们不要上当受骗, 你很阳光, 很勇敢!教师还要从表达上评价, 并肯定他的实话实说。)

师:同样都是花钱, 他们和台上的嘉宾相比, 你们赞同谁的做法呢?

(后面流程同上, 把“嘉宾”换成“乱花钱的观众”即可。观众交流压岁钱的用法。)

师:刚才, 嘉宾们已经谈了自己使用压岁钱的一些做法。台下哪位观众认为自己的用法更好呢?

(观众谈, 嘉宾点评有没有将观点表达清楚。)

师:通过本次访谈活动, 我们学会了发表自己的观点, 还懂得了使用压岁钱应该—— (引导学生读板书内容) 。我想大家对压岁钱的使用一定又有了更好的打算。接下来, 就请各位嘉宾回到你们所在的小组, 与你们小组的同学认真讨论一下, 以后打算怎样用好压岁钱, 最后再代表你们小组总结发言。

(嘉宾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发言)

言语智慧 篇9

一、关注语言,品味揣摩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鲜明,即准确、简洁、缜密,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同时,说明文有时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增强趣味性,还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引导学生去捕捉文本中一些别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由于时空距离太遥远,推测的事件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文中运用了“也许”“可能”等词语,这样的表述更准确、恰当。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来体会。另外,在描述一些现象时,课文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如把太阳系内的碎片碰撞喻为“家常便饭”,把火星表面水汽的蒸发喻为“集体大逃亡”,使得原本晦涩而又深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而又生动有趣了。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慷慨地给予”“发起脾气”“无情地掀翻”“喜怒无常”等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特征。这些语句都是语言训练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二、梳理梗概,提取要点

说明文是以知识信息传递为主的一类课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每天涌入我们视野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多。在大量纷繁的信息中,我们需要有迅速抓住要点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呢?我觉得,依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我们要尽量多采取默读或自由朗读的方式。先是让学生粗线条地浏览,把握文本的梗概。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取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话:“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然后,顺势而导:“科学家还从什么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逐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并且进一步归类为“飞机、轮船、建筑”,这样就从整体上梳理了文本脉络。接着,我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探究:人类的“老师”分别带给科学家怎样的启发呢?引导学生紧扣“速度”“厚斑”“流线体”等重点词句去挖掘文本内涵。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述的过程中,语言更凝练,成为一个新的语言生长点;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以提升,并获取了知识要点。

三、仿写片段,拓展练笔

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的”,要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就采用了作比较、列数据、举事例等方法。在课后,教师可以安排仿写的片段练习,如描写学校的香樟树或者某个高大的建筑物,让学生学以致用。说明文虽不如记叙文那样饱含感情,但只要教师善于发掘,依然能找到文本中的情感因子、写作因子,成为文本的教学元素。读文贵在“悟道”。这个“道”,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说,是指文章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悟道”的过程,能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如果能让自己的所悟流淌于笔端,这个抒发情感的过程,就能锤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麋鹿》一课,讲到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补充了几段相关的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读着这些文字,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同时出示一串文字:高兴、悲伤、惋惜、自豪、感动、惊讶……让学生依据材料,写一段话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学生们尽情地表达了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以及对麋鹿重归祖国怀抱的无比欣慰等情感。

四、课外延伸,搜集资料

说明文的内容涵盖了很多领域,其中有的内容,如克隆技术、地壳的演变等,对学生具有神奇的诱惑力。但文本介绍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教学的脚步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例如,在教学《恐龙》一文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查找一些图片或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就会对恐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学完课文后,我又创设了“恐龙为什么会从世界上消失”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查找资料,去了解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课堂向课外延伸,既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讨论中的观点阐述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锤炼。可见,语文课堂应呈现开放式的学习状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要基于课标,但又不能拘泥于课标。语文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蕴涵的教学价值,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避免滑入就文本而教文本的误区。只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言语智慧】相关文章: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05-13

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学生言语能力10-09

爱情言语08-29

关注言语06-08

人物言语06-17

言语评价07-21

言语康复08-09

言语语境08-16

言语个性08-19

言语实践09-07

上一篇:知识本质下一篇:研究生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