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2024-08-09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精选十篇)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1

关键词: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今日最新闻》

由于粤语使用人群达1亿、海外影响力大、历史悠久、拥有较完善文字系统等原因, 其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空间较我国其他方言广, 并长期应用于电视节目中。粤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用语之一, 功能分化的结果就是民生化、通俗化。因此, 粤语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其位势特点, 与电视民生新闻这种形式相结合后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结合朱寿桐对民生新闻的定义 (1) ,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指的是用粤语播报从民众视角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当前, 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靠前的绝大多数是粤语民生新闻节目, 同时它又面临着受众群体相对单一、同类节目林立、行业竞争激烈等危机。

广州地区粤语民生电视新闻历史沿革及概况

粤语电视节目传播区域里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海外媒体包括香港媒体渗透严重, 很长时间里香港翡翠台粤语新闻收视率雄踞第一, 广东电视媒体在国内收视市场份额上居于香港两大电视台之后。为应对这种局面, 1988年国家广电部批准珠江频道、广州频道使用粤语播出节目。2001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上星播出的粤语频道———南方电视台成立, 广东电视市场形成了广东电视和南方电视两个省级电视台的特殊格局, 至2005年广东、南方两个电视台收视占有率合起来多次超越香港电视无线与亚视之和。[1]据尼尔森公司统计, 2006年这两家省级电视台在广东及广州等的收视率已从根本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

广东各电视台均保持普语和粤语双语混合“双主流”覆盖趋势, 并实践出多种并存模式, 例如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 (普语) 和都市频道 (粤语) , 广州电视台主频道午间新闻 (普语) 和早晨、晚间时段新闻 (粤语) 等。目前广东新闻节目收视率排名前十的绝大部分是粤语新闻, 如央视—索福瑞调查, 2011年1月16日至2月15日所有频道新闻节目广州地区收视前十的全是粤语新闻。 (3)

谭天教授认为:“‘民生新闻’并非诞生于江苏而是广东, 面对香港电视的民生化新闻, 广东电视新闻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日趋民生, 只可惜广东人务实低调, 不善于进行理论总结, 没有给广东电视新闻贴上‘民生新闻’的标签。”[2]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影响力大的粤语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有:广州电视台资讯型民生新闻《今日报道》, 评论型民生新闻《新闻日日睇》;广东电视台评论型民生新闻《今日关注》, 资讯型民生新闻《新闻在线/最前线》;南方电视台评论型民生新闻《今日最新闻》。本土粤语民生新闻已完成起步期的成长, 某些栏目已成为当地甚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 但如何延长栏目成熟期, 在稳固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今日最新闻》现状分析

国内首个覆盖全球的粤语卫星电视频道———南方电视台TVS-2《今日最新闻》栏目虽开播较晚, 但在形式和定位上参考借鉴了相对成熟的同类型节目经验又形成自身报道风格, 精心打造特色栏目品牌, 开播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南方电视台自办新闻节目中收视率长期位居前列, 在2011年1月从30分钟延长至45分钟。

板块结构清晰紧凑。基于受众的视觉注意习惯和节目编排整体架构设计, 《今日最新闻》分为三大板块, 以配上简洁语言和音乐的节目预告连接。这种以多个板块搭建节目框架, 主持人在每则新闻播报后作点评的模式, 脉络清晰, 条理分明, 结构紧凑。

今日最争议———特色互动环节, 每天提出某一热点话题收集观众意见并进行现场点评。话题涉及市政或日常生活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直播中观众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投票序号及发表评论, 投票情况实时显示, 评论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节目尾声主持人公布投票结果, 并就当日“最争议”话题发表评论。入选“百姓最金句”的短信评论在下一期节目结束放送字幕时被读出。

民生最热点———主体环节。以“看片+评论”形式报道公共决策、社会事件、公共事业、市民投诉、意外事故等新闻, 关注每天的民生热点。节奏明快的新闻简讯“今日之最”盘点每日焦点。信息真实、及时, 评论尖锐、深刻, 多角度反映百姓心声。

发现最新鲜———搜罗各种新鲜有趣的人和事, 也介绍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旅游信息等。已推出《粤剧人生》《寻找广州美食》《彭彭看澳门》《地道广州人》等专题报道。

采编播报本土化特色。《今日最新闻》以“同声同气自己人”和“今日最新闻, 老友一齐品”为口号, 彰显粤语播报和民生性强的特点。主持人和记者都用充满粤语特色的词汇、风格, 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展示新闻事件, 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主持人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 使用谈话式的评论, 注重情感的传达。

《今日最新闻》对本土信息进行“实用化”处理, 契合粤语文化强调实用性的特点。其选题不仅要涵盖本地热点事件和社会热点话题, 还要求新闻稿件“有用”, 让受众获得与自身相关、实用的信息。

栏目对非本土信息找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点, 通过本地化解读进行深挖掘再行报道。如日本“3·11”大地震, 《今日最新闻》的连续报道既有大量及时报道日本地震及核电站核泄漏的新闻, 又有报道事件对本地各行业所产生的影响等新闻, 还帮助本地居民联系在日亲人, 传播实用信息如《地震急救包自己做都没问题》, 关注在日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的情况等。此种做法不仅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起到信息桥梁作用, 还运用本土视角进行信息转化, 将受众与事件关联起来, 更好地实现议程设置的功能。

精心打造主持与记者特色品牌形象。《今日最新闻》力推主持、记者成为媒体品牌的象征符号和形象代言人。栏目组以主持人彭彭诙谐辛辣的点评为卖点进行大力推广, 先后推出过4次以其为主角粤味十足的宣传片, 还用他作词作曲的粤语歌曲为节目主题曲。彭彭以调侃的语气针砭时弊, 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和说话方式, 亲切的市井生活气息正是粤语民生新闻的风格优势。

《今日最新闻》有意识地以整体形象去包装记者, 这比单打独斗的记者个体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栏目有一系列规范, 例如称市民作“老友”, 旗下记者以“老友记”为头衔, 着力从关键词出发打造“市民的朋友”品牌形象和栏目特色, 记者在采访、出镜及撰稿时都保持与市民朋友般亲近的姿态。为彰显栏目代言人和节目负责人形象, 记者和主持人全程负责采访、写稿、画面编辑、出镜。

走进民众中, 注重传受互动。《今日最新闻》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市民, 大量地街头现场采访普通老百姓, 并启用微博、网站、手机信息以及DV记录等多种受众参与方式, 建立了门户社区网站发布新闻视频, 加入投票和活动公布等功能, 观众成了新闻提供者和评论者。

栏目组跳出电视框架, 通过开展活动走近民众, 曾在广州老四区举办多场户外大型观众见面会, 主持人和一众“老友记”以及编辑、监制在现场与受众互动游戏、赠送礼品, 还邀请本土说书人传播粤语文化、招募DV记者及配音员。

从《南方最新闻》看粤语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立足民生, 做出本土特色。《今日最新闻》编辑顾铭、褚永生在访谈中提出要多留意身边的新闻资源, 制作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小专题系列, 构建具有特色的“老友记”品牌。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优势是新闻语言贴近性、取材本土化、叙述视角民众化, 其民生性集中体现在对本土信息的绝对控制、深层挖掘和对非本土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例如, 点评型粤语民生新闻的代表《新闻日日睇》不断拓展民生题材范围, 节目以头条、冲突、交流、正义、灾难、趣闻等逐个分类, 并适时插播配有新闻照片的本土粤语音乐MV。主持人将新闻事件转化为“拉家常”式聊天话题, 以“粤味”十足的平民化视角和语言展开解读评说, 表现出对草根民生的真实观照和深厚的本土文化情怀。

发展国际视野, 服务港澳以及海外粤语观众群。粤语在港澳及海外有重大影响, 但目前粤语电视新闻的内容供应商多来自香港新闻机构, 这种格局不利于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并影响国际传播市场话语权的平衡。因此,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在对全球化内容进行本土化解读的同时, 注意报道地方化内容的全球化视野, 内容本土但不琐碎, 视角民生但不狭隘, 并且加强节目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粤语圈新闻媒体集团化、多媒体的发展趋势也将使粤语民生新闻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适应受众群体及需求的变化, 朝“公民新闻”转型。随着公民社会的初步建设、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各粤语民生新闻多次改版, 改变初期“报忧不报喜”、版面充斥大量负面信息的做法, 但多还停留在“小市民新闻”层次, 不能真正反映百姓全面、完整的生存状态, 报道内容过于灰色, 报道取向过于市井甚至庸俗, 选题琐碎甚至哗众取宠, 对事件的解读表层化。粤语民生新闻要顺应受众心理需求进行调整, 用大民生视角构建公共领域意识, 提供更丰富深刻的社会热点信息, 满足民众更多的社会表达及参与权, 担当社会各群体沟通桥梁, “在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茶之外, 公民生活囊括了权利表达、权利实现、社会互动、社会参与、公民自治、文化自觉等无比丰富的内容, 民生新闻应该把镜头更多地给予这些更为本质的生活领域”[3]。

多渠道搭建传受互动平台, 扩展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传播范围。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型视听传媒形态为粤语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节目品牌构建提供了更多渠道。《新闻日日睇》“G4出动”板块在广州公交车与的士移动电视播放, 缩短与“街坊”的距离并让节目家喻户晓。众多粤语民生电视新闻把节目上传到官方网站, 同时土豆网、优酷网等知名视频网站进行转载;观众通过选择、点播、发表评论实现与节目的互动,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成为粤语民生新闻推广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渠道。这无疑使节目的影响力扩大, 受众面得以拓宽, 促进节目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对新移民增多粤语人群减少、受众老龄化威胁下的粤语民生新闻培养非粤语及青年受众意义尤为重要。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要获得长足发展并保持强势媒体地位, 须培养强烈的文化意识, 不断打造节目的文化符号, 以粤语为话语符号, 以民生为报道视角, 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2]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概况显示:“2006年上半年在境内外电视媒体竞争最激烈的广州地区, 境内电视与境外电视的收视市场份额比例为64.8:35.2”, http://www.smc.gd.cn/smc3/smcje/index.shtml

[3]分别是《今日关注》《广视新闻》《630新闻》《新闻简报》《新闻日日睇》《至经济》《今日最新闻》《今日报道》《新闻快讯》《讲开又讲》.央视-索福瑞2011年1月16日-2月15日;全天;4岁以上所有人。

[1]区念中.以差异化战略构筑竞争优势——南方电视台的成长之路[J].中国记者, 2006 (2) .

[2]杨卓兴, 谭天.给力“珠江”称雄南粤——关于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对话[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1) .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2

论文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论文摘 要: 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探析,以待商榷。

论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自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福建台的《现场》等。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2009年的央视两会报道在栏目设置、嘉宾选择、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使观众觉得平实亲切。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1]。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 自然 环境、历史 文化、经济 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2]。“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乐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坚持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而不善于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这样势必会使“民生新闻”主客体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在一些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上,一些媒体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一方憎恨,对一方同情;或者诸媒体联合片面地宣传,有意识地压制相反意见。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势迅速发展,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一时的市场追捧使民生新闻难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将严重制约民生新闻发展。我认为,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致力于民生,提升节目品位,创新节目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同质化、形式化的障碍,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节目定位,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2.提升节目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3]。

3.创新节目形式。

新闻时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一、新闻时评的概要

(一)新闻时评概述

1.新闻时评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1)含义:

新闻时评,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现象及问题等在现场第一时间表现出自己看法的论说形式。

(2)性质体现在:

①新闻性,或称对新闻本身的依赖性。适时跟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新闻时评的重要体现。其新闻性必须要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时评,它既可用来针对意见新闻事实、又可以针对现实倾向来展开评述。

②时效性,这是从新闻性中间自然派生出来的性状,时评必须是及时、应对之作,而不能是对旧闻的评述,更不是对未来的理论预测。

③批判性,批判不等于批评。深刻地揭开事物的本质、更专业地拨开事物现象和迷雾的认识方法,批判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浮躁,获取冷静、客观、理性的过程。

(3)新闻时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①适当的评论,增強了新闻时评的新闻性。首先,新闻时评凭借真实的新闻事实为重要、基本的重要因素。其次,反映社会的新闻事件要回避出现本质相同的时评;

②要就事论事,时评文章中要富含哲理。真正具有文学价值新闻时评是具有事、理、情等融合的产物,据事说理,析事明理。

③内容贴近生活,题材广泛。新闻时评的内容有国家政策法规阐述、经济未来走向;社情民意反映、民意民生的表达等等。

④篇幅短小,公民写作。新闻时评篇章不仅字数简短,还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写时评。

2.新闻时评的功能和作用

(1)记录历史。我们通过对事实的判断与思考,在写评论的过程中自然不可缺少对时事的表达,并在客观上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

(2)传达民意。时评写作内容开放,这为贴近民生的作者对公共事情发表见解提供平台。

(3)启蒙引导。其一,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它承担着在每一个方面、基础层面所带来的重大变革,这就促使了时评的繁荣与昌盛;其二,时评的繁荣也为社会转型起推动力的作用。

3. 新闻时评存在的必要性

(1)新闻时评领导媒体进入“观点时代”。

新闻时评具有个人主观属性,当前,随着思想的进一步开放,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人们更多的希望认识上升到了解事件的本质。这使得新闻评论更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在:

①新闻时评的地位日趋提高。

②媒体信息之争转入评论优劣之争。

(2)反应舆论体现在:

①反应社情民意。

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出现,使得时评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众多表达基层群众的意愿就是通过时评影响过来的。时评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弊端及发展的后果,提醒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②具有亲和力。

新闻时评以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作为评定的话题,时评切入点小,结构灵活自由不受限制,而且与群众以一种平等的口吻交流。

③思想上的相互冲击。

在当今社会,人人平等,人们渴望能够通过有效途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意愿。这使得时评的评论丰富多彩,见地独到。

④有价值的判断。

人们要依据现有的新闻事实,并且凭借独到的新闻视觉来展现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二、我国新闻时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时评已经存在的问题

在时评的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握时评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现下时评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针对国内时评的发展趋势,我作出以下研究:

(1)在评论生产方式方面。

①评论必须依靠事实调查的来源,对事实的评论,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事实,为了深入了解和揭示事实的本质。②信息的传播不仅释放的事实,在第一时间快速的媒体,而且在第一时间判断和评价这一事实。 ③我们要将新闻事实和新闻评论相结合,这对培养记者能否脚踏实地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在评论内容和组织方面。

即时评论和深思熟虑的在一起;公众参与结合专家解释问题和共同发展。

(3)在评论人才培养教育方面。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已建立了新闻教育,新闻评论的教育不另外得到足够的重视,滞后,新闻评论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

(二)解决问题,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陈述现已存在的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形势的发展,新闻评论教育要注重以下几点:

①从事新闻评论教育教师有好消息的经验。②新闻学校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学校。③新闻教育要从医学学校学习,注重培养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新闻教育的新途径。

(2)在语言上的发展方向:

①要注意话语姿态。

我们要多说家常话、真心话。现在有些报纸一开口就是语言严肃、居高临下以领导和教育者自居。

②要注意话语修辞。

我们要追求生动和趣味,对于这一点,有些报纸的评论显得十分僵硬,类似报告文章,使读者阅读起来枯燥乏味。

③要注意调查研究,说话说出新意。

作者面对成千上万的读者发言,这个语言要说得动听,发自肺腑,说进读者的心坎里,要说读者们重视的话题。

三、新闻时评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态度

(1)新闻评论者要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报道。如果他们不知道真理和评论它,那么显然违反审查的目的,造成信息混乱。

(2)评论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了解评论者应该是锋利的东西和观察能力。它也需要评论员的知识和良好的舆论储量丰富,为了更好地实现解释功能的评论。

(4)他们必须深入的见解和想法,观点,指出了新闻事件的症结所在,希望和观,引导社会认知。

(5)独立新闻评论员应该敢于怀疑和批判精神。评论家评论的新闻事实,观点,具有鲜明的评论者立场,不人云亦云,游泳。

(6)评论者要有宽宏大度。允许他人质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听到更多的声音如别人。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形式逐渐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受众的需求。新闻从业者也在不断探寻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如今, 新媒体传播不仅要求在时间上要更加接近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 也力争在空间上使受众真实地体验到新闻发生的过程。因此, 新闻游戏应运而生。

二、新闻游戏的由来

2015年6月2日, 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世界新闻媒体大会期间, 世界编辑论坛 (22ndWorld Editor Forum) 发布《新闻编辑部发展趋势2015》报告。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部出现的9个不容忽视的大趋势, 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关于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与新闻的融合, 即新闻游戏。

“新闻游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乌拉圭游戏设计师弗拉斯卡 (Gonzalo Frasca) 于2003年创办Newsgaming.com新闻游戏网站时所提出的。所谓新闻游戏, 就是指将新闻报道与电子游戏相融合, 在新闻学的原则之下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基础上, 运用游戏的手段进行媒体传播, 目的是为受众群体提供一个真实新闻事件的虚拟体验。[1]

其实早在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印刷传播时代, 人们就应用填字游戏、智力竞赛等游戏方式对新闻进行补充。如今, 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 特别是新兴的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飞速发展, 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目前, 已有不少媒体开始尝试新闻游戏。

三、新闻游戏的特点

传统的新闻媒体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播, 叙事形式较为枯燥和单一。而新闻游戏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和交互性的新产品,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受众认识和理解新闻事件。因此,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 新闻游戏具有互动式传播、沉浸式体验以及娱乐化叙事模式等特点。

(一) 互动式传播

在传统新闻媒体中, 报纸新闻以文字传播为主, 广播新闻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 电视新闻具有声音画面结合的特点, 但表现形式仍有限, 受众处于被动接受各类新闻信息的地位。而数字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 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也可以说交互性就是游戏的生命。所以, 新闻与数字游戏的结合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强的交互性。

(二) 沉浸式体验

新闻游戏是沉浸式传播的一大应用。通过游戏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还原新闻事件最真实的情况, 使受众不仅仅是新闻的旁观者, 而且可以作为亲身体验者, 仿佛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 从旁观者转变为新闻发生人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特别是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设备的飞速发展, 使得新闻游戏具有更强的沉浸感。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新闻的主体, 在新闻体验中产生了更多的共同情感。

(三) 娱乐化叙事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利, 同时也为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开辟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 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的受众需求, 新闻叙事必须向新媒体的娱乐化叙事风格靠拢, 新闻游戏的产生正是新闻叙事模式的产物。[2]新闻与游戏本身的娱乐属性相结合, 使得新闻变得有趣, 吸引受众关注。新闻游戏可以改变传统新闻的叙事模式, 为受众带来全新的新闻体验。

四、新闻游戏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原有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形式逐渐减弱, 基于网络的手机、电脑等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平台。新闻与游戏的结合可能产生不同于传统新闻和传统游戏的新产品。[1]而随着游戏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 新闻游戏将成为未来媒体传播的趋势。但是, 目前对于新闻游戏的探索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 新闻游戏的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 新闻的严肃性与游戏的娱乐性

首先,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展现。游戏的娱乐性与新闻的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例如, 2015年4月, 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两位记者制作了一款名为Syrian Journey:Choose your own escape route (叙利亚之旅:选择你自己的流亡路线) 的新闻游戏。这是一款基于真实的新闻素材而开发的新闻游戏, 让人们参与到流亡之旅, 亲身感受战争的影响。但同时此游戏也受到了多家媒体的质疑, 指责BBC将人道主义灾难变成游戏是“难以置信的”。虽然游戏可以使受众“置身”于新闻之中, 但是如何平衡新闻的严肃性与游戏娱乐性之间的关系, 是现今新闻游戏开发的一大挑战。

(二) 新闻的真实性与游戏的虚拟性

游戏吸引大量用户沉浸在其中的一大原因是, 通常在游戏中被营造出与真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能够给玩家带来充满幻想的满足感。而新闻报道必须追求真实性。所以, 当新闻的真实内容替代了游戏的虚拟世界时, 游戏本身的乐趣就会降低。将游戏与当前最新最热的新闻事件相结合, 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戏的竞争性和对未知的探索体验。其次, 在设计新闻游戏时要以新闻内容为主要依据, 游戏的场景、人物、音效等方面的设计过于精彩也会抢占新闻的本质内容, 反而使受众专注于游戏本身而忽视了新闻的内容。对于新闻游戏而言, 游戏只是新闻传播的载体, 游戏服务于新闻。因此, 新闻游戏的设计也需要在新闻的真实性与游戏虚拟性之间找到平衡。

(三) 新闻的时效性与游戏的开发周期

新闻以突发性、新鲜性、时效性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维度。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差值最小化, 是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部分。新闻游戏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 并且新闻游戏不仅仅是新闻的还原, 还需要更多的设计思维投入。前期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调查, 需要更精准真实的资料从新闻角度进行游戏逻辑设定等。这都需要记者、游戏设计师和制作者之间密切配合,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 制作一款精良的让用户能够全方位了解新闻并真实的还原事实的新闻游戏,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新闻游戏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但新闻游戏的制作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五、新闻游戏的发展策略

虽然新闻游戏以及新闻游戏化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但并不意味着新闻游戏的发展前景黯淡。随着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游戏市场也会持续扩展。基于目前的新闻游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来看, 未来的新闻游戏可以探索多种发展思路。

(一) 树立新闻游戏品牌化

“新闻游戏”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 各大新闻媒体还是将新闻游戏作为偶尔吸引受众关注的传播手段之一, 还未形成新闻传播的战略发展要求。如今, 受众对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 已经为新闻游戏化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先决条件。新闻传媒机构可以将新闻游戏传播理念深入到新闻报道的工作中, 建立新闻选题化、专题化报道, 使报道获得持续的关注。这样不仅避免了新闻游戏开发所耗费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 还充分地发挥了新闻游戏在互动式叙事上的优势。所以, 树立媒体的新闻游戏品牌、培养受众黏性, 是未来新闻游戏的发展方向。

(二) 加强新闻游戏的沉浸式传播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游戏的展现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特别是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 为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与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形成可以交互的环境。在原有数字游戏的基础上,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 能够让受众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VR技术的引入能够使受众更加深入的了解新闻现场, 突出了新闻游戏的交互感和沉浸感。

(三) 新闻传播与游戏设计跨学科人才培养

游戏与新闻的结合将是未来新媒体传播的趋势之一。目前, 一些新闻学院也将游戏设计相关课程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 因为新闻人才的游戏思维培养也是今后新闻游戏发展的基础。

六、结语

尽管新闻游戏的身份在目前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新闻与游戏的融合仍是未来新闻传播不可避免的趋势。新闻游戏不是新闻与游戏的简单拼凑, 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达到最佳的融合点。因此, 如何将游戏与新闻传播相结合, 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 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不仅要了解传统新闻传播与数字游戏的特点, 还要克服各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不断探寻适合新闻游戏的发展策略,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相信新闻游戏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 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数字化语境中的新闻游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94-100.

[2]姚静.新闻游戏: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式新闻叙事模式[J].传媒, 2016 (8) :72-74.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5

提升新闻的深度,在于赋予事实意义,广播新闻宜点到为止。这个要求比其他媒体高,想到了,但不能说很多的话,话还要一语中的。但关键是必须想到。例如,中美关于WTO的谈判签字了,我们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一个调子:成功了,双赢。美国的媒体怎样报的?他们的角度不同,有些角度就值得我们思考,例如,美国的老百姓将增加多少就业机会,商人有多少商机。高枫逝世了,我们的多数媒体关注的是:他得的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哪些明星参加了葬礼等等。而有的媒体则另辟了一个重要报道角度:高枫逝世给广告业带来何种冲击。这是一个典型由娱乐界新闻转变成经济新闻的例子。北京各大医院专家门诊号被倒卖,我们可以简单报道这种现象,以及警察抓了多少号贩子。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报道,其实用不了几句话,但给人以启示,因为这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即资源稀缺造成的问题。仅这个报道角度就使新闻有了深度。简单的“脚底板下出新闻”不行,还需要多思考,多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舆论学等等的知识。

(来源:传播学论坛)

基层电视新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篇6

关键字:基层 电视新闻 现状 发展

在基层新闻宣传工作中,由于旗县级报纸不是公开发行,旗县电视台在党和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纽带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然而,由于人、财、物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基层电视新闻事业不能像大台一样长足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人才匮乏,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

大家都知道,无论干什么工作,人才都是第一位的,这无需多言。而人才缺乏,更是基层电视台的短板。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优秀的人才大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不愿选择旗县级基层电视台工作,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起点低,出头之日漫长啊!”虽然这是一些急功近利者的想法,但也反映出基层电视台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的客观现实。而原有的在编人员,又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非专业科班出身等等先天不足,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势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新闻报道的观念落伍,题材不够新颖,激发不起观众的收视欲望,新闻内容也就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二、设备陈旧,不足以支撑日新月异的新闻宣传需求

众所周知,新闻事业是高投入的行业,硬件设施是除人才以外的另一必要条件。新闻要出精品,先进的采编设备是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与上级台的设备匹配,保证制作质量,从而提升基层新闻在上级台的用稿率。由于画面清晰度不够或同期声音效不好而被上级台忍痛割爱的例子并不鲜见。然而,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基层电视台的设备更新远远跟不上节目制作的步伐,使一些好的新闻走不出去,仅在基层台播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三、节目形式单调,写法老套,内容与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新闻形式的呆板,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前面提到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多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编辑”“老记者”,由于学历、知识结构等条件所限,不能在新闻中加入新鲜的元素。而另一方面,主观上,这些“老编辑”“老记者”观念上墨守陈规,思想上得过且过,抱着“反正小台没多少人看”的和尚撞钟思想,沿袭陈旧的写作手法,只保证有新闻,而不要求好新闻,日久天长,习惯便成自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激励机制的缺失。

综上所述,基层电视新闻的现状令人堪忧,改变势在必行。对于这一现状形成的根源我们也找出了部分原因,那就需要对症下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彻底改变现状,使基层电视新闻事业呈现改头换面的发展态势。

(一)人才的培养是搞好新闻工作的根本,在基层电视台,这一任务尤其迫切

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愿意走进来,能够留下来,在这里生根、开花,更好地成长。这就需要在新闻人才的引进上要有政策倾斜,在编制和待遇上适当照顾,使人才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好多基层电视台也有台聘人员,但是多年下来,他们的编制解决不了,待遇相对低下,最后只好离开。而对于老同志,也应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他们得到培训。不是有句话说“培训是企业最大的福利”?何止企业,任何单位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培训才能使他们更新观念,创新新闻创作,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加大设备投入,为新闻采编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用在新闻工作中也正合适。要想新闻节目出彩,基本的设备还是要具备的。尤其在当今时代,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要想与上级台节目资源共享,设备的匹配尤为重要。新闻的时效性不允许我们在中间环节花费太多的制作时间,要保证高质量的音画效果,配置高质量的新闻设备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这就需要地方财政的投入,更新过时的设备,让我们的新闻采编质量得以保证,适应节目传输的需求;广大观众也因此可以收看到画质清晰、音响效果最佳的新闻节目。

(三)创新节目形式,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无论是优化创作者还是采制设备,最终的作用对象就是新闻作品,也就是说,所有的付出都要由新闻作品来体现其价值。从这一点上讲,我们的新闻还要新颖、要精彩,华丽绽放。

1.内容要多样化。在旗县电视台的节目中,新闻节目占比较大的一块。因而,办好旗县新闻对于保障电视台的收视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呢?最主要的是采写老百姓爱看的新闻,其中民生新闻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多年来,基层新闻呈会议、时政、领导活动一边倒的固定模式。我们不是说这些新闻不重要,但也要有个比例问题,否则观众就没有看下去的耐心。比如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天天看》和《都市全接触》,就是观众比较爱看的两档民生类新闻节目。它们虽不免家长里短,但更多的还是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电视新闻必然会很好地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因此,旗县电视台应多些关注民生的新闻,少些干巴巴的时政会议新闻,把二者的构成比例掌握好,这样观众才能既了解国家政策方针,也对生活中的关乎自己切身的问题和现象心里有数,防止由于好奇心而以讹传讹,导致产生谣言流传的现象。

2.栏目形式不拘一格。一说到新闻,似乎只有《新闻联播》的形式才算是新闻,其实不然。新闻可以由多种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而各种表现形式又可以创新求变。比如会议新闻,我们可以按照会议的议程常规地报道,也可以抓取会议的核心内容打乱报道次序,这样观众就会眼前一亮,造成很好的宣传效果。

基层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是个大的课题,以上所述只是冰山一角,还待同行朋友探讨,共同为基层电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献策尽力。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7

新闻教育在英国百年的发展已形成独有的特点, 但在许多方面也引起了业内教育者的反思。

关注师资队伍的行业背景。优秀的师资团队是英国新闻教育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 从师资招聘、培养、考核、晋升、待遇等一系列环节已形成了良性循环, 使高校能够吸引到人才、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教师能够学有所长, 能真正做到学校、学生、老师三者都受益。英国的新闻教育在发展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学徒制”的影子, 即使学院制的新闻教育已在不断发展, 但仍不能完全摆脱“学徒制”的影响。有新闻行业从业背景的教师一直是支撑英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力量。英国凡开办新闻专业的高校都无一例外以自己的老师曾经或者一直在从事新闻工作作为吸引生源和加强与业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砝码。在NCTJ看来, 有从业经验的老师才可以“保证正确地完成职业指导”。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说, “实质性的、可量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新闻教师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其他背景是锦上添花……我们学校不会因为没有学历限制教师的晋升。我们系的所有新闻教师都是新闻从业人员,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 如果做新闻教师, 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

创造灵活弹性的政策环境。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 对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需要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 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 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 也需要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 也需要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而这些要求的实现, 教师们必须有足够宽裕的时间和精力来保障, 学校必须具备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环境, 英国高校的新闻教育环境就具备了这两个重要条件, 为实现教师个体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许多高校的教师享有学术休假待遇, 让教师在不必教学的前提下有更集中的时间进行新闻实践或进修课程。如英国城市大学是每隔7年可以有学术休假1年, 但需要经过协商, 避免教师都选择在同一时间休假影响教学, 甚至有的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合同时明确增加教学学时, 减少科研任务。

遵循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有着精英文化传统的英国, 在新闻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遵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毕业后的新闻人才能够经得起行业的考验。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下, 英国的高校新闻教育正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用信息的任务, 新闻教育者也在积极致力于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走差异化发展和竞争力培养的道路。英国的新闻教育中正尝试着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 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 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从现有的状况来看, 新闻学更多的聚焦于技术而非将技术植根于艺术、人文、科学等更广泛的课程设置中时, “这样的教育我们将收效甚微”。需要对新闻学进行重新定位, 要求大多数学生中拥有一个全方位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学科背景。

英国高校新闻教育中采取针对专业特点或照顾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 采用不同类型、模式和要求的做法, 这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也更具操作性。以卡迪夫大学为例, 该系新闻学的硕士研究生评估, 依据的是课程考试或论文、法律考试、代表作选辑, 该系对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般并无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但采用严格的程序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 在评估程序中既严格按照程序而又兼顾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在所允许的范围内的有关选择, 有利于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 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得到适度的照顾。

关注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培养。新闻教育必须以传播人类精神文明、关注社会进步为天职, 不能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要将服务市场与服务社会, 学会认知与学会生存、实用技能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 这是新闻教育活动中必须坚守的原则、信念和理想, 是新闻教育的生命力, 也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2011年, 英国《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事件”的曝光震惊了世界新闻界, 除媒体与政权之间关系失衡重新引起关注外,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再次被唤醒。新闻教育作为英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起步点, 在商品经济及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 如何保持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英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感到最为重要而棘手的课题, 并深刻思考新闻教育如何在任务精神及专业主义培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对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媒介与传播学系副主任安吉娜·菲利浦斯 (Angela Philips) 的采访中说:英国“学徒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他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商业经济需要的年轻人……但很可能无助于培养有思想、负责任的未来记者。这也是英国模式最大的硬伤。”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的安吉拉·菲利普斯教授提出:“在市场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下, 如果新闻失去了受众的信任, 记者将失去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但目前这种信任已经被侵蚀了。如果西方社会的媒体要重拾大众的信任, 应该从新闻教育开始。”作为对英国新闻教育的反思, 加强对公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中重要的衡量指标。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逐渐突出。在英国的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已被业界和学者们关注, 有学者任务新闻教育最明显、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在开设新闻教育系的绝大多数大学, 老师常分为两种类型:拥有研究背景的 (通常有博士学位) 和拥有专业背景的 (通常没有博士学位) , 而这两个群体对理想的专业文化常常持有对立的观点。2009年, 英国在遭遇经济危机之后, 为缓解自身的社会矛盾发布了《面向增长的技能——英国国家技能战略》 (Skills for Growth———The National Skills Strategy) 的白皮书, 在此白皮书中提到很重要的改革内容就包括扩充学徒制和与鼓励企业开展积极的合作, 以鼓励实践教育为导向, 这直接影响到英国新闻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从本质上看, 英国的高校的新闻教育还是属于一种职业培训, 这个从英国的新闻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严格区分中也能证明这一点, 只有把新闻与传播、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在一起, 新闻教育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另一角度来看, 对于在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处理不够清晰, 也就是对新闻教育究竟该教什么含糊不清, 这是关系到新闻教育本质的重要问题。

教育不公平现象开始显露。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 遭遇经济危机过后的英国政府赤字严重, 背负着教育拨款的压力, 政府的高等教育学费改革迫在眉睫。2010年发表的《英国高校经费独立调查报告》中宣布从2012年至2013学年度起, 英格兰大学学费将上涨为每年6000英镑到9000英镑。近十年来, 英国政府规定的英国高等教育学费上限从2004年以前的2000英镑上涨为2012年的最高9000英镑, 这对新闻教育的发展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势必会造成因教育成本的增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的辍学和入学难, 引起教育的不公平。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调查的英国超过一百所的大学2006年至2009年间的入学率及失学率数据来看, 由于学费上调, 三年期间约有25%的在校学生离开学校, 没有继续完成学业, 其中约有13.8%的学生完全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而选择其他的出路。这使得公众开始质疑英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与全民性。

参考文献

[1]彭琳, 新闻教育应该培养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安吉娜·菲利浦斯访谈录.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 2007

新闻业现状和发展 篇8

在如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县级电视台必须认真落实新闻界走转改活动精神, 落实“三贴近”原则,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尽快认清并解决宣传报道存在的问题, 是当前及今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

1. 会议新闻居多

县级电视台固有的成本劣势, 新闻资源有限, 难免围绕县委和县政府的会议做文章, 造成了会议新闻居多, 领导活动新闻过滥, 老百姓从中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又由于小县城人口数量少, 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枯燥, 民生类新闻题材也就少之又少, 所以县级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党政要闻较多, 民生新闻较少, 造成群众不愿看, 失去了一批受众。

2. 模式化新闻多, 高质量新闻稿件少

一些新闻报道常常会套用一些固定模式和语言习惯, 新闻报道程序化、概念化, 结构雷同, 内容平淡, 评论性信息少, “结论性”新闻多, 观众觉得索然寡味, 直接导致了节目画面的呆板与形式化, 影响了收视率。

3. 县级电视台受财政编制和经济条件制约, 人员少, 工作量大

在县级电视台, 一般情况下新闻都是由一人独立做好选题、采访、拍摄、写作、制作等各项工作, 并且一两人能够完成整个流程。

二、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夹缝中, 县级广播电视台要积极进行新闻改革, 提高新闻媒体宣传质量, 争取更多受众, 达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积极效应,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新新闻内容

县级电视台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 比上级台更接地气, 对于大多数电视观众来说, , 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芝麻小事儿也要比联合国的事儿更具有吸引力, 更能抓住他们的眼球。因此, 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不光要跟住县委县政府的脚步, 更要关注本地民生, 最基层的编辑记者要把握住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有利条件, 在地方新闻节目的采编上做大做强做精, 打造地方新闻这一主打栏目。

新闻角度是记者以新闻敏感, 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选取的角度, 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不能以程式化的不变来应万变, 而要从事物不同特点出发, 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同样一个节目选题, 从不同的视角, 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去观察必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说每年的劳动节我们都要开一档专栏来报道劳模们的先进事迹, 以往我们就是用一两天时间进行采访, 拍摄一些日常的工作和下基层的画面, 配上记者的通讯稿, 中间穿插几段同期声, 就可以播出了。2010年的《劳模风采》栏目, 我们以访谈的形式听劳模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包括工作经历、创业史以及日常生活中温馨的小情节, 让观众觉得特别亲切, 没有距离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创新新闻形式

(1) 用现场报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近年来,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记者出现在屏幕上面对观众进行现场报道、现场采访的新闻越来越多, 使电视新闻较彻底地摆脱了报纸、广播以及电影等传播媒介的影响。现场报道是电视的传播优势之一,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出镜记者面对电视观众直接讲述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 无形中就把电视观众拉进了新闻事件的现场之中, 给电视观众造成了一种“我在现场”的心理感受。比如梨树电视台播出的《改革开放30年特别节目》, 记者手持话筒在街头采访, 让百姓谈谈这30年自己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记者每采访一位群众, 都会有很多人围观, 大家一起互动, 想起很多往事, 也勾起许多回忆, 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觉得自己就是围观的群众。

(2) 实现电视新闻由播音员“播”变成“说”。县级台的新闻节目目前大多还是由播音员坐在演播室, 以自己独有的播音腔念编辑、记者写的稿子, 如果改变一种方式, 用一种说话谈心、讲故事的方式, 应该更能接近群众, 相信经过努力, 县级台完全有条件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由播读向播讲方式转变。

(3) 电视制作手段更新。随着当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构建一个融合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媒资存储系统的大型服务器势在必行。从新闻节目报选题、出策划方案、文字编辑、播音, 到节目单编排、后期合成制作、查询资料和节目上传, 方便快捷, 是电视新闻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3. 创新人才队伍

每个电视新闻节目都是团体合作的结晶, 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必须积极协作, 相互配合。电视新闻节目从选题、采访, 到制作、播出, 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因此, 要给创新者提供自由空间, 采取多种形式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探索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现状 篇9

关键词:数据新闻,报道,现状

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 又叫数据驱动新闻, 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大数据 (Big Data) , 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而数据新闻就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 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数据新闻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直观地通过数据和图形将一个新闻事件可视化, 让受众明显地区分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 并且能够分析出事件发生的方向, 更简明扼要地突出新闻事件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数据新闻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 发现我国数据新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现状

数据新闻是当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产生的, 自诞生至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迅速的发展, 数据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报道模式。近年来, 数据新闻在我国的推广十分迅速, 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每日都能看见大量的数据新闻的报道, 在报纸、杂志、电视台中也成为一种常见的直观体现新闻事件现况和发展趋势的形式, 甚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也频频出现。数据新闻已经渐渐成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一) 数据新闻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新闻报道中, 数据新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数据新闻推广后, 央视率先利用数据新闻进行新闻报道。例如, 在新闻联播中以数据为名进行的报道, 以下三次报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2014年1月30日的《数据说春运》、2014年2月6日的《数据说春节》和2014年3月3日~13日两会期间的《两会大数据》, 这都是新闻联播通过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对当时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观的报道。此外, 各大电视台和报刊也运用数据新闻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例如,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等报刊, 其中, 中国日报在其中文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张图带你看懂9·3大阅兵》的数据新闻, 在这条新闻报道中, 制作者用简单易懂的图形配上一目了然的文字, 将2015年9月3日我国胜利日大阅兵的各种数据简明详细地报道出来, 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面地了解到9·3阅兵的过程。

(二) 数据新闻制作水平不断提升

数据新闻不只是通过数据来叙述新闻事件, 还需要图形来表现数据, 从而达到赏心悦目和一目了然的效果, 这就要求数据新闻在制作方面有更高的水平和更精美的设计。我国数据新闻数据的分析和图形的处理方面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的数据新闻中, 从原先单一的图表发展为带有动画效果的图形, 在动画效果上又从简单的图形发展为三维的动画, 这样制作出来的数据新闻更美观, 更具有观赏性。在数据新闻的制作方面, 还出现了专业的制作团队, 一支专业的制作团队带来的数据新闻必然在设计和制作上更具专业性和观赏性。同时, 在网络上还出现了很多数据新闻的制作教程, 并且有专门负责教授制作数据新闻的网站, 如数据新闻中文网。这类网站不仅有比较系统的数据新闻制作教程, 还给想学习制作数据新闻的网友提供了大量制作素材, 并且给学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 这都促使数据新闻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 数据新闻的内容不断丰富

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的一种报道方式, 没有数据, 也就不能被称之为数据新闻。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和运用还体现在报道内容的不断丰富上, 这表明, 在进行数据新闻制作和报道之前, 相关制作单位就已经掌握了大量数据。对于想要报道的新闻事件, 掌握相关数据是进行制作数据新闻的前提, 而这些数据涵盖很多领域, 这也是丰富数据新闻内容的基础。目前, 我国数据新闻的内容不仅包含政府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 还包括很多新闻报道单位自行调查统计的数据。例如, 在商业方面的数据新闻报道《2015双十一大数据解读》, 该数据新闻利用数据和图形的优势将2015年双十一购物节的交易量、交易种类、物流快递等信息简单明了地表现给受众, 让受众很轻松地获取信息。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数据新闻, 如关于2015年国庆节假期旅游的报道《大数据:2015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数据分析》, 此则数据新闻将2015年国庆节小长假群众出行的热门地点、出行人数和出行方式等信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简单易懂, 并且具有指导性。数据新闻内容的丰富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可以简单明了地报道出来, 大幅度地缩减了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时间, 加快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二、我国数据新闻存在的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稳中有进, 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并且系统的制作流程。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制作理念过分偏向于国内, 对国际事务的关注不高

在分析的数据新闻中, 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在我国的各大电视台、报刊、网站中, 绝大部分数据新闻报道的都是国内的新闻事件, 而对国际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以数据新闻形式的相关报道很少。数据新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具有直观描述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性质的判断以及对新闻事件发展走向的预测等功能, 这使得很多受众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偏爱数据新闻这种简单明了的报道方式。而偏爱数据新闻的受众需求更广泛、涉及面更广的报道, 在通过数据新闻了解信息的时候, 受众不仅限于得到国内新闻事件的信息, 也需要得到国际上的新闻事件的消息。以央视为例, 央视的数据新闻大多报道的都是我国重大新闻事件, 如《据说两会》《数说五一》等, 而通过数据新闻的形式对国外新闻事件的报道少之又少, 这都说明我国数据新闻在选题上有明显的偏向。

(二) 官方部门对数据的开放程度不足, 影响数据新闻的内容

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数据新闻, 需要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如果数据不足,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数据新闻的内容和质量。官方部门是数据新闻制作方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我国, 官方部门对于很多数据的开放程度不高, 这使得一些单位在制作相关事件的数据新闻时无从得到数据, 影响了数据新闻的制作质量, 更是限制了数据新闻的内容。相比较欧美等地对数据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我国, 而其数据新闻的发展水平也远超我国。这对我国官方部门对数据的开放程度有更高的要求。

(三) 数据新闻主要用来描述新闻事件, 预测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我国的数据新闻发展虽很迅速, 但主要作用是官方为了更直白地描述新闻事件, 给受众更加简洁明了的阅读体验, 但是并没有将数据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预测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这使得数据新闻的整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到很高的层次。我国受众在阅读数据新闻时, 不只是对新闻事件本身感兴趣, 更多的是想通过直观的数据图表, 掌握新闻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 我国的数据新闻在设计和制作中还需更多地注重预测功能。

三、解决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数据新闻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让数据新闻这样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和获取信息的习惯, 数据新闻必须在不断改良中前进。

(一) 调整制作观念, 丰富数据新闻的报道内容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每日都有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中,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数据新闻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每日纷繁复杂的信息, 数据新闻必须及时调整创作观念, 来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数据新闻针对国内新闻的报道中, 在报道国内近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需要涉及一些国内社会事件。这能够使我国数据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 并且更具趣味性。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中, 除了报道我国的新闻事件外, 还应当注重对国外新闻事件、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 让受众通过数据全面地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数据。这样比较全面的报道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对大量信息的要求。同时, 也可以使数据新闻的制作提高一个水平。

(二) 加强数据开放, 为数据新闻增加更多题材

我国官方部门应当适当开放一些数据给数据新闻的制作方, 让官方部门收集到的数据资源得到更好的运用, 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将数据公布出来, 给数据新闻提供更加广泛的数据资源, 从而扩充其内容和题材。这样才能使数据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发挥更大的价值, 也会使数据新闻更加丰富饱满, 让数据新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钦.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新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丁骋, 禤支兰.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生产和挑战[J].新闻知识, 2014 (06) .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0

民生为新闻媒体创造了更多的素材, 报道资料显得更加繁多, 这也造成了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忽略了很多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问题, 而且, 还有些问题的出现有待解决。本文针对民生新闻报道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二、当前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一) 内容深度不够, 节目同质化严重

民生新闻的播出方式多以晚间新闻为主, 另外, 在播出的的过程大多都是选择快报、直播的形式来阐述新闻的主体内容, 使得大多数的民生新闻的内容都很相似, 造成节目同质化较为严重。往往只注重于报道的形式, 没有深度的进行报道, 使得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深度不够。

(二) 报道事件不够实事求是

不可否认许多民生新闻都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人文关怀在里面, 尤其是作为记者来说, 往往都会偏向于感情色彩, 也使得很多民生新闻在未发生就先预先报道出来, 报道内容倾向及其的明显, 缺乏实事求是的报道。

(三) 庸俗化严重

许多新闻工作者认为, 平凡的新闻事件已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认为一些独特的报道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的眼球, 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会在民生新闻中增加很多暴力、凶杀等相关的报道内容, 而且, 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吸引大众眼球, 甚至将些实拍的录像插播到报道中, 更有甚者为了利益而扭曲事实, 完全失去了民生新闻原有的价值, 越来越庸俗化。

三、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对策

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一直都很高, 而且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认可, 要充分体现出民生新闻报道的意义以及文化传播的作用。但是, 民生新闻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很多因素都不适宜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 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这样才能保证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

(一) 以民生事件为准进行新闻报道

1. 从民生新闻的节目形式方面进行创新

民生新闻报道形式雷同常有发生,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继续发展, 必须要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创新报道形式。例如, 可以将报道节目的地区文化特色呈现出来, 另外可以在一些特定的环节添加一些风趣、幽默的报道, 通过两种形式的结合将民生新闻在不改变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创新, 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形式往往更能贴近观众的生活, 更能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2. 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

民生新闻虽然是报道民生事件的新闻, 但是, 在选择上也要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 不能只单纯的记录新闻, 要提高民生新闻的定位格调, 来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1]。

3.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主持人

民生新闻对主持人的要求较高, 不能单纯的报道, 要懂得人文关怀。因此, 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报道语言是比较重要的, 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不止要从以上两方面做起, 还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主持人。首先, 让主持人知道民生新闻是为民服务的报道, 要树立良好的为民服务观念, 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基本素质, 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修养, 将亲切自然的沟通方式融入到新闻报道中, 得到观众的认可, 并且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坐标;其次, 在报道中要体现出民生新闻的独特性, 了解新闻内容事实, 用自身独特的思维和视角来为群众百姓进行独特的新闻播报风格[2]。

(二) 拓展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

首先要知道新闻报道的含义, 是指最新发生的民生事件, 并将事实的报道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了解自己的岗位、自己的立场, 不能有着任何偏向的思想, 要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进行报道, 将事实客观的表达出来, 让群众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同时在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精神, 要本着事实报道、为众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民生新闻收视率, 而且民生情怀的体现是必不可少的[3]。要知道民生新闻不能单纯地为了收视率而报道, 更不能只反应民情、世俗文化的报道, 要体现出民生新闻的价值就必须将新闻报道朝着更深度的层次发展, 坚持人文关怀的报道方式, 凭借着新闻媒体强大的文化传播力量, 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三) 加强职能监督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民生新闻收视率的主要途径, 加强职能监督是督促舆论导向正确发展方向的主要措施。首先, 要加强对民生新闻工作者 (记者) 的职能监督, 要求记者在针对民事报道前后必须深入群众, 从群众的生活中了解群众的生活, 掌握实际的情况, 因为民生新闻是为群众服务的新闻, 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群众事件为群众报道一些有意义的生活新闻, 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一些启发;其次, 要加强对记者的个性素质培训, 同时要培养记者具有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政治的敏感性等, 要让民生新闻体现出它的价值, 坚决杜绝报道一些低俗化的民事舆论。另外, 要提高新闻报道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活坐标。最后,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民生新闻以社会生活文化传播为主,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坚持对事实正面报道的原则, 以对社会生活文化传播为己任, 不断的为群众灌输正确的文化思想, 不断的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 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增加民生新闻的收视率[4]。

参考文献

[1]刘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新闻夜航》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4) .

[2]杨向东.浅谈电视新闻行动对民生新闻品牌建设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3]刘谭杏.民生新闻十年:再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J].南方电视学刊, 2012, (6) .

上一篇: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下一篇:高速公路现浇梁施工